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新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30 23:06:27

点击下载

作者:(美)格拉德威尔著,季丽娜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新版)

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新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异类 utliers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作者:(美)格拉德威尔 著,季丽娜 (译)排版:燕子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01ISBN:9787508615158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言罗塞托之谜“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自然死亡,事实的确如此。”

异类(out·li·er \ -, li (-ə) r \),名词

1. 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

2. 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他样本显著区别开的统计观察值。健康的罗塞托人

罗塞托瓦尔福尔托雷坐落在亚平宁山山脚,它是意大利福贾省的一个小城,位于首都罗马城的东南方向,距离罗马约100英里。小城环绕一个中心广场展开,这里有着典型的中世纪村庄风格。正对广场的是马切斯宫,这是当时这片土地的大地主萨吉斯家族的宅邸。旁边一座拱门通向卡米尼圣母堂。顺着山边狭窄石梯拾级而上,就能看到一排排有着红瓦屋顶的两层石头房屋。

几百年来,罗塞托的居民不是在附近山上的采石场劳作,就是在山下的梯田耕种。他们每天早晨要走四五英里下山干活,傍晚再花相同的时间回家。那时村里的生活着实不易,大多数人不识字,他们很难想出什么办法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直到19世纪末,第一批罗塞托人离开家园,在大洋彼岸找到新的机遇,这个消息才给罗塞托小城带来一丝新的希望。

1882年1月,11名罗塞托人——包括10个成年男子和1个小孩儿——驾船向美国纽约进发。初到美国,他们在曼哈顿小意大利区桑树街一家小旅馆的地板上睡了一夜。随后他们向西行进,最终在纽约市以西90英里,宾夕法尼亚班戈城附近的一处采石场找到工作。第二年,又有15个罗塞托人离开意大利来到美洲,他们中的一些人与先到的同胞会合,一起在采石场谋生。这一批新移民不断向故乡发出讯息,描述这个充满机遇的新环境,于是,一批又一批罗塞托人背起行囊向宾夕法尼亚进发。不久,移民的人群就从涓涓细流汇聚成移民潮汹涌而来。仅1894年那一年,就有约1 200名罗塞托人办理护照前往美国,而他们的老家罗塞托逐渐变得冷冷清清。

渐渐地这些罗塞托移民开始购置土地。通往班戈城的道路崎岖不平,地面上全是四轮马车轧过的痕迹,而他们所购置的土地就遍布在道路两旁的石山之上。他们沿着山坡建满了有着石板屋顶的两层石头房子,这些狭长的街道也慢慢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在此处修建了一座教堂,将其命名为圣母圣衣堂,并把教堂所在的主街道命名为加里波第大道(加里波第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著名领袖)。一开始,人们给小镇起名“新意大利”,但很快又改称“罗塞托”。因为他们几乎都来自同一个村庄,这个名字让移民们备感亲切。

1896年,一位年轻力壮的神父帕斯夸里·德·尼斯科接管了圣母圣衣堂。他着手举办节日活动,在当地组织宗教生活。尼斯科鼓励居民们清扫街道,他还发放种子和树苗,让他们在自家后院种植洋葱、大豆、马铃薯、甜瓜和水果。渐渐地,小镇开始焕发生机。村民们有的养猪,有的种葡萄酿酒。小镇建起了学校、公园、修女院和墓园。一些小商店、面包房,甚至饭店、酒吧也开始在加里波第大道两旁出现。随后,10多家制衣厂也纷纷开张,从事服装贸易活动。离罗塞托最近的镇子是班戈城,在班戈城周边聚居着大量的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而另一边的镇子则以德国移民为主。那时候,这些国家的移民聚居的村镇关系紧张,这就意味着居住在罗塞托的也只能是从意大利罗塞托来的移民。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走在宾夕法尼亚的罗塞托,你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只说意大利语,确切来说是意大利福贾省南部小城罗塞托的方言。总之,宾夕法尼亚的这个罗塞托是个自给自足、外界知之甚少的小地方。直到斯图尔特·沃尔夫(Stewart Wolf)的出现,人们才逐渐揭开小镇神秘的面纱。

沃尔夫是名内科大夫,主要研究肠胃以及消化系统,他当时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任教。他曾多次在宾夕法尼亚离罗塞托不远的一个农场度过暑假——当然,即便如此,他对罗塞托也鲜有耳闻。因为罗塞托是个封闭的小世界,所以就连相邻的几个城镇对它也知之甚少。“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某一年夏天,我们又到了那个地方。我受邀在当地的一个医学研讨会上发言,”多年以后沃尔夫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这样说道,“演讲完毕,一个同行请我吃饭。席间他对我说:‘你知道么,我在这里行医17年了,收治的病人遍布整个地区,但我几乎从来没见过65岁以下的罗塞托人来看过心脏病。’”

沃尔夫相当吃惊。在20世纪50年代,预防心脏病的降胆固醇药物以及侵入性治疗方式还未出现,心脏病是当时美国的流行病,已成为65岁以下男性病人的头号杀手。一般而言,那个时代的医生在工作中肯定都接触过心脏病病人。

于是,沃尔夫打算就此课题进行调研。他召集了他在俄克拉荷马的一些学生和同事来帮忙。他们收集了罗塞托地区大量的病患死亡报告,包括许多年前的病患资料,他们分析病患的诊疗记录,并研究用药记录以及病人家谱。“当时我们忙坏了,”沃尔夫说,“我们决定先进行初步研究,就从1961年的记录着手。镇长告诉我:‘我的四个姐姐都能来帮忙。你们还可以用镇上议会的会议室。’我说:‘那你们怎么开会?’然后他说:‘我想办法推迟会议吧。’于是来帮忙的女士们为我们做午餐,而我们就把会议室隔成了小隔间,在那里采血,测心电图。初步研究用了4个星期,随后我与当地一些有威望的人士进行了交谈。我们打算借当地小学用一个夏天,因为我想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罗塞托人。”

研究结果令人称奇。在罗塞托,55岁以下的居民当中,没有一例死于心脏病发作,甚至连一例显示出心脏病症状的病人都没有。该地区65岁以上男性的心脏病死亡率只有全美国心脏病死亡率的一半左右。而该地区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概率也比预期低30%至35%。

沃尔夫请来了他在俄克拉荷马的好友——社会学家约翰·布鲁恩来协助调研。“我雇来医学系和社会学系的学生,在罗塞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对所有年龄超过21岁的成年人做问卷调查。”布鲁恩回忆道。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提到调研的发现,布鲁恩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里没人自杀,没人酗酒,没人吸毒,犯罪率也很低。他们没有人领救济金。我们甚至没有发现任何人患上胃溃疡。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自然死亡,就这么简单。”

可以用沃尔夫的专业术语来形容罗塞托这样的地方——它超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惯例已不再适用于此——罗塞托是一个“异类”(Outlier)。超越个体寻找原因

一开始,沃尔夫以为,罗塞托人保留了旧时代的健康食谱,这使得他们比美国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更健康。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假设不正确。在美国的罗塞托人做菜时喜欢用猪油,而不是像从前在意大利的罗塞托人那样,食用更有利于健康的橄榄油。意大利人做比萨时,他们会在薄薄的表面酥皮上抹油、撒盐,再加上西红柿、凤尾鱼或洋葱。而宾夕法尼亚的罗塞托人则用香肠、辣香肠、腊肠、火腿和鸡蛋来制作比萨;意大利脆饼和塔拉利饼干一般是为圣诞节和复活节准备的,而在美国的罗塞托,人们一整年都这么吃。沃尔夫请来营养师对典型的罗塞托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分析,竟然发现当地人身体热量的41%来自饮食中的脂肪成分。在这里,人们并没有早起做瑜伽或者小跑锻炼的习惯。恰恰相反,这里的人们喜欢吸烟,而且很多人过度肥胖。

既然饮食与锻炼都无法揭开罗塞托之谜,研究人员很容易就想到遗传基因因素。在美国的罗塞托移民和意大利的罗塞托人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所以沃尔夫设想,是不是他们有特殊的耐受基因保护他们远离疾病。为此,沃尔夫开始调查生活在美国其他地区的罗塞托人的情况,看看他们是不是和宾夕法尼亚的亲戚一样百毒不侵。但结果并非如此。

于是,沃尔夫又开始考虑罗塞托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宾夕法尼亚东部的山麓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健康?班戈城是离罗塞托最近的镇子,就在山脚下,另一个比较近的镇子是几英里外的拿撒勒。两个镇子与罗塞托面积相当,人口结构也差不多,都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欧洲移民。然而,沃尔夫将3个镇子的医疗报告相比较后发现,班戈和拿撒勒65岁以上男性心脏病死亡率,是罗塞托的3倍。这一条线索也断了。

慢慢地,沃尔夫开始意识到,罗塞托的秘密不在于饮食,不在于运动,也不在于遗传基因和地理位置,而在于罗塞托社会自身。当沃尔夫和布鲁恩漫步在这个小镇的时候,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们看到这里的人们如何走访亲友,如何在半路上停下来用意大利语拉家常,如何在院子里为家人做饭;他们了解到这里的不同姓氏如何拓展家族规模。这里有许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长辈在家族中享有绝对权威。居民们都参加圣母圣衣堂的弥撒,教会在团结社会和安抚伤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个人口不到两千的小镇上,竟然存在22个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这里的人们崇尚平等理念,富人不会浮夸炫耀,整个社会都愿意帮助失败者走出困境。

在罗塞托人将意大利南部的本土文化移植到宾夕法尼亚州山区的过程中,他们建立起一种强大的社会结构,这使得他们免受现代社会的压力。罗塞托人之所以健康,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山区小镇。“我记得第一次去罗塞托,看到祖孙三代共进晚餐,看到街边许多惬意的小面包店。那里的人们经常在街上散步,有空就会坐在门廊聊天。妇女们在制衣厂工作,而男人们则在采石场里劳动。”布鲁恩说,“这真是一幅和谐的图景。”

可以想象,当布鲁恩和沃尔夫带着这种观点第一次步入医学研讨会时,他们会受到多少人的质疑。同行们当时正用冗长的数据分析遗传因素,或用复杂的图表分析生理原因,他们压根就没想到当街驻足聊天,或者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是揭开罗塞托之谜的关键。当年主流的观点是长寿与否取决于我们是谁——也就是个体的基因,还仰赖个体做出的选择——选择吃什么,选择锻炼多长时间,以及我们受到医疗体系照顾的程度。在此之前,还从来没人从“社区”的角度研究人体健康问题。

沃尔夫和布鲁恩的研究结果使医学界最终认识到,孤立地考虑个人选择和个人行为,根本无法解释罗塞托的人们如何保持健康。这为医学界研究心脏疾病和健康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道路:那就是超越个人的范围寻找原因——要理解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要考虑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状况,要追踪其家族渊源。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斯图尔特·沃尔夫所做的工作是努力揭开健康的奥秘;而在这本书中,我所做的工作则是揭开成功的奥秘。第一部分机遇第1章 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成功靠什么?

2007年5月的一个温暖春日,加拿大两支冰球劲旅——麦迪逊哈特“老虎”队与温哥华“巨人”队在英属哥伦比亚省首府温哥华相遇,争夺“纪念杯”冰球赛冠军的宝座。“老虎”与“巨人”是加拿大冰球联盟中最棒的两支队伍,也是世界青年冰球联盟中最优秀的两支队伍。这些体育界的明日之星的年龄在17岁到19岁之间,他们都是些从小就善于滑冰,酷爱打冰球的运动天才。

这场比赛由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实况直播,当天整个温哥华人潮涌动,处处挂满了“纪念杯”赛的横幅。长长的红地毯横铺在赛场的冰面上,主持人正在介绍队员与嘉宾。首先出场的是英属哥伦比亚省省长戈登·坎贝尔。接着主持人提高嗓门宣布:“女士们先生们,有请冰球先生!”全场掌声雷动,冰球届的传奇人物戈迪·豪步入会场。

接下来的60分钟内,双方球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劲爆十足的巅峰对决。第二局一开始,“巨人”队的马里奥·布利兹纳科一击射门,球反弹入网,获得领先优势。但到了第二局的后半段,“老虎”队的前锋达伦·赫尔姆发动快速进攻,首破“巨人”队门将泰森·塞克斯史密斯的大门,比分扳平。第三局,“巨人”队全面反攻,击出了决定性的一球,比分再次超出。任凭“老虎”队频换门将,“巨人”队越战越勇,将领先优势保持到最后一刻。最终“巨人”打败了“老虎”,取得胜利。

比赛结束后,球员、球员亲属和记者们拥挤着来到了“巨人”队的休息室。空气中弥漫着球员淋漓汗水的气味,混杂着烟卷和香槟的味道。休息室的墙上贴着手绘的横幅:“迎接挑战”。此刻,教练唐·海被众人包围,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为我的球员骄傲,看看在这儿的每个人,他们个个全力以赴,他们都是好样的。”

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培养实行精英教育体制。数以千计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已开始进行冰球启蒙了。从那时起,小球员首先按年龄分组,在每个年龄组内又按能力高低分成不同级别。各个级别的球员经过分类、评估、筛选后,能力更强的孩子将能参加更高级别训练。球员到了十五六岁,球队中的佼佼者将被送入职业青年队,这是冰球运动的金字塔顶。如果身在职业青年队,又被选中去打“纪念杯”比赛,那么这名球员就站在金字塔塔尖上了。

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这样挑选未来之星的。欧洲和南美的足球运动挑选队员正是如此,奥运会遴选运动员也是如此。其实,音乐界挑选未来音乐家,芭蕾舞领域挑选未来芭蕾舞演员都是一样,我们的精英教育体系挑选明日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也都是如此。

进入冰球职业青年队的机会不是用金钱买来的,也不是靠父母或家族势力,而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的。实际上,即便你住在加拿大北部最偏远的地方也不要紧,只要你有能力,球探们就会找到你。如果你又愿意发展自己的特长,这种制度将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在冰球运动中获得成功,依靠的是个人优势——这里的个人意愿和能力优势两者缺一不可。球员能成功依靠的是自己的表现,而不是他人的帮助;他依靠的是他自身的能力,而并非其他因素。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成功者之幸

这本书所讨论的异类,正是那些能力超群人士。我把本章放在全书最前端,目的就是先介绍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超常之人:其中有天才、商业巨子、摇滚明星和软件工程师。我将为你揭开大牌律师鲜为人知的成功秘诀,还会告诉你为什么最棒的飞行员也会坠机;还要揭示为什么亚洲人在数学方面独具天赋。通过对杰出人士的人生进行分析——他们或技艺精湛,或才华横溢,或进取不息——我发现关于成功的传统观念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关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问什么问题?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有怎样的心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怎样的天赋。我们通常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这种认知充斥在当下林林总总的名人传记中,无论是百万富翁、成功企业家、娱乐明星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成功故事总是很类似:出生在普通家庭,依靠天赋和努力,最终走向巅峰。在《圣经》中,先知约瑟因受兄长嫉妒,被卖身为奴,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努力,最终成为埃及法老的左膀右臂。在19世纪著名小说家霍雷肖·阿尔杰[1] 的诸多作品中,主人公无不出身穷困,但依靠勇气和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我认为,这其实并非优势。”杰布·布什[2]谈到他的家庭背景对他事业的影响时这样说道。他的爷爷是叱咤华尔街的银行家兼参议员,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曾任职美国总统。他在竞选佛罗里达州州长一职时,一再声称自己是“白手起家”的人,他甚至不认为其出身对其事业有利。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人们通常不假思索地将个性与成功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在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昂起你们的头!”许多年以前,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大英雄本杰明·富兰克林雕塑揭幕仪式上,罗伯特·温思罗普[3]向公众演说道,“请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人,一开始他一无所有,既没有祖上的荫蔽,也没有家族势力的帮助;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从最卑贱最下等的工作开始干起;最终他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一切,勇敢地站在众王面前[4];在他身后,他的盛名将永世长存。”

然而,在《异类》这本书中我想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生物学家讨论生物体时常涉及“生态学”:森林里最高的橡树之所以长得最高,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它在成长过程没有被其他大树挡住阳光,它生长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还是幼苗的时候没碰上兔子啃树皮,它长成以后也没被砍伐。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够的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这本书的主旨不是讨论个体的树,而是讨论整个森林。冰球队的故事是个很好的开始,因为一个冰球运动员如何登上金字塔顶的秘密,比我们原先想象的更有趣,更复杂。事实上,冰球队的启示相当诡异。生于年初

下表是2007年麦迪逊哈特“老虎”队队员名单。仔细看,看你能不能发现特别之处。左/右 身高体重球员场上出生(惯用(cm(kg姓名出生地号码位置日期手)))1988布伦南·博萨斯喀彻温省马腾9中锋右17378–2–施斯维尔市14斯科特·沃1988英属哥伦比亚省西11中锋右18585斯登岸市–1–41989斯科特·格左边亚尔伯达省斯登德1217580左–3–兰特锋特市201987达伦·赫尔左边曼尼托巴省圣安德14左18383–1–姆锋鲁斯市211986德里克·多右边萨斯喀彻温省金德1518081左–12–萨特锋斯利市20198716戴纳·托德中锋右17878–1–亚尔伯达省红鹿市101988泰勒·斯维右边亚尔伯达省克雷那1718084右–1–斯腾锋市151988曼尼托巴省尼帕瓦19马特·劳伦中锋右18384–3–2市1987凯文·安德左边亚尔伯达省麦迪逊20左18381–4–萨特锋哈特市121987杰瑞德·绍右边亚尔伯达省麦迪逊21右17889–9–尔锋哈特市121989泰勒·恩尼亚尔伯达省埃德蒙22中锋左17573–10–斯顿市61990乔丹·斯克英属哥伦比亚省秘23中锋右18383–4–马特申市111987杰克布·罗右边斯洛文尼亚哈恩斯25右17375–1–蒙锋诺维奇271989布雷顿·卡亚尔伯达省兹博利28中锋右18076–1–梅伦市261986克里斯·史左边英属哥伦比亚省道36左17889–8–蒂文锋森克里克市20果登·鲍尔1987曼尼托巴省温尼伯3后卫左19693温–3–1湖市大卫·肖勒1987亚尔伯达省埃德蒙4后卫左18588马克–3–7顿市1988特雷弗·格亚尔伯达省克雷那5后卫左18386–1–拉斯市22克雷斯·拉1987亚尔伯达省卡罗琳10后卫左17880塞尔–5–2市米切尔·绍1987美国明尼苏达州斯18后卫右19093尔–8–7达特市1989马克·伊舍英属哥伦比亚省阿24后卫右18383–1–伍德伯茨福市3119892718590肖纳·布郎后卫左–2–亚尔伯达省石原市20乔丹·邦德1988亚尔伯达省勒狄克29后卫右190104法德–2–9市1989赖安·霍法守门萨斯喀彻温省拉诺31左18075–6–德员市291986马特·科特守门亚尔伯达省麦迪逊33右18886–4–赖员哈特市27

你看出来了么?看不出来也没什么,因为多年以来,冰球界对其中的秘密也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Roger Barnsley)才发现其中与年龄相关的现象。

当时巴恩斯利和妻子波拉带着两个孩子在亚尔伯达省看比赛。其中一支参赛队伍叫莱斯布里奇“种马”队,与“巨人”和“老虎”同属顶级职业青年队。波拉正在看赛事介绍手册中的队员花名册,内容类似上面的表格。“罗杰,”她说道,“你注意到这些球员的出生日期了么?”

巴恩斯利回答说看到了。“他们大多是16岁到20岁的孩子,所以他们应该都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波拉说道,“我说的是出生月份。”“我一开始觉得她神经过敏,”巴恩斯利回忆道,“但是当我再看一遍花名册,我发现她说的一点没错。不知道什么原因,职业青年队绝大多数球员的生日集中在1月、2月和3月,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球赛当晚回到家后,巴恩斯利尽可能地收集了许多职业冰球选手信息,结果他发现球员生日集中在1月到3月的现象十分普遍。于是,巴恩斯利夫妇和他一位同事A.H.汤普森又一起收集了安大略省所有球员信息,情况也一样。生于1月的球员远多于生于其他月份的球员。排在第2位的月份是哪月?2月。第3位的呢?3月。巴恩斯利发现,在安大略省,1月出生的球员数量是11月出生的球员数量的5.5倍。他又开始调查11岁全明星队和13岁全明星队——这些球员将是巡回赛的中坚力量——情况也相同;他转而调查加拿大的国家冰球联盟(National Hockey League),情况依然如此。随着资料收集越来越多,巴恩斯利相信这种现象绝非偶然,这背后一定存在非人为控制的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存在于每位精英球员的身上—40%的球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生在4月到6月,20%生在7月到9月,最后的10%生在10月到12月——这一规律最终决定了加拿大顶级冰球队的队员构成。“在我的心理学研究生涯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此显而易见的现象。”巴恩斯利说,“你甚至不用做统计分析,只用眼睛看就能发现。”

请往回翻,看一下“老虎”队的花名册。25个球员中有17个生于1月到3月,或者4月。

以下我将用生日代替人名,现场直播一下“纪念杯”冰球赛的实况。这听起来就不太像职业冰球比赛了,而是像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5]的青年进行的某种神奇体育活动了。“3月11”现在来到了“老虎”队外围,他突然将球传给队友“1月4”,“1月4”又将球传给“1月22”。“1月22”将球回传给“3月12”。“3月12”来到“老虎”队的空当——射门!“老虎”的守门员“4月27”将球挡了出去。但球弹到对手“3月6”的身上,“3月6”再射门!麦迪逊哈特的两名防守“1月9”和“2月14”转身回防,但是“1月10”看到大势已去,只得失望地放弃。“3月6”得分!

下面是比赛第二局。

麦迪逊哈特开始反攻。现在“老虎”得分手“1月21”控球,他直冲右边路。遇到“巨人”的防守队员“2月15”的阻拦,他绕了个圈,稍作停顿。“1月21”突然传球给“12月20”——喔,让我看看发生了什么?!“12月20”突然加速摆脱“5月17”的追赶,顺势将球回传给“1月21”。“1月21”接球,射门!“巨人”的防守队员“3月12”全力阻挡,守门员“3月19”奋力扑球,可惜为时已晚。“1月21”得分!他骄傲地举臂欢呼,队友“5月2”激动得跳上了他的后背。不断积累的优势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不是星座的守护神在发挥作用,也不是一年的头3个月有什么特殊魔力;真正的原因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在同一组。也就是说,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他小的队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球员之间在生理成熟度上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加拿大是世界上对冰球运动最狂热的国家,教练们甚至从9岁到10岁的孩子中挑选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组成全明星阵容。队伍中的选手被认为在体格和肌肉协调性方面具有天赋;而这些选手之所以占尽优势,是由于他们比别的队友年长几个月,生理发育更为成熟。

一旦一个小选手被选入“巡回赛小组”,他会接受什么样的训练呢?和我们想的一样,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每赛季打50场至75场比赛。这比在筛选中被淘汰,只能进入“基本组”,每赛季打20场比赛的队员多一倍到两倍,甚至更多。打巡回赛的队员还有其他额外训练。一开始,这个小队员只不过是年龄稍大一点儿,优势并不明显。但当他们到了13岁或14岁,优秀教练的辅导和大量高强度训练的好处就开始显现,这个小队员因而就真的“变”得更好了。这样的队员更容易进入职业青年队,从而在冰球运动上有更大发展空间[6]。

巴恩斯利指出,这种年龄偏斜分布主要是以下3种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筛选、分组和区别训练。加拿大人在球员年纪尚小时就开始对他们筛选,进而优胜劣汰,将“天才”和“非天才”分组,给予“天才组”队员强化训练。最终,在以上3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生日靠近“年龄分组日”的球员获得了巨大优势。

在美国,足球队和篮球队挑选队员的机制倒没有导致如此夸张的结果,体能稍差的孩子依然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强化训练[7]。但美国的棒球队选拔情况倒是和加拿大冰球队一样。美国所有的非学生组棒球队年龄分组日是7月31日,因此美国顶级棒球队中,出生于8月的队员远多于其他月份出生的队员。(差别十分显著:2005年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参赛队员中,出生在8月的球员有505人,出生在7月的球员为313人。)

欧洲足球球员选拔模式跟加拿大的冰球和美国的棒球的模式非常相似——出生日期导致分化的现象十分显著。在英国,足球联盟的年龄分组日是9月1日,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球员中,有288人出生在9月到10月,只有136人出生在6月到8月。国际足联曾以8月1日作为年龄分组日,因此在最近一次世界青年锦标赛中,参赛队员中有135名出生在8月之后的3个月,只有22人出生在5月、6月和7月。如今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分组日是1月1日,那么请看下面这份2007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青年队的花名册。这支队伍最终打进了世界杯青年锦标赛决赛。球员号码球员姓名出生日期场上位置1马赛尔·杰科夫1988–1–1中前卫2鲁德克·弗雷季奇1987–1–3守门员3彼得·乔丹1987–1–5中前卫41988–1–12杰克布·多纳里克后卫5杰克布·马瑞斯1987–1–26中前卫6米切尔·赫德1987–1–27后卫71987–2–1马雷克·斯特雷期蒂克边锋8杰雷·瓦雷塔1988–2–14中前卫9简·西门内克1987–2–20后卫10托马斯·奥克雷斯特克1987–2–21中前卫11卢布斯·卡兰达1987–2–21中前卫12雷德克·彼得1987–2–24守门员13奥德里奇·马祖奇1989–3–15后卫141987–3–26奥德里奇·库得拉中前卫15马瑞克·苏奇1988–3–29后卫16马丁·芬尼1987–4–16边锋171989–5–26托马斯·皮考特边锋18卢卡斯·库邦1987–6–22后卫19托马斯·西拉1987–6–24后卫20托马斯·弗雷斯特克1987–8–18守门员21托马斯·米科拉1988–9–26中前卫

在国家队预选赛上,捷克的教练一定对选手们这样说:“凡是仲夏出生的球员都不用踢了,你们已经被淘汰,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足球和冰球运动在选拔球员时存在不公正的现象,但这还只涉及参与这些运动的少数人。但实际上这种不公正现象广泛存在于很多领域,而且它通常影响深远——如学校教育领域。以出生在年末的孩子来说,家长就认为应该晚一点送孩子去幼儿园,因为他们觉得,让年仅5岁的孩子与比自己大好几个月的其他小朋友竞争,不是件容易事儿。但也有可能更多家长会想,无论孩子在幼儿园有着怎样的劣势,这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很快消失。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冰球队员的成长经历一样,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许多年。

最近,有两位经济学家——凯利·贝达德(Kelly Bedard)和伊丽莎白·杜伊(Elizabeth Dhuey)——开始研究学生的出生日期与TIMSS[8]考试(针对全球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科测试,每4年举行一次)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四年级学生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学生的成绩比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成绩高4%到12%。用研究者杜伊的话来形容就是“影响非常之大”。举例来说,如果让两个出生在一年的头尾,智力相当的四年级学生坐在一起考试,大孩子平均得分在80左右,而年龄小的平均得分只有68。这种并非能力造成的差距最终却决定了谁能够参加“天才组”竞赛,谁又将被淘汰。“这其实很像体育运动。”杜伊说,“人们通常在幼儿期就按能力被分组,比如分出高级阅读班或者高级数学班。而幼儿园或者一年级的老师并不会仔细区分,孩子们的差异是由能力造成的还是由生理差别造成的。他们通常将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划为优等生,这些孩子在优等生的群体里能学到更多的技能,过了一年还是会在优等生的班里表现得更出色,再过一年还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的确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在我们调查的国家中,只有丹麦不采取这种方式。丹麦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必须等到学生满10岁以后才能将他们按能力分组。”丹麦人希望等到年龄的生理差异淡化后再区分学生的能力高低。

杜伊和贝达德随后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他们这次发现,在美国四年制的顶级大学——这里拥有美国最佳的高等教育水平——同年级学生中,相对来说,年纪最小的那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11.6%。早年因为生理发育差异而产生的劣势并没随时间推移而被削弱,恰恰相反,劣势被巩固了。对于成千上万的学生,最初小小的不足竟演变成他们日后能否上大学——尤其是日后能否成为中产阶级——的分水岭。[9]“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很荒谬。”杜伊说,“这实在荒诞不经,我们随意选取的‘分组日期’竟然能造成如此长久深远的影响,而人们对此竟然毫不知情,也毫不关心。”我们要做怎样的改变

现在请读者回顾一下,我所列举的冰球队案例中出生日期与成功究竟有何关系。

人们平日里认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费力气就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不错,能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比你我都更具备运动天赋。但是,那是因为他们起跑的时间比别人早得多,而这种领先优势,既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他们因为努力才得到的。然而最终,正是这种领先优势造就了天才们辉煌的成就。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冰球队9岁至10岁间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职业冰球队员一开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队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这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他和那些队友之间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队员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我们从冰球队例子中获得的另一个启示是,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非尽善尽美。我们认为只要越早进行全明星选拔,越早进行超常组考试,就越能避免天才流失。但请回顾一下前面所述的捷克国家队的队员构成,名单里竟然没有一个球员生于7月、10月、11月和12月;生于8月和9月也只各有一个。一年中后半段出生的所有人都被劝退,被忽略,或被排除在球场之外。所以,起码一半的有天分的捷克运动员就这样被埋没了。

假如你生于一年的后半段,恰巧又要在捷克体育圈发展,面对黯淡的未来,你该怎么办?你不能去踢足球,足球对像你这样的人设起了高高的门槛。不过我这里倒有一条妙计供你参考,我建议你参加捷克的另一支世界级水平的运动项目——冰球。但是且慢(你大概已经猜到我要给你看什么了),请看看下面这份2007年捷克青年冰球队花名册,当年他们获得了世锦赛的第5名。球员号码球员姓名出生日期场上位置1戴维·凯文顿1988–1–3前锋2吉瑞·苏奇1988–1–3后卫3迈克尔·科拉基1987–1–12后卫4吉克布·沃基塔1987–2–8后卫5吉克布·金得1987–2–10后卫6迈克尔·弗洛里克1989–2–17前锋71987–2–20马丁·汉赞前锋8托马斯·斯沃伯达1987–2–24前锋9吉克布·塞尼1987–5–5前锋10托马斯·昆德卡1987–3–10后卫11加洛斯勒夫·巴顿1987–3–26后卫12H·O·波兹维尔1987–4–22后卫13丹尼尔·雷科斯1987–5–25前锋141987–6–12大卫·库切季达前锋15沃勒得米尔·绍伯卡1987–7–2前锋16吉克布·科沃1988–7–19守门员171987–7–20卢卡斯·范图克前锋18吉克布·沃伦奇克1989–8–15前锋19托马斯·玻斯比斯尔1987–8–25前锋20奥得里金·佩维里奇1987–8–31守门员21托马斯·卡纳1987–11–29前锋22米切尔·雷彼克1988–12–31前锋

当然,生于一年中最后一个季度的人估计连冰球也要放弃了。

至此,你有没有认识到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与个人成才之间的紧密关系?由于我们过于相信成功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损失了许多造就天才的机会;很多制度甚至过早地将一部分人划入失败者行列,阻碍了这些人成才。我们对天才顶礼膜拜,对失败者却漠不关心;我们忽视了社会机制对个人成才的巨大影响,这些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这里的“我们”指的就是社会。

如果我们愿意做出改变,我们就能消除“分组日”带来的偏差。我们可以按照出生月份来举办两个,甚至三个冰球联赛,让球员在各自组别内发展,最后再进行全明星队的选拔。如果出生于年末的捷克和加拿大运动员都能获得平等机会,那么可以想象,这两个国家从此就有两倍的后备队员可供选择了。

学校教育体制也可以进行类似改革。小学和中学可以将1月到4月出生的孩子分在一个班,将5月到8月出生的分在一个班,9月到12月出生的再分在一个班。让处在同一发育水平的孩子们同班学习,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会增加一些管理工作,但实际上并不需要额外增加资金成本;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为那些承担现有教育体制缺陷(并非他们自己造成)的孩子们铺平未来发展的道路。如此,我们的社会将更好地驾驭人才培养机制——这绝不仅限于体育领域,实际上你已经看到,这在影响更为深远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然而,人们却不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始终信奉的是,成功只是个人作为的结果,和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机制毫无关系。差3天就是冰球队里的绝对老大

在“纪念杯”决赛前,麦迪逊哈特“老虎队”亲友团的古德·沃斯登站在赛场边与自己的儿子斯科特说话。斯科特头戴棒球帽,身着黑色队服T恤。“在他四五岁的时候,”老沃斯登说,“他的弟弟那时还在学走路,他们俩就整天拿着冰球棍在厨房玩。斯科特对此总是热情高涨。他还在小联盟职业队的时候就开始打巡回赛了,他总在水平最高的3A球队打冰球。虽然他初出茅庐,但他在球场上能争善斗,所以在巡回赛中总能进入最好的队伍打比赛。”很明显,老沃斯登对儿子的光明前途无比激动:“他为获得这一切拼命训练,我儿子是最棒的!”

热情、天分和勤奋都是实现最高成就的关键因素,但另外还有别的因素——看看老沃斯登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儿子有打冰球的天分?“知道么,他总是同龄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身体更强壮,他小小年纪便掌握了得分技巧。他总是他那个年龄组中最出众的,所以他一直担任队长……”

同龄孩子中最大的?当然,他是同龄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斯科特·沃斯登出生在1月4日;只差3天他就是同龄队员中绝对的老大。他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假如加拿大冰球队年龄分组日不是年初而是年末,他大概就只能坐在观众席看比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驰骋冰球场铸就辉煌的冰球人生了。[1] 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lger)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小说家,19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此后从事过家庭教师和记者等职业,186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阿尔杰毕生创作了100多部以“奋斗与成功”为主题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出身寒微,但靠着自身的信念、勇气和进取精神顽强奋斗,终于获得成功的男孩形象。其作品影响了好几代美国人,至今畅销不衰。《听差菲尔》、《小贩保罗》、《穿破衣服的迪克》是阿尔杰的系列作品。其作品是对“美国梦”的生动阐释。——译者注[2] 其父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总统)和其兄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总统)都曾任美国总统。其实杰布才是他家里真正的“小布什”。——译者注[3] 罗伯特·温思罗普(Robert Winthrop):19世纪中期曾任美国众议院议长。——译者注[4] 出自《圣经·列王纪》,这里指富兰克林出身卑微,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卓尔不群。——编者注[5] 摩羯座为12月22日至1月19日,水瓶座为1月20日至2月18日,双鱼座为2月19日至3月20日。——译者注[6] 加拿大冰球运动遴选队员的方式,也很好地证明了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理论。事情从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然而基于此而采取的行动导致最先错误的假设最终成真。加拿大挑选9岁至10岁冰球运动员时的标准是错误的,他们只不过是选了些年龄稍大的孩子。但是经过全明星队的严格训练,那些经由错误假设挑选出来的队员变得真的很优秀。用莫顿的话说就是:“自证预言的效用使错误的前提假设成真,神秘主义者会引用这些案例来说明自己从一开始就言中了结果。”[7] 体能稍差的孩子也能获得和体能优越的孩子相同的训练强度,是因为美国有足够多的篮球场,也有大量球迷爱打球。在这点上冰球运动没法比,因为打冰球有场地要求,而篮球的门槛则低得多。[8] TIMSS即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译者注[9] 其实很多社会现象都和年龄差异相关。举个例子,巴恩斯利和他的两个同事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大多生于学年的后半年。他们的解释是教学质量差的学校会让学生备感沮丧。不过,学生的自杀倾向与年龄的关联,不像成功运动员与年龄的关联那样明显。第2章 10 000小时法则“到了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

1971年,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该中心坐落在贝尔大街,它是一座由砖混外墙和茶色玻璃前壁组成的全新建筑。当时,巨大的电脑主机放置在一间白色房间中,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那房间看上去有点像《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幕中的建筑。”在房间的一隅放置着几十台键控打孔机——这是那个年代电脑终端的必备硬件;然而在1971年,这些仪器已是代表着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世界闻名,而在这里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学生都曾频繁出入那间白色的主机房。当年,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年仅10多岁,呆头呆脑的男孩,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10]。

乔伊入读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正值新计算机中心成立,那年他16岁。他又高又瘦,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乔伊高中毕业于底特律北法明顿中学,同学们认为他是书呆子,所以送他一个雅称:“最用功的学生”——意思是他从不跟女生约会。刚进大学的时候,乔伊曾想将来当一名生物学家或是数学家;但是就在他大一那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这座计算机中心——就在那个时候,他迷上了计算机。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成了乔伊生活的全部。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编程;即便是放暑假期间,他也在一位计算机教授那里找到一份兼职,这样他整个暑假也能编程了。1975年乔伊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在那儿,他更是痴迷于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博士入学面试的时候,他在匆忙之中准备了一份结构复杂的演讲,而当时的情形正如他的一位崇拜者所写:“那些考官被如此精彩的演讲完全震撼了,一位考官后来这样回忆说:‘简直就是基督舌战长老’。”

后来,乔伊加入了改造UNIX系统的项目团队。UNIX系统原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首创,用于大型电脑主机的软件系统。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这个版本非常优秀,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数以百万计的服务器系统软件,依然是他们的那个UNIX版本。“当你的苹果电脑处于这个有趣的模式时你依然能看到这些代码,”乔伊说,“那都是我25年前编写的,至今也没什么变化。”还有,如果你好奇当初是谁编写了那么多软件,使得现今网上冲浪成为时代潮流,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个人也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分校毕业以后,乔伊与人合伙在硅谷创立了Sun公司。Sun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电脑科技变革的主要推手之一。公司成立后,乔伊着手重写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这种语言使他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在硅谷的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行视他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大卫·杰勒恩特说:“比尔·乔伊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

类似比尔·乔伊这样的天才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次,内容其实都差不多。计算机业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计算机编程的世界不存在传统的校友关系网,你并不能依靠金钱或者人际关系取得领先地位。计算机业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新兴行业,人们只根据成就和天分评价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这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最棒的,而乔伊无疑正是这些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

如果没有研究第1章谈到的冰球队和足球队的例子,我们很容易接受以上对成功的解释: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有没有可能在这里也找到与第1章提到的特殊机遇相似的运作模式呢?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仔细找找看。10 000小时有多久?

将近一代人的时间里,心理学界都在不断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以为早已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个生于1月的球员最后都进入职业球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少数的生来就有天赋的人。可以说,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努力。但问题是,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天才论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了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3组。第1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2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3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所有这3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3组学生大约都在5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在最初几年,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2小时至3小时。但当他们到了8岁,不同组别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1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岁时每周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2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 000个小时了。作为对照,第2组学生到20岁练琴时长累计为8 000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 000小时多一点。

埃里克森带领团队又着手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出现了。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每周练琴时间从未超过3小时,到了20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 000小时;而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到了20岁,那些未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10 000小时。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们,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 000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 000小时的训练。”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 000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这一准则甚至适用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奇才”,比如莫扎特这位6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心理学家迈克尔·豪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中写道:

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他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亲之手,只是后来得到不断修改罢了。沃尔夫冈[11]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如七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帮助下完成的。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No.9,K.271),然而这部作品是他在21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有10个年头了。

而音乐批评家哈罗德·勋伯格[12]谈到莫扎特时有更为深刻的观点,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

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也需要大约10年时间。(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菲舍尔问鼎冠军宝座用的时间稍微少一些:他花了9年时间。)10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个人大约可以投入10 000小时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刻苦训练。10 000小时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

现在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捷克和加拿大国家队“年龄分组日”现象了。之前,你可能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花名册上没有一个队员生于9月1日以后。你本以为,肯定有为数不少的运动天才出生于下半年,他们凭着自己的天赋最终也可以进入顶级队伍,不论他们生于一年中的哪一天。

但是,对于埃里克森这些反对将天赋放在成功因素首位的人来说,这一现象一点都不奇怪。出生时间相对比同龄人晚的天才们在8岁的时候没有被选入全明星队,原因是他们太小了,因此他们得不到强化训练。得不到强化训练,他们就很难达到10 000小时的训练时间,从而无法在职业青年队选拔的时候入围。没有10 000小时的训练作为基础,他们根本不能掌握进入顶级球队所需的足够技能。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如果没有10 000小时的训练也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腾飞。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

另一个关于10 000小时的有趣现象是,10 000小时的确是大量时间。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的确很难依靠自己达到这一要求。你需要获得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你不能太贫穷,因为如果你必须依靠兼职维持生计的话,你根本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时间做练习。事实上,人们要想获得如此大量的练习时间,就必须依靠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训练课程(比如冰球队中的全明星队),或者获得某些特定机遇得以进行训练。安娜堡计算机中心的日日夜夜

现在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1971年,16岁的乔伊还是一个个头很高的懵懂少年。他数学特别好,他应该是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或滑铁卢大学[13]高材生的苗子。“当比尔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开始对许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兴趣了,”比尔的父亲威廉说,“我们能回答的就回答他,我们回答不了的,就给他书让他自己查。”到参加美国大学本科标准入学考试(SAT)的时候,比尔在数学测试中拿了满分。“那些考试并不特别难,”比尔坦率地说,“考试中我总能剩下时间检查两遍。”

他的确才高八斗,但只有这一点肯定不够。他的长足进步始于偶然在贝尔大街发现的形状奇特的计算机中心大楼。

比尔学习计算机编程的那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电脑的尺寸跟房间大小相当。一台电脑(其运算能力和内存容量可能还不敌现在一台微波炉)动辄百万美元——这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价值水平。电脑那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稀罕,即便你能找到一台,你也必须想办法获得其使用权,如此,你就得花高价租用电脑使用时段。

而且,那个时候计算机编程本身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早期计算机编程必须使用键盘打孔机。程序代码必须用打孔机打在打孔卡上。一个复杂一点的程序可能需要几百乃至上千张卡,每张卡上面都密密麻麻排满了孔。程序员编好程序就带着打好的卡来到机房,交给电脑操作员。那个时候电脑只能单线程运行,操作员给你排个号。你要等多长时间取决于前边有多少程序员在排队,通常等代码运行结果需要几小时,有时候甚至要一天。其间你的程序如果有一点儿错误——哪怕是排版错误——你都必须拿回卡片,找到错误,然后重新走一遍流程。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人想成为程序专家都很困难,对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在机房待一个小时只能用几分钟时间来“编程”,怎样才能做足10 000小时的训练?“在打孔卡上编程,训练的并不是你的编程能力,”一位早年的计算机专家总结说,“而是你的校对能力和耐性。”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找到了提高计算机效率的解决方案。此时电脑性能已经大大提高,能够同时接受多个任务指令;专家们优化了操作程序,主机可以同时处理上百个终端任务,人们实现了计算机分时共享。这就意味着程序员们不用再跑到机房把打孔卡交给操作员,只需要构建数十个终端就可以了;所有终端都通过电话线与机房主机相连,程序员们实现了联机协同工作。

以下是历史文献对电脑实现分时系统意义的总结:

这不仅仅是一项变革,这简直就是电脑新时代的开端。不用操作员,不用卡片,不用等待。电脑主机共享意味着,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键入命令,并且马上能得到结果。主机共享又是交互式的:主机会要求程序员做出响应,等待其输入指令,并在其休息的时候继续工作,一直到算出最终结果。所有这些都是“实时”操作的。

密歇根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批实现电脑分时系统的高等学府。1967年,使用了分时系统的原型机已经上线运行。到了20世纪70年代早期,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已经实现100人同时在线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没有几个地方的计算机水平能与密歇根大学相比。”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始创人之一麦克·亚历山大说,“可能麻省理工,卡内基·梅隆大学或者达特茅斯学院能与它相提并论,但除此以外,我想不出别的地方了。”

这对于197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比尔·乔伊是个千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