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除病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1:49:30

点击下载

作者:杨力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祛寒除病根

祛寒除病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祛寒除病根作者:杨力排版:KingStar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1ISBN:9787553746289本书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寒为百病之源

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源,就是说寒邪是一种极重要的致病因素。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寒性凝滞,滞则易闭阻经脉,寒性收引易致经络挛急而疼痛。寒伤人,有外伤寒邪及寒从中生两大类,从中生者,阳虚则寒,尤可致脏寒;寒邪从外入侵者,可伤害人体的血脉、筋骨及五脏,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冬天寒邪易伤心,是诱发心绞痛、中风、抑郁症等疾患的元凶。冬春之交,寒邪入侵,还易引起外感发热,继而导致多种疾病,汉代大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一部以寒为主的外感热病专著。

寒邪尤其易伤肾,经(《黄帝内经》)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还易伤肺,经(《黄帝内经》)曰“寒伤形”、“形寒饮冷则伤肺”,足见寒邪伤人危害之至。

寒体的人,更易受寒,其感受寒邪,犹如雪上加霜,危害更大。女性、老人、儿童、疲劳之人、有慢性病的人……都是寒邪的易感人群。所以体弱受寒、体强防寒,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温阳祛寒,才能寒去而无病。

本书对寒邪的危害作了精湛的论述,又全方位地对内外寒邪的防范、治疗,结合药食、针灸、运动等介绍了非常有效的、实用的措施,相信该书将给广大读者对怎样防寒、如何祛寒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启示。

最后,祝读者朋友们健康长寿!杨力2015.6.10北京绪论体寒是百病之源寒气重创免疫力认识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病毒、细菌等外来异物,处理衰老、受伤、死亡等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和被病毒感染等细胞的一种能力。寒气和我们身体的免疫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温下降1℃,免疫力下降30%;体温升高1℃,免疫力则提高5~6倍。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免疫力的提高并不是白细胞数量的增加,而是单个白细胞战斗力和命中率的提升。

寒气为什么会对免疫力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寒气让血液循环不畅通了;二是因为寒气让酶的活性降低。寒气让血液循环不畅通

血液循环畅通,免疫力也会随之提高,因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白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在我们的身体中巡逻,巡视我们的身体中是否有异物侵入。一旦发现异物,它们就会立刻处理,同时还会召唤后援队,从而驱除侵入我们体内的细菌或病毒,使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白细胞是人体中负责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会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白细胞存在于血液中,体寒会影响血液循环的畅通;血液循环不畅,则白细胞不能迅速赶来支援;如果赶来支援的白细胞数量达不到驱除病毒、细菌所需的数量,免疫系统也无法战胜病毒或细菌,人就会生病。因此,提高体温、保持血液畅通与提升免疫力息息相关。白细胞存在于血液中,体寒会影响血液循环的畅通。寒气让酶的活性降低

身体活动需要酶的参与。酶,是人体内生化反应必需的“催化剂”。消化食物、分解酒精、吸收营养、排出废弃物、新陈代谢等,所有活动都需要酶作为催化剂。酶是人类维持生命、进行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在动物组织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

人们经常说酶怕高温,指的是食物中的酶经过加热会失去活性。从体温的角度来说,体温升高,酶的活性也相应增强。酶失去活性的最低温度在48℃以上,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感冒引起的发烧也是因为身体希望通过促进血液流动、提高酶的活性来增强免疫力,击退病毒。因此,感冒症状刚开始出现时泡个热水澡、泡泡脚、喝些热姜汤、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都是为了在人体内外部构建一种使免疫系统更容易战胜病毒的环境,提高酶的活性,进而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尽早痊愈。如果你觉得身体发寒,那可能意味着你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了,这时你需要给身体多一些温暖,想办法使身体暖和起来,会有利于身体免疫力的恢复。认识酶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大多为蛋白质。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之速率提高上百万倍。寒气让你食而无味胃部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没有脂肪和肌肉等,喜温恶寒,最容易受到寒气的影响。一般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胃部受凉或是过食冷食冷饮时,总是会很快有反应,出现胃不适;若长期过食、生冷食物,就容易造成食欲减退。

炎热的夏季,生吃些蔬菜水果,或是喝些冷饮,喝些清热去火的凉茶,会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并有很好的开胃作用。但若长期大量食用,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那就不是开胃而是伤胃了。寒气使胃液分泌减少

胃喜温热而恶寒冷,高温有利于分解食物,而低温则延长了处理食物的时间。因此,中医一贯提倡饮食宜温热。

胃会分泌黏液保护胃壁,分泌消化液及胃酸来帮助消化。而经常过食生冷蔬菜水果、冰棍、饮料等冷食冷饮,寒气会随之进入身体,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使其血管收缩,胃液、胃酸分泌减少,胃肠的消化蠕动力量减弱,从而降低了分解食物的能力,食欲自然下降,消化不良,还会造成腹胀,甚至作呕、想吐等,时间久了胃病也就出现了。急慢性肠胃道疾病患者,更应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胃部不适者尤其要注意饮食,脾胃虚寒者应多吃黑豆、老姜、胡椒、猪肚等温胃散寒的食物,禁止或少吃生冷食物,从冰箱取出的水果,应在常温下放置1小时后再吃。饮食定时定量,宜清淡,要少吃过甜、过酸、过咸、过辛、过热的食物。同时,中医认为,任何人生气后,都不要马上进食。寒气也会给咽喉带来伤害

除了会给肠胃带来不利外,寒气也对食道、咽喉等部位带来伤害,引发这些部位的炎症等。其原因就在于寒气使这些部位的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抵抗力也随之降低,不能及时杀灭病毒与细菌,给它们在这些部位繁殖的机会,从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病变。

咽喉的不适一方面会直接影响进食欲望,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胃部健康,又进而再次影响食欲。注意饮食寒气

让人体受寒的寒气并不只是自然界中所产生的,饮食中嗜食生冷、冷饮、寒凉食物与饮料等,也会使咽喉等部位受寒。嗳气,俗称打嗝,西医属胃胀范围,其致病因素有多种,受寒邪侵袭是其中之一。胃部受寒气的影响造成蠕动消化不利,嗳气就是要把滞留在胃部的冷空气排出体外,以恢复胃部机能。要改善胃寒造成的胃胀气,应该温胃散寒。具体说来,可以适当地喝一些暖性的饮料,如红茶、姜枣茶、红糖姜饮等,可以起到较好的温暖脾胃作用。在中医看来,肠胃是一整个系统,食道、咽喉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食道和咽喉往往是寒气侵入人体的第一通道,因而最容易感受到寒气带来的伤害。体寒的人更易疲劳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从生理上来说,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的堆积,使肌肉张力下降会产生疲劳感。天气越是寒冷,体温越低,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就越多,人体也就越容易产生疲劳不适感。疲劳综合征

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并伴有多种神经、精神症状,但无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

对于现代人来说,“疲劳”、“累”、“过劳死”这些词都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人,甚至自己也每天都在喊着“累”,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患上了“疲劳综合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呢?除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外,中医认为,体寒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工作、生活上的巨大压力外,现代人饮食嗜生冷肥甘,夏季过度使用空调、电扇等消暑设备,使身体受寒机会增多,体内普遍存在寒气,体内的血液循环受阻,垃圾增多,也是都市“疲劳综合征”人群越来越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体寒使血液供应受阻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水谷精微则是血液生成的基础,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与生血有密切的关系。而寒气不仅影响人的食欲,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还会影响食物精华,也即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管,进而影响血液的生成与供应。正常血管中血液流动畅通无阻。

血液供应不足,则氧气供应不足,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也会因缺氧而受到影响:肌肉缺血缺氧,自然会软弱无力;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自然会感到困倦。寒气使体内的代谢废物更多

身体寒凉,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产生热量,同时在寒凉的身体状况下,同样数量的能量所产生的热量也在减少,这就导致同等情况下体内产生的毒素和垃圾更多。体内存留的毒素和废物多了,会造成代谢紊乱,阻碍气血正常运行,破坏脏腑的功能及腑脏之间的相互协调,也使身体产生疲劳感。

此外,代谢废物需通过血液的顺畅流通而排出,但体寒却使血液流通不畅,代谢废物就无法正常排出,反而大量积存在体内,自然又加重了疲劳感。当血管中的垃圾过多时,血液供应就会受影响。雅痞感冒,又称“雅皮士感冒”,是一种慢性疲劳综合征(时间长,一般都在6个月以上),因其症状与感冒类似,又主要流行于都市白领一族而得名。这种病虽然让人陷入无法解释的疲倦感、肌肉痛、头晕、头疼、失眠、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甚至会出现精神抑郁,但却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因此刚出现时被很多人认为无病呻吟。随着它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加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猝死的危险,可说是“过劳死”的预备军),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重视。寒气入心,面色无华有的人脸色淡白或苍白,身体的体温偏低,造成气血停滞、流通不畅所致,中医认为这正是“寒湿”重的表现。心脏功能正常时,面色就会红润有光泽;相反,心脏功能失常时,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脸色就会苍白没有颜色。认识心脏

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位。人类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外形像桃子,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重约350克。一般来说,女性的心脏通常要比男性的体积小且重量轻。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脏功能直接决定着人体血脉的运行,而血脉运行的良好与否,可以从我们的面色上清楚地显示出来。如果心脏受到寒气的影响,使心血供应不足,面色就会显得淡白或苍白,没有血色和光泽。心主血脉

所谓“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有赖于心和脉的互相合作,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是由心气的作用来实现。只有心气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从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给周身组织器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心藏血脉之气”、“心主身之血脉”。藏之于心的这种“气”,就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这正应了“心主血脉”、“诸血皆归入心”的这一中医认识。中医认为,心脏主宰着血脉的运行,现代医学也证实了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一旦心脏受寒,血液供应受影响,血管末梢就会首先受到影响。人体内密集的毛细血管。心脏动力的良好直接关系着毛细血管中血液的供应。脸上血脉最丰富

脸,是人体血脉(或说毛细血管)最为丰富的部位,再加上脸部的表皮层最薄,因此心的气血旺不旺,很快可以从脸色上反映出来。

机体的心脏功能正常,则面色自然会红润有光泽;相反,饮食上嗜食生冷或贪凉,易使心阳耗损,心脏功能受到影响,会导致功能失常,再加上对血脉的影响,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脸色就会苍白没有光泽,或蜡黄没有生机,甚至会出现青紫色。

所以,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反映到面部上,中医学所论“心者,生之本……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就是这个道理。注意脸色

成人脸色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应尤其注意心脏健康。一般来说,患有狭心症、心肌梗死的人,或有潜在病因者,都有一个红扑扑的脸蛋。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体内热量分布不均,脸色自然就容易潮红。心有寒气除了会表现在面色外,还会表现在舌头上。因为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与舌体相关联,舌依赖心的气血以保持舌体的生理功能,故心有病时往往反映于舌上,使舌质呈现暗白。除了心有寒气会影响到面色外,脾、肾中有寒气,也会从面色上表现出来。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寒,血液供应不足,则易导致面色萎黄、蜡黄,没有光泽;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寒,水分代谢不能正常运行,则易出现面色局部发黑,如黑眼圈等。体寒导致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简单来说,也就是女性因为月经、劳累或是生气等情绪波动,出现乳腺生长出一些柔软的肿块,这些肿块往往会在月经或情绪平利之后自行消失,但是有的女性这种自身消肿的能力不足,造成情绪平复之后仍不能自行消退,从而出现的一种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中医认为,现代女性体寒状况普遍严重,体寒不仅使女性气血不畅,同时也使痰湿、血瘀等垃圾凝滞不易排出,由此造成现代女性乳腺增生日益加重。

现代女性患乳腺增生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现代女性体寒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认识乳房

乳房是女性性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分泌乳汁、哺育后代的器官。女性乳房的纵切面犹如一棵倒生的树。其“根”为乳头,而“树冠”则是分支众多的呈辐射状排列的乳腺叶。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5个叶,每个叶又分为若干小叶,每个乳腺叶都有一个输乳管,开口于乳头。受寒使内分泌失调

冬季天气寒冷,特别是对身体本就怕冷的女性而言,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就很容易着凉或患上伤风感冒。但受寒给女性带来的伤害远不止这些,更有机体内部的深层影响。尤其是身体素来虚弱的女性,一旦受到寒冷的刺激,还会使体内的激素和内分泌出现失调和紊乱,导致黄体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致使雌激素长期打击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持效果,乳腺导管和小叶在周而复始的月经周期中过度增生,便形成了乳腺增生。各类药物的滥用,尤其是避孕类药物的过度使用,是女性体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乳腺增生

中医称为乳癖,主要表现为乳房中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与月经周期相关,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寒气使痰湿、气血凝滞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生多与脏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是痰湿结聚,气血凝滞而形成的肿块。机体受寒,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于经脉,乳房脉络瘀阻而发病,不通则痛,引起乳房疼痛;再加上乳房长期得不到津液和气血滋养,功能进一步下降,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疾病也就诱发了。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嗜食生冷、高脂、高能量食物,再加上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女性体寒多发的原因,也是打乱内分泌、诱发乳腺疾病的重要原因。此外,现代女性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使雌激素的摄入长其过量,也打乱了内分泌平衡,使乳腺分泌异常,雌激素、黄体酮质量和腺体构造都呈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乳腺细胞的活跃度增高,也加剧了乳腺增生的可能性。脾胃虚寒,脸上痘痘冒不停中医讲究饮食平衡,不能过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不食、偏食,否则都易造成脏腑功能的失调,损伤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出了问题身体就易生病。体内产生垃圾是必然的,垃圾产生得再多,只要能够顺畅地排泄出去,也是没问题的,就怕垃圾堆积在体内,那问题就多了。认识痘痘

痘痘,也即青春痘,又称为粉刺、痤疮,是人体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多发于青少年。脾胃虚寒使消化吸收能力差

食物进入胃,消化后本来应成为气血,但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差者,食物进入胃后就不能全部转化成气血,不能全部消化的部分就会堆积在体内,成为垃圾。垃圾多了,就需要更多的排泄方法,于是就容易长痘痘。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差呢?原因就在于喝冷饮凉茶,吃凉食过多,吃了太多的消炎祛火类药物,夏天整天吹空调,脾胃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完成工作,当它整天高强度的工作,疲劳过度又得不到休息时,自然就会慢慢开始罢工了,长期下去,脾胃又怎么能不虚弱、功能不变差呢?如果不想胃罢工,那么饮食就要注意了,还是不要过食难以消化的生冷、油腻类食物,也不要滥用消炎祛火类药物。垃圾排泄途径被改变了

体内产生的垃圾多了,就一定会长痘痘吗?答案是否定的。垃圾产生得再多,只要能通过大小便顺畅地排泄出去,体内没有堆积,也不会产生痘痘。之所以会出现痘痘,也是因为大小便未将所产生的垃圾全部排泄出去,从而需要从皮肤排送一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体最重要的垃圾排泄途径是大小便。大便负责排泄皮肤表浅的垃圾;小便负责排泄血液、深部的垃圾,如痰湿。

这些痰湿会随血液在周身流动,因为人体头部有7个孔窍,而且脸部的皮肤更为细嫩,痰湿就会上升到这里寻找往外排泄的机会。因为不可能一次性排尽,有些痰湿就会沉淀在皮下,甚至污染血液,于是皮肤上就会冒出痘痘来了。长痘痘就是上火了?如果你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乱吃祛火药物或食物,那么不但痘痘难以祛除,反而还会给你的肠胃及整个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些人,一见长了痘痘,就认为自己上火了,就会找清凉祛火的中药或凉茶来吃。祛火的药没有不寒凉不伤脾的。有痘痘本就脾胃虚了,再用寒凉一攻伐,就更加虚弱了,更多的痘痘就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人的头面部容易上虚火,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所致的肾阳不足、肾气虚,使头部血液供应减少,于是出现了眼睛干涩、口干、咽干、咽痛等上火症状。这时若再用寒凉药物,人体的正气就更虚了。长痘痘还是不要随意饮用、食用各种寒凉的茶饮、食物、中药,不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使痘痘更严重。专题寒气往往会与其他病因结合

日常生活中,受寒在所难免。单纯性的受寒较易解决,只要排除寒气便可恢复健康。但若寒气与其他病因相结合,那么祛寒治病就不容易了。寒与瘀

人体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就像水在寒冷的冬天会结冰一样,寒气侵入机体血脉后,会导致气血运行出现障碍,严重者则凝结不通而出现疼痛症状,如头痛、骨节痛、腰腿痛等。《黄帝内经》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

寒气会引起气血的瘀滞,气血瘀滞过久,形成瘀血,寒和瘀又可以结合起来,使疾病复杂难治。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中风,就有寒和瘀的双重特征。对于这些病症,如果只知道祛寒而不化瘀;或是只知活血化瘀,而不驱除寒气,就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寒气还会造成体内水液的运行障碍,引发各种痰瘀的形成。如多痰咳嗽、呕吐、大便不成形、腹泻、女性白带增多等,都是寒瘀结合引发的。单纯性的关节疼痛(比如老年人常犯的老寒腿)、头痛(尤其是血管性)等疼痛病症背后都是寒瘀在共同作怪。

寒气还会造成筋脉运行的障碍。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人的筋脉也不例外,在寒气的作用下,筋脉收缩会引起抽筋、静脉曲张、冠心病等。寒与湿、热

寒气会和湿邪结合,形成寒湿。许多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就是如此,肌肉关节疼痛不适,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关节肿痛。这时,即要除湿,又要祛寒,不可能短期治愈。

此外,若寒气长期积存在机体里,也可能化热,导致身体表面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生痤疮,而身体内里却是冰凉怕冷。如果被这些假象所迷惑,用清热泻火的方法,结果使疾病越治越重。寒与虚

寒气往往还会与身体的各种虚证结合在一起,形成虚寒。体虚也即正气虚,可表现为气虚,也可表现为血虚,与寒气结合在一起,机体往往表现为食欲缺乏、口淡、吐沫、气短、大便稀薄、或泻下未消化的食物、舌淡白等。

具体说来,脾胃虚寒最为常见,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都是脾胃虚寒证。如何确认自己体内是否有寒湿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些症状来判断:看舌苔,若发白则代表有寒;若还伴有口臭更是体寒的表现。口腔溃疡反复不断;流清鼻涕;咳稀白痰。脸上痘和斑层出不穷。流汗,且是凉汗。爱打喷嚏,特别是早晨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发冷。经常腹痛、腹泻,或是大便稀薄不成形。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手、脚长年冰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我们的体内为什么会有寒气?寒气都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内部生成的,还是从外部入侵而来的呢?

在这一部分内你不仅会了解到寒气在体内生成的原因,以及外部寒气入侵我们身体的途径,同时你还可以对照发现自己身上都有哪些易感染寒气的不良习惯,以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同时也给出了一些防寒的小建议,从而减少寒气入身的可能。Part 1寒由何来体寒的标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体寒呢?你的面色和舌苔上就有显示:看面色

面色白:多为虚寒或失血所致。

面色萎黄,没光泽:常见于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易于受寒、惊风、气血瘀滞、剧烈疼痛等,都显示体内有寒气。

面部浮白,颧骨周围嫩红: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是肾虚有寒、瘀血水饮停积;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熊猫眼”,是血瘀寒积。从现代医学来讲,黑眼圈是因为静脉血的流速缓慢,造成眼部周围肌肤红细胞供养不足,二氧化碳等积累过多,血液的颜色变得暗沉,色素沉积在眼底,肌肤就显出了深深的阴影。只要我们让静脉血管的血流速度欢快起来,不要让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积累,自然也就不会有黑眼圈了。看舌苔

舌苔白厚而腻:是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是寒饮水积。

舌面润泽欲滴: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说明阳虚而有寒气。舌苔,中医术语,是指人体舌面上的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一般是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正常情况下,在咀嚼和吞咽动作,及唾液、饮食的冲洗下,舌头表面的物质会不断被清除,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只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但当人患病时,因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会变厚。事实上,舌苔是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所以舌苔的变化在中医看来,也是观察脏腑健康的最好媒介,脏腑的寒、热、虚、实,以及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都可以通过舌苔反映出来。

如何判断体寒处于何种程度呢?下面这三个小测试可以轻松帮你做出判断。

测试1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注:如果您符合以上六条中任意3项,您的身体已经处于轻度体寒状态。

测试2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胀;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注:如果您符合以上六条中任意三项,您的身体已经处于中度体寒状态。

测试3

1.尿频或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一夜睡醒,仍感觉手脚冰冷;

4.起床时经常有手脚发麻的感觉;

5.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胃部经常胀气。

注:如果您符合以上6条中任意3项,您的身体已经处于重度体寒状态。身体最易受寒的6个部位

寒气都是从哪里侵入我们的身体呢?了解寒气入侵的线路,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预防,提前将寒气阻挡于体外,做到未病先防;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快捷、更有的放矢地驱除寒气。

一般来说,寒气入侵身体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处:头部

高处不胜寒,头部是人体制高点,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中医指出,寒气最易侵袭的便是人体的阳气,因此,寒气侵袭人体时,头部首当其冲。如果寒气从头部入侵,那么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头沉的症状,这其实就是寒气侵入头部的体现。如果寒气多次侵入头部,那么就会使人患上偏头痛或顽固性头痛的毛病。口鼻

嘴巴是食物进入人体必经的一道关口,寒冷冰凉的饮料、食物都通过嘴巴把寒气带到胃里;鼻是空气出入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入侵肺部。如果口鼻遭受寒气入侵,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冬天人们之所以戴口罩,防止寒气的侵入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毛孔

毛孔分布于全身上下,如果毛孔张开时受寒,寒邪便会乘虚而入。对于运动后出汗者来说,淋雨了或者吹空调了,都会导致寒气入侵,进而得病。如果寒气已经入侵,那么就应及时喝生姜红糖水,使寒气从毛孔排出,最终达到预防患病的目的。肚脐

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腹部,尤其是肚脐处,是最容易受寒气侵袭的地方。夏季夜间贪凉不盖被子,腹部就很容易受凉,给寒气入侵的机会,从而导致腹痛、腹泻。此外,一些年轻爱美的女性喜欢穿露脐装,也最容易使脐部受寒,引发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背部

人体背部分布有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阳气最盛、寒气最易入侵的部位。背部经常受寒,时间一长就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慢性腰腿痛等症。当然,如果能够将寒气从背部排出,那么就可以治疗这些疾病。至于治疗方法,则可通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进行。

一位30出头的女性,患有严重的腰痛、痛经等症。看中医时,发现她背后尤其僵硬,也比身体其他部位冷。查问得知,原来她从小到大睡觉时盖被子只盖前面,后背总是露在外面。脚底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底是寒气最易入侵的部位。如果经常行走于冰冷潮湿的地方,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空调对着脚底吹,都会导致寒气侵入。鉴于此,大家可以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泡脚,如此就可将寒气从脚底逼出去。

虽说寒气无孔不入,但有针对性地将以上部位保护好,也会对寒气的入侵产生较好的抵抗作用,减少一些寒气入侵的机会。身体各器官基本都在脚上有反射区,脚受凉也即让身体器官受凉。营养不足或过剩都会使体内生寒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日常饮食来维持,但是如果身体摄入的营养成分不足或是过剩都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体寒状况。营养不足

缺铁 铁摄入不足易导致贫血,体内血量不足或血红素、红细胞偏低,也会出现体寒。

铁元素,尤其是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且比非血红素铁更易吸收,而非血红素铁与动物性蛋白质、维生素一起摄入可提高其吸收率。所以,要改善缺铁造成的体寒,饮食中应适当增加些肉食,尤其牛肉、羊肉,补铁祛寒效果最好。牛肉富含铁,可改善贫血。

缺维生素E 维生素E可以扩张末梢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怕冷怕寒的状况。

改善维生素E缺乏造成的体寒,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坚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还富含油脂,给身体增加热量。

缺碘 碘可合成甲状腺素——人体内促进一般组织代谢的主要激素,一旦体内甲状腺素不足,则体内热量的生成会受阻;此外,现代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也很多,也会影响热量的生成。这两种状况,都容易形成体寒。

要改善甲状腺素不足或是甲状腺功效减退造成的体寒,可适当增加海带、紫菜、裙带菜等含碘蔬菜的摄入。海带富含碘,可促进甲状腺功能。坚果富含维生素E,可扩张末梢血管。营养过剩

进食过量或过快 进食过量或过快,不仅会导致肥胖,也会引起体寒。因为进食过多或过快,会造成肠胃运动减慢,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食物,大半血液就滞留在肠胃中。腹部集中的血液多了,能够循环流通到肌肉、四肢手脚的血液自然会减少,肌肉和四肢手脚就会怕寒怕冷。所以,日常饮食以八分饱为佳,并应注意控制速度,增加咀嚼次数。

脂肪过剩 进食过多,或摄入脂肪过多,会增加心、肺等器官的负担,使心肺机能减弱,使血液生成与循环受阻,不能满足身体末梢的需求。

此外,身体的脂肪过多时,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的吸收也会受到妨碍,可能造成营养不足,进而也易导致体寒。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影响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会影响到机体对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的吸收。

水分过剩 体内若水分过多,不仅会使身体的热量流失更快,还会因代谢过度造成肾脏机能低下,导致恶性循环。此外,体内水分过剩,也会造成下半身脂肪堆积,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

如果过多摄入某些营养素,又不能及时在体内代谢掉,就有可能引起中毒,影响某些身体机能而出现体寒。

蛋白质过剩 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肝、肾的代谢负担,同时还会阻碍铁的吸收。熬夜耗气血,寒气入侵有内应

熬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到凌晨三四点,手脚就会冰凉、发冷,大脑也会变得不好使了,这都是因为气血损耗过多、热量大量流失造成的。有了气血大量消耗这个内应,外界的寒气自然就有了最佳的入侵机会。

有的人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经历:狂欢一夜后,次日就病倒了。其中的原因就是熬夜内耗气血,而使寒气得以入侵经络阻塞的结果。经络不通,人自然就会生病了。影响激素的分泌

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时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在黎明前分泌,可以促进机体的糖类代谢,保障肌肉的发育;生长激素一般在入睡后产生,既可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能延缓中老年人的衰老。

因此,中医认为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6点,否则就会影响人体激素的正常分泌。引起各种紊乱症状

夜间的活动,不管是耗力气的还是动脑筋的,都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气血大量消耗之后,自然就会出现气血供应不上的情况。偶尔熬夜一般不会有什么明显不适,但熬夜次数多了,就容易引发机体生物钟紊乱、睡眠周期紊乱、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紊乱及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各种紊乱症状。每天睡足6~8个小时,身体的代谢、内分泌及脏腑器官等各项功能才能保持正常运转。影响大脑供氧量

人的神经中枢——大脑一刻也离不开氧气,成人的大脑约重1500克左右,占体重的2.5%~3.0%,所需血流量占心脏搏出量的15%~20%,所需氧耗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5%。大脑氧消耗高、储备低,缺氧耐受力极弱,片刻都不能缺血、缺氧,几秒钟的缺氧就会引起头晕、眼发黑、冒金星甚至晕厥、不省人事等状况,危及生命。

休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大脑充氧的过程,也是人体免疫功能得以修复的过程。熬夜时大脑需氧量会大大增加,同时充氧过程也受到妨碍。熬夜会给大脑带来疲劳感和损伤,这种疲劳感即使经过好几天的正常睡眠也无法恢复,而损伤甚至无法通过补觉来修复。影响肠胃循环

人体的胃部除能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用以消化外,还会分泌TFF蛋白——一种可自我保护的、冻胶状的黏液物质。它可以在胃黏膜上形成一种黏液膜,保护胃黏膜不受坚硬或尖锐物质的伤害,并阻止胃酸腐蚀胃黏膜、胃蛋白酶消化胃黏膜。

TFF蛋白的分泌是随着人体生物钟的节奏自动调整的,一般晚上分泌较多,尤其是夜间熟睡时分泌更多,而白天分泌较少。研究发现,夜间熟睡时分泌的TFF蛋白,相当于白天分泌量的20~30倍。经常熬夜的人,胃部分泌的TFF蛋白较少,从而影响胃的修复和保护能力,故容易发生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影响气血的营造

熬夜不仅是一种损耗气血的事,同时,熬夜还占用了人体营造气血的时间,造成气血双重甚至多重损耗。夜晚本是身心劳累一天后的休息时间,睡眠是给身体休整、气血补充的最好方式。夜晚睡好了,第二天才会精力充沛。该休息时不休息,还在疯狂地活动,必然会导致体内气血极度困乏,不能正常运行。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了,也就无法抵御外来寒气的入侵,使之得以乘虚而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