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2:13:06

点击下载

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史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史作者: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排版:skip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9-01ISBN:9787562485872本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发展概况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创建于1954年,数学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是重庆市批准的重点学科。经过60年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几代数学人的心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4年4月重庆市政府按上级指示和地方需要决定正式创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师数学科随之诞生。经过6年的建设,到1960年7月,教职工人数由创建初期的3人(居昭、唐乾德、唐以荣)发展到60人,为国家培养了370余名急需的中学数学师资。因办学成效显著,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表彰。

1960年8月,为进一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四川省政府决定将“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改为“重庆师范学院”,同时将数学科更名为数学系,并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到1962年8月,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国家根据需要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又将重庆师范学院调整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也随之更名回“数学科”,这是一段曲折、艰难的历程。到了1966年,数学系(科)共为地方中学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共583人。另外,数学函授教育从50年代起,共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了数学教育函授生近800人。同时举办的多期数学短训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数学科师生上山下乡,学工、学农、学军,接受锻炼。直至1968年8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和解放军先后进驻学校,数学科教职工同全校师生一样在困境中经受磨炼。1972年8月,第一批大学普通班学员(俗称“工农兵学员”)进校,数学系恢复行课。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数学系教职工发展到65人,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中学数学师资230余人。此外,数学函授、数学师资短训班累计培养学生共100余人。

1977年1月至1992年12月,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各项工作全面恢复和发展。1978年1月,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15年间,数学系共为国家培养了中学数学师资和党政、科研人员约2100人。其中有著名校友马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两届理事长、中国科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3月,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新设了“计算机及应用”专科专业,1994年又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同年,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办学范围得到了扩大。1996年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由杨新民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不负众望,一举获得了“系统理论”和“运筹学与控制论”两个硕士点。这不仅是数学硕士点的突破,也是我校理科硕士点的突破,同时也提升了我院的办学层次。全校为此而感到欢欣,全系师生受到了莫大鼓舞。两个硕士点都于1997年开始招生。继后,黄翔教授领衔的“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点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0年,“应用数学”硕士点开始招生。2000年12月,“系统理论”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此后,该学科又被批准为“十五”期间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2002—2003年,是不平凡的时期,全国“非典”流行,我校正积极争取第九次全国增列博士点。当时是以二级学科进行申报、评审,通过大量的工作和艰辛的努力,我院的二级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在通讯评审中获得通过,遗憾的是由于学校的整体条件未达标,而最终未能成功获批博士点,这是我院第一次冲击博士授权。这一年,重庆师范学院升格为重庆师范大学,这也是重庆直辖市唯一一个以“师范”冠名的大学,随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也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00年,以杨新民教授领衔的“运筹学与控制论重点实验室”获准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2002年,以黄翔教授领衔的“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获准首批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些都开创了我校有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先河。2003年,我院又新增了“基础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硕士点,并于同年开始招生。从1996—2003年,短短8年间,建成了6个硕士点、2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这永远是重师数学人值得自豪的往事。从1993—2003年这10年间,学院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和硕士生共2500余人。

从2004年起,学院抓住学校更名为师范大学和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发展契机,求真务实,着眼长远,锐意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我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成立了渝港“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第一次建立起我院与境外高校及学术机构广泛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学术平台。

2006年,依托我院的“运筹学与控制论”重点学科获准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年,我院经过长期建设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全国高校中只有六所大学的数学专业获此殊荣,这也是重庆师范大学第一个国家级的教学质量工程。同年,我院还建立了“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中澳最优化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澳大利亚Curtin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联合成立)搭建了更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2008年,由杨新民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成功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是重庆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重点项目的突破,也是我校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年,数学学院“最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首批创新团队。这一年,重庆师范大学经过艰苦的努力获批成为重庆市申博立项中期建设单位,数学学科成为学校申博立项的重点建设学科。

2009年,杨新民教授的“广义凸性及在数学规划中的应用”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了我校科研成果奖的新突破。同年,学院又成功获准“最优化与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西部地区高校数学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至此,数学学院有了展示自我学术影响力更高的学术平台。

2010年,学校根据“内涵发展、优化结构、强化特色、重点突破”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这样的调整为重点突破以数学学科申博立项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同年,数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成为全国硕士研究生点开始招生,这为下一步以数学学科申请博士立项建设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2011年,学院两次冲击教育部创新团队都通过了重庆市的评审推荐,虽然上报到教育部因各方面原因未能获得通过,但进一步凝练了方向,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这一年“运筹学与控制论”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验收。数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也获准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

2012年,数学学院以多年努力所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三部一重”(教育部特色专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在国内数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一年召开的中国数学年会上,杨新民教授当选为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我校数学学院也成为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这种殊荣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激励着重师数学人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校提档升级、加快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博士授权而努力。

目前,数学学院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全日制本科生1600余人,研究生2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高级职称占7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人,占全体教师的70%;他们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他们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重庆市杰出学科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巴渝学者2人,省部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4人;他们中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1人,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数学物理组)1人,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1人,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数学会华罗庚奖评审专家1人,陈省身奖评审专家1人,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人,以及重庆市数学会副理事长1人,重庆市运筹学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各1人。还拥有美国《数学评论》和德国《数学文摘》等期刊评论员30余人,以及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等重要期刊编委和客座主编等19人。

数学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金融数学),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有重庆市“十五”重点学科1个(系统理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1个(运筹学与控制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数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数学、系统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统理论、系统集成与分析、学科教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最优化与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运筹学与控制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1个(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重庆市创新团队2个(最优化理论及应用、非线性系统理论及应用)、重庆市教学团队2个(函数与分析、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群)、重庆市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师范类数学)、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重庆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数学与应用数学)、重庆市校外理科实践基地1个(重庆师范大学与安博教育集团)。有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中学数学教学设计)、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凸分析与集值分析、矩阵分析、现代课程论研究)、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共课1门(数学教学论)、重庆市精品课程2门(数学分析、数学教学论)。

学院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近十年来,已形成两轮驱动(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种模式(初等数学系列——培养基础教育数学师资,应用系列——培养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基础数学系列——培养更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在教改方面,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0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近1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学院把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近十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33项(其中教育部、重庆市重大、重点项目18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包括德国洪堡基金项目、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澳大利亚博士后项目等),科研经费共计达2800余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收录或学科级刊物400余篇),出版著作或专刊20余部。获国家专利成果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合作交流。近十年来,学院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余次,先后有100人次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波兰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邀请近300人次国内外专家(含院士)到校作报告、讲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600余人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渝港“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开展“2+2”合作办学(一、二学年本校学习,三、四学年赴澳学习,取得两所大学双学士学位);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本升硕”合作办学(在本校学四门课程,赴澳学12门课程,取得科廷大学硕士学位);与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合作办学。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发展为重”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充分利用教育部特色专业平台,开设了特色专业实验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全国首届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个、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二等奖6个、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个、全国挑战杯中铜奖1个、东芝杯全国理科师范生技能大赛三等奖1个、全国创新创业比赛中国家立项1个等。

60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0000余人,函授生8000余人,自考本专科学生60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他(她)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和带头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前理事长马志明,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重庆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晓钟,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重庆工商大学前任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崇举,重庆师范大学前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翔,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云南大学数学统计学院院长唐年胜,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邹渝,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董景荣,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博士生导师吴至友,重庆师范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唐贤甫、原副院长王正煜,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永跃、罗盛举,三峡学院副院长谭明术,重庆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向亮,重庆市审计局副局长邓开伟,重庆市江北区副区长陈茂,重庆市云阳县县长秦昌德,重庆市巴南区纪委书记何永革,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吉祥,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史良洵,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陈卫东,以及苏步青数学奖获得者、中学名师陶兴模、唐绍友,张小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中,仅在重庆地区就有10余人先后担任高校校级领导,还有230余人被聘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80余人担任地级以上领导职务,400余人被聘为中学特级教师或研究员及学术带头人,并有120余人担任四川和重庆地区中学的校级领导。

回顾学院60年发展历程,尽管历经艰难曲折,但数学人始终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做强做大自己。60年的拼搏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要敢想,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春天!如今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深信经过数学学院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心中的梦想。数学学院的未来一定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院风歌作词: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编写组作曲: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编写组院长、书记寄语

格物穷理,追求真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学精神更是激励数学人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重师数学人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发展成为具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国内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学院。在60年的岁月磨砺中,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带领教职工奋力拼搏,使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实现重庆师范大学振兴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学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申博立项建设这个核心任务,坚持“责任、奉献、奋进、创新”的院训,为进一步将我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努力!院长:吴至友书记:何大海2014年3月第一章 创建初期的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1954—1959)

提要:在1954年初举办数学师资短训班的基础之上,1954年8月重庆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重庆师专”)数学科正式成立并招生。之后的5个春秋,全体办学人员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办学成绩斐然,1960年受到市政府的表彰。第一节 重庆师专数学科的创建和初期发展一、艰苦创业,开办“中学师资研究班”

1954年4月,重庆师专建校伊始,条件极其艰苦。为解重庆市急需中学师资的燃眉之急,学校开办了中学师资研究班。居昭、唐乾德、唐以荣3位老教师具体负责数学办的教学工作。该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每期三至六个月)办学。不仅缓解了当时中学数学师资严重短缺的困难,同时锻炼了办学人员的能力,积累了办学经验,为1954年8月重庆师专数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短训班”成为重庆师专数学科的前身。二、正式招收两年制数学专科学生

1954年8月高教部批准重庆师专纳入全国统一招生,重庆师专数学科正式开始招收两年制的专科生,同时在前期举办的“短训班”的基础上,继续举办一年制的数学师资短训班,由此开启了数学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的历史篇章。三、从一开始办学就重视教学质量

首届数学科办学人员从建科开始就重视贯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并采取了以下措施:组织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开展教研活动等。由于自编教材针对性强,颇受学生欢迎。另外,教师认真备课、上课、课后加强辅导,十分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1956年7月首届专科班学生毕业,为四川省和重庆市输送了急需的数学教师,后来这批学生成为了省、市中学数学教学和行政骨干。第二节 创建初期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创建初期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为保证培养质量,数学科根据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好专业课程的设置,克服困难,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两类: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指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初等数学指算术、代数、三角、几何复习与研究等课程。

教育类课程包括: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突出了毕业生今后实际教学工作之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不重复也不脱离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为此还安排了具有丰富中学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讲授,教学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二、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辅导的方式

以平面几何复习与研究课为例:该课周学时为6节,其中4节安排主讲、2节上习题课。

辅导老师首先将主讲内容先进行概括,指出重、难点,并将学生疑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掌握主讲内容。

其次要求辅导老师做示范题、启发如何审题、如何认识题目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解题思路。另外,2节辅导课时间必须保留一节课时由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知识。

最后,辅导教师还要认真批改作业,有的还要当面指正,以帮助差生较快掌握知识。三、结合教学开展科研

1957年2月,学校出台了建校以来第一个科研计划。在26个选题中数学科有3个选题,通过这些选题有组织地开展了科研工作。这也是数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始。第三节 重庆师专数学科党政工作一、深入第一线开展工作

这一时期,数学科负责人先后有居昭、杨才斗、谢以思、夏庆龄等。数学科要求全科党政工作人员和教师都要深入教学一线,能任课的党政人员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或担任一门辅导课,并要求课后深入学生教室和宿舍中辅导或答疑,这样密切了教师、学生与党政工作人员的联系。在教育实习工作中同样要求党政人员深入一线,配合指导老师,抓好实习中的试讲、试教、试作等各项工作,深受实习学校的好评。二、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每个年级按小班建立班委会和团支部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和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坚持锻炼,同时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教师专业,热爱数学。通过上述扎实工作,学生不仅专业思想牢固,且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

数学科党支部1959—1960年先后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支部和先进单位,支部书记夏庆麟评为优秀党员,并出席了当年省、市文教群英会。第二章 曲折发展的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60—1965)

提要:1960年8月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同时肩负培养本、专科数学师资的重任。1962年8月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又调整为重庆师专数学科,停招本科生,只招专科生。并试办三年制半工半读数学专科班。第一节 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在调整中发展

从1960—1963年学校经历了几次调整。数学学科在这些调整中,克服困难,适应变化,在调整中求得发展。一、设立数学系,开展本科教育

1960年9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科也更名为数学系。这一年经上级批准,学校新增3个专业中有5年制的计算数学专业。此外,数学系除保留专科班外,开始招收4年制数学专业本科班。1961年5月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撤销此前新增的3个专业,计算数学专业学生转入数学专业。1962年6月,随着学院调回到师专,数学系调回到数学科,除继续办好已经招进的两届本科班外,只招专科班。此时师资队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年轻教师采用送出去学习或随本科班听课等措施以获得进修提高。这期间,负责工作的同志有杨才斗、夏庆龄、吴锡纯等。二、试办半工半读三年制专科班

重师数学系1962年调整为数学科后,正面临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形势,要求教学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搞开门办学,并要求数学科先行试办半工半读三年制数学专科班(即数学66级)。同时学校办工厂、农场,并组织师生到工厂、农场参加锻炼。数学科教师爱生重教、吃苦奉献的精神在这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除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外,还能服从组织安排,自力更生解决困难。当时国家困难,食品定量供应,师生们都能体谅,一个通知下达外出担煤担米,大家放下手里的工作就积极前往。大家还积极参加开荒自种蔬菜供集体食堂使用。第二节 “严”字当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数学师资

这期间,数学系(科)党政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培养又红又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数学师资。具体措施是严把“三关”:一、严把教学关

凡进入数学科的教师,都首先进行试讲,由党政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参加听课讨论,最后由科主任决定。凡担任主讲的教师,必须经过2~3年的助教工作,从批改作业,上辅导课、习题课,到开始主讲部分章节,根据表现最后由科主任决定是否担任主讲。每学期学生的平时、期中、期末等阶段的考试都严格要求,尤其是后两种考试系上都要派人严格监考,考题可由其他任课教师来出,对学生的升留级和补考关把守得很严格。二、严把政治思想育人关

各个年级配专职政治辅导员和兼职教师抓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让他们深入课堂、宿舍,以及各种学生活动场所与学生实行“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同劳动。各个年级建立健全班、团和民兵组织,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每届新生进校都要组织参观红岩村、渣滓洞等地,用先辈们服从革命需要,把一生奉献给国家的精神去教育学生。并邀请在中学工作成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作报告,讲述他们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过程和作出的显著成绩,受到政府表扬、家长和学生信任和爱戴的感人事例,启发新生要热爱师范专业。同时请高年级优秀学生讲解自己如何爱上师范专业,并为此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事迹。还要给新生讲解数学科的发展、团结奋斗史和光荣史,组织参观科里荣誉室,从而使新生感到当教师光荣,做一名重师数学人光荣。在体育锻炼方面,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致使数学科学生在各项文体活动中都获得优异的成绩,特别是63、64、65级在学校开展的“篮球”、“排球”、“足球”三大比赛中以及田径运动中都全部获得男女冠军。为了适应中学数学教学需要,科里重视开展“三字一话”比赛活动(钢笔字、毛笔字、黑板字和普通话)。后来,此活动在全校推广。再一个就是坚持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从60级起每班都组建了民兵组织,新生进校后都要安排一个月的学军活动,进行思想、作风教育。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工厂等学工劳动一个月或到农村郊县等地学农半月或一月,增强劳动观念,学习生产技能。三、严把出口关

首先严把教育实习关,领导与指导教师密切配合,严格要求做好各项实习工作,每届都取得试教、试作的好成绩。通过以上措施,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中学数学师资,受到各地用人单位的好评。1962—1965年数学科多个班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多个团支部被评为优秀团支部。专科65级还被评为“重庆市五好班集体”。数学科学生毕业分配都能服从需要,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工作中作出成绩,成为各方面的骨干。第三节 通过函授和短训班为地方教育发展服务一、数学函授工作有较快发展

从1958年起数学科始终坚持配备专职函授教师和相关人员从事函授工作,其办学规模和涉及范围不断扩大,直到1966年,此项工作还在稳步推进。二、举办多期师资短训班

这是重庆师专数学科开展较早且一直坚持发展的工作。从1954年开始举办师资短训班起,就积累了丰富的办班经验,特别是在1964年上半年重庆市教育局在南岸二师校(即现在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办重庆中学师资短训班(含语、数、外三种班)重庆师专数学科专门派出方镇华老师,担任数学班的专业指导和辅导员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1966—1976)

提要:“文化大革命”前期,学校处于“停课闹革命”中,教育事业蒙受极大灾难。教职员工在各种磨难中默默为复课工作做准备。1972年3月数学系开始招生、复课,全日制大学普通班(工农兵学员)进校,前后五届学生在困境中坚持学习,毕业后充实到各个岗位。这段时间培养出的学生中最突出的有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马志明。第一节 在磨难中坚守教育信念,举办数学师资短训班、开展函授工作

虽然“文化大革命”前期,学校处于“停课闹革命”之中,知识分子处于思想改造、劳动锻炼阶段,甚至不少教师被批斗,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教师们仍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在各种磨难中默默为复课工作做准备。一、坚持举办数学师资短训班

1969年,部分教师被黔江等地请去举办数学师资短训班。1970年,为沙坪坝举办小学戴帽数学师资短训班。这一年还为重庆市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初中数学教师短训班,着重讲代数、三角、几何等初等数学的内容,学员有约140名,分成4个教学班,采用民兵编制、每个教学班为1个排,每个排分成3个民兵班,并分设排长、班长若干。

1971年在自贡市也举办过两期短训班,具体做法是:根据初一数学课本对初中教师进行教学法培训学习,以适应复课需要。二、这期间仍坚持开展数学函授工作

1967年在重庆、璧山等地举办数学函授班,参加学习人员达900人。1970年,在重庆、自贡等地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数学函授工作。当时的工作生活虽然艰苦,但教师们不怕艰苦、不计报酬,其默默奉献的精神令所有学员为之感动。第二节 积极做好招生、复课的准备工作一、恢复组建党、政领导班子,开展整党工作

为做好招生、复课的准备工作,数学科根据学校的安排部署,恢复组建了数学科革委会和党支部,并具体由朱桂芳、陈治华、李长明3位同志负责,1973年后,由唐贤甫同志任主任。

1969年10月,朱桂芳同志带领数学科全体教职工到綦江县鸡公山农场边劳动、边开门整党。所有党员经过学习文件、斗私批修、群众评论3个阶段,恢复了党员组织生活。接着学校又进行了整团建团工作。这些都为复课奠定了一定基础。二、为招生、复课做好教学准备

为迎接三年制数学大学普通班(工农兵学员班)新生进校学习,数学科教师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做好各方面的教学准备工作。比如,自编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基础、初等几何、初等代数、射影几何、变换群与几何学等教材及相关学习指导书。三、为适应教学要求,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因大普班学生文化层次差距大,这对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使师资力量更好地适应要求,系党政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通过我系自办进修提高班或送到校外去进修提高两种方式进行。二是直接从其他高校调入骨干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第三节 克服各种困难,使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1972年3月,由四川各地知青、工人、农民中推荐保送的学生入学,数学系招收了90人。这是“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6年后迎来的首批新生。此后开始每年招生,先后招进5个年级学生(即72、73、74、75、76级)。尽管当时条件艰难,教学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使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一、组建新领导班子,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这期间,数学系建立了新的领导班子,他们由李长明、唐贤甫、陈治华、唐天银等同志组成。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加强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建立班级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员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中个别表现较突出的干部则推选进总支委员会,以加强总支对学生的思想工作领导;在班级设立专职政治辅导员,另外从教师中还选配兼职的班主任;加强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如“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并注意课内课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通过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有很大提高。如不怕“四人帮”政治高压,设立周总理逝世灵堂等。二、严格教学管理,坚持开门办学

数学系根据数学专业实际,在学籍、考试、考勤上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教学上注重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有关初等数学内容的掌握格外严格,要求做到真正掌握才能毕业。

数学系还坚持开门办学,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到工厂、农村去。如到川江电机厂、重庆轴承厂、简阳拖拉机厂等地结合课内所学的“优选法”知识进行试验设计实践,时间一个月。到农村去上测量课,使课堂上所学的几何知识与实际结合,时间多少由课时而定,对此师生们前后到过长寿湖水坝、綦江县鸡公山农场以及万县等地农村。

此外,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探索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点,强化教学效果。譬如,《解析几何》课程先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沙区气象站的“数字预报”工作,再请人进校内讲解气象知识。还参观过“坐标镗床”,了解其工作原理,增强了“几何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再如,将72级数学教育实习地点选为农村中学,以了解农村学校教学实际的措施等。三、培养出众多优秀毕业生“文化大革命”后期,大普班毕业的学生共有500多人,他(她)们中涌现出不少突出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中学特级教师、劳模、高校教授以及单位党政负责人等。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以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马志明。他自1975年进校后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勤于钻研。在班上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深受同学欢迎。他在政治思想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积极争取入党,在1978年毕业前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科院数学所硕士研究生时,数学系党组织及时讨论批准他的入党申请,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担重任。他对母校抱有感恩之心,常常关心着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多次抽空返校作学术报告,并担任我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特聘教授,为我院学术平台建设等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热爱、关心母校发展的赤子情怀令人感动。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攀登的精神,永远值得学弟、学妹们学习。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函授与短训班工作

自1972年起,我系在前期举办函授工作和短训班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函授与短训班工作。1975年起,除在重庆市外,还在市外多个地方开展了学制为三年的函授教育以及举办其他短训班,具体负责的有唐以荣老师。在寒暑假期间,数学系都要组织中老年教师参加函授教学工作。限于当时条件,常常需要自编教材。如几何课任课教师,先赴外地调研后,编写了“初等几何”新体系的函授教材,供学员使用,效果明显。另外,还深入到璧山县农村主持召开过关于其他函授教材改革的研讨会。函授工作要深入到各地基层进行,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能克服。有时为了节省住宿费,常常自带被盖不住宾馆,其奉献精神十分可贵。尤其是唐以荣老师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成为老师和学员们学习的楷模。第四章 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的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77—1992)

提要: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也进入了恢复、发展的轨道。“新三级”入学,开启本科教育新篇章。科学、规范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设新专业,拓展办学空间,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成人教育工作快步发展。第一节 恢复统一招生,开启本科教育的新篇章

1977年末,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1978年1月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以“新三级”(77级、78级、79级)学生的入学为标志,数学系的本科教育工作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新三级”顺利开学“新三级”学生是“学情”最有特点的学生。如应届与非应届、大龄与小龄、带薪与不带薪学生并存,甚至还有不少已成家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是77级与78级只相隔半年。因多年中断学业,学生们的起点不一,但普遍有强烈的求知欲。而当时学校在生活、教学上条件比较欠缺,这给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系为适应本科教育要求,确保培养规格,着力抓好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恢复高考后的四年本科教育一开始就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二、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1979年,学校制定了《教研组工作制度》,数学系根据要求整顿、加强了教研组工作。各教研组制订了工作计划,确定了教研活动的时间,特别针对本科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的突破等问题展开专题教研活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以及“读书班”等形式是数学系教研组工作的特色。三、设置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开设多门选修课

重点做好本科教学计划的制订,按培养要求设置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以数学系77级本科课程为例:

第一学年:一学期开设有《中共党史》、《英语》、《初等几何》、《解析几何》等;二学期开设有《中共党史》、《英语》、《初等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

第二学年:一学期开设有《哲学》、《英语》、《普通物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二学期开设有《哲学》、《英语》、《体育》、《普通物理》、《近世代数》、《数学分析》、《心理学》等。

第三学年:一学期开设有《政治经济学》、《教育学》、《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微分几何》、《计算机基础》、《变换群与几何学》等;二学期开设有《政治经济学》、《实变函数》、《概率统计》、《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等。

第四学年:一学期开设有《计算数学》、《整数论》、《泛函分析》、《教学实习》等;二学期开设有《域论》、《偏微分方程》、《李代数》等。

以后各届本科课程设置基本上以77级课程设置为基础,总体保持稳定,有时只略作调整。而每届四年级除安排教育实习外,其余时间用于安排开设各个教研室提供的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和数学视野。这期间先后开出了以下二十多门选修课:域论、伽罗华理论、李代数、模与格、数学基础、赋值论、离散数学、组合数学、图论、拓朴学、泛函分析、模糊数学、优选法、正交分析法、微分几何、理论力学、偏微分方程、变分法、数学方法论、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奥林匹克等。四、首次开展学位授予工作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

1982年1月,高校恢复统一招生后的首届77级学生毕业,半年后78级毕业。此时学校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授予权。根据教育部学位条例的规定,经审核对这两个年级符合条件的近200名毕业生授予了理学学士学位。这是数学系首次开展学位授予工作,它表明本科教学工作已日臻规范、完善,其教学水平已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为使本科学生受到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素养和进行论文写作的能力,在第四学年,除安排实习、实践外,还从80级学生开始安排了撰写毕业论文的环节,1984年下半年首次开展了此项工作。五、建立良好的系风、学风

随着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数学系注意抓好系风、学风建设。在内部管理上突出“严”字,在工作上讲求奉献,在学习上鼓励勤奋钻研,在集体活动中人人奋勇争先。一直以来,数学系的学生、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如文娱、体育、科技等活动)都名列前茅。数学系群体在全校师生面前总是展现出团结向上、凝聚力和荣誉感很强的良好风貌,并逐渐形成了数学系所特有的、至今仍为大家所弘扬的优良系风。第二节 加强数学系党政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一、调整、充实党政领导班子

这一时期,对领导班子进行了几次调整,前后担任领导班子成员的有唐贤甫、唐天银、陈治华、黄长吉、王顺国、张崇德、吴永恒、沈廷忠、黄翔、余世琳等同志。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数学系师资队伍从创建初期的3人,发展到1960年10月时有60人,再到1993年时教职员工已有94人,发展人数快步增长。这一期间,如果将曾在数学系工作过,中途因多种原因调离的人数全部累计在内,人数高达198人。

为提高师资教学质量水平,这一期间加强了教师专业进修提高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外语“四会班”及计算机进修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重点高校举办的“提高班”学习进修,为开展科研或为开设新的选修课作准备,打基础。还充分利用恢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契机,既解决好老教师遗留的职称问题,又调动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十多年来,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第三节 适应发展需要,增设新专业,拓展办学空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数学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艰苦的努力,在条件薄弱、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先后办起了一些新专业,如“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会计与统计专业”等,数学系的办学形式和办学规模都得到大幅度的迅速扩展。一、办学形式和层次多样化

这期间,数学专业有:全日制本科(四年制)、专科(三年制)、四川省“专升本”,函授本科(五年制)、专科(三年制)、夜大专升本(三年制)、自考专科(三年制)。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含方向)有:全日制本科(四年制)、专科(二、三年制)、函授专科(三年制)、函授专升本(三年制)夜大与自考专科(三年制)。

会计与统计专业有:全日制专科(三年制)、函授、夜大、自考专科(三年制)。二、承担全省“专升本”的学制改革

从1985年起,我系承担了四川省全省数学专业“专升本”的任务,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重庆直辖。十多年来共培养“专升本”毕业生共650余人。“专升本”是当时四川省为适应全省教育发展需求而实施的一项学制改革项目。每年在全省15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二年级的部分优秀学生到本科师范院校单独编班,就读本科。全省试点四个专业,其中数学专业由我系承担。招生的办法经历了多种形式。开始时是由省教委向各师专下达推荐指标,然后由各师专按指标数把学生保送到我系学习。后来为了确保质量,做了以下改进:先由各师专下达指标数把推荐的学生直接送到我系进行笔试(笔试科目为《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每年招生的人数不等,在50人左右。回顾十多年来数学系承办全省数学“专升本”的学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原因是各推荐学校和我系对此项改革任务都十分重视,对各环节工作精心组织安排,我系配备了教学骨干力量,以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还加强了专升本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健全了学生班级党、团组织机构,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各方面努力最终取得了好的效果。历届专升本毕业生中有多人毕业后留校工作,分到各地的毕业生用人部门反映也好。第四节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之后,高校科研工作被放在重要的地位。数学系也采取措施,力图改变科研相对滞后的状况,为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创造条件。一、加强科研管理,制定科研激励措施

鼓励、支持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后不但有科研津贴,更重要的是记入个人科研档案,作为提职、提薪的依据。每个学期都要举办全系的论文报告会。除记载报告人的科研成果外,还计发课时津贴。二、组织教师参加和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学者来校讲学

我系每年都为教研室划拨专门资金,支持有正式论文发表的教师和承担项目的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的数学学术会议,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还创造条件,积极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0世纪80年代,代数教研室主办过全国组合数学研讨会,几何教研室主办过全国高等几何学术研讨会,教材教法教研室主办过全省数学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其他教研室也举办过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先后邀请过中科院数学所、北大、川大、重大、西南师大以及省外某些高校的专家和海外学者等。三、参加教学质量评估,获得首届教学成果奖

1988年,《高等几何》课程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教学质量评估试点,以后,有多门课程、多位教师参评。1989年,全国普通高校首次开展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我系王顺国老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张崇德老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张良駼、唐以荣老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节 成人教育快步发展

1978年后,成人教育迅速发展,我系总结了前期办函授及短训班的经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在办好全日制本科的同时,加快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步伐。一、确定专人负责成人教育事宜

数学系建立了专门的实施成人教育的机构,一段时间由沈廷忠主管,还设专职成人教学秘书负责具体的管理。在教学上,唐以荣、伍谐朋都曾为专职教师。每个成人教学班都配备班主任以负责具体事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具体教学工作由相应教研室组织教师实施,在教学大纲制订、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准备、辅导教师培训、学习考核等环节都落实到位。特别是这期间的函授教育,注意与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配合,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函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教学工作有序展开提供了保证。二、根据需求多种形式办学

1979年,我系招收数学本科函授生。1980年受冶金部委托举办两年制数学师资培训班,以解决冶金系统数学师资短缺问题,该班学员有100余人。1984年,受重庆军工系统委托培养数学函授专科生。1985年,四川省批准我系开办数学本科三、二分段制(前三年专科、后两年本科),招生500人。1991年增设了专科起点的数学函授三年制本科。1987年增设计算机软件专业函授专科。以后,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又开设了数学与统计、财会电算化等专业。

这期间成人教育办学层次有本科、专科和专升本,办学形式有函授、夜大、自考、短训班、专业证书班等,学员学习又分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等形式。我系还走出校门,与有关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如与重钢职大等)。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我系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养了学生近3000人。仅五年制数学教育本科函授就有毕业生1500余人,他们中很多人成为了四川及重庆基础教育战线的骨干。我系的成人教育在发展中办大、办活,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不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办学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及教师的收入,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成为先进单位。第五章 深化改革中的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1993—2002)

提要:1993年在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数学系增设新的计算机本科专业。1994年,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简称“重师数计系”)。按新要求搞好数计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办学层次得到极大提升,先后有4个硕士点申报成功,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史。这期间重点课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相继启动,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学生人数增大,培养质量得到提高。第一节 适应改革要求,建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数学系在专业建设上紧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增了以计算机为主的本科专业。为适应这一变化,1994年,经学校批准,决定将数学系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由此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建设期。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这一期间,是数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充的时期,深化改革的任务很重。学校组织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加强了系领导班子建设,不少中、青年教师走上系领导岗位。这一时期先后在系班子承担领导职务的有王顺国、黄长吉、黄翔、沈廷忠、杨新民、余世琳、何大海、何多敏、罗明、董景荣、李世宏等。二、增设本、专科新专业

1993年3月,省教委批准我系新增设“计算机及应用”“会计与统计”全日制本、专科专业。1994年底,又新批“计算机科学教育”本科专业。1997年,又将“计算机科学教育”更名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此为基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三、根据新专业格局调整、完善教研室

根据数计系数学、计算机、财会几大专业并存的新专业格局,对原有教研室作了调整,并根据发展要求新设立了一些教研室。共建有如下11个教研室:数学分析与函数论教研室、代数几何研究室、计算数学研究室、高等数学教研室、数学教育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计算机实验教研室、财经教研室。在专业类型增多的情况下特别注意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适应新专业的发展要求,数计系从各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逐步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实验室。此外,还有计划地调入计算机和财经专业的教学人员,并注意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非师范专业的实践基地。五、促进教师队伍发展,获得教授评议权

在前期高职称教师人数逐渐增加,学术水平逐年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力量,引进师资(如调进陈文立教授),抓住时机,申报教授评议权获得成功。这为我系以后教师职务晋升、教师队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二节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一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所需人才要求的变化,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二是为了使教学计划能适应周五工作制的安排,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按照学校要求,我系对四年制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立足“三个面向”,遵循“加强基础,拓宽知识,注重能力,发展特色,增强适应性,突出师范性”原则来进行修改,体现时代要求。

2.对内容进行“规、并、减、调”,压缩专业教学时数,进一步强调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3.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并给予一定资助,所有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在毕业时必须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4.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试行因材施教的“主副修制”和“系列选修课”。

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对我系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探索、建立具有自我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内部实施系、教研室、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义务;建立任课教师授课档案和跟踪评估制度;1993年开始,还承担了全校学分制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经验;1995年起,实施新开课、开新课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建立试题库,逐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等。三、开始进行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

1994年经学校课建会认真评审,我系“数学分析”,被学校评为首届重点建设课程,同时,建立了该课程的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

1996年“高等数学”评定为我校第二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1998年9月,“高等代数”评定为我校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

1996年9月,“数学分析”课程被批准作为第五届省级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并于1997年9月建成,评估结果为优秀。该课程组老师结合师范专业实际,根据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特点,完善课程方案,优化课时计划,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获校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四、承办全国高师教改研讨会,鼓励承担教改研究课题

在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改革显得极为活跃的时代背景下,数计系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课程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课题研究。部分教师获得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及教学改革”的市、校级教改课题立项。1996年5月,“教育部全国高师院校面向新世纪数学专业课程改革重点课题研讨会”在我系举行,来自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近20所高师院校数学系负责人及学者参加了研讨,此次会议形成的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改革新方案成为新世纪各高师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此外,还鼓励并制订措施支持教师自编出版教材。2000年6月,我系《数学方法论选论》获得学校第一届优秀自编教材评选一等奖。第三节 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开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史

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办好重点学科。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学科建设推动教学、科研的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一、获得首个校级和市级重点学科

1995年,我系“运筹学与控制论”被评选为首批校级重点学科,这是我系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端。其带头人是杨新民、王崇举,骨干有罗明、潘林森等。

2000年12月,重庆市学位委员会批准我系“系统理论”为市级重点学科,以后又批准“系统理论”为“十五”期间“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同年,以我系为主的“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汇聚等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二、成功申报硕士点,实现理科硕士点零的突破

1995年,是数计系发展在攻坚克难中经历的关键性一年。当时正逢全国研究生点申报期间,而我校没有理科硕士点的现状又亟待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