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6 02:07:57

点击下载

作者:焦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

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小儿常见病症防治法作者:焦平排版:汪淼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03-01ISBN:7800898156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小儿基本知识一、小儿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通常“发育”一词也包含了机体质和量两方面的动态变化。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对于小儿的保健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经常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长大发育完善,功能随之愈趋成熟,故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其解剖、生理、病理等都各有不同特点,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也有差异。因此,又应把小儿年龄划分为若干时期,以便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更好地指导教养和防治疾病。但生长发育为一连续过程,各期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而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280天,约40周):临床上将妊娠全过程共40周分为三个时期。

①妊娠早期:为12周,即胚胎期,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发育受阻,可引致各种先天畸形,此期末胎儿基本形成。

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7周末共15周。此期胎儿各器官迅速成长,功能也逐渐成熟,但在20周前,体重小于500g,肺未发育好,如早产不能存活。从20周至28周肺泡逐渐发育,28周体重约1000g以上,早产大多可存活。

③妊娠晚期:自28周至40周共13周。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加快。

胎儿在这段时期依赖母体而生长发育,所以孕妇的精神情志、健康、工作、环境、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当孕母受不利因素侵扰(如理化创伤、缺乏营养、感染、药物等)时,不仅影响孕母的健康,而且可使胎儿正常发育发生障碍,而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不良结果。因此,受孕后应注意养胎、护胎,则有助于胎儿的发育,防止由于先天因素而发生出生后的胎病。(2)新生儿期(从出生至生后足28天):这一时期小儿刚刚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虽然所有器官及系统已具备完成机体生活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基本能力,但新生儿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及各种疾病,如产伤、窒息、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尤以第1周为高。根据这些特点,新生儿时期保健特别强调护理,如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

围产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胎儿经受十分巨大的变化,是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期。重视优生优育,在加强胎儿保健的同时,必须抓好围产期保健。(3)婴儿期(出生后至满1周岁):婴儿期又称乳儿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特别高,必须从单纯的母乳喂养逐步增添辅食,以保证婴幼儿体格成长的需要。但此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摄入高的要求产生矛盾,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发育成熟,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4)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注意防止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饮食已从母乳转换为饭菜,逐渐过度到成人饮食。仍需注意营养,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时接触外界较广,而且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增高,如呼吸道传染病尤为多见,防病仍为保健重点。(5)学龄前期(3岁到6~7岁入小学前):学龄前期又称幼童期。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大,爱问为什么,喜模仿,知识面迅速扩大,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穿衣、吃饭和洗漱等。语言逐渐丰富,理解能力增强,学会讲故事、背诵儿歌、跳舞等,并具有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和劳动习惯,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文体活动,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但因接触面广,仍可发生传染病,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病等,应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6)学龄期(从6~7岁入小学起,女孩到12岁,男孩到13岁):学龄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也叫做儿童期,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已能适应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加强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在家庭中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个时期对各种传染病抵抗能力增强,发病率较前为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正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走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7)青春期(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青春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2~4岁。此期最大特点,为生殖系统迅速发展,体格生长也随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大,生殖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有精子排出,第二性征逐渐明显。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不稳定;另一方面,社会接触增多,遇到不少新问题,外界环境起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保健工作上除了要保证体格上的健壮,如供给足够营养以满足加速生长发育需要,加强体格锻炼,注意充分休息以外,尚应根据其心理、精神上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之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也十分重要。并应及时进行生理卫生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避免过分紧张。由于神经内分泌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不稳定,有时可出现甲状腺肿,高血压等,必要时可予治疗。青春期卫生保健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1)遗传: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决定每个小儿个体发育的特点。种族、家族的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等等。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性缺陷,对生长发育常有显著影响。但环境对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内在遗传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才形成小儿生长发育的最终结果。(2)性别: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一般女孩平均身长(高)、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女孩青春期开始较男孩约早2年,此时体格生长激增,其身高、体重可超过男孩。男孩青春期虽开始较迟,但延续时间较女孩为长,其体格最后还是超过女孩。女孩骨化中心出现较早,骨骼较轻,骨盆较宽,肩距较窄,皮下脂肪较发达,而肌肉却不如男孩发达。(3)内分泌:内分泌腺的功能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甲状腺、脑下垂体、性腺的作用尤为突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缓慢,造成体格矮小,智力障碍;脑下垂体功能不全,生长激素不足时则引起侏儒症;性腺内分泌促使骨骺接合,影响长骨生长,故青春期开始较早者比较迟者身材矮小。各内分泌腺之间互有影响,并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4)孕母状况:胎儿宫内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方面的影响。妊娠早期如患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母患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药物、X线照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均可使胎儿发育受阻。宫内发育阻滞可影响出生后小儿生长发育。(5)营养:充足的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为促进小儿健康生长极为重要的因素。长期营养不足首先导致体重不增,甚至下降,最终也会影响身长(高)的增长和使身体其他功能低下,如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和大脑发育等。年龄越小越受营养的影响越大。(6)生活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等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反之,则带来不良影响。生活制度、护理、教养、锻炼的合理安排对小儿体格、智力的成长起重要促进作用。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抚和良好的榜样作用,以及优良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小儿性格、品德的形成、情绪的稳定和精神智能发育有深远影响。(7)疾病: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的阻扰作用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慢性病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对生长发育影响更为突出,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软骨发育不良等均对体格和精神神经发育产生明显影响。

3.体格生长(1)体格生长常用测量方法及指标

①体重 是代表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情况最易取得的重要指标。

体重测量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平时于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婴儿卧于秤盘中央测;1~3岁可坐位测;3岁以上站立于站板中央,两手自然下垂测。秤前必须校正至零点。秤量时小儿不可接触物体或动摇,衣服不能脱去时,应秤后除去衣服等重量计算。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第一胎较轻)、性别(男较女重)及母亲健康情况有关,平均出生体重为3kg(2.5~4kg)。世界卫生组织供给的参考值为男3.3kg,女3.2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范围一般在原出生体重3%~9%。以后很快恢复,并迅速增长。如10日后继续下降应找寻原因,给予处理。体重增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一般3~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达3倍(9kg),2岁时达4倍(12kg),2岁后到11、12岁前体重稳步增长约每年增长2kg,进入青春前期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可每年增加4~5kg,约持续2~3年。一般同年龄男孩较女孩重,但青春期女孩发育较早,故10~13岁女孩常较男孩为重,待男孩进入青春期(12~15岁)后又超过女孩。为便于日常应用,常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一年以内: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0.5(kg)

2~12岁 体重(kg)=年龄×2(kg)+8(kg)

同年龄、同性别儿童间正常体重存在着个体差异,一般在10%上下,评价某一儿童的生长状况,最好能按其定期监测体重的连续测定数据,才能比较确切。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均应追寻原因,常与营养问题及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急慢性感染及消耗性疾病等)有关。

②身长(高):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

3岁以下婴儿用量板或皮尺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上可用身高计进行测量。要求小儿直立,两眼正视前方,胸稍挺,腹微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背靠身高计的主柱,使两足后跟、臂部及两肩三点都接触主柱。测量者移动身高计头顶板(或用一木板代替)与小儿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读主柱上数字(cm),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测上、下部量时小儿取卧位或立位。用软尺测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垂直线距离为下部量,读数至小数点后一位数。身长(高)减去下部量为上部量。

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第一年身长平均增加约25cm,上半年比下半年增加快,第二年增加速度减慢,平均增加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12岁身高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身长(高)(cm)=(年龄-2)×5(cm)+85(cm)=年龄×5(cm)+75(cm)。青春早期开始出现第二个身高增长加速期。女孩进入青春期约较男孩早二年,故10~13岁的女孩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后来男孩到达青春期身高加速增加,最终身高大于女孩。

身长(高)所包括的三部分即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主要是下肢的增长,故各年龄头、躯干和下肢占全身长的比例各有不同。患某些内分泌疾病时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此时需要分开测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进行比较。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此时上、下部量相等。

影响身高的各种内外因素有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疾病等。明显的身材异常巨大或矮小往往由内分泌疾患或骨骼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如克汀病(呆小病),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等所致的身材矮小,下肢特短,而垂体性侏儒症则身体各部比例正常;由营养不良、佝偻病等营养较缺乏所致的身材矮小也大多各部比例匀称。

③坐高:由头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

3岁以下小儿卧于量板上测量顶臂长即为坐高。3岁以上小儿坐于坐高计登上,身躯先前倾使骶部紧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移动头板与头顶接触,记录读数至小数点后一位数。

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而下降。此百分数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因其显示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

④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用软尺测量。小儿立位或坐位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将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

头围大小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据1985年普查,我国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cm,6个月时44cm,1岁时46cm,2岁时达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头围的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脑发育不全常呈小头畸形。头围过大则应疑为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

⑤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测量者一手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另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骨下缘回至零点,取平静呼吸气时中间读数,或呼吸气时平均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

胸围大小与肺的发育、胸廓、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1985年普查我国新生儿胸围为32.1~32.3cm。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但肥胖小儿由于胸部皮下脂肪厚,胸围也于3~4个月时暂时超过头围。营养较差、佝偻病、锻炼不够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可推迟到1岁半以后。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cm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⑥腹围: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脐一周长度为腹围。

2岁前腹围与胸围相等,2岁后则腹围较小。患腹部疾病,如腹水时需测量。

⑦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接中点水平绕上臂一周长度为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常可估计小儿营养状况。

一般测量左上臂,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上臂外侧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沿该水平将软尺轻沿皮肤绕上臂一周,回至零点,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数。

1985年普查我国新生儿上臂围平均10.2~10.5cm,上臂围第一年内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增长为快。1岁时平均13.6~14.7cm。1~7岁之间约增加1~2cm。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用上臂围筛查营养不良。评估标准为1~7岁上臂超过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小于12.5cm为营养不良。(2)骨骼发育

①头颅骨发育:颅骨随脑的发育而长大,其发育较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颌骨)为早,可根据头围大小、骨缝闭合及前、后囟关闭迟早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前囟出生时大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岁半时闭合。后囟出生时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克汀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如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而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

②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一年脊柱增长较下肢为快,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增长。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能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一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二个弯曲,1岁后能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第三个脊柱弯曲。在小儿从卧位向坐位、站位、行走发展时,随脊柱的增长形成上述三个自然弯曲,有利于身体平衡。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些弯曲才固定下来。坐、立、行姿势不正确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③骨化中心的发育:骨骼的生长和成熟与体格生长有密切关系。长骨生长主要由于干骺端软骨骨化及骨骼骨化,而干骺端和骨骼接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扁骨生长则主要由于周围骨膜骨化。通过X线检查身体各部的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多少和接合时间,可以判断骨骼发育的年龄。一般摄腕部片。婴儿早期也可摄膝部及踝部片以了解骨发育情况。骨龄为正常儿出现骨化中心的年龄,但正常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差异较大。患内分泌疾病时骨龄常不正常,如患克汀病时明显落后,而患肾上腺生殖综合征时则骨骼发育过快,出现早熟。(3)牙齿发育: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出生时在颌骨中心已有骨化的乳牙牙孢,但未萌出,恒牙的骨化则从新生儿时开始。新生儿时无牙,自约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6岁左右开始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二乳磨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智齿),但也有终生不出此牙者,一般20~30岁时出齐,共32个。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克汀病、先天愚形患儿可有出牙较迟,牙质差等。

4.神经、精神心理发育(1)脑和脊髓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小儿神经、精神心理发育的基础。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约370g,占体重的1/9~1/8左右,而成人脑重约1500g,占体重的1/40。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到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以后增加不多,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3岁时神经细胞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婴儿时期由于髓鞘形成不完善,刺激引起的冲动经神经传入大脑,不仅传导慢,而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初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以后脑实质逐渐增长、成熟,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趋明显。婴儿类脂质占大脑组织的33%,而成人为66.5%。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较大,同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脑耗氧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成熟,重2~6g,成人时增至4~5倍,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增长而加长。约于3岁时完成髓鞘化。(2)感觉(感知)的发育:出生后各种感觉(感知)能力的发育都很迅速,对小儿神经精神发育有重大意义。

①视觉(视感知):新生儿光觉敏感,遇强光可闭眼,但视觉不敏锐,能看到的距离为60cm,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最清晰。在清醒和安静状态下可短暂注视和追随近处缓慢移动的物体,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3~4周内自动消失。第2个月起就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在眼水平方面90度范围随物移动,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时头眼协调较好,可随物移动180度,可看8cm直径的物体。3~4个月开始看自己的手,4~5月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表示喜悦,喜看红色。1至1岁半注视3米远处小玩具,能区别形状,喜看图画。1岁半至2岁两眼调节好,视力为0.5,2~3岁可注视小物体及画面达50秒钟,区别竖直线和横线。5岁能区别颜色,视力为0.6~0.7,6岁及以后视力才达1.0。用视力表检查如与正常标准差2行,应做进一步眼科检查。

②听觉(听感知):目前有人认为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可记忆,因出生后即可辨认母亲心音和节奏。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未充气及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但强声仍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3~7天后听力就相当好,对声音可有呼吸节律减慢等反应。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3个月出现头转向声源(定向反应)。6个月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8个月开始区别语言的意义。10个月两眼迅速看向声源。1岁时能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3岁后更为精细的区别不同的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善。

③味觉:在胎儿7~8个月时味觉的神经束已髓鞘化,故出生时味觉已发育完善。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已有不同反应。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故应适时添加各类辅食,使之习惯不同味道。

④嗅觉:出生时嗅觉神经中枢和传导神经已基本发育成熟,故新生儿对母乳香味已能有反应。1个月时对强烈气味有不愉快表示。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7~8个月更灵敏,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⑤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可分为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尤其在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如瞬眼、张口、缩回手足等,而前臂、大腿、躯干则较迟顿。新生儿时痛觉已存在,但较迟顿。第二个月起才逐渐改善。温度觉出生时就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对牛奶太冷、太热能感觉到。3个月时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差别。2~3岁时能通过接触区分物体软、硬、冷、热。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⑥知觉:知觉为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与上述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知觉包括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5~6个月时已有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能辨左右。4~5岁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3)神经反射:出生时即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如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反射,及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其中有些无条件反射如吸吮、握持、拥抱等反射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发育。如握持反射应于3~4个月时消失,如继续存在则将妨碍手指的精细动作发育。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

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一个条件反射,即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运动,表示大脑皮质在进一步发展,2个月开始逐渐形成与视、听、味、嗅、触觉等感觉相关的条件反射。3~4个月开始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到2~3岁时皮质抑制功能才能发育完善。而至7~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才达到一定强度。3~5岁时大脑分析、综合能力趋于稳定,智力发育逐渐完善。(4)运动发育(运动能):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最初形式。新生儿期的动作多为无意识、不协调的,尤其第一年内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小儿运动功能日臻完善。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规律:①头尾规律:动作发育由上而下,先会抬头,后抬胸,两手取物、坐、站、走等。②由近到远:如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而至小指取物。③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3~4个月婴儿看到玩具手足乱动拿不到,5个月以后就能一把抓住。④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先发展抬头、坐、站、走等大动作,后才有手指摘物、脚尖走路等细动作。⑤先有正面动作后会反面动作:如先会抓东西后才能放下东西,先会向前走后才会向后退等。粗动作发育过程中可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5)语言发育(言语能):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有密切关系。语言发育要经过发育、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3个月时会咿呀发音,4个月时会笑出声,7个月时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但无意识,1岁时能叫出物品名字,如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2岁时会说2~3字构成的句子,3岁时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4岁能唱歌,5岁开始识字,6岁能讲故事,开始写字。

总之,小儿精神神经发育的情况,可从检查动作能、语言能、应物和应人能以及心理发育等方面加以评价,应熟悉正常发育规律,以便及早发现偏异,加以矫治。小儿智能发育不仅以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成熟程度为其物质基础,而且与周围环境以及培训教育的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要重视早期教育。二、小儿喂养

小儿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要求不断地保证充分的营养及热能才能健康地发育成长。婴儿期是人生第一个高度生长发育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高,但消化系统的功能尚未成熟,易出现消化紊乱,故正确掌握营养知识以指导合理喂养,十分重要。

1.小儿营养需要:人体所必要的营养素为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水。(1)热能需要:热能由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在体内代谢而产生。婴幼儿所需总热量:1岁以内的婴儿为每天每kg体重418~501千焦耳。年龄越小,需热卡越高,以后每3岁每天每kg体重减少41.8千焦耳,至14岁时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250.8千焦耳。每日所需总热量中10%~15%来源于蛋白质,20%~30%来源于脂肪,50%~60%来源于糖类为合理。(2)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婴儿生长发育旺盛,所需水分也较成人明显为多。进食量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和无机盐多者,需水量多。1岁以内婴儿需水量每天每千克体重120~160ml,2~3岁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0~140ml。(3)蛋白质:小儿需要蛋白质量相对较多。鱼、肉、乳、蛋类蛋白质皆为优质蛋白质。人乳为完全蛋白质(含必须氨基酸多),需要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2~2.5g。牛乳的生理价值低于人乳,需要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3~4g。

长期缺乏蛋白质,可造成营养不良,生长停滞。过量摄入蛋白质,可造成肾脏代谢负荷过重,不利于健康。(4)脂肪:植物油含必须脂肪酸较动物油为多。人乳中脂肪乳化较好,不饱合脂肪酸含量为牛乳的2倍,且含有解脂酶,因而吸收较好,婴幼儿脂肪需要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4~6g。

长期脂肪供应不足,会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供应过多易引起消化不良。(5)糖类:食物中乳类、谷类、根茎类、水果、蔬菜中皆含有糖类。乳品中所含为乳糖,易于消化吸收。婴儿需要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12g。如糖类供应不足,机体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热能,致使脂肪过度分解,增加肝肾代谢负荷,可能导致酮尿症及酸中毒。糖类摄食过多,婴儿易因过多糖在小肠内发酵,导致腹泻,单纯以糖类喂养婴儿,导致虚胖型的营养不良。(6)维生素:对维生素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促进酶的活力或为辅酶之一。人体代谢中大多数维生素都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物。长期摄入量不足可引起缺乏症,过量摄入有时引起中毒。(7)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摄入后分解。矿物质主要有钙、磷、钾、氯、钠、镁等。微量元素为锌、铜、碘、铁、锰、铬、硒等。

2.母乳喂养:母乳为婴儿的天然食品,大量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为婴儿最合理的喂养方式,应大力提倡,争取婴儿出生后到4~6个月以母乳喂养。(1)母乳的优点:

①母乳的营养成份最适合婴儿的需要。含氨基酸比值合适,含牛磺酸量多。人乳蛋白在胃中形成凝块较小,易于消化吸收。人乳脂肪含不饱合脂肪酸较多,且有解脂酶,有助于脂肪消化。人乳含糖量多,且全为乳糖。可在小肠下端促进乳酸杆菌生长。使pH降低,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有利于钙的吸收。

②母乳有增强婴儿免疫力和抗感染的作用。产妇分娩后1~5天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内含大量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可在肠道内保护肠粘膜,不受病原体的侵入。成熟乳中免疫球蛋白A含量下降,但含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活性溶菌酶,乳铁蛋白,皆增强婴儿的抗菌能力。

③母乳中矿物质总量较低,含钙磷比例为2∶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新生儿低钙抽搐症。

④母乳不会引起过敏,几乎无菌,直接喂哺,不受污染,方便且经济。

⑤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感情,培养婴儿良好的情绪和促进智力发育。

⑥新生儿吸吮母亲乳头时,反射性地刺激子宫收缩,促使子宫早日复原。(2)母乳喂养方法

①哺乳时间:越早开始喂奶越好,新生儿出生断脐后,即可抱给母亲吸吮奶头,可刺激母体乳汁分泌,4~6小时后即可开始哺乳,此时母乳量不多,可随时在婴儿觉醒时喂哺,待乳汁分泌增多后,可按每3~4小时喂哺一次。3~4个月后逐渐减去半夜一次的喂哺,每次哺乳约需15~20分钟。

②断奶:随着小儿年龄增长,母乳已不能完全满足小儿营养需要,因此于10~12个月后予以断奶。断奶必须有一过度阶段,即有4~5个月按时添加辅食品,同时逐渐减少哺乳次数,逐渐断奶,断奶不宜在婴儿患病及炎热季节中进行。

母患急、慢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肾疾病,精神及其他消耗性疾病时均忌哺乳。

3混合喂养:母乳不足而补充其他乳类或代乳品者称混合喂养,有两种方法:(1)补授法:每次喂哺母乳后补充一定量的动物乳或代乳品。(2)代授法:用动物乳或代乳品替代喂哺母乳次数,但母乳哺喂次数1日不少于3次。

4人工喂养:无母乳或因故不能哺母乳的婴儿,采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喂哺者称人工喂养。(1)常用乳品和代乳品

①动物乳:有鲜牛乳。鲜牛乳的缺点是含酪蛋白多,难于消化;含不饱和脂肪酸及乳糖比人乳少;且易受污染等。应用时宜稀释(加水或米汤),加糖(5%~8%)和煮沸,以矫正其缺点。

②牛乳制品

a.全脂奶粉:系鲜牛乳浓缩,喷雾,干燥制成。按重量1∶7或容量1∶4(1匙冲4匙水),加水溶化即成全乳。

b.母乳化奶粉:系将牛乳成分改变成接近人乳而制成。

③豆浆:含丰富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生物价值高,铁含量也多;但脂肪和糖不足,供热量也低,含钙量少,且消化吸收不如乳类,故作为3个月以上婴儿代乳食品或供混合喂养用。

④豆代乳粉:以大豆粉为主加米粉、蛋黄粉、骨粉及核黄素、蔗糖等配制而成。

⑤米糊类:以大米粉或面粉加糖制成,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一般仅作辅食,若作为主食,应增添蛋白质(如鱼粉、鱼肉糜、蛋、豆腐等)和适量脂肪,以增加营养价值。(2)乳量计算

①按体重计算:新生儿一日乳量约等于体重的五分之一;2~4个月婴儿为六分之一;6个月婴儿为七分之一;7~12个月为八分之一。

②热量计算:婴儿需热量每日每千克110千卡。每100毫升牛乳产热量66千卡。每100ml牛乳加糖5g,增加热量20千卡;加糖8g,增加热量32千卡。(3)水量计算:正常婴儿需水量按每日每公斤150ml计算,减去乳量即为给水量。(4)乳的浓度:出生15天内给2∶1奶(2份奶粉1份水);15~28天给3∶1奶;1~2个月给4∶1奶或全乳。(5)哺乳注意事项

①哺喂方法同母乳,但应注意温度、乳具要每次消毒。

②乳头孔大小要适宜,一次乳量应在10~15分钟喂完。

③注意观察小儿大便情况,脂肪多,出现大便次数多,为不消化便;蛋白质多,糖少大便干燥;糖多则大便有泡沫、气体和酸味。

5 辅食品的添加:由于婴儿期快速的生长发育,到4个月以后单靠母乳品喂养已不满足其营养需要,必须加辅助食品,才能保证健康成长。同时随着婴儿长大,消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6个月后小儿开始出牙,食物可逐渐从流食过度到半流质,半固体,然后过度到进食固体食物,以训练咀嚼,适应较粗糙的食物,达到断奶的目的,为以后进食成人饮食打好基础。可避免婴儿因骤然断奶不适应新的食物而拒绝所引起的营养不良,即俗称“奶痨”。

辅食的添加要根据年龄来选择和调配。3个月以上的婴儿体内含维生素较少,所以应及时增加果菜汁和鱼肝油制剂。4~6个月的婴儿可加烂米粥、米糊、豆腐、菜泥、鱼泥、蛋黄、鸡蛋羹、动物血等。7~9个月的可加糕饼、鱼、肝、蛋、肉末等。10~12个月可以粥类,面类为主食,辅食可加乳类或豆浆、鱼、蛋、碎肉、碎菜等。

添加辅食的原则:

①从少量渐增加,如蛋黄开始可吃1/4个,渐增至1个。②从稀到稠。③从细到粗。④食物品种习惯一样再加一样。三、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积极方法。疫苗作为一种抗原接种于人体后,刺激体内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反应,可通过抗体的测定和细胞免疫检测方法测出。经过粘膜接种病毒疫苗,除产生血液中的免疫抗体外,还能引起局部粘膜经常分泌抗体,这样就能在病毒尚未进入体内时将其控制。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鼻滴流感疫苗,即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1.预防接种的禁忌症:凡患病,如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急性传染病检查期,慢性病如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不宜接种。

1.特殊禁忌症(1)早产、难产儿,明显先天畸形,体重在2500g以下的新生儿,有严重皮肤病、湿疹的患儿,患过结核病的患儿,均不能接种卡介苗。(2)有惊厥史,脑损伤患儿禁止注射百白破疫苗。(3)一周内每天腹泻4次以上,严重营养不良及体弱多病反复重症感染的小儿,暂缓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4)正在发热及结核活动期小儿暂缓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我国卫生部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

起始年龄   疫 苗

出生    卡介苗

2个月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3个月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4个月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

5个月    百、白、破混合制剂

8个月    麻疹减毒活疫苗

1岁半~2岁 百、白、破混合制剂

4岁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

7岁     卡介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

12岁    卡介苗四、小儿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可以了解小儿的发育和营养状况,了解各器官是否正常,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尚未出现的症状或未被注意的慢性疾病。因此,定期对小儿进行健康检查,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措施。

1.医生询问内容要点

首先询问出生情况(如足月,早产,难产等),喂养方法(母乳,人工或混合喂养),发育情况(何时开始会笑,认人、坐、爬、立、走路、说话及出牙时间等),然后询问以下与疾病有关的问题。(1)询问是否患过病和患过什么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腮腺炎、肝炎、百日咳、扁桃体炎、菌痢、慢性腹泻、结核病、蛔虫及药敏史、外科手术等。(2)询问最近是否同病人以及什么样病人有过接触,如麻疹、水痘、肝炎、痢疾、肺结核等病人。(3)询问接种过哪些预防接种,如牛痘、结核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及流脑疫苗等。(4)询问家族史。家里是否有人患过结核、肝炎等传染病以及心脏病、风湿病等。还要询问母亲怀孕期间的健康情况(如是否患过病,用药情况及饮食、营养情况等)。

2.检查项目及一般测量(1)一般测量

①体温:一般采用腋下测温。将体温计放于腋下夹紧3~5分钟,正常婴幼儿的腋下体温应为36℃~37℃。在活动后,进食后或室内温度高以及在被窝里测体温时可略有增高。因此可在活动后休息半小时至1小时后再测体温。天冷时可进入室内10分钟后测量,这样比较准确。对新生儿及婴幼儿有时需在肛门内测温。肛表使用前后均需注意清洁消毒。插入肛门前需在水银端涂少许自来水或肥皂水。插入深度约3~4cm,过浅易脱出,过深易造成肠壁损伤,时间为1~2分钟。肛门温度一般比腋下高0.5℃~1℃。目前肛门测量法已很少采用,大都采用腋下测量法。

②呼吸脉搏:小儿因新陈代谢旺盛,呼吸脉搏较成人快,年龄越小频率越高。活动进食、哭闹、兴奋和烦躁不安等均可使呼吸脉搏加快,因此,需在安静状态下测量。一般可参考下列数据。呼吸:新生儿40~44次/分;1~12个月30次/分;1~3岁24次/分;4~7岁22次/分;8~14岁20次/分。脉搏:新生儿120~140次/分;1~12个月120次/分;1~2岁110次/分;3~4岁105 次/分;5~6岁95次/分;7~8岁85次/分;9~15岁71次/分。

③血压:婴幼儿的血压与4岁儿童大致相等。测血压时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哭闹和紧张时会使血压增高。

一般测量还应包括体重、头围、胸围、身长(后三项限于3岁以内或有特殊需要的年长儿)。(2)一般情况:包括营养发育情况、体位,精神状态(灵活、呆滞、安静、烦躁、清醒、嗜睡、昏迷等)、呼吸(呼吸型,速度,规律、深浅)、哭声强弱、有无紫绀,脱水或水肿,反应情况等。(3)皮肤及皮下组织:应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望诊。注意颜色(苍白、红润、青紫、黄疸等)、色素沉着、脱屑、皮疹、瘀点、紫绀、疤痕、干燥、角化、温度、弹性、皮下脂肪、毛发(疏、密、粗、细、颜色和光泽)。(4)淋巴结:注意全身及局部淋巴结是否肿大,并描述其部位、大小、数量、硬度、红热、压痛、活动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头部及头部器官

①头颅大小、形状:颅骨有无缺损和软化,有无肿块,骨缝闭合情况,囟门大小,凹陷或隆起,头皮静脉是否怒张。

②眼:眼间距有无增宽、分泌物,眼球有无凹陷、突出、斜视及震颤,眼睑有无下垂、浮肿,瞳孔大小、形状,对称性及对光反应。巩膜有无黄染,结膜有无干燥、毕脱氏斑、充血、瘀点、出血及滤泡,角膜有无混浊、软化、溃疡及白斑。需要时做眼底检查。

③耳:注意分泌物(性质、颜色、气味)。乳突有无红肿、压痛、耳廓有无畸形。

④鼻:分泌物性质、气味、双侧鼻腔通气情况,鼻粘膜情况,副鼻窦有无压痛。

⑤口腔:气味,有无张口呼吸。

唇:色泽苍白,紫绀,红润,干燥,有无疱疹、裂缝等。

牙:数目,形状,有无龋齿,齿龈有无红肿,增生,出血,溃疡,黑线。

粘膜:颜色,干燥度,有无瘀点,溃疡,疱疹,麻疹粘膜斑,腮腺管口情况。

舌:颜色,舌苔,舌刺情况,有无溃疡,动作是否对称,舌下有无囊肿,舌系带有无异常,舌是否常伸出口外,是否厚大。

腭:是否凹陷,裂开,粘膜有无溃疡或瘀点。

咽:有无分泌物或伪膜,吞咽情况,悬雍垂是否居中,咽侧壁是否对称,咽后壁有无隆起,扁桃体情况(大小,充血,隐窝,分泌物,有无伪膜及出血)。(6)颈部:是否强直,后仰,有无肿块,静脉充盈及搏动情况,甲状腺及气管位置。(7)胸部:观察胸部是否对称和有无畸形(如串珠肋、鸡胸等),心尖搏动的位置,两侧呼吸动度是否一致,胸部有无压痛,心尖搏动及震颤,以及心脏外形是否扩大。

心音的强弱,心率的快慢,心率是否齐,有无杂音,杂音的性质及强度,出现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等。有的小儿在心前区可听到二级以内的收缩期吹风似的杂音,性质柔和,有的出现呼吸性心率不齐,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均属正常范围。

肺部听诊一般是听有否干湿性罗音。小儿呼吸音一般较粗。因为胸壁较薄,听起来较成人响亮而且清晰。(8)腹部:主要是检查胃肠蠕动情况,脐部有无红肿、出血、分泌物及脐疝,肝脾是否肿大。是否有异常包块,有无压痛、腹胀。叩诊是否有移动性浊音、波动肿块。肠鸣音情况及血管杂音的部位、强弱及传导方向。(9)脊柱:有无畸形、运动受限,压痛及肿块。(10)四肢:有无畸形及运动受限,肌肉情况(肌张力、肌力、有无萎缩、肥大),有无骨骺端肥大、杵状指,关节活动情况,有无红肿,压痛。(11)外生殖器

男性:形状、睾丸、有无包茎、阴囊水肿、疝。

女性:有无尿道、阴道畸形,有无分泌物。(12)神经系统

①颅神经(Ⅰ)视神经(Ⅱ)及视网膜:视力、视野、眼底(乳头颜色、边缘、动脉静脉比例、有无网膜出血、渗血及其他斑点)。

②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Ⅲ、Ⅳ、Ⅵ):两侧眼裂大小、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眼球位置及运动,有无眼球震颤。

③三叉神经(Ⅴ):咀嚼动作,面部两侧触觉、温觉、痛觉,两眼角膜反射。

④面神经(Ⅶ):两侧鼻唇沟深浅,安静与微笑时面部的表情,皱眉,皱额,闭眼,露齿时两侧是否对称,伸舌时舌是否有偏移。

⑤听神经(Ⅷ):听力。较大年龄儿童用音叉试验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⑥舌咽神经(Ⅸ)及迷走神经(Ⅹ):发音说话及咳嗽声,软腭,悬雍垂位置,吞咽固体和液体的能力,触咽后壁有无恶心反射。

⑦副神经(Ⅺ):病儿头略俯屈,嘱转头,耸肩,检查斜方肌和胸锁乳头肌的肌力,并观察有无肌肉萎缩。

⑧舌下神经(Ⅻ):伸舌时舌有无偏斜舌肌有无萎缩及颤动,言语是否清楚,进食有无困难。

感觉:痛觉检查以大头针均匀轻刺患儿皮肤,触觉用棉絮轻触患儿皮肤,温觉分别用冷水(5℃~10℃)及热水(40℃~50℃)接触患儿皮肤。检查时注意患儿的反应并两侧对比是否对称,必要时反复试验。

运动:步态有无不自主动作如震颤,舞蹈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等。肌肉有无萎缩或假性肥大,检查对比两侧肌张力和有关肌群的肌力。

反射:深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桡骨骨膜反射,浅反射如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注意反射减退和亢进。新生儿及婴儿还要检查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五、婴幼儿护理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小儿时期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状态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遗传性、先天性疾患最为多见,感染性及其他后天性病症容易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这个时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做好婴幼儿护理对于儿科工作特别重要,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一般护理(1)衣着被褥

婴幼儿的衣服应该宽松,使四肢活动不受限制。尼龙布料不适宜用作小儿衣服,尤其是内衣。尿布宜用柔软而有吸水性的棉布,婴儿还需穿上小袜或布制小鞋,以保持两足温暖。

衣服不可穿得过多,应按气温随时增减,春秋气候多变,更应特别注意。在这种季节中,日间室外温度往往较室内为高,儿童在室外汗流夹背时,若不将衣服适当减少,则回至室内时每易着凉。

夜间盖被也勿过厚,过厚可使睡眠不安。只要婴儿两足暖和,就说明衣被的厚薄是适当的。(2)足够的睡眠

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婴幼儿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果睡眠不足,小儿就会烦躁、易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松弛。此外,如果睡眠时间不足,婴儿反而不能熟睡,因而造成恶性循环。婴幼儿所需的睡眠时间个别差异颇大,不应做硬性规定。新生儿除醒后喂奶之外,几乎20个小时都在睡眠中度过,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时间逐渐缩短,2个月的婴儿一般在16~18个小时,4个月15~16个小时,9个月14~15个小时,12个月13~14个小时,15个月13小时,2~3岁12小时,6岁以后约需10小时。上述时间,1岁以下婴儿包括日间小睡2~3次,1~6岁的包括午饭后小睡1次,每次约12~2小时。

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必须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出生后即可开始训练。日间喂奶准时,夜间则应任其熟睡,勿因喂乳而将其惹醒。婴儿睡觉勿用摇篮,也勿抱于手中抖动。睡眠时,避免固定一个姿势,以防形成不良条件反射。习惯养成之后。最好不要任意变动其时间。婴儿就寝之前,勿引逗玩笑,以免过分兴奋。较大的儿童睡前不得阅读紧张的故事书或作紧张的游戏。(3)保护眼睛

在婴幼儿时期,对眼睛的保护应从预防斜视、弱视、外伤等方面加以注意。由于婴儿向光性强,头面总是喜欢朝向明亮处,如窗口、灯光等,为了防止斜视,应经常调换体位,避免总是朝一个方向躺着,不使其总是向左或向右看,以促使其各条眼肌平衡发育。也不要在摇篮或空车上放吊悬玩具让婴儿注视,应让其看得更远,以免产生共转性内斜。要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去玩耍,使其放开眼界,登高望远,有利于提高视力的发育。

弱视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说与身体营养、生活环境、目力锻炼等因素有关。其主要症状是视力低弱,又不能用眼镜矫正。预防小儿弱视,首先应注意幼儿用眼卫生与目力锻炼,居室不宜在光线阴暗处,但也应避免直视强的灯光。儿童玩具应选择线条清晰、色泽鲜艳、对比性强者,活动性玩具比静止性玩具更好。幼儿读物也应选择纸张洁白、线条清晰、画面简洁、通俗易懂者。不要让婴幼儿过多地看电视、电影,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其辨识物体,开发智力,提高视力。这样可以预防屈光不正及弱视的发生。

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近视眼,在我国青少年中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与身体素质、生活环境、目力负担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措施应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应加强体质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注意阅读卫生,禁止在吃饭时或躺在床上看书,更不要在颠簸的舟车上看书,不宜多看电视、电影,夜间连续作业不宜过长,灯光亮度适宜,不可过暗,也不能在强烈阳光下读书。阅读时眼与书面的距离不少于30cm,姿势要端正,不要歪头斜颈。

为了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应从儿童入学后开始学会做眼保健操,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4)清洁卫生

婴儿脐带脱落后,就要养成按时洗澡、洗头的习惯。浴后要特别注意揩干皮肤皱褶部,如耳后、颈、腋、腕、腹股沟等处,并敷爽身粉。每次换尿布时,也要注意腹股沟及臀部的清洁与干燥。

头部器官的清洁:婴儿头皮有时有鳞状污垢,可在晚间涂油,次晨用肥皂擦洗,并用软梳梳去,婴儿眼角若有小量分泌物,可用细软洁布轻轻擦去。眼睛一般不需冲洗。耳部及外耳道的可见部分,应每日以细软毛巾揩净;鼻孔如有分泌物,可用小棉花棍蘸水揩除,切勿将棉棍插入鼻腔。口腔不宜揩擦,恐致擦伤,常喝开水为清洁口腔的最好方法。可教3岁以后的小儿刷牙。

手足:婴幼儿能自己进食后,应在每次饭前为其洗手。较大儿童应培养其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指趾甲长过指趾端时即宜修剪,趾甲应当剪平,以防止发生嵌甲。

外生殖器:沐浴时应清洁外生殖器,男婴包皮可以轻轻上翻,以揩去积垢。浴终用清水冲去男、女婴生殖器上残留的肥皂,以防刺激。(5)活动

婴儿自出生开始就有身体活动的机会。婴儿啼哭时,能使四肢活动而得到锻炼。为使生后数月内婴儿有足够的活动,可在浴前或睡前解衣,让其自由活动翻身,或作轻柔按摩。这时应暂时关闭窗户,勿使受凉。

婴儿已能在俯卧位仰头时,即可每日在一定时间内置小儿于俯卧及头侧位活动片刻。未能独坐前,鼓励婴儿学爬也是促进运动的良好方法,爬有助于上肢和胸部的发育。

应创造条件在户外利用日光、空气和冷水进行锻炼。

要训练小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互助友爱的好习惯,2~3岁时即可培养料理自己的能力,如穿脱衣服,收拾玩具;在托儿所里,要教以互相帮助,如解开结在背后的衣带。对幼儿园儿童应进一步给以劳动的机会,如收拾玩具、餐桌服务、简单的打扫工作、花园中除虫、拔草以及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训练小儿生活习惯应遵循下列原则:①要待小儿神经、精神发育已达到适当程度,方可开始;②对小儿的尝试及失败要有耐心,成功时要及时给以鼓励;③避免强迫的方法。

训练习惯时,应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对儿童的要求和教养方法必须一致,否则容易引起心理紊乱。成人对儿童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袒,以免造成小儿缺乏信心或顽皮任性,对培养习惯不利。

约12~2岁或3岁的小儿,常表现一定的抵抗性,喜欢说“不”。对此应采取策略,正面诱导,向小儿提出明确要求。例如,要求小儿就寝时,不要问他“是不是要睡觉?”而应按成人的愿望提出要求。

儿童喜学榜样,故在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上,同其他行为一样,成人应做出良好榜样,并鼓励儿童之间互相学习,养成优良习惯,改正缺点。

2.病儿护理

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年幼,大多不能正确诉述自身的不适和要求,尚难做好患病后的调理,因此,精心照顾护育,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科临床诊断治疗及疾病的预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护理和治疗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积极做好支持疗法。应着重提高病儿本身的抵抗力,安排合理的生活条件,疗养环境(如饮食、室内换气等),尤其是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其次,做好对症治疗。应做好一切急救工作,及时解除病儿的危重症状,分秒必争地为下一步彻底治疗病儿创造条件。第三,做好病因治疗,应认真查明原因,以便作彻底的去因治疗。第四,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发生并发症,还应杜绝因护理不周而引起的交叉感染、褥疮、喂奶吸入气管或因医疗工作中的疏忽(例如滥用抗生素以致体内菌群失调)而发生的医疗事故。总之,儿科工作者必须谦虚谨慎,防骄破满,不可重病轻人,切忌粗枝大叶而危害病人。(1)一般护理

①病室和家舍内设置:室内设置力求简洁、明亮、通风、舒适,床位不宜拥挤,每日要清擦地板,保持床铺整洁。室温宜保持在18℃~20℃,湿度宜保持在55%~60%。病室位置最好朝南,可射进日光。室内的电源开关及电器用具要安装在儿童不能触及的位置。室内光线要柔和,环境要安静,适合患儿兴趣,解除小儿患病后的紧张心理。切勿在病室中或家中逗留多人,谈论不休。保持室内宁静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②日常护理:入院后的患儿每天测体温、脉搏4次,连测3天,直至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1~2次,若体温突然升高应复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每周测1次体重。患儿入院后24小时收集尿、粪标本送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