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4:38:4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释义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教育目的

2科举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教育管理体制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何谓朱子读书法?

3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5教育行政组织设置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当代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30分)

在当前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高等院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从近几年的就业状况来看: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320万,2006年为420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则为550万,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10万。2001年初次就业待业人数为34万,2002年待业人数为37万,2003年待业人数为52万,2004年待业人数为69万,2005年待业人数为79万,到2008年待业人数达到100多万,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全国各类高校中的就业状况也不例外。教师资格证放开、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对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目前社会人员如某一学科专家、技术人才、外教也可以参与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教学部门就业,这些社会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与师范生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相比,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更受学校和学生的欢迎,他们成为师范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毕业生人数增多,教育部门用人需求大幅缩减,师范专业毕业生面临“膨胀性失业”。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为社会提供了庞大的具有师范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群体;另一方面,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的传统就业单位——中小学的数量和规模变化并不大,部分地区甚至有萎缩的情况发生。这样,在当前的政策和体制下,中小学教师逐渐出现饱和状态,新教师的需求量锐减。这一增一减,所产生的数量落差是十分明显的,表现在现实当中就是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相对过剩,再考虑到现在中小学新进教师必须通过考试拿到编制,才能算是正式教师。这几种因素大大增加了地方师范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造成了“膨胀性失业”的局面。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有所下降。据研究者调查,2006年某县城3所中学从省师范院校共招聘308名青年教师,他们主要来自该省6所本科师范院校。对3所中学负责业务的领导和对每校30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招聘的308名青年教师中,不能胜任高中教学的青年教师占26%;基本胜任,但不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占63%;能够胜任并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仅占11%。根据调查,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是:敬业精神缺失;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缺乏教育实践能力;教学理念陈旧;板书普遍较差;缺乏合作精神;形象、气质、语言不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职业规划等。这表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育实际和自己的理解,谈谈应该如何提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释义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着办教育主体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从所含内容主要指向来看,分为:

①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②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2科举制度

答: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①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是:个人自愿报考,县州逐级考试筛选,全国举子定时集中到京都,按科命题,同场竞试,以文艺才能为标准,评定成绩,限量选优录取,以这种方式方法选拔国家官员。

②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有:墨义、口义、诗赋、帖经、时务策。

③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是:它破除了士族豪门对政权的垄断,适应了时代进步的需要,使原来封闭的政权向庶族士人开放,扩大了隋代政权的社会基础。

3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现代学制的主要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a.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b.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②现代学制的类型主要有:

a.双轨制,即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

b.单轨制,即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

c.分支型,介于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是分支型学制。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学”也称“旧学”,包含“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西学”也称“新学”,包含“西政、西艺、西史”。两者的关系是:中学对西学有主导作用,中学以治身心,西学以应世事,两者不可偏废。“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其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内在矛盾的情况下,对两者进行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5教育管理体制

答:教育管理体制又称“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国家对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及行使方式的不同,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基本类型。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如下:(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有:

①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④列出综合性目标。

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知识的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

②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

③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注重学生对其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④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概念练习时,应注意充分应用正反例。

⑤在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3)教学时间设计

学校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教学时间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②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③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④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⑤防止教学时间遗失。(4)教学措施设计

①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③教学结构的确定与设计。(5)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

2何谓朱子读书法?

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弟子整理的关于朱熹对读书的见解,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以下六条主要原则:(1)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包含以下三个意思:

①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又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②读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③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2)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读书必须读到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读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真能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3)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涵义:

①“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纷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②“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5)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①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②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而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6)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①“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②“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3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运动,其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涉及整个教育系统,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一系列变革。总的来说,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政策

总结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课程变革实践,可以得出课程政策变化的如下趋势:

①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②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③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④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2)课程结构

从世界主要国家过去十多年课程变革的实践中可以发现,课程结构的变化呈如下趋势:

①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②整合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使得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3)课程实施

总结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呈如下发展趋势:

①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

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帮助其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变化,这是成功的课程变革的基本特征。

③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一般是由政府资助提供,而补充材料通常是由政府和私营机构开发和传播。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

④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以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作出更多决策,用最好的方式实施课程政策。

⑤许多国家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4)课程评价

总体来看,世界各国的课程评价呈如下发展趋势:

①“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义建构”等理念已深入人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

②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其中,把本国的课程推向世界、纳入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性评价被认为是有效的课程评价方略。

③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4如何理解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答: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其要点包括职业教育的地位、目的、办学方针、教学原则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等。(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分工的产物,而教育则是保持和发展各行业的条件,从延续和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增进工作效能与激发工作者智能的需要出发,沟通职业与教育就是必需的。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应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

①职业包含着对己谋生和对人服务的作用;

②职业适应了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2)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表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场合有所不同。20年代后,他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此后的年代里,虽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他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和目的作过诸多说明,但他总是以此话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造就适用人才,同时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使人才不至浪费,使生计得以保障。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形成人的道德智能,使之能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创造发明,造福于社会人类。(3)职业教育的方针

黄炎培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①社会化。他将社会化视为“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犹如人的灵魂。他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强调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②科学化。即“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能在科学之外找到解决办法,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总结以往教育的经验,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作为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他在其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努力联系实际,如所办职业学校要附设工厂、农场、商店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通过这些措施,保证“手脑并用”和“做学合一”,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造就实用人才。(5)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另一重要特色和组成部分是他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以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①“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职业和全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

②“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乃至奉献精神。

5教育行政组织设置原则有哪些?

答: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职能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设置,与其他组织相似,一般来说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包括:(1)依法组建和按需设立的原则

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不是任何个人或机构都有权设置的。随意组建,不可能具有法定的行政权,也就没有权威性。

②按需设立,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人和机构,以实现“人(机构)—事”的协调和平衡。当然,对“适应工作需要”的理解不当,也会造成机构臃肿的局面。(2)完整统一和合理分权的原则

①从纵向上说,这就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均得设置相应的教育行政机构,这些机构不但接受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还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②从横向上说,一级教育行政组织中,应设置配套齐全的各种内部职能机构,以领导机关和执行机关为主轴,配以监督、咨询(包括信息、参谋)和辅助机关,彼此间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

③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权力体系。在任何国家中,对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权,都是由教育组织系统中各种机构共同行使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设置教育组织系统中的各种机构,实际上也是一个权力划分问题。权力划分越合理,机构的整体功能就越能得到有效发挥。(3)精简机构和事权对应原则

①精简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

a.不设不必要的机构,简化层次,减少、调整已设的多余机构和人员;

b.保留高效能的机构,增设、扩大必要的机构和人员。

②事权对应的要求包括:

a.要在设置机构时通过合法手续规定其职能范围,即明确该教育机构是干什么的,它须发挥何种功能和作用,如何才能使之“在其位,谋其政”。

b.当工作范围明确之后,要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这就是说,要做到有职有权,职权相称。

c.职权相称又同权责一致有连锁关系。任何教育机构和人员不但要有职有权,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4)适应变革和自我完善原则

①教育行政机构和组织系统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变化和革新的,这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机构的变动性并不排斥机构的稳定性,只是表明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机构及组织系统去实施领导和管理,就会产生混乱局面。

②除了要适应变革外,教育行政机构也要谋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变革本身不是目的,变革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通过变革促进教育管理机构的日趋完善。

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当代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认识。

答: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涉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类。(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②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举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对立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