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6:30: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新闻传播活动出现之前的信息传播(1)大约10万年前,人类产生了语言,从此人类能够通过各种音节的组合,表达较为复杂、抽象的意思。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标志。(2)公元前3500多年,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一带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腓尼基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3)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4)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二、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

1.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2.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

三、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时期,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此前,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产业。

现在,西方国家的大众传媒(包括后来出现的广播和电视)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高回报产业,新闻传播业的跨国性经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广播电视媒介的高速发展(1)1920年11月,美国匹茨堡的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向社会的大众媒介——无线广播电台。这种新的传播枝术在短短几年内就遍及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广播已经普及。(2)现在一般把英国BBC电视台1936年11月定时播出节目,视为世界电视广播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电视的发展,使之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重新开始。(3)随着报道手段的进步,电视媒介已经完全能做到同时同步地把新闻事件“展示”给全球的电视观众。

五、网络传播——“信息社会”的未来(1)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2)与人们期待广播电视能把信息最快速最广泛地传递给受众不同,对于网络传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它有别于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交互性、融合性。(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处于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力——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的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4)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态变化无穷,几乎隔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批新名词。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媒体的网络正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正大踏步地朝着“信息社会”进发。

六、研究世界新闻传播史的意义

世界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有两点给人以启示:(1)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现代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现代新闻传播业是不可想象的。(2)新闻自由政策的实行,需要各种综合条件的“配套”。例如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历史中的民主政治传统、公众和领袖人物基本的民主政治素养等等。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成为频繁的政治事变的直接牺牲品。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

答:(1)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信息传播

文字出现之后,就产生了超出语言时空范围的信息传播。公元前59年——公元330年古罗马的“每日纪闻”,以及中国汉代(公元前1世纪始)的木简“府报”、唐代以后的手抄“邸报”,是人类最早使用文字进行有系统新闻传播的尝试。但是在古代,也只有个别强大的王朝,在拥有较通畅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条件下,才可能维持这种成本较大的官方新闻信息传播,而且这种文字传播的能量和范围也是很有限的。(2)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文字虽然保留了语言信息,但是手抄传递的信息无论如何形不成规模,而且手抄的文字一定程度上又变成了一种很容易禁锢的信息。于是,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6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以及原材料无法适用于笔画繁多的汉字等原因,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在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3)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16世纪开拓世界市场、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信息传播需求的急速升温,可能古登堡这位普通印刷业主的发明也会遭到毕昇的境遇。但是,古登堡是幸运的,他客观上成了自由交流思想的化身,因为印刷术使得信息得以规模化地传播,禁锢信息的政策遭遇到信息公开的挑战。

欧式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但是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出现,还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才可能出现并持续下来。

2.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最早产生的五个相互依托的原因。

答: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产生的原因,在于以下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这是一个大环境背景,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欧洲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和北海贸易仍然会继续下去,意大利仍然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地带,中世纪的手抄新闻仍可以大体满足商人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但是,当大批商人转向全球贸易时,简单的手抄新闻显然不够了。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形成了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任何规模化的新闻传播都需要畅通的渠道,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割据,商品流通极不方便,当然信息的流通同样也受到阻碍。15世纪至16世纪,正是欧洲大陆王权削减诸侯势力的高涨时期,平民为了自身贸易的利益,大多站在王权一边。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商品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尽管这一过程是渐进发生的,但割据减少的趋势,对于现代报刊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个必要的生存条件。(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①在意大利,由于但丁、佩脱拉克、薄伽丘、马基雅弗利、博雅多等著名大家的作品,使用的都是托斯卡纳方言,通过他们作品的传播,这种方言便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意大利通行的标准语;②在西班牙,由于西班牙戏剧和塞万提斯小说采用的都是加斯梯里亚方言,于是通过戏剧和小说的广泛传播,这种方言逐渐变成了西班牙的标准语;③葡萄牙由于出现传播广泛的卡蒙斯的叙述诗《卢兹之歌》,于是他的作品的语法结构和语言成为葡萄牙的标准语;④德国16世纪在席卷全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用低地德语翻译的《圣经》,以及他创作的一些赞美诗广泛传播,使得德语获得了以这些作品为依据的标准语;⑤法国文艺复兴运动中拉伯雷、蒙田等大家的作品采用的都是北方法兰西语,于是这种语言替代了南方法兰西语成为法语的标准语;⑥英国作家乔叟、戏剧家莎士比亚等的作品,使得当时不完善的英语有了自己的标准语形式。

报刊的规模化传播,至少需要在一国或一种民族语言的使用区域内,采用通行的标准语,而相对应的文字又要以通行的标准语作为前提。当这些条件具备时,规模化的报刊生产和传播才成为可能。(4)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条件。

这个发明本来适应宗教传播和德国宗教改革酝酿时期的需要,但恰好与世界地理大发现衔接,于是它先是成为大量传播《圣经》的技术条件,接着又成为全球性新闻传播的必要技术条件。(5)文艺复兴后,文化从僧侣阶层的垄断下逐步解放出来,转向世俗社会。从而为规模化新闻传播提供了一定的读者群。

这五个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第一个大背景条件,单独的其他条件都不可能造成新闻传播的规模化;而其他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可能使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难以为继。

3.现代报刊从欧洲发展到全球的三个历史环节。

答:现代报刊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点”,不如说是一个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过程。因为现代报刊从欧洲传播到全球,历经数百年,只有当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出现现代报刊,这个起源的过程方可说结束。现代报刊从起源到遍布全球的“过程”,表现为三个发展的环节:(1)15世纪中叶德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出现印刷新闻纸。就传播内容和简陋的程度而言,印刷新闻纸应看做是中世纪的新闻传播类型。但是,由于恰好赶上了不久后世界新航路的发现和开通,于是原本属于中世纪的新闻传播与未来的现代报刊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一个环节。(2)整个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商业民族在全球的经商中,无意中传播了欧式印刷术和简单的公报式的报纸,构成了现代报刊起源的第二个环节。(3)从17世纪开始,英国作为工业民族逐步替代了西、葡、荷等国,有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发展工商业,传播西方文化,将报刊移植到世界各地。只是在这个时候,新闻传播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直到17世纪末,社会才具备让大众知晓信息的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当信息定期公开发送,也就是说能为大众所知晓的前提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可言。”18世纪至19世纪,现代报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完成了起源的全过程。

在这里,德国中世纪的印刷新闻纸是最初的源头,16世纪三个欧洲商业民族在全球的贸易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历史过渡,最后才发生以英国为主的将现代新闻传播业移植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传播过程。

4.西方报刊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特点,但是多数国家报刊发展的历史,都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依次发展的三个阶段。(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现代报刊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控制,或直接由政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讨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的批评,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临近革命前夕的短暂时间)和革命成功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许多具体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革命果实而进行宣传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热情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报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传和讨论中。(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走下来,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例如法国)。此前,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做一种产业。

历史上,有的西方国家的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的时间较长,甚至公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一度实际上被各政党分别掌握(例如意大利、法国),但是政党报刊的衰落和商业报刊的兴起,包括政党不再控制公营广电,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有些西方国家,由于政治斗争的反复,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现过几次交替。无论如何,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已经完全进入了商业报刊时期。

5.网络传播将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模式产生的影响。

答:(1)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它动摇了原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2)与人们期待广播电视能把信息最快速最广泛地传递给受众不同,对于网络传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它有别于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交互性、融合性。(3)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处于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人在理论上具有同等的权力——在接受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泾渭分明的受众和传播者角色,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越来越多的个人热衷于在网络平台上发出声音,有的还在网络上经营着一块属于个人的空间——个人网站、博客、播客或是其他形式的网络空间。这些被称为“自媒体”的传播者有的具有很强大的传播能量,与传统媒体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在网络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的一个转变是,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正在新闻生产领域进行着一种从边缘向中心的渗透,他们与专业机构的交融必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种趋势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了专业化机构的保证,该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品质?(4)网络传播兴起之初,种种关于互联网将替代传统大众媒介的预言一度非常流行。几年之后,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把互联网视为替代传统媒体的某一种新的媒体(“第四媒体”),这种表述并不科学。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提供某种信息的媒体,而是一种信息平台。在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支撑下,所有的传播信息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这就促使了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的网络版,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某些方面转化了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让它们变得更有交互性,如个性电视的出现。所以,与其说互联网是代替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毋宁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步人了多媒体融合的新时代。(5)当然,技术的革新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非是一种必然。一些持“计算机乌托邦”观点的人曾经希冀在“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志愿行动,而“信息社会”就是一个人人自主参加的多中心的自主的共同体。但是,这种对于自由的信息传播的乐观想象,却一次又一次被种种更新的操控技术打破。信息传播的自由,其实就是在这种打破控制、操纵控制、再打破控制的循环往复中扩大的。此外,网络传播固然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但在信息高速路上也充斥着无数无用的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何鉴别和筛选出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也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6)21世纪,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媒介形态变化无穷,几乎隔不了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批新名词。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媒体的网络正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也正大踏步地朝着“信息社会”进发。在未来,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信息社会”能否带来更多的传播自由?在全球化的信息流通中,各种不同政治体制和不同传统文化的国家,多大程度上能够认同?是否存在信息帝国主义?答案在未来的发展中,但也在历史中。辩证法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即历史与未来两极相通。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名词解释

1.印刷术

2.商业报刊时期

二、简答题

1.简述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交大2004年研]

2.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厦门大学2006年研]

3.简述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事件。[清华大学2007年研]

三、论述题

1.谷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四川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2.试论纸质报纸的前景。[北大2010年研]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印刷术

答: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真正使它服务于信息传播活动却不在中国。在公元6世纪,由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1世纪,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时的印刷术由于比较专业,没有被大量的应用于新闻传播;直到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为规模新闻传播提供了新技术条件。

2.商业报刊时期

答:商业报刊时期一般以一个国家大规模地出现廉价的大众化的报刊为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发展顶点走下来,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此前,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产业。

二、简答题

1.简述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南开大学2007年研;上海交大2004年研]

答:作为先进通信和传媒技术的结晶,互联网在新闻传播这一大众传播领域引发的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变化

应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以分为两种:

①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上创立或与通信等其他行业机构合作推出的新闻网站,作为传统媒体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称为“上网媒体”。

②“网上自生媒体”,它们只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服务,形式包括各种新闻组、网络杂志、网站中的新闻频道等。通过这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有个人和各种非传统新闻机构。

新力量的加入和在新领域的竞争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地位格局。媒体机构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发布新闻、服务或娱乐等信息,还推出聊天室、公告牌、信息搜索、网上购物等服务。新闻媒体内部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于媒体商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技术含量高的手段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采编人员比例下降。(2)互联网在新闻传播运作流程中的影响

新闻传播的运作过程可以表示为: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发布—反馈。互联网的影响贯穿了整个过程。

①在线信息采集。整个新闻界在互联网介入下出现了电脑辅助新闻学。无论是网上在线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利用互联网进行采访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②把关权的分散。互联网上轻而易举的链接和无尽的容量空间使内容提供几乎不可能为少数媒体垄断。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新闻传播领域,受众个人化需求愈来愈被抬高,许多人转向原本非媒体的个人和组织寻求更合乎个人口味的信息。

③多媒体和超链接(hyperlinks)的信息产品。互联网上的新闻成品与传统有很大不同。数字化使用传统媒介难以做到的多媒体报道在网上十分普遍,现在,记者编辑在写作和加工稿件时,都将文字、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材料结合起来处理。另外,网上新闻采用了“超链接”技术。链接的使用使新闻不仅只是“新闻”,一些重大的旧闻将在网上永久停留,并成为新的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全天候新闻发布。互联网出现后,由于新闻的发布不需经过太多环节,所以“即时”地发布新闻就成为可能。

⑤多渠道的反馈。在互联网上,反馈的形式一般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受众通过EMAIL向编者反映意见。另一种方式则是开设BBS论坛,由受众进行实时的对话,编辑一般不直接露面。(3)网络广播的“受众”

①受众的构成。网络媒介的受众成员和网络用户的构成有很大关系。能够接触互联网的用户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至少能支付购买个人电脑和上网费用,而且在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傻瓜化”的时候,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懂得英文。

②受众的地位。互联网上的“受众”和新闻传播媒体,两者都是在网络上的某一节点上,并不是明显的“你传我受”关系,实际上,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受者这端。互联网星网传播和交互性的特征,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过程,使受众有可能按自己意愿选择接受信息,也更方便地摇身一变为传播者,现阶段的趋势是,受众对传播的控制力加强了,传受两者日渐一体化。

2.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随着网络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经过近几年的讨论与实践,学界和业界越来越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网络媒体有优势也有不足。(1)从网络传播技术的角度看,网络媒体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闻迅速及时。互联网的触角已几乎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为快捷。而且,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可以随时更新,这就把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

②全球传播。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任何国家的任何用户的观点,只要上了网,就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只要这些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或吸引力,就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③海量信息。由于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数据库,使网上的信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相对于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量来说,可以说是“海量”的。

④多媒体化。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综合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了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所谓多媒体,就是指数据、文本、声音以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能对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在内的各种信息做数字化处理,从而使网络兼具多种媒体优势。

⑤渠道开放。从技术上说,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或许是网络最具革命性的挑战。正式网络传播的渠道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垄断,让每一个人都可能称为网络上的传播者。

⑥交互性强。在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截然分开的两种角色,前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被动地接受信息。即使传者要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也只能极其有限地体现在“编读往来”、听众热线、现场直播等形式中。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用户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拉出信息,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BBS、网上论坛及时发送反馈意见,并且会引发更多信息反馈,从而形成强烈的网上意见市场。

⑦检索方便。网络媒体在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的同时,由于信息量巨大,海量信息能够得到长久的贮存,加上多媒体文本以超链接的方式加以组织,具有检索方便的突出特点。通过超链接,或者通过搜索引擎,人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方便地从信息海洋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有关信息,有助于人们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现实意义。(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传播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承载过量。虽然互联网络理论上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信息,但由于信息是通过互联网上的站点来连接和传输,再加上承载信息的电缆、光缆又总是存在着信息容量的限制,必然使个网站难以承载无法计数的信息流量。即使网络传输畅通无阻,日积月累起来的信息,从四面八方会聚在一起的新闻报道,往往让用户掉进信息的汪洋大海。要从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智。

②新闻公信力低。网络新闻传播的渠道开放,在为人们提供新闻言论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公信力。

③技术依赖性强。网络传播具有高度的技术依赖性。首先是对电力的依赖,其次是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依赖,再次是对应用技术的依赖。

3.简述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事件。[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1)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事件是指德拉吉凭借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丑闻——“拉链门事件”的报道而使《德拉吉报道》一举成名。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如下:

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向世界各地近5万名新闻邮件订户,发送了一条耸动视听的新闻,题头上赫然写着“世界独家新闻”,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毙了一条重大新闻。这条新闻将注定动摇华盛顿的基地: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德拉吉的故事一上网,便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星期一,《德拉吉报道》又更新了这条新闻,第一次指出莫尼卡·莱温斯基就是那位白宫实习生,并提供了莱温斯基的简历。随后,他不断提供新的信息,引起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一所谓“拉链门事件”在德拉吉及其博客网站的煽惑下,最终演化为一场搅动世界的绯闻。1998年8月,克林顿被迫承认自己的过失,向全国道歉。(2)在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1998年,大众传播学者琼·杰尔曼对德拉吉评价道:德拉吉的历史地位,并不在于他的个人才干,而仅仅在于他较早认识并全力发掘因特网在新闻传播上的巨大潜力。通过革命性的、空前迅捷的网络媒介,德拉吉展示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样式。在这种样式里,一个小小的礼品店经理,借助一台个人电脑,在好莱坞一间狭小房间,通过互联网单枪匹马地聚集起比《时代》杂志更多的读者,并不断播发耸动天下的独家新闻——这一奇迹使新闻传播史进入网络时代。

三、论述题

1.谷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人类传播史上的意义。[四川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1)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约翰·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这对欧洲印刷新闻纸的出现和流行起到决定作用。这一发明在欧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前,欧洲的大部分书籍是用拉丁文写的,1人1天只能抄写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在50年中使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2)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股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波澜壮阔。

随着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周期短、批量大地印刷成为可能,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刊名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此后,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2.试论纸质报纸的前景。[北大2010年研]

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报纸消亡论日渐盛行,但是纸质报纸依然存在,并且有些优质报纸依然有着大量忠实的受众群。因此,报纸质报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但是,纸质报纸在新媒体冲击下必须不断创新应变。(1)纸质报纸依然存在的原因

①纸质报纸使读者享有控制阅读时间和地点的主动权。

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携带阅看,而网络报纸阅看场所、姿势固定,不便于随意阅看;不便于携带,即使手提电脑、手机上网新事物也受制于网络技术的完善性和稳定性。

②人们阅读习惯和怀旧情结也会使许多人难以放弃报纸。

阅读的方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阅窗读画”成了一种雅的生活状态,而网上读报没了那份悠闲的好心情。

③纸质报纸侵害性相对较小。

大部分纸质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一个相当大的受众群里具有较高的道德威信。报纸看重自己的把关人责任,在选材、采访、写作、编辑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出错或弄虚作假新闻的出现可能性较小。

④纸质报纸给读者提供冷静思考的余地。

短新闻是网上新闻的主体,在网上长篇大论不可能拥有读者。而纸质报纸可以有深度报道、长篇报道、评述性新闻等。从某种角度上说,纸质报纸是解释者、转述者和分析家。它有经得起反复阅读的美文,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

⑤纸质报纸的经济性也决定了纸质报纸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纸质报纸的成本相当便宜,在近期经济水平和地域的限制下,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地区或家庭无法使用网络,纸质报纸依然是他们主要的接受信息方式。

因此,纸质报纸凭借其阅读适应性、随意性、经济性等特点会在大众传媒中占有一席之地。(2)新媒体时代纸质报纸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兴媒体的猛烈冲击,报纸如何克服自身的缺陷,利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创新,在数字时代找到一条新的生存之道,已是所有纸质报纸必须面临的问题,使得纸质报纸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做法,创造新的理念。

①兴办报纸的电子网络版,适应不同读者的网络阅读需求。

这是目前各报常见的应对方式,报纸的网络版又有两种:

a.将报纸原封不动的搬上网络,省力省人,但不太招读者喜爱;

b.在报纸基础上,根据网络特性重新加以编辑,形成网络电子版,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同类新闻相对集中,便于观看、阅读;

第二,不受空间的制约,可增大报纸网络版的容量;

第三,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更新内容,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更为及时。

②大办手机报,适应手机读者的快餐阅读需求。

③办门户网站,纸质报与网络并重,走融合新闻之路,适应读者的多味需求。

门户网站相对于报纸的网络版,内容要复杂得多,它需要依托报纸这一母体,对数字技术环境下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强化各种传播技术的综合运用,生产出能满足各层次受众不同需求的多层面、多形态的新闻产品,实现报纸媒体与网络的新闻融合。

④报纸与广播、影视、杂志、!新媒体合作,共用新闻资源与人力资源,走传媒集团之路,全方位满足读者的信息消费需求。

⑤以报业经济为主,多种经营为辅,多渠道拓展经营思路,变一元经营为多元经营,夯实报业经济基础。

第二章 欧洲新闻传播史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四个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发展(1)欧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些差异,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地区:

①西欧和部分中欧工业发达国家。

②北欧诸国。

③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工业化国家。

④苏联在欧洲的各加盟共和国以及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原社会主义国家。(2)发展特点

第一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步早、发展迅速、对世界影响巨大。

第二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平渐进、内向发展,水平很高但对世界影响不大。

第三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萌芽较早。但长期发展较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第四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历史上受专制主义影响较大。发展不快。经过20世纪90年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混乱阶段,现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2.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几个特点(1)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2)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3)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4)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

二、英国新闻传播史

1.英国的历史传统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

王朝更迭的延续性和英国政治的“改良”传统,使得英国社会较少暴力冲突,新闻传播业也因此受惠,较少受到直接的政治暴力压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遇到的阻力较小,呈渐进形态,新闻传播史上没有因政治原因而出现断代的现象。

2.英国早期的现代新闻刊物(1)随着欧洲政治、宗教斗争的复杂化,印刷业的不断扩大和印刷品的广泛传播对王权的威胁已经可以使人感觉到了,于是,从1528年起,历任国王对出版业实行了一系列管制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两项:

①建立皇家出版特许制。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于1557年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这是最早的官方控制的出版同业公会,出版成为一种特权行业。

②建立皇家出版法庭(即星室法庭),最早起于1570年,严厉惩罚各种印刷品对政府的批评。当英国出现现代新闻媒介的雏形时,便处于这种严格的出版管制之下。(2)1605年,出版商伯特作为特许的皇家出版公司成员,出版了可能是英国最早的印刷新闻书《约克郡谋杀案》。(3)1621年8月13日,英国出版商鲍尔尼和阿切尔,首次将荷兰或德国的新闻刊物翻译成英文,出版定期的《来自意大利、德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宫廷、法国和低地各国的新闻的周刊》,历史上一般简称为《新闻周刊》,英文“News”一词首次出现在刊名上。

3.从英国大革命到“光荣革命”时期的报刊和新闻理论(1)英国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闻政策变化很快。(2)大革命中形成国会派和保皇派,于是在英国新闻传播史上,从1643年开始出现党派报刊。

①弥尔顿和《论出版自由》

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关于离婚的小册子,他于当年11月24日被国会出版委员会召去质询,于是产生了他的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辞1644年底以小册子的形式正式出版

②这篇文献有以下三个要点:

a.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

b.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c.首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3)1660年,国王查理二世(1660—1685)复辟,在三年内陆续恢复了他父亲时代钳制出版的一系列政策。

复辟后《牛津公报》的诞生,在英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该报出版至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4)大革命至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的新闻传播业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遭受到新闻政策反复变化的折磨。

4.“光荣革命”后新闻政策的渐变与新闻自由的逐步确立(1)知识税制度的建立和废除

①从1712年起,英国政府开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Tax on Knowledge)。

a.内涵

知识税包括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以及后来增加的报纸副刊税等。

b.目的

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这种税收政策,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达到了控制报刊的目的。

c.评价

这种通过经济手段对新闻业的控制,较之强行的直接干预,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一开始就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实行半年,就有一半报刊因无法承受赋税而被迫停刊。

②随着新闻传播产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出于商业利益,报业主们的反抗呼声愈烈。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对报刊征收的税金开始逐步减少。1853年广告税被废除,1855年印花税被废除,19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纸张税被废除。(2)禁止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的惯例被废除

①冲破禁止报道和评论国内政治新闻的禁区,是“光荣革命”后英国报刊争取新闻自由的重要斗争目标。

②1771年以后,国会对报刊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采取了默认的态度。(3)使用煽动诽谤罪压制新闻媒介的传统削弱

①1769年英国的多家报纸刊登笔名“朱尼斯”的批评国王的来信,第二年作者和这些报纸的发行人因此而被司法大臣起诉犯有煽动诽谤罪,经陪审团长时间的讨论而宣布当事人无罪。从此,“批评国王无罪”的原则确立。

②1792年经过国会的激烈辩论,通过了由辉格党议员福克斯提出的妥协性的诽谤法案,明确给予陪审团以判决权,并使得诽谤罪开始有法可依,不能完全凭国王和大臣的好恶定罪。这是英国新闻法史上的一次有限的进步举措。

5.英国政党报刊时期的形成和逐渐消失(1)形成

1679年,在国会讨论国王查理二世的王位继承人问题上,形成辉格党与托利党,为了影响选举,争取公众的支持,两党都创办了自己的报刊。

托利党于1720年创办日报《每日新闻》,这是最早的政党日报。(2)特征

各党都以半公开的形式津贴非政党报刊的主办人或编辑,用这种方式使得许多报刊在一定时期倾向于某个党,以致这种做法形成一种传统。(3)作用

这种制度使得报人难以摆脱政治而独立发表意见,经常游离于两党之间。(4)消失

英国政党津贴报刊的传统到托利党人皮特任首相时期基本结束,因为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报刊的广告急遽增多,发行量比以往大增,已经不需要津贴而自足。

6.1688—1855年:新闻传播业稳步、全面的发展(1)报纸

①1702年英国首家日报的出现,是英国新闻传播史的又一个里程碑。这家名为《每日新闻》的日报由马利特于1702年3月11日在伦敦创办。

②1730年2月由詹诺创办的《广告人日报》可视为英国现代商业性日报的开端。

③1779年,约翰逊夫人出版一份《英国公报暨星期日箴言报》,是为英国第一家星期日报。

④英国出版的正式的晚报,第一家是1788年由斯图亚特创办的《明星和广告人晚报》。

⑤《泰晤士报》的创办及成功。

a.1785年元旦创刊的《每日环球记事报》,它的创办人为约翰·沃尔特。1788年3月报纸改名《泰晤士报》(The Times),并逐渐在当时伦敦的9家日报中高人一筹。

b.1803年,与沃尔特同名的次子接掌报纸,不再接受政府津贴,从而《泰晤士报》成为独立报纸。

第一,沃尔特第二于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1817年确立这种制度,任命巴恩斯为总编辑。

第二,《泰晤士报》首次实行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的制度,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标志,对于报纸编务质量的提高和报业经营的扩大都具有重大意义。

c.1847年,德兰恩在沃尔特第二逝世后担任总编辑30年,他对报纸业务进行过多次改革,聘请最好的作家为报纸撰写稿件,努力使报纸办得高雅不俗。

d.除了《泰晤士报》总编辑的努力外,该报的成功与沃尔特家族不断改进传播技术也有关联。

e.《泰晤士报》的成功还有赖于英国对世界的扩张造成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

⑥科贝特于1802—1835年创办的《政治纪事报》,该报揭露了新闻界在津贴制度下丧失表达自由的各种情形。

⑦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维护“人民宪章”为标志的英国工人运动高涨,出现了众多的工人报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37年创办的《北极星报》(Northern Star,周报)。(2)杂志

①埃斯特拉格爵士创办的《雅典娜信使》和《绅士杂志》都以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为主要内容,因而被视为英国最早的杂志。

②在18世纪的英国杂志中,第一家首推笛福的《评论》(1704—1713)。

③由斯蒂尔和艾迪生于1711—1714年出版的《旁观者》(Spectator)杂志(日刊),是英国最早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杂志。

④1731年凯弗创办的《绅士杂志》是份月刊,内容五花八门,初期因打破禁区报道国会新闻而出名。在英国新闻史上,它首次使用了“Magazine”(杂志)这个英文词作为刊名。该刊出版至19世纪。

⑤19世纪上半叶创办的杂志,呈现专业化趋势。

7.1855年至20世纪上半叶:报刊大众化的趋势与通讯社的诞生(1)便士报风潮与《每日电讯报》

①便士报是英国报刊全面大众化的起点。

a.最初,便士报的创办者们大都以为只要降低了报价、扩大了读者就能够赚钱,在新闻业务方面并没有多少改进,不适应新的读者群。

b.报纸大都没有重点地罗列新闻,段落很长,标题呆板,以枯燥的政治新闻为主,全文刊登演说词,缺少轻松的娱乐性新闻。

②成功者:《每日电讯报》。

a.1855年9月17日《每日电讯报》改为便士报。

b.不惜花费,注重采写第一手新闻,刊登特约作者的文章,注意以大众化的形式推出新闻和评论,迅速打开了销路。

c.大胆采用美国式的编辑方式,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聘请高水平的记者和作家参加报纸工作,扩大报道面,根据读者的特点采写新闻。

③便士报风潮之后便是晚报的兴起,这也是英国报刊大众化过程中的一景。(2)以“三每”报为代表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

①哈姆斯沃思于1896年5月4日创办了《每日邮报》,定价半便士。报纸提供的新闻相当全面而丰富,文字简洁,标题生动但不煽情,精编、易读是该报处理新闻的中心政策,读者对象不仅包括下层大众,也涵盖中产阶级。

②1900年,皮尔逊创办《每日快报》,成为《每日邮报》的主要竞争对手。该报适应英国较为年轻的一代人,使美国风格英国化。

③1903年,哈姆斯沃思再创办《每日镜报》,这是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型报纸。(3)当代英国的新型大众化报刊阶段

从60年代开始,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新型大众化报纸成为读者新宠,其代表便是星期日报纸《世界新闻报》和日报《太阳报》。(4)报纸大众化过程中通讯社的诞生

①1851年,德国人路透在伦敦创办了路透通讯社。1858年,路透挨家推销他的新闻稿,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在内的一批较著名的报纸成为他的订户,业务量大增。

②路透社主要提供国际性的新闻稿,与此同时支撑大众化报刊发展的还有另外几家通讯社。

③通讯社的出现,结束了伦敦大报垄断新闻来源的局面,首都较小的报纸和地方性报刊不再仰仗大报纸的消息,从而使得大众化报刊的发展得到了可靠的动力。(5)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自然划分的形成

在20世纪初,各报刊逐渐确定了自己的读者对象和风格,形成在便士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众报纸”、沿袭传统的严肃风格的“高级报纸”两大类型。

8.密尔和马克思的新闻观(1)密尔1859年的《论自由》

①密尔于1859年出版的著作中,总结了法国大革命的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

②他认为实行言论自由的政策对社会是有利的。(2)马克思1862年提出“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思想

1862年,马克思开始在他的《资本论》手稿中多次论证了以下观点:

①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发生在英国的新现象,并且从经济学角度首先把一种精神消费

——阅读报纸,与面包、牛奶、肉、啤酒、衣服等物质消费资料并列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

②1880年,他在生前最后公开发表的文章《工人调查表》中,把“买报”列为一般工人(已经不仅仅是英国城市工人)的“日用必需品”。

9.19世纪末至20世纪,英国报团的形成和发展(1)大型报团的形成

①英国第一个报团即哈姆斯沃思的报团,该报团通常被称为“北岩报团”。

北岩1888年自己创办首家刊物《回答》获得成功,接着创办了一系列杂志。他于1896年创办《每日邮报》、1903年创办《每日镜报》、1905年购买星期日报纸《观察家报》、1908年控股《泰晤士报》。他开创了富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业。

②贝瑞兄弟1901年创办《广知世界报》,接着买下《星期日泰晤士报》,并于1926年取得原属于罗瑟米尔报团的“混合出版公司”,1928年购得《每日电讯报》。1937年,兄弟分家,哥哥W.贝瑞(受封凯姆罗斯勋爵)得到《每日电讯报》等主要报刊,该报团被称为“凯姆罗斯报团”;弟弟J.贝瑞(受封肯姆斯莱勋爵)得到《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几十家报刊,该报团被称为“肯姆斯莱报团”。

③艾特肯先生(受封比维布鲁克勋爵)1915年买下《旗帜晚报》,1916年控股《每日快报》,1918年创办《星期日快报》,从而形成又一较大的“比维布鲁克报团”。(2)报团相互兼并

①1953年,汤姆森来到英国经营电视业和报业,购买了一些地方报纸,1959年吞并肯姆斯莱报团,从而形成“汤姆森集团”。

②1951年,北岩的外甥塞西尔·金掌握了《每日镜报》,并于1958年买下“混合出版公司”,形成“镜报集团”。1961年,金与汤姆森在吞并奥丹斯报团问题上激烈竞争,最后金取胜。

③1960年,在30年代合并组建的《新闻纪事报》和《明星晚报》被罗瑟米尔报团购买,分别合并于该报团的《每日邮报》和《新闻晚报》。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报业的转折(1)1985年3月4日第一家彩色电子排版的全国性新报纸《今日报》,创办者是一位实业家艾迪·沙阿。该报成本仅为其他报纸的一半,创刊号就发行了150万份。它还是英国第一家每周七日刊的日报。(2)在新的环境逼迫下,默多克首先采取了行动,将他的新闻国际公司搬出街道舰队街,迁到伦敦东郊的新事印刷厂街区——瓦坪。其后两年,又有17家全国性报纸迁出瓦坪。(3)这一转折并非仅仅是排版技术的变化和为各报带来更多利润,它也引发了一系列编辑部结构、报纸内容和发行方式的改革。报纸将更多地受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而不断改变着编辑部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采集新闻的工作方式。

11.英国广播电视业的诞生和发展(1)广播电台的诞生,BBC公共广播独占体制的形成

①1922年11月14日,马可尼公司联合另外五家电器制造商,集资组建英国广播公司播出节目,是为英国面向公众广播的开端。

②几年后,英国国会鉴于广播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决定采用公共企业的形式经营广播事业,使之既不为私人占有,又不为政府直接控制。1927年起,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改组为公共机构英国广播公司(BBC)。(2)电视台的诞生,独立电视局、进而独立广播局的建立

①1930年BBC在考文垂播出有声电视图像,内容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②1954年8月,国会通过电视法案,允许开办民间商业电视台,组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

③1972年,国会同意开放商业广播电台,于是独立电视局改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3)独立广播局的撤销,真正形成公营、民营两大广播系统

①1991年初,独立广播局被撤销,分别建立独立电视委员会和广播管理局。

②原来的商业台在发射设备和业务上受控于独立广播局,节目制作与各台分家,各台无法真正独立,实际上不允许出现全国性的商业台。现在各个民营商业台在设备和业务上可以独立运行。1992年,英国第一家全国性的民营广播电台开播。

12.英国新闻传播业目前的格局(1)媒介集团

英国的主要媒介集团有以下几家:①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②NTL公司;③英国独立电视公司(ITV)。(2)报纸

英国的报纸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地方报纸两大类。有代表性的英国报纸有以下几家:

①《泰晤士报》,目前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至今通常被视为世界第一大报,素有消息灵通可靠、言论权威的声望。

②《卫报》,英国一家高级报纸,该报的风格较《泰晤士报》活跃,就内容而言,《泰晤士报》相对“保守”些,而《卫报》相对“激进”些。

③《每日电讯报》,全国性日报,也是现存最早的便士报,但早已不是当年的便士报了,读者从社会下层转换为以社会中层为主。

④传统的大众日报《每日邮报》、《每日快报》和《每日镜报》。

⑤当代的大众日报《太阳报》和星期日报纸《世界新闻报》。这两家报纸都属于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

⑥《金融时报》,英国最大的金融日报。(3)杂志

①1828年创刊的政治性综合刊物《旁观者》周刊,读者对象为知识分子、议员和商人。

②就对世界影响而言,杂志中《经济学家》周刊居第一位。创刊于1843年,现在已是综合性新闻周刊。(4)通讯社

英国的主要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是路透社。在该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以后,它的发展方向重点转向了经济和金融信息,在外汇交易信息和服务市场的信息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5)广播电视台

目前,英国的广播电视公司有5家:即BBC、独立电视公司、四频道电视公司、五频道公司(Five)以及英国天空广播公司(默多克控股)。BBC和Channel4为公营,另外三家为民营。

三、法国新闻传播史

1.150多年王权对报刊的集权控制——三家官报一统天下(1)1631年1月,让·马丁和书商路易·旺多姆出版了法国第一家新闻性周刊《普通新闻》。(2)三大官报

①1631年5月30日创刊的《公报》,由于创办者泰·勒诺多。有当朝首相黎塞留的支持,获得国王路易十三的出版特许状。该刊的主要内容为新闻。

②1665年1月,在官方的支持下由议员萨洛创办了《学者报》。该刊旨在发表科学和文学报告、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对发明的评审。

③1672年,另一位王国的宠信维泽创办《文雅信使》,开始内容较杂,后来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

这三家官方特许的报刊(当时“报”与“刊”不分)分别在新闻、科学、文学方面垄断了法国的思想传播。(3)法国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未经特许的报刊。这些报刊多数在荷兰出版后运到国内秘密发行。(4)1777年元旦,法国才出现第一张日报,即由印刷商科朗塞和化学家卡德·沃创办的《巴黎日报》。主要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刊登一些实用资料和琐屑新闻。

2.1789—1881年:法国确立新闻出版自由的近百年磨难(1)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1789年—1799年)

1791年8月22日,制宪议会通过新闻责任法,对滥用出版自由作出规定。至此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很快就被一系列的政治权力的更迭打破。(2)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1799—1814年)

拿破仑于1799年12月24日公布的《共和八年宪法》,实际上取消了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新闻出版自由。1800年1月,他颁布法令,一下子取缔了60家报刊,并规定巴黎只准保留13家,重新建立出版许可制。至此,在新闻出版方面,法国退回到了封建王朝时期。(3)波旁复辟王朝时期(1814—1830年)

①国王路易十八于1814年5月保证尊重新闻出版自由,但是181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