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戏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3:06:34

点击下载

作者:唐容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秦戏苑

三秦戏苑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戏曲鼻祖秦腔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我国戏曲的鼻祖。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曾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我国戏曲的发展。秦腔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那是春秋时期,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于是他就让人广为收集当时好听的曲子,但是收集来后,秦穆公听了都不满意。■秦腔《凤鸣岐山》

在那时,甘肃的天水是当年秦代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有一次,一个叫禺餮的天水送马人,把一些天水的说唱民间小调和故事的艺人,带到了当时的国都咸阳,为秦穆公进行说唱。■秦腔《斩李广》

秦穆公听了这些天水说唱艺人的说唱后,就非常喜欢,便经常让这些艺人为他说唱。禺餮见国王喜欢,就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说唱团队来到了秦国,还组织了聪明的说书艺人为秦穆公进行编唱。由于在宫廷的盛行,这种当时并不成熟的说唱艺术也就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看到起源于天水的这种说唱艺术后,他也感觉很好,由于他的先祖也是天水人,特别是他的父亲李渊就在天水所生,所以李世民也喜欢这种艺术。秦穆公 (?~前621年),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他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等贤臣良将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400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那是李渊离开家乡时,曾在一个坡下烧纸祭奠祖先,然后他离开了天水到了山西。后来,李渊烧纸的地方被称为烧纸坡,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哨子坡。■秦腔《秦大将军》

或许正是因为这事,李世民在位时对秦腔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这种说唱艺术也就慢慢地发展成形了。唐玄宗 (685年~762年),就是李隆基亦称“唐明皇”,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在执政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李隆基特别擅长歌舞,尤其在音律上很有研究。他在位期间,便在民间招收了好多乐工和歌女,他的行宫在千亩梨园,他就把这些招来的民间艺人安排在梨园成天进行演练。后来人们就把唱戏的艺人称为“梨园弟子”,李隆基也被后人尊称为戏剧界的师祖。

李隆基在位时所招收的乐工和歌女,大多来源于秦阿房宫乐工和歌女的后代。他们在民间演唱了很多年宫廷调,又被称为“阿宫腔”,在给李隆基献艺时也唱的是秦阿房宫的宫廷调。

李隆基就把这些乐工和歌女的唱法加以整理和改革,使这种说唱艺术更加成熟了。

在那时,梨园乐师李龟年原本是陕西的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又由于这种腔调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以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为自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因此,人们就把这种腔调称“秦腔”。秦腔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李龟年 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最后郁郁而死。

这时的秦腔特别发展了脸谱艺术。脸谱作为传统戏曲图案化的性格化妆,是我国戏曲艺术特有的一种妆饰手法,俗称“花面”、“花脸”。

戏曲脸谱是在唐代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涂面是同面具并行发展而形成的化妆艺术。古时祀神傩舞戴假面,百戏角抵戴各种动物头形,隋唐时歌舞也用假面。■秦腔脸谱

到了宋代,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特别是到了宋金时期,杂剧逐渐发展了起来,已有了花面化妆,但是较简单。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图案化性格化妆,出现于元代,以后逐步发展完善。《太和正音谱》 北曲曲谱。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于1398年撰成的。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8章,具有很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这时的秦腔艺术功能,在于突出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观众易于识别。它以夸张的造型、清晰的纹饰和艳丽的色彩,用以表现人物的善恶、美丑、个性和身份。

特别是到了明代时候,秦腔便趋于成熟了。明代的朱权在其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就有这样记载:

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秦腔塑像

有关史书记载,在明代中叶,咸阳地区就已十分流行秦腔。1510年,陕西咸阳的武功县有个叫康海的艺人,他便组建了一个戏班,到处演唱“康王腔”。■秦腔《秦大将军》

秦腔本来就起源于西北的三秦大地,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这里的人们把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把对生命的执著和率性酣畅淋漓地熔铸在秦腔的每一个音符里,那每一次深深的呐喊都是对生命的反思,都是发自内心的,十分令人震撼。

秦腔充分反映了陕西甘肃等地区人们的耿直爽朗和慷慨好义的性格,特别是表现了这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所以,秦腔无论在唱腔、表演、行当还是脸谱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秦腔的唱腔高昂激越和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挣破头”。花脸 又称“净”,也就是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俗称花脸。在戏剧中,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后来外地人曾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秦腔《清风亭》

后来有一首歌谣就充分形象地说出了秦腔唱腔的这一特点:琵琶 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我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的是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

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就是整出戏词如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

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就是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6下梆子,都是强拍。

其他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秦腔艺人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其中的拖腔必须归入“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也是与其他剧种具有明显区别的地方。昆曲 又称昆剧、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另外,秦腔唱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其中,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和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和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和爽朗的感情。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和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和大号等,武场有■秦腔板胡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和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髯口 是代表人物面部的两腮和颏下部分生长的胡须的象征物。髯口是用犀牛尾、马尾、细尼龙丝或假发制成的。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别、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装装饰。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配置人员,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进行配置。

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

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都会的多面手和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

秦腔的演出化妆,按生、旦、净、丑的行当,也都各有特定规范。如旦角有头面、贴鬓和头饰化妆,面部化妆又有俊扮、丑扮、净俊各半扮之分。

生角有网巾、水纱、梢子、蓬头、髯口的化妆,面部化妆也有俊扮、素扮、花脸之分。净角使用网巾、水纱、梢子、蓬头、髯口、耳毛,面部主要用花脸脸谱,有时也用俊扮、素扮或丑扮。

丑角常用光头或同生角一样的发型、髯口,面部多用丑角各种形状的豆腐块脸谱。

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顶灯、咬牙、转椅等。■秦腔人物表演

秦腔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就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之外,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人们称其为“架架儿”。阅读链接关于秦腔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的说法。明万历年间和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该剧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经传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这证明秦腔明中叶时已形成。清代迎来秦腔的大繁荣

清代是秦腔的繁荣时期。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所著的《秦腔论》、乾隆年间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所著的《秦云撷英小谱》,以及吴长元所著的《燕兰小谱》和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的著作。据《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当时“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这时的秦腔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秦腔脸谱艺术更是趋于完美了。秦腔脸谱作为我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比较完整,与后来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我国的三大脸谱系统,并且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戏曲演员■戏剧脸谱

秦腔脸谱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味,它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等手法,为剧中人物化装造型。最初的秦腔脸谱,色彩单调,构图简单,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肤色和面形略作勾画,基本上接近写实。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剧目增多,脸谱也随之多样化、条理化和定型化,成为了有谱可循、按“谱”开脸的脸谱艺术。定型的秦腔脸谱艺术,其功用主要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它反映了艺人和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评价和褒贬。张鼎望 清代初期学者、戏曲理论家。他幼年好学,自幼受父兄熏陶,博贯古今,著述甚丰,有《临清楼文集》、《临清楼诗集》、《鲁桥人物志一卷》、《鲁桥八景集四卷》及杂著多种传世。他还尤喜秦腔,他早年所撰的《秦腔论》,是我国第一篇关于秦腔历史与艺术特征的专论。

在内容上凡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中英雄传奇和悲剧故事的,剧中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形式上都有动态的装饰美感,因而秦腔脸谱具有其十分独特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中的纹饰极为独特,艺人们从有关剧中人物传说、精神、品格、感情、相貌和身份等特点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渲染、夸张和典型化处理,成为角色定型的脸谱。黄盖 东汉末年名将。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方式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

当角色一出场,脸谱就首先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人物品性概念,十分有利于在其后的情节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把握。这种艺术形式长期以来,已被人们广泛认知和熟悉。

秦腔脸谱着重在眉、眼、纹、色上刻画人物。在脸谱中,眉的造型颇为别致,它通过夸张变形,使演员的“自然眉形”变为“装饰眉形”。

这种“装饰眉形”有粗细、长短、曲直、聚散等可变的形态,在突出角色性格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常见的眉形有泰山眉、鸳鸯眉、龙须眉、卧蚕眉、花眉、八字眉等。项羽 (前232年~前202年),我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后来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最后突围至乌江边自刎。

泰山眉多用于武将之面,显示其威武不屈、英勇善战,如黄盖、李自成、张飞等战将;鸳鸯眉多用于为人不正的角色,显示其阴险奸诈,如《周仁回府》中的严年等;龙须眉多用于神话人物之面,显示其胸怀法术和神通非凡;卧蚕眉粗壮有力,显示其赤胆忠心,如关羽之面;花眉如项羽之面,传说楚霸王眉分五色,故也勾为花眉。八字眉成八字形,多用于无赖之徒及诙谐人物。

另外,还有虎眉、剑眉、狮子眉、扫帚眉、刀眉等,多用于武将之面。

秦腔脸谱在眼睛造型上具有独到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那些英俊的人物形容为“眉清目秀”,把那些性情刚烈的人物形容为“粗眉大眼”,把那些性情暴躁的人物形容为“竖眉瞪眼”。

因此,艺人在处理眼形时,都以生活为依据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和变形,将“自然眼形”变为“装饰眼形”,并赋予各种典型的性格特征,因而极具艺术魅力。

秦腔比较常见的眼形有:用以表现威武勇猛气概的豹眼和粗大圆眼,这一般多用于英武刚烈的人物,如张飞、高宝通等;左右眼大小不一、部位不正的雌雄眼,是一■秦腔脸谱般多用于反面人物,如刘彪、白石刚;多用于神话剧中的灵官、文仲之脸的慧眼;狭长、眼角上翘,而极具美感的丹凤眼,如关羽之脸;多用于歹徒、无赖之辈或诙谐人物的三角眼等。秦腔脸谱的纹饰主要集中于角色脸部的印堂周围,分散于顶、地壳、太阳之间。如额部、脸膛、鼻子等处,以线描为主,故又称线描花脸,这是不同于其他剧种之处。其特点是线条勾画流畅、转折自如、粗中有细、苍劲有力,常常一笔挥就。《苟家滩》 秦腔传统剧目。其剧情为唐代末年,朱温占据汴梁,命大将王彦章四处攻伐。小将高保童因其父高士纪被王彦章杀■秦腔脸谱害,于是联合诸藩镇史建堂、石敬瑭、郭彦威、刘智远等合兵围攻王彦章于苟家滩。王彦章最终自刎身亡。

常见的纹饰有珠点纹、三角火苗纹、回旋纹、冲天纹、通天柱纹、邹眉肌纹等。

珠点纹成圆点状,点于和尚的额头部位,象征着佛光普照。有点于小孩印堂与两眉呼应,有表示“二龙戏珠”之意。

三角火苗纹一般画于印堂,象征脾气暴躁易于激动。画此纹时,中年人由于血气方刚多用红色,老年人年迈,多用淡红。

回旋纹包括大、小回旋纹,由线条回旋转折构成,用以象征人物奇貌异相和秉性顽劣,又有“旋彩花脸”之称,如《苟家滩》中的高宝童、《斩秦英》中的秦英和《玉虎坠》中的马武等。

回旋纹给人以行云流水、浮动跳跃之感,使人物性格更加明朗突出。这是秦腔脸谱区别于其他剧种脸谱的主要特征。包拯 (999年~1062年),北宋庐州人,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他曾任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待制等职。因其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冲天纹由印堂画线冲向额顶。通天柱纹的纹饰线条延长至嘴唇的人中处,多用于英武正直的角色,如魏虎、贾似道等。邹眉肌纹为椭圆形,常以此纹代替眉毛,显示角色善于思考的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特殊饰纹用以象征和揭示人物性格与心理状态,如专用于包拯的月牙纹,又称马蹄纹,象征他秉性刚直,明若日月;专用于孟良之脸的葫芦纹,象征他善于火攻;专用于王彦章之额的青蛙纹,象征他熟悉水性,善于水上征战。

另外,还有三教中的太极纹、孙悟空的珠宝纹、杨七郎的虎纹、燃灯佛的蛾纹和雷震子的火焰纹等,象征神话人物道法高强,神通广大,能化善变的特征。

秦腔脸谱的色彩简洁明快、鲜艳华丽,每张脸谱均用黑色调整调子,色泽沉稳多变,常用一种或几种色做主色调,用来刻画人物的基本性格。■秦腔脸谱

传统上有“红忠”、“白奸”、“黒耿”、“绿犟”、“黄残”、“蓝鬼”、“金神仙”、“杂奇”等着色口诀,用色饱满丰富而不杂乱,给每个人物以鲜明的个性。

秦腔脸谱艺术的整体造型风格强烈、醒目、明快、清新,与高亢激越的唱腔合成一气,体现了地道的黄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质朴的审美观。

总之,秦腔脸谱艺术无论在纹饰、线条、色彩上,都体现了三秦大地的人们自古以来用黄河文明孕育出来的敦厚、豪爽和朴实的品性素质。阅读链接在我国戏曲表演舞台上,包公的脸谱化装与众不同,因为他的黑脑门上画着一个非常显眼的白月牙。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包公幼年的时候,曾给有钱人家放牛,放着放着困了,就在路边睡着了。突然有马匹经过,包公躲闪不及,被马蹄子踩在了脑门上,从而留下了伤痕。另外一种说法是他的本事特大,他白天在阳间断案,夜晚在阴间断案,这月牙特别是指他能够“夜断阴”。魏长生将秦腔推向顶峰

在1744年的时候,在四川金堂县的一个贫苦小村庄里,有个婴儿呱呱诞生了,父母为其取名魏朝贵。由于他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乡里的人都称他“魏三”,这就是后来的魏长生。

魏长生在很小时候,父母就都死了,他只好与流浪儿为伍,靠捡拾破烂为生。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名叫“口国噜子”的当时下层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继而传播于成都平原各乡县。■秦腔人物表演后来,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口国噜子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到了一个秦腔小戏班学秦腔,随后又加入了同州梆子戏班。从小父母双亡和流浪经历,让魏长生倍感珍惜学习,他是发奋学艺,起早贪黑进行唱做念打,他出■秦腔人物表演大汗、吃大苦,并发誓“艺不惊人死不休”。

因为有少年口国噜子不平凡的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十分富于冒险精神,他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组织能力。十年磨剑,艺海扬帆。他的演技,先是在几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他随戏班北上西安,轰动很大。道士 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道士作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者,布道传教,为其宗教信仰尽职尽力,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道士之称始于汉朝,当时意同方士。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

1774年夏天,魏长生来到北京。这时正值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此时的北京真可谓是“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北京这时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的“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也都演京腔。

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因为他的戏班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有创新改进,因此深得观众喜欢。

魏长生创造的西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戏剧理论家小铁笛道人在其所著的《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梨园 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为玄宗时宫廷所设,其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立。后世于是就把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长生于乾隆三十九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在当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其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也记述道:

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使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

魏长生曾一度离开京城,1779■秦腔人物表演年,他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脚跟。这时,魏长生挺身而出,他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他表示入班两个月之后,一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

结果,魏长生再次以《滚楼》剧赢得了京都的观众。《滚楼》是一出武旦应工戏,但唱做均很吃重。其故事讲述了村女黄赛花在为父母报仇并寻杀仇人武辛时,她被蓝家庄蓝太公之女蓝秀英以酒灌醉,并强行与伍辛成婚的事。

这是一出爱情喜剧,戏曲表演的重点所在是黄赛花醉后对武辛的那种复杂的爱。这段男女相悦的醉中有醒、醒中带醉、醉醉醒醒,泼墨似地渲染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情。

这也是一出难度较大的唱做戏,尺寸掌握,恨爱杂糅,都要求具备一定火候。既要表现出黄赛花对武辛杀父之仇的极端愤恨,简直是仇人相见,不杀不足以平忿消恨,同时又要表现出她对这一少年的爱慕之情,愿意以身相许。

魏长生在这出戏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痴情姑娘黄赛花,他恰到好处地表演了黄赛花的人物性格,在当时的京师舞台上,观众们对他塑造的黄赛花等人物给予了高度评价。据说,当时“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这一出戏在北京的演出,使“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订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于是大增。从这之后,魏长生将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正阳门外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惠济祠,并将其更名为天寿堂,同时作为梨园馆馆址。梨园馆是清代戏剧界的一种重视同乡关系的行会性组织,主要职责是对戏剧界人士进行扶危济困、养老送终等。■秦腔人物表演

在这段时间里,魏长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妇女形象。有痴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如《滚楼》中的黄赛花、《烤火》中的严碧芸、《卖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铁弓缘》中的陈秀英。

还有反映巾帼英杰气概的,如《杀四门》中的刘金定、《闯山》中的金莲等。也有表现反抗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莲串》中的秦香莲、《清风亭》中的周桂英等。

这些角色都被魏长生演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魏长生在演唱时,他特别注重音节,他结合人物“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秦腔人物表演《杀四门》 是一出比较流行的、以武打见长的秦腔折子戏。其内容是说在唐初,李世民兵困越虎城,程咬金回朝搬兵。因秦琼新丧,其子秦怀玉重孝在身,不能挂帅,只能作为战前先行。程咬金推举罗通为帅,兵至越虎城外,秦怀玉连杀四门,解除重围,李世民得救。

他在表演上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达到了逼真动人,这些艺术上的成就都体现了他平时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风格。

魏长生的演技和对秦腔的发展加速了京城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魏长生还经常捐资公益事业和周济穷困的读书人。

据史料记载:

长生虽优伶,颇有侠气。庚子南城火灾,形家言西南有剑气冲击,长生因建文昌祠以厌胜。

魏长生性豪,有钱每以济贫士,士有赖之成名。

有选蜀守者,无行李资,魏夜至,赠以千金。守感极,问所欲,魏曰:‘愿在吾乡做好官!’

有一天,在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秦腔人物表演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爱之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皇妃出宫消遣,二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

看完魏长生的演出后,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

皇妃于是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妃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为爱妃的干女儿吧!”

于是,魏长生第二天便奉旨作辽邦公主装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魏长生为“魏皇姑”。

饮誉京华之后,1787年,魏长生又来到当时南方的戏曲中心城市扬州。俗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秦腔《清风亭》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儿是盐运、漕运的枢纽,商贾云集,各种戏剧也十分兴盛。

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

四川魏三儿,号长生,年四十,来郡城投江鹤亭,演戏一出,赠以千金。尝泛舟湖上,一时闻风,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长生举止自若,意态苍凉。《烤火》 是传统剧目《少华山》中的一折,常被单独拿出演出。讲的是官宦家的小姐尹碧莲逃婚离家,被山大王掳上山就要杀,山大王的把兄弟书生倪俊在旁劝阻,山大王误以为倪俊喜欢碧莲,硬要成全他们立即成亲的故事。

附近各省市、各剧种的演员,纷纷涌至扬州,都是为了一睹魏长生风姿,观摩他在“春台班”里的演出,请魏长生传授技艺。

苏州戏班又邀请他到昆曲发祥地的苏州。江南伶人,包括昆曲子弟也来学习他的演技和“跷工”以及创新了的化装艺术“梳水头贴片子”。

魏长生的“善于传情、动人倾听”的艺术奇葩,播种到大江南北的梨园,许多剧种从中得到养分的滋润。他新创的西秦腔“徽伶尽习之”,并对后来形成的京剧艺术起到了催生作用。■秦腔《活捉王魁》

1800年,魏长生第三次来到北京,这时他已57岁了。他这次复出,在“三庆部”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长生演戏仍是那么一丝不苟,武功更是炉火纯青,充分展示他从少年时便炼就的拼搏精神和钢筋铁骨。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得京腔六大班几乎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不得不改习秦腔。

从这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

不过,毕竟岁月不饶人。魏长生在京师的舞台上呕心沥血地耕耘了3年,终于不支,倒在了他醉心的五彩舞台上。

据清代文人蕊珠旧史所著《梦华琐簿》记载:■秦腔人物表演

嘉庆七年,夏日搬《表大嫂背娃子》,下场气绝。将军马革裹尸、伶人以身殉艺,壮哉!

当时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小铁笛道人是魏长生的忠实观众,他在一代名优去世后,写了两首追悼诗,情真意挚极富史料价值:《梦华琐簿》 是由清代文人蕊珠旧史所编著。全书共辑录梨园掌故逸事83条,既有伶人小传、班社小史、梨园习俗、楼馆考证及师承、技艺等方面,也录有官府、文人与梨园的种种因缘与瓜葛。此书对研究和了解清代的戏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英雄儿女一身兼,老去登场志苦严。绕指柔合刚百炼,打熊手是玉纤纤。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幽魂远赴锦州道,知己何人为脱骖。魏长生成名后颇为富裕,但他淡泊钱财,乐善好施。他有一颗侠义丹心,热忱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帮助贫民、落难者,到他身死之日,已无多少余资。■秦腔人物表演

魏长生的徒弟很多,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徒弟陈银官等素车白马送回四川金堂,安葬在秀水河大石桥畔,由于乾隆皇帝和皇妃曾认魏长生为干女儿,所以人们也把魏长生的坟称为“皇姑坟”。阅读链接著名秦腔艺人陈妙华被誉为“一代宗师”。她生于陕西西安,于1949年进入易俗社学艺,师承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宋上华等名家。20世纪50年代初,以饰《白蛇传》之许仙而一炮走红,1958年随陕西省电影艺术团赴长春拍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1960年又参加电影《三滴血》的拍摄,均担任主演,以其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陈妙华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陈派”,影响颇广。其代表剧目有《火焰驹》、《三滴血》、《夺锦楼》、《紫金冠》、《白蛇传》、《京兆画眉》、《扫窗会》等。秦腔艺人不断完善艺术

在清代除了魏长生外,在秦腔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秦腔艺人,如被誉为“秦腔戏圣”的润润子、被称为“麻子红”的李云亭、有“秦腔王瑶琴”之称的陈雨农和与京剧的名旦梅兰芳齐名的刘箴俗等。

润润子被誉为“秦腔戏圣”。他于1850年出生于陕西长安灵感寺太原庄,姓张行五,所以人们都称其为“张老五”。

润润子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满师后,搭入名小生丑儿所领的庆泰班。与当时著名须生二楼子、林儿等同台,任二路角色。

润润子的声技最初并不出众,但是因为他的天赋较高,又和当时一些负有绝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学到了许多须生及小生的优美唱腔与身段,日积月累,集于一身,终于成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员。■秦腔人物表演《八义图》 又名《赵氏孤儿》。剧情为赵盾一家遭奸臣屠岸贾残害,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到处搜查。后来,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孤儿成人后,得知真情遂与魏锋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在一次庙会演出中,润润子替二楼子演了《大报仇》,不料观众为之喝彩起来。润润子的声名从此传扬三秦大地,成为须生一代名宿。

润润子文武唱做都很擅长。他唱的戏很多,最拿手的有《春秋笔》、《破宁国》、《出棠邑》、《摘缨会》、《血带诏》、《大报仇》、《状元媒》、《八义图》等数十本。

此外,润润子还擅长小生戏,例如《和氏璧》、《穷人计》、《渔家乐》、《折桂斧》、《木楠寺》等。他在临终前几年,又经常演唱《取成都》、《满床笏》等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