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秘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0:29:3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帝秘闻

皇帝秘闻试读:

内容提要

历史上,淫乱的事无过于皇宫内院,何止“脏唐烂汉”,二十四史每个朝代都好不到哪去,因父子乱伦反目的事时有发生,但老子主动把妃子“借”给儿子使用,并期望其生子以继承大统的事却不多见,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在这方面开了先河……本书为你揭开帝王的神秘面纱,探索皇室的历史真相。

第一章 谜事解惑

登基之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提起西汉王朝,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武功卓著、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以及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文帝和景帝。其实,西汉还有过一位皇帝,若论政绩,在路卫兵看来,他与其先皇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开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兴国安邦的有道明君。是他,让大汉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会繁荣,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鼎盛时期;也正是他,让凶猛强悍的匈奴单于彻底归顺,从而结束了大汉和匈奴之间胶着百年的战争状态。而这些成就,就连不可一世的汉武大帝都没能做到的。他就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在登基之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他刚出生五个月时,便受到巫蛊案的牵连而入狱。皇帝坐牢,这事本也不算新鲜:靖康之变,金国掳走徽钦二帝,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十六国时期,冉闵囚禁后赵石鉴,“悬食以给之”(《通鉴》),等等。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应该属于俘虏或囚禁的范畴,并不能算是坐牢。坐牢者,应该是依法而判入狱的人,有一定的服刑期限。从这点意义上讲,中国历史上真正有过牢狱之灾的皇帝只有两位,就是刘询和后来的清末帝溥仪。溥仪作为战犯,先在苏联被监禁,后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是正儿八经的服刑人员,不过时间却是在他不当皇帝之后。因此,在登基之前坐过牢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宣帝刘询一人。

说起刘询当皇帝之前的遭遇,可谓非常坎坷:还是吃奶的岁数便进了监狱,其间又险些被谋害,遇赦之后流落民间,形同百姓,生活上曾一度穷困潦倒,靠接济度日。对于一个皇子来说,他所经受的坎坷和磨难,是任何常人都无法想象的。不过,凡事有害必有利。在路卫兵看来,也正是这种非常的遭遇,培养磨练了刘询坚强隐忍、机智灵活的性格,也造就了他躬行节俭、励精图治的开明作风。我们先来看看他即位前的履历:

姓名:刘询又名:刘病已民族:汉族身份:皇家子弟家庭成员: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祖父太子刘据;妻,民女许平君;儿子,汉元帝刘奭;父母早亡。

主要经历:

公元前91年,出生五个月的刘病已受“巫蛊之乱”(汉武帝末年因巫术引发的宫廷祸乱)入狱。

前91年——前86年,监狱在押。期间其曾祖父汉武帝听信谗言欲杀之,被延尉邴吉劝阻而幸免于难。

前86年,朝廷大赦,刘病已出狱,流落民间,开始平民生涯。

前87年,因邴吉的帮助名字得以补进宗室的族谱,生活得以保证。

前87年——前76年,得到祖父旧吏的关照,从师就学。

前78年,上林苑枯柳复活,并出现“公孙病已立”的预言。

前75年,17岁的刘病已娶平民许平君为妻,准备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前74年,生子刘奭,是年18岁。

同年,汉昭帝刘弗陵病死。

同年七月,被册封为阳武侯。

一个时辰后,刘病已在以霍光为首的大臣拥立下登基,“公孙病已立”的预言应验。

登基后,刘病已更名刘询。

简单的履历,我们便能感受到刘询继位之前,那段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而“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让刘询的继位多少蒙上了些传奇色彩。关于这个预言,《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说昌邑有棵大柳树死而复活,可巧,皇家上林苑中,也有棵枯死的柳树复活,上面还有小虫咬食树叶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如此令人费解的灵异事件,是否为民间传说,或是撰史者为增强帝王的神秘色彩,而故意夸大其词,我们且不去探讨。不过最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些“民意”,最少我们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当时朝中有让刘询继位的呼声。

其实,凡事都是人做的,就像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一样,总要找些笼络人心的理由吧。古人迷信,灵异的东西,更容易增加强烈的神秘色彩,从而让人死心塌地的拥护追随。刘询的继位与其说是上天安排,不如说是权臣霍光的一手导演。汉昭帝死后,当时皇位空缺,需要有刘家后人继承,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所要整明白的,就是霍光为什么偏偏最后选中了刘询。

霍光最初选中的并不是刘询,而是昌邑王刘贺,结果刘贺即位后便“行淫乱”(《汉书》),行为做派很不让霍光满意,于是上书皇太后,废掉刘贺,这才拥立刘询。选中刘询,在路卫兵看来,原因大概有三:一,刘询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与皇室没有瓜葛;二,从平民到皇帝的平步青云,刘询定会对霍光感恩戴德;三,刘询没有从政经验,霍光易于对他实施掌控。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权臣霍光在经过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搞懂了这一点,那么所谓“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可是,霍光万万没有想到,他低估了刘询的能力。长期的坎坷磨难,已经使这位皇室弃儿过早的成熟起来。面对霍光的专权,刘询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有时还刻意高抬霍光以达到麻痹他的目的。比如,霍光要归政于他,刘询“廉让不受”,其实刘询何尝不知道这是霍光的有意试探啊。霍光每次上朝觐见,刘询都是“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汉书》),可以说处处陪尽了小心。刘询表面不动声色,却暗暗培植势力,六年后霍光病死,刘询果断出击,一举铲除霍氏集团。刘询坐稳根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渐强,逐步扭转了汉武帝后期“巫蛊之祸”所留下的“扰乱异常”的“烂摊子”,成为名垂史册的“中兴之主”。

说到当前组织部门搞的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刘询这里。刘询是个懂政治的皇帝,他堪称地方官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首创者。刺史郡守之类的重要岗位,官员上任前,刘询都要亲自谈话,“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看看是否称职。不但谈话,还有问责。刘询非常勤政,“五日一听事”,要求“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丞相以下的官员全部给我定期述职。光说的天花乱坠不行,还要看实际的政绩,“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对不起,严加追究。不像现在,下级用鼻子说话,上面都不待说什么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想下层工作效率提高,上层首先就要足够重视,你得下去检查呀,在办公室喝茶就想掌握一手材料,这官傻子都能干。再说了,光一头热,工作搞着搞着就没劲了,工作也需要互动,上下级的互动。像人家刘询,皇帝亲自“问责”,谁敢不机灵啊,从而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工作效率。“汉世良吏,于是为盛”(《以上均见《汉书》),造就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干部。

稳定市场物价,在路卫兵看来,是刘询的又一非常之举。刘询深知民间疾苦,一再下诏鼓励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以提高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刘询针对“营私烦扰,不顾厥咎”的现象,也就是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现象,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下诏,规定“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汉书》)。盐,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稳定了盐的价格,也就稳定了整个市场的物价。

说完刘询的文治,再说刘询的武功。汉武大帝穷兵黩武所未能解决的、令汉室长期头疼的匈奴问题,在刘询这里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方面,他大力加强边疆防卫,步步为营,适时推进,挫杀匈奴的锐气;另一方面,为了麻痹匈奴,赢得时间,刘询也间或实行汉初的和亲政策;他还注意加强和匈奴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好融合,在军事形势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匈奴没再讨得任何便宜。后来匈奴内部又发生内乱,又逢天灾而人口锐减,匈奴再也无力与汉室抗衡了。先是“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汉书》),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宣帝刘询称臣,正式成为大汉的属国。

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的刘询因病去世,终年43岁。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刘询是“功光祖宗,业垂后嗣”的中兴之主,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中国古代哪位皇帝是军妓所生?

关于朱友珪的出生,各种史籍的记载是一致的。《新五代史》称“友珪者,太祖初镇宣武,略地宋、亳间,与逆旅妇人野合而生也”;《旧五代史》称“友珪,小字遥喜,母失其姓,本亳州营妓也”;《资治通鉴》称“郢王友珪,其母亳州营倡也”。不论是“营妓”、“营倡”,还是“逆旅妇人”,都是古代“军妓”(相当于近代的慰安妇)的别称。在正史记载中,朱友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生母是妓女的皇帝。“婊子养的”这份尴尬,也由不得朱友珪;做儿子的,又怎么能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呢?谁让他的父亲朱温荒淫好色,在私生活上不管不顾,以至于在行军途中和拼杀间隙,还要忙里偷闲地与军妓风流快活一番呢?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谁让“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妇人”的汉武帝心疼那些为他卖命的将卒,而“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者”(《汉武外史》)呢?朱温,这位被后人称作“最流氓的皇帝”,这个被老婆管得相当严的男人,自然不肯放过这一自由纵情的绝好时机,所以,便惹出了朱友珪这条人命。

朱友珪(887—913),朱温第三子,五代后梁第二任皇帝。朱友珪出生前的那几年,朱温还在唐朝皇帝手下讨生活。光启二年(886)春,“唐室微弱,诸道州兵不为王室所用,……圜幅数千里,殆绝人烟,惟宋、亳、滑、颍仅能闭垒而已”。朱温奉命“累出兵与之交战”,行经亳州时,便“召(军妓)而侍寝”。孰知,一个月后,就在朱温准备“舍之而去”的时候,军妓告诉朱温,说她有了。朱温是个很怕老婆的人,史称他对原配张氏“素惮之”,死活不敢把野花带回家,“因留亳州,以别宅贮之”,偷偷地养起了二奶。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及期,妓以生男来告”,朱温听说添了儿子,鉴于远离这对母子,又不敢去探视,便为婴儿起名“遥喜”。后来,朱温实力强大了,腰杆子硬了,在家里说话有份量了,才说服张氏将这对母子迎回汴州,并将朱遥喜更名为朱友珪。成长于“单亲”家庭,加上生母曾做过“军妓”,这样的遭遇让朱友珪觉得自己很卑贱,很郁闷,在众人面前始终抬不起头来。而朱友珪偏偏又是个辩黠多智、自尊心极强的人,因此与朱温以及众兄弟的关系很糟糕,尤其是因为争位而与朱温的养子朱友文更是搞得水火不容。

朱温称帝后,朱友珪虽被封为郢王,却始终与太子的位子无缘。这是因为,其一,朱友珪是军妓所生,出身贱,口碑差,朱温从内心里多少有些看不起他;其二,朱温晚年愈发好色,甚至经常召诸儿媳入宫侍寝,朱友文妻王氏与朱友珪妻张氏“常专房侍疾”。因为王氏长得漂亮,最受朱温宠爱,朱温便有意要立养子朱友文为太子。对此,朱友珪愤愤不平。在朱友珪看来,大哥朱友裕死后,自己成为朱温的嫡系长子,太子的位子非他莫属,而不是朱友文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这种不可调和的传位冲突,最终导致父子反目。

虽然继位无望,但朱友珪却不甘就此消沉,何况他骨子里就带着几份狠毒和蛮横。乾化二年(912)五月,朱温在情色的消磨下病倒在床上。不久,朱温命儿媳王氏“召友文来,与之决”,意思是要正式传位朱友文。当时,朱友珪之妻张氏也在场,便立即告诉了朱友珪。朱友珪闻讯,急忙与左右随从策划夺权。然而,没过几天,狡黠的朱温又在病榻上下令,将朱友珪贬为莱州刺史,目的是让朱友文顺利接班。按照当时的惯例,被贬之人多半会在途中被赐死。朱友珪察觉到情况紧急,便选择了另一种极端方式,即弑父夺位。

六月戊寅,也就是接到贬书的次日深夜,朱友珪率领五百人闯入皇宫,冲到朱温榻前,将朱温杀死。关于这段朱友珪弑父的恐怖场景,《新五代史》记载得相当血腥:“夜三鼓,斩关入万春门,至寝中,侍疾者皆走。太祖惶骇起呼曰:‘我疑此贼久矣,恨不早杀之,逆贼忍杀父乎!’友珪亲吏冯廷谔以剑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剑击柱者三,太祖惫,仆于床,廷谔以剑中之,洞其腹,肠胃皆流。友珪以裀褥裹之寝中,秘丧四日。”手段如此残忍,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朱友珪把朱温当成了侮辱其生母的嫖客。

朱温至死也没有想到,二十六年前他与亳州军妓的那段野外孽情,竟然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杀死朱温后,朱友珪旋即又矫诏杀死政敌朱友文,如愿以偿地做了皇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朱友珪即位后,整日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活脱脱又是一个晚年的朱温。为了腾出时间享乐,朱友珪把四弟均王朱友贞提拔为开封尹、东都留守,自己则在后宫荒淫无道。朱友珪的恶劣行径,使后梁的功臣宿将心怀不满,朱友贞也在暗中积蓄实力。凤历元年(913)二月,朱友贞在京城兵变,朱友珪惊慌失措,试图夺路而逃。

由于城门已被朱友贞控制,朱友珪与妻张氏“趋北垣楼下,将逾城以走,不果”。想逃,没门路;想活,没可能;想死,没勇气。朱友珪当年弑父夺位的雄风,如今已是荡然无存。他明白自己落到朱友贞手里会是怎样的后果,万般无奈下,朱友珪命“冯廷谔进刃其妻及己”,享年三十七岁。朱友贞即位后,废朱友珪为庶人。虽然当了八个月皇帝,在历史上却没留下帝号,单从这一点上看,朱友珪称得上是一位悲剧人物。朱友珪虽然改写了历史,却因为自己的败亡而丧失了改写生母身份的权力,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清朝的皇帝妃子们是如何避暑的?

火炉南昌,最近每天几乎都在三十七度以上,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坐在空调里避暑。忽然在想,何时能象清朝的皇帝妃子们那样,用自然避暑的方式过个漫长的夏天就惬意了。如下搜集了一些清朝皇帝妃子们的避暑妙招。

之一:进入夏宫听政

承德避暑山庄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兴建,亦称热河行宫。清代咸丰朝以前,诸帝喜欢在些避暑听政,及至秋季猎。山庄建筑壮丽,集庭馆楼台之胜。

另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北京西郊圆明园,也是清代皇帝避暑的极好去处。

之二:设置凉棚玄机

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有大奥妙。

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皇宫里的窗子、窗帘也大有文章。窗户一般上边可以支起来,下边可以拆掉,这样敞开通风,室内也会比较凉快。帘子还有等级划分,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等级低的是用苇箔编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诗有这样的形容:“一桁垂银蒜,编成翠竹箩。篆烟留细处,草色看时多。月下纤无影,风前动有波。湘江遗趣在,夏永静如何。”

之三:储藏冰块备用

冬季储藏冰块到夏季用的习惯,在中国北方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我国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时候,盛夏也会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会典》中记录,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都设有官窖,共计18座,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万块。

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

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简单得多,但是构造合理、实用方便。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和保鲜食物,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

之四:天然冷饮降温

夏季冷饮也是宫中防暑的佳品。时令的消暑水果西瓜、葡萄、鸭梨等自不必多说,冰镇小食也很诱人。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冰镇后吃起来绝对爽口。

乾隆对于这种冰镇小食偏爱有加,曾专门赋诗:“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

宫中的御医在夏季还会开出消暑的方子,诸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

之五:一把环保摇扇

扇子,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夏日必用之物。传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在酷热的农历七月向西安出逃,途中,又热又饥又渴,只能吃煮老玉米、煮青豆,她的贴身宫女在途中拣了一把破芭蕉扇,为慈禧扇风纳凉和驱赶蚊蝇,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古代皇帝六大离奇之死

1、死得最邪乎——商纣王的太公武乙

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史记。殷本纪》

武乙是个无神论者,因此也不敬天地鬼神,在那个时代,不敬天地是不可想象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祀,又以天为尊。武乙为了破除迷信,以证明天神不存在,就做了一个天神像,然后与“天神”赌博,这个“天神”泥雕木塑,自然是不能赢他,于是就把“天神”侮辱一番,然后“处死”,说留你做什么用啊?又用皮革做了一个革囊,灌上猪血,挂起来用箭射它,称为“射天”。可是命运非常不公,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黄河与渭河之间)打猎,晴天白日里忽然来了一个霹雳,不偏不倚击中武乙,武乙当场倒地身亡。

看来老天不公,武乙是为破除迷信陋习而献身的第一个君王。

2、死的最窝囊——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晋书·卷九》载“时张贵人有宠,年几散失,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晋书·卷十一》载“为张贵人所弑。”

公元396年9月庚申日,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他狂饮不止,并硬要张贵人再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难以再饮,极力辞谢。他面露愠色,开玩笑地说:“你今天如敢违抗君命,拒不陪饮,我可要定你的罪!”张贵人一时火起,恃宠起身顶撞说:“妾偏偏不饮,看陛下定我什么罪!”司马曜醉眼蒙胧,起身冷笑一声说:“你用不着嘴硬。你已经年近三十,应该废黜了。我有的是年轻貌美的佳人,难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左右慌忙将他扶入卧室,让他上床,昏睡过去。

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她又嫉妒成性,平日最担心司马曜再宠爱别人,废弃自己。这时,想到自己容貌将衰,司马曜已经厌弃,一时又气又恨,顿时起了杀心。她洗脸换衣后,召来心腹宫女,命令她谋害司马曜。宫女不敢答应,她厉声威吓说要处死宫女,宫女只好偷偷溜进卧室,见司马曜熟睡,就用被子蒙住他脸面,再搬来重物压在他身上。他挣扎一番,终于被活活闷死。司马曜作为天下至尊,只因酒后一句戏言而遭杀身之祸,成为千古丑闻。

3、死的最滑稽——秦国国君秦武王赢荡《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前310年秦惠文王死,武王即位,身高体壮,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公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目出血,绝膑(折断胫骨),到了晚上,武王气绝而亡,年有23,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

堂堂一个皇帝,居然与人赌一时之气,比起力大力小,而且被大鼎压死真是滑稽可笑之至了。

4、死的最离奇——晋国君晋景公姬獳《左传》:

晋侯梦大厉,被髪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於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名叫獳,昏庸无能,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了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三年后,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内,大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不可得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名医!”。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晋景公姬獳应该是第一位入厕“殉难”的皇帝了,只是非常奇怪,当时皇帝的厕所条件也如此简陋?!实在太离奇!

5、死得最倒霉——金末帝完颜承麟

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被蒙古军队追赶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蒙古约南宋联合攻金。1234年(天兴三年)正月,蒙宋军队加紧围攻蔡州。哀宗在正月初九夜里召集百官,决定传位于当时任东面元帅的完颜承麟,完颜承麟又哭又拜,不敢承受。哀宗说:“联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矫捷,万一得脱,国祚(zuo坐,君主的位置)不绝。”守绪帝授玉玺给承麟,承麟无奈,惶恐跪受。传位仪式刚开个头,蒙宋联军已如潮水般攻了进来。守绪帝匆忙奔幽兰轩不久自缢而死,正在酣战中的承麟闻之,率百官到守绪尸体前拜泣,他对众人说:“先帝在位10年,勤俭宽仁,图复旧业,有志不就,可哀也;我欲谥之曰'哀',何如?”当场的人,没有几个懂得宫廷礼仪的,仓猝间,大家也来不及多想,都表示赞成。“哭奠未毕,城溃”,末帝在乱军中丧命。至此,金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就是金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末帝完颜承麟。他从即位到身亡。还不够一天的时间。如果有比一天还短的,那真是天下第一倒霉。

6、死得最荒唐——明武宗朱厚照

他在位期间,宠信曾在太子宫侍奉过他的太监刘瑾等人,日夜寻欢,人称刘瑾八人为“八虎”,大学士刘键等人力主诛杀“八虎”以振朝纲。朱厚照却偏袒“八虎”委刘瑾执掌司礼监。锦衣卫、东厂,正直大臣遭到清洗,朝政一片黑暗。朱厚照任用刘瑾、钱宁、江彬等宠臣,他不想做皇帝只愿做大将军,将政务尽委宠臣,自已带亲兵出宫巡游,自称威武大将军。

朱厚照精力旺盛,终日醉心于声色犬马,他不满紫禁城庄严肃穆。即位不久下令在西苑太液池营建宫区,称为豹房。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游乐中翻船落水,本来身体强健的他却因此染病一蹶不振,回北京后于次年三月死于豹房。实在荒唐之至了。

他只活了31年,但给历史留下了三大疑团:一、身世之谜;二、只想做大将军不愿做皇帝;三纵情玩乐至死。

第二章 趣事荟萃

登基之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提起西汉王朝,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武功卓著、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以及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文帝和景帝。其实,西汉还有过一位皇帝,若论政绩,在路卫兵看来,他与其先皇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开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兴国安邦的有道明君。是他,让大汉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会繁荣,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鼎盛时期;也正是他,让凶猛强悍的匈奴单于彻底归顺,从而结束了大汉和匈奴之间胶着百年的战争状态。而这些成就,就连不可一世的汉武大帝都没能做到的。他就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在登基之前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他刚出生五个月时,便受到巫蛊案的牵连而入狱。皇帝坐牢,这事本也不算新鲜:靖康之变,金国掳走徽钦二帝,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十六国时期,冉闵囚禁后赵石鉴,“悬食以给之”(《通鉴》),等等。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应该属于俘虏或囚禁的范畴,并不能算是坐牢。坐牢者,应该是依法而判入狱的人,有一定的服刑期限。从这点意义上讲,中国历史上真正有过牢狱之灾的皇帝只有两位,就是刘询和后来的清末帝溥仪。溥仪作为战犯,先在苏联被监禁,后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是正儿八经的服刑人员,不过时间却是在他不当皇帝之后。因此,在登基之前坐过牢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宣帝刘询一人。

说起刘询当皇帝之前的遭遇,可谓非常坎坷:还是吃奶的岁数便进了监狱,其间又险些被谋害,遇赦之后流落民间,形同百姓,生活上曾一度穷困潦倒,靠接济度日。对于一个皇子来说,他所经受的坎坷和磨难,是任何常人都无法想象的。不过,凡事有害必有利。在路卫兵看来,也正是这种非常的遭遇,培养磨练了刘询坚强隐忍、机智灵活的性格,也造就了他躬行节俭、励精图治的开明作风。我们先来看看他即位前的履历:

姓名:刘询又名:刘病已民族:汉族身份:皇家子弟家庭成员:曾祖父汉武帝刘彻;祖父太子刘据;妻,民女许平君;儿子,汉元帝刘奭;父母早亡。

主要经历:

公元前91年,出生五个月的刘病已受“巫蛊之乱”(汉武帝末年因巫术引发的宫廷祸乱)入狱。

前91年——前86年,监狱在押。期间其曾祖父汉武帝听信谗言欲杀之,被延尉邴吉劝阻而幸免于难。

前86年,朝廷大赦,刘病已出狱,流落民间,开始平民生涯。

前87年,因邴吉的帮助名字得以补进宗室的族谱,生活得以保证。

前87年——前76年,得到祖父旧吏的关照,从师就学。

前78年,上林苑枯柳复活,并出现“公孙病已立”的预言。

前75年,17岁的刘病已娶平民许平君为妻,准备过男耕女织的生活。

前74年,生子刘奭,是年18岁。

同年,汉昭帝刘弗陵病死。

同年七月,被册封为阳武侯。

一个时辰后,刘病已在以霍光为首的大臣拥立下登基,“公孙病已立”的预言应验。

登基后,刘病已更名刘询。

简单的履历,我们便能感受到刘询继位之前,那段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而“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让刘询的继位多少蒙上了些传奇色彩。关于这个预言,《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说昌邑有棵大柳树死而复活,可巧,皇家上林苑中,也有棵枯死的柳树复活,上面还有小虫咬食树叶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如此令人费解的灵异事件,是否为民间传说,或是撰史者为增强帝王的神秘色彩,而故意夸大其词,我们且不去探讨。不过最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些“民意”,最少我们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当时朝中有让刘询继位的呼声。

其实,凡事都是人做的,就像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一样,总要找些笼络人心的理由吧。古人迷信,灵异的东西,更容易增加强烈的神秘色彩,从而让人死心塌地的拥护追随。刘询的继位与其说是上天安排,不如说是权臣霍光的一手导演。汉昭帝死后,当时皇位空缺,需要有刘家后人继承,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所要整明白的,就是霍光为什么偏偏最后选中了刘询。

霍光最初选中的并不是刘询,而是昌邑王刘贺,结果刘贺即位后便“行淫乱”(《汉书》),行为做派很不让霍光满意,于是上书皇太后,废掉刘贺,这才拥立刘询。选中刘询,在路卫兵看来,原因大概有三:一,刘询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与皇室没有瓜葛;二,从平民到皇帝的平步青云,刘询定会对霍光感恩戴德;三,刘询没有从政经验,霍光易于对他实施掌控。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权臣霍光在经过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傀儡。搞懂了这一点,那么所谓“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可是,霍光万万没有想到,他低估了刘询的能力。长期的坎坷磨难,已经使这位皇室弃儿过早的成熟起来。面对霍光的专权,刘询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有时还刻意高抬霍光以达到麻痹他的目的。比如,霍光要归政于他,刘询“廉让不受”,其实刘询何尝不知道这是霍光的有意试探啊。霍光每次上朝觐见,刘询都是“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汉书》),可以说处处陪尽了小心。刘询表面不动声色,却暗暗培植势力,六年后霍光病死,刘询果断出击,一举铲除霍氏集团。刘询坐稳根基后,励精图治,国力渐强,逐步扭转了汉武帝后期“巫蛊之祸”所留下的“扰乱异常”的“烂摊子”,成为名垂史册的“中兴之主”。

说到当前组织部门搞的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刘询这里。刘询是个懂政治的皇帝,他堪称地方官任前“谈话”和“问责”制度首创者。刺史郡守之类的重要岗位,官员上任前,刘询都要亲自谈话,“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看看是否称职。不但谈话,还有问责。刘询非常勤政,“五日一听事”,要求“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丞相以下的官员全部给我定期述职。光说的天花乱坠不行,还要看实际的政绩,“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说的和做的不一致,对不起,严加追究。不像现在,下级用鼻子说话,上面都不待说什么的。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想下层工作效率提高,上层首先就要足够重视,你得下去检查呀,在办公室喝茶就想掌握一手材料,这官傻子都能干。再说了,光一头热,工作搞着搞着就没劲了,工作也需要互动,上下级的互动。像人家刘询,皇帝亲自“问责”,谁敢不机灵啊,从而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工作效率。“汉世良吏,于是为盛”(《以上均见《汉书》),造就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干部。

稳定市场物价,在路卫兵看来,是刘询的又一非常之举。刘询深知民间疾苦,一再下诏鼓励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以提高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刘询针对“营私烦扰,不顾厥咎”的现象,也就是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现象,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下诏,规定“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汉书》)。盐,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稳定了盐的价格,也就稳定了整个市场的物价。

说完刘询的文治,再说刘询的武功。汉武大帝穷兵黩武所未能解决的、令汉室长期头疼的匈奴问题,在刘询这里得到彻底的解决。一方面,他大力加强边疆防卫,步步为营,适时推进,挫杀匈奴的锐气;另一方面,为了麻痹匈奴,赢得时间,刘询也间或实行汉初的和亲政策;他还注意加强和匈奴周边少数民族的通好融合,在军事形势上完全占据了主动,匈奴没再讨得任何便宜。后来匈奴内部又发生内乱,又逢天灾而人口锐减,匈奴再也无力与汉室抗衡了。先是“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汉书》),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宣帝刘询称臣,正式成为大汉的属国。

公元前48年,在位25年的刘询因病去世,终年43岁。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刘询是“功光祖宗,业垂后嗣”的中兴之主,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被噩梦吓死的胆小皇帝

探寻血染百年的历史疑云·五胡乱华之人物篇(十二)

睡觉时被噩梦困扰,想起来如骨鲠在喉。这大概是做过坏事的人的一般通病,后秦国主姚苌也不例外。他因为杀死了主子,也就是前秦皇帝苻坚,自己当了皇帝后,就再也没过过踏实的日子。这件事几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直困扰、侵蚀着他的神经。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当一个人心里的不安积蓄到了一定程度时,也会集中爆发出来,走向另一个极端。姚苌的噩梦,最终让他落得个发疯发狂、惊惧而死的悲惨结局。如此死法,发生在一个万人敬仰的一国之君身上,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可笑。

姚苌(330年—393年),是后秦的开国皇帝。后秦帝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羌族建立的唯一一个割据政权。羌人的建国,可谓几经周折,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从这方面讲,姚苌是幸运的,他圆了羌人主事中原的梦想,在羌族历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姚苌开创的后秦帝国,是五胡十六国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政权,它一度以关中为中心,雄踞中原,在北方,曾与慕容后燕二分天下,称霸一时。

姚苌能当上皇帝,也是姚氏一族不懈努力的结果,凝聚着父子两辈人的心血。姚氏一族是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境内)的羌人,“世为羌酋”,也算是羌人中的贵族了。姚苌的父亲姚弋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很有政治头脑。适逢晋末丧乱,他“不营产业,唯以收恤为务”,专门笼络各方的人才势力,一时“众皆畏而亲之”(以上均见《晋书》),由于投奔的人很多,便渐渐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后来跟随着姚弋仲父子,转战东西、纵横南北,成为了五胡时期中原争霸的一支中坚力量。羌人作战勇敢,加上姚弋仲的足智多谋,所以羌军也成为当时各方争取的对象,曾先后在前赵、后赵、东晋、前秦军中效力。

冉闵灭后赵时,五胡惊惧,于是便联合起来对付冉闵,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便是姚弋仲父子的羌军。后赵灭亡后,姚弋仲投靠了东晋,被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高陵郡公。姚弋仲死后,儿子姚襄继任,便有了占据关中,进而称霸中原的想法。结果遇到了刚刚兴起、有着同样想法的前秦。在与氐族势力的对峙中,姚襄连连败北,最后战死。姚襄的弟弟姚苌万般无奈,只得率军投靠了前秦。自此,也开始了他和苻坚之间的一段恩恩怨怨。

前秦帝国可以说是成也羌人,败也羌人。打败羌军,让前秦在关中站稳脚跟,继而构建起强盛的帝国大厦;而前秦政权频临崩溃时,又是羌人给了它致命的一击,让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这其中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姚苌。那么,姚苌为什么那么害怕苻坚呢?只要看看苻坚的做派,便会一目了然。苻坚堪称十六国时期的一位明君仁主,讲究“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比如对待慕容氏,慕容垂被排挤前来投奔时,苻坚力排众议、委以重任;灭掉前燕后,又妥善安置了慕容氏的皇族。充分体现出他心胸开阔、广结天下的处事风格。

苻坚对姚苌,则更是高看一眼,封他为龙骧将军便是最好的例证。龙骧将军本是苻坚曾经做过的官职,他当了皇帝后,“龙骧之号未曾假人”(《晋书》),这个封号便不再使用了,然而他却偏偏给了姚苌。苻坚此举,在路卫兵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姚苌“少聪哲,多权略”(《晋书》),是一位有头脑的人物;也不完全是要笼络羌族势力为己所用。最重要的,它体现了苻坚对姚苌的一种信任。事实上,也正是苻坚对姚苌的礼遇有加,才会让姚苌心存愧疚。

客观的说,前秦帝国的兴盛,姚苌是功不可没的。前秦东灭前燕,西并仇池、前凉,北伐代国,南取梁益二州,最终完成北方的强势统一。在广袤的北方战场上,无不留下羌军征伐的印记。从这点上看,苻坚当初倚重姚苌,眼光是敏锐而独到的。就像苻坚和宰相王猛一样,苻坚和姚苌,一样谱写了一段人所称道的君臣佳话。然而,历史有时就是这样残酷而现实:一个大的事件能够改写历史的走向,而一个不起眼的小事,也会改变历史中人物的命运。在路卫兵看来,如果不是后来苻坚淝水惨败,走到了帝王末路的绝境,他与姚苌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的让人痛惜的故事。

确切的说,姚苌和苻坚的决裂,源于一件偶然的小事:前秦淝水兵败后,北地长史慕容泓在关中起兵,建立西燕。苻坚派姚苌和儿子苻睿前去围剿,结果苻睿不听姚苌劝告,孤军深入,遭遇伏兵,战死疆场。苻坚痛失爱子,要治姚苌的罪,姚苌一害怕,“奔于渭北,遂如马牧”(《晋书》),慌不择路的逃到渭北一带。附近一些豪族相继来投,“咸推苌为盟主”(《晋书》),后来又有“北地、新平、安定羌胡降者十余万户”(《晋书》)。于是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背弃了苻坚。

当时的前秦,早已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帝国大厦也已很难维系。苻睿之死令苻坚痛上加痛,情急之下要治姚苌的罪,也能理解,但也不至于就杀了他,毕竟姚苌是跟随苻坚多年的爱将。况且,苻睿之死也不能说都是姚苌的错,一向宽厚仁义的苻坚未必就会为此失去理智。但是姚苌自己心虚,撇下苻坚就跑了,自己去拉队伍。在路卫兵看来,姚苌当时未必就没有看到前秦破败,想趁机称霸的野心。

杀死苻坚,成为姚苌的一块心病,也是他屡作噩梦的诱因。面对苻坚与慕容氏的火拼,姚苌“厉兵积粟,以观时变”(《晋书》),想得渔翁之利。在长子起兵的慕容冲攻入长安后,苻坚逃到五将山,被姚苌俘获,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骂姚苌,说“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晋书》),你不过是个恩将仇报的叛贼而已,怎么着也轮不到你。姚苌一气之下,将苻坚吊死。

在五胡乱世,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不二法则。人人都想当皇帝,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姚苌杀苻坚自立,是政治的重新洗牌,倒也无可厚非,政治的争斗本就不能以人性论之。然而,说到姚苌后来的做法,则实在不敢恭维。他与前秦余部的对攻中连吃败仗,气急败坏之下,又“掘苻坚尸,鞭挞无数”,不但把苻坚的尸体挖出来鞭挞,还“裸剥衣裳,荐之以棘”(《晋书》)。如此辱尸行为,做的就不怎么地道了。别说你姚苌曾经受过人家苻坚的恩惠,就是对待仇人,这也属于下三滥的勾当。做贼毕竟心虚。无怪乎后来姚苌屡做恶梦,梦见苻坚“将天官使者、鬼兵数百突入营中”(《晋书》),带领鬼兵来收拾他。姚苌惊惧到在皇宫内乱跑,宫人在帮他刺鬼时,不小心刺中了要害,“误中苌阴,出血石余”(《晋书》),不久,姚苌不治而亡。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像姚苌这样,如此残忍的对待苻坚,被噩梦吓死也不奇怪。究其原因,还是心里的不安积蓄到了一定的程度后,集中爆发的一种崩溃表现。敢作敢当方为大丈夫。姚苌做事不地道不算,还没有勇于承认的勇气。面对噩梦中的苻坚,姚苌跪地磕头,说“臣苌,杀陛下者兄襄,非臣之罪,愿不枉臣”(《晋书》),杀你的人是我哥哥姚襄,不要找我,你去找他吧。也不知是真吓坏了还是咋地,脑子如此清晰,将责任全推给哥哥,把自己摘个干净。这人,很不咋地。不过凡事也都要看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从另一种角度上说,心里放不下事的人,说明其良心还未完全泯灭,还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那些坏事做绝的人,照吃照睡,照样自我感觉良好,心理素质超强,当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还不如人家姚苌呢。

从村官到皇帝的南朝第一英主

陈武帝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是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当代著名史学家、“六朝史研究会”奠基人卞孝萱曾这样评价:“陈霸先是南朝难得的英主。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又由将军黄袍加身,承担下了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

历代先贤对陈霸先这位南朝第一英主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曾协助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的魏征,曾是《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五部史书的总监修官。魏征认为陈霸先效命旧王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高祖拔起垄亩,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奋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在陈亡被俘,到隋朝后,为隋文帝撰写陈朝历史,仍认为陈霸先“英略大度,应变无方,”与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一样同属伟人(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

姚思廉: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曾主编了《梁书》、《陈书》两部史书,他在全面肯定了陈霸先优良品德后,用“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四句赞之。

李延寿:唐朝大史学家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作者)用“雄武英略”、“性甚仁爱”、“恒崇宽简”、“弥厉恭俭”来称赞陈霸先一生。

司马光: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有《资治通鉴》一书)用“临戎制胜,英谋独运”、“为政务崇宽简”、“性俭素”等语言分别概括了陈霸先治军、从政、为人的鲜明个性。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也充分肯定陈霸先抵御落后势力的军事掠夺,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用“江左诸帝,号为最贤”来歌颂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赫然陈祖,大业光灿。寂寞沛乡,吾兹感叹)。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陈霸先南征北战所使用的战术很欣赏,晚年时曾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一著中,有这么一句评价:“陈帝国是南北朝唯一没有出过暴君的政权。”而整个陈朝没有出过一位暴君,应和奠基人陈霸先亲民、爱民、关心普通百姓生计的从政品格有关。

陈霸先自幼喜读书,又有武艺在身,可谓文武双全。《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

陈霸先因出身寒门,起先担任过里司、油库库吏,不久,担任了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侯府的传令吏。由于受到萧映器重,萧映任广州刺史,授陈霸先为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

次年,陈霸先受任为交州司马,兼武平(在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前往交州讨伐地方分离势力。梁太清二年(548年),平定了交州。同年,梁朝首都被侯景围困,梁武帝饿死,萧纲被扶为傀儡皇帝。侯景是羯族人,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公元548年举兵反叛。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史称“侯景之乱”。

其时,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但从广州到建康,大大小小的地方藩镇势力或勾结侯景,或拥兵自重,层层设阻,处处为难。陈霸先以国家大局为重,与这些藩镇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太清三年底,陈霸先遣使往江陵,投到湘东王萧绎门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权。在战胜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后,陈霸先大军于大宝二年(551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

大宝二年十月,侯景残杀梁简文帝萧纲,十一月自立为皇帝。大宝三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陈霸先与西路都督王僧辩会师后,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势力。成就陈霸先帝业的正是这场著名的“侯景之乱”。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盖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

萧绎就在江陵称帝,即历史上的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