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笔记和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3:01: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笔记和习题详解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笔记和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绪 论

第1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1 内容提要

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可以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并吸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求是性、实践性、系统性、过程性、全面性作为研究的基本原则。

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5.比较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

1.2 复习笔记

一、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1.比较教育学的概念(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

近年来,各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但现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先从它的研究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时空范围来分析:

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其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

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上仅仅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广度问题。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还有一个深度问题,它指的是不仅研究各国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各国教育的本质,研究各国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关系和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索教育的发展趋势。(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这也是它区别于教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特点之一。比较教育学在研究时,既注意外国教育之间的比较分析,也注意外国教育与本国教育之间的比较分析。(4)学科的基本性质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作用(1)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所起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

②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

③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具有世界级的规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2)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所起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对大学生的专业训练而言,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比较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当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求是性原则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一定要坚持求是性原则,一切从世界各国客观存在着的教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教育规律性。(2)实践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应注意下列问题:第一,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第二,通过实践,发展理论。(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第一,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第二,教育系统的结构性;第三,教育系统的层次性;第四,教育系统的开放性。(4)过程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要求体现过程性原则,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第一,重视来龙去脉;第二,注意质量结合;第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5)全面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要注意全面性原则。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真理。第一,全面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第二,全面分析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第三,全面分析研究教育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五项基本原则各有它的指导意义。它们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方法论系统。全面运用这个系统的各项基本原则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就能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达到揭示教育规律、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预期目的。

2.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1)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小,又可分为两类:

①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国别教育的专著,比较教育学中的各国概况,都属于这一类。

②局部研究,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它可以研究一项重大改革,也可以研究一个重要问题等。外国教育或比较教育杂志中的论文,大都属于这一类。(2)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

①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②总体比较,是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3.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

①参观访问、现场研究。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此外,还可以采用现场观察法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但从我国当前具体条件看,二者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方法。

②问卷。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它作为一种调查手段,国际组织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团体也可以利用。个人在政府或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也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可用描述和统计等方法加以整理。(2)文献法

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中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

调查法和文献法的使用,目的都是为了收集资料,以便比较分析。在收集材料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材料的客观性、材料的代表性、材料的重要性和材料的充足性。(3)比较法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在运用比较法时,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严格掌握统一的标准,包括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量度的统一等。(4)分析法

分析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辩证逻辑分析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可使问题分析精密化。凡是可以数量化的问题,都应进行定量分析。而凡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都应当进行定性分析。

从比较教育研究的全过程看,它的范式是:选择比较主题——广泛收集材料——初步比较分析——筛选补充材料——深入比较分析——作出比较结论——验证所得结论。从选择比较主题和收集比较资料出发,以比较分析为中介,以得出比较结论为归宿,这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大特色。

1.3 强化习题详解

一、简答题

1.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从对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有关比较教育的众多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跨国性和国际性;(2)主要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3)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整个教育领域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4)时代性;(5)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

2.简述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当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的教育

事业和教育现象。(2)从时间上说,比较教育所研究的主要是当代的教育现象,所有对教育发展历史的追溯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预测,都是在当代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或以当代教育研究为目的与核心而进行的。(3)从范围来说,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广泛分布在世界上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比较教育可以只研究其中的某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现象,也可以同时研究、分析和比较多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现象。比较教育研究一般是以现代民族国家作为基本单位的,但它并不局限于民族国家,其研究单位有时大可至各类跨国的文化圈、地理圈、政治圈和经济圈等,小也可以是一国内部的州、县等等。

二、论述题

1.试述比较教育的作用。

答:第一,比较教育在科学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过程中的作用(1)通过对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的、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与潜藏于教育现象之中的那种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比较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揭示教育本质的重要根据和线索。(2)在跨文化的比较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往往也是不同的,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都反映着本民族的特色,教育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内在的根本联系,以及对教育的社会特性的理解与认识。(3)在对别国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和战略策略等的认识也会得到加深。正如贝雷迪曾经说过的那样,从认识他人而得到自我认识,这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4)比较教育还可以深入到别的教育学科难以涉足的教育领域,从而在这些领域中发挥其他教育学科所无法发挥的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对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比较教育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文化比较研究领域,可以在不同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发挥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作用,而这些交流中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启迪,是教育科学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比较教育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比较教育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三个主要作用:(1)借助于比较教育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更好地解决本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是比较教育最早受到人们关注的基本作用之一。(2)比较教育研究不仅限于对现在和过去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发展过程中体现的规律性的发现,而且也包括根据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决策提供前瞻性的依据。(3)在比较教育的“发展教育”研究领域里,我们通过对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促进社会发展进程而制定相应教育政策的跨国比较研究,还可以为本国制定与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战略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2.试述我们学习比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学习比较教育,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借鉴别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现实的、科学的依据。具体地说,学习比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1)学习比较教育,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教育是一门具有跨国性和国际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过程中眼界狭小的局限,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办法。(2)学习比较教育,可以汲取国外教育经验,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在学习比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把这种学习与比较分析同我国教育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联系我国教育实际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来制定教育决策、确定和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等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3)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还可以从别国借鉴一些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在比较教育的学习中,还具体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结合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改革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尝试创造出新的更加有效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4)学习比较教育,还能培养我们在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全面地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我们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在比较教育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比较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发展状况。同样,我们自身所面对的本国、本地教育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要较好地适应这种实际情况,我们也必须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解决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

第2章 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1 内容提要

一、国外比较教育的研究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法国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法国的库森、美国的贺拉斯·曼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2.第二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德国的施奈德是著名代表人物。

3.第三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二、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阶段划分

1.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是比较教育研究起步,但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阶段。

2.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到40年代末)是中国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主要成就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

2.2 复习笔记

一、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1.国外比较教育史前阶段

外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虽然如此,在古代到中世纪这一段漫长的时期里,这种研究还只是个别地、零星地进行。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大多数比较教育家认为这段时期只能说是比较教育的预备阶段或称史前阶段。

代表:(1)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波斯国王赛勒斯传》,比较波斯和希腊教育的目的和结构,评价两个国家中教育与社会职业地位之间的相互联系。(2)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共和政体》,比较了希腊和罗马的教育作研究。(3)中世纪时也有学者从事外国教育研究,日本从7世纪起,就开始向中国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留学生往往和僧人一同前来,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学术。(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描述了中国经典教育的成就。

2.国外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国外比较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学科的倡导阶段(19世纪)

第一阶段,即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①各国比较教育发展及代表人物

a.法国

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概念,1817年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提出:

第一,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

第二,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第三,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

第四,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

朱利安的这些建议是相当积极的,可惜当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计划也没有实现。

库森,法国教育家,撰写《普鲁士教育报告》,描述普鲁士教育行政,家长和社区教育责任,教师培养、任命和薪俸,课程内容等。1833年,法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佐法》依据库森报告制定,对法、英、美教育都有一定影响。库森与朱利安不同。朱利安满怀国际合作的希望,库森主要是以外国范例作为发展法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19世纪,大多数比较研究都以改革本国教育为目的,所以库森的工作在当时比朱利安的建议更有代表性。

b.美国

美国教育家希望从普鲁士、瑞士和荷兰学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和管理制度。

格里斯孔,著有《留欧一年》;

贺拉斯·曼,著有《第七年报告》,赞赏普鲁士学校出色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的纪律;

巴纳德考察欧洲后,翻译欧洲教育文献,在《美国教育杂志》等刊物上连续刊登30年。

这些人的著作,对美国教育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c.英国

19世纪,英国多数教育家对学习外国教育兴趣不大,但也有人进行外国教育考察。

约瑟夫·凯,著有《英国和欧洲各国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教育》;

阿诺德到法、德考察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于1868年向学校调查委员会作“大陆各国的学校和大学”的报告。

d.俄国

乌申斯基对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教育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在《教育部杂志》发表关于外国教育的论文,认为俄国的学校应当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中某些积极的东西。

e.日本

明治初年派遣岩仓具视一行、田中不二麿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发表《理事功程》,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研究目的、意义和局限性

a.目的:介绍外国教育经验并将其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b.意义:对当时本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c.局限性: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方法,导致对外国的教育经验停留在描述的水平上,未对各国教育制度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作深入分析,也没未揭示教育规律,使借鉴具有很大历史局限性。(2)学科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上半叶)

第二阶段,即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

①各国比较教育发展及代表人物

a.英国

先驱——萨德勒。在他指导下发表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详细描述了外国经验和分析发展趋势,其因素分析思想为后来比较教育学家所继承,成为一个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传统。其观点对此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影响巨大。

基本观点:第一,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

第二,提出民族特性的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

汉斯。著有《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认为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

第一,自然因素,如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等;

第二,宗教因素,如天主教、圣公会和清教传统等;

第三,世俗因素,如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b.美国

康德尔。1933年发表的《比较教育》,是此阶段的重要代表作。康德尔的观点,特别是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的历史学方法,在此阶段研究中占有支配地位。其论著体现出三种主要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

等。认为事实报导虽有局限性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比较教育研究既要描述事实,也要说明特征,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应同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他希望通过考察国内外的教育制度,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罗素博士。于1898年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比较教育课程,标志着比较教育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课程。此后,许多国家的大学和师范学院先后设置这种课程。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瑞士的国际教育局先后出版教育年鉴,成为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的中心。

c.德国

施奈德。与汉斯观点基本一致,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即因素分析法。

在《各国教育的动力》中指出,影响教育理论和实际的因素有:国民性、地理位置、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宗教、历史、外国影响、教育内部的发展动力等。

d.苏联

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分析世界教育文献和外国教育经验,为苏联学者提供了范例。一批苏联教育家翻译外国有关理论和实验教育学的著作,出版了《外国教育通报》。

②意义与局限性

a.意义: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b.局限性:从世界范围看,研究规模不够广泛、成果不够丰富、方法较单一。(3)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第三阶段,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

①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第一,国际教育组织相继设立。汉堡教育研究所、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各国教育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二,比较教育学会相继成立。各国大学和师范学院重视比较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学术活动,研究人数增长较大。

②研究方法多样

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历史法已丧失支配地位,代表任务与观点有:

a.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代表之一安德森,主张以结构功能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b.贝雷迪。批评康德尔等的历史学方法,主张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发展历史学方法。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应分为描述、解释、并列和比较四个阶段。

意义:对比较教育科学作出了一定贡献;

局限性:对第四阶段论述较笼统,没有详细说明如何验证假说。

c.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典型:美国的诺亚和埃克斯坦。合著《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认为研究程序包括:确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选择例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说明结果。

意义:二人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特别是验证假说的程序和方法,在西方享有盛誉;

局限性:用数量测定方法验证假说,并不一定能阐明事物的性质,况且教育现象并非都可用数量测定。

d.新学派的代表:英国的埃德蒙·金。著有《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主要思想:

一是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

二是把比较教育的内容、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贡献;

三是强调比较分析的可比性,提出比较分析的框架,指出应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

局限性: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有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意义:强调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注意教育的历史背景,主张根据研究目的、水平采用适当方法,强调对概念、制度和实施进行比较分析,可供借鉴。

e.英国的霍姆斯。著有《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比较教育方法》、《比较教育:对方法的思考》,认为研究应遵循四个步骤:选择与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验证有关因素、预测。

f.苏联的索科洛娃。著有《比较教育学》,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观点作为方法论基础,使用描述、统计、历史、社会学、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

7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阿尔特巴赫认为,一些以批判性范式为题,既采用宏观层次又采用微观层次观点的新研究出现。

第一,在宏观层次上,有人使用系统论思想,分析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有人用世界体系的分析方法解释大众教育的形成、拓展与现代政治、经济和宗教变动的关系。

第二,在微观层次上,人们研究学校的内部过程以解释教育的结果。

80年代的财政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投入和效益的危机,许多人开始研究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的途径问题。

③研究成果

a.代表刊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调查》《教育年鉴》及其他统计资料,从1954年起创办《国际教育评论》。

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IEA)积极开展各国数学、科学和外语学习成绩的比较研究,从1962年迄今发表了不少比较教育专著和研究报告。

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

英国的《比较教育》

b.著作

克拉默和布朗的《现代教育》

马林森的《比较教育研究概论》

乌利希的《各国教育》

希尔克的《比较教育》

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冲原丰等的《世界教育》《比较教育学》

爱泼斯坦的《比较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上的报告》

阿尔特巴赫等的《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的新方法》

库姆斯的《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

斯克里沃等的《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波斯尔思韦特的《比较教育和国民教育制度百科全书》

霍尔斯的《比较教育——当代问题和趋势》

④研究意义

50年代以来,国外比较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a.作为一门科学,它日益受到教育学术界的瞩目,并对各国政府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实施,产生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b.作为一门学科,它日益受到高等学府的重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正处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之中。

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1.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史前阶段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早在秦末汉初(公元前3世纪)就已开始。

对中国人眼界的开阔有影响的人物,首先是意大利人利马窦。之后陆续来华的有艾儒略和金尼图等人。金尼图携来欧洲图书七千余部,对西方学术传入中国贡献很大。艾儒略可谓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第一人。

17世纪,欧洲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超过了中国。但封建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没有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2.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是比较教育研究起步但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阶段。

①研究内容

a.教育作用

张之洞重视通过教育开发智力。

康有为分析甲午战争,以此说明教育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郑观应认为西方的强大在于科学知识的进步,而不是人本身的强大。

b.教育制度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介绍了德、英、法、俄、美、日等国的教育制度,并指出其学校规制大略相同,而德国尤为完备。

康有为比较了德、英、美、日等国的教育制度,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日本的教育制度,提倡按儿童心身发展的状况,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并提出实行小学八年的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和方法

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事、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严复认为应把西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政治学说,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梁启超介绍西洋学校的教学方法。

d.选才制度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都批判凭八股取士的制度,力主效法西洋,广开学校以育英才。

e.留学生教育

容闳介绍自己在美国留学的情况,力求派遣幼童出国留学。

黄遵宪介绍了日本派大批学生出洋留学的成就。

张之洞认为“出洋一年,胜读西书五年”。

②研究目的、意义与局限性

a.目的: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革中国教育制度

b.意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张之洞的《劝学篇》(下集)。19世纪下半叶对外国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对学校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局限性:第一,没有专门的比较教育研究家,研究外国教育者,或是政府官员或是改良派人士;第二,由于不是专门研究,所以研究内容较粗略,没有一本比较教育专著。(2)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

是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分支的阶段。

1901年,《教育世界》杂志的创办,《师范讲义》四册的出版,1902年,白作霖译自日文的《各国学校制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①研究阶段特征

这一阶段的研究较上一阶段有较大的发展,体现在:

a.研究范围扩大

研究的对象国甚广,研究内容包括教育行政、学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

b.研究成果增加

1911年陆费逵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外国教育专著《世界教育状况》。1911年到1949年,共出版外国教育和比较教育专著及译著四十余部。

c.三种体系形成

各有特色,是当时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丰富多彩的表现。

第一,问题比较体系,代表作是庄泽宣的《各国教育比较论》,称为列国并比法。

第二,国别教育体系,以国为单位,全面介绍该国各种教育情况,代表作是常导之的《各国教育制度》,称为逐国叙述法。

第三,综合体系,既有国别教育的叙述,又有问题比较,以国别叙述为主,称为折衷法。代表作是钟鲁斋的《比较教育》、罗廷光的《最近欧美教育综览》。

d.历史学方法运用

这个阶段的大部分著作,都以研究现状为主,同时追溯历史渊源,分析发展趋势,即注意纵向联系。有学者还能注意介绍各国的人口、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即注意横向关系。这样就使人们对各国教育有更清楚的认识,在考虑借鉴时也能更全面地思考本国的问题。

②研究意义与局限性

a.意义:旧中国比较教育科学的研究,对1912年和1922年的学制改革,也对以后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

b.局限性:依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与教育事业的落后,加之比较教育研究的队伍较小,比较教育研究者受到阶级的限制,缺乏唯物辩证的正确观点,不能从比较教育的角度探索某些重大教育问题的客观规律,导致比较教育科学的潜力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挥。(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

①发展历程

a.解放初期

研究、介绍苏联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几乎成为当时研究外国教育的唯一任务,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的教育著作。

b.60年代前期

成立了第一批外国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的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等。由于研究机构的成立,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确实处在一种起步状态。

c.“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以后

教育科学遭到严重摧残。起步状态的比较教育研究被扼杀,研究机构都被迫停止工作。70年代初,有些机构虽然恢复工作,但在动乱期间,研究工作没有多少进展。

d.粉碎“四人帮”(1976年)后

重新对外国教育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1977年教育部研究了上述机构的工作,并制定了近几年的研究工作计划。从此,比较教育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真正进入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②取得成果

a.指导思想明确

学科的建设,最关键的是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学科得以健康发展和具有高度科学性、思想性的根本保证。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战略方针,也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化,就要认真研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这个战略重点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等问题。

面向世界,就要把中国教育摆在世界教育的背景中加以研究。

面向未来,就要注意研究世界教育发展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长远趋势和近期趋势。

b.研究队伍扩大

目前,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机构比较多。60年代首批成立的三所师范大学的外国教育研究室,都扩大了规模,发展成研究所,并先后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同时,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研究机构。

1979年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会(1982年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会)。现在,比较教育科研队伍已经形成,并将逐步发展、壮大。

c.研究成果丰富

第一,研究对象国包括美、苏、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也包括西欧、北美其他一些国家,还包括东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研究问题涉及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管理等问题,研究的范围广泛的;

第三,研究的成果通过书籍和文章的形式发表。

8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比较教育的书籍有数十部,大体可分为四类:

第一,教材类。由教育部批准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的有两部: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九所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参加编写的《比较教育》;吴文侃、杨汉清主编,八所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参加编写的《比较教育学》。

第二,专著类。此类著作范围颇广,有综合性的、也有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的。

第三,文选类。分为两类:一类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和报告选译,另一类为重要论文选登。

第四,丛书类。70年代末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套丛书:前一套称为《外国教育丛书》,大部分出于80年代,包括《六国教育概况》等共三十余册。后一套称为《比较教育丛书》,于90年代出版。

第五,刊物类。包括《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资料》、《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

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均经常登载有关比较教育方面的文章。

d.开设了比较教育学课程

从1980年起,各地师范院校教育系陆续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有些高等院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比较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e.开展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派代表出席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并于1984年正式加入了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被选为执委会常务成员国之一。

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同许多国家的学者之间互有往来,比较教育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成绩。这既为国家领导机关制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提供参考,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和教育工作提供经验。总的说来,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教育产生于(  )

A.古希腊时代

B.古罗马时代

C.文艺复兴时期

D.19世纪初【答案】D

2.比较教育诞生的标志是(  )

A.柏拉图的《回家篇》

B.朱利安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

C.康德尔的《比较教育》

D.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答案】B

3.康德尔是哪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

A.借鉴时代

B.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C.因素分析时代

D.反省时代【答案】C

4.比较教育学界人们常说的“比较教育之父”指的是(  )

A.康德尔

B.萨德勒

C.阿尔特巴赫

D.朱利安【答案】D

5.比较教育最初产生于(  )

A.欧洲

B.美国

C.印度

D.中国【答案】A

6.为法国政府制定初步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即为1933年的基佐法提供重要参考的报告

是(  )

A.《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

B.《第七年报告》

C.《欧洲大陆的学校》

D.《法国平民教育》

7.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因素分析时代”主要指的是(  )

A.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C.19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D.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答案】A

8.人类最早进行异地教育比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  )

A.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B.1900年

C.13世纪中叶

D.我国唐代【答案】A

9.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借鉴时代”

B.“因素分析时代”

C.“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D.“黄金时代”【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比较教育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  )

A.借鉴时代

B.参考时代

C.因素分析时代

D.社会科学方法时代

E.社会时代【答案】ACD

2.比较教育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四个时期是(  )

A.萌芽期

B.发展期

C.高原期

D.反省期

E.扩展期【答案】BCDE

3.比较教育在“借鉴时代”的代表人物有(  )

A.朱利安

B.库森

C.阿诺德

D.巴纳德

E.霍拉斯·曼【答案】ABCDE

4.比较教育在“因素分析时代”的代表人物有(  )

A.施奈德

B.康德尔

C.萨德勒

D.汉斯

E.朱利安【答案】ABCD

5.汉斯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分三类,它们是(  )

A.自然因素

B.主观因素

C.宗教因素

D.世俗因素

E.民族因素【答案】ACD

6.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反省期中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有(  )

A.关于结构功能主义框架的争论

B.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

C.关于教育依赖理论的争论

D.关于教育现代化理论的争论

E.关于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的争论【答案】ABC

三、填空题

1.法国19世纪比较教育学家______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成为比较教育史的开端。【答案】朱利安

2.1842年霍拉斯·曼访问欧洲回到美国,撰写了一本著名的报告书是______。【答案】《第七年报告》

3.“比较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______于______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一文中。【答案】朱利安;1817

4.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______”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答案】民族性

5.如果说朱利安较为强调国际合作的话,那么库森则更加注重介绍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为发展本国教育提供借鉴,所以说,库森的研究比朱利安更能典型地代表______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答案】借鉴

6.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英国比较教育学家______在1900年发表的论文______为标志的。【答案】萨德勒;《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7.1898年,______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答案】罗素

四、简答题

1.简述比较教育借鉴时代及其研究的特点。

答:所谓“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从1817年到19世纪末。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积极借鉴别国教育经验改善本国的教育。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因此,积极考察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是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但这种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忽视对别国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

2.简述“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答:“因素分析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主要从1900年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时期,因素分析法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是比较教育学家们对借鉴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结果。在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学家们逐步认识到一国的教育制度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方法,转而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

3.简述“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答:“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第三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探索和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实证性是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突出特征。在这一时期,比较教育从以往偏重人文的历史研究方法,逐步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性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受整个社会科学界在研究方法上从注重哲学思辨向强调量化分析和重复验证的实证方法转变影响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比较教育学界对这种研究方法论上的倾向也提出了一些反省性的批评。

五、论述题

1.试述比较教育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发展过程。

答: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研究领域得到扩大,研究成果也大量增加。比较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展期(20世纪50~60年代)。在这一阶段,由于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在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相继开展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纵贯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规模巨大的教育改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比较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很多国际性的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先后宣布成立,同时,比较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较教育研究也得到了更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财政支持,世界各国的比较教育研究队伍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比较教育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在这一时期,很多重要的比较教育学术成果相继问世,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比较教育学术期刊先后创刊。更为重要的是,比较教育方法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历史研究法以外,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霍尔姆斯的“问题法”、诺亚和艾克斯坦的“量化科学分析法”,以及埃德蒙·金的“教育洞察法”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大大推进了比较教育的发展。(2)高原期(20世纪70年代)。这是比较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减缓和停滞的时期。由于理论界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很多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高涨的发展教育的热情开始下降,比较教育研究经费锐减,有些大学甚至不得不关闭了比较教育研究部门,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计划也中断和停止了。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教育研究在第三世界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财团资助的比较教育研究项目仍继续开展,同时,比较教育研究的学会组织在这一时期也继续得到了发展,并开始形成了国际性的研究网络。(3)反省期(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学界就比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争论,比较教育学家们就很多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对比较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检视和反思。其中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争论有:关于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争论、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和关于教育依赖理论的争论等。这些有关比较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争论,是对过去比较教育研究历史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也是为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所做的必要准备。这对加深比较教育学者对有关比较教育理论关系的理解,拓宽比较教育学者的理论视野,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扩展期(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里,比较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些新的拓展,并出现了新的振兴趋向。这些新的发展一是表现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次较大的扩展,即在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下,“国际教育”也正式纳入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使“比较教育研究”扩展成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二是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多种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引人比较教育研究之中。三是比较教育的国际学术组织及其学术活动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也在1996年宣告成立。

比较教育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获得了重要的发展,但社会科学界各种新理论对比较教育影响的增强也进一步强化了原本就存在的比较教育的“学科同一性危机”,也就是说,人们对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变得更加模糊了。当然,这只是比较教育走向更好发展的一个过渡环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个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比较教育在各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较教育因而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学科同一性危机”等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2.试述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比较教育学界展开一系列争论的表现。

答:(1)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历史上的“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反省期”。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学者们对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反省,并就很多重要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展开了争鸣。(2)关于“结构一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原本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叫做“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就是主张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和说明整个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能维持下去,是因为社会本身不断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在比较教育领域,“结构一功能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成为西方比较教育研究的主导理论之一。到80年代,很多比较教育学家开始对“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进行反思和争论。(3)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论。比较教育学界的这场争论主要是由爱泼斯坦1982年在美国比较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发表的主席讲话《左和右的思潮:比较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引起的,主要在比较教育学者之间展开。

同样,不仅仅是比较教育,一般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学科中都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与在这一领域中一直持续的关于“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是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所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比较教育研究者相信并刻意追求一种具有实证性的、客观的、不受任何民族倾向和文化立场等意识形态影响的研究方法。爱泼斯坦正是从反省这种方法论出发,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另外一些学者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爱泼斯坦的意思,认为爱泼斯坦强调意识形态对立会妨碍学术自由,因而对爱泼斯坦的观点提出批评。作为对这些批评的回答,爱泼斯坦1987年又发表文章重新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这便是关于比较教育中意识形态的争沦的概况。(4)关于教育依赖理论的争论。依赖理论主要源于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中对第三世界国家低度发展现象的解释。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之所以不发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关系正不断受到强化,因而难以真正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压迫。教育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反对无批判地接受国际教育合作,认为有些合作项目对援助国(发达国家)和受援国(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均有利,但也有一些合作项目主要有利于援助国,而对受援国并不真正有利,相反只会强化受援国对援助国的依赖关系;发展中国家在移植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过程中,必须从本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盲目照搬。

第二编 八国教育

第3章 中国教育

3.1 内容提要

1.中国现行教育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2.中国教育由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部分组成。它们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现行学制为六三(或五四)三四制。儿童6岁(或7岁)入学。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3.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是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三是体现改革精神,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4.中国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对策是进行体制改革,并采取若干有力的政策措施。

3.2 复习笔记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阶段

1.近代学校出现和国民教育制度初建阶段(从1840年到1918年)(1)兴办学校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要办“洋务”,兴“西学”,以求富强。从19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新学校。学习“西文”的学校有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学习“西艺”的学校有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上海机器学堂(1867年)等。这是中国兴办学校的开端。除开办新学校外,还派出一些留学生到英、法、德、美、日等国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等科目。(2)兴学校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创办了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新学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旧书院为新学堂和建立国民教育制度遂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3)近代国民教育制度建立

1902年,在各种政治力量推动下,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