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入门与提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5:48:5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玥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景观设计入门与提高

景观设计入门与提高试读:

《景观设计新视点·新思维·新方法丛书》编委会名单

丛书主编:朱 淳

丛书执行主编:闻晓菁

丛书编委(排名不分前后):吴晓淇 陈新生 王 曜 张 越

    彭 彧 张 毅 于立晗 王 玥 李 琴

    严丽娜 王 纯 黄伟晶 陈雯婷 黄雪君

    于 群 夏海斌 康 琳 王梦梅 刘靖坤

    李佳佳 杨一隽 施 展 周昕涛 徐宇红

    刘秉琨 邓岱琪内容提要

本书阐述了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内涵、发展趋势等,并介绍了基于问题发现为要求的场地调研、分析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本书借助大量国内外优秀作品的鉴赏,使更多设计师和学习者意识到:景观设计并不是一种规范与模式,而是设计师对社会问题与场地问题的设计回应,是专业问题导向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是设计师对公众需求、审美趋向及设计理念的表达。

本书可供从事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以及景观工程规划、施工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书名:景观设计入门与提高作者:王玥编著CIP号:第190918号ISBN:978-7-122-24941-8责任编辑:徐 娟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丛书序“景观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概念。作为一门与环境和艺术相关的设计学科,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同时作为专业学科也涵盖了众多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以至于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清晰、完整地表达它所涉及的所有学科领域概念和发展历史。景观学又常被译为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其实它是一门与建筑学(Architecture)、城市规划学(Urban Planning)并列,而不是从属的学科,虽然容易给人造成的印象它是建筑学的一部分,或是建筑学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尽管景观现象的构成,建筑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在专业起源、学科内容以及研究领域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建筑学所能包涵的。另一方面,通常被认为与之相近的传统园林学也因为其相对狭窄的学科领域,而并不能完全与之对应。因此,目前国人对这门尚属陌生、边界并很不清晰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从而衍生出对这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同的理解。这些学科内涵与外延理解上的差异也同样反映在各专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院校在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的沿袭了原有园林专业的课程,侧重于传统园林景观营造及城市公园设计等的微观层面上;有的参照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等高校中景观学科的特点,将专业教学的重点置于国土规划与生态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宏观层面上。本丛书希望从历史沿革及中国景观专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对景观艺术的学科内涵做一种较宽泛的解读,并希望能以更大的包容性来容纳这个学科的历史沿革、现有状况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作为设计学科之一,景观设计专业尚属新兴,可是它在每个国家都有着其古老历史和前身。人类的文明史,尤其是生存环境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门与景观艺术结缘的历史。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形态,人们对景观艺术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因而也有不同的侧重:它可能是偏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繁衍;也可能偏重于城市建筑的空间感受;可能是结合历史文化地区的复兴或者农林园艺的美学;也可能被用于旅游经济的开发经营。这就是使景观学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变得非常庞杂的原因。事实上,景观艺术的历史也是一门与其他文明形态(如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发展并行的历史,也正是这种丰富的内涵构成了景观艺术的魅力。同样,景观学也正是一门建立在诸多其他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

本丛书的编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本丛书所包括的内容,既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景观设计沿革,如《景观设计史图说》,也有基础知识与概念的入门,如《景观设计入门与提高》;既有从较宏观层面认识景观规划,如《自然景区规划与设计》,也有从微观层面开始进行的设计实践,如《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同时,丛书中还有一些书目涵盖了这个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基础和技能,如《景观植物配置设计》、《景观设计表现与电脑技法》等,在此不一一列举。而本丛书与以往类似专业教材的另一个较大的区别在于:以往教材的编纂大多基于以“专业设计”这样一个大的范围,选择一些通用性强,普遍适用不同层次的课程,而忽略不同课程自身的特点,因而造成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本丛书特别注重景观设计学科各领域在专业教学上的重点,同时更兼顾到各课程之间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进程的合理衔接,因而形成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教材体系。

在丛书书目的甄选上,我们参照了中国各大艺术与设计院校景观及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参照了国外著名设计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及课程设置方案。在内容的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并兼顾社会的需求。丛书涵盖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梯度,能够适应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丛书在编纂上以课程教学过程为主导,以文字论述该课程的完整内容,同时突出课程的知识重点及专业的系统性,并在编排上辅以大量的示范图例、实际案例、参考图表及最新优秀作品鉴赏等内容,能够满足各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期望对众多的设计人员、初学者及设计爱好者有启发和参考作用。

本丛书的组织和编写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倾力相助。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中国设计铺就坚实的基础,并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准。

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景观营造日新月异,设计学科任重道远,谨此纪为自勉。朱 淳2015年5月于上海第1章 景观设计概论1.1 景观1.1.1 景观概念“景观”一词追其溯源,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皇宫和寺庙所组成的总体美景的描述。景观具有视觉美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风景”或“景色”。英语中用“Landscape”一词表示“景观”之义,景观最早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的绘画术语,亦指自然风景与田园景色。18世纪,英国园林设计师将绘画作为园林设计的范本,这点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似,参照或模拟风景绘画中的内容进行园林设计,因此“景观”一词又等同于“园林”、“造园”。

从中文词义上理解,“景观”是“景”与“观”的统一体。“观”主要由受主对景之思维认知形成,因受主本人内因差异而生成各自的观,并非由构形成景者起最终定性作用(马丘比丘宪章)。“形之特聚者谓之景”,“景”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景色、景致、景象、风景等;“观”是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和理解,如观看、观赏、观察、观点、观念、观象等。因此,“景”与“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1-1 自然风景景观具有视觉美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风景”或“景色”

1.1.2 景观内涵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景观”最早都具有视觉美学的含义,与“风景”同义或近义。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景观既包含艺术层面的审美价值,又包含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景观可以影响或调解观者的精神状态;能够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是人类的栖居地,是人造的艺术品,是需要经过科学分析方能理解的物质系统。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对景观一词的解释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有以下理解和表现。图1-2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在快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以建筑为主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央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公开休闲的绿地空间,这一城市格局成为纽约城市特有的景观面貌(1)风景

景观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第一阶段景观作为城市景象,建造城市的过程就是景观的设计与营造;第二阶段,景观的视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使乡村也成为景观;第三阶段,当城市过度建设时,景观又作为城市的逃避与对抗,成为人们爱恋和保护的田园。表1-1 景观作为风景的发展演变(2)栖居地

景观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的力量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但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图1-3 景观是栖居地人们的生活聚居在大地上留下栖居的烙印,成为生动的景观(3)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这种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生态平衡;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存在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4)符号

景观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及精神空间。人类是符号的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是凄惨的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1.2 园林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国家,景观与园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下的不同产物,无论新兴的景观建筑学理论如何发展,园林始终是景观之“母”。对景观设计的学习,也要首先理清楚园林与景观发展的整体脉络。图1-4 美国华盛顿州兰顿(Renton)的水园雨水被收集入11个池塘以沉淀污染物,然后释放到下面的湿地,以供给植物、微生物和野生动物图1-5 日本枯山水以石块、苔藓、白色砾石构成的枯山水,成为日本园林景观的符号1.2.1 中国园林(1)起源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殷商时期。《说文》记载:“园,树果;圃,树菜也。”这些因生活、生产需求而衍生出来的园和圃是最早的“园”,但仅作生产之用,不能成为真正的园林。随后,皇宫贵族为了狩猎的需要,圈地放养禽兽,形成“囿”。“囿”具有狩猎、游玩、栽植等功能,成为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当园囿中开始有意识的栽植植物,模仿自然环境建造池沼楼台时,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基本形成。图1-6 西汉建章宫中国最早的造园行为,将自然界中的一池三山微缩成宫内园林景观(2)秦汉时期

秦汉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萌芽期。秦朝时期大规模的宫苑建造,带动了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宫苑,以自然山水为主;同时在宫廷中还以人工方式开辟园林,在宫内开太液池,并在池内置蓬莱、方丈、瀛洲诸山,以象征东海深山。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

两汉时期园林建造主要以皇家宫苑为主,一些贵族、官僚也相继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这一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发展起来。(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可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这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加之佛教、道教的流行与影响,士大夫阶级开始逃避现实,崇尚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他们寄情于山水,兴起了以抒发自然情趣为主题的田园诗和山水画,使中国园林开始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造园之风极盛,出现了大量私家园林;同时佛教的传入,使寺院园林得到很大的发展,寺院园林也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园林类型。图1-7 顾恺之画《庐山图》,表现自然山川之美(4)隋唐时期

隋、唐、五代可看作是造园的成熟期。隋唐时期战乱逐渐平息,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城市和宫苑又相继发展起来。隋炀帝先后建造了大兴苑和西苑两座宫苑,西苑规模最大,内容复杂多样,是一个以人工山水为主的苑囿。苑内地形略有起伏,将洛水引入苑内开凿大水池,延续“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并在水中筑岛,形成大型皇家园林。

唐朝皇家园林发展成熟,在唐长安城内的太极宫内,有山池、台、殿等建筑;在大明宫的北部园林部分,建造了一个较大的水池,称为太液池,池中有一小山,名为蓬莱山;此外,在皇城的东部还建造了兴庆宫,宫内开凿了椭圆形的大水池,池旁有亭、楼,并种植树木、花卉,成为帝王起居游宴的场所;除以上三所内宫园池外,还建造了芙蓉园,城外有禁园等。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艺术创作活动也繁荣兴盛,唐诗、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画与造园艺术相结合、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出现了很多私家园林。如诗人王维在兰田县建造了辋川别业,成为早期文人园林的代表。

隋唐时期,寺观园林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制更加完善,城市寺观也成为大众休闲的主要公共空间。图1-8 大唐芙蓉园

原址重建的大唐芙蓉园,重现了唐代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的园林景致(5)宋元时期

继唐代的成熟期后,宋代造园首次进入发展的高潮期。此时期不仅造园活动活跃,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出现了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北宋园林多集中在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两地,园林规模和气势虽不及前朝,但规划设计颇为精致,根据地形和周边环境设置,造园的重点也从筑山转移到理水和花木的种植。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吴兴、平江(今苏州)一带,出现了结合城市近郊风景建设的自然风景园——西湖,同时也建造了不少皇家苑囿、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

元朝造园活动处于滞缓状态。园林成为文人雅士抒写性情的手段,出现了一些私家园林,但造园实践和理论均无太多建树。图1-9 杭州西湖城市近郊风景园林建设之典范,以自然山水为基底,对山、水、植物、建筑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6)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再次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园林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造园艺术与技术日趋精致、完善,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个时期的造园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代,形成了以北京为主的皇家园林和以江南为主的私家园林的两种造园类型与分布情况。许多文人、画家还直接参与到造园活动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匠师和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造园经验,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造园专著。

继明代之后,清代造园活动又有长足的发展。北京的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如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规模与数量都超过了明代,成为造园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与此同时,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地主、富商兴建的私家园林,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至今仍保留完好的许多园林,几乎都是晚清时期的作品,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等。图1-10 苏州拙政园中国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集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典范(7)近代园林

明清之后,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殖民者在入侵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文化,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造园理念。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公园建设模式,使园林不再是为皇权、贵族、官宦、商人等少数人服务的空间,而是更努力地使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园绿地。1906年无锡的“锡金公园”成为中国自己建造的最早的公园,为我国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逐步恢复、重建了一批战乱时毁掉的传统皇家、私家园林,并逐步对公众开放;另一方面开始为广大民众建设许多城市公园和广场。

随着园林设计水平和学科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园林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迎来了景观设计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图1-11 北京颐和园鸟瞰属于大型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形成强烈的中轴线,成为园林中的制高点图1-12 北京颐和园平面图采用“集锦式”布局,园内设有多个风景点、建筑群和园中园1.2.2 西方园林(1)古代园林

西方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沿岸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因此,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主要是一些种植蔬菜、果木和药材的厨园、果园、药园等。这一时期的园林特点是:平面一般是方形,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珍视水的作用和树木的遮阴,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是矩形的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园林多是规则式的,并有明显的中轴线。

古希腊文化孕育了欧洲文明,对整个西方园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时期的园林主要有宫廷庭院、住宅庭院、祭祀圣林以及哲学家的学园。园林多位于住宅的庭院或天井之中;园林是几何式的,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柱廊式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神庙附近的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图1-13 古希腊代尔斐圣地神庙附近的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表现出了更丰富的景观层次: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的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每组庭院相对独立;水是造景的重要元素,在园中、室内或是敞厅中都有水的应用,如养鱼池、水井和喷泉;精美的石刻、常绿植物如意大利松、紫杉等也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图1-14 埃及底比斯圣地景观由尼罗河东岸的卡拉克和卢克索及西岸群山中的帝王陵墓组成,是人类最早的景观规划行为(2)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由于宗教的鼎盛发展,整个城市表现出以哥特式建筑和拜占庭风格建筑为主导的城市建筑景观环境。园林艺术局限于修道院的花园中,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庭园中发生的事情开始影响到庭园的设计;园林多是小型封闭的花园,花园中充满了高起的花坛、喷泉、小亭等愉悦景观;园林设计追求规划式、图案化,围篱和灌木都经过精心修剪。(3)文艺复兴园林

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运动。中世纪园林是围墙内的封闭式园林,人们看外部世界的目光是由外向内的,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转变成由内向外。为看清这一客观世界,人们开始爬山观赏风景。园林设计也从象征主义走向世俗性。为了强化这些新找到的愉悦,房屋延伸进了开敞空地,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更注重空间之间的联系;乡村的景观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古典的壁画墙的形式呈现。

意大利台地园多在视野较好的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宅邸室内向外延伸,随场地起伏而升降,缓慢下降的台地是从地面挖出来的,长条的形状正好适合沉思漫步;尽管园林是几何形的,有些还是中轴对称的,但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依靠直觉而不是数学计算来形成的;在轴线及其两侧布置美丽的绿篱花坛、变化多端的喷泉和瀑布、常绿树以及各种石造的阶梯、露台、水池、雕塑、建筑及栏杆。

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到法国、英国、美国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在园林设计上也分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出现了法国勒诺特式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图1-15 意大利哈德良(Villa Hadriana)大帝行宫山庄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既作为皇家的园林,也作为帝王的施政中心,是当时罗马最大的苑园,如同一座小城市图1-16 意大利加措尼别墅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花园的高峰。花园独立于住宅,上层的花园因其小巧的开敞剧场和荫翳的灌木丛显出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从下往上看是一派纯净的风景(4)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艺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建筑虽然依傍于周围的环境,但仍保留着极端的个体特性,而法国对总体空间组织的倾向使得个体建筑从属于整体,出现了以勒诺特式园林为主要特色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称为勒诺特式园林或巴洛克园林。

勒诺特式园林是几何式的,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均衡和谐;宫殿高高在上,建筑的轴线一直延伸至园外的森林之中;轴线两侧或轴线上布置有大花坛、林荫道、水池、喷泉、雕像和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的造型植物;园林的外围是森林,浓浓的绿荫成为整个园林的背景;在森林与园林之间,布置一些由绿篱围合的不同风格的小花园;整个园林宁静而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图1-17 法国凡尔赛宫平面图图1-18 法国凡尔赛宫中轴线景观几何式中轴对称园林,通向城市的林荫大道,是花园向城市的延伸(5)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一反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巴洛克园林传统,抛弃了轴线、对称、修剪植物、花坛、水渠、喷泉等所有被认为是直线的或不自然的东西,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8世纪中叶,当自然风景园在英国的发展达到高潮时,以钱伯斯为首的园林设计师反对布朗式的风景园,认为这种园林过于单调,完全是模仿大自然的景观,以至于人们在园中分不清哪里是园内,哪里是园外。作为改进,园林中要建造一些点景物,于是中国的亭、塔、桥、假山及其他异国情调的小建筑或模仿古罗马的废墟等点景物开始出现于英国园林之中,由此产生了感伤主义园林。图1-19 肯特参与设计的英国斯托海德风景园草地起伏开阔,湖岸线自由曲折,树木自然生长未经修剪,整体构成了一种贴近自然的园林景观(6)19世纪西方园林

19世纪没有创立新的造园风格,园林设计风格在继承风景园林传统的同时,几何式园林又逐步被设计师采用,园林或以自然式为主,或以几何式为主,停滞在两者互相交融的设计风格上,甚至逐步沦为对历史样式的模仿与拼凑。整个19世纪,在内容上园林已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风格。

这时,一大批不满于现状、富有进取心的艺术家们,为了打破艺术领域僵化的学院派教条,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率先探索,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运动,如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这一变化,预示着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包括新的园林风格即将到来。图1-20 慕尼黑“英国园”1804年斯开尔设计的欧洲大陆最早的公园(7)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领域先后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艺术复兴运动;同时,绘画界也出现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风格派、抽象艺术、结构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格和流派,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为首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新形式、新理念的探索也为传统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与引导。

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出现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园林以及由古埃及瑞克安设计的“光与水的花园”(Garden of Water and Light)。这些现代景观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规则式和自然式的束缚,采用了一种当时新的动态均衡构图,具有强烈的几何性,但又不是抽象统治下的静态平衡,是不规则的几何式的体现。因此,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揭开了现代景观设计新的一幕。

法国园林成为了现代园林的代名词。年轻的设计师争相学习,研究法国人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的力量,最终推动了美国的景观设计事业离开学院派,走向现代主义。图1-21 古埃瑞克安设计的Noailles(诺阿耶)别墅花园图1-22 光与水的花园

园林在对新物质、新技术的使用上,如混凝土、玻璃、光电技术等显示了大胆的想象力1.2.3 中西方园林发展对照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发展形式完全不同。中国对自然的处理多以经验的积累归纳为主,对追根溯源的逻辑分析较少;尊重原始状况的大自然,整个园林体系沿着自然式发展,体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艺术境界。

西方关注的不是基于神话的真理,而是基于科学事实收集的整理。他们关注几何学、空间比例与音乐韵律之间的关系。西方园林是从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第二自然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

尽管中西方园林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但其脉络都经历了“圃”(菜地、厨园)——“囿”(圈地狩猎、游玩)——“园林”(景观价值)的发展进程。先是为少数皇权贵族服务的皇家园林;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面向公众开放,更注重普通大众对景观的使用需求;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乡村田园景观,逐渐扩展到生态、科技、人文等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景观涉及的范围也由皇家、私家园林拓展到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此背景下,1899年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学会成立,奥姆斯特德之子在哈佛大学设立美国第一个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于是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开始出现。图1-23 第一自然;图1-24 第二自然园林就是人类为自我建造的一种人间的天堂图1-25 纽约中央公园

奥姆斯特德的公园“给予国人休闲和居住的乐趣,在这以前只有特权阶级才享受得到”1.3 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与发展1.3.1 景观设计学(1)起源

19世纪,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引起了城市规划师的高度重视,西方各发达国家相继开展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使景观不再是为皇权贵族小部分人使用的私人空间,而是开始面向广大民众,提供满足公众休闲、娱乐、游览需求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19世纪中叶,美国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在曼哈顿市中心规划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使美国的景观设计学以其自身特有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与传统园林区分开来。“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译作“景观建筑学”。最早由奥姆斯特德提出,他称自己为“景观建筑师”以示与传统造园设计师的区别。1899年,奥姆斯特德建立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将自己从事的工作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区别于传统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学正式产生,也奠定了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基础。

1900年,老奥姆斯特德之子小奥姆斯特德和沙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诞生。自此,景观规划专业通过教育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2)专业内涵

ASLA对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定义为:包括对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服务工作,项目类型包括居住、公园和游憩、纪念场所、城市设计、街景和公共空间、交通廊道和设施、花园和植物园、安全设计、度假胜地、公共机构、校园、疗养花园,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造,公司和商场、景观艺术和雕塑等。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景观设计学是做哪些工作,但没有表明景观设计学是什么。目前我国对这门学科的定义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与保护管理的工程应用性学科专业。”景观设计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① 研究对象是与土地相关的自然与人工景观;

② 研究目的是解决土地及人类一切户外空间的设计,为人类创造更舒适、更宜人的环境;

③ 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等;

④ 应用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学科、社会科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

⑤ 研究方法包括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设计的实现等;

⑥ 具有艺术审美、生态和文化等综合价值。图1-26、图1-27 2013 ASLA规划设计类荣誉奖Piggyback Yard可行性研究规划将铁路站场改造成有益于河岸生态环境的新地形,在供公众使用的同时,还能在洛杉矶中央河道流量最大时保持水力性能1.3.2 景观设计在中国

在西方园林发展历史时期,Garden(园林、庭园、花园)、Gardening(造园、造景)和Gardener(园林师、园丁)等名称一直被沿用,这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内容相吻合。19世纪后期(现代园林时期),美国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替代Landscape Gardening,它标志着与传统园林的决裂,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

以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和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积极引入国际上最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把景观设计学的理念与教学引入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教学中,促进了中国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新思想的引入必然会与中国传统园林体系产生碰撞,因此在学术界展开了围绕“园林”与“景观”关系的学科之争。笔者认为,无论是“风景园林”还是“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学)”,不过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其学科内涵基本一致,仅侧重点稍有不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没有必要刻意区别“园林”、“景观”。图1-28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通过最少的工程量,来实现城市、建筑及人的活动与洪涝过程的和谐共生,实现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4 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可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图1-29 Piggyback Yard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两个概念总体规划书:River Strand和Broadened Rive(每一个采用不同方式处理洪水衰减和创建生态区)进行初始评估之后,制订出了第三个Island Overflow方案,将前两个方案的利益最大化1.4.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的尺度范围内,立足科学,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土地、人文和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彼此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的过程,具体来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的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规划、控制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及场地规划。景观规划更关注土地的利用及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科学地分析和理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对一个景观设计项目的景观规划,包括场地的土地利用与环境适应性的分析与解决策略,同时考虑各个景观空间的布局建立、对交通的梳理以及对景观功能的分区,不涉及对景观空间中具体的景观元素,如植物、水体、构筑物等的具体设计。关注:景观设计是景观规划的进一步深化设计,是景观规划思想和设计主题理念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更关注具体的景观形式与景观功能,以及设计的方法与实施手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