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全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0:24:28

点击下载

作者:蔡践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豪放词全鉴

豪放词全鉴试读:

前言

在隋、唐至五代时期,民间流传一种新兴的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被称作曲子。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简称词。词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是婉约派,二是豪放派。宋朝之前的词也有一些风格豪放之作,但在那时,作为新文体的词还没有确立自己的地位,更无所谓“豪放”“婉约”之说。直至北宋初期,词的地位虽然有所上升,但内容仍然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脂粉气浓烈,给人一种“婉约”为词坛正宗的印象。

后来,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诗文革新派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词的看法。他们作词视野广阔,题材广泛,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音律,崇尚直率,汪洋恣意,气势恢宏雄放,给人以阳刚之美感,在传统的婉约词外又开豪放旷达词风。

到了南宋,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蔚然成风,辛弃疾更将豪迈奔放的爱国词推向高峰,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当时的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直到近代标举豪放旗帜者仍不绝如缕。

古人写词,今人赏词,最终总离不开解读和品鉴。本书汇集了自唐朝至清代的优秀豪放词,添加注释、译文、赏析等,力求详尽浅易,以助读者深入理解。相信您读了此书后,不仅能从这些豪放词中得到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从中体会人生的真谛,拥有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豁达的胸襟看待人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在此特申明致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偏颇及错谬之处,敬请斧正。解译者2016年7月卷一 唐词敦煌曲子词生查子①②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注释】

①龙泉剑:古代传说中的宝剑。《太平寰宇记》载,有人用龙泉(今属浙江丽水)的水铸成宝剑,剑化龙飞去,故称。又《晋书·张华传》记,晋人雷焕曾在江西丰城监狱一屋基下掘得双剑,上刻文字,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②落雁弓:与下句之“金花箭”都是弓箭的美称。【译文】

我有一把三尺长的龙泉宝剑,在剑匣里未曾让人看见它的锋芒。我有一张能落雁的良弓,又配百支雕着金花的箭。

我期待着带着这些武器为国尽忠捐躯,到艰苦的沙场几番征战。我要先立下显赫的功勋,然后再去觐见君王。【赏析】

词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数量极多。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词绝大多数都已亡佚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偶然被人打开,沉埋于此千年之久的两万余卷珍贵文献从此重见天日,其中有几百首抄写的民间词,作者众多,题材广泛。作者很多出于社会下层,并不限于乐工文士。这就是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

作为词的初期形态,敦煌曲子词在字数、句法、谐韵等方面还相当自由,甚至显得粗糙,不如后来词的精密与整齐,但它却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敦煌曲子词在中国词曲的发展史上构成了重要的一环,是乐府诗过渡到词曲的桥梁,中唐以后的文人词就是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敦煌曲子词里,酒席宴前或花前月下之浅斟低唱的“艳情词”占比例最大,但也有少量风格豪放词存在,《生查子·三尺龙泉》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首词的作者不详,是赞颂戍边爱国将领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爱国主义的乐观情调,充满了想要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摊破浣溪沙①②③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④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注释】

①五里滩:地名。

②棹:摇船的桨板。

③柔橹:形容摇橹得心应手。

④子细:仔细。【译文】

船开到五里滩头的时候风势平了,张好船帆举桨摇船觉得船身很轻,不用举棹也不用摇橹,船都在前行。

举目四望,河面上波光闪烁,山看上去正在走过来欢迎大家。仔细看看,山没有动,而是因为船行得快使人产生了错觉。【赏析】

这首敦煌曲子词没有署名,写的是船夫水上生活的情形。狂风过后,船夫驾驶帆船顺风前行,无须举棹摇橹,顺水漂流的时候欣赏着船外的美景,行舟看山,潇洒自如,多么舒畅惬意!此词浅显易懂,亲切自然,描写生动,读起来蛮有船夫曲的味道。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①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注释】

①参辰:参星和辰星。它们不会在白天出现。【译文】

在枕边发尽了千百种的誓愿,要分开除非等到青山溃烂,除非秤锤能在水面上漂浮,除非黄河水彻底枯竭。

就算参辰二星在白天同时出现在天空,就算北斗星回到南面,要分开也永远不能停止我的情,而且要等到三更天出现了大太阳的那一天。【赏析】

这首不知作者为何人的敦煌曲子词,虽然写的是爱情,却并非软语缠绵,而是激情倾诉,泼辣直露,用词有力。作者在词中用一连串极为奇妙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说明一种不可能,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但又不觉得过分,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李白菩萨蛮①②③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⑤⑥⑦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注释】

①平林:平展的树林,指登高远眺所见之树林。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②伤心碧:使人伤心的碧绿色。一说表示“伤心”程度,“碧”与“极”同义。

③暝色:夜色。

④玉阶:阶之美称。一作“玉梯”。

⑤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⑥归:一作“回”。

⑦连短亭:一作“更短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译文】

一片平展的树林之上,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蒙了纱一般,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映入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她徒然地久久凝眸站立。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飞。什么地方是你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赏析】

此词是唐词中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作,《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所作。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谪仙人”(意为谪居世间的仙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其人爽朗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以“豪放飘逸”而成为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但他也有词留了下来,而且他的词在词史上也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虽然他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受到怀疑的词作,但从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这位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

这首词可看作是一首怀人之作,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词,刻画的是游子思乡的惆怅情怀;还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此词的上阕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阕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景物的渲染中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融成一片,词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此词不会因为是李白所作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所作而减价。忆秦娥①②③④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⑤⑥⑦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⑧汉家陵阙。【注释】

①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②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③秦楼: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爱人萧史所住的楼,叫秦楼。

④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⑤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高,可以远望,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⑥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登高的节日。

⑦音尘绝:音信断绝。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

⑧汉家陵阙:汉朝帝王的陵墓。【译文】

箫声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空对着楼头一弦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在杨柳青青的时节,曾经看见多少人在灞陵桥头伤心地折柳送别。

在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遥望通往咸阳的古道,音信早已断绝。音讯断绝啊,只有秋风轻拂着夕阳余晖映照着一片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赏析】

这首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的上阕柔和,下阕雄浑。上阕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接着作者把秦娥个人的伤别念远,扩大到人所共有的离情别绪之中,境界顿时为之开阔,从而过渡到下阕,并从伤今转入怀古。下阕通过对秦、汉赫赫王朝的遗迹,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反思历史和现实,不禁让人想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进而从中体会那潜在的危机感。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句句自然,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不愧为豪放派之先声。结袜子①②③④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藏刀。⑤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注释】

①燕南壮士:指战国时燕国人高渐离,荆轲的好友。

②吴门豪:指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一说五大刺客)之一。

③筑中置铅:高渐离在筑(古代一种打击乐器)中藏上铅块,击杀秦王未成而被杀。

④鱼藏刀:专诸刺死吴王僚的故事。他在鱼的肚子里藏着匕首,刺杀了吴王。

⑤太山:即泰山,比喻性命。【译文】

战国时燕南的壮士高渐离与春秋时吴国的豪侠专诸,一个用藏了铅的筑去击杀秦始皇,一个用鱼腹中的匕首刺杀了吴王僚。

他们都是为了报答深深的恩情以命相许,生命应当如泰山之重,必要时也不惜一掷,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看得轻如鸿毛。【赏析】

本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格调高绝,气象阔大。作者借古题咏历史人物高渐离刺杀秦始皇、专诸刺杀吴王僚之事。作者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词的最后化用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为知己而死,死得其所。张志和渔歌子①②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③④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注释】

①霅(zhà)溪:水名,在浙江吴兴。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

②舴艋:一种状似蚱蜢的小船。

③浦:水边,岸边。

④荷衣:用荷叶做的衣服,此处指隐士的衣服。【译文】

在霅溪湾里,有一个以钓鱼为生的渔翁,他把蚱蜢一样的小舟当作自己的家,往来于东苕溪、西苕溪之间。

因为有江上的白雪和水滨的清风做伴,渔翁总是面带笑容,尽管只穿着荷叶做的衣服,他也不觉得自己贫穷。【赏析】

张志和(732—774,字子同)是唐代较早填词并有很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境高韵远,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对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并传到了日本,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

张志和十六岁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从此不再从政,泛舟垂钓,漫游于三山五湖之间,自称“烟波钓徒”。

本词主要写词人泊舟霅溪,往来苕、霅之间,以渔舟为家,任意西东的自由生活。渔隐的生活虽然艰苦,小舟难以遮风避雨,更不能挡雪御寒,但是作者自甘于粗衣淡食,与渔夫为伍,笑迎清风,吟赏江雪,自得其乐。结尾句“笑着荷衣不叹穷”直接点明了作者的高洁情怀,表达了能超然尘世之外,对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的满足感。渔歌子①②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④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②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③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④箬笠:用箬竹叶制作的斗笠。

⑤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夹岸的江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然垂钓,不用急于回家。【赏析】

张志和因与世俗相忤,归隐之后,长期徜徉于太湖之上,到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并陶醉其中。这首词就是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新唐书》说他“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说明张志和是借渔家生活写隐居江湖之乐,表现出他豪放、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渔歌子①②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注释】

①钓台:湖州城南杼山脚下,妙西港边,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隔山相望,相距仅几里之遥。

②褐: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译文】

钓台的渔父,身披粗布的短衣却把它当作裘皮大衣,在渔父的周围,朋友们三三两两几艘如蚱蜢一样的小船与之结伴同行。

渔父能熟练地使用船桨,习惯了乘风破浪,即便如长江里的大浪,也不会让渔父感到担忧。【赏析】

此词首句写渔父衣着简朴的同时,表露了渔父对生活的态度:把粗布衣服当作是裘皮大衣,可见其心境坦然。次句的“两两三三”,见渔父邀朋引伴,同行而乐之况。“能”“惯”两句,可知渔父踏波弄潮技艺之高,也由此看出其游刃其间的闲淡之情,遂有即或遇“长江白浪”之险,渔父亦看惯不惊,笑而处之之态。由此可见,渔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逍遥自在的高远情怀。渔歌子①②③④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⑤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注释】

①松江:古时的松江在今江苏吴江松陵镇附近,太湖的出口处,盛产蟹,是今上海吴淞江的源头。

②蟹舍:渔家。亦指渔村水乡。

③菰饭:菰,即茭白。菰饭即菰米饭,茭白籽做的饭。

④莼羹:莼菜做的羹。

⑤荻: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译文】

应渔友之邀,我去松江之畔的一渔家做客,屋子的主人见了我非常欢喜,我们共尝肥蟹,当然也吃了松江的土产——菰米饭与莼菜做的美羹。

在冷风袭人的深秋时节,枫叶飘落,荻花干枯,不知不觉,我们酩酊大醉,以至于在江上的渔船里睡了一夜也没觉得寒冷。【赏析】

此词写的是秋冬时节食蟹饮酒后醉卧舟中的酣畅。他与友人共尝美味,主客之情谊,非为酒肉利益之系,乃由素心相投之故,因此对着野菜做出的饭菜,也能津津有味,欣然相得。当时已至深秋,然而在灯火昏黄的小舟中,主客欢然对酌,不觉酒醉而卧,哪还感觉到舟外的秋寒呢?渔歌子①②③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④⑤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注释】

①青草湖:此指西塞山旁的泛霅湖,俗称青草湖,府县志称凡常湖,今称樊漾湖。

②巴陵:今湖南岳阳。

③棹歌:摇船时唱的歌。

④钓车子:一种钓具。

⑤橛头船:小木船。【译文】

青草湖中倒映着圆圆的月亮,不由得想起屈原这位巴陵渔父所唱之歌。

此时我手持钓车、驾着小木船在湖光风波中垂钓,真是比做神仙都惬意。【赏析】

此词写青草湖赏月垂钓之乐。时逢月半,月儿正圆,作者泛舟于青草湖中,天上的圆月与湖中的月影相映成趣。在江流与风波中来往的张志和,感到此时此景正与屈原《渔父》篇中渔父所唱之棹歌相似。屈原流放湖湘之间,行吟泽畔,有渔父劝其不如归隐,曾唱渔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对比挣扎于尘嚣之中的屈原,再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作者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与宁静,觉得真是比做神仙都快乐。戴叔伦调笑令①②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③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注释】

①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②边草尽来兵老:另有版本作“边草尽来春老”。

③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译文】

边塞的草啊,边塞的草!边塞的草年复一年地变白干枯,戍边的兵丁们逐渐变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边塞的千里万里。

明月啊,明月!远处一声胡笳划过,使人愁肠百结。【赏析】

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这是一首反映边塞乡愁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不胜枚举,但在词中却很少见。盛唐时期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但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边塞诗就有一种思乡怀归和哀怨。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的这首边塞词就抒发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戍卒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言简意深,爽朗明快,情韵兼胜,蕴藉有味。韦应物调笑令①②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③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注释】

①胡马: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所产的马的统称。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②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是古时边防要地。

③跑:同“刨”。指兽蹄刨地。【译文】

胡马啊,胡马,被远放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一匹失群的胡马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奔跑嘶鸣,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时路。

迷路啊,迷路,广阔的边草茫茫无边,暮色笼罩着山头。【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草原上的骏马。本来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从来都说“老马识途”,但韦应物(737—792)却将此反常情事通过具体景象写得极为可信:沙雪无垠,边草连天,空旷而迷茫,即使是马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这就通过骏马的困惑,表达了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而壮丽。

前面戴叔伦的《调笑令》抒发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而韦应物的这首词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其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豪放气势与韵味。刘禹锡杨柳枝①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注释】

①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于后世,南朝以至唐代一些文人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

②桂树:指代《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其中屡屡咏及桂树。【译文】

用羌笛吹奏的塞北《梅花落》,淮南《招隐士》的小山词。

不要再奏这些前朝之曲了,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吧!【赏析】

这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所作的一首词。《杨柳枝》一称《杨柳枝词》,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形式似七绝。刘禹锡曾与白居易在洛阳唱和此曲。《梅花落》《招隐士》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不仅概括了他的创作精神,而且对后世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杨柳枝①②③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④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注释】

①炀帝:隋炀帝(589—618),即杨广。

②汴水:唐人习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③不胜:受不住。

④花:这里指柳絮。【译文】

在濒临汴水那一所隋炀帝的行宫,周围的数株残柳已柔弱得经不起晚春时节劲风的荡漾。

晚风乍起,杨花柳絮飘飞,宛如冬日漫天飞雪,飘扬洒落到宫墙之中,但宫内冷落,早已无人。【赏析】

这首词是对隋宫表示黍离麦秀之悲。隋炀帝荒淫无道,国亡身丧。他留下的汴水之滨的行宫,到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二百年左右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株残柳在风中摇曳。出语平淡,但故宫离黍之思,兴亡浮沉之感,亡国荒凉之态,齐现于笔端,字里行间也寓有对隋炀帝逸乐生活的批判。浪淘沙①②③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⑤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

①九曲: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裹带大量泥沙。

③浪淘:波浪淘洗。

④簸:掀翻,掀起。

⑤牵牛织女: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传说。【译文】

弯弯曲曲的黄河一路万里裹挟着黄沙,波涛滚滚掀起巨浪从天边奔腾而来。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让我们一起去牛郎织女的家做客吧。【赏析】

这首词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因触怒当朝权贵而一再被贬,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作者以黄河的风狂浪激和泥沙万里暗喻朝廷的黑暗腐败,以“银河”和“牛郎织女”比喻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而以“浪淘风簸”比喻自己屡遭贬谪的坎坷生涯,把人间与天上、混浊与光明、险恶与平静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托了他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之词倾吐出来,可谓构思奇特,含意深刻。浪淘沙①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③④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注释】

①八月涛声:指钱塘江口的潮声。据传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海潮最盛。

②触山回:波浪碰着了高山,又折了回来。

③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④海门:江海汇合之处。【译文】

八月的钱塘江海潮咆哮地从地面卷来,浪头高达数丈拍触山崖,又被撞击回来。

顷刻间潮水退向江海汇合处回归大海,但它卷起的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边。【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的短歌,可谓气象万千,气势恢宏,具有豪放词之特色。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时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暗示人间事物瞬息万变。全词自然流畅、简练爽利,骨力豪劲,气韵沉雄。杨柳枝①②③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注释】

①城外: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

②酒旗:酒馆的旗帜。

③挥袂:挥动衣袖。【译文】

城外的春风轻轻的吹拂着酒家的旌旗,行人们在傍晚时分挥动衣袖告别。

长安郊外的树木林立无穷无尽,可是只有杨柳在为离别而伤怀。【赏析】《杨柳枝》一称《杨柳枝词》,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形式似七绝,而唐人多用以歌唱。刘禹锡曾与白居易在洛阳唱和此曲。

此词为刘禹锡晚年所作,主要以春风写离别,描写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写出了作者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咏叹别离的表面意义之外,作者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在得势时,趋炎附势之人很多,而一旦失势不相背负者却很少,正如“无穷树”中只有杨柳才“管别离”一样,真可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白居易浪淘沙①②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③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注释】

①茫茫:一望无边的样子。

②浩浩:广阔的样子。

③东海变桑田:道教神话中的仙人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后来指世事发生很大的变化。【译文】

白色的浪花一望无际与大海连成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与四周的天空相连。

海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淘着,于是就这样使沧海变成了桑田。【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的诗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境界开阔。这首词就是如此。他在此词中深入浅出地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遂令东海变桑田”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它告诫我们: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时代里,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都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又何况其他事物。忆江南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③④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注释】

①谙:熟悉。

②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③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④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那儿的景色我过去很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花照得比火还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我怎能不回忆、不爱恋江南呢?【赏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须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之中。柳宗元欸乃曲·渔翁①②③④⑤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⑥⑦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⑧⑨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释】

①傍:靠近。

②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汲:取水。

④湘:湘江之水。

⑤楚:西山古属楚地。

⑥销:消散。亦可作“消”。

⑦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⑧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⑨无心: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中的“无心”,一般表示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译文】

夜幕降临,渔翁在西山脚下停宿,待清晨醒来时,他取来清澈的湘江水,以楚竹为柴燃火做饭。

旭日东升,缭绕的烟雾渐渐消散,四周悄然寂无人声,只闻得桨声荡漾在青山绿水之中。

回望江面,渔舟早已由中流而下,唯有山岩顶上的白云在忘我地随意飘浮、互相追逐。【赏析】

这首寄情山水的小词,暗含了作者因贬谪的境遇而产生的寄情山水的理想。永贞年间,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参与了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处湘南一隅,司马又是个闲职,不得过问吏治,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聊遣愁怀。因此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作品,《渔翁》便是其中之一。

此词旷远豪放,富有奇趣,它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后人所称道。杨白花①②

杨白花,风吹渡江水。③

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④

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注释】

①杨白花:乐府杂曲歌辞名;此处的“杨白花”指白色的杨柳花絮,亦喻指薄幸之人。

②风吹渡江水:化用北魏胡太后歌辞中“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入南家”。

③坐令:致使。

④长秋:汉代皇后宫名。《后汉书·马皇后记》李贤注:“皇后所居宫也。长者,久也;秋者,万物成熟之初也,故以名焉。”【译文】

杨柳花絮,被风吹到江南去了。

致使宫中的花草树木失去了春色,你却摇荡着万里春光。

朝阳照进长秋宫却显得并不明亮,通宵达旦的哀歌尚未结束,又闻城头乌鸦哀啼。【赏析】《柳河东全集》载《南史》:南北朝的北魏有个胡太后,爱上一位勇武强壮、容貌雄伟的年轻将军杨白花,逼他私通。事后杨白花惧祸,带领部队投奔了南方的梁朝,改名杨华。杨白花,武都仇池人,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白花惧祸,会父大眼卒,白花拥部曲南奔于梁。胡太后追思不已,便写了《杨白花》歌,教宫女昼夜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断。

这首词是柳宗元仿照北魏胡太后《杨白花歌》而作。封建社会的女子,即使地位尊贵,一旦有了私情,也为礼法所不容,为世人所不齿,以致情人惧祸远走他方。作者显然把同情心倾注在她的身上,并代她立言,为她抒发了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作者在词中也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怨而不恨,悲而不怒的复杂情感。这首词写于柳宗元在永州的后期,回乡无望,他做好了在永州长期待下去的思想准备,因而也改变了他刚到永州时仅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从更广阔的角度,认为朝廷大贬有识之士,又哪来的勃勃生机,又怎么能改变中唐业已颓败的形势呢?姚合杨柳枝①②

江上东西离别饶,旧条折尽折新条。

亦知春色人将去,犹胜狂风取次飘。【注释】

①东西:东方与西方。

②饶:增多。【译文】

在江面上各奔东西的离别场面增多了,人们分别时都折柳相赠,以至于旧的柳条被折光了,只得又折新长出来的柳条。

沐浴在春色中的柳条似乎也能感受到人们将要远去的离别之情,虽然被人折去是件痛苦的事,但却胜过被狂风暴雨无情地吹打飘落的结局。【赏析】

这首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姚合(约776—约854,字大凝)所作。古人诗词里的杨柳大多都有伤别的意味,“柳”是“留”的谐音,所以作别之际,用柳表现挽留不舍之情。程大昌《雍录》里说:“汉世凡东出函关,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才更为风行。此词就反映了当时“折柳为别”的风潮。同时,作者用拟人化的写法表达了杨柳的内心感受,说柳枝宁愿被人折去也不愿随风飘落,表达了他不甘寂寞的心境,颇有一些豪纵之气。杜牧江南春①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③④⑤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

①山郭:靠山的城墙。

②酒旗:酒店门前悬挂的小旗。

③南朝:南北朝时期,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当时佛教盛行,寺院广布。

④四百八十寺:是虚数,指很多寺院。

⑤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⑥烟雨:如烟的细雨。【译文】

辽阔的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院,有多少亭台楼阁矗立在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之中。【赏析】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生活的晚唐时期,唐王朝已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地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数量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杜牧此词借写景咏史怀古,表达了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作者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从大处落笔,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了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真可谓视野开阔,尺幅千里,大气旋转,词风豪迈,在峭健之中又有风华流美之致,是他千百年来素负盛誉的一篇代表作。杜秋金缕曲①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②③

有花堪折君须折,莫待花残空折枝。【注释】

①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②堪:可。

③君须:一作“直须”,指不必犹豫。【译文】

我劝你不必爱惜金缕衣的华贵,我劝你要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

就像那可以攀折的鲜花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花儿萎谢凋落了只折了个空枝。【赏析】

杜秋(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间州(今江苏镇江)人,常唱《金缕曲》劝酒。她初为浙西观察使李锜的妾侍,李锜造反失败后,杜秋被纳入宫中,后深受唐宪宗宠爱。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杜牧经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金缕曲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以七言入乐歌。此词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却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其意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乐,但主题似为劝人积极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虽短短二十八字,却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词气明爽,感情豪放;感情层层递增、跌宕有致。皇甫松浪淘沙①②③④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沈。⑤⑥⑦⑧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注释】

①疏林:稀疏的树林。

②罾:渔网。这里作动词。

③舡:渔船。

④沈:通“沉”。

⑤宿鹭眠鸥:指傍晚归来的水鸟。

⑥飞:一作“非”。

⑦浦:水滨。

⑧沙觜: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同“嘴”。【译文】

江滩上细弱的小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像网一样的恶浪里摇摇欲坠。

夜幕降临时,南归的沙鸥白鹭还在寻找原来的水滨去宿眠,岂知去年的沙嘴今年已成了浩荡的江心。【赏析】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在晚唐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词如《浪淘沙》《采莲子》等形式同七言诗,其《采莲子》《摘得新》等词,为时人所称许。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皇甫子奇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辞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笔墨。”《浪淘沙》内容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由观景而引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感慨,表现得相当蕴藉。“去年沙觜是江心”为全词的灵魂所在,道出世事变幻、物是人非的感慨,令人思索玩味。摘得新①②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③

锦筵红蜡烛,莫来迟。④

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注释】

①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②教:让。

③锦筵:富丽的筵席。

④繁红:指开得烂漫的各种鲜花。【译文】

饮一卮美酒,应让玉笛来伴奏。

红烛映照着豪华的盛宴,切莫来迟。

满枝盛开的鲜花,在一夜的风雨过后全数凋零,只留下一树空枝。【赏析】

花开花落,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最容易激起人们的感悟。此词写人生应当及时行乐,作者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时不待我,好景难留,繁华消歌,盛筵难再,莫使落红遍地,一树空枝,徒有惆怅。本词语直意尽,言浅意深,感慨良深,颇具豪气。采莲子①②③④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⑤

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注释】

①滟滟:水波闪光的样子。

②举棹:举起船桨。括号里的“举棹”“年少”,均为和声。

③年少:年轻男子。

④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

⑤无端:没有缘由。【译文】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采莲少女荡着小船。她任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看到岸上风度翩翩的迷人少年而忘情出神。

少女没缘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远处的人看透了她心中的秘密,顿时羞得半天抬不起头来。【赏析】《采莲子》本是唐教坊曲名,为七言四句带有和声的诗,后用为词牌。这首词清新爽朗的《采莲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由衷地赞美了少女憨痴的情态和纯真的爱情。“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每句之后加以“举棹”“年少”的和音,更具民歌风味。温庭筠清平乐①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②③④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注释】

①恣:放纵,无拘束。一作“争”。

②觞:古代酒器。

③南浦:地名,在福建省。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南浦用来代指送别之处。

④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国都邑。【译文】

洛阳城愁思至极,春暮的杨花柳絮如雪飞舞。从早到晚来往的行人都在随意折枝惜别,送别桥下的流水也像在为人们的别离而伤感呜咽。

在上马远行时,人们争着劝酒送别,分别之地的莺啼声听了更加伤怀。面对离别,远行的少年悲伤不已,他依依不舍地回首相顾,回首之间已泪流满面。【赏析】

温庭筠(约812—约866,字飞卿)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不过,他的词作中也有少数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气,具有较为开阔的生活内容。本篇即为其一,乃惜别之作。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但此词与其他送别之词风格迥异,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有人称赞“此词悲壮而有风骨”,因此猜测可能“作于被贬之时”。杨柳枝①②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③④⑤⑥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同芳草绿萋萋。【注释】

①馆娃宫:春秋时代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故址在今江苏苏州西南灵岩山上。娃,吴地方言,称美女为娃。

②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东南。邺城有铜雀台,曹操姬妾歌女都住在此地。

③系:牵系。

④王孙:王公的后裔,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这里指游子。

⑤不同:一作“不关”。

⑥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译文】

在馆娃宫之外、邺城之西这两个多柳的地方,杨柳多姿,近看在堤岸上轻拂,远望与江中船帆相映衬。

袅袅柳条足以牵住游子,使他思归更切,不同于古人见绿萋萋春草而思归。【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起句作者选择了一南一北两个临水而多柳的著名古都,在纤柔的杨柳意象中既反映出凄艳故事,又蕴含着兴亡盛衰之意和离别相思之情。后两句推开青草,为杨柳立门户,写柳条也似乎懂得女子的心意,说能“系得”王孙归意的不是萋萋绿草,而是依依垂柳,奇意奇调,不落俗套,特别用一“系”字,使杨柳无情之物化为有情之物,使全篇神采飞动。难怪古人评曰:“构语闲旷,结趣萧散,豪情自然。”(宋臣语)韦庄菩萨蛮①②③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④⑤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注释】

①春光:一作“风光”。

②洛阳才子:西汉的贾谊是洛阳人,时称洛阳才子。这里暗指韦庄本人,他早年曾寓居洛阳。

③魏王堤:又称魏王池,因唐太宗赐给魏王李泰而得名,是洛阳胜景之一。

④渌:一作“绿”。

⑤凝:聚集。【译文】

洛阳城里春光灿烂,然而我就像洛阳才子贾谊那样只能在他乡老去。遥想使魏王堤都变暗的浓荫杨柳,我满怀凄迷和惆怅。

那嫣红的桃花和碧绿的春水,那水上出双入对的鸳鸯相依共浴。此时的我,只能把心中聚集的悲恨化解到西沉的余晖中,因为虽然我在远方思念你,但你却并不知晓。【赏析】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是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韦庄的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在当时颇负盛名。

这首词是韦庄在唐僖宗中和年间的作品,当时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作者虽是长安杜陵人,但寓居洛阳较久,洛阳又有家园,留恋之情怀可想而知。此词是韦庄异乡为客的一种想象之辞,也是代他在洛阳的妻子写的一首怀念词人的词章。全词从春日触景生情写出,表明浪迹天涯,漂泊异地,至老难归的隐痛,从中透露出一种历史与人生的迷蒙感,语淡意浓,语近意远,力度极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喜迁莺①②③④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⑤⑥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

⑦冲天。【注释】

①禁城:皇城。

②天上:朝廷。

③探人:一作“探春”,指科举考试。

④凤衔金榜:凤鸟衔着金榜,比喻天子授金榜。

⑤“莺已迁”两句:莺迁、龙化都比喻中举。

⑥簇神仙:聚集着美女。

⑦鹤冲天:比喻登科中举的人。【译文】

街头鼓声响起,皇城的大门开放,赴朝廷参加科举的学子回来了。凤鸟衔着金榜从云彩中出来,这喜讯恰如一声春雷,顷刻间喜从天降。

中举升擢就像莺迁龙化,使人一步登天,他披红挂花,走马扬鞭,一夜之间满城车响马喧。家家户户神仙般的美女都聚在楼阁上,争着看那登科中榜、如同仙鹤要凌云冲天的人。【赏析】

这首词是韦庄述及他五十九岁高中进士时的喜悦之情。韦庄虽然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为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但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的韦庄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本词就是写他科举后及第的场景,气氛热烈,心情舒畅,神采飞扬,意境开阔,气势豪放。卷二 五代词李珣定风波①②③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④⑤⑥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⑦⑧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注释】

①烟霞:山水之间的烟雾云霞,这里指归隐之所。

②隐沦:隐姓埋名。沦意为“没”。

③功成:指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隐迹五湖(即太湖)。

④深处:深居简出。

⑤市朝:指争权夺利的场所。

⑥希夷: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指虚寂玄妙。

⑦微妙旨:精微玄妙的义旨。

⑧荷衣蕙带:指隐者的服饰。【译文】

我很是羡慕当年的范蠡,他的志向本就是山水之间的烟雾云霞,在功成名就后他隐姓埋名,归隐于太湖。驾一叶扁舟在云水之间看湖光春色,把酒吟诵,陶醉其间。此时才懂得自由身是多么惬意。

深居简出,和开满鲜花的小岛为邻,与纯洁无瑕的鸥鸟做伴,多年不再目睹那些官商流俗之辈的争权夺利,已经达到虚寂玄妙的微妙境界,真是暗自庆幸选择了逍遥似神仙的隐逸生活。【赏析】

五代词人李珣(约855—约930,字德润)的词大多是婉约风格,也有少量作品具有豪放风格。李珣的祖先为波斯人,后易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在前蜀为臣,李珣未能立功,而遭亡国之痛。国亡不仕,感慨良多,写了5首《定风波》,多描写他在亡国后的隐居生活,抒发怀恋故国,孤洁自守的情怀,这是其中一首。

此词用典很多,“功成归看五湖春”引用范蠡助越灭吴后乘舟泛于五湖的故事;“希夷”语出《老子》“视而不见名曰夷,听而不闻名曰希”之语;“荷衣蕙带”则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原是说少司命的装束,这里借指词人超脱尘俗,高洁不染的精神品质。全词纯用白描,直抒胸臆,与作者所写的风土词不一样,颇有豪放之风。渔歌子①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

③垂纶初罢。

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释】

①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

②橘洲: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西湘江中,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

③纶:这里指钓鱼线。【译文】

在潇湘橘子洲的秋夜,荻花随着秋风摇摆,真是风景美如画。澄碧的云烟之中,皎洁的月光之下,小船上的渔翁刚刚垂钓完毕。

把云水作为家乡,把蓬舍作为住所,鱼羹稻米饭是经常吃的家常饭。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名利怎么会挂在心上呢?【赏析】

李珣在蜀亡之后,矢志隐逸,词作多写南方风云、山水之美和隐逸生活的乐趣。这首词也是其中之一。此词是以楚山湘水为背景,描写隐逸生活的小词。上阕写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下阕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全词作者借渔翁生活抒发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寄情山水的雅趣。清新洒脱、旷达豪放、余韵悠悠,颇有张志和《渔歌子》之风。欧阳炯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①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②③④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释】

①六代: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②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夫差曾耗费三年筑成此台,将越王勾践所献西施藏在台上。

③西子镜:西施的妆镜。

④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译文】

傍晚的落日斜照着南京城,长江之岸与江边的春草连平,美丽的晚霞照亮江面,江水却无情地东去。

这座六朝古都当年的繁华,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

此时,只有姑苏台上的明月,就像西施的妆镜,照尽金陵的千年兴衰。【赏析】《江城子》为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欧阳炯(896—971)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

在诗歌中,怀古题材屡现名篇佳作,但在词里,尤其是前期的小令里,却是屈指可数。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花间派的欧阳炯所作的这首怀古词更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这首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对现实的感慨。全词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内涵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苍凉豪放,深含借古鉴今的现实意义。冯延巳谒金门①②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③④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释】

①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②挼:捻揉。

③斗鸭阑:类似于斗鸡台,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④搔头:即碧玉簪。【译文】

突起一阵风,把一池碧水吹起了一层涟漪。我在充满花香的小径里闲逛,逗引着池里的鸳鸯,手里捻揉着杏花蕊。

独自倚靠在斗鸭阑的栏杆上看着斗鸭,碧玉簪从头上斜垂下来。终日思念的人一直不见来,忽然听到头顶上喜鹊的鸣叫。【赏析】

冯延巳(903— 960,字正中)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也是南唐词坛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影响较大。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词,在当时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此词写贵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来的情景,虽是花间词,但也不失旷达、豪放。李璟摊破浣溪沙①②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③④⑤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注释】

①菡萏:荷花的别称。

②韶光:指春光。

③鸡塞:鸡鹿塞,故址在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此处泛指边塞。

④吹彻:吹到最后一遍。

⑤何限恨:一作“无限恨”。【译文】

池塘里的荷花香气消散,翠绿的荷叶也已凋零。深秋的西风吹起绿色的波纹,使人愁绪满怀。这池中的荷花和春光一起憔悴,真叫人不忍去看。

夜里细雨绵绵,梦中再现缈远的边塞战事,小楼上充满寒意的幽怨玉笙声已吹完。有多少饱含愁苦怨恨的泪珠,只能倚着栏杆让风吹干。【赏析】

这首词的作者李璟(916— 961,字伯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烈祖李昇长子,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为南唐中主。他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胁,迁都南昌,抑郁而死。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此词上阕着重写景,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下阕着重抒情,映衬了词人的寂寞孤清。全词布景生思,情景交融,语虽平淡,但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鹿虔扆临江仙①②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③④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墉中。暗伤亡⑤国,清露泣香红。【注释】

①绮窗:饰有彩绘花纹的窗户。这里指华美的窗户。

②翠华:“翠羽华盖”的省语,指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

③烟月:淡云的月亮。

④夜阑:夜深。

⑤香红:指藕花。【译文】

金锁锁住了层层宫门,荒凉的皇家园林无比寂静,华美的窗户就像含愁的眼眸凝望着秋天的夜空。自从皇帝离开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宫殿里歌乐,早已在风中断绝飘散。

淡云之中的月儿似乎不知人事的改变,直到夜将尽时还像往常一样照着深宫。野塘中,荷花正相对哭泣,在哀泣亡国的伤痛,那颗颗清露如同泪珠,从荷花上往下滴。【赏析】

这是一首感伤亡国的词。作者鹿虔扆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他是后蜀进士,广政间曾任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人称鹿太保,后蜀亡国后终身不仕。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的乱世,朝代更迭频繁。前蜀被后唐所灭,后蜀被宋所灭,两个王朝加在一起还不到六十年时间。此词暗伤亡国,一片荒凉而凄清,笔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融情于景,景真情深,让人在衰败颓垣中体味历史之凝重。李煜破阵子①②③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④枝作烟梦。几曾识干戈。⑤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注释】

①四十年:南唐自建国到李煜作此词,共三十九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②凤阁龙楼:指帝王的居所。

③霄汉:天上的银河。

④识干戈:经历战争。

⑤沈腰潘鬓:沈腰,《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他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人遂以潘鬓作为中年白发的代称。【译文】

自烈祖开国四十来年,拥有三千里的江山。我住着高大雄伟的皇宫与天河相连接,皇宫里奇花异草如罩在烟雾里的梦境。那时哪里会想到经历战争呢?

从成为俘虏,我腰肢减瘦、两鬓斑白。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仓皇离开宗庙之时,当时宫里教坊还演奏着别离的曲子。这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赏析】

此词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937—978,字重光)所作。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这使他成为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附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凄怆悲壮可与项羽拔山之歌相提并论。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全篇追忆往事,写南唐从立国到亡国,词人从帝王到囚徒的情景和感受。上阕写繁华下阕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两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前后对比鲜明,背景广阔,气势跌宕,含意深沉。乌夜啼①②③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