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现代散文欣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1:52:4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现代散文欣赏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现代散文欣赏试读: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她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祆的都是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分折去,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

[欣赏]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著有小说《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另外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散文。

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散文。作品紧扣“故都的秋”来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味,秋声,秋色,秋风,秋雨等。在具体表现时,作者不去写古往今来人们常赞叹的,北京“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而是集中笔墨,去写北京的街旁、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秋景。如:“即使不出门”,“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还有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接着,作者又写了北国的秋风,秋雨,秋天的果树,进一步表现了北国秋色的清丽,幽静,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怀恋故乡的感情。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欣赏]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江苏扬州人。朱自清的散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等。

聪明的少年朋友,你们知道那时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吗?是他们自己躲藏起来了吗?……啊,都不是,原来每个人生命的时光就是这样“匆匆”。它们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过去”了;在“吃饭的时候”,“从饭碗里过去”了,当你静默时,它便从你“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当“天黑时”,你“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从“脚边飞去”。这便是时光,它永远是匆匆地流淌。

这篇散文,作者以简洁、优美的笔墨,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感慨。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更加懂得了时光的宝贵?愿你们更加珍惜自己那日日匆匆的时光。

通讯十七

冰心小朋友:健康来复的路上,不幸多歧,这几十天来懒得很;雨后偶然看见几朵浓黄的蒲公英,在匀整的草坡上闪烁,不禁又忆起一件事。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认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蒲公英是黄色,迭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忧来无方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怡悦的一刹那顷,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有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柑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小朋友,有谁知道?书到此,高天萧然,楼上风紧得很,再谈了,我的小朋友!

[欣赏]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散文创作非常著名,著有《冰心散文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非常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从来是被人轻忽”的、平凡的蒲公英的美丽。在作者看来,菊花固然超绝,但是,“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继而,作者由花及人,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思索的道理:“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这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才学深浅,都有自身的价值。因此,都应得到尊重,同时人人也应互相尊重。

野草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解剖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欣赏]

夏衍(1900~),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政论家、杂文家。著名剧作有《上海屋檐下》、《心防》等;杂文集有《此时此地集》、《长途》等。

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种子看起来体积很小,然而在它身上,有着“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种子有了这种顽强向上的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无比的。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象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先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在“图——一〇四”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欣赏]

刘白羽(1916~),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创作非常出色,散文集有《早晨的太阳》、《红玛瑙集》等。

日出的景色是瑰丽无比的。自古,文人们都喜爱赞美日出。常言道,看日出,得登到高山,或是亲临海边。然而,刘白羽的这篇散文,作者却选择了自己在飞机上,飞临万仞高空时所见到的日出加以描写,因而就别有一番情趣。

这篇散文,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文章后半部,作者是这样表现于高空中所见到的日出的:“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接着,作者写霞,写云,写太阳,“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这里,因是俯视,作者自然没有写日出腾跃地平线瞬间的奇妙、壮观;但作者通过对色彩的再现,显现出了日出耀眼,鲜红,光芒四射,照亮一切的宏伟。这篇作品描写细腻,作者非常善用比喻,比如写云,作品时而说它“像灰色急流”,时而又喻它“像小孩子的笑脸”。这些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日出时云的变化多端。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狐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欣赏]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优秀散文名篇之一。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中心内容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了江南的雪景与北国的飞雪所不同的景致;同时,作者借景抒情,表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秀作品。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简省,又饱含感情,同学们在阅读时应多加体味。

野草般的坚强

——答叶星小姐罗兰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全身没有一点特殊的气息。好比是花园中的野草,默默的,与美丽的花儿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我曾怀疑我是否应该活下去,可是,园中的野草却提醒了我,它们还不是自己从泥土中拼命钻出来,然后自己独立生活的吗?没有人来替它们除虫、灌溉,但是它们却更坚强的生存着,它们经得起考验,它们在种种艰苦中,没有倒下,反而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站立在天地之间,于是我问我自己:“难道我比草更糟吗?竟然没有一点勇气来面对现实吗?我难道要做一个逃避的弱者吗?……”

我真正喜欢你的想法,因为那也正是我的想法。我一向喜欢野草的生活态度而不欣赏那些娇贵的花。因为野草尽管人们对它欺凌,环境对它不利,而它却仍然是在风吹雨打营养不够的条件之下,活得又有精神,又起劲。它的微贱正衬出它的骄傲,它的不受宠爱正显出它的坚强。尽管它被人随便拔去,锄去,被人随意践踏,可是,它仍然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壮大起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没有人爱护,没有人培植的情形之下,做点事情出来给人们看看呢?

环境的恶劣正是对人们的一种考验。娇贵的花朵一旦失去人们的爱护,就消失了,而只有有野草一般坚强的性格,有着一种内在镇定与高傲的人们,才不理会恶劣的环境。

叶星小姐,不要因为自己不像一朵美丽的花而灰心。以你现在所表现的勇敢和力量,你一定会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的。

[欣赏]

罗兰(1919~),本名勒佩芳。台湾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成就较高,代表作有《罗兰小语(一)》、《罗兰小语(二)》、《罗兰散文(一)》、《罗兰散文(二)》、《独游小记》、《早起看人间》等。

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太平凡的女孩,也许她就像百花园中的野草。既没有百花的芬芳,又没有花朵的美貌;既没有别人替它除虫,也没有谁来替它灌溉。它总是“默默的”;但是,野草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它们比百花“更坚强的生存着,它们经得起考验,它们在种种艰苦中,没有倒下,反而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站立在天地之间”。正因为这样,作者说:“环境的恶劣正是对人们的一种考验。娇贵的花朵一旦失去人们的爱护,就消失了,而只有野草一般坚强的性格,有着一种内在镇定与高傲的人们,才不理会恶劣的环境。”

读了这篇短短的散文,希望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天生条件不如别人的同学,一定不要再以自己像野草而自卑。而应性格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