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一· 杂病证治准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8:09:30

点击下载

作者:明 王肯堂 倪东耀(作者倪和宪继承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证治准绳(一· 杂病证治准绳

证治准绳(一· 杂病证治准绳试读:

前言

王肯堂为明代有名的医学家,字宇泰,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约生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公元1552年);卒年不详。王氏出身于官宦世家,万历十七年己丑(公元15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任职史馆四年。王因上书朝廷,对国是提出评议,未被采纳,于是称病归里,旋遇京察,复降调家居。直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606年)重又启用,官至福建参政,终于任所(一说,于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离任)。

王肯堂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尤其酷爱医学,正如王于自序中所云:“颛蒙无所知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由于他“锐志医学”,弱冠时医术已很高明,如“治女弟之乳疡,虞翁之附骨疡,皆起白骨而肉之”。因而求治日众,“延诊求方,户屣恒满”。正因医务繁忙,招致王父(王樵)的竭力反对,认为“妨废举业”而不之许。于是肯堂乃辍医习儒而涉足仕途。迨至贬官居家时,始重操旧业,一面为人治病,一面编撰医著,二百七十余万言之《证治准绳》一书,就是他居家十多年之内撰著而成的。

王肯堂学识渊博,著述宏富,除撰著《证治准绳》外,还编撰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郁冈斋笔麈》等多种医著,但对医务界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者当推《证治准绳》。王氏之著是书,始于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迄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公元1608年)。全书分六科(实际五科),共四十四卷。其所以题名《证治准绳》者,因本书对证候治法的叙述特详,可使“不知医不能脉者,因证检书而得治法”故名。是书分科论述,各科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全书所搜集的资料却又非常广博,如上自《内》《难》、下逮明季,但经删削整理,则全书有“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之感。兹就六科大要,分述如下。《杂病证治准绳》书凡八卷(书中以册计卷),一至六册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等十二门,百卅一种病证(子目不计下同);七至八册为七窍门,计十九种病证。每门先列总论,而后按证分述。每证之下首引《内》《难》《伤寒》及历代医书有关论述,次叙证治、后附诸家医案,最后论脉。所有附方则另集《类方证治准绳》专册。书中第七册详述四十一种目疾病因、证候、治法,而对青光眼病证的论治特详,诚不啻明代之眼科专集。《类方证治准绳》八册,系前书的方药专集。其卷次、证目顺序全同,故有姊妹编之称。本书辑有附方二千九百余首(六百多无名方尚不计在内)。约从东汉以迄有明一代,凡是主要医籍的常用要方,几乎搜录殆遍。然辨证设方尤为本专集特色,比如每一病证下面先列著名常用方,如痞证下首方张仲景泻心汤、气滞证下首方刘河间正气天香散等。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病证则往往先列名家方论,示人以用药法度。每一方名之下均注有方源出处;凡为王氏本人创制方,均标“自制”两字以资区别。《伤寒证治准绳》八卷(书中以帙计卷),系王氏集卅年精研伤寒所积累的资料写成。本书于序言下列有凡例、入门辨证诀等导论性章节。帙之一为伤寒总例;帙之二至四为六经病证;帙之五、六为合病、并病、汗吐下后不解、喘以及坏病、狐惑、百合病等;帙之七为劳复、食复、瘥后及妇人、小儿伤寒;帙之八为脉法与药性。本书是在张仲景原文基础上通过综合整理,并附后世各家论述和脉法。内容广博,诸证详备,既赅括百家,又不相淆杂,可以说对明代以前的伤寒学科进行了一次系统整理。《女科证治准绳》五卷,分调经、杂病、胎前、产后四门。卷一首列治法通论及通治妇人诸疾与调经;卷二、三为杂病;卷四为胎前;卷五为产后,合共百八十余病证。本书是以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及薛立斋校注本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当代名医妇科论述及有关医方、医案。经过王氏这一整理和充实,使女科证治的内容更为赅博精详,更加切合临床实用,确为明代妇科学重要著作。后如清代妇产诸书《济阴纲目》《胎产心法》《胎产辑粹》等,大都在本书基础上略加发挥而成书的。《幼科证治准绳》九卷(书中以集计卷),集之一为证治通论、初生胎疾;集之二列有二十一种病证均从肝脏论治的病理机制;集之三至八,突出论治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对危害尤剧的麻、痘两病证,以是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汇为专集;集之九为肺、肾两脏疾病,包括咳喘、龟胸、囟陷、五迟、五软、五鞕等难治之证。是书证治独以五脏分部,不同于各科编例,良因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使人易于掌握。《疡医证治准绳》六卷,卷之一首列痈疽病源、诊法、治法等十四则,实为疡科总论;卷之二详论溃疡证治;卷之三、四简述痈疽外疡之不同部位;卷之五为诸肿以及较难治之皮肤科疾患;卷之六为损伤,包括金疮跌仆、破伤风、诸虫兽咬伤等。从卷之二起各证首列诊治法则,继而广辑众方,详叙证治并附王氏本人外科经验方。是书收录方剂共一千一百余首,其中有不少确具实效,如国老膏、神功散、换骨丹、没药丸、散肿溃坚汤等常用方,至今仍沿用于外科临床。

王肯堂的学术思想,能融会各家之长而无所偏执,对前人立论有偏颇者,辄参以己见归之于平。但王氏深受金元“补土派”影响,应该说服膺于李东垣,化裁于薛立斋。扶正补虚是他一贯主张。如治伤寒,他提出“谨护元气,无孟浪汗下而后庶几乎少失也”的论点;又,他于女科自序里推崇薛己对校注《妇人大全良方》的功绩,谓其“立论酌寒热之中,大抵依于养脾胃,补气血,不以去病为事”而誉之为“救时之良医”。《六科证治准绳》一书,实际上是五门学科撰著之总称,是有明一代内、妇、儿、外综合性著作,因而本书不仅对学习和研究明以前各学科的发展与成就有一定价值,而且就在现时,无论在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都被广泛采用为主要参考用书,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有“宜其为医家圭臬”,洵非过誉。施仲安执笔整理 一九八六年于南京点校说明《证治准绳》为明代名医王肯堂编撰。全书分“杂病”、“类方”、“伤寒”、“女科”、“幼科”、“疡医”等六科,故又称《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

本书编撰,始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讫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公元1608年),前后历时达11年之久。本书首先撰成的为“杂病”与“类方”各八卷(公元1597—1598年),其次为“伤寒”八卷(公元1604年),再次为“女科”五卷与“幼科”九卷(公元1607年),最后为“疡医”六卷(公元1608年),全书共四十四卷。始刊于万历三十年壬寅(公元1602年),历时七年,至三十六年戊申(公元1608年)六科全部刻成。本书科目较全,资料丰富,条理井然,切于临床实用。印成面世,受到当时医家的崇尚,历经辗转翻印,现有各种刻本不下20余种,为我们这次点校,对版本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次点校的底本,系选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证治准绳》缩影本(简称“上科缩影本”)。该本是根据上海图书馆所藏的万历初刻本与南京图书馆所藏的虞衙藏版重镌本(据专家判断为万历间刊本)参酌取舍,缩影成书,因而上科缩影本被现代中医界视为公认之通行本和善本。《证治准绳》的明、清版本(包括日本两刻本)虽然很多,但大多依样葫芦,很少加以校订。其中惟以修敬堂金氏藏本(简称“修敬堂本”),刊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公元1793年),为苏州程永培氏校勘本(详见程序),基本订正了初刻本所存在的不少脱衍倒讹和误刻,所以我们把修敬堂本选为点校用的主校本。

本书其他较好的翻刻本有日本宽文十年的铜驼书林本与宽文十三年的村上平乐寺本(公元1670 — 16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公元1699年)虞氏刻本;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带月楼刻本;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本(简称“集成本”)等,其中集成本对于修敬堂本的少数差错有所订正,因而作为点校用的主要旁校本。其余不同版本,则作为普通旁校本。《证治准绳》六科所引用其他著作约计百数十种,除其中少数原著早已散佚者外,对现有的著作亦选取较好的印本,作为他校本。凡为点校所引用到的主要他校书名,一一列于书末,使读者便于查考。

在选定底本与校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四校方法进行点校,但以对校、他校为主,原则上做到逐字校雠,不漏不误。若诸本一致而有悖医理时,则运用理校,但务必据理充分。对原书内容一般不予删节和变动,力求恢复或接近《证治准绳》初刻本的原貌,使其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更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兹将本书点校的具体方法分述于下:

一、凡底本不误,他本误者不出校记;如底本脱讹衍倒,确有实据,均予补改删乙,并出校说明。

二、凡疑有脱讹衍倒,而无确实理据者,原文不动,出校存疑。

三、凡底本与校本异文纷纭,各有义理难以定论者,原文不动,出校列举有意义之异文。

四、古人引书每多剪裁,有些还综合数说为一,虽与他校本文句有所出入,但不失原意者不予改动,亦不出校记以保持本书原貌。如与原书不同且有损文义者,则据原书改正并出校说明。

五、底本内容有少数生僻字和通假字;以及多义字和费解的名词、术语等等,分别出校,并加注汉语拼音与简明的训释。

六、底本中少数字体的笔画小误,显系误刻或错字,以及日曰混淆、己巳舛错之类,均予径改;又如底本中的、、徤、胷、、、、氷、蔥、、等异体字,亦径改不出校注。凡出校注的字、词、句之右上角,均注以角码并按角码数字顺序注于每页页末。

七、全书一律添加常用的标点符号,便于阅读。书中引用的书名均加书名号(《》);如书名与篇名联用时,则中间隔以间隔号(·)。如只有篇名以及单名(经云)之类,一概不加书名号。

八、凡目录与正文不一致时,据正文改目录,不出校注;如应据目录改正正文,如改正病证名或方名时,则出校说明。

九、本书“杂病”、“类方”目录,原为分册目录,置各册之首,为便于检索,援引其他四科体例,将分册目录移编于前。又,本书六科之内有分册、帙、集、卷之别,为保存原书旧貌,未作改动,依仍其旧。

十、本书因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夹有某些封建迷信内容,为保留原书原貌,不予删节,希读者阅读时,有分析地加以接受。

全书六科,是由倪和宪(“杂病”)、彭怀仁(“类方”)、宋立人(“伤寒”)、臧载阳(“女科”)、陈立行(“幼科”)、施仲安(“疡医”)六位同志分工点校的。由于我们限于水平,加之点校古医籍经验不足,存在问题一定很多,请批评指正。《证治准绳》点校组1986年1月于南京总目

证治准绳(一) 杂病证治准绳 倪和宪 点校

证治准绳(二) 类方证治准绳 彭怀仁 点校

证治准绳(三) 伤寒证治准绳 宋立人 点校

证治准绳(四) 疡医证治准绳 施仲安 点校

证治准绳(五) 幼科证治准绳 陈立行 点校

证治准绳(六) 女科证治准绳 臧载阳 点校证治准绳 自叙

余发始燥,则闻长老道说范文正公未达时,祷于神以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因叹古君子之存心济物,如此其切也。当是时,颛蒙无所知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润名医,延ꆡ殆遍,言人人殊,罕得要领,心甚陋之,于是锐志学医。既起亡妹于垂死,渐为人知,延诊求方,户屣恒满。先君以为妨废举业,常严戒之,遂不复穷究。无何举于乡,又十年成进士,选读中秘书,备员史馆,凡四年,请急归,旋被口语,终已不振。因伏自念受圣主作养厚恩,见谓储相材,虽万万不敢望文正公,然其志不敢不立,而其具不敢不勉,以庶几无负父师之教,而今已矣。定省之余,颇多暇日,乃复取岐黄家言而肆力焉。二亲笃老善病,即医非素习,固将学之,而况乎轻车熟路也。于是闻见日益广,而艺日益精,乡曲〔1〕有抱沉痾,医技告穷者,叩阍求方,亡弗立应,未尝敢萌厌心,所全活者,稍稍众矣。而又念所济仅止一方,孰若著为书,传之天下万世耶。偶嘉善高生隐从余游,因遂采取古今方论,参以鄙见,而命〔2〕高生次第录之,遂先成杂病论与方各八巨祑。高生请名,余命之曰《证治准绳》。高生曰:何谓也?余曰:医有五科七事,曰脉、曰因、曰病、曰证、曰治为五科,因复分为三,曰内、曰外、曰亦内亦外,并四科为七事。如阴阳俱紧而浮脉也,伤寒因也,太阳病也,头痛发热身痛恶寒无汗证也,麻黄汤治也。派析支分,毫不容滥,而时师皆失之不死者,幸而免耳。自陈无择始发明之,而其为《三因极一方》,复语焉不详。李仲南为《永类钤方》,枝分派析详矣,而入理不精,比附未确。此书之所以作也。曰五科皆备焉,而独名证治何也?曰以言证治独详故也。是书出,而不知医不能脉者,因证检书而得治法故也。虽然,大匠之所取,平与直者准绳也。而其能用准绳者,心目明也。倘守死句而求活人,以准绳为心目,则是书之刻,且误天下万世,而余之罪大矣。家贫无赀,假贷为之,不能就其半,会侍御〔1〕周鹤阳公以按鹾行县至金坛,闻而助成之,遂行于世。时〔1〕亡(wú吾):通“无”。《集韵》:“无,说文亡也,或作亡。”〔2〕祑(zhì治):同“帙”。书套、书函。书一函称一祑。〔1〕按鹾(cuó瘥):古代官名,掌管盐政的按察司官员。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夏五月朔旦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识程永培 序

王念西先生,胜国名翰林,理学文章,表表一时,出其绪余,游艺于岐黄之学以济人,虽未曾以专门名一家,而其所施治,往往奇验。夫医自天之阴阳寒暑,地之燥湿刚柔,以至昆虫草木之形质性味,莫不详而察焉。其施之于人,外而气色神情,内而经络部分,必先烱然昭晰,而又贵识其岁气消长,子母胜复之机,然后可以治病,此即儒者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之学,而非可与方技同类而轻量之也。准绳一书,采辑精要,议论晓畅,门分类列,綦详且审,洵医学之金科玉律,虽有谓其疡科、痘科未甚详备者,要不得以此轻议之。余不知医,间居多暇,流览之余,或间遇笃疾之人,每窃取准绳之意,检方治之辄得效,亦冀稍有济于人耳。盖此书流传,足资后学法守,特少善本,欲校以付梓,顾卷帙浩繁,力有不逮,迟之又久,至戊戌岁,立志刊木,积十余年而告成,其间反覆校勘已数四矣。然不敢以为无误,且往来参订于青浦王半学茂才,钱塘陆琛紫孝廉,二公皆精于医者。间有舛误无考者仍之,恐失真耳。噫!医岂小道哉。若人在死生苦患之际,为之调剂使获安全,真不啻出水火而登之衽席也。念西先生,济人之心,深且远矣,后之读此书者,当亦体其意而恒其心则善尔。乾隆五十八年孟冬之月瘦樵程永培书于心导楼证治准绳第一册金坛王肯堂 辑〔1〕诸中门〔1〕诸中门:原脱,据本册目录补。卒中暴厥

经云:暴病卒死,皆属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药,不寒而温,不降而升,甚者从治也。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并可用麻油、姜汁、竹沥,调苏合香丸,如口噤抉开灌之。或用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成,入竹沥二三杯,姜汁少许。如抉不开,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辛、皂角、菖蒲为末,吹入得嚏则苏。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知其可治不可治。详见中风门口噤条。若口开手撒遗尿者,虚极而阳暴脱也,速用大料参芪接补之,及脐下大艾灸之。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猪牙皂角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晋矾光明者一两,各为细末研匀,轻者五分,重者三字,温水调灌下。又碧霞散,拣上色精好石绿,研筛水飞,再研取二三钱,同冰片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合温酒调服之。二药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苏。旧说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皆为不治之症。然五症不全见者,速服参芪膏,灸脐下,亦有得生者。卒中眼上戴不能视者,灸第二椎骨、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若中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气喘遗尿,皆不可治。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传心方》云:治男子妇人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即时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当面作好醋炭熏之,令醋气冲入口鼻内,良久,其涎潮聚于心者自收归旧。轻者即时苏醒,重者亦省人事,唯不可吃一滴汤水入喉也。如吃汤水,则其涎永系于心络不能去,必成废人。

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浮迟吉,坚大急疾凶。浮迟为寒。虚大为暑,不当暑则为虚。浮涩为湿。浮大为风。浮数无热亦为风。微而数、浮而紧、沉而迟皆气中。风应人迎。气应气口。洪大为火。滑为痰。或浮而滑、沉而滑、微而虚者,皆虚与痰。更当察时月气候,及其人之起居,参以显症,而定病之主名,以施治疗。中风

中后当如东垣法,分中血脉、中腑、中脏施治。《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此《内经》论中风之浅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症,则以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太阳经中风,无汗恶寒,于续命汤中加麻黄、防风、杏仁一倍,针太阳经至阴出血,昆仑举。有汗恶风,于续命汤中加桂枝、芍药、杏仁一倍,针风府。阳明经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于续命汤中加石膏二两,知母二两,甘草一两。有汗身热不恶风,于续命汤中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各一倍,针陷谷,刺厉兑。太阴经中风,无汗身凉,于续命汤中加附子一倍,干姜加二两,甘草加三两,针隐白。少阴经中风,有汗无热,于续命汤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一倍,针太溪。凡中风无此四证,六经混淆,系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每续命八两,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刺厥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

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

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知为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也。宜大秦艽汤养血而筋自荣。若内外症俱有之,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内邪已除,外邪已去,当服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尽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之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

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丹、活命金丹之类。不宜用龙脑,麝香、牛黄,为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面目青,左胁偏痛,筋脉拘急,目,头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胆兼中肝也。犀角散之类。如左寸脉浮洪,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忪悸恍惚,此中小肠兼中心也。加味牛黄散之类。如右关脉浮缓,或浮大,面唇黄,汗多恶风,口语涩,身重怠惰嗜卧,肌肤不仁,皮肉动,腹胀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防风散之类。如右寸〔1〕脉浮涩而短,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闷,短气自汗,声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肠兼中肺也。五味子汤之类。如左尺脉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独活散之类。治风之法,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尽矣,然不可执也。如小续命汤,亦麻黄、桂枝之变,麻黄、桂枝若不施于冬月即病之伤寒,而施于温热之症,未有不杀人者,其可执乎。戴复庵云: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久患风疾,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义。若先不顺气,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其能治也。然顺气之药则可,破气、泻气之药则不可。卒仆偏枯之症,虽有多因,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芪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有治风之功焉。许宗治王太后中风口噤,煎二药熏之而愈,况服之乎。多怒加羚羊角。渴加葛根汁、秦艽。口噤口亦加秦艽。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不得睡加炒酸枣仁。不能言加竹沥、荆沥、梨汁、陈酱汁、生葛汁、人乳汁。内热加梨汁、人乳、生地黄汁。痰多加竹沥、荆沥,少佐以姜汁。予每治此症,用诸汁以收奇功,为其行经络,渗分肉,捷于汤散故也。【小便不利】《三因》白散子加木通、灯心、茅根煎,热盛去附子。洁古云:中风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已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当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遗尿】浓煎参芪汤,少加益智子频啜之。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此其大略也,仍分症详著于后。〔1〕冒:原作“胃”,形近之误,据虞衙本改。【痰涎壅盛】

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数滚,去橘红,再煮至一碗顿服,白汤导之。吐痰之圣药也。竹沥、荆沥少佐姜汁,加入二陈汤、星香散中,乃必用之药。戴云:肥人多中,以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气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胆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降,调理之剂,唯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以治中风之症,中气、中恶、霍乱尤宜。中后体虚有痰,宜四君子汤和星香散,或六君子汤和之。脉沉伏无热者,用三生饮加全蝎一个。养正丹可以坠下痰涎,镇安元气。气实者以星香汤吞之,气虚者以六君子汤吞之。【口噤】

以苏合香丸,或天南星、冰片末,或白梅末擦牙。以郁金、藜芦末搐鼻。以黄芪防风汤熏。针人中、颊车各四分。白矾半两,盐花一分,细研。揩点牙根下,更以半钱匕绵裹,安牙尽头。用甘草比中指节截作五截,于生油内浸过,炭火上炙,候油入甘草。以物斡开牙关,令咬定甘草,可人行十里许时,又换甘草一截,后灌药极效。【口眼斜】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动戾拘缓。又云:厥阴所至为。盖缩短也。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以胜木之条达也。戾者,口目斜也。拘者,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斜拘强也。缓者,筋脉纵也。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土兼化缓纵,于其空隙而拘缓者,自缓也。故口目斜者,多属胃土,然有筋脉之分焉。经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此胃土之筋为斜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所生病者,口唇斜,此胃土之脉为斜也。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治宜清阳汤、秦艽升麻汤,或二方合用。黄芪二钱,人参、当归、白芍药各一钱,甘草、桂枝各五分,升麻、葛根、秦艽各一钱,白芷、防风、苏木、红花、酒黄柏各五分,水酒各半煎,稍热服。初起有外感者,加莲须葱白三茎同煎,取微汗。第二服不用。外以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拓病上,左拓右,右拓左。筋急斜,药之可愈。脉急斜,非灸不愈。目斜灸承泣,口灸地仓,如未效,于人迎、颊车灸之。戴云:中而口眼邪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半身不遂】

经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盖胃与脾为表里,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是故胃阳虚则内从于脾,内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沉鼓涩也。涩为多血少气,胃之阳盛则脾之阴虚,虚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于部分之外,故胃脉鼓大于臂外也。大为多气少血,心者元阳君主宅之,生血主脉,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脉小坚急。小者,阳不足也。坚急者,阴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之三等脉,凡有其一,即为偏枯者何也。盖心是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是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胸膈间之膻中气海,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下中外,无不周遍。若标本相失,则不能致其气于气海,而宗气散矣。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五藏则喑。即此言之,是一条可为后之诸言偏枯者纲领也,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病者也。故治疗之方,不用黄芪为君,人参、当归、白芍药为臣,防风、桂枝、钩藤、竹沥、荆沥、姜汁、韭汁、葛汁、梨汁、乳汁之属为之佐使,而杂沓乎乌、附、羌、独之属,以涸荣而耗卫,如此死者,医杀之也。丹溪云:大率多痰,在左挟死血与无血,在右挟气虚与痰,亦是无本杜撰之谈,不必拘之。古方顺风匀气散、虎骨散、虎胫骨酒、黄芪酒皆可用。外用蚕沙两石,分作三袋,每袋可七斗。蒸热,一袋着患处,如冷再换一袋,依前法数数换易,百不禁,瘥止。须羊肚酿粳米、葱白、姜、椒、豉等煮烂熟,日食一具,十日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