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色彩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2:50: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妮娜,田野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工业设计色彩基础

工业设计色彩基础试读:

前言

在工业设计中,形态、色彩、材料、功能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当工业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时,色彩往往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最先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受。色彩对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对协调操作者的心理要求和提高工作效率,对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现实的意义。

色彩基础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研究正确、合理使用色彩的一门科学。学习色彩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工业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色彩的审美意识,灵活地运用色彩美的规律,最终能够富有个性化地创造色彩美。

目前高校教材众多,艺术类和设计类的色彩构成、色彩基础、色彩设计等图书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此类的色彩书通常是普及学习型的,针对的是所有设计类学科,并且更多应用于平面设计专业,而本书则是以工业设计的色彩基础为研究对象,是一本全新角度、针对性强的教学用书。教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要注重于实践。

工业设计中的色彩不是孤立的,更有其独特性,这与绘画或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是有不同的。在对产品进行色彩配置时,要更好地理解产品,考虑市场环境、人群喜好等影响色彩配置的周边因素,了解工艺、了解材质、使用环境等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并且应该充分发挥色彩的视觉心理作用,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色彩环境,从而提高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成功的产品色彩配置应把色彩的审美性、色彩的视觉心理与产品的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统一的效果。

本书共分7章,包括色彩基础概述、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基本关系、色彩的意象、设计中的色彩感应、工业设计的色彩应用以及色彩基础的课题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特别突出介绍了色彩运用的心理效应和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使读者在设计中更加关心使用者,满足不同人群的产品使用需求。

本书通过大量的精美图例,充分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融合在一起。全面提高读者在工业设计中色彩运用的能力和审美修养。本书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材用书,也可作为工业设计师和艺术爱好者的参考书。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能够活学活用于今后的工业设计中。王妮娜 田野2013年1月第1章色彩基础概述1.1色彩基础概述1.1.1 研究色彩基础的目的

学习色彩基础是研究色彩的产生及人对色彩的感知和应用,是研究色彩组合规律及创建方式,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色彩训练去探索和开拓新的、美的对象,使我们对色彩美的形式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学习色彩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对于工业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色彩的审美意识,灵活地运用色彩美的规律,最终能够富有个性化地创造色彩美。图1-1 书架设计1.1.2 工业设计色彩基础的研究对象

色彩基础是研究色彩原理、色彩形式法则和美学思想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的自然和物理、生理和心理的现象与特征,研究色彩的性格、联想与象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理想色彩组合的学科,具有思维的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在工业设计领域,色彩基础又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不仅要考虑色彩本身,还要考虑色彩与造型、材质、功能、使用环境等因素。在市场环境下的工业设计,色彩的应用更要研究使用人群、环境及产品自身的特点(图1-1、图1-2)。图1-2 沙发设计英国1.2色彩原理发展简介

由于色彩因素在艺术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都重视色彩理论和技法的研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色彩经验和理论,从远古时代,色彩学理论家们就已经对色彩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和解释理论。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们都不断地为这个多变的、迷人的课题——色彩学理论作出贡献。全部的色彩理论和大部分色彩衡量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从建立色彩和谐的目的出发,解释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1.2.1 古代色彩原理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也早已提出。古人称原色为正色,不正为间色,《礼记·玉藻》中有文说“衣正色,裳间色。”孔颖达疏引皇侃曰:“正色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是也。”五色代表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清代画家邹一桂又具体指出“寒暖、强弱、大小(色块的大小),光暗皆色调也,画家宜调度得体方佳”(图1-3)。图1-3 中国古代色彩理论的五色与五行

国外最早开始认识并意图梳理色彩关系的理论家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写有《色彩学》的小册子,认为原色是白、黄、黑,其色彩理论主观推论较多,曾经提出“光照在物体上,物体的颜色随着光而变化”,说明他当时已经察觉到物体色和光源色的关系。

真正专注于色彩学研究并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要算是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Leonardo daVinci)了。他注意到,特定颜色之间会互相加强色彩强度,因此发现了“对比色”和“互补色”。达·芬奇的理论著作《绘画论》,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配色理论。他不仅提出“为光所照耀的对象的颜色为发光体的颜色所影响”,而且还指出:“任何不透明物体的表面由其周围物体的色彩所影响”,科学地道出了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的相互关系。达·芬奇提出,最重要的是六色,光的白,大地的黄,水的蓝,空气的鹅青,火的红,暗的黑,近代则把原色缩减为三原色学说为主。

第一个色彩轮图是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发明的。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无色的太阳光从隙缝引进暗室,在通道上放置三棱镜,光通过棱镜产生折射。当折射的光碰到白色幕布时,在那里显现出如雨后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带,色带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秩序排列着,这条色带被命名为光谱。即使再一次通过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他的色光。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单色光。被分解过的色光让它们再经过一个顶角较大的倒置棱镜,结果这些色光重新复合成白光。通过实验,牛顿证实了白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复合而成。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线称为全色光,白光是全色光。自然界之所以绚丽多彩,就是因为有了全色光的照射。牛顿把这个色谱的头和尾连接起来形成了环形,用来展示自然状态下光线的色彩进阶变化。在发明色环之后他还发现,如果把色环上相对方向的两个色彩相互混合,就产生了一种中性色彩。他的著作《光学》为色彩的产生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图1-4)。图1-4 牛顿白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光谱(色光产生)

德国著名诗人兼剧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研究色彩的物理学现象过程中又将色彩理论推进了一步。他将全部的色彩划分成两大类。他的色彩图表的正向是暖色(红过渡到橙,再过渡到黄);在负向是冷色(由绿过渡到蓝再到紫)。他注意到正向色谱的色彩会令人感到激动,而相对应的负向的色彩却带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1810年,他发表了自己的著作《色彩的原理》,书中他否定了牛顿对色彩下的结论。他认为,如果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色彩现象,无法让人们真正完全懂得色彩。歌德对色彩的研究是从人类对色彩的感受入手,而不是在物理层面上对光产生色彩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这样一来,他开创了色彩理论研究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同时色现象、色彩对人们情感影响的研究,并着重强调了色彩的心理作用。1.2.2 近代色彩原理

包豪斯(Bauhaus)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专注于艺术和设计教育的院校。它专注于艺术和技术的整合,倡导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功能主义设计。包豪斯对色彩的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从它开设三大构成基础理论课程以来,人们对色彩构成语言的研究一直坚持着。通过这些色彩构成方式的训练,学生学会了理性、系统地分析色彩,并且能够把握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色彩表达。由于色彩构成语言的基础性、科学性、实验性、创造性特点,它成为目前艺术设计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为现代艺术教育的色彩基础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1-5、图1-6、图1-7)。图1-5 包豪斯的a密斯·凡德·罗1920年设计的“巴塞罗那”椅,由镀铬钢管和皮革制成图1-6 红黄蓝椅由包豪斯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ThomasRietveld)设计图1-7 包豪斯海报

美国艺术家艾伯特·孟塞尔(Albert Munsell 1858—1918)在1905年左右发明了一种多用途的色彩模板。孟塞尔最重要的认知贡献是发现在纯色的情况下,一些色彩要比另外一些色彩饱和度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色彩都排列在一个环形里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他创造了我们所熟悉的孟塞尔色树(Munsell color tree)。色彩按照饱和度的不同排列在长短不同的表示线顶端。美国的制造业接受了这一成果。他的图表被用做美国工业色彩命名的标准。这个图表也对CIE的色彩空间模板的建立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这张色表清楚地说明了孟塞尔符号表达色彩系统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实际设计中比较有用,设计师如果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对色彩进行详细说明,如说明一些产品的设计,就很有可能要用到这张色彩树图表。1.2.3 现代色彩原理图1-8 运用色彩调节使医院手术室色彩呈现绿色调,有效地消除了医生的视觉疲劳,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出现了将“色彩调节”应用在建筑、交通设施、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着色上,利用色彩的心理、生理、物理性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具有舒适、高效率的效果。“色彩调节”起源于1925年,美国的一个外科医生在手术时,由于长期注视红色血液,因而造成视觉残象,使医生在注视白色墙壁时感到视觉疲劳,经过杜邦公司色彩顾问比伦研究的结果,把手术室四周墙壁的白色改涂为灰绿色(绿色是红色的补色),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医生的视觉疲劳,提高了工作效率(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伦中心的色彩调节技术应用到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交通事故的防止方面又取得进展。此后,在许多地方,像医院、工厂、飞机场、学校、办公室、公共设施的室内都逐步实行了色彩调节。这种色彩调节的方法随后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起来。

20世纪的技术发明产生了彩色印刷、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以及各种彩色霓虹灯。随着色彩日益进入生活的各个角落,色彩科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测色学建立起来。在分光测色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照明委员会的色彩体系。路易·普朗(Louis Prang)是美国彩色平版印刷的先驱者,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876年出版的专著《色彩理论学》促使美国艺术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使红、黄、蓝三原色教育在艺术教育领域普及起来。

以标准色标表示的美国的奥斯特瓦尔德色彩体系和德国的曼塞勒色彩体系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采用。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3—1932),德国籍俄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化学家。他开创了一套直接与人类心理感受相联系的色彩学系统。1916年出版的《色彩学导读》中,他阐述了色彩与人类心理上的和谐感、秩序感之间的关系。他的关于色彩和谐的阐释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色彩理论家,同时也对荷兰风格派艺术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穆恩和斯本塞色彩和谐理论得到传播,市场调查心理学实验中色彩计划获得进展。这些都是这个世纪色彩发展的重要成果。

色彩理论的发展为设计提供了观察、理解、表现以及应用的更大可能性。我们不要迷失在色彩理论的许多科学技术细节中,那些曾经为许多艺术家迷茫费解的色彩现象、困扰的难题通过色彩语言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地实践,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朗清晰,并且展示出许多新的领域和创作的多样可能。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色彩的理论,在工业设计的实践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恰当地应用,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思考题:(1)什么是色彩构成?(2)学习工业设计为什么要研究色彩基础?(3)列举对色彩理论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几个人。第2章色彩的基本原理2.1色彩产生的原理

色彩是人脑识别反射光的强弱和不同波长所产生的差异色感觉。人们要想看到色彩必须先有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了部分光,而反射出来的光线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看到色彩。只有通过光、物体、视觉发生关系的过程,才能产生色彩。视觉与光线、物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图2-1)。2.1.1  光与色彩图2-1 色彩感知示意图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色彩是破碎了的光,我们凭借光来分辨和识别大自然中的色彩。光是产生色彩的条件,色彩是光被感知的结果,无光就无色彩。在没有光线的暗室中什么也看不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只有在光线的照射下才能呈现色彩。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1.光的来源(图2-2、图2-3、图2-4)(1)光源光:自然光(太阳光、星光、雷电光等)和人造光(灯光、烛光等)。(2)反射光:物体自身不发光,而反射其他光源(水面、镜子等)。(3)透射光:光源穿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再进入人们的视线(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图2-2 透射光——玻璃图2-3 光源光——灯光(海宁森PH灯具)图2-4 反射光——镜面

2.光的产生图2-5 牛顿光散射示意图

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绚烂的彩虹,但大多数的人只欣赏它的美丽却不知它为何而生,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中发现了它的秘密。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谱,打开了科学认识色彩的大门,人们对于自然光有了科学的认识(图2-5)。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光是特定波段电磁辐射的一种表现形式。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很广,其中只有380~780nm波长的电磁辐射能为我们的视觉所感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或可见光。波长和色的关系如下:红-610~780nm、绿-500~570nm、橙-590~610nm、蓝-450~500nm、黄-570~590nm、紫-380~450nm。其次,光的物理性质还可用振幅来描述。波长可用来区别色彩特征,波长的差异(长短)产生色相差别并决定光的种类,而振幅的大小(强弱)则产生色彩明暗的差别。光波的长短和振幅的强弱共同决定了色彩的属性。2.1.2 物与色彩图2-6 木质座椅设计

只有光线而没有物体,人们依然不能感知色彩。物体本身不发光,它的色彩是由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反射、透射作用决定的。不透明物体之所以能够显现其特有的色彩,是由于它比较多地反射出某种色光而较少反射其余色光的结果。如果物体几乎吸收了照射光线的所有色光,则这个物体呈现黑色。反之,如果物体几乎能反射照射光线的所有色光,那么这个物体则呈白色。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质地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海绵、毛玻璃、纺织品等。透明物体的色彩是由它所透射的色光决定的(图2-6~图12-9)。图2-7 金属座椅设计图2-8 材质不同,对光的反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图2-9 皮质座椅设计2.1.3 视觉与色彩

人们眼中所感受的色彩,除了取决于照射光线的光谱成分和物体吸收、反射、透射的色光外,还和视觉的接收、传递系统相关,三者共同造就了一个色彩的世界,缺一不可。

人眼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色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一种是杆体细胞。锥体细胞能分辨颜色,但它必须有一定的光线,称为“明视觉”。杆体细胞只分辨明暗,不分辨颜色,称为“暗视觉”。一个人的锥体细胞越发达,那么他分辨颜色的能力就越强;反之,杆体细胞越发达,那么他对黑暗的适应能力就越强。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吸收光线后,将感觉刺激转换成信号,沿着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色彩的感觉。当一个人的锥体细胞产生病变或先天性功能不全时、便产生感色力不足,称为色盲。锥体细胞对光线的感觉较迟钝,在较弱的光线下不起作用。杆体细胞对光线明暗的感应较敏锐,因此,在弱光下依然还可以接受刺激,辨别明暗。这就是光线越弱颜色会越不饱和的原因。图2-10 白炽灯光源2.1.4 光源色、固有色与物体色

1.光源色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同一栋房子在早、中、晚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距离远近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这就是光源色的作用。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其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光源色是指光源本身的色彩。各种光都有各自的色彩特征。灯光中日光灯、电灯、霓虹灯,火光中炉火光、烛光等的色彩也都不一样。其中太阳光呈白色的混色光,日光灯的光有偏蓝绿之感,蜡烛光则偏红橙色(图2-10、图2-11、图2-12)。图2-11 自然光光源

光源色在色彩关系中起支配作用,对物体的受光部分影响较大,特别是表面光滑的物体,如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上的高光,往往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一件物体表面接受光线照射时,光线越强,它所反射出来的颜色就越饱和、鲜艳,刺激度也越高。相反,光线越弱,颜色就越暗淡、越模糊,刺激度也越低。图2-12 烛光光源白色书本在白炽灯、日光、烛光不同光源下的变化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不能只考虑产品自身的色彩,还要考虑到产品使用环境的光源色对产品物体色的影响。要有效利用光源色的理论,如在产品的展示上,利用各种不同色彩效应的光线营造气氛,以突显产品个性,增强展示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投照光与物体色的关系都必须加以科学地考虑,才能得到适合需要的颜色关系。

2.固有色

固有色是指在白天自然光照射下,不同的物体所反射的不同色光,也叫物体的表面色。尽管我们看到物体在光线的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它的色彩属性,但由于人的理解,人们对物体的色彩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些色彩的变化。如一个红色的苹果不论是在白色的日光下,还是在黄色的烛光下看,它在我们的眼里仍然是红苹果。于是,人们因为对日光下物体的颜色印象最深,便通常把物体在白色日光下呈现的颜色作为它的固有色(图2-13、图22-14)。图2-13 白天日光下的湖面各种物体的固有色的差异还和光线照射的角度,物体本身的结构特点、表面状况及距离视点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固有色一般在间接光照射下比较明显,在直接光照射下就会减弱,在背光情况下会明显变暗。反光差的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反光强的物体的固有色比较弱;平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曲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弱;离视点近的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离视点远的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图2-14 霞光下的湖面$白天的日光和傍晚的霞光色彩不同,光源色的变化,湖面的物体色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对于水面固有色彩的认知并没有受到影响

3.物体色

物体色是指在色光照射下,物体原本的固有色消失,而显现出一种新的色彩。物体在不同光源下呈现不同的色彩。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性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物体色与光源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当光源色与物体色配合使用得当,融合而又协调时,会增强物体属性的感觉及作品的表现力,而不恰当地使用也会毁坏物体的形象及属性感觉。如用暖红色或橙色的光线照射肉类或熟食品,会使其显得新鲜和清香,引起食欲;如用冷蓝、绿色照射,则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效果,会使其变得如同发霉一样。光源色与物体色的科学配合与运用,对工业设计的产品展示和产品使用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2.2色彩的属性认识2.2.1 色彩的三原色、间色、复色、补色

1.三原色

原色是其他颜色的母色,亦称为第一次色或纯色。不能用其他的颜色混合出原色。它是色彩的基础,千变万化的色彩都是由原色调配而来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原色就是:红、黄、蓝。

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混合又得到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光为原色。后来,物理学家大卫·布儒斯特(David Brewster)进一步发现染料原色只是红、黄、蓝三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他的这种理论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M.E.Chevreul)通过各种染料配合试验所证实。从此,这种三原色理论被人们所公认。1802年,物理学家汤麦斯·杨(Thomas Young)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红、黄、蓝,而是红、绿、蓝。这种理论又被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J.C.Maxwell)证实。他通过物理试验,将红光和绿光混合,这时出现黄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蓝紫光,结果出现了白光。此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因此,原色一般分为光学三原色(遵循颜色加法原理的RGB颜色)和印刷三原色(遵循颜色减法原理的CMYK颜色)两种。(1)光的三原色。

由红(Red)、绿(Green)、蓝(Blue)三种原色组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RGB颜色,是光的三原色。(2)印刷的三原色。

印刷是通过油墨反射光的原理产生颜色,所以反映出的颜色的纯度与所用油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青色(Cyan)、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三色叠加成黑色。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纯黑,所以在印刷上会添加一种黑色,形成青、品、黄、黑四色,在添加黑色后,即为我们通常所讲的CMYK印刷模式。

2.三间色

间色就是三原色中任意两色相混合得到的第二次色,在视觉刺激的强度上相对三原色来说缓和了不少,属于较易搭配之色。每个间色的色彩感觉都介于两个原色中间,亦属于较饱和的色彩间色。尽管是二次色,但仍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容易带来轻松、明快、愉悦的气氛(图2-15)。图2-15 三原色、三间色示意图

光色的间色为:

朱红+翠绿=黄

朱红+蓝紫=紫红

蓝紫+翠绿=蓝

朱红+翠绿+蓝紫=白

印刷的间色为:

品红+柠黄=橙

品红+天蓝=紫

柠黄+天蓝=绿

品红+柠黄+天蓝=黑

3.复色

由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被称为复色。复色亦称为第三次色,分别为: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复色是很重要的颜色,在色彩的对比中起到很重要的调整作用。复色的变化也最丰富、色相倾向较微妙、不明显,视觉刺激度较缓和,如果搭配不当,容易脏、灰,有沉闷、压抑之感,属于不好搭配之色。但有时复色与深色搭配能很好地表达神秘感、纵深感和空间感。如果我们再把这些间色或复色作不同量的互相混合调配,所产生出来的无数的微妙颜色就组合成了万紫千红般绚丽灿烂的色彩世界。

复色在计算机CYMK配色系统中可以由三原色及黑色之间的不同比例调配来获得的。通过四种颜色的数值调整可以获得千变万化的复色。

4.补色

补色又称为余色,也有人将它称为对比色。补色是指一个原色与另外两个原色混和的间色之间的关系。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都是补色,在色环中均呈现出对顶角的关系。每一组补色都存在着色彩的互补关系,当互补的两色并列时,它们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排斥和对立的关系,因此,可以产生色彩艳丽的跳跃效果。这种配色方式常常会引人注目,如果应用在设计配色上,会加强色彩的立体效果,使设计充满活跃风格,使设计对象显得富有朝气与活力。但是,运用补色对比,需要注意其面积与造型的变化。如果以对等的面积相配,由于对比强烈,两者势均力敌,则易产生不谐调的效果。2.2.2 色彩的三要素图2-16 不同色相的颜色明度不同

每一种颜色都有其区别于其他颜色的明度、纯度、色相上的属性,这三个属性叫色彩的三要素。色彩可以根据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系化的归类,要想灵活运用色彩,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三要素。有彩色系中的任一色彩都具备这三种属性,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色彩的面貌和个性。正是由于色彩三属性的变化,才使得自然界的色彩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面貌。无彩色系只有明度的差别,不具备色相、纯度的变化。当然,也可以把黑、白视为色彩的两个特殊色相,把不同等级的系列灰色看做是黑、白色的不同纯度变化。

1.明度——颜色的明暗特征图2-17 同色色相颜色的明度变化

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明度,也称亮度。任何一个色相都具有其明度特征。通常通过从黑至白的无彩色的渐变色阶作为明度色阶表。有彩色系中的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图2-16)。无彩系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任何颜色中如调入白色,必会提高混合色的明度,调入越多越明亮,调入黑色则情况相反(图2-17)。为提高或减弱某个色彩的明度,一般并不单纯使用白与黑两色,而是根据色彩的纯度和冷暖等要求,用其他较明亮的色来提高明度,或用其他较暗的色来减弱明度。

在色彩的三属性中,明度作为隐藏在色彩华美肌肤内的骨骼;对色彩的结构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比色相的差别更容易让人将物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图像与背景的明度越接近,辨别图像就会变得越困难。良好的明度对比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层次感。图2-18 纯色通过加黑或加白由少至多产生的变化

2.纯度——颜色的鲜艳度

顾名思义,纯度即是色彩的纯净程度,是说明色质的名称,也称饱和度或彩度、鲜度、含灰度等。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纯度。它是灰暗与鲜艳的对照,即同一种色相是相对鲜艳或灰暗的,纯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其中灰色含量越少,饱和度值越大,图像颜色就越艳丽(图22-18)。图2-19 降低纯度的方法

色彩可以通过几种方法降低纯度(图2-19):(1)纯色+白色,降低纯度,提高明度。产生色相偏差,整体色调变得具有光亮感,同时色彩也变得浑浊,具有幽雅之感。(2)纯色+黑色,明度降低,纯度降低。会失去原有的鲜艳度与光亮感,而变得沉着、幽暗、冷静。(3)纯色+同明度的补色,明度基本不变,纯度降低。相当于混合无色系的灰,因为一定比例的互补色混合后会产生灰,如黄加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