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水针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05:19:0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卫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水针疗法

图解水针疗法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图解水针疗法/张卫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363-9

Ⅰ.①图… Ⅱ.①张… Ⅲ.①水针疗法-图解Ⅳ.①R245.9-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26682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解水针疗法

主  编:张卫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1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363-9

策划编辑:李剑光

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张卫华,教授,硕导,市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杰出人才贡献奖获得者。现任“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分会常务理事、省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和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已获“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及其机理研究”、“尺胫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等省部级、省厅局级科研成果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6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2部。为“尺胫针疗法”发明人(该疗法见效快、疗效好,易操作、安全,主要用于躯体痛症的治疗),临床擅长诊治颈肩腰腿痛、乳腺增生病、中风后遗症、面瘫、各种软组织损伤、骨错缝、风湿病、类风湿、强制性脊柱炎等痛症以及遗精、阳痿、早泄、男子性功能低下等病。前 言《图解水针疗法》是将水针疗法的相关内容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水针疗法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依据穴位和药物的特性将中西医药物注入穴位的浅层或深层,通过刺激有关经络、穴位以及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舒经活络,补虚扶正,祛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应用水针疗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的治疗,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水针疗法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为此,我们对水针疗法治疗不同疾病进行系统、全面地总结,收集了国内百余种杂志、书籍,数千条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将疗效较好的西医常见病的水针疗法编著成本书。

本书的特点在于立足临床,文图并茂,以文为主,以图释文,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性较强,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及应用。

该书适用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各级各类医生应用,同时对中、西医医学院校学生以及科研、教学人员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诚请同行斧正。编者2014年12月上篇 基本知识第一章 水针疗法简介第一节 水针疗法的基本含义

水针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疾病及其疾病的性质、部位、阶段,选用不同的药物,在相应的经络、腧穴(包括阳性反应物)上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水针疗法是将注射用液体药物注入相关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应用的药物剂量较小,故又称“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有时因注射采用的是麻醉药物(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阻断神经传导,故有“穴位封闭”之称。这一治疗方法是将西医或中医的药物注射疗法与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疗法。第二节 水针疗法简史

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水针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疗法,属新针疗法之一,它是将针刺的机械刺激、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经络联系、传导、调节而治疗疾病。该疗法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肌内注射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前苏联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在我国医疗临床中开始应用,医务工作者便将神经阻滞即封闭疗法与中国针灸疗法相结合,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治疗疾病的效果较单一使用为佳,由此从神经注射过渡到穴位注射。这一疗法经过了“封闭疗法”、“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从治疗的病种看,水针疗法最初适用的范围较为狭窄,仅用于神经阻滞,用来缓解多种疼痛。从50年代末的文献中可发现,水针疗法治疗的病种已不断得到扩大,除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外,已开始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阳痿”、“痛经”等生殖泌尿、内分泌系统疾病,“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注射部位从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即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经穴、奇穴。所用药物经过了从单纯的麻醉性药物(如2%普鲁卡因)、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到使用抗生素阶段。这一阶段中因其疗效较为显著,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但仍处于探索试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水针疗法进一步得以推广。据统计,70年代,水针疗法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注射部位从50年代的疼痛点已扩展到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然而所用药物仍以麻醉药和少部分抗生素药为主。80~90年代,水针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治疗病种进一步扩大,覆盖临床各种疾病,并逐渐探究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注射部位则以中医理论,特别是针灸之经络理论作指导,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出发,选取人体大部分常用经穴、奇穴、阿是穴和耳穴等,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内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这些药物有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此外,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物及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水针疗法的内容。

总之,水针疗法经过了三个阶段:从肌内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6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60~70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80~90年代),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应用广泛、疗效理想、前途广阔的疗法。第三节 水针疗法的作用与特点一、水针疗法的作用

水针疗法的作用是通过中医经络腧穴和药物药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获效的。(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人体上下内外

经络是分布于人体的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多呈纵向走行,伏行于肌肉与肌肉之间。运行气血的主要途径称为经脉;斜、横或呈网状分布,主行于体表,灌渗气血的脉为络脉。《灵枢·海论》做了较为概括的论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和组织主要是通过经络系统来相互联系的。经络系统的分布纵横交错,外而体表,内达于里,贯通上下,联系各脏腑器官。经络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而遍布全身,使人体这一有机整体保持着完整和统一。水针疗法就是给相应穴位以药物刺激并通过药物药理作用激发经络之气,“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而治愈疾病。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通过运行气血,将营养物质布散于人体各个部位。同时,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必致经络气血功能异常而产生疾病。

3.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在正常情况下,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经络通过调动人体正气发挥抵御作用,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当疾病产生后,经络又成为反映病候的途径和部位。经络有病或脏腑有病,则可在相应的体表部位反映出来。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麻木不仁、肌肤萎软、萎缩、功能减退或丧失、发凉、怕冷、五心烦热,或全身发热等。(二)穴位的作用

1.近部作用

即穴位具有治疗所在部位病变的作用。如上腹部的中脘、建里均可治疗胃脘病症;头部的百会、率谷、上星均可治疗头疾等。

2.远道作用

即穴位具有治疗远端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病症的作用。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络穴、下合穴等特定穴多具有较好的远治作用。如百会穴治疗脱肛,内庭穴治疗牙痛等。

3.特异性作用

某些穴位对某些疾病所具有的特殊治疗作用,这一作用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治疗热证,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等。

4.双向调整作用

某些穴位对病机完全相反的两种疾病均具有治疗作用,这一作用具有双向性和良性调整的特点。如合谷穴可发汗,又可止汗;天枢穴可治便秘,又可疗泄泻;内关可使心率慢者加快,又可使心率快者减慢。

5.药物对局部的刺激作用

水针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局部后,其液体体积占有一定空间,其张力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压力,刺激穴位局部而发挥治疗作用。(三)药物的效能作用

药物注入穴位后,被人体吸收,再经过分布以及一系列生物转化与排泄,发挥着药物的效能作用。由于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等,所用药物有别,药物的药效作用迥然有异。水针疗法较其他途径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通过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特点。二、水针疗法的特点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水针疗法的操作较单纯针刺治疗有一定的难度,除熟练掌握针刺方法外,还必须了解穴位的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证、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

3.适应病症广泛。

4.疗效较佳。水针疗法给药用药量小,又可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源。

5.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其安全性较强。

6.药物注入穴位,其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使药疗时效延长。

7.水针疗法操作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制,较针刺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方便、快速。

8.补内服药物之不足。对拒服药物、体质虚弱、老人以及儿童难以服药者尤为适宜。第四节 水针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一、适应证

总体来讲,水针疗法的适应证十分广泛,主要涉及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神经精神科等各科疾病,亦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此外,水针疗法对某些疑难病证也有较好疗效,甚至可获痊愈之效。二、禁忌证

水针疗法一般无绝对禁忌证。病情较急时则应配合其他药物或方法治疗。

对于以下情况应禁用或慎用水针疗法:

1.婴儿;

2.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

3.对某些药物过敏者;

4.体质虚弱者;

5.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

此外,穴位局部感染或患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他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第二章 经络穴位概要第一节 经络概要

经络是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脏腑、肢体的系统,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调节平衡、防御外邪和传导针刺感应的系统。经络系统以经脉为主体,络脉为经脉的分支。经脉中以十二经脉为主,又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中以十五大络为主导,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经络中联属的还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图2-1~图2-3)。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发生络属关系,阴经属六脏而络六腑,阳经属六腑而络六脏,同时分布于肌肉与肌肉之间,有固定的分布部位和穴位,各经经气相互衔接,循环传注,是经络运行气血的主要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图2-1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正面)图2-2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背面)图2-3 十二经脉分布示意图(侧面)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简称。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是对十二经之气血起着溢蓄、调节、分类组合作用。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图2-4、图2-5),合称为十四正经。三、十二经别图2-4 任脉分布示意图图2-5 督脉分布示意图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行分支,多从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上的部位别出,向躯干循行,入胸腹腔,与相应脏腑发生联系后,在头项部浅出,其中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或阳经经别,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即离、入、出、合(图2-6~图2-11)。十二经别补充了十二经脉分布的不足,同时集经气于头面部,扩大了阴经穴位的治病范围,为头面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相互联系的作用(主要是体内部分)。图2-6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图2-7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图2-8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图2-9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图2-10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图2-11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分布示意图四、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络脉,加上督、任脉之络脉以及脾之大络大包,共十五条(图2-12~图2-15)。十四经之络脉均是从络穴处分出的,十二经之络脉均入走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即阴经络脉入走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络脉入走相表里的阴经。督脉之络从尾骨下的长强穴分出后,行于背腰,上抵头项,别走足太阳经;任脉的络脉从剑突下别出后,散布于胸腹部;脾之大络大包,从腋下别出后,布于季胁。十五络脉的作用是在体表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图2-12 手三阳、手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图2-13 足三阳、足三阴络脉分布示意图图2-14 任脉、督脉络脉分布示意图图2-15 脾之大络分布示意图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图2-16~图2-24)。其主要作用是联络肌肉关节,保持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图2-16 手太阴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17 手厥阴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18 手少阴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19 手阳明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20 手少阳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21 足少阴、手太阳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22 足少阳、足阳明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23 足太阳经筋分布示意图图2-24 足太阴、足厥阴经筋分布示意图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区(图2-25),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其作用主要是反映病候和传注病邪,同时皮部形态、颜色的变化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面。图2-25 六经皮部分布示意图七、孙络与浮络

孙络是指络脉的分支。浮络是指浮见于体表的孙络。第二节 穴位概要一、穴位的概念

穴位是腧穴的通俗称谓,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人体讯息输入、输出的点。人体穴位均隶属于一定的经脉,与相应脏腑关系密切,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点,同时又是水针疗法和针灸施术的部位。二、穴位的分类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经穴:指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其特点是:有名称,有固定的部位,归属于一定的经脉。人体经穴有362个。

奇穴:指分布于十四经脉以外,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其特点是:有名称,有固定的部位,但无归属的经脉。

阿是穴:指以无名称、无定位、无归经为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三、穴位的作用

穴位的作用如前(第一章第三节)所述,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相对特异性作用和双向良性调整作用等。第三章 经络穴位诊断法第一节 经络诊断法

经络诊断法是运用经络学理论,通过四诊及现代仪器的探测对经络及所属脏腑病症进行辨证诊断的方法。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反映病候,传注病邪,脏腑有病,外应体表,因此经络的病候是脏腑器官、皮肉筋骨等功能异常的表现,同时由于经脉联络一脏一腑,有的则联络数脏数腑,加之脏腑经络间的阴阳表里,生克制化等各方面的生理、病理的影响,因此经络诊法可以收集多个脏腑器官的症候群。

经络诊法在临床上确有其实用价值,它不仅是针灸临床的诊法之一,且对于推动中医学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一、病候

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经络就会通过所联系的相关部位,反映出各种症状和体征,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依据。(一)十二经脉病候

诊断时既要注意本经循行部位及联系器官的病证,又要注意本脏腑的病变,同时还要注意与本经或本脏(腑)有关的脏腑疾病及其他疾病。

根据十二经病候发生的部位、联系的脏腑器官,临床重点诊察:

1.手太阴肺经

胸部、咽喉、鼻部和肺脏及其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2.手厥阴心包经

胸、心、胃、情志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3.手少阴心经

胸、心、舌、情志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4.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眼、鼻、口齿、咽喉、热性病、肠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5.手少阳三焦经

头颞、眼、耳部、咽、热性病、肠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项、眼、耳、咽喉、热性病、情志、小肠及其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7.足太阴脾经

腹、胃、肠、小便、阴部疾患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8.足厥阴肝经

胁、肝、少腹、小便、阴部、头部疾患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9.足少阴肾经

腰腹、肾脏、生殖、小便、阴部、咽喉、神志病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10.足阳明胃经

头面、鼻部、口齿、咽喉、热性病、胃肠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11.足少阳胆经

头颞、鼻、目部、咽喉、胸胁、热性病、胆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

12.足太阳膀胱经

头项、巅顶、鼻、目部、腰背、热性病、神志、膀胱及经脉体表循行部位。(二)奇经八脉病候

奇经八脉病候实际上是所联系的十二经脉的综合症候。例如,妇科经、带、胎、产疾病在病机上多责之于冲、任、带脉功能失调。在病理上又与肝、脾、心、肾及胞宫等脏腑经脉有关,因此冲、任、带脉病变包含了这些脏腑及经脉的病症。(三)络脉病候

络脉病候较为简略,其中十二经脉的络脉病候已在十二经脉中论及。

观察浅表络脉的色泽变化是络脉理论指导临床诊察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络脉实证时邪壅血瘀,脉气不通,所以在体表就可显现出来。相反,若气血不足,络脉空虚则干瘪不易观察。二、经络诊察法

经络诊察法是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现代科学仪器,诊察体表经脉循行部位阳性反应而诊断疾病的方法,它包括了压痛、皮下结节、隆凸、凹陷、红线、白线、线状皮炎、线状湿疹等可见的经络现象和“看不见”的隐性经络现象。(一)循经望诊

用肉眼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色泽、润燥和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

1.望色

一般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赤甚为实热,微赤为虚热;黄色主虚、湿;白色主虚、寒、血脱;黑色主肾虚、寒、痛、水饮和瘀血。

2.形态改变

某些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分布。主要病理变化为表皮、真皮血管周围炎性浸润。(二)循经问诊

包括问局部异常感觉(疼痛、麻木、酸胀、发热、发凉、蚁行感等)、局部活动异常(活动不灵或异常活动等)、循经异常感觉(循经疼痛和循经感觉异常)。(三)循经切诊

1.脉诊

以医者手指诊察患者的脉搏,以推测诊断病情的方法,是针灸临床决定针刺深浅、补泻及刺灸宜忌的重要依据。有遍诊法、三部诊法(诊人迎脉见图3-1,诊寸口脉见图3-2,诊趺阳脉见图3-3)。图3-1 诊人迎脉图3-2 诊寸口脉图3-3 诊趺阳脉

2.切肌肤

切肌肤是用手沿经络循行所过部位循按,以获取肌肤的温凉、软硬、压痛等,以判别疾病的虚实寒热(图3-4)。(四)循经按压

循经按压是医者用手直接在经脉所过部位触摸、按压,寻找阳性体征和反应,借以推断病变的方法。图3-4 切肌肤

1.触法(图3-5),其中常用的有:

滑动法:用指腹沿经络循行路线轻轻旋转移动,以寻找经穴浅表部位的阳性反应(图3-6)。图3-5 触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