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历法及其它古代历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2:43:11

点击下载

作者:[英]杰弗·斯垂伊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玛雅历法及其它古代历法

玛雅历法及其它古代历法试读:

无比感激我的慈母艾琳

感谢以下几位为本书提供插图:威尔·斯普林(Will Spring):4、15、30页;斯文·格隆美尔(Sven Gronemeyer):49页;编辑约翰·马迪诺(John Martineau):37、39页;马特·特维德(Matt Tweed):11页。

同时还要感谢克莱尔·约翰逊(Clare Johnson)、约翰·梅哲·詹金斯(John Major Jenkins)、约翰·胡普斯(John Hoopes)、迈克·芬利(Mike Fin-ley)等给予的帮助和建议。书中的错误均由本人负责。

书中的图片和象形文字参考了以下书籍:A.P.莫德丝蕾(A.P.Maudslay)于1889~1902在伦敦出版的Biologia Centrali-Americana;A.洪堡德(A.Humboldt)于1810年在巴黎出版的Vues des Cordilleres et Monuments des Pueples Indigenes de 1'Amerique;F.瓦尔德克(F.Waldeck)于1838年在巴黎出版的Voyage Pittoresque et Archeologique;R.阿尔马兹(R.Almamz)于1866年出版于巴黎的《特奥蒂瓦坎》(Report on Teotihuacan);H.温克斯(H.Winkles)于1851年出版于纽约的《科学、文学及艺术百科全书》(Iconographic Encyclopaedia of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rt)。

上图显示的是玛雅历法的基本构造,它将为期5125年的长计历(Long Count)与每年260天的卓尔金历(Tzolkin)对应起来。图表中每格表示1卡盾(katun),1卡盾为20盾(tun),1盾为360天。每纵列是1伯克盾(baktun),1伯克盾为20卡盾。关于表格中心点对称的任一矩形的四角(如表格的4个角)所在的四格形成一组,这样每组之和均为28。包含均值和数字1、7和13的组之四格都绘上了阴影(中心列为特例)。DNA双螺旋的比例也是13:20。

19世纪的印第安黄道带图,展示了黄道十二宫、36分度的行星诸神,以及更细的划分。本图取自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副本。

简介

人类从开始学习数数、播种、记录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尝试探索太阳和月球的运行轨迹。随后在世界上出现了3类历法:阴历——忽略太阳周期,只依照月相制定历法,通过设置闰日调整月的天数;阴阳合历——月份以月球运行为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月相周期为29.5天,通过设置闰月调整太阴年与太阳年的差距;阳历——反映季节变化,通过设置闰日保持历法与太阳年周期一致。

除上述基本的历法类型,本书还将介绍根据其他恒星的偕日升制定的古代各类恒星历,最后也是最复杂的,就是将各种行星周期合为一体的历法。其中最特别的历法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玛雅历法。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全部用来对它做介绍。

随着人们对玛雅历法体系兴趣的高涨,对这样一本袖珍指南的需求也会日益凸显。从19世纪晚期开始直至今日,前人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解读了所剩不多的玛雅人手抄本和碑铭。所有这些努力都保证了本书介绍的是对玛雅历法的最新认识。历法的核心是周期,进而是对未来做出预测。我也预测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基本的运行周期

——太阳、月球、地球和恒星

图1显示了一些自然的星体运行周期,就是它们启发并激励了古人对历法的探索。

众所周知,现在一个太阳年为365242天(如图1中央所示),同时我们确定了被称为“一天”的时间长度。要是它们能彼此很方便地对应起来就好了。事实上,4个太阳年大约是1461天,或者说得更精确一点,33个太阳年几乎恰好等于12053天。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阳光入射点发生变化,形成了四季更迭。而地球自转非常缓慢,一周需要26000年,地球长期运动形成的岁差就导致了昼夜平分点的变化。这就造成了恒星日、恒星年与太阳年之间的偏差。

另一个大家熟悉的周期概念是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这成了许多古代历法的基础。但它并不能轻易与太阳年同步:阴历中,平均一年有12368个满月,每3年差不多有37个满月。更精确的话,19年有235个朔望月,19年就是一个默冬章。该周期是根据公元前5世纪希腊天文学家默冬(Meton)的名字命名的。公元前330年卡利巴斯(Callippus)又将默冬章精算到日,他用4个默冬章周期减一天,得到76年的周期,共27759天,包含940个朔望月。

相对于太阳的运行轨迹——黄道而言,月球的轨道是倾斜的,当月球穿过黄道时产生了黄白交点,即月交点,这时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条线上,这是预测月食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黄白交点每18613年交叠一次,方向与太阳相反。太阳沿黄道一个来回经过同一黄白交点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精确的说需要346620079天,这就形成交点年(Draconic),又称为食年(eclipse year)。图1

最早的历法

——列朋波甲骨文(Lebombo bone)与巨石阵(Stonehenge)

已知的最早历法都是阴历。对夏至或冬至进行简单地校准或许足以确定太阳年,但是人们最初计算实际天数的时候,似乎是根据月盈月亏之间的天数来定的。

图2中第二块是旧石器时代的列朋波甲骨文(Lebombo bone),这是考古学家在非洲斯威士兰发现的一块年代为公元前35000年的狒狒股骨,这块骨头上面有29个清晰的凹口,记录下了满月之间的天数。而第一块是发现于法国阿布利(Abri)的公元前30000年的布兰查德甲骨文(Blanchard Bone)。除其他用途之外,它显示了两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同时得出天数更精确的计算公式:59天=2个月亮周期。

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200年爱尔兰的纽格莱奇墓(Newgrange)和公元前2500年英国的巨石阵(Stonehenge)都表明人们当时已经发现了默冬章中的19个太阳年等于235个朔望月。巨石阵的外围是由295块石头堆成,这说明当时就已经知道两个满月之间是295天。现在这半块石头依然清晰可见(图3下图)。图2

英国巨石阵显示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对历法的认知。外圈分8等分,各等分点显示太阳与月亮升落状况。环绕其中的是56个奥布里洞(Aubrey holes),奥布里洞主要用于预测食。巨石阵本身(下图)是由29.5块撒森岩石头(sarsen stones)和里层19块较小的蓝灰砂岩石头(bluestones)组成,整体为圆形,呈7等分分布。图3

古代中国历法

——早期的历法体系

传说中国历法是由黄帝于公元前2637年创立,取代了当时使用的由13个月共384天组成的阴历。公元前1800~1200年的商朝,中国开始使用置入闰月的19个太阳年的默冬章周期历,这比默冬章的记载要早1000年左右。当时还使用与此相关的卡利巴斯周期历(Callipic cycle)(即76个太阳年=940个朔望月减一天)。

在中国古代,农历年从离冬至最近的新月开始,但是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人们对历法进行了改革,让冬至出现在每年的第二个月,这就引出了一套新的置闰体系。而现在中国的农历年是从冬至后的第二个新月开始,每年的季节更迭周期则是从冬至和春分之间跨季的中点开始计起。

中国的农历年有12个月。农历月的长度以朔望月为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了与太阳年保持一致,每两三年就会加一个月,称作“闰月”(见52页的附录),古代中国每位皇帝在即位时,都会改年号纪年,以计数在位时间。不过在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王制之后,这种年号纪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中国历法中的年份都以动物命名,共有12个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称之为十二生肖(见图4)。同时中国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每一行各延续两年,五行与十二生肖组合,共形成了60个组合,因此是每60年才遇一次。例如2000年是金龙、2001年是金蛇,那么2002年就是水马,以此类推,60年后才会遇到下个金龙年。图4图5

古代印度历法

——庞大的数字

关于古印度历法,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公元前1000年的《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中记载道:“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5年加一个月”。这样计算平均每年就是366天。(有学者认为更精确的闰月应该是26天或27天)。

在印度北部,朔望月是从满月后的第一天开始算起,但是在南部却是从新月后的第一天开始算起的。公元550年,印度制定了一种阴阳合历,将阴历整合到太阳周期之中。但是非常有趣的是,这似乎是一种恒星年而不是太阳年。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才被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所取代。《韦达经》又称《吠陀经》(The Vedas),写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书中描述了各种漫长的轮回,有些周期会达数万亿年之长。这部书将地球上轮回的周期分为了四大时期:①丽塔时代,又称萨亚年代(The Krita or Satya Yuga)持续1728000年,被称为黄金时代;②特瑞塔年代(The Treta Yuga),共1296000年,为白银时代;③达夫帕拉年代(Dvapara Yuga),为黄铜时代,占864000年;④卡利年代(Kali Yuga),共432000年,为黑铁时代。有些专家说人类正走向充满物质的黑铁时代的末端,而阿拉伯历史学家阿尔比鲁尼(al-Biruni,973~1048年)则认为黑铁时代从公元前3102年才刚开始。《韦达经》中的数值都是2160年的倍数,这是春分或秋分时太阳穿过黄道带中一宫所用时间的传统数值。如果用360除以这些数值,结果就会让我们想起《韦达经》上提到的更加久远的事件。这些事件中,各年代都要加上24000年,24000年可能是一个岁差值。图6

根据20世纪初期圣尤迪斯瓦尔(Sri Yukteswar)所作的分析(图6所示),我们可以清晰了解简化了的岁差法。

苏美尔历法与巴比伦历法

——穆斯林与犹太人创立的阴历

苏美尔(Sumerian)文明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苏美尔创建的阴历历法中一年有12个朔望月,共354天。日落后初见新月为一个月的开始,年是根据在位国王的年号进行记载的。与农业相关的新年定在秋收之后。

到了公元前3000年,为了与太阳周期保持同步,苏美尔人将历法调整成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这样一年共有360天(该天数在阴历年天数与太阳年天数之间)。然后把每天分为12段(每段2小时),每段又被分为30等份(每等份4分钟)。一年只分干、湿两季。

到了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古巴比伦人确定了黄道十二宫。此时阴历又一次开始盛行:新年从春分后的第一个新月开始算起,一年有12个朔望月,每个月29天或30天不等,平均天数为2953天。过了不久,为了保持年与季节相吻合,每8年置3个闰月,置闰无一定规律,各城邦自行设定。后来演变为中央行为,由国王宣布何时置闰。到了公元前500年,巴比伦人使用的已经是一套新的历法:其中12年,每年12个月;另外7年,每年13个月。这样,19年共有235个月。这又与默冬章取得了一致。

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巴比伦开始记录某些恒星的偕日升与偕日落,通过这种恒星历计算的一年有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图7

古代埃及历法

——偕日升与古埃及黄道带

古埃及历法始于公元前5000年。当时创立的是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是从黎明前月亮消失的那一刻开始。与苏美尔人创立的历法体系不同的是,埃及人以日出时刻为每月的开始,而苏美尔人则以日落时刻为每月的开始。古埃及人发明了水位计来测量每年尼罗河水位,太阳年是根据尼罗河的涨落期来定。

到了公元前2500年,阴历已被调整至与太阳年同步。从那时起,新年的第一天是天狼星偕日升的那一天,而天狼星偕日升后过不了几天,尼罗河就会泛滥。当时的历法是每月固定有30天,没有大、小月之分。每年12个月,因此名义上一年只有360天。但每年都会加上5天庆祝时间,叫做庆生日(Epagomenal Days)。这样,一年实际天数便为365天。

然而,古埃及人不设“闰日”,这样,新年随着季节更替就会出现错位。地球绕日公转一周需时36525日,若不设闰年,4年后日历就会比实际天象早一天。1461年后便会提早整整一年,那时太阳又会与天狼星同时升起(所以1461个含混年(vague years)等于1460个儒略年)。这段时间,古埃及人称为天狗周期(Sothic cycle),“天狗”正是埃及人眼中的天狼星,现多称为天狼星周期。图8图9

图8与图9的黄道带图取自埃及丹达拉的哈索尔神庙(The Temple of Hathor),此庙建于公元前30年。上图黄道带中央画有北方星座,四周环绕的是黄道十二宫的符号。图中身形小、手持物件的画像代表行星,环绕其外、在中央盘边上的是36分区(就是图8中站在船上的画像)。神庙的轴线,垂直于此页上黄道十二宫图,对准天狼星偕日升。

随后埃及人经由希腊采用了巴比伦人的黄道带,同时将黄道细分为36个分区,每个分区10°。图8和图9是埃及人黄道带的示例图,取自丹达拉(Denderah)的一座神庙。

金属上记录的历法

——“巫师帽”与早期的传动装置

人们对早期欧洲历法知之甚少,但是1999年,在德国戈瑟克(Goseck)附近的尼布拉镇(Nebra)出土了一个12英寸的天象盘,此盘年代可溯至公元前1600年。天象盘的发现让人们对欧洲历法有了新的认识。天象盘盘面上的太阳、新月与昴星团星座相距甚近。1000年后的巴比伦人也是依此来决定在朔望月中置闰的时间,用以同步太阴年与太阳年。

在瑞士、德国和法国出土了4顶青铜器时代的“巫师帽”(the“wizard’s”hats),是公元前1300年的物件。帽子呈金色尖顶,帽身刻有日月的符号。其中一顶帽上有1735个符号,另有两顶分别刻了1737个和1739个符号。这些数字所形成的代码几乎完全与默冬章周期相对应。“巫师帽”的发现为研究欧洲历法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古希腊历法中一年有12个月,定期置入闰月。和埃及一样,古希腊新年的开始与天狼星升起时间相一致。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测算出19年为一周期,但其对历法影响甚微。1900年,人们在安提凯希拉岛(Antikythera Island)无意之中发现了一艘公元前150年的古罗马沉船,残骸中有一个由37个青铜传动装置组成的天文计算机。这个装置的刻度盘正面刻的是阳历周期、黄道带、太阳、月亮以及月相指示器;背面的两个指示器分别记录了沙罗周期(Saros cycle)和卡利巴斯周期。此装置不仅可以预测食的发生,似乎还可以定位行星的运行轨迹。

科利尼历法(Coligny Calendar)是由古代高卢祭司于公元180年左右用高卢语刻在一个铜匾上流传下来的。上面记载了一个太阴年由12个月构成,每月29天、30天不等,每两年半置入1个闰月,这样每5年共有62个月;每30年就是5个62个月的周期加上1个61个月的周期。图10

罗马历法

——大月及大年

在整个古代欧洲,在所有其他历法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更长的由岁差(亦称大年)引起的周期。每2160年一个新的、更年轻的星座就会出现在“春分点”的背后,这样太阳大约每2100年在其中一宫范围内运行,然后到达下一宫(见图11上图),这2160年就是3个720年的黄道十度分度(decan),每个十度都有自己的守护星座。

最早的罗马历法取代了一种阴历。此历法中每年有10个月,每个月有30天或31天,这样一年共有304天。现在的9月到12月的月份名仍然沿用了以前7月到10月的原名。但是在历法周期之外,每年有61天的过冬期。直到公元前713年,此历法才得以改革,将每月改成29天,并在年初加了两个月,即现在的1月和2月。其中1月29天,2月28天,这样一年便成了355天。然后每隔一年就在2月末加27天长的闰月(后被缩短为23天或24天)。这样每两年中一年是377天或378天,另外一年是355天。平均每年有366天或3665天。

最后,在公元前46年,恺撒创立了儒略历(the Julian calendar)。儒略历规定一年有365天,和现在一样每年12个月,每4年在2月底置一闰日。然而,儒略历计算的时间与太阳年相比,每年晚11分钟。这样到了公元16世纪,累计差就达到了10天。因此,1582年10月4日儒略历被停用,开始实行格里历,同时规定1582年10月4日(儒略历)的次日为1582年10月15日(过渡为格里历),即有10天被删除。现在,闰年的计算方法是: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4整除的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这样按新历法计算每年为3652425天,每3200年累计误差为一天。图11

上面是罗马历法。每日分别用字母A~H表示,A日为交易日。顺列而下,每月的第1天被称作Kalends(简写为K);第5日、6日、7日称作Nones(简写为NON);Ides(简写为IDVS)指13日、14日、15日。其他字母含义:F,年表圣历(Dies fasti)的日子,即办理法律事务的日子或大选日;NP,非司法日(Dies nefast)是指无法律事件或非选举日。还有就是额外的节日,如SATVR,指12月17日至23日举行的农神节(Saturnalia)

现在我们使用的就是格里历。人们完全摒弃了阴历和恒星历,而让太阳在历法中起着主宰性的作用。

另一个世界

——消失的文明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不论全世界的国王、祭司,或历法家付出多少努力,历法体系依然不能调和日常生活中的阳历和阴历,无法使两者达到同步。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一篇报道让古典学者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该报道说在美洲丛林发现了奇怪的废墟。中美洲丛林的寺庙上模糊的雕刻,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古代历法系统的理解。19世纪末期,一位名叫约翰·古德曼(John Goodman)的美国报刊编辑最先着手解密这个消失了的世界中的历法成就。本书的后半部分介绍所谓的玛雅历法。

我们知道,古代玛雅人的居住地主要指现在的墨西哥东南部(墨西哥塔瓦斯科州和恰帕斯州的部分地区)、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伯利兹城、洪都拉斯西北部以及萨尔瓦多西北部。同时,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与当时的古希腊相比,这些地区一直处在黄金时代的繁荣时期。在欣欣向荣的古典时期(250~900),大规模的建设和都市化伴随着知识和艺术的蓬勃发展,古代历法也得到了完善。可是在公元900年左右,居住在玛雅地区南部的许多城市突然被玛雅人抛弃了,原因至今不明。随后的后古典时期(900~1521),玛雅人、托尔科特人、阿兹特克人(Aztec)以及伊察玛雅人(Itza-Maya)使用的是简化了的历法。1519年,西班牙征服者占领了阿兹特克,1521年,他们又征服了玛雅人的后裔。图12

幸免于难的抄本

——西班牙人无知的焚毁

中美洲人通过石刻和绘有图案符号的书籍来记录信息。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声称当地所有书籍都是“魔鬼的作品”,并将搜到的书籍付之一炬。哥伦布以前的抄本现存有55件,其中仅有4件是玛雅抄本(Maya codices)。

现存的4个抄本(见图13)都是后古典时期的,而且极有可能来自尤卡坦半岛。其中德累斯顿抄本(Dresden Codex)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这个抄本是德累斯顿图书馆于1739年从一个私[1]人收藏家手中购买获得。在二战中德累斯顿遭到轰炸后,这个抄本曾被水浸过,不过后来又被修复。该抄本共有39页,主要涉及一些预言以及包括太阳、月亮、金星运行表在内的天文学知识。德累斯顿抄本的年代可追溯到13世纪初,现存品很可能是早期版本的部分转抄。

巴黎抄本(Paris Codex)于1859年在巴黎图书馆被人再次发现,当时已十分破旧,只有11页上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尚可辨认。它记载了1卡盾(13个20年的周期)时间顺序及相关的神、仪式及玛雅十三星座的部分描述:其中蝎子、海龟、响尾蛇和蝙蝠都能看清。

马德里抄本(Madrid Codex)分为两个部分,共56页,于1860年在西班牙找到。主要记载了占星术和年历,而天文学表格较德累斯顿抄本少。从与其他抄本内容关联上分析,马德里抄本很可能出自尤卡坦半岛西部。

1956年在墨西哥发现的格罗里抄本(Grolier Codex)只有11页纸,只简单记载了金星年历。这个抄本可能是个能以假乱真的赝品。图13

记数系统

——同时使用手指和脚趾

我们现在使用的记数系统也叫位置记数法(place numeration),是指每个单位都有其位置,对于单位的乘幂可依次定出它们的位置。这个独创性的方法曾被认为起源于8世纪的印度,后经阿拉伯传入当时由摩尔人占领的西班牙。然而,如今我们了解到,位置记数系统以及“零”的概念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在中美洲得到应用。我们使用的是十进制,即以10为基数的记数系统,也就是个,十,百,千,等等。而玛雅人使用的则是二十进制(可能源于人的手指和脚趾总数),即以20为基数,也就是个,二十,四百,八千,等等。

我们现在使用的十进制中,位数从右到左逢10进位,而读数顺序是从左到右。在玛雅记数系统中,位数从下到上逢20进位,读数顺序是从上到下。不过有一个重要的例外,在长计历中记录日期时,第三位等于第二位的18倍,而不是20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360天的单位,而不是400天,因此也更接近一个太阳年。

玛雅人使用3种符号记录数字:一是横条圆点记数法(见图15上图);二是头像记数法(见图15上图说明);三是人体象形文字记数法(见图15下图)。在抄本中,“零”用贝壳表示,但在雕刻铭文中则用半个四瓣花(图14)替代。完整的四瓣花在费哲韦瑞抄本(Fejervary Codex)和马德里抄本中代表260天的历法(参见27页)。图14图1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