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2:14:07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引子

1600年5月的一天,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能容纳300人的圆形解剖大厅里,五层阶梯式的看台上站满该校的学生。他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由著名解剖学教授法布里修斯在大厅底层中央的解剖台上做的人体解剖实验。学生们屏住呼吸,仔细地注视着法布里修斯教授解剖刀下露出的人体各器官的构造,不放过他解剖的每一个细节,对教授的熟练操作惊叹不已。

紧靠在解剖台旁,在老师的旁边有8个手擎着蜡烛灯的大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身材瘦小,一头黑发,有着一双乌黑发亮、能洞察一切的眼睛,他,就是后来揭开人体血液循环之谜的英国生理学家、著名医生威廉·哈维。当时,他刚满23岁。

对动物心脏感兴趣的孩子

在英吉利海峡的北岸,有一个小小的海港城镇——福克斯通,与多维尔港毗邻,离伦敦约280千米,这里连绵起伏的石灰岩山崖一直延伸到海底。站在山崖上向下俯瞰,港口尽收眼底。远处天水相连,宛如悬挂着的白色闪光的天幕。

1578年4月1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牧场主汤姆斯正紧张地同牧民们一起忙碌着,突然,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气喘吁吁地向汤姆斯跑来,边跑边喊:“爸爸,快回家吧,妈妈生小弟弟了!”汤姆斯听到喊声,扔下了手中的活儿,迎着女儿快步地赶了过去,他拉着女儿的手急切地问道:“你妈妈生小弟弟了?”“是的。”“那好,我们现在就回家!”汤姆斯抱起女儿快步如飞地赶到家里。推开房门,一眼就看见躺在床上的婴儿,他放下女儿,急切地来到床边,抱起了啼哭的儿子,“啊,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汤姆斯一边兴奋地喊着,一边抱着孩子在床边来回地走着。说来也怪,刚才还在啼哭的婴儿,此刻在爸爸怀里竟停止了哭泣,两只又黑又亮的眼睛直愣愣地看着爸爸,好像在用眼睛同爸爸说话。这个用眼睛说话的婴儿就是哈维。

小哈维的出生给汤姆斯一家带来了幸福,在他们居住的小石屋里,天天充满着欢声笑语。汤姆斯的妻子琼尼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家庭主妇,每天天不亮就起来,除了帮着丈夫在牧场干活,还要做饭、洗衣服,整天忙个不停。在哈维之后,又有5个男孩相继出生。

由于哈维的父亲勤劳朴实,聪明能干,母亲勤俭持家,哈维一家生活得很好,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尽管如此,哈维的妈妈还是教育哈维及弟弟们一定要爱惜衣物,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然而每当周围的邻居遇到困难,母亲总要拿出家中的钱物慷慨相助,因而深受邻里喜欢。父亲汤姆斯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发现镇上的人邮发信件很困难,他便主动地站出来为全镇人办公益事业。他在经营农场的同时,把自己家的住房改为邮政事务所,包揽福克斯通和坎特伯雷两个港口城市的邮件传递业务。由于汤姆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1586年被选为福克斯通市市长。

哈维的幼年正处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在这个历史时期,从社会生产方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是历史上称作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标志着从中世纪神权社会进入近代文明的伟大转折。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文化艺术、自然科学呈现一派生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值高潮,而没落的封建势力为了要维护中世纪的反动统治秩序,拼命地进行挣扎。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争取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提出“打倒神权,争取人权”的革命口号,这大大激发了人们自由探索的精神。社会的变革,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振兴,都在影响着哈维的幼小心灵。

童年时代的哈维天资聪慧,笃志好学,6岁时就开始在离家不远的约翰逊小学读书。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经常爱问个为什么,尤其对小动物感兴趣。“爸爸,为什么蛇没有脚也能走路?”“为什么鱼一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为什么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一连串的问题,有时真使爸爸为难,但爸爸心中很高兴,他非常喜欢这个好学的儿子,从小精心培养他,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指望他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因此,哈维也是他们兄弟中唯一选择科学道路的人,其他几个弟弟都是商人。

哈维在学校学习很认真,几门功课成绩都很好,尤其是国语——英语学得极好,并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放学后,哈维经常跟着爸爸到牧场、到海边玩耍。每当这时,哈维总是兴奋不已,一会儿用小手拍打着雪白肥胖的绵羊,一会儿拾起岸边的卵石向海中投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小哈维像插上了翅膀尽情地翱翔……

有一次,爸爸带着哈维到屠宰场看望一个朋友。在爸爸同朋友交谈时,小哈维被屠宰场中宰杀牛羊的场面吸引过去了,看到在一把把闪闪发光的长刀下,一头头牛、羊倒下了,立刻鲜红的血液喷射了出来。开始,他有些害怕,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爱动脑筋的小哈维立即想到了一连串问题:“牛体内的血液有多少?”“血液有什么用?”“牛的心脏是什么样的?”

在同爸爸回家的路上,一向爱说爱笑的哈维一直沉默不语,爸爸以为可能是屠宰场的场面把孩子吓着了,后悔不该带孩子来。就在爸爸内心谴责自己的时候,小哈维心中一个“宏伟的规划”形成了。

第二天晚上,他同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一起偷偷来到屠宰场,搞到了几个牛的心脏,放在了事先准备好的口袋里。回到了家里,他关上门,点上灯,仔细地用小刀解剖着牛的心脏,认真地琢磨……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当时谁又能想到,这几个心脏对日后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创立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与拉丁语交朋友

1588年秋天,对汤姆斯一家来说是个难忘的季节。因为10岁的小哈维考入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坎特伯雷国王学校。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位于坎特伯雷教堂附近,在几世纪前曾是英国的教育中心。“哈维考上坎特伯雷国王学校了!”“汤姆斯真有福气!”人们赞赏着。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牧场,附近的人纷纷前来祝贺。一连几天,汤姆斯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开学那天,爸爸为小哈维准备了一匹白马,妈妈为他缝制了新书包。小哈维在乡亲们的目送下骑着马上学去了。

这所学校分为6个年级。从四年级开始,教拉丁文、文法、诗歌、算术、天文等学科。学校的管理严格,老师的教学认真,使校长安东尼由于管理成功受到了政府嘉奖。

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在学校必须用拉丁语说话;学校里除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外,不能使用其他语言。那时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拉丁语是西欧的流行语言,当时的许多书刊都是用拉丁语写的,如果不会拉丁语是看不懂的。因为学校对拉丁语的教学工作极为重视,所以经常进行考试和竞赛。教师辛勤教学和校长的严格管理以及良好的校风对哈维的影响很深。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小哈维勤奋学习,苦读拉丁语并认真学习各门功课。

然而,对于哈维来说,来到坎特伯雷国王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拉丁语。它是那么陌生、难记。值得庆幸的是他在约翰逊小学上学时英语基础极好,这对他学好拉丁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拉丁语,每天上午安排的全是拉丁语,下午还有文法、诗歌、数学等课程。这样紧张的学习,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很难适应,有的孩子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可对从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资的哈维来说却是如鱼得水,他没有忘记父母对他的期望。在姐弟7人中,爸爸最喜欢他,指望他长大成才。

哈维的拉丁语老师罗伯特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精通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曾出色地翻译过许多古罗马和古希腊的作品,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罗伯特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浩如烟海的古书里,由于他的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讲起课来总是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所以哈维每次听他的课都觉得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上课前,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总是坐在第一排,因为第一排离老师最近,听得清楚。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老师,仔细地听老师讲课,看老师的口形练习发音。下课后,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追着老师问个不停。在回家的路上,他骑在马背上,嘴里还背诵着课堂上学的拉丁语单词。

有一次,在骑马回家的路上,当行至一个土坡时,由于哈维的精力完全集中在拉丁语上,竟没能拉紧缰绳,从马背上滚落坡下……亏得一位好心的过路人将他扶起,把他送回家中。父母看到哈维摔得满脸是伤,不禁心疼得流下了眼泪……

吃过晚饭,妈妈扶着哈维回到他的房间,嘱咐他好好休息几天,等伤好了再去上学,哈维点头答应了。

可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哈维就硬撑着身体悄悄地来到姐姐的房间,叫醒了熟睡的姐姐,请姐姐为他准备点吃的,他要上学。姐姐开始没有答应,她不忍心看着受伤的弟弟去上学,可后来还是拗不过倔强的弟弟,背着父母,为哈维做早饭,送他上学。

哈维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毅力及刻苦的学习精神,使他的拉丁语学习进步很快,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班级里崭露头角。在第一次学校组织的拉丁语竞赛中,他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为此而获得奖学金。在别人看来,这样的成绩确实应该满足了,而哈维却认为这并不理想,他更加发愤地学习,要争取夺得第一名。

当时,学校里尽管规定了学生在学校里必须讲拉丁语,但有些学生当着老师、校长的面讲拉丁语,当老师不在时就讲英语。可哈维却不是这样,他把拉丁语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而亲密朋友就要朝夕相伴,以诚相待。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自觉地使用拉丁语讲话。为这,他常常遭到同学们的讥笑。

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拉丁语,小哈维教会了姐姐、弟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这样他多了一个学习拉丁语对话的语言环境。另外,在哈维房间的墙上、门上、床头上到处都贴着拉丁语单词,小哈维简直成了拉丁语迷了。

在家里吃饭时,哈维总喜欢用拉丁语说出各种饭菜的名称。受他的影响,爸爸、妈妈也能说上几句并不标准的英国式的“拉丁语”了。由于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很快哈维就能够应付自如地用拉丁语写短文、诗歌……在以后几次学校举行的拉丁语竞赛中,哈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名列榜首。学校也为此对他进行了嘉奖。

良好的拉丁语言功底,为他进一步深造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哈维的医学生涯中,如果没有这熟练的拉丁语顺利地查阅各种医学资料,就难以发表医学论文;如果没有这良好的拉丁语基础,他的血液循环理论也不可能那么快地传遍欧美各地。

弃文从医

在剑桥大学岗维尔——开伊斯学院的入学注册簿中,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记录:“威廉·哈维是汤姆斯之子,肯特州,福克斯通镇的自由民,在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念完中学,16岁以自费生进入本校学习,1593年5月31日。”

能进大学深造是哈维梦寐以求的心愿,1593年哈维这个愿望实现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在英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建于13世纪前后,设有14个在经济和管理上各自独立的学院和三个较小的学院。剑桥大学是由社会上的贵族富商以及著名人士筹款建立起来的,所以学费相当昂贵。学校的建筑大都是教堂式的雄伟,但显得阴森,窗户高而狭小,由各色玻璃镶嵌而成,厚实的橡木门上有着捐助人的浮雕像,到处可见高耸的尖塔和哥特式的纪念碑。每到早祷、晚祷时刻,整个剑桥回荡着沉闷的钟声,这一切使剑桥大学像一座中世纪阴森森的城堡。

然而,剑桥的风景却是秀美的。横贯剑桥的一湾绿水上有几座结构不同、风格别致的小桥,长长的平底船在波平如镜的河面上慢慢划行,四周绿树成林,芳草如茵,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大学里的图书馆是剑桥的骄傲,收集了大量的古书和孤本书籍及一些名作家的珍贵手稿;大学里博物馆、实验室、俱乐部、书店等应有尽有,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有利的学习条件。

进入剑桥大学,哈维就像进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宝库,如饥似渴地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他在这所学校里,主要攻读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

在伊丽莎白年代,学校常常遇到财政困难,大学的生活非常艰苦。剑桥大学也是这样。学生们通常住在狭小、阴暗、潮湿、寒冷的宿舍里,未经粉刷的墙上布满着潮气凝成的水滴,墙上虽有窗户,但并不是透光的玻璃,只有一支点燃的蜡烛,给宿舍带来了少许微光。学生一般在凌晨约四点起床,匆匆地穿过街巷到冷森森的小教堂做礼拜,然后赶到黑洞洞的教室,站着或在铺着稻草的地上坐着听课。授课的时间几乎要持续一整天。上午10点至11点是早餐时间,通常他们也只能吃上几片面包和一碗清汤;晚餐在下午5点,一般来说只能吃上几片面包充饥。就寝前还要做跑步等热身运动。晚上九点以后才能休息。这种“苦学”生活,比佛教中面壁坐禅的苦行僧和我国古代传说中那些悬梁刺股、映雪夜读的苦学者们的生活,大概轻松不了多少。然而哈维没有抱怨,他认为这是成就伟业的锻炼机会。他学习十分刻苦,入学后不久便获得马太·帕克奖学金,3年后获文学学士学位。但由于学习过于紧张,他终于积劳成疾,被迫辍学返乡治病。

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当落后,母亲为他请来了一个当地的庸医,只会用“放血疗法”进行“治疗”。“放血疗法”是一种相当古老又传之久远的医疗方法。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该方法已在古希腊的医疗实践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不仅限于古希腊,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也曾广泛流传,世界上不少地区和民族当时仍在应用它。“放血疗法”的原理根据是古代医学家普遍信奉的“液体病理学说”。此学说认为:人体内含有多种不同的液体,某种体液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疾病。放血的目的就是排除“过剩”的体液,以治疗相应的疾病。因此,包括“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内的许多古希腊医生都施行这种疗法。到了中世纪,“放血疗法”仍在盛行。

由于“放血疗法”方法不科学,所以,哈维的病久治不愈。实际上,哈维是由于劳累过度、营养不良而得病,可能是肺结核。治疗肺结核在现代社会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医学笼罩在神秘的魔法和巫术的面纱中,根本谈不上科学治病。由于庸医的无知,使得哈维的病期拖得很长,难以康复。饱受病痛折磨的哈维暗下决心,立志弃文从医,决心在医学方面做一番事业,造福于民。

哈维在家养病期间,得到了母亲尽心尽力的照顾。母亲每天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增加营养,除此之外,还陪他到海边散步。哈维家住在海边,大海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大海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物质食粮,那活蹦乱跳的鱼虾,母亲做成味道鲜美的菜肴。轻拂的海风、充足的日光浴驱走了缠绕在哈维身上的病魔。经过近3年的疗养,哈维的身体完全康复。而母亲却因劳累过度,染病在身。此时此刻的哈维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他从心底里感激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是母亲,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的精心呵护,才使他得以康复,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母亲生病时,哈维决定留下来照顾母亲。但对哈维寄托着无限期望的母亲,怎能忍心让才华横溢的儿子为她耽误大好时光,儿子已经因病误了3年的时间。这3年来,妈妈每天为他祈祷,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早日去学校学习他愿意学的医学课程。3年来,哈维也是度日如年,坐卧不安,无法抑制探求医学奥秘的强烈愿望。这一切妈妈都看在眼里。为此,妈妈说服哈维,让哈维尽快去学习深造。面对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和期待的目光,哈维含着眼泪辞别了患病的妈妈,奔赴当时饮誉全欧洲的帕多瓦大学学医。

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帕多瓦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它的东北面30千米处就是美丽的水城威尼斯,也是文艺复兴运动开展的中心城市之一。帕多瓦被一条小河分为两个部分,城墙里至今还保留着古罗马竞技场的遗迹。城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大学——帕多瓦大学。这是欧洲一所有几百年历史的著名的高等学府。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植物园,建于1546年,现在还能看到哈维那个年代栽培的植物,其中有一棵种植于1580年的棕榈树。

哈维来到了帕多瓦,那里宏伟壮丽的建筑艺术,巧夺天工的雕塑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他。更重要的是,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激发起来的探索精神,使哈维感觉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学校允许学生们提出非正统见解,自由辩论。在管理上同剑桥大学有显著的区别。剑桥大学是以校长为中心管理学校,是长官意志的大学;而帕多瓦大学则是学生自己管理学校,由不同国籍的学生选出学生会主席,组成评委会来管理。学生有权选择教师。学校对学生的宗教信仰不予干涉,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在神学统治下的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极力宣扬“上帝厌恶流血”,反对人体解剖,因此,当时几乎欧洲的所有高等学府,都严禁人体解剖实验,甚至连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都不敢违抗教会的意志。唯独帕多瓦大学除外,它以重视人体解剖实验而驰名欧洲。人们把它视为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曾吸引了欧洲许多有志青年前来求学,也造就了一批敢于冲破宗教束缚,大胆创新的科学家。

揭开宇宙之谜,奠定近代天文学基础的哥白尼曾于16世纪初在帕多瓦大学度过了3年的医学生涯,3年期间学到系统的医学知识,使他一度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医术高明的医生。虽然他在医学领域的知识没有超越时代的局限,也就是说作为医生的哥白尼远不及作为天文学家的哥白尼。但帕多瓦大学活跃的学习气氛,清新的自由的学术空气,对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在1592—1610年曾受聘于帕多瓦大学教数学。18年的教学生涯中,浓厚的自由讨论气氛同样感染着他,激发着他的潜能如火山般喷发出来。这一时期是他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黄金时期,他在这里研究了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尤其是力学问题,诸如斜面运动,力的合成,抛体运动等。此外,对液体热学也进行了研究。他还发明了温度计,这期间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望远镜的出现,拓展了空间视野领域,为人们打开了近代天文学的大门。伽利略是第一个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空中日、月、星辰,揭开了天体中许多秘密的天文学家。人类的活动领域自此深入到宇宙,使企图麻醉人们的精神和意志的“神的世界”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伽利略教授在给学生们讲授数学时,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一方面是由于他精湛高深的数学知识让人折服,另一方面是他先进的科学思想给人启发、鼓舞。一些进步学生很快同他结成好朋友,哈维就是其中一个。

在伽利略教授的小木屋里,每天晚上都聚集着许多思想进步、极少城府的青年学生,他们在这里探索自然科学,传播新思想。在这所小木屋里,哈维在伽利略教授的指导下用世界上的第一台望远镜观察浩渺的星空,这些都大大地拓宽了哈维科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在医学专业方面,帕多瓦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成就更是遐迩闻名,很多有贡献的医学家曾经在这里执教。

1306年,彼特尔在这里担任医学会主席,他是第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人,并致力于把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

近代解剖学奠基人,出生于比利时的维萨利,在帕多瓦发表了他的名著《人体解剖》。在这本书中,著名的解剖图谱所表示的是各种姿势的活人的解剖。可以说是“活的解剖学”。因而触犯了教会和反动势力,遭到了猛烈的攻击,被迫离开讲坛。

哈维在帕多瓦大学时,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著作是主要的教科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一个最博学的人。他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教育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和贡献。亚里士多德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之处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脆弱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他们的体系,而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事广泛地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人。他把搜集、分类、观察与实验等工作确定为研究生物、医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针,开创了古代科学的新纪元。

盖伦是古罗马的名医,也是古代医学理论家,他的医学理论由于被宗教神权利用,在漫长的中世纪历史阶段占有统治地位。

帕多瓦大学医学专业曾有许多著名教授先后在此任教。除前面提及的著名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利之外,还有著名的解剖学家罗比奥斯、法布里修斯等杰出学者。从维萨利、罗比奥斯、法布里修斯,直到威廉·哈维,这四代师生,奠定了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和医学教学的雄厚基础。对世界医学,特别是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影响极为深远的重大贡献。

良师益友

在哈维的成长道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并结识了一些感情挚深的朋友,其中帕多瓦大学的法布里修斯老师和著名的哲学家培根,称得上是哈维的良师益友。

早在哈维入学前,法布里修斯就来到了帕多瓦大学任教,他是一名闻名欧洲的著名解剖学专家和外科医生。在帕多瓦大学,他以精湛的解剖技艺和渊博的知识而深受学生们的敬重。

当时在帕多瓦大学有一个世界上第一流的解剖大厅,能容纳300人。这个大厅是圆形的,五层台阶式的看台,底层是解剖手术台,整个大厅的形状颇有几分像西班牙乡间的斗牛场。学生们站在看台上俯视老师的解剖动作。这个大厅就是法布里修斯亲自设计的。在这个大厅里,他给学生做了无数次演示实验。每当他做演示实验时,连裁缝、鞋匠、屠夫、店员、小贩等三教九流都争着前来观看,使本来就拥挤不堪的解剖大厅更加水泄不通。

学校规定每年解剖两具尸体,一男一女。所以对医学院的学生来说,法布里修斯老师的解剖演示实验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

又到了法布里修斯老师演示实验了。清晨,天刚蒙蒙亮,300多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熙熙攘攘地挤进解剖大厅。在阶梯座位上伸长了脖子,踮着脚尖站着,等待着法布里修斯解剖演示实验的开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窗帘全部落下来,厅内点燃了许多烛台,由学生擎着,给漆黑的大厅,特别是中央解剖台照亮,哈维就是这些擎灯的学生之一。解剖台的一端坐着亲临观摩指导的大学校长。他的身后站着一排教授,另一端则是解剖学导师的座位。解剖开始了,300多名学生个个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熟练的操作:他先将腹部垂直切开,然后再由脐上横行切开,暴露出腹腔脏器……

整个解剖实验持续了近五六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观摩者身上的汗水气味、皮靴、剑鞘的气味与解剖台上的尸体的腥臭味混在一起,使人感到恶心。但是酷爱医学的哈维始终兴味盎然,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法布里修斯的手术刀。“你们应该特别注意,”法布里修斯解剖完毕以后说,“了解人体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不能仅仅通过读书和听课,而应通过对动物和人体的解剖;不要依赖聪明和猜想,而要相信你亲眼所能看到的东西。这样,你才有可能发现那些至今尚未被人发现的东西。”

接着,法布里修斯结合解剖,讲解了他发现的静脉血管瓣膜的理论。

在一次对新鲜尸体解剖时,他发现静脉管壁内有两片半月形的瓣膜,他形象地将它称之为“血门”,说这些小小的“血门”,就像一个水闸的闸门能制止流水那样,控制住血液的流动。“请问老师,这血液是从哪里流来,又往哪里流去呢?”

在老师旁边擎灯的哈维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唔,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要弄清楚它,还要进行研究。”老师回答。“还要进行研究?”哈维对老师的回答虽然有些失望,但看到老师这种认真而又谦逊的态度,内心对老师更加敬重了。

法布里修斯不仅解剖实验技能高超,对当时的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理论也很有研究。他讲课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枯燥的亚里士多德的定性分析、归纳法等科学论证方法,盖伦的解剖学医疗实践,在他风趣的语言讲解下,学生们接受得很快。

在当时,哈维十分钦佩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理论,但他更钦佩为他传授知识、传授实验技能的法布里修斯老师。是他那静脉瓣理论,使哈维对血液流动路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他那广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为哈维探索血液循环之谜注入了活力。哈维为自己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在法布里修斯老师的指导下,哈维学业进步很快,学习成绩也很好,法布里修斯老师也十分器重他。

如果说法布里修斯老师在哈维成才道路上起到了引路的作用,那么作为朋友,培根的哲学思想对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启迪作用。

哈维与培根的相识并不是在帕多瓦大学,而是在哈维以后的行医生涯中。

那天,哈维的诊所来了一位身材瘦小、面色发黄、呼吸急促的40多岁绅士模样的人。他就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但当时哈维并不知道这些,只是把他当做一般的患者,亲切地打着招呼:“先生,请坐!”培根坐在了长条椅子上,但呼吸还是那样急促。

凭着医生的直觉,哈维断定此患者患的可能是呼吸系统的疾病。果不出所料,经哈维诊断,培根患有哮喘,哈维为他开了药方,然后嘱咐他服药的同时还要注意休息和饮食。

几天以后,培根又来到了哈维的诊所,这次同上次有所不同,他的呼吸虽说不太自如,但较平稳,脸色略有红润,哈维又为他进行了诊治。

经过几次的治疗,培根的病痊愈了。出于感激,这位哲学大师经常光顾哈维的诊所,两个人经常交谈,逐渐成为好朋友。在交谈中,哈维觉得培根的思想很激进,说出的话很有新意,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谈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培根滔滔不绝地说:“真正的哲学就必须研究自然、控制自然,提供给人们新的发现。世界是客观的、物质的、由分子组成的,并且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科学家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而认识自然,科学家只能经过实验才能获得。”培根这一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火花的话语,为正在探索血液循环之谜的哈维指明了方向。

哈维与培根两个伟人互相交流自己的学术思想,每一次交谈,两个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培根临终时。遗憾的是,培根没能等到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发表就与世长辞了。在培根去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28年,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正式发表。

一心扑在解剖实验上

哈维特别注重实验。他说:“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都应当以实验为根据,而不应当以书本为根据。”“硬癌是一种硬、重、固定而且疼痛的瘤。癌是一种很硬的恶性瘤,伴有或不伴有溃疡,它的名称是从一种叫做蟹的动物而来的。”在一间大教室里,病理学老师正在给学生讲授盖伦的医学理论。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哎呀,什么东西?”不知是谁惊恐地喊了起来。循着声音望去,只见紧挨着哈维站着的道姆同学的脚边有一只大青蛙。“这是怎么回事?”“青蛙怎么会跑到教室里来呢?”“是谁把青蛙带到教室里来的?”这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一样,议论纷纷,就在同学们议论的时候,哈维悄悄地把青蛙抓起来,顺手放入上衣口袋里。这一举动都被老师看在眼里,但老师没有说什么,继续讲课。老师心里明白,哈维一定又是从外边抓到了青蛙,留着课后做实验用的。

正像老师预料的那样,哈维在上课前,路过草丛时,发现了这只青蛙。对解剖实验着迷的哈维,自然不会放过这只送上门的实验动物。他把青蛙捉住,然后放在口袋里,上课时,当他从口袋里取笔时,青蛙跑了出来,闹出了刚才那出恶作剧。

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实验课从解剖动物开始,小到麻雀,大到猪、牛、羊。哈维对动物解剖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上实验课,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帮助老师把实验器械、实验动物准备好。上课时,他都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并按照老师的要求又快又好地做完实验。而且,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向法布里修斯老师提出问题。老师非常喜欢这个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学生。每次哈维提出问题,他都耐心解释,遇到尚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也坦然地告诉他:这个问题正在研究。

学校当时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动物的数量、品种都很有限,仅依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哈维的求知欲望了。为此,哈维经常到市场买回活的动物进行解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躲到教室里解剖各种小动物。一段时间内,经他解剖的动物就达20多种。这样,哈维的解剖技能越来越熟练,学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解剖家”。法布里修斯也更加器重他,请哈维做他的助手。

解剖实验的后期就是人体解剖了,当时学校用的尸体都是政府批来的。由于没有防腐剂,所以,人体解剖一般都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按学校的规定,每年进行两具尸体的解剖演示实验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了。有些学生想尝试一下自己亲自解剖尸体的感觉,但苦于弄不到尸体。

晚上,哈维躺到床上,苦苦地思索着如何能弄到尸体。“哈维,我告诉你什么地方能弄到尸体。”同宿舍的哥拉斯同学看出了哈维的心思,然后给他出主意。哈维一听说能弄到尸体,从床上一骨碌爬了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说,什么地方?”“算了,说了你也不敢去。”“只要你说出地方,我就敢去。”哈维坚定地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