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14:04:54

点击下载

作者:菲尔普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怪诞经济学

怪诞经济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怪诞经济学作者:菲尔普排版:skip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4-01ISBN:9787505739833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6)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 生活的真相:为什么我们这样工作,那样生活?酒后驾车危险?酒后步行更危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酒后驾车的事故频繁发生,比清醒状态下驾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高出整整13倍,为此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酒驾行为的发生。关于酒驾的危害,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轻则撞到公共设施,赔钱了事,重则撞到其他人,一瞬间就有几条生命消逝,几个家庭短时间内家破人亡。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酒后驾车。调查显示,所有致人伤亡的车祸事件中,有30%的肇事者是酗酒的司机。尤其在深夜时分,更是酒驾车祸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事故发生率高达近60%。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每行驶140英里就有1英里的路程是醉酒司机驾驶完成的,也就是说醉酒司机每年驾车行驶的路程约为210亿英里。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在酒醉后还要自己开车呢?这大概是因为酒后驾车被交警查到的概率极小,据统计:每位酒驾司机每行驶大约40000千米才会被逮到一次。但是幸运之神不可能每次都光顾你,侥幸心理只会让你放松警惕,一旦碰到了那1/40000的概率,这就意味着,你的一生都将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就到此结束了。

看到上面这些论述,你是否已经在心底暗暗做出决定,以后再也不酒驾了?喝醉之后宁愿步行回家?朋友们,我要告诉你们的是,酒后步行也不安全,有时候它甚至比酒驾更危险!

这个结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从各种数据中统计得出的。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有两名男子,约朋友相聚后,喝得酩酊大醉。酒醉后,二人结伴步行回家。行至某正在修路的路口时,没有注意到该设施还没完工,有两处都开着大口,下面是一个大坑,而且在两处坑口边仅有用砖块砌起的约20厘米高的防护。两处深坑都在马路旁的便道上,大约深有2米,坑底的四面和底部都是硬化的水泥。其中一人脚步踉跄,神志模糊,一不小心掉进了坑里,导致右胳膊脱臼,被困坑下。同伴也醉醺醺的,只能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先后赶到现场,下入坑内将其救出。

据伤者介绍,事发前几个朋友在一起喝了些酒,但是感觉自己很清醒,之后步行到了事发地点,没想到这种酒后劲特别大,他感觉有些醉意。当自己走到深坑旁时,压根没看见那么矮的防护栏,在跌倒的时候,控制不了身体,不慎坠入坑中,无法脱身。

一般情况下,有人走到这两处大坑时,应该不会发生危险,但就是因为伤者喝多了,行为不受控制,才造成了意外。

我们再来假设另外一个场景:你在家里举行了一个聚会,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参加,他们的兴致极高,一不小心就喝大了。散场的时候,一个朋友跟你说,酒后驾车是件很危险的事情,正好我家离得也不远,我步行回家好了。你是不是觉得朋友这个决策非常明智?但有可能恰恰相反,如果你的朋友选择步行回家,因为喝醉了酒,很有可能脑子迷糊,找不到家,尤其天气不好的时候,风雨交加,再加上刚喝过酒,很有可能冻出毛病。所以说,如果你的朋友喝多了,一定不要让他步行回家,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亲自把他送回家,如果不行的话,就给他叫一辆出租车。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把酒后驾车和酒后步行的致死率做一个比较,不难发现酒后步行的致死率更高。美国经济学家给我们列出了一组数据,发生在城市里的所有酒驾交通事故中,大约有10%的事故比率是与人相撞,也就是说在100个喝醉了酒的肇事者中,就有大约10个人对其他人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史蒂芬·列维特教授和《纽约时报》记者史蒂芬·都伯纳指出,如果按照步行英里数来计算的话,酒后步行的死亡率是酒后驾车的8倍!酒后步行的危险系数可见一斑。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不要酒后驾车,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同样,为了预防势头凶猛的甲流疫情,应该去打一针预防甲流的疫苗,这也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甲流疫苗尽量不要打,因为不注射甲流疫苗较之注射更为安全。下面不妨让我们听一听经济学家们怎么说。

根据我国官方发布的数据,2009年全年因感染甲流而死亡的病例仅为一百八十几例,然而在完成接种的两千六百多万人群中,已经有四名接种者死亡。从这两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因甲流疫情死亡的概率极小,微乎其微,而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而死亡的概率相比之下就大了许多。

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声称“在一万个接种疫苗的人当中,只会有一人出现排斥反应”,并一再做出保证,以证实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但因接种疫苗而死亡的概率仍旧远远高于得甲流而死亡的概率,民众实在担心万一自己“运气”大爆发,成了那“万里挑一”的不幸者。更何况即使接种了疫苗,也并不能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搭上了性命”,所以倒不如不打疫苗更稳妥一些。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

有一个节目的主持人说:“你以为‘海归’很神气?其实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回来的。”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一帮人。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曾几何时,“海归”在大众眼中就是精英、人才的代名词,但凡能够被称作“海归”的,一定是前途无量,青云直上。但是在这个真假错乱、难辨真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有些所谓的“海归”,不过是有钱出国混个文凭,自以为镀了层金的“海带”。

很多看起来美好的事物,事实上和你想象的差距很远,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叫作虚假繁荣。

虚假繁荣原本的意思是指在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阶段后,生产力高涨,市场被不断扩大,存货持续增加,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社会需求,进而使信用不断扩大,社会生产盲目扩大,物价疯狂上涨,生产迅速扩张,失业人数减少,出现表面上经济繁荣的景象。某些人为制造出的虚假的社会购买力,表面上看起来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实际上却只是一个空壳子,只是表面的经济繁荣假象。而虚假的繁荣是长久不了的,泡沫短暂的美丽之后,就是破灭。

比如近几年声势浩大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阿里巴巴举办的第一个“双十一”就成功创下了571亿元的巨额交易量,而2016年更是创下了1207亿元的惊人成绩。“双十一”期间,大街上随处可见来去匆匆、满载货物的快递车,让人不禁讶异中国人的消费水平如此之高,经济如此之繁荣。让多少想要创业做电商行业的人心动不已。

然而,在这令人惊叹的数据之下,不难发现“繁荣”的背后,还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据统计,在去年的那些“双十一”活动中,位居销售量榜单前几名的品牌,成交后近一个月的退货率远远超过了业内的平均值。其中韩都衣舍位列女装销售额第一,可是退货率却高达64%;杰克·琼斯位列男装销售量第一,退货率也达到了38%;而家电类销售额排位第一的海尔,最近一个月内的投诉率同样高达54%。

如此之高的退货率,加上减价促销导致的利润下滑,让许多商家在“双十一”的繁荣假象中欲哭无泪。

对于较高退货率出现的原因,天猫官网进行了统计,有因质量问题退货的,有未收到货物退货的,但是总体而言,客观原因占的比例很小,大多数买家都是无理由退货。以韩都衣舍为例,2016年12月的总退货笔数为18万次,其中因质量问题退货仅有两千多次,未收到货退货近一万次,买家无理由退货却高达十几万次。而电子产业先锋——小米公司,退货次数七万多次,属于产品质量和收货原因的两万多次,说不出缘由的退货达到了五万多次。

这一数据分析,不禁让人怀疑,那么多的交易额是否属实呢?是不是被刷出来的呢?是不是只是一种假象?

居高不下的退货率严重影响到商家的盈利,快递行业的压力也大大增加。一位卖家表示,大量退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部分退回的货物由于来回颠簸,表面受损,只能降价处理,影响到各商家的毛利润。而更直接的损失在于已经寄出的货物,卖家要承担运费、包装费与人工费用,损失严重。

本来参加“双十一”活动的产品就是低价销售,大部分商铺的销售价格大大低于平时的价格,再加上大量的囤货、员工的加班费等开支,让商家获利更为困难,只能在“双十一”的“繁荣”中艰难求生。

提到虚假繁荣,就不得不提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多指“实体价值低于资产价值,非常容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因为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所以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表面上看生机盎然,实质上脆弱不堪,一戳就破。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达不到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20世纪时,出现过多次的泡沫经济浪潮,美国互联网经济破裂、希腊次贷危机、冰岛国家破产等,其中较为著名的要数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其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等领域。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其影响将会导致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国际经济走势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房地产持续走热,价格增长速度过快,许多经济学者担心会成为新一轮泡沫经济的开始。2012年伊始,二手房地产出现了异常兴旺的苗头,原因在于房产中介把同一套房子来回买卖,几个回合下来,实际房子并没有增多,但报表里却多了不少。一套房子不管被交易多少次依然是一套房子,可是中国的GDP却因为一套房子买卖几次而增长了。

编织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制造出一种行业昌盛的假象,来吸引好奇的人们,这种虚假繁荣就好比一座雪山在经受着不断震动,大家都知道雪崩的厉害,危害性极大,却还是愿意一览雪山的美景而冒险。而所有妄想造成虚假繁荣的手段就是在不断地惊扰雪山,雪崩一旦发生,其势不可当,老百姓将面临巨大的灾难。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看见骑白马的,就以为是王子,他有可能是唐僧;看到会飞的就以为遇见了天使,它有可能是个鸟人;亲眼看到的经济繁荣,也许是个陷阱。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结果大不同。等车定律: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每次等乘公交车的时候,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下面这几种情况:

赶时间的时候,你越急,公交车就越是姗姗来迟。

当你快要到达公交站台的时候,你要坐的那辆车正好开始启动离开,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都没办法让公交车司机多看你一眼。

正当你顿足捶胸的时候,你不坐的那些公交车一辆接一辆稳稳地停在公交站台,向你一顿示威之后又安然离去。

更可气的是,你对面的公交站台已经连续过去好几辆你要坐的公交车,然而这一切与你无关。

你终于败给了自己的耐心,忍无可忍招呼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就当你坐上出租车的时候,那辆车竟然来了,而且你看到后面还跟着至少一辆同一线路的公交车。

随着拥挤的人群,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进了车里。就当你庆幸的时候,赫然发现还有一辆同一线路的公交车,且车厢里空空荡荡。你终于忍不住愤怒,用一句标准的国骂来感叹自己悲催的等车生涯。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有那么一场你期待已久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候却来了一个重要的电话,你不得不放弃观看;有些东西每天都在你眼皮底下转悠,你看着都烦,然而需要用的时候,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与女友约会,平时都准时起床的你,却愣是没听到闹钟铃声,导致你女朋友要和你分手,你上缴自己的钱包才算结束;上班的时候天气非常好,所以早早就计划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结果一觉醒来,雷声阵阵,阴雨绵绵……

这种现象首先是在等车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的,因此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等车定律”,而主要内容有四点:(1)一旦人有某种意愿或者期待,事情就往往越容易与之相违背。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天上班,你起床有点晚了,抓紧收拾收拾,就想着到小区门口的那家早点店买点包子,然而却被告知包子五分钟之后才能熟。等,你就得迟到;不等,你就只能饿着,这时候你怎么办?(2)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你不遵守,反而释放出负面情绪,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可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沿着上面那个例子继续说,为了不被扣钱,你忍着饥饿在最后时刻来到公司,一路上的疲劳让你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连同事善意的问好你都视而不见。坐在工位上,你开始抱怨早点店老板没有及时蒸好包子,抱怨公交车司机横冲直撞,抱怨公交车里拥挤的人群,所以领导交代你的事情你都心不在焉,最后被领导“请”到办公室“喝茶”。(3)大部分问题产生的最大的原因其实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客观条件。试想,如果你能按时起床,哪怕早起个十分钟,你就不仅可以享受一顿舒心的早餐,同时也可以舒心地工作。(4)人能够认识并掌握这个世界,但前提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知道怎么去预见、准备、面对以及处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次教训让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分析出因为昨晚玩手机玩得太晚,以至于连闹铃声都没有听到,因此你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听不到闹铃声的现象,你又多设置了一次闹铃。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向别人解释相对论的话中略窥一二。他说:如果你和你心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只过了五分钟;相反,如果你一个人坐在这儿五分钟,你却感觉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由此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立场、时间等不一样,我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大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即当环境越舒服,心情越放松,我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件事;而如果环境恶劣,心情糟糕,那么我们对于一件事的评价肯定也是负面的。这就是“心理相对论”理论。

另外,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人一旦有了某种愿景或者期望,就已经产生了心理落差,达成则高兴,未达成则失望沮丧。人的一生其实是不断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生,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新的追求就会随之而来,所以这种心理落差就会时常出现。

为了减少这种心理落差,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

第一,了解遵循客观规律,并学会利用之。任何的事物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有在一定的规律下,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平稳地向前发展。作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也只能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我们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要符合现实情况,符合发展规律。

第二,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太远,学会适当降低期望值。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合情合理。首富王健林前一段时间有句话比较火: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他一个亿。这在他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我们不妨将目标定得小一些,比如你现在月收入5000,争取明年月收入达到8000;你今年攒了5万块,明年争取攒到10万,或者三年之内争取挣到50万,这样不仅能够达到目标,同时也能够减少自己的心理落差。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让我们降低自己的人生预期,相反这是让我们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

第三,学会调整我们的心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享受生活。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人能一帆风顺的,甚至困难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遇到困难了,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是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这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困难总是需要解决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面对问题时,是当机立断做出判断,还是在犹犹豫豫中错失良机,决定权在你!优柔寡断、意志薄弱的人反复权衡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然后看着机会白白流失;而意志坚定的人则会当机立断,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的原因。每天那么多人坐地铁,为什么地铁还会赔钱?

同事每天坐地铁上班,经常会在网上吐槽地铁的拥挤。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他发的一个吐槽帖,引起了很多人的回应:“想快速瘦身排空体内垃圾?快来挤地铁吧!还在愁苦手臂赘肉?快来挤地铁吧!还在深蹲练大腿肉吗?快来挤地铁吧!生命在于运动,挤地铁有助健康!上海地铁,全民健康运动的领导者!”“下车时穿着高跟鞋,不知道是谁的!附加:我是男的。”“同上,男同胞一个,挤得事业线都出来了。”“上地铁时手里捧的是仙人球,出地铁时变仙人掌了。”“北京1号线,一个词解释所有。”

地铁的人流量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不明真相的乘客一定会觉得地铁公司赚大发了,但事实却是,几乎所有地铁公司都在赔钱,每年都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

不少人会表示怀疑,怎么可能呢?那么大的人流量,怎么可能会赔钱?这是“幸存者偏差”在作怪。“幸存者偏差”又叫“幸存者谬误”,它的别名有很多,“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等,这种理论反驳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即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之后的结果,而不注意筛选的过程,因此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信息。

就地铁赔钱这事儿来说,就是你认为坐地铁的人特别多,每次都挤得水泄不通,那是因为刚好你坐地铁的时间是地铁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一般坐地铁的多是上班族或学生,他们正好赶在早、中、晚三个高峰期。而事实上,地铁的客流量是大起大落的,高峰期有多拥挤,低峰期就有多空荡,在你看不见的时候,地铁上的人是很少的。

而且从建设、运营角度来看,地铁盈利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因为造价实在太过昂贵。目前,我国的地铁建设成本已经达到平均每公里3亿到5亿人民币,北京甚至已经达到每公里10亿人民币。除此之外,地铁工程的路线极长,影响范围很广,路线沿线上一旦出现建筑物、管线、道路等障碍物,都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保护等措施,所以不仅建设工程要花钱,工程以外的耗费也很大。

再有,因为路线长,且地底作业受到自然天气影响较大,所以建设前期还需要详细的规划、论证和政府审批等,甚至还需要试验,从开始酝酿到付诸行动、破土动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

而所有的这些建设成本,不可能全由政府财政支出,大多数情况下要去银行借贷,如此一来还要产生利息,再加上人工费、设备钱、运营支出等,都是不小的开销。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地铁是国家的民生工程,说白了就是公益项目,因此地铁的票价非常之低,根本不能维持运转。

客票收入高、商业运行好,也许能与支出持平,但大多数情况下运营支出均大于运营收入,因此地铁是亏损的。

其实“幸存者偏差”的例子还有很多,“二战”期间就有一个著名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但是由于德国的防空力量非常强大,美军飞机经常被击落,损失惨重。为了降低飞机被击落的概率,国防部的指挥官们决定改进战斗机。

在检查了从战场上艰难归来的受损飞机后,他们发现几乎所有飞机的腹部都是伤痕累累,机翼却鲜有弹痕,完好无损,于是指挥官们觉得应该强化对飞机腹部的防护。但是当时军方请来的一位统计学教授给出的改进意见却是:加强对机翼的防护。这是因为虽然飞机腹部伤痕累累,但是都能平安返航,而凡是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机翼都完好无损,这并不说明机翼不容易被击中,而是被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因此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

事实证明,教授的想法是正确的。因为机翼一旦中弹,安全回来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机腹中弹后,并不太影响飞行。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看事要看全面。看不见的弹痕才最致命,战毁的飞机不能发表意见,所以根据弹痕数据来分析原因存在很严重的偏误。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只依赖看得到的信息,忽略那些不明显或者沉默的信息,否则,得到的结论就会与事实情况存在很大的偏差。

换句话说,当越是认真观察看得到的“弹痕”时,你距离真相就越遥远。

比如说,我们经常能看见那些成功者侃侃而谈,觉得成功怎么那么容易呢,然后蠢蠢欲动想要也去试一试,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同样这样发展,但是失败的人更多。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心理感受让我们只看见成功者的意气风发,没有看见失败者落入泥潭。

进一步说,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错觉,其实也都来自幸存者谬误。比如“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并不是外国的各种条件就比国内好很多,而是各种影片、资料中展现给我们的都是好的,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都是好的;我们觉得外国人都那么漂亮,是因为这些演员在其国内就是数一数二的;外国人觉得中国人都那么有钱,因为他们看见的只是有条件出国旅游的那些人……

在很多骗局中,骗子也会利用简单的“幸存者偏差”原理,使被骗人上当。

一个外国青年,是个足球爱好者,在一次足球比赛开始之前,他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上写出了这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并建议他去下注。青年并没有在意,认为这简直假得离谱。结果,球赛的结果真如短信说的一样。青年觉得只是被骗子恰巧蒙对了。

第二天,他又收到了同样的短信,又把今天比赛的结果发给了他。他依旧不屑一顾。最后,短信上的结果又验证了。青年还是觉得是巧合,没有动心。

第三天,短信再次来临,和前两次一样,预测了今天比赛的胜负,结果也是正确的。青年不由心动了。在第四天短信发来之后,拿出自己全部的储蓄去下注赌球,结果输得一干二净。

后来他的邻居告诉他说也曾收到过这样的短信,但是第二天的结果就预算错了。你明白骗子玩的把戏了吧!

他们把球赛的两种结果编辑好,发送给100个人。球赛结束后,其中50个人收到的短信预测成真了。第二天再把两种结果发给那50个人,又有25个人的结果是正确的。第三天同样如是。这样三轮下来,剩下的那些人就完全相信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每次都准得不可思议,然后他们就会像上述的青年一样被骗,轻则破点小财,重则倾家荡产。

这就是幸存者谬误,你只看见你所在时地铁的人满为患,却没有看见其他时候的冷清。马在城市生活中的遗留问题

当世界踏入现代社会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这对交通工具就提出了空前的要求,交通问题成为很多国家不可避免的难题。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引发了包括交通拥堵、高昂的保险成本以及每天都会发生的交通事故等;此外现代交通工具还会排放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不仅危害居民健康,还危及生态环境;甚至那些本该用作食物的粮食作物被用来生产燃料,结果造成食品价格抬升,导致食品短缺。

因此,经济学家大肆抨击汽车带来的严重的“负外部效应”。同时,很多环境保护者也发难,他们认为汽车是一项糟糕的发明。甚至一些未来主义者呼吁我们回归自然,提出重新将马作为交通工具。试想一下,每天骑着马上下学、上下班,互相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不再是摁喇叭,而是一记响亮的马鞭,是不是超级酷!

但是,马就真的好处多多吗?和汽车相比,马的危害就少吗?如果我们将开车改为骑马,那么城市生活将会变成怎样?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马一直都是人类最得力的帮手。人类通过多种方式利用马匹为自己服务:打猎的时候骑着马,用马拉车出行,生意人的交易往来,用马来拉动机器运转或者做农活。尤其在军事上,马更是必不可少的,作战、传送军令、运送粮草、汇报战况,甚至在条件艰难的时候,马还可以作为储备的食粮。

但是,马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城市遗留了很多问题。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里看到男女主角相遇的经典场景:我们的女主角美美地在大街乱逛时,不知谁家的马受了惊,在大街横冲直撞,眼看就要冲到女主角身上了。在这危急关头,我们英勇无比的男主角出场了,他从天而降,落到马背上制伏烈马,然后飞奔过来一把抱起女主,来一个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公主抱。这样不仅制伏了马,还抱得美人归。

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都是被加工过的。而我们讲的也不是爱情故事,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这一经典桥段必然也是古代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我们不妨想一想,干净的街道上,一匹马脱缰之后横冲直撞,道路两旁的商贩“首当其冲”,失去理智的马会掀翻商贩们的摊子,踩烂出售的东西。这还是轻的,发了疯的马可不管你是人还是物品,凡是拦路的,管你是什么,一律踏过去,被踏之人轻则受点伤,重则可就失去了一条性命。

不仅如此,马车也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就像车险一样,外国有很多马厩的拥有者花大价钱给马买了保险。保险条文上有这样一条规定:面对无药可治的马匹时,应由第三方实施“安乐死”方案,让它没有痛苦地离开。这也就意味着,当马匹突然在街道上倒下后,不能立即运走,而是要等第三方——兽医或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之类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实施“安乐死”,这就大大地阻碍了交通的正常运行。

就算马匹当场死亡了,交通堵塞的情形也不能马上得到缓解。因为马的体积庞大,搬运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据交通问题学者埃里克·莫里斯研究,中世纪的时候,马在街道上死亡后,往往要等到马的尸体腐烂以后才开始清理,因为这时候马匹更容易被锯成小块。

而且为了保护马,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所有的马蹄都会钉上马掌,因此马在行进时会产生令人不堪忍受的噪声。如果那个时候有现代医学科技,我想大部分城市居民都会被检测出神经衰弱。因此,政府规定,在医馆或者学府等对噪声敏感的区域附近禁止马车的通行。

我们在前面有说到,马极易撞倒行人。其实不论是单独的马匹还是马车,都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容易控制,在路面光滑、行人拥挤的城市街道上更难以驾驭。

据统计,仅1900年一年,纽约就有200个市民被马匹造成的交通事故夺走了生命,这就意味着每17000个纽约市民中就有1人死于与马匹有关的交通事故。与之相对的是,2007年,纽约死于汽车交通事故的市民人数为274人,而根据人口来算,大约每30000个市民中才有1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也就是说,纽约市民死于马匹交通事故的概率,大约是死于汽车交通事故概率的2倍。

一般来说,一匹马每天排泄的马粪大约10千克。如果按照现在城市里汽车的数量来算的话,恐怕城市里每天产生的马粪会让人震惊不已。我们假设古时候的一个城市里有20000匹马,那么一天下来光马粪就重达200吨。我时常在想,有洁癖的人在古代应该是很难生存的。

那么这些马粪该怎么办呢?很小的一部分会被农民拉回家用作田地里的肥料,或者被运走用作燃料。但是这毕竟只能解决很小的一部分,即使每天都有人去清理,也跟不上马粪产生的速度。

可以想象一下,随着马粪的不断堆积,等到夏天时分,炎热的天气下,马粪臭气熏天,会引来无数的蚊虫;而一旦雨季来临,在雨水的冲刷下,马粪就会随着雨水向低洼的地势流淌,那些房子处于低处的城市居民就会受到马粪的“洗礼”。所以当你今天到外国旅游,看到他们建造的比街道高两个台阶的门阶时,请记住,这可不是什么民俗文化、建筑艺术,这只是当时一种迫不得已的建筑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房屋的入口高于马粪横流的街道。

所以为了解决马粪涌向家里,建筑成本也大大地增加。

而且,马粪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马粪堆积的地方,会滋生很多的细菌,招引不计其数的苍蝇,苍蝇又会在人群中传播大量致命的疾病。这又增加了居民看病的成本。

所以我说,抛却环境问题(哦,忘记说了,其实马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马粪会散发一种后果很严重的温室气体——甲烷。当然,那时的人们还不会担心什么全球变暖的事情),“养”汽车比养马便宜多了,而且马的问题要比汽车多得多。为什么女人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人的在右边?

生活中有很多的现象都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现在我们来聊一聊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男生几乎所有衣服的纽扣都在右边,而女式衬衫的纽扣则恰恰相反,被设置在衣服的左边。

也许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过这点了,或许你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设计构思。但我们平时不是都会说“男左女右”嘛,那应该反过来才对呀。而且事实上,为了节约成本,制作方便,制作成衣的商家是不会专门做这种设计来麻烦自己的。

这种设计其实有着一个非常曲折和有趣的历史故事。

纽扣源于古罗马,最开始是用来做装饰品的,当时的人们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钉在男人们的衣服上,只有男性才能使用。一直到了13世纪之后,纽扣的作用才变得和现在差不多。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懂得在衣服上开扣眼,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纽扣的实用价值。后来,因为纽扣既实用又美观大方,在女性服饰中也随之采用了。到了16世纪以后,纽扣得到了普及。

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阶级观念非常重,只有贵族阶级或者有钱人穿的衣服上才可以钉扣子。一方面,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善用右手,所以把男装的扣子放在右边;另一方面,男性把纽扣钉在右边是由于罗马的男人们充满着热血和激情,他们接受的是军人教育,随时都有上战场战斗和与别人角斗的可能,而男性一般都是用右手拿剑,左手空着,为了方便他们用左手扣扣子,和更好地保护持剑的右手不被冻着,能够随时都把右手插进衣服内取暖,设计师们苦思冥想之后,就把纽扣设计在了右边。

前面说到,能够使用纽扣的都是有地位的贵族,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女性中,能够在服装上使用到纽扣这么潮流的东西,其炫富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社会中女孩子在手指上戴着一枚钻戒。所以但凡能够穿戴有纽扣服装的女性,一定是生活在非富即贵的家庭。这种贵族家的夫人、小姐,家里有专门的管家,有私人教师,有牵马男童,有做饭厨娘,当然一定也有为主人梳洗打扮的女仆。

有条件穿戴有纽扣服装的贵妇们是不需要自己动手穿衣的,她们那双葱白般的纤纤玉手是不能干这样的粗活的,都是由女仆服侍她们穿衣的。为女主人里三层外三层穿衣服,扣好数十颗纽扣可是不小的工作量,而且“扣纽扣”这个动作,是站在主人面前完成的,为了方便女仆的操作,这就需要将纽扣缝在左边。

而另一方面,将女性的纽扣放在左边也符合女性哺乳的诉求。同样,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善用右手者,更习惯于用右手逗孩子、做事情,所以她们大多用左手抱孩子。设计女性纽扣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当婴儿饿得嗷嗷直叫的时候,妈妈们就可以立即解开衣服,满足孩子的需求。

因此,简而言之,男士衬衫的扣子在右边,是因为大多数男性都是自己穿衣服,而且他们常要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而中世纪女士的纽扣缝在左边,第一是由于她们需要女仆帮她们穿衣,第二是出于哺乳的需要。

由此可见,产品设计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决定的。同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例。

学习系复杂的鞋带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而且是有些孩子痛苦的经历——要不就系得乱七八糟,要不就系不结实。瑞士发明家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很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为此他在1995年创造出鞋子魔术贴,这算得上是鞋子发展史的一次里程碑事件。随后,魔术贴被大量生产,几乎取代了拉链、锁扣和鞋带等传统方式。用魔术贴代替鞋带的好处非常明显:鞋带过长,极容易把人绊倒,尤其是下雨天,鞋带会被雨水弄湿染脏,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而用魔术贴绑鞋则可以完全避免这些问题。

然而,魔术贴虽然一度声势浩大,几乎将鞋带、拉链等从市场上“赶尽杀绝”,但是我们发现,穿魔术贴鞋的人比例依然没有穿鞋带鞋的人多,那么为什么相较而言缺点明显的鞋带依然能够“幸存”下来,没有被取代呢?

因为打从一开始,制作魔术贴鞋子的公司就是把市场目标放在孩童和老年人身上的。孩子年龄小,还没有学会系鞋带,而老年人年龄大,身体不好,关节僵硬,很难做到弯腰系鞋带,魔术贴给他们和家人带来了很多便利。

而对于广大的青年人来说,魔术贴会带给他们一种无能和虚弱的印象。而且黏扣非常容易失去黏性,一旦魔术贴失效,整双鞋子就会报废,对于运动量较大的年轻人来说,这种鞋子太过容易松动,不受到他们的喜爱。

因此,即使用鞋带比较费事,短时间之内,鞋带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在经济学范畴里,“针对不同购买群体对服装功能的不同需求,成衣商采用相应的统一标准”,这一点并不足为奇,产品设计要符合经济原则。而且规范一旦被确立,就很难发生改变。女装衬衫的扣子在左边已经成了所有女性既定的习惯,所以现在的商家也不会冒险去改变,一旦扣子换到右边,女性就得重新培养新习惯,而我想,大多数女性都不愿意做这个改变。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类似或者相同的产品,它们的外包装,甚至外形和颜色等设计都不一样呢?

经常逛超市的人会发现,超市货架上的可乐、雪碧、橙汁等饮料,各种酒类甚至酱油、醋之类的液体,不论是塑料的、玻璃的,还是锡铝的,它们的包装都是圆瓶子。而牛奶却是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牛奶包装盒都是方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说,正方体的容器比圆柱体的容器能够更加节约货架空间,使货架得到更加经济的利用,那么为什么其他饮料的生产商不改用方形的容器呢?

一种原因是,我们平时所喝的饮料、纯净水等,多数人都选择拧开盖子直接对着嘴喝。而且可乐这种碳酸型饮料,开了盖之后不宜长时间存放,我们也不会将它储存起来慢慢喝。所以,设计成圆柱形就更符合人体的设计,拿起来更称手,并且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是牛奶跟其他饮料不同,它可以长时间储存,人们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而是倒在杯子里或者用吸管喝,所以是否用圆柱形包装对它来说并不重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呢?

这时候就要说到成本效益原则了。我可以断言,即使大多数人都将牛奶拿在手里直接喝,牛奶的包装盒依旧不会设计成圆形,这是因为牛奶需要冷藏。

没错,牛奶与可乐等饮料的另一个不同点,也是决定它们包装不同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牛奶需要冷藏。

我想,所有人应该都具备这个常识:方形物体比圆形物体节省空间。

超市里面,像可乐、雪碧这些饮料都是放在一般的开放式的货柜上,这种货架不需要通电,买来之后一般也不需要额外的费用。但是牛奶则不同,牛奶的保质期很短,这一特性决定了它需要放在专门的冰柜里冷藏。为了节省空间,使用方形盒子就显得划算太多。而如果把装牛奶的容器设计为圆柱形,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更大的冰箱,用电量就随之增加,运营成本也随之增高。

听完我的解释之后,有朋友也许会问:“照你这么说,冰激凌也需要冷藏,也有运营成本,可是大多数的冰激凌都是圆盒子呀?”

当然,冰激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照顾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像冰激凌、巧克力杯、小蛋糕等这一类的食物都是圆形包装。这是因为方形的盒子有棱角,如果将包装盒设计成方形的,一些边边角角里的食物就很难被吃到,顾客会因此产生厌烦心理,以后再购买此类商品的欲望就会下降。

从而我们能够发现,有很多我们平时不在意的小细节其实充分体现了产品设计的经济学,就好比上面这两个例子,就向我们展示出了产品的设计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经济因素不仅与能节省多少空间这样的理性数学几何计算有关,有时候还与人的错觉有关。

同样以饮料为例。如果仔细留心观察各种饮品的包装,你就能发现,市面上细细长长的圆柱形包装罐应用得比较广泛,比那些矮矮胖胖的圆柱形包装罐多得多。其实,用数学的思维稍微计算一下,在容积相等的情况下,矮矮胖胖的包装罐更加节省材料,那么为什么生产商还一直采用细细长长的形状作为包装罐的造型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视觉效果。都说眼见为实,其实很多情况下,眼见不一定为实。人眼本身具有一定的错觉,同等长度的两根木棒摆在一起,拼成一个直角,即一条横着放,一条竖着放,人们一定会觉得竖着摆的木棒要比横着摆的木棒更长一些。应用到饮料包装罐上,人们就会认为细细长长的包装罐装的饮料更多,矮胖的包装罐装得少,下意识地就会选择购买细长包装的饮料。但其实这两种包装罐里的容积是相同的。

因此,生产商将饮料包装罐大多设计为细长的造型,这样更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也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

我曾经认识一个在企业生产线做工的人,主要负责维修电器开关。他曾给我讲过他的一个经历:

以前老生产线,现场设备上的开关“原配”是西屋电器的,美国货。这种开关的核心部件占整个开关体积的40%都不到,却用了一个超大的外壳。当时他还认为美国人有点傻,根本没必要做那么大的外壳,不仅浪费钱,还浪费空间,并且外观很丑。

后来那种开关停产了,生产线上的开关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老化坏了,就只能换成国产的一个品牌。新换的开关核心部件的构造大体和原来的差不多,但外形很小巧很紧凑,既节约空间又漂亮。

直到有一次国产开关坏掉了,他去参与维修时才发现,西屋的开关虽然被他吐槽了那么久,但是它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因为他只需要把后盖拆开就能操作,外壳里那些多余的空间刚好能容纳小型的电工起子。而国产的,不把开关整个拆散就根本没地方下手维修。

所以,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既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要遵守服务顾客原则。因此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当且仅当收益不低于成本时,才应采取行动。因此,只有收益(以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消费者数量来衡量)不低于成本(以增加某一功能所能吸引的额外消费者数量来衡量)的时候,才应当增设某一产品功能”。

例如,飞机厕所的冲水按钮。一般家用马桶的冲水按钮你一伸手就能按到,而飞机上的马桶按钮却被设置在正对人后背的位置,必须起身才能按到它,特别不方便。

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原理吗?飞机上的马桶和家用马桶的不同之处在于,飞机在天上飞行,没有足够的水源,所以厕所里的马桶是依靠抽空气造成真空吸力来冲走排泄物的。刚开始,飞机上马桶的冲水按钮也是设置在手边上的,看似非常方便,结果它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大胖子或屁股比较丰满的人,在按下抽水按钮的时候,被吸在了马桶上。这种局面就未免太尴尬了。为此,航空公司贴上警示牌,空姐友情提醒,甚至在空乘训练里加了一项怎么撬被吸住的乘客……然而这样并没有什么用。

直到后来一个波音公司的设计师把按钮改到了现在这个很别扭的地方才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一来,乘客就必须站起身来按按钮,实在懒得动的,也得抬下屁股转过身来,这样就会有空气进来。

近年来,产品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与产品形象相关,更与经济紧密挂钩。为什么火箭助推器宽4英尺8.5英寸

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以后,就一直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而它们的宽度始终都是4英尺8.5英寸,任何一架都是。要知道,没有任何明文规定要使用这个数字,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建造商都默契地采用了这个标准呢?

因为运送这些建造好的推进器使用的是火车。大家都知道,火车运送的途中,偶尔会通过一些隧道,那么为了节省人力和资金,所有打通的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那么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就和铁轨的宽度一样。

那么,为什么两条铁路之间的铁轨标准距离都是4英尺8.5英寸呢?这是因为早期铁路的设计者是设计电车的人,而建电车的人给电车车轮之间所设定的距离是4英尺8.5英寸。

那么,为什么电车的车轮距离是4英尺8.5英寸呢?这个标准是从造马车的人那里延续下来的。因为最先设计电车的人以前就是建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车轮距离就沿用了马车的车轮距离。

那么马车的车轮距离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最先建造马车的西方人发现,4英尺8.5英寸是英国马路上的车轮印子之间的宽度。如果马车不按照这个标准建造,由于车辙痕迹很深,马车就会很难行驶,它的轮子就会很容易在路上被撞坏。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车辙的距离为什么是4英尺8.5英寸呢?这是因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的道路都是由古罗马人为了军队的行军而铺设的,而之所以会是这个距离,是因为古罗马人的战车宽度是4英尺8.5英寸。

再向前追溯,古罗马人的战车为什么会以4英尺8.5英寸作为车轮的轮距宽度呢?这个标准从何而来?这是因为一辆战车需要由两匹战马来牵引,而牵引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就是4英尺8.5英寸。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取决于两千多年前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虽然这个结论有些荒谬,但是体现了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叫作“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它指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社会技术的演进和制度革新,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且不管此路径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

使路径依赖理论赫赫有名的是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道格拉斯·诺斯,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中,将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之前关于技术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从而建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

诺斯在详尽地考察了西方近代经济史以后,认为有些国家长期发达不起来,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它的经济发展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下面用一个例子简单解释一下: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找来五只猴子,然后把它们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然后把一根香蕉用绳子吊在笼子上端,旁边的实验人员手里拿着高压水枪,只要有一个猴子想要去够香蕉吃,就打开高压水枪冲击所有的猴子,不让它们拿到香蕉。就这样循环反复,直到它们全部受到教训,明白了那个香蕉不能碰,一旦碰了就会连累到所有同伴被水冲。

等到没有一只猴子敢再动手拿香蕉的时候,取出其中一只猴子,换一只新猴子进去。新来的猴子不知道香蕉不能碰,一看到笼子顶端有一根香蕉,就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结果还没等到实验人员用水枪去惩罚它们,其他四只“老”猴子就先动了手,非常愤怒地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了一顿,阻止它再去拿香蕉。

等到实验人员确定这只新猴子不再动手取香蕉后,又用一只新猴子取代了原来的一个“老”猴子。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新来的猴子不懂规矩,一进来就要去拿香蕉吃,原来的三只猴子依然不等实验人员动手就先打了新猴子一顿。而先进来的那只新猴子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它知道香蕉不能碰,再加上之前被打过,出于泄愤心理,也跟着一起打那只后进来的猴子。于是,后进来的新猴子就一直被打到不敢再去拿香蕉。

就这样,实验人员依次将原来的猴子替换成新的,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直到笼子里的五只猴子都被替换了出来,但是被换进去的五只猴子却也没有任何一只再敢去取香蕉了。

是什么原因呢?刚开始原来的猴子们因为怕受到连累,被高压水枪喷,所以不允许新来的猴子去碰香蕉,这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了后来,实验人员已经不再用高压水枪介入了,而新来的猴子仍然不去拿香蕉,这就是路径依赖在作怪了。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就好像是物理学中的惯性,这种惯性使得人或事一旦进入了某一路径后,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学方面。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后,就会为了目标不断地付出精力,投入各种资金成本。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开辟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的成本与收益是可以估算到的。就算哪天他们发现选择是错误的,但是因为前期已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金,为了不使努力白费,也不会做出改变,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沉没成本是形成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

我有个朋友,因为工作原因刚刚搬家到另一个城市,对于城里的路况不是很熟悉。刚开始适应新工作的那几天,每天都早出晚归的。

一天早上,朋友开车一出门就发现外面起了大雾,根本看不清路。本来对路就不太熟悉的朋友开得非常慢、非常谨慎,生怕走错了路,一直开着导航,每个路口都要仔细确认。

走着走着,朋友发现在他前面的一辆车方向跟他好像是一致的,每个拐弯口的方向都一样。再三确认之后,朋友觉得两辆车的目的地应该差不多,就一直紧盯着前面汽车的尾灯开。

走了一会儿,前面的车突然停下来不走了,朋友以为是遇到了红绿灯,便也停了下来。等了一段时间,前面的车还是不走,朋友就摁了摁喇叭,朝前面的车喊:“怎么还不走啊?”

结果从前面的车里下来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朝哪儿走?我到家了。”

朋友这才下车往前走了几步,发现原来人家的车是被停到了车库里,而自己早就偏离了原本的路线了。

很明显,朋友是因为过度依赖前面的车才造成了走错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做出任何一项经济决策时,最好跳出既定的思维,仔细考虑决策的长久影响性,选择正确的道路。为什么大家总喜欢破坏公共资源?

每天吃过晚饭,我就会和家人或朋友到不远处的公园里散步消食。公园的景致非常优美,有一段人工挖建的景观河,两岸铺满了鹅卵石,并且种满了垂柳。一路走下来,水中的鱼,岸边的花,在夜灯的照耀下影影绰绰,微风徐来,杨柳依依,煞是好看。

但,走的次数多了,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公园里供人休息的长椅和石墩,不知被谁弄得斜歪到了水里;为防止儿童落水,而在河岸上连接起来的铁链,也一根接一根地断落,继而不见踪影;本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上面也漂起了各种各样的垃圾。

看到这种情形,我非常地痛心,可是回过头来,我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有人破坏公共资源?公共设施是为大家服务的,是为了保护大家的身心安全,可是为什么会遭到我们的破坏呢?是不是谁都可以破坏公共环境而不用负责任呢?

这是因为,公园里的设施景观是一种公共资源,是大家共享的。在这种思维下,有些人就会抱着公共资源不占便宜就是吃亏的心理,他们觉得,就算自己不从中获取利益,别人也会从中获取利益,而自己从中获取的利益越多,别人获得的利益就越少,那么自己的损失就越少。

人们只想从公共资源中捞取好处,并不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它造成伤害,因此造成了一个个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它存在着许多的拥有者,拥有者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同时,没有阻止其他人使用的权利。而在利己思想下,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却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而加剧了事态的恶化。公地悲剧进入经济学者的视野,是在十五六世纪的英国,当时森林、草地都属于公共用地,被作为公共的牧场使用。之后随着英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养羊业也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

而这一概念是在1968年,由英国学者哈丁首次提出的。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公地的悲剧》的著作,在文章中假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块公共草场上,一群牧民在一起放牧。即使明知羊的数量已经到了极限,再增加羊的数目,草场的质量将会下降,但是每一个牧民还是想尽可能地多养羊,因为多养一只羊意味着可以多获取个人的收益,而且牧场使用成本几乎为零,代价却是大家共同承担的,所以牧民肯定会选择超载放牧。

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渔民们对江河湖海中的鱼虾进行过度捕捞,破坏了江河湖海的平衡;工厂将废水排放到公共河流里,导致水源被污染;“光头强”的“李老板”们对森林植被进行乱砍滥伐,导致生态被破坏等。

前几年,广州的消防栓就深受其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消防器材成为市区里越来越重要的公用设施。近年来,公用消防栓的数量每年都在递增,然而,递增的速度再快,也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每次灭火器年检时,时不时就会发现消防栓的出水龙头被损毁,无法拧紧甚至断掉,大帽和耳帽不知所终,甚至有些消防栓被整体破坏。一旦消防栓被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小事,万一周围出现火情,还会影响施救,给周围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消防栓与埋于地下的自来水管道相连,一旦被撞断,不但会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维修或是更换的成本都极高。

为此,广州从去年开始,就将旧的消防栓全部更换成了能够防撞击、防破坏的新式消防栓。这种智能消防栓一旦被车损毁后,能够自动封锁自来水出口,制止自来水的涌出,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消防栓被撞后,造成水流不止,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除此之外,公共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007年,具有智能化运营管理的、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大城市开展试点,逐步向其他省会城市拓展,部分中小城市进行尝试。

现如今,在各个城市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年轻的上班族骑着一辆辆或黄或绿的公共自行车上下班,老人们骑着它买菜、锻炼……

某地的公共自行车自2012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从最开始的几个网点、几百辆自行车,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网点、几千辆自行车。简便快捷的公共自行车成为街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在带给广大市民便利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市民的摧残。即便大部分的使用者素质比较高,能够做到爱护公共财物,但是仍有少数市民道德水平低下,出现了用完不归还原位,即用即扔、故意损坏自行车和站点的租赁设备以及没有市民卡却强行取车等行为,致使公共自行车很“受伤”。这些人缺乏对公共资源的爱惜,造成公共自行车及站点设备磨损现象严重,甚至还有人贪图便宜,为了方便自己使用,而且省去一笔开支,长期霸占公共自行车不还。

在某地的公共自行车维修站的地下仓库里,存放着上百辆被损坏的公共自行车。它们安静地“睡”在那里,等待着修车的师傅们来给它们修理,每辆自行车身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损伤。它们的损伤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人为造成的。最常见的损坏情况有:各种链条的断裂,车镫的断裂,车胎的磨损漏气,车龙头、车筐弯曲,车脚架的松动,车座明显的割痕等。

这些受伤的自行车已经算是幸运的,至少它们能够回到租赁站点这个家里,得到及时的修护。而不少公共自行车莫名消失,并且归家难,有家难回。经常能够在居民小区或偏街小巷里发现一些被遗弃的公共自行车,这些自行车长期流浪在外,受损程度已经无法修复,锈迹斑斑,根本无法再继续使用。

据调查显示,某地的公共自行车自从正式运行以来,一共丢失了三百多辆,近一百辆报废,自行车的维修频率更是高达两千多次。

后来,为了确保某地公共自行车的正常使用,能够骑得更久、跑得更远,某地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公司,在每一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处,安装了监控探头,以杜绝再有市民故意破坏、私自占据公共自行车以及损坏刷卡设备等现象。

沦落到用监控设备来监督个人的行为,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由于公共自行车是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这就必然会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导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异。而当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就会出现负外部性,其具体表现就是公共设施被破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