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御波:海上探险与航海佳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5:24:11

点击下载

作者:汪洋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乘风御波:海上探险与航海佳话

乘风御波:海上探险与航海佳话试读:

前言

蔚蓝色的海洋,烟波浩渺,奔腾不息,掩藏着多少新奇和奥秘。自古以来,人们迷恋于她那碧波粼粼、鸥鸟盘旋的清丽;钟情于她那风柔水凉、海阔天高的豪爽;陶醉于她那棹声帆影、渔歌互答的神韵;感慨于她那惊涛裂岸、大浪淘沙的气势。面对着这浩瀚莫测、变幻万千的大海,作家妙笔生花,写出千古绝唱;诗人神游八极,为海洋插上幻想的翅膀。万顷波涛尽入画,千里帆影逐畅想。从人类与海洋相约在地球的那一刻起,就拉开了一个美丽故事的序幕。在与海洋的相识、相处、相知的漫长岁月里,古今中外的人们,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他们在逝去的光阴中沉淀下来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生存习惯、生活方式;他们珍惜当下,心怀感恩之情迎接新生活的到来;他们苦中作乐,用丰富别致的娱乐活动将艰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的一切,俨然人类文明中的串串珠玑,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可以说,人类起源于海洋,海洋是人类的摇篮。自从人类诞生之后,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原始人很早就徘徊于陆水之间,寻找支持生命的食物,后来,又在岸边建立起部落,靠原始的独木舟出海捕鱼,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他们逐渐习惯于海洋生活,并驾着风帆驶向远方,去寻找新的陆地,建立新的家园。技术进步使人们又产生了到深海里去探索的想法,这个想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此浩瀚的海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对于国家,对于人类,海洋之重要,自不待言。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已为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被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苦苦困扰着的人类,也只能将目光转向这片富有而神奇的蓝色沃野。如何有节有制地向海洋索取,在满足我们自身需要的同时又能力保海洋的正常生态环境,这就给和谐人海之路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旨在使读者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我们愿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本书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丰富精美的插图,并配以准确、科学的图解文字,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知识世界中神秘、有趣,耐人寻味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们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轻松愉快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本书力求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身。但是,由于海洋知识领域十分广泛,而本书篇幅有限,又要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框架设计,内容取舍等方面难度较大,疏漏差错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海洋与人类

海洋像一条巨龙,它从远古游来,驻足今天,又向未来奔去。科学家们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地球诞生以来的历史当做一年,那么,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只不过两小时,而人类与海洋发生较密切关系仅仅是短短的一分钟!就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人类对占地球70%以上水域的认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众说纷纭:与海洋的形成

按照由冷到热的学说,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灰尘,是一个混沌的物体。它在有序与无序的冲突和不断黏合中自行组织起来。

大约在60多亿年前,我们地球就在太阳系中出现了,它就围绕着太阳转。但是,那时地球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天上没有空气和飞鸟,地上没有野兽、树木和青草,更没有水。那时,地球就像是一团豆腐渣,松松散散,里外如一。太阳与地球你知道吗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带的天体、彗星和星际尘埃。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这个豆腐渣一样的地球,并不真是豆腐渣做的,而是含有铁、矽(石类)和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全部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如制造核武器的铀、镭……这些东西开始靠得并不是那么紧密。后来,由于相互吸引、挤压,就慢慢靠紧了,而那些放射性元素也逐渐放出热量,使地球温度升高,这样一来,豆腐渣一样的地球就像蜡一样开始逐渐融化。那些沙子、石子熔化了,那些金、银、铜、铁也开始熔化,熔化的东西就按轻者上浮、重者下沉的原理,开始分层。铁比较重,就沉到地球的球心;轻的那些东西,像岩石就飘到地球表面;更轻的东西,像氮气、水蒸气,都逃到空中。经过这种大分化、大改组,才真正形成地球,这大约是45亿年前的事情。

这时地球就像大火球一样,直径有6370千米,地上是炽热一团,天上也是乌烟瘴气。水蒸气结成一块块乌云包着地球,雷声隆隆,电光刺眼,可是,水就是落不下来,一落下来,地面上的高温,就会又把它变成水蒸气冲到空中去。这种情况持续了若干万年,地球慢慢变冷了,地表面不再是红红的火球,而成了一个硬壳,只有里面还是很热的,那些熔化的岩浆还在里面滚动着,有时还要从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冲出地面,形成一座座火山,火山冷却之后就变成许许多多高山。地球一变冷,空中那么多的水蒸气,也就变成水,落到地面上来,形成倾盆暴雨。天天下,月月下,年年下,那些数不清的雨水从高山上流下来,流到平地上,流到洼地里,地球上就出现无数个大小湖泊。一条条大小河流都将淡水送到这些大小湖泊中来。这些水在向较低洼地方流去的时候,把地面泥土中、岩石中的金属和矿物质都冲下来,有些溶解在水中,带到大大小小的湖泊中去。这些水最初是淡水,由于各种盐溶于水中,流向那原始的湖中去,水的盐分就增加。同时,这些湖中的水,也不是固定不动的,由于蒸发作用,这些水又变成蒸气,跑到空气中去。这种反复循环经过许多亿年,这些湖水就由淡变咸,成了原始的海洋。火山喷发

也有人认为,当地球由原先的液态凝固成火山岩及其他的岩石时,其内部陷进了大量的原始水。后来,由于受风、地震和其他一些原因,岩石崩塌破裂,被陷在岩层中的水流出来,一起形成了原始海水。

现在又有人认为海洋是由溶化的彗星形成的。因为科学家发现,由冰构成的彗星具有和地球上的水近似的特性。太空使者甚至有可能对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起过关键作用。美丽的海尔波普彗星

菲茨·西蒙博士说:“以海尔波普彗星为例。这颗彗星重约1万亿吨,主要成分是冰。我们相信,地球曾受到过成百上千颗这种彗星的袭击。”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从海尔波普彗星上探查到的水中,一种称做氘的氢同位素的比例与它在地球海水中的比例相同,这表明两处的水有近似的起源。

美国航天局发射的“月球勘探者”也发现月球上有冰。时任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莫妮卡·格雷迪说:“月球上的水毫无疑问是由彗星带去的。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木卫二上存在着冰山和海洋。它们也一定源于彗星,彗星上存在着大量的水。”

欧洲红外太空观测站的探测器,观察到任何地方都存在着超乎想象的水。该探测器在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这几颗太阳外围行星的低层大气层中发现了水。

后来,通过地球卫星观测资料表明,太空中每天都有无数个雪球状的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这个雪球状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水。因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海洋中的水不仅来自彗星,而是来自遥远的太空。孰是孰非,只有靠进一步研究去证明。

魅力各具的四大洋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长约1.59万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万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大洋。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其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平均深度为4028米,最深处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全球约85%的活火山和约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太平洋东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缘的花彩状群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活火山多达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称,地震频繁。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故热带和副热带气候占优势,它的气候分布、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水面洋流及邻近大陆上空的大气环流影响而产生的。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美丽的太平洋海滩

海洋上的丝绸之路——大西洋

大西洋位于欧、非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大西洋的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为世界第二大洋。

大西洋南接南极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岛、格陵兰岛南端、戴维斯海峡南边、拉布拉多半岛的伯韦尔港与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

大西洋平均深度为3627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岛北方的波多黎各海沟中,达9212米。

根据大西洋的风向、洋流、气温等情况,通常将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陆界比在南半球的陆界长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你知道吗什么是海盆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善变,一会儿是风平浪静,一会儿是狂浪滔天。海底的变化漫长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体部分。

大西洋边缘地区的梅底地形十分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海台)、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和岛弧海沟带。大陆架面积仅次于太平洋的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8.7%。大陆架宽度变化很大。它从几十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如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段、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大陆架,都很狭窄,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包括整个北海地区,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以东的大陆架,宽度常达1000千米左右。大西洋的大陆坡,各海域也不相同。沿欧、非洲的陡峻狭窄,沿美洲的较宽较缓。在大西洋海底大陆坡和深海盆之间,分布着一些大陆隆起,较大的有格陵兰-冰岛隆起、冰岛-法罗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在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峡谷和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刚果河、莱茵河等河流河口附近,分布着一些半锥状的水下冲积锥,规模一般只有数百平方米。此外,大西洋还有2个岛弧海沟带,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双重岛弧海沟带和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岛弧海沟带。其中,大安的列斯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达1550千米,宽120千米,深达8648米,是大西洋的最深点。波多黎各海沟

大西洋的气候,南北差别较大,东西两侧亦有差异。气温年较差不大,赤道地区不到1℃,亚热带纬区为5℃,北纬和南纬60°地区为10℃,仅大洋西北部和极南部超过25℃。大西洋北部盛行东北信风,南部盛行东南信风。温带纬区地处寒暖流交接的过渡地带和西风带,风力最大。在南北纬40°~60°之间多暴风;在北半球的热带纬区5~10月常有飓风。大西洋地区的降水量,高纬区为500~1000毫米,中纬区大部分为1000~1500毫米,亚热带和热带纬区从东往西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区超过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气温在赤道附近平均为25~27℃,在南北纬30°之间东部比西部冷,在北纬30°以北则相反。在大西洋范围内,南、北两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别达南北纬40°附近。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个环流系统:北部环流为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加那利寒流组成,其中墨西哥湾暖流延长为北大西洋暖流,远入北冰洋;南部环流为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在两大环流之间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暖流。

最温柔的大洋——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地质年代最年轻的大洋。印度洋位于亚洲、南极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间,北部封闭,南部敞开并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通,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东北部边界北起马六甲海峡北端,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南岸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的布季,越过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约克角的连线,以及塔斯马尼亚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为界。印度洋的面积约为7617.4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711米,最大深度为7450米(位于爪哇海沟)。鉴于南极绕极水域独特的水文特征,许多海洋学家主张把副热带辐合线以南的印度洋水域划为南大洋。

印度洋的属海和海湾主要有红海、阿拉伯海、安达曼海、萨武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等。印度洋上的岛屿毛里求斯旅游

印度洋南部的洋流比较稳定,终年维持一个反时针方向的环流,由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印度洋北部洋流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暖流,冬夏流向相反:冬季为逆时针方向,夏季为顺时针方向。

印度洋海水上层浮游生物很丰富,共有37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29种,甲藻7种,蓝藻1种,后者是印度洋特有的;浮游动物以桡足类甲壳动物为主,此外,还有介形类甲壳动物、毛颚动物、磷虾类、有壳翼足类、有尾类等;底栖生物,深水区以多毛类环节动物为主,异足类和等足类甲壳动物次之,浅水区,甲壳动物几乎与多毛类环节动物相等。印度洋的热带近海鱼类有3000~400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飞鱼、金鲭、金枪鱼、马鲛鱼等,鲸、海豹、企鹅也很多,海生哺乳动物中的儒艮是印度洋特产。近十多年来,对金枪鱼、虾、底层鱼类的捕捞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北部沿岸国家捕虾拖网渔业的发展更为迅速。

印度洋的海底地貌,与其他大洋相比,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梅岭。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梅岭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个别出面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梅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梅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错杂,宽度最大的达1500千米,其间还分布着许多横向的断裂带。你知道吗印度洋的最深点在哪里印度洋底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自安达曼群岛以西,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板块运动,即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千米,深达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点。

印度洋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印度洋东西分别经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通太平洋及大西洋,西南经非洲南端可达大西洋。印度洋航线主要有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西北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大西洋、西南经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东北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三条航线,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线。此外,印度洋海底还四散分布着电缆网,主要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塞舌尔群岛的马埃岛、毛里求斯岛和科科斯群岛是主要海底电缆枢纽站。

冰与雪的世界——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北美洲三洲所环抱。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北冰洋的冰川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息息相关的海洋与气象

通过长期的研究,特别是一些杰出的气象学家、海洋学家已经深切地感到,无论是研究地球上的大气,还是研究地球上的海洋,必须把大气与海洋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海洋是该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海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气中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源泉,海洋参与整个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的平衡过程,成为地球上吸收来自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巨大储存库和全球规模的恒温槽,海洋学家们已测出全球海洋的表层海水的年平均温度要比陆地上的年平均温度高10℃。通过海水的流动,使海洋中的能量重新分布,致使不同纬度上,特别是赤道地区与两极的气候不致过分悬殊,海洋无疑是控制、调节大气温度与气象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还应指出,海洋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还有蒸发过程和冷凝过程。前者耗散大量大气中的热量,后者又向大气释放大量能量,海水蒸发过程既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实际上也是能量状态的转化。海洋受蒸发的结果,导致了大量水汽的产生,通过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和小范围的局部空气运动,将水汽携带至沿岸、高山和内陆,遇冷而成降水,或雨或雪,从而参与了地球表面的水循环。

从全球的范围看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影响地球气候几个月甚至几年。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在地球上生命活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大陆冰川发展和融化的交替,而每次交替都对地球上的气候、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带来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影响,以至于引起地球上生物的大调整,一些生物从此只有在化石中才能见到。鉴于此,要研究地球气候超长期的变异过程,还必须探讨与建立“冰川—海洋—大气”系统,在该系统中,仍然以水为主体。业已表明,以此系统为模型可以揭开地质时期气候演变的过程。海洋气象漂浮的海冰

防不胜防海洋中的危险

1. 海冰

含盐量很高的海水,一般气温情况下不易结冰。因为海水的结冰点低于淡水,当冬季气温过低时,海水会排析出盐分而结冰。北冰洋是四季冰封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大西洋北部的格陵兰海、挪威海、北海和加拿大沿海等海域,冬季都有海冰生成。

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辽河、海河、黄河和鸭绿江等出海口附近,是冬季冰情严重的海域。1969年2~3月,渤海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冰封灾害,整个渤海被几十厘米至一两米、甚至八九米厚的坚冰封堵了50天之久。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中,7艘被海冰推移搁浅,19艘被海冰夹住不能动,25艘由破冰船破冰后才得以逃脱,5艘万吨级货轮螺旋桨被海冰碰坏,1艘巨轮被海冰挤压破裂进水,引水船螺旋桨也被海冰碰坏,船体变形,航标灯全部被海冰挟走。天津港务局观测平台被海冰推倒,海洋石油1号钻井平台支座拉筋被海冰割断而倒塌,2号钻井平台也被海冰推倒。不冻港的塘沽港、秦皇岛港也遭海冰灾害,损失惨重。

冬季渤海常受西伯利亚强寒潮侵袭,气温下降到海水结冰点以下,造成大面积海洋灾害。1936年、1947年、1957年、1969年、1977年和1980年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冰封灾害。为减轻海冰灾害,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每年冬季都部署渤海防冻破冰工作,海军破冰船舰随时待命出海破冰,空军飞机随时待命出航巡视观测海上冰情,国家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加强对海冰的监测预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我国海冰监测预报、预报和救援都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2.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冰的危害印尼海啸航拍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千米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本地海啸在海啸波到达前,还常伴有强烈的地震或震灾发生。我国也是多风暴潮灾害的国家,历代都把风暴潮和地震海啸所表现的潮位异常混称为海啸、海溢或大海潮等。

近20年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决定把风暴和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分别称为风暴潮和海啸。另外,有时把天文、风暴和地震原因造成潮位异常所引起的滨海地区受淹导致的灾害统称为“潮灾”。但多数情况下,所谓潮灾就是习惯地指风暴潮灾害。大洋中海啸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2米,这种洋波移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到数百千米,最常见的传播速度可达近千千米/小时。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以察觉这种波动。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若大陆架很窄,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可能出现波幅为20~30米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这种巨波冲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废墟,也正是这些破坏力,海啸才变为生命的最大威胁和可怕的自然现象。

休戚相关人类与海洋

1. 海洋探险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激情,一定要以那一时代最高的智慧、最新的技术去进行探索,明知前途有艰险也在所不惜。无数先驱对于谜一样的深海倾注了无限的热情。

海洋,就在我们眼睛底下,但对它的探险认识并不轻松。直到15世纪,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十分浮浅,没有跨越大洋的能力。海洋,是天然的屏障,各大洲的人民无法交往,到了18世纪中叶,科学家对深海生命的认识还十分幼稚,“550米以下为无生命带”的学说控制了整个学术界;甚至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才刚刚探寻到世界海洋的最深渊在哪里,而其精确的数据则是10年之后才得出。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应用了高新技术,同样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海洋探险,特别是深海探险之中,在几十年里,深海探险经历了飞速发展时期。海底探险的工具

根据海洋探险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出:1957年8月18日前苏联“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发现了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同年美国制定“莫霍钻探计划”,1961年在东太平洋钻抵玄武岩,为深海钻探计划打下了基础。1958年,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完成北极区航行,首次潜航通过北极点。1960年1月23日瑞士J.比卡尔和美国D.沃尔什乘“的里雅斯特”号潜水器成功地深潜到马里亚纳海沟10919米。1962年,美国“海中人1”号水下实验室首次在地中海进行水下实验,1969年2月后,因事故而中断。同年法国“大陆架开发计划”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试验,水深为10.5米,2人水下滞留8天。并于1963年和1965年分别进行第二和第三次实验。1968年美国“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实施“深海钻探计划”,1969年调查证实大洋的海底在扩张。1975年该计划进入“大洋钻探国际协作阶段”。1977年~1979年美国、法国和墨西哥联合组织对加拉帕戈斯裂谷和东太平洋海隆顶部的载人潜水器考察,发现海底热泉、热泉生物群落和正在形成的海底热液矿床。1985年,“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始航大西洋,揭开了“大洋钻探计划”的序幕。你知道吗什么是海底热泉海底热泉是指海底深处的喷泉,原理和火山喷泉类似,喷出来的热水就像烟囱一样,目前发现的热泉有白烟囱、黑烟囱、黄烟囱。1979年,美国科学家比肖夫博士首次在太平洋2500米接近海底时,看到这一奇异的景象:蒸汽腾腾,烟雾缭绕,烟囱林立。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在“烟囱林”中有大量各种生物生存,他们基本上围绕着烟囱生存。浅水海底的生物

2.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通过深海探险,人们已经越发清楚,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提出的一个几乎是永恒的问题:人类怎样起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如何发生与演化的?尽管迄今科学家仍未能令人满意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学者有充分的理由提出,欲解此谜,那就必须到深海中去寻求答案。

世界人口正在以超越粮食增长的速度膨胀着,社会学家们已经发出严重警告,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已不堪负担,探索食物新源泉必须把目光转向海洋。海洋,是生物资源库。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因而,生物资源丰富,通过在海洋中生物的繁殖、生长、演化,自我恢复与调整,虽然不能说海洋生物资源取之不尽,但至少可以说,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那么海洋生物资源具有较强的再生或补充能力。餐桌上的各种海鲜、鱼虾贝蟹哪一样又不是来自于海洋呢?

人类的生存又岂能离得开海洋?海洋,作为一种海水化学资源,将为人类的生存,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联合国的专家已经呼吁,全球性水资源告急,而从海水中进行淡化则可取得淡水,一些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已经这样做了,其实,海水是前景十分诱人的淡水资源。除淡水外,通过海洋将可以提供“工业之母”的食盐;轻金属——镁,它是飞机制造、舰艇、照明弹、火箭燃料中不可缺少的原料。“海洋元素”——溴,该元素与人民的健康、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哪一方面都离不了它。海洋,作为海底矿产资源的宝库,它提供“工业的血液”——石油、海滨砂矿、深海底矿产(锰结核、含金属沉积物)、大陆架边缘其他矿产(磷钙石、海缘石、基岩矿产等)。海洋,还具有无尽的动力资源(潮汐、波能、海洋温差发电及其他海洋能量利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对海洋应该比太空有更多的了解。海洋中能源采集平台

早期人类的海上生活

世界上一切沿海国家的民族和人民,自古以来就和海洋发生联系,逐步加深着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扩大着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一部分人类海上活动史。概括起来,这部活动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局部活动时期,周游世界活动时期,近代科学研究活动时期。

亚洲是人类创造文化的主要地区之一。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些地区毗邻海洋的人民很早就从事海上活动,驾驶着船舶进行海上贸易和友好往来。

大约公元前2000年,建国于幼发拉底河两岸的巴比伦人就曾组织去波斯湾的海上探险队。他们不仅熟知波斯湾的情况,而且可能与今日的印度地区有着海上联系。

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是比较擅长航海的。他们很早就与美索不达米亚人进行海上贸易,并在公元前几世纪以前就到达了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及其他小岛。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公元前11世纪前后,已有了较发达的渔业和盐业,航海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人善于造船。他们把造好的船献给周王朝,可能就是由浙江从海路北上到山东,然后向西到达周朝的统治中心的。到公元前3~1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出现,海上交通有了更大的发展。北起渤海,南至两广一带的海上交通线完全开通并联系起来,远洋交通规模亦十分可观,东面到达日本,西边通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国家建立了联系。国家派遣的直属朝庭的译员同应募的船员们,满载黄金和丝织品,入海远航进行贸易,换取了明珠、璧琉璃(一种宝石)、奇石异物而回。古老的木船模型

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另一摇篮。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勤劳的人民已经在尼罗河两岸谷地经营农牧。古埃及人是这样充满深情地对尼罗河颂赞的:“啊!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

雄立万世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标志着埃及人民的悠久文化。远在公元前2600年前后,国王为了在梅杜姆和达舒尔建立2座宏伟的金字塔,还曾特地建造一支由40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有些船的长度超过52米。船队前往黎巴嫩运来昂贵的杉木。

埃拉脱色尼是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圆周长度为4.5万千米,从而知道地球是球形,并且由此得到了有关地球大小的最早的比较清楚的概念。他曾经断言,人们向西航行,越过大西洋,可以到达印度,并指出一直向西航行完成环球航行的可能。他的预言并没有得到当时人的理解。那时,是在公元前3世纪,人们还相信“天圆地方”之说。

可以说,公元前居住在太平洋西岸、印度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的人民先后进行了频繁的海上活动,开辟了不少航线,并对海洋和气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公元前4~5世纪,希腊人瑟凯迪德斯就已经知道利用地中海特有的季风由爱琴海往返于埃及航行;公元初,希腊人希帕恰斯发现利用季风时期稳定的季风可以自亚丁湾直渡阿拉伯海到达印度,在11月返航,到翌年2月回到亚历山大港。由于这一发现,使每年航行于埃及和印度间的船只大大增加,可能总数已超过100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知识的增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海上活动逐步扩大,航线也有逐步连接在一起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阿拉伯民族、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西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的民族,以及强大的中国唐朝都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曾经的海上要塞——亚历山大港你知道吗什么是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引起的。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驰名中外的瓷器

公元7~8世纪,阿拉伯民族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占领了广大的领土,控制了从西欧到东方印度的通商道路。在海上,他们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完成了通往印度,甚至中国的航行,向南则在莫桑比克的小岛上设立了海外贸易代理站。但是,阿拉伯的海船并不好,不适于远航。当时,阿拉伯人的船只从巴士拉港出发,沿伊朗海岸航行,通常只能抵达霍尔木兹海峡。然后,阿拉伯商人将货物移装在中国船上,沿着亚洲海岸航行,最远到达浙江杭州附近。这时,中国正值强盛的唐朝。建造了举世无双的大海船,进行着频繁的海上贸易。满载着丝织品、瓷器等货物的中国海船从广州出发,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至印度、斯里兰卡,再西行至阿拉伯。这样,阿拉伯和中国把地中海(途经苏伊士海峡)、印度洋连接在一起,而印度洋沿岸逐渐成了世界上贸易最繁盛的地方。扬帆若“垂天之云”的船只,往来于印度洋上。中国的瓷器、印度的纺织品、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串珠都是非洲沿海地区的畅销品。1956年,摩蒂默·惠勒爵士在非洲的坦噶尼喀小作逗留后十分惊奇地说道:“我生平从未像过去两周在这里和基尔瓦岛那样,看到过如此众多的瓷块碎片,可以整铲整铲地铲起来……事实上,我认为,就10世纪而论,坦噶尼喀被埋藏的历史是写在中国瓷器上的。”中世纪一位史学家巴尔博萨在谈到亚、非贸易一个重要集散地亚丁时说:“他们以棉花、药品、宝石、小粒珍珠、玛瑙、毛织品、金锭、漆器、麝香、大米等等进行贸易……这个地方的贸易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兴旺、更富裕”。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德累克的冒险家,以5000英镑的利润,他把他原来的船名“塘鹅号”更名为“金鹿号”,以纪念他的财运亨通。

第二章 船的发展

船,一个最能体现人与海洋相依相生的工具,从出现到发展,处处显示出人类驾驭海洋日趋成熟的痕迹,从远古筏的诞生到现代高端潜艇的问世,船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船成长的足迹。

出现筏的

人类的祖先经过多次实践,将两三根或更多的树干用藤或绳捆绑起来,就成了人类早期的一种渡水工具——筏。

史料上使用筏的记载很多。例如,我国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令2800多人伐松柏做筏,自会稽(今浙江绍兴)沿海北上,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这是一次大规模使用木筏的海上运输活动;《诗经》中说:“谁为河广,一苇杭之”,意思是说,谁说黄河宽啊,一个苇筏就可以渡过去。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流域盛产的一种叫纸莎草的植物,先将其捆成一个个小的草束,再将若干草束绑扎在一起制成筏。时至今日还能见到这种筏的古老身影。南美迪迪喀喀湖畔的居民还在使用这种筏,它是把芦苇捆扎成草束,五个草束再捆扎在一起而成。现在南方依然常用的竹筏

我国南方盛产竹子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使用竹子编成的竹筏渡水。

古代还有一种皮筏,它是将牛羊皮晒干、浸油,缝合成袋,然后充气或充填羊毛,将若干个这样的袋固定于木制骨架之下而成。少者6~12只,多者达500个编成。

有了筏,人们再也用不着半身浸在水中抱着树干、芦苇和葫芦等渡水了,可以利用各种编制的筏去渡水、捕鱼、水上运送物资,以及躲避洪水猛兽的袭扰等。

筏,具有取材容易,制造简单,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过急流浅滩等优点。所以,就是在水上交通运输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筏仍有它独特的用处。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刳木为舟、因材制船的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能根据各种不同用途的需要,制造出石斧、石锛、石刀、石锸等,并已能人工取火。原始社会的人们经过漫长而不懈的努力,终于具备了制造独木舟的条件。但是,在当时只有原始的石器和火的条件下,要想将一根圆木做成一只独木舟,是何等艰难辛苦的大工程。我们的祖先根据生活中用火的经验,把火也用作造船的手段,同石斧等配合使用。一根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将其他表面都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这样,有泥巴的地方木材烧不掉,就被保存下来;没有泥巴的地方被火烧成一层炭,然后再用石斧来砍。这样将火和石斧轮番使用,终于独木成舟,浑然一体,造出了最原始的船。老的独木舟

不论中国或外国,有些地方至今仍在制造和使用独木舟。例如:我国贵州省清水江一带苗族的龙舟,一直是用两人合抱的杉树或梧桐树挖制而成,两舷侧各并联一只小独木舟以增加横稳性;泸沽湖的纳西族摩梭人的独木舟就有三种之多;广西有的河流中至今还可见到摆渡用的独木舟;台湾的高山族人至今也还有使用独木舟的。

木板船与风帆

人们对独木舟和筏不断地进行着革新,结果出现了新型的木板船。由独木舟和筏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它开辟了航海史上的新时期。

木板船的出现可能是很久远的事了,至少不能晚于夏朝(约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在河南偃师县的二里头夏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夏代的铸铜和冶炼作坊,及青铜锛、凿等工具。说明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夏代生产力进入飞跃发展阶段。这时也有了规、矩、准绳等木工生产工具。夏朝建造木板船的条件是不成问题的。据传说,黄帝的大臣共鼓和货狄发明了舟,颛顼发明了桨、篙,帝喾发明了舵和橹,尧发明了纤绳等等。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航海工具是在长期实践中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哪一个人的独创。

造船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商代,奴隶们已能制出重达875千克的有精细花纹的后母戊大方鼎了。从商代的遗址看,当时已能建造宫室、楼房、城墙,有锋利的青铜切削锯刻工具,用青铜制成的斧刀、锯、凿等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制造大批木板船成为可能。木板拼装船你知道吗后母戊鼎的来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重875千克,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相对过剩,接着就会出现商品交换和货币。1980年,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2枚仿制的骨贝和石贝,说明夏代就已有了商品交换。到了商朝,已能利用舟船进行商业活动。据上海博物馆所藏殷商时饕餮纹大铜鼎的一个铭文“荡”字,可知当时商品交换和水上运输的关系。这个字形是告诉人们在木板船上乘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以手执楫在撑船,一个人挑着贝币或货物。说明当时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已需要经常使用木板船了。在河南安阳商朝遗址及墓葬中都出土过许多海贝、象牙、鲸鱼骨,这些都是海中产物或海外交换而来的产物,再从甲骨文的几个舟字字形分析,商朝的船只已脱离了独木舟阶段而进入木板船阶段。

伴随着木板船的产生,它的缺点也日益凸显出来,就是抗风能力较差,于是帆应运而生。

关于帆的发明。传说夏禹作帆。禹是受到一种叫鲎鱼的启发。鲎鱼的形状很奇特,身体扁而宽,眼睛长在背上,嘴长在肚腹之下,而背上生有高2米多的鳍。每当有风吹来的时候,鲎鱼的鳍就高高挺起,它能借助风力前进,没有风的时候,它的鳍就收拢起来了。在鲎鱼鳍的启发下,人们就发明了帆。不论自然界是否有这种借助风力游泳前进的鲎鱼,但是帆的发明,肯定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是劳动实践的结果。他们已知道借助自然风力帮助自己的航行了。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风帆船

威武雄壮的帝王楼船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有船尾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的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楼船高十余丈,分三楼层,“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你知道吗什么是楼船楼船,我国古代一种甲板建筑,因其形制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做“楼船”。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所以楼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担任了水战主力舰只。但由于船只过高,重心不稳,故多在内河水战中担任主力。楼船模型

汉武帝从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国外早期的木板船

木板船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世界上哪些国家和地区较早进入奴隶楼船模型

社会,哪里的木板船就出现得较早。古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建立了奴隶制王朝,因此木板船在该地区也出现得较早。

公元前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会造木板船了。早期埃及的木板船是为尼罗河上的运输而建造的。船的首尾高高翘起,适合于靠岸和在滩多的河流上航行。船的特点是容量大、吃水浅,不易搁浅。公元前2600年埃及法老基奥普斯墓里有一只墓葬船,是一艘木板船,它的船型与纸莎草船筏一脉相承。这艘船出土时已碎成600多块。经复原,船长43.4米,宽8米,载重近40吨,两舷侧木板厚0.13~0.14米。吃水很浅,可见当时埃及已有较大的木板船在地中海沿岸一带进行贸易运输。当时的木板船上设有多支桨,还有一张方帆,船尾有3~5对长桨当做舵用,用它控制航向。

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古埃及第三王朝墓壁上,画有一只内河船,船身狭长,首尾上翘,船中部偏后处有房舱。船的主要动力是靠两舷的奴隶划桨手操桨,船首有一名撑篙手,船尾有3名操舵桨的舵手。图中还见到一个奴隶主监工,手执皮鞭,在船中央的步桥上来回巡视,一副凶狠丑恶的形象。船上还备有一可竖起和伏倒的人字桅,有风时可以竖桅张帆航行。

埃及曾发掘出土过一条公元前1800年前的木板船,船长11米,宽2.6米,没有龙骨和肋骨,而由一条条木板通榫和木钉拼接而成,最长的木块长约6米。

公元前1570~前1085年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在代里尔巴哈里发现了当时的石印浮雕。浮雕记述了埃及女王海特谢博派往蓬塔的探险队。从上面可看到航行于海上的大船,其中一块浮雕记述了用大船运送两个巨大的雕刻石碑场面,通过尼罗河运到凯尔奈克。每个石碑大约重350吨,30米高,可见驳船是相当大的。船上用8个圆草捆一个接一个地捆在船头,划桨手坐在伸出船舷两边的三排横板上。每舷尾部有2个舵桨用于操纵航向。这艘大驳船由27只小船拖曳前进,每只小船上有30名划桨手,共有810名划桨手。埃及木板船残骸你知道吗什么是浮雕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古埃及人造木板船的技术是承袭和发展了古代捆扎纸莎草船的方法以搭接和捆扎为主,绳索的运用十分巧妙。最大的船能承载700吨货。这时船上的桨和帆也有所发展。船桨加长,船舷上有固定的桨座;船尾当舵用的长桨也设有固定架支持。桅杆是2根树杆合并成的人字形,可放倒,桅的支点设在船的前部,用前后桅索使其竖立或放倒,并使舵杆稳固。帆索可调整帆的面积,以控制船的航速。桨和帆可同时并用以增加航速。腓尼基桨船模型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岸,傍依黎巴嫩山,即现今叙利亚的沿海一带。那里的人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主,被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2000年前腓尼基就出现了木板船。早期腓尼基的木板船很像当时的埃及船,但改革了桁索,看上去更加结实牢靠。船舶尺度较大,桅杆耸立在船的中央,船舷上有保护栏杆。到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船已形成了船首、中、尾、底部都呈圆形的船。在以后几个世纪里,地中海的海上运输大多采用这种船型。腓尼基人对埃及纸莎草船型做了改进,船身变得短而宽,首尾基本竖直,有粗大的龙骨、肋骨和首、尾柱;船中部装单桅方帆,并配有少量辅助划桨,帆是主要的推进动力。

腓尼基人还发明了双层桨和三层桨战船。其特点是船身长而瘦,桨作为主要推进动力,有时辅以风帆。划桨手都是面向后坐立划桨。在船尾舵手的指挥下,动作一致地划。这种船操纵起来机动灵活。通常这种战船在船首底下,装有突出船首并略微上翘的尖锐冲角,用在作战中船以高速冲毁敌船船体。但腓尼基战船的吃水很浅,不大适应在海上作战。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1. 科学合理的船型

中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就能建造出几十种适合不同用途和不同航区要求的船舶。以后一个朝代胜过一个朝代,到明代初期木质帆船技术发展到鼎盛。

航行江河的船舶不一定适用于海洋。海洋上水面宽广,风急浪高,船的升沉运动和摇摆运动比在江河中激烈得多,而且不同的海区其深浅、底质、风浪情况等也有差别。为适应在风大浪高的海洋航行,中国古代造船工匠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并结合各种海区的特点,设计出很多优秀的船型。归纳起来,有四大著名的船型——沙船、福船、广船和鸟船。特别是前三类海船最负盛名。沙船模型

沙船,适合长江口以北,特别是江苏省沿海和渤海浅水海域使用。因走北方海区浅水航线,善于行沙涉浅而得名,它是中国平底海船的典型,也属中国最古老的海船船型。

福船与广船都是南方海区深水航线的著名尖底船,它们都是在平底船的基础上经过船体结构改建而成的,与西方带龙骨的两端上翘的船型完全不同,因而只需要给沙船贴造重底就可改造而成。

鸟船,因其船首形似鸟嘴而得名。鸟船又属福船型的小型快速海船,盛行于浙闽地区,常作为战船沙船模型

使用,无风时用桨,有风时用帆,适于作沿海航行,不宜作远洋航行。

2. 先进的连接技术

在中国古代木船的建造工艺中,钉接榫合技术是当时世界上一种先进的连接工艺。众所周知,造船最重要的是结构强度,坚实的船不仅取决于好的结构材料,而更重要的是怎样连接。连接方法不同,船体结构强度就大不一样。即使材料很好,但连接不好,造好的船也经不起风浪;对于水军中的战船,则更是如此。你知道吗我国钉接技术的起源中国船舶早在公元前310年的战国时期,就应用铁箍连接船板。到了汉代就开始应用铁钉连接船板了。这在长沙出土的西汉16支桨木船模上的模拟钉孔得到了验证。到了唐代已经在全国各地的造船工场中普遍采用铁钉连接工艺了。《清明上河图》(宋代画家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名作)中描绘的客、货船上铁钉的钉眼明显可见,显然是一种艺术上的夸张,但也说明作者对当时船舶的构造和连接方法,做过细心的调查和了解,否则是不可能如此详细地描绘出船体的钉接结构的。鸟船模型

海船的舷侧板和底板,也要有足够的强度,才能经得起风浪的冲击。而泉州宋代古船舷侧上部板的总厚度达18厘米,分为3层,其下一直到龙骨的整个底部壳板较薄些,是用两层木板制成。这种设计有其科学道理:尖瘦的船体外壳弯曲变化的程度大,特别是船体首尾两端更为突出。板厚到一定程度后,不仅施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折断,如果分成几层,不但同样能保证结构强度,而且便于施工,维修也容易。至于舷侧板比船底板厚,是因为甲板上开有许多舱口,以致船体上部的强度较弱。因此,用增加增大大与舷侧板厚度的办法来加强它。船壳板的连接方法是搭接与平接结合使用的,壳板的上下左右之间大都采用榫合,板与板间用铁钉钉联。板缝间塞以麻丝、竹茹和桐油灰捣成的混合物,这是中国古代造船中独创的一种缝的方法,对保证木质船壳的水密性十分有效,一直沿用至今。

3. 水密隔舱术

宋元时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中国、印度、阿拉伯各国的船舶乘风破浪,西往东来,呈现出远洋交通的盛景。说来奇怪,同是海船,在触礁船壳破裂的情况下,外国船舶很快就进水沉浸,唯独中国船舶虽也进水,但不多,仍能继续航行,驶抵口岸卸货后,加以修复,再继续使用。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中国的船舶中设置了水密隔舱。它为各国造船家和航海家所赞叹,蜚声世界。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舱板把船体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这是中国古代造船工艺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水密隔舱的设置,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首先,由于舱同舱之间是严密分隔开的,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就是有一二个船舱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船舱,而不会使整个船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了,可以采取抛弃货物,减轻船的负载量,也能减慢船的下沉速度,争取时间把船驶到附近的港口,进行修补。但是,没有设置水密隔舱的船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船底外壳撞破一个洞,水就会涌进船舱,而后漫流到全船。因此,水密隔舱的设置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强了人员和货物在远洋航行中的安全性。

其次,船上分舱,对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和不同的货物都可以分别放装到各个不同的货舱内,不至于将不同货主的不同的货物放混,既便于装卸货物,又便于管理。水密隔舱术

第三,由于隔舱板同船壳板紧密钉合,按船舶的大小长短,少则有五六道隔舱板,多则有一二十道隔舱板,这样就增加了船体的横向强度,提高了船体结构的坚固性。

由于水密隔舱具有上述的优越性,因此问世以后不但在国内长期推广应用,而且还流传到国外,被各国陆续采用推广。

关于中国船舶设置水密隔舱的情况,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宋元时期航行在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大多愿意搭乘中国的海船,就是因为中国海船下有水密隔舱,上有舒适的客房,风浪中航行平稳,既安全,又舒服。元朝时期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海船做了详细的描述。关于水密隔舱,他这样说:“比较大一些的船只有13个货舱,就是船里面的隔间,都是用硬木板装隔的,跟船壳紧密地钉在一起。如果船只发生意外,忽然触礁或者受到鲸鱼的撞击而产生漏洞……海水就从破洞流进船舱……船只一旦发现漏洞,立即把货物搬到别的舱里。由于这种舱隔绝得十分严密,所以一个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的船舱。等船只把损坏的地方修复以后,货物仍可搬回原处。”古代福船模型

钢铁蒸汽时代

1. 动力革命——蒸汽机上船

在19世纪以前的几千年中,船舶的动力一直是由人力划桨和风帆来提供的。这两种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动力小,船跑得不快,一般只有几节,最大也只有十三四节;二是靠人力划桨,不能持久;三是靠风帆作动力,受风向、风速甚至潮流的影响大,碰到无风天气,就只好停航了。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动力。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给船舶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成为船舶动力革命新的里程碑。蒸汽动力火车

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了应用,随即很快推广到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

蒸汽机能不能用到船上作推进动力呢?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法、英、美、西班牙等许多国家中不少人都在探讨利用蒸汽机推进船舶的方案。但遗憾的是都未能达到实用阶段。1797年,美国工程师罗伯特·富尔顿(1765-1815)在巴黎,得到美国驻法国大使里文斯顿的帮助,于1803年在塞纳河造蒸汽机船,因船体结构的强度不够,难以承受机器的重量,还没进行试验就沉没了。罗伯特·富尔顿毫不灰心,第二年打捞出该船的主机,重造新船,船长20.12米,宽2.44米,试航成功,航速达4.5节。1806年,罗伯特·富尔顿与里文斯顿先后返美国,着手建造吨位大、蒸汽机功率也大的蒸汽机船。船长40.56米,宽5.46米,型深2.74米;蒸汽机为单缸,缸径610毫米,冲程1219毫米,14.7千瓦,燃料为煤或木材;明轮直径4.57米,划水叶板宽1.22米。该船是一艘内河客船,以里文斯顿的家乡“克莱蒙特”命名。因为该船的叶轮大部分都露出水面,故人们称它为“明轮”。1807年8月17日,“克莱蒙特”号在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进行试航。船内炉火通红,蒸汽机隆隆轰鸣,高耸的烟囱浓烟滚滚,船旁两只大直径明轮飞快地转动。满载旅客的“克莱蒙特”号以5节的速度航行32小时,逆水航行240千米,试航获得了圆满成功。岸上的观众,掌声雷动,欣喜若狂,争相观看这一划时代的处女航。这一航程若用当时的单桅帆船行驶,则需要4昼夜。“克莱蒙特”号既是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同时也是第一艘近代蒸汽机客船。它的试航成功,显示了蒸汽机船的强大生命力,在船舶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蒸汽模型你知道吗什么是明轮明轮,又称明轮推进器,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利用明轮转动,叶片拨水来推进船舶。明轮推进器比桨、橹等推进工具前进一步,但是,它结构笨重、效率低,所以,明轮推进器后来被螺旋桨所代替。

蒸汽机船问世以后,这一新生事物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争相试制。例如:1811年,贝尔建造了英国第一艘蒸汽机船“彗星”号。建成后在格拉斯哥和柯林斯堡间作客运班轮,它证明了蒸汽机明轮推进的可靠性是很高的,航速达6.5节;1815年,俄国建成了“伊丽莎维塔”号商船,干脆取消了风帆,只采用蒸汽机明轮推进。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美洲、欧洲的内河和沿海航线上,就有50多艘蒸汽机船投入营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第一艘蒸汽舰

第一艘蒸汽舰也是罗伯特·富尔顿的杰作。富尔顿为了寻求打破1812年在同英国的战争中英国对纽约窒息性的封锁,他设计建造了“迪莫洛戈斯”号蒸汽舰,后来人们称做“富尔顿一世”号。该舰采用坚固的双壳船体结构,这使位于船中部的明轮推进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它的船舷夹层最宽部分有1.52米,舰上装备有30门大炮,航速可达5.5节,排水量达2.475吨。不幸的是由于政府缺少资金,它的完工推迟到战争结束后。富尔顿死后的1815年春天,该舰建成并试航成功,但一直默默地停泊在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内,直到1892年该舰爆炸烧毁。

美国是第一个使用蒸汽舰进行海战的国家。1823~1825年,商船队队长戴维·波特在同西印度海盗作战时,一艘作为货船的小型内河蒸汽船“海鸥”号当时被编入海军服现役,因而也就成为美国第一艘蒸汽舰。当时因无风,其他风帆战舰停止不动时,而“海鸥”号在蒸汽机推动下驶近海盗船并发射了第一炮。

在以后的20年里,英国和法国的海军也相继造了几艘蒸汽舰,这些明轮蒸汽舰在使用中人们发现,用它们作运输或牵引因无风而停止不动的帆船是有用的,但作为战舰参加海战,确实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舰上的明轮体积大,大部分在水线以上,易受敌方炮火的攻击,同时也影响舰上火炮的布置;二是安装在水线以上的蒸汽机也易受到敌方炮火的攻击。以上缺点引起了舰长们和造船家的重视,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蒸汽舰模型

3. 最早的铁壳船

18世纪以前,几乎所有的船舶都是用木材建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需要很多吨位大、航速快的船舶来满足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但是木船限制了船舶向大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

自从英国进行产业革命以后,钢铁和蒸汽机大量应用到许多工业部门。人们自然会想到能否用铁和钢取代木材造船呢?有些受传统思想束缚的人提出了疑问,总认为铁比水的比重大得多,造出的铁船容易沉掉,但更多的人敢于去闯新路。

1787年,英国苏格兰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铁制驳船“试验”号,船长21.05米,能装载很多货物,并安全地浮于水面,从而证明了铁能用来造船。1801年,一艘完全用金属造的船“克莱蒙”号下水。1818年,英国苏格兰人T.威尔逊建造了一艘铁壳帆船,并用于内河和沿海运煤。可是由木船发展到铁船,进展十分缓慢,主要原因还是旧思想根深蒂固,有些人总认为铁船容易沉掉。

然而事实教育了人们:1821年,船长为32.33米的铁壳船“艾伦·曼比”号安全地驶过了英吉利海峡,经受住了海上风浪的考验;1834年,有一艘名叫“加里文”号的蒸汽机铁壳船和几艘木制蒸汽机船一起航行,突然遇到大风暴。那几艘木船不是沉没,便是遭到严重损坏,只有“加里文”号铁壳船毫无损伤;1841年,英国建造的第一艘用于海上航行的铁壳蒸汽机客轮“大不列颠”号,安全地在大海中破浪前进。这以后,才逐渐打破了人们对铁壳船的疑虑,铁壳船才有了较大发展,在航运中得到广泛应用。1860年,铁壳船在世界造船总吨位中占38.5%;1865年占69.4%;1875年达到89.9%。实践证明,铁壳船的强度好,能经受住海上狂风巨浪的考验,而且造价低廉,载重量大,寿命长等。从此,铁壳船进入了黄金时代,铁成为主要的造船材料,从1850~1880年,铁逐渐取代了木材造船。1880年以后,由于炼钢业的大力发展,同时钢具有比铁的强度高、韧性好等多种优点,又逐渐取代了铁成为造船的主要材料,造出了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船体。铁壳船

虽然人们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用钢铁造船,焊接比铆接要好,但对焊接的质量总不尽放心,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用铆接建造钢铁船。直到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大量舰船,才开始广泛应用焊接来造船。

游弋大洋的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速度快、续航力大、耐波性好、排水量和武器及防护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军舰。它在大国海军中是中坚力量,在中等国家海军中是主力,不论在和平时或战时都能担负多种任务。

巡洋舰用于掩护航空母舰编队和其他舰船编队;保卫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方舰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标;在登陆和抗登陆作战中进行火力支援;担负海上编队的指挥舰等。以钢为制造材料的船

现代巡洋舰按排水量的不同,分为轻型导弹巡洋舰和重型导弹巡洋舰;按动力装置类型分为常规动力巡洋舰和核动力巡洋舰。

现代巡洋舰的满载排水量3000~5000吨,最大航速30~35节,普遍装备有舰空导弹、舰舰导弹、反潜导弹和新型全自动中口径炮及多管小口径炮,配有反潜直升机、鱼雷以及电子对抗设备、舰艇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强的区域防空、对海攻击和一定的反潜作战能力。常规动力巡洋舰有燃汽轮机和蒸汽轮机两种动力装置。核动力巡洋舰的续航力可达1.5万海里,机动性能大大提高。

在风帆战船时代,巡洋舰是指舰炮较少、通常不参加战列线战斗、而主要用于巡逻、护航的快速炮船。在蒸汽机船的初期,则指明轮巡航炮船。舰船采用螺旋桨推进后,至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探索建造具有近代意义的巡洋舰。19世纪末期,巡洋舰主要有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亦称大型巡洋舰,排水量5000吨以上,虽然只有轻型的装甲防护,却有与小型战列舰(海防舰)相匹敌的炮火力量,主炮都是装在炮塔内,航速18~20节,比战列舰快2~3节。水平装甲巡洋舰也称小型巡洋舰,排水量2000~5000吨,起初是无防护的,到后来发展成有防护甲板的防护巡洋舰(水平装甲巡洋舰)。早期的风帆巡洋舰

20世纪初,由于建造无畏舰来代替装甲舰,同时建造无畏舰式战斗巡洋舰,从而使各国海军中的装甲巡洋舰丧失了战斗价值。蒸汽往复机的水平装甲巡洋舰也很快地陈旧了,因其速度仅略高于无畏舰,还没有战斗巡洋舰速度快。所以被装有蒸汽轮机、速度较快的巡洋舰取代了。但由于这种快速轻巡洋舰的数量不足,故速度较慢的各型蒸汽机往复机巡洋舰仍在使用。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舰载导弹、核动力、舰载直升机以及各种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又推动了巡洋舰的发展。现代巡洋舰你知道吗什么是“无畏”舰“无畏”舰为20世纪初各海军强国竞相建造的一类先进的主力战舰的统称。无畏舰的分类来源于英国海军于1906年开始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它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第二口径主炮,装备了同一口径统一型号的主炮,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副炮,以及使用高功率蒸汽轮机做动力。该舰成为现代战列舰的始祖,确立了其后达35年世界海军强国战列舰火炮与动力的基本模式,战列舰的火炮射程以及航行速度不断的大幅度的提高。此类战列舰被统一概括为“无畏”舰。

1955年11月,美国把“波士顿”号重巡洋舰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导弹巡洋舰;1957年12月,又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装备有舰空导弹和相控阵雷达等新型武器装备。随后,英、法、苏、意等国也相继建造导弹巡洋舰。从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已建造常规动力巡洋舰33艘、核动力巡洋舰9艘,前苏联建造常规动力巡洋舰28艘、核动力巡洋舰3艘。

美国于1983~1994年建成服役27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满载排水量9590吨,舰长172.8米、宽160.8米、吃水9.5米,航速30节以上,续航力20节时6000海里,编制358人(其中军官24人),动力装置为4台LM2500型燃汽轮机,总功率63210千瓦,双轴双桨,装有“战斧”对陆和对舰巡航导弹发射装置、2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可发射“标准”舰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发射装置。以后各舰改装成2座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每座备弹61枚),2座6管20毫米“密集阵”速射炮、2座127毫米炮、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电子战系统等,2架“海鹰”直升机(含机库)。

前苏联于1980~1989年建成4艘Pic级导弹巡洋舰,是当时排水量最大的巡洋舰,满载排水量2.43万吨,总长252米、宽28.5米、吃水9.1米,2座核反应堆和2座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总功率110250千瓦,航速33节,装有SA-N-9导弹垂直发射装置(4组×4筒),SA-N-6导弹垂直发射装置(12筒)、SS-N-19导弹发射装置(20筒)、1座双联装SS-N-14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S-N-4导弹升降发射装置,2座单管100毫米炮(有的舰改为1座双联装130毫米炮)、8座6管30毫米炮、一座12管和2座4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2座五联装鱼雷发射装置,3架直升机,电子战系统等。该级舰具有排水量大、作战半径远,武器齐全且数量多、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载弹量大,作战系统攻防兼备,隐身性能好等特点。诺曼底号导弹驱逐舰

今后,导弹巡洋舰的排水量有增大趋势;将采用全自动、多用途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能发射舰舰、舰空和反潜导弹;有更多的重型导弹巡洋舰将采用核动力;装备相控阵雷达并与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配合,能有效对付敌方空中的饱和攻击;进一步提高隐身性能等。

海中幽灵潜艇

潜艇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罗马国王亚历山大有一天好奇心大发,命令工匠赶制一个能沉入海底的玻璃容器,用来观看水下奇观及水族生物的生活情形。当然,这时的所谓潜艇还只是个雏形。真正的潜艇鼻祖恐怕要算17世纪初的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了,他于17世纪20年代初制造了一条木质潜水船,它以桨做动力,外面蒙有一层涂油牛皮,可以下潜4到5米。潜水船构想甚为精巧,在船里面装有羊皮水囊,当皮囊灌满水时,船因重力原因就下潜;把皮囊内的水挤压出去,船就浮到了水面上。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成了一艘单人操纵的木壳艇“海龟”号,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并能在水下停留30分钟。艇上装有2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此外,艇外还携带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1776年9月,“海龟”号潜艇偷袭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然没能成功,却开创了潜艇袭击军舰的先河。“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潜艇研制的重要时期。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号用水雷炸沉了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的压缩空气发动机做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

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艇艏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

到了19世纪末,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因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各国终于醒悟了,纷纷开始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商船5000余艘。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多万吨。同时,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战争期间被击沉的潜艇共265艘,其中德国就损失2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战术和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于战争后期装备了雷达、雷达侦察仪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还安装了用于柴油机水下工作的通气管。潜艇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布雷,以及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战争期间潜艇共击沉运输船5000多艘(2000多万吨),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战争中如此卓越的战果,使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发展潜艇。反潜兵器也得到很大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攻击核潜艇在水面航行

俄罗斯最古老的灯塔

在俄罗斯科特林群岛西端,矗立着一座不但是波罗的海,而且也是前苏联最古老的灯塔之一——这就是具有300年历史的托尔布欣灯塔。托尔布欣灯塔正面就是通向涅瓦河畔城市水路——圣彼得堡运河的顶端。

这座灯塔是奉彼得一世的旨意建立的。1718年11月13日,在给A·克吕伊斯海军中将的一封便函中,彼得写道:“在科特林沙嘴建造石质灯塔。”为了执行彼得一世的旨意,1718年12月2日,克吕伊斯给列英大尉下达了开赴科特林群岛的命令。随信附上了彼得一世攻击核潜艇在水面航行

亲手绘制的灯塔塔楼草图。石质灯塔建筑物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而且还需要众多的熟练安装工,而这些喀琅施塔得港口都没有。为此,征得彼得一世的同意,决定先建造临时的木质灯塔,同时开始筹集石质塔楼的建筑材料。

第一座木质灯塔建于1719年。由于灯塔建造在科特林岛西端的沙嘴上,所以灯塔就自然称为科特林灯塔。1736牛,为了纪念喀琅施塔得城防司令、科特林群岛警备司令C·托尔布欣上校,灯塔易名为托尔布欣灯塔。

科特林灯塔塔楼上安装了蜡烛灯,不过从远处基本上看不到蜡烛灯光。1723年,蜡烛灯被大麻油灯所取代,可情况未能明显改善。1731年,为科特林灯塔运来了金属炉盖、金属炉排和用来燃柴烧煤的其他设备。不过,这些设备没有立刻进行安装。同时,石质塔楼的建造长期搁置。到了1730年,灯塔的木质结构完全毁坏,但是修理过的木质结构灯塔使用到1737年。那时,灯塔完全重建,且改用燃柴烧煤照明。

1736年4月12日,管理灯塔的俄国海军委员会做出建造新灯塔的决定。海军总设计师伊万·科罗波夫受命担任这项任务。来到科特林沙嘴后,科罗波夫决定了构筑灯塔的首要任务,并建议先建造木质灯塔,同时逐步准备构筑石质灯塔。遵照安娜女皇的旨意,挑选了140名“服苦役的奴隶”做苦力。1737年,木质灯塔建造完工。不久,俄国海军委员会又提出了建造石质灯塔的事宜。1739年,石质灯塔顺利奠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810年托尔布欣灯塔仍是木质灯塔。海上灯塔

第一座石质灯塔塔楼的建筑与海军军官列·瓦·斯巴法里耶夫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他制定了方案,编造了建造托尔布欣灯塔和芬兰、里加湾其他灯塔的预算,并亲自参加了灯塔的建造。当斯巴法里耶夫绘制出托尔布欣灯塔设计图之后,海军委员会要他征求著名建筑师、彼得堡海军部大楼的设计者A·D·扎哈罗夫的意见。扎哈罗夫完善了设计,且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

1809年,动工兴建托尔布欣灯塔塔楼。1810年9月,砖砌圆塔楼、大理石勒脚、值班房和澡堂完工。在塔楼上部安装了12棱金属灯,该灯利用40盏油灯燃油照明。金属灯拥有24面镀银的反射镜,这大大增加了灯塔的照明距离。

1810年9月22日,新灯塔启用。在灯塔上安装电报机后,决定在值班房上加盖一层楼。1833年,二楼盖成,并顺便建造了连接房子和灯塔塔楼的走廊,这就改善了灯塔的服务条件。

1867年,为托尔布欣灯塔从英国订购了屈光灯塔仪器和金属灯设备。光学仪器装备有波罗的海灯塔经理处专门制造的油灯。1868年6月29日,新灯启用。新灯终于放射出能见度很远的转动光速。

近几十年来,在灯塔上进行了加固灯塔基础和装备现代化设施的大量工作。1957年,灯塔上安装了带有电光源的新光学仪器MH-500。沿着岛的四周用组装钢筋混凝土块建造了严密包围圈。1969~1970年,建造了金属柱的钢筋混凝土码头。灯塔装备了最新的雷达灯塔应答器。

每当夕阳西斜,傍晚来临,托尔布欣灯塔就四射光芒,第一个迎接来自远方国家的海船,并目送着它们向圣彼得堡远去。

第三章 传奇悲壮的海上探险

越是神秘的地方越让人充满遐想,古今亦然。就像海洋,这个广袤而神秘的世界,早在远古时代就激起了人类好奇的向往,伴随着强烈的征服感,西方的探险家们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欧洲航海的奠基人

亨利是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从小生活在宫廷里,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他想像哥哥那样成为勇敢的骑士。可是根据惯例,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授骑士称号。在当时葡萄牙财务大臣的支持下,一个冒险行动酝酿成熟了,那就是发动战争,向北非的休达城进攻。这是要渡海作战的战争,因此亨利王子拼命建造军舰,而且秘密地派人去侦察休达城的防御及附近海域情况。

1415年8月中旬,休达城市民谁也没有想到战争灾难会临头,在他们小半岛外的海上,200多艘战船蜂拥而来,葡萄牙人横渡直布罗陀海峡突然登陆,只经过一天战斗,就占领了休达城。这是欧洲人向欧洲之外扩张领土的开始。这样亨利王子就得到了骑士的头衔。通过这次远征,亨利对航海发生了兴趣,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粮食,就能在海上长期航行。为纪念航海王子亨利建立的雕像

更重要的是,他在休达城了解到,阿拉伯人在北非市场上出售的黄金、象牙、奴隶,都是商队从撒哈拉以南的一条大河运过来的。亨利猜想,只要沿海岸南下,一定能到达盛产黄金的国家。这一念头的产生,就使亨利对航海和造船业更加感兴趣。

最初航海只能靠白天看太阳、晚上看北斗星来定位和确定航行方向。亨利除总结这些经验外,对船的研究也很重视。一种名叫卡拉维尔的船,受几代探险家的喜欢,它体积小,灵活,易于操纵,吃水浅,里面装的东西多,适合远航。亨利不断对这种船做了改进,有三角帆和四角帆两种。后来这种船发展成为三桅船,中前桅和主桅在远洋航行时挂横帆,后桅保留三角帆。哥伦布横渡大洋时使用的就是这种“卡拉维尔”船。你知道吗北斗星的构成北斗星又称北斗、北极星、魁星等,属大熊星座。是指在北天有排列成斗(杓)形的七颗亮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我们常称它们为北斗七星。在日常生活中常帮助人们在夜间辨别方向。我国历代记述北斗星的著述繁多,如《甘石星经》、《虞书》、《史记》、《淮南子》、《晋书》等。

亨利最爱看书。那天他不知从那里弄来一本书,书中有一个传说使他兴奋一夜,久久难眠。书中传说世界上有个王国,美丽极了,沃野千里,草木丰盛,牛羊成群,就像仙境一样美妙;那里,黄金遍地,白银如山,珠光宝气,仿佛天国一般富饶。那里的人,生活得像神仙般的舒适、欢乐。看到这里,亨利的眼睛雪亮发光,脸上泛着红光。他一口气看了几遍,逐字逐句地研究,生怕漏掉一个字。他被感动了,迷住了,仰头说:“我要找到那个神秘的王国。”

那么,这个神秘仙境般的王国在哪里呢?书上讲得很笼统,只指出在尼罗盆地东南面,而且被江、湖、河、海的水所隔断。亨利说:“好吧!我倾家荡产也要找到这个神秘的国家。”小港口——萨格里什

要找到这个王国,那可不容易,要从海上绕过非洲才行。

亨利富有幻想,说干就干,把领地交给管家去管理,自己毅然离开了舒适的城市,到葡萄牙西南部圣维森提角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港口定居下来。他选择这个地方,出门就能见到大西洋。就在这里,亨利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

亨利贴出布告,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不管天文学家还是数学家,也不管是船舶设计师还是海船制造者,只要和航海有关,他都来者不拒。他选的船长,真是百里挑一,经验丰富,性格坚定,足智多谋;他找的水手、个个膀大腰圆,反应灵活,有胆量有技术,虽然有些粗野和鲁莽,但亨利相信通过严格训练,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第一流的水手。

亨利制定的纪律,不但严明,而且有些残酷,听了叫人毛骨悚然。如果水手值班时打瞌睡,就不给面包吃,不给淡水喝,情况严重者,还要剥光衣服,用皮鞭抽打,然后吊起来浸到咸咸的海水里泡上3次。如果水手头目犯了错误,虽然不会挨打,但却要从头上浇下一桶海水,而且不准用淡水去洗,那咸咸海水浇下来,即使干了,身上也会盐霜结成巴,难受的程度不亚于皮肉受苦的滋味。假如船上负责记录的人记录情况不真实,那处罚就更厉害了,不但要没收他的财产,砍去他的右手,还要在他额头上打上烙印。

亨利坚信,对于这些本身就有熟练技术的水手们,只有加强纪律,才能使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的确,水手们在严明的纪律面前,整天提心吊胆,逐步养成了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好习惯,后来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航海探险中的素质是最好的。

在航海技术上,亨利也不含糊。他广泛收集了一切可能有用的海图和航海仪器,改装了三角帆快船。终于在1418年,24岁的亨利派出了第一艘探险船。船长扎卡所领的任务是向大海的西部前进,去寻找新的陆地,去寻找他想象中的仙境王国。早期用于航海探险的三角帆船如今的旅游胜地——亚速尔群岛

扎卡走后,亨利天天盼望着早日带来好消息。一个月之后,他就天天登上山顶向大海瞭望,一年以后,扎卡带领探险船回来了,可是却没有带来好消息。原来探险船遇上大风暴,被迫改变了航线,没有发现新大陆,更没有找到黄金遍地,银山座座的王国,探险船只发现一个小岛叫波尔图圣蒂。

亨利没有灰心,第二年又派出扎卡去完成任务。这一次略有收获,发现一个小岛,即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不久,又发现了西北面的亚速尔群岛。这些岛屿立即就成了葡萄牙的领土。许多人来向亨利祝贺,但亨利并不满足,他决心要找到的是那个神秘的王国。

加那利群岛和非洲大陆之间,有相当恐怖的博哈多尔角,这是水手们望而生畏的地方。常年咆哮的海水疯狂地冲击着海角,响声如雷,震耳欲聋,那雪白的惊涛,像魔鬼一样张牙舞爪,使接近海角的人丧魂落魄,闻风丧胆。因此,水手们都把这恐怖的博哈多尔角视为航海者的禁地。

从未出过海的亨利,多次听了水手们的汇报,水手们的看法反而引起他对博哈多尔角的兴趣。他又联想到那个王国,也许就在海角的那一边。于是,他下令船长恩尼斯带领探险船去闯一闯博哈多尔角。

船到了海角附近,只见白浪滔天,汹海澎湃,涛声如雷,令人恐怖,就连富有经验的水手都胆怯了。亨利的纪律此时也不起作用,受骂挨打总比死亡好,他们不愿前进了,无功而返,结果这次闯海角以失败告终。

亨利对此十分愤怒,他撤换了所有水手,命令恩尼斯再次组队去闯这个可怕的海角。1434年恩尼斯再次出发了。

博哈多尔角风浪依然如故,但水手们不敢违抗命令了,恩尼斯船长谨慎地指挥探险船沿着非洲大陆的海岸行驶,终于顺利地通过博哈多尔角,战胜了那犹如恶魔的浪涛。现在人们知道了这种浪涛形成的原因。原来,那令人恐惧的景象是由于奔涌的海潮受到了浅滩的阻碍而造成的。

博哈多尔角被征服了,但仙境中的王国并没有找到。亨利不断地派出他的探险船,这些船到达了佛得角,绕过了非洲中部,通过了帕尔玛斯角,向东经过了象牙海岸、加纳,还在向前探寻着,可是仍然不见王国的踪影。

1460年,66岁的亨利带着他对王国的无限向往,离开了人间。只是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同胞达·伽马发现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也许,印度就是亨利心目中的天国仙境吧!

亨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学校,组织了航海研究所,他管辖的领地大部分税收都用在航海事业上。在1444年至1446年的两年中,他就批准探险出航30次。他本人虽然没有出过一次海,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航海探险上。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巴托罗缪·迪亚士(约1451—1500),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1488年春天,他率领探险队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一个岬角,并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回国后,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为了庆祝这一发现,将“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你知道吗“好望角”的真实状况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即非洲南非共和国南部。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为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一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遇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好望角航线一直是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如今,好望角一带成为南非国家公园,一草一木都保持了天然的自然状态。

在冰箱还没有发明的年代,欧洲人储藏食物主要依赖于香料,所以来源于东方的小小胡椒价值甚高。但是,香料、珠宝等贸易长期控制在从事陆路运输的阿拉伯商人手中。为同东方进行贸易往来,欧洲人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他们迫切需要从海上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直接贸易通道。

与此同时,葡萄牙作为西欧的滨海小国,多年战争使国民承受贫苦;作为欧洲较早独立的民族国家,王室决心大力支持航海事业,从海上拓展生存空间。好望角风光

约1451年,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贵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探险活动,曾随船到过西非的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迪亚士受国王若奥二世委托,寻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经过10个月的准备,迪亚士率两艘轻帆船和一艘补给船,于1487年8月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

航行开始时非常顺利,很快到达了非洲西南海岸中部,但是,海岸线迅速模糊起来。为了加快航速,经验丰富的迪亚士下令影响整个船队航行速度的补给船先行返航。

不久,船队在一个岬角处遇到了一场大风暴,咆哮的海浪迎面扑来,把落帆后的船只向西推入了大西洋,因为看不到陆地,船员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害怕会从地球的边缘滚下去。

船只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后,风暴终于平息下来,迪亚士立即命令掉头向东驶去,行驶了许多天,他们希望能到达非洲海岸,但是没有成功。迪亚士认为他们可能越过了非洲南端,于是决定改向北方行驶,几天后终于在莫塞尔湾登陆,这一地点在现在人们熟知的好望角以东320千米处。迪亚士航海纪念币

这时,迪亚士发现,海岸线缓缓转向东北,向印度方面伸展过去。他确信,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最南端,并且进入了印度洋,只要继续向东航行,就一定可以到达神秘的东方。

迪亚士想继续前进,但是船员们已经十分疲倦,强烈要求返航,而且粮食和用品也所剩无几。于是,他怀着极大的遗憾,下令船队返回葡萄牙。

如果迪亚士能够继续前进,他将成为打开东西方海上贸易第一人,但是历史拒绝假设。迪亚士的这一决定,让历史的重大机遇留给了随后开通印度贸易航路的达·伽马。

返航途中,迪亚士又一次经过遇到风暴的那个岬角,此时,正值晴空丽日、风平浪静。望着这个隐藏了多个世纪的壮美岬角,迪亚士感慨万千,为了纪念首航时的惊险经历,便将其取名“风暴角”。这一发现证明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是相通的,世界航海探险活动从此步入高峰期。

1488年12月,迪亚士回到里斯本,向若奥二世报告了整个航海过程,国王非常高兴。当听到发现“风暴角”的消息时,国王认为,只要绕过这个风急浪高的海角,就有希望通往美丽富饶的东方,他兴奋地跳起来说:“不,它不叫风暴角,应该叫好望角。从现在开始,印度洋的航线打通了!”迪亚士纪念碑

自此,葡萄牙的航海事业迅猛发展,很快成为海上第一强国,香料、黄金、奴隶等掠夺式贸易,让葡萄牙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随后,西班牙王室也对航海探险倾注了极大热情,葡西两国之间的海上争霸拉开了序幕。你知道吗这里的香料指的是什么香料,英文一般用spice,指称范围不同,主要指胡椒、丁香、肉豆蔻、肉桂等有芳香气味或防腐功能的热带植物。具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气味,能用于调配香精的化合物或混合物。按其来源有天然香料和合成香料;按其用途有日用化学品用香料、食用香料和烟草香料之分。在化学工业中,全合成香料是作为精细化学品组织生产的。

迪亚士继续默默地进行着海洋探险的壮举,直到1500年5月,一支13艘船的探险队在巴西海岸航行时,4艘船只不幸失事,其中一艘的船长就是迪亚士。有史学家感慨:“他们被抛进了汪洋大海,成了海中鱼类的食物。我们相信,他们是这里第一批葬身鱼腹的人,因为他们是在从没有人知晓的区域里航行。”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热那亚人。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作为航海大事件被载入史册。他大器晚成。早年间,他承受了许多挫折,因为坚忍不拔,最终取得荣誉。但是,他贪婪骄傲,热衷于掠取黄金证明自己的价值,终因王室政治几度陷入困境;他固执己见,一直误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却茫然不知这一航海发现的真正意义。哥伦布画像

当时流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让哥伦布痴迷于富饶的东方,他认为:“黄金值得追求,黄金的力量可以把灵魂从地狱中救出,也可以把灵魂送到天堂。”

尘封了1200多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中,非洲和东南亚大陆连在一起,印度洋是非洲和亚洲包围的内海。哥伦布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绕道非洲进入印度洋是不可能的,相反,向西航行是到达印度群岛更短的航道,也是唯一的航道。

先后有8年时间,哥伦布不断向热衷于开拓海上事业的葡萄牙国王游说这一观点,希望得到航海赞助,但是一直遭受拒绝。

1492年1月,英勇的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一世率领10万大军,收复被摩尔人控制8个世纪之久的格拉纳达,西班牙重获统一。政局稳定后,国力发展成为头等大事,王室将目光投向了潜力无限的海洋。

哥伦布得知这一消息后,晋见女王夫妇寻求航海支持,他陈述“地圆说”理论,表示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获取巨大的贸易利益。

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签订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哥伦布被任命为海军上将和宫廷贵族,将拥有航海探险中获取财富的1/10,并将拥有所开拓殖民地贸易利润的1/8。

41岁的哥伦布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怀揣梦想,率领“圣玛利亚”号、“尼亚”号、“平塔”号三艘帆船,以及一支不到90人的队伍,从西班牙帕斯洛港起航了。哥伦布的主船“圣玛利亚”号模型

哥伦布的航海目标是,向西,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印度、中国,带回大量香料、黄金,并因此获得荣誉和地位。他还随身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信,却不知道,中国已不再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元代,而是日新月异的大明王朝了。

从一个不起眼的意大利纺织工到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的传奇人生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一项最新研究却颠覆了人们之前对其出身的普遍认识。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努埃尔·罗萨在其新书中指出,哥伦布并不像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出身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低下的工匠家庭,而是一位尊贵的王子,他的父亲正是遭流放的波兰国王非拉迪斯拉夫三世。罗萨进一步解释道:哥伦布之所以能说服西班牙国王资助他的大西洋航海之旅,也是因为他的王室背景。他一直对自己的出身讳莫如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

哥伦布先是沿着非洲西岸向南行驶,小心避开了北大西洋强劲的季风。在加那利群岛休整试航后,9月6日,他命令船队向西。他认为,加那利群岛和日本国在同一纬度上,直接西行可以顺利到达日本。

不久,船队驶入了一片碧绿的“大草原”,风平浪静,仿佛那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原来那里是北大西洋环流的中心,一种叫做“马尾藻”的海草疯长繁殖,覆盖了方圆数百平方千米的海面。帆船借不到风力,也借不到流速,水草缠绕着桨,船队举步维艰,船员们陷入恐慌。

19天后,他们终于逃离这片魔鬼海域,前方依然茫茫无际。为了不让船员们丧失信心,哥伦布假造了航海日记,他每天记下的里程比实际的航行距离总是少很多。以至于有的水手提出疑问:已经航行了这么多天,为什么还没有到达日本呢?

10月9日,失望的水手从私下抱怨发展到了公开对抗,他们强烈要求返航,停止这次没有希望的航行,但哥伦布说谁要是反对,就把他扔到大海里去。

哥伦布沉着应对,发表了一次演讲:“我原谅你们的烦躁和不安,因为我自己也尝够了焦虑和孤独。我们脚下,简直是一片蓝色的沙漠,从来没有人能够忍受如此长时间的煎熬,你们都是勇士。返航,也是不让船员们丧失信心,哥伦布假造了航海日记,他每天记下的里程比实际的航行距离总是少很多。以至于有的水手提出疑问:已经航行了这么多天,为什么还没有到达日本呢?

10月9日,失望的水手从私下抱怨发展到了公开对抗,他们强烈要求返航,停止这次没有希望的航行,但哥伦布说谁要是反对,就把他扔到大海里去。

哥伦布沉着应对,发表了一次演讲:“我原谅你们的烦躁和不安,因为我自己也尝够了焦虑和孤独。我们脚下,简直是一片蓝色的沙漠,从来没有人能够忍受如此长时间的煎熬,你们都是勇士。返航,也是

我的愿望。但是,先生们,现在返航我们将一无所有,我敢保证几天内就会发现陆地和黄金。再过7天,如果到达不了陆地,我们一定会返航。”

一场哗变暂时解决了,哥伦布调整了一下航向,朝西偏南航行。10月11日,几只信天翁飞来,海浪送来了一根有树叶的枝条,一根开满花朵的树枝和一块好像人工砍凿过的木头……种种迹象表明,航船向陆地靠近了。10月12日凌晨,一名水手突然高喊起来:陆地,陆地!

曙光乍现,他们到达了一个生长热带森林的海岛。哥伦布激动万分,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哥伦布以一个新大陆发现者的身份被载入航海史册。海上探险必要的装备哥伦布发现美洲

10月12日,这一伟大的日子,后来成为西班牙的国庆日。

哥伦布首次登陆的地方,是美洲佛罗里达外缘,呈弧形展开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由于地理认知的局限,他一直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群岛,并把这里的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

初到美洲,哥伦布受到土著居民们迎接天神般的欢迎,他身着海军上将的制服,高举西班牙王室的旗帜,以总督的身份宣布占领这个小岛。善良、质朴、贫乏的印第安人给船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拿出吃的喝的热情地招待船员们,还送来一些大有用途的枯黄叶子作为礼物,这就是后来风靡世界却又毒害全球的烟草。

1493年1月16日,哥伦布带着一点少得可怜的黄金、大量特产和六个印第安人,作为地理发现的证据启程回国。而搁浅滞留的旗舰“圣玛利亚”号、39名志愿者和大炮辎重,则留在了那里。

3月15日,经历多次大风暴的“尼亚”号已破烂不堪,绕经亚速尔群岛、葡萄牙海岸之后,终于回到了出发时的帕斯洛港。戴着金首饰、插着多彩羽毛的印第安人和前所未见的动植物,引起了欧洲人的轰动。

哥伦布受到隆重欢迎,被西班牙王室封为海军司令和新发现陆地的总督,他的成就和声誉一时传遍欧洲。

为了继续航海,他欺骗王室说,这次航行已经离中国海岸不远,只要多给一些赞助,黄金、香料、棉花和奴隶等要多少就有多少。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的第二次探险从加的斯港出发,这次他带了17艘大帆船和2000名左右的船员。在加勒比海发现了多米尼岛、瓜德罗普岛、圣克罗伊岛等之后,带着没有发现黄金的遗憾,他们回到了海地岛。

令人震惊的是,此前建立的殖民地荡然无存,原来,留守人员凭借武器和堡垒无恶不作,被激怒的印第安人奋起反抗,驻留的船员被一一杀死。哥伦布迅速重建了一个以女王命名的殖民点“伊萨贝拉”,并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屠杀。9个月后,印第安人全线溃退,残存的土著或背井离乡逃进深山老林,或被俘沦为奴隶,还有一部分染上了欧洲人带来的天花悲惨地死去。50年后,海地岛土著居民全部灭绝。如今的海地城市你知道吗现在的海地岛海地岛又名伊斯帕尼奥拉岛,是加勒比海中第二大岛,仅次于古巴,面积76480平方千米,人口1700多万人,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该岛位于古巴南边,波多黎各的西边。

哥伦布运回西班牙很少的黄金、铜矿、木材和奴隶,与王室的投资相比微不足道。因此,1498年5月30日出发的第三次探险,只得到6艘帆船和300多名由苦役犯组建的船队。这一次航线靠近赤道,6月30日发现了一个命名为“特立尼达”的大岛,继而进入横贯南美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阿河的河口,南美大陆进入了欧洲人的视线。

随后,海地岛发生了白人暴动,移民生活艰苦,很多人联名告发哥伦布管理无能。同时,达·伽马抵达印度的消息传来,那里有王宫建筑、香料、宝石,是真正的繁华宝藏。相比之下,哥伦布发现的只是赤裸的原始人和无名荒岛。

1500年,王室任命了一位新总督,接管了哥伦布的要塞和船只,没收了他的房产和财物,并将他戴上镣铐押送回国。哥伦布雕像

哥伦布先后进行四次航行探险,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开拓功不可没。是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穿越了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域;是他,第一个进入了具有美洲地中海之称的加勒比海,发现了大安的列斯群岛;是他,奠定了发现美洲大陆的基础,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通往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的新航线。他是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航海家。他虽然没有找到印度大陆,但却发现了美洲。

哥伦布的航海探险,给欧洲人的饮食带来了革命。15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谱简单枯燥。一贫如洗的农民只有黑面包充饥,上层人物也只有面包、卷心菜和奶酪,蔬菜品种寥寥无几。1493年,哥伦布从印第安人那里带回来大量的土豆、玉米辣椒、南瓜、西红柿以及菠萝、香蕉等等。这使欧洲人大开眼界,一场餐桌上的革命之风席卷欧洲,继而刮到全球。什么汉堡包、比萨饼、沙拉等等,都是从那个时候流行起来的。

哥伦布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发现了新大陆,在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达·伽马开拓新的贸易路线

1495年,26岁的曼努埃尔一世当上了葡萄牙国王。他是若奥二世的远房亲戚,由于他意外地继承了那么多的财产、权势和不平凡的事业,人们称他为“幸运之王”。

然而,西班牙的成功直接刺激着葡萄牙的神经。

新上任的曼努埃尔一世勇敢自信,野心勃勃,决心从海上打通直达印度的“贸易之路”,即使是一条血腥的“征服之路”,也在所不惜。他对那些已经赢得声望的探险家们,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却在他身边忠诚、老练的家臣中遴选新的探险领导人。

瓦斯科·达·伽马因此脱颖而出。

达·伽马航线

事实证明,曼努埃尔一世的选择完全正确。

新的航道探险,不只航期长,航程远,而且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它需要一个集航海家与外交家才能于一身的人。有关记载表明:达·伽马脾气暴躁,冷酷无情,但他勇敢坚定,目光远大,并且熟悉宫廷生活,这正是同粗俗的水手和傲慢的君主打交道所必需的特质。

1497年7月8日,新的探险船队从里斯本港口出发。

达·伽马带领船员在亨利王子创建的伯利恒圣母堂做了祈祷,然后,高举着象征光明的烛炬,在里斯本街道上缓慢通过。基督教教士们也手持烛炬为他们送行,码头上人山人海,船队在一片祝福的哭声中缓缓启程。

他带领着四艘船:两艘是载重约100吨的吃水甚浅的方桅船,一艘是载重50吨的三角帆轻帆船,还有一艘载重约200吨的运输船。船员将近170人,其中有10多名在紧急中可以派上用场的死刑犯。

他携带了足够维持三年的食品,携带了用作礼品和商品的玻璃珠、帽子、铜铃铛和条纹布,也携带了足量的大炮和弹药。达伽马雕像

船队直驶佛得角,然后沿着非洲西海岸朝东南方向前进。值得注意的是:发现了好望角的迪亚士,此时被任命为黄金海岸米纳堡的首领,正好与他同行。

达·伽马的特点在于,他不只有敏锐的判断力,而且有把敏锐的判断转化为行动的胆量和决心。他肯定是接受了前辈探险家的经验和教训,但只有他而不是别人,才能把这种经验和教训转化成为一种天才的创造。这就是名垂青史的“达·伽马航线”。

航行到大约北纬5°的地方,他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决定:航船离开非洲海岸,向西南方向行驶。

西南方向,是茫无边际的未知海域。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两个月后,船员们惊慌失措了,然而达·伽马坚定不移,他是一个独裁而且冷酷的人。

航船继续向西南航行,四周不见陆地,没有人知道他的航船走了多远,据估计,他已经到达了南美洲巴西海岸最近的海域,因为达·伽马估计是走了8000里路,这就是说,大约走了4000千米,而哥伦布的首次横越也只花了36天。

这样,他不只成功地避开几内亚湾广阔的无风带和险恶的海流,避开了非洲沿岸的近岸逆流和近岸逆风,而且成功地利用了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当西风飒飒而来之时,他突然命令船头一转,顺水顺风地驶向东南,不久,他到达了好望角北部不远的圣赫勒拿湾。航期93天。

他们在大西洋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人们称它为“达·伽马航线”,这是一条帆船时代的后代航海者所必须遵循的“经典航线”。著名的达伽马航线

他登上海岸,看见了几个几乎一丝不挂的土著居民,皮肤像“干黄的树叶颜色”。他们补足了淡水,成功地绕过了好望角,在牧人港抛锚。

葡萄牙人用几顶红帽子和几件衣服,从牧人手里换取了一头肥羊和几串象牙手镯。

探险船沿着非洲东岸向北前进,到达了繁荣的莫桑比克,这里是伊斯兰教的天下,许多阿拉伯单桅船停泊在这里,运来香料和丝绸,运走黄金、象牙、琥珀和黑人奴隶。

达·伽马喜出望外,他雇请了两名领航员,他深信此处已离印度不远。

当地的头人称做“谢赫”,出面欢迎了他们。当“谢赫”知道他们不是穆斯林,而是来自葡萄牙的基督教徒时,亲善很快地变成了仇视和敌对。达·伽马用火炮轰击了他们的城堡,抢夺了一些淡水,洗劫了海边阿拉伯航船的财物,然后继续北航。你知道吗什么是“穆斯林”穆斯林:意思是顺服伊斯兰教的神安拉的人。这是伊斯兰一词的主动分词。一般提到的穆斯林都是泛指伊斯兰教徒。此外,穆斯林也可以指现今的伊斯兰国家或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2009年,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占全世界的23%。

4月7日,他们到达了“蒙巴萨”。这是80年前,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郑和到达过的地方。这里的“谢赫”也不欢迎这些西方世界的使者,他们同莫桑比克领航员串通一气,使达·伽马的船只迷航。达·伽马愤怒了,他严刑拷打这些可怜的俘虏,用烧开的油浇淋他们赤裸的肉体,直到他们跳海而死。

他们袭击了一艘阿拉伯商船,俘获了18名男女,继续前进。

4月14日,达·伽马在马林迪海湾抛锚停泊,这也是当年郑和到达过的地方,称它为“麻林国”。

马林迪国王穿着花缎长袍,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举行了长达9天的庆典,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位优秀的领航员。因为,马林迪是蒙巴萨的仇敌。

领航人名叫马德内德,他是当时著名的阿拉伯航海家和大学者,写了许多有关航海理论和领航知识的书籍。“不要靠近海岸,是的,我的朋友,不要靠近海岸!”马德内德悠然地说,“而要驶进海洋,只要海浪不吞噬你,你就到达印度了!”

23天后,一抹蓝烟笼罩的海岸线在前方出现。高耸入云的椰子树,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以及伸入海中的碧绿的岩壁,展现出一幅幅异国情调的风景画,水手们禁不住欢呼起来。“不,这里不是你们要找的海岸,”马德内德仍然是那么胸有成竹,“你们要继续向南,向南!”

三天以后,他们到达了卡利卡特城,这也是郑和多次到达的地方,当时叫它“古里”。而现在,则翻译为“科泽科德”。

卡利卡特是印度半岛西海岸最大的通商口岸,货物的堆栈沿海岸线展开,密密麻麻,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从码头附近一直延伸到水面。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有芳香四溢的胡椒、丁香、肉桂、樟脑,有光彩熠熠的金银、玛瑙和印度宝石,有新鲜可口的芒果、柠檬、椰子、香蕉,还有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东方商人和阿拉伯商人在讨价还价,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僧侣在大街上游逛,还有那昂首开屏的孔雀,步伐悠闲的大象,呈现出一派情趣盎然的异国风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