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之盾:海洋军事与海军趣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3:24:50

点击下载

作者:冀海波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沧海之盾:海洋军事与海军趣闻

沧海之盾:海洋军事与海军趣闻试读:

前言

蔚蓝色的海洋,烟波浩渺,奔腾不息,掩藏着多少新奇和奥秘。自古以来,人们迷恋于她那碧波粼粼、鸥鸟盘旋的清丽;钟情于她那风柔水凉、海阔天高的豪爽;陶醉于她那棹声帆影、渔歌互答的神韵;感慨于她那惊涛裂岸、大浪淘沙的气势。面对着这浩瀚莫测、变幻万千的大海,作家妙笔生花,写出千古绝唱;诗人神游八极,为海洋插上幻想的翅膀。万顷波涛尽入画,千里帆影逐畅想。从人类与海洋相约在地球的那一刻起,就拉开了一个美丽故事的序幕。在与海洋的相识、相处、相知的漫长岁月里,古今中外的人们,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他们在逝去的光阴中沉淀下来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生存习惯、生活方式;他们珍惜当下,心怀感恩之情迎接新生活的到来;他们苦中作乐,用丰富别致的娱乐活动将艰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的一切,俨然人类文明中的串串珠玑,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可以说,人类起源于海洋,海洋是人类的摇篮。自从人类诞生之后,就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原始人很早就徘徊于陆水之间,寻找支持生命的食物,后来,又在岸边建立起部落,靠原始的独木舟出海捕鱼,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他们逐渐习惯于海洋生活,并驾着风帆驶向远方,去寻找新的陆地,建立新的家园。技术进步使人们又产生了到深海里去探索的想法,这个想法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此浩瀚的海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对于国家,对于人类,海洋之重要,自不待言。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已为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被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苦苦困扰着的人类,也只能将目光转向这片富有而神奇的蓝色沃野。如何有节有制地向海洋索取,在满足我们自身需要的同时又能力保海洋的正常生态环境,这就给和谐人海之路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旨在使读者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我们愿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本书用生动流畅的语言,丰富精美的插图,并配以准确、科学的图解文字,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知识世界中神秘、有趣、耐人寻味的各种现象,让学生们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轻松愉快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本书力求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身。但是,由于海洋知识领域十分广泛,而本书篇幅有限,又要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框架设计,内容取舍等方面难度较大,疏漏差错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海洋军事与海军常识

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主要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兵种组成。海军是一个国家对海上军事和防御的全部军事组织,包括船只,人员和海军机构。在海上作战的军队,通常由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及各专业部队组成。另外,海军通常着特定的制式服装,使用特殊的旗帜、徽章等标志。总之,海军是海洋上重要的军事力量。

海军与海洋国土

虽然领海问题从十四五世纪就有人提出,19世纪也有一些国家单方面宣布了领海和领海宽度,但始终没有为各国所公认。领海权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正式成为国际会议讨论的内容。1930年,国际联盟在荷兰海牙召开国际法编写会上,英美等海洋强国正式把3海里领海原则提出来,并建议作为日后国际统一领海宽度。这一提议显然不符合中小沿岸国家的利益,所以只有英联邦成员国和其他少数国家同意。另外有4个国家将领海宽度定为4海里,有12个国家定为6海里。前苏联则保持中立。领海即领土

这一次国际会议,极大地唤醒了广大不发达国家的海权意识,并激发了他们为争取更合理的海洋权而斗争的热情。1943年8月,与美国毗连的墨西哥不顾海洋强国的压力,竟然直接宣布了自己的领海宽度为9海里,并郑重地写进了国家的法律。1947年被称为美国后院的智利、秘鲁宣布自己的领海海域为200海里。1950年,萨尔瓦多、厄多瓜尔也先后宣布自己的领海海域为200海里。随后又有12个国家先后宣布其领海为12海里。

1958年2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海洋法会议,会上美国代表再一次提出“3海里原则”的陈旧方案。美国人声称“我们海军希望看到尽可能狭窄的领海,以便保持在公海上的分布、通行和演习的最大可能地不受各国管辖权的限制”。美国等海洋强国的这一企图,理所当然地被大多数国家所拒绝。

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才正式确定了国际一般通行的领海及领海宽度的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第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但领海宽度一般不超过12海里。”

目前,虽然有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得到了世界几乎所有成员国的承认,但由于某些原因,领海宽度仍然是不统一的。有的国家为4海里,有的为6海里,也有的坚持200海里的领海宽度。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3海里领海的国家,曾一直拒绝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签字,但也于1988年12月宣布按照1982年联合国通过的海洋法,将其领海由原来的3海里扩大到12海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除了对领海的界限划分作了规定外,还确立了一些特殊海域的法律地位,如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毗连区又称连接区、特别区等,是指在沿海国领海以外而与其领海相连的海域,其宽度限制在从领海基线起算的24海里之内。此外还有大陆架区域、专属渔区等。

沿海国的领土主权

国家的领海主权主要包括以下权利。(1)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专属管辖权。领海内的一切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均归沿海国所有。不经过沿海国的同意,外国人不得进入领海从事捕捞或其他勘探和开发活动。沿海国可以通过协议或许可制度准许外国人进入其领海从事上述活动,而后者必须遵守有关协议的规定和沿海国有关的法律和规章。(2)航行管辖权。沿海国有权制定有关领海内航行的法律和规章,对领海航行实施管理。外国船只通过领海时,必须遵守这些法律和规章,并不得有损害沿海国和平或安全的行为。沿海国有权限制外国船只在领海中的哪些海域中通过。对于违犯原则通过的一切外国船只,沿海国有权终止其通过或将其扣留、拿捕。(3)对领海上空的专属权。领海的上空是领空,未经过沿海国许可,外国飞机不得进入该国领海上空。(4)海洋环境保护的管辖权。沿海国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领海海洋环境的污染,并为此制定法律和规章。外国船只在通过领海时,如果发现违犯这些法律和规章的行为,沿海国可对其进行实际检查,可以扣留船只并进行司法起诉。(5)对领海内犯罪的刑事管辖权。沿海国对于领海内发生的一切刑事、民事案件,均有司法管辖权,只有外国军舰、用于非商业目的的外国政府船舶以及享有司法豁免权的人员例外。然而事实上各国对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发生的刑事案件,一般都是从是否涉及本国利益考虑,决定是否对其行使刑事管辖权。(6)海洋科学研究的专属权。只有沿海国有权在其领海内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未经过沿海国的明确同意并遵守其规定的条件,其他国家不得在该国领海内进行这种活动。(7)制定和实施其他法令的权利。沿海国除有制定有关海洋自然资源、航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和规章的权利外,还有制定有关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电缆、管道、助航设施和设备、海洋水文测量、无线电监督及其他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法令,并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的权利,以及对于不遵守法令、不服从管理者给予相应制裁的权利。(8)紧追权。当外国船舶在领海内违犯法律和规章时,沿海国可对该船实行追赶,一直到公海,并把其拿捕交付审判。(9)保持中立权。在战时,沿海国保持中立时,交战国不得在其领海内作战和拿捕商船。领海主权神圣不容侵犯

外国船只如果违犯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上述权利,会受到处罚。

在领海以外,沿海国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也可以划定一些管辖区域。下面让我们介绍这些分区。(1)毗连区,是指在沿海国领海以外而与其领海相连的海域,其宽度限制在从领海基线起算的24海里之内。在这个区域内,沿海国为了保护渔业、管理海关和财政税收、查禁走私、保证国民健康、管理移民,以及为了安全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行使某种特定的管制权。沿海国对毗连区的管制范围不包括该区的上空。我国在《领海和毗连法》中明确指出我国毗连区的宽度为24海里。(2)专属经济区,是指沿海国家在领海以外与领海相邻接的,从领海基线起算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建立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在该区拥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以及对人工岛屿、设施、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有在此区域航行、飞行、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沿海国在该区的管辖范围包括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但不含上空。专属经济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新规定的区域。该区的确立扩展了沿海国行使主权的范围,相对缩小了实行公海自由的区域。(3)大陆架区域,也称大陆棚,是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一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量领海宽度的基线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如果大陆外边缘超过200海里的,可视情况自然扩展,但不能超过350海里。海洋中的资源很大一部分是蕴藏在海洋的大陆架中。据估算,世界海洋石油最终可采储量约为300亿吨,绝大部分埋藏在大陆架中。世界上90%的海洋渔业资源也来自大陆架和邻近的海湾。沿海国对其大陆架有勘测和开发天然资源的权利,并且有权利在大陆架设立、维持或经营与勘测大陆架及开发其天然资源所必要的装置或其他设备,有权在该装置、设备周围设立安全区域和采取保护这类装置和设备的必要措施。外国船只和飞机在其他国的大陆架享有航行自由和飞行自由的权利。大陆架的经济区可达200海里(4)专属渔区,是沿海国为了行使专属捕鱼权,或者为了采取养护渔业资源的措施而建立的特别管辖区域。渔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属渔区,在这种渔区内,沿海国行使专属捕鱼权和渔业专属管辖权,除非按国际协议或根据沿海国的法律规章取得许可,外国渔民不得从事捕鱼活动。另一种是养护区,又称保全区,在这种区域内,沿海国并不拥有专属捕鱼权,但可以采取为养护渔业资源所必要的措施。外国渔民在养护区内的捕鱼活动应服从沿海国的管理。

海权与海军

“海权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价值观“国家海权理论”冲破了几千年来人类把海洋视为“护城河”的狭隘观念,确立了新型的海洋价值观——海洋是连接世界的战略通道。占地球表面3/4的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陆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因此,海洋必然成为渴望获得财富和拥有实力的海上强国进行竞争和发生冲突的主要领域。

海上强国要获得海上自由,必须具备4个条件:海军是海权的保证(1)必须生产足够的产品,作为商品输出和进行商品交换。(2)必须拥有足够的船只,作为海上交通工具和进行商品运输。(3)必须占有足够的海外基地和殖民地,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海外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4)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本国基地之间的交通线以及海域。

2. 海权要素观

构成海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6项:(1)地理位置。一个不必通过陆路保卫自己和扩张领土的国家,其一贯目的就是向海洋发展。同大陆国家相比,沿海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海军力量的集中和分散。(2)自然构造。海岸线是构成国家边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向海洋的便利通道。国家从海上与世界各国交往,其海上贸易、海上运输和海上力量就会不断发展。(3)领土范围。不仅指国家的领土面积,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特点。(4)人口因素。不仅指国家的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国家的人口质量,尤其是可以构成海上力量的人口,即可以充当水手、舰艇兵员以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员。国家拥有能够从事海洋事业的众多人口,是海权的主要因素。(5)民族特点。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从事海上贸易的才能。这样的民族必须具有能够生产用于交换的产品,以及拥有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能力。(6)政府制度。政府应该深刻了解海洋对于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的重要性,彻底认识海权的重要意义,并竭尽全力为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权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应保证海上主要航道畅通并能够在远洋活动。

上述因素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国家具备这些有利条件,对其拥有强大的海权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海军战略的关键就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和运用国家的海上力量。

3. 海上力量观

建立国家海上力量优势的标志是强大的舰队、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国家海上力量包括海上运力和海上武力两部分。海上运力指运输船只、沿海基地以及提供支援的附属设施;海上武力指海军舰艇部队。海权论者既反对俄国的“要塞舰队”观点,也反对英国的“存在舰队”观点。海权论者认为,海军舰队应成为海上野战军,要塞和基地应成为保障舰队在海上实施进攻作战的根据地。航母是目前海上的最强力量

获得国家海上力量优势的手段是夺取制海权。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因此,海军在海战中的主要任务是积极进攻以摧毁敌方主力舰队,并进而夺取制海权。海军战略的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内线和海上交通线。海战中,应集中使用兵力,避免两面作战,这是海军的基本作战原则和实现战略目的的主要手段。

1609年,荷兰人雨果·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不受任何国家控制,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利用,奠定了近代海洋自由法则的基础。长期以来,海洋自由法则方便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方便了少数海洋大国谋求海洋霸权的需要。你知道吗海军实力的衡量标准海军的实力水平主要靠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由国家性质决定;二是由世界形势决定;三是由经济实力决定,先进的大型军舰固然好,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承担得起的;四是由海上任务需要决定,如护航、护渔、反海盗、打击走私、反潜等。综合上述情况,舰艇的规模并不是衡量海军实力的唯一标准。“海权论”促进了海上军事发展

在海洋自由法则的基础上,“海权论”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海上强国争夺海上霸权、扩展海外势力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略需求,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欢迎。1890年,马汉提出“海权论”的第一部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在美国先后再版32次,并几乎被所有欧洲国家翻译出版。

最先接受“海权论”的是英国人。当时,英国正在辩论是否扩充海军的问题,因而该书对英国海军建设和海军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部著作对法国海军近百年来海战的失败作了多处评论,因而受到法国人的重视,并称赞其评论客观公正。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将“海权论”作为统一后的德国扩充海军的理论依据,并规定马汉的著作为海军学校的教材。“海权论”创立时,正是日本全力扩充远洋海军的年代,因而受到日本政界和军界的一致推崇。

在俄国,“海权论”早期著作的俄译本被年轻海军军官奉为“经典”,他们主张把“海权论”应用于俄国海军和海上力量建设的观点,受到沙皇的高度赞赏。

美国接受“海权论”作为国家政策的时间比欧洲稍迟。1896年,罗斯福任海军部次长后,开始全面接受“海权论”,并据此大力发展海军,至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时,美国远洋舰队的实力已经超过西班牙舰队,从而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战后,美国海军四面出击,先后控制加勒比海,占领波多黎各、菲律宾、夏威夷、威克岛等许多海外领土和领地。1907年,美国海军改变过去一百年来只注重海岸防御和商船袭击的传统战法,建立起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跨进了远洋舰队的时代。此后,美国始终以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为其建军原则之一,“海权论”成了美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海权争夺史

20世纪20年代末,曾经长期留学日本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他的《日本论》中,把日本侵略中国的思路概括为蝎形战略:蝎子的两螯钳向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而尾部指向我国台湾。蝎子能否捕获目标,中日在西太平洋海上的实力对比起了决定性作用,而这一海权争夺已经持续了1400年。

朝鲜—中国—南洋,这是丰臣秀吉为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而从历史上看,中日之间在海权上的争斗严格地依照了这一路线。日本出兵朝鲜,朝鲜向宗主国中国求援,中日海战的规律从唐至清。唐代海船模型

公元663年,中日之间第一次战争也是第一次海战爆发。当时朝鲜半岛、新罗、百济等国混战。唐高宗应新罗王的请求,出兵帮助新罗打败了百济。而一直支持百济的日本天智天皇命人护送百济王子回国重建百济。这是日本第一次试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

当时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因此盲目自大的日军便在白江口“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这一败使得天智天皇向唐朝臣服,近千年不敢动兵,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800多年前,元朝建立,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得悉日本幕府拒绝与元朝通好后,盛怒之下在1273年和1280年两次发动对日战争。但元朝海军每次都为台风所阻,无功而返,伤亡惨重,《元史》记载:江南大军“十万之众,得还者仅三人耳”。

忽必烈死后300多年,即1591年,明朝政府接连得到日本丰臣秀吉正准备对中国开战的消息,但是万历皇帝领导下的明政府除命兵部询问一下朝鲜外,只向沿海哨卡下了道注意海防的命令。

次年,经过认真备战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迫使中国参战。1598年,中朝两国水师同日军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朝鲜将领李舜臣依靠自己独创的“龟船”打败了日军,保证了此后朝鲜半岛200年的和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当时中国海军在战术意识、军队素质上已经出现了落后于日本的势头,日军的败退实际上与其后勤运输困难有直接关系。从唐到明,虽然中国的海上力量仍可在东亚称雄,但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却越来越小。而此时,东亚地区在军事装备上也已经落后于整个世界。

长期以来,日本和中国都对西方采取闭门不纳的态度。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3年后,美国人佩里率4艘军舰在横须贺登陆,迫使德川幕府同意开放。此后,中日两国分别出现了现代海防意识的萌芽。但是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对海洋的重视远远超过中国。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实际反响,但翻译到日本却大受欢迎,很多建议被政府采纳。李鸿章一手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

1874年,日本舰队以琉球船民事件为由,入侵台湾,这是近代中日双方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这使中国政府大为震动,发起了一场沿海沿江各省督抚、亲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参加的“海防大讨论”,决定派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中日当时互相以对方为假想敌,在东亚展开了一场海军军备竞赛。其间中国北洋海军曾总吨位超过4万吨,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十”,使日本一直不敢贸然行动。

可惜清政府终被自身的腐朽而葬送。1886年,正当中国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时,日本政府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用于建造“三景舰”以对付中国的定远、镇远两舰。1887年《征讨清国策》出笼,主张在5年内完成对中国的战争准备,天皇拨皇室经费30万日元用于扩充海军。随着扩军计划的完成,中日海军力量差距逐渐缩小。1894年5月,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后,忧心忡忡地向朝廷提出:“即日本蕞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指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奏折才上,甲午战争烽火已经点燃。两个月后,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全军覆没。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曾经评论说:“中国有一天的钱,就可以买一天海陆军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整个文明世界都情愿把武器供给它。但是中国不能在任何市场购买有训练的军官和有纪律的士兵。”中国留学生严复在英国海军学校常常得第一名,当时得第二名的是日本人伊藤博文。1879年,两人各自回到中国与日本。中国政府对严复十分冷淡,只遣来一位小官相迎,让他担任福州船政学堂的一名教员;而伊藤博文回到日本时,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天皇亲自前往码头迎接,16年后,他代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北洋水师的舰船

中国海权意识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外国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甲午海战后,中国50年中再也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191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在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亲笔写的挽联中叹道:“伤心问东亚海权。”

1894年冬,日本在甲午战争即将取胜的形势下,于1895年1月1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将钓鱼岛划归冲绳县管辖,并改名为“尖阁群岛”。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951年,美、日背着中国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把日本所窃取的钓鱼岛等岛屿归在美国托管的琉球管辖区内,周恩来总理立刻声明坚决不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

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着又派巡防船,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海监船巡航钓鱼岛

1996年,日本政府宣布开始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中国领土的钓鱼岛也包括在内。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曾向海上保安厅、警察厅等有关当局发出“指示”,让他们对“不测事态做好准备”。

而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科考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活动非常在意。2000年的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开始这样写道,中国海军舰船近年频繁出没“日本近海,对日本安全造成威胁”。白皮书中所谓的“日本近海”,包括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水域及津轻海峡等国际航道。而白皮书中所谓的“中国海军舰船”,是指“向阳红”号等中国破冰船、中国海洋调查船等船只。日本几乎每次都会从外交渠道对此提出抗议,认为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一部分。

实际上,“新海权论”的主张在日本甚嚣尘上。许多日本学者认为“制海者制世界”,近代的胜利曾使日本民众的海洋民族意识觉醒,但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又使日本人的海洋民族意识再度丧失。今后日本民族必将再度把目光投向海洋。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装备实力上已经可以称霸东亚。2003年8月,日本防卫厅计划耗资600亿美元,对海上自卫队的全部4艘“宙斯盾”驱逐舰进行改装。改装后的宙斯盾将配备新型雷达系统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些日本媒体称,这一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日本舰队将能击败任何周围邻国”。

中国海权的“三大焦点”

1400年中日海权争夺史,时至今日,仍然还有三大焦点问题引人注目。

1. 焦点之一:台湾

日本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对台湾实行过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至今仍有着浓重的“台湾情结”。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日美同盟的巩固,日本出于战略现实利益的考虑,对台湾问题越来越关切,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有日益突出之势。台湾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1)日本“台湾情结”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历史上看,日本国内一直存在一股亲台势力,这股势力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1943年开罗会议以及此后讨论天皇地位问题时,蒋介石从反共目的出发,认为废除天皇会在日本引起动乱,日本有被“赤化”的危险,因此坚决主张保留天皇。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以德报怨”,对日本战俘和侨民优待有加,顺利将其遣返。对待战犯,蒋介石也从反共目的出发,或从轻发落,或宣布无罪,使大批战犯未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都使一部分日本人,特别是右翼分子对蒋介石感恩戴德,对台湾有一种报恩思想,而对中国共产党则怀着刻骨仇恨。中日建交时,这些人就以不能抛弃台湾为由顽固阻挠。他们大肆宣扬日本对台湾的贡献,把台湾的繁荣归功于日本。日本至今仍有些人怀有一种“台湾情结”,还在对台进行着文化和心理渗透,梦想恢复昔日的殖民统治。我国台湾海军的基德级防空驱逐舰

从国际现实来看,冷战期间,日本需要借助中国的力量与影响对付前苏联。苏联解体后,日本自感不再需要像冷战期间那样倚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顾忌大为减少。日本国会中亲台团体的力量大增,出现了右倾化趋势。冷战结束后,随着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部分右翼舆论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看作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将台湾看做是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此外,由于台湾位于日本“海上生命线”的咽喉要冲,扼日本南下东南亚、西去欧的必经要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因此,他们担心中国统一后其海上生命线受制于中国,因此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的现状,认为这对日本最为有利。“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义,矛头也明显指向中国。(2)中日关系正常化和台湾问题。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中日“民间外交”,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日本政府采取的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后,日本国内要求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呼声更高了。12月,中日两国备忘录贸易办事处的代表发表会谈公报,日本代表对中国代表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表示完全赞同。这三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

中日建交后,为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双方相继签署了贸易、航空、航海、渔业等协定。这些协定都充分反映了双方坚持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精神,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立场。1974年,大平外相在双方签署中日航空协定的当天宣布:关于日台航空关系,过去曾经存在的关于航空业务的换文,作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结果已经失效,日本政府采取通过民间协议予以维持的方针;日中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只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日本政府根据日中两国政府联合声明,自该声明发表之日起,就不承认台湾飞机上的旗帜是所谓国旗;不承认中华航空公司(台湾)是代表国家的航空公司。

由于日本在台湾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而且日本政界有一股相当强大的亲台势力,1972年12月,日台双方互设机构,台湾成立了“亚东关系协会”,日本成立“交流协会”,以非官方形式继续保持联系。双方经济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日本逐渐超过美国成为台湾的最大投资者,甚至有人说,台湾经济仍是“日本的半殖民地”。(3)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加,要求中国政府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呼声进一步加大。1995年11月,日本安全保障会议通过新《防卫计划大纲》。1996年4月,美日政府签署《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1997年9月,日美公布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规定一旦发生影响日本安全的“周边事态”,日本将以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的形式,与美国共同介入,并强调“周边事态”不是地理概念,需根据事态的性质加以确定。1999年5月,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周边事态措施法》、《自卫队法》及《日美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修正案等三法案,为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落实提供法律框架。在这些法案中,日本政府列举了六种“周边事态”,其中包括“日本周边即将爆发武力冲突”,“某国发生内乱或内战并扩大到国际范围,不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等等,显然是准备在台湾海峡有事时,进行武力干涉。如今台湾经济与大陆越来越密切

2. 焦点之二:海域划界

中日之间存在争议的海域面积相当于3个浙江省。中日海域划界争端的历史由来已久。

由于东海最宽处仅为360海里,中日两国在划定各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时无法避免地出现重叠。1982年4月16日,日本驻华使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明确提出中日两国之间海域应当依据“中间线”原则划分。而这与中国所主张的依据“自然延伸”原则所划定的我方范围,差距甚大。

中方一直主张,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部分被中日之间的冲绳海槽切断,理应以此作为中日之间海洋的分界处。与其他焦点相比,海洋划界争端在中日海权之争中似乎很难以瞬间掀起狂风巨浪,而是一个在“一二十年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3. 焦点之三:钓鱼岛

无论是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法,还是地形地貌,日本提出的海洋划界理由都很难成立。而众所周知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连有些日本学者也自知理亏。在一次中日学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日本教授讲,钓鱼岛处于日本实际控制下,这种控制具有时效性。而中国学者则认为: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存在时效,并将每一个历史阶段为什么说日本不构成时效的原因一一列举。钓鱼岛

既然理亏,为什么日本还要拼命争夺呢?一言以蔽之:海底蕴藏着石油资源。目前处于中日争议地区,已经探明有石油资源的地区主要有两大块,一部分在“西湖凹陷”地区;一部分在钓鱼岛群岛附近。1974年1月,日本与韩国签署了所谓“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该项协定在东海海域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日本和韩国所谓的“共同开发区”,但日本始终没什么收获。在得知中国在该共同开发区附近钻出石油以后,日本石油集团于1988年6月3日到8日访华时,也提出与中国建立“共同开发区”。日本人当时这一举动有双重含义,一是意图在石油资源方面与中国分一杯羹;二是由于这一开发区正好跨越“中间线”,如果中国接受这一建议,等于间接承认了日本的“中间线”原则。

历史总归留有遗憾,但现在的人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目前打破“久拖不决”的状态未必对中国有利。因为毕竟“拖”的状态并不影响我们对该海域资源的开采;而打破“拖”的状态反而可能使我国东部沿海面临“岛链封锁”的困境。

海军发展简史

1. 木质桨帆战船时代的海军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国、希腊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最早的战船于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主要用桨划行,有时辅以风帆。中国造船技术在历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已建造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国家已建立海上舰队,有双层和三层桨战船,首柱下端有船首冲角。在历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中,罗马舰队就是用这种战船击溃了海上强国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石油资源是钓鱼岛大热的原因

中国在三国时期(220~280年),有三四层高的“楼船”以及“艨艟”、“走舸”、“赤马”等多种船型,并且已有风帆战船;在南北朝时期还发明了车船(亦称车轮船、轮桨船),以脚踏木轮推进。公元11世纪,中国已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宋时期(618~1279年)使用了水密隔舱和减摇舭骨,木质舰船建造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15世纪,中国舰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适航性最好的船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已能综合使用陆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时等技术。15~16世纪,西方帆船舰队的发展,以及帆装和驶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地的掠夺和开发起了推动作用。罗马战船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海军技术发展缓慢,木质桨帆战船一直延续几千年,船上战斗人员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掷器和早期的火器等进行交战。你知道吗古代战船古代战船包括桨帆战船和风帆战船两类。未装备火炮以前的战船大多为桨帆战船,其船体结构为木质,船型较瘦长,吃水较浅,干舷较低,主要靠人力划桨摇橹推进,顺风时辅以风帆;早期装备冷兵器,后期开始装备燃烧性火器;作战方法为撞击战和接舷战,一般只适于在内河、湖泊和近岸海域航行作战。

2. 机器动力钢铁战舰时代的海军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冶金、机械和燃料工业的发展,使得造船的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建造工艺发生了根本变革,为近代海军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主动力装置,其机动性能和舰炮威力比风帆战舰大为提高。

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1849年,法国建成第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此后,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海军都装备蒸汽舰。60年代出现鱼雷后,随即出现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70年代,许多国家的海军从帆船舰队向蒸汽舰队的过渡已基本完成,海军的组织体制、指挥体制进一步完善,军舰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攻击力和加强装甲防护的方向发展,装甲舰尤其是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成为舰队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初,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潜艇研制成功,使潜艇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英国海军装备“无畏”级战列舰和巡洋舰以后,海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时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主要参战国海军共拥有主力舰150余艘,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成为具有可以击毁大型战舰的轻型海军兵力。20世纪20年代,海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发展,海军航空兵成为争夺海洋制空权的主要兵种。至此,海军已发展成为由多兵种组成的,能进行立体作战和协同作战的军种。战列舰一度是海上霸主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造船焊接工艺的广泛应用、分段建造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标准化,快速、批量地建造舰艇得到了保证。舰载机的研制和使用技术日趋成熟,飞机投弹命中概率得以提高,鱼雷攻击的技术也得到了解决,其攻击效果超过重型舰炮。同时,舰载航空兵、航空母舰和潜艇也有了迅速发展。

交战双方主要海军国家拥有航空母舰总数,由战前的近30艘发展到140余艘,潜艇由350艘发展到1500余艘,它们成为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战列舰和巡洋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在海战中,舰载航空兵和潜艇显示出强大的突击威力,航空母舰编队或航空母舰编队群的机动作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成为海战的主要形式。磁控管等电子元器件、微波技术、模拟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相继突破,出现了舰艇雷达、机电式指挥仪等新装备,形成舰炮系统,使水面舰艇攻防能力大为提高。潜艇对水面舰艇和海上交通线的严重威胁,推动了声呐和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的发展。对海洋环境中目标所具有的磁性、水压、光电、音响、温度等特定物理场的研究,促进了潜艇、反潜舰艇、反水雷舰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测设备的发展,出现了各型勤务舰船和登陆作战舰艇,加强了海军基地作战指挥、海岸防御、舰艇和飞机驻泊、勤务保障、装备修理等体系的建设,所需的各种技术也逐步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4. 现代海军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核时代,核导弹、核鱼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弹便相继出现,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向核动力化发展。喷气式超音速海军飞机搭载航空母舰之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直升机等又相继装舰,使大、中型舰艇普遍具有海空立体作战能力。潜射弹道导弹、中远程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舰空导弹、自导鱼雷、制导炮弹等一系列精确制导武器装备海军,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海军的攻防作战、有限威慑和反威慑的能力。战略核潜艇——海上的核威慑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军用卫星、电子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使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正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海军技术发展成为高度综合的技术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拥有海军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海洋经济开发牵动各国利益,由此引发的国际海洋斗争日趋激烈。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运用科学技术新成果,发展海军新武器、新装备,提高协同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超视距作战能力。海军大国则更注重核动力舰艇、舰载航空兵和具有核进攻能力部队发展,强调各兵种协调配备、舰种及支援保障勤务部队的均衡发展,以增强战略袭击能力和在海洋上机动作战、夺取制海权的能力,提高濒海地区攻防作战能力和应急快速部署能力。

5. 中国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担负海上作战任务的军种,由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岸防兵部队、后勤部队等组成。

中国海军诞生于1949年4月23日,当时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1989年,中央军委批准确定这一天为人民海军诞生日。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萧劲光任司令员,后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从1978年开始,人民海军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指导精神,领导我国海军建设完成了战略性的转变。1995年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为新时期的海军建设指明了方向,使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现代海军编队

人民海军成立以来,在保卫祖国万里海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完成了解放沿海岛屿的神圣使命,相继取得了万山群岛战役、一江山岛战役、“八六”海战、西沙自卫反击战、赤瓜礁海战等100余次战斗的胜利。此外,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支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军的兵种分类

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进行作战的军种,是国家对海上军事和防御的全部军事组织,包括船只,人员和机构。通常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及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装备作战舰艇、辅助舰船和飞机,配备导弹、火炮、水中武器、战斗车辆等。可独立或协同其他军种,进行海洋上机动消灭敌方舰艇部队,袭击敌方基地、港口和陆上重要目标,保护己方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封锁、反封锁,登陆、抗登陆,保护己方海上资源等作战任务。一般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及对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实施战略袭击的能力。

沿海国家为了在海洋上实施防御、进攻、控制或争霸,普遍重视海军建设,只是性质和规模有所不同,有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有的只具有近海作战能力。

1. 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是现代海军兵力中类型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最大的家族,根据执行战斗任务性质的不同,它通常还划分为战斗舰艇和勤务船两大类。作为战斗舰艇一般都具有对海、对空、对潜、对水雷的作战能力。而对勤务舰船来说,一般具有它们各自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一些特殊装备,但总体上武器装备较弱。根据战斗舰艇和勤务舰船执行主要任务的不同,又将舰艇划分为不同的舰种,在战斗舰艇类中,通常将排水量大于500吨的称为舰,将小于500吨的称为艇。我国022导弹快艇

水面战斗舰艇通常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和鱼雷快艇、登陆舰、猎潜艇、扫雷舰等。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作战需求,现代舰船正向着多用途、多功能方向发展。

水面舰艇是海军区别于其他军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论在海军的协同作战中,还是在单兵种作战中均可执行各种作战任务。它既能够消灭敌舰艇、歼灭敌海上有生力量,又能够实施对岸作战,压制破坏敌方岸上目标,输送登陆兵在敌方岸上登陆;还能够用于反潜、防空、布雷、扫雷、侦察、巡逻、警戒、护航、救生和运送人员物资等。你知道吗军舰上的兵种分类军舰上的水兵分类很多很细,主要有:操舵兵、电航兵、枪炮兵、枪炮指挥仪兵、弹药兵、测距兵、导弹指挥仪兵、导弹发射兵、鱼雷兵、水雷兵、扫雷兵、声磁兵、遥控兵、反潜指挥兵、信号兵、报务兵、雷达兵、声呐兵、主机兵、副机兵、电工兵、锅炉兵、空调兵、核动力兵、防化兵、帆缆兵、军械兵、气象兵等。现代舰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员编制相对减少,水兵的分类也不再这么详细。 

2. 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的主体是舰载作战飞机,其他部分为支援性飞机、陆基作战飞机、海上搜索与救援飞机、教练机等。

海军航空兵既是海军的一支主要突击力量,又是海军的一支重要保障力量。其作用有:在海上完成消灭敌水面舰艇的任务;布设水雷障碍;实施航空反潜;掩护海军兵力的战斗行动;参与沿海要地防空,保障海军基地和沿海重要目标的安全;实施航空侦察;袭击敌方海军基地、港口等岸上目标;担任空中警戒、空中支援和空中运输等任务。“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使人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战争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要夺取海上作战的主动权,就必须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海军航空兵是夺取战区制空权的主要战斗兵力,在现代海战中,航空兵对战斗的胜负,往往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 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的一个主要兵种,是海军一支重要的水下突击力量。它经常处于水下活动,可根据任务的需要处于水上状态、半潜状态和水下状态等。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状态,即潜坐海底和潜坐液体海底(就是潜艇坐在比重较大的水层上)。潜艇按排水量可以区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1000~2000吨)、小型潜艇(1000吨以下)以及袖珍潜艇(几吨到几十吨不等)。潜艇又可以按动力装置区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如果按武器装备还可以分为鱼雷潜艇和导弹潜艇,其中导弹潜艇又可分为弹道导弹潜艇和飞航式导弹潜艇。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

潜艇是海军的主要作战兵力之一。它在实际战斗中可用于消灭敌方运输舰船;消灭大、中型战斗舰艇;袭击敌岸上重要目标;实施侦察;担负反潜作战、布雷和执行特种任务。当然战略潜艇还可以对敌方的战略目标实施核打击。

4. 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海军中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通常编为师(旅)、团、营和特别任务分队,由陆战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侦察等分队编成。装备步兵自动武器、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输送车、轻便自行火炮、气垫船和直升机等。具有机动性强、反应快的特点和独立作战的能力,被誉为“抢滩先锋”。主要任务是独立或配合陆军担任先遣队实施登陆,夺取并巩固登陆点和登陆场,保障后续梯队登陆,也能担负海岸防御等任务。美、英等国的海军陆战队还时常派出分遣队随舰队或海上编队活动,以便随时投入海外作战行动。早在古代,早已出现了随船行动的步兵,起初主要用于进行接舷战和担任警卫任务,后来主要用于登陆作战。15~16世纪,一些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建立了经过专门训练的登陆作战部队。1664年,英国军队首先建立海军陆战队。此后,俄、葡萄牙、法、西班牙、美等国军队也组建海军陆战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陆战队得到更大发展,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共编3个师、1个旅部、3个航空联队,近20万人;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共编5个团,约1.2万人。

5. 海军岸防兵

海军岸防兵是海军中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由海岸炮兵部队和海岸导弹部队组成,通常编有独立团、营,有的国家设有岸防司令部。装备大、中口径的海岸炮和不同射程的岸舰导弹武器系统,被誉为“岸基后盾”。主要任务是保卫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灭敌方舰船,封锁海峡、航道,掩护近岸海区的交通线和舰船,支援海岸、岛屿守备部队作战。

早在公元前,有些濒海国家已有岸防设施和兵力。14~15世纪,岸防兵随着配备岸防火炮的濒海要塞的出现而开始形成。18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岸防兵列入海军系统。

6. 海军陆战队

目前,世界上约有50个国家拥有海军陆战队,但要数美、俄、英、法、西班牙等国的海军陆战队历史最长,西班牙在1537年就组建了海军陆战队,并立即与海军协同作战;英国是在1664年组织有1200名步兵参加的皇家舰队;俄国在1705年组建了一个有45名军官和1320名士兵的海军步兵团,被派到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美国是根据1775年在费城举行的第2届北美大陆会议的决定,建立了2个营的海军陆战队。法国组织的出现稍晚,也称海军步兵师。

海军陆战队出现后,尽管名称不一或对它的使用观点不同,但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几乎参加了英国卷入的所有海上战役和许多陆上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了顶峰,在太平洋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7. 海上编队

海上编队由两艘以上舰艇或两个以上舰艇战术群组成的兵力编组构成。按任务可分为机动编队、登陆编队、护航编队、勤务编队和特种编队等;按舰种可分为航空母舰编队、战列舰编队、巡洋舰编队、驱逐舰编队、潜艇编队、导弹艇编队和勤务舰船编队等。现代条件下,舰艇编队主要用于在局部海区独立地遂行战斗任务或与其他兵力共同遂行任务,在海洋战区的重要方向上独立地或在陆军、空军的协同下遂行战役任务,海上运输补给、航海保障、防险救生、工程作业等任务以及海上科学试验、对外友好访问等特殊任务。

海上编队的兵力构成是随着舰艇及其武器装备和海战样式的发展而变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海战主要以舰队决战的样式进行,且执行任务较单一,海上编队多为同类型舰船编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海战规模扩大,海军航空兵和潜艇成为海上重要的突击兵力,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编队的核心,对岸作战和反潜作战任务增多,一些国家海军采取按任务需要编组各种不同使命和规模的海上编队。航母编队

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不断改进,海上编队将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进行任务更为广泛,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8. 旗舰

旗舰是指专门用于海上作战指挥的舰艇,亦称指挥舰,是“海上编队的司令部”。有专门建造的舰队指挥舰、两栖指挥舰和由其他舰只改装的指挥舰,亦可指派由战术技术性能优良,观察、通信设备比较完善的舰艇充当指挥舰。通常配置在便于掌握情况,能有效地组织防御和有利于稳定指挥的位置。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海战,指挥员在旗舰上实施指挥,没有专门设计建造的指挥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海军兵力兵器的发展,潜艇和航空兵大量参战,海战规模及空间范围的扩大,无线电的广泛应用,使指挥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应运而生。1942年,英国海军首次将一艘商船改装成指挥舰;随后,美国海军把“阿加斯托”巡洋舰加装无线电舱室和人员住舱兼作指挥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现代海战指挥的需要,一些国家海军专门设计建造舰队指挥舰和两栖指挥舰,并将编队旗舰改装成指挥舰。现代指挥舰,通常装备有指挥自动化系统和完善的通信设备,能掌握广阔海区的情况,指挥控制所属舰艇、飞机的作战行动;装备有必要的防空、防潜武器,并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能和相应的工作、生活设施。例如,美国第七舰队指挥舰“蓝岭”,装备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包括战术数据处理系统和综合通信系统,上连太平洋舰队指挥中心,下连所属编队分系统,可实时进行海上作战指挥。

第二章 兵力纵横——海军实力的较量

随着国际贸易和航运的日益扩大,海洋开发的扩展,国际海洋斗争日趋激烈。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海军的新武器、新装备,提高统一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超视距作战能力。海军大国仍将注重核动力舰艇、舰载航空兵和具有核进攻能力的兵种及远程海空预警部队的发展,并重视协调各兵种、舰种及支援保障勤务部队的均衡发展,以增强战略袭击能力和在海洋上机动作战、夺取制海权的能力,提高濒海地区攻防作战能力和应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濒海国家,多数将注重加强海军近海攻防作战能力,少数国家将进一步发展海军远洋作战能力。

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创建于1775年10月。1794年又重建,成为独立的军种。在19世纪末,美国为进行海外扩张和争夺殖民地的需要,海军获得空前的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其海军规模扩大了8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海军了。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

美国太平洋舰队,虽说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但是它的发展之路也是历尽坎坷的。它的前身是1821年组建的太平洋中队,只是在1898年它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舰队后,1907年才升格为美国最重要的舰队,太平洋舰队每天能快速反应的部队有:1~2艘航母、2~4艘“宙斯盾”导弹巡洋舰、18~20艘驱、护卫舰,5~6艘快速攻击潜艇、5~8艘两栖运输船和登陆舰,18艘支援舰、16艘海上前置部署舰。它拥有的200架飞机在航母或其他舰艇上,还有150~160架海军陆战队飞机。

旗舰,是海军舰艇编队、舰队的灵魂和中枢。在航行中,它根据敌情、海情指挥组成合适的队形,选择、指定航向、速度,组织可靠的观察和防御。在战时,它按预定方案或根据当前敌情进行运筹决策,指挥整个编队进行战斗。“蓝岭”号和“惠特尼山”号是美国专为第七舰队和第二舰队建造的两艘专用指挥舰,在多次演习中,证明了专用指挥舰比兼职旗舰要优越得多。“拉萨尔”号担负波斯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区防务的中东特混舰队旗舰,是由“罗利”级船坞运输舰改装而成,该舰在海湾战争中曾参与协调指挥中东特混舰队。“科罗拉多”号是美国第三舰队旗舰,曾担任过中东特混舰队、第六舰队旗舰。1986年11月起,担任第三舰队旗舰。“贝尔纳普”号导弹巡洋舰,1986年开始担任第六舰队旗舰,它是美海军中唯一作为舰队旗舰的作战舰只。由此可见,美国有5艘可以承担战略编队任务的旗舰,它的指挥控制系统是“技高一筹”。美国风级两栖龚吉舰

美国拥有许多两栖军舰,两栖军舰就是在海上能参加登陆作战的舰艇。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诺曼底战役,在战役的初始阶段,两栖军舰就输送近百万登陆兵上陆。现在美国有39艘功能单一的两栖舰,如坦克登陆舰、两栖货船、船坞登陆舰等,但它的舰龄已老化,大部分已不适用现代作战的要求,必须建造新式、多用途的两栖军舰。美国为什么要把它升格呢?主要是美国为适应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局面所采取的措施。如原来主要是“遏制共产主义的传播和威慑华约侵略”,现在面对的却是如何应付世界各地偶发性危机,这种危机只靠大舰利炮已不能解决问题了,中东、马岛和海湾地区的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陆战队的参与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之所以要将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升格,目的是赋予它与太平洋舰队同样的控制范围和权力,同等的对危机迅速作出反应的职责。因为从环太平洋地区到中东、东非一带是被美国列为头等大事的地区,而这一地区的争端随时都威胁着美国的“利益”。

美国海军在21世纪的军事战略是:利用舰队进行全球性机动或战役机动,以保障它们在前沿地区的随机存在;在现有武器射程范围内对海上和陆上之敌进行威慑或强有力的打击。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前沿地区的海军兵力就已经能“达到”地球上85%的战略目标和城市,并能将75%的陆上战略目标和城市摧毁,能在世界大洋80%的海岸进行登陆作战了。美国海军的使命是:用强力施加影响。即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时,都要通过海洋在外国水域和海岸扩大本国影响。海军的重要作用是在前沿地区行动,以制止冲突发生,并对危机进行控制。而制止局部冲突的最重要手段是使用快速部队,即海军和海军陆战队。

实际上,美国海军的战略和使命,就是随时准备干涉他国或者说入侵他国,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全球“利益”。

美国拥有强大的后勤补给实力。后勤补给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兵家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警句。在历次战争中,各国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军事情况的后勤保障体系与方法。海上供应舰

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强国的美国海军,其兵力遍及各大洋,无论平时或战时对后勤的依赖程度都相当大。因此,美国海军不仅拥有大量的后勤舰船,而且它们都具有远洋综合补给或支援能力。如综合保障船,它们既可提供油料、淡水,也有食品、备件供应等,基本上实行航行中补给。补给时可纵向,亦可横向,就是前、后、左、右单独或同时对几艘舰进行补给,技术都很先进。这些船大都航速高、排水量大,能伴随战斗舰艇编队或迅速驶往补给点,进行大量投送。另一类为基地保障船,如医院船、潜艇维修供应船等。美国海军的医院船上配有800名医护人员,1000张床位,81个治疗室,最大收治能力为每昼夜300人。潜艇维修供应船不但可对潜艇进行维修,还可同时为4~6艘潜艇提供补给。“西蒙湖”级供应舰还可以向核潜艇提供24枚弹道导弹。

美海军现有后勤舰船80余艘,240多万吨,多为近20年建造,现代化程度较高,是美海军的一支重要海上保障力量。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研制一种被称为“移动海上基地”的兵器,说它是兵器,因为它要载坦克、战斗机和兵员,但它又像一个浮动的岛屿。它是由6个连在一起的半潜式组件组合而成,舱面形成一条1000多米的跑道,舱内可停数十架飞机或相应的坦克、火炮及运输车辆,有专门的住舱,还有油舱和修理舱。

根据任务需要,可以将设计好的组成浮岛的组件由集装箱船运送到指定位置进行组装,也可以6节的航速自航到指定位置,根据需要组合安装,担负战斗机基地或放出坦克、运输车辆上陆。美海军为什么要研制“浮动岛屿”呢?这当然主要是经济上合算。一艘航母的造价要50亿美元,而一个浮岛至多14亿美元就够了。当然,航空母舰是美海军力量及影响的象征,美国是绝不会放弃的。你知道吗美国海军可以在家门口服役美国海军人员有一项特殊的优惠政策,可以在“家门口”服役。现在美国海军人员已结婚者,从7年前的55%上升到目前的61%,与此同时,冷战后舰艇在海上值勤的天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1996年5月有一天,竟有占舰艇总数61%的舰艇在海上。由于军费一再削减,薪金不可能增加,出海天数又在增多,必然给军人家庭增加负担和给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海军当局制定了一项“不远离家庭”的新政策,规定70%以上的海军人员在服役期间,可以自己选择服役地点。也就是说你可以就地服役,这样既缓解了军人的家庭矛盾,也可减少一大笔调防、探亲等经费的支出。

西欧海军——跨世纪大调整

由24国集团组成的西欧联盟,在欧洲的安全事务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军事政治联盟保障集体安全,是维护联盟战略的基础。在21世纪,联盟海军新的战略“前沿存在”将更加完善,完成海军一体化的条件和时机将更加成熟。

为保障欧洲集体安全和执行“前沿存在”战略,联盟海军将建立联合海军,以提高防御能力,保卫欧洲共同利益:加强海军合作,以有助于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统化关系的发展,组建联合舰队,以有利于前沿部署、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

2000年4月10日,西欧联盟的联合海军舰队——欧洲海军舰队正式成立,标志着西欧联盟各国的军事合作跨入一个新时期。是日,来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4国的海军舰队停泊在西班牙南部加的斯港,庆祝欧洲海军舰队正式成立。4月12日,上述4国海军组成的联合舰队开始在地中海试巡航。

进入21世纪以后,西欧联盟各国的海军将进一步调整、压缩部队员额和兵力结构,注重人才培养,精减指挥机构,完善指挥自动化,提高指挥效能,优化兵力组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能力。在联盟海军中,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4国海军仍将发挥主导作用。英国海军驱逐舰

虽然欧洲的安全环境和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西欧联盟各国海军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改变。由于西欧各国海军潜在的机动性、灵活性、持久力和来自东道主国家的有力支持,海军力量非常适合于提供和平时期的军事存在和危机反应,是维护地区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西欧联盟各国的海军力量,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工具。各国军政领袖认为,海军是战略遏制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是对危机和冲突作出反应的有效工具,是保障海外领土完整,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海上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新的地缘战略形势的出现,西欧联盟各国对海军的作战要求进行了全面评估,相继制定了适应21世纪海上安全需要的新海军战略或战略构想。

1. 英国皇家海军,“日不落”帝国的今日风采

100年前的今天,大英帝国的大舰巨炮纵横全球,称霸四海,建立了3500万平方千米的“日不落”大帝国。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其后,随着国家经济的衰退,英国的海上力量逐渐由一支全球性的海军衰落成为一支区域性的海军,海军的规模也大不如从前。目前,英国海军拥有兵力4.5万人,装备各型战舰170艘,其中,航空母舰4艘(3艘“无敌”级轻型航母,1艘“海洋”号直升机航母),核潜艇14艘(4艘战略核潜艇,10艘攻击核潜艇),导弹驱逐舰12艘,导弹护卫舰23艘。你知道吗“不列颠奇旅”是哪支部队的美誉17世纪中期,英国组建了海军陆战队,这支部队为英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纳粹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这支部队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队员精干强悍著称,加上传奇性的战绩,被人们称为“不列颠奇旅”。

尽管英国皇家海军从昔日的“海上霸王”衰落成了一支区域性的海军,但它仍拥有一支在当今世界不失为强大的海上力量。1982年远征福克兰,1990年掀起“沙漠风暴”,1998年主演“沙漠之狐”,1999年轰炸科索沃,英国皇家海军均在其中扮演了主要的或重要的角色。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

在冷战时期,英国作为北约主要成员国,把前苏联及华沙条约组织作为主要假想敌,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军备竞赛和冷战对抗,其海军兵力要在全球范围内对付随时可能来自前苏联海军的威胁。英国海军推行的是全球性海上军事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前苏联的解体,英国海军失去了往日的对手,大规模的海上屯兵已不再必要。为此,英国海军根据国家军事战略的改变,对海军战略进行了调整,并对海军的任务作了重新规划。

英国是传统的海上强国,皇家海军直到二战前一直占据着世界霸主的地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成了新的世界海上霸主。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海军又超过了英国,英国退居第三。直到1981年诺德出任海军大臣后,形势才有所改变。增加了国防预算中的海军份额,先后建造了17艘核动力攻击潜艇。1982年“马岛战争”后,英国政府重新认识到海军对英国的重要性,更加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

英国皇家海军总兵力逾6万人。主要作战力量有4艘战略导弹核潜艇,12艘核动力攻击潜艇,2艘常规动力潜艇,3艘轻型航母,12艘导弹驱逐舰,25艘护卫舰,25艘扫雷舰艇,7艘两栖舰,1艘航空支援舰及15艘大型后勤补给和加油舰。海军航空兵拥有37架固定翼飞机和160架作战直升机。其核潜艇部队规模仅在美俄之后,居第三位。

英国海军目前虽面临财政困难、舰龄老化、兵员不足、舰艇制造技术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但作为对海军具有强烈依赖性的岛国,今后仍将大力发展和加强海军力量。

英国海军在西欧各国中实力最强,近年来因加强了质量建军,使军事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担负的各项任务特别是马岛战争中表现突出,因此英国海军领导人自称:我们是世界上最好的。

英海军现役官兵约6万人,实行志愿兵役制,水兵签订服役期为3~22年的合同。士官服役期不少于10年,低级军官靠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培养和从地方上招募,但在16年内不能晋升至少校就必须退役。

英海军在培养人员上注意选拔优秀人才,既考虑他们所受的教育及心理特征,又注重通过实践去锻炼他们。舰艇部队约80%的训练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还通过参加维和部队和局部战争来培养军人的职业素质。

英海军舰艇的完好率很高,有60%以上的舰艇处于经常性战斗准备状态,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指标。从马岛战争中即可看出,一宣布战争,一两日内就出航了,有的是在海上训练中直接去参战的。

由于英海军军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退役后,有78%的人不出三个月就能在地方经济部门找到工作,而其中56%的人一退役就有了职位,这不能不说是素质为他们带来的优势。

2. 法国海军,欧洲第二大海军

法国海军创建于16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海军是当时地中海规模最大的舰队,确保地中海交通线的安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排名世界第二的法国海军于1942年11月被德军逼近土伦港时,将舰队50艘战舰自沉港内,法国舰队全军覆没。现在法国拥有约6万人的海军,在人数上成为欧洲的第二大海军。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法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是海军武力的核心,其战斗部队共分为三类:海洋巡逻队,负责安全预警;舰载固定翼飞机,即航母上的飞机,是战斗核心中的核心;旋转翼飞机,是配置在各型舰艇上的直升机,它们除担负反潜任务外,还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也就是让舰艇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对方目标。

法国海军陆战队最早出现在1622年,称海军连,至1665年才扩编为海军团,1761年拥有5个海军团。在拿破仑时代,他们考察了大不列颠岛的筹备工作,因成绩显著被法皇命名为“帝国近卫军海军营”。波旁王朝复辟后,先后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北部湾地区作战,成为法国扩张殖民地的工具。20世纪40年代后期,陆战队曾被派往印尼、越南等国去镇压民族运动。1956年参加了英法联军夺取苏伊士运河的登陆战役,1954~1962年又参加了镇压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殖民主义的起义。法国战略导弹核潜艇

法国的海军陆战队比较特殊,在编制序列上它不属于海军,而是陆军的一个兵种,共3万多人。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如第9海军陆战师,装备有1700辆车、72辆侦察车、340辆装甲运送车、24门155毫米榴弹炮、24门120毫米迫击炮、120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8部防空导弹发射架。该师不仅可单独作战,也可协同其他兵力作战。法海军陆战队拥有不少著名的团队,如第11空降师中的第1和第3伞兵团,前者擅长在敌后作战,被称为“伞兵中的伞兵”,第3伞兵团则以剽悍善战著称,第8伞兵团有30多年的各次海外作战经验,有“像牛皮一样硬”的别名。

法国是世界强国之一,它不但拥有陆、潜、空三种核力量,还有在马岛战争中使参战国望而生畏的“飞鱼”导弹。法国是一个不甘落后和听人摆布的国家,当年它不满美国在北约的指手画脚,干脆退出了北约组织。在科索沃战争中,它是敢公开提出不同意见的北约国家。法国之所以敢这样做,除与它的国家性质、民族气质有关外,不能不看到它拥有的军事实力。

雄心勃勃的俄罗斯海军

俄罗斯——仅次于美国的海上大国。俄海军有着300年历史和传统,其军事战略思想虽几经更改,其海上力量虽几度兴衰,现在却依然是一只俯视世界东西方的“双头鹰”。

从叶利钦总统到普京总统,他们都十分重视俄罗斯的军队建设,尤其是海军军事战略思想建设。2000年春天,普京在当选总统前后,曾驾机上天,乘舰入海,并强调:俄海军“应当加强在世界各大洋的存在,以捍卫俄罗斯的利益”、“俄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

1993年初,叶利钦在访问韩国时第一次提出“双头鹰”理论。次年秋,前俄副外长帕诺夫对“双头鹰”理论作了解释:“俄罗斯鹰不是半侧着脸,而是完全转过头去看东方。”俄罗斯经过几番沉浮之后,既想搭上“欧洲快车”,又想跻身“东方快车”;俄罗斯海军经过几年调整改革之后,确立了新的海军军事战略,绘制了新的“海权蓝图”,正雄心勃勃地向茫茫大海进军——21世纪海洋强国排行榜上,必然有俄罗斯的名字。

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创建于1705年,历史上,它曾参加过对瑞典、土耳其、法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的战争,因战功卓著,曾获俄国当时的最高奖励——乔治锦旗。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陆战队发展至21个旅,其中有数十个海军陆战团、营战斗在各条战线上,在几次著名的战役中始终冲锋在前,他们的英勇顽强令敌胆寒,被德军称为“黑色的魔鬼”、“黑云”。俄海军陆战队在多年血与火的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其作战经验和战斗力不仅在俄军中,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

最初的俄罗斯航空兵只是单纯的侦察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航空兵发展成海军的一个主要兵种,它在海、陆、空战时都发挥极强的战斗力。战后,前苏联海军航空兵成为可在大洋作战的强大兵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所下降俄罗斯海军陆战队

现在俄罗斯海军陆战队只有1万余人,设1个陆战师,3个陆战旅。其装备仍很先进,都是新研制的产品,如中型、轻型坦克、BTP-80装甲运兵车、122毫米水陆自行榴弹炮、120毫米水陆自行火炮、水陆两用化学侦察车、火箭筒、狙击步枪、喷火器、各型防空导弹等。你知道吗你知道俄罗斯海军如何庆祝它的300周年诞辰吗1996年7月28日是俄罗斯海军诞生300周年纪念日。庆典当天在海军首都圣彼得堡举行大型庆祝活动。从1995年7月30日起,在莫斯科举办反映俄海军历史和当代海军生活的展览。俄政府向数百名海军老战士及牺牲者的遗孀提供了20万卢布救助;组织海军老战士在俄军中央大楼举行庆祝“大集会”;向各舰队的老海军颁发“俄罗斯海军300周年”纪念章。

俄罗斯的海军航空兵是海军中最年轻的兵种,在80多年的历程中,以光辉的战绩被誉为俄罗斯的“海上雄鹰”。

最初的俄罗斯航空兵,只用于侦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用于轰炸和攻击。1916年7月4日,俄4架水上飞机与4架德国飞机进行了俄海军航空兵史上的第一次空战,两架德国飞机被击落,另外两架逃走。为此,这一天被定为俄海军航空兵诞生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海军航空兵发展成海军的一个主要兵种,它不仅在陆上被频繁使用,如参加轰炸德国首都柏林,也在海上与舰船协同作战,它歼灭敌舰艇的数量占海军歼敌舰船总数的2/3。战后,前苏联海军航空兵得到进一步发展,拥有先进的机种,成为可在大洋作战的强大兵力。前苏联解体后,俄海军航空兵同样受到削弱,其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俄罗斯北方舰队米-28武装直升机

俄海军现有四个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和一个区舰队,总兵力20余万人,拥有战略核潜艇26艘、多用途潜艇约100艘、水面舰艇约100艘(其中航母1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护卫舰31艘),各种飞机800余架。

俄罗斯最大的舰队是北方舰队,北方舰队是俄罗斯海军四个舰队中最大的一个。北方舰队的前身是1933年组建的北冰洋区舰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前苏联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舰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将原黑海舰队一部分性能先进的舰艇调入北方舰队,使北方舰队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俄海军主要的海上力量。

北方舰队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军基地、舰队陆战旅和直属分队等6个主要部分组成。舰队司令部设在北莫尔斯克。舰队的任务辖区包括北冰洋和大西洋。它的战略任务是依托科拉半岛及其附近的海军基地,前出大西洋,从北翼包围欧洲,进而可袭击美国本土,破坏美国至欧洲的海上运输线。此外,还担负向地中海派遣分舰队的任务,由此可见,该舰队在俄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目前,北方舰队拥有各种舰艇387艘,航空母舰和战略潜艇全在北方舰队。有作战飞机190架,武装直升机69架。

近几年,俄罗斯逐渐加强了军事训练、战备值勤和对外交往,特别是以演习代训练的方式,很受世人关注,因为它既训练部队又实际检验作战能力。但因受国内经济影响,俄海军的现状并不乐观,2000年8月13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就是例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海军战斗力的提高,制约了海军的发展。即使如此,俄当局仍然采取积极的措施,力求保持海军的稳定和发展。

尽管俄罗斯经济大滑坡,海军的建设受害最大,但俄罗斯海军并不甘心落入二流的水平,在世纪之交,他们制订了海军发展的“世界海洋”计划,以期重现“昔日辉煌”。

这一雄伟的“世界海洋”计划中舰船建造规划是:在2010~2015年间建造新型核动力航母;各型舰的数量将达到:航母4艘,战略核潜艇16艘,多用途核潜艇50艘,常规动力潜艇50艘,驱逐舰24艘,护卫舰120艘,导弹艇60艘,登陆舰24艘,猎(扫)雷舰100艘。海军人数将保持在22万~23万。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航母梦

今天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是亚洲、西太平洋地区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上武装力量。日本已经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但是,由于受“和平宪法”及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制约,日本至今没有航空母舰和核打击力量。

1. 航空母舰——日本战后梦寐以求的装备

日本曾经拥有又被战争之剑斩毁的航空母舰,常常出现在海上自卫队的梦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保卫1000海里海上航线以后,海上自卫队已多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的方案。实际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航母梦一直就没就醒。据美、日报道,早在1952年,日本就开始酝酿航母的建造工作。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根据这个条约,美国海军租给日本10艘护卫舰、50艘登陆支援舰艇,作为海上警备队筹建时的装备。后来,这个警备队里有一个“Y委员会”的机构,它是以旧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首的一班人,他们专门负责接收租借舰艇、征募兵员及编制训练计划、制订舰队编成序列等工作。在进行接收租借舰艇的准备时,保科善四郎和“Y委员会”的一批旧海军出身的委员们一起研究了重建海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新日本海军再建案”计划。该计划提出日本海军再建的规模是:舰艇吨位数应在30吨左右,大、小各型舰艇约300余艘,其中包括4艘8000吨级的护航航空母舰。当野村吉三郎、保科善四郎们将这一方案提交给美国海军决策部门时,由于计划过于庞大,且又超过了日本恢复经济时期的经济能力,因而被美方否决了。但是,通过这一海军再建案,可以看到日本拥有航母之梦由来已久。日本二战时曾拥有的航母你知道吗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目标日本海上自卫队21世纪的目标是:(1)建造航空母舰。随着日本21世纪在国际事务中扩大发言权,建造航母的计划提上日程。(2)发展大型运输舰。21世纪初,日本至少拥有10艘“大隅”级舰船。(3)建立九·十舰队。打造由10艘驱逐舰和9架舰载直升机构成的舰艇编队。这种组合模式是舰艇反潜作战的最佳方式。(4)大力发展潜艇。在潜艇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数量也将有新的发展。

到了50年代后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内部又一次提出了建造航母的动议。他们提出:在1962~1966年“第二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执行期间,建造“直升机航母”。1959年,海上自卫队参谋部进行了建造直升机航空母舰的规划。这年8月份,技术研究所完成了设计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数据是:标准排水量8000吨,常备排水量1.2万吨,满载排水量1.4万吨,主尺度为全长166.5米,水线长160米,最大宽度22米,总功率6万马力,双轴,航速为29节左右,与当时正在建造的导弹驱逐舰所用的动力装置同型。舰首采用首楼型,以首楼后端至舰尾艇板前端设有直升机机库,舰首为非封闭式。为减小舰体侧面受风面积的上层建筑的重量,机库和飞行甲板并未延长至舰尾端部。这样设计有利于航母的稳定性和抗摇性能。直升机机库总长为112.5米,最大有效宽度为26.5米,从甲板升降机后部至飞行甲板后端可供3架直升机同时起降。航母的两舷各有双联装76毫米平高两用速射炮2座,总共4座。各配备有1台MK63射击指挥仪、2台指挥仪,可在各自分工的射界内联动相关的速射炮发挥火力。电子设备主要有OPS-3A对海警戒雷达、OPS-1对空警戒雷达、“塔康”飞机归航引导雷达以及SOS-4舰壳式声呐。上述设计方案不可谓不先进,且此时日本也已具备了制造这种直升机航母的技术能力。但由于内外各种反对因素,这一方案又一次被搁置了。日本日向级直升机航母

在实施1967~1971年和1972~1976年的第三次和第四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时,又两次搁浅了航母计划。第三次计划中的直升机航母,在反对声中修改为2艘5000吨“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的计划。而在第四次计划中,为避人耳目,将2艘8000吨级直升机航母改为“大型直升机驱逐舰”列入计划。但由于石油危机的冲击而出现的财政困难,再次将之搁浅。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这为日本研制新的混合搭载鹞式的飞机和直升机的航母提供了诱因。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无敌”号轻型航母及其鹞式直垂短距起降飞机,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这一新型航母立即引起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关注,并立即着手进行探讨研究。次年,海上自卫队在拟订1984年中期业务计划时,重新提出了建造小型航母的计划,并进行了内部和秘密的设计规划。但由于当时仍受军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严格限制,在公布防务计划大纲时,又不得不取消了这一计划。

1986年下半年,海上自卫队又以“加强水面打击力量”为由,提出了关于建造1艘可搭载AV-8B飞机的轻型航空母舰的建议。这种航母类似英国的“常胜”号航母,具有搭载20架“海鹞”飞机或AV-8B飞机的能力。这种航母可以起到保卫舰队和船队的作用,可以对付前苏联的TU-26逆火式轰炸机。但这种航母仍不能搭载E-2C预警机,无法早期发现来犯的轰炸机,因性能仍不够精良,故又遭搁浅。实际上,日本真正想拥有的是能起降固定翼飞机的大型航母,建造轻型航母只是一个跳板。如果立即建造大型航母,特别是建造核动力攻击型航母,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是不会允许的。但对其建造轻型航母,则会视而不见。深知美国心思的海上自卫队,自然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造轻型航母,再过渡到建造大型航母。后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的4艘8900吨的大型气垫登陆舰,装有全能式飞行甲板,可搭载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这种舰艇除可加强两栖作战能力外,亦可看做是日本试图打破建造航母禁区的尝试。上述气垫登陆舰,由于具有远航能力,很容易改装成运载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的轻型航空母舰。

上述情况表明,日本战后的航母梦由来已久。有人称,日本海上自卫队离航母只有一步之遥。拥有航母,特别是拥有大型航母,是海上自卫队全面提高其作战能力,称雄大洋,实现其成为政治大国愿望的有力保障。拥有大型航母,也是其重温昔日辉煌的需要。

2. 核武器——核威慑力量,海上自卫队追求的目标之一

在一次联合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一个国家的代表称日本肯定已经拥有了原子弹。更多的国家认为,日本现在还没有但将来肯定会拥有原子弹。据美国公开的一份外交文件披露,日、美于1960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署两国新安保条约之际,交换了允许把核武器引入日本本土的秘密会议记条。该文件是一封题为“核武器与小笠原群岛”的电报,是1968年1月4日由当时的美国务卿腊斯克发给美国驻日大使约翰逊的。在日、美关于小笠原群岛归还问题的谈判中,为了归还后也能在发生战事时把核武器带到该岛,这位国务卿要求日本方面同意采取“与1960年缔结的秘密特别协议相同的做法”。电文中说,由于担心日本政府泄露有着允许携带核武器进入日本的会议记条,可以只由美国大使馆保管会议记条,但“重要的是,要使今后历届日本政府知道美国(即关于再度部署核武器问题)的立场”。由此可见,美、日之间早就有了在日本再度部署核武器的“交易”。日本核电站

事实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有了核战略雏形。当时,日本拥有第一流的人才,如丹麦著名科学家玻尔的高徒仁科芳雄,以及对核物理研究有相当造诣的二阶义男、荒胜文策等20余人。1934年,荒胜教授曾进行过人工撞击原子核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1941年5月,安田武雄中将接到东条英机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密令,即指令仁科芳雄以东京物理化学所为基地,开始研制核武器。1942年底,东条英机得知美国正在秘密研制原子弹,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是下令加快研究的步伐。由于诸多因素,直到战争结束,日本也没能研制出核武器,尤其是没能分离出用作原子弹装料的铀-235。

二战后,日本在日美安全保障的荫护下,口头上承诺坚持“无核三原则”,暗中却隐蔽地进行开发核武器的准备。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日本的一份秘密外交文件称:“日本当前采取不拥有核武器的政策,但是要保持制造核武器的经济、技术能力,以及不受外来挟制。”这就表明,所谓的“无核三原则”,只是在强大的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所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实际上,日本早就准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制造出自己的核武器作为“杀手锏”。日本自卫队的高级将领们始终在叫嚷:“鉴于日本防卫需要,核武器是绝对必要的。”1994年,当时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答记者问时,曾毫不隐讳地说:“日本确实有能力拥有核武器。”1995年,日本著名的《宝石》杂志也披露:“日本能在183天内制造出原子弹。”英国也有报告说:“日本甚至有可能已秘密造出了一个只需要上浓缩钚就能完成组装的核弹。”

日本不仅在口头宣称可以拥有核武器,实际上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其一,日本加强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尖端的核技术研究。日本现在拥有核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全国28%的电能是靠核电。日本以和平利用核能为名,大力开展尖端核科技研究。比如,从事常温、室温的核聚变研究,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控制,并能摆脱高温条件的限制。

日本尽管目前还没有制造出核武器,但在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却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西方媒介报道,日本拥有世界上唯一的大型螺旋形核聚变实验装置,其受控核聚装置也是属于世界一流的。俄罗斯《消息报》指出,在日本迅猛的核工业发展势头面前,谁也不敢肯定,将来日本不会涉足核武器。因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发达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一旦形势需要,日本作出建立核武装的决定,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多国游行抗议日本核设施泄露

海洋对于日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日本自卫队一旦拥有了航母和核打击力量,将会是什么情形?爱好和平的人们正在注视着它的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海洋世纪。对于海洋资源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领土的争夺,现在已经开始涉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未来必将有更加激烈的争夺。在这方面,日本不是等闲之辈。看看它的过去和现在,便可预知它的未来——日本是不甘落后的。

不甘受制于人的印度海军

印度,是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为人类文明提供过无数的珍贵财富,也是一个有着10亿人口的世界人口大国和经济贫弱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更让人们不可小视的是,它在南亚掀起的核军备竞赛,以及它逐渐增强的军事实力和面向印度洋的大战略。

尽管在独立后印度的领土范围缩小,实力也大大削弱了,但雄心勃勃的印度领导人始终没有忘记“印度中心论”和“大印度联邦”的战略设想,始终渴望着在新的世界里大展宏图,“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并坚定地要确定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支配地位。为了实现这大国梦想,多年来,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其间小的武装冲突无数,并在1971年将东巴基斯坦肢解出来成立孟加拉国,进一步削弱了巴基斯坦国力;为了这个梦想,印度策动和支持了达赖喇嘛叛逃,企图分裂中国,占领大量中国领土,并于1962年悍然发动中、印边界战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印度吞并锡金;为了这个梦想,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寻求靠山,并积极争取做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力做世界政治大国;为了这个梦想,印度穷兵黩武,大力加强军事现代化,争当世界军事强国,成为世界上军备采购大国;为了这个梦想,印度立志做核大国,它不顾世界性反核潮流和核裁军趋势,拒绝签署1996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南亚次大陆掀起了核军备竞赛,并且毫不负责任地把发展核武器说成是为了抵御来自中国的威胁,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

几十年中,印度在励精图“志”。在东南亚,印度的军事力量首屈一指,无人能比。在亚洲,印度是第二大国,是有航母的亚洲大国,并且与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发生过边境战争,其边界纷争依然难解。在世界,印度享有“世界十大经济强国之一”的美誉,其军事力量号称世界第四,是世界上第六个核大国。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印度这个南亚雄狮已经醒了。印度“维特拉”号航母

其周围和世界的人们,应该注意这只雄狮的动向。印度政府认为:建设一支战斗力强大、现代化强度高的远洋海军,是实现地区霸主地位的力量保证。因此,在其野心勃勃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印度海军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印度坚持实施海军优先发展的方针,努力造就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后,印度在原英属皇家印度海军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海军。当时海军兵力不足1万人,中、小型舰艇不到20艘,是一支仅能沿海巡视,根本不能出海打仗的海军。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大力发展,特别是印度政府于1978年批准实施海军20年发展计划后,印度海军实力急剧膨胀,其综合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越。至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海军总兵力已达到5.5万人,到90年代末,海军已发展到6万人,编成2个舰队、25个舰艇中队、16个海军航空兵中队。海军目前装备各类舰船138艘,其中主战舰艇47艘,其他各种小型舰艇和辅助船只91艘,总吨位30余万吨。主战舰艇中,有2艘航空母舰(2.9万吨的“维拉特”号和1.95万吨的“维克兰特”号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已于1997年退役)、19艘常规潜艇、8艘导弹驱逐舰、21艘护卫舰,还有17艘小型护卫舰、6艘导弹艇、20艘水雷战舰艇、16艘两栖舰船和多种辅助舰船23艘。此外,印度海军还有各型飞机170余架,其中战斗机65架、直升机90架。从整体来看,印度海军总兵力居世界第7位,舰船数和总吨位居世界第10位。其大型水面舰艇已基本完成大型化、远洋化、导弹化、直升机化和电子化。

印度海军最高领导机构为海军司令部,主官为海军参谋长,上将军衔。印度海军建有3个地区司令部,即东部、南部、西部司令部。印度海军的指挥层次主要分为4级,即海军司令部、地区海军司令部、舰队(或基地)、舰艇中队(或海军航空兵中队)。印度海军拥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岸基部队、陆战特种部队、海运部队等兵种。他们组成三层海上力量,即由航母领衔远洋主体舰队组成的远洋海军;保卫海岸线及港口的近海海军;保卫200海里经济区海洋资源的海岸警卫队。印度国产核潜艇“歼敌者”

为了建设大海军,印度政府采取优先发展海军装备,从发展海军造船工业,建造国产军舰入手,依靠俄罗斯,迅速扩充海军实力的方针。海军的军费开支逐年增加,海军军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印度海军运用连年不断增加的军费,加快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仅1997年以来,印海军就有29艘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国产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攻击舰、训练舰和巡逻舰入役,以顶替前苏联六七十年代提供的武器装备及已接近退役年限的舰船。印度海军实行大舰战略,大力扩充各型作战舰只,建成了一只由大型军舰、潜艇、航母、舰载机和高技术电子装备组成的力量均衡、具有威慑力的远洋海军。米格舰载机

这支远洋海军的核心是航空母舰编队。

以航空母舰为中心,形成远洋作战突击群。印度认为,未来海上作战必须夺取海上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难以保持持续的制海权,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有制海权。在近海海域,夺取制空权可以由岸基飞机完成,但在公海远洋作战,就只能由舰载机来完成。因此,要夺取远洋进攻的胜利,关键是要有航空母舰。作为海军大国的主要标志就是航空母舰。有了航空母舰,便使印度能够保持其在印度洋海域可靠的战略威慑。为此,印度制订了“21世纪远洋海军扩充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东、西、南三支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远洋作战突击群。

东盟海军——群起追逐闹南海

东盟,即“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67年8月8日由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国发起成立。在1998年4月30日东盟外长会议上,柬埔寨被正式接纳,成为了第十个东盟成员国。至此,东盟由最初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10个,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终于实现了“东盟十国梦想”。

东盟是个地区间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发展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谋求建立“和平区”。1976年2月,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订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规定成员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东盟地区的自然资源,相互补充各国的经济,共同探讨各国商品贸易和其他世界经济问题,加强成员国的防御合作。

东盟国家中除老挝外,都是半岛或群岛国家,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对东盟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维护海洋权益和保障海域安全也成为东盟国家的头等大事。被东盟国家包围其中的南海,有着极为丰富的海底石油和海洋资源,因而,东盟国家在强调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岛屿归属与海域划分等纷争,特别是在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上,一些国家与中国存在着根本分歧和争端。

南沙群岛是由230多个岛、礁盘和沙洲组成的。位于南海南部。整个南沙海域有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南海海域面积的1/3。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这是不容争议的历史事实。

南沙群岛发生争端的起因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发现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后。

有四个东盟国家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它们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印尼虽然没有对南沙群岛的任何岛、礁提出主权要求,但声称中国所划的断续线侵入了印尼的大陆架。目前,除中国大陆控制着7个岛礁和我国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已被其他东盟国家侵占,其中,越南侵占了西部和西南部的27个岛礁,菲律宾侵占了东北部的8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了3个岛礁,印尼和文莱分别侵入南沙海域5万平方千米和3千平方千米。在这种情况下,南沙已成了当今世界上争议最大的一个海域。南海石油东盟觊觎已久

与此同时,侵入中国南沙群岛的国家都在加紧勘探、开发和利用南沙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加快开发海底石油资源。据统计,这些国家已在南沙海域打出100多口油气井,海上石油的开发已成为这些国家的资源战略行动和经济支柱产业。

为了争夺和维护海洋利益,保护各自的领土、岛屿、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安全,为了保卫海峡和海上交通线,在全世界都在裁军减员的和平与发展形势下,东盟国家却在扩军强武,大力发展海军,开始了海上新角逐……

1. 新加坡海军

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独立,1975年才建立海军。20世纪80年代后,新加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开始注意加强军队建设,此时发生的几次局部战争也引起了新加坡对海军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新加坡海军得到较快发展,先后购买或自制了“鱼叉”、“西北风”导弹和导弹护卫舰、潜艇、大型登陆舰及海上巡逻机等装备,自制的“无恐”级巡逻艇性能先进,完全能与驱护舰相比。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等。目前,新加坡海军总兵力已达4500人,拥有各型舰艇50余艘。该国现正在实施的国防2000军备计划,海军以拥有高、尖、新武器为目标,全面提高战斗力,力争成为一支联合高效、平衡统一和常备不懈的防御力量。近几年新加坡的国防经费不断增加,现已相当于印尼和马来西亚国防经费之和。

2. 泰国皇家海军

近几年,泰国海军不仅人数不断增加,而且现代化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泰国海军目前拥有航空母舰、护卫舰、导弹艇、巡逻艇、水雷战舰艇、两栖作战舰艇及后勤补给舰130多艘,另外还有内河舰艇150余艘。其中护卫舰是海军舰艇的主力,共19艘。20世纪90年代购进的护卫舰,都装备有反舰和防空导弹、反潜武器及1架“海妖”直升机。1998年“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入役后,实力进一步增强。总兵力达6.3万人。位居东盟各国之首。泰国“差克里·纳吕贝特”号

1997年,西班牙为泰国建造的航空母舰“差克里·纳吕贝特”号编入泰国海军,使泰国最终圆了航母梦。

泰国是以全力发展经济为基本国策的东盟国家,为什么对价格高昂的航母却如此垂青呢?原来,1989年一场强台风席卷泰国南部,虽然海军全力抢救,终因舰艇的吨位小,活动距离近,抗风能力差,力不从心,致使大量渔民和沿海灾民死亡或失踪,若当时有舰载机就能减少不少损失。另外,泰国近海是个海盗猖獗之地,为保护过往船只和海员的生命、财产免遭劫难,舰载机最能解决问题。因此,拥有能搭载几架直升机的大型舰成了泰国海军的当务之急。谁知这一意向一透露,立即就有几家公司向泰国推荐自己载有舰载机舰艇的方案和报价。其中西班牙巴赞造船公司的“轻型航母”方案最为诱人。一是造价低,只相当西方建造一艘护卫舰的价格;二是5年交货,这些条件泰国方面十分满意,最后花3.6亿美元成交。这样,“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于1997年编入泰国海军,不仅为完成海军所担负的任务提供了条件,也圆了自己的航母梦,成为东南亚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3. 越南海军

越南海军建于1955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大力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舰艇部队、海军陆战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部队及专业勤务部队组成的多兵种部队,总兵力约4万人。

越南海军现有护卫舰、导弹艇、鱼雷艇、巡逻艇及扫雷舰艇、登陆舰艇300多艘,但除护卫舰外都是小型舰艇,而且多属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产品。越南海军也一直想拥有潜艇,估计不久可能实现。

4. 印度尼西亚海军

印度尼西亚1945年8月才获得独立,独立后奉行不结盟政策。军事上强调抗登陆作战,以岛屿为基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建军重点以陆军为主。直到1984年,海军兵力只占全军人数的约12%,只有2个海军基地和69艘美、英、苏、日及南斯拉夫淘汰的旧舰,这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对“千岛”及漫长的海岸线进行防御的。1985年后,印尼逐渐意识到它在海上的战略地位及近海资源的意义,于是加速了海军的建设。至今已新建了9处基地,初步形成了环岛基地网,新购置了52艘基本都具有反潜、防空、反舰能力的舰艇。自1989以来,它陆续向国外13家船厂公开招标了建造23艘FG90型护卫舰的计划,并于1995年开始实施。目前印尼海军兵力已达5万多人。印尼海军

第三章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军成立至今已历经漫长的历程,最初它只是一支仅能满足近岸防御型海军,然后逐步西方化发展成为了一支近海防御型海军,再经过新世纪大发展后,成为了一支初具远洋海军雏形的海上力量。多年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中国这个传统陆权国到海权国的转变过程。

古代中国的海洋之路

以炎黄为始祖的华夏民族,自久远的上古年代起,就繁衍生息在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端。源远流长的黄河,温和湿润的气候,肥美的沃土和丰饶的物产,构成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华夏民族创造了享誉世界的璀璨文明。世人往往瞩目于中国的黄河文明,事实上,从上古时代起,中华民族就向海洋迈出了勇敢探求的脚步,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依循历史发展的时间表,对我们祖先在蔚蓝色海洋上留下的航迹,作一个简明的追寻。战国船只

殷商末期,周武王设有“苍兕”官职,专门负责管理舟楫事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出现了专门进行水上战斗任务的部队——舟师,即古代海军。濒海临江的吴、越、齐、楚等各大诸侯国的造船业已较发达,能制造“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系列型制战船,还出现了专门供国君乘用的座舰“艅艎”。拥有上述战船的舟师,可以编成类似今天的“特混舰队”,征战于海上。公元前485年,吴国国王夫差派遣徐承领一支舟师从长江口浩浩荡荡沿海北上,远航奔袭位于山东半岛的齐国。齐国出动庞大的舟师,出航至黄海海面截击吴国舟师,将其击败。这次吴齐黄海大海战,比希波战争的萨拉米斯还早5年。它表明古老的中国是世界古代海军及海战的发祥地之一。你知道吗我国最早的舟师海战公元前549年,楚国派舟师攻打吴国,这是我国史籍明确记载的最早水战。公元前485年,吴国派大夫徐承,率舟师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从长江口出海北上,齐国则在中途拦截,双方在黄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

当然,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受到时代的限制,我们的祖先曾一度对浩瀚的蔚蓝色海洋充满幻想,对海洋的描述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司马迁的名著《史记》就记述了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一支载满童男童女的船队,出海去寻“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结果未能如愿的历史故事。自然知识的贫乏固然容易使人们对海洋变幻莫测的景象产生迷惑和幻想,但它另一方面却激发起人们探索海洋奥秘的高度热情。在这种探索热情的激励下,我们的祖先在无垠的大海上划下了更远更长的航迹。

秦王朝之后的汉王朝,拥有居世界首位的造船业,能制造出高大雄壮的“百尺楼船”和轻捷快速的“艨艟”等战船,使战船的型制进一步系列化。汉武帝任命过“楼船将军”、“戈船将军”、“横海将军”和“下濑将军”等,使楼船军具备相对稳定独立的组织指挥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军队的一大军种。中国使用风帆战船的时间,比西欧至少早七八个世纪。三国时期的吴国就拥有以风帆为主的5000艘战船,并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吴国发达的船业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吴国使臣奉派远航至东南亚。公元32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统率万人船队远航到了台湾。艨艟战阵

唐宋时期,中国的造船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不仅制造出大型的“五牙”战船,而且创造性地制造出操作方便、航驶快捷的“车船”,成为近代明轮船的雏形。舵的制造和使用技术的成熟,特别是众所周知的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使这一时期我国的航海业兴旺发达,开辟了世界上最远的航线。唐朝组建庞大水师,数次越海东征高丽。宋王朝则组建有18支禁军水军和10支厢兵水军以及巡海水军,对于抗击金军南渡和稳定南宋的偏安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唐宋两朝,又都以浩大气势着力倡导海上对外商贸关系,均在有关口岸设置了“市舶司”等类似海关的机构,向外部世界敞开了国门。一时间,中国的口岸和对外航线上千帆穿梭,盛况空前。开放的国门涌入了外来的经济文化,促使中国在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拥有高度经济文化的统一文明大国,并对外部世界开始有所了解。宋代赵汝适的著作《诸蕃志》便是这种开放国门眼光向外的时代产物。而唐宋之后的元朝,伴随其浩大的军事征服行动,其与世界的交往更是达到历史的高潮,“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代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历史地记述了大元王朝海外交往的盛势,当时直接或间接与中国发生关系的亚非国家已达百余个,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368年,元王朝的残暴统治被元末农民起义军彻底推翻。以朱元璋为首的大明王朝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繁荣。15世纪初即位登基的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继续大力推行开放国策,“锐意通四夷”,一心要在其有生之年建成一种前世未有的天下太平、万国咸宾的隆盛之世。1405~1433年,郑和作为永乐皇帝的使臣,率领庞大的宝船队,以“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精神,先后7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37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迈向海洋的庄严史诗中谱写了空前辉煌的篇章。

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汪洋大海上,由数万人和百余艘船组成的郑和远航船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壮丽画卷。这幅摄人心魄的壮丽画卷,不仅充溢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征服海洋的顽强不息精神,而且包含着闪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光辉的堪称世界之最的高超航海技术和杰出的航海能力。宝船最大排水量达1.48万吨,可载重7000吨,九桅十二帆,行驶在万顷碧波之中蔚为壮观。1414年,郑和船队第四次出航驶越印度洋,是世界上有史籍记载的首次跨洋航行,比哥伦布的大西洋之行早78年。当时绘制使用的《郑和航海图》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不依赖航路说明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地图,而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航海图集。郑和船队采用的“罗盘定向”和“牵星过洋”等航海技术,开天文导航之先河,表明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毫无疑问,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勇于征服海洋的传统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善于征服海洋的真实历史写照。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导。15世纪是人类历史开天辟地的伟大世纪,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而西方世界则刚刚从“黑暗的中世纪”中挣脱出来,开始奔向资本主义的崭新时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规模与持续时间均大大超出西方世界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作为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先导,郑和下西洋的杰出航海成就对于西方航海探险家们的实际引导,常常令世人淡忘。从15世纪初开始,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和大西洋东岸的葡萄牙不约而同地分别进行向西、向东方向的航海活动。1415年,葡萄牙人占据了非洲西北角的休达地区,建立基地准备南航。但是,当时欧洲航海界对于沿非洲西岸南航持重重疑虑,多数航海家认为赤道附近的海水是滚滚鼎沸的,因此长期游弋于非洲西海岸而不敢南航。直到1417年,葡萄牙航海家才心惊肉跳地慢慢驶抵几内亚,但未敢跨越赤道。而英勇无畏的郑和船队早在1418年就不仅越过了赤道,而且南航驶抵非洲东海岸南纬3°的麻林。郑和的远航,比哥伦布出发去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迦马出发绕过非洲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出发环球航行早114年,是当之无愧的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具有远远超出航海范畴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郑和是那个时代的巨人,巨人的身后是一个繁荣强盛无以匹敌的伟大国家。巨人的举止及其影响,与这个强盛国家的伟大形象是密不可分的。郑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还是一位很有见地的外交家和友好和平使者,他不仅开通建立了亚非海上交通网,而且将伟大中国的文明教化和尊威传播到遥远的西洋各国,舶去了中华民族的友好、文明和进步。郑和远航西洋,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外国优秀经济文化成果的学习引进。郑和随员编著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真实地述录了海外各国的社会概貌、风俗人情、山川道路和经济文化生活等情况。描述郑和七下西洋事迹的《西洋记》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称其影响波及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义和团运动。郑和的远航,还极大推动了华侨在南洋的开发,直到今天,郑和仍被当年华侨的后裔们奉为圣贤。今天,在当时郑和船队航经之地,人们可随处寻觅到这位伟人的踪迹,感受到伟人无声的巨大影响。五牙战船

在郑和船队斗风搏浪于西洋波涛的时代,大明王朝还积极致力于水师与海防建设事业。在沿海设置有99个卫和140个所;在要地设置有48个水寨充作水师的基地,分别辖有水师1,各配置50~100艘战船,在长江下游还另设有2支水师。明朝初期至中期,是其海上武装力量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水师共计拥有战船一千数百艘,分布于万里海岸线,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海防体系。

16世纪中叶,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一批骁将指挥水军纵横驰骋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的万里海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创造了海上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等战略战术,剿平了嚣张四扰的倭寇。16世纪末,在应朝鲜国王请求援助其对日作战的战争中,明朝水军与朝鲜水军密切协同,在露梁海域一举全歼了由500余艘战船组成的日军舰队,成为载入世界海战史册的帆船舰队在远东海域的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歼灭战。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舰队渡海东征,从以“海上马车夫”著称的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一部古代中国的文明史,与中华民族对广阔海洋的不懈探索和勇敢征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本不乏哥伦布。在人类开始走向海洋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华民族的海上力量和航海事业就雄居世界前列,海权意识已闪耀在我们祖先英勇的海上征服行动中。

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

有一位曾在英国牛津大学长期致力于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外国朋友威廉姆斯,用他政治家(特里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和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博士)兼容的眼光,对中国历史发表过这样一段论说:要是郑和的远洋事业能够继续下去,进而到达美洲大陆,其影响所及,会把世界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方向。

这毕竟是一种推理和假设。无情的历史事实是,中国的郑和没有成为哥伦布,甚至“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并非郑和没有哥伦布的素质和机遇,也并非中国的航海技术不具备到达美洲大陆的可能,而是中国没有成就哥伦布的时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没有创造一个新时代所必备的海权意识。

郑和不可能成为哥伦布,郑和以后也不可能有第二个郑和,因为中国从明朝开始,出现了一个与世界性走向海洋的大潮相反的逆向运动——禁海。

明代初年,中国的沿海受到倭寇的严重袭扰,从山东开始逐次向南蔓延,至江、浙、闽、粤而达到整个沿海地区,其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为此,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便屡屡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和社会安宁,保证国家财富不致外流。明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这种为防倭寇而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做法,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它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向海洋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必然导向国家僵化、停滞,远离世事,痛失文明的恶劣后果,完全与其良好初衷相背离。朱元璋开了一个锁国禁海的先河,他所建的海防体系也不能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海防具有保卫国家海洋方向安全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捍卫国家禁海令,阻止民间贸易的功能,其核心是“防”与“守”。它说明,中国的海防,从一开始就不是海权意识的产物,而是没有进取精神的闭关自守国策的产物。从根本上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重农轻商、重陆轻海传统思想的产物。当世界还同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的时候,中西方的这种蓝色落差并不显著。中国的统治者们也正是在这种文明落差的危机到来之前,在黄河文明的最后繁荣之上高忱无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