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23:16:27

点击下载

作者:(清)孔尚任,郭巍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桃花扇

桃花扇试读:

引子

老汉原是南京太平寺一个老赞礼,地位不高,俸禄不多,值得庆幸的是无祸无灾,活了九十七岁。

今年是康熙二十三年,天下太平,百姓和乐,天降祥瑞:河出图,洛出书,(相传黄帝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有一天从黄河里浮出一张图,从洛水中冒出一本书,上面呈现出上天对他功绩的表彰,不久,一条龙从天而降,把他接走升天做神仙去了。后来用“河出图,洛出书”比喻吉祥的征兆)景星明(“景星”闪烁于天空,预示吉祥),庆云现(出现了吉祥的五色云彩),甘露降(甘甜的露水降临),膏雨零(天空飘零着滋润作物的霖雨),凤凰集,麒麟游,蓂荚发(相传帝尧阶前所生的瑞草),芝草生(相传芝草是一种神草),海无波,黄河清。老汉我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也算不枉此生了。

昨天在太平园中,我偶然看到了一本新书,内容十分有趣,就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此书名为《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书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书中的人物故事都有凭有据,并非作者随意捏造。因为老汉不但亲眼所见,而且曾经经历其中的一些事情。更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把老汉也写入了书中。想我一生阅历无数,看惯了人世沧桑,但重温他们的故事,仍旧泪眼婆娑,不胜感慨。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细细道来,以满足各位的好奇心。

第一章 听说书

这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二月的一天。

南京莫愁湖畔,杨柳依依、春意盎然。

作为明朝的陪都,此时的南京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气象。寓居此地的风流才子侯方域,正倚在临湖的窗边长吁短叹:那些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之人,何曾想过国家的兴衰存亡啊!

侯方域,字朝宗,原籍河南商丘,出身于名门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做过大官,备受时人称赞。受其父亲影响,侯方域年少时便加入了复社——一个由继承东林传统的南北文士所组成的民间团体。

侯方域早年的诗文富丽华美,风格接近班固和宋玉;稍后又追求浩瀚之气,十分崇拜韩愈和苏轼。商丘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名城,居住在这里的侯方域得地利之便,曾时常在此呼朋唤友,饮酒作赋,尽展才华。

去年(1642),侯方域踌躇满志地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没料到,等待他的却是名落孙山的结果。再加上战争频仍,南北阻隔,已有很长时间没能收到家中的来信。每每想到这些,一股惆怅之情便在他的心头油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

不知不觉,又到了每年的仲春时节。侯方域举目远眺,碧草连天,一望无际。可是战争还未结束,到处都是逃难的灾民,连一个可以结伴还乡的人都找不到。“不要愁,不要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侯方域自言自语,企图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只是面对现实境遇,他往往身不由己。幸好,还有陈定生、吴应箕这两位复社好友,就住在相离不远的地方。他们时常互相走访,高谈阔论,抒发心中烦闷。如此一来,侯方域心中的寂寞才稍稍得以排解。

侯方域今日早起,是要和朋友前去城西的天宫道观共赏梅花。彼时,陈定生与吴应箕已在道观附近等候。“兄弟,你知道最近有关起义军的消息吗?”陈定生问道。“昨日听闻,起义军打败了官兵,节节胜利,快要攻入京城了”,吴应箕随即转向陈定生,悄声说:“左良玉将军把军队撤到了襄阳,现在中原已没有可以掌控局面的人。哎,此等国家大事,不宜过问,我们还是只管欣赏这春日美景吧!”

说话间,侯方域也来到了两人面前,连忙问好:“二位仁兄,果然比我来得早啊,让您们久等了!”“没关系,我们也是刚到没多久!”吴应箕笑着说道。“我已经派人去打扫道院了,并预备下了好酒,到时候咱们边赏梅边饮酒,岂不潇洒自在!”陈定生话音刚落,家童过来传话:“公子,今日赏花的人太多了,咱们来得迟了,还是回去吧。”“怎么来迟了?”陈定生十分诧异。

家童道:“是这样,魏国公徐家的公子今日也在此请客赏梅,道院早已被客人占满了,我们找不到一块好地方了。”

听罢此言,侯方域在一旁提议:“既然如此,咱们何不去秦淮河边,一访佳人?想必也一定十分有趣!”

吴应箕接言:“依我看,咱们不必跑那么远。不知道侯兄是否知道柳敬亭,此人说书绝妙至极,曾被许多名士赏识。我听说他现今就住在附近,咱们何不前去听他说书,以消减春日愁绪呢?”

陈定生表示赞同,可是侯方域却怒气冲冲地讲道:“不就是那个柳麻子嘛,他最近做了奸诈小人阮胡子的门客,听这样的人说书,我看还是算了吧!”“侯兄有所不知”,吴应箕笑了笑,然后说道,“阮胡子现在是苟且偷生,但心还不死,等待时机,以便兴风作浪。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揭发他的罪行。很多门客认清他的真面目后,都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这柳麻子就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十分可敬之人呢!”“原来如此!”侯方域吃惊道,“想不到还有柳敬亭这样的豪杰,我们的确应该去会一会他。”

于是,三个人边说边行,朝着柳敬亭的住所走去,全然不顾道观里飘出的丝竹管弦之声。让别人去热闹吧,他们自有心向神往的趣事。

不一会儿,陈定生、吴应箕、侯方域三人就来到了柳敬亭的门前。家童前去敲门,大声喊道:“柳麻子在家吗?”陈定生连忙喝止了他:“柳敬亭是江湖上的名人,你应该称他为柳相公才比较合适。”家童随即改了口,再次敲门。只见一位胡须花白、头戴青帽、一袭深蓝色长袍的老者开门相迎,此人便是说书人柳敬亭。

见是他们,柳敬亭连忙施礼:“原来是陈相公和吴相公啊,有失远迎!”并用眼光打量着侯方域,问道:“不知这位公子是何人,老夫怎么不曾相见?”

陈、吴两位因与柳敬亭早已熟识,便特意把侯方域介绍给了柳敬亭。彼此客套一番后,柳敬亭将客人带进室内,请他们入座品茶。

弄清三人的来意后,柳敬亭说道:“三位公子都是谦谦君子,应该好好读《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圣贤书,不该跑到我这里,听这些俚语俗谈的。既然你们肯赏光来寒舍,老夫也万不能推脱。只是怕说的话太俗套,辱没了各位雅士的耳朵。这样吧,我权且把大家常读的《论语》说上一段吧。”“您要给我们说《论语》,我很好奇,《论语》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吗?”

看着侯方域一脸疑惑不解的样子,柳敬亭不禁开怀大笑:“各位公子可以谈《论语》,难道老夫我就不能说《论语》吗?今天我偏要装装斯文,献丑说它一回。”说罢,就走向说书的位子,敲了一下鼓板,清了清嗓子,振振有声地念道: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原来,他引用的是李白《山中问答》的诗,意思是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溪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这样一个精妙的开场白,使得陈、吴、侯三人啧啧称奇,兴致陡增。

接着柳敬亭拿醒木用力一拍,说道:“在座各位,今日我所要讲的不是别的,就是那《论语》里‘太师挚适齐’的内容。春秋时期,鲁国世道衰微,人心浮动,三家有权势的公侯欺负君主,擅自采用国君的礼乐。孔子听闻此事后,星夜驰骋,急忙从卫国返回鲁国。由于他的不懈努力,鲁国的礼乐又走上正途。曾为那些倒行逆施的权势们服务的乐官这才恍然大悟,悔恨交集,呜呼而散。一度热闹异常的戏场,顷刻间变得冷冷清清。你们评评,这孔圣人的手段厉害不厉害?神妙不神妙?”

柳敬亭敲了下鼓板,改念白为唱词:“自古圣人手段多,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见那些乱臣贼子犯上无礼,随便用个小计谋,就让他们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走狗奴才见风使舵,见势不妙,便另投明主,反而成了高风亮节的大英雄,你说可笑不可笑?!”

柳敬亭如此这般,在醒木和鼓板的交替起落中,一会儿娓娓诉说,一会儿朗朗唱诵。本是烂熟于心的故事,竟让陈定生、吴应箕、侯方域三个听得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大约过了一小时,柳敬亭激越的话语戛然而止,收了道具,向他们拱手施礼道:“献丑,献丑了!”

这三人还意犹未尽,一边回味着刚才的故事,一边还礼。“您过谦了!您刚才所说之书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啊!”陈定生忍不住称赞,并接着说:“现如今,大家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写的文章,大都穿凿附会,枯燥乏味。哪能像您这样畅快淋漓,兴趣盎然呢?真不愧是绝技啊!”“敬亭才离开阮家,不肯投靠别人,所以才借此故事明志。”吴应箕补充说道。

侯方域也连忙附和:“我看敬亭人品高洁,胸襟洒脱,和我们是同路之人。说书只不过是他闲暇时,拿来消遣的技艺而已。”“过奖,过奖!”柳敬亭连忙摆手。

稍过片刻,侯方域又问道:“当时和你一起离开阮家的,还有其他熟识的朋友吗?”“都已经四散而去了,只有苏昆生一人,尚且住在附近。”柳敬亭如是告知。“苏昆生的大名,我也有所耳闻,一定是要拜访的。到时候还希望您能一同前往,也十分期待能得到您更多的指教。”侯方域谦恭地说道。“指教不敢当。拜见苏昆生同样是我的心愿,自然是要去的。”柳敬亭爽快地接受了邀约。

又互相寒暄了一番后,陈定生、吴应箕、侯方域三人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柳家。

第二章 学唱曲

洁白似雪的梨花在风中摇曳,如烟似纱的草色遍染秦淮河两岸。临水而建的亭台楼榭在翠柳的掩映下,显得更加迷人,惹得游人们纷纷停下脚步,翘首顾盼,渴望一睹楼上那美丽女子的容颜。

秦淮名妓李贞丽,虽然已过了豆蔻年华,但风韵犹存,颇有几分姿色。自幼在烟花巷中长大的她,谙熟人情世故,且性格豪爽而有侠气,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世豪杰。她收养了一个义女,生得娇小温柔、国色天香。李贞丽视她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仅悉心调教,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她学艺。这小姑娘就像养在深闺里一样,不曾接客,亦不曾受过半点委屈。只是偶尔出来陪客人唱个小曲,卖艺不卖身。

这一天,春光明媚,李贞丽暗自揣想:杨龙友恐怕快要来了吧。于是,吩咐丫鬟洒扫庭院、整理房间,以便迎接客人。

这杨龙友原是举人出身的县令,现已辞官,赋闲在家。此人虽然没有显赫的权势,但在秦淮一带却颇具声望,不仅因为他是大官马士英的妹夫,又是阮大铖的同盟兄弟,最重要的是,他特别擅长作画,还会吟诗作赋,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再加上他喜欢结交清流名士,便为自己赢得了个好名声。他与李贞丽是旧相好,两人情投意合,都视彼此为知己。见当日天气暖风和煦,杨龙友就在心中盘算:何不去秦淮河边找寻贞丽,叙叙闲话,以打发这散漫的时光?

既有此意,杨龙友便出门前往李贞丽的住所。没多大工夫,就身在歌妓们聚居的旧院之前了,他径直走进去,唤道:“贞娘在哪里呢?”恰巧一抬头,就看到李贞丽挑起门帘出来迎接,便对她说道:“这里满园春色,真是好景致啊!”李贞丽顺着他所指的地方望去,果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梅花初谢,落英缤纷;柳条新绿,纤柔轻舞。“您说的极是,这春色确实惹人喜爱。”李贞丽应声道,“还是请到楼上坐吧,一切所需我都准备好了。咱们边喝茶边赏诗,也算是不辜负这大好的时光了。”

说罢,杨龙友便在李贞丽的引导下,走向二楼。登楼时,他隔着帘纹无意中瞥见架上的鸟,花影遮着盆子里的鱼,杨龙友心中连连称妙,陶醉于这如真似幻的意境中。迟疑片刻,才恍然意识到,这是贞丽的义女所住的楼阁,就问道:“你家女儿哪里去了啊,怎么没看见她人呢?”“她早晨起床,还未梳洗完毕,尚且在卧室里。”李贞丽答道,随即转身向里间的屋子呼喊:“孩子快出来,杨老爷来了,正等着见你呢。”

那小姑娘听见是妈妈的声音,就匆匆忙忙地涂了唇彩,抹上胭脂,将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漂亮发髻,款款走出来见客。

这时杨龙友正在欣赏墙壁上的诗作,都是一些名流雅士所题赠的。听到小姑娘请安问好,连忙转身,赞叹道:“几天不见,真是越发标致漂亮了!看来这些诗篇所言属实,溢美之词并不过分。”小姑娘赧然一笑,更显妩媚动人。

杨龙友突然惊呼:“张天如、夏彝仲这样的大名人,都曾在这里题诗啊。我也得写上一首,附庸风雅,略表心意。”

于是,李贞丽亲自把笔墨纸砚拿来,摆放于桌前。杨龙友提起笔,沉吟良久,却迟迟不肯落笔。过了片刻,他说道:“这样吧,论诗文,我肯定比不过他们。索性拿出我的看家本领,画几束兰花,点缀这素净的墙壁。”“这样就更妙了。”贞丽含笑应答。

杨龙友又仔细看了看墙壁,指向画有一小簇山石的地方说:“这是蓝田叔所画,我就借着他的作品,把兰花描在石头旁边,刚好做个陪衬。”

李贞丽一边看他作画一边惊叹:“哎呦,真是妙笔生花,让我这楼阁也开始弥漫幽幽兰香了。”

杨龙友谦让了一番,转身询问小姑娘的名号,以便题款相赠。不料,小姑娘年纪还轻,没有名号,就趁此机会向杨龙友讨求一个芳名。杨龙友略加思索,想到古人有这样一句诗:兰有国香,人服媚之。于是,就把“香君”二字赏赐给她,所住的阁楼顺便也有了“媚香楼”这样一个雅号。小姑娘连忙拜谢杨龙友,从此便以“香君”自居。

继而,杨龙友问道:“我看香君国色第一,无人可比,但是不知道才艺怎么样?”“我一向比较娇惯她,学习的东西不多。前日,才请了一位老师,教她词曲。”李贞丽回答道。“不知请的是哪一位艺人?”杨龙友进而问道。“就叫什么苏昆生。”李贞丽说。“哦,原来是苏昆生。他本来姓周,是河南人,曾经寄居无锡。我向来与他熟识,此人是个有名的唱曲高手。”杨龙友如此说完,又问:“不知道香君现在学的是哪几套词曲啊?学会了多少?”“学的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这四部戏。目前,才将《牡丹亭》学了一半。”李贞丽说罢,就对香君讲:“孩子,杨老爷不是外人,你快去取出曲本,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遍。等你师父过来指点指点,就可以学新的内容了。”

香君不禁略略皱起了眉:“有客人在,怎么好意思学唱曲呢?”“尽说些傻话。像我们这样的歌妓人家,就是靠跳舞唱歌吃饭的。你不肯学唱曲,闲着又可以干什么呢?”

香君就低头看曲本,准备开唱。忽然,听见敲门声,原来是苏昆生来了。他头戴方巾,身穿便服,迈着大步走进来。看见杨龙友也在这里,颇感意外。两人久未相见,心中自然有些惊喜,寒暄了一番。

香君行过见师礼后,苏昆生问道:“昨天教的曲子,有没有记熟啊?趁着杨老爷在场,你把《牡丹亭》中的《惊梦》一段再唱一遍,请杨老爷指教。”“恩,记熟了。”香君诚恳地回答道。“指教不敢当,我也正想领教这绝代佳人的才艺。”杨龙友客气地说。

于是,香君和苏昆生相对而坐,开始唱曲。每唱到一处,若有不妥,苏昆生便当即指出,使其加以改正;若有唱得出色的地方,苏昆生也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大加褒奖。

如此唱完一遍后,杨龙友忍不住夸赞一番:“贞丽啊,你这个女儿真是聪明伶俐,招人喜爱,将来必定是个大有名气的歌妓。”并又转向苏昆生说:“昨天,我遇见了侯司徒家的公子侯方域,他正打算在南京这里物色一位合意的佳人。不知道苏先生是否听说过此人?”“他和我是同乡,家世显赫。他本人气度不凡,久负盛名,是难得的一个贵公子。”“此人确实不同凡响。我看他和香君挺般配的,才子佳人,天生一对。这样好的姻缘,错过了多可惜!”

李贞丽听闻此言,喜不自禁:“有这样品貌出众的公子肯上门来,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还要烦请杨老爷多多费心,促成美事。”

杨龙友点头应允。稍后,他们一行便到楼下来,饮酒赏花,别有一番滋味。

第三章 惩治奸臣

古时候,每年到了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就会分别举行春秋季节祭祀孔子的仪式。这一年,又逢仲春祭祀孔子的丁日。天还未亮,专门管理宗庙的两个坛户,就紧张地忙碌起来了。

这两人本是祖孙俩,一老一少常在一起说笑打骂,相处得十分融洽。今日,虽然一大早就要起来忙活,但他们心里却格外高兴。对于他们而言,平时在南京国子监照料庙宇、管理庙产,多多少少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真正有收获的日子却只在春秋两个大的祭孔典礼上。苦熬了六个月后,他们又迎来了这一盛大的节日。即便是辛苦一些,他们也丝毫不计较,反而心里乐滋滋的。一想到祭祀结束后,这么多祭品都要归他们所有,不禁喜形于色。这不,他们俩一边摆放祭品,一边插科打诨,说着玩笑话,干得十分起劲。

主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寺已经把祭品送到,各色具备,无比丰厚。老坛户和小坛户连忙把桌子有序排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东西往桌上摆放。

老坛户边摆放边默念:“板栗、红枣、芡实、菱角、榛子。”

小坛户也念念有词:“牛角、羊头、猪蹄、兔肉、鹿茸。”

老坛户:“鲤鱼、芹菜、芜菁、竹笋、韭黄。”

小坛户:“精盐、醇酒、檀香、绢帛、蜡烛。”

摆放完毕后,老坛户又重新盘点一遍,一样也不少。他叮嘱小坛户:“好好盯着,别让那些赞礼们偷吃,若是少了什么,我们还得担待责任,岂不是自寻晦气。”

一语未完,老赞礼已悄悄走到他们身后,刚才的话都被他听到了,张口便骂:“呸!只要你们坛户不偷,别人谁还偷啊?反倒先诬赖我们,岂有此理。”“得罪,得罪!我说的是那些厚脸皮的轻狂人,老先生是正人君子,怎么会偷嘴呢?您千万别忘心里去。”老坛户急忙赔罪道歉。“闲话少说,天已经亮了,祭祀的时辰也快到了,你们赶紧到各处点上香烛,做好准备。”老赞礼怒气已消减去大半,再三嘱咐他们,凡事小心,不能误了祭祀的大事。

老坛户恭恭敬敬领了命,走开去办正事了。

没过多久,一切准备妥当,礼乐奏起。南京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带着他的副手,神情肃穆地来到祭案前,分站两边。

众多儒生也纷至沓来,接踵摩肩,一时间,国子监变得热闹起来。吴应箕和杨维斗、刘伯宗、沈昆铜、沈眉生这四位社友同行,一起来参加祭祀孔圣人的典礼。他们个个衣袍整洁,面容静穆,气宇轩昂,表达着自己对先贤先圣至高无上的敬意。

身在南京的阮大铖,也来参加此次大典。他自知名声不好,便遮遮掩掩,颔首低腰,混入人群之中,并挤到了前面。

隆重的祭祀仪式即将举行,大家依次排成整齐的队列。

老赞礼走上前来,高声唱礼道:“站队——对齐。鞠躬——叩头——起身——叩头——起身——叩头——起身——叩头——起身。”

众人按照规定的礼数,各行四拜大礼,然后垂手而立。大殿里,皇帝亲笔题写的金匾高高悬挂,孔圣人的塑像拱手端坐,仪态端详,仿佛在注视着整个盛大的场面,让人肃然起敬。

老赞礼继续高声唱礼:“焚帛——礼毕!”

伴随着老赞礼铿锵有力的声音,祭孔大典正式结束了。人们各自走开,相互熟识的人开始往一块儿凑。顷刻间,大殿里人头攒动,重新热闹起来了。

混乱中,一个低头疾走的人与吴应箕撞了个满怀。吴应箕正欲拱手道歉,定睛一看,不禁大惊失色,厉声叫道:“好你个阮大胡子,竟敢也来这里祭祀!”吴应箕盯着阮大铖,怒颜满面,用手指着大殿门外:“你这简直就是冒犯先贤、辱没斯文,还不快快给我出去!”

阮大铖立即变了脸色,外强中干地狡辩道:“我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有什么罪过,为何就不能参加祭祀?”“你的罪过,朝廷上下人人皆知,丧尽天良,还敢进孔庙。难道前不久揭发你的奏章,没有指出你所犯下的罪行吗?”吴应箕没好气地对他说。“我此次前来,正是为了表明心迹。”“你的心迹,还用得着表明吗?”吴应箕义愤填膺,接着说道,“还是让我替你好好表白一番吧!你认奸贼作父作母,与他们同流合污,无恶不作,陷害忠良……你干的坏事罄竹难书,怎么能逃过众人的耳目?”“打死这仗势欺人的狗奴才!”大家听闻他们两个的谈话,纷纷围拢过来,附和着吴应箕。于是,一阵阵怒骂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阮大铖见势不妙,不由自主地弯了腰,曲了膝,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说道:“诸位兄弟不能体谅我的苦衷,无端横加羞辱谩骂。你们有所不知,我阮大铖原本是忠义之士赵南星的门生。魏党横行霸道之时,我正逢办理父母丧事,停职受制在家,何曾伤害过一个人啊!真不知道你们刚才的话都从何说起。”

阮大铖见有人似乎听信了自己的言语,就有点得意忘形,继续指出了历史上许多蒙冤受屈的正人君子,无耻地加以自比,企图替自己的罪行辩护。末了,他竟恬不知耻地直指吴应箕痛骂:“你这轻薄的后生,捕风捉影,不辨黑白。居然还口出狂言,实在可恶至极!”

众人听着阮大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驴嘴不对马唇,不仅不知道悔改,还恶语相向,于是一齐叫道:“光天化日之下,阮大胡子竟敢在孔庙中公然骂人,真是无法无天!”

老赞礼气愤不过,也大声说道:“反了,反了!让我这老赞礼打死这个奸佞小人!”

看到老赞礼和阮大铖打作一团,众人便一哄而上,有的踢他几脚,有的干脆拉扯他的胡须,边打边骂。结果,阮大铖被打得鼻青脸肿,胡须落了一地,手臂骨折,腰也跌伤,一瘸一拐地落荒而逃。

随后,吴应箕拱手向大家说:“今天我们这一义举,算是替那些遭陷害的忠臣义士们报仇雪恨了,同时也给南京国子监增光生辉,确实是大快人心。从此以后,大家齐心协力,决不能让阮大胡子这样的人再有出头露面的机会。”“此话有理,我们都赞同!”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应道。“只怕时势如棋局,阮大诚等恶人说不定会有重新得势的那一天。”也有人表示了忧虑。“我们尽人力听天命,邪不压正。”吴应箕的坚定让大家倍受鼓舞。

第四章 打探口风

自从在孔庙里受了众人的打骂指责,阮大铖心里一直怏怏不乐,吃不香,睡不安,状态极其不佳。

有时,他悔恨交加地想:我阮大铖本是文坛诗苑的才子,科举仕途也平步青云。本可以建功立业,名扬天下。可恨我一时贪恋权势,投靠了魏忠贤这帮奸臣贼子,陷自己于污泥之中。他们得势之时,我姑且可以捞一些好处。现如今,树倒猢狲散,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成了人人唾骂的过街老鼠……仔细想想,我阮大铖好歹也是读万卷书的人,善恶忠奸还是能分得清楚的。只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当时怎么会一时头脑发热,投靠了魏党?

不过转念一想,阮大铖又开始为自己宽心。他觉得南京地面广大,三教九流,良莠不齐,什么样的人物都可以容得下,他阮大铖也不例外。于是,就在偏僻处买了一所大宅子,找来工匠,精雕细琢,把园子修饰地十分精致。他打算平时没事,就研究研究曲艺,若是有当权的官员士绅肯来结交的,一定不惜财力,加倍地攀附,以便东山再起。不过眼下,他得先想个办法,拉拢复社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不然,以目前的局面看,他肯定会三番五次地受这帮人的羞辱,没有好日子过……阮大铖在屋子里搔首踱步,正在为得一个锦囊妙计而苦苦思索,忽听到家里的仆人有事禀告:“老爷,有人传了帖子来借戏。”

阮大铖打开帖子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是陈定生啊!此人声名显赫,是个了不得的公子,他怎么会肯向我借戏呢?”转身便问家仆:“那个被派来送贴的人是怎么说的?”“回老爷的话,那人说,要借戏的还有其他两位公子,叫什么方密之、冒辟疆,他们三位公子在鸡鸣寺饮酒,想要欣赏老爷新编的曲目《燕子笺》,所以特地派人前来相借。”

阮大铖心中窃喜,他知道机会来了,连忙吩咐家仆:“你快快上楼,找出唱戏用的衣服,要那套最好的。再告诉戏班子里的人,赶紧梳洗打扮,马上带上道具箱子奔赴鸡鸣寺。你也一路跟着,凡事要谨慎,不可出差错。”

家仆刚要离去,又被阮大铖唤了回来,悄声对其说道:“你到了他们的席面上,留个心眼,听听他们看戏时都说了些什么,然后火速回来向我禀告,明白了吗?”“恩,明白。”家仆连连点头称是,心领神会地离开了。“哈哈,想不到他们三位公子还知道我的才名,真是有趣,有趣!”阮大铖得一边意忘形地笑起来,一边走向书斋,静等家仆回来传话。

正在这时,与阮大铖是笔砚至交的杨龙友来了。他们两个身怀绝技,一个擅作曲,一个擅作画,被世人称道。杨龙友今日前来就是为了听阮大铖的新作《燕子笺》。

杨龙友信步走到阮大铖的园子里,只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假山堆叠,廊回曲折。不愧是一幅绝好的风景画!待他走到阮大铖的书斋前,隐约听到里边有吟诵之声,原来是阮大铖在读书。他高声说道:“阮兄,略微歇一歇吧,不要太累了,身体要紧啊!”

阮大铖听闻有人来,急忙出来相见,大笑道:“原来是龙友兄啊,请进,请进。”“这样好的春光,为什么闭门不出呢?”“我写了四部传奇,打算付印出版。但出版前,害怕有错字,所以在此一一校验。”“原来如此啊!我听说《燕子笺》已经交给梨园子弟,让他们学习演唱了。今日特地前来领教。”“十分不巧啊,今日戏班子都不在。”“去哪里了呢?”“被几位公子借去了,以便游山时玩乐。”“既然如此,那就把抄本拿来让我先睹为快,一边欣赏,一边饮酒,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于是,阮大铖取来《燕子笺》的抄本。并吩咐家僮,准备一些酒菜,他要和杨龙友对饮。

两人相对而坐,杨龙友读着抄本,忍不住夸赞阮大铖的词曲。说他用笔细腻,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刻画得生动传神。阮大铖一边自谦,一边向杨龙友敬酒,心里有了几分得意。

没过多久,家仆急匆匆地从鸡鸣寺赶回来,向阮大铖传话:“禀告老爷,我依您的吩咐到鸡鸣寺上去,看几位公子酒过三巡,戏也演了三折,就急忙过来向您回话。”“那几位公子有什么举动啊?”“他们对老爷的新戏大加赞赏,看得十分入迷。”“很好,很好!他们还是有欣赏水平的。具体是怎么说的?”“他们夸老爷是个真正的才子,文笔不同凡响。”“哎呀,他们能这样评价,真是难得啊。还说些什么?”“他们说,若是论文采,老爷您是文曲星下凡,做个诗坛领袖,绰绰有余。”“真是太抬举我了,叫我承当不起。再往后看,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哩。你赶快再去打听,然后过来回话。”

家仆应声而去,阮大铖眉飞色舞,开怀大笑:“没料到,这群公子反倒是我的知己啊!”平日里知音难觅,他一个人对墙弹琴,今日被在行的人欣赏,还是头一回,就显得格外开心。于是,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杨龙友看他这般兴致,心中十分诧异,问道:“不知借戏的是哪几位公子啊?”“是陈定生、方密之、冒辟疆这三位公子,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没想到竟能前来借戏,还对此剧如此称赞。”“原来是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啊。他们可是不轻易称许别人的,看来阮兄的《燕子笺》确实是绝妙至极,没的挑剔了。”

过了一会儿,家仆又健步如飞,步履匆匆地从鸡鸣寺过来禀报,说道:“老爷,我刚又在鸡鸣寺打探消息,看着戏演了一半,酒席将要结束,就连忙过来杨龙友回话。”“那些公子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老爷——说您是南国的名士,天下奇才,无人能比。”“这句句都在夸我,让人不禁有些恐慌啊。他们还说了些什么?”“他们说,说老爷您这样的奇人,为何投靠奸臣,自毁名声。”“只有这样一处瑕疵,干嘛还要重新提起呢?”阮大铖皱起了眉头,恼怒地一拍桌子,杨龙友和家仆都吃了一惊。“还说了其他什么话吗?”“说的话多着哩,小人不敢转述了。”“尽管说吧,我不怪罪你。”“他们说老爷认贼做父,恬不知耻,纯粹是狗仗人势……”“天呢,他们太嚣张了,竟然骂起来了。真是要气死我了!”

阮大铖恼羞成怒,面色铁青。杨龙友见势不妙,又不知其中原委,就问道:“不知道这几位公子为何要如此戏谑阮兄呢?”

阮大铖稍微定了定神,讪讪地说:“我也不知道具体原因。前日去孔庙祭祀,平白无故受了以吴应箕为首的五个秀才的一顿狠打。今日这三位公子不好好借戏,反而无端地生出一顿辱骂,这种欺负如何让人吃得消啊。若不想个法子,今后连门也不敢出了。”

杨龙友听罢此言,心中已有了主意:“阮兄不必气恼。我倒是有个办法,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有办法就好,怎么会不愿意呢。请讲。”“阮兄可曾知道,这吴应箕是秀才们的领袖,陈定生是公子们的元首。只要是吴、陈两个人不再为难你,其他人也就不会再生出是非来了。”“所言极是,但不知道有谁可以从中劝解这两个人?”“别人都不行,只有河南的侯方域。”杨龙友继续说道,“此人与吴、陈两位是至交好友,他的话,两位是能听进去的。前不久,我听说侯方域闲着无聊,打算寻一位秦淮佳丽。我已经私下里替他物色好了,是一位名叫香君的姑娘,才貌双全,想必肯定能让侯方域满意。只是他囊中羞涩,如果阮兄愿意破费,为他出些梳栊(和妓女非正式结婚叫做梳栊)的钱财,让他心里高兴,然后再托他两处劝解,定能一举两得。”

阮大铖连连拍手称赞:“好主意!我与侯方域的父亲是同一年考取的进士,论资排辈,他还是我的年侄,确实也应该帮他料理此事。只是不知总共需要多少银两?”“妆奁酒席和在一起,花费二百余金,也就足够了。”“这不难,我马上派人送三百金到您的府上,一切由您办理。”阮大铖对这个美人计十分满意,举起酒杯,继续和杨龙友饮酒闲话。

第五章 访暖翠楼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派春光融融的气象。

侯方域闲来无事,又不忍这么好的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就思索着找点事情做。可是思前想后,也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事情。这时,他蓦然想起,前几天杨龙友告诉他,在这秦淮河边有一位名叫香君的女子,绝色佳人,当数南京第一。苏昆生现今教她唱曲,也对她赞不绝口。这两人都极力撺掇我去梳栊,可惜我手头拮据,恐怕难成好事。今天是清明节,一个人独坐也实在无聊,干脆就借着出门踏青的机会,顺便到旧院(当时歌妓们聚居的地方)拜访一下,应该也没什么不妥的地方吧。如此一想,侯方域的眉眼顿时都舒展开了,换好衣衫,兴致勃勃地出了门。

侯方域边走边欣赏路边的春日美景,心情十分愉快。忽然,听到有人在后面呼喊他的名字。转身一看,不是别人,就是前不久才相识的柳敬亭。

柳敬亭问他:“侯公子这是准备往哪里去啊?”

侯方域:“我准备去城东踏青,正愁着没人相陪呢。”

柳敬亭:“原来如此,老夫我也是在闲逛,刚好陪你一起吧。”

于是,两个人结伴而行,三拐两折,来到了秦淮河边。这里的景色分外迷人:花红柳绿树成荫,春风吹荡湖水蓝。身在此处,恍若仙境,使人心旷神怡、体态舒展。

过了桥,就是旧院了。两人一边谈论,一边走进小巷里,折了几个弯后,在一个黑漆大门前停下脚步。门口插着几支嫩绿的柳枝,显出与别家的不同之处。

柳敬亭指着说道:“这个高门楼的房子,就是李贞丽家。”“哦……”侯方域若有所思,接着问道,“那么请问,李香君的家在哪里呢?”“香君就是贞丽的女儿。”柳敬亭开怀大笑。“好极了!我正要拜访她呢,恰巧就来到了这里。”

柳敬亭上前敲门,里面的家仆问清楚了来客的身份后,告知贞丽和香君都不在家,她们今日都在卞姨娘家做盒子会。

侯方域心中疑惑,不知这盒子会究竟有何名堂,便向柳敬亭请教。柳敬亭拍拍腿,说走乏了,要在门口的石凳上先坐下来歇歇脚,再慢慢向侯方域道来。原来,这是妓女中的一种风情习俗。南京旧院色艺俱优的名妓,几十人以手帕为信物结为异姓姐妹,就像男人结拜点香火,女人结拜结罗帕。每逢到了佳节,各人都要携带一副食盒儿,里面盛放些佳肴美酒等鲜物异品,前去赴会。所以就美其名曰“盒子会”。

侯方域听完,若有所悟,接着问道:“她们聚会时都做些什么?”“大家比赛技艺呗,什么弹琴、吹箫,不一而足。”柳敬亭答道。“这倒有趣,可否让青年男子加入其中呢?”侯方域越发有兴致了。

柳敬亭连忙摆手:“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她们最怕的就是男子们胡闹,所以才将楼门牢牢锁住,只许在楼下观看。”“哦,那要是看到中意的人,该怎么见面啊?”“若是中了意,就把自己的物件抛到楼上去。楼上的女子如果同样有好感,就会把果品抛下来。这样,男女双方就可以秘定约会的日期了。”“既然如此,咱们也走去凑凑热闹吧。”“行啊,走一趟又有何妨。”“只是不知道卞家在哪里?”“就住在暖翠楼,离这里不远,咱们这就过去。”

这时,路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扫墓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还夹杂着卖糖人的吆喝声,显得十分热闹。侯方域和柳敬亭穿过两条巷子,没多大功夫就来到了暖翠楼。

刚好,杨龙友和苏昆生也在这里。杨龙友笑问:“侯兄怎么肯到这里来?真是难得啊!”

侯方域感到有几分窘迫,连忙拿其他话岔开:“听说杨兄今天要去看望阮胡子,不曾想竟在这里遇见你了。”“杨老爷是特地为了侯公子的喜事而来的。”苏昆生接言,神秘地望着侯方域笑了一笑。

大家心领神会,依次坐下。侯方域把四周打量了一番,窗明几净,门庭开阔。询问道:“怎么看不到李香君呢?”“她在楼上。”杨龙友答道。“快听,楼上开始奏乐比赛了。”苏昆生指着楼上,对众人说。

侯方域竖起耳朵细听,先是一阵清脆悦耳的笙、笛之声,紧接着传来婉转悠扬的琵琶、古筝的合奏乐,接着又响起一阵断人柔肠的云锣声,最后的几声洞箫,更是让人心醉神迷。侯方域终于按捺不住了,解下扇坠用力地抛到楼上。这个扇坠是用海南檀香制造,精致秀雅,惹人喜爱。

不一会儿,从楼上掷下一个包裹着樱桃的白汗巾。“有趣,有趣!有人抛果子了。”柳敬亭连连叫好。

苏昆生捡起来,解开汗巾,把樱桃倒入盘子里。“也不知道是哪个掷下来的,如果是香君,岂不是一桩喜事。”侯方域心里暗自猜想着。

杨龙友取来汗巾仔细一看:“这一条洁白的丝绸汗巾,十有八九是香君的物件。”“快看,天仙下凡了!”苏昆生惊叫道,并指引众人往楼梯处看去。

只见李贞丽手捧茶壶,款款走下楼来。香君尾随其后,手捧花瓶,袅袅婷婷,风姿绰约。“阿弥陀佛,我今日算是开眼界了。”柳敬亭合掌念叨。

众人纷纷站起来迎接。杨龙友拉着侯方域,忙向他介绍:“这是贞丽,这是香君。”“小生河南侯方域,一向渴慕佳人才名,今日天遂人愿,得以相见,甚感荣幸。”彼此施礼完毕,侯方域慨叹道:“杨兄果真是慧眼识人,香君的确是风华正茂,绝代佳人。”

众人重新入座,李贞丽为客人斟上刚泡的虎丘新茶。

香君向花瓶内插入几支精挑细选的红杏和绿杨,点缀节日气氛。

众人称赞:“煮茶赏花,可以算得上是雅集了。”“这样的雅集,不能没有酒。”杨龙友建议道。“酒已经准备好了,玉京(前文所说的卞姨娘,真名卞玉京)今天主持聚会,不能下楼来奉陪各位,就让我代替她行使职责吧。”李贞丽含笑说道,随即命仆人上酒,并提议:“纯粹喝酒也没意思,还容易醉。咱们不如行令饮酒吧,可以多些乐子。”

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李贞丽依着旧院的先例,当了令官,宣布游戏规则:以樱桃、茶、柳、杏花、香扇坠、汗巾这六样东西为酒令,按照座次,轮到谁,谁就先喝一杯酒,然后再根据酒令献上自己的特长,算是酒底。

李贞丽用力掷骰子,第一个掷到的是香扇坠。侯方域端起香君为他斟满的酒,一饮而尽,然后作诗一首:“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众人皆夸赞此诗风流别致,既写出了香扇坠的特色,也悄然把香君夸赞了一番。

轮到杨龙友行令了,他看着白汗巾,也要作诗一首。众人都打趣他,不准和侯方域的雷同。杨龙友就多了个花样,先说了个引子,然后再作诗。待他念出来后,众人一致拍手叫好。

接下来该柳敬亭了,李贞丽吩咐香君为他斟茶。柳敬亭故意引人发笑,说道:“我的运气怎么这样差,凭什么你们饮酒,我只能喝茶?”贞丽笑道:“谁让你的酒令是茶!”柳敬亭道:“那我就给大家说个‘张三郎吃茶’的故事吧。”众人道:“说书时间太长,还是讲个笑话吧。”

柳敬亭就讲起了有关吃茶的笑话:“一日,苏东坡和黄山谷同去访问禅师佛印。两人分别送了一把茶壶、一斤茶叶给佛印。等到他们三人在松树下喝茶时,佛印提议,让苏胡子、黄秀才两人比一比茶量。于是苏、黄开始用含有机锋的语言对答,若是对方不能领悟,便要用棒子打那个反应迟钝的人。第一局,两人打了个平手。待到第二局,黄山谷反应慢了一些,苏东坡拿起棒子就朝他打去。刚好,黄山谷正手持茶壶往杯子里倒茶,一失手,茶壶落地,打了个粉碎。苏东坡大叫,‘和尚你记着,胡子打了秀才了。’佛印道,‘呯呯当当,胡子没打着秀才,反倒是秀才打了胡子’”。众人听罢,哈哈大笑,都心知肚明:柳敬亭是借前几日阮胡子在孔庙被打一事,用谐音狠狠奚落了他一番。“大家莫笑,秀才厉害着哩。”柳敬亭用手指茶壶,说道,“这样的硬壶子都能打坏,何况是软壶子(阮胡子)!”

众人捧腹大笑不止,连连拍案叫绝。

苏昆生的令是杏花,他饮完酒,唱了支曲。李贞丽的令是樱桃,苏昆生替她行令,又唱了支曲。众人指出,苏昆生唱的是女子嘴上的樱桃红,而不是盘子中的樱桃,该罚酒一杯。所言在理,苏昆生领了罚,又多喝酒一杯。

最后是香君的令了,侯方域为她斟酒。贞丽道:“这个令无疑是‘柳’了。只是我这孩子腼腆,应该请位代笔的相公替她行令。”她边说边重新掷骰子,又道:“三点,代笔的是柳师父。”

柳敬亭笑道:“老汉我姓柳,漂泊了半生,最怕的就是‘柳’字。今日清明佳节,偏偏还要用‘柳圈儿’套住我的老狗头。”

大家听他这样一讲,笑得前仰后翻。这个笑话算是通过了。“今天酒也喝过了,时辰已不早,咱们就散了吧。”侯方域说道。

柳敬亭哪里肯依,故意拉着侯方域和李香君,打趣道:“才子佳人,难得聚会。你们俩天生一对儿,今天得吃个交杯酒才行。”

香君红了脸,忙用袖子半掩着面,跑着躲开了。

苏昆生说道:“香君害羞,不好意思当着她的面讲。不知道前几日说的梳栊事宜,侯公子是否愿意?”

侯方域无可奈何地苦笑道:“本是秀才的命,却中了个状元,有什么不愿意的。只是有一件事,难于启齿,近来我囊中羞涩,恐怕难以备齐礼金啊。”

杨龙友接言道:“这个不用愁,我已经替侯兄准备好了,你只管放心成亲就行。”

侯方域千恩万谢,心中十分感念杨龙友。

李贞丽自然也十分称心,笑呵呵地说道:“三月十五是良辰吉日,花好月圆,不如就选定那一天成亲。”

大家都深表赞同,提前恭贺两位新人。

柳敬亭突然拍了下脑门,惊叫道:“哎呀,我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这婚礼,我和苏昆山是不能参加了。”问他为何,答道:“黄将军准备举行祭旗仪式,恰好就在十五日。我们先前已经答应了人家,不能失信于人。”“少了你们俩,没人说书唱曲,就不热闹了,这该如何是好啊?”侯方域一筹莫展。“丁继之、沈公宪、张燕筑,这几位都是戏曲名家,请他们来作陪,想必也是可以的。”杨龙友出谋献计道。“这样也很好。那就说定了,到时候我再邀请一些好姊妹,吹拉弹奏,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的。”李贞丽笑逐颜开地讲道。

议定完毕后,大家纷纷散去,期盼着婚期早早到来。

第六章 洞房花烛

转眼便到了农历三月十五日。这日黄昏,媚香楼花团锦簇,笙歌阵阵,绣帘全部挂起,等待着新郎官乘着木兰舟而来。

李贞丽喜出望外,翘首以盼。香君第一次接客是十分重要的,梳栊者的名望地位,关乎她今后的声誉。这前来梳栊的侯方域是世家公子,家道才名都堪称第一。李贞丽身为妈妈,既替女儿感到高兴,也窃喜自己今后有了仰仗。虽然,摆设筵席、安排歌队、邀请客人等事都要由她亲自过问,异常麻烦琐碎。但她是累在身上,乐在心上,忙得不亦乐乎。

杨龙友前来送梳栊之物,在他的眼里,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是绝配,简直就是司马相如、卓文君再世。李贞丽笑脸相迎,命人把好几个盛放着首饰、衣物的箱子抬入洞房,并偕同香君再三再四地拜谢了杨龙友。另外,杨龙友额外赏赐给厨房三十两银子,叮嘱李贞丽道:“所需饭菜酒酿,一定要丰盛些。”李贞丽心里又添一层欢喜,赶忙点头应允。“新郎官怎么还不来?”李贞丽问道。“估计马上就到了。”杨龙友随口答道。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杂役急匆匆地跑过来传话:“新郎官到了。”

侯方域身披盛装,尽显玉树临风之姿。他在门前略定了定神,把自己从上到下又仔细打量了一番,整理了衣角,摆平了衣带,方才稳健地踱着步走进来。俗话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今日虽未能两全其美,然而单是能和香君成亲,侯方域心里就有了十一分的开心。“恭喜侯兄,得到了南京第一佳人。我没有什么好的贺礼送你们,只是草草地置办了些妆奁,安排了几桌酒席,不成敬意,权当是为你们的新婚助兴。”杨龙友笑着说道。“您太客气了,小弟实在不敢当!您已是帮了大忙,今后一定好好感谢你才是。”侯方域一边拱手还礼,一边笑着说道。

互相客套了一番后,杨龙友推说晚上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办,需先走一步,待到明早再来道喜。临走前,他细细地询问贞丽喜宴的筹备情况,把细枝末节又向她叮嘱了一番,这才放心地离开了。

没过多大一会儿,杂役来请新郎官更衣。李贞丽道:“刚好我也不能奉陪了,得去帮新娘子梳洗打扮,还得张罗酒席,咱们自便吧。”说罢,她和侯方域都各自走开了。

华灯初上,丁继之、沈公宪、张燕筑三人一同来到了暖翠楼。

丁继之道:“今天要吃侯公子的喜酒,咱们特意早来了些。”

张燕筑道:“不知道请的是哪几位歌妓来作陪?”

沈公宪道:“听说是旧院的几个老行家。”

张燕筑感叹道:“想当年,她们都是我梳栊的呢!”

丁继之道:“你有多大的家业啊,能梳栊那么多人?”

张燕筑道:“我家业是不大,不过有贵人相助就是另一码事了。你看人家侯公子,今日梳栊何曾花费一分钱?”

沈公宪道:“咱们别多嘴了。看那边侯公子已更衣完毕,咱们还是赶紧上前去道喜吧。”

于是,这三个人便上前一步,向侯方域作揖道贺。正在这时,忽听得门外一阵嬉笑吵闹声,原来是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三位名妓来了。

张燕筑故意挑逗她们,说道:“你们是哪一处的,快快报上名来。”

郑妥娘眉一挑,笑道:“你这里又不是教坊司,凭什么让我们报姓名!”

侯方域也笑道:“多有冒犯,正要请教各位的大名。”

那三人便自报家门,依次说了姓名。大家互相认识后,又说闹取笑一番。

卞玉京道:“新郎官等候多时了,咱们也该去把新娘子请出来了吧。”

郑妥娘依言,走到里间,和李贞丽一起,左搀右扶,把香君送出来了。丁继之、沈公宪、张燕筑三人也见机行事,连忙吹起唢呐、打起锣鼓,整个暖翠楼顿时沉浸在一种喜庆祥和气氛中。

按照当时的规矩,梳栊成亲是不拜堂的,大家一起吃吃喜酒就可以了。桌上的饭菜已摆放整齐,珍稀佳肴、玉液琼浆,一样不少。侯方域、李香君两人坐在最上面的位置,丁继之、沈公宪、张燕筑在左边依次坐下,卞玉京、寇白门、郑妥娘在右边依次坐下。大家分工明确,左边负责斟酒倒茶,右边负责吹拉弹唱。

侯方域一心憧憬着洞房花烛夜的美好滋味,竟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恨不能马上跳过眼前的时光,只与香君一人握手相对,耳鬓厮磨。可是低头一看,才刚刚喝了一杯酒。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觉得它来去匆匆,不易把握;有时又觉得它磨磨蹭蹭,徘徊不前。对于新郎官而言,入洞房前的这段时间确实有点长了,让人不好捱过。

此刻的香君是满心欢喜的。她自幼出身低微,没有地位,现今有侯方域这样一位家道才名俱佳的贵公子肯为自己梳栊,她自然是喜出望外,内心充满了许多感激之情。想到今后在这一行当里有了声名地位,自己也算是熬到了出头之日,暖暖的笑意就忍不住浮现在那灿若桃花的脸庞上。

酒过三巡,左边几位和右边几位调换职责,两拨人轮流奉酒、奏乐,显得十分热闹。

又闹腾了一阵,丁继之说道:“时辰不早了,树上的乌鸦都归巢了,咱们还是赶快送新人入洞房吧。”

沈公宪笑道:“暂且不要急,侯公子是当今的大才子,今日梳栊了绝代佳人,是不是该作首定情诗、做个纪念?”“这话说的有理,我来准备笔墨纸砚,伺候新郎官挥毫写诗。”张燕筑接言道。“不用那么麻烦,我随身带有一把扇子,就直接在上面题诗,赠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侯方域说道。“好极了,我来为你捧砚台。”郑妥娘嬉笑着说道。“你这副嘴脸,也就只配干脱靴子之类的活儿。”寇白门奚落郑妥娘道。“依我看,这个砚台,该由香君来侍奉才合适。”卞玉京说道。

众人都点头赞成。于是,香君在侯方域侧旁捧砚侍立,只见侯方域墨笔一挥,写下了两行龙飞凤舞的诗句: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大家看后,赞不绝口。香君姓李,美若桃花,所以侯方域才如此写道,认为洁白的辛夷花不及在东风中自由摇曳的桃李花美丽。这时,仆人又递上杨龙友送来的贺诗,侯方域接过来念道: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缘何十二无女峰,梦里偏来见楚王。

这是夸赞香君的诗句,因为香君娇小玲珑,外号“香扇坠儿”,所以才说她像扇坠儿那样适合藏在袖子里。

郑妥娘嘟囔着嘴叨念道:“说我们是辛夷花,比不上那春风桃李花,哪里知道我们也有过娇艳美好的时光。现在又说什么香扇坠儿,能值多少钱啊,哪里比得上我这个琥珀猫儿坠。”

众人忍俊不禁,笑骂郑妥娘是个人精。“大家再吹弹起来,让这对新人多喝上几杯。”丁继之提议。“多喝几杯,带着些酒劲,好入洞房。”郑妥娘也随声附和。

左右两边的人吹拉弹唱起来,侯方域和李香君喝起了交杯酒。两人目光碰触之时,含情脉脉,无限迷醉,都盼望着酒宴赶快结束,以便互诉衷肠,成其好事。“鼓楼上的钟敲二更了,夜已经深了,咱们也该把酒席撤了。”丁继之说道。“这样丰盛的酒席,还没吃干净就撤了,岂不是太可惜了。”张燕筑满脸不情愿的样子。“我还没吃够呢,大家再稍微等一会儿。”郑妥娘抢着说道。“不要再胡闹了,快把音乐奏起,咱们送新人入洞房。”卞玉京发话了。

众人起身,吹弹乐器;仆人擎灯,为新人带路。侯方域略有几分醉意,拉着香君的手,两人相互扶持着进入新房。

看着他们两人颉颃比肩,张燕筑心中顿时生出无限羡慕来,转身对郑妥娘笑嘻嘻地说道:“他们配成了对儿,咱俩也结个伴,一起去睡觉吧。”“老张你不要净想美事,我老郑可是要收现钱的。”郑妥娘一边媚笑,一边把手伸了出来。

张燕筑从口袋里取出钱来,数了十文递给她。郑妥娘接过来,又仔细对了下数目,把颜色不好的钱重新向他调换了。然后,这才风情万种地朝张燕筑依偎过来。

此时的秦淮河岸,江水悠悠地流淌着,映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四周寂然无声,白天的各种热闹无迹可寻,人们都在梦乡中沉睡,和其他无数个夜晚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对侯方域和李香君而言,这一晚将终身难忘。

第七章 李香君拒收妆奁

昨夜,侯方域和李香君成婚,杂役们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直到半夜,方才闭上了眼睛,可是还没来得及睡个囫囵觉,公鸡就开始打鸣了。有个专门负责倒马桶的杂役,揉了揉惺忪睡眼,不情不愿地起床了。他睡眼朦胧,一边刷洗马桶,一边抱怨不迭。

那日早上,同样早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这就是杨龙友。因为头一天晚上的喜宴他未能全程奉陪,所以今日特意早早地前来道喜。他看见窗门紧闭,帘帐未掀,整个媚香楼还沉浸在一片静寂之中,暗暗自悔来得太早了。正在踌躇徘徊之时,忽然看到院子东面的角落里,有个杂役在清洗马桶,就招呼他道:“小子,你到新夫妇的窗子外传个话,就说我前来道喜了。”杂役笑道:“他们昨晚睡得迟,现在肯定还没起床哩。老爷您还是请回吧,改日再来。”杨龙友听他这样一说,笑骂道:“尽胡说八道,你只管去传话就是了。”

这时,李贞丽听见院子里有人说话,就隔着窗户向外问道:“是谁来了啊?”“是杨老爷,过来道喜哩。”杂役应声说道。

李贞丽赶忙出来迎接,作揖道:“多谢杨老爷,成全了我家女儿的终身大事。”

杨龙友道:“没什么好谢的,不必客气。”又问:“新人起床了没有?”

李贞丽道:“老爷先坐一会儿,我这就去催催他们。”“不必,不必!”杨龙友摆手制止道,但李贞丽还是快步走了出去。

没多大一会儿,李贞丽笑着走过来向杨龙友说道:“真是好笑!他们两个刚起床,互相为对方扣衣服上的纽扣,还肩并肩照着梳妆镜,马上就穿戴完毕了。请老爷随我一起到新房里去,叫他们出来,咱们一起喝酒叙谈。”

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浓情蜜意,如漆似胶,体验到了新婚的快乐,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此时此刻的他们,还在回味着昨晚枕头上的余香,恋恋不舍,难分难解。

杨龙友来向两人道喜,并问道:“我昨晚送来的诗,怎么样?说得还合情合理吧?”“十分感谢,”侯方域拱手作揖致谢,并笑着说,“诗是好诗,只是有一处不妥当。”“哪一处?”杨龙友忙问。“香君娇小,应该藏在金屋里”,接着又盯着袖子,笑道,“小弟的衣袖,如何能够藏得下她啊?”

众人哄堂大笑。杨龙友又问:“昨晚定情,侯兄肯定是要有好诗为证了。”“草草写成一首,不敢杨龙友请教。”侯方域答道。“诗在哪里?我要拜读一下。”杨龙友追问道。“诗在扇子上,”香君应道,便低头把扇子从袖中取出来,递给杨龙友。

这是一把用白纱做成的扇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杨龙友一边欣赏扇子,一边品读上面的题诗,赞道:“果然是好诗,只有香君配得上这样的诗句。”杨龙友边说边把扇子还给香君,嘱咐道:“这是定情之物,又有好诗题在上面,寓意深远,可得收藏好了。”

还未等及香君回话,杨龙友便对侯方域说道:“侯兄你看,香君梳栊之后,愈加美丽了。你真是有福分啊,能得着这样一位佳人。”

侯方域也称许道:“是啊,香君国色天香,无人能比。她今天穿着绫罗绸缎,头上又插了几件珠翠饰品,在十分的容貌上又添了二分的俏丽,真是迷人。”

李贞丽接言道:“这一切都亏了杨老爷的帮衬,香君才有今日的福气。”“我看杨老爷,虽然是马士英的紧要亲戚,但现今寄居在南京,手头也并不宽裕,怎么肯舍得一掷千金,用在这烟花巷里?”香君觉得这件事情有点蹊跷,故有此问。只见杨龙友面露难色,并不回答。香君又说道:“这些钱财,对我而言是受之有愧,对杨老爷而言是用之无名。所以今天才要问个明白,今后也好找机会报答您。”

侯方域听香君这样一讲,心中也不安起来:“香君说得有理,我与杨兄素昧平生,只是萍水相逢,杨兄为何如此厚爱我?小弟实在是想不通。”

杨龙友看这阵势,知道是瞒不下去了,说道:“既然你们提到了,我就如实相告了。这些妆奁酒席,总共花了二百多两银子,都是出自怀宁(阮大铖,字圆海,安徽怀宁人)之手。”“哪个怀宁?”侯方域忙问。“就是曾经做过官的阮圆海。”杨龙友答道。“是那安徽的阮大铖吗?”“正是他。”“他为何要这样周旋呢?”“圆海兄只是想和你结交认识。他仰慕你的才华,称赞你风流雅致,一表人才。如今要在秦淮河边寻个佳人相伴,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聘金、礼钱可是少不了的,他知道你的情况,就私下里托我替你张罗一番。”

杨龙友的这番话正中侯方域的下怀。侯方域态度稍微软和了一些,说道:“阮圆海虽然与家父是同年进士,按辈分是我的年伯。不过我一向鄙夷他的人品,跟他断绝来往已经很久了。他现今无缘无故地来帮助我,不知有何用意?”“圆海有一些苦衷,想向公子说明白。”“请讲。”“圆海和我是同辈,当年曾是赵南星的门客。后来,他假意投靠魏党,以便暗中帮助东林党。没料到,魏党溃败后,东林党的人反而视他为奸臣,与他水火不相容。近来,复社的几位年轻人,对他口诛笔伐,肆意辱骂,这不是同类人自相攻击吗?圆海老朋友虽然多,但是因为怕受连累,都不肯站出来替他辩白。他整日忧虑,寝食难安,说道‘同类人相互迫害,惨不忍睹,只有河南的侯方域能救我啊’,所以此时才想着办法与你结交。”“原来是这样啊。”侯方域听完杨龙友一席话,竟改变了态度,说道,“我看圆海确实可怜,即便他当日是魏党,现今能够洗心革面,悔过前罪,也是可以原谅的。哪里就能赶尽杀绝,不留一丝余地。陈定生、吴应箕都是我的好朋友,等我下次见到了他们,就替圆海说说情,让他们从此不再为难阮大铖了。”“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杨龙友喜不自禁。

在一旁认真听着的李香君,终于忍不住怒了,说道:“我家相公怎么能够这样说话呢,阮大铖趋炎附势,勾结奸臣,不知廉耻。连妇孺儿童,都对他横加责骂。现今众人攻击他,相公你却要救他,不知道相公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侯方域心头一震。香君继续说道:“相公不过是因为他资助了我的妆奁,碍于情面,才要徇私,替他说情开脱。殊不知,这几件首饰衣裙,我香君是不放在眼里的。”说罢,一边拔簪子、脱外套,一边自言自语:“宁可做个穿粗布衣裳的穷人,也不可失了名节,遭人唾骂。”“哎呀,香君的性情也太刚烈了。”杨龙友惊叫道。“把这么好的东西扔了一地,真是可惜啊。”李贞丽无可奈何地叹息。

侯方域却拍手叫好:“香君有这样的见识,远在我之上,真是我的诤友啊。”接着转身对杨龙友说道:“杨兄莫要怪罪,这个忙小弟帮不了,否则连女子都要嘲笑我了。”

侯方域心中细思量:在这烟花巷中,香君还能顾全名节;偏偏是我们那些学堂之人,却分不清是非黑白。再说,那些复社的好友平日里器重我,也是因为赏识我的义气。现在我若是依附奸臣,等到他们群起攻击之时,我自身难保,更不用说救别人了。名节是很重要的,我得分清轻重,谨慎行事。“圆海也是一片好心,还望公子再考虑一下。”杨龙友尚未死心,企图从中斡旋。“我虽然愚笨,但是也不能因为救起别人,反倒害了自己。”侯方域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辞了。”“稍等一下。这些箱子,都是阮家的东西,香君既然不肯用,留着也没意思,还是请你顺便带走吧。”

杨龙友出力不讨好,无精打采地离开了。

这时,侯方域又上下打量香君,赞道:“我的香君真是个美人。脱去绸缎,摘掉首饰,在十分的容貌上又添了十分的气度,更加惹人喜爱了。”

李贞丽心中不悦,说道:“道理是这样的,可是舍弃了那么多好东西,到底让人心疼啊。”“这些东西,不足挂齿,我会照样弄齐备的。”侯方域说道。“那就好。”李贞丽答道。

经过这一件事,李香君在侯方域眼中更加美丽了。侯方域不仅爱她的外表美,更爱她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心灵美。

第八章 端午聚会

五月的秦淮河岸,火红的石榴花开得灿烂明艳,碧绿的艾叶长得葱郁茂盛。文人学士考试的贡院,与对岸楼台林立的妓院仅有一江之隔,这是明代南京城特有的风景。

端午节这天,秦淮河岸上异常热闹。赛龙舟、挂灯笼,一时间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到处都是欢歌笑语。贡院里的书生们也被这节日气氛感染了,暂时把烦恼抛在九霄云外,出来寻欢作乐。

夜幕低垂时分,陈定生和吴应箕一起来到秦淮河边观赏节日盛会,以排解漂泊异乡的忧愁。可是走了半天,也没见着一个熟人。

陈定生心中纳闷,问道:“在这样的节日里,为何连一个同社的朋友也没碰到啊?”

吴应箕答道:“想必他们都在灯船上游玩呢。”并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水榭说道:“这是丁继之的处所,咱们正好可以在此登临远眺。”

两人边说边来到了水榭前,问道:“丁先生在家吗?”

仆人出来迎见,说道:“原来是陈相公和吴相公啊,我家主人去参加灯船会了。不过家中已经备好了酒席,主人临走时吩咐,凡是有客人来,尽可以随便进来坐一坐的。”

陈定生笑道:“你家先生可真有趣儿。”

吴应箕也随声附和道:“可见主人是个十分好客之人。”

说罢,两人便移步至水榭内。陈定生提议:“咱们在这里雅聚,为了避免打扰,得想个办法拒绝闲杂人等入内。”吴应箕点头称是。于是,陈定生便吩咐仆人取个灯笼过来,提笔在上面写道:“复社会文,闲人免进。”

吴应箕道:“若是同社的朋友到了此处,该请他们一起入会赏玩。”“正是这样打算的。”陈定生笑着说道。

仆人对他俩说道:“公子,你们听——远处有吹弹之声响起,灯船朝这边驶过来了。”

陈、吴两位顺着仆人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了一艘灯火通明的船儿向这边驶来了。陈定生定睛一看,发现这船上坐的不是别人,原来是侯方域偕同新婚夫人李香君,相依相偎;旁边坐着柳敬亭、苏昆生,两人在吹拉弹唱,别有一番情致。

陈定生道:“那灯船上,好像是侯方域啊?”

吴应箕道:“侯方域是我们复社一员,应该请他入会的。”“他旁边的那个女子想必就是李香君了,也要邀请她吗?”“李香君拒绝接受阮大铖的妆奁,早已在南京传开。她如此大义凛然,也应该算是我们复社的朋友,应该请她入会的。”“如此说来,那船上的柳敬亭和苏昆生也是复社的朋友了,他们当日也坚决不肯做阮大铖的门客呢。把他们一起请到这里来,肯定会更加有趣。”

两人商定后,吴应箕便向灯船高声呼喊侯方域的名字。侯方域听到声音,抬头向水榭上望,见是陈、吴两位,心中十分惊喜。于是,就接受了邀请,偕同船上另外几位一起来到水榭上。

互相拜见后,陈定生笑道:“你们四位来了,这个才算不虚有此名。”

侯方域心中不解,问道:“为何是‘复社文会’呢?”

吴应箕指着门口的灯笼笑着说道:“请看那里。”“原本不曾知道今日要会文,看来我来得正是时候。”侯方域笑道。“‘闲人免进’,我们未免唐突冒犯了。”柳敬亭说道。“你们都不肯做阮大铖的门客,怎么不是复社的朋友啊?”吴应箕连忙解释。“难道香君也是复社的朋友吗?”侯方域接着问道。

吴应箕答道:“香君拒绝妆奁这件事,只怕我们复社人还比她略逊一筹呢。”

陈定生调侃道:“以后咱们得改口称香君为‘社嫂’了。”

香君莞尔一笑,说道:“不敢当!”

大家依次坐定。仆人拿来酒盏,供他们玩乐。他们随意谈笑,气氛十分温暖融洽。这时,河岸上的船只多了起来,张灯结彩,富丽堂皇。多数都是王公贵族、巨商富豪或是翰林学士们的游船。相比之下,侯方域一行所乘的游船就显得寒酸简陋了许多。“夜阑人静,灯船都散去了,我们作篇诗赋吧,也算是不辜负‘会文’之约。”侯方域说道。“好是好,只是不知道以什么为题目啊?”陈定生接言。“端午节是祭奠屈原的日子,咱们就做首‘哀湘赋’,以示纪念吧!”吴应箕应道。“依我看,咱们几个人不如就根据眼前的风景作诗,每人吟成一联,最后联成一首诗。”侯方域建议说。

陈定生和吴应箕都表示赞成,并推举由稍年长的陈定生来开头。这时,柳敬亭笑道:“三位相公作诗,我们三个在一旁陪着打盹吗?”“是啊,我们也得找点乐子吧。”苏昆生开口说。“不用急,自有任务分派给你们。”陈定生又接着说道,“我们每联成四句,各自饮酒一杯,你们就负责唱个曲助兴。”“有趣,有趣!这样一来,我们就是诗文、美酒、笙歌样样俱全了。”侯方域拍手叫好。

大家兴致都很高,不知不觉,便联成了十六句诗,还开玩笑说明天要拿去刻印出来。吴应箕感慨到:“我们作诗引出许多感触,他们吹弹也奏出无限凄凉,这其中的滋味,恐怕是其他人不能体会到的。”

苏昆生向柳敬亭说道:“自古良辰美景亦逝,花好月圆难逢。我们要趁着这好光景,及时行乐啊。如不这样,我俩负责唱曲,陈、吴两位公子负责劝酒,让眼前这对才子佳人再尽一尽兴。”“这个没问题,唱曲本来就是我们分内的职责。”柳敬亭爽快地答应了。“我与吴兄本是东道主,也正想向这一对新婚燕尔表示下敬意。刚好得了这样一个机会,一定得尽心尽力。”陈定生笑着说道。

吴应箕赶忙指挥大家按次序坐下。侯方域和李香君坐在酒席的最上面,陈定生、吴应箕坐在左边,柳敬亭、苏昆生坐在右边。

侯方域温存地对香君说道:“今天承蒙各位的好意,我们两个并排而坐,又可以吃一回交杯酒了,这可真是有趣啊。”

香君莞尔一笑,心中也十分满意。大家各司其职,奏乐、劝酒,一时间又热闹起来。

忽然,杂役前来报告:“前面又有一只灯船驶过来了。”

陈定生惊诧地问:“三更半夜了,怎么还有灯船啊?”

这时,大家也纷纷起身,走到栏杆处眺望。

苏昆生道:“大家仔细听,这船上音乐旖旎靡丽,想必是在寻欢作乐吧。”

原来这船上坐的是阮大铖。他原本打算早早地出来游乐赏玩,但是又担心碰见复社的那一拨年轻人,让他受辱难堪。所以苦苦熬到了半夜,才敢抛头露面。他看见丁家的水榭上还亮着灯火,就吩咐小厮去打探一下,看看上面究竟是什么人。

小厮领命,登岸看清楚后回来禀告:“老爷,那门口挂一灯笼,上面写着‘复社会文,闲人免进’。”

阮大铖惊叫道:“不得了,不得了!快快熄了灯火,停止奏乐,咱们速速离去。”说完,就命人驾着船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楼上的人还在眺望,见这条船刹那间变得漆黑一片,鸦雀无声,刚来没多久就匆匆离开,更觉它形迹可疑。“这真是件怪事,赶紧派人去看个究竟。”吴应箕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不必了,我虽然老眼昏花,不过还是看真切了,那船上的人不是别人,就是臭名昭著的阮胡子。”柳敬亭讲道。“怪不得呢,我说这船上的音乐怎么与别家不同,原来是他呀。”苏昆生接言道。

陈定生一听说是阮大铖,便怒气冲天,骂道:“好大胆的狗奴才,这贡院之前,岂是他能来游玩的地方?”“让我追过去,扯掉他的胡子。”吴应箕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正要转身下楼。

侯方域拦住他,说道:“算了,算了!他既然已经躲避开了,我们也不要得寸进尺,再为难他了。”“侯兄,不是我们得寸进尺,而是他太过分了。”陈定生没好气地讲道。

柳敬亭过来劝解:“船都远去了,咱们也不要再追了。”“只是便宜了这阮胡子。”吴应箕忿忿不平地说道。

香君也觉得这件事情不可闹得太过分,就和颜悦色地说道:“时间不早了,咱们还是散了吧,我家中还有妈妈在等候呢。”

大家便依言互相告辞了。陈、吴两位留在丁家,准备借宿一晚。侯方域、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便一同下了楼,登上来时的小船。这时湖面平静,阒然无声,只有他们的小船载着美人向烟花深处驶去。

第九章 左良玉安抚军心

七月流火,清秋已至,一面面军旗在寒风中呼喇喇地翻卷着。按照惯例,今天是点名的日子,士兵们早早地列队在元帅营帐前的不远处等候。

左良玉便是这三军的统领。此刻,他正率领军队在武昌一带驻守。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他早年在辽宁东部与清军作战,因失误论罪当斩,所幸逃过一劫,只是失了官职。后来,他来到北京市昌平县投靠侯恂。侯恂十分赏识他的才干,逐渐提携他至将军。左良玉骁勇善战,南征北讨,立下无数战功。可惜,朝中掌权的官员们大都只会自保,不能善用贤才。所以,导致一次次作战失利。在左良玉看来,只有智勇双全的侯恂,可以担任“督师”一职,调兵遣将,指挥进退。但是,侯恂任职没多久,就遭到小人的暗中挑拨,丢了官位。左良玉也因此失去了靠山,空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心中十分抑郁。如今,湖北、湖南两地,局势不稳定,他打算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然后再见机行事。

忽然,军营外喧哗骚动起来,左良玉问身边的两位副将道:“外面为何如此吵闹?”“禀告元帅,军营是个肃静之地,没有人敢吵闹。”“明明有喧哗声,还要隐瞒,快快如实禀报。”“是饥饿的士兵在讨要军饷。”“咦!不是刚从湖南借了三十船粮食嘛,还不到一个月,难道就用完了吗?”“禀告元帅,我们现在的人马已经超过三十万了,那些粮草,哪里够用啊?”“看来这真是个棘手的事情。”

左良玉心中十分焦虑,一边在营帐内来回踱着步,一边思考着应对的策略。他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声气:现在中原局面混乱,豺狼之人甚多,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帝王的位置。有几个人愿意舍身救主,奋勇抗敌啊?也就是我还在这里苦苦支撑。我手下人马虽多,可是兵力不够精良,官家选来的兵士都娇弱地像女孩子一样。这也就罢了,谁知现今粮草又短缺,实在是让我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战士们闹哄哄的,鼓噪声一阵高过一阵,就像蜂窝里的蜜蜂一样,嗡嗡嘤嘤叫个不停。

左良玉见此光景,心中倍加忧愁。他对身边的副将讲道:“朝廷三百年来对兵士的待遇还算不错,咱们做事要凭良心。今天外面闹得这样厉害,难道是要逼迫我们劫持官库吗?我也在眼巴巴地等待着江西的救济粮草呢。”

说罢,他走到桌案后面坐下,对两位副将交代一番,掷出了令箭。

两位副将领命,手持令箭,来到外面对士兵们大声喝道:“元帅有令,三军听命。”乱哄哄的人群慢慢安静下来了,副将继续宣布:“目前军饷短缺,是因为归附我军的人马突然增多,而不是因为粮草囤积的太少。朝廷对我们恩深似海,不可不回报;将军有严令,不可不遵从。何况现在江西已经发放资助我军的粮草,很快就到达了。各位稍安勿躁,静等消息。”

片刻后,两位副将回来禀告:“将军,您的军令,我们已经告诉军士们了。”

可是,他们一语未完,就听见外面的叫喊声又响起来了,声势似乎比刚才还要猛烈。左良玉无可奈何,心生一计:何不上报兵部,使其传达给皇上,允许我率军占领南京。那里粮草丰富,我们若能在南京安营扎寨,便可以就地吃粮,不用再为粮草而发愁了。如此一想,他便又唤来两位副将使其传达军令。

这次,两位副将向士兵们传令,说道:“元帅有令,三军听命。将军本打算江西支援的粮船一到,就立刻分粮给大家,但是又考虑到运输艰难,大家饥饿难耐。所以将军暂时决定,马上从这里撤兵,转移到南京。到那时,军粮供应充足,大家就不会再饿肚子了。各位静听军令,不要再喧哗闹腾了。”

众士兵欢呼,拍手叫道:“好好好!我们这就回去收拾行李,准备向东出发。”

看着士兵们欢呼着散去了,左良玉的心稍稍安定了些。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他无计可施,只能转移镇守之地,暂时安稳军心。但转念一想,左良玉发现这件事情十分不妥当。他没有接到皇上的旨意,就擅自前往南京,即便到时候皇恩浩荡,不计较他的罪过。恐怕天下人也要在背后说三道四,认为他形迹可疑,包藏祸心。

左良玉又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他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了安抚军心,只能扬言要转移到南京。可是,此事非同小可,他需慎重考虑,再做定夺。“这其中的苦处,又有谁能知道呢?”他独自叹息了一番,便继续料理军务了。

两位副将这时也从元帅的营帐中走出,其中年轻的一位向年长的一位说道:“老哥,咱们俩自个儿说说悄悄话。我看这天下的强兵勇将,都抵不过咱们军士的勇猛。明日若是我们乘船顺流东下,想必一定没有人可以抵挡。大家拥护着大元帅,一直抢到南京。到了南京,再拉起大旗,自立门户,然后向北京进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啊。”

另一位连忙摆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我们左将军是个忠义之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不要再提起了。”

那个年轻人却并不以为然,说道:“你还不知道,我们一旦迁移到南京,老百姓肯定会恐慌。那时即便不攻打北京,这个坏名声也会像屎盆子一样扣在我们头上,是再也洗刷不掉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左良玉的一世英名能否保全,就在他的一念之间了。

第十章 侯方域代父写信

这是农历八月的一个午后,柳敬亭把鼓板取出,静候着侯方域的到来。原来,侯方域昨日托人送来茶钱,约定今日前来听柳敬亭说书。

柳敬亭对自己的行业十分满意。他一生漂泊,凭着一张巧嘴,说尽古今故事。自从离开阮胡子家后,他再也没有投靠其他门户。如此一来,不用看别人脸色,倒也过得闲散自在。不过,他也绝非是一个只知道吃喝,毫无用处的人。对于那些蒙冤受屈的孝子忠臣,他会极力称许,让他们在自己的故事中扬眉吐气;对于那些奸臣贼党,他会大加挞伐,让这些人物最终受到应有的惩罚。他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往往会在无形中影响世人的道德观念,对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见侯方域还未到,柳敬亭便先打起鼓板,自说自话,无非是一些感慨世事变迁、名利皆是过眼烟云之类的言语。

柳敬亭正说着,侯方域到了。他环顾室内,见并无他人,只有柳敬亭一人在兴致勃勃地独自说唱,心中便觉十分好笑,说道:“听众都还没有到,你这是在说给谁听啊?”

柳敬亭止了说唱,大笑道:“这说书是我的本分职业,就像公子是读书人,平日里在书斋里弹弹琴、念念诗,难道还要别人来听吗?”“这话讲得有道理。”“请问公子今日要听哪一朝的故事?”“不用拘泥于朝代,你只管挑选那热闹的故事,爽爽快快地说一回就行了。”“公子有所不知,热闹之后就是冷淡,爽快之后就是纠缠。倒不如把眼前颓败的故事讲几句,让大家落几滴眼泪,也好警醒一番。”“哎!没料到,连柳老也把时局看透,当今的形势,确实让人忧虑啊。”

正在这时,杨龙友急匆匆地走进来。他有要紧的事情找侯方域商量,一路问来,得知他在柳敬亭这里,便马不停蹄地寻了过来。

侯方域见他进来,忙说道:“你来得正好,咱们一起听柳老说书。”“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闲心听说书。”“杨兄为何这样惊慌呢?”“侯兄还不知道吗?左良玉打算率兵东下,抢掠南京,并且还有攻打北京的野心。兵部尚书熊明遇对此束手无策,所以托我前来寻你,希望得一个锦囊妙计。”“我能有什么好的计策啊?”侯方域疑惑不解。“老早就听说,令尊是左良玉的大恩人。如果他老人家肯出面写一道手谕,必定能退兵。不知道侯兄意下如何?”“这有利于大局的事情,怎么会拒绝呢?只不过家父早已罢官隐居,即便是他肯写信劝告左良玉,恐怕也起不到大的作用。况且,让家父写信,往返需要三千里,如何能够解除当前的燃眉之急呢?”“侯兄向来被称赞为豪气冲天的侠士,现今国家处在危难之时,你怎么会坐视不管呢?我看侯兄,不如暂且代替父亲写封书信,解除当前的危急。改日再向尊翁说明原因,猜想他老人家一定不会怪罪于你的。”“这是应急的权宜之计,倒也行得通。我这就返回住处,写好书信,大家再做商量。”“事不宜迟,现在就立刻写信吧。”杨龙友迫不及待地建议。

于是,侯方域便提笔写下书信一封。在信中,他以父亲的口吻,谆谆善诱,奉劝左良玉仔细斟酌,三思而后行。

写好后,杨龙友通读一番,称赞道:“妙,妙!这措辞用得恰到好处,既委婉激切,又句句合情合理。让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可见侯兄的才华非同一般啊。”“话虽如此,不过还是应该先将此信送给熊尚书过目,让他再仔细改正,方才显得稳妥。”“都什么时候了,正事要紧。不用烦扰熊尚书了,我稍后会向他说清楚的。”杨龙友说道,面露难色:“信虽然是有了,还差一个合适的送信人选。”

侯方域说道:“我轻装出门,只随身带了两个书童,他们都难以担当这个重任啊。”“派送这样的机密书信,得找一个靠得住的熟人才行。”“这该如何是好啊,去哪里找这样一个人?”侯方域眉头紧锁。“不用着急,就让我老柳去走一遭,怎么样?”柳敬亭毛遂自荐道。“柳先生愿意去,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有一点,路上可能会多次遭人盘问,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杨龙友喜忧参半。“不瞒杨老爷您说,我柳麻子原本姓曹,身长九尺,绝不是那只知道吃喝,毫无用处的人。随机应变的本领,还是有一些的。”柳敬亭讲道。“听说左良玉将军的军营壁垒森严,闲杂人等,一概不准入内。何况你这副老态龙钟的模样,恐怕难以完成此项任务啊。”侯方域无不担心地讲道。“侯公子不用来激我了,这激将法是我平日里说书常用的套路。我老汉去就是去,不去就是不去,也不在乎别人的撺掇。”柳敬亭显得有些激动,继续说道,“侯公子,你是代父写信,笔下生花。我老夫是胸有成竹,善于舌战群雄。我要用自己的诙谐智慧,去战胜困难,叩开军门。等到事情办成之时,定能赢得万人喝彩。”

杨龙友连连称好,说道:“果然是有真本领,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只是书信中的意思,还需要你当面向左良玉解说清楚,这样才能起到作用。”“我看那信中的意思也不用细细解释,凭着俺的一条三寸不烂之舌,骂他一骂,就能把他的人马骂回八百里之外。”柳敬亭诙谐地说道,显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你怎么个骂法?”侯方域问道。“就问他,你是防贼,还是做贼?”柳敬亭答道。“妙,妙!”侯方域赞道,“你这样一说,比我信中说得还明白易懂。”

杨龙友催促道:“柳老你赶紧去收拾行李,我速速派人把盘缠送过来。请你务必抓紧时间,赶在天黑前出城。”“明白了。”柳敬亭拱手告辞,忙去打点行装。

杨龙友感慨着说道:“原来竟不曾知道,柳敬亭是个有用的人才哩。”“我常常夸他和我们是同路人,说书只不过是他闲暇时用来消遣的技艺罢了。”侯方域附和着讲道。

当晚,柳敬亭便身负重任,带着书信,向着左良玉驻军的地方匆匆行去。

第十一章 柳敬亭劝谏左良玉

柳敬亭日夜兼程,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武昌城外。他一路上踩着秋叶,迎着芦花,身配利剑,头戴白巾,感觉自己好像是那能言善辩、机智诙谐的东方朔再世。在离城门不远的地方,柳敬亭停下了脚步。他转身来到小河边,洗掉满脸的风尘,然后在草地上打开包袱,换上干净的衣服鞋帽,准备前去投递书信。“可是这军营又在哪里呢?”柳敬亭正思忖着,忽然看见迎面走来两个士兵,就上前拱手问道:“两位将爷,打扰一下,请问左将军的营地在哪里啊?”

两个人对视一下,耳语了一番。其中一位向另一位悄声说道:“这个老头儿是江北口音,他要么是逃兵,要么就是贼寇。”“干脆把他绑起来,敲诈他一些银钱,也好让我们去买饭吃。”另一个喜不自禁地说道。“这个主意好!”

于是,两人便上前一步,问柳敬亭:“你是要寻找左将军的营地吗?”“是的。”“让我们送你前去。”一语未完,他们就拿绳子捆绑柳敬亭。“哎呀!你们怎么捆起我来了啊?”“我们是武昌军营里专管巡逻的箭兵,不捆你,还捆谁啊?”

柳敬亭用力一推,就把这两个人推翻在地,笑着骂道:“两个没眼色的东西,饿得东倒西歪的,还想从我这里讨便宜啊。”“你怎么晓得我们挨饿啊?”一个士兵怯怯地问道。“不是为了解决你们的饥饿问题,我干嘛要到这里来啊?”柳敬亭拍打着身上的灰尘,镇定自若地说道。“这样说来,您是来押送粮草的?”另一个士兵爬起来,走到柳敬亭跟前,满面堆笑地问道。“不是押送粮草,还能是做什么啊?”“呸!我们瞎了眼,多有得罪。这就替老哥拿行李,送你到左将军的营帐里去。”

说罢,两个士兵便拥簇着柳敬亭,往左良玉的营地走去。

柳敬亭边走边打量着沿途的景象。武昌城昔日的繁荣昌盛已经不复存在,现今人烟稀少,市井萧条,满耳听到的都是此起彼伏的战鼓声和马蹄声。柳敬亭触景伤情,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悲凉。“这里便是元帅的营地了。”一个士兵指着前方一块偌大的军营说道,营帐上插着写有“左”字的大军旗,“老哥在此等候片刻,我这就去击鼓传话。”

中军官听到鼓声,就命令他进去答话。“是你在击鼓吗?有什么军情,快快呈报上来!”“刚才我在营地附近捉拿到了一个可疑的陌生人。他自称是来押送粮草的,不知道是真是假,现在他就在军门外,听候发落。”“是吗?快把带他进来,我要问个清楚。”

于是,柳敬亭在兵士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军官的营帐里。“你自称押送粮草到此,有什么公文吗?”中军官问道。“没有公文,只有一封书信。”“只有一封书信?”中军官沉吟道,“那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押送粮草的?我看你神情慌张,言语荒唐,恐怕不是逃兵就是盗贼。”“将军这话就说错了,我要是逃兵或者盗贼,到这里来岂不是自投罗网?”柳敬亭坦然地说道。“这道理也讲得通。既然你有书信,就让我替你把它转交给大元帅。”“多谢将军的好意。只是我带的是一封密信,要当面交给元帅。”“你这话又有了问题。”中军官皱了皱眉头,说道,“你暂且在外面等候,待我禀告了元帅,再传你进去。”

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左良玉权衡利弊轻重,决定再等一等江西发来的救助军粮。他命中军官前去向士兵们传令:今日暂且不用点名了,大家各自回到防守之地,静待消息。

中军官领命前去传话,这中间就遇见了柳敬亭。这会儿,他回来向元帅复命,告诉元帅命令都已传达给士兵。

左良玉又问道:“今天有什么重大军情吗?”

中军官答道:“没有什么重大军情。只是有一个差役,口口声声说是押送军粮到此,要当面见一见元帅。”“粮船到了,真是可喜可贺啊!”左良玉喜出望外,忙问道,“那差役带的文书是哪个衙门的?”“并没有文书,只有一份私人的书信,说是要当面递给元帅。”中军官说道。“这就奇怪了,说不定是敌人派来的奸细,咱们得小心行事。”左良玉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多了几分猜忌,接着命令道:“两边的卫士,要严加防范,让他进来见我。”

柳敬亭听到传唤,便起身进去。只见两边站满了手执长刀的士兵,他并不惊慌,从容不迫地走到了左良玉面前,拱手作揖道:“元帅在上,晚生给您行礼了。”“呵!你是什么人,竟敢到这里来放肆!”左良玉面含怒色。“晚生是普普通通的一介草民,怎么敢到元帅这里放肆呢?”柳敬亭面无惧色,接着说道:“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老渔夫,不晓得王侯贵族家中的规矩。这营内长枪大剑,戒备森严,即便是那狡猾的狐狸、咆哮的老虎,恐怕也要被吓跑了。这等威风,无人能比。奈何今日我独身前来,无路可逃,只好向元帅作揖讨饶。”

左良玉听他这般滑稽有趣,忍不住露出了笑颜。

柳敬亭见机行事,连忙笑着说道:“我这里有书信一封,请将军仔细瞧一瞧。”“谁的信?”左良玉问道。“是侯司徒侯老先生的信。”柳敬亭答道。“侯司徒是我的恩师,你怎么认识他啊?”左良玉稍微吃了一惊。“晚生现今在侯府当差。”柳敬亭答道。“这样啊,刚才失敬了。”左良玉连忙拱手赔不是,又问道:“信在哪里呢?”

柳敬亭送上书信,左良玉吩咐其他人都退下,独留柳敬亭上座。看完信,左良玉念叨道:“侯司徒情真意切,这信中所说的意思,无非是要劝我镇守边关,不要移兵内地。”左良玉沉吟片刻,叹息道:“恩师啊,恩师,我一片忠心天地可鉴,怎么会辜负您的深恩,辱没您的提拔呢?”“请问您的尊姓大名?”过了一会儿,左良玉转身问柳敬亭道。“不敢当,晚生姓柳,草号敬亭。”“敬亭请用茶。”看到侍卫送上茶来,左良玉忙招呼道,又问:“你可知道这座武昌城,自从经过张献忠的一番焚烧抢掠,十有八九的房子都空荡荡的。我虽然在此地镇守,但是粮草短缺,供给不足,兵士们日日鼓噪喧哗,眼看我也做不了主了。”“元帅说的是哪里话?自古都是兵士跟着将军走,哪里有将军跟着兵士走的道理啊?”柳敬亭反问道,并步步紧逼,索性用说书的方式讲起了道理:“你坐镇军营,手握兵权,军令如山。兵士鼓噪无纪律,将军坐视不管,任他们胡作非为。将来这恶名怎么逃得掉?怎么逃得掉。人们议论起来也会说将军没能力统领三军。”柳敬亭说着,把茶盅摔到了地上。“呵!你怎么能这样无礼,居然把茶盅扔在地上。”左良玉十分生气地说道。

柳敬亭满脸堆笑,说道:“晚生怎么敢无礼呢,只是刚才一时说得高兴,顺手把杯子摔了。”“顺手摔了?难道你的心做不了主吗?”

柳敬亭等的就是左良玉的这句话,反唇相讥道:“心若是做得了主,也就不会让手下的人乱动了。”

左良玉听出了话中的机锋,笑着说道:“敬亭讲得有道理,只是因为兵士们饿得太厉害了,我才谎称要将军队转移到内地,实在是无奈之举啊。”“晚生远道而来,也饿坏了,元帅竟也不问一声。”柳敬亭笑着打趣。“我倒把这个给忘了。”左良玉说着,连忙转身向侍卫招手,命他们快快摆饭。“我可等不得了,干脆自己直接到里面找粮食。”柳敬亭起身,正欲往里面进。“我那里面怎么能随便进呢?”左良玉十分不悦。

柳敬亭回头说道:“饿急了。”“饿急了,就能让你随便到里面去吗?”

柳敬亭笑道:“饿急了,不能随便到里面去,原来元帅也知道这个道理啊。”

左良玉也被逗笑了,说道:“真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句句说中我的错处。我这营帐里正缺一个你这样的人才哩!”“您过奖了,我只不过是游戏江湖,混口饭吃罢了。”柳敬亭谦虚地说道。“敬亭,你既然与官僚士绅交往,一定身怀绝技,我正想请教一番呢!”“晚生自幼在外漂泊,没念几天书,哪里有什么绝技?只不过是偶尔读几句野史,信口胡说,没料到居然得了范司马、何相国的赏识,对我谬赞了一番,从此才得以结交认识了一些官僚士绅,细想来真是惭愧啊。”“敬亭过谦了!真不知道您有如此绝技,不如就留在我这里吧,我也好早晚杨龙友请教。”左良玉被柳敬亭善辩的才能深深折服了,他想让敬亭陪在身边,平日里既可以搞笑弄巧,调节气氛,也可以向敬亭询问一些处理事情的策略。

柳敬亭自然愿意效劳,又问道:“将军,我们已经说了好大一会儿闲话了,不知道您对移兵内地之事,到底持什么态度?”“这还用说吗,我左良玉忠心耿耿,天地可鉴,不用别人劝谏,也不用特意委托书信,我肯定是会以大局为重的。”“那就好,那就好!左将军真是英明啊。”柳敬亭如释负重,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第十二章 侯方域遭陷害

左良玉要移兵南京一事,引起了整个南京城的躁动不安。大家都为此事忧心忡忡,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制止左良玉的部队东下。

虽然已经派遣柳敬亭前去劝谏,但兵部尚书熊明遇还是放心不下。为了稳妥起见,他一方面奏明皇上,建议皇上为左良玉封官加爵,提拔其子嗣,以阻止左良玉移兵内地;另一方面,他通知各处的督抚以及在南京城内的大小文武官员,齐聚到清议堂,以便商讨向左良玉调拨军粮的事情。

杨龙友和阮大铖虽然罢官在家,但都收到了邀请,于是就早早地来到了清议堂。“龙友兄,今日大家齐聚商议军情,既然把我们也传唤到此地,咱们不能只是坐在一旁,缄口不言吧。”阮大铖说道。“事关重大,我们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乱出主意,到这里凑个数就行了。”杨龙友答道。“杨兄说的是哪里的话?”阮大铖反驳着,继续讲道,“朝廷的事,咱们须用心。现今南京不太平,只怕是有人暗通乱臣贼子,里外勾结,才使得贼人得以图谋南京。”“这话没有真凭实据,还是不要轻易出口。”杨龙友向阮大铖摆手说道。“我确实有所耳闻,怎么可以不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