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4:48:01

点击下载

作者:(清)龙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试读:

内容提要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8卷,清代龙柏撰。该书以二十八脉之浮、沉、迟、数为纲,先言脉理,复对药食之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一分考。全书载古方336首,药食内容取自《本草纲目》4254味,其中药物3148味,食物1106味;龙氏新增补遗291味,药物193味,食物98味。本次整理以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醒愚阁刻本为底本。

校注说明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系清代龙柏所撰。龙柏,字佩芳,自号青霏子。长洲(今苏州西北部地区)人,约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全书共8卷,由《脉药联珠》《古方考》《药性考》《食物考》四部分组成。一至三卷为《脉药联珠》与《古方考》合编,四至七卷为《药性考》,卷八为《食物考》,以四言歌诀叶音不限韵编辑主体文字,间附眉批、小字注释。全书载古方336首,药物、食物皆取材于《本草纲目》,共4254味,龙氏新增补遗291味。该书取二十八脉之浮、沉、迟、数为纲,统领全书,在此四提纲基础上,上言脉症,下联方药,先言脉理,因脉言症,因症用药,贯穿方药。又对药物、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一分考,使学医者知脉理之精,审古方之变,明药食之用。《药性考》在四提纲的基础上,每门仍分草部,藤、木部,水、土、金、石部,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部等类,共十五部。蔬谷果肴,飞潜走叫之肉,凡是百姓饮食常用之物,皆归《食物考》。《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刊行后,得到广泛传播,现存版本约11种,其中刻印最好、保存最全、印刷较精的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醒愚阁刻本,本次校注以此为底本,以清光绪中羊城冯氏刊本《翠琅玕馆丛书》之《脉药联珠》《古方考》(简称《翠琅玕馆丛书》本)为主校本,其中药食部分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本草纲目》为参校本,进行校注整理。

具体方法如下:

1.底本原为繁体竖版,今改为简体横排,并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

2.原书目录在每卷之前,今一并置于正文之前。卷四至卷八目录附有药食别名,因此在收入总目录的同时,仍于各卷下附原目录。

3.书中所镌眉批在目录者,置于目录中。眉批在文中者,置于所述文后,小字表示为[批]。

4.书中原有大字小字之分,大字为正文主体内容,小字为作者注释发挥。为了保存原貌,此次校注原文也保留大字小字。

5.书中插图,皆原图拍照复制。

6.原书中漫漶不清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并在校记中说明:某书作某”。

7.本书药食皆源于《本草纲目》,以四言歌诀方式记述药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内容,与原文出入较大。本次校勘,对于凡经撰者变化裁剪而没有重大差别的一律不动,不加校记。

8.为保持底本原貌,底本中古字不改,如藏(脏)府(腑)畜(蓄)差(瘥)被(披)内(纳)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9.底本中的通假字不改,如:辩”通:辨”,:蚤”通“早”,“齐”通:脐”,“梁”通“粱”,“丁”通“疔”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10.底本的异体字、俗字径改为简化字。如:膲”改为“焦”,“麤”改为“粗”,“查”改为“楂”,“煖”改为“暖”,“棃”改为“梨”,:采”改为“彩”,“燄”改为“焰”,“繖”改为“伞”,“鱓“改为“鳝”,“筍”改为“笋”,“妬”改为“妒”,“昬”改为“昏”,“山臾”改为“山萸”,“飱”改为“飧”,“毬”改为“球”。在中医学上有特殊意义或中医习用的异体字不改,如蹻脉、阴蹻、阳蹻的:蹻”不改为“跷”,作“”。

11.原书中因避讳将:玄”写作:元”处,因不影响文义理解,为保存古籍原貌,不改。

12.底本表示上下文之意的:右”皆径改为“上”,“左”皆径改为“下”。

13.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为便于阅读,相同字词的注释于每卷首见处出注。

14.原书每卷序数后分别有的“金”“石”“丝”“竹”等字,在本次校注中一律删除,特在此说明。序

医之为道也,其幽深宏远哉。前代名贤间出,析微阐奥,不乏其人。自唐宋迄我皇朝,所著方经不下百十种,亦云备矣。然后人袭已验之方,以之治病,而病弗瘳,反致于杀人者,岂皆方经之误欤!大[1]抵气候未辨,药性未明,下笔之际,近是而非,泥于古而反失其 真,此庸医之所由来也。余友青霏子,长洲人也,世代儒家,前两湖[2]制军菊溪百公 偕游来闽,余初接丰仪,居然大儒,而诗词歌赋、医卜星相、百家术学无不洞晓。为人性情豪爽,洒脱绝伦,与余气味相投,得藉知心,快何如也。偶见所著《脉药联珠》一书,足知其为人也,有济世寿民之心。每于公余之暇,旁搜博采,聚腋成裘,察病辨脉,因脉辨症,因症辨方,因方辨药,因药辨性。其精至于阴阳消长之微,其细至于饮食物类之众,无不详明考证,按类分条,使览是[3]编者不烦探索之劳,历历了 如指掌,炳若日星矣。如青霏子诚岐黄之功臣,后学之先觉者也。余喜其书之可传,乐为之序。

岁次戊辰新秋介庭扎拉芬书于浥翠山房官署

[1]其:《翠琅玕馆丛书》本脱。

[2]前两湖制军菊溪百公:即百龄,字子颐,号菊溪,清汉军正黄旗人,乾隆朝进士。

[3]了:原作“燎”,据文义改。

通天地人曰儒,医亦然,故曰儒医。自秦和制方,代传至今,各抒所见,可谓备矣,而称良者恒难。《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变也,通也,重赖人也。青霏有异秉,少时读书,过目不忘,诗古文词,洋洋洒洒,如有神助。他如天文、地理、星卜、钩股之学,无不通晓,尤邃于医,治病有奇效,不自炫,知者争延之。比年家居洁养,纂集《脉药联珠》一书,津[1][2]梁 初学,将以付诸剞劂 ,问序于余。余取而阅之,知青霏廿余[3]年悉心体认之功至是盖倒囷而出 矣。医书大都药自药而脉自脉,学者穿贯不易,兹乃联药于脉,若网之在纲,而又分类井井,开卷了然。其间去古方存新法,非臆也。分两不载,非阙也。有分部而彼此兼用者,有一诀而后先异宜者,非杂也。欲使人临症切脉,斟酌于轻重缓急之间,而得其君臣佐使之宜。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是编规矩也,而巧寓焉,在善学者之能自得耳。青霏自序引良[4]将良相为式 ,吾亦谓有治人无治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古之良相名将俱不出此,即《易》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抑吾闻之先天后天八卦易位,昔人从变换处探[5]

其消息,以察受病之源,万不失一。余不知医,而揆 其理近[6][7]

是,青霏以为然否?嘉庆元年冬子月 古愚谭尚忠 书

[1]津梁:渡口和桥梁,比喻用作引导的事物或过渡的方法、手段。

[2]剞劂(jijUé积爵):雕板,刻印。

[3]倒囷(qūn夋)而出: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倾其所有、尽其所知。囷:一种圆形谷仓。典出唐·韩愈《答窦秀才书》。

[4]式:榜样。

[5]揆(kUí葵):推测。

[6]嘉庆元年冬子月:即公元1796年冬11月。

[7]谭尚忠:1724-1797,字因夏,号古愚。南丰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善书法,著有《纫芳斋诗文集》。序

古之著方书者,汉有七家,唐则增至六十四,宋又增至一百九十七,方已备矣,症已详矣。然遵古而用之者,有应有不应,何也?盖医之难,莫难于诊脉。人之受病也,在十二经,经不可见,而只凭三②指以探其消息,则所辨者不过杪忽 间耳。倘又掉以轻心,斯认症③差而用药即随之以误,其不伤人也者几希 。纵能按其脉辨其症矣,乃或泥古方而不知所变,将使人质之厚薄,气候之寒暖,水土之清浊,悉绳之于一律,其蔽也均。青霏龙君,精岐黄业垂三十年,治疾有神效。所纂《脉药联珠》一书,取二十八脉中浮、沉、迟、数四大纲,各按方药以贯穿之,条分缕析,了如指掌,复于药性、食物一一分考,详而不漏,使学医者知脉理之必精,审古方之必变通,分两必随时以斟酌,品味必逐物以详辨,然后用罔不当而效随之。尝譬诸行文者然,诊脉则其审题也,汤头则其布局也,加减变换则其措词用笔也。文家精之而文之病去,医家精之而人之病瘳。然则此书为医学④津梁,其犹时文之有启蒙式法乎。至于精义入神,蹄捐筌弃 ,疗[2][3]人于无药之处,察人于未病之先,所谓视垣一方 ,见心六孔 ,此君殆有所心得而未易为初学道者欤![4][5]

嘉庆十三年 闰五月抚闽使者归安张师诚 识

[1]序:原脱,据《翠琅玕馆丛书》本补。②杪忽:亦作“杪曶”。形容甚少,甚微。③希:通“稀”。《老子》曰:“知我者希。”④蹄捐筌弃:比喻抛弃了条条框框的束缚,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蹄,捕兔的工具。筌,捕鱼的竹器。捐弃,摒弃、舍弃。语本《庄子·外物》。

[2]视垣(yUán原)一方:比喻医术高超。垣,矮墙。语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见心六孔:比喻医术高超。《列子·仲尼》记载文挚为龙叔诊病:“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张湛注:“旧说圣人心有七孔也。”

[4]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

[5]张师诚:1762-1830,字心一,号兰渚,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脉药联珠序

或曰:医者意也,医者机也。而医之学得于意,得于机,即可称良医乎?曰:否。夫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知必有良相之学,而后[1]可作良医也。夫为良相者,操调和燮理 之才,上识天时,下明地理,洞知人事,鉴古明今,补偏救弊,从容中道,理乱于未萌。若是者,称良相焉。而得意得机,可行良相之治法也。今无良相之学,而曰得意得机,即可以治天下乎?未之有也。若然,医之为道,浩浩茫茫,尽天下之学者,必通《灵枢》《素问》,博览诸家,贯通古今,识天时,明地理,洞人事。咸知司天在泉、五运六气旋转之机,生克制化、五脏六腑应机之患。治未病而不治已病,则医难矣。今之学者,惟记《汤头》,念《药性》,读《脉诀》,即入手治病。而究问其《汤头》也,《药性》也,《脉诀》也,能一以贯之乎?曰:未能也。既未能也,则又何怪乎诊其脉用非其药,用其药不知其性,而动辄伤人乎!夫上古先贤之立法多矣,医书亦不可胜读矣。自张长沙《伤寒论》以下,如导初学者之《医宗必读》《医方捷径》《医学入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书,亦可谓简而备矣。第惜其脉作脉,症作症,使初学者犹不能了然也。夫医者不异乎将兵。切脉者,探贼之所在也;用药者,行兵以攻贼也。然而病有十二经之病,药有十二经之药,病有风、寒、燥、湿、暑、热之症,药有甘、酸、辛、苦、咸、淡之味,故欲识病因,先须切脉,欲知切脉,则不离乎三部九候、二十八脉。而二十八脉以浮、沉、迟、数为提纲,则简而又简,初学便记而易知矣。但行十二经之药性,譬犹行军之有水军也、马军也、枪炮、籐牌、弓矢之军也,所用不同,虽切得邪之所在,茫然不知使何兵可以攻之。由此观之,则初学又难矣。是以柏不揣愚陋,纂先贤之治法,类为《脉药联珠》,上言脉症,下联方药,于伤寒、瘟疫、杂症、妇科,撮其精要,删其繁芜,以便初学之进境,或客游途次偶乏岐黄术者,[2]亦可便于检 阅,未尝不稍助医门之万一云。但自愧学浅才疏,何当出帙。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者由此而入道,广博而求精,自②不难造乎良医之域,是以柏不避博学君子之指哂 也。③④

乾隆岁次乙卯仲秋上澣 谷旦 青霏子龙柏自序

[1]燮(xiè谢)理:协和治理。语出《尚书·周书·周官》,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2]检:原作“捡”,据文义改。②哂(shěn审):讥笑。③上澣(hàn汗):上旬。④谷旦:吉日。

脉药联珠再序

余纂《脉药联珠》而不遵古方,因脉症施药,皆出管窥之见。高明者必谓仆用药夹杂,未识方书者也。然谅仆区区陋学,岂不能案头翻阅,抄录数十古方耶!所以不遵古者,或亦有不可遵之故耳。夫必欲遵古为博,自必期病者遵古而病,庶几有效也。是以不但不可遵古,即仆所定之方亦不可遵。曰:既不可遵,其所纂《脉药联珠》或为空谈耶?曰:不然。仆所定联珠之方乃阵势耳。而一阵之间,则有中军、[1]前朱雀、后元 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一阵图而已也。及其行军,岂可泥定前朱雀,后元武,左青龙,右白虎哉?乃在乎指挥者也。若先驱左,则青龙前;先驱右,则白虎前;元武、朱雀亦然。此所谓战必胜,攻必克之良将精兵也。若泥定其方,纵至极妙,亦孔明磊石之阵,能横行天下乎?是以仆联珠之法,先言脉理,因脉言症,因症治药,方药虽定,亦一阵图而已。故分两不载,其君臣佐使,在学者临时指挥,始堪取胜。不然,应左向前,应后向右,不亦讹乎!是则君臣佐使,又在灵机活泼,应变无差,驱邪扶正,治疾始期随手霍然,[2]岂仆所能先为胶柱定弦 者哉!然则,学者不能了然,孰可君,孰应臣,孰当佐使,奈何!故仆复纂《药性考》,云何药何性,何味何经,按方核对,则知是脉是症,是病是阵,是阵是君,是君是臣,是佐使,应左左,应右右,应前前,应后后。若是自发无不中,行无不合,此所谓善作阵者矣。若不善行者,即长蛇一阵,为万阵之祖。不能知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首尾相应,虽有百万之师皆为木偶耳。仆之所定亦一长蛇耳。若再用古方,泥古法,犹以木偶应敌,而能取胜乎?不知脉理,不识药性,犹盲人射的,而能期中乎?苟能悟脉理而辨识药性,去古方而合新法,其治病或庶几乎。

长洲龙柏佩芳再叙

[1]元:“玄”的避讳字,避清康熙玄烨的讳。

[2]胶柱定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亦作“胶柱鼓瑟”。

凡 例

———《脉药联珠》及《药性考》,以浮、沉、迟、数为四提纲[1]分门,用四言诀叶音 不限韵编辑,以便读记。

———《联珠》中药名有只提一字者,如甘草只提:甘”字,或只提:草”字,若他草则全提也。又如羌活,或提:羌”字,或提:活”字,如独活则全提也。又茯苓,或提:茯”字,或提:苓”字,若赤苓、猪苓则全提也。芍药,白者或单提,赤者则全提也。术,则苍术全提。诸如此类,宜加详察。

———《联珠》中有浮沉脉而兼用迟数药者,有迟数部中兼用浮沉药者,皆兼病兼药之故,非分门而又夹杂。惟迟鲜犯数,数鲜犯迟,然亦有兼用,如数部用肉桂引火归元等类,皆有机关消息存焉,非自相淆紊也。

———《联珠》一诀中所用之药虽众,而其间因脉兼而病,有上下寒热虚实之不同者,故诀中或前用温而后用凉者,或前用泻而后用补者。虽一诀药众,实非一方,故不得谓之夹杂也。

———《联珠》用药俱合古方,或二三方归一诀,或三四方归一诀,皆遵古人复方之意。其古方中药有雷同者,则不重书,以图节简。而所合古方之名,皆于小注详明,或当增减亦载小注。

———《联珠》诀后,备录古方,并详主治煎炼之法,以备考识。其古方中有不入联珠之味,皆○出记之,不致参差。

———《药性考》皆宗李濒湖《本草纲目》正条,删繁缉要,去误存实。亦分浮、沉、迟、数四门,编成歌诀。惟明其性味功用,而又采访搜罗时下凡可治疗者,概行补入,欲期简而详,备而约也。[2]

———《本草纲目》草部,则分山草、隰草 芳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又附杂草。虽谓分门别类,反觉画蛇添足。而蔓草与藤又不分别,是其缺也。夫蔓草与藤岂可不分?如菟丝、牵牛等岂得与忍冬、紫葳及诸藤同叙也?故今另出藤部以别之。其诸草虽并为一,而仍按山、石、隰、毒、芳、水、蔓、蔬、谷、杂,次第编叙,不致紊乱,而亦便查也。

———《药性考》虽分四提纲,其每门仍分草部,藤、木部,水、土、金、石部,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等类,共十五部,以便检查。其蔬谷果肴,飞潜走叫之肉,凡生民常餐者,皆归《食物考》,以别药与食也。

———药品有一物数名,及古今方土异称,恐知此失彼,故于目录下备载别名,不独利于医学考识,亦可为文人咏物之助。

———药品之草、木、蔬、果,五谷之花、叶、根、茎、仁、实、枝、皮,禽兽鳞虫之皮、毛、骨、肉、胆、血、肝、肠,虽一物而分于浮、沉、迟、数及食物考五门之中。虽觉散漫,而于目录各部检查亦甚简便,不致混淆。

———凡非人常食之物,概归《药性考》,如桃李之仁,橘柚之皮,藕节、荔核等类也。其生民常食之品,俱归《食物考》,不致杂乱。

———凡一首诀中有二味三四味者,因性味既同,功用相类,故合为一诀,以图简也。

———凡药之相反相忌者,皆详小注,其炮制及应用根 茎 花 实,略载于格外,以免阙失。

———凡《本草纲目》药味 食物共四千二百五十四味,新增凡二百九十一味。

———凡有名未用者,每门后纂总诀,以备考识。

浮部,凡草、藤、木、水、土、金、石、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共七百六十四味,外补遗四十三味。

沉部,凡草、藤、木、水、土、金、石、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共九百二十三味,外补遗十八味。

迟部,凡草、藤、木、水、土、金、石、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共六百七十六味,外补遗四十九味。

数部,凡草、藤、木、水、土、金、石、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共七百八十五味,外补遗八十三味。

食物部,凡一千一百六味,外补遗九十八味。

[1]叶(xié协)音: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亦称叶韵。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曰:“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

[2]隰草:原作“湿草”。据《本草纲目》第十五卷“草部”改。下同。

脉药联珠汤头合古方复方说

余纂《脉药联珠》,有云:去古方而合新法”一语,似觉谬妄,然而细心推究《联珠》所定之方,未尝不与古方吻合。夫古人治病有七方十剂,为医门规范。十剂者,乃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也。七方者,乃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岐伯曰:大方,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补上治上,制之缓也;补下治下,制之急也。而奇方者,盖单方独用,或方药数只。偶方者,两味相参,或方药用双。至复方者,乃二三数方相合,是治兼症之方也。故岐伯曰: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此则开用复方之道也。如仲景之桂枝汤乃小方之奇者,麻黄汤乃小方之偶者,二方相合名各半汤,是即复方也。又如大承气汤乃急方之偶者,小承气汤乃急方之奇者,以二方合小柴胡汤加减用之,名大柴胡汤,是亦复方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况自长沙以后,晋唐宋代元明诸名家,以古方加减更名,千歧万派,绪紊端繁,难稽艰诵,知此失彼。然汤液名色虽众,总不离乎《本经》药品之三百六十五味,及《别录》所增益之数,统计七百三十味而已矣。夫古制汤液丸散,立医门法则,譬犹定律例以为政治之准绳,更不可移易不遵也。然人情之异变,规矩难穷,固情罪非律文所能尽,即人事亦非条例所能周。虽方册昭昭,听讼之余,不能无律外之情,又奚少例外之事。故治病虽有方药模范,不可无增减活变之巧。若以范规人,以方矩病,求其概合,不亦讹乎!况夫人之头面,皆具耳目、[1]口鼻、额颏、颧颐也,何妍媸 之不同!人皆是肌肤皮肉也,何黑白粗细之不类!人皆有毛发须眉也,何枯润短长之不齐!人皆具四肢手足也,何坚劲软柔之各别!人皆是呼吸声音也,何缓急清浊之不一!人皆是血肉筋骨之躯也,何强弱肥瘦之各异!若是类推,则知形貌体色不齐,脏腑气血岂类。虽六淫侵犯相同,其七情感触各别,是病情[2]不能相合。若执古方治今病,不能无阙 。故患病同一伤寒,而治法百变,用药重轻分两难定。固不可以壮夫之剂投之弱婴,更不可以产妇之汤疗诸武健,是不得不变易增减而后可用。若一经增减即易其名,汤液丸散之名岂胜记诵,使学者不免有望洋之叹。所谓欲指迷津,讹其南北,岂得不误趋向也哉。仆之所纂《脉药联珠》,其脉症既兼,汤剂不得不合,是非用药夹杂也。至于徐之才十剂虽分,而其间如宣则兼轻,补则兼重,通则兼泄,滑则兼湿,燥则兼涩,而及其互变无穷,此又剂之复者也。夫方复已,剂复已,则药味众已。若概行用之,岂得不谓之夹杂乎。故当抽其不急,用其必需,是在学者临症得宜而已。是以仆所纂《脉药联珠》不遵古方,不订分两,不立汤名者,不但恐欲明反暗,欲简弥繁,正欲使学者抽更变换,以应病症耳。然不免博学君子,指驳仆之谬妄不经,任意杜撰,故又于歌诀之下,注明某某药味合某某古方,而一诀之中,或三或两,并不参差,所以原遵复方之意,以明非不经杜撰之比。余岂好辨哉!亦不得已焉云尔。并附录《联珠》所合古方于歌诀之后,以备考识,非自作赘瘤,画蛇添足也。

[1]妍媸:美丑。

[2]阙:过错。

卷 一

[1]脉药联珠 物考》为今将《脉药联珠》《古方考》《药性考》《食物考》四书合创,共八入手认脉脏腑部位脉诀

左尺属水,膀胱与肾。小肠肝胆,左关细认。心君胞络,膻中左寸。右尺三焦,相火曰命。右关脾胃,大肠附盛。胸中肺金,右寸部定。左寸关间,人迎表症。右寸关间,气口里应。

古脉诀皆以大肠附肺,小肠附心,胞络附命门,以为火附火,而金附金也。独不知心肺乃清净之府,居之最高,而大小肠为传道之官,行之最下,岂得与之同部。况经云: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并未及于大小肠,足见不附两寸可知也。夫胸中者,腔之内,肺之外空处也。膻中者,肺之下,胞络之外空处也。夫既候膻中,非胞络而何。胞络之居左寸无疑,岂得置于右尺。况与肝木厥阴同经,其附左寸更无疑矣。又云:左寸之下关之上,曰人迎主表,正应小肠太阳经也。右寸之下关之上,曰气口主里,正应大肠阳明经也。余于此道究心有年,切脉应症未尝差失,故以更易,非敢臆度也。左手脉图右手脉图认十二经诀

手足太阳,小肠膀胱。手足阳明,大肠胃经。手足少阳,三焦胆当。足手太阴,脾土肺金。足手少阴,肾兮与心。足手厥阴,胞络肝寻。二十八脉总名诀

浮洪紧大,虚散芤阳。沉弦实伏,牢革短详。迟微缓涩,结弱濡量。数长细滑,促动代忙。二十八脉,总四提纲。入手诊脉要诀[2]

诊脉之法,须明端的。令人仰掌,骱 后寻觅。三指排均,分寸关尺。各循本部,搭指调息。候脉往来,一呼一吸。探其至数,或慢或急。浮中沉取,表里分别。浮候十五,中沉同律。四十五至,总[3]看法则。浮沉迟数,提纲不忒 。再分部位,各候五十。内外推求,脏腑虚实。浮表沉里,迟寒数热。暑湿燥风,六淫之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六淫七情,以症合脉。细心详察,慎不可忽。诊法既明,始堪用剂。兼病施药,详于后诀。二十八脉体象诀

浮脉轻取,水中按木。洪如浪涌,来盛回迢。紧似牵绳,上车转索。大铺满指,浑似空脬。虚按风旗,力绵软怯。散同柳絮,荡扬风②飘。芤脉中空,葫芦腰束。沉脉重取,肉下麃麃 。弦似张弓,劲而条直。实团湿面,形软不消。伏着骨间,其脉始现。牢行筋底,如础石牢。革脉中空,硬如按鼓。短不及位,三部分标。迟脉一息,只来三至。微如丝缕,羹面肥膘。缓脉阿阿,平调四至。涩如以指,摩摸纱绡。结脉慢来,时有一止。弱同水底,手握沙漂。濡似水中,指撩绵絮。数脉呼吸,六至骄骄。长脉过指,出于位外。细同丝线,软③直形么。滑似手捏,湿瓜子溜。促脉来急,止歇挠挠 。动如转豆,无来无往。代脉中止,定数神憔。十二经本脉体象诀

肾脉沉濡,无疾滑溜。肝弦沉软,条畅悠悠。心脉大散,以应火象。脾沉缓软,阴土宜柔。肺短金形,浮同芝盖。命门胞络,相火沉钩。膀胱圆滑,本来无病。胆依肝短,阳脉不浮。小肠曲曲,人迎同候。胃空缓软,勿认为芤。大肠气口,平滑无滞。三焦司气,三部同求。发明常脉 病脉 变脉 奇经脉 贵脉 贱脉 真脏脉贼脉总诀

常人本脉,不可不识。形脉相和,无疴定必。长人部疏,矮人短接。肥人沉取,瘦人浮得。躁性无缓,宽性无急。白人气弱,黑人血热。三部九候,四季应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脉应其时,又合形色。往来和缓,是乃无疾。既知其常,须明变易。前后大小,阴亏阳实。阳弱阴强,沉寸浮尺。人迎盛表,气口壅食。去来缓滑,内外分析。不及太过,概为病设。变脉之病,伤寒瘟疫。脉症互异,阴阳变别。阴症似阳,阳症阴脉。诊治方法,载明经集。医者遇此,形症断决。粗心误人,医家之责。又有奇经,诊于八佾。直上直下,督脉浮得。冲脉之来,中央坚实。任脉紧细,透寸长急。寸左右弹,阳可决。尺左右弹,阴认的。关左右弹,带脉病出。尺外斜上,阴维路适。尺内斜上,阳维络越。为病用药,联珠有诀。贵脉贱脉,禀气所及。纯阴纯阳,宜充气血。和缓轻清,富贵中觅。寒贱下流,脉神总劣。昏粗重浊,往来滞怯。神旺神衰,贵贱有别。至于真脏,不可不识。肝绝之脉,循刀切切。心绝之脉,转豆躁疾。脾绝雀啄,屋漏一滴。覆盆流水,肠胃气歇。肺脉吹毛,釜沸波溢。肾脉之败,解索弹石。胆脉之终,麻子一粒。虾游鱼翔,命门火灭。膀胱脉尽,如泉涌出。又有贼脉,反时非吉。季月脉弦,秋洪春涩。夏沉冬缓,俱见贼克。更无胃气,其人死即。参详神气,断之以日。为学之要,四诊勿失。神圣工巧,望闻问切。穷志研心,以修仁术。其道精微,理难尽笔。痧脉症治要诀

(考字典疒部并无“痧”字,今吴中闽粤治是疾者,皆称为痧,姑从俗也。)

痧胀一症,民病最急。稽考古书,俱未详悉。细揣《灵》《素》,《难经》《甲乙》。比较痧症,邪风乃即。诸治论中,次第言及。触不正气,病名关格。何以然之,《内经》论说。风行于地,尘埃蔽日。荡水扬波,淤沙混溢。岚瘴毒雾,污秽扰结。曰风言气,曰痧称质。浑浊搅乱,营卫否塞。所以名痧,与风分别。脾胃薄者,受病最易。邪中皮毛,肌肤筋脉。疾如风雨,伤脏重极。或由外感,或入口[4]鼻。或触即发,或伏变 。即发之状,呕恶气逆。绞肠癨乱,冷麻[5]闷嗌 。钻心锁喉,噤口胀膈。抱头缠腰,落弓挛厥。暗痧扑鹅,诸多名列。眩晕颠仆,乌痧胀卒。中恶怪症,皆痧所迫。清浊不分,经络隘隔。脉不应症,唇青面白。其脉变易,或伏或革。或大或细,或促代结。部位错乱,至数沸歇。神愦舌强,难施药力。治之不速,命悬顷刻。刮提刺放,是为要诀。验痧之法,指甲及舌。四湾青筋,甲尖黄白。舌下紫筋,重者变黑。刮疏腠理,皮毛邪脱。胸腹膺乳,阳明痧截。少阳经痧,刮腋两胁。太阳痧症,刮腰背脊。风池风府,膏肓后肋。颈项周提,三阳并揭。邪缠经络,非刺不出。臂膊腿湾,青筋认的。手足指端,刺痧要穴。扎住入针,放去恶血。营卫疏通,脏腑邪释。然后调将,死生关节。感不发者,本元不怯。隐伏膜原,变成瘟疫。形劳正亏,邪发脉急。不浮不沉,舌苔白色。病能缠染,恶气化迹。有《瘟疫论》,吴又可集。治法次第,伤寒变式。独出心[6]裁,前人未及。补阙 开蒙,医门之杰。论未及痧,是其所缺。《痧胀玉衡》,郭右陶辑。宣明痧症,辩论确的。敷演变症,亦至数十。治法不离,仲景法则。虽不引经,颇有见识。大凡痧症,触臭秽得。扰乱清阳,浊阴秘郁。湿火司化,更多是疾。气分血分,认明端的。气分提刮,血分刺泄。更察脏腑,有无宿食。宜消忌补,宜损忌益。宜疏忌敛,宜凉忌热。治痧之要,一言可毕。有痧不去,徒施药剂。②不信痧者,被害不一。医家不慎,难辞 咎责。东南地卑,气温多湿。更食鱼盐,人患中热。湿生污秽,风行不洁。其气浑浊,称痧名切。人触提刮,古治砭石。西北土厚,风高清澈。人嗜酸寒,肌肉固密。邪风侵发,必至筋脉。宜用针刺,提刮不出。痧症刮放,痛苦顿灭。用药调理,大忌辛热。误用乌附,如砒之烈。七孔流红,尸变青赤。医经未载,《洗冤录》述。百病之始,皆痧壅塞。刮放后药,庶全医术。痧后用药,另详歌诀。〔批〕夫痧者,即瘾疹、暴疹之未发者也。而今疹子列于幼科,盖缘《伤寒论》中有云,小人触冒必婴暴疹一语故耳。而独不知伤寒发斑及时气之麻子男妇俱犯,岂独小儿病哉。更或称之不一,如北方称疹子,楚粤称麻子,闽浙称醋子。其初起吐泻为发暴,吴人则称沙子。如小儿独犯者只有赤游、白游一症而已。此皆仲景所谓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内经》则曰:贼风成厉是也。皆外邪相侵入于腠理,邪正相攻,自行发出者。或为疹子、为麻子、为赤斑、为水痘、为沙子者也。有不待其邪正相攻,一见头疼、腹胀、呕恶、烦闷,即或刮或提或刺放而泄去其邪者曰痧,虽古无其症,亦无其治,更无其字,然今之以此治人极有速效,活人不少,是习医者不可不知。致痧字之伪,今或以麻字为痳字,斑字为癍字,游字为□字,亦皆字典所不收者也,今俱从俗耳。兼脉有主宾邻会诀

兼脉之要,须识主宾。浮沉迟数,四主认真,所兼之脉,甚者是宾,合时为会,相似为邻。比如浮迟,浮主迟宾,大邻毛会,风冷当分。浮数之脉,浮主数宾,洪邻钩会,风热宜清。比若沉数,沉主数宾,动邻石会,积热宜明。又如沉迟,沉主迟宾,伏邻结会,寒积可征。比若迟浮,迟主浮宾,涩邻缓会,秋夏调停。又如迟沉,迟主沉宾,牢邻伏会,冬季休惊。比如数浮,数主浮宾,虚邻散会,长夏相应。又若数沉,数主沉宾,促邻滑会,内热蒸蒸。他脉兼病,于此推寻,千变万化,不出五行。笔何堪尽,学者留心,脉有四要,又有四因。主宾邻会,积古未明,吾作此诀,补阙前人。明手足十二经同归三部脉理歌

寸关尺脉辨阴阳,足部奚常在此乡,手足六经同部看,须明天地大文章。云从地起天为雨,日映云霞散彩光,识得阴阳惟是气,气中求气要端详。寸关尺是谁司气,肺本如天包大荒,总理奇经十五络,一身强弱尽堪量。其间机变凭神会,不在拘拘部位当,初学不从脉位说,更无阶径可升堂。《内经》七诊谁能达,头上胸前足两旁,手上寸中并合谷,此为脉要莫遗忘。不通大道凭歌诀,无用与之论短长。[7]脉药联珠·浮沉迟数四提纲兼脉主病歌 浮脉部

无沉牢及伏,共计二十五脉。

浮脉因风,表症宜通。羌活甘草,藁本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黄芩薄荷,更益姜葱。临时斟酌,寒热上中。此方正合张元素羌活冲和汤,去地黄而加藁本、薄荷也。若头痛身热而脉浮,不迟不数者,伤风也。或阳明脉大,见鼻塞,眉棱骨痛,舌苔白者,加升麻、葛根。太阳脉大,背板痛者,加桂枝、杏仁。少阳脉大,两胁痛,太阳穴胀者,加柴胡。颠顶重者,加天麻。项强者,加秦艽。上部有痰者,加前胡、南星、半夏、橘、陈等味。怯寒者,加苏叶。分两以所见三阳之症加味者为君,余皆仿此。

浮迟之脉,有风里虚。却邪活血,归芍吴萸。细辛附子,杏草桂枝。麻黄姜枣,通草加芪。此方正合仲景当归四逆汤、吴萸四逆汤及和剂三拗汤加黄芪也。凡脉浮为风,迟为寒,亦为湿气、少血。有背痛、头疼、怯寒等症者,则风寒已入经络,主治详于迟部。如无前症而有皮肤不仁,遍身作痒者,乃邪客皮毛,内虚血不足,或兼湿气致有是脉也。以三方加减用之,是调和营卫,疏表温经活血,内气充则外邪自散。若湿气甚,其人目珠必黄,宜加苍术、防己、茵陈等味。如无湿气,当滋血为先,血和则虚风自退。此乃治之大法也。

浮数风热,宜解宜清,防风羌独,升葛人参。芍柴甘草,轻散和阴,石膏竹叶,麦夏香粳。吴萸连合,引火下行。此方正合东垣升阳散火汤、仲景竹叶石膏汤、丹溪左金丸。乃散三阴三阳风热上浮,致六部俱平,而浮数用以加减。或无汗加木贼,身痒加浮萍,眩运加蔓荆,血虚加生地、丹皮,肝肺热加蕤仁、胆草、桑白皮、黄芩,有口疮咽胀加元参、黄柏、薄荷、银花、栀子、连翘、花粉。看何经为甚,加其急需,去其可缓,当活变施之。

浮滑风痰,宜清宜降。苏叶白术,天麻治上。乌药芷沉,青皮参况。芪草羌防,前胡酌量。厚朴僵蚕,川芎开畅。薄荷荆芥,蝉蜕轻扬。加减得宜,临时摒挡。此方正合局方顺风匀气散及八风、消风等散也。凡浮为风,滑为痰,又当分虚实、新久之别。新者则风多而痰少,乃兼寒也,宜温散。如背痛加桂枝,头痛加细辛,项强加秦艽。久则痰多而风少,更兼热也,宜辛降。如胸满加橘皮、南星,呕哕加半夏、陈皮,咽痛加牛蒡、元参,头重加蔓荆、桔梗,胁胀加柴胡、枳壳,上热加黄芩。或初感风邪在皮毛者,宜旋覆花,亦可加麻黄、木贼发表之味。

浮弦肝疾,血少因风。当归芍药,生地芎。阿胶熟艾,羌活防风。参苓术草,柴半和同。煎加姜枣,解表调衷。此方正合局方四物汤、治风六合汤、良方胶艾汤、河间一合散也。凡脉浮为风,弦为劳。夫劳者,强力过汗致伤筋血,而筋血皆肝所主。肝脏本脉应沉,今六脉俱浮,乃木无脂膏,如沉香之变为栈香矣。若治专以风药,愈燥其血,岂不谬欤?故古云“治风先治血”,正其诣也。然专益血而不驱风,亦谬已。若治法当六分血药,四分风药,渐渐抽添及至全行血药则得之已。其间消息,奥妙无穷,非笔墨所能尽,在学者善为变通。至于血不足者,如熟地、丹参、益母膏、红花,俱堪配入。而或兼热兼寒,又宜以血分温凉之味,加之可耳。

浮涩肺盛,气热少血,病在皮毛,散宜泻白。地骨桑皮,甘草粳粒,归地芍栀,黄芩白桔。知母麦冬,五味堪入,加味名同,止咳嗽急。或兼湿气,分消汤泄,参附归芪,麻黄连柏。半夏升柴,吴萸姜泽,澄茄草蔻,厚朴开郁。更用木香,散膨解结。此方正合钱乙泻白散及东垣五味泻白散,罗谦甫加减泻白散,又东垣中满分消汤也。盖浮主风,涩主寒湿,而浮涩乃肺之本脉。非时得之,是肺气太盛,故治本脏用泻白等味。若因寒湿者,脉虽同,治法迥别,宜用分消汤,而其症必见膨胀、便闭、不仁、厥逆也。然更察脉至之迟数,宜用药之温凉。若兼数则以连、柏为主,或加生地、白芍以滋肝血。若兼迟,则以芪、附、澄茄、吴萸为主,再加二术、参、苓、青、陈皮等,燥湿调气。若秘结太甚,仍可加黑丑、硝黄。咳甚加兜铃、葶苈等味。然所以便闭者,盖缘外窍闭而致内窍不通,或热壅上焦,仍宜用麻黄、杏仁等。先疏其表,则里气自通,不可骤用硝黄也。

浮大邪郁,或成疮疥,疏风败毒,防风荆芥。羌独柴前,枳桔苓概,连翘栀子,薄荷表快。外甚阴虚,滋阴药赖,地芍芎归,草连并派。此方正合活人荆防败毒散及陈氏清热消毒散也。浮本属表,而大乃阳盛。阳盛则血热,故主有疥癞之疾。若寸大则有头疼,目胀,眉棱骨痛,宜加升、葛。若关大宜加苍耳、豨莶,尺大宜加橘叶、木通等味。若脉兼迟数者,俱详于本条,此专言一息四至之浮大脉也。

浮缓风湿,驱风燥脾,羌独藁本,防风草宜。川芎防己,二术黄芪,猪茯苓合,泽泻桂枝。此方正合百一羌活胜湿汤,金匮防己黄芪汤,仲景五苓散也。若有头痛,四肢不举者,乃风湿凝于经络。背痛项强加秦艽,骨节痛加灵仙、南藤,腿足肿加桑皮、楮皮,兼寒加川乌,兼痰加南星,兼热加黄柏等味,更宜多食苡仁以助药力。

浮洪之脉,阳邪猖獗,表里俱病,怯寒身热。麻黄桂枝,杏草并剂,芍药姜枣,先令汗出。口苦唇干,芩连知柏,石膏栀子,淡豉羌活。升葛地黄,龙胆草入,抑阳救阴,治之法则。此方正合仲景麻黄汤及桂枝汤,千金三黄石膏汤,羌活升麻汤也。浮属表,洪为阳盛,若非热狂之病,即当有痈疽发背之疾发。如未见外症,脉与人迎相应,则邪壅诸阳,用前方增减,疏泄其邪,救阴抑阳。或胃热加犀角、花粉、连翘、苦参等。先分毒势,即有外症,亦可消散。如与气口相应而脉实者,亦宜疏里,详沉数部中,此条专主表症也。

浮实之脉,内热外风,或作呕恶,胃气冲冲。表里兼治,宜散宜攻,麻黄薄荷,荆芥防风。连翘栀子,归芍川芎,硝黄芩桔,膏滑石同。熟军甘草,更益姜葱。此方正合河间防风通圣散也,乃治太阳、阳明之剂。如或兼少阳症,有胁胀,耳鸣,两太阳穴胀者,当加柴胡而抽麻黄。若胸前闷满,亦宜提发,当加升、葛。在学者临症推敲,庶无差误也。

浮紧风寒,急宜温散,桂枝杏仁,麻黄发汗。芍药甘草,防风可赞,满身疼痛,和营勿慢。芎归炮姜,加枣和办。此方正合仲景各半汤及良方四神散也。夫浮则为风,紧则为痛。此乃风客皮毛,已伤卫气,而卫不济营,致血凝筋纵,故有疼痛等症。然通则不痛,故宜疏通经络,邪亦自散。此皆初感风寒,见是脉者,亦当分三阳治之。若无外感症而见是脉,必知其里虚血少,又当多加辛温益血之味。更肺紧甚宜消水,脾紧甚宜疏通。

浮长有热,病在阳明,表里之候,气口人迎。左长宜表,升麻葛根,芍药甘草,苏叶黄芩。陈皮枳半,羌活前荆,气口应者,连栝生军。芒硝葶苈,甘遂杏仁。此方正合钱乙升麻葛根汤及局方香苏饮,仲景小陷胸汤、大陷胸汤也。脉浮为风,长为阳盛而手足阳明之病。盖胃与大肠为多气多血之经,故病则脉长而盛。其症气逆而呕,或有脏毒、胃痈壅热等候。人迎盛宜先表,气口盛宜先下。然先须养阴下气,或加槐米、知柏、生地、归尾等味抽换。或大而左寸关盛者,当有颠痫迷心之应,又宜用南星、白矾、皂角先治其痰。当临症参详可耳。

浮芤主血,或瘀或失,麻黄参芪,芍药草麦。五味桂枝,当归白及,茯苓生地,热加知柏。山药山萸,丹皮可益,肠红鼻衄,更加侧柏。或长痈疽,外科另择。此方正合东垣麻黄人参芍药汤,宝鉴当归补血汤,夷坚独圣散,丹溪加减知柏地黄汤也。浮为风,芤主瘀血失血。寸见则吐衄,关见则便利,尺见则崩淋。若何部带紧,则内脏痈血已成,宜兼外科药治之。如穿山甲、皂刺等味,随症加减,则麻黄、桂枝非所宜也。当临症择方为要。

浮微正亏,血虚阳弱,宜用八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芎归芪桂,加减斟酌。此方正合局方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也。若兼数有热,宜用生地,加丹皮,有嗽加贝母、桑白皮、杏仁。若带迟加附子,中寒加干姜、丁香,浮热加吴萸,气短加五味等药。宜详用之。

浮细内伤,气血俱少,若或急涩,阴虚精槁。补气养阴,可将命保,生熟二地,当归炙草。黄芪人参,麦冬酸枣,柏子茯神,五味加好。此方正合东垣圣愈汤,医统养心汤也。若有内热加丹皮、地骨皮、知母,若内寒加附子、肉桂,若带滑加贝母、陈皮,嗽加阿胶、鹿角胶,脾倦加砂仁、白术。随症增减可耳。

浮濡之脉,正弱寒湿,扶脾补气,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蜜炙,防风扁豆,可止飧泄。熟地怀山,车前牛膝,泽泻丹皮,附桂可入。此方正合局方四君子汤,东垣玉屏风散,薛氏金匮肾气汤也。盖浮为风,濡为气血两亏,而阳更不及。看其气少则用四君、玉屏,血少则用金匮肾气,而其间抽添消息,又在学者临时斟酌。如有湿加苡仁、茵陈蒿,亡血加当归、丹参等味。宜活泼应之为是。

浮弱阳虚,骨酸体痛,客风冷气,相钻瘈疭。关前关后,冷热不共,关前先见,表热补重。生地熟地,当归杜仲,羌独天麻,元参桂从。萆薢牛膝,风热湿送,关后甚者,肝肾引动。川芎细辛,秦艽湿统,五味茯神,参芪补供。枣仁丹砂,镇肝定恐,肝平风息,补药治众。此方正合宝鉴愈风丹,济生人参散也。夫浮弱者,乃本元不足,为客风冷气相钻之故。若在寸为气喘、自汗,在尺为痼冷、泄精,然亦为六极之脉,勿可认为易治,虽疗风除冷药中,宜补正为先。若寸先见,用前方,尺先见,用后方,若三部同见,则当七补三和,略除风冷。须知治风先补血,治冷先补气。勿得因客风冷气一语,任意用表药而致亡阳,用辛热而致阴竭,惟宜补中带散,温中带和。在学者细心推究,可耳。

浮虚伤暑,正亦亏怯,人参麦冬,黄芪白术。炙草陈皮,五味黄柏,或益当归,弱人应吃。形体壮者,香薷表泄,厚朴黄连,扁豆苍术。泽泻猪苓,加草滑石。此方正合东垣清暑益气汤,局方四味香薷饮及河间六一散也。若素来虚弱则用前方,亦可加茯神、赤苓。若体气素壮而偶然中暑,见是脉者,用后方,而或加车前、木通,利其小水。然二方俱宜加乌梅,取其酸收,生津,止渴,以保脾肺也。

浮革邪搏,风湿相成,体强人健,表里同行。麻黄白术,桂草杏仁,青陈连柏,泽泻人参。升柴厚朴,苍术猪苓,吴萸白蔻,炒曲云苓。或加羌活,香附南星,虚寒病者,脉隐无神。房劳久疾,败血伤精,急宜峻补,归芍加参。黄芪五味,木香桂心,枣仁熟地,远志茯神。此方正合仲景麻黄白术汤及东垣麻黄白术汤,圣惠星香散,局方人参养荣汤,济生归脾汤也。夫浮为风为阳,革乃虚寒相搏而成是脉。然治法宜察其人之神气强弱。若形体素旺,色肉不衰,现是脉者,乃风湿相搏为病,宜以前方疏泄开导,邪去则脉复也,勿得以伤精败血为论。如形体既羸,精神疲弊,则宜补宜和,用后方加减行之。盖一般革脉,用药补泻悬殊者,所以在脉之有神无神,其形体之坏与未坏也。论及于斯,是所以治病不能胶柱定弦,泥古方而治今病也。

浮动阳虚,神迷汗出,归芍黄芪,人参白术。人迎相应,桂附加入,气口相应,甘草夏麦。血痢崩中,熟地炒黑,川芎苁蓉,茯苓利湿。可加防风,姜枣煎食。此方正合局方十四味建中汤加防风也。浮属阳而动,乃脾之正脉,于右关见之必沉。若他部见之而又浮者,乃阴阳相搏所致。若寸部见之必汗出,尺部见之必崩漏,治宜先平补阴阳。若动而细如麻子者,乃肺枯胃绝之症,断难治也。

浮散之脉,难与图存,人迎相应,淫耗其神。气口应者,欲竭其精,急则治标,麦冬人参。五味敛气,九死一生。此方正合医鉴生脉散也。夫浮为阳,散乃阴阳欲脱,阳尽阴消之象。故按之绝无,浮取如水面浮灰,有影无形,如杨花荡扬,终难捉摸。此命在将倾之脉,治以是方益气而滋心肺,期其脉转,亦尽人事而已矣。

浮短气壅,亦属阳虚,滞积弗运,乃致不舒。补以参术,草橘黄芪,砂仁白茯,姜枣吴萸。沉香香附,痞膈能除。此方正合统旨补气运脾汤,约说沉香降气散,仲景吴茱萸汤也。浮短乃肺之正脉,右寸关见之为无病,若左关尺见,则为贼脉矣。短为气病者,手太阴司气,故其脉现则气壅。治先调木者,木调则土结解,而金气舒,故寒者,可加桂心、川椒、荜茇,热者加青皮、木通、犀角,并或加苏子,随症加减可也。

浮促阳盛,内热炎炎,或有疮毒,怒气胸填。治宜分等,解热为先,或斑狂躁,表下安然。芍药甘草,黄柏芩连,归芪生地,麻黄根煎。有毒症者,硝黄翘添,薄荷栀子,热退病痊。代茶饮者,银花芦尖。此方正合仲景芍药甘草汤,局方生地黄煎、凉膈散也。浮促乃阳盛之极,脉数而忽有一止者,乃阴不和阳。或发热,自汗,宜清热固表。若无汗而躁热,恐发斑疹,亦宜升散,加升、葛、羌、防等味。若见外症,则可用凉膈以分其势,加牛蒡子,已见斑,加青黛、犀角。当临时详审勿误。

浮结是积,阳与阴别,邪滞经络,表之堪释。兼行痰气,一举两得,羌活桂心,防风苍术。细辛茯苓,麻黄干葛,防己甘草,利其湿热。半夏当归,前胡苏叶,厚朴槟榔,香附解郁。五加木瓜,陈皮堪合。此方正合三因麻黄左经汤、紫苏汤,济生槟榔汤也。浮为阳,结为积,若滑则热积,缓则寒积。寸结积在上,宜加桑皮、桔梗、贝母等味。尺结积在下,宜加胡索、茴香等味。关结积在中,宜加枳壳、神曲、柴胡、半夏,解和可耳。

浮代不祥,其命难长,惟有病极,孕妇无妨。痛风跌扑,随症调将,伤寒见者,炙甘草汤。桂枝参麦,阿胶地黄,麻仁甘草,大枣生姜。孕妇调理,独圣散当,砂仁一味,为末酒尝。如伤寒脉见代,心动悸者,仲景用炙甘草汤主之。若或中风跌扑,血气初乱之秋,见是脉者,因痰湿阻碍所致。及孕妇三四月见之,亦胎气隔于冲任,故见是脉,皆不可以至数断死期也。惟常人之脉,候之五十至一止者,亦为无病。若四十至一止者,是肾气败,期于四年春草生而死。三十动一止者,是肝肾二脏气败已,期三年谷雨后死。二十动一止者,肾肝心三脏气败,期二年桑柘赤时死。十五动一止者,肾肝心脾四脏无气,期一年草枯时死。或二动一止,三四朝死。三动一止,六七朝死。四动一止,八九朝死。阳病死阴日阴时,阴病死阳日阳时。以此可断生死之诀也。[8]古方考 浮 部

〔批〕浮脉:元素羌活冲和汤 ,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即九味羌活汤冒风寒,发热,畏风,头痛,身疼,病在表者。

羌活 防风 苍术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甘草各一钱五分 细辛各一钱七分

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取汗。有汗者去苍术加白术,渴者加葛根。

〔批〕浮迟:

仲景当归四逆汤 ,脉浮迟细,或浮大而虚,肠鸣、治伤寒手足厥冷自汗等症。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通草 大枣廿五枚各三两各二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尽。

仲景吴萸四逆汤 ,小肠痛甚。治厥阴中寒

吴茱萸 附子 干姜 炙甘草汤泡炮各二钱一钱五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热服。

和剂三拗汤 、鼻塞声重、咳嗽喘急等症。治感冒风寒

麻黄 杏仁 生甘草连节连皮尖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生姜三五片,水煎,食远服。

〔批〕浮数:

东垣升阳散火汤 ,因邪郁遏阳气致肌表烙热,脉浮而治胃虚血虚数,乃火郁发之之剂也。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芍药 人参 防风 炙甘草 生甘草各五分各三分二 柴胡分八分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片,煎服,忌生冷。

仲景竹叶石膏汤 ,鼻衄,水入即吐,及暑热烦躁等治阳明汗多而渴症。

石膏 竹叶 半夏 甘草 人参 麦冬 钱 粳米一两二十片各二钱各三一撮

水二钟,姜三片,煎服。此系张景岳寒阵分两,非仲景原方分两也。

丹溪左金丸 ,寒热,头目胀,淋秘肝火症。治肝火胁肋痛

黄连 ,六两 吴茱萸 ,一两炒汤泡焙

为末,米饮和丸,陈皮汤下。

〔批〕浮滑:

局方顺风匀气散 ,中气,半身不遂,口眼斜,宜服。治中风

白术 人参 天麻 沉香 白芷 青皮 甘草 紫苏 木瓜 各五分各四分各三分乌药

一钱五分

水一钟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局方八风散 ,头目眩晕,肢体拘急,烦痛,或皮肤风治风气上攻疮痛痒,及鼻塞声重。

人参 甘草 炙黄芪 前胡 白芷 藿香去土,半斤 羌炙各二斤去芦各一斤活 防风各三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入薄荷少许,煎七分,温服,或即用腊茶清调,服一钱,小儿酌量减服。

局方消风散 、头目眩昏、皮肤顽麻、瘾疹、瘙痒等治风热上攻症。

人参 炙甘草 羌活 防风 荆芥穗 蝉蜕 僵蚕 川芎 薄荷 茯苓炒炒各二 陈皮 厚朴钱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服,有疮癣,酒调送。

〔批〕浮弦:

局方四物汤 ,一切血病筋病用此。治血虚营弱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三钱一钱二钱

水二钟煎服,或加酒二匙。

元戎治风六合汤 ,风秘便难。或以蜜丸,又名补肝治风虚眩运丸,即四物加羌活、防风,或用秦艽。

当归 生地黄 芎 芍药 防风羌活酒洗各二钱一钱五分二钱各一钱五分[9]

良方胶艾汤

阿胶 艾叶一两数茎

水煎服。

河间三合散 。治产后日久虚劳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各二钱一钱五分土炒各二钱半夏 黄芩 柴胡

制各一钱八分

上药加姜枣煎服。

〔批〕浮涩:

钱乙泻白散 、大肠火、喘急等症。治肺火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各二钱一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

东垣五味泻白散 ,血筋矇眼,一切肺热之症。治风热翳膜

当归 生地 芍药 栀子 黄芩各等分

或煎服,或为末服。

罗谦甫加减泻白散 ,出腥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治过饮伤肺气苦干燥。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 知母 五味 麦冬 桔梗各二钱五分各一钱

或煎,或散服。

东垣中满分消汤 、二便不通、四肢厥逆、呕吐下虚治中满寒胀疝气等症。

人参 附子 当归 麻黄 干姜 黄连 青皮 泽泻 柴胡 益智仁 木各二钱香 半夏 茯苓 升麻 吴萸 草蔻 厚朴 黄芪 黄柏 荜澄茄各三分各五分五分

姜煎服。

〔批〕浮大:

活人荆防败毒散 ,治斑疹未发,及时气风毒邪热。亦名消风败毒散

荆芥穗 防风 羌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茯苓人参 独活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细切,加薄荷叶煎,温服。[10]

陈氏清热消毒散 治一切外症、阳毒肿痛、发热、疥癞等症。

黄莲 山栀 连翘 当归 甘草 川芎 芍药生地 金银炒炒各一钱各一钱五分花二钱

水煎服。

〔批〕浮缓:

百一羌活胜湿汤 ,一身尽痛等症。治外伤湿气

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蔓荆子 川芎炙甘草各二钱各一钱五分各五分

水二钟煎服。

金匮防己黄芪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治风湿

防己 黄芪 甘草 ,半两 白术各一两炙七钱五分

加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服。或喘者加麻黄,胃不和加芍药,气上冲加桂枝,下有陈寒加细辛,有寒湿防己酒浸,服后皮中如虫行,腰下冰冷,以被围绕取汗佳。

仲景五苓散 ,霍乱泄泻,小便不利。治暑湿热烦

白术 猪苓 茯苓 肉桂 泽泻各七钱五分五钱一两二钱五分

上法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日三服,今以水煎服。

〔批〕浮洪:

仲景麻黄汤 ,发热,无汗,脉大,恶寒,身痛。治太阳经伤寒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各三两二两七十个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三升半,温服八合,取微汗,不汗再服。

仲景桂枝汤 ,发热,自汗,恶风。治太阳经伤风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各三两二两十二枚

上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须臾,食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微汗,忌淋漓。

千金三黄石膏汤 。治疫疠大热而躁

生石膏 黄芩 黄柏 黄连 豆豉 麻黄 栀子 ,打三两各二钱半合八分五枚碎

水煎,连进二三服,热退则止。

千金羌活升麻汤 ,宜清热解毒。治暑月时行瘟热病症

黄芩 石膏 黄连 甘草 生地 知母 羌活升麻 葛根 人参 白一钱各七分芍各一钱

加姜枣,水煎服。

〔批〕浮实:

河间防风通圣散 ,手足瘈疭,一切风热疥痢。治诸风潮搐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麻黄 连翘 薄荷 大黄 芒硝 石膏 黄芩 各五钱桔梗 滑石 甘草 荆芥白术 栀子

各一两三两二两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生姜三片,煎六七分,温服。《医[11]统》方各五分,痰嗽加半夏,闭结倍生军 ,破伤风加羌活、全蝎。此方有四:贾同知方无硝,崔宣武方亦无芒硝而有缩砂,《机要》有白芷、蒺藜、鼠粘子。

〔批〕浮紧:

仲景麻黄桂枝各半汤 ,无汗,热甚寒少,身痒。治太阳伤寒如疟状

桂枝 麻黄 芍药 甘草 生姜 ,各四两 大枣四枚,劈 杏去皮去节炙切仁 ,去皮尖廿四粒

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内诸药,煮一升八合,去滓,每饮六合,渐进取汗。

良方四神散 ,产妇诸病。治血虚或瘀血

当归 芍药 川芎 炮姜二钱炒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批〕浮长:

钱乙升麻葛根汤 ,目痛、鼻干、不眠、无汗、恶寒、治伤寒阳明经证发热、疮疹、疫疠等症。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水二钟,煎一半,寒多热服,热多温服。

局方加味香苏饮 ,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治四时感冒嗳气,恶食。

香附 紫苏 陈皮 ,一钱 甘草炒各二钱去白七分

加姜葱煎。咳嗽加杏仁、桑白皮;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伤风自汗加桂枝,伤寒无汗加麻黄、干姜;鼻塞,头痛,伤风加羌活、荆芥;心痛加延胡索,对酒煎;有食加神曲、麦芽等味。

仲景小陷胸汤 ,心下按之痛,脉浮长滑者。治小结胸

半夏 黄连 瓜蒌仁半升一两一个

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饮。

仲景大陷胸汤 ,手不可按。治大结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