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全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5 09:30:07

点击下载

作者:鲁鹏程等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庭教育(全3册)

家庭教育(全3册)试读:

前言

第一章 提升涵养,给孩子传递永久的人格魅力

孩子是你的“镜子”与“复印件”

只有父母身正,孩子才会“不令而行”

孝是教育的根本与做人的基础

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越早承担越好

让自己永远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教育是示范,以诚信言行获得孩子的尊重

用人格魅力熏陶孩子,感染孩子

第二章 学会处世,为孩子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一种教育智慧叫宽容

喜欢与人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善于与人合作,开创双赢局面

让心与仁爱一路同行

倾听,让亲子关系更美好

好好说话,认真表达

礼貌礼仪,与人交往的关键一步

让自我反省重塑生命

谦逊谨慎的人珍视真理,可成大事

第三章 增长学问,倾注精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家庭教育的观念应符合时代需要

多读一些家庭教育类的书籍

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

向成功父母学习经验,参考但不照搬

做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

不要陷入生活的百无聊赖中,提升创新力

让进取心开启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

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学而思,思而行

第四章 启迪智慧,给孩子最好的人生教育指引

把教育孩子当成是一种使命

给孩子理智的爱而非溺爱

过度保护孩子,会扼杀他“通神”的天性

端正心态,不恐吓与威胁孩子

全面了解孩子,不以分数论英雄

不让优厚的物质毁了孩子

鞋子要合脚,不盲目替孩子择校

第五章 树立威信,对孩子以理服人非以势服人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放低姿态,懂得向孩子学习

允许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

父母不互相“拆台”

在孩子还没有对父母彻底失望前,允许他争辩

偶像并不遥远,争做孩子心中的偶像

重身教的同时不要丢了言教

无声胜有声,无声教育有时更有效

第六章 锻造意志,适当的挫折对孩子也是教育

从容面对人生挫折,把它当成财富

在困苦中铸就坚强的毅力

所有的结果都是“收获”,失败也是

不做“井底蛙”,尝试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积极探索中挖掘人生宝藏

赢在执行,培养自己强大的执行力

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丰盈心态,让积极阳光的自己影响孩子

要做情绪的主人,掌控情绪

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多一点幽默感,以轻松的态度看待生活

时刻充满自信,远离自卑

永远都要积极乐观,身心愉悦

第八章 养成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行为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生活习惯塑造孩子一生

学习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做事习惯改变孩子一生

第九章 感通心灵,读懂孩子才有方法与好关系

真正“平等”地对待孩子

尊重孩子,他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给孩子适度自由的空间

引导孩子去体验成长的喜悦

信任孩子,他就会给你惊喜

用心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倾诉,请务必用心对待

多抽点时间陪一陪孩子返回总目录前言

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个珍贵的存在?是每位父母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父母一生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没有把这件事做好。

难道不是这样吗?不然就请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服你吗?可能很多父母都会回答:“不服!”是啊,孩子不服你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无论看到什么样的结果,都应该努力找出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教育方法。

有父母可能认为,只要有威信,孩子就会信服。这倒是一个真理,关键是怎样理解威信,怎样正确树立威信呢?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喜欢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讲话,“别玩手机了!”“把电视关上!”“写作业去!”“收拾房间去!”……各种命令弄得孩子乐趣全无。更严重的是,这些父母还以为命令或强迫孩子做事能树立威信。其实,这种态度很粗暴,性质极为严重。

这样的错误,其实早在100年前便被批判得体无完肤。1919年,鲁迅先生便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这样写道:“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令人喟叹不已的是,100年后的今天,有的父母仍旧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享有特权,可以对孩子任意发号施令。殊不知,这非但不能树立威信,还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本想树立威信让孩子信服,但却因为认识不到位,反而步入了误区。除了这种“靠压制建立威信”的情形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靠娇宠建立威信。对孩子百依百顺,姑息迁就,有求必应,一概满足,结果导致孩子任性妄为,性格骄横执拗。

第二,靠收买建立威信。经常给孩子许诺,用礼品、金钱收买孩子,想让孩子服从。实际上,这反而会助长孩子的物欲、贪欲。

第三,靠说教建立威信。居高临下,经常责备和威吓孩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不仅会抹杀孩子的天性,也容易导致孩子唯唯诺诺,只看父母的脸色行事,不会辨别是非,不会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第四,靠自吹自擂建立威信。总是向孩子讲述着“好汉当年勇”,想以此获得孩子的尊敬。这在孩子年幼时还能管用,等到孩子长大后,就会因为现实的窘迫与历史的辉煌之间的巨大差距瞧不起父母。从而让他们尊敬历史的父母、蔑视今日的父母,从而造就越大越不听话的现象。

第五,以疏远赢得威信。总是与孩子保持距离,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尽管这种距离会产生美,但却导致了亲情间出现鸿沟。

第六,以教训赢得威信。无视孩子是否愿意听,总是没完没了地指责孩子,要求孩子服从。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厌倦父母的说教。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对正确的教育产生反感。

总之,在孩子面前特意树立的权威不可能存在长久,这种所谓的权威有害而无利。假如父母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树立威信,本身就是徒劳无益。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想不妨就从“教育”一词入手。

对于“教育”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但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东汉的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我们将孩子“丢”给各种各样的老师,让他们去传授他知识就算完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上所施”,让孩子“下所效”,从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做个好样子,让他去效仿。

简而言之,要想让孩子服你,就要给他做更好的榜样,以身示教。

实际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教之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对孩子来说,父母好的言谈举止往往会比说教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我们懂得做父母的“道”,孩子自然会在孩子的“道”上,一定会很好教,甚至不用教。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结论是,身教非常重要,比言教更容易让人接受。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古代家训教化中非常注重父母的身教,要求父母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位家庭成员,不得偏私。父母能以身立范,孩子才能有所学处。

其实,不仅仅是中华古圣先贤如此重视身教,国外的教育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定是相同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如,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就认为,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而另一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他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说教。

可见,教育孩子就需要父母给他做好榜样。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榜样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要更为深远。

孩子就好像是父母的镜子,你总能够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孩子是看着你的背影长大的。所以,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千万不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在家又是一个样。父母先做到,再要求孩子做到。父母自己做得差,却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是被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应努力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编写一部出色的‘教科书’,一部让孩子可以引以为骄傲的‘教科书’。”实际上,这就是告诫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对父母来说,身教要与言教结合,而身教是根本,言教是辅助。所有父母都应写好这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衷心祝愿每位父母都能给孩子做好榜样,每个孩子都能有榜样可学。鲁鹏程2019年8月于北京  第一章 提升涵养,给孩子传递永久的人格魅力

父母的涵养对于孩子和家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他们对孩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期望,但这些期望都受着自身条件,也就是个人涵养的制约。不要轻视这种制约的危害性,因为个人涵养的欠缺将使得父母无法向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孩子是你的“镜子”与“复印件”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把父母的面庞、身材、凌乱的头发、不合身的衣服、粗鲁的言行……照得一览无余。想让镜子前的自己更端庄一些吗?那就重新整理头发,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镜子”中的我们才会改变。自然,孩子也就能从父母身上获得有益于一生的东西。

实际上,孩子还是父母的“复印件”,当然,父母是原件,而家庭是复印机。如果复印件有问题,大多时候不是复印机的问题,而是原件的问题,所以,只改复印件是本末倒置的,重要的是原件要对,要先改原件。由此可见,孩子身上的问题,反映的一定是父母的问题,那么,“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说法,是不是非常有道理呢?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自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不仅颇有文学修养,更是具有正直、坚韧、清廉等高尚品质。在国家被元兵侵略时,文天祥招集义军坚决抵制,终因不屈的精神而惨遭杀害,留下了《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伟大诗作。

我们可以将文天祥这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作为一面镜子,反照一下他的父母,结果如何?文天祥的父亲文仪,酷爱读书,且兴趣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涉猎;性格豁达,注重道义,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乡间儒士;教育孩子必须修身立志,忠贞不屈。文天祥的母亲叫曾德慈,其人善良贤惠,知书达理。

最终,文天祥在父母的培养熏陶下,成为一位同样喜好读书,并且拥有竹子一样坚忍不拔气节的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愧是千古绝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奋斗不息!

其实,每个孩子都在“显”父母。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型,也许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根基一定相同。如,一个会用柔和语气开导别人的孩子,其父母就肯定具备了循循善诱、柔声细语的特质;一个会大声顶撞别人的孩子,其父母肯定有大嗓门、善辩的特质等等。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惊讶孩子怎么会这样让人感动或者让人难过,因为正是你才让孩子自小就已具备了这样的“潜质”。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才出生不久的孩子就会皱眉头。我们会纳闷:这么点的孩子怎么就会皱眉头?但经过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孩子的父母有皱眉头的习惯。这时,我们会说:“这孩子,骨子里都带着他父母的习惯。”没错,是“骨子里”就带着的。那么,“骨子里”是哪里?就是孕育期间。所以,与其说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作画,不如说,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开始拿着“无形的画笔”作画了。那么,孩子一出生,就等于把尚未完成的画呈现给大家了。为人父母者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他看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才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都能明白这些,并在生活中都力争做到,那么,教育孩子真的一点都不难。【父母榜样】

孩子很多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困惑、无助、彷徨、气愤……也许你会忍不住训他、吼他甚至动手教育他,没有关系,等夜深人静时,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孩子是不是正在拿镜子照我们呢?如果你想让孩子尽快改正不足,那么你就应该尽快这么办,尽快反观自己,使自己先改正错误。

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反观自己

如果孩子弄坏了玩具,我们第一反应是责备。但从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观察一下孩子平时对待物品的态度,这个态度很可能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当孩子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推搡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生活中的我们在烦躁时是否容易大嗓门?是否经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好好地说话?是否经常与另一半抬杠拌嘴,甚至动手?

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母一言一行的体现。通过孩子的映射,请多“观照”自己。

用实际行动去改正发现的问题

当我们可以自我检查出能力欠缺和坏习惯时,就应该明白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将正确的行为立即付诸行动。

比如,对待物品的动作是不是该轻柔些;说话的声音是不是该低一些;着急时是不是应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分析解决办法等等。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坏习惯、弥补了能力欠缺,孩子在上述方面的问题才会真正地改观。

这时,孩子学到的不仅是某种习惯的养成,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品质和能力——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能力,生活不会不幸福。

认识到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

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的确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认识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并注意给孩子做好示范。【教子之道】

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教导孩子呢?

用柔和的态度给孩子讲道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知识都处在学习和储备阶段。所以,孩子可能不会做一些大人认为很简单的事,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此时,父母应该慢慢地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等等,绝不要以责备和打骂当成教育的唯一或最好的方式方法。

要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耐心讲道理确实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做出正确的示范给孩子看,如果孩子发现你的行动与说的正好相反,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成了坏的“样板”。而父母的言谈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行为比言语更有力量。

所以,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不仅要听父母的道理教育,更会注意父母的行为举止教育。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尊

重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进行仿效。

特别要注意做到言行一致

教育孩子时,说出来的道理,一定要有相应的行为佐证,用以证明不是说说而已,千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经常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

父母言行一致,才能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孩子作出表率。只有父母身正,孩子才会“不令而行”

父母不会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人工智能时代,做好父母更难。现在的孩子都普遍比较聪明伶俐,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无论父母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你愿意为了孩子不断改变自己的或错误或不恰当的意识,并且愿意为此不断地提升自己,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所以,父母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有个男孩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而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男孩成功的背后固然有自己的勤奋努力,但也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关于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妈妈秦女士认为,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

男孩在5岁时,秦女士的一位朋友遭遇了大的挫折,并打电话过来哭诉。秦女士就安慰道:“别哭了,擦擦眼泪,问题总可以解决的。”

之后,秦女士就把这件事忘记了。可没过多久的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对她说:“每次有小朋友哭闹着要回家的时候,您家孩子就会走上去劝人家:‘不要哭了,马上就到星期六了,马上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他一边劝,一边还给小朋友擦眼泪。也不知道

他从哪里学到的,真懂事。”秦女士闻听忽然恍然大悟,肯定是自己劝朋友的情景印在了儿子心里。

还有一次,为答谢一位朋友,秦女士在与朋友交谈时,多次提到了“感谢”一词。第二天,秦女士在给儿子顺手递东西时,儿子竟然说了声:“谢谢妈妈!”

经过这两件事,秦女士更加意识到了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她认为,学龄前的孩子接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父母千万不要低估“身教”的力量。父母自己身正,孩子就会很好教,甚至不用教。

今天,很多孩子不服父母的管教。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其指责和批评时,孩子会用语言或表情表示出明显的不满。当孩子年龄小时,他只是在表示强烈的反抗,等他长大了,就可能会质问父母:“凭什么指责我,您做到了吗?”虽然这样说话也不对,但确实在提醒父母:你是否做好了自己一直在提倡的事务?

当你发现孩子的房间很乱,并提醒他要收拾整齐时,自己是不是也随便摆放物品呢?当你埋怨孩子放学回家晚不提前告知时,自己遇到同样的情形有没有及时通知家人呢?当你批评孩子穿戴不整洁时,自己是不是也经常不修边幅呢?……

如果你可以把用过的任何物品放回原处,如果你心存家人并及时与其保持联系,如果你穿着大方得体……如果你这样做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效仿,即使有不当之处,经过你的提醒,孩子也会信服并付诸行动。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结论是,身教非常重要,比言教更容易让人接受。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父母只有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才会在教育孩子时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父母榜样】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即使是一些不经意的对话和动作,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注意言语方面一定要谨慎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跟父母说话很像,特别是语气。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

当你希望孩子说话温和礼貌时,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也习惯说“谢谢”或“对不起”呢?当你希望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而自己有没有私下谈论他人是非的呢?当你希望孩子真实、坦诚时,自己会不会在电话响起时,告诉另一半“就说我不在”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不但使孩子没有接受正面的影响,反而让他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习惯。所以,一定要注意说话,言谈举止要谨慎要符合你宣扬的正确价值观。

你的行为造就孩子的行为

有一个男孩,他的爱好就是看书,他每天如果有2个小时没有看到书,就会很难受。原来,阅读是他父母的一大爱好,父母广博多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不难看出,有怎样的父母,大多就有怎样的孩子。

所以,一个勤劳的母亲,很难教育出懒惰的孩子;一个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父亲,他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帮助别人;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很难看到孩子脸上会有阴霾……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德,我们首先就要成为自己希望的人。

如果连你自己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呢?

不忽略生活中的各种细节

有的孩子在上课时,打喷嚏的声音很响,尾音拖得很长,而且不懂得用手掩住口鼻。喷嚏打完,大多都会引来同学们的嬉笑,特别是周围同学的嫌弃,因为他喷出的口水溅到了其他同学。能不能怪这个孩子?不能。因为没有人教给他如何打喷嚏。孩子很亲近的某位家庭成员很可能也会这样打喷嚏。

也许有些父母认为,打喷嚏是个什么大事?不错,这是小事。而小事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影响了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此打喷嚏的成年人大多是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人,性格往往很随意不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

做父母的可能还没有想到这种现象,当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对他人诉说,“我孩子运气不好,这次面试又没成功”。这很正常,也许就在你说这句话时,你的孩子在面试官面前正毫无忌惮地打着喷嚏,喷得面试官一脸唾沫。面试结果可想而知。

重视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经常听别人说:“日子就像复印过的一样,今天、明天、后天……都是一样的。”的确,生活大都是柴米油盐的平淡,而平淡中的乏味让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无助。但如果在平淡中增加一些情趣,孩子就能体会到积极乐观的父母,从而使他具有如此心态,这样对他日后成长非常好。

所以,父母可以培养一两种兴趣爱好,如音乐(歌唱、弹琴)、书法绘画、园艺、烘焙等,能适时地组织一次家庭户外活动就更好了!或者利用闲暇陪孩子逛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不太会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即使你没有特别的爱好,千万别懒于调节生活。这种调节很像是在忙碌中吸了一口新鲜的氧气一样,不但会让你精神焕发地关照孩子,更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莫大好处。【教子之道】

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在教育孩子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自己情绪不定时,不要教育孩子。

当父母言语行为得体端正时,自然会把“正气”传给孩子。但我们很难避免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往中不会出现极度的愤怒、悲伤、喜悦等情绪。此时,我们很难用清醒和理智的方式去教导孩子。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平静下来,就请暂时离开现场,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等自己明确自己已经平静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要求孩子去做事时,态度要温和。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到“让孩子这样做”会对他有好处。但此时,我们可能尚且没有养成“这样做”的习惯。作为父母,一定要用温和的态度,但不是恳求或者讲条件。

如希望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来,该吃饭了,我们一起先洗手!”而不是说:“快去洗手!”

即使我们已经做到了,对孩子也是温和地提醒。如说:“你的房间是不是该收拾了?”或者“要不要妈妈帮你?”而不是说:“快点收拾你的房间,这么乱!”

我们尽量做孩子的提醒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爱抱怨的“监工”。

如果孩子提醒我们,请虚心接受。

虽说父母身正,孩子不令而行。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能说会道。在家庭中,可能会出现孩子疑惑:“爸爸妈妈都没做,为什么要我做?”如果孩子说的是对的,请你不要发怒,也不要辩解,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对,妈妈以前做得也不够好,但希望你做得更好,那好吧,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说完之后,你就能看到孩子敬佩的眼神。孝是教育的根本与做人的基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这个字一直得到很高的重视,如《三字经》说:“孝于亲,所当执。”《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儒家十三经中还有一部专门讲孝道的经——《孝经》……这充分说明了“孝”在传统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对父母长辈尽孝,是人性善良最根本的体现,是为人子女的本分。父母对我们的爱最无私、最伟大,它是人伦底线。《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应该知恩报恩、孝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就是要让父母活得安心、开心,还要时刻记得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舜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也是大孝的典范。每当他受到父亲、继母责骂时,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仔细地践行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他的异母弟弟刁难他,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还经常自责,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心?

尽管经历种种磨难,但大舜依旧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友爱。尧帝知道了舜的孝行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把帝位传给了舜。舜登天子位后,仍然孝敬父母,友爱

兄弟。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父母,还有弟弟。

孟子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谁?我又是谁?舜能够这样孝敬,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心。假如我们能以大舜为榜样,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一定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孝经》又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要在这个时代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建功立业,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好的名声,严格来讲,这个名声不是给自己的,而是为了彰显父母的德行和对他的良好教育,这就是孝道的圆满。

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所有教化产生的根源,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所有的教育都应该从教孩子学孝道开始。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会有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那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孔子还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身体健康,作为儿女的应该时刻挂念在心。但是根据一些数据显示,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针对北京某中学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

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有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倒孝”现象,有人对此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和心酸。很多孩子不会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生日的那天大都会受到父母的祝福和礼物。但是,父母的生日孩子却很少记得。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父母忽视了对孩子孝心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父母自己的孝心就不够,没有给孩子作出好的榜样,致使孩子认为不孝父母理所应当。

孝心,对于人来说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一个不会尽孝的人同样不会尽忠。中国有句俗话,“忠孝不能两全”,但请试想一下,一个连至亲的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能对别人有真情吗?能为了集体的利益、国家发展而忘我工作吗?答案显而易见,一个不孝父母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勇于付出的人。

可见,是否懂得孝敬父母,不仅表示了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做人的基本标准,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孝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孝,其他美德就像空中楼阁。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已经足够伟大。所以,要孝敬父母,给孩子也做一个好榜样。【父母榜样】

孝敬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榜样教育。因此,父母在把最好的东西给下一代的同时,不要忘记对上一辈老人的孝敬。父母对长辈的孝心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假孝心骗不了孩子,所以要对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就会撒播到孩子的心中。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连你自身都不孝敬父母,怎么能要求孩子孝敬你呢?

从生活点滴的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并不一定需要做什么大事,孝敬与否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如不但要常回家看看,更要常回家干干,帮老人干点活,不能在父母家做吃等喝。时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给父母洗洗脚,陪父母聊聊天,在父母生日时献上一份礼物,说一声“生日快乐”,等等。

一定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

孝敬父母,关键在于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论语·为政》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孩子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今天所谓的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父母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就可以算‘孝’吗?”

其实,给父母吃喝,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不难,难的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所以,孝敬父母并不是只给他吃的、穿的,而是随时都给父母一个好脸色,不是一张爱答不理的难看脸。否则,即使让父母天天吃山珍海味,但却对他们恶脸相向,他们也不会开心。

也许给父母一时的好脸色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给父母好脸色。所以,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色难”这两个字,永远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让父母永远开心。因为好脸色是孝的基础,只有能时刻给父母好脸色,我们才会主动去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让他们感到宽慰。

在言语方面对父母要恭敬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的言行不恭敬,就谈不上是尊敬父母,更别说孝敬了。殊不知,我们粗鲁的言行会让父母感到伤心难过。所以,对父母孝敬,一定要言语柔顺。即使他们有过错,也要做到《弟子规》所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也就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做子女的一定要劝谏,使父母改正。劝说的时候,表情要和悦,说话的语气要柔缓,不能怒气冲冲地用指责、命令的口气劝导,否则父母很难接受。

要努力去回报父母的恩情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位女士曾意味深长地说:“一直想给爸妈最好的回报,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努力做。我就是在为他们付出十倍、百倍,也难抵上他们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尽孝无法用物质来衡量,而要看我们对父母发自内心的那一份诚敬心。尽孝没有贵贱,只要有诚敬心就可以了。它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尽心尽力地做到让父母开心,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更不惹父母生气和伤心。我们不仅要重视父母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尽孝不能等待,当下就做。

孝敬父母不能等。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的生命有限,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孝敬父母。所以,我们应该当下就去做。【教子之道】

孝心,可以让家庭和睦,幸福温馨。有调查表明,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人孝敬长辈,那孩子一代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这样,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就会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非常有利。所以,一定要教孩子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孝心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给孩子多讲一些古今孝敬的故事,也可以给孩子剖析一些反面的“教材”,让孩子通过形象去理解。要让孩子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懂礼貌,平时让孩子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另外,用餐时遇到自己喜欢的食品不独占,礼让长辈。

教给孩子关于“孝”的细节

培养孩子的孝心,还要注意教给孩子孝心细节。如教给孩子每天早起向长辈问好,上学、放学主动打招呼,如:“爸爸、妈妈我上学去了。”“爷爷、奶奶我放学了。”晚睡前主动向长辈问好。父母下班回来主动问候“您辛苦了”,并送上一杯水。让孩子知道长辈的年龄和生日,长辈生日时要主动问候,力所能及地为长辈准备礼物,如为长辈做菜,自制礼物、购买小礼品等。能主动照顾生病的长辈,如端水,喂药,做简单的饭,会安慰病人。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自动自发读书学习,不让父母操心。每天主动地和父母交谈,有事和父母商量,不对父母发小脾气……

让孩子明白孝亲的几个层次

孝养父母也是有层次的,一般而言分四个层次:第一,养父母之身——小孝事亲;第二,养父母之心——中孝敬亲;第三,养父母之志——大孝显亲;第四,养父母之慧——至孝安亲。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这是小孝;再就是从内心深处恭敬父母,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好好学习、认真工作,从而让父母安心,这是中孝;努力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待,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大孝;让父母晚年更有智慧,凡事想得开、看得破、放得下,引导他们也能向圣贤学习,如果再能建立正统的信仰就更好了,让父母安顿好自己的心,“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至孝。

孝道还有一个延伸,就是要让孩子能以一颗仁慈博爱之心看待天下父母、尊敬老人、善待老人,那他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越早承担越好

责任感既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言行一致,又是一种社会给你的一种责任。它是一种内在的潜质,是获得幸福和成功必备的条件。

作为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有敏感度地去引导孩子。而责任感既然是一个习惯性状态,说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我们忽视。所以,请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和孩子一起体会以强烈责任感做事的轻松和喜悦。

罗纳德·里根是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在成长过程中受父亲影响很大,他的父亲约翰·里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鞋店售货员,但懂得什么是对孩子的真爱。

在里根11岁那年,因为燃放爆竹被警察罚了12.50美元。当时的美国,一美元能买10只生蛋的母鸡,这些罚款相当于125只母鸡的价钱。父亲替他交了罚款,但却要他归还。为了还父亲的债,里根只能边刻苦读书,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他到餐馆洗过盘子刷过碗,也捡过破烂。半年后,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而父亲也肯定他是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相信他将来定有出息。

里根后来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这位看似平凡的父亲,能如此严格地教育儿子,说明平日里的他一定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如果里根的父亲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也许会和警察争辩,也许会请求少交一点罚款,也许回家会训一顿里根,更不会有让儿子还钱的想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有责任心,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家庭责任意识。有的父母不知道自家的物品放在哪里,也很少参与家务,把家务交给保姆或是老人来做,甚至对家庭成员的行踪漠不关心……自己就像是家里的客人,家也好像是一个旅馆。这样的“责任心”,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下一代?

要知道,责任感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境遇。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者,也是生活的享受者。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会乐于付出,做事认真而不敷衍,乐此不疲地享受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如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医生,会努力地救死扶伤,不会因为人家有没有贿赂他而对病人掉以轻心;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老师,会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不会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另眼相看;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不但不会触犯法律,还会努力维护社会安定;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父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从而真正影响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孩子……【父母榜样】

教育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平日里,我们能坚持这样做,相信孩子会受到强烈的感染。

尽心尽力对待身边的一切

尽心尽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会只对工作尽职尽责,而对生活敷衍了事。如果真是如此,那种表象的尽力也只是出于某种利益罢了。所以,我们应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混日子。

生活中,我们应该善始善终地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与人交往中,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要诚实有信。对待家人、朋友,要经常问候和关心,并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不要忽略家庭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包括及时修理好家用电器,认真做饭,打理好家务……就是做事要尽心尽力而不是将就凑合,这些都处处体现着责任。如果我们能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就会树立起责任意识,也自然会懂得如何有智慧地为孩子付出。

少说推卸责任的话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形,如和同事合作不愉快,此时请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对方,要反省一下,难道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其实,当任何一件不开心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其中一定或多或少也有责任。

所以,遇到这种情形,一定不要抱怨、责备,因为这暗含着推卸责任的心态,绝对会影响孩子,当他遇到不顺心时,也习惯性地指责别人。这样,培养孩子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不容易了。

要懂得多为他人着想

一个责任感不强的人,一般是比较自私只在乎自己感受的人。责任感源于哪里?源于为他人着想的心。有句话说,“懂得为他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的学问”,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为人父母,在生活中、工作中多点付出少些计较,多点体谅少些埋怨,多点理解少些要求,多换位思考少唯我独尊……这种力量很强大,会让我们孩子一同树立起强有力的责任感。【教子之道】

作为父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会增加孩子很多“责任感”的体验,不断积累后会使孩子的责任意识得

到明显的强化和提高。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是这样帮助孩子: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无论是2岁还是5岁,都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端杯水、擦桌子、扫地等;大一点可以帮着洗碗、洗菜、洗小件衣服等。千万别小看这些小事,这不但可以培养孩子为家庭承担的意识,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他的责任感。

这个过程,父母最易出现的就是急躁,看着孩子笨手笨脚地干那些大人两三下就能做好的事情,很容易说:“算了,算了,我来吧!”要记得,我们的用意不是赶快把事情做完,而是培养孩子。所以,父母要耐心地对孩子提供帮助,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来。”等孩子做熟了,就可以让他经常做,千万别忘记给予明确的鼓励和肯定。

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

孩子的生活空间很细致,他的家当无非是一些铅笔、橡皮等文具或是一些小物件。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管理物品的习惯,自然是在培养孩子小小的责任心。

一位爷爷有一次在孙子的铅笔盒里发现了不属于孙子的铅笔。爷爷一再追问那是谁的铅笔,孩子也是稀里糊涂,并不知道何人所有。爷爷说:“借用完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明天要找到失主,并还给他,而且记得道歉。”

看看这位爷爷多么细致!其实这位爷爷也是在提醒父母:孩子的责任心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孩子们相处时,难免出现小打小闹的情形,有的孩子可能会来告状,在耐心听完他们的讲述之后,就问他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错在哪里?”从而引导他们各自检讨自己的过失,并互相道歉。其实,帮助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就是在培养他强烈的责任意识。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或损坏了公共物品。不要责备,请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从中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当然,去给损失的一方承认错误是必需的,但并没有结束,请一定要支持孩子赔偿物品。这是孩子懂得负责任的开始。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有错,但别忘了肯定他的诚实和勇敢。

要求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

很多孩子做事都虎头蛇尾,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所以,父母一定要选难度适当的任务让孩子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监督,提醒孩子不轻易放弃,养成有始有终的做事习惯。这样,一方面能培养他做事的信心,也能培养他做事的责任心。让自己永远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心态,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可能互相替代。一个心态越平和、越懂得感恩的人,越会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作为父母,请从感念亲恩开始,推及感恩身边的一切。相信在父母的榜样下,孩子会懂得分享,懂得付出,懂得回馈。只有这样,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有一位大导演,拍摄的很多作品都让人们非常感动,更让大家敬佩的是,他还是一个十分懂得感念父母之恩的大孝子。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这位大导演说:“我今年63岁,我的老母亲86岁,我这样的年纪,回到家,还能喊一声妈,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尽管他工作很忙,但只要有空就回家陪母亲聊天,给母亲捶背、洗脚、剪指甲……当有人赞叹他的孝行时,他都会说:“我做的一切确实算不了什么。当老鸟老得在窝里不能出来找食时,小鸟还知道叼个小虫子反过来喂老鸟,何况我们人呢?”

这位大导演不但对母亲感恩戴德,还引导他的孩子们感念母恩。当年,他的孩子断奶时,他把太太的乳汁装入三个小瓶里,密封保存了下来。20多年后,在他女儿结婚那天,大导就从箱底拿出了他珍藏的小瓶子。令他感到惊讶的是,白色的乳汁竟然变成了鲜红色。他感叹地说:“母亲的乳汁真的是血变成的吗?我们真的是由

母亲的血养大的啊!”当女儿拿到这个特别的礼物并知道瓶子里装的是母亲的奶水时,她一下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在大导演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是一个孝子,特别懂得感恩,对父母、对爷爷奶奶都是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这位大导演知恩、感恩、报恩,身体力行,不仅影响着他的家庭,也影响着周围的很多人。

母亲的乳汁是由鲜血变成的,这可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生命的秘密!经过岁月的沉淀,白色的乳汁变成了红色,母亲的乳汁就是母亲的心血!

这位导演的亲身经历表明,孝心是感恩心的源泉。父母为儿女无私地、默默地做着一切,永远不会怨恨、讨厌儿女,无论儿女走多远,他们都会等儿女回来。看看那些在监狱里的犯人,他们虽然曾越走越远,但永远等待他们回来的是父母。因此,如果一个人连父母之恩都不懂得感激,又怎么可能感激周围的人,又怎么会去感恩生活?

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而连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事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是不会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他却不言回报的人,也不会意识到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更不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不会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

一个人如果缺乏感恩之心,他的心中就没有爱,在他的心中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也就分享不到别人的快乐,也分担不了别人的痛苦。缺乏感恩之心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当然也不会有成功的事业。只有实际的付出,才会感同身受,才会理解他人,才不会抱怨,才会对周围的一切满足和珍惜。

所以,要想活得幸福,必须学会感恩。而学习感恩的最佳场所是家庭,练习感恩的最好对象是父母,教导孩子懂得感恩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出榜样。【父母榜样】

为人父母,如何才能有一颗感恩心,请试着这样做:

感念亲恩,孝敬父母

每一个人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想想看,你能数清小时候父母多少次弓着腰、拉着小手教你蹒跚学步?而今,你是不是会催促父母加快脚步?父母又曾经讲过多少重复的故事来哄你入睡?而今,你会不会阻止父母讲那些陈年旧事?父母曾经是不是耐心地解答过你每一个“为什么”?而今,当父母问你一些新事物和新科技时,你会不会不耐烦地敷衍?

感恩父母是每一个人的本分,这种感恩是对一切事物感恩的基础。生活中,请对父母和颜悦色,请常常看望父母,请为父母多分担一些家务,请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愿……请多为父母“做”些什么。如果,我们能用真心、用实际行动感念亲恩,孩子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因为孩子的心更纯、更无瑕!

感念老师的培养之恩

俗话说:父母给的是身体的生命,老师给的是智慧的生命。一个人之所以拥有知识、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师的培养。所以,要从内心深处感念老师的培养之恩,不妨在节假日去看望一下老师,或者给老师打一个电话。

如果父母懂得感恩老师,孩子也会自然懂得尊重老师,因为他在父母身上体会了老师的辛劳。老师讲的课程他会认真去听,也即“亲其师,信其道”,而不用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自动自发的事,成绩想不好都难。如果父母看不到老师的好,甚至还当着孩子的面去批评老师(自己的或孩子的老师),那孩子就会深受其害——认为老师不好,就会对老师有意见,就不愿意去学那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

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际遇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疾病、灾害等,这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体会,但好在这些体会总会结束。所以,在等待结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如果你丢了钱,请庆幸那不是你全部的家当,并且捡钱者在提醒你:下次要当心哦!如果你生病了,请庆幸查出的时间早,并且身体在提醒你:要改变生活习惯喽!如果别人嫉妒你、诽谤你甚至陷害你,请感谢他教你学会了坚强、反省和忍耐。

如果,一个人能在每一次不幸中发现经历本身在提醒他什么,他自然而然会对生活生起感恩心。

记得经常说“谢谢”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记得常常表达感谢。如在接过他人递过来的东西时,在收到别人的问候时,在有人帮助我们时……请真诚地说声“谢谢”。会真诚表达感谢的我们,自然会影响孩子学会感恩。【教子之道】

生活中,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之外,应该这样引导孩子:

多提供孩子习劳的机会

俗话讲,“习劳知感恩。”只有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才会感恩劳动者的艰辛。所以,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做家务,让他亲身体会父母的不易。多鼓励孩子帮助别人,让孩子体会收到感谢时的快乐。如果有机会,多带孩子去孤儿院、养老院之类的地方,让孩子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

提醒孩子经常表达感谢

当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帮助时,父母要提醒孩子表达感谢。如公车上一位女士扶了一把差点摔倒的孩子,做父母的不仅要真心说“谢谢”,而且还要提醒孩子:“快!谢谢阿姨!”当孩子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获得荣誉时,要让孩子明白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培养和同学的帮助,让他懂得感恩。

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心

当孩子第一次向你表示“您辛苦了”“谢谢妈妈”等时,你不能说“好啦好啦,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净说没用的”,而是肯定孩子的感恩心,可以说:“谢谢你,我的孩子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获得鼓励的孩子会给你更多惊喜。

正确引导周围负面影响

有时候,孩子会碰到一些负面的宣传:如“动什么别动感情”“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这种明显违背伦常道德的荒谬言论,我们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孩子要问起来,我们要很明确地告诉他:“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一个人一定要有的就是感恩心,就是为他人的心,就是不自私。”这也是为孩子建立是非判断的开始。教育是示范,以诚信言行获得孩子的尊重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就好像是车没有了车辕与横木之间相连接的活销,那这辆车又该如何前行呢?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该保持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相互信任才可能建立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如果能讲信用、不欺诈,做任何事都能“言必信,行必果”,都能“诚意正心”,那他就能养胸中这股浩然正气。没有信用的人,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嫌弃,而且接下来不管他做什么事,都会被人加以提防。用孔子的话来说,“民无信不立”,没有信用的人,简直就无法生存。

信,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左边是“卜”,后边是“言”,即“人言为信”。《说文解字》中解释:“信,诚也,从人言。”就是说,一个人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要讲诚信,不可以说一些欺骗他人的话。

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游说各国,推行仁政,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尊称为“亚圣”。记录了他言行、思想的儒学经典《孟子》,至今都是世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准。

孟子有一位“言必信、行必果”的母亲。孟子3岁丧父,孟母发现他有极强的模仿力,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举家三迁。

孟母在培养孟子的过程中,有一个经历让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位教子有方的伟大母亲。那时,孟子很小,有一天,孟子听到邻居家的猪叫声,便好奇地问:“是什么在叫啊?”孟母看着孟子可爱的模样,随口逗孟子说:“是杀猪,好煮肉给你吃啊!”

话音刚落,孟母就后悔了,因为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没有买肉的打算,只是随口一说,可是如果不兑现,岂不是在欺骗孩子,同时也在教孩子撒谎啊!想到此,孟母就去买回猪肉并煮给孟子吃了。

从中可见,一位希望孩子正直诚实的母亲,对自己无意中说出的错话而后悔不已,为了弥补过失,母亲兑现了这随口的“承诺”。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依靠着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精神才培养出了一代儒学大师。

所以,凡是开口说话,就要讲信用,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要放在心上,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古人曾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诚信关乎一个人的未来。

信,也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主要意思是诚信,言而有信。对一个人来说,“信”非常重要,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张行走于社会的超级“通行证”,讲信用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另外也要注意,不轻易许诺,可一旦答应了,就要将事情做完做好。

诚信是为人之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和周围的人有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如何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只有有信用、讲诚实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与金钱、权势、美貌相比,诚信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一个人最真实、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请当时某位世界知名经理人给“创新、诚信、智慧”三个用工标准要素排一下序。这位经理人毫不犹

豫地选择“诚信第一”。同时,他也讲述了他面试一位应聘者的体会。

当时,一位应聘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非常出色,但这个人表示,如果录用了他,他会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这位经理人说:“不论这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都不能录用他。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其实,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例和大道理的时候,都会清醒地说:“诚信很重要!”也许,大家当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撒过谎吗?”大多数的人会说:“撒过。”当然,除了善意的隐瞒之外,我们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撒谎?

当我们抱怨这个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时,当我们抱怨孩子们谎话连篇、考试作弊时,当我们抱怨有可能成为假食品、假药品、各种假货的受害者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的行为是否也在做着假,说一套,做一套,随口答应的事你是否兑现了呢?如果你在做着这些就不要埋怨社会,更不要责怪我们的孩子会撒谎。

尽管这个现实很可怕,会撒谎的孩子长大了,就极可能制造出假东西来害我们。然而,孩子撒谎背后的责任,到底该由“谁”负责?

所以,请和孩子一起走向光明磊落、轻松美满的人生大道吧!【父母榜样】

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最起码的安定付出诚信,你我都不例外。

做一个以诚相待、表里如一的人

在生活中大家都希望得到信任,获得尊重,而被尊重不一定是多有钱、官位多高,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长久的尊敬。平日里,答应别人的事,应该及时兑现;没有打算或没有能力做的事,绝不承诺;与人约好的时间,尽量不要迟到;制定的规则,大家共同遵守……

不仅如此,还要做到表里如一、不虚伪、不造作。生活中,原本在背后对某人很不满,但见面时会不会假装格外热情,而在背后对其指指点点甚至“修理”他人?新买的衣服,被朋友问到价钱时,会不会因为虚荣而报高价格?教导儿女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是不是在乱闯红灯?请学着表里如一吧,只有表里如一的人生才是轻松的人生。

不随便许愿,许了愿就信守承诺

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别人的托付和请求,“答应”不是唯一的选择,而应该考量自己的能力和兑现的可能性。如果答应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兑现起来使自己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轻易放弃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