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图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6:33:32

点击下载

作者:杜友龙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变法图强

变法图强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上古时期——革故鼎新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涌现出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赵武灵王及商鞅这样的改革家。这些改革先行者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进行了革故鼎新。他们名垂千秋,永载史册。

齐国管仲改革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重视发展经济,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人民的守法与否,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主张尊重民意,以“顺民心为本”。他在内政、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变法改革,不仅使齐国大治,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由于他卓越的历史功绩,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画像■齐桓公雕像

管仲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国的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管仲曾经助公子纠争位,此举失败后,他经好友鲍叔牙推荐到了齐桓公这里。

当时的齐国已经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势严峻,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而对齐国也是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

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齐桓公听后又问:“我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

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于是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公子纠 (?~前685年),春秋时齐国人。齐襄公执政时政令无常,公子纠恐遭杀害,携管仲、召忽奔鲁。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结果时出奔在莒的公子桓公已先回齐即位,派兵在乾时击败鲁军,在齐国胁迫下,他为鲁君所杀。

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

后来,齐桓公又和管仲进行了多次探讨。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齐桓公还用古代帝王对重臣的尊称“仲父”来称谓管仲。齐桓公 (前716年~前643年),姓姜名小白。春秋时齐国的国君。他在位时期,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使国力强盛。曾经多次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于是,管仲站在历史的前沿,以一个改革者的魄力,对齐国的内政、军事、经济和外交实施了全面性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管仲通过行政区划,把国都划分为6个工商乡和15个士乡,共21个乡。15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5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5个乡。■管仲纪念馆

管仲又把行政机构分为3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

郊外30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10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10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3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10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5属,设5大夫。■管仲铜像

每年初,由5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管仲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5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10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4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10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5人,5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50人,50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三宰 即三卿。三宰就是掌群臣的重要官员。宰,是殷商时开始设置的,原掌管家务与奴隶,后为侍从君王左右之臣。西周沿置,掌王家内外事务,又在王左右参与政务。春秋时各国均设置,多称为“太宰”,为朝廷大臣,总管内朝事务和财务。

一连200人,200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2000人,2000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5乡1万人,立一元帅,1万人为一军,由5乡元帅率领。

齐桓公、国子、高傒3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齐国刀币 又称齐刀,主要为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从齐威王至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管仲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管仲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管仲的军事改革,不仅实行了军政合一,也达到了利用宗族关系来加强国家常备军事力量的目的。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一政策,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仲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改革初见成效,这时齐桓公认为,现在国富民强,有资格会盟诸侯。

但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秦晋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晋两个诸侯国。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后来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亡于秦末农民战争。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后来因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而亡。秦、晋两国曾经世通婚姻,后泛称两姓之联姻,也泛指双方和睦相处,永结秦晋之好。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国古长城遗址

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下,齐国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4个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诸侯会盟 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大国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曾会盟。其中以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徐州会盟最为著名,被合称为春秋四大会盟。

公元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通过会盟,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此外,作为一个思想家,管仲推行礼、法并重,也就是推行道德教化,也可以称之为“德治”,形成了“霸业”和“礼治”相结合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他的礼、法统一理论。■齐国城郭复原场景

管仲曾经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

管仲的礼、法统一理论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理论较之儒家的重礼教轻法制,较之秦晋法家的严刑峻法,较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疑是一种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理论。

管仲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他的改革不仅是对我国夏、商、周1000余年政治发展史的总结,而且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管仲的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齐国出现了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国衰微的国势迅速上升,为齐桓公的图霸和齐国以后长期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管仲画像

管仲的改革措施为诸侯国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改革模式,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化改良,从而为诸侯国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建立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模式。因此,他的改革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运动的肇始先声。

管仲的改革措施对后世有大量可以思考回味之处,比如重农而不抑商,再如藏富于民和寓兵于民的策略,的确是很高明,足以让后世统治者作为参考。

走进历史深处,当我们真正领略了管仲改革的风采,我们不得不在心灵深处为管仲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做的一切感到震撼!阅读链接管仲与鲍叔牙感情非常的深厚,鲍叔牙对他也有着深刻的了解。管仲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管仲曾经3次做官,3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知道他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管仲曾3次作战,3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胆小,知道这是由于他还有老母的缘故。管仲晚年曾数次向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郑国子产改革

子产名叫姬侨,春秋后期郑国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执掌郑国国政期间,大力推行了一连串的政治、经济改革,项项与郑国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如推行市场化改革,首创依法治国,广开言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郑国在复杂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安定,经济得到了发展。此外,他在外交上也取得了成功,多次顶住了晋、楚的强权外交,保卫了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子产画像

子产与孔子同时,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当时的郑国地盘不大,处于周围大的诸侯国的夹缝之中,形势却异常复杂。

国内政局也颇为不妙,郑穆公的儿子个个都是郑国有话语权的人,而且相互之间为了利益打得昏天黑地。子产亲身经历或亲手处理过郑国的许多政治事件,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郑穆公 (前648年~前606年),姓姬名兰,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任国君。幼年时曾因国内叛乱先后在秦晋两国流亡,后来在晋文公重耳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他为人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为给诸侯国所不齿。

公元前565年,郑国的公子发率军攻蔡,获得大胜,郑人皆喜。子产却指出这将导致楚国来攻和晋国反击,而使夹在中间的郑国饱受战祸。

两年后,公子发在贵族内讧导致的政变中被杀,郑简公也被劫持到北宫。子产沉着机智,部署周密后始率家兵攻打北宫,遂在国人支援下平息变乱。

新任执政公子嘉制订盟书,强调维护个人特权,引起贵族大臣反对。公子嘉打算强制推行,子产力劝他焚毁盟书,平息众怒,以稳定政局。公元前554年,公子嘉终因专权被杀,子产得立为卿,任少正。执政 掌握国家大权,掌管国家政事。宋代称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官,金、元制略同。近代以来,执政通常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春秋战国时期画像砖

在同周围诸侯强国的一系列交涉中,子产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尽量维护郑国的权益。公元前548年,子产随子展率师伐陈,强调注意军纪,遵守传统礼制。■春秋蟠螭纹罍

事后在向晋国献捷时,又有理有据地驳回了晋人的责难,迫使其承认郑国的战绩。为此郑简公给予子产重赏,他却只接受了与其地位相称的部分,国人称之为知礼者。

公元前547年,楚康王为慰抚许国率军伐郑,子产主张坚守不战,让楚军获取小利后满意而归,以换取较长期的和平。郑人照此办理,果然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楚康王 (?~前545年),芈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45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力挫东吴,改革内政,四伐郑国,巩固同盟,终与晋楚并霸当时。

公元前543年,郑国大臣内讧,执政伯有被杀。子产严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数人的尊重,遂在显贵首领罕虎的支持下,出任执政。

经历了许多事情的子产明白,当前,如不经历一场彻底的制度革新,内忧外困的郑国万难应付危局。于是,他在执政的当年,就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春秋时期青铜器

子产首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实施了著名的“做丘赋”,就是按丘收取军赋的制度,除了井田上的部分收获归国家所有外,私人土地也要征收军赋。■春秋时期的石圭盟书

春秋时期,由于一些贵族占田过度,原来的公田共耕的井田制已衰落,私有土地随之出现,原来的赋税制度也就实行不下去了,一些诸侯国被迫在田制、赋税等方面陆续进行改革。军赋 也称赋或兵赋。赋在最初产生时就与军事需要相关。征赋的主要目的是供应军费,故称此赋为“军赋”。赋是在土地与工商山林川泽之外的收入,其用途是供应军需。

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等,其基本特点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因而在客观上带有承认私有土地合法性的含义。

子产实施的“做丘贼”稍晚于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但在精神上却是一致的。一方面,子产注意不过分冲击激怒旧贵族;另一方面,对新涌现出来的私田采取比较宽和的政策,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以“伍”的形式编制起来,允许其正常生产,对其征收赋税。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也即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900亩土地,划为9块,每块100亩,8家共耕中间的100亩公田,每家都有100亩私田。

从法理上说,对某事征税,该事也就在客观上拥有了准合法地位。此外,“做丘贼”改革还有效扩大了军赋的课征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小小的郑国很快拥有了700乘以上的战车。

而从当时土地私有者对新法的态度来看,丘赋的征收量似乎并不很苛重,这应该是经济发展、税源丰裕的结果。

郑国素来以商立国闻名于世。子产下令,不许贵族依仗权势强买强卖商人的货物,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从而给民营商业的发展开了绿灯。他还一反西周以来由官府监督商品价格的做法,坚持实行不许市场上的商人要谎价的政策。

此外,子产还认为,在市场流通中,商品价格的贵贱,不应由政府作预先的规定,而应随行就市,依市场供求关系和商品的价值由买卖双方自由拟定。

由于有政府做后盾,郑国的富贾巨商经常在各诸侯国间从事经商活动。《韩非子》里讲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都发生在郑国的大街上。

子产这种尊重价值规律、主张商业自由的观点,就是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极有进步价值。■春秋时期龙佩

除了推行市场化改革,子产走的是依法度治国的路。在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反对旧贵族垄断权力,主张公开有关法律,以维护经商自由、私人财产权利。■刑鼎

子产顺应潮流,于公元前536年将修订后的成文法公之于世,这就是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颁布成文法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根据“周礼”,贵族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律条文具有私密性,不能随意扩散。因为西周及其以前的社会没有成文法,也不需要成文法。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春秋钱币

而子产铸刑鼎后,法与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见,国家定刑量罪有了公开的、统一的标准,法律便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所有这些都是与“周礼”相抵触的。由于普通百姓跟贵族享受了同等的权利,旧贵族的一项重要特权从此便被取消了。■战车车轮

子产之所以强调铸刑鼎的作用,是因为改革是一个整体,田制、税制、护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需要新法提供保护,所以“铸刑鼎”绝非一般的刑法,还具有维护和巩固子产新政的价值。

据《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当年郑国大旱,屠击等三大夫奉命祭祀桑山,却伐光山上所有的树木以祈雨。子产闻讯非常愤怒,认为祭山本为涵养林木,三大夫滥伐山林是有罪的,遂下令夺其采邑,把三个家伙的饭碗给端了。

子产还非常注重广开言路,他曾在不毁乡校这件事上,集中阐述了统治者接纳社会舆论监督的主张。

乡校是休闲聚会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议论国事。

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采邑 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古代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赏赐的人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就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够防止怨恨。”■春秋玉璜“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就会增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后心服口服。他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善治,最重要的是政治清明,广开言路。子产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社会舆论监督,不干涉民众对朝政的批评,这对统治者以社会舆论自检,显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公元前522年,执政20多年的子产逝世,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

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这就是现在郑州市的金水河。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孔子闻及子产死,为之而泣,并说“古之遗爱也!”意思是他表现出的伟大仁爱精神,是古代贤明博爱的遗风啊!

事实上,子产在改革开始曾经遭到了郑国人的反对,甚至有人说“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意思是谁杀了子产,我将以倾家荡产来奉献他。

3年后,人们从改革的实效中体会到改革的好处,社会上,无论权贵还是百姓,大家对子产的看法也从怀疑、指责,转向了信任和称颂。

于是百姓编着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可以看出子产深得民心。■孔子 (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东周时期鲁国陬邑,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

人民之所以会在改革初期对改革者一片唾骂,甚至是威胁改革者,这是因为人民并不了解改革的最终成败,对改革者作出的承诺缺乏信誉支持,当然也对改革者的改革能力有偏见和怀疑。■子产祠园

改革者有胆识和魄力还不够,要平和人民的情绪,那只有一种手法,就是关于改革的真理,一切改革的利益最终会会属于人民。阅读链接子产心地仁厚,孔子称赞他:“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每当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从来不忍心,以享口腹,而使活生生的鱼受鼎俎烹割痛苦,总是命人把鱼畜养在池塘里,眼见鱼儿优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心胸畅适,不禁感叹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产的仁德已普及扩大到物类。由此可见,爱惜物命,放生善举,并不只佛教提倡,像子产一样的圣贤君子,自然也是遵守奉行的。

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曾以魏文侯相的身份主持魏国变法,从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封建制的改革。他的“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李悝画像

李悝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做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郡为魏文侯设置,辖地为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上地郡西与秦为邻,是魏国的边防要地,常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魏文侯 (?~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我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等人,任用李悝等人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较低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为了使上地郡军民提高射箭技术,李悝下令以射箭来决断诉讼案的曲直。令下后,人们都争相练习射技,日夜不停。后与秦国人作战,由于魏军射技精良,因而大败秦军。

射技高低与是非的曲直是不能等同的,但李悝用此法来鼓励人们提高军事技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魏国冶铁业■战国时期的战车浮雕

因李悝在上地郡的政绩不错,魏文侯任用他为相,支持他的改革。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10年,主持了政治、经济和刑法方面的变法改革。

李悝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废止了世袭贵族特权,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

李悝认为,有赏有罚,唯才是用,因此他主张“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另外还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战国时甚为流行的法家主张,当时不少国家都因贯彻这些主张走向富强。

这样改革的结果,使—批于国家无用而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从而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官吏制度也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了道路。

在经济政策上,李悝主要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山祖,他为魏文侯制订的这两项经济政策,使魏国逐渐富强起来。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农夫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虽然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夫的绝对数量比重在古代社会经济中无可撼动,但即便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中,农业生产的整体成效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土地赋税制度及其重农政策措施的配套程度3个关键的因素。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悝才提出了“尽地力”和“平籴法”的主张。

所谓“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所谓“平籴法”,就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魏国时期农业画像砖“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100平方千米之内,有土地9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6万顷。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180万石,或减产180万石。■战国时期青铜剑

因此,李悝作出3项鼓励生产的规定:一是“必杂5种,以备灾害”。就是说,同时播种小米、黍子、麦、大豆和结实的麻,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这是主张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怕种单一的粮食作物遇到灾害就难以补救。二是“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就是说,要促使农民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三是“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领果荫,殖于疆埸”。这是说,住宅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上也要利用空隙多种瓜果,充分利用空阔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李悝画像

魏国人口密度较高,地少人多。李悝在《尽地力之教》中作出这样的规定,是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是根据当时农民生产的经验而制订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田租收入,进而使得国家富强起来。“平籴法”体现了李悝经济思想的另一面。

李悝认为,田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又认为粮贵则对士民工商不利,谷贱则伤农,善治国者必须兼顾士民工商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他指出5口之家的小农,每年除衣食、租税和祭祀等开支外,还亏空450钱,这就是农民生活贫困和不安心于田亩的原因。■战国时期城池复原图

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