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类书活人总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9:41:53

点击下载

作者:(南宋)杨士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试读:

内容提要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又名 《仁斋伤寒类书》,乃南宋医家杨士瀛总括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两书内容并参合己见而成。共七卷。卷一为活人证治赋,卷二为伤寒总括,卷三为伤寒证治,卷四至卷六分述77种证候的鉴别与证治,卷七论述小柴胡加减法等。全书多以歌括贯其首,重视鉴别诊断,不仅方便记诵,更因 “对病识证,因证得药”而切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南宋景定元年 (1260)环溪书院刻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系南宋名医杨士瀛撰。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南宋三山 (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南宋时期 (13世纪)。杨士瀛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习医,对 《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其学上宗汉魏,下逮两晋、隋唐以至宋金,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成一家,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均有所成就。其于辨证论治多独具卓识,尤以 “气为血帅”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主要著作除本书外,尚有 《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医脉真经》和 《察脉总括》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以仲景 《伤寒论》、朱肱 《类证活人书》为主,对脉证合参、寒温病及相似证的鉴别多有发挥,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原书刊行后,历代均有刊刻。现存刻本五种,其中刊印最早、内容最好的是南宋景定元年(1260)环溪书院刻本,刻印精良并进行精校的是清道光八年(1828)棠樾鲍氏重校木活字本。本次整理以宋景定元年(1260)环溪书院刻本为底本 (简称 “原本”),清道光八年(1828)棠樾鲍氏重校木活字本为主校本 (简称 “道光本”),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朱崇正附遗本 (简称 “明本”)及清四库全书本 (简称 “四库本”)为参校本。元刻本一种,未能查阅。

本次整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原本为竖排繁体字,现改为横排简体字。并采用现代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标点。

2.凡原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讹字,均予以径改,不出校。如 “燥”“鞭”,径改为 “躁”“鞕”。

3.异体字均以现代通行的简体字律齐,不出校。如 “蚘”“衂”,径改为 “蛔” “衄”。

4.原本古字 “志”“胎”等一律径改为 “痣”“苔”。

5.原本通假字如 “傅”通 “敷”、“拳”通 “蜷”,一律保留原字,并出注说明。

6.对个别冷僻字词如 “啘”“熁”“崇朝”“咸藏”等进行简明注释及必要注音。

7.原本方名 “圆”者,为 “丸”之避讳字,一律改成“丸”。

8.原本每卷卷次前均有 “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一前有 “三山名医仁斋杨士瀛登父撰次,建安儒医翠峰詹宏中洪道校定”,卷一末有 “增修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卷之一

”,卷二末有 “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二”,卷三至卷七末有 “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三”“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四”“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五”“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六”“新刊仁斋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卷之七”等字样,今从简,一并删去。

9.原书有注的,以小字予以区分。

10.原目录有误之处据正文改正。卷之一

活人证治赋理内通彻,攻取阴阳

一、论风、寒、暑、湿、温、热诸种脉证治法

风缓寒紧太阳病,自汗,脉浮缓,为伤风,用桂枝汤;无汗,脉浮紧,为伤寒,用麻黄汤。伤风证见寒脉,伤寒证见风脉,则二药兼用。张氏云: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其后必吐脓血。诸可汗证服麻黄汤之后,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血,衄乃解。寻常感冒,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燥实内热者,人参败毒散与之。世俗多以五积散为常用之剂,然其用药温燥,但可施之寒湿,其他证候服之误人。

暑虚热洪中暑与夏月热病,外证皆相似,但中暑脉虚弱,肢节不疼;热病脉洪盛,肢体痛重。中暑,与香薷散、小柴胡汤;小便不通,五苓散。夏月热病,用药不可太温,如表证,当用桂枝汤、麻黄汤之类,须以黄芩、升麻佐之。其有表里俱热,经日不解而脉数者,竹叶汤可量与之。中暑何以脉虚?暑伤气而不伤形,热则气散也。夏月登途,十神汤亦能解暑。

春曰温,斑曰毒春病曰温,脉浮紧,其病轻,夏至以前是也。春病发斑疹者曰温毒,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其病重,盖阴气衰而阳气盛也。春温,升麻葛根汤;热多者,小柴胡汤。温毒用败毒散、葛根橘皮汤,并加紫草、芍药。

坏如疟,痓如风坏病曰温疟。尺寸脉弦盛,先热后寒,吐汗下积之余证也。温疟先热后寒,及寒热相等者,并小柴胡汤。先寒后热,小柴胡汤加桂。若脉紧实,大便秘,大柴胡汤下之。痓如风痫,脉沉迟弦细,项背强急,身体反张。刚痓无汗,柔痓有汗。先语者发刚痓,先手足冷者发柔痓,并属太阳。盖先伤风,又感寒湿致之,阳沉于阴之中,故其脉沉细。痓最难痊,十救一二。湿家发汗太过亦作痓。刚痓,麻黄葛根汤;柔痓,桂枝加葛根汤。

风温湿温,自汗多发汗逆风温脉浮。张氏云:寸脉浮滑,尺脉濡弱,盖素伤于风,因而伤热所致也。湿温,寸脉濡弱,尺脉小急,素伤于湿,因而伤暑所致也。外证并多自汗,谨勿发表,表汗则逆。风温,人参羌活散、小柴胡汤、萎蕤汤。湿温,通用除湿汤、五苓散。湿气胜,身痛,大便滑,与术附汤。暑气胜,烦渴,大便秘,白虎加苍术汤。

风湿中湿,有便秘与便通风湿脉浮虚,大便秘,小便利,身痛微肿,风气与湿气相搏然也。中湿脉沉缓,大便利,小便秘,身痛发黄,风雨袭虚,山泽蒸气然也。风湿,通用败毒散,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中湿,通用除湿汤、五苓散。大便利,小便亦自利,术附汤。

已上总名伤寒。

二、论阴阳虚盛、表汗里下及表里余证

原夫阳虚则阴从内出而恶寒,阴虚则阳自外入而结热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虚于表,故阴出而乘之,所以恶寒而肢肤怯冷也。阴虚于里,故阳入而乘之,所以结热而燥,胃干而大便硬秘也。出入之间,寒暑则变。

恶寒者为表邪,汗则必愈;结热者为里病,下之随彻阳虚阴盛,表病里和,汗之而愈,属桂枝汤、麻黄汤、葛根解肌汤。阴虚阳盛,里病表和,下之而愈,属小承气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随轻重而度用之,不过除邪辅正而已。原韵四句,汗下纲领。表证脉浮,里证脉实,有能察脉以辨其表里,验证以审其汗下,治法无余蕴矣。脉微迟,坏病虚烦、咽干、诸血、诸动气,并不可汗。脉浮涩,小便清或少、呕吐、厥逆、喉塞、诸动气,并不可下。

非汗候,又不可下,表里无证但解和非汗证,又非下证,小柴胡汤随证加减为良。解表加桂,通里加枳壳,半表半里证亦主之,败毒散、和解散可以参用。若经多日不大便,目中不明了,或热不止,脉虽浮数,可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下之。

有浮脉,复作里烦,内外俱见惟渗泄渗泄以五苓散利小便。若久不大便,而小便反清者,与桂枝汤。若心下满,大便硬,头汗出,微恶寒,与小柴胡汤。又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可以解表和里;桂枝加大黄汤,可以解表攻里,皆主治表里俱见之证。

三、论随变随应,不可拘以日数及荣卫腑脏受病浅深

意曰脉以证别,证因脉寻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证如此,脉亦如此,一依条例用药。证与脉略同,则加减于其间;证与脉大异,则消息揣量,俟其形见,然后以某证某药条例主之。凡治伤寒,贵乎纤悉问证。

阳脉浮长弦而盛,阴家细微缓而沉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少阳脉弦,太阴脉沉细,少阴脉沉带紧,厥阴脉微缓,尺寸俱如此。手六经,足六经,经有十二,伤寒只传足六经。

始证遽阳盛即下胃腑始得病便为阳盛入内之证,即属阳明。阳明即胃腑也,用小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以一二日在太阳。

初得若脏病直温少阴阳受病则在腑,阴受病则入脏。发于阳则先属太阳,发于阴则先属少阴,此二经受病最多。若初得病便作脉沉,厥冷恶寒,即是少阴,用干姜甘草汤、四逆汤温之。少阴反发热证,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属肾,太阳属膀胱,合为脏腑,此二经受病最多者,谚曰伤寒偏打下虚人是也。

如脉浮多日以有表,但病在太阳而究心张氏云:凡病至十余日,太阳证犹在而脉浮者,但治太阳,不可拘以日数,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皮肤为卫,血脉为荣,荣行中,卫行外卫行脉外在皮肤,荣行脉中在血脉。风伤卫气,其病浅,故用桂枝汤以解肌;寒伤荣气,其病深,故用麻黄汤以发汗。合而谓之太阳表证也。

肌肉属胃,阴证属脏,胃入里,脏尤深荣卫之下为肌肉,阳明主之。肌肉之下为脏,三阴主之。胃者,阳证之里;脏者,阴证之里。入胃当下,入脏当温。胃腑为里,脏则又深于里者矣。

四、论一证之中有表有里

岂不以恶寒一也,外热属阳,无热属阴太阳恶寒,脉浮,有热,用桂枝汤、麻黄汤。少阴恶寒,脉沉,无热,用理中汤、四逆汤。太阴、厥阴皆不恶寒,然厥阴只有一证,大汗出,热不去,中拘急,肢体疼,下利,厥逆,不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发热一也,不渴为表,见渴为里表有热,不渴,小柴胡加桂。里有热,口燥烦渴,身热,四肢厥而脉滑,白虎加人参汤。欲知内有热内无热,但以饮食喜冷喜热试之。太阳发热则恶寒,阳明发热则自汗,少阳发热则呕。

有先温乃汗之证厥阴下利,腹满身疼,先温里,乃发表,温里用四逆汤,发表用桂枝汤。

有先解后攻之理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喜忘,如狂,而血自下,下者愈。若外不解,可先与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结急,乃以桃仁承气汤攻之。

身疼作热诊之浮则腑候外应,体痛自利沉而得则脏家病起均是身体疼痛,脉浮发热者,表未解,用桂枝汤;脉沉自利者,里不和,用四逆汤。凡下利须辨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冷。

热而忪满、哕曰支饮;凉而胁坚、呕为里水身热干呕,嗽喘微利,心下怔忪,此为表有水,小青龙汤汗之。身凉干呕,汗出短气,微嗽微利,心下痞满,引胁硬痛,此为表已解而里有水,十枣汤下之。经云:诸有水气,目下微肿。

体如火,反欲被,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极冷,犹恶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表热里寒者,脉沉而迟,先与阴旦汤;寒已,用小柴胡汤加桂。里热表寒者,状如热厥,脉沉而滑,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已,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又少阴恶寒而蜷,时烦,不欲厚衣,大柴胡汤下之。

五、论病在三阴当温,病在胸膈可吐,及合病并病治法,误汗、误下、失汗、失下诸变证

大抵无身热、无头疼,则温以阴经之剂身热、头疼多是阳证,三阴证例无身热、无头疼,盖诸阴经络上至颈而不至头故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四逆汤温之。惟厥阴呕吐涎沫,有头疼而无身热,用吴茱萸汤。少阴有反发热而无头疼,然其脉沉,不可误下,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而表之。但阴证终无大热,亦无汗,纵有微热,亦或下利,手足厥也。世俗不识阴证者,多每遇伤寒必欲发汗,请以上项条例鉴之。

有痰妨、有胸满,则吐其膈上之忪病在胸膈,或多痰,或邪气妨满而怔忪者,可吐之,用瓜蒂散、栀子豉汤或盐汤。脉微者不可吐,只用半夏、茯苓、枳壳、桔梗、陈皮之剂。

三阳明俱可下,惟合病恶寒者,有表当汗太阳阳明,本太阳病,因汗、下、利小便后,胃中燥,大便坚,小便数,属脾约丸。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或谵语,属调胃承气汤。少阳阳明,本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后,胃中燥,大便难,亦属调胃承气汤。正阳阳明,即本经自病,属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者俱可下,惟太阳阳明合病而有恶寒之证,此则病在表,却当汗之,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又喘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可与麻黄汤,盖麻黄主喘故也。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脉弦者,木克土,名曰负,不治。

并太阳在外解,若归根入胃者,本条用攻太阳、阳明先合病,然后并归一经,但见太阳证者可汗,但见阳明证者可下。

所以阳盛有桂枝之毙,阴多戒承气之冲桂枝下咽,阳盛即毙,以火济火也。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以水济水也。

当下而汗,为无阳,为厥竭,为语;当汗而下,为痞气,为懊,为结胸当下而误汗,则外泄其正气,内之邪气乘虚而出焉;当汗而误下,则内泄其正气,外之邪气乘虚而入焉。又有伏阳证候而脉沉伏,尤不可误用热药温之,轻则变证,重则害人,常须体认。下厥上竭者,由其妄汗动血,口鼻耳目有血出也。懊者,真气内虚,客气动膈,懊恼烦郁之状。

失下则血凝气滞以热厥当下不下,血气不通,故热深则厥深也。热厥初得病,身有热,其脉沉滑,指爪时温,小承气汤主之。

失汗则热闭狂忘而蓄脓当汗不汗,蓄热化为毒血,喜忘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