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诀乳海精注精译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4:31:45

点击下载

作者:祝美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脉诀乳海精注精译精解

脉诀乳海精注精译精解试读:

前言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古代科学的瑰宝,被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在浩瀚如海的中医文献中,这把“钥匙”总是难窥全豹,复因文字古奥,难以卒读,使很多初学者面对茫茫学海而望洋兴叹;略知一二的中医爱好者要进一步钻研中医典籍,也常感到无从下手。那么,如何研习中医这门国术精魂,找到中医入门的方法呢?

古有明训:“脉者巧也,四诊之末。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以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景岳全书·脉神章·脉神》载:“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诊脉可以了解气血的虚实及邪正力量的消长,为治疗指明方向。本套丛书以歌诀形式编写而成,朗朗上口,简明生动,条理分明,阐析深入浅出,概括全面,融医学、文学、速记于一体,为初学者之良师。

医生不识脉就无以辨证,不辨证就无以论治,只有精通脉理,方能成为良医。愿志于此道的读者们在中医之路上走得更远!《脉诀乳海精注精译精解》编委会2015年8月第一章脉学概要

脉诀之来久矣,今复有议其非者,何也?以其言浅而意深也。唯其言浅,故厌常喜新之徒,乃以诀为不足法,反出言以诋毁之。唯其意深,故冒昧鲜识之徒,随众附和,望洋而退避之。是以王氏之说终不明,而为脉诀之一大厄也。

医诚不易,唯脉尤难。诸家之撰,虽各有可观,终为及肩之墙耳。岂若叔和脉诀,中边皆甜,诚医门之乳海也。汝当学时,只宜参究本文,勿拘旧释。倘从自己胸中体帖出来,方与古人相晤对也。余因谨遵严命,即自手录脉诀本文一卷,删其注释,熟读而详玩之。即于虚字剩句,亦必细心理会,不敢轻放。于意所已明者,则中心藏之;于意所未明者,然后检阅诸家注释,其诠之善者则选之,其不善者则姑置之。噫,夫脉诀之理,渊微如此,毋怪平冒昧浅识之徒,不得其门而入也。清·王邦傅《脉诀乳海序》一、脉赋【原文】

欲测疾兮死生,须详脉兮有灵①。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三部五脏易识,七诊②九候③难明。昼夜循环,营卫须有定数④。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

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当其巳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⑤,迟缓为宗。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涩宜逢。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⑥兮命危。儿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得妻⑦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假令春得肺脉为鬼邪⑧,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以难瘥,秋得肝亦何疑。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相克之义。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

按平弦⑨而若紧,欲识涩而似微。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形同仿佛,濡与弱而性带依稀。先辨此情,后论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⑩之咎。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滑主壅多,涩而气少。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胸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更过关中,浮缓不餐。紧牢气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涩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⑪。下重缘濡,女萎散⑫疗之在急。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为伏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缪。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胃冷呕逆涩候,腹胀阴疝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涩。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若问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太阴洪而女孕⑬,太阳大是男娠⑭。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⑮若动,此乃将及九旬⑯。

患者欲知要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⑰劈劈而又急,解索⑱散散而无聚。雀啄⑲顿来而又往,屋漏⑳将绝而复起。虾游㉑苒苒而进退难寻,鱼跃㉒澄澄而迟疑掉尾。嗟乎!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复有困重沉沉㉓,声音劣劣㉔。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注释】

① 有灵:指正常脉象从容和缓,匀齐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

② 七诊:指七种病脉或切脉七法。七种病脉,即小、大、疾、迟、热、寒、陷下七种病脉。切脉七法,包括:静心以存神;忘外以涤虑;均呼吸以定中气;轻按于皮肤之间,以探其腑脉;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再重按于骨上,以探其脏脉;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

③ 九候:指脉诊方法。其中全身遍诊法,以头部、上肢、下肢各分天、地、人三部,合为九候;寸口脉法以寸、关、尺三部各分浮、中、沉,合为九候。

④ 营卫须有定数:人在一昼夜之间,通常共呼吸13500次,经气共行50周次,环绕全身。当铜壶滴漏至百刻时,荣卫之气于白天黑夜各循行25周,合为一周。

⑤ 脾属四季:根据五行理论,五脏分属五行,其中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首见于《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长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

⑥ 鬼:鬼克之邪脉,即克我者,如春日浮短涩脉,夏见沉细脉,四季见弦长脉,秋见洪大脉,冬见迟缓脉。

⑦ 妻:我所克者,称为妻。

⑧ 鬼邪:即实邪、虚邪、微邪。

⑨ 平弦:北方人对珍脉的一种称呼,北方人诊脉称平脉,南方人诊脉称看脉。

⑩ 心下:指心下方,胃脘部。

⑪ 沉乃须作实看:与 “沉兮膈上吞酸”相同,关脉沉则胃中有宿滞未消而吞酸,故当视之为实,宜用消导之剂,去其积滞,则阳气自升,而脉自不沉。

⑫ 女萎散:此方已失传,无法考证。

⑬ 太阴洪而女孕:女为阴,其道尚右,而太阴俱在右寸关,太阴为脏,当于沉中候,现诊得右手肺脾之脉沉而洪,故知为女孕。

⑭ 太阳大是男娠:男为阳,其道尚左,然两太阳俱在左,太阳为腑,当于浮中候,现诊得左手小肠膀胱之脉洪而大,故知其为男娠。

⑮ 中冲:在手中指尖内侧,为手心包经之井穴。

⑯ 九旬:十日为旬,九旬为三月。

⑰ 弹石:即真脏脉的真肾脉,指脉在筋肉之上,辟辟凑指,如指弹石,主肺肾气绝。

⑱ 解索:脉在筋肉之上,乍疏乍密,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即脉跳忽快忽慢,节律紊乱。主肾与命门之气皆亡。与28种病脉中之散脉同,与西医快速房颤脉相合。

⑲ 雀啄:脉在筋骨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至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即脉来急而数,节律不齐,止而复跳。主脾胃之气已绝,与西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合,常是解索脉(房颤脉)的先兆。

⑳ 屋漏:脉在筋骨间,如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状如水滴溅地貌。即脉来极慢,很久一跳,间歇不匀。主胃气营卫俱绝。

虾游: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的状态。即脉浮而至数不清,时而一跳,继而消失。主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死候。

鱼跃:即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即脉浮极微,至数不清。主三阴寒极,亡阳之候。

沉沉:即神昏。

劣劣:指气少。【译文】

想要推测疾病死生之期,须细心详究脉之胃、神、根。心脉和肝脉见于左手寸、关两部,肺脉和脾脉见于右手寸、关两部,肾脉和命门脉分别见于左右手的尺部。人们很容易明白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分候的脏腑,却不能够正真理解七诊、九候的诊脉方法。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还是季节气候各异,对人体而言,营气始终充盈于脉内,卫气循行于脉外,如此一日一夜周而复始,维护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肝属木,木气旺盛于春季一二月,脉弦而柔和;心属火,火气旺于夏季四五月,脉洪而来盛去衰;脾属土,土旺于春夏秋冬之初,脉来迟缓;肺属金,金旺于秋季七八月,脉微浮短涩;肾属水,水旺于冬季十、十一月,脉沉细。四时平脉的特点是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平脉亦见于外邪来犯,而机体正气不衰者。结合患者脉象与季节的五行生克关系,很容易辨识疾病预后:我所生者为子,子扶母,则疾病向愈;生我者为母,母抑子,则病虽不致死,但必稽延难愈。春夏秋冬四季得其各自妻脉,好坏判断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以春为例,春属木,肺属金,春得肺脉,金克木,木反侮金,称“肺脉”为鬼邪;若春得心脉,心属火,木生火,木为其母,子扶母,则“心脉”为时令之脉。肾属水,水生木,故为其母;脾属土,木克土,为其所克,称为妻。春得脾脉,脾属土,木非土不生,况木得湿土之滋,反能长养,故疾病不经治疗可快速向愈。假使冬见心脉,冬为寒冰,心为君火,如严寒之时,得太阳一照,使流水不冰,纵有微邪,亦无大害,故不必治。夏得肺脉,夏为赤帝司辰,万物赖其生长,肺为阴金,其气肃杀,故杀菽陨霜,春秋所警,故夏得肺脉则疾病难愈。秋得肝脉,肝为清阳青阳,主东方之生气,是当摇落之时,而得生长之气,故疾病向愈。上述内容是对四时脉象和五行生克关系间的探讨。以春为例,那么余下三季则可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北方诊脉,首要分辨弦紧涩微: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芤脉轻取浮大、重则中空;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伏脉重按推筋着骨乃得,为三阴之尽;洪、实二脉,脉来皆满指,但洪脉满指而大,有浮沉之别,实脉则浮、中、沉皆有力;濡、弱二脉,其状相似,但濡脉极浮细而软,弱脉则极沉细而软。仔细辨析上述脉象,然后方可遣药组方行医。既已明寸关尺三部,须知三部所见之脉不同,所生之病亦各异。寸为阳部,头为诸阳之会,若寸脉急,类似紧,诸紧为寒,则是风寒客于脑而作痛,故头痛。心下有痰饮则弦,故寸脉弦称“心下咎”。寸脉紧是胃脘痛的征兆,脉缓则肌肤不仁,为风寒客表证。胸中处于阳位,脉微则阳气虚,阳虚则寒,故寸脉微可知胸中有冷气。寸脉数则热,经云:“寸脉数宜用吐法。”胃脘有热熏于胸中,宜采用吐泻的药物,并且针胃脘部,服热汤。寸脉滑,主胸中痰食壅滞、胸满吐逆。寸脉涩表现为气多血少,胸为气海,若关脉涩,营出中焦而血少。洪为阳,沉为阴,洪为火,沉为寒,胸为阴,背为阳。寸部见洪脉,为肠火之邪干于心胸,致胸痛攻胁。寸部见沉脉,为阴寒之气干于肺而作胸引背疼。关中候中焦,中焦属土,土之性宜镇静,若关脉浮缓,缓虽为土之本脉,而浮则为风为虚,如大风扬沙,失其镇静之德,而成虚浮之象,故易不食。紧为寒,牢为病,若关中见此两脉,是脾胃为冷物所伤,脾病则留满痞塞,故气满喘急而成难以向愈之证。关中脉数,为热壅胃口而不食,继则脉因之而弱。弦则为饮,滑主壅滞,若弦滑兼见于关中,是为胃中停积寒饮。诸胀满皆属于土,微为阴土,乃不及之土,微脉见于关中,是为脾虚不足而作胀满。关脉沉则见胃中有宿滞未消而吞酸。营出中焦,关脉涩则为营血不足,为虚证。而关脉沉,则当视之为实证。濡主虚乏,为气血不足之候。关主脾胃,若见濡脉,则元气衰而中气下陷,故腰以下坠重、不良于行,以女萎散疗之。营出中焦,中焦治则脉道行,而往来流动,若关脉伏,则土为水掩而脉道不行,以牵牛汤治之,尽泻其水则脾土自现,而脉道自通。滑主痰食壅滞、女子经脉不通、男子小便不利,尺脉滑则气血充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尺脉弱可见胃热上壅,上实下虚,热气并壅于胃口。诸迟为寒,尺候下焦,尺脉迟,则知下焦有寒。完谷不化、饮食入胃,不能运化停留于中,壅遏营卫,卫出下焦,不得通达,故厥阴之木气不升,而尺脉伏。微为阳虚阴盛之脉,尺中见微,是为阴分而见阴脉,诸阴为寒,故尺微厥冷,可见小腹中拘急有寒气。人身如釜甑相似,胃犹甑,脾犹釜,下焦命门犹釜底之薪,命门之火旺,则能熏蒸脾土而胃中之饮食易消;肾为胃之关,现尺脉见迟,则精血不足、真火衰微,不能熏蒸脾土、腐熟水谷,故胃冷呕逆。任脉主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带下,现尺脉弦牢,或因足厥阴之气郁而不舒,致腹胀阴疝;或因肾虚、寒水涸竭。诸紧为寒,现尺脉紧,则知寒在下焦,故脐下痛。腰为肾之府,两尺脉沉,沉为阴水,为火不能相济,故疾在腰。濡而数乃阴中之火,阴中有火,故主小便赤涩,当用凉补之药,以滋其阴浮;芤乃阳中之火,阳中有火,亦主小便赤涩,当用寒凉之剂,以泻其火。对于濡数浮芤四脉,可将濡数归为一脉,浮芤为一脉,不必分为四个脉。女子以尺脉为主,脉来不绝且往来流利,即阴搏阳别,称为有子。右手肺脾脉沉而洪为女孩;左手小肠膀胱脉洪而大为男孩;若左右手寸口脉均洪,则为双胞胎,这种方法推测其实很灵验。妇人有孕,除了心与小肠不养胎外,其余脏腑皆各依其月输血养胎。怀胎满十月即可生产,满三月则可观察中冲脉搏动。

想要了解患者的生死预后情况,医者必须清楚其呼吸脉动的节律和频率。弹石脉在筋肉间,举按劈劈然;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指下散散无复次第;雀啄脉在筋骨间,脉来急数,节律不齐,止而复跳;屋漏脉则脉来极慢,很久一跳,间歇不匀;虾游脉在皮肤,脉浮而至数不清,时而一跳,继而消失;鱼翔脉则脉浮极微,至数不清。哎,遇到以上六种脉象,患者定不能生还,纵使拥有神丹妙药,也抵挡不住天命所归呀!更何况还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少气懒言。若患者寸关脉虽无,尺中脉却往来不绝,且呼吸均匀、足踝处的太溪脉动流利不歇,这样的身体状况,哪还惧怕死亡呢?依据经文的记载,这就好像是枝叶虽凋,而根本尚存。人若是像这枝叶一样,即便处于窘迫境地,但在努力针扎一番后,也一定可以存活。【解析】

诊脉是中医学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历代医家经过几千年来不断的总结和发展,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

本文开篇即开宗明义地提出主旨内容,即通过脉诊可以推测疾病的生死转归。首先,通过描述正常脉象有胃、有神、有根的特点,对比得出胃、神、根与疾病生死转归联系的密切相关性。其次,从春夏秋冬四时脉象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两方面分析疾病的转归、预后情况,常脉的生理特点可表现为“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若脉象发生变化,再结合自然界五行生克的特点,则可以很好地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继而,通过分析左右手寸关尺三部所分候的不同脏腑及其脉象不同的变化,提出脉诊可辅助各类内外科疾病的遣药组方。此外,文中提出左右手脉象的变化,可辨识妇女的妊娠情况,表明中医脉诊在妇女妊娠上有涉猎,进一步阐释脉诊的重要性。最后,从呼吸脉动的节律和频率的病理变化方面,描述了七种无胃、无神、无根的真脏脉,亦称为“七怪脉”,是危重病出现的特殊脉象,包括无胃之弹石脉,无神之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无根之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这些异常的脉象多见于严重的心脏器质性病变。临床中如遇到这些脉象,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不能认为七怪脉就是死证,否则就失去了抢救的机会。如《四诊抉微》曰:“雀啄诸脉,若因药尅伐所致,急投大补,多有复生者。”《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曰:“真藏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这表明,既然脉象已经出现真脏绝脉,说明胃气已绝,但必须结合望诊等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正确地判断和预测病情。

实践证明,通过切脉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通过切脉能够诊断疾病,判断安危。正如《灵枢·逆顺》说:“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又如《诊家枢要》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临床诊断疾病,必须脉证合参,审辨逆从,方能诊断正确。二、诊脉入式歌【原文】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①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为名,寄在胸中隔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掌后高骨②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③,三部还须仔细看。

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④,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⑤。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⑥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⑦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疴。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⑧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阿阿缓⑨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⑩应变通元记。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同归九道中。血营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注释】

① 反:尺脉分候脏腑,男子为左肾右命门,女子为右肾左命门。

② 掌后高骨:指前臂外侧的桡骨茎突,为桡骨下端的骨性隆起。

③ 尺泽:手太阴肺经“合”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④ 吐兼头痛:见于寸脉弦数,足少阳胆经之火上攻于头;或寸脉洪数,足阳明胃经之火上攻于头。

⑤ 阴微盗汗劳兼有:汗者,血所化也。凡人寤则阳用事,寐则阴用事。盗汗者,人当寐时,则阳不用事,而营气外泄,盗其不知而出也。上文提到“阴微即泻”,而此处为“阴微盗汗”,何一脉而两病也?盖以其人兼有劳证,复得阴部脉微,则为阴虚盗汗之证矣。

⑥ 脾热:即脾热病,指脾受邪热而致的病证,易传于足阳明胃经,复因阳明开窍于口,故临床浊气上升,表现为口臭。

⑦ 食注:病名,九注之一,指完谷不化。《诸病源候论·食注候》曰:“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沉滞在内,流注于外,使人肢体沉重,心腹绞痛,乍瘥乍发,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

⑧ 八脱:比平人一息多加三至,即正常的二百七十息中,加八百一十动,是于一周身外,又过行九丈七尺二寸。较平人一息多加四至为“九死”;较平人一息的基础上再加倍为“十归墓”。

⑨ 阿阿缓:四时的五脏之脉,均以脾土胃气为本,在六月季夏建未,脾旺之时,若脉来阿阿而缓,为平脉。

⑩ 灵机:即脉理。【译文】

现代临床上,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分候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总原则是寸部候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关部候中焦(消化系统),尺部候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具体配属是,左寸候心与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及膀胱;右寸候肺与大肠,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心胞、命门及三焦。关于肾与命门的区别,可参考后文《右手尺部命门脉歌》。男女脉象,脉位相同,而脉形不同,如男子两尺脉弱、女子两尺脉盛为正常脉象,但若出现男子两尺脉盛、女子两尺脉弱则可诊断为病理脉象。医者覆手取脉,病人应平臂、仰掌,以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依次进行。下指时,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用示指按在关前定寸,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不可前后颠倒。在熟练运用“三部九侯”诊法取脉的同时,医者须调节气息、清心宁神,全神贯注于指下,以自身一呼一吸的时间来默数病人脉来的至数。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大肠是传导之官,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心是君主之官,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小肠是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脾胃是仓廪之官,主饮食的受纳和布化,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及运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而排出尿液;肾是作强之官,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为“有名无形”的中空脏器,位于心下膈上,能够通行水道。五脏各有液,肝之液为泣,其候为目,五腑皆有出入,唯胆无出入;胆为清净之府,胆之精气,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藏在肝短叶间,且相并而居,其内所藏精汁清净;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物,故能上通于眼。医者五脏安和、气息调匀、呼吸平稳,然后能够从容地探察病患的脉象变化。

关前寸部为阳,关后尺部为阴。弦脉为气血收敛之脉,属于少阳,主半表半里证,其从阳化则热、从阴化则寒。若寸脉弦则风寒外来、少阳有火而作头痛,尺脉弦则阴寒内生而少腹寒痛。寸脉数则吐血头痛,尺脉微则下焦之肾火衰,脾失温养,则脾虚而泻、脐中有声。面为诸阳之会,实脉为阳火。寸脉实则热极生风,见面赤;尺脉微则阴虚盗汗。大脉为火,实脉为火有余,滑脉为痰。火有余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煽,则痰随火上壅于寸部。心在阳位,位于膈上,开窍于舌。寸部脉实大滑,则风火生痰,窒塞心窍,见舌强。脾主中州,与胃相表里,虽赖下焦之相火熏蒸,得以腐熟水谷、行其津液,但不可过旺。尺脉数则见相火反乘脾土,见脾热、口臭。寸脉微浮弱,为阳气衰微、心火不足的征象;尺脉滑见于脾胃运化失常,多表现为完谷不化。通过以上关前关后辨阴阳的论述,我们可以更迅捷地追溯疾病的根源所在。

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平人的脉象为一息跳动四至,若不及或超过四至则为病脉。脉来迟缓,一息三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为迟脉,可见于阴寒内盛;一息一或二至者为败脉(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30次以下),可见于疾病的危重时刻。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120次)为数脉,一息七八至为疾脉(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120次以上),此二脉均可见于热证。 一息八至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包括为“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及十二至。脉来迟怠,损之又损而致两息一至,则脉气断绝不至而病患必死。这些关于迟数损至之脉的论述,可以在秦越人的《难经》中找到相应的记载。肝主风热,火盛金衰、不能制木,则木自旺而生风;肺主气冷,水盛火衰、不暇制金,则金自旺而生气。春天有胃气的脉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夏天有胃气的脉是钩而柔和的微钩脉;秋天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冬天则是沉石而柔和的微石脉;脉来阿阿而缓,为见于四季十八日有胃气之征象的脾脉。当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四季脉象变化的规律,那么脏腑功能的盛衰变化就会自然晓悟。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脉,皆轻取即得,为七表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为八里脉;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则为九道脉。照营卫气血循行的理论确立呼吸的定数,正常人一日一夜平均为一万三千五百息。【解析】

本章开篇即开门见山地提出古人诊脉察病之法,是以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来分候各不相同的脏腑。首先,描述如何选指切脉。因为三指的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亦各异,其中示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更次,而脉管的走形是由深层逐渐走向浅层,其中寸部最浮,关部次之,尺部最沉。故须以敏感性最强的示指切于最浮之寸部,敏感性最差的无名指切于最沉之尺部。其次,大体上阐释在临床具体诊脉时,如何布指、调息及运指。接着,强调医者在诊脉时需要自身达到五脏安和、气息调匀、呼吸平稳的重要性。最后,结合迟数损至之脉的特点,从正面探讨通过脉率变化来辨别常变及预后的关系,宏观的论述四季脉象变化的规律与脏腑功能盛衰变化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推断病人体内的气血盛衰、病情的轻重及预后的好坏,全面分析病情。第二章论五脏脉

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证候不明则为庸医。

肝脉弦,心脉勾,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脉。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心脉,夏脉也。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水之流,如屋之漏,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旬,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劈劈如弹石,曰肾死。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一、心脏(一)心脏歌【原文】

心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①多聪慧,三毛②上智英。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③。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伏梁④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秤之十二两,大小与常平。【注释】

① 七孔:即人面部眼耳口鼻的七个孔穴,此处指心思、心机。

② 三毛:即头发、眉毛、胡须,此处指心思、心机。与上文“七孔”意义相同。

③ 惊:大而散。

④ 伏梁:即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根据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伏梁:古病名。①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②指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③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此处,指心积症。【译文】

心主血,主藏神,可以调节全身的脏腑精气,脏腑之精由脏腑之气所化,脏腑之气可调节全身脏腑机能;小肠属丙为阳脏,心属丁为阴脏,阳在先为兄,阴在后为弟,故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互为相表里的两脏,称之为“弟兄”。心的卦象为离卦,离卦属火,其特点为中间空虚,心脏亦属火,夏季炎热,心火在夏季机能最旺;南方炎热,与火性相似,心五行属火,火生于南方。人们在看待世间万物的问题上面,没有大小之分,但人及所能及的多谋虑之慧灵最重要。心主血脉,可以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使之不溢出脉外;心在窍为舌,舌体的荣润可以反映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与否。古语有云,聪敏智慧的人,心思心机较多。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气舒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若心气压抑反为忧,加上夏月时若脉象沉细,提示此脉象与四时的变动不相应,临床可表现为神不守舍、精神恍惚、忧愁不能自解;若夏月脉象洪大而散,则提示脉象与四时的变动相应,为顺候。肾主液,心在液为汗,水能克火,汗液通调则肾水平和,乃皮肤润泽而火未遭受水邪侵袭之征象;肺主声,心在声为言,火能克金,言语清爽则肺金平和,乃肺气清且金未遭受火邪侵袭之征兆。心积伏梁,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是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其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经久不愈,呈渐进性发展,患者多心烦、睡卧不安。这是由于秋天金气旺盛,水克火,火克金,肺金反侮心火,心火反侮肾水,肾水不能纳受,气血残留壅滞,发为心积伏梁,所以心积伏梁多见于秋季。若患者面色赤如鸡冠,为顺象,主生;若面色赤如血,泛有瘀血之征,为凶象,主死。大凡医者诊察疾病,均应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细微处诊查时须注重问诊的详细,方可保证病史的万全。心气盛为实证,临床多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多梦、烦躁、发狂等病症;心气不足则为虚证,临床多表现为梦见烟火光明、气短、乏力等症。心脏重约十二两,正常人大多相差无异。【解析】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心脏的生理特点、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表现。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藏神。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则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主要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进入脉管之后,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与脉”。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地搏动,脉管有规律地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故称为阳脏,又称“火脏”。火性光明,烛照万物。心喻为阳脏、火脏,其意义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则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脉畅通,纵然需心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但也须有心阴的凉润和宁静作用。心阳与心阴的作用协调,心脏搏动有力,节律一致,速率适中,脉管舒缩有度,心血才能循脉运行通畅。心阳能推动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动,使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心阴的宁静作用,能制约和防止精神躁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为: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从预防的角度来看,中医养生理论重视根据时令来调摄身心,在夏三月应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这样可使心的机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冬病夏治”的理论。如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王气”是不易治疗的,故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藉内外阳气之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二)心脏见于三部歌【原文】

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译文】

脉数为热,若寸关尺三部脉均为数脉,则提示心火炽热。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唇,故心火炽盛可表现为口舌生疮、嘴唇破裂。心藏神,心火炽盛可导致神昏、口出狂言、双目赤胀如见鬼神等症。此外,心火炽盛,可致热盛津伤,表现为口渴欲饮,且大量饮水后口干渴症状仍不能缓解。【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描述心火炽盛之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嘴唇破裂、神昏谵语,满目赤胀、口渴欲饮,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数等证候。(三)心脉歌【原文】

心脉芤①阳气作声,或时血痢②吐交横。溢③关④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

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微寒虚惕心寒热,急则肠中痛⑤不通。

实大相兼并有滑⑥,舌强心惊语话难。单滑心热别无病,涩无心力不多言。

沉紧⑦心中逆冷痛,弦时心急又心悬。【注释】

① 芤(kōu):即芤脉,中医学脉象之一,为大失血、伤阴后的脉象。

② 血痢:即痢疾的一种,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

③ 溢:溢出,此指心脉溢出鱼际。

④ 关:关脉,此指心脉下入超过关脉。

⑤ 急则肠中痛:心脉急,称为“心疝”,为诸疝分类中之一种,多因心经为寒邪所袭而发。《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曰:“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阴阳而痛,或四肢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证见心痛如锥刺,少腹有隆起之状,甚则四肢逆冷,口唇青紫,或自觉有气由少腹部上冲于心者。

⑥ 滑:即滑脉,为相火之脉。

⑦ 沉紧:即沉紧脉,为太阳寒水之脉。【译文】

芤脉为阳火之脉,主大失血,若心脉芤,提示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表现为吐血时哮鸣有声;若火热之邪下传,则发为血痢。心脉向上溢出至鱼际处,向下延伸至关部,为心火炽盛之证。若心脉长,寸脉向上溢出至鱼际处,提示心经火热之邪上炎,灼伤肺络,表现为头面部色赤,心中烦躁;寸脉向下延伸至关部,则提示火热之邪趋下,煎熬肾水,水不胜火,肾主骨,可表现为骨痛。心属火,在色为赤,其华在面。若心脉实,提示心经火盛,为实证,火盛伤金,肺(金)在体合皮,故可表现为皮肤燥痛、面色红赤。若心脉微,手少阴心经为标寒本热之经,则提示心火不足,为虚证,可表现为胆怯易惊、寒热交。若心脉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提示心火之热下移于小肠,热邪稽留小肠,可表现为心痛如锥刺,少腹有隆起、不通而痛。若心脉实大滑,乃君相二火交灼于舌,提示心肾不交,表现为心惊、舌强、语言謇涩不畅等症。滑脉为水中之火,为相火脉,若心脉单见脉滑,且无其他兼证时,则提示君相安位,水火既济,为生理性心热的征象。心主血脉又主言语,涩脉主血少,若心脉涩,则提示心血不足,可见少语懒言。沉紧脉主里寒证,若心脉沉紧,则提示寒水之气上逆于心,致心中冷痛。弦脉主寒证,具有收引的特点,若心脉弦,则提示心脉受寒收引,可致心急;心下有水气,可致心悬。【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论述心脉见于芤脉、长脉、实脉、急脉、滑脉、涩脉、微脉、沉紧脉及弦脉等不同脉象时的主病特点。火热之邪迫血妄行可见芤脉、急脉,心火炽盛可见长脉、实脉,心火不足可见微脉,心肾不交可见脉象实大滑,心血不足可见涩脉,寒气上逆可见沉紧脉、弦脉,生理性的心热可见于滑脉。二、肝脏(一)肝脏歌【原文】

肝脏应春阳,连枝胆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逆时生恚①怒,顺候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味酸宜所纳,麻谷②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积因肥气③得,杯覆胁隅傍。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四斤余四两,七叶两分行。【注释】

① 恚(huì):愤怒。

② 麻谷:《素问·生气通天论》及《金匮真言论》皆称“谷麦”,惟《素问·五常政大论》称“谷麻”。

③ 肥气:古病名,为五积病之一,属肝之积(《难经·五十六难》)。因其似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故名肥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济生方》卷四曰:“肥气之状……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子为瘕聚。”治疗用肥气丸。【译文】

肝脏与四时之春气相通应,为阴中之阳。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肝与胆相表里。肝在色为青,五行属木,其位在东。肝在窍为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故肝血充足则可见双目能视、肢体运动灵活、爪甲红润。正常生理性的肝脉应当弦细而长;脉象浮涩而短,为肺脉,肺(金)主气,肝(木)在志为怒,若肝部见肺脉,提示贼邪来侵,顽金不能克木,必待心经之嗔火一发,则铸气成金,为斧为锯,临床上可见于患者恚怒不已。肾主液,肝在液为泣;肺主声,肝在声为呼,泣与呼皆属于肝,故称之为“本乡”。肝在味为酸,其性收敛,入肝,则其色随谷粮之色。肝病实证,临床可表现为烦躁易怒,常梦见刚硬的山林树木;肝病虚证,则常梦见柔软的茸茸细草。肝之积称肥气,因瘀血积于左胁下如覆杯突出,新血不生而致。金克木,肺(金)病传肝(木),肝(木)当传脾(土),但由于脾(土)旺于夏季而不受邪,故而肝(木)病反侮于肺(金),导致肝积肥气。患者面色青如翠羽,为吉象,主生;若面色青如草兹,为凶象,主死。肝脏重约四斤四两,分为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解析】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肝脏的生理特点、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表现。肝为五脏之一,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代谢器官和防御器官,也是胎儿的主要造血器官,更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枢纽。其位于上腹部,横隔之下,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一般重1200~1600g,约占成人体重的1/50,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的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主要包括调畅气机、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调节水液代谢及调节性与生殖等六个方面。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的作用,以调节水液代谢。此外,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的作用甚为重要,如“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此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其血量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此时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的生理特性是肝为刚脏,喜条达。肝所谓的“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激时,人易于急躁易怒,称之为“肝气太过”;若肝气不足,则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胆互为表里,肝的“刚脏”作用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为: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由于肝在体合筋,主司运动,故称肝为“罢极之本”。(二)肝脉见于三部歌【原文】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若眩虚。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童子泪如珠。【译文】

弦脉为肝之本脉,肝开窍于目,若寸关尺三部脉象均弦,为肝气有余之征象;若肝气升泄太过,导致肝阳上亢,而出现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临床上可表现为双目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故肝气升泄太过,可致肝气上逆心胸,临床上可表现为胸部气息满闷,急躁易怒;童子属肝,肝气盛则致翳障疼痛而泪出。【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描述肝气有余的几种临床证候。肝气有余,则寸关尺三部脉象均弦;若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见双目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若肝气上逆心胸,可见胸部气息满闷,急躁易怒。(三)肝脉歌【原文】

肝软井弦本没邪,紧因筋急有些些。细看浮大①更兼实,赤痛昏昏似物遮。

溢关过寸口相应,目眩头重与筋疼。芤时眼暗或吐血,四肢瘫痪不能行。

涩②则缘虚血散之,肋胀胁满自应知。滑③因肝热连头目,紧实弦沉痃癖基④。

微弱浮散气作难,目暗生花不耐看。盛浮筋弱身无力,遇此还须四体瘫。【注释】

① 浮大:浮,风实证;大,火证;浮大,风火实证。

② 涩:即涩脉,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精伤、血少,或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③ 滑:即滑脉,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食滞、实热;此处指实热。

④ 癖基:即癖积,为九积之一。多由水饮停结,痰瘀凝滞,食积内阻,寒热邪气搏结而成。多经久不瘥,积有岁年。《儒门事亲·卷三》曰:“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茂之类。”《医钞类编·卷九》曰:“癖者,血膜裹水,侧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症。凡疟发过之后,必令其热退尽,方可饮食,若热未尽而饮食之,则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成癖积。”治宜活血破瘀、逐饮化痰、理气消滞等法。如因疟疾久治不愈形成癖积,当采用疟母(疟疾、脾肿大)治法。【译文】

肝之本脉为弦脉,若脉来软弱,但弦如按长竿末梢,属于生理性脉象。若脉来弦紧,肝在体合筋,紧脉主寒证,则可见于肢体痉挛。若脉来浮大,浮脉主风实证,大脉主火证,则提示为风火实证,临床上表现为双目赤痛、视物昏暗。若肝脉长,向前超过寸口部位,则提示肝气过盛,临床上可见于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及筋脉疼痛等症状。若肝脉芤,肝主藏血,芤脉乃失血之象,提示肝血不足,血液不能上荣双目及充养四肢,临床可表现为视物昏花,四肢瘫痪。肝经的循行经过胁肋,肝为血多气少之脏,涩脉为气多血少之脉,若肝脉涩,则提示肝血亏虚,肝不藏血,肝气乘虚而入,可导致胁肋胀满。肝开窍于目,若肝脉滑,提示肝经实热有火,火性炎上,热灼头目。若肝脉沉弦紧实,则提示水饮停结,痰瘀凝滞,食积内阻,寒热邪气搏结,导致肝虚之癖积证。脉象微弱浮散为气多血少之征象,若肝脉的脉象微弱浮散,可提示肝血不足,血液不能上荣濡养双目,表现为视物昏花。肝在体合筋,若肝脉浮弱无力,提示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可见四肢瘫软无力。【解析】

此段文字主要论述肝脉见于弦紧脉、浮大脉、长脉、芤脉、滑脉、涩脉、沉弦紧实脉、微弱浮散脉、浮弱脉等不同脉象时不同的主病特点。弦紧脉可见于寒证,浮大脉见于风火实证,长脉见于肝气过盛,芤脉、涩脉、微弱浮散脉及浮弱脉均可见于肝血不足之证,滑脉见于肝经实热有火之证,沉弦紧实脉则提示水饮停结而导致的肝虚癖积之证。三、肾脏(一)肾脏歌【原文】

肾脏对分之,膀胱其合宜。旺冬身属水,位北定无欺。

两耳通为窍,三焦附在斯①。味咸归藿豆,精志自相随。

沉滑当时本,浮摊②厄在脾。色同乌羽③吉,形似炭煤危。

冷即多成唾,焦烦水易亏。奔豚④脐下积,究竟骨将痿⑤。

实梦腰难解,虚行溺水湄。一斤余二两,胁下对相垂。【注释】

① 三焦附在斯:三焦,一方面指上、中、下三焦,属于无形之气;另一方面,指手少阳三焦经,是有形之物。《本输》有:肺合大肠为传导之府,心合小肠为受盛之府,肝合胆为中精之府,脾合胃为五谷之府,肾合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五脏五腑五行相互配合,唯独没有与少阳三焦相配合的脏,故而《千金方》曰: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综合以上两个观点,三焦属肾与膀胱,因此三焦附肾,是从三焦为无形之气的角度论述的。

② 摊:即缓。

③ 乌羽:形容色黑如乌鸦的羽毛般,黑而明亮润泽。

④ 奔豚: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是指由于肾脏寒气上冲,或肝脏气火上逆所致,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⑤ 骨将痿:即骨痿,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译文】

肾有两枚,相对而垂。但右为命门,有水火之异。命门以三焦为腑,三焦有名无形,其气与肾相通,肾以膀胱为腑,故肾与命门,共合为宜。肾与四时冬气相通应,冬季寒冷,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故肾主水,其位在北。肾开窍于耳,三焦属于手少阳经,少阳属肾,三焦附于肾。肾在味为咸,肾病宜食咸味的栗藿及大豆,肾藏精,主志。肾本脉的脉象特征为脉来沉滑,若肾脉浮缓,土克水,则提示脾土乘肾水,其病位在脾脏。肾在色为黑,患者面色黑如乌羽,为吉象,主生;若面色黑如煤炭,为凶象,主死。肾主水,在液为唾,水盛则火灭,水气上溢,可导致唾液增多;若火盛,则热盛伤津,水干于内,导致内心烦躁、口渴欲饮。肾之积为奔豚,起于少腹,可上延致心下,如有小豚奔闯,时上时下,是由于脾病本应传肾,肾当传心,然而夏季之时,心气旺盛不受邪侵,肾病又传于脾,而脾脏不受邪,故而留结为积,发为奔豚,若经久不愈,则肾精亏损,肾精不能充养骨髓,继而发为骨痿,临床表现为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症。腰者肾之腑,肾邪实,则精血留滞而不通,故常梦腰间有所束;肾气虚,则化竭而见本,故常梦溺于水湄。肾有两枚,共重一斤二两,分别垂立于两胁下。【解析】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肾脏的生理特点、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表现。“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五脏之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的浅窝中,左右各一,属于腹膜外位器官。左肾较右肾稍高半个椎体。

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肾藏精,主纳气,主液。《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藏精是肾的主要功能,肾收藏精气,主要是为了促进和维护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遗传自父母;后天之精则由摄入的饮食,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以及脏腑生理活动后的剩余部分所化生的精气。人的生殖器官的发育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于肾精的充盛,而精气的生成、贮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其对后代的繁衍、生长及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有“肾主生殖”之说。根据这一理论,固肾保精便成为治疗性与生殖机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故肾精参与血液的生成,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冯氏锦囊秘录》)。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类证治裁·卷之二》)。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于肾,因为肾的纳气作用,而让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会导致气喘、呼多吸少(即上气不接下气)、话语声弱、运动无力等症状。肾主水,主要是指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及代谢的平衡,都依赖肾精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全靠肾精的蒸腾汽化作用。《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一旦失调,会导致小便清长、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全身水肿、眼袋浮肿、黑眼圈等症,严重者则会导致尿毒症。《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的生理特性是肾主闭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为: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肾脉见于三部歌【原文】

三部俱迟①肾藏寒,皮肤燥涩发毛干。梦见神魂时入水,觉来情思即无欢。【注释】

① 迟:即迟脉,脉率减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