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丰富心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9:31:19

点击下载

作者:吴迪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丰富心智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丰富心智试读:

一所优质学校应有的文化迹象

建设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而这一追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发起一场变革,以及在变革中能否生成特定的学校文化。

今天,“文化的力量”正日益凸显其重要功能。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氛围和言行标准,赋予了这所学校师生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种特有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在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主动“调适”自身的身份要求和特有倾向。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每一所学校都会有一定的文化存在,也有其相应的文化特点。一所学校的文化究竟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乃至学校变革的顺利推进。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其特色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润育,学校的办学特色集中表现为学校文化的特色,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要想有足够的“磁性”,就必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想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持续不断的、强大的变革能力;而强大的变革能力基于特色鲜明、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学校教育哲学里。学校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学校的建筑与仪式、环境与布局表现出来,但实际上,真正催人奋进、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还是要通过日常教育教学,通过大家鲜明的个性与为人来“呈示”。

一所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最关键的不是看“大楼”,而是看“人”,看教师们有没有真实的个性,有没有感人的故事,有没有被学生记住,有没有真正影响学生的人生与成长;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劳逸结合,能否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团队成员和师生之间能否相互激励;教育过程有否充满谅解和同情,教师能否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和压力;在学校全部生活中是否充满了对人的细节关怀……我这样说并非要否认和排斥学校的硬件建设。有钱当然要投入,但在投入过程中不妨更注重“软文化”建设,在开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经营学校文化品质,让未来的历史呈现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涤荡,形成鲜明深刻、一以贯之的学校教育哲学。因此,我们要积极整合学校文化变革架构,使学校“硬文化”与“软文化”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校真正散发出恒久的、迷人的文化芳香。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丹尼尔·丹尼森教授在经过对1500多家样本公司研究后,指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参与性(involvement)与一致性(consistency),是理想组织的四大文化特征,这四大文化特征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按照丹尼森教授的观点,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一是全体教师有没有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二是全体教师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三是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个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如果肯定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表明学校存在着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行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所以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表现,是一种感觉,尤其是一种别人在你身上感受到的感觉,它最终必然要融入到你的思想与行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什么我们对不同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原因所在。

我以为,一所优质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要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有不断提升变革能量的内驱力,要有永远秉持“学生第一”的教育立场。今天,我们不论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都希望孩子一定幸福?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但往往追到了别的,忘却了幸福使命本身。学校应当成为一个真实的、合宜的、儿童能处处发现自己的幸福世界。须知,儿童才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努力彰显学校文化的“人学”内涵,让我们的孩子有爱、善良、高贵、干净、宽容、尊重;让他们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让他们头脑自由,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让他们心灵丰富,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这样,教育改变的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的命运,改变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在我的概念中,一所学校如果有以下特征,肯定不能算作真正的优质学校:没有主张变革的学校领导;教师没有专业自主权,不能参与学校决策,自我效能感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缺少学习的气氛,没有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成功的路径单一,学校评价教师的维度单一,忽视学校的道德责任等。这些学校往往把外在的或上级的要求作为关注点,重视短期利益和可见的成果,注重外部表现多于内涵发展,在乎的是学校的“结果性表征”,引以为豪的是好的生源、好的教师、好的成绩等。

其实,优质学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与时俱进地获得变革理念,提升变革能量的过程,是不断通过“增能”与“进步”实现对自身超越的过程。我坚信,不论学校现有的起点如何,只要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采取适当的措施,持续变革,每一所学校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从本质上说,优质学校是一种理想与实践的文化。如果从文化变革的视角描绘,优质学校大概是这样的:有鼓励不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存在追求卓越的文化机制;有共享的价值观和愿景,学校发展凝聚着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智慧;有博大的胸怀,学校汇聚着不同性格、不同才情、不同背景的教师,在这里教师可以充分享受到专业尊严和自由创造的欢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责任,把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使命,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不因为是“好学校”而停止探索的脚步。

教育是最应该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事业,学校是最应该充满对美好人生憧憬的场所。假如教育失却理想,我们还能有什么?假如学校没有憧憬,我们还能有未来吗?

学校文化变革从其品质来说,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活力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参与了不少学校的文化变革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一些认识,有了和一线学校一起“整理”学校文化变革经验的冲动。这便是“学校文化变革丛书”的背景和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励,让我们有勇气拿出我们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给广大中小学文化变革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杨四耕2013年5月12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前言:一所学校的文化变革之路

我们的学校,地理位置在江苏与山东两省交界处。因前身是企业办学,所以教育也处于江苏与上海的边缘。近四十年来,我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用心描画自己的教育蓝图。我们喜欢用“乐园”来比喻在边缘上造就的这份美丽,它既是教育理想的表达,也是工作方式的诠释。每个人都自由地成长,努力地实现自己。因其“温暖心灵,启迪智慧”,我们称其为“心智教育”。这里,管理的柔、课程的甜、教师的润、课堂的暖、校园的雅、甜美交织,欣欣向荣,自由向上。

一、与“心智教育”结缘

因心灵期待而开始,每一个心灵,都期待被靠近……

十五年前的一天,暮色将近,校园里渐渐归于宁静。三个女孩迈着缓慢的步子上楼,巧遇准备下班的朱老师,她看到女孩们迷茫失落的表情,主动叫住她们。随后的交谈,让老师震惊了,小小年纪,居然说想从学校五楼天台跳下去。原来她们都来自离异家庭,父母重组家庭后,她们一直很不开心。在老师的劝解下,她们答应暂停行动,第二天再来谈。

送走女孩们,朱老师第一时间告知校长,请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当时学校还没有专业心理老师,为保证心理干预成功,她连夜阅读《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等书籍。第二天的谈话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事后,家长非常感谢老师能走近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从此,我们知道每一个心灵,都期待被靠近。1999年春天,学校一角,有了一间粉色窗帘的小屋,孩子们都知道那是“快乐屋”。谁有不开心的事情,就可以去找老师倾诉。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拉开了序幕。

当时,我们以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纲领,率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1年被授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称号,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移交地方后,我校成功召开了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同年被授予“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称号。

多年来,我们秉承“温暖心灵,启迪智慧”的信条,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一路踏实走过,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心智教育,当年播下的心育种子,已经开出一瓣“心”香,熏染着我们的课堂、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心智教育的演变及成熟,可谓十五年磨一剑。

在我们看来,心智教育(Mental Education),是素质教育基准上,全面的校本化教育模式,它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起点,以多重社会建构为策略,关注个体自由心智的启发与能力的培养,形成心灵成长与智慧发展并重的乐园式文化。它是一种温暖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它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凸显每个人的热情与创造力;它是一种有活力的教育,发展个体心智使之不断优化,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紧密关注学生情绪、情感等诸心理要素,营造温馨的绿色校园,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处理情绪及促进其良好的人格养成。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中,要把心智成熟作为培养人的终极目标,使之身心健康、情绪饱满、态度积极、阳光奋进,有自然向上的力量,有挑战困难的勇气,有面对挫折的意志力。

温暖,贴近心灵;灵活,顺应发展;弹性,不受局限;积极,朝向阳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每个生命的成长形态,在自然成长中辅以前进的动力。

建构主义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自己决定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其意义,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解释事实,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最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社会建构的心智教育实践研究: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及家长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定心智模式,有些教育探索其意义在常规的评价体系之外,又有益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社会建构的视野下,整理各群体中自主自发的心智教育实践,对于构建心智教育体系有极大意义。

二、心智教育的探索历程(一)心智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与突破

因课题研究而突破。2010年,我们全面提炼学校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之模块化运作,以儿童心理发展为视角,全面总结提升,顺利完成徐州市规划课题“与小学生心理发展最匹配的心育方式研究”。该课题的实施,朝着建设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课题“心智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的顺利结题,意味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带动全校工作的心智教育模式,已经全面展开。通过心智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发现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快乐生活,素质也得以全面发展。“心智教育”实施成果显著,初步建构心智教育框架成功。

同年,我们编撰的“心智教育校本教材”《小学生心理发展自助读本》(六册),已经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分成“环境适应篇、人格养成篇、自我认识篇、潜能开发篇、人际交往篇”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紧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精选了适合各年级儿童的经典内容,并且在内容的组织、编排、设计上体现精心。如今,该套教材已经在徐州市范围内广泛使用,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二)心智教育的提炼,来自全校教师“九九归一”的艰苦轮回

是什么,造就了斐然的办学成绩?是什么,练就了师生的王者气质?是什么,滋养了第一小学的心智教育?

成功必有方法。“科研为先”不是空话,而是“九九归一”的轮回。心智教育发展,来自全体教师的主动建构,纵然辛苦,但是喜悦。

1. 寻求理论,发现心智教育的哲学观。身为“第一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似乎每个人都有一种自觉成长的精神,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慧助力学校的发展。多年来过硬的办学,培养了大批优质毕业生,也成长了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我们认为,每个人自觉的积极奉献,取得了斐然的办学成绩;每个人自觉的心智成长,成就了师生的王者气质。鉴于“自觉”,我们决定从“社会建构理论”出发,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心智教育蓝图。

2. 全员参与,启动心智教育的建构。前期研究中,只有少数课题组成员参与。现在我们让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努力把心智教育的理念变得清晰可操作,形成丰富多元的立体教育体系。2013年,随着江苏省规划课题“基于社会建构的心智教育模式研究”的研究,我校开展了数次全校性科研活动。

3. 回忆过往,叙写心智教育的印象。全校教师“印象一小”征文比赛,是教师们自下而上的自主观察。请教师们回望逝去的岁月,捡起曾忽略的记忆,用笔触建构第一小学的美好。教师的描写,来自自主的观察,事例具体而精美,故事确实指向心智教育,但距离建构心智教育的核心,似乎还有些远。

4. 对话课堂,凸现心智教育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建构心智教育概念,吴校长对学校工作事无巨细,自上而下拟出数百个作文命题,下发至各教研组,请教师任选主题自主建构。教师们从心理关注的角度,发掘课堂教学片段或教育学生的亮点故事,表达自己的教育感悟与警思,教师们逐步靠近心智教育的主题。

5. 集思广益,落实心智教育的理念。心智教育的概念,在上上下下的磨合中,感觉“呼之欲出”,又好似“犹抱琵琶”。吴校长多次主持“咖啡屋碰头会”,带领学校中层及骨干教师进行思维碰撞,打磨心智教育概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现心智教育的落实,需要心理支持和教育支持两大体系,心智教育的操作逐渐清晰。

6. 积极创新,力推心智课程嘉年华。学校成立心智教育课程研发中心,在原有国家课程标准框架下,启动育心课程与启智课程。2013年暑假,受上海市教科院杨四耕教授的启发,吴校长带领大家建设“五色花校本课程”,共开创40多门课程,以嘉年华的形式呈现。每周五下午学生的“走课”,不仅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且激发教师的心智再次成长。

7. 多方求证,论证心智教育的支撑。充分了解国内外心智教育发展现状,决定了心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心智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吴校长又开始遍访名家,先后拜访了华师大的刘良华教授,上海教育科学院的杨四耕教授,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课程中心的韩立芬老师。多方考证后,2万多字的文字资料,帮助我们最终完善心智教育体系。

8. 反复内求,细化心智教育的操作模块。为落实心智教育理念,吴校长数次组织学校中层及骨干教师学习。2014年新年刚过,吴校长就带领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大量阅读教科研书籍,商讨心智教育的细化策略。经过连续两天的“脑库会议”,不间断的思维风暴,让心智教育从概念细化为管理、课堂、课程、教师四个模块,形成一套完整的心智教育体系。

9. 落地实践,反复打磨心智教育。2014年3月开始,全校性的教科研活动,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经过数次头脑风暴,建构重写,对心智教育理解与定位的不断深化,心智教育体系的各模块细化规则逐渐诞生。在全校上下的实践中,将心智教育理念,全方位渗透到各项工作中。“九九归一”的淬炼,凝结全校教师的智慧,滋养了第一小学的心智教育。而无数个“九九归一”的轮回,使我们取得了斐然的办学成绩,练就了师生的王者气质。

我们成立了学校心智教育发展中心,由校长统领全局,下面包括心智教育心理支持系统和心智教育教育支持系统。

心理支持系统,是指学校的专门心理服务系统。我们总结十五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做法,选择有资质的老师,作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师生的心理辅导,为心智教育提供直接支持,这项活动由学校教科室负责。形成全方位心理支持的“三八”立体网络,即三个层面,八个模块。三个层面是面向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面对家长,开展家长大课堂等活动;面向教师,开展“舒心坊”教师心理工作坊等;八个模块由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具体包括: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

学校心智教育的教育支持系统,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系统。全校工作以心智教育实施为主,由学校教导处负责,专门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与支持,安排协调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同时选择有资质的老师,作为校本课程执教的教师,并注意考核与管理,形成全方位教育支持的立体网络。

两大体系通过四个模块的运作进行实施。具体包括管理、课程、课堂、教师四大模块。例如:通过开设“五色花”心智校本课程,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研究领域,实现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基础广博三者之间的平衡。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任选加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三、心智教育的育人图景

美国耶鲁大学实施心智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及高水平的才智,而并不限制未来学生把才智运用在哪些方面。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多种技能,并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加以灵活运用的人,才是面向未来做好最佳准备的学生。

我们参考耶鲁大学的评价机制,拟定心智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1)是否关注了学生自然生长需要和心理需求。(2)是否营造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成长氛围及环境。(3)是否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育及管理学生。(4)是否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及时帮助。(一)心智教师的基本标准

心智是道德对利益的均衡,是自己对他人关系的和谐,是自己和众人智慧的集成,是现实与理想的衔接,是困难与机遇的转换,是责任与发展的因果,是事业与人生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智又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一个核心程序。核心程序的对错,对人的思想与行动影响极大。

为培养一批合格的心智教师,我们制定了教师成长的“456规划”。一位合格的心智教师,应当“有爱好,会生活;有健康,会运动;有自信,会工作;有能力,会合作”。具体操作见本章第5节。(二)心智学生的核心标准

我们努力打造心智教育的平台,并不断将其丰富多元,希望学生能够努力成就美好的自己,身上有着这样的特质:

四、心智教育的实践路径(一)观念入心,内化心智提升的自觉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持爱读书的老师,吸引教师们更爱读书,让教师心智走向圆融。

读书漂流瓶活动始于2009年,学校为教师们配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从此教师们的读书意识不断增强。为更好地服务于平日繁忙的教师,精选了一批教育图书,经教师自主选择开展读书漂流活动,通过阅读填写漂流读书感受,在期末读书沙龙交流检验读书效果。首批漂流的书共有11本,其中《教育,诗意的栖居》、《好心态成就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55个鬼点子》、《教师的心灵温度》等书,成为教师们选择时热捧的图书。

后来,每学期都有大批图书在教师们手中自由漂流。《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自传》等书籍,对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读书能使教育观念入心,内化心智提升的自觉意识,促成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让教师们因学习而心智圆融。(二)明心启智,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哲学。

心智管理,追求一个“柔”字。它把心智成熟作为培养人的终极目标,打造灵动校园,其管理特点可以用“五心”来概括:贴心、关心、耐心、细心、精心。形成一套促进师生心智成长的教育管理模式,开发促进全校师生心智成长的教育运行模式,最终形成集体的“向心力”——全校教师带着共同的热情,管理并打造优秀的教育集体。

心智课程,追求一个“甜”字。分成育“心”课程和启“智”课程。既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国家规范课程传授的知识,也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心理和智慧得到和谐完整的发展。育“心”课程的主体,是创建“五色花”心智校本课程,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研究领域,实现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基础广博三者之间的平衡。

心智教师,追求一个“润”字。教师应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突破自己,从心智成长、课堂艺术、课程涵养、表情、服饰等方面修炼自己,形成心智教师的六种能力:纠偏能力、导航能力、放空能力、自省能力、赏识能力、合作能力,达到心智教师的标准:暖、慢、满、软。

心智课堂,追求一个“暖”字。心智教育的课堂教学特点是暖,注重学习者学习情绪的整理,引导学习者进行认知关系的搭建,注重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视学习者的思维发展训练。

心智教育的四个板块一起运作,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大家的努力下“明心启智”,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哲学。(三)社会建构,丰厚心智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教师及家长各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定心智模式,有些探索其意义在常规的评价体系之外,但是又有益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从社会建构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我们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心智教育平台,活动体现多元化与自主化。尊重每一个人积极自主的探索实践,实现个体心智发展的最优化,共同营造幸福的校园空间。

扶持“教师小团体”的各种活动,提供并搭建平台,促成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圈子。例如活力灵动的“师香园”QQ群、修炼书法艺术的“墨香苑”、保持身体活力的“健康谷”、一展书香的“读书沙龙”、热爱生活的“摄影棚”、拼搏比赛的“球友会”等等,把有相同爱好的教师集中在一起,使师生在此得以成长。“校园文化节”这个平台是学校最大型的平台,侧重文体活动展示,两年一届,持续时间约两到三个月。从集体项目到个人才艺展示,涵盖了音、体、美、智等类,活动覆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挑战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学生、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让校园文化节这个平台,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主题活动周”平台,侧重“以乐促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愉悦感。语文周、数学周、英语周、科技周、心乐周,每科每学年一次,持续一周左右时间。学科周系列活动紧密围绕日常教学活动展开,以浓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现在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教育平台”侧重情感体验活动。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性,组织好课外活动平台的目标论证和实施预案,高效地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使校园课外活动成为激发学习动机、体验幸福快乐的平台。我们打造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模式,如参观污水厂、电厂、选煤厂,到一线慰问矿工,参观淮海战役纪念塔、参观李可染故居,精心组织毕业典礼、经常举办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增长了学生知识、丰富了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心智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建一座乐园,通过管理、课堂、教师、课程各模块协同运作,彰显积极向上的心智教育文化,让这所校园散发出无限的活力,激励着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第一章心智教育的文化魅影

我们时常在思索:一所学校,对于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经过多年的思索,我们发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每个生命自由成长,就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在这里,课堂是“暖”的,课程是“甜”的,教师是“润”的,管理是“柔”的。一切都在温柔地发生、发展……

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有这样一段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或许是对心智教育最好的比喻。这样的境界,看似理想而完美,诗意且美好,而学生的心智成长,最需要的成长环境,不就是这样的吗?第一节 暖:心智课堂的温度

我们经常问自己:理想的课堂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恐怕一百个学生会带来一百个愿景,一百位老师又会有一百样演绎。就让我们换个角度,回归到教育的本心叩问内在,思考:什么是学生想要的课堂?什么是教师想呈现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所渴望的课堂是暖暖的,让孩子们如沐春风,轻松释放每一个学习的触角;所期待的课堂是充满温度的,足以启迪心智,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候鸟迁徙,鱼儿洄游,千辛历尽,唯“暖”字矣。遵循生命体对暖的本能追寻,打造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让“暖”溯回成流,在课堂中不断催生,循环往复,是心智课堂的内在追求。这个课堂,和“冷”相对,是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相遇,远离传统课堂知识灌输的冷清,远离传统课堂师生交流的冷硬。这个课堂,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尊严,是心灵与心灵的交相辉映,彼此分享知识的理解、经验的习得,不仅关注智慧的生成,更注重情感的共融。一、“暖”的师生关系

心智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遇的场所。在这里,没有质疑与不耐,每一个孩子都被信任、被尊重;在这里,没有俯视与仰视,只有真诚的接纳和欣赏;在这里,没有冷漠和忽视,每一星思维的火花都将得到无条件的支持与帮助。心智课堂的师生关系,是相牵的大手与小手,懂得扶持,更懂得适时放手;心智课堂的师生关系,是相触的我心与你心,既有碰撞的火光,又有情感的共融;心智课堂的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很温暖,很温暖的关系……(一)信任与尊重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有被信任与尊重的需要。

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氛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所以“自由”绝不是放纵,而是尊重孩子自发性的本能需求,在规则与纪律中营造一个适合其最好发展的环境,在这个氛围中,让学生大胆放开思维的缰绳,敢于驰骋知识的沃野,遵循自身的思维节奏,积极的思考。

自如的表达与静心的倾听。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时刻有等待倾听的耳朵,他们来自同伴,来自老师。鼓励你自如的表达内心,表达观点,没有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没有不敢说的尴尬,不必担心说错,也不因答错羞怯。

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样的课堂,鼓励思维的碰撞,大胆表达内心的不同想法。没有话语的霸权,每个孩子都在平等的交流中让知识生成,在平等的对话中让思维重组。(二)悦纳与欣赏

请相信,当你欣赏一朵花,你的内心也如花般静美。

悦纳是微笑的包容。心智课堂是包容的课堂,需要教师打开心扉去倾听孩子的每一个思维脚步,透过行为观察他们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偶尔为之的小错误,体悟他们每一个小情绪,包容它们,并处理它们。

欣赏是来自于内心赞赏。赞赏来自于驻足的欣赏,停下来,放慢脚步,才能欣赏。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常常静下心来聆听那些大胆的表达,观察那些生成的细节,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用心感受每一点思维的火光,每一个进步的契机,用微笑、用眼神、用语言表达你的赞赏。(三)支持与帮助

默默地,做那双无声推动前行的手。

在心智课堂里,支持与帮助的背后是无声的期待和及时的激励,它看重学生的每一点想法,看重学生的每一条意见,也看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没有高下之分,所有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理解,也能得到来自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充分获得快乐、愉悦、安全的情感体验,让学习和成长惬意前行。二、“暖”的教学策略

短短的三十五到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你若将它看做分秒必争的战场,那么,你只是名认真、刻苦的教师,因为你的使命是任务,你的目标是完成。如若将它看做丝丝入扣的剧目,那么,你可以是编剧也可以是演员,你的使命是营造,你的目标是让剧情自然流淌。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中演绎自如的思维,发展个体的如实需要。这,才是心智课堂的本色。(一)“暖”出情绪:向通往课堂之路起航

整理好学习的情绪是心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暖”出课堂氛围的第一股热流。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就是当他们兴致勃勃又跃跃欲试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田老师利用简易教具——粉笔来导入新课,首先是一支、二支、三支请学生数,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积极性很高,正当他们回答问题的高潮时,老师突然将一支粉笔折成了两半,问学生:“这一半的粉笔应该怎样表示?”学生渴望得到答案,自然地就引入新课。

结合科目的特点,单刀直入,第一时间聚焦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全部心神投入到课堂中去,即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情绪整理方式。有助于凝集课堂的氛围,使之成为温暖、有效的“学习场”。(二)“暖”的认知搭建:游弋在课堂的长河“严谨的推理,完美的分析,详尽的讲解。”教师们常常困惑:似乎再如何地投入,也总不能深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在备课中,我们总是将认知的内容整理得条理分明,修剪得不枝不蔓,几近苛求地让自己一遍遍琢磨,以期呈现给学生一片绚烂的花园。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花园再漂亮,花朵再夺目,假若通向花园之梯总让学生畏惧,前往花园之路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我们要如何呈现我们精心备下的心意呢?

其实,花开的姿势各不相同,一如学生的认知风格也迥然相异。因此作为学习者,学生的认知风格是心智课堂中不能忽视的存在。要具备心理分析、行为观察的知识和能力,善于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考察各种教学策略与不同学习风格的适应程度,创设适应每个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宜的速度、合适的方式,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三)自我建构之“暖”:漫溯向课堂更深处

对于播种者来说,最大的希冀莫过于丰收。而好的农夫,往往不会只着眼于自己勤恳的付出,更多的是关注苗苗们的成长需求。只考虑施肥量而不考虑吸收能力的农夫绝不是好农夫。因此“揠苗助长”的故事对于教育者最大的启示便是:成长可以被引领但绝不可能被代替。所以,若要向课堂更深处漫溯,心智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开始。

二年级《物体的沉与浮》一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堂课,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简单引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所给物品的沉浮状态,并归纳总结,就是课堂的全部。然而,作为心智课堂教师,则应该将教学的眼光从沉浮前概念一直延伸到中学的密度概念,了解知识点的“前身”和“后世”,则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预测——实验”的全部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将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对比,逐步解构内部概念,重建新图式,促使学生内部概念同化,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继续建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心智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内化知识进行自我知识体系的搭建和处理。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当下的看法,思考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是心智课堂所要完成的工作。(四)思维训练之“暖”,登临不同的知识彼岸

思维训练的过程就像是植物吸收养分并化合出成长动力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与倾听中顺应儿童思维的节拍,适时设趣,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诱使他们思维的碰撞,让儿童萌生思维的触角,从而扩充思维的张力。

在游戏中,孩子的身心最放松,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一堂识字课中,张老师设计了各种和识字紧密联系的游戏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如:在一次练习课上,给孩子们玩了一个“挑战魔术师”的游戏。在黑板上出示“日、大、工、王、来”这几个字,“同学们,都喜欢看魔术吗?喜欢春晚上的魔术大师刘谦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刘谦把他的扑克牌玩得出神入化,今天你能不能挑战刘谦,把这几个字变出花样来呢?”“好”同学们听了摩拳擦掌。当他们想出一个新字时,我会再启发他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变成另一个字。呵,还真是小小魔术师,日字加一笔变成“白、旧、目、田、甲、由、申”孩子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三、“暖”的课堂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真诚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进步的酶,它能催生更多的暖流,赋予课堂强劲的活力,给学生带来更正向的引导。心智课堂的评价一定是及时有效的评价,一定是适度多元的评价。它艺术地鼓励学生进取,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它巧妙地保护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如沐春雨。(一)及时有效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评价一定要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适时评价。“好一个新颖的想法啊”给孩子的是自由的羽翼,“你的这个方法老师都没有想到呢”唤醒的是孩子的自信,“老师谢谢你,因为你的提醒,帮助大家避免了一个错误”让孩子体会的是尊重。斯塔佛尔姆曾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从具体中来引导,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二)适度多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适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的心智,鼓舞灵感的涌现。当然,在这里更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从期待成长的角度来尊重差异。评价标准要做到因人而异,了解不同孩子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只有尊重差异,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温暖的氛围,并给予具体的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他们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

同时,评价更应该多角度进行,建构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鼓励同伴间的互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点评,倡导对自我的评价,让课堂更加丰满。

第二节 甜:心智课程的味道

记忆中的甜蜜味道,竟然是糖果的味道。不由得对简单本色的东西由衷地赞美怀念,浮华掠过,本色和自然的味道升格成我们对可望不可及的甜蜜的追寻。喜欢糖果含在嘴里那甜甜的味道,于是想到,如果课程也具有糖果一般甜甜的味道,泛着丝丝的甜蜜,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孩子们心里……

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探索的天性,是世界的发现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探究世界的愿望。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质,在智力、个性、动机等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代表儿童的好与差之分,而是要求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的过程应该是个性张扬的过程,尊重儿童的个性,保护和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是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首先是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即为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课程,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为学生提供一点张扬个性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体验;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欣赏……为此,“五色花心智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应需而生。

我们坚信:课程是儿童一段甜蜜的回忆,课程的魅力在于徘徊在舌尖上那甜甜的经久不忘的味道。

我们秉承的是:着眼于儿童成长的需要,打造儿童喜欢的,有吸引力的,并且可以促进学生成长的课程。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课程吸引,并像在“超市”自选商品一样的自由选课;让每一个孩子每周都有半天快乐活动日,享受“课程嘉年华”带给他们的学习快乐。

由红、橙、绿、蓝、棕五种颜色构成的“五色花”心智课程,就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设计的能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课程分五个板块,红色育人课程,橙色智慧课程、绿色探究课程、蓝色育心课程、棕色文化课程。让学生在“五色花”课程中充分享受“心智教育”的“红利”,完善心智,让每个孩子都自信,让每个孩子都发展。使他们不仅具有健康的心理,还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一、学生在“心智”课程中发现了学习的快乐

一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宏扬了优秀的本土文化。如《果树的四季》,告诉学生地域分南北,果树有东西;果香飘古今,种类大不同。让学生探索果树四季的奥秘,了解果实成长的历程,让他们走进自然,亲近果园,在岁月交替中体味自然界生命的轮回。

二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如学生对昆虫有兴趣的,可以选择《昆虫小世界》课程班与来自不同班的同学一起探索昆虫的奥秘;学生对游戏感兴趣的,可以走进这门课程,玩滚铁环、跳房子。这样的课程学生喜欢,家长也支持。

三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五色花”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在提高课程的育人功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周五下午的全校“走课”,打破了固定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有新鲜感、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合作等社会技能,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心智”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快乐、主动地展示自信,感受课程的神奇魅力,从心底升华对知识的渴求。“我羡慕姚明,所以特别喜欢篮球”、“我喜欢漂亮的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我喜爱音乐,我想学古筝”、“我喜欢电脑绘画,用数码绘画板画画特别有意思”、“我喜欢读书”、“我喜欢烹饪”、“我想有一手漂亮的字!”“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小记者”、“我想成为玩魔方的高手”、“我喜欢玩沙盘游戏”……

我们的校本课程正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课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超越自己,所以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心智”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二、教师在“心智”课程中看到了自我实现的价值

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起到了专业领导的作用,对学校课程做出了总体规划,同时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课程设计,最终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五色花”校本课程。

教师就像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教师身上的闪光点,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是“心智”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享受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生命历程,成为“心智”课程的教育理念。“心智”课程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他们用巧妙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过程,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为课堂所吸引。知识成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教师和学生的脑海里回荡,留下了一段段甜甜的回忆……“孩子们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这将使其受益终生。”“训练一支较为有素质的合唱队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不止学生要练习,我也必须在指挥训练、作品理解分析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走进茶的世界,不光孩子们在学习,我也在不断地提高,广博深邃的中华茶文化真是一门读也读不完的大学问。”

课堂上,一个个学生就是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教师的责任就是使每颗星都能闪闪发光。让学生带着微笑上课,满怀收获和自信走出教室,期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这样的教学境界,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看着学生自信的笑脸,我们感受到了‘心智’课程的魅力,感受到每一颗星星散发出的耀眼光芒,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三、学校在“心智”课程中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快乐教育,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愈加显著。学校校风良好,学风严谨,受到家长、社会一致好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

形式多样的心智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也使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程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的心智教育课程体系正如春天里的百花,在大屯第一小学这个“乐园”里,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给你一片蓝天,让你自由飞翔;给你一片沃土,让你自由生长。”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喜欢课程,是“心智”课程的宗旨。因选择而喜欢,因选择而快乐,因选择而成长。“我为选择了《四叶草》这门课程而倍感自豪,因为它在我童年的生活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仅带给我无限的欢乐,还增强了我的反应能力、和同学相互配合的能力,增加了友谊,我爱《四叶草》,我爱校本课。”“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宋人弦歌》这门课了,因为宋词的文字、意境之美是没有一个文学品种能比得上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赏析宋词的行列中来,和我一起领略宋词的美。”

快乐在教室里传递,探究的欲望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学生们在忙碌着,他们思考、操作、观察和分析,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忙碌着,他们穿梭在学生中间,或聆听,或解答,或一同参与。同学们自信地交流,活跃的思维使学生们一个个都插上了朝着梦想飞翔的翅膀。

第三节 润:心智教师的成长

教师,是心智教育的建构者与实践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心智教育的内涵。心智教师的“456成长规划”,是我们工作多年摸索出来的,教师的自我建构,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若使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润”。一、心智教师的“四项”标准(一)暖:温暖儿童心房

爱意似秋日之阳,冬日之火。爱需恰如其分,温度适宜,不及则冷,过之则炙,冷炙皆不爽。严厉似风,风往往带来的是丝丝凉意,然东风拂面让人多了一份惬意,恰当的严厉让人不飘飘然,让人不惴惴不安,起到冷与炙的调节功能,仅此而已。

孩子如花朵似新芽,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柔柔暖意,教师的暖起于心而显于情,微笑是永久的敲门砖,温柔耐心的话语如混有蛋清与糯米的泥土,构建起坚固的心智堡垒。

花期参差,我们不能以开放最早的花作为供暖的依据,冰之笑容,只有全部化为水才等来正春的气息,每一滴水才拥有了海的气质。不温不火中展现自己的激情与爱意,只有老师构建起心的暖房,才能处处嗅到花的芬芳,才能看到青草覆盖大地。(二)慢:让心灵舒展

慢有从容舒缓之义。即临事不要性急,宜处之从容镇静。曾国藩曾道:“万事都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能慢,是一种从容气象,从容则能安闲祥和。真正的教育艺术历来是一种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急躁和急功近利,需要给孩子们留足等待成长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接纳。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序发展。教师慢下来,心理则多几分轻松,能轻松则能收从容之效,能从容,则自能收悠游之致。学校——这个师生共同提升心智的地方,让精神和心灵更舒展。(三)柔:宽容与信任“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教育,也应如水般柔和。柔和是一种信任,一种宽容,一种胸襟的开阔,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动。如果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穿透辽远的空间;如果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能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如果我们的面孔柔和了,就更能传达温暖的诚意。作为一个现代教育者,我们仍然欢喜“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意境。而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前提,我想应该首先做到“柔”吧!心智教育,不再需要口若悬河的布道和正襟危坐的训导,需要的是更多的触动感激和心有灵犀。(四)满:收获最美的世界

满满的善良、满满的宽容、满满的爱心、满满的耐心、满满的人情……创造了自己的幸福和利他幸福的统一。我们教师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撒播在教育这块神圣的沃土上,创建和谐社会,收获未来与希望。我们的教育信仰也就日益清晰,专业成长也就会越发真实,从而让教育的品质回味悠长。我们教师要做理想主义者,在教育信仰的支撑下,以学习、实践与研究“并行”的方式书写教育的新篇章。二、心智教师的“五项”修炼

修炼是一种完美的追求,修炼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炼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修炼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修炼,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修炼我们的心灵

教师的心灵是阳光的,学生就是灿烂的;教师的心灵是温暖的,学生就是有爱的。

为师者,首先必须守住心灵的宁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诱惑,正如一首词所说:“心寂寂,念休休,尘沙无意却成洲,一声治学当如此,知己耕耘莫问收。”静下心来,方能满足于过简单的生活,生活中才有大情趣常伴。

其次,浮躁的环境中,把节奏放慢。一张一弛,快慢相济,才是真实的人生。审时度势的慢,精益求精的慢,是明智,更是清醒。慢透着执著;慢也孕育着情趣。我们从事教育看似平淡,其实是创造性的劳动,很有必要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再次,专注经营好当下的生活。用心改变可以改变的,我们无法掌控生命长度,却可以把握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我们必须时时审视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无限增长教育智慧,让自己懂得如何爱,会爱且能爱。

最后,留给自己一份闲暇。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一盏香茗,一本书,还原回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一杯咖啡,一首音乐,迂回在自在的高雅的情趣世界。教师需要学会在忙碌中放松,而学生也会因此受益,潜心体验。(二)修炼我们的教学艺术

佐藤学说过:“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

如何使教育成为一门艺术,这完全是凭着后天在实践当中去发现、去提升、去总结、去学习来的。教育艺术和每个教师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知识积累、个人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学艺术没有办法教,但是我们可以去自我修炼,这个功是自己练的,没办法统一,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期待,期待我们的老师能够修炼好我们的教学艺术。

教育艺术成果,就是要看“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能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最大化的正面影响。”

因此,教师要把职业当做事业,坚守课堂,勤于科研,对教育持有宗教般的情怀。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我们认真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则要求每一位教师能遵循美的规律,按照教学艺术的本质来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即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克服那种呆板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情的教学弊端,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心灵的交流,达到心灵的共鸣,形成心灵的契合。积极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情趣,形成高雅的气质,通过自身气质的提高来影响教育艺术的形成与进步。(三)修炼我们的课程涵养

杜威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一个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他的课程视野,甚至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所谓涵养,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时期的领悟与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总结于无形中形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心智教师的课程涵养,其一,表现在对课程(教材)的驾驭上。其二,表现在对教学活动的驾驭上;其三,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其四,表现在对课程改革的领悟上;其五,表现在特色课程的落实上。

课程不一定都有考试,课程不一定都有教材,课程也不一定都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但课程是主宰学校教育活动的载体。能否使儿童充分享受课程带给他们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修炼课程涵养。(四)修炼我们的表情

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教师的微笑拥有无穷的教育魅力。教师,要面带微笑进课堂。

修炼表情就是在修炼自己。修炼,首先是大体的放松入静,身心自然。然后,才在于意念。这意念该是人天合一,人天相应。这意念由心中漾出来,显于面部,就是表情。它是智慧的表情,安详的表情,俯瞰大千世界目光融融的表情,洞察大千世界的表情,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表情,清静无为的表情,惟恍惟惚的表情,神仙飘逸的表情,超脱大度的表情。这表情来自意念,又是意念的显化。这表情固定了意念,又将反过来使意念进一步步入“角色”,入境界。这表情再放大,便是全身的姿势、动作——要把表情洋溢地、融融地放大到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