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就灵 特效穴位祛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9:38:31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用就灵 特效穴位祛百病

一用就灵 特效穴位祛百病试读:

第一章 找到身体内部的灵丹妙药

经络,连接穴位的通道

神秘的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即“径”,意思是“纵线”,有路径的意思,主要是指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这些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它们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表里、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其名称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它们分别与各自相表里的脏或腑相互联系。阴经分布在身体内侧或腹面,阳经分布在身体外侧或背面。十二经脉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周流全身,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不断地得到营养供应,从而维持身体各种功能正常进行。奇经八脉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这8条经“别道奇行”,不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都有固定的穴位,与十二经脉一起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发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脾之大络散布胸胁,任脉的络脉散布腹部,督脉的络脉联络足太阳经。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的分支。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经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而划分出来的,是人体的卫外屏障。

穴位,最贴心的随身药囊

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

经络,这个中国古人发现的贯穿人体的神秘“通道”,长久地吸引着当代的人们。那么什么是经络呢?下面,将人体比成地球来说明这个问题。地球上有经线和纬线,起到网织地球的作用。相应地,人体上有纵行的经脉和行走其间起到联络经脉作用的络脉,经脉与络脉相互交织,网络人体,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人体上的穴位就如同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滋养着山川树木,由于河流、湖泊的滋润,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人类才能居住在有着美好生活环境的地球上。

同样地,人体的穴位分布于人体上的各个部位,其间运行的是气血津液,起到滋养人体脏腑、肌肉、骨骼、筋脉等作用,穴位里的气血津液充足,人的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经络、穴位是人体的“随身御医”。头痛、发热是疾病中常见的症状。有些小的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算不上是疾病,但是它们的存在确实会使身体不舒服。那么对于这些“小打小闹”似的疾病,只要我们掌握了经络、穴位,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它。利用经络、穴位解决日常一些疾病的问题,不但效果显著,而且实施起来方便、快捷,往往具有手到病除的效果,因而称其为人体的“随身御医”一点都不为过。神奇的穴位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又称为穴位。

腧穴的形成和发展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远古时代,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就是中医理论说的“以痛为腧”。这种“以痛为腧”所认识的腧穴,是认识腧穴的第一阶段,即无定位,又无定名阶段。第二阶段

其后当人们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时,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并给予位置以描述和命名,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第三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腧穴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黄帝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唯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证,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并铸造铜人两具,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

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沿用至今。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又将印堂穴(GV29)归入督脉,使经穴数目增加到362个。穴位是如何分类的

人体的腧穴有很多,腧穴之间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将具有共性的腧穴加以系统分类,大体上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

常叫做“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最主要部分。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因此也叫做“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阿是穴

俗称“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作为腧穴的,阿是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穴位中的特定穴原穴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12个腧穴。原穴与脏腑之元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协助诊断。络穴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的15个腧穴。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肋部。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症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络穴又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症,又可治疗胆经病症;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症,又可治疗肝经病症。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12个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如肺热咳嗽者,可选取泻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现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

另外,背俞穴和募穴还可用于治疗与对应脏腑经络相连属的组织器官疾病,如肝开窍于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选肝俞;肾开窍于耳,耳疾可选肾俞。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腧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脏腑疾病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即本经五腧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临床上六腑相关的疾病常选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肠痈取上巨虚,泻痢选下巨虚。另外,下合穴也可协助诊断。

从零开始学取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在取穴定位时,都会用“寸”作为单位。可怎么知道1寸是多长呢?秘密藏在手指里,1寸有2种取法:一是可以取单手大拇指的宽度;二是将单手中指关节弯曲,取侧面两道明显由于弯曲造成的纹路的纹头间距离。1.5寸便是单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的位置为标准,取食指和中指的宽度。3寸的取法与1.5寸相似,取穴时需将单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

除了以手指丈量外,还可以用体表特征作为参照。比如,头部的发际、眉尾、鼻底等,腹部的肚脐、腹中线,背部的脊柱,腿部的膝眼、脚踝,手部和脚部的指(趾)缝纹头连线等。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为列缺穴等。自然标志取穴法

人体自然标志有2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为“固定标志”;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处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为“活动标志”,如两乳中间即是膻中穴,握拳在掌后横纹处是后溪穴等。“补、泻、和”,关键在方向和力道

中医按摩讲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法以平和”的原则。这些“补、泻、和”便与按摩的方向与力道有关。

从方向上来说,“补”就是要顺时针或者顺着经脉运行方向按摩;“泻”就是要逆时针或逆着经脉运行方向按摩。从力道上来说,“补”就是要施重力按压;而“泻”就应是要用轻柔的手法推、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胃胀不适,很可能是经气逆行胃火上浮所致,此时就应行“泻”法,只需将手置于胃上,逆时针推揉胃部,便可缓解胀气及不适。

第二章 紧急救治特效穴

人中穴 中暑、昏厥的急救要穴

取穴人中在鼻子下方,上嘴唇的上方,如果把人面部的这条人中沟平分成3份的话,人中穴就在人体鼻下的1/3处。中国历代中医学家认为,人中是昏厥急救的要穴,有主治中暑、昏迷、癫痫、中风、面部肿胀、腰背痛等症的功效。观“人中”,辨健康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医者只需这四步就可断定患者的病灶。观人中,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中沟上读取到有关健康的信息:人中沟清晰匀称,形状整齐且居面中,颜色微微透红,这就是正常人中。

人中沟又短又暗则说明心脏不好,易发心绞痛等症;人中沟的颜色太红,尤其靠近嘴唇那部分红得不正常就表示体内可能有瘀血;人中沟偏黄则暗示脾胃虚弱;人中沟肌肉松弛,表明人体脾、肾、气血都虚弱;人中沟呈青色,说明要注意湿寒的侵袭;颜色暗绿,预示胆有问题;人中时青时黑则表明肝肾有病;人中淡白,是肺的问题;人中发黑,说明生殖或泌尿系统出现病变。中暑、昏厥急救要穴

用手指掐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用于治疗中暑、昏迷或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呼吸停止、中毒缺氧等症状。刺激人中穴是一种简单的应急手段,如果情况严重,应在紧急救助后,立刻去医院做进一步抢救。刺激人中,紧急应对休克

手掐人中或针刺人中,可缓解暂时性呼吸停止状况。特别是节律性刺激,不仅有利于人体恢复正常的呼吸活动,还能为患者提供有利的血压条件。具体方法如下:以大拇指每分钟掐人中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合谷穴 易找好用的紧急救治要穴

取穴合谷,俗称“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就在双手手背的虎口处。取合谷穴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单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合谷穴就在肌肉的最高处。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功能。刺激合谷穴在治疗感冒、头痛、扁桃体炎、咽炎、鼻炎、牙齿疼痛、耳聋、耳鸣、三叉神经痛、癫痫、精神病、小儿惊厥、中风偏瘫、落枕、面部抽搐及麻痹、痛经、打嗝、闭经、催产等方面均有效。紧急应对勒缢者

勒缢不仅能迅速阻断受害者呼吸道与头部之间的供血,还会使大脑产生缺血、缺氧症状,如不立即解除伤害并施以救治,可致受害者死亡。

当勒缢者尚有呼吸及心跳,却神志不清或昏迷时,施救者应迅速打开门窗,尽可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立即解开受害者的衣扣,以使其呼吸更顺畅,若受害者获救后出现哭叫不停或躁动不安的情况,可用合谷穴配百会、涌泉、内关、十宣穴进行刺激。每次任意掐揉2~3个穴位。紧急救治中风患者

发现中风患者发病时,应将其平放在床上或地板上,头转向一侧,并保持安静且使周围空气流通。当患者已昏迷不醒时,可用药物辅以推拿促其苏醒。具体方法是:选取患者的百会、人中、合谷、少商、神门、十宣等穴位,施以推拿,待其苏醒后停止即可。日常保健有奇效

合谷穴位易找,易操作,所以平时就可进行自我点揉以促进身体健康。轻微感冒,可以右手大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再以左手大拇指按压右手合谷穴各100次即可。按压时,以产生酸麻感为宜。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朋友,通过坚持按压合谷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若想缓解牙痛和头痛,只要使劲揉合谷穴即可。女性经常点按合谷穴还有祛斑美白之效。

曲池穴 止痒、降压一按就灵

取穴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取穴时,需屈肘成直角,此穴就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有“清热解毒、和营退热、降逆活络”的功用。现代医学常用此穴治疗肩关节疼痛、肘关节疼痛、高血压、上肢瘫痪、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荨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症,此外,此穴对皮肤病、疮疡疖肿有奇效。治疗风疹,快速击退瘙痒

风疹,以皮肤上出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风团并伴瘙痒为主症。此病多因风邪入侵无法消散,郁积在肌肤和血液里而导致发病;或因吃多了滋补燥热之物导致肠胃积留了太多热气不能宣泄郁于肌肤而发病。

曲池穴为大肠经,有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肝脏解毒的功效。因此,可适当用力按压本穴,强刺激本穴5分钟多可退痒。抗击过敏性鼻炎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开通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鼻、咽喉部位的病症,而过敏性鼻炎为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掐按曲池穴可刺激经络穴位,尽快使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敲打曲池穴,紧急降血压

曲池穴的作用很多,最方便的用途还是降血压。当血压骤升时,可通过按曲池穴来放松神经系统,使呼吸逐渐均匀,心气平和,血压便可逐渐恢复正常。

平时也可通过按压此穴来平稳血压,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在高血压发作的高峰期,即每天早6~10时,下午3~5时这两个时段,将右手手掌摊开,左臂微微弯曲,用右手的掌侧敲打左手的手肘处,也就是曲池穴所在的位置,重复多次,便可保持血压平稳。

内关穴 疑难杂症应急要穴

取穴内关穴又名“阴维穴”,将一只手中间三指并拢,无名指放在另一手的手腕中间的横纹的中央上,则食指下方按之凹陷并酸痛处即是该穴。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麻醉、止痛的常用穴之一。主要用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内膜炎或外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高血压等。此外,它也常用来治疗胃炎、胃痉挛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失眠、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有效降低舒张压,紧急对付并发症

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常伴有胸闷、胸痛、头痛、头胀、头昏、项强等症状,此时,用力按揉双手的内关穴可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使舒张压下降。不过,在解除了燃眉之急后,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按揉内关止疼痛

当身边无药、无针却又偏偏碰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用力按揉两侧内关穴,可以缓解疼痛;当胃肠平滑肌痉挛时,用力按揉内关穴可以起到和胃降逆、宽胸顺气、解痉止痛的作用,缓解和治疗恶心、呕吐、打嗝、痉挛性疼痛等症状。掐揉内关以定喘止晕

哮喘持续发作时,可在医生到来前,进行如下紧急处理:用大拇指强力掐压刺激定喘(或外定喘)、内关、天突、鱼际各穴位约3分钟。在无药物的情况下,要想紧急缓解晕船、晕车、晕机的症状,也只需用大拇指掐揉内关穴即可。常按内关穴,疑难杂症自无踪

失眠、梅核气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常表现为失眠多梦、不思饮食、悲伤欲哭、心中烦乱、不愿说话等,又或常感喉部有异物,吐咽困难。对付这些疾病应用力按揉内关穴,可起到和胃降逆、理气化痰、宁心安神、解郁除烦、镇静催眠的作用,进而缓解或治疗上述病症。

百会穴 紧急救治高血压危象

取穴百会穴,又叫“巅上”、“天满”,归属督脉。正坐位,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是此穴。或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主治中风失语、癫狂、眩晕、鼻塞、头痛、头昏、耳鸣、脱肛、阴挺、痔疮等病症。调节阴阳及大脑的要穴“脑为髓海”,“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百会居于颠顶,与脑部紧密联系,且为督脉经穴,归属于脑,是调节大脑功能的主要穴位。

人体头部是阳气的会聚之所,是百脉的交会之处,位于头部的百会穴阳中寓阴。因此,它不仅能通达阳脉还能联络阴脉,从而连贯全身,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养身防病。紧急处理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患者常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出现头部晕痛,突然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症状,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高血压危象。对高血压危象所产生的严重头痛,可用针刺百会穴使之出血以缓解。如果患者同时突发抽搐,可手掐合谷、人中穴以配合治疗。掐揉百会,调节心脑

想改善头痛,可掐揉百会穴,改善患者脑组织中的含氧量及血流量,达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如果想恢复脑细胞活性,可通过掐揉百会穴,具体方法为:患者取坐位,按摩者在其身后,用拇指按压百会穴30秒,先顺时针按揉1分钟,然后逆时针按揉1分钟,再配合按揉曲鬓、前神聪和悬厘等穴,改善血液流变指标从而达到目的。

如果想改善中风症状,可通过掐揉百会穴配合刺激前顶、四神聪等穴,以调节偏瘫者的大脑皮质中枢生物电活动。

尺泽穴 润肺止泻应急要穴

取穴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上的合穴,又有“肘中动脉”的美名,五行属水。伸臂向前,仰掌,掌心向上,肘关节弯曲约呈120°角时,肘窝处可摸取一绷起的大筋,大筋外侧缘即是尺泽穴。尺泽穴有“泄肺热、和胃、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肩痛、臂痛、腰痛、心烦闷、寒热风痹、热劳、气短、呕吐、口干、咳嗽、痰浊、小儿慢惊风、小便失禁等症。清肺补肾,润燥良穴

肺火过旺会引起皮肤过敏、眼睛肿胀等,尺泽穴是肺经合穴,可清肺热、养肺经、滋肺阴,达到降火的目的。“尺泽”,从名字上来分析,有灌溉之意,而“尺”字又暗指肾脏,因此本穴有补肾之功。它的原理是通过降肺气来达到滋补肾脏的目的,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降压强肾,老年人不可不知的好穴

尺泽穴对老年人特别有帮助,经常按摩此穴既可降压,又可补肾。高血压患者多是上实下虚的体质,而尺泽穴既属阴经,又是肺经上的要穴,因此刺激尺泽穴可以降肺气来补肾,同时起到降压作用。配合复溜穴,补肾效果更是显著。治疗咳嗽、咽喉痛的特效穴

咽喉在人体中属肺系,肺热上行便容易使咽喉肿胀,引发咳嗽、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症。

尺泽穴在肺经上属水穴,从五行的角度来讲,水能制火,因此肺热上行取此穴便有引水灭火之功。火灭了,咽喉自然不再肿痛了。对于热邪入侵造成的肺阴损伤或由于肺部经络不畅所致的咯血、潮热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揉尺泽穴来清肺热,滋养肺阴进行治疗。清邪热,止急性呕吐、泄泻

热邪入侵使经气在胃肠处受阻,便会引发泄泻;如果经气上逆则会引发呕吐。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按揉此穴可去热邪,治疗急性呕吐及泄泻等症。

中冲穴 苏厥、开窍、清心第一穴

取穴中冲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位于人体中指上,取穴时,仰掌,手中指尖的中点,指甲游离缘下缘掐之酸痛明显处。中冲穴为人体常用穴之一,现代医学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暑、昏迷、心绞痛等症。因此,中冲穴是非常重要的急救穴位。调气活络防治百病

中冲穴是心包经井穴,顾名思义,“心包”具有保护心脏健康、保证心脏正常运行的功能。

在中医里,心主血脉,心与其他五脏六腑的关系就像君臣一样。捻动中冲穴,可通过疏通心包经保证全身气血畅通,引血归经各守其位,从而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输送生物能量,恢复脏器功能

从中医理论讲,按摩中冲穴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目的。捻动中冲穴可使生物能量输送到心脏,使心脏经络畅通,恢复功能,治愈心脏疾病;这种能量输送到肝脏,又能使肝脏经络疏通,治愈肝脏疾病;输送到脾、肺、肾,使脾、肺、肾经络畅通,治愈各脏器疾病。紧急治便秘,中老年受益

便秘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需要前往医院进行辨证治疗,但许多人往往喜欢吃一些泻药来应对,这样不仅不能改善病情,还加大了诊断的难度。在大便难解又无法及时就医时,可刺激中冲穴紧急应对。

具体方法如下:以大拇指指端掐、按或点压中冲穴,可改善便秘时的情绪紧张,使精神放松利于排便。此法对预防与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因此,刺激此穴,对中老年人颇有裨益。

少冲穴 中风昏迷急救穴位

取穴微握拳,掌心向下,小指上翘,于小指指甲桡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两线相交处取穴。少冲穴为心脉冲出之所在,少,指手少阴;冲,要冲也,穴为手少阴之井木穴,手少阴由此相交于手太阳,为阴阳两经气交通之要冲也,故名。突发中风,掐按少冲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上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反映全身的健康状况。比如,人体的手、脚、眼睛、耳朵等都可以单独反映是否有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这个观点与中医学经络理论是吻合的。

例如,手小指的内侧与人的心脏密切相关,而该部位正是心经最后的一个穴位——少冲穴的所在。一些急性症状发作,例如中风昏迷、牙关紧闭、不省人事时,在送往医院救治的同时,用力掐按少冲穴,以促进患者的苏醒,方便救治。擅治心神混乱急性病

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手少阴心经的井木穴,脉气始发之处。少冲为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为井木穴,是心经脉气所出之处,可泄热苏厥,化痰开窍。擅长治疗脏腑本身的疾病,又擅治急症,因此常用来治疗热病癫狂、昏迷等心神发生混乱的急性病。沿经筋走行,治疗胸胁痛

经络系统不仅包括经脉和络脉,其所属的皮、脉、肉、筋皆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灵枢·经筋》云:“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伏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故沿经筋走行,可治经筋病所致的胸胁痛、腋臭、肘内侧疼痛等。指压方法

端坐位,微握拳,掌心向下,小指上翘,掐按少冲穴,按之疼痛明显,注意勿掐破皮肤,每次掐按1~2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

第三章 调养五脏特效穴

神门穴 治“心”之要穴

取穴神门穴,五行属土,为心经原穴,属手少阴心经。此穴位于人体手腕部,仰掌取穴于手腕关节手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门穴有补心益气、安神降火之功,主治失眠、心悸、癫痫、心痛、高血压、心绞痛、神经衰弱、无脉等症。按揉神门,保养心系统

神门是心经原穴,是心经的动力之源。经常按压神门,可调理心经,维持心脏正常运作,从而防止心慌、盗汗、健忘、咽痛等心系统疾病。自我按摩时,可以用单手拇指去按揉另一只手的神门穴,力度适中,不可过大,有酸胀感即可。掐按神门,轻松入眠

失眠起病的原因很多,内燥滋生、心火上扬,脾、胆受寒等都可引起失眠。刺激神门不仅可直接滋养心经,起到抑制心火的作用;还可使整条心经活跃起来,疏通其他脏腑经脉,使血气在全身的运行不受阻滞,补足脾等其他脏腑的经气,对失眠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具体方法如下:失眠较轻的情况下,以大拇指加适当力度按揉双手神门穴即可,每只手每次5~10次。

失眠较重,则要采用掐按的手法,按压双手神门穴,以加重对该穴位的刺激。具体掐按方法:一手拇指尖掐按对侧神门穴约1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刺激神门,治疗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因神耗太多,思虑过度,造成心脾虚弱、郁结于肝、痰浊不化、心窍被蒙蔽所致。刺激神门可重开心窍,从而有益于治疗癫痫。在刺激神门的同时,配合取心俞穴、肝俞穴和脾俞穴,更有利于行气化瘀,补脾益血。

太冲穴 治疗肝病的首选穴位

取穴太冲穴是肝经上的原穴,又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的凹陷处,取穴时,一般取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太冲穴有消肝理气、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主治肝脏疾病。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高血压、遗尿、月经不调、下肢麻痹、脚肿、中风、呕吐、小儿惊风、中风等症。按揉太冲,清肝消气“大动肝火”这个词语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脾气大。脾气大、性格急躁,其实与肝火旺盛有密切的关系。心中有郁结,人体内的气血就不通畅,形成内火,内火沿肝经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发怒”。

太冲是肝经上的原穴,刺激此穴有助于打通整条肝经的经脉,起到理气消肝,增强体内血气供应,疏通郁结,平息内火的作用。火灭了,怒气自然也就没了。具体方法如下:将大拇指或食指置于太冲穴上,并施力按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指压太冲,防治高血压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原穴,经常按揉此穴不仅可以疏调肝气,令肝气舒畅,心情开朗,更重要的是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刺激太冲,治疗急性肩周损伤

急性肩周损伤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和明显疼痛,通过刺激太冲穴来治疗,效果显著。中医认为,肝主筋,太冲穴位于主治经筋疾病的足厥阴肝经上,又是腧穴,可有效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止痛。

临床证实,急性肩肘损伤后,太冲穴会有明显的压痛感,一边刺激该穴,一边让患者适度活动肩部关节,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肝俞穴 改善心情,保护肝脏

取穴俯伏或俯卧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筋缩穴旁开1.5寸处取穴。肝,指肝脏。本穴内应肝,为肝脏之气输注之处,是治肝疾之重要腧穴,故名。改善心情,保护肝脏

七情中的“怒”能伤“肝”,暴怒可导致肝气上逆,郁怒可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血液运行通畅,心情自然就会舒畅。

另外,当肝脏有疾时,多表现为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症;由于肝开窍于目,肝脏疾病还能导致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等,以上诸症都可通过按揉肝俞穴来治疗。

本穴为肝的背腧穴,是肝脏经气传输之处,肝主疏泄,故有疏肝解郁、利胆退黄、理气止痛之功,主治黄疸、胁痛等。清肝明目,保护视力

肝开窍于目,本穴为肝之腧穴,具有泄肝火、补肝血、柔肝阴、清肝明目、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目翳等。泻火止血,主治吐血

肝俞穴具有清泄肝热、泻火止血之功,主治吐血、衄血等。本穴有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功,主治眩晕、癫狂、痫证等。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胆石症、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五官科系统疾病,如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沙眼、夜盲症、视网膜炎;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指压方法

他人代为按揉。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背部,双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肝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揉2~3分钟,两侧同时按揉。

行间穴 肝火旺,找行间

取穴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第1、2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行,循行,穴在第1、2趾趾间缝纹端,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而入本穴,故名行间。按揉行间泻肝火

如果一个人“火气大”或“肝火旺”,应该如何来调治呢?其实,每条经上的荥穴都是泻火的要穴,肝经上的荥穴——行间穴,位于第1、2趾间,对于肝火旺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肝火旺时,人容易发怒,大怒甚至会导致肝火上冲于头部,出现头痛、眩晕;上冲于眼睛出现目赤肿痛、目眩、青盲;上冲于耳出现耳鸣、耳聋;上冲于口出现口歪。怒气对人体有很大损害,不妨经常给自己按揉行间穴泻火吧!

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荥主身热,故有清泻肝胆实火、利头目之功,主治头痛、目赤痛、眩晕、失眠等。按揉行间,宣肺止咳

本穴为肝经之荥火穴,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清肝泻火、宣肺止咳之能,能有效缓解呃逆、泄泻、咳嗽等症。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胃炎、肠炎;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睾丸炎、遗尿、尿潴留。指压方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食指指尖掐按行间穴。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两侧行间穴交替掐按。

期门穴 护肝、排毒要穴

取穴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直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妇女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临床上,期门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胸胀、打嗝、呕吐等肝部和胃部不适引起的病症。此外,它对肝脏排毒等问题引起的皮肤粗糙、肤色蜡黄等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打圈按摩,排毒养颜

众所周知,人体的肝脏从晚上11点开始排毒,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习惯晚睡的现代人,往往错过这个最佳的肝脏排毒期,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面部皮肤粗糙、脸色蜡黄,甚至会使肝火过旺引起小痘痘。对付这些问题,除了在肝脏排毒期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外,还应该辅以穴道指压法对肝脏进行调理,在保证睡眠的同时,促进其排出毒素。具体手法如下:找准腹部中线旁的双侧期门穴,将双手大拇指指腹置于穴位上,每天打圈儿按摩60下左右。按揉期门,疏经丰胸

经常按揉期门,除了能排毒养颜,还可丰胸、去痛。因为期门穴位于乳下,按摩此穴位可促进女性胸部血液循环,具有疏经活血的功用,长期按摩,可促进乳房发育,改善因气血瘀积造成的乳房疼痛等症。具体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对侧中指指腹面按于期门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度。指压期门,改善经期气色

要想在经期依然保持好气色,就需要调理月经。导致女性月经不规律的原因有二:一是肾虚,二是肝气郁结,且多以第二种状况造成的月经不规律为主。期门穴是肝经上的要穴,对调理肝脏有重要作用。按摩期门穴可消肝解郁,调节月经规律,改善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难看等问题。具体手法如下:分别将双手的中间3个指头并拢,放在双侧穴位上,然后一边吸气,一边加力按压;一边吐气,一边放手,直至有酸麻感。

太渊穴 肺经大补穴、补气最强穴

取穴此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的凹陷处,即拇指根部的凹陷处,取穴时需仰掌。太渊穴又名太泉穴,属手太阴肺经,是肺经上的原穴,五行属土。肺司气,而太渊穴是中气的大补穴位,太渊穴可有效治疗肺虚引起的各种疾病,肺朝百脉,它是脉的会穴,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甚佳。搓揉太渊,可治多种疾病

肺掌管着人体的呼吸,是人体与天地交通的重要场所。

肺经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对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肺虚引起的胸闷、肢体沉重、麻木,以及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皆有防治作用。肺属金,而太渊属土,五行中“土生金”。

因此,太渊是肺经的母穴,它在寅时开穴,在肺经中最先得气,源源不断地为肺脏提供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量,滋补功用最强,不仅可治疗疾病,还可改善因肺气不足而引起的皮肤干燥等症。每天用大拇指关节按压太渊穴或来回揉搓就可治疗,方法简单且非常容易操作。按揉太渊,为心脏注入强劲动力

中医认为,心悸也就是心律不齐,大多由于心气不足造成,肺与心相通,太渊在为肺源源不断输送维持正常功能的能量的同时,也在保证对心脏能量的供应。

现代人经常熬夜,在太渊开穴时(凌晨3~5点),不能好好休息,机体得不到好好调理,耽误了体内经气的输送,使心脏健康得不到保障,常常会在快走、跑步、爬楼梯时上气不接下气。

每天揉按2~3分钟太渊穴,能加强肺的呼吸功能,增大通气量,为心脏注入强劲动力,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早上起床前找准穴位打圈揉按,效果最佳,力道适中为宜。

肺俞穴 养肺散热之要穴

取穴肺俞穴,为肺的背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此穴可散发肺之热,俯卧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即是。肺之保健穴,广泛调理呼吸道疾病

肺俞穴,是人体肺的专属保健穴,具有理气、平喘、宣肺等功用,可广泛防治因肺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临床上,它对肺部及呼吸道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可用于治疗肺炎、咳嗽、气喘、鼻塞、支气管炎、肺结核、潮热等症。呼吸自然,保持肺气畅通

人到中年,机体的各种功能开始减退,气血也开始出现亏损。因此,常常会感到气短乏力,“憋得慌”,快走、爬楼梯都会感到喘气不顺畅。肺是呼吸吐纳交换之场所,肺俞穴掌控着肺气疏散的关窍,按摩此穴,便可有效缓解上述不适症状。

具体方法:取坐位,先用左手掌根搭于右侧肩井穴,中指指尖按定右肺俞穴,按揉2分钟,然后换右手照上法按揉左肺俞穴,揉至局部发热为度。如情况较重,还可配合膏肓俞,效果更好。扶正固本,化痰之特效穴位

痰是人体喉部至肺部之间的器官黏膜产生的液状物,往往使人产生咽喉异物感。人体津液不经正化,才会有痰,因此,要想化痰应加快肺部功能,使脾、肺、肾气血畅通以扶正固本,化解症状。

具体方法如下:在咳痰时,自己反手到后背找准穴位,一边吐气,一边在穴上强压6秒,重复3次,就会明显感觉喉部异物感消失。需要注意的是,帮小孩按压时,力道不宜过大,为保证效果,可增加按压次数。

公孙穴 补脾、安神之要穴

取穴此穴位于人体脚内侧,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公孙穴位于脾经上,且联络足阳明胃经,通冲脉,是八脉交会的要穴。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用,可治疗胃痛、痢疾等胃肠疾病和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调理公孙,补脾化瘀

人体内十二经中,只有冲脉涵养十二经的全部气血,调理冲脉便可疏导十二经气血。公孙穴通冲脉,对舒筋、引血、行瘀有重要作用。通过按压公孙穴消除血气阻滞的方法是:找准穴位,以大拇指稍用力按压,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度。刺激公孙,改善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与脾、肾虚弱,寒邪内生或外侵有关。脾、肾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便会在体内滋生虚火,形成内结。公孙穴通冲脉,以掐按等方法强刺激此穴可疏导全身血气,改善脾虚肾弱,加快小肠蠕动,从而改善便秘。具体方法:用对侧大拇指指尖掐按公孙穴1分钟,再顺时针方向揉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按摩公孙,消除感冒

对风寒感冒造成的胃部不适、头痛、咽痛,可通过温和按摩公孙穴来治疗。由于“脾”主升,而风寒引起的虚火燥气沉降,燥气过多沉降在胃部,脾经的气自然就提升不上去,便会出现胃部不适和上体炎症。按摩公孙穴,可消除胃火,补益脾气,改善胃部不适和其他感冒症状。具体方法:取坐位,用大拇指指端顺时针方向按揉公孙穴2分钟,再点按30秒,以局部酸胀为度。刺激公孙,缓解痛经

冲脉起于胞宫,胞宫是人体涵精纳血的地方,因此,与女性行经有重要关系。公孙穴通冲脉,以重力掐按行泻法强刺激此部位,可改善女性经期血气运行,消除寒滞引起的气血不畅,缓解疼痛。

脾俞穴 脾脏散热除湿之要穴

取穴脾俞穴为脾之背腧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处。取穴时,需取俯卧位。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故名脾俞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之功用,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之一。帮助远离胃肠疾病的养身大穴

据《急救仙方》卷十一记载:“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穴理腰身胀满,腹肚泄,泻痢身重,四肢不收,黄疸,邪气积聚,腹痛寒热。针入三分留七分,得气灸三壮。”

脾俞穴能调和脾胃,解湿热之气,消除肢体乏力、背痛等虚劳症状,是养生大穴,同时,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据现代临床医学研究,脾俞穴可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出血、胃扩张神经性呕吐、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具体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卧,按摩者两手大拇指按在左右两脾俞穴位上(其余四指附着在肋骨上),按揉约2分钟,或捏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补虚利湿,解除疑难杂症之奇穴

中医认为,脾是主管人体水谷运化的重要器官,主要与消化有关。它统血液,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根源。

因此,它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疾病有重要意义。脾俞穴是脾的保健穴,对多种疑难杂症有特效。

有一种怪病,人吃得越多反而越瘦,就可以利用脾俞穴来治疗,同时配合使用胃俞穴,治疗效果更佳。将脾俞与胃俞、曲骨、横骨、中极、关元、中脘、上脘等穴位配合按揉,还可治疗子宫脱垂。

具体按摩方法:以单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住脾俞穴位,同时做顺时针按揉,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

志室穴 保养肾脏、抵制衰老的老年保健穴

取穴俯卧位取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3寸处取穴。志室穴在肾俞两旁,应肾,因肾藏志,穴为肾气留住之处,又主治肾疾,故名志室。延缓衰老养生大穴《黄帝内经》的“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意思是:男子到了40岁以后,肾功能就会逐渐衰退,而出现头发脱落、牙齿枯槁的现象。人一生成长与衰老的过程,是随着肾气的充盛与衰退而发生的,男子到了40岁以后,就会出现肾气的衰退,此时一定要注意保养肾脏。

肾在背部的反应点与保健穴,除了肾俞穴之外,在其外侧旁边还有一个穴位——志室穴。

经常按揉志室穴,可以预防因肾虚引起的腰痛、遗精、阳痿等现象。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的“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刺激志室,温肾壮阳

本穴位居腰部,靠近肾俞,归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故有温肾壮阳、祛湿利水、补肝肾、强腰脊、壮筋骨之功,主治遗精、阳痿、阴痛水肿、小便不利等。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绞痛、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运动系统疾病,如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指压方法

被施术者俯卧位,施术者两手置于被施术者腰背部,双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揉两侧的志室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

涌泉穴 强肾第一要穴

取穴仰卧或俯卧位,五趾跖屈,屈足掌,当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取穴。涌泉穴,又名“地冲穴”,属木,是人体肾经第一穴。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不过此处涌动的是生命活力之水,也是人体的肾脏反射区,直接反应肾脏功能的变化。为生命活力之源

人体的穴位不仅功用玄妙,其分布结构更是奇妙、独特,而且有趣。人体上,另有一处穴位,与涌泉穴遥相呼应,这就是立于肩膀上的“肩井”穴。

肩井穴,与足底的涌泉穴形成一条直线,二穴一“井”一“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就可直接俯瞰到“泉水”。涌泉穴在足底制造一个强大的气场,与肩井穴协同作用,共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推按涌泉穴,强身长寿

涌泉穴是人体两大“长寿穴”之一。涌泉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是病灶的反射区,可以通过刺激此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推按涌泉穴,可由下到上地调节肾、肾经及全身。由此可见,涌泉穴调节人体各大系统,有整体保健的功用,长期按摩“涌泉穴”,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具体推按方法:用左手小鱼际肌部推搓右足涌泉穴,交替进行。用力宜重,手贴足心皮肤,频率宜快,推按的距离可稍长一些。指压方法

涌泉穴常见的保健手法有:推、揉、摩、敲、踩。其中最简单也最易操作的方法是踩。此外,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用脚底转动球状物,达到按摩涌泉穴的目的。

此外,用手指压涌泉穴,可辅助脑出血后的康复,还可治疗须发早白。

第四章 保健强身特效穴

下关穴 面部的保健要穴

取穴正坐或侧伏,颧骨下缘,下颌骨髁状突稍前方,闭口取穴。关,指机关之意。穴在颧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下关。该穴闭口有孔,张口即闭。预防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非常剧烈,其痛如刀割样、烧灼样,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医学上一个较难治疗的疾病,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人的面部两侧面各有一个穴位——下关穴,对于三叉神经痛有特效。经常按揉下关穴,可以预防和治疗三叉神经痛。面部保健,常按下关

下关穴除了能够预防和治疗三叉神经痛外,还是面部的保健要穴。本穴归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少阳之会,具有息风通络之功,对于牙关不利、牙痛、口眼斜、面痛、耳聋、耳鸣、耳痛、聤耳流脓等面口病症,以及耳聋、耳鸣等耳疾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新用法

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等;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指压方法

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下关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下关穴同时点揉。

阳白穴 保护眼睛的穴位

取穴取正坐或卧位。在头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阳,天部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按揉阳白穴,可缓解眼部不适

不明原因地感觉眼睛一片模糊,伴有眼睛疼痛或者眼皮跳动,还伴有前额部疼痛或眩晕。这种情况除了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以及时治疗外,按揉几下阳白穴可以即刻缓解。按揉阳白穴,清除肝胆之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