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脊索动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1 22:06:2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劲硕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脊索动物

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脊索动物试读:

前言

国家“十二五”规划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在思想层面和文化意识层面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行动上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大力宣传美丽中国的理念,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套丛书的出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命形式,它们与人类息息相关。然而,当下的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因素之一。毋庸置疑,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并没有减缓,一些在自然界经过亿万年演化的物种,甚至我们人类还没有见到或认识到,就已经彻底消失了。所以,当前的环境形势十分紧迫,让广大公众了解目前的现状,了解相关的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谁来提供这些必要的知识、可靠的信息,谁来宣传自然保护的理念、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思想共识,并合作完成了这套丛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我国动物学研究的国家队伍,代表着中国动物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方面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为野生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贡献。隶属于该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则是亚洲规模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中心,馆藏动物标本达到近600万号,几乎囊括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类群。2009年,国家动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向公众传播动物学知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旗下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一直高度重视科普图书的出版,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经典图书,其中不乏众多的生物类书籍,例如著名动物学家陈义教授的遗著《无脊椎动物生活趣闻》、著名古生物学家陈均远教授的《动物世界的黎明》,还有以生物进化、动物生态与行为、自然保护故事为主旋律的《青鸟文丛》等。这些图书的出版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发挥了科学普及、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的重要作用。

今天,两家单位强强联手,共同策划出版了这套《中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丛书。丛书精选了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的多种动物珍品,既展示了我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充分展现了现代化建设进程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协调的最新实践与成果,适时地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丛书共设9册,由著名动物学家郑光美院士担任名誉主任,郑光美、李志毅、黎雪担任总主编,并全部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暨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完成,包括黄乘明主编的《动物进化》、张劲硕和张帆主编的《动物多样性》、孟凯巴依尔主编的《无脊椎动物》、梁红斌主编的《昆虫》、武春生主编的《蝴蝶》、张劲硕和张帆主编的《脊索动物》、贾陈喜主编的《鸟类》、黄乘明主编的《濒危动物》以及宋延龄主编的《动物与人》等。各册图书以博物馆各展厅主题为依据划分,并增加了其他重要的内容。虽从题目上看,某些书册有重复之嫌,但每本书侧重点不同、论述角度不同,各有千秋,缺一不可。为了保证图书的原创性,一批杰出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包括买国庆、奚志农、雍严格等;难能可贵的是,近些年国内一批年轻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也成长起来,他们贡献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例如张帆、肖诗白、乔轶伦、唐志远等。

一言以蔽之,希望这套图书的出版能够在宣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希望广大的公众关爱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努力奋斗。丛书编委会总论

动物专业人士一说到动物的名称,总容易让大家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啼笑皆非。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有些动物的名字使优秀的学生感到“似是而非”,更是让普通百姓感到“闻所未闻”。说起脊索动物,也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词语,但它的“下属”—— 脊椎动物,多数人还比较熟悉。

科学普及或传播的工作,恰恰是需要把这些专业的词汇、概念,用最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公众。当大家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不会感到生疏了。在期望将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了解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诞生了本丛书的《动物多样性》一册;但由于动物界实在繁琐庞杂,而丛书每册的篇幅又有所限制,且脊索动物这部分还特别重要,所以我们不得不“另起炉灶”,单成一册,以飨读者。成群活动的金目大眼鲷(Priacanthus hamrur)

鱼类种类繁多,其种数占据了脊索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也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对象。

脊索动物(Chordata),在我们脑海中的大约印记应不晚于中学学习生物课的时候。特别是其中的脊椎动物,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类群——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到“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从“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到“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再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我们之于它们的大脑存储绝不会简单地停留在生物学的描述上,而是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生产等物质需要,以及人文和艺术等方面的精神诉求。

进一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生活的角落里到处充盈着脊椎动物的身影。人类工业革命以来,脊椎动物貌似渐行渐远,但由它们作为“工业原料”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脊椎动物又必然地被关联或被应用到科技领域。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抽象出数学的符号;对它们宏观和微观结构、功能的剖析,又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中的物理之美;它们更是一个个高精尖的化学工厂,生产的不计其数的化合物还远远没有被人类充分地认识……但在某些脊椎动物种类中,当科学家充分认识到它们的特性之后,仿生学又把这些特性转化到军事、科技发明和生活中去。在人类的健康方面,无论东方的传统医药,还是西方的现代医学,都不曾离开过它们。由于过度迷信它们的“神奇功效”,许许多多的脊椎动物物种濒临灭绝;而没有实验动物的贡献,人类的医学就会停滞不前……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肖诗白 摄两栖动物是“从水到陆”的过渡类型。贵州疣螈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有尾两栖类动物。鱼类是脊索动物中最庞杂的类群,但是在中文名称中出现了大量叫鱼而不是鱼的动物,例如鲸鱼、鳄鱼、甲鱼、娃娃鱼、星鱼、章鱼、鱿鱼、墨鱼、鲍鱼、桃花鱼等,你们都知道它们属于哪类动物吗?

总而言之,正是五花八门的“紧密牵连”,使得成千上万种的脊索动物,被人类推到了演化历史舞台的尽头。在我们这代人的眼皮底下,已经有白鱀豚、华南虎、冠麻鸭、金蟾等许多动物彻底消失了,而海南长臂猿、伊比利亚猞猁、普氏原羚、中华凤头燕鸥、斑鳖等,也极有可能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被彻底送走……

脊索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当然,我们人类也是脊索动物类中的一员。认识并深入了解脊索动物,就是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将会对自己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评价,我们将会知道自己到底在地球上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我们也会知道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更需要通过认识它们而知道自己该如何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谐共处。海鬣蜥是一种适应海洋生活的大型蜥蜴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 爬行动物曾经称霸地球,而如今它们仍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加拉帕戈斯海鬣蜥为了适应水下觅食的需求,经过长年的进化形成了拥有完美潜水技能的特殊体态,修长而有力的尾巴是它们强大的行进动力,在潜水时它们四肢收起,浑身呈流线型,扭动着S形的身躯,寻找绿藻丰茂的海床,然后用它们锋利的爪子抓住礁石,在浅水的急流中大快朵颐。海鬣蜥并不能在海中停留太久,冷血动物的身体机制要求它们需要经常回到岸边的礁石上晒晒太阳。正在捕鱼的褐鹈鹕褐鹈鹕(Pelecanus occidentalis)褐鹈鹕是一种充分适应了海边生活的水鸟,它们停在海岸边,伺机等待捕食的最佳机会,看准时机冲进沙丁鱼群来上一大口,再慢慢将海水滤出。褐鹈鹕是一种既适合淡水,又可以生活在海洋中的鸟类。鸟类是地球上最优美的动物类群。鸟类不仅可以翱翔蓝天,更可以潜入海底。加岛海狮自由自在地在水下游弋加岛海狮(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加岛海狮亦称加拉帕戈斯海狮。兽类是脊索动物最高等的类群。兽类起源自海洋,更有很多种类回归了海洋的怀抱,加拉帕戈斯海狮便是其中的典型,它们在阳光明媚的浅海捕食、嬉戏,自由安逸。灵长类是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类群。环尾狐猴(Lemur catta)是马达加斯加最有名的狐猴种类什么是脊索动物

在《动物多样性》一书中,读者见到了一些一个世纪前的画作,那些长相古怪、体态奇异的动物类群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它的历史感会让我们产生对画者的崇敬之意,而这些绘画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

他在大学学习医学解剖学,后来在一所大学当了47年的比较解剖学教授。他发现和命名了成百上千的动物新种,并最早把各种生命形式绘制成一幅谱系进化树。他拥护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了生物重演律的理论,也叫做胚胎重演律(recapitulation theory),尽管后世争议颇大,但不失为他的最有名的理论。他创造出了生物学中的诸多词汇——人类起源论(anthropogeny)、生态学(ecology)、门(phylum)、系统发育(phylogeny)、干细胞(stem cell)、原生生物界(Protista)等,脊索动物(Chordata)这个词也是由他创造的。

他就是德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P.A.Haeckel,1834.2.16~1919.8.9)。海克尔手绘的海葵。他绘制了大量恩斯特·海克尔动物类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正是海克尔的解剖学研究背景,使他从脊索的解剖学形态上确定了不同类群动物的进化关系。1874年,海克尔使用“脊索动物”一词将一些共同拥有脊索的动物聚集在一起:它囊括了海洋中的各种尾索动物,如海鞘;头索动物,如文昌鱼;以及其他各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经典分类学家将脊索动物门又分为3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Tunicata,旧称Urochordata)、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但是就在最近的两三年内,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愈加支持将这3个亚门提升为门。

新西兰的华人动物分类学家张志强教授在2013年《动物分类》(Zootaxa)杂志上总结了动物分类和多样性研究的最新结果,指出尾索动物门(Tunicata)有2804种(化石种标记为0,未作详细统计,实际上至少在云南澄江就发现过2种海鞘化石);头索动物门(Cephalochordata)有33种(化石种也标记为0,未作详细统计,至少有2种化石);脊椎动物门(Craniata,不再使用Vertebrata)有85432种,其中化石种为19974种。总计,人类发现和命名的脊索动物有88269种,其中现生种类为68295种。另据有关学者估计,现生脊索动物应至少在75000种以上,其中近一半为硬骨鱼类。海克尔的理论虽然拿到今天来审视大部分都是错的或不准确的,但他的开创性,对其他科学家的影响,以及他在各学科领域的影响,至今仍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脊索动物的特征

脊索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特征、分子和细胞学层面的性质等,都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但所有这类动物都会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发育的某一时期或整个生活史中,都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其中,脊索或脊柱的出现尤其重要。这使脊索动物的躯体有了支撑的架子,就像房屋的主梁一样。它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它也使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因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所以,脊索动物的身体才有了向更大空间发展的可能。

此外,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逃避天敌等都更为准确、敏捷。而脊椎动物的头骨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脊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演化而来的。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具有脊索,位于消化管背方,起支撑作用;具有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咽鳃裂,为咽部两侧成对排列的鳃裂;绝大多数在肛门后具有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多为闭管式循环;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肌肉中含有肌酸。

脊索动物的心脏和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闭管式;无脊椎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在消化道的背面,循环系统大多为开管式。绝大多数的脊索动物在肛门后方有肛后尾;无脊椎动物的肛门通常都开口在躯干部的末端。

但是,脊索动物仍有许多性状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或近似,比如身体两侧对称、三胚层、后口、次体腔、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分节现象等。这也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的。加拉帕戈斯海狮幼崽的尸体,经过腐烂和风干,已经显现出了白色的骨骼骨骼的出现使脊索动物屹立在进化树的顶端。骨骼可以支撑身体,使动物运动更为灵活有效。即便肉体腐坏随风散去,骨骼却仍旧留存下来,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依据。

脊索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形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低等脊索动物的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即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随着发育生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清洁虾在为蝴蝶鱼进行鳃部清洁鱼类的鳃终生存在,鱼鳃是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因此需要做定期的清洁。脊椎动物(Vertebrat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语Vertebratus,意思是脊椎的关节(joint of the spine)。尾索动物门什么是尾索动物门(Tunicata)

现在,国际上一般用1816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8.1~1829.12.18,旧译陆谟克)创立的Tunicata一词,即被囊动物来称呼这一门的种类,因为它们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这种被囊就像是一个外鞘,由外套膜分泌而来,故该门的种类都通称为海鞘。拉马克

它们的被囊或外鞘从外观上看有时非常近似海绵动物,所以有时容易将二者混淆。但尾索动物区别于海绵的最显著特征,是它们具有两个较大的、相距不远的开口,一个是位置较高、形态较大的入水孔,另一个是位置较低、形态较小的出水口。大面积生长的海鞘群体辨认海鞘,可通过它们顶部两个开口,大者为入水孔,小者为出水孔创造“尾索动物”一词的弗朗西斯·贝尔福在进化生物学方面也提出过很重要的主张。如今,“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连小朋友都知道。在距今5.42亿~5.30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0万年间,物种化石大量出现,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产生,甚至出现了众多较高等的生物以及较强的物种多样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就有不同学说,而贝尔福在19世纪70年代就指出:“如果我们能跟踪早期海洋生物幼虫的主要形式,我们就会发现动物界的共同祖先。”

另外,它们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神经管,成体时尾索会消失,神经管则变为神经节,所以过去叫做尾索动物(Urochordata)——1881年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朋友兼门生弗朗西斯·麦特兰德·贝尔福(Francis Maitland Balfour,1851~1882)创造,但由于命名的优先权问题,现在均使用Tunicata。由于我们的中文名称使用的习惯问题,所以姑且仍把Tunicata叫做尾索动物。尾索动物门和头索动物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有时亦称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虽然这两类均具有脊索,但尚未形成脊椎,所以这两个门实质上仍然属于无脊椎动物。

尾索动物的身高一般不高,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最大者是新西兰腕海鞘(Pyura pachydermatina)身高可达1米。尾索动物的身体呈桶状或布袋状,分单体型、群体型。就是说,有的是单独生活,有的则是群居在一起,这种群聚的方式很类似珊瑚。这些成年的个体都要固着生活,但在它们的幼体期绝大多数种类都是自由游泳生活的,经过变态,尾索消失,才形成成体。

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则在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入水孔和出水孔并不是尾索动物的口和肛门,实际上它们有独立的口和肛门,但分别与入水孔和出水孔间接地相连。虽然在外形上,海鞘与海绵颇为相似,但海鞘比海绵高等得多,海鞘不仅有组织和器官,还有较为完整的系统。所以,从口开始,还有咽、食道、胃、肠,最后是肛门。入水孔的底部连接有口,肛门则与围鳃腔相连,围鳃腔的食物残渣经过水流通过出水孔排出体外。

呼吸方式则是靠水流通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鳃裂周围的咽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呼吸作用更加顺利有效。咽部、围鳃腔、鳃裂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上去如同花篮一般,故把这么一大块身体的部位称作“咽篮”。

海鞘为开管式循环系统,这暗示它们仍然比较低等,并且心脏收缩有周期性间歇。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的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可以双向流动,被称为可逆式血液循环流向。这在整个动物界中是绝无仅有的。

除前面提及的围鳃腔存有消化残渣,随水流排出体外之外,海鞘的肠附近还有称为尿泡的大量细胞,也属于排泄系统重要的组织或器官。仔细观察,海鞘的入水孔和出水孔有时会十分华丽群生的海鞘常会形成球状

由于尾索动物的成体是固着生活的,所以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都不发达。神经中枢只是一个神经节,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的外套膜上。虽然没有集中的感觉器官,但在触手、外套膜、缘膜、入水孔和出水孔等处有些零散的感觉细胞。

尾索动物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可有性生殖,也可以无性出芽生殖。出芽生殖的个体往往和母体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的幼体,然后变态发育为成体。

尾索动物的化石见于5.3亿年前的早寒武纪时期,这一“寒武纪大爆发”的地质时期也发现了尾索动物的重要化石。例如2001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口地区命名的始祖长江海鞘(Cheungkangella ancestralis),以及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等人命名的山口海鞘(Shankouclava shankouense)。这些发现填补了演化阶梯上的空白,是极为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教授在研究化石海鞘也可以作为沿海污染生物的重要指示种,它们固着在船体、码头、船坞,以及各种海水养殖笼上,还经常与藤壶、苔藓虫、盘管虫等动物附着在一起。海鞘还有许多医学价值,它们的体内含有缩醛磷脂,能有效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而海鞘的共生菌甚至能治愈癌症。

今天,海鞘仍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约有3000种,绝大部分居于浅海海域,只有大约100种生活在超过200米的深海区。它们通过水流取食浮游生物,属于滤食性动物。有些海鞘纲的种类生活在柔软的沉积物上,以摄取有机碎屑或腐烂物质为生。有些深海种类则属于“守株待兔”型的捕食者,诸如掠夺性海鞘(Megalodicopia hians),它们的入水孔周围有肌肉瓣,可以诱捕小型甲壳类、线虫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而有些热带种类,譬如星骨海鞘科(Didemnidae)动物的被囊中有很多共生的绿藻或蓝藻(蓝细菌)。研究发现,有一类共生蓝藻——原绿蓝细菌属(Prochloron,亦称原绿藻属)与海鞘紧密共生,科学家认为这些原绿藻可能将多余的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它的宿主。陈均远教授的著作《动物世界的黎明》

传统上本门分为3纲,即海鞘纲(Ascidiacea)、樽海鞘纲(Thaliacea)、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后来把一些生活在深海的海鞘,从海鞘纲中独立出来,建立了深海海鞘纲(Sorberacea)。但近些年的分子和形态研究,发现这个新纲里的很多物种实为同物异名,又把它们重新合并回海鞘纲。五颜六色的海鞘是海底一道特别的风景海鞘纲(Ascidiacea)

海鞘纲体呈壶形或袋状。单体或群体营固着生活。除有性生殖外,出芽生殖的个体都以柄与母体连接,所以有时可以看到大群的海鞘,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入水孔,却共用一个出水孔,所以有时会让潜海爱好者难以分辨到底是海鞘还是海绵。

海鞘纲已知约2300种,占所有尾索动物的80%左右。原来曾分为2目3亚目,即内性目(Enterogona)和侧性目(Pleurogona),现在则把3个亚目提升为目,即无管目(Aplousobranchia)、扃鳃目(Phlebobranchia)和褶鳃目(Stolidobranchia)。

无管目(Aplousobranchia)

无管目物种均以群体形式生活。与其他海鞘不同的是,它们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咽篮(pharyngeal basket),即咽壁上有很多鳃裂,貌似篮子,故名。心脏和生殖腺位于腹部的后部分。无管目有13科,代表科:簇海鞘科(Clavelinidae,亦称棒海鞘科)、星骨海鞘科(Didemnidae,亦称膜海鞘科)、三段海鞘科(Polyclinidae)。

扃鳃目(Phlebobranchia)

扃鳃目物种既有群体,也有单体。与其他海鞘不同的是,它们的咽篮中有纵向的血管,像鳃裂上上了门闩,故名“扃”;并且生殖腺周围有肠包围。有9科,代表科:长纹海鞘科(Ascidiidae)、玻璃海鞘科(Cionidae)。

褶鳃目(Stolidobranchia)

褶鳃目既有群居,也有独居生活。最特殊的地方是咽篮上的鳃裂呈褶皱状,故名褶鳃目。它有4科,即皮海鞘科(Molgulidae)16属;独居海鞘科(Plidaeuridae)仅1属(Herdmania),原来曾为Rhabdocynthia,但它是Herdmania的同物异名;腕海鞘科(Pyuridae)17属;柄海鞘科(Styelidae)约40属。原来的所谓深海海鞘纲(Sorberacea)的种类,现已隶属于褶鳃目的皮海鞘科。因为形态上的差异,除了英文中叫做sea squirts(海鞘)外,还有sea pork(海肉丝)、sea liver(海肝)或sea tulips(海郁金香)之名。在海鞘丛中隐藏着许多特别的小动物,图为一只紫色的毛虾居住在海鞘上海蛞蝓会以海鞘为食海鞘虽然在进化上较为高等,但它们仍是许多动物,甚至是比它们更低等的动物的食物。例如一些种类的海蛞蝓(海兔)就常在海鞘上活动,并以海鞘为食。不同种类的海蛞蝓可能会捕食不同种类的海鞘。樽海鞘纲(Thaliacea)

樽海鞘纲亦称海樽纲,这类海鞘的外形很像我国古代的盛酒的器具——樽,故名海樽纲。它们大多自由漂浮生活,群体和单体均有。咽篮(咽壁)上的鳃裂较少,一般2个或更多。约有3目3科20属70种。代表种:小齿海樽(Doliolum deuticulatum)。

全肌目(Doliolida)

全肌目亦称环肌目。有2个亚目,即海樽亚目(Doliolidina)和深海海樽亚目(Doliopsidina)。前者有2个科,海樽科(Doliolidae)和寻常海樽科(Doliopsoididae);后者有3科,假海樽科(Doliolunidae)、深海海樽科(Doliopsidae)、侧海樽科(Paradoliopsidae)。

磷海樽目(Pyrosomatida)

仅有1科,即磷海樽科(Pyrosomatidae),另有5属。

半肌目(Salpida)

仅有1科,即纽鳃樽科(Salpidae),另有13属。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

尾海鞘纲是最原始的海鞘。体外无被囊,终生保持着带有长尾的幼体状态。体长数毫米至20毫米不等。约60余种,仅1目,即有尾目(Copelata),有时亦称有尾纲,另3科:住筒虫科(Fritillariidae)另3属;科氏虫科(Kowalevskiidae)仅1属;住囊虫科(Oikopleuridae)另11属。例如住囊虫属(Oikopleura)、赫氏巨尾虫(Megalocercus huxleyi)。海樽海樽的身体呈桶状,前端为入水孔,后端为排泄孔。可见群体或单体活动,飘浮于海洋之中。头索动物门什么是头索动物门(Cephalochordata)

虽然被称作“头索动物”,但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头和脑。这类动物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脊索因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名。

头索动物不仅没有脊柱,也没有软骨和硬骨,没有头和脑,还没有真正的心脏,只有一个能跳动的腹血管,没有红细胞。所以,它们是原始的脊索动物,亦称无头类。

头索动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生活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干净、清澈的粗砂或中砂中。它们会把身体埋入沙子中,前端露在外面,以便呼吸,并滤食水体中的硅藻、矽藻等。头索纲(Leptocardii)

尽管这是一个门,但仅有1纲1目,即头索纲(Leptocardii,亦称狭心纲)文昌鱼目(Amphioxiformes),另有2科——偏文昌鱼科(Asymmetronidae),亦称侧殖鱼科,以及文昌鱼科(Branchiostomidae)。

偏文昌鱼科(Asymmetronidae)有2属,即偏文昌鱼属(Asymmetron),有2种——2004年日本发现的外偏文昌鱼(Asymmetron inferum)和1893年命名的鲁卡偏文昌鱼(Asymmetron lucayanum),以及侧殖文昌鱼属(Epigonichthys)6种,例如澳洲侧殖文昌鱼(Epigonichthys australis)、短刀侧殖文昌鱼(Epigonichthys cultellus)、马尔代夫侧殖文昌鱼(Epigonichthys maldivensis)等。

文昌鱼科(Branchiostomidae)有1属,即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25种,例如我国厦门的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以及加州文昌鱼(Branchiostoma californiense)、佛罗里达文昌鱼(Branchiostoma floridae)、日本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大西洋文昌鱼(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等。文昌鱼/张劲硕 供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