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要懂点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0:49:03

点击下载

作者:潘琳琦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孩子,就要懂点心理学

爱孩子,就要懂点心理学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爱孩子,就要懂点心理学作者:里奇排版:青杨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1ISBN:9787518014637本书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内容提要

读懂孩子心理,是正确教子的前提。只有家长懂得一些心理学,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既解放自己,又解放孩子。

本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传授父母,如何与孩子融洽相处,如何摆脱教子过程中的点滴烦恼。本书是浓缩了家庭教育思考与实践的倾力之作,每一个心理学效应和定律都蕴藏着一种教子方案,是一本提示父母与孩子亲密相处之道的智慧宝典!序 读懂孩子的心,就读懂了教育真谛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但是,养育孩子这件事,有时候却不是一分努力就会得到一分收获。很多时候,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孩子却毫不领情;有时候,父母感觉付出了很多,却适得其反。很多父母忍不住会问,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

每一位父母都经历过孩童时代,却慢慢忘记自己还是个孩子时都在想些什么,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当孩子“不听话”,父母又经常找不到好办法来“制伏”孩子,情绪很容易产生微妙变化,甚至变得焦虑不安。父母会无奈地问:“为什么你不能变成我想象中的那个样子?”殊不知,孩子的心里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作为父母,你必须理解孩子的成长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省力又省心,就要摸清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通俗点说,就是要读懂孩子的心。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将教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定律和效应。这些心理学定律和效应,并不仅仅局限在孩子身上,有很多也适用成人间的沟通和交往。

本书共分为十章,包括孩子的才能养成、意志锻炼、思维模式、品德教育、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以及家庭中的亲子沟通、规则制订等内容。每章有6~7篇,每篇分别介绍一个具体的定律或效应。每篇中都是理论到实践,首先从介绍定律开始,引入实验和例子,再具体到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在每章的最后,附有一篇自测内容。父母可以先进行测试,再有针对性地学习本章内容;也可以先看完一章,再进行测试,从而发现教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过,父母在读本书之前,还需要谨记:所有的定律和效应,在实践中如果把握不当,都会过犹不及。有时候为了处理一个问题,父母可能要参考多个效应,同时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样看来,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工具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后,通过本书找到方法,再有针对性地使用。

愿本书给您和您的孩子带来更幸福的生活!读懂孩子的心,就读懂了教育真谛。里奇2015年3月 第一章每个孩子都比想象中更优秀——才能养成心理学

既然人类的潜能只开发出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每个孩子都可以比父母想象中更优秀。孩子才能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成功与否,相信只要细心的父母善加培养,你的孩子绝不会让人失望。目标决定孩子的高度——吉格勒定理心理学定律

吉格勒定理是指如果设定了一个目标,就相当于达到了目标的一半。这是由美国行为学家吉格勒提出的。如果连目标都没有,就等于没有奋斗的方向,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非常渺茫。只有明确了起点和目标,才能有方向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有些人有很强的能力,遇到的机遇也很好,可是由于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常常盲目地做事情,最终会错失良机,终生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可能天生条件没那么优越,但是有追逐的梦想,那么他就会抓住任何能使自己接近梦想的机会,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很多机会,克服困难,不断变强,最终取得成就。

正如在森林里走路,如果没有方向,就会像迷路的行者,不断在原地转圈。在机会和诱惑面前,只有树立坚定的信念,才能知道如何取舍。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无限多,给孩子指明一条道路,他才能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并投入一定精力,以免在喧嚣的社会中迷失方向。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麦克道格尔在著作中写道,我们预见到某件事情的可能性,便会渴望实现这样的可能性,并采取与我们的渴望相一致的行为,来引导事件的最终实现。简单说来,就是设定目标,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就会尽量与目标一致,从而使得目标更容易达成。心理学家里特尔和坡雷斯在1983年的研究中也指出,设定了合适的个人计划的人,他们的心理会更健康,生活满意水平也会更高。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个班级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显示,仅4%的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20年之后,科学家发现这4%的学生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他人的总和。对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可以有多层理解,即也有可能4%的孩子本身身处上层阶级,但上层阶级的一个便利之处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耳濡目染设立一些目标,对父母或父母身边的成功人士采取向往或模仿的态度,这也是一个目标设立的过程。

总的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思路、调整情绪、抓住机遇。对于孩子来说,适合他们自己的目标,不能过高或者过低,需要稍加努力才能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像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苹果,能最大化地激活孩子的动力和兴趣,让他们投入到目标的实现中去。教子案例

张晓从小就偏胖,喜欢吃,不喜欢运动。看着张晓越来越胖,妈妈很着急。她带张晓去公园里散步,可是张晓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坚持不下来,还一直嚷嚷着要回家看电视、玩游戏。妈妈为此十分发愁,直到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她带张晓去公园的时候,就跟张晓说,今天我们只走20棵树那么远就回家。张晓往前看了看,20棵树的距离应该一会儿就走完了,她就快快地走完,望着妈妈。妈妈跟她说:“明天我们走25棵树,好不好?”张晓答应了。

以后每天,她们都多走5棵树的距离,过了几个月,张晓已经能够绕着公园走两圈了。张晓的体力逐渐恢复,走路也越来越快。张晓的老师和同学都说张晓瘦了,有精神了,上课听讲也更认真了。妈妈觉得应该给张晓制订一些更难的目标,她就跟张晓说:“我们周末去爬山吧。”

周末爬山,张晓爬得很吃力,她已经很努力,但是爬到一半又爬不动了。妈妈带张晓回家,问张晓:“你想不想一直爬到山顶?能够爬到山顶的人都可厉害了。我们再坚持锻炼一个月,然后去爬山好不好?妈妈觉得你一定能成功!”张晓之前每天多走5棵树的目标都实现了,她有信心,觉得自己也能实现爬山这个目标。接下来的一个月,她不用妈妈催促,每天都主动地去公园快步走,一个月后,她成功地爬到了山顶。她站在山顶对妈妈说:“下次我们再去爬更高的山吧。”

张晓的妈妈给她制订的目标一个个实现,主要是因为她懂得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张晓一开始快走都吃力,就制订一个简单的小目标。当张晓实现以后,有了成就感,再给她制订一些更难的目标。教子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今天对这个有兴趣,明天对那个有兴趣,玩一点儿这个,又学一点儿那个,但是如果一直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会在所有领域都处于初学者的阶段。父母能做的,仅仅是拓宽他们的视野,挖掘他们的潜力,并给他们设定合适的短期目标。

1.给孩子读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是拓宽孩子视野的一个捷径。传记的故事性比说教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传记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更像是一个鲜活的人,每天与孩子相伴,给他讲故事,并教他如何做事、做人。一本优秀的传记,很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孩子可以模仿主人公如何培养意志,学会克服困难,也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抓住时机。

2.带孩子去旅游,体验不同的环境

如果一个孩子天天对着电脑打游戏,是很难看到更多其他生活方式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去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环境,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也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孩子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会反思自己向往的生活。

3.孩子需要对目标有认同感

在孩子没有兴趣的时候,父母给孩子设定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设立目标需要孩子的认同,那么就需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多给孩子不同的刺激,让他接触不同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看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挖掘他想要的目标,并帮助他明确自己的目标。

4.给孩子设定短期目标,给予适当奖励

一个太遥远的目标,是没办法给人动力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感觉太困难,以至于迟迟都不愿开始。这时候,父母需要把一个大的目标切分成多个小目标,让孩子看到眼前能做到的事情,然后一个一个去实现。在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后,给予一点奖励,让孩子有动力去实现下一个小目标。

5.多跟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永远成功。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要适时陪伴并给予鼓励。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我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做,如果你能再坚持一下,或许就可以成功了”“你做这件事情的方法很有创意,可惜这次没有成功,但我们可以试一下其他方法”。孩子的努力得到肯定以后,就不会一直深陷失败的泥潭,他会重获动力,并想办法继续进行下去。专家点评:

虽然制订目标很重要,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都不会主动去制订目标。那么父母在帮助孩子制订目标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帮助他们设定合适的目标,成功的时候给予奖励,失败的时候积极鼓励。这么一来,孩子就能体会到目标带来的乐趣,慢慢地学会有计划地做事情。兴趣决定孩子的未来——火种定律心理学定律

火种定律是指孩子的兴趣与积极性就像一粒火种,不仅需要父母点燃它,还需要父母精心呵护,火种才能越烧越旺,最终变成熊熊烈火。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需要和父母一起去挖掘这个火种,并确立目标。当孩子有了目标,并且在实现目标之后有了积极的反馈,孩子才会更主动地制订下一个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这个领域的学习和创造。

父母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很难打起精神,做起来也格外费力。孩子在自控力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父母要理解并珍惜孩子的兴趣,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孩子的兴趣点,帮助孩子制订目标并且加以催化,点燃这个火种,在此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同时帮助孩子逐步做好规划。心理学实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跟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做有兴趣的事情,就会有正面的情感,从而更轻松积极地去完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如果让孩子参与不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便会滋生负面的情感消极应对。在此过程中,老师、父母的神态和言语,还有周围室内的环境,都会影响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不仅需要激发,还需要呵护。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效率会明显提高。那么,应该如何使得目标更容易实现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制订短期目标。作为父母,应该帮孩子制订一系列短期的目标,让孩子明确知道这些目标,然后监督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这就像有节奏地煽动火种,会让火苗渐渐燃烧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情绪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父母很难在孩子面前时时刻刻保持乐观的情绪。如果父母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尤其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了孩子,一定要跟孩子说明,父母的情绪跟他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孩子明显受到了负面影响,最好暂时停止正在做的事情。教子案例

刘青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一想到学习就头疼,每天都在疯玩疯跑中度过,为此,经常被老师批评。渐渐地,刘青成为老师的“眼中钉”,经常受到各种处罚,他自然有一种破罐破摔的感觉。

当班主任对刘青不抱希望时,一位新来的体育老师改变了这一切。他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排斥刘青,而是看到了刘青的特长,他委任刘青担任体育委员,又让刘青担任班级足球队队长,这给了刘青莫大的荣誉,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可是有一次,刘青带领的足球队在跟其他班级比赛的时候输得很惨。之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开始对刘青恶语相向,班主任也提出了解散足球队的建议。刘青非常难过,跟体育老师提出不想再当体育委员。体育老师问他:“你当体育委员以后,你们班的体育水平在年级里有了很大的进步。上次投篮比赛,你带着你们班五个男生,是不是还拿了全年级第一?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认自己过去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刘青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体育老师接着说:“班主任不让你们继续踢足球,是因为害怕你们的成绩受到影响。你们现在还是学生,将来需要考大学,如果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你就会遇到更多踢球厉害的同学,你们可以组建一支更棒的足球队。所以这次期末考试,先努力考好,向班主任证明你不仅会踢球,还会学习,好不好?”

刘青有了动力,每天放学以后,都组织足球队的同学在教室里一起温习。期末考试,足球队的同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足球队因此没有解散。第二学期,刘青率领足球队的同学,夺得了全年级冠军。

刘青的足球兴趣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是体育老师给予了刘青很大的鼓励,他才坚持下来。喜欢是一件事,能做得好又是另一件事。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像这位体育老师一样懂得呵护兴趣火苗的长辈,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教子方法

父母要想呵护孩子的兴趣,知道孩子的兴趣是第一步。孩子的兴趣经常变化,可能今天孩子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另一个。很多父母看到这一点之后,就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趣,不值得去关心。但这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火苗,如果父母一再忽略,孩子的天赋就会一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下面提出的几点方法,可供父母参考。

1.掌控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即便是玩,也有玩累、玩烦的时候,更不要说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了。所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父母应该掌控好时间。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博茨勒博士建议,7岁的孩子在家连续做功课的时间最好不超过30分钟,8~11岁的孩子最好不要超过50分钟。即便是孩子玩也是如此,孩子如果对一样东西感兴趣,但是关注了一会儿就停下来,父母可以在适当的停顿之后,再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回来。

2.准确的批评比鼓励更有效

有时候,一句严厉的批评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胜过十句赞扬,成年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很多父母扭曲了赞美和鼓励教育的作用,认为任何批评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准确的批评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在批评的时候,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接下来需要怎么做,并且将正确的做法详细地讲解清楚。孩子的理解力往往比大人所想象的更强,在准确跟孩子表明态度之后,孩子自然会明辨是非。

3.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

很多孩子自控力不强,一旦遭遇失败,便容易心灰意冷,失去兴趣与进取心。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他们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做家务为例,在孩子主动扫地之后,父母应该及时鼓励,必要时可以夸张地表现出来,比如说“家里真干净!干净的地方好漂亮啊,这都是我们家小朋友扫干净的”。

4.欲速则不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然而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兴趣培养,父母都不要太着急,如果把孩子逼得太紧,孩子受到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反而会产生想逃离的念头。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会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变成孩子不愿意触碰的“冰山”。

5.因材施教很关键

成功是需要后天努力的,但也要有天赋,如果孩子对某件事实在不感兴趣,父母也不必强求。如今,学习之外的各种培训班成为孩子们周末的附加任务,学画画、弹钢琴、上奥数……如果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不在此,父母应该停下来,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只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提高他们的热情。专家点评:

孩子的兴趣培养,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培育。就像培育兰花一样,只有悉心地照料,花苗才能开出漂亮的花朵。这个过程对于父母而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使父母认识自己性格情绪的最好方式。不敷衍,不强求,敏锐回应对方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作为父母对待孩子时需要练就的本事,更是作为一个能够融入社会的成年人所需要具备的秉性。天才是这样炼成的——一万小时定律心理学定律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天赋比其他人都好,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一万小时定律是指,在某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需要一万小时左右的训练。直接换算的话,就是如果每天在一个领域里投入八小时,一周五天,那么在这个领域达到精通,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当今社会,想不花时间、不花精力就取得成功,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成功只是最终取得的成果,成功背后还包括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积累与熟练运用。这些因素的积累过程,都需要锲而不舍、长年累月的投入与付出,其中付出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即便是普通人,如果在一个领域花费足够的时间,也能成为半个专家。心理学实验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对柏林音乐学院学小提琴的学生做过长期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开始每周练习2~3小时,然后慢慢加大训练量。而最优秀的学生,从学琴起直到20岁,花在练琴上的时间都在一万小时左右。心理学家吉列尔莫·坎皮泰利和费尔南多·戈贝特对104位国际象棋比赛参赛者进行研究,发现达到大师级别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1万小时。

虽然很多实验也表明,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能靠勤奋取得成就的,比如在短跑领域,很难仅仅通过高强度训练就把一个人训练成世界冠军。但是,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要做世界冠军,而是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人,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兴趣爱好领域,都能够得心应手。比如,在智力层面,长年累月地进行思维和记忆训练,一定能够稳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层面,每个星期有针对性地对肌群进行训练,一定能够使身材和体力变得更好,更健康强壮。再举个例子,在写作层面,每天固定地写作,一定能够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从小就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孩子将来一定能够有所成就。教子案例

小丽从小就在画画方面表现出了天赋,她的画画水平明显比其他小朋友高一些。从幼儿园开始,小丽就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她的画也经常被当作优秀画作贴在班级的墙上。可是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她却越来越不喜欢画画了。妈妈经过询问才知道班上有很多同学开始学习素描和色彩,画画水平明显超过了她,所以,这一两年来,老师没有再称赞过她的画。

妈妈暗下决心,绝不能让闺女输在起跑线上,况且家里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来,小丽的舅妈正是一位画家,虽然名气不大,却是专业人士。最初,小丽的逆反情绪严重,她说:“我才不要在家画画,反正也画得不好。”见状,舅妈对小丽说:“我们列一个表,这个表就是用来超过你们班画画最好的小朋友的。上面有三十个格子,每上一次课我们就在其中一个格子上打钩。等到所有格子都打完,你的画画水平一定会超过班上的所有人。要不要试一试?”

小丽听后很高兴,欣然同意了舅妈的提议。她每个星期跟着舅妈上两次课,两个月以后,她的画果然被美术老师表扬了。小丽尝到了甜头,更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她又制作了一百个格子贴在墙上,每画一小时就在一个格子上打钩。小丽常常在家画各种各样的物品,还叫爸爸妈妈带着她拿上画簿去公园写生。除了自己画画之外,她还在网上学习绘画课程,去美术馆看大师的展览,也时常在书上仔细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每隔一段时间,小丽就把自己的作品拿去给舅妈和她的画家朋友,请她们提出建议。几年之后,小丽已经填满了一千多个格子,完成的画也越来越多,还拿到了全国绘画比赛的奖项。

在这个案例中,小丽的舅妈正是利用了一万小时定律。小丽虽然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但由于疏于练习,又缺乏专业指导,结果日渐落后于其他同学,导致她对绘画失去了兴趣。经过舅妈这位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之后,小丽开始体会到进步的喜悦,结果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水平自然提高很多。教子方法

一万小时定律的本质是,如果要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就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一个方面,正如上面案例中指出的,如果没有随同的学习和训练,孩子的兴趣迟早会消失殆尽。对于孩子来说,枯燥的坚持会比较困难,那么,巧妙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下面几点是供父母参考的方法:

1.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孩子如果对一项活动非常反感,父母就应该寻找替代活动。比如,如果孩子对枯燥的跑步很抗拒,而父母的目的并非将他训练成田径冠军,只是想锻炼孩子的心肺能力,就可以选择其他趣味性更强的体育运动来代替,比如足球;如果孩子喜欢音乐,却对拉小提琴不感兴趣,父母可以试着用钢琴课替代小提琴课。总之,让孩子做他兴趣的事情,并且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孩子需要父母的持续激励

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瓶颈”期,这期间,无论孩子多么努力似乎都很难取得进步,所以,很多孩子都容易在此时放弃。这是一个关键期,此时父母需要给予一点额外的奖励,或者进行适当的停顿。额外的奖励,可以是一顿美食,也可以是他想要的一个小玩具,或者带他去游乐园等。父母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父母情绪平稳了,孩子才不会焦躁。

3.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很多事情并不是仅仅投入时间就能够解决,如果开始时使用的方法不对,就会事倍功半。比如乐器的学习,入门一定要依靠专业老师的指导。如果开始的时候养成了错误的动作习惯,后期便很难改变。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对某个重要的定理理解错误,接下来的学习就会犯越来越多的错误。因此,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父母不懂,就应该去咨询专业人士。

4.累了就休息,疲劳状态效率低

在投入时间的时候,效率也很重要。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孩子,因此,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休息和停顿,以帮助大脑度过疲劳期。“一万小时定律”并非投入一万小时就能成功,而是说要在这段时间内高效投入,否则效果不会太好。对于孩子来说,劳逸结合是最佳方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互相结合,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

5.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

有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偷懒,会一刻不停地盯着孩子做事。对于某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或者对于有些需要父母陪同的项目,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或者孩子在进行一些创作类活动的时候,父母也一刻不停地盯着,反而会使孩子分心,给孩子造成压力。父母适当给孩子私人空间或者距离,既能达到陪同的效果,又不会使孩子过于紧张。专家点评:

扎扎实实地在一件事情上投入时间,是一种好习惯。父母一旦帮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他们将终生受益。习惯的养成切忌拔苗助长,父母需要耐心地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慢慢培养。这样的培养也需要技巧,参考以上五点,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孩子的方法。孩子会成为父母想象中的样子——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定律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孩子就会朝着偏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和老师对待他、教育他的态度所决定。父母和老师给孩子的心理预期,会改变孩子的心态,从而改变孩子的行为。

如果能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认知和体验。和直接说理相比,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预期,更能调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能避免直接说理给孩子带来的压迫感。父母采取积极的态度,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性格和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的心智正在发育中,很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和周围朋友的影响,也会被大人的期望和态度所影响。他们总是轻易相信别人的判断,并把这样的判断内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借此给自己定位。心理学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教师的预期会对学生成绩产生什么影响。他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针对孩子们做了一个未来发展测验,然后将一系列“最有前途的”孩子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这些孩子的老师,并要求老师们对这个名单保密。但是,其实这个名单是随机挑选的,跟之前做的那个测验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想看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会不会真的影响到孩子们的成绩。

八个月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并且各方面真的都表现得很优秀。而没有上名单的学生中,却没有发现这种明显的进步。罗森塔尔对老师撒的这个权威的谎,现在变成了事实。罗森塔尔分析,是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老师们非常相信专家的结论,并相信名单中的孩子很有前途,于是对这些孩子投入了更多的热情,给他们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鼓励。这些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因此比其他学生更努力,也进步得更快。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孩子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取决于身边的人是否把他当成优秀的人来看待。对于跟孩子最亲近的人,也就是父母来说,这份责任义不容辞。教子案例

张晓亮数学成绩一直没什么起色。尤其是代数成绩,每次都在及格线边缘。父母已经对他的数学成绩不抱希望了。但是,自从数学课学到了几何内容,张晓亮的数学一下子有了突破。这次期中考试,因为考的大部分内容是几何知识,张晓亮竟然考了九十多分。

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妈妈看到了张晓亮的数学成绩,大吃一惊。她专门跑去问数学老师:“张晓亮成绩那么高,不会是抄袭吧?”数学老师笑着对她说:“张晓亮这个学期进步特别大,可能是他在几何学习上特别有天赋,现在上课出的很多难题,只有张晓亮才能做出来呢。”

回到家以后,妈妈对张晓亮的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弯。吃饭的时候,妈妈对爸爸说:“今天老师称赞我们家儿子是数学小天才,我也觉得儿子数学成绩肯定能提高,你看,这次不就考了九十多分嘛。”张晓亮第一次听到妈妈这样表扬自己,激动得不得了。

从那以后,不仅父母觉得张晓亮数学成绩不错,连老师和同学也都觉得张晓亮的数学很厉害。同学们有什么数学难题,都会拿给张晓亮看,希望张晓亮能帮忙解答出来。说来也奇怪,下学期虽然数学考试的内容大部分是代数,但是张晓亮仍然考取了全班第一名。他不知不觉就突破了自己的代数只能考六十多分的难关。

张晓亮的信心一方面来源于几何基础打得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父母和老师、同学都觉得他数学成绩变好了。他受到身边人的认可,也会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学起来也会更加专注,成绩变好也是必然的。教子方法

父母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孩子就会受到父母期待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时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和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都能使自己的孩子变成人中龙凤,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要讲究方法。

1.没必要与其他孩子比

很多父母喜欢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你看隔壁的小美,这次考试又得了一百分,你怎么就考不到一百分?”这样的比较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认清自己孩子的优势,理解他现阶段的能力,给他制订能够实现的目标,并给予他达成目标的信心。这种切实的乐观心态,能够给孩子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2.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瘦子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有些父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并不喜欢也不擅长游泳,父母却一直强求他变成一个世界级游泳运动员,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一直如此,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信任,到头来即使投入再多的精力,也得不到什么效果。

3.巧用激将法

虽然有时候批评孩子不可取,但是对待淘气的孩子,恰当地使用激将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孩子对父母产生一定信任的时候,父母偶尔使用一下激将法,能够帮孩子确立一个短期目标,并且借助这种方法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你说我做不到,我就非要做到。”孩子的好胜心变成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将好强的性格转化为斗志。

4.避免消极暗示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消极的暗示。父母在孩子做事的时候,要强化孩子积极的感受。比如爬山很累,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下,看看周围宜人的风景。孩子作业做错了,父母可以带孩子复习基础知识,然后说,下次再细心一点就能做对了。在一起体验好的感受,并对未来有所期盼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下一次参与活动时就会更主动积极。专家点评: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积极预期和关注,能让孩子体验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孩子也会更有信心和热情去面对生活,更主动地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这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父母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关注,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正面地陈述自己对孩子的期许,或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的努力不会白费——飞轮效应心理学定律

飞轮效应的英文是Flywheel Effect,它指的是,如果想要静止的很重的轮子动起来,一开始推动它必须用很大的力气,每转动一点都很费力。不过只要坚持下去,一开始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因为惯性的作用,到了某一临界点之后,飞轮会越来越快,想停下来都已经不可能了。这时候,不需要再花什么力气,飞轮就能快速地转动。

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像是推动一个很重的轮子。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只要过了那个临界点,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孩子日后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很容易地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相反,如果需要戒除一个坏习惯,一开始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坏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好似轮子已经开始了转动,要想让它停下来,需要付出很多心血,一开始可能并不见效。

简单来说,轮子的转动就像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把一个好习惯比作轮子的时候,它就是良性循环;把一个坏习惯看作轮子的时候,它就是恶性循环。培养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开一个好头,同时这个好头需要反复加强和巩固。而一个人需要身边人不停地给予提醒,或者反复自我提醒,才可以走出恶性循环。心理学实验

不只是孩子,即使大人养成一个新习惯,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中,马克斯维尔·马尔斯写道,要习惯一个新的东西,人们一般需要21天来适应。比如一个人搬新家以后,大概需要三个星期才会产生“家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要坚持每天早起锻炼身体,或者每天养成练字的习惯,也至少需要三周的时间。

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这三个星期还没到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感觉痛苦。有些父母认为坚持不下来就算了,从而轻易断言孩子并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导致孩子养成虎头蛇尾的习惯。其实,这时候需要父母再鼓励和督促一下孩子,就像推轮子一样,再坚持一下,看轮子能不能转起来。因为就算是很有天赋的画家,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拿起画笔绘画的。文艺复兴时期三位杰出的艺术家,拉斐尔、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没有一个不具备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而这基本功,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坚持,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孔子曾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早期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也说道:“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自己的幸福往往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教子案例

案例一:

小祁是一个6岁的男孩,这个月刚开始学习钢琴。因为前两个星期老师布置的任务他都没有完成,被老师训斥之后,他对钢琴更加反感,平时都不愿意再碰琴。

妈妈跟小祁商量之后画了一个表格,上面标明了星期一到星期五需要练琴的时间。他们把练琴时间放在看动画片之前,如果弹得好就可以看动画片。弹琴和看动画片之间还有10分钟,这10分钟小祁用于向妈妈汇报今天哪里有进步,哪里还是弹不好。因为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而不会一直被老师批评,小祁感觉没有那么反感了。

小祁和妈妈坚持了一个星期。周末老师再来的时候,发现小祁有了很大进步,给予了表扬。从此以后,小祁练琴主动多了。

案例二:

云儿是一个4岁的女孩。她非常黏妈妈,一直哭着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但是妈妈需要上班,没有办法一直陪着她。最终她们找到了如下一些办法,云儿慢慢克服了害怕和焦虑的情绪。(1)想象自己正在吃好吃的东西或者正在玩喜欢的游戏。认真把食物和游戏的细节都想象出来。(2)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云儿,我可以自己做这件事情。然后找一件事情去做,并夸奖自己做得很棒。(3)想象妈妈马上就要回来了,我可以把妈妈不在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我先练习一下该怎样告诉妈妈。

除上述办法之外,她们还找到了一些办法,比如,“我在学校想到妈妈,我忍不住哭了。但是过了一会儿,小利拿着蜡笔过来要跟我一起画画,我就跟她一起玩起来,就一点儿都不想哭了。我觉得哭也不是什么太丢脸的事情。”

过了半年,云儿终于能开开心心地自己坐校车去上幼儿园了。

案例一中的小祁在妈妈的帮助下养成了练琴的好习惯,案例二中的云儿也慢慢养成了能够适应和妈妈分开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些小技巧,小祁用了画表格的方法,云儿运用了想象和讲故事的方法。教子方法

虽然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时机同样也很重要。很多基础,如果不及早打好,将来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幼儿时期是人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学习古典吉他、小提琴等需要精细手部运动的乐器,就需要在六七岁的时候开始练起。如果锻炼孩子的运动平衡能力,就需要在12岁之前开始训练。

以下的几点是给父母提供的具体操作意见:

1.为孩子创造能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时长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太小的孩子,发现他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父母无须苛责。但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比如读书习惯,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小小的读书区,只要一进去,就到了孩子的读书时间。有时候,一张小书桌就可以了,甚至在地板的一个角落铺一块小地毯也可以。在读书时间,关闭电视,父母也不要在附近谈论容易让孩子分心的话题,把手机、平板电脑放在远一些的地方,或者干脆关机。

2.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还是以读书为例。在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陪着孩子读书,一行一行带着读,让孩子自己选择内容和翻页,等过一段时间,孩子渐渐进入状态之后,就可以让他独自享受读书的过程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段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可能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但这就是轮子转动前的预热过程。父母的陪同会让这个预热过程充满乐趣。

3.制订计划和目标,提供适当的奖励

对于一些枯燥的事情,孩子一开始是没有办法从中获得兴趣的,简单来说,就是感觉不好玩。这时候,制订一些计划和目标是必需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看到小小的成功,体会到成就感。很多时候,跟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比如晨跑,如果父母制订一个小计划,孩子今天早上能够跑400米,就奖励他到公园去滑滑梯,孩子就能直接体会到快乐。长远来说,制订一个表,如果完成了就在上面打一个钩,打多少个钩就有一个阶段性奖励。这类直观的目标和奖励,往往对孩子完成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适当的惩罚措施不可少

父母对孩子进行惩罚一定要适当,父母不能过于情绪化,不能心情好的时候就不惩罚,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加重惩罚。在惩罚的时候,要跟孩子说明,是因为没有达到指定的目标,或者是因为做错了某些事情,所以才受到惩罚,并不是因为爸爸妈妈不爱你才惩罚他。如果爸爸妈妈做了错事,也是需要惩罚的。这样针对行为和事件的惩罚,能够对孩子达到较好的行为纠正效果。

5.帮助孩子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如果很努力地推了很久,最终轮子还是没有推动怎么办?这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孩子的兴趣不在于此,不管怎么培养,也没有办法坚持下来取得成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起进行活动的人本身对此有逆反情绪,如果父母自己对这个反感,有时候自己都不一定察觉到。如果父母将情况判断为前一种,就是孩子的确没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么及时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做出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第二种,可以尝试让其他人陪同,比如,如果一开始一直是妈妈陪着做这件事,那么,可以尝试让爸爸或者其他小朋友陪同做。如果最终还是没有办法坚持下来,也可以选择放弃。不管做什么,让孩子幸福地生活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坚持某个固执的目标而舍本逐末。专家点评:

相对来说,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相对容易一些。对乐器的练习,尤其是一开始需要孩子坚持枯燥的训练,就会困难很多。其实不仅仅是上面列举的这些,还有阅读习惯,以及早睡早起和健康饮食等习惯,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些习惯如果能够从小养成,就像是好的轮子开始转动,那么,孩子日后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给孩子贴什么标签,他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定律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他就更可能会变成那个标签所指的那种人。如果被贴上积极的标签,就会变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反之,如果被贴上消极的标签,就很容易变成颓废不堪的人。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被一个词所限制时,他就会进行自我管理,让自己的行为和标签上的内容相一致。这不一定出于主观意识,也可能无意识这样做。这就是贴标签效应。标签能够影响人的自我认同,它所造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很多。

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贴上坏标签,比如“淘气包”“爱哭鬼”“胆小鬼”“小懒虫”这样的绰号,只能在家庭气氛轻松、开玩笑的时候叫,而不能在外人面前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如果一直对孩子说“你就是成绩不好”,孩子就会自暴自弃,更加印证成绩不好的定论。心理学实验

1973年,心理学家克劳特做了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进行慈善捐款,然后把一部分人拿出来贴标签,如果捐了款就贴上“慈善的”,如果没捐款就贴上“不慈善的”。另外一些人则没有贴标签。然后,心理学家又再次要求他们捐款。实验结果表明,那些贴了“慈善的”标签的人,捐款的数额比第一次捐款的要多很多;那些贴了“不慈善的”人,则更不愿意捐款。另外一组没有贴标签的人,则没有这么明显的表现。

这个实验证明,被贴标签的人,会根据标签上的内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那个标签的内容。在这个试验中,已经捐过款的人会一直记着自己曾经的行为,并把自己认定为“慈善的”,他们觉得慈善的人就应该多捐款,因此他们会主动多捐款。

其他很多情况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是“勤奋的”“开心的”“不怕打针的”,孩子就真的会按照父母所贴的标签来做,表现出勤奋、开心并且不怕打针的样子。相反,如果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以前做错的题目,之后还有可能做错,懒于思考,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高。教子案例

乐乐是个5岁的男孩。乐乐爸爸在外人面前总是一副乐天派的模样。只有单独面对乐乐时,他才会板着脸,经常把乐乐训一顿。有时候,其他人见状劝一下乐乐爸爸,他就会说:“我家小孩屁股上长刺坐不住!”“一分钟都停不下来!”“就是不听管,怎么管都没有用!”

乐乐并没有因为爸爸的训斥而变乖。相反,他越来越好动,有时候在公共场合还大喊大叫,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甚至在地上耍赖。大人要训斥他,他就开始哭喊。乐乐的爸爸妈妈拿他实在没办法。

可是,当乐乐上了幼儿园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两个月后,乐乐爸爸隔着窗户偷偷看,发现乐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乖巧很多,跟其他小孩没什么两样。但是一看到爸爸,乐乐马上就会变得焦躁,似乎要刻意把自己变成一个坏孩子。乐乐爸爸找到幼儿园老师,想弄清楚她让乐乐变乖的原因。

老师跟乐乐爸爸聊了一会儿,发现了问题所在。在家里,大人都认为乐乐是管不住的孩子,并且只有当他做出夸张的举动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他就会不遗余力地说话和跑动。老师建议,父母可以尝试在乐乐安静的时候关注他、陪伴他,在他吵闹的时候不要训斥他,应该对他讲规则,并稍微冷淡一些。

乐乐的爸爸发现了问题所在,便开始学习克制自己,不给乐乐贴坏的标签,也不情绪化地训斥他。当乐乐在家偶尔表现得安静且专注,爸爸就夸奖乐乐真乖。慢慢地,乐乐在父母面前不再焦躁了。

乐乐的爸爸意识到自己曾经给孩子贴了坏标签,并且及时改正以后,乐乐就从焦躁中脱离了出来。父母如果能及时反省自己,就会发现你家的“淘气包”很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好孩子。教子方法

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要避免无意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定位,更应该避免在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虽然父母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方式,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父母和别人一起否认了自己的价值。在贴标签效应下,父母应该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态,下面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1.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

很多孩子顽皮、淘气、好动,这些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并不能绝对说是好还是坏。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也很可能是对成人行为的一种模仿,是无意识行为。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就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人为地区分出“好孩子”和“坏孩子”。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把自己归为“坏孩子”,从而使得他们约束自己,并可能刻意违背规矩,学着做一些不好的行为。

2.让孩子看到事情都有改变的可能

任何事情都有改变的可能。今天做了坏事,明天改正就可以。标签是固化的,但人是可以改变的。父母可以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孩子在学校、在朋友群中,是难免被贴标签的。父母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即便你可能因为胖而被嘲笑是胖子,但是通过自己的锻炼是会变瘦的。你这次忘记做一些事情,被老师说不负责任,下一次只要记得把事情做好,你就会重新被贴上“负责任”的标签。教孩子拥有一种好心态,可以抵御别人给孩子贴坏标签造成的不良影响。

3.就事论事,切勿贬低孩子

在孩子做出一些出格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而要就事论事,指出孩子具体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比较慢,父母和老师会忍不住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种泛泛而论、总结性的批评,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只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很笨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父母可以用具体的指导代替盲目指责,用提出期望代替情绪化的批评。

4.不做夸张的表扬

是不是只要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孩子就会变好呢?贴好标签也需要技巧。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应该表扬,但是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过分夸大地表扬。常常受到表扬的孩子,一旦发现之前的表扬并不是事实,就会陷入失望,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不切合实际的表扬,还会让孩子时而过于自信、爱慕虚荣,时而过于沮丧、自卑,不会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和挫折。专家点评: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除了注意以上四点之外,还需要多跟幼儿园或学校的老师沟通。很多在家里无法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找到根源。当孩子被别人贴上坏标签的时候,父母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有针对性地逐一处理,才能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甜柠檬效应心理学定律

人们会提高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价值,从而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仍然能够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这就是甜柠檬效应。

这个术语来源于伊索寓言。有一只狐狸想找一些好吃的东西,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只找到一个酸柠檬。它就对自己说:“这个柠檬是甜的,正好是我想要的东西。”然后狐狸就开心地把柠檬吃掉了。这个道理,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简单,而是人能够接受自己现有的东西,不去纠结那些自己无法拥有的。

成人总会或多或少地美化自己得到的东西,这不是件坏事。很多时候,这反而可以使得自己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不过孩子们有时候却不会这么想,他们经常会盯着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们想要其他孩子的玩具、衣服,想做其他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如果得不到、做不到,就会大发脾气。这时候,父母就要培养孩子一种合理化的心态,以便能够接受自己现有的状态。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沃卢姆做过一个实验。他找了一些面临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前半年,沃卢姆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为他们最感兴趣的三个单位打分。半年后,有一些学生被自己选中的单位录取了,另一些学生则去了其他单位。这时候,沃卢姆又让学生给这些单位打分。有意思的是,所有去了自己心目中好单位的学生,对这些单位的打分都升高了许多。而没有被这些单位录取的学生,则对这些单位降低了评价。

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会作出一些合理化的解释,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是最好的,没有拥有的则没有那么好。这可以减轻人的心理负担,提高当下的幸福感,并且不会把精力放在回首过去,而是更多地往前看。

但是这种甜柠檬效应也具有两面性。有些孩子会过于满足现有的状态,不思进取,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做出矫正,激发孩子的动力,教育孩子不要过分丑化得不到的东西,同时不要过分美化所拥有的东西。要跟孩子分析,尽量客观地看待目前的现状,让孩子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子案例

山子是个内向的孩子。前段时间,山子的同学都开派对,山子就开玩笑说不想去。爸爸觉得山子这样下去不行,怎么能一直宅在家里呢?就送他去了一个同学的生日派对。晚上回来,山子整整睡了十二小时,第二天还有点萎靡不振。

虽然山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爸爸还是担忧山子性格内向。爸爸是个外向的人,平时喜欢和朋友出去喝点儿小酒,跟邻里的关系也很好,出去买菜都能跟卖菜的大叔聊上一阵。但是山子却一点都不像爸爸,山子喜欢一个人待着,听听音乐,看看动画片,看看书。同学打来电话他都抵触接听,经常是等电话铃声停止之后,他再发短信询问有什么事。

有一天爸爸在书店看到了《内向者优势》这本书,拿起来翻了几页,才发现这不就是山子的写照吗?内向的孩子,一个人安静地待着的时候,才比较容易获得能量。而对外的时候,他们都在损耗自己的精力,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缓和。他们不喜欢太多的刺激,而是喜欢内省。爸爸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山子经常表现得跟自己不一样,他决定开始慢慢理解山子,也不会在山子疲倦的时候强迫他去参加集体活动了。

他选了一天跟山子畅聊了一番。他让山子找到一种跟别人打交道的舒服方式,比如,如果觉得派对太喧闹,可以周末找一两个同学单独出去逛逛街或喝点下午茶。如果接电话有压力,就跟同学说以后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发短信。上课要发言的时候,先把关键词和提纲列出来,再举手提问。得到了爸爸的理解,找到了与人沟通交流的合适的方式,山子也慢慢改善了自己自卑的心理,变得更自信了。

爸爸接纳了山子的内向,也让山子学习自我接纳。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父母如果能接纳孩子,对孩子不强求、不苛责,孩子也会更容易接纳自己。教子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特点是天生的,有些特点已经形成了,很难改变。只要这些特点不妨碍孩子将来的发展,父母就没必要刻意纠正。父母接纳这样的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这样的自己。如何通过对自己现有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这是父母可以辅助孩子做到的事情。

1.教孩子拒绝诱惑

很多孩子在商场见到新玩具,都会吵着让父母买。世界上的东西很多,并不是所有好的东西都值得拥有,很多时候,自己拥有的已经足够了。父母要让孩子挖掘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比如,可以带着孩子看看玩具,让孩子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东西,摸一下,玩一会儿。孩子在反思的时候,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学会了用理性跟自己的情感相互协调。如果孩子实在想要,再跟他一起决定要不要买这个玩具。

2.接纳内向和做事慢的孩子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做事慢,但可能会把事情做得格外细心。有些孩子不善于跟陌生人打交道,但可能擅长绘画和写作。做事慢和内向的孩子,对外界的信息处理速度会稍慢一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3.父母如果强行纠不要拿孩子跟小时候的自己作比较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源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可能觉得小时候这样的方式对自己有效,便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人和人都是不同的,父母一厢情愿地采用一套管教方法,对孩子不一定是有效的。父母要明白,在孩子形成自我意识以后,就会逐渐变成独立的个体,也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父母不能单纯拿孩子跟小时候的自己作比较,以此拒绝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

4.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在甜柠檬效应中,每个人对事物的诠释,都有一定的理由。一件事情都有好坏两方面,在见到它好的一面时,可以将好的一面继续发挥,使它实现最大效用。孩子如果能改变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父母可以进一步尝试引导,让孩子想想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它们还有什么用途。专家点评:

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甜柠檬效应,可以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孩子在无意识中做出冲动的攻击行为,把不良刺激转变为良性刺激。父母帮助孩子达到自我心理平衡,能够帮助孩子接纳自己、承认现实,度过快乐的一生。父母教养观测试:你的教子方法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1.你知道孩子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吗?

A.他有很多喜欢的活动,我都知道。

B.孩子自己去玩,我保证他的安全就好了。

C.想不起来他喜欢什么。

2.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A.在旁边盯着他,他每做一件事我都会给他很多指点。

B.走远一点,让他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手头的事情上面。

C.我的小孩好像从来没专心做过任何事情。

3.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A.鼓励他,他是最棒的,不管做什么,下一次一定会成功。

B.会帮助他找原因,分析一下哪里做得不够,并且挑出他做得好的部分来表扬。

C.惩罚他,让他知道失败的后果,下一次他才会认真。

4.在与其他人聊天时,孩子也在场,别人夸了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A.不喜欢别人在孩子面前夸奖他,转移话题。

B.很高兴,但是也要谦虚一点,顺便说一下自己孩子的缺点。

C.把孩子拉过来表扬一下。

5.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会反省自己吗?

A.孩子的问题跟我没有关系,顶多是我没管好他。

B.有时候会反省一下,但是不会跟孩子说。

6.你会给孩子贴不好的标签,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说他“太笨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