小说中医续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2 01:17:3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大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说中医续集

小说中医续集试读:

《中医新课堂》丛书简介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

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

为让更多中医学习者接受“师承式教育”,我们特意把师承教育的每个环节“高度保真”到《中医新课堂》丛书。这套丛书绝对不仅仅是一套书而已,而是要求中医名家对每个案例做“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讲解,就如同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样。

对于本套《中医新课堂》丛书,我们还推出“一本书=大课堂”的增值服务。凡是本书的读者,都可以在专为该书开辟的“网络论坛”(www.zhongyimingjia.com中医名家网)中,进行切磋探讨、互动交流。“读一本好书,结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丛书总序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我们为什么推出《中医新课堂》丛书?

刘观涛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

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我们推出的《中医新课堂》丛书,则要为你在这段艰难路程上“插上翅膀”,让你迅速从中医初学者成长为临床大夫。

完全还原:让名师“手把手”带教临床!

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中医教学效果:“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而对比传统中医教学,则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然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皆应手乎?”

新教学的三年、传统教学的十年;皆能行道救人、不能卒业/得心应手——差别何其之大!关键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中医的“师承式教育”,已经成为“学院派教育”必不可缺的补充与完善!——我的师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曾创建“北京国医学院”,担任院长。孔老常亲自带领学生轮流实习,对学生循循善诱,倡导启发,主张独立思考。临床见习时,每遇疑难病症,当即提示生徒,或事后进行讨论,鼓励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见,畅所欲言,尽情辩论,然后作出总结,指归而教之。办学15年,先后毕业学生700余人,多成为中医界的骨干人才。周恩来总理当面评价孔伯华:“孔老不高谈空理,务实求干。”

张大明先生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海岑研究员,得其真传,医文俱佳。他的《小说中医》,是本套丛书中别具一格的著作。该书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述中医,既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而又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其严谨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悟巧,避免了单调枯燥。是医学与文学融合得较为成功的力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临床技巧这一层次,而是时常借此将读者带到中医之道的大境界,通过中西医学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引导读者从较高的层次俯瞰两大医学体系,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可使读者从东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底蕴,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特色之所在,这皆有助于从根本上、从实质上理解中医临床思路,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对中医临床的统摄指导作用。

为了让更多中医学习者接受“师承式教育”,我们特意将师承教育的每个环节“高度保真”到《中医新课堂》丛书。这套丛书绝对不仅仅是一套书而已,而是要求中医名家对每个案例做“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讲解,就如同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样。——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医案,而是“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于犹疑、失误、反复!以书会友:读一本好书,交千百个朋友!

对于本套《中医新课堂》丛书,我们推出“一本书=大课堂”的增值服务。凡是本书的读者,都可以在专为该书开辟的“网络论坛”(www.zhongyimingjia.com,中医名家网)中,进行切磋探讨、互动交流。“读一本好书,结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毕竟,对同一本书的认同,代表着其学识、兴趣、思想的一致性。这样,读者可以在论坛中与“新同学”自由交流,针对书中的疑难问题“华山论剑”或“寻师访友”。因为有着对同一本书的“认同”,可以让大家的心贴得更紧。适当的时候,网友可以自发组织“网下沙龙”,找个茶馆大家AA制聚会。

你购买了一本书,还得到了一个“课堂交流学习”的好机会——这就是我们在中医图书界独家推出“以书会友”活动的目的。当然,网络课堂是网友们自发组建的,具体的效果要看网友们自发推动的状况,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中医名家网www.zhongyimingjia.com序“小说中医”,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二是与“大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书中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之一部分,说我力所能及,能以小说形式表现的那一小部分,犹如海边拾贝,林中摘叶,管中窥豹而已。

在目前全球化的汹汹浪潮之中,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正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之汪洋大海中一孤岛,急需普及——此即我写此小说之动机。

青鹤同学思维活跃,言谈机敏,曾跟我毕业实习。此期间我们经常结合病例,就中医学有旨趣的问题开展讨论,积累了小说的素材。书中有多处张老师与青禾的对话,就是我们的实际谈话而略加润色。

我上大学时的老师,河南中医学院的张鸣钟教授,知我有写此小说之意,即大力鼓励,每回草成,即予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

此小说原在互联网上的“中国中医药论坛”发表,得到“医文书画”版主杏林墨客(胡春福)先生的热情支持,胡先生还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刘观涛先生有着可贵的职业敏感,看到了拙作即与我联系,表达出版之意,给我以莫大的鼓舞。

对于帮助过我的师友,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个人水平有限,为更多展示中医学,书中采用了同行的医案,借鉴了同道的观点,不能一一列举,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因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本书的作者,本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著者电子信箱:iqwx401@sohu.com或zhibai2006@yahoo.com.cn

中医的美为医之道,尽善尽美

——宋·太平圣惠方

题词

中医之学不仅追求真,追求善,同时还追求美的完满。中医学的美是医道中超越了真、超越了善的最高层次,是为医之道的至境峰巅。你若醉心于中医学中,常会感到美的震撼,美的感染。

中医的理论是美的。

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同时也不缺乏新奇与简练。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她美的风格是深沉隽永,雄浑苍健,朦胧奥玄。欣赏她的美,如遥观滚滚长河,苍苍群山,红日浴雾,白云舒卷。

中医的语言是美的。

中医语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染,言而有文,神韵盎然。在论医析理之际,不忘给人以美的传感。中医语言有着诗的韵律、诗的形象、诗的凝炼。如金石掷地,珠落玉盘。令人不禁而诵,留芳齿颊,百读不厌。你或许会醉心于《内经》文风的汪洋宏肆,典雅绚烂,如神龙行空,繁星灿灿。你或许会惊叹于《伤寒》文风之“犹矿出金,如铅出银”,严峻沉郁,朴实洗练。那方歌节奏的匀齐严整,针赋文句的双双对称,医话词语的耐人寻味,医论评议的犀利思辨,都可给你心的愉悦,美的体验。

中医的药物是美的。

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巨龙细虫,飞禽海鲜,春华秋实,斗兽鸣蝉,丹石黄土,悬瀑流泉,都可入药,争显不凡。于是中药就有着五谷的清香,硕果的美鲜,鲜花的芬芳,蜂蜜的甘甜。红白黄蓝,色彩灿然,寒热温凉,五味俱全。中药性格各异,各怀绝技,各有才干。或如少女,温柔甘甜,温煦滋润,安抚五脏;或如将军,粗犷强悍,峻攻猛逐,祛病除患;或如先锋,率引群药,直达病所,一马当先;或如国老,调和诸药,协调关系,共对病顽。它们若组成方剂,将又会如虎生翼,力量顿添。

中医的方剂是美的。

好的方剂是医生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美的体现。医生面对群药,选贤任能,精心调遣。使方中药物,动静互制,刚柔为用,升降互济,寒热相安,七情和合,相辅相成,君臣佐使,次第井然,药证合拍,细密谨严,如五音谱写成悦耳乐章,犹七彩调染为动人画面。用之祛病疗疾,疗效卓然。

中医的技艺是美的。

中医的诊疗过程与其说是技术操作,毋宁说是艺术创作。中医诊疗过程观察周全,灵活善变。医生思彻天地,心游八极,个人之学识经验、性格灵感并参与其间。似是随心所欲,而实则终不逾距,为医理所涵。这为医生独特风格的充分展现,提供了广阔的画面。历代成熟的大医家,多形成了独具的风格,在诊疗过程中鲜明地展现:“扁鹊医如秦鉴烛物,妍媸不隐,又如弈秋遇敌,著著可法,观者不能察其神机;仓公医如轮扁斫轮,得心应手,自不能以巧思语人;许叔微医如顾恺写神,神气有余,特不出形似之外,可摸而不可及;张公度医专法仲景,如简斋赋诗,并有少陵气韵……”这是中华美学与中国医学的融会贯通,是技术操作与艺术创作的璧合珠联。

中医的传说是美的。

几乎所有的神医名药,都有美丽的传说流传。中医的传说奇妙动人,瑰丽浪漫。真善美战胜假恶丑,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思邈伏虎,杏林春暖,六神丸的来历,益母草的发现,……至今仍可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坚定人们的信念,激励人们去追求真,追求美,追求善。

附: 前十七回回目

·1·

第一回 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 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跟师学习历来是学习中医临床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方式。

而中医学术又有保守性、封闭性,难以授受。那么如何突破保守

性与封闭性?跟师学习的要点是什么?中医临床的特色又是什么?

本回有两位贯穿全书的人物出场,对这些问题现身说法。欲知如

何跟师效果最好,请看本回分解——

·8·

第二回 观方药测病情丝丝入扣 治疾病如写真样样相似

画家可以运用色彩为人物画像,而医家能够遣用药物为疾病

画像,并且画有画格,医有医风,二者相通。此回中通过画像与

治病相比,说明中医治病的特色,与西医的区别。欲知中医如何

用处方对疾病画像,中医大家治病有何风格,请看此回分解——

·16·

第三回 妙改方巧改方改如不改 重开方又开方开犹未开

与治疗急性病的重在逐机善变相对,治疗慢性病重在定力与

持重,需要守方,而守方需要技巧。本回张老师结合病例,向青

禾谈了如何培养定力的方法,及如何守方的技巧。欲知是何方法,

何技巧,请看本回分解——

·29·

第四回 辨痰浊论瘀血总归脂浊 化痰浊逐瘀血终是祛脂

多余的血脂是当代中医所面对的新病邪,只有确定了多余血

脂的中医病因属性,方能以中医方法对其作针对性的施治。这一

回师生将血脂这一西医概念,运用中医病因理论进行分析,在一

定的程度上达到了中西互通,欲知如何分析, 如何施治, 请看本

回分解——

·38·

第五回 述藏象论脏器脏藏有异 言藏神谈脏形藏脏不同

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脏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情况往往

使外行,甚至使中医业内人士对中医藏象的实质也搞不清楚。这

一回由王清任引起话题,解读了藏象的实质,追溯了如何从脏腑

转化为藏象的过程,探讨了《内经》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回顾

了解剖与中医主流学术的关系,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作了

不恭之论,欲晓详情,请看本回分解——

·53·

第六回 观影像参数值延伸四诊 通概念溶新知巧为辨证

现在公认中医的临床特色是辨证论治,而什么是“证”,尚众

说纷纭。那么如何认识证,并对证辨而治之,在目前新环境下,

如何吸收现代医学新知,并将其与中医传统理论融为一体,在守

拙与弄巧、守旧与逐新两端保持适当的张力,而达到提高疗效的

目的,是急欲解决的重要问题。欲知张老师如何结合病例详述以

上问题,请看本回分解——

·73·

第七回 说难学道封闭中医学术 论药性惜粗疏中药理论

中医学术的封闭性是公认的,那么这封闭性是如何形成的?

本回中张老师提出中药理论的缺陷是造成“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几个破除封闭的方法,欲知详情,请观本

回分解——

-85·

第八回 用热药不远热妙在巧用 知实质巧运用以犯为能

各行各业有各自的禁忌,但行中高手却能突破禁忌,达到常

规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此回中比较了医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

何敢于犯忌、巧于犯忌的成功事例的异同之处。欲知如何突破禁

忌,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请看本回分解——

·96·

第九回 空调病阴暑症贪凉饮冷 大青龙温散法作雨龙升

七月流火,暑病多发,阳暑固有,阴暑更多。欲知阴暑是何

病症,如何预防,大青龙汤治疗阴暑的道理何在,如何运用,请

看本回分解——

·102·

第十回 究西药论特性洋为中用 精选药获佳效重在辨证

中医理论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也是研究种种事

物的思维工具,可惜的是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本回师生运用中医

理论对西药进行了研究,以中医理论开办“思维工厂”,将西药加

工转化为中药。欲知这“思维工厂”如何生产,和由此而产生的

三项好处,请看此回分解——

·114·

第十一回 评易经论医经医易同源 学易经读医经医易有别

由于《易经》含义的晦涩与好异者的附会,使得许多人以为

医学与《易经》关系密切。此回张老师破除了所谓“易道之大,

无所不包”的神秘性,并从文献学等方面分析了医易关系,认为

学医未必要学易。欲知张老师如何分析,如何在医易研讨会上搅

场而不捧场,请看本回分解——

·130·

第十二回 重功能重感受中医特色 重形态重指标西医守则

与西医学之看重形态变化,看重化验指标数据相对,中医学

临床重视功能的失调,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欲知如何通过具体

病例反映中医这一特色,如何剖析“中医诊断客观化”提法的失

当,请看本回分解——

·144·

第十三回 论剂型有多种丸散膏丹 据病机巧运用阴阳倒颠“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病多而方少,是

为千古之叹。而如果能灵活运用现有的药物,扩大治疗范围,则

可大大增加治病之方。然而灵活运用中成药要有一定的原则,也

有一定的方法,欲知是什么原则,和哪几种方法,请观本回分

解——

·169·

第十四回 喜怒忧思悲恐辨证求因 风寒暑湿燥火因发知受

这一回师生通过比较中、西医对非典型肺炎病因的探寻,分

析了中、西医病因学体系及方法,捎带对吴又可之病因说作了评

价。欲知中医、西医病因学异同在何处,中医病因学有何特色,

对“疫气说”学作何评价,吴又可应有什么地位,请看本回分

解——

·185·

第十五回 药方上多地名道地分明 灭病魔用强兵克敌制胜

用药如用兵,兵精则易胜,药佳则效高,而中药里的精兵强

将即是道地药材。本回中师生讨论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与中医

目前的困境。欲知药方上为何有药名并有地名,这地名与疗效的

关系,请看本回分解——

·195·

第十六回 议八纲谈脉象评脉论证 言太医话雪芹议红说曹

脉诊虽然列为四诊之末,或为可舍之诊,而却时常傲居四诊

之首,甚至取代其他三诊。给人的印象是神奇神秘,虚玄难学。

本回中张老师将破秘解奥,还脉诊本身面目,欲知详情,请看本

回分解——

·212.

第十七回 或合理或合实经典学习 或原意或释意经典研究

对于中医人员来说,经典著作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若不

清楚其中“合理”与“合实”,“原意”和“释意”的概念及关

系,则难以学好经典著作。欲知以上概念与关系,欲知应当如何

对待经典著作,理解经典著作,请看本回分解——第十八回议三法谈三论病邪别释说子和评子和攻法另解

治实以攻,治虚以补,这是中医通则而善用攻法的攻邪派大家张子和却突破了这一原则,取得良效,这其中道理何在?本回中张老师借助所治病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并对子和学术偏与全、简与繁的矛盾做了分析欲知详情,请观本回分解——

如果说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可以“下凡”来到人间,那么眼前这个中年女子大概就是从茅盾小说《林家铺子》里来的“林大娘”——青禾听着她响亮的,连珠炮似的呃声,不由得这么想

张老师正在耐心地劝她:“别急,别急,慢慢说”

她说不上几个字,就呃一两声,说不了几句话,语流就要被一连串的呃声堵塞,好一阵这呃声才能止住,中断的语流才能继续在 与呃声竞争咽喉的对抗赛中,正常语流总处下风好像是服了大量的乙酰胆碱拮抗剂阿托品,竞争地阻断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以至于分泌障碍

张师,省中医学院退休教授,受聘于省中医研究院名医堂青禾,中医学院实习生,爱好文学美术详情请参看《小说中医》第一回: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青禾将这或连续或间断的呃声过滤掉,拣出有诊断意义的话作记录大概的情况是:她在几年前生孩子时,与丈夫生气而得病当时也没有顾得上治这病,后来孩子大一点才开始治疗,但治到如今仍是如故现在除了打呃外,并没有别的不适“以前的病历、处方带了没有?”张老师问。“呃,呃,有有,呃,这是在北,北,呃,呃,首都看的”她呃着,从提包里取出一叠病历本,挑出一本递给张老师。“还有,呃,呃,呃,在别的地方看的,您,呃,都看看吧,呃,呃。”她将余下的病历本也放在桌上。

青禾也拿过一本看。不出所料,病历上的处方开的多是柿蒂、刀豆子、代赭石、炙枇杷叶等降逆止呃药。

张老师将病历一本一本都看过,又仔细地诊了脉,看了舌,青禾拿笔正准备记方,不料张老师却问病人道:“你最近体检过没有?”“呃,没有。不过,呃,下星期单位要给我们体检。呃呃呃呃呃……”

张老师等她的呃声告一段落后说:“那你体检完了再过来吧,记着把体检报告、各项检查单子都带着。”

青禾不禁犯疑,等到下班时,才有空问张老师:“那病人一个呃逆小疾还需要全面体检?”“对别人可能不必,而她例外。”张老师边脱工作衣边说。“这我还真不理解。”青禾有些困惑。“不理解回去看看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张老师莫测高深地一笑,将工作衣挂在衣架上。

青禾这几天抱着《儒门事亲》猛看,直看到卷十四“治法心要”,眼看几百页的书再有十几页就要看完,也未能明确理解张老师的用意虽然急用先学,未必立竿见影。心想这好像无提示的全面体检,难以抓住重点。只盼着《林家铺子》的“林大娘”再次““下凡”,好寻答案。

今天又是张老师的门诊日。青禾正在抄方,听得门口一连串的呃声传来。对这病理的、单调的呃声,青禾心里竟有倍感亲切的感觉,听着已经不再是噪音,似乎还有几分悦耳——可见美是主观的,甚至是功利的,因心而异,因需而变。

过了一会,“林大娘”坐在了诊断桌前,边打着呃边从提包里取出了一叠纸放在桌上。

这一叠纸中有体检报告和CT、B超、X线、磁共振、超声心动、心电图、脑电图、多普勒、血常规、血生化、血流变、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尿常规、粪常规等报告单。

张老师看过青禾看。“看来身体挺好嘛,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张老师说。

青禾将那些检查单整理好,递给她:“你收好吧。”

她接过检查单说:“就这一个病就折腾得我够呛,呃,还敢有别,呃,别的什么病,呃呃呃。”“没有别的什么病就好治了。一会吃过药你先别回去,最好在这观察室观察到中午或下午。”张老师又问道:“你家先生呢?你最好让他来陪护你。”“呃,他开了个小超市,呃,整天忙得很,呃,呃,呃,要不,呃,让家里的保姆来?”

青禾心想她丈夫开超市做买卖,岂不是相当于《林家铺子》里的“林老板”了,她也就更像“林大娘”“下凡”了。“他忙得很就更得来了,他越忙你的病好得愈快,别人不行,非他不可。”张老师说,“保姆管着给你俩做饭送饭就行了。”“林大娘”就从提包里拿出手机给他家先生和保姆打电话,通话时也是呃声不绝于耳。青禾估算她日常的电话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这呃呃而支付的,而且连累对方也支付这冤枉的电话费,双双为电话局输送效益。

听她都安排好了,张老师对青禾说:“你也去门诊观察室给她安排个床位吧。”

等青禾回来,张老师已经将药方开好,青禾看看就向病历上抄——

川厚朴15g青皮10g三棱10g莪术10g

当归15g川芎10g香附12g广郁金10g

酒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冲服)牵牛子3g(捣末冲服)

1付,水煎服

抄完方,青禾正在琢磨方义,“林大娘”的丈夫“林老板”来了。他拿过药方,转身就要去取药。张老师喊住了他,让“林大娘”去取药,请他坐下。

张老师看她去了,对“林老板”说:“她得这病你好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呀。”“嗨!那时年轻气盛,现在……”“现在我给你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张老师叮嘱他说,“她吃过药过些时候可能要拉肚子,可能还拉得挺利害,你照顾着,好好表现表现。如果能让她这口气顺出来,这病即使不能除根,也能减轻不少。”“谢谢大夫,一定按您说的办。”“林老板”不住地点头,“老实说,她这呃我早也听烦了,一声一声地震我的耳朵,老是提醒我对不住她似的。”

过会儿,药取来了,张老师让青禾先领他们去观察室,然后再去制剂室煎药。交代青禾大黄一定要后下,芒硝必须要冲服。把药送去后,就在那里观察着,有什么情况及时通知。

制剂室里,青禾边煎药边想:老师原是要用下法来治她这呃逆,而这《儒门事亲》正是金元四大家中攻下派张子和的专著,所以才让我看,从中找答案。可这病人并没有什么实邪呀,为什么要用下法呢?不过《儒门事亲》中治顽疾怪病,有些也是虽无实证而径用攻下,甚至对久病体虚者竟也采用攻下法,却取得了好的疗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用中医传统观点似乎难以解释。

想到攻下,青禾拿起承担攻下重任的将军——大黄,仔细观看。但见锦纹星点明显,质地坚实,清香扑鼻,果然是锦纹大黄,道地药材,但愿良将而有良功。青禾看药煎得差不多了,就将大黄放入锅中,搅了搅。看表过了5分钟,熄了火,将药汁冲进药壶,回手又将包芒硝的纸包打开,这芒硝纯度也高,如针如芒,无色晶亮,观之悦目,必是中看又中用,“药材好,药才好”,效才高。青禾将芒硝向药壶里倒,壶口闪过一道发光的瀑布。接着又把牵牛子末放入,搅匀。盖好盖,提着药壶向观察室走去。

青禾路上边走边想,仍是没有答案。不过令她欣慰的是,对老师的心理疗法自己似乎理解了——这大概是读《儒门事亲》心理治疗的启示。

到了观察室,她将药倒在碗里,候温,递给“林老板”,“林老板”又转给“林大娘”。“林大娘”看着药碗闻着药味,连连的打呃成串,密不透风,好容易有个间歇,她乘机一口气将药喝下去,把碗一推,手按心口,又一串呃声带着药味冲喉而出,眼泪鼻涕也跟着出来凑热闹。“林老板”连忙扶她半躺在床上,拿面巾纸为她擦脸,又端过一碗清水给她。她接过碗喝口水,面颊一鼓一瘪的漱口,“林老板”又端过痰盂让她吐。“表现得很好嘛,你夫人这病大有希望。”

青禾扭头一看,张老师已走到床边。“张,呃,大夫,呃呃呃呃……”病人说不出话,只是抬手向张老师示意。

张老师说:“等会儿再输点液,配合点西药,效果会更好。”说着,递给“林老板”一张处方:“你待会去取一下。”青禾疑惑地偏头看去,见上面开的是格林氏液500ml,不禁会心一笑。

过了一会儿,后下的大黄、冲服的芒硝、捣末的牵牛子末的泻下通便作用显现了出来,病人连着泻下了几次,直泻得精神疲惫,少气无力。呃声相应也低微了,像是放受了潮的炮仗。“林老板”也尽心尽责,对夫人总是扶进,扶出,扶上床,掀被,盖被,掖被,坐在床边照顾着。

青禾见已是泻无可泻,下无可下了,就让护士给病人输上了格林氏液。“林大娘”闭目皱眉,昏昏睡去。

青禾在旁边看着病人想:老师难道用的是上病下取,转移病灶兴奋点的治法?好像也不很像。想了一会,仍没有结果,又观察病人没有什么事,就打开《儒门事亲》来看。

到了中午,“林大娘”家的保姆过来送饭,“林老板”示意保姆不要惊醒“林大娘”,接过饭盒放在床头柜上。可是“林大娘”忽然不惊自醒,瞪着眼说:“咱们都在这,孩子中午放学咋吃饭呀?”“林老板”愣了一愣,突然欣喜地大叫:“哎,你好了呀!”保姆也说:“就是,一声也不呃了。”“林大娘”也愣了一愣,茫然环顾四周,突然觉悟,身体一挺,按着床忽地坐了起来:“真的,我好了呀!我好了呀!”

下午,青禾拿着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带着一脑袋的问题,来研究室找张老师。“你这是要兴师问病吧?”张老师看着青禾满是疑问的脸,“是不是要问那个病人为什么一觉醒来而疾苦若失?不过在回答你这问题之前,我先问问你,《儒门事亲》你看完了没有?对其中的汗、吐、下三法有什么看法?”“上午在观察室才看完。”青禾说,“张子和虽然强调汗吐下三法,甚至说可以包括一切治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书中所记载的病例,却多用这三种治法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他的学术观点提供了实践支持。确实,如果真有痰涎、瘀血、水湿、宿食等有形的病理产物,或者寒、风、温、暑等无形外邪在体内,运用汗、吐、下三法,通过机体上下孔窍,将病邪排出体外,自然有助于疾病向愈。而使我不理解的是,按中医理论,实则攻之。张子和也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而他用攻法治疗的一些病人,虽然没有上面所说的实邪,甚至虚象明显,不免有犯虚虚之戒的嫌疑,而竟然取效。或许正如子和自己所言,他用攻法‘谙练日久’,已经达到所谓‘至精至熟,有得无失’的境界了。”“那书中张子和对此是如何解释的呢?”张老师指指《儒门事亲》。“他说是‘邪气去而元气自复也。’这解释有实邪的病可以,对那些没有实邪的病例恐怕不适合。”青禾想想,举例道:“例如张子和治一个马叟,年近六十,因欠税被打六十杖,加之受惊,成为风搐。严重时手足颤掉不能拿东西,吃饭要人喂。夜卧发热,遍身燥痒,中热外寒。已病三年。张子和先以通圣散发汗,又继服涌吐剂,吐出大量黄痰,后又泻下。结果颤掉减轻,能自己拿筷子吃饭。这病人并没有实邪呀。何况又是久病之人,体质已虚,应用汗吐下的指征并不明显,即使当用三法,亦宜慎用。而张子和却汗而吐,吐而下,且用数次,竟取良效。此例近于无邪而攻,攻而病愈,其原因何在,我不明白。”“病人虽然没有攻邪的明显指征,而大量的涌出物、泻出物岂不证明了体内有邪,疗效不也证明了邪出则病愈吗?”“这吐出物及泻出物并不能简单地认定是‘邪’。”青禾摇头,“因为即使没有实邪的人,如果服用涌吐剂或泻下剂,也会吐泻,所出之物未必是‘邪’,大概只是正常的胃容物、肠容物。咱中医判断有无实邪是依据临床表现,而非排出物。例如上午那个病人,她的泻下物就难以认定是‘邪’——正是观察她的情况,转变了我对邪的看法。”“好,有这种认识,就容易向你解释了。”张老师说,“对于张子和‘邪气去而元气自复也’的理论,可以用现代控制论的观点作一解释。”

青禾笑道:“原来老师是要洋为中用,今为古用,借他山之石以攻中医之玉。我一直在传统中医理论里打转转,所以一直想不通。”说着,起身给张老师沏了一杯茶。

张老师接过杯子说:“如果从控制论、系统论角度分析,汗、吐、下三法并不是简单的‘将邪排出’,而是系统调控的方法之一。”“那么,‘将邪排出’或许是调控的一个手段?”“借鉴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可将人体看作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下又有子系统,各系统之间互为制约协调。如五脏之间的生克,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以维持人体大系统的正常运转。人体与自然、社会又组成更大的系统,自然与社会中的许多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社会动荡、荣辱升迁等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干扰,影响人体的某些子系统,使其偏离正常。而人体对此又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能矫正系统的异常,使身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稳态。然而如果某些干扰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使某些子系统迟迟不能恢复正常,甚至影响干扰其他子系统,形成病理稳态而难以改变,人体便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从中医角度看是身体出现了偏差。”

青禾道:“我看那《儒林外史》上范进中举后发疯,就是社会地位骤然提升引发的系统失常。”“对,他丈人胡屠户打他一掌,从系统论、控制论角度看,就是对系统的调控——因恐则气下,恐可胜喜。由此意义上说,治疗即是借助于药物、针灸、心理疗法等对人体某些子系统的调控,相当于中医所言的以偏纠偏。这种调控既可以直接针对某个异常的系统进行,如肺虚补肺、肝旺泻肝;也可以通过调控其他相关子系统来进行,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还可以双管齐下,将以上两法合用。而如果其病深日久,形成了非常顽固的病理稳态,采用一般的调控方法则常常难以打破这种稳态,所以虽然经过长期多方医治而难以奏效。”“这位呃逆病人应该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病例。”青禾说,“当时月子里没有及时调治,以致后来吃了那么多的降逆止呃药也无济于事,病理稳态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所以,对此类系统的异常,用常规的纠偏方法难以奏效。可以考虑对系统整体来一次强烈的震荡,使顽固的异常稳态破坏瓦解,以利于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发挥作用,将系统向正常的稳态矫正。”“我明白了,老师对这位呃逆病人用峻下法,意在于通过强烈的颠簸而消解其顽固的病理稳态。”“对,我这是借鉴了张子和的攻邪方法。”张老师拿过《儒门事亲》,翻开,“你看张子和三法并用且数用,可以理解为对人体这一系统作反复的强烈的冲击,力求打破顽固的病理稳态,同时也可能排出了某些妨碍机体恢复正常的病理产物。在此意义上理解‘邪气去而元气自复也’,就容易了——邪未必只是瘀血、痰浊、水湿、虫、毒这些有形物质,从妨碍机体功能意义上看,病理稳态也可算作邪之一种,此稳态被打破、被消解,即是‘邪气去’,此邪既去,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就容易施展,就有助于使机体恢复到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此即为‘元气自复也’。”

青禾两眼一亮:“那对于没有实邪的病人来说,与其说张子和用汗吐下三法是攻‘出’了病邪,不如说是攻‘破’了稳态。三法表现为攻出,本质为攻破。”“这个呃逆病人是月子里落下的病。”张老师道,“分娩虽是生理活动之一,但与日常的呼吸、饮食等生理活动相比,不能不说是一次超常的、巨大的变动,甚至于震荡,这一变动很可能打破机体原有的稳态。如果这期间未能注意保健,就容易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妨碍机体的自我恢复功能,以致在某些局部形成病理稳态,落下所谓‘月子病’。由于此病态是在那种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如果能再经历一次类似的变动,打破原有的稳态,并注意保健,无碍于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就可能通过机体的自我恢复,使身体各部全面恢复生理稳态,使月子病不治而愈。此即民谚所谓‘月子里得病月子里好’的道理所在。”

青禾道:“我也曾听过这句话,一直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前些年曾有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来看病,说是生头一个孩子时,是在冬天,为了上下床方便,总穿拖鞋,结果落了个脚后跟痛,见冷加重。我给她说,这病不用服药,你这不很快就要生孩子了吗,这次在月子里只要注意脚后跟的保暖,病就会好。于是她这次特地买了有后跟的棉拖鞋穿,脚跟痛不药自愈。”“于是老师对这个呃逆病人猛攻峻下,理气活血,模拟了一个类似分娩的系统震荡,打破了呃逆的顽固病理稳态,使她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并且配合心理疗法,更有利于系统的恢复,于是一觉醒来而疾苦若失。”青禾说着,大有揭晓谜底的兴奋。“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法似乎属于‘中性’的方法,未必一定有理想的结果,我也是不得已才采用这疗法。”“噢?”这使兴奋中的青禾意识到了什么。“因为这系统震荡只是破坏当前的稳态,仅是清除恢复正常的障碍,无非是为‘元气自复’提供条件,并不必然要导向正常。所以不排除当前的病理稳态破坏后,由于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差,不能恢复正常生理稳态,而转为另一种更坏的病理稳态的可能。”“那这病情岂不又恶化了,难免引发继发症、并发症。”青禾道。“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张老师加重语气,“此种震荡对系统的冲击是强烈的,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所以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即震荡之后,非但没能促使系统恢复正常,反而加速了或直接导致了系统的瓦解崩溃。故而应用此法时,宜慎之又慎,要仔细估量病人能否耐受这些峻药猛剂,以免加重病情或导致病危死亡。”“所以老师瞻前顾后,安排周详。”青禾说,“要看她的全面体检结果,要我在观察室密切观察,让她丈夫精心陪护,再及时输液补液。”“我得避免一不小心效仿了‘名医’胡万林,制造了医疗事故,而害病人入土,害自己入狱。”张老师一笑。“胡万林以不变应万变,不论什么病,什么体质,一律开芒硝攻下,导致渗出性腹泻,又没有后续措施,虽然对有些人可能有些治疗效果,但也难免瓦解了部分病人的系统而不能恢复以至于崩溃。那张子和虽然也极力主张三法赅尽诸法,动辄用攻,可书中记载运用攻法的百十个病例,没有见一个系统崩溃而病危死亡的——胡万林万万比不上张子和。”“这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张老师说,“第一,张子和之所以过分强调汗、吐、下三法攻邪,声言三法可以‘赅众法’、‘兼众法’,‘虽千万世,不可易也’。主要是针对宋元以来滥用温补的弊病的,当属矫枉过正之论,似乎是故作惊世骇俗之言,欲使泥于温补者警觉。”“那张子和此类言论应当属于‘时论’,是有所指而发。如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难免觉得偏激。”“其二,”张老师继续说,“张子和尽管在理论争鸣时一味地强调攻邪,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张子和毕竟不是单纯的理论家,更是以业医为生的实践家。他充分理解理论争鸣是一回事,实际治疗又是另一回事。所以理论争鸣时虽然嘴硬词偏,而临床治病时下手却软,未必言行如一。”“那这张大家比胡‘名医’‘滑头’得多。”青禾道。“应该是比胡万林明白得多。”张老师矫正道,“作为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的兼备者,张子和自然明白理论论战不同于医疗实践——理论上可以矫枉过正,以偏纠偏;而实践上必须实事求是,辨证论治,考虑周全。所以在临床上张子和并不固守三法以应百病,而是‘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当补则补,宜泻则泻,可药则药,不可药则不药,并且独创了许多治法,是比较全面的。正如他的朋友麻知几所称赞:‘乃知子和之与医,触一事一物皆成治,如张长史草书妙天下,得之公孙剑器,用心亦劳矣。’尤其书中的心理疗法,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与仲景并列。”“是吗?有这么高的地位?”“当然。心理疗法在《内经》中,虽然论述了抽象的治则,但没有具体的治法,更没有病案,且言之过简,缺乏可操作性。张子和根据《内经》治则,将其具体运用于治疗之中,取得较佳的疗效,并且结合病例,对《内经》之言作以恰当的解释,给后世运用心理疗法以诸多的启发。在这方面,可与仲景媲美。”“我补充个第三,”青禾忽发奇想,“张子和书中的攻法病例应该是‘择优录取’的。‘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因震荡而恶化,甚至崩溃的病例或许有,子和不录而已。仲景《伤寒论》中还有不少因失治误治的坏病,而《儒门事亲》中的百余个此类病例全都完美无缺,‘有得无失’,岂不怪哉!”“这个第三补充得好,”张老师喝口茶,“确实,子和主攻之言是有不少的缺陷,虽然相对滥用温补是一进步,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倒退。”“倒退?有这么严重?这根据何在呢?”青禾惊诧道。“这要从原始医学说起。”张老师道,“原始医学的疾病观认为,疾病是一种独立于人体而存在的实体,是外界加诸身体的异己的东西。”

青禾笑道:“那‘得病’一词,大概是这种疾病观的反映,相当于文化语言‘化石’。”“所以,原始医学相应的治疗目的即是将‘所得’去除。或由巫师做法,驱禳病邪;或由巫医在脑袋上打孔,将病邪从孔驱走;甚至拷打精神病人,企图将附在病人身上的‘魔鬼’打出去。”“要是从这意义上说,张子和的攻邪说与原始医学的疾病观及治疗观确有相似的嫌疑。他在书里言道:‘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自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青禾道。“然而中医学在《内经》时期已经脱离了原始医学阶段,对疾病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认为疾病不仅与外来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有关,而更多的是因五脏阴阳关系的失常失调造成,故其治疗就不再是单纯的祛邪,而主要是‘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且中医认为,即使有邪在身,也未必非要采取汗吐下来‘速攻’、‘速去’,尚须顾及病人的耐受力及邪正关系。众多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祛邪之法,讲究策略,富有哲理。《内经》具体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衰其大半而止’。其余还有边攻边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攻此补彼等法,运用时还要考虑标本缓急等。而非如张子和所主张之一味‘速攻’、‘速去’。”

张老师喝口茶,继续说——“时至金元,张子和却放弃《内经》较为先进的疾病观及治疗观,仍执原始疾病观,不能不说是对《内经》的倒退。且不说与现代医学比,即使与金元时的主流医学观点相比,张子和的疾病观也显得相当简陋、原始,故其治疗观亦相应有原始化、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老师刚才说了,张子和是针对温补而发矫枉过正之论,而实践中未必如此。”“对,我说的正是其理论争鸣。”张老师说,“张子和理论争鸣之偏,或曰简,与医疗实践之全,或曰繁,构成了张子和学术的深刻矛盾。理解了这矛盾形成的原因,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子和学术,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争鸣与实践,理解他们为何有时‘言行不一’、‘心口相违’。”“嗯,嗯。”青禾点头。“由于张子和在理论争鸣时并没有像临床治病那样考虑全面,而是一味地使用‘攻法’,过于峻猛,过于偏激,过于口满,而且所据理论不够完善,以至于众人‘拒药’。”

青禾说:“《儒门事亲》中所言:‘戴人必不能从众工,众工亦不能从戴人’,指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他当金朝的太医虽然没有几天,可‘及其归也,谤言满市’。可见当时攻击张子和之论者已经不在少数。而子和难以与之一一苦辩,于是写作此书,阐述观点,列举病例,以自述、自证、自辩,亦不排除有点自夸。”“那子和大概是负气著书,无怪乎所言偏激。”青禾笑道。“所以我们读子和书,宜取其临床之全,避免其理论之偏。”第十九回重形象偏女性中医思维以形用取胜用以意用药“医者意也”、“以意用药”,有人津津乐道,认为无此则不

显中医之神妙,而又有大文豪苏东坡、钱钟书、周树人等痛加

嘲讽。但若是少了这两句话,似乎历代名医失去了他们医学上

自由创意的愉悦,所有那些精妙的医术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便

连今天对于中医的叙说,亦复没有多少趣味了。而对此究竟应

当怎样评价?再者,中医思维是否有女性化偏向?欲知详情,

请看本回分解——

这些天,青禾整理张老师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观点,又查了些资料加以补充,写成了一篇论文,名为《中药的主流理论与非主流理论》。张老师看后说:“还可以投投稿。”于是领着青禾去研究院的六楼。《岐黄研究》杂志社在六楼东边,占着一层楼的半壁江山。两人推开两扇贴着社名的玻璃门,来到那间挂着“编辑部主任”牌子的房间门口,张老师敲响了门。此论文的主要内容请参看《小说中医》第七回:说难学道封闭中医学术,论药性惜粗疏中药理论。

门应声而开,出来一个人,他两手一下捉住张老师的手,上下左右地摇摆,“哟哟哟哟,我的老编委,老前辈,老专家,老教授,老老师,您老老也不来,简直是老死不相往来,老是让后辈望眼欲穿。”

青禾见他生着白皙光滑的圆脸,精致的眼镜牢实地安在他那结实的鼻梁上,如同天生原配,心想他就是编辑部主任了。“主任的语言老是这么夸张,在这学术期刊,好像不必要老是练习积极修辞吧。我前几天可是还来过,送审过稿件,可是你老是避着不接见,一避还避老远——听小姚说,去了西安。想赖几个审稿费也不必躲那么远嘛。”

闻此言主任的手又加了力,摇摆的幅度更大,“哎呀,罪过,罪过,只开几天编辑会,就与您老失之交臂,惜哉!惜哉!惜乎哉!这次您老来有何指教,学生将罪赎罪——不不,口误,口误。是将功赎罪,将功赎罪——不然岂不是罪上加罪了,犯‘虚虚实实’之戒。来来,请这就坐。”说着放开张老师的手,弯腰用袖子擦拭沙发。

张老师连忙按住他的胳膊:“主任礼下太过,令我诚惶诚恐,如坐针毡。”“真有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我这不是瞎忙嘛。”主任起身转到他那大班台后坐下,师生两人各坐一个沙发。

大班台上的几摞稿件都有尺把高,加之青禾坐下后视点也低点,以致这些稿件遮住主任的前胸,使他在青禾看来只露出一个正圆脸,两个椭圆镜片。

主任身后窗台上,放着一盆腊梅盆景,叶片青翠欲滴,根桩苍劲古拙。

张老师指指青禾,说:“这是我的女弟子,特来向贵刊投稿。”

青禾起身,将稿子送给主任。

主任接过,边看边说:“老张见小张,胜过仨公章。您老来荐稿,就是引经药,欲使上则上,欲使下则下,欲入经则入经,欲入脏则入脏。”他放下稿子,透过眼镜看看青禾,对张老师说:“女弟子好,女弟子甚好。我近来有个发现,咱们男人学中医全是不务正业,都算是反串。女人学中医,得天独厚,才是正业正道。”“那我今天如果是领男弟子来,主任或另有一番言论?”张老师道。“非也。”主任圆脸一晃,镜片随着一闪,“我这见解尽管还不成熟,然亦思之久矣,只是还没有机会表达。”“不管主任是临场发挥,还是素有研究,我都愿闻高见。”青禾颇有兴趣地盯着主任的圆脸。“好好,只要是女人,并且是学中医的女人愿听,我就有兴趣说说。”

张老师道:“如果你言之成理,或许我要多带几个女弟子,或许今后只带女弟子,劝那些男弟子都转行另就。”“我想我的观点应该有这效果。”主任很是自信,“在对待事物——如玩具,女孩子总是习惯于整体观察,囫囵着看,整体着瞧,倾向于保持玩具的完整性。女孩子常常把自己的玩具保存得很好,注意外表的完好整洁,而不太关心其内在如何。而男孩子则总要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想把里面的机关看个究竟,了解是个什么结构,以此为乐。即使是一个其中明明没有什么机关的布娃娃,也总惦记着要拆开看看它肚子里填的究竟是棉花还是破草。而如果一个女孩子总是拆玩具,难免会被大人认为像男孩一样淘气——其实这种淘气正是男性思维方式的外化。”“你这说法有一定道理。”张老师赞同,“中医西医比较,西医更倾向于采用分析解剖的方法,将人体拆得零七碎八,支离破碎,能拆多细拆多细——现在已经深入到了分子层次,研究用酶将大分子再剪开。而中医则是更多地采取整体观察,望形色,摸脉搏,运用由表测里,司外揣内的方法来研究,能不动刀就不动刀,生怕因此而妨碍了人体的元气——即使无可救药了,还讲究保持全尸。”

见张老师赞同,主任的兴致更高了,扶案而起:“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我的看法,心理学研究发现,就认知类型分类,一般女性属于场域依赖型,而男性则多属于场域独立型……”

张老师的手机声不知趣地打断了主任的话,张老师拿起手机对主任说:“抱歉抱歉,我接个电话。”主任乘机大饮其水,作再演讲的充分准备。放下手机,张老师说:“更加抱歉了,我得出去接个人。你的高论,我等会儿领教。”看着主任怅然若失的样子,张老师边出门边说:“你感兴趣的重要听众,学中医的女人还留在沙发上嘛。我走,无非是少了个客串的、不务正业的、无足轻重的男人——何况我也是去去就来。”

青禾也说:“对呀,我作为学中医的女人,对主任的这番高论最感兴趣。您的高论绝不会明珠暗投,至少不至于对牛弹琴。”“即使是明珠暗投我也要说,既然说开了头,不说下去憋得难受,咳——咳——”主任使劲清清嗓子,“这会儿我理解甘愿掏版面费也要发表论文的心理了。刚才说的所谓场域依赖型,是说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需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场域独立型的个体,对环境依赖性较弱,专注于要认知的事物,独立于周围环境。”“主任这一说我明白了,这场域依赖型的认知方式,类似中医对人体的认识。”青禾言道,“中医认识人体,除了司外揣内,由表知里,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人体与天地相参,由天知人。”“你理解得对。”主任首肯,“而怎么个参法?如何个知法呢?多是利用类比的方法。《内经》称此法为‘援物比类’,援者,引也,即引借环境的事物与人类作类比。这个方法非常重要,不用此法则难以了解人体,所以《内经》从反面加以强调:‘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是呀,所以主任说是‘场域依赖型’嘛。”“这在《内经》中不乏其例,书中往往说过天象再说人体,结论是‘人亦应之’。这种直言‘人亦应之’者,在《内经》中有近十次。如《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因肾与冬在五行中同属于水,所以推知肾有封藏固摄之职;而肝与春同属于木,于是认为肝有升发疏泄之功。这些并非不着边际的玄学,在临床有其实用价值。如遗精滑精,服用补肾的金锁固精丸有良效。肾气不固,尿中有蛋白,可以用固肾之法。若是心情抑郁,像冬季之沉闷,不妨服用逍遥丸舒畅肝气,将抑郁一扫而空,好像春风吹化冬雪,让你如春游般逍遥。总之《内经》认为‘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二者有对应关系,所以可以以天知人。”“主任,中医常说‘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宇宙’,中医对人体内脏腑的认识也非常重视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常是由彼脏而知此脏,应该也属于场域依赖型。不夸张地说,如果撇开了对脏腑之间关系的研究,没有肝木克脾、心肾不交、金水相生、木火刑金、肝肾同源、培土生金、泻南补北这些认识与相应的治法,藏象理论或许也就不称其为藏象理论了。”“高见,高见,你这是更深入了一层——到底是张老的女弟子哪。从现在起,咱俩进行的是平等的学术对话,而不是我居高临下地作学术讲座。”“主任过奖了,我这只是偏见、浅见、管见、拙见、愚见、臆见、一孔之见、一隅之见、一得之见罢了,是由主任之高见所派生、所分化、所启发、所启示、所启迪、所诱导、所引导,是原生与衍生,经文与注文的关系,与主任的高见不在一个层次上。”“哟哟,我说,你脑袋里是不是有一本同义词词典呀,一说一串儿。”“刚才进门时您不是说了一串儿老嘛,我这是效仿主任,入乡随俗。”“我建议你毕业后来我们杂志社工作,正式入乡,我虚位以待——你不必现在就回答,你可以征求张老师的意见——我知道,女人对某项提议的评价常常不在于提议本身如何,而是看重提出提议的人如何,如果此人她认可,那么对这提议也会认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场域依赖’——你对我不了解,所以一时难以回答——可我会动员张老师同意让你来的。”“那张老师虽然比我了解你,可他是男人,属于场域独立性,你动员的结果还难预料。”青禾一笑。“我们这里最需要医文双佳的高素质人才,最容不得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你在临床开错一个药方,为害有限,常只祸及一脏一腑一人一家而已;而要是编错一篇文章,那就为害无限了,这错误随杂志的发行流传而不断呈几何级地扩大,通过读杂志的医生的医疗行为,作用到病人身上,祸害的人将难以计数。”“主任说得我惊心动魄,既然责任这么重大,我就更不敢就职了。”“你不就职,就等于出版界少一个高素质的,相应又多一个低素质的,你能忍心出现这种情况吗?能对这种状况置之不理吗?能听任错误批量流传吗?能看着大量病人因此而受害吗?”主任目不转睛地盯着青禾。“主任说得这么严重,好像这一切的转变全在我一念之间,小女子实在不敢承担。”青禾避开主任的眼光,“你这些话留着动员我老师吧,我将唯师命是从——因为我是‘场域依赖型’。”“好好,这且缓谈。”主任转移话题,“咱们接着说女人学中医的另一个优势,女人擅长形象思维,男人长于逻辑思维。而中医是象医学,其理论常是由取类比象的方法构造,形象思维占着较大比重,论医说理总是离不开形象,如《内经》曾言:‘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就是方剂的命名,也时常表现这一特点,如刚才所说的固涩方剂金锁固精丸,以金锁形容其坚固如金制之锁,形象地表示服药后能像金锁一样把守精关,使肾气秘固,遗精滑泄自止。而与之相对的泻下剂,则称‘舟车丸’,形容其有峻猛之势,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使水湿之邪荡然而去。”“照主任说的这几点,中医思维岂不是偏于女性了吗?”“这正是我要论证的。”主任说道,“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就有女性思维的偏向,作为包孕在这一文化母体中的中医,当然脱离不了这一思维特点。”

主任走到窗台前,边向腊梅上喷水边说:“一种文化所派生之艺术的风格,常常能最鲜明地体现这种文化的倾向性,是这种倾向性最形象、最生动、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以园林艺术这个‘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来说吧,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曲径通幽,含而不露,竹遮山掩,给人以期待感和神秘感。忌讳一览无余,一望而知,力求移步换景,晦明变幻。在布局上常是就山造势,因水布景,山环水抱,追求与环境的协调,与自然的融合。”“最能体现这协调的大概就是借景,借园外之物构成景观,园内园外融为一体。”青禾想到游过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如果看这些园林的平面图,必是曲折蜿蜒,自然而然,含蓄内敛的阴柔之美明显。(图19-1)而西方园林,尤其是平地几何式园林,可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多是简单清晰,给人以开阔的视野,显示出恢宏的气势。平面看去轴线对称而严整规则,刚性十足,直来直去。园里不论是躺着的、立着的,几乎全是简明的几何造型,水池或圆或方,图19-1 东方园林小祗园

树丛被修剪成球体、锥体、长方体等,突出人力的加工,透出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的强烈欲望。外向开朗的阳刚之美突出。”(图19-2)“照主任这么说,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批判的‘文人画士孤癖’,即‘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于是而‘斫直、删密、锄正’,却是正好反映了这种中国传统的主流审美趣味。”“然也,龚自珍只是发一偏之见,其意不在于审美,而是借此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