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内儿科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09 16:02:03

点击下载

作者:庞宇舟,李伟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壮医内儿科学(十三五)

壮医内儿科学(十三五)试读:

前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编写说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壮医药在理论研究、临床经验及诊疗方法的发掘整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壮医药理论体系基本确立,壮医药的高等教育也已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为适应壮医药高等教育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合格的壮医药人才,我们编写了《壮医内儿科学》教材。本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壮医学专业”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供壮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本教材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分别介绍了壮医内儿科学概况及内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特色、治疗原则。中下两篇为各论,分别系统地介绍53个壮医内科和26个壮医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壮医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临床主干课程。《壮医内儿科学》教材在编写内容上力求真实和较全面地反映壮医内儿科理论特色和现代研究成果,并能较好地服务于临床。在壮医内儿科疾病的诊治方面,基本上是以民间壮医的经验积累为依据,着重体现壮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的辨治特点。收入的病证以壮医治疗效果明显的优势病种为主,注重反映疾病的临床特点,符合壮医诊治思维。介绍行之有效的壮医治疗方法,突出壮医“重视外治”的治疗方法特点,摒弃不确切的内容。在壮医病症名称方面,参照以往出版的相关文献,并请教壮语专家而定,力求严谨。

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精心策划,深入基层和民间调研,结合教学经验,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参考了《中国壮医学》《中国壮医内科学》《实用壮医内科学》《壮医方药学》及中医(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参考材料《壮医学》等相关著作及教材,坚持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突出其实用性,彰显其民族特色。

许多专家和教师为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壮医学学科带头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庞宇舟教授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李伟伟教授担任本教材主编,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曾振东主任医师、韦杏副教授和李晶晶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壮医内科部分,主要编写人员有李晶晶、陈攀老师;壮医儿科学部分,主要编写人员有韦杏、陈晓丽、农志飞、陆璇霖、葛春雷、潘利忠老师。此外,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壮医药前辈黄汉儒教授、韦松基教授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系首次编写,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进一步修订完善。《壮医内儿科学》编委会2018年9月上篇 总 论第一章 壮医内儿科学概述一、壮医内儿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壮医内儿科学是运用壮医学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壮医内科、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壮医内儿科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壮医临床学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壮医内儿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壮医内儿科学发展概况,壮医内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特色、治疗原则等基本理论,以及壮医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辨别病性和治疗等内容。二、壮医内科学发展概况

壮医内科学是壮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内科学的发展和整个壮医学术体系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壮族人民在与疾病不断做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对内科疾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是壮医内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壮族先民治疗卒中、沙虱毒的方法。“比见岭南人初有此者(指初患卒中、沙虱毒之证),即以茅叶刮去,及小伤皮则为佳……已深者,针挑取虫子……若挑得便就上灸三四壮,则虫死病除。”这里的卒中、沙虱毒皆为壮医内科疾病。

瘴、痧、蛊、毒是岭南和壮族地区常见和多发的内科疾病。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瘴、痧、蛊、毒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1.瘴 瘴是壮医内科的一大类疾病。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瘴气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防治瘴气的理论。据《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南征时,“出征交趾,士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说明岭南包括壮族地区瘴气为害之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夫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今得瘴毒……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有头痛、恶寒、腰背强直,若寒气在表,发汗及针,必愈。”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壮族先民对瘴气的治疗方法及对瘴气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于瘴气的发病,《岭外代答》载:“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关于瘴疾与地方水土的关系,《岭外代答》载:“瘴,两广唯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也。”对于瘴气的分类,《桂海虞衡志》载:“邕州两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黄梅瘴,六七月日新禾瘴,八九月日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土人”为壮族先民的俗称。这些记述与壮族地区民谚“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的说法是一致的,亦即壮族先民认为,黄茅瘴是最毒的。对瘴疾,除了按发病季节分类外,据考证,到了宋代,壮族先民已经知道按其症状表现及性质,分为热瘴、冷瘴和哑瘴等。对于瘴气的治疗,《岭外代答》载:“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其法卷唇之里,刺其正中,以手捻去唇血,又以楮叶擦舌,又令病人并足而立,刺两足后腕横纹中青脉,血出如注,乃以青蒿和水服之,应手而愈。”

2.痧 壮医所称的“痧”,系指患病后以出现全身胀累,头晕脑胀,胸腹满闷,或上吐或下泻,腹痛如绞,大汗淋漓,唇甲青紫,胸部或背部常透发痧点(壮医称“斑麻”)为临床特征的一类内科病症。民间壮医对痧症的分类达数十种之多,而且针对主症和病因,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刮痧”“挑痧”“夹痧”等治疗技法,在壮族民间广为流行,几乎尽人皆知。而究其源,早在宋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有壮医“挑草子”和针刺放血治疗“斑麻”痧的记载。

3.蛊 “蛊”为何物?唐·刘恂《岭表录异》称:“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胀成蛊。俗传有萃百虫为蛊,以毒人。盖湿热之地,毒虫生之,非第岭表之家性惨害也。”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谓:“广西蛊毒有二种,有急杀人者,有慢杀人者。急者,顷刻死;慢者,半年死。”明·邝露《赤雅》“僮妇畜蛊”条有“五月五日,聚诸虫之毒者,并置器内,自相吞食,最后独存者曰蛊,有蛇蛊、蜥蜴蛊、蜣螂蛊,视食者久暂,卜死者迟速”的记载。追溯起来,可以说壮族民间远在唐宋时期,就已认识到蛊病与虫蛇毒气有关,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心腹刺痛、胸胁支满、吐血下血、寒热闷乱、腹大如鼓等,能致人死命。在治疗上,可选用金钗石斛、古漏子、人肝藤等草药。《岭表录异》特别提到:“陈家白药子。本梧州陈氏有此药,善解蛊毒,有中者即求之,前后救人多矣……诸解毒药,功力不及陈家白药。”广州府每年都要将陈家白药作为贡品上送京城。

4.毒 “毒”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是多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更是招致百病的主要病因。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写道:“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无数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们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岭南俚人(壮族先民的称谓之一种)防治沙虱毒、瘴毒、箭毒、蛇毒的经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收入了岭南使用的五种毒药: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特别值得一提的,唐初苏敬等人所编《新修本草》收载了两种壮族地区著名的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资料,壮医和壮族民间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这在我国的民族传统医药中,应是具有特色和优势的。

壮族先民对壮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随着其医药经验的积累不断得到深化。历代广西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壮医治疗内科疾病甚至是一些急危重症的记载。例如,民国时期广西《宁明州志》《恭城县志》记述了壮族先民运用针刺放血抢救中暑、昏迷等急症。《宁明州志》载:“五六七月盛暑伏阴在内,乡村人又喜食冷粥,故肩挑劳苦之人,多于中途中暍而毙,俗谓之斑麻,又谓之发痧,以手擦病者自(白)臑及臂,使其毒血下注,旋以绳缚定,刺其十指出紫血,甚则刺胸刺腮刺舌,多有愈者。”《恭城县志》载:“役劳苦之人,一或不慎,辄生外感,轻则身骨疼痛,用刮摩之法,重则昏迷不知,非用瓷瓦针将十指刺出紫血,则命在旦夕,宜急不宜缓,急则生,缓则死,生死相关,不可忽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规模的广西民族医药普查中,收集到不少壮医药民间手抄本,其内容绝大部分皆以内科疾病为主,典型的有《痧症针方图解》《童人仔灸疗图》《此风三十六样烧图》等。这些手抄本尽管没有公开出版,但其在民间流传,对保存和普及壮医药知识,促进壮医内科诊疗水平的提高,提高壮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壮族先民对内科疾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与治疗使用的药物,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及系统的发掘整理,所以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壮医历史上无明显的分科。直到《中国壮医学》,才首列壮医内科专章,对壮医内科内容有所论及。近年来,随着壮医研究地不断深入,庞声航主任医师等编著出版了《中国壮医内科学》,将壮医对内科证治的认识及辨治经验通过发掘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壮医内科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壮医内科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正式创立。三、壮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壮医儿科是以壮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壮医对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发展起来的临床学科。壮医儿科学是壮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整个壮医学术体系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壮族人民在与疾病不断做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对儿科疾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是壮医儿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系统的发掘整理,所以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壮医历史上无明显的分科。直到《中国壮医学》,才首列壮医儿科专章,对壮医儿科内容有所论及。近年来,随着壮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将壮医对儿科证治的认识及辨治经验进行发掘整理、归纳、总结,形成壮医儿科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发展完善。【复习思考题】

1.简述壮医内儿科学的定义。

2.壮医内儿科学的发展有何特点?第二章 壮医内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治特色和治疗原则一、壮医内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毒虚致病论

壮医学认为,毒和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毒 根据壮医学的认识,所谓毒,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毒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痧毒、瘴毒、蛊毒、风毒、湿毒、热毒、寒毒、气毒等。有的为有形之毒,如蛇毒、虫毒、毒树、毒草、毒菌等;有的为无形之毒,如热毒、火毒、风毒等。邪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有的毒性猛烈,感毒后可马上发病甚则致死;有的则是缓慢起毒性作用。壮医学认为,人体感毒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毒力的大小与正气的强弱。毒之所以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可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损伤正气,两者争斗,正不胜邪,则影响天、地、人三气同步而致病;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即龙路、火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成为壮医内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虚 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虚既是发病的原因,同时也是病态的反映。作为致病的两大因素之一,虚可以表现为身体软弱无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等临床症状,甚至衰竭死亡。而且因为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特别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临床症状。虚的原因,壮医学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父母孱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而致虚。总之,毒和虚使人体失去常度而表现为病态。如果这种病态得到适当的治疗,或人体的自我防卫、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战胜邪毒,则人体常度逐步恢复,疾病趋于好转而痊愈。否则终因三气不能同步,导致人体气脱、气竭而死亡。(二)阴阳失调论

根据壮医学阴阳为本的理论,在生理状态下,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人就无病;而阴阳失调,人即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具体形式有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衰阳衰、阴盛阳盛、独阴独阳等,阴阳失调的各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表现。阴阳失调是壮医学对病机的概括,引起阴阳失调必有其原因,如中毒、外伤、过度劳作、饮食失调、情志所伤等。(三)气血失衡论

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关于疾病的成因,有一句著名的口诀:“疾病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根据壮医学气血理论,气和血是涵养生命的两种基本物质,气和血保持均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气和血失去均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上,调气调血是壮医治疗一些内儿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四)三气不同步论

壮医学认为,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如天气该降不降,地气该升不升,人气该和不和,人即发生疾病。许多内儿科疾病是由于三气不同步而引起的,而引起三气不同步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总的来说,多由邪毒引起。(五)道路不畅论

壮医学认为,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以通为用。三道通畅,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协调平衡,表现为健康状态;而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龙路的功能主要是为内脏骨肉输送养分,龙路不通,则内脏骨肉失养,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火路的主要功能为感知内外界的各种信息,火路不通,则人体失去对内外界信息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导致疾病发生甚或死亡。

壮医学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为影响或互为因果。如毒和虚可致气血失衡、三气不同步或三道两路不通;而三道两路不通,会引起天、地、人三气不同步,或邪毒易于内侵。在内儿科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的病症,做出具体的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二、壮医内儿科疾病的辨治特色

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收集到的壮医病症名称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病症名称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民族特色。就内科学来说,概括起来主要有痧、瘴、蛊、毒、风、湿等6大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岭南地方病的致病因素是一种“恶气”,亦称毒气,乃由于岭南阳气多宣泄,冬不闭藏,致草木水泉皆禀此“恶气”,“日受其毒,发而为病”。因此,壮医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等。壮医大类病名下面又分为许多更为具体甚至十分形象的病症名称,如痧毒分为热痧、寒痧、蚂蟥痧、标蛇痧、红毛痧、闷痧等,瘴毒分为青草瘴、黄茅瘴、冷瘴、热瘴、哑瘴、烟瘴、岚瘴、毒气瘴等,蛊毒又分为虫蛊、食蛊、水蛊、气蛊等。风毒包括的疾病更为广泛,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分。从广西马山县收集到的壮医手抄本《此风三十六样烧图》列举了中风、腹痛风、急惊风、哎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弯弓风、蛇风、夜啼风、乌宿风、鸬鹚风、蚂蟥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毒病的命名,除了以上所述外,有些是根据毒气所依附的具体事物命名,如蛇毒、药石毒等。

就儿科学来说,小儿疾病的发生,其病因虽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小儿的体质特点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性。其病机特点为小儿生长发育不成熟,易于感受毒邪,三道两路失调,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病情发展较快,易于变化。临床主要分为小儿常见病、小儿时行疫病和初生儿病等几类。儿科疾病较单纯,只要治疗及时得当,疾病恢复亦快。壮医治疗儿科疾病,治疗原则遵循治病求因、辨病论治,治疗方法上讲求方简药轻,及时诊治,防止病情加重,还应慎用有毒之药。

壮医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虽然许多疾病都会有些共同的症状,但每一种病都有一两种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成为与其他病进行鉴别诊断的依据。这种特征性表现,在临床上相对固定而且比较典型,并能在其他患者身上重复出现,是为主症。一般来说,主症与邪毒性质、病机病位有密切关系。每一种病,都有主症与兼症,从辨证而达到辨病,是对壮医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

壮医学也有“证”的概念。一般将证分为两种,即阴证和阳证,或更具体地分为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阴盛阳盛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身上都可能表现为阴证或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这是由于人体内的邪正斗争状态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别和转变所致。

在临床上,壮医多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病为主。壮医认为,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而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但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象征;由阳转阴,则提示疾病变重或恶化,甚者预后不良。广西隆安县著名的老壮医潘振香诊治人体内的癌瘤病,就主要是从面部望诊中得知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因为壮医以辨病为主,所以多主张专病专药,就是证变化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治疗原则和原来的方药。

调查研究表明,壮医看病,亦即辨病、辨证及决定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的。以内科疾病为例:①首先从患者主诉和医生问诊所得资料来确定主要症状和典型症状,在此基础上判断属邪毒致病或者因虚致病。如属邪毒致病,则进一步判明邪毒的种类和性质,做出病名和病性的诊断。②从目诊(含望诊)、闻诊、甲诊、腹诊、指诊、脉诊所得资料的分析中,对疾病做出病机和病位的诊断。③综观患者的全身状况,辨阴证、阳证,对疾病做出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④在上述诊断和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决定治疗原则和选定主要方药及辅助方药。⑤根据邪毒性质和病机病位,嘱以饮食宜忌和护理注意事项。三、壮医内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1.调气 即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多数情况下用针灸、刺血、拔罐、身体锻炼等方法,在有些情况下也用药物来激发、调节或通畅人体正气,使正气运行正常,正能胜毒,从而使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以恢复健康。

2.解毒 对以邪毒为主的疾病,壮医采用各种治疗手段如药物内服、外治等法驱毒外出,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壮医解毒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壮医历史上,善用毒药和解毒药是壮医的一大特色。

3.补虚 针对壮医学认为的因虚致病的特点,采用药物或一些有补益作用的食物,扶助人体正气,从而恢复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的同步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复习思考题】

1.试述壮医内儿科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2.壮医内儿科疾病的辨治有何特色?

3.简述壮医内儿科学的治疗原则。中篇 壮医内科学各论第三章 气道病

气道是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壮语称“条啰嘿”)。气道的进出口在于口鼻,交换的枢纽在肺。气道的主要功能是进气和出气,也就是吸入自然清新之气,呼出人体内的浊气,实现人与自然的气体交换。壮医学对气极为重视,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表现。气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活人鼻息,一呼一吸,进出的都是气。气道在三道当中高居上位,故邪毒入侵,气道首当其冲。

气道病是指气道不畅,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鼻塞、流涕、胸痛气喘、胸胀憋闷、头痛身疼等。气道病的病因主要责之于“毒”和“虚”两方面,多由于气血不足,素体虚弱,加之痧、瘴、风、湿、寒、热、痰、瘀等邪毒为患,导致气道不畅而发病。治疗上宜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辨其或毒或虚的病性,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畅通气道。如以毒为主,则重在解毒;如以虚为主,则补虚为先;如毒虚夹杂,则补虚解毒兼施。第一节 奔唉(Baenzae)

奔唉是以咳嗽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具体是指由于外邪侵犯,或由于内脏功能失调而致气道受病,气不顺畅而上逆,气道功能失调,气道不利而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或有痰或干咳无痰的一类气道疾病。奔唉是壮医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病率甚高。

奔唉相当于中医学的咳嗽;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奔唉(咳嗽)的病因有毒和虚两大类。其主要发病机理如下:

1.邪毒(以风毒、寒毒、痧毒、热毒为主)侵袭人体肌肤,或从口鼻而入,邪毒损伤正气,正邪争斗,正不胜邪,邪毒阻滞气道,并影响天、地、人三气同步而致奔唉。

2.人体虚弱,谷道、水道、气道及其相关的枢纽脏腑功能失调,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内邪干肺,气道不通,其气上逆,遂发生奔唉。【诊断】

1.主症 咳嗽,或咳声重浊,或干咳作呛,或咳剧气促,或咳声有力,或咳声低弱,或喉间痰鸣。

2.兼症 咽痒,咽痛,咯痰,胸闷不适,胸痛,头痛,身热,汗出,口干,口苦,苔或白或黄,口唇青紫,食指和中指大如杵状、色紫绀。【辨病性】

1.病性为毒 咳声重浊,干咳作呛,咳剧气促,咳声有力,喉间痰鸣。

2.病性为虚 咳声低弱,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治疗】

1.治疗原则 解毒祛邪,调气、畅通气道,止咳。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功劳百部枇甘汤:百部5000g,十大功劳茎2500g,枇杷叶(去毛)1500g,甘草750g。上药加水20000mL,煎至10000mL,过滤,加适量黄糖再煎沸,取出冷却后装入干净瓶子中备用,每次10~20mL,日服3次。或按比例酌减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鱼马一点肿节汤:肿节风50g,一点红50g,鱼腥草20g,马鞭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五汁汤:荸荠汁、梨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各适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凉服或煮温后服。

④部杷节草汤:肿节风50g,枇杷叶(去毛)10g,冰糖草10g,百部6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⑤杧果叶化痰汤:杧果叶15g,榕树叶15g,罗汉果15g,桔梗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⑥白果温钵汤:白果20g(炒黄),生姜15g,麻黄10g,桑白皮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⑦寒咳方:卜芥1000g,陈皮100g,生姜100g,枇杷叶100g。水煎8小时,提取药汁500mL,加白糖500g,制成1000mL糖浆,每次服30mL,日3次,连服10天为1个疗程。

2)补虚祛毒

①铁包功劳穿破汤:十大功劳20g,穿破石15g,铁包金15g,沙参10g,百部10g,石油菜10g,女贞子9g,甘草6g,生姜5片。水煎服。功用:滋润气道,止咳。

②补钵止咳散:罗汉果100g,绞股蓝100g,黄花倒水莲10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2次,沸开水冲泡代茶饮服。(2)外治法

①针挑疗法:取膻中、肺俞、定喘、天突、丰隆、四缝等各点,轻挑各点至微出血。2~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②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天突、水突、膻中、风门、肺俞、内关、劳宫等穴。每天点灸1次,连续治疗5天。

③竹罐疗法:取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膏肓俞、尺泽、膻中、肩井等穴。咳嗽甚者可在大椎穴、尺泽穴采用刺络拔罐法,中病即止。

④滚蛋疗法:取煮好的温热蛋1只,趁热在头部、额部、颈部、胸部、背部、四肢和手足心依次反复滚动热熨,以颈部、胸部、背部为重点,直至微汗出为止。滚蛋后,擦干汗液,令患者盖被静卧即可。根据患者病情,至症状缓解,以及蛋黄表面隆起的小点减少或消失为止。一般3~5次即可治愈。

⑤刮疗法:刮背部、前胸部、上肢部。背部用重手法,前胸部及上肢部手法较轻柔。隔天1次,2~3次为1个疗程。第二节 得凉(Dwgliengz)

得凉是指因风邪侵袭人体,主要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为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得凉又称伤风,本病全年均可发病,病程一般为3~7天,尤其是在气候突变、季节交替、寒暖失常、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易发。得凉包含了壮医痧气和壮医瘴病的部分内容,如果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轻者属于壮医痧气范畴,重症者则属于壮医瘴病范畴。

得凉相当于中医学的感冒、时行感冒;西医学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引起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等病症,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得凉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主要发病机理如下:

1.外因 气候突变,感受风毒外邪,侵袭人体肌肤,或者邪从口鼻而入,阻滞气道,致使气道不通,导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

2.内因 素体虚弱,劳累过度,起居不当,年老体衰,易感受风毒外邪,气道受阻滞不通而发病。【诊断】

1.主症 鼻咽部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或嘶,头痛,清涕如水样,2~3天后变稠,或发热,咳嗽,咽痛。

2.兼症 怕冷、怕风或肢体酸重不适,或疲乏无力或头昏脑胀。

3.时行感冒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辨病性】

1.病性为毒 鼻塞,流涕,喷嚏,发热或高热;伴有咽部痛甚,咳嗽浓痰,喘促气急,头痛欲裂,发热甚或惊厥。

2.病性为毒虚夹杂 鼻塞,流涕,喷嚏或咽痛,或低热;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头晕头痛,病久不愈等。【治疗】

1.治疗原则 疏风祛邪,清热解毒,畅通气道。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桉叶三草贯众汤:大叶桉叶20g,连翘20g,三叉苦15g,贯众15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叉苦必应汤:三叉苦15g,救必应15g,银花15g,贯众15g,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

③玉叶板蓝贯众汤:玉叶金花30g,板蓝根20g,贯众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山芝枇杷大鱼百草汤:大叶桉20g,鱼腥草20g,山芝麻15g,枇杷叶15g,百部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⑤黄皮公根冰糖汤:山芝麻50g,雷公根50g,黄皮叶10g,冰糖草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⑥生姜防寒汤:生姜600g。生姜100g煎取浓汁,乘热饮服。生姜500g,加半锅水,水煎沸再加热10分钟,用生姜水沐浴全身。浴后立即盖被卧床休息,以微汗出较好。

2)祛毒补虚

生姜葱白汤:生姜20g,葱白5~10g,水煎至100~150mL,冲服红糖10g,每日1~2次。(2)外治法

1)针挑疗法 包括以下两种方法:①取百会、印堂、太阳穴及脊背第一侧线1~10挑点。轻挑各点至微出血。②取合谷、曲池、风池、太阳、头维、大椎、列缺、少商、肺俞、足三里、三阴交及颈部皮肤反应点、颈部皮下反应点。虚证、风寒感冒用慢挑法;实证、风热感冒用快挑法,隔天治疗1次。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取头维、攒竹、风池、太阳、曲池、大椎、合谷等穴。第1天点灸2次,间隔10~15分钟;以后每天点灸1次,连续治疗3~5天。

3)竹罐疗法 由后发际线下,拔至命门穴处;沿脊柱两侧向下,由大杼穴拔至肾俞穴处。如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者,可加拔中脘穴;如伴有发热者,大椎穴可采用刺络放血拔罐法。

4)滚蛋疗法 取煮好的温热蛋1只,趁热在头部、额部、颈部、胸部、背部、四肢和手足心依次反复滚动热熨,直至微汗出为止。滚蛋后,擦干汗液,令患者盖被静卧即可。根据患者病情,至患者热退身凉,症状缓解,以及蛋黄表面隆起的小点减少或消失为止。一般1~2次即可治愈。

5)刮疗法 刮疗法对感冒的治疗和预防均有显著效果。治疗时可从头部、背部、胸腹部、四肢选穴实行刮疗。一般刮1次即可。第三节 奔墨(Baenzmwq)

奔墨是一种发作性哮鸣气喘疾患,是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主要特征的气道疾病。此病秋冬季多发,春季次之,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奔墨相当于中医学的哮证、喘证;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发作性哮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等为主要症状,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奔墨的发生是由于宿痰内伏,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诱发,导致宿痰阻于气道而见痰鸣气喘。其主要发病机理如下:

1.外感邪毒(包括风毒、寒毒、热毒、痧毒)及毒树、毒草,包括闻入香味,吸入花粉、烟尘等,未能及时消散,邪蕴于肺,气道不畅而发病。

2.饮食不当,如嗜食酸、咸、甘、肥等食物,湿毒内生,或贪食生冷食物,寒毒内停,或过食鱼、虾、蟹等,内阻谷道,致使谷道功能失调,湿毒内生,壅阻气道而发病。

3.禀赋不足或病后体弱,如经常发痧、“奔唉”日久,气道、谷道、水道功能受损失调,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更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变化而发病。【诊断】

1.主症 喘促阵作,呼气延长,喉间痰鸣有声,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兼症 痰黏量少,咯吐不利或痰多易咳,烦躁不安,唇甲青紫,面色暗滞,鼻翼扇动,额汗淋漓,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胸膈满闷,面色苍白,语言无力,形瘦神疲,多汗,畏寒。【辨病性】

1.病性为毒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有声;伴有痰黄色或白色,粗浊稠厚,胸膈满闷,咽痛,尿赤,便秘,烦躁,口咽干燥等兼症。

2.病性为虚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有声;伴有短气息促,动则加剧,面色苍白,语言无力,身体瘦削,易疲劳等兼症。【治疗】

1.治疗原则 解毒理气,化痰平喘。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不出林治哮汤:不出林30g,罗裙带20g,三姐妹20g,鱼腥草20g,七叶一枝花20g,功劳木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百马一点出林汤:一点红30g,马鞭草20g,百部20g,不出林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热证哮喘方:木黄连20g,枇杷叶15g,鱼腥草15g,七叶一枝花10g,百部10g,地龙10g,不出林10g,麻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寒证哮喘方:冰糖草15g,枇杷叶(去毛)15g,蚯蚓15g,射干10g,麻黄6g,陈皮6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祛毒补虚

①地茶调气汤:矮地茶12g,五指牛奶12g,夏枯草12g,映山红10g,金香炉10g。水煎,冲冰糖服,每日1剂。

②天星祛喘汤:一匹绸20g,人中白20g,桔梗15g,蛤蚧15g,满天星12g,鱼腥草12g,石蚂蟥6g,甘草6g,陈皮5g。水煎服,每日1剂。

③蛤蚧平喘汤:蛤蚧15g,三姐妹15g,鱼腥草15g,盐肤木10g,罗裙带10g,不出林10g。水煎服,每日1剂。(2)外治法

①针挑疗法:取大椎、尺泽、定喘、膻中、丰隆等穴。尺泽穴用三棱针挑刺后,使出血量达15~30mL,其余穴位点用三棱针将挑治部位的表皮纵行挑破0.2~0.3cm,然后深入表皮下挑,将皮层白色纤维样物全部挑断。此时患者稍感疼痛。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

②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肺俞、膏肓、天突、水突、膻中、足三里、定喘、气户、内关、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等穴。每天点灸1~2次,连续治疗20天。

③竹罐疗法:取大椎、风门、肺俞、膏肓俞、肾俞、尺泽、膻中、肩井、丰隆、定喘等穴。肺俞、定喘、丰隆可采用刺络拔罐法,隔天1次。

④刮疗法:刮背部、前胸部、上肢部、下肢部。背部用重手法,前胸部及上肢部手法较轻柔。隔2~3天刮1次,中病即止。第四节 钵痨(Bwtlauz)

钵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复感痨虫毒,“咪钵”受痨虫毒侵蚀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气道疾病。

钵痨相当于中医学的肺痨;西医学肺结核引起的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钵痨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毒所致,痨虫毒感染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其主要发病机理如下:

1.痨虫毒是发病的原因,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正气旺盛,三气同步,即使感染痨虫毒后,也未必发病。

2.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三道两路正常与否也有重要关系,正气不足,气道、谷道阻滞,龙路受阻,则感染后易于发病。【诊断】

1.主症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可出现于钵痨的各种类型,各症可以间作,或相继发生,或同时兼见。但早期或病变轻微者常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均为病变活动时或病变较重者。

2.兼症 乏力,食欲不振,消瘦,低热,胸痛或气短,呼吸困难等。

3.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还需参照胸片、血常规、体格检查、结核菌培养等的结果。【辨病性】

1.病性为毒虚夹杂 咳嗽;伴有烦躁,胸中烦热,失眠,面色潮红,或咳吐鲜血,或咳声急促等兼症。

2.病性为虚 咳嗽;伴有气喘少气,形体消瘦,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动则喘促,纳少神疲,咳声低弱,畏风怕冷等兼症。【治疗】

1.治疗原则 补虚、抗痨、杀虫、解毒,通调三道两路。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补虚

①铁包功劳穿破汤:十大功劳20g,穿破石15g,铁包金15g,沙参10g,百部10g,女贞子10g,石油菜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15天为1个疗程。

②铁包穿破不出林汤:不出林20g,铁包金15g,穿破石15g,沙参10g,白及10g,炙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补虚

蒿母柴鳖汤加味:鳖甲30g,五指牛奶15g,青蒿15g,一匹绸15g,生地黄15g,知母10g,牡丹皮10g,银柴胡10g,千斤拔10g,黄花倒水莲10g,蛤蚧6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分2~3次服。(2)外治法

①针挑疗法:选取百会、印堂、太阳、十宣,以及脊背第一侧线1~10挑点、脊背第二侧线5~15挑点、脊背第三侧线5~15挑点。重挑各点至少量出血。

②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膻中、屋翳、期门、支沟、行间、内关、神门、阳陵泉及阿是穴等穴。每天点灸1~2次。

③竹罐疗法:取膈俞、肝俞、胆俞、胃俞、三焦俞,以及右肩胛区压痛点、右肋弓下缘压痛点、膝阳关至外丘之间压痛点。如有发热者,加拔大椎、曲池穴、背八穴。每次选取背部3对俞穴及所有压痛点。背俞穴采用出针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压痛点用梅花针扣刺拔罐法;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拔罐法。每1~2天施术1次。

④滚蛋疗法:取煮好的温热蛋1只,趁热在腹部、胁部反复滚动热熨,以上腹部为重点。滚蛋后,令患者静卧即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至症状缓解,以及蛋黄表面隆起的小点减少或消失为止。

⑤刮疗法:刮背部、前胸部及四肢部。隔2~3天刮1次,中病即止。第五节 货咽妈(Hozinmaz)

货咽妈是指以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咽痛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的主症或兼症。

货咽妈相当于中医学的喉痛;西医学的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结节等引起的咽喉疼痛,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货咽妈的发生是由毒、虚两方面引起。其发病机理如下:

1.热毒、痧毒、风毒、火毒等邪毒从口鼻入侵,经气道、谷道的门户咽喉,邪正交争,三道两路气机阻滞,影响天、地、人三气同步。

2.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煎炒、肥甘厚味,谷道、气道热毒内生,火毒上攻咽喉,亦可引起三道两路气机阻滞而致货咽妈。

3.人体平时虚弱,以及相关枢纽脏腑功能失调,三道两路不通,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亦可引起货咽妈。【诊断】

1.主症 咽喉疼痛,咽部红肿,或咽痛干燥不适,或咽痒,或吞咽困难,有堵塞感或声音嘶哑。

2.兼症 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口渴,口臭,咳嗽,大便秘结,小便黄,体倦,烦躁,咽喉有异物阻塞感。检查见咽喉发红、肿胀,或咽喉淡红鲜嫩,口唇绛红、干燥。【辨病性】

1.病性为毒 咽喉疼痛不适;伴有咽干或咽痒,口干、口渴、口臭,咳嗽,大便秘结,小便黄,烦躁等兼症。检查见咽喉发红、肿胀。

2.病性为毒虚夹杂 咽喉疼痛不适;伴有五心烦热,体倦。检查见咽喉淡红或鲜嫩。【治疗】

1.治疗原则 解毒祛邪,通气道止痛。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货咽麻清除汤:葫芦茶20g,白茅根15g,鹅不食草10g,广豆根5g,穿心莲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②货咽麻清热汤:鲜白花蛇舌草60g,鲜荔枝草60g,鲜榕树须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金山马草汤:马鞭草15g,金果榄6g,甘草6g,山豆根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2)祛毒补虚

货咽麻清补汤:岗梅根30g,玄参30g,路边青15g,麦冬10g,桔梗5g。水煎,多次缓慢含服。(2)外治法

1)针挑疗法 包括以下3种方法:①取耳尖挑点和耳后的3个挑点及少商、商阳。轻挑、浅挑,出血。②取耳后呈紫色的静脉。轻挑、浅挑,刺破静脉,挤出紫色血。③取腕部紫筋、少商穴。轻挑、浅挑,使其出少许血。这3种方法可任选1种,每天1次。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取天突、水突、合谷、手三里、鱼际、曲池、风池、少商等穴。每天选4~5穴施灸1次,10天为1个疗程。

3)针罐综合疗法 取大椎、肺俞等穴。用三棱针针刺上穴后拔罐吸出少量血液。

4)耳针疗法 取咽喉、肺、扁桃体区压痛点,选1~2穴。针7~10天,轮换取穴。

5)敷贴疗法 木芙蓉叶50g,七叶一枝花30g,仙人掌30g。捣烂,外敷患处。

6)刮疗法 刮背部、胸部、上肢、下肢。刮拭背部穴位用泻法,刮至皮肤红热,以出痧为宜;刮拭胸部及四肢穴位用平补平泻法,以微微出痧为宜。隔2~3天刮1次,5次为1个疗程。【复习思考题】

1.奔唉、得凉、奔墨、钵痨均有咳嗽症状,如何鉴别诊断?

2.得凉也会出现咽痛症状,如何与货咽妈辨别?第四章 谷道病

谷道即食物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道(壮语称为“条根埃”)。谷道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枢纽脏腑在肝、胆、胰。食物经口、咽、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此中有肝、胆、胰参与化生),进入“虽勒”(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为营养物质,输布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浊者经“虽老”(大肠)变为糟粕,排出体外。故谷道的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糟粕两个方面。

谷道病是指身体摄取食物,消化、吸收、传导营养精微物质,排泄体内之糟粕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呕吐、呃逆、嗳气、厌食、腹泻,或便秘、腹胀、腹痛等。谷道病多为寒、湿、热、毒邪或时邪疫毒直犯谷道,或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谷道而致;治疗上辨毒、辨虚,以祛除毒邪,疏通谷道,调谷道之气为主。第一节 胴尹(Dungxin)

胴尹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谷道气机失调,胃失所养,气结心头,而引起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胴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统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胴尹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痛;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疾病引起的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均可参考本病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引起胴尹的常见原因主要有毒邪犯谷道、饮食损伤、谷道失养等几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如下:

1.寒客谷道 过服寒凉,寒邪凝滞于谷道,气不畅而致心窝处疼痛。

2.饮食损伤 恣纵口腹,暴饮暴食,或过食辛辣煎炒,损伤谷道,气结不通,即出现疼痛。

3.谷道失养 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或年高体虚,致阴阳耗损,谷道失于濡养而疼痛。【诊断】

1.主症 咪胴部疼痛,或隐隐作痛,或疼痛难忍,或痛如刀割,或痛如针刺,或痛如火灼,或攻撑作胀,疼痛或喜按或拒按。

2.兼症 常伴嗳气,泛酸水,不思饮食,口干或喜热饮或冷饮或不欲饮,大便或不爽或干结或溏薄。【辨病性】

1.病性为毒 咪胴部疼痛,或疼痛难忍,或痛如刀割,或痛如针刺,或痛如火灼,或攻撑作胀,疼痛拒按;伴口干、口臭,喜冷饮。

2.病性为虚 咪胴部疼痛,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伴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常腹泻。【治疗】

1.治疗原则 通调谷道,安胃止痛。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胴尹散寒饮:茶辣5g,草豆蔻5g,两面针5g,佛手柑10g,金耳环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②胴尹清热汤:功劳木20g,救必应10g,两面针10g,仙鹤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③胴尹除湿汤:铁扫帚15g,鸡屎藤10g,瓦楞子10g,青木香5g,乌药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④水田七煎剂:水田七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⑤蛋壳粉末冲剂:生鸡蛋壳去衣,洗净晾干,焙黄研极细末,每次服9~15g,用开水送服。

2)补虚

①胡萝卜羊肉汤:胡萝卜500g,羊肉500g。炖服,每日1~3次。

②蜂蜜内金方:鸡内金70g(微炒,研细末),蜂蜜500g。取蜂蜜约25g冲开水适量吞服鸡内金5g,每日2次,早晚饭前1小时服。

③狗肉假蒌全草汤:假蒌全草30g,狗肉适量。加水炖汤,分2次服。

④莲子粳米粥:莲子20g,粳米100g。同煮成粥服,每日1次。

3)祛毒补虚

①蓝靛瘦肉汤:野蓝靛90g,瘦猪肉210g。水煎服,每日1剂。

②十大功劳汤:十大功劳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③饿蚂蟥煎剂:饿蚂蟥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④山苍子皮煎剂:山苍子树皮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⑤丝瓜络灰方:将丝瓜络1个烧成灰,煮沸甜酒适量,加入白糖10g。内服,每日1剂。(2)外治法

1)针灸疗法 包括以下两种方法:①取头维、风池、百会、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针刺或用壮医药线点灸上穴。②体穴取中脘、胃俞、足三里,耳穴取胃、交感、神门、十二指肠等穴。每天点灸1次或多次,10天为1个疗程。

2)外敷疗法 包括以下两种方法:①艾叶200g揉碎与酒适量炒热,用纱布包裹热敷脐部。②将肉桂、胡椒、干姜、细辛、延胡索适量共研成细末,取陈醋适量调膏,分别贴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

3)熨烫疗法 连须葱头30个,生姜15g。捣烂炒热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第二节 奔鹿(Baenzrueg)

奔鹿是指谷道不通,“咪胴”(胃)气失降,气逆上冲,咪胴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疾病。

奔鹿相当于中医学各种疾病引起的呕吐;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病因病机】

壮医学认为,奔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病机理如下:

1.人体外感时邪疫毒,致使热毒、痧毒、寒毒、风毒、湿毒等邪毒从皮肤、口鼻入侵,食道、“咪胴”(胃)、“咪虽”(肠)气机阻滞,食停滞于“咪胴”(胃)、“咪虽”(肠)之间,谷道阻滞,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咪胴”(胃)气失降,水谷随“咪胴”(胃)气上逆而引起呕吐。

2.素体虚弱,劳倦太过,谷道功能较差,此时若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导致饮食停滞不化,阻滞谷道,“咪胴”(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

3.若过度忧思、恼怒、情志失调,气结于谷道,谷道气机阻滞,“咪胴”(胃)气不降,水谷随“咪胴”(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诊断】

1.主症 呕吐“咪胴”(胃)内容物,或为酸腐之食物,腥臭不可闻,或为糜谷,为清水痰涎,或干呕。

2.兼症 发热怕冷,头身疼痛,胸部满闷,或“咪胴”(胃)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溏薄,秽臭或干结,或“咪胴”(胃)闷不食,心慌头晕,或嗳气频繁,胸胁闷痛,或脸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时作干呕,饥不欲食。【辨病性】

1.病性为毒 呕吐“咪胴”(胃)内容物,或为酸腐之食物,腥臭不可闻,为清水痰涎;伴发热怕冷,头身疼痛,大便秽臭或干结。

2.病性为虚 呕吐“咪胴”(胃)内容物,或为糜谷,或为干呕;伴有脸色苍白,倦怠乏力,口干而不欲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或时作干呕,饥不欲食。【治疗】

1.治疗原则 疏通谷道,顺气止呕。

2.治疗方法(1)内治法

1)祛毒

①治上吐下泻汤:凤尾草15g,火炭母10g,金果榄12g,金银花12g,穿心莲10g,仙鹤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②山苍双姜汤:山苍子9g,干姜9g,高良姜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③功劳祛湿止呕汤:十大功劳15~20g,大叶香薷、厚朴、白扁豆各10~20g。水煎服,每日1剂。

2)补虚

①姜疗:生姜洗净去皮,切薄片放置口中含服。

②米糊冲剂:米饭适量,盐少许,拌匀,置火上烧成焦黄,研末,开水送服。(2)外治法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取中脘、上脘、足三里、内关、天突等穴。每天施灸1次,必要时可多次施灸。

2)壮医针挑疗法 包括以下两种方法:①取金津、玉液。轻挑、浅挑,使出血。亦可治妊娠呕吐。②取天突穴左右旁开5分处。轻挑,使微出血。

3)壮医点穴法 取内关、足三里。用指点穴,由轻到重,每次15分钟。

4)壮医艾灸疗法 取上脘、中脘、足三里、天突、内关、神门等穴。以艾条温和灸为主,每次灸2~4穴,每次10分钟。

5)拔罐疗法 取中脘、膻中、肝俞至胃俞范围内压痛点、反应点,内关(交替)、足三里(交替),每日1次。第三节 胴郎(Dungxlangh)

胴郎是指谷道虚弱、饮食不当或虫毒内侵引起的饮食停滞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谷道疾病。本病常呈反复或持续性,其发病率相当高,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

胴郎相当于中医学的痞满、胃痛、嘈杂、胃缓;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可参考本病进行诊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