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情小百科:居住·饮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21:08:2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丽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风情小百科:居住·饮食

世界风情小百科:居住·饮食试读:

前言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都创造出了风格独具、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风俗和风情都是他们传统之河的源头,而世界各国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等因素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世界风情。《世界风情小百科》系列丛书从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社交礼仪、婚生丧葬、岁时节日等方面收录了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从各国人们富有特色的婚恋到形态各异的嫁娶;从服装穿戴的各异到配饰;从各地普遍的饮食习俗到千奇百怪的特色食品,如玉米饭、生鱼片、意大利面、葡萄酒等;从各地的住房概况到有民族风格的蒙古包、高脚屋、水上村庄;从丰富的社会生活生产到文明的社交礼仪;从各国的传统节日到各民族风格迥异的独特节日;从舞蹈、建筑等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娱乐到五花八门的竞技、比赛。我们看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创造智慧和优秀文化遗产。它们注入了现代人的世界视野、理性判断和科学情怀,拓展出更高、更远的新境界。此系列书籍成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的通用语言和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知识层次的差异而带来的传播壁垒,突破了知识精英的狭小范围,赋予大众传播以大众化、普及化的意义。《世界风情小百科》的文章视野宽广,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或有简略之概述,或有详尽之描写。读来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能解谜释疑、引人入胜,让您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让你徜徉其中流连忘返。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娓娓道来,适合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阅读。

居住篇

风格迥异的民居

1.日本防震的房屋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农村传统的房屋多是木体瓦顶房,用隔扇和位窗隔开房间,多用拉门。城市的楼房也很少有高楼大厦,在质料和结构上特别注意防震。

2.驱邪祈吉的建房习俗

日本民族建造房屋十分讲究风水,要请专人选择吉祥之地。开工前要举行“地镇祭”,即祭祀地神和各种镇邪之神,清除缠附于地基的妖魔鬼怪。在上梁时要举行“上栋祭”,即在房顶设一个祭坛,请神灵驱鬼邪,保佑房屋顺利落成。

3.日本坐卧“榻榻米”

日本民族很少有床、炕,多是坐卧在榻榻米上。榻榻米是用稻草等编织的垫子,一般长6尺、宽3尺,铺在地上,防潮、保温。可以在上面走动、坐着休息,晚上在上面睡觉。榻榻米在日本已经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在阶级社会里,身份地位不同,榻榻米的尺寸、颜色、缘饰都有严格的区别。

4.以门代窗,脱鞋上炕——朝鲜与韩国的居住民俗

传统的朝鲜族房屋,其正门开三扇或四扇门,门同时也是窗。门槛之内的平地就是炕,一进屋就是上了炕,所以鞋子必须脱在外面。房子里用木板间隔成数个房间,中间的一间最大,是厨房。厨房内一边是锅灶,一边是炕,锅灶与炕相连,中间无间壁,仅有一小矮墙分隔。各个房间之间及与厨房之间都有门道相通,而每个房间又都直接通向房外。其厨房一般情况下男人是不进的,客人更不能轻易进入厨房,否则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这样的房屋结构确实与其他国家各民族不同,称得上是独具特色。

5.泰国的水上浮屋

泰国多河流,水边的居民多是从事渔业,所以水上浮屋也是泰国的传统住房。它是在水上立有较粗的木桩,再将木筏拴在木桩上,然后在木筏上建造房屋。以茅草、椰树叶、铁皮等为顶盖,呈人字形;地板用木板或竹片拼成,固定在木筏上。每处浮屋由3间组成,正面朝河,可以开关的竹壁全天开放,以利通风;前面是走廊,走廊上安有护栏,中间是卧室,后面是厨房。水上浮屋可以移动,便于搬迁。历史记载,在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泰国的水上浮屋达7万多栋,居民有35万人之多,河流两岸流动的水上村庄是泰国的独特景观。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搬到陆地上定居,但在泰国的中部地区仍不乏见。

6.泰国的高脚屋

泰国的传统民居是高脚屋。它是由六根或更多根的木柱架撑起来的一种栏杆式的建筑。高脚屋的上层住人,下层为畜圈或仓库,中间用楼梯以通上下。屋顶用茅草、椰树叶、棕榈皮或铁皮为盖,用木板或竹篾为墙。有的房屋是尖顶,利于隔热、防雨。房屋分为正室、过廊和阳台这三个主要部分。阳台是供会客和家庭成员休息的地方,正室是卧室,但无床,是直接在板面上睡觉。自家人或客人上楼进屋都必须脱鞋。

7.花园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非常重视居住环境的美化,到处是绿树葱茏、芳草如茵、鲜花似锦,环境整洁优美。每个居民小区都如同一个花园,整个新加坡就是一个大花园。

8.以色列的居住民俗

犹太人原属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年代中一直逐水草而居,习惯于住帐篷。公元前13世纪在迦南定居以后,开始出现平顶的住房,多间住房围成一个小院子。一直到20世纪初,在叙利亚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还是几家人合住在一个院子里,房子仍是平顶,很拥挤,但屋内陈设较为豪华。

9.英国的居住民俗

英国人的住房水平在西欧是较高的,他们一般喜欢住带花园的一家一户的小楼。英国人怀念“绿色英格兰”的乡绅生活。英国的老式的单元房,尤其是在郊外或乡野的别墅式小楼,往往老树成荫、绿茵遍野,颇富田园风光。现今凡是有条件的人家期望能有两处住房,一处在如伦敦那样的大城市,以便于工作;一处在幽静的乡村,以供周末休憩。巨富豪绅大都有自己的豪宅、别墅和庄园,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在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情况下,人们首选的是住郊区传统式的小楼,而不住城市中心地区的公寓。

10.法国的居住民俗

昔日法国的乡间住宅或许是草顶泥墙的家舍,或许是高大的石砌城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法国人受到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纷纷远离自己的故乡,向城市流动,向工业化地区流动。昔日的乡间住宅,有些充做全家度假的“别墅”,有些则成了堆放旧物的“仓库”。

11.法国的复古情怀

法国人住房观念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复古怀旧,喜“旧”厌“新”。很多法国人不愿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偏爱古老的旧房子。在许多大城市的翻新重建过程中,仍保留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老区。这些颇具古风的老区的旧房子体现着一种文化: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下,呷着陈年佳酿,谈论着左拉、莫奈、德彪西,的确比坐在现代化的高楼里有品位、协调得多。

12.美国居民住房

美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从总体规划与布置到具体的设计与安排,都是比较实用舒适的。在一个小区里除住房外,学校、商店、文体设施、公园、银行、邮局等都一应俱全。美国老百姓住房,就一般水平而言,不论楼房或平房也不论几居室,在设计上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客厅与餐厅连为一体,比较大。因为家人活动大部分时间在客厅。二是厨房比较大,并且与餐厅相连。厨房里壁橱很多,餐具与食物都放在橱里,看起来很简洁。三是卧室小,但壁橱大而且多,十分实用。一般卧室除了摆一张双人床外,再没有很多空间。所有衣物都挂放在壁橱里。美国人极少用箱子,如遇搬家(比较起来,他们喜欢搬家)就到商店里要几只纸箱。四是洗手间多。一般两间以上卧室的民房都有两间以上的洗手间,而且空间大,设备完善,使用方便。

美国人喜欢经常搬迁,因此便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活动房。这种房子多用木板、铁皮盖成,漆上乳黄、苹果绿等柔和色彩,外观漂亮,里面摆设的家具齐全。这种房子售价比一般房子便宜得多,2万美元左右。搬家很方便,一辆特大的载重平板车就可以连同里面摆设的家具一起整个搬走。

13.加拿大的居住民俗

加拿大的住房一般有两大类:别墅式和公寓式。别墅一般为一座单独的建筑,也有连体别墅,一般有二三层,每层设若干个房间。一层是地下室。地下室是加拿大住房的一大特色,冬暖夏凉,适合北方气候特点。地下室的窗户开在地面以上。它可以住人,也可以供其他的用途,如工作间或儿童活动的地方。别墅前后还有自己的花园和后院。花园一般铺草坪、种花,后院种蔬菜或果树。城市环境部门对住房前面的绿化和卫生条件有规定,如草地发黄或不整齐、门前积雪未及时清扫,要受到警告和罚款,环境好的会受到表扬和奖励。

经济条件中等以上的家庭一般都选择别墅式房子住。公寓一般为老人、大学生、单身职工、年轻夫妇等低收入者居住,或作为临时性住所。公寓可以买也可以租住,但以租住居多。房价和房租因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中部小城市与东、西部大城市之间能相差10倍以上,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差别也很大。每个城市都有“富人区”和“贫民区”,前者指中产阶层的生活区,那里的治安、卫生、教育、绿化等环境状况明显好于其他社区;后者通常是印第安人或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区。

14.巴西的居住民俗

巴西人的住房也多种多样。在大城市,既有高楼大厦,又有大庄园式的传统庭院;在农村,人们住的是用支架支撑起来离地面很高的圆筒形草房。在东北部地区大部分是木制房屋;在东南部地区,人们居住的是石屋、木屋和土屋。

在巴西的东北部地区,房屋通常是这样盖成的:先用粗点的木头搭成骨架,在木柱之间再用细一点儿的枝条交叉地编成格棚,然后再在上面糊上黏土。墙壁和盖板的全部木料,一般都取材于当地常见的一种名叫“卡瑙巴”的棕榈树,捆扎用的是藤条和别的纤维植物。这种房屋上面覆盖着当地称为“萨佩”的禾秆、当地称为“乌里库里”或“卡托莱”的棕榈树叶,以及薄木板或瓦。屋内的陈设大都差不多,家具只有席子、当床用的木板和当凳子用的木桩。这种房屋不坚固,也不耐用,房子的主人不得不经常搬迁,另建新居。

15.墨西哥的居住习俗

绝大多数墨西哥人住在乡村和小城镇里。小城镇与乡村的区别,只是居民人数的多寡和居民职业的不同,至于这些城镇的外貌、配置、布局,则基本上和乡村一样。乡村的外貌和平面布置都大体相同。它们面积不大,排列紧密。村中央通常是一个广场,有教堂,还会有一个类似街心花园的地方,水井或喷泉也必不可少。另外,在广场上还设有集市。广场附近有乡政机关的房子、学校和最富有人家的房屋。即使在最闭塞和偏僻的乡村也保持着这种布局,不同之处只是那里更为简陋一些。当然也有别的形式,有些地方,例如在尤卡坦,有分散在森林中的独家院,房屋四周是耕地。

在墨西哥,房屋通常是根据各地的条件用各种材料盖成的(如泥、土坯、石头、木料、树枝、稻草等)。在尤卡坦,外墙涂泥并粉刷成白色。在热带,屋顶通常是稻草盖的;在温带,则用瓦盖屋顶。有的茅屋根本没有窗户,有的茅屋虽然有窗户,但往往也只是没有玻璃的孔洞。有的茅屋是单间的,陈设极端贫乏。屋内通常没有任何家具,往往用席子作床铺,在南方有时用吊床。最常见的日常用具有:大水壶、谷磨、木制器皿等。通常在屋里有一个供着蜡烛的小祭台。

16.埃及的住房习俗

埃及人7000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尼罗河流域的狭长地带和尼罗河三角洲。人口密集地带所占面积仅为埃及总面积的4%,而96%的地带很少有人居住。这应该是埃及居住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在埃及正在开发建设一些新的城市,以分散过于密集的人口。

埃及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是轻外而重内。居民楼外观很粗俗,但是内部却十分讲究,非常注重室内美化。一般的家庭都必有宽敞的客厅、卧室、洗澡间和厨房,其家具非常华丽,卧室如同闺房,是不允许外人进入和参观的。

埃及贫富差距悬殊,贫民窟的居民住在低小的房屋里,拥挤不堪。

17.坦桑尼亚的居住习俗

坦桑尼亚在非洲的东部,濒临印度洋。其居民绝大多数属于班图语各族,信仰拜物教、伊斯兰教。其居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较大。达官贵人、公务员住在城市内的高楼大厦中,而大部分人则住在城内的铁皮顶的平屋中。每家六七十平方米,有卧室、厨房、卫生间,简陋而拥挤。家家门前有一水泥廊,是供孩子们玩耍和大人们晚上聊天之所。农村中的农民则是住草棚屋,即先用小树干和树枝搭个架子,用绳子将支架缚牢,墙壁用泥巴填充,屋顶用芭蕉叶或棕树叶铺好,即是房屋。这种房屋仅能遮阴、避雨而已。非洲许多国家的贫民基本上都是住在与此大同小异的房屋,其实与原始社会的房屋没有太大的差别。

18.南非的居住按等级分

欧洲人长期在南非进行殖民统治,特别是在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以后,殖民主义者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政策,以肤色为依据,对南非所有居民进行种族划分。把南非人分为白人、有色人、黑人。有色人中又分为印度人、华人、马来人和其他有色人。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居住区,不得混住。白人居住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城镇的中心区,黑人和有色人被逼迫居住到环境较差的边远地带。新南非诞生后,虽然彻底废除了种族歧视的法律,但长期的种族主义统治所造成的不同居住环境和不同种族在经济方面的差别,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因此,现在的南非,贫富的差距在居住生活方面仍然有着明显的体现。

19.南非的花园别墅

在城市中心区,多是花园别墅式的住宅,有着私人的网球场、游泳池,生活在这里的仍然是以显贵的白人居多,不同的只是一些黑人和有色人的新贵们可以挤进来。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还有公寓型住宅,即多户居民共住的楼房,原来多是白人平民的住居,现在许多黑人也都拥居进来。黑人喜欢以白灰抹墙,在墙上绘画色彩鲜艳的壁画。在城市的近郊多是一些连栋式的居宅,每户约500平方米,以平房为主,是现今南非城市居民住宅的主体。有专用的车库,有的还有私家游泳池,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居住区。还有一种介于连栋式住宅和公寓型住宅之间的中档住宅,分为平房式和楼房式两种。平房式住宅邻里都是相互挨着的,但房子间都隔有一定距离,每户都是独立的,有自家的车库。楼房不超过三层,每家都自成单元,但没有院子,车库公用。小区由开发商统一管理。

20.世界上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人喜欢独门独院的清静的居住环境。因此,其住宅多是独立的庭院,每家一幢小楼,多是二层或三层,造型新颖,绝不雷同。一般住宅楼内有四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书房,此外还有厨房、餐厅、卫生间、仓库、车库等。由于住房宽敞,许多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的意识。住宅前有草坪、后有花园,有的还有游泳池、网球场。通常每户的面积在700~1000平方米间。

21.澳大利亚的住宅及特点

澳大利亚的房子的朝向多是坐南朝北,这是因为其地处赤道以南,房子的北面向阳,阳光充足。居民住房都有高度限制,不能影响邻居的光照,也必须与整齐的市容、环境相协调,必须要与邻居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许正对邻居的卧室,否则被看做是窥视他人的隐私。

澳大利亚人多是贷款买房。买房支出大约占收入的25%。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再自己买房。这时年老的父母往往会把原来的大房卖掉,换成小一些的房子居住,既可减少收拾房舍之劳,又可以多得一些钱增加养老金。这真是一种既实际又得利的好习俗。

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多是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沙漠中或海滨。许多人都居住在一种叫做“窝尔内”的棚子里。这种棚子很简单,先在地上插一些软树枝,再把树枝捆在一起,然后在上面盖一层带叶子的树枝。一家人就睡在低凹的地方。如果天冷,就大家团聚在一块,用身体互相取暖。有时躺在两堆火中间,黎明时气温低,就卧在温和的灰烬中去。世代艰苦的生活,使他们习以为常。

22.群居的毛利人

毛利人是以部落的形式集体聚居。居住区设有防御围墙,由壕沟、木栅栏和土墙以及挖的陡坡构成。房屋一般呈长方形,多是木房和茅草房。房子的前面有门廊,一门一窗开得很低,屋顶由中间的一根脊檩和几根侧柱支撑。屋内地板上铺着编织的席子,并有用短石板围成的暖壁,用来烧火取暖。

23.毛利人的“马雷”

毛利人的首领是神圣的,负责主持各种宗教仪式和兼任祭司,是财产、土地等的最高公断人,战时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有权发动战争和宣布停战,因此很有权威。首领之宅位于部落中心区。在他们居住的庭院中,往往也是举行部落盛大集会的地方,称为“马雷”,意为“对着会堂的庭院”。会堂是雕刻精美的建筑,是毛利人首领发号施令的地方。

24.“踩着高跷”的房屋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我国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而房屋和高跷有什么联系,房屋又是如何“踩高跷”的呢?看完我下文介绍的“树顶”旅馆和“吊脚楼”,就会感到这些屋跟我们平时看到的“踩高跷”一样,只不过这里“踩高跷”的是房屋而不是人。

25.肯尼亚的“树顶”旅馆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现代史上唯一一位说不出准确即位时间的英国君主。但是似乎可以肯定:当她正坐在一棵树顶上时,她继承了王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这不得不从肯尼亚的“树顶”旅馆说起。

在东非肯尼亚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家三星级旅馆——“树顶”旅馆。这家旅馆建在“树”上,住在其中的客人能观赏到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过。

据说,1952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旅游。一天,公主为观赏野生动物下榻“树顶”旅馆,当天夜里英王乔治六世却突然逝世,英国王室当即宣布伊丽莎白公主继位。次日,伊丽莎白中断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女王。

因而人们说,伊丽莎白上树时还是公主,下树时便成了女王。“树顶”旅馆因此一夜成名。“树顶”旅馆的经营者们也借机为自己树碑立传,大肆宣传“树上公主树下女王”的故事,还刻成碑文立在顶层平台上,供游人拍照留念。

26.“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树杈上

早期的“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几棵大树杈上,是全木结构。当时较为简陋,小木屋的四周用一根根粗大的木头连在一起,屋顶也是用一根根厚木料绑在一起架起来的。整座旅馆呈灰褐色,同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颜色很协调,属于规模较小的“吊脚楼”,也像“踩在高跷上”的屋子。

起初,“树顶”旅馆每天只能接待两位游客。1954年,第一幢小木屋被焚毁;1957年,又在离原址大约二三百米处新建立了旅馆。

旅馆经过不断重新装修和改造,现已初具规模,每天能接待100多位游客。目前的建筑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古朴风格和野趣,只是原来的大树杈变成了数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层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层,各层设有客房,两头有观景走廊,顶层有宽阔的观景平台。

27.“树顶”旅馆为观赏野生动物而建

树顶旅馆最初主要是向派驻肯尼亚的英国军政官员以及西方探险考察人员提供观赏野生动物服务,如今,成了肯尼亚之游不可缺少的景点。

登上狭窄的木楼梯,便可以见到一间间设计精巧的客房,客房分布在二、三层,房内有用木条分隔而成的小玻璃窗。此外,游客休息厅里还设有10多个宽敞明亮的玻璃看台,到了顶层的观景大平台,野外的景色和动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尽收眼底。

客房外的过道上,一棵大树穿堂而过;在一些低矮的木柱子上挂着白色的羊皮;与咖啡厅相连的餐厅拱门是用两根75公斤重的象牙装饰而成;在室内同样令人感到与动物“共处”的气氛。

旅馆后面有几个天然大水塘,水塘里有鳄鱼、水龟,中间有一片被芦苇覆盖的陆地,上面有成堆的鸟蛋。人们在旅馆除了观赏四周美景外,还可以用旅馆提供的食品逗引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和上蹿下跳的白尾猴、狒狒。

在“树顶”旅馆除了看动物,还能看到一项特别的表演。夜晚降临的时候,旅馆工作人员会打开专用的探照灯照亮楼下左边的一块空地,开始表演“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盐撒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几十头大象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地上的盐都吃光了,大象还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着地面,不愿离去。

28.“树顶”旅馆不能随便下来

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园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动物园,人们通常可以开着车到处漫游观赏动物。而阿巴尔德拉是荒野,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树顶”旅馆,就不能随便下来,只能待在上面观赏动物。游客一般由旅馆专车接到距离旅馆约200米处,游客在几位持枪工作人员的护卫下,经过专门通道走进旅馆。

29.悠久奇异的非洲茅草屋

茅草屋是非洲最典型、最传统的房屋建筑,非洲人世世代代住茅草屋,直到现在仍然是80%农村居民的掩蔽所和避风港。

这些茅草屋大小和造型各异,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高或矮,或尖脊或平顶。但其材质和建筑手段却别无二致,大致的模式是:在四角(方)或周围(圆)立上木柱,然后用手指粗细的藤条编成内外两层篱笆,留出小门窗,再把鲜泥巴塞入两层篱笆中间的夹缝里敲实,墙体大功告成。接下来第二步是把长木棍搭成四檐出水的起脊型或一檐流水的平顶式,用麻绳捆紧,上梁工序亦告竣。剩下的就是蒙房顶了,一般是用草原上长的那种人头高的蓑草一茬压一茬地铺平,用绳子一圈一圈地盘绑在屋梁上,至此人们就可为项目竣工跳一场“恩戈玛”了。这种建筑工艺在非洲几乎是数千年一贯制,很少例外。

30.茅草屋有许多优越性

茅草屋有许多优越性,非洲人甚而表现出某种自豪感:“住茅草屋安静,下多大雨也听不到声音,晚上睡觉特香,不像铁皮顶那样叮叮当当地敲鼓。眼下茅草比铁皮瓦可贵得多!”

这大约与中国诗人杜甫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体会不谋而合,只不过杜老先生的草房铺了“三重茅”,销声效果更佳。茅草屋的另一大长处,即“凉季暖、热季凉”,这又是那些铁皮瓦房子无法媲美的了。

31.非洲茅草屋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呢?

首先是由于传统守旧和神鬼迷信在作祟。根据非洲人的观念,衡量人是否富有的标志是牛羊的数量,而不是房屋的好赖。你可以看到当地许多人牛羊成群,但仍然心安理得地住在茅草屋里优哉游哉,谁也不笑话谁。在许多人看来,祖宗传下来的这笔遗产已近乎属于“极品”,没有再改进的必要了,终生在此栖息“吾愿足矣”。更有一些地区的部族人相信,谁在茅屋群里擅自盖起异型房屋,神鬼妖魔就会咒死他们全家。如此不祥,哪个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逆天而行呢?传统守旧和神鬼迷信扼杀了非洲人的创造力。譬如,他们见外国人用泥土烧砖制瓦感到新奇,以为这是从国外传进的了不得的“新技术”,其实他们自己早已开始用泥土烧陶锅陶罐了。

32.雨水、日晒和白蚁动摇了他们的信念

那么,茅草屋有没有缺点?有人描述,茅草屋有两大致命缺点:一怕白蚁,二怕着火,遭遇风害时更会“卷我屋上三重茅”。

非洲地处热带,充沛的雨水和暴烈的日晒对茅草屋的破坏力暂且不论,就是那挖土垒土、以草木为食的无穷无尽的白蚁也足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草舍蛀得摇摇欲坠。例如,肯尼亚塔莱地区一个村子的妇女自发组织了一个互助建房队,结果是她们前边建、白蚁后边吃,又没钱买杀蚁药,搞得她们凉气攻心。实际上,年复一年的更梁换柱、拆顶易草或不停地盖屋挪窝未必不让许多非洲人感到头大,城里那些永久性的砖瓦屋早已让他们眼热了。于是有人开始造传统和迷信的反。不少人自己学着脱坯烧砖,但有的地方土质不好,烧出来的砖像糠饼子似的掉渣儿,即使如此也比泥土好,扣上铁皮瓦先住起来;也有些人干脆买水泥打砖,房子不能一气呵成那就分段“呵成”,十年磨一剑,所以在农村你会看到许多建至“半途”而尚未“废止”的水泥结构房屋。

33.多尔兹人的“象鼻”房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80多个民族,其中,多尔兹人生活方式独特。

埃塞俄比亚人喜欢住自己盖的圆草房,他们把等长的木头插在地里围成圆圈,在圆圈中央支起一根长粗木当柱子,然后在顶部围着中心柱搭上等长的木头,形成伞形顶,再铺上厚厚的茅草和树叶,房子就建成了。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通风透气。

多尔兹部落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阿尔巴门奇城外26公里处、海拔2400米的山上。多尔兹部落的人住在山里,潮湿多雨,他们用竹子代替木头、竹叶和用假香蕉树叶代替茅草盖房子。多尔兹人的房子高12米,伞形圆屋顶上拱出一块,像大象的鼻子。“象鼻”下面是草房门,很矮,成年人必须弯着腰才能进入。一进门是小过道,过道两边各摆一条板凳,这是多尔兹人的“客厅”。屋子里没有灯也没有窗,一片漆黑,只有靠近门口的地方才有亮光,便于会客。“象鼻”就是客厅,设计得非常巧妙。

一个竹编栅栏把屋子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放一张床,上面铺着手工织的床单,晚上一家人挤在一块睡。这样的条件在埃塞俄比亚算好的,一般人住的草房里没有床,人都睡在地上。栅栏的另一边有几只山羊和一头牛,地上全是牲口粪,散发着强烈的臊臭味。

多尔兹人房子虽然简陋,却能住上40年。

34.面包村

“假如一个男人在其一生中花一小时种10棵面包树,他将完成对下一代的所有责任。”虎克船长曾对面包树的经济价值作了以上评价。

萨摩亚人的生活十分清闲,整个国家的工业和农业都发展得很缓慢。漫步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店疏人稀,驱车在阿皮亚所在的乌波卢岛随意转转,无论是高山峰峦,还是低谷深壑,处处荆棘丛生,唯独难觅的就是庄稼和果园。但萨摩亚人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一种特殊的资源——面包树。

面包树每个部分对萨摩亚人都是有用的材料,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其是岛民的主要食物。传统方法是用烧得炽热的光滑石头烤熟面包树果实。

面包树除了其巨大的果实供食用外,它的木材轻而且耐用,具有耐白蚁和海虫的特性,因此广泛地运用在建屋与造船上。

在萨摩亚,最好的房子,尤其是屋顶,使用面包树的木材如果避免直接淋雨的话,可持续使用50年。小船几乎全由面包树制作而成,面包树的汁液则被用来填充船的隙缝使其不漏水。

面包树另一项重要的资源,就是制作绳索及树皮布。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树种,如构树、榕树等,多半砍取较年轻或刚生长出来的枝条,唯独面包树例外,大面包树的树皮才能做树皮布。

35.没有墙的房屋

萨摩亚传统居住用的建筑物有“法雷特雷(大屋子,接近圆形)”、“法雷阿侯劳(长椭圆形)”和“法雷欧欧(小屋子,椭圆形)”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都没有墙壁,是视野和通风都很好的开放性建筑,里面是一个大房间,适合高温潮湿的萨摩亚气候。因为没有墙壁,有时一大早就有鸡、狗或猪进进出出。

午后可以迎着海上吹来的凉风睡个舒服的午觉,这也是只有待在没有墙壁的萨摩亚民房才有可能。里面的感觉很像鸟笼,也像是住在有很多柱子的相扑比赛场上。雨季时会觉得寝具相当潮湿,但是一小时就会被体温蒸干了。

柱子之间挂有用椰子叶做的帘子,有风雨时或晚上可以放下帘子,有时帘子会被半夜的强风刮跑,外来的游客肯定会被吓一跳。村民们都会熟练地用绳子把帘子绑在柱子上。不过有台风时,岛上的居民会去教会避难,或是在石垣旁边避风。

房子是建在用熔岩堆起的石坛(高度70厘米~1米)上,因此地板是以珊瑚碎块铺成。然后再铺上用露兜树叶做成的垫子,盘腿而坐。近来用水泥建造石坛的屋子也越来越多。

村民通常是睡在铺有一两层露兜树叶做的垫子上,对客人则备有床铺和蚊帐。由于是开放性的房子,哪里都可以出入,不过海岸那一边或面对广场的地方是门口,称为“依兹以鲁马”。里侧则称为“依兹以兹亚”,以便区分。

法雷特雷的构造很特别,是接近圆形的平面。多属于地位高的首长。村落举行村会等公众聚会或仪式,或是接待来访客人住宿时,也以法雷特雷当做客房。柱子全部都采用在地上挖掘洞插入的方式。

法雷阿侯劳的侧面很长,是椭圆形的平面。多半是由高地位的代理首长所有。有时也用来当做客房或举行仪式。法雷欧欧是椭圆形的小房子,构造简单,不必劳烦木匠就可以盖好。

萨摩亚居民待人诚恳,他们的房间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屋外看简直是一目了然。他们不像西方人那样整天把“隐私”挂在嘴边。他们认为,那样是有意设置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当问及他们没有墙壁的房屋会不会招来小偷时,他们呵呵一笑,说道:“那种‘文明’还没有传到萨摩亚。”

36.非洲马里民居的土体装饰

非洲马里民居在土体建筑上利用结构表现装饰。主要入口的边框和墙面土体材料之间的交接处,如果没有装饰处理,就好像墙被中断了,马里人利用土结构的边框作为装饰。土墙上的门窗也是重点装饰之处,这些装饰是联系生活与建筑间的要素。环境、房间内、厨房的墙上、地面、花池、屋檐、柱子周围、材料的交接处、建筑空间边角、转折的地方、建筑上需要强调的地方、门窗边框、主要入口、园门、围栅、墙与墙的交接处等,那些很自然地需要装饰的地方既表达了装饰的功能作用,又统一和谐地表现于建筑之中,而不像是外加上去的装饰。

37.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特有民居。其建筑方法是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拆卸时将哈那折叠成束,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的造型、轮廓、比例等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形式美。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

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做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38.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39.四合院建筑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到可以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40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40.四合院内的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的作用,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四合院的大门有时候向后退几步,在大门左右修建八字墙,称为“燕翅影壁”、“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壁,一般镶嵌在东厢房盝顶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也有置于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中正对大门的位置。

影壁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儿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影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中心方砖上面一边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

41.四合院的雕饰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西峰黄土同整个黄土高原一样,是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风成土状堆积物,距今已120万年。黄土层厚度一般为50~100米,最厚处可达200米。因黄土层深厚,土质密实,极适宜于挖洞建窑,数百年甚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来,窑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

43.窑洞民居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境内董志原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是民居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这里村庄鳞次栉比,窑洞密密层层,如挂在云霓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留下了衣冠冢、轩辕洞;祖国的医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药王洞;周先祖10多代人在这里创业,开辟农耕,留下了“陶复陶穴”的史迹。窑洞作为民居之宅,从上古直传了数千年,至今庆阳人还住着窑洞,是中国著名的窑洞民居之乡。历史上曾有窑洞住室、窑洞庙宇、窑洞机关、窑洞客店、窑洞驿站、窑洞学校、窑洞商店、窑洞仓库等,就连皮影戏和小型文艺演出也在窑洞里举行。百姓家家住着窑洞,男女结婚的新房布置在窑洞里,所以庆阳人就把结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时要先在地上挖个地穴,还要在地穴里挖个小窑洞,或用砖箍个小箍窑,然后才将棺椁安放在地下的窑洞里。庆阳人一生,从生到死与窑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44.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做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45.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第一层是厨房和餐厅,第二层是仓库,第三、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46.吊脚楼

这种楼房虽然只有二三层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楼阁,建造并不容易。楼而有“脚”,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脚楼,那是由几根长短一样的木桩把楼房从地面上支撑起来的。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据湖南地方志记载,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47.竹楼

竹楼其实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至于傣族人为什么自古以竹楼为家,大概是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

48.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国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承重砖墙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3/4以上。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

49.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50.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51.雪屋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那酷寒的莽原中,生活着数万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夏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很快就会过去,漫长而严寒的冬日转瞬即来,不惧寒冷的因纽特人也不得不垒起他们独特的雪屋,迁入地下居住。雪屋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的。

建造雪屋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开阔、向阳的平地,再确定一个具体的地基,然后就用锐利的刀将之切割成各种规格的大雪砖,这样就可以砌雪屋了。第二步是在半球形雪屋靠地的部分凿一道门,这门极为低矮窄小,简直只能算洞了。雪屋建成了,为了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往往还要在半球形的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的墙壁上到处挂满兽皮,亦可防寒。另一御寒方法就是遮蔽窗户,一般是用透明的海兽肠子做遮蔽物,这种窗户只透光不透气,很具特色。

在雪屋最深处,有一块用雪筑成的高台,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卧榻了。他们休息、吃饭都在这个用雪做的床台上,但谁也不会被冻坏。夜晚睡觉时,全家男女老少都脱光衣服,钻进一只皮制的大口袋之中,互相依偎着取暖。若有客人来访,因纽特人就在雪床上再铺一层软雪,软雪之上垫一层柳枝,柳枝之上覆一层兽皮,这样,雪床就很暖和了。

52.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正形茅屋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53.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北美洲中部印第安人用的帐篷是用松树或杉树的圆木做成,便于游牧民族的移动。首先搭成的三脚架是其基本形状,这是妇女的工作,不到30分钟就可以完成。以太阳升起的地方为神圣的方向,由于当地气候西风较强,因此出烟的“耳朵”(烟口)朝东是其特色,当时使用的帐篷材料是野牛皮。裙墙为双层,冬天保温性能好,夏天将外裙墙卷起以纳凉,夜晚从外面看不见室内的人影。为了不让圆木水滴流进内部,顶部做成倒三角上浮的形状,达到适用和美观的统一。

54.加拿大的半地下住居

加拿大西部高原是卡利安族4000年前居住的地方。一般认为地层越深遗迹越古,但是发掘时发现地下生活痕迹比屋顶上的土还新,是适应冬季寒冷气候的住居。

55.印尼民居——马鞍形屋顶

马鞍形屋顶,高10 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让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洲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房屋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房屋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它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板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三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56.意大利阿普利亚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在意大利的阿普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山丘,连成一片就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观。它是用板岩一块块垒起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粘结剂,而是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托梁系统,仔细地分配受力而建成的。它们有的直接矗立在地面上,有的下面是方形的房屋,有的独立成形,有的几个圆锥连在一起。在圆锥的顶端通常有一个导锥形的收口,上面有小圆球或者十字架等叶尖装饰。圆锥的高度由房屋的重要性决定,越重要的房屋锥顶越高。烟囱位于房屋的一角,房屋的墙壁和烟囱以及圆锥的顶端刷上白灰,和蓝天形成对比。这种民居自古有之,但是直到17世纪时才终于定型。

57.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火山灰住宅

卡帕多西亚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古老地区,位于今天的土耳其中东部。它曾经是波斯帝国的领地,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吞并。这里曾经火山爆发频繁,现在这些火山多已沉寂。大量的火山灰冷却、沉积变为质地松软的岩石,而人们就在这些岩石里挖出或者扩大洞穴作为房屋。公元前7世纪时曾经有大约3万人居住在这里,他们多数是信奉宗教者,因此礼拜堂和修道院都在这些好像鸽子房一样的洞穴里。直到今天,仍旧有许多人居住在这样的洞穴里。壁炉、家具等都直接从岩石中挖出。这些洞穴高度不一,有的可以达到16层,要到达高层往往需要使用绳梯。

58.也门提哈姆地区的乌沙(高粱秆屋顶)

“乌沙”这种特殊的住宅远在公元前16世纪就有记载,当时它主要分布于农业发达的提哈姆地区(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一直延伸到也门共和国境内),现在则只见于经济不甚发达的也门。一群“乌沙”组成一个群落,用木栅栏围起以防备野兽。每个“乌沙”大概直径4米,用树枝和泥土做成墙,用捆扎的甜高粱秆做成圆锥形的屋顶,上面用绳子紧密地扎捆。长长的绳子像发辫一样垂下来,非常好看。房屋前后各有一个门,用于通风,因为这里的气候炎热潮湿。室内有上下两层,下层墙壁用灰泥涂抹,是主要生活起居的地方,上层是木结构的顶棚,可以储藏东西。妇女们用各种颜色的饰物装点在墙上,把室内布置得美丽、温馨。

59.北美新墨西哥州印第安人的土坯房

美国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和平时期才增加的。不考虑通风和散热,主要的目的在于防御攻击,当敌人来临时就将梯子撤去。这种结构也不适宜防雨,所幸当地气候干旱,雨水不多。室内温度白天可达近50℃,夜晚则降至0℃。墙越厚这种效果越明显,然而也更加安全。使用泥土建房主要是在缺少石头和树木的地方。

60.叙利亚北部的蜂窝房(草秆和泥土)

存在于叙利亚北部的蜂窝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住宅形式,其历史大概有8000年。它用晒干的土砖堆砌出圆弧形的墙体,表面用草秆和泥土混合的填料涂抹,看起来像一个窝头。大量这样的房屋排列就呈现出非常奇特而壮观的景象。每个房屋的墙壁上都留有许多规则分布的小洞,用于通风和透光。此外墙体中还有高度不同的嵌入石块,作为修理房屋时方便攀登的支点。现在随着现代技术的输入,许多蜂窝房也发生了变化,在蜂窝的下面堆筑出方形的房屋,蜂窝则成为特殊形状的房顶。

61.法国普罗旺斯的石砌小屋

这种石砌小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头建筑之一,许多国家都有分布。它大概出现于铁器时代,或者更早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以它作为住宅。生活于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堡即在其著作中提及它。但是现在它只见于牧羊人小屋、工具棚等临时性建筑。令人惊奇的是,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发现的一个村庄里人们居然还居住在这样的石砌小屋里。这种住宅直接采用破碎的石块堆叠而成,其拱形的屋顶是最原始的一种结构。内部有凹进的壁龛和简单的烟囱,还有简易的排水机构。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大概形成于200~500年前,关于它的历史至今不详。

62.夏威夷的掩体

大约2000年前,来自南方的波利尼西亚人利用火山岛特有的天然掩体,开始居住在熔岩的缝隙以及洞窟中。利用树荫防暑,垒石防风,出挑雨篷以及大屋顶等手法,也许是世界共通的做法,这是人类最初版本的临时居所。

63.乌克兰的猛犸住居

1965年,在东欧附近的苏联联邦乌克兰共和国梅吉利奇村,发现了1万年前人类最古老的住居,位于地下2米深处。当时正处于狩猎猛犸象的时代,使用猛犸的骨头、牙齿做建筑材料,屋顶覆盖猛犸兽皮。

64.萨哈林(桦太)冬季的住居和夏季的住居

在萨哈林北方地区有根据季节更换住宅的习俗,就像现代人的别墅。阿依努人冬天住的土屋是半地下的,入口朝向大海,天窗开在南侧。夏天的住居入口与海相对,设有“神窗”,由圆木和隔板组成,用松树的树皮覆盖,再压上防风的圆木。储藏鱼的仓库结构为井干式,有防鼠装置的地板高度与积雪的高度相对应。在西伯利亚有“立木为柱”的高床式,是名副其实的“生长住宅”。

6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帐篷

斯堪的纳维亚人是狩猎鹿的游牧民。由于鹿在春天北上繁殖,在秋天南下越冬,斯堪的纳维亚人拥有夏天和冬天的移动帐篷,也有春秋由草覆盖的固定式帐篷。用圆木组成的拱形结构基本上使用木杆,由雪的重量压成弯曲形状的木头反而结实耐用,在当地广为使用。

66.美国的长屋

根据复原16~18世纪访美的欧洲人留下的版画推定得知,北美东部印第安人的集合住宅是由圆木构成的圆形平面,是由毛皮、树皮、草帘子覆盖的鸟笼式结构。其中一栋内部两侧为睡棚,中间细长的空地上排列着炉子,每个炉子两边为一个家庭,每家8口人,由此考古学家可以根据炉子的遗迹推定村里的人数。

67.亚利桑那州的地下住居

美国科拉罗多大峡谷附近的高原,白天最高气温达40℃,夜晚气温在0℃以下,一天的温差变化剧烈,因此孕育了保温性能好的地下住居。据考证,它是起源于2000年前的“前圆后方”的半地下住居;中期曾作为通向地下灵界的场所被样式化,到了后期,房屋全部用做庆典。从地上的梯子下去进入入口。

68.捷克的集合住宅

900年前,捷克人为防止狩猎部族的侵略而建造了高10米、长150米的集合住宅,全部为石头砌造,共4层,800个房间,古村寨人口1200人,其中有35户圆形的地下住居,从屋顶用梯子下到地下室里,是以防御为主的居住形态。这里最初是绿地丰富的田园,由于用石斧砍掉了森林的松树,大地无法涵养雨水,来自南面上游的河水淹没了农田,使种植玉米的农耕作业难以为继,12世纪沦为废墟。

69.亚马逊的住居

南美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全长6480千米,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河流注入大洋总量的1/6。暴雨来临时,水面上升10米,河面宽500千米,其规模宏大得难以想象,因此有木筏那样的住居,高床式住居也很多。

70.萨摩亚的住居

南太平洋萨摩亚大部分地区为丛林覆盖,自然资源缺乏,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8℃,年平均降水量2000~3500毫米。萨摩亚的家是整个开放的住宅,其中有带台基的高床式的住居,也有树上的住居,多种多样,而且有依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异的居住方式。

萨摩亚住居有以下几个特点:(1)适应土地、风土和材料,合理地建造;(2)建筑的各部位模仿人的身体、适应人体尺度,或者通过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使之富有生命力;(3)有着包括民族风俗、宗教内容的自律性,表现了美学的统一性。

71.印尼的托拉杰住居和聚落

斯拉威西岛的萨丹·托拉杰族至今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的影响,保留了特色文化,是自立性高的封闭社会。托拉杰原意是“山里的人”,是内陆山民的总称。有着船形屋顶的住居位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间盆地。这里年降雨量为4700毫米,每年11月至第二年5月的雨季湿度为80%,在这种条件下,住居和仓库都是高床式的,墙体是用厚板做成的牢固的箱形,住居和仓库都是位于公共空间沿东西方向排列,连接北面仓库和南面住居的轴线,表示北面为神圣方向。聚落由竹林环绕,从外面看不到耸立的屋顶,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兼有的独特表征。

72.韩国两班的住宅——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

韩国人的生活,特别是两班的生活,遵循着严格的儒教规则。两班的男人不做家务,一切家务都由妇女承担。妇女不能出人头地,即使在家庭内部,男女空间也被严格区分,“舍郎栋”是男性的空间,“内房”是女性的空间。两班的住宅由中庭住宅与外庭住宅构成,舍郎栋背对着中庭,对外开放,是面对社会的空间。内房围绕着中庭建造,是内空间,原则上不允许男士进入内房。家的出入口也严格区分,男性从正门进入,女性从旁门进入。

73.泰国阿卡族的住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