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名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3:20:35

点击下载

作者:钱益知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杭州地名史话

杭州地名史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杭州地名史话作者:钱益知排版:追风筝的人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507832303本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杭州地名探源

杭州历史悠久,其地名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的地理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变迁、人文掌故、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的社会交往,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杭州,别名武林,本为秦代会稽郡之钱唐县,唐朝因其与国号相同而改唐为塘。杭州地名的由来有三说:一曰唐者,途也;钱,古篯(jiān)姓。秦汉间有钱姓者居此,筑堤捍水,而遂系之以唐因以为名(见《西湖游览志余》[1]);二曰《汉书》《晋书》的地志皆有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北魏阚骃[2]曰:武林山出泉水,入东海。所谓武林水之泉水,即今灵隐山南北两涧所合之水。秦代时,西湖犹为海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筑塘以捍之,故曰泉塘;三曰《水经注》引《钱唐记》云:防海大塘,在县(今杭州市西灵隐)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之而去,塘因以成,故改名钱唐也。然而,当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钱塘江两岸,从远古至秦汉都是越人聚居区,钱塘一名当来自越语。上述三种解释,是望文生义的越语汉解。

杭州一名始见于隋朝。《隋书·地理志》有载:余杭郡,平陈置杭州。杭是专名,州是通名,州同郡、府都是行政区划名称,不具有另外意义。杭州因州治初设在余杭县而得名,因此必须解释余杭之含义。据志书及有关资料记载,杭之含义有三:一是“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于此,乃以为名”(见《郡国志》[3]);二是“杭,方舟也,殆今之浮桥。禹至此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见《西湖游览志余》);三是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见《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4])。隋开皇十年(590),移州治于钱唐县的柳浦西凤凰山麓,唐以后,钱塘县遂专以杭州之名。然而,当代著名的地名学者陈桥驿教授认为,余杭和浙江的余姚、上虞、鄞县、诸暨等县,以及瓯江、甬江、姚江等都是越语地名。正如清代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所说:盖余姚如余杭、余暨(萧山的古县名)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今嵊州市)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不详。然而,《越绝书》[5]说: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可见,将余杭解释成夏禹出航,实为牵强附会,但流传已久,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

[1] 明·田汝成撰。二十六卷。是继《西湖游览志》而作,但无地方志的性质,以掌故轶闻为主,文学趣味甚浓。

[2] 阚骃,字玄明,敦煌人。十六国时河西著名学者。

[3] 即《后汉书·郡国志》。

[4] 此文是谭其骧先生在1947年11月30日应浙江省教育会等之邀在浙江民众教育馆的讲演。

[5] 记录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一杭州城垣街巷及河道桥梁地名杭州城垣考

都邑四围有城垣以资防守,由来已久。汉武帝元狩(前122—前117)中钱唐县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三国东吴时期,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建康发生“侯景之乱”,时钱唐县为渡江必经之地,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此足证杭州自古是兵家据守军事要地。至若城垣情况如何,因史书缺载,已无从考证。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杨素于柳浦西创州城,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此为杭州筑城最早记载。隋创州城后,杭州一直是州郡治所,五代吴越、南宋又为都城,元后又历为省会,故对防御工程的城垣建设均极重视,现将隋后历代城垣嬗递变迁,作城垣考。隋代杭州城垣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州治初设于余杭,次年州治从余杭移址于“钱唐城”(吴山东麓的新城戍,为兵营驻地),十一年(591)移州于柳浦西凤凰山麓,依凤凰山筑城,周长三十六里九十步,城垣东临盐桥河(今中河),西濒西湖,南达凤凰山,北抵钱唐门,东划胥山于城外,西包金地山、万松岭于城中。其城门:一曰钱唐门,至清犹存;一曰盐桥门,一曰炭桥新门,皆在盐桥大河以西,至五代吴越时犹存;城之南门曰凤凰门,其所在地无考。五代吴越国杭州城垣

杭州成为吴越国都之前,钱镠(liú)就进行规模浩大的城垣修筑,在凤凰山下兴建子城,外再包以罗城,后作为吴越国的王城。子城,门有二,南曰通越门,在凤凰山之右;北曰双门,在瑞石山。钱镠筑罗城凡两次,第一次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扩展隋唐旧城西南部。第二次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扩展旧城的东北部,以今之地考之,自鼓楼起,东北沿淳祐桥、菜市桥之西,至艮山门又折西至武林门,再曲折而南至昭庆寺(今少年宫)后之霍山,包盐桥门、炭桥新门、钱塘门于其内。其四至范围,南抵六和塔,东濒东河,北至武林门,西抵雷峰,城呈腰鼓形,周围达70里。有城门十:朝天门,在吴山下,即今之鼓楼遗址。龙山门,在包山脚下,今洋泮桥一带。竹车门,今望仙桥东南。南土门,今淳祐桥西南。北土门,今东河菜市桥西堍(tù)东青巷口。保德门,今艮山外无星桥一带。北关门,在今武林门外。钱塘门,仍隋唐之旧,在今六公园东北端,环城西路和湖滨路交叉处。新门,在炭桥之东。盐桥门,在盐桥之西。南宋杭州城垣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增筑内城及东南的外城。内城即皇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于凤凰山东麓创筑,绍兴十八年(1148)完成,周围九里,其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门曰东华。绍兴二十八年(1158)又增筑皇城西门即西华门及东南之外城。外城共有旱门十三座,水门五座。居东之门有七:东便门,在今南瓦子巷一带。候潮门,居东便门之北,今南落马营一带。保安门,俗呼小堰门,在候潮门之北。新门,俗呼草桥门,今望江路北侧。崇新门,俗称荐桥门,今清泰街章家桥西堍。东青门,俗称菜市门,在今菜市桥西,东青巷口。艮山门,在东北,俗呼坝子门。居西之门有四:钱湖门,傍云居山。清波门,亦称暗门,在今清波路与南山路相交处。丰豫门,五代、北宋名涌金门,在清波门之北。钱塘门,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增筑。居南曰嘉会门,皇城丽正门之南,今洋泮桥之北。居北曰余杭门,亦名北关门,今武林门之北。水门为五:东有保安水门,南有南水门,北有北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东青门与艮山门都是瓮城,即在大城门外,还有副城。其余的旱门都建造楼阁,水门都是平屋。所有的城墙高三丈余,阔一丈多。元末、明、清杭州城垣

元代禁天下修城,以示统一。杭州之旧城日为部分居民所平。元末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1]据杭州,改筑杭州城垣。自钱塘门而北,将宋之九曲城垣改而直之,仅留一曲。北余杭门,增设天宗、北新二门。东则自艮山门至清泰门向东展拓三里,络市河(今东河)于城内,废去保安门。南则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废嘉会、东便二门,以和宁门为南门。西南之城,跨清平、金地两山之上,北接清波门,则钱湖门在山上。清波门以北至涌金门上微向西扩。水门六:南曰凤山水门,今犹存。西曰涌金水门,即今之涌金闸处。北有武林水门、坝子桥水门。东有横河水门、车驾桥水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倭寇侵扰,督抚胡宗宪于清波门南城上筑带湖楼,东南城上筑定南楼,凤山门西城上筑襟江楼,艮山门东城上筑望海楼外,仍依元末杭州城垣之旧。唯城门有所变动:废天宗、北新、钱湖三门,共设十城门,改和宁门为凤山门,因地处城之正南,亦曰正阳门。其北门原为余杭门北关门,则改为武林门。其东为艮山门(又呼坝子门)、庆春门(又呼太平门)、清泰门(又呼螺蛳门)、永昌门(俗称草桥门)、候潮门。其西为清波、涌金、钱塘三门。清代城垣承明之旧,而内筑驻防旗营城垣(俗称满城)。清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毁,后重建,改名望江门。杭城十门,市民以城门地名编成顺口溜: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闻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水门仍承元、明之旧。满城为杭州城中之城,位于杭州城西隅,清顺治五年(1648)始圈筑驻防兵营,顺治七年(1650)竣工,十六年(1659)复又增筑。城以砖石为主,高一丈九尺,厚近一丈,环九里稍多。其城门有五:南为延龄门,今延安路南端。东有二门,其南为迎紫门,今青年路、惠兴路与解放路相交处。其北为平海门,今平海路与岳王路相交处。东北为拱宸门。西北为承乾门。城垣拆除和城门遗址

杭城十门,最先拆除的是清泰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甬铁路设车站(即今城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民国二年(1913)杭州相继拆除城墙,继拆除杭城西北隅的满城(即旗下营)之后,接着拆除清波、涌金、钱塘三门间的城墙,以原城墙砖石建湖滨路、南山路,辟湖滨公园,从此西湖和城区连成一片。随后又拆除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五门。新中国成立后,尚剩的庆春门,以及残余的东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于50年代后期拓建环城东路、环城北路和延伸环城西路时拆除,现仅留下凤山水门一座。杭城十座旧城门坐落的位置与今址对应如下:

钱塘门 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

涌金门 今南山路与涌金路交叉处;

清波门 今南山路与清波路、河坊街、孝子坊、勾山里相交一带;

武林门 今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北侧;

艮山门 今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叉处;

庆春门 今环城东路与庆春路交叉处;

清泰门 今环城东路与清泰路交叉东侧;

望江门 今望江路与江城路交叉东侧;

候潮门 今候潮路与江城路相交处;

凤山门 今中山南路、凤山路相接处。

[1] 张士诚(1321—1367),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元末江浙农民起义领袖。杭州明清十城门

杭州城门有十座,即凤山、候潮、望江、清泰、庆春、艮山、武林、钱塘、涌金、清波。1911年辛亥革命后,城门先后拆除,但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市民以城门地名编成四句顺口溜: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闻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

杭州城垣最早修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五代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曾两次修建杭城。南宋定都杭州,又一次修建杭城,城垣有扩展,城门的名称也多有更易。元初,杭州城墙和城门先后被夷平。元末张士诚割据杭州,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再筑杭城。杭城十门就是此时形成的。

钱塘门:杭城西门。隋代筑杭城时已有此名。唐代白居易有《自湖上归入,钱塘门经由万松岭还州治染》[1]诗。遗址位于今湖滨路和环城西路相接处,城门外多佛寺,如昭庆寺、凤林寺和灵隐寺等。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常(州)的香客前往寺庙进香,都要进出钱塘门,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谣。

涌金门:杭城西门,位于今南山路与涌金路(今为西湖大道)交叉处,宋时称丰豫门。相传此地是金牛在西湖中涌现的地方,历来是游人从城里至西湖游览的要道。其旁还有涌金水门,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时,就是从行宫前的三桥址乘御舟沿清湖河,经过涌金水门进湖的。市民们也从门外的柳洲乘船游湖。“涌金门外划船儿”正是此门的特色。

清波门:杭城西门,位于今南山路与清波路相交处,俗称暗门,是杭城市民从西南出城的孔道。城外的樵夫也是由此挑柴进城,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说。清波门一带名胜古迹很多,附近有学士桥、柳浪港等。南宋时,此地为皇帝的御花园聚景园,园内柳浪闻莺景点为宋代西湖十景之一。

武林门:杭城北门,位于今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处,又称北关门、余杭门。北关门外,是京杭运河的终点,自隋唐至清末,是杭州粮食、丝绸、茶叶和水产运往京城的唯一水上交通要道,一直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处。每当夕阳西下,此地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昼,熙熙攘攘,人影杂沓,形成热闹的夜市景观。元人增题钱塘十景时,把北关夜市列为钱塘十景之一。武林外至卖鱼桥一带,历为杭、嘉、湖水产集散地,素有“北关门外鱼担儿”的盛名。

凤山门:杭城南门,位于今中山南路、凤山路和万松岭相交处。因它是杭城唯一正南的城门,故又称正阳门。因为它地处凤凰山麓,又称凤山门。凤山门是南宋皇城北门——和宁门的旧址,南宋的杭城南门称嘉会门,地址在今洋泮桥附近。宋亡,皇城毁于火。元末重建杭城时,将南北缩数里,废弃原来的嘉会门,在和宁门旧址建城门,称凤山门。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风景优美,唐代白居易有“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诗句。杭人春游踏青均由此出城,故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称。

候潮门:杭城东南门,地处候潮路与江城路的相交处。五代吴越国时为竹车门,因吴越国王钱镠用车运竹笼盛巨石筑捍海塘,并在此筑城门而故名。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殿前都指使杨存中重建,因近江,正临潮水之冲,一日二次可观潮,故易名候潮。《武林旧事》[2]曾记载宋孝宗皇帝出此门观潮的盛况。门外旧有观潮楼,门内有都亭驿及侍从官宅。旧时此门近江,越州所辖的上虞、绍兴、萧山、诸暨诸县的船只运载的绍兴酒都在城外卸货进城,故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民谣。元代全部拆去,元末张士诚筑城,仍以候潮门呼之。

望江门:杭城东门,地处望江路与江城路相交处。宋绍兴年间建此门,名新门。其东有草桥,故名草桥门。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求学杭城时,曾在此地结拜为兄弟,俗称草桥结拜。元末张士诚筑杭城时称永昌门,清代康熙五年(1666)改永昌门为望江门。望江门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观潮胜地,唐有江楼,宋有烟云雨鸟亭,元代有瞰江亭,明代有映江楼,有“形势东南属此楼”之誉。还有顺济庙,俗称海潮寺,是杭城市民祭祀海神处。望江门内有南宋御园富景园,俗称郭东园,郭东园巷之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后历经沧桑巨变,望江门外江沙日增,变成一望无际的江涂田野。杭人都到此垦殖种菜,因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谚。

清泰门:杭城正东门,地处清泰街与环城东路相交处,吴越国时为南土门。南宋时,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元初毁,元末重建,定名清泰门。城门内外原为沼泽地,鱼塘星罗棋布,居民多养青鱼,因以螺蛳为饲料,故为螺蛳门。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入海处,相传古代是煮海盐的地方,今四季青镇的唐祝村,相传过去就设有盐场,故杭谚有“螺蛳门外盐担儿”之说。

庆春门:杭城东门,位于庆春路与环城东路相交处。五代吴越国时,为北土门。南宋绍兴年间,又在今庆春路与东清巷口建城门,称东清门,又称菜市门。元末重建杭城时,东拓三里,在吴越国北土门的城基上重建新门,更名太平门。明初,朱元璋部将常遇春攻打杭州,由此门入城,故易名庆春。庆春门外,弥望皆菜圃,所以宋时杭城有“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俗谚,明清以来又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说。庆春门一带,自唐代至清代有不少著名人物寓居于此。池塘巷有唐仆射褚遂良的故里,他是个直言敢谏的贤相,又是博览文史、善工楷隶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以《长生殿》闻名于世的剧作家洪昇,其老家就在庆春门内。

艮山门:杭城东北门,位于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叉处。五代时为保德门,南宋绍兴年间改名艮山门。因地处杭城东北,《易·述卦》东北方位曰艮,门附近有一座小山,高不逾寻丈,故名艮山。此门因近坝子桥,又名坝子门。城门内是杭城丝织业集中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城门外多桑园,乡民以桑养蚕缫丝,尔后进城将丝卖给丝织坊,故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谣。艮山门旁有艮山水门,明清以来,城中仕女出城去游览东北郊的超山、皋亭山、临平山、黄鹤山等胜景,多乘小船从此水门出去。

[1] 《自湖上归入,钱塘门经由万松岭还州治染》诗曰:“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时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2] 南宋笔记。宋末元初周密(1232—1298)撰。全书共十卷,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是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正阳门和六部桥“正阳门外跑马儿”。正阳,即正南。杭州的正南门即凤山门,位于凤凰山东北麓、紫阳山东南麓之间的万松岭路口,系元朝末年张士诚所筑。出了凤山门,就可上万松岭月岩等地踏青跑马。而南宋此地处于城内,杭城南门则称嘉会门,它的地点在今洋泮桥一带。今凤山门的城门,则是南宋皇城北门,规模宏伟,三门并列,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绚丽绝伦。皇帝去景灵宫太庙祭祀,就是从此门出发沿御街北下(注:杭城特有的地理环境,水自南向北流,故南为上、北为下)的。文武百官上朝及北使觐见宋朝皇帝也是由此门进入皇宫。

从和宁门沿御街北下,至都亭驿桥西侧、紫阳山东南麓,则是南宋中央官署三省一院所在地。三省一院,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和枢密院;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设左、右尚书,下隶二十四司,司设左右侍郎。吏部尚书称天官,掌管人事大权,常能把持朝政,故位于六部之首;户部在宋代以前称民部,掌管天下户政、地政、钱谷之政令、贡赋、征役、遗属抚恤、赈济等,户部尚书称地官;礼部尚书称春官,掌国家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兵部谓夏官,掌兵伍、厢军、武举及大将出征、边防堡塞等事宜;刑部谓秋官,因古时行刑,都在秋天,有秋杀之谚。刑部是最高刑法机关,它不直接办理刑狱,主要职责是掌刑法狱讼,奏谳(审判定案)、赦宥、复叙等事宜;工部谓之冬官,掌工役程式、天下屯田,管理城郊、官屋的修理、河道的疏浚、海塘的修建、农田水利建设等。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用十二句四十八个字对六部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讥讽: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衣裤;刑都北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因为六部均坐落于和宁门外,原称都亭驿桥也改成六部桥,元、明时先后更名通惠、锦云,清代仍曰六部桥,一直延续至今。

六部桥与和宁门相距很近。宫中鸣景阳钟,六部官衙都能听到。每年春节,皇宫都要举行元旦大朝会。清晨,禁中景阳钟罢,文武百官联辔入宫城,到大庆殿向皇帝拜年。在乐声中,皇帝登上龙位,前来贺节的官臣跪奏:元旦启祚,万物咸新,伏维陛下,应乾纳佑,与天同体。然后皇帝答礼。朝会后,就殿赐宴。这一风俗,即春节团拜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沧桑说旗下

清王朝统治时期,在杭州城西隅,即今天的湖滨地区建有一座城中城,志书里称满城。因为在此地驻扎有满洲八旗精兵和他们的家属,所以杭城老百姓都称其为“旗营”“旗下营”。直到20世纪50年代,老杭州人还称湖滨地区为“旗下”。

明末清初,浙江人民曾掀起多次大规模抗清斗争。清顺治五年(1648),清王朝礼部和工部合议,决定在杭城中西隅圈地千余亩,责成浙江巡抚萧启元负责建造驻军营地防城。军令甫出,强圈民屋,住在此地的居民被迫栖住寺观神庙;或扶老携幼,担囊负簦(dēnɡ),播迁郊外;或转徙他乡,而所圈之屋,仍须业主纳税达二十余年,至康熙时始免。旗下营,经过两年的建造于顺治七年(1650)竣工。营坊城砖,均纪顺治年号,完整坚固。

旗营西墙(即杭城西城墙)北起钱塘门(今环城西路、湖滨路、南山路)至开元路口涌金闸。南墙西起涌金闸沿开元路穿军将桥(今浣纱路)至俞家园(今开元路与青年路交叉处)。东墙,南起开元路与青年路交叉处,经今青年路、惠兴路、仁和路,折东经岳王路,至庆春路止。北墙,东起岳王路口,沿庆春路西段至风波桥(今东坡路北段),折北接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

城墙以砖石砌成,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周长九里有奇。南门为延龄门,后改为来薰门,即今开元路与延安路交叉处。延安路原为延龄路,1966年“文革”时改成延安路。今延安路新建的延伸段,原称营门口,其南三桥址一带为闹市口。东门有二:一为迎紫门。门址在解放路(民国初年为迎紫路)和青年路、惠兴路相交处,其东为官巷口,南宋称寿安坊,有花市,故此门又称花市营门。又一东门在今平海路与岳王路交叉处,称平海门。其东为弼教坊,此地古为行刑处,民族英雄张煌言就在此处就义。北门称拱宸门,在今浣纱路与庆春路相交偏西,即井字楼原址。此地,宋时为北瓦羊棚楼,为当时酒楼之一,叠构如井,故名。旗营辟拱宸门,亦称井字楼营门。西北门称承乾门,又名建正门,在今东坡路与武林路相交处。

旗营内驻有正红、正白、正黄、正蓝、镶红、镶白、镶黄、镶蓝八旗精兵,以及八旗兵的家属。

旗营设镇守将军署,为军事首脑机关。位于延龄门内,即今之将军路北侧,占地一百二十余亩,中为大堂,后为二堂,大堂之首为露台、甬道,为仪门、大门,外为钟鼓亭、东西辕门。民国初年改建兴武将军署。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设于此。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为杭州市人民政府驻地。

将军统领下又设满洲副都统二人,汉军副都统二人。满洲左翼副都统署在鞔(mán)鼓桥西,今浣纱路与仁和路交叉处,有辕门、钟鼓亭、头门、仪门,其规模亚于将军署。满洲右翼副都统署,设在拱宸门西米仓库,今浣纱路与长生路交叉处。汉军左翼副都统署,设在花市街,今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东南角。辛亥革命后,为杭县知事署驻地,今为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城市设计院、交通银行所在地。汉军右翼副都统署,为左翼副都统署之东,今太平洋电影院所在地。

满洲八旗分别设协领署,其家属聚居区称某某旗坊。满洲正白旗协领署在高地上,今在省妇女保健院一带。正白旗坊建在平海门内,今岳王路与平海路交叉西北角。满洲镶白旗协领署,在八字桥东,今平海路与浣纱路交叉东北角,镶白旗坊在平海路四一里。满洲正黄旗协领署,在洪福桥东,今浣纱路与邮电路交叉东南角。正黄旗坊分设在今龙翔路一弄、延德里、延安东六弄、东坡里、板桥村。满洲镶黄旗协领署,在新廊房巷北,清同治时移至青龙巷,即今浣纱路以东、开元路以北地带。镶黄旗坊分别设在今学士路、广裕里、长生路、不老里、长生里和东坡路齐心里。满洲正红旗协领署,旧在松花井巷,清同治时移建军将桥西,今浣纱路与开元路交叉西北角。正红旗坊分别设在今蕲王路、天德坊、吴山路协兴里二弄、延安东四弄、星远里直弄。满洲镶红旗协领署,旧在新廊坊巷,清同治时移至于桐木巷。镶红旗坊分布在今邮电路南三弄等地。满洲正蓝旗协领署,旧在马家桥,清同治时移建金钩弄,即今浣纱路与仁和路交叉东北角。正蓝旗坊分布在浣纱路与国货街交叉东北角。满洲镶蓝旗协领署,旧在洪福桥东,清同治时移建鞔鼓桥西,即今省中医院东门一带。镶蓝旗坊,其驻地无考。

旗营戒备森严,城墙上面都置有炮位。旗营及杭城各城门锁钥匙由旗营将军安排,由八旗分掌,在杭的浙江总督和巡抚亦无启闭之权。司旗营五门者,延龄为前锋,迎紫为镶白,承乾为正黄,平海为正白,拱宸为正红。司杭城十门者,钱塘为正黄,武林为镶黄,艮山为镶红,清泰为正蓝,望江为正白,候潮为正蓝,凤山为正红,清波为镶白,涌金为镶蓝。民谚有“太平门外粪担儿,庆春门外多菜圃”,当时号称污秽之门,唯此门由汉军管辖。雍正时,大臣年羹尧贬杭后派赴庆春门做看门官,即有侮辱之意。此外,通江、天崇、艮山三水门,亦由旗兵专管。旗人尚武、轻文,骑马射箭是旗人习武的民俗。涌金门外沿湖而北,稍折而西,水流弯曲,称亭子湾。旧有亭称黑亭子,其地即今之湖滨一公园。这地方平沙浅草,可容射骑,驻旗营的八旗子弟,于此习武。每当校阅之时,铁骑屯云,朱旗跃目,弓刀竞响,鼓角俱鸣,别有一番景象。清时,将“亭湾骑射”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后因其地沿湖,较为狭窄,习武改在大教场。大教场在钱塘门内之北,本为汉兵习武之地。旗人得此教场,遂增筑城墙将大教场圈入旗营内。

杭人营葬,以北山居多。春秋上坟祭扫出钱塘门,必须经过旗营,往往受旗人侮辱,妇女尤甚。乾隆嘉庆年间,旗营某将军知其事,特由营外乘华丽之女式轿,垂帘入营。许多旗人一哄而前,强迫轿夫停下,将以戏侮。有人将帘幕揭开,方知乃将军也,于是痛加惩办,其风始改。

清朝初叶,旗兵死于杭州,每三年送骨殖回京。其后旗人死者均葬于杭城郊外诸山。杭俗遗风有正月灯、二月鸢,三月城外看姣姣,即城墙上看鞑二奶奶上坟之说。原来每当清明前后,旗营女子都成群结队、踏青扫墓,一色的旗袍,其打扮就像戏文里铁镜公主、还珠格格一样,确令杭人看为观止。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民国政府成立。1912年,首先拆除旗下营和营内八旗营房,以及杭州西城墙与钱塘、涌金、清波三座城门,杭州人称西湖搬进城来了。与此同时,先后利用城基建起了湖滨路、平海路、迎紫路(今解放路、湖滨路至青年路段)和延龄路四条一等路,以及钱塘路(今庆春路西段)、仁和路、吴山路、长生路、学士路、岳王路、惠兴路、青年路、开元路等二等路。将旗营所在地辟为新市场,成为杭城当时最繁华之地区。

旗下营消失后,原营内旗人,有钱者,均相率而去,留下来的兵民一律编为民籍。断了清廷薪饷后,他们无生存技能,便从事修路、搬运、拉黄包车等苦力。一部分人则到西湖茅家埠当地安家落户,从事农业生产。当代实业家都锦生的父辈就是从旗营迁往茅家埠的满族人。另外,在菩提寺路一带建造简易平房二百间,用以安置留在杭城的旗人。后来,因其衣着褴褛龌龊,又改建于百井坊巷,定名“平民住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同胞得到政府关怀,国家拨款将满族人聚居的二百间平房修整一新,并更名为“人民新村”。有的满族妇女还被选为市人民代表。现住在此地的满族同胞和汉族融洽相处,其居住地区后又更名“百井坊巷新村”。杭州街巷地名志趣

杭州街巷地名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特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及风土人情,等等,概括起来,约略可分为十三类:

一、杭州佳城傍水,襟带湖山,古则为江海故地,城市特点是集城、山、江、河、湖等山水于一体,因此街巷地名也反映其自然地理特征,如城站路、城头巷、山子巷、山前路、江城路、江涨桥、江滨新村、河坊街、河塍路、河东路、湖滨路、湖墅路、湖边村、池塘巷、塘河新村、井字楼,还有海月桥、洋湾里等。

二、以数词命名,如一方庙、二司殿、三元坊、四宜亭、五柳巷、六圣堂、七贤弄、八字桥、九曲巷、十间屋、百井坊巷、千贤塘、万松岭等。

三、以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命名,如柴木巷、米市巷、油坊弄、盐桥、酱园弄、醋坊巷、茶叶弄、豆腐巷、汤团巷、菜市桥、布市巷、扇子巷等。

四、以色彩定地名,如红门局、绿杨新村、青云街、黄泥岭、白井儿头、赤山埠、黑桥、紫薇坊、翠苑等。

五、以反映宗教文化的寺庙命名,如菩堤寺路(佛教)、佑圣观路(道教)、回回新桥(伊斯兰教)、耶稣堂弄(基督教)等。

六、以官署命名,如宋城路、六部桥、察院前、旧藩署、旧仁和署、三衙前、府前街、军督司巷、测量局、省府路等。

七、以人物命名,如白傅路(白居易)、东坡路(苏东坡)、钱王祠路(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岳王路(岳飞)、蕲王路(韩世忠)、中山路(孙中山)、嵇接骨桥(嵇青)、金祝路(抗金英雄金胜和祝威)等。

八、以动物命名,如狮子巷、龙翔桥、虎跑路、凤起路、狗儿山、白兔弄、马市街、牛坊岭、羊线弄、猪头巷(今雅化为枝头巷)、象山路、麒麟街、燕子弄、麻雀弄、鸡笼山、鸭舍桥、骆驼桥、螺蛳山、蚕庙、甲鱼桥等。

九、以植物命名,如松木场、柏子巷、梅花碑、桃园新村、柳营巷、杨梅岭、茶花村、草营巷、荷花池头、桂花弄、莲花峰路、花坞新村、楝树浜、樱桃山、樟树沙、白果树下、槿树坝、桑湾巷等。

十、以矿物命名,如金钱巷、银洞桥、铜佛寺、铁治岭、锡箔兜、石板巷等。

十一、以场站渡坝埠命名,如机场路、体育场路、城站、司马渡巷、新河坝、闸口、茅家埠等。

十二、以道教五行命名,如金衙庄、木场巷、水陆寺巷、火把弄、土桥等。

十三、以方位命名,如东园巷、西牌楼、南星桥、北山路、中河、上仓桥、下兴忠巷、外东山弄、里复兴街、长桥、短浜等。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

南宋初年,金兵步步进逼,宋军节节败退,康王赵构曾先后建行宫于扬州、建康(今南京)、杭州、越州(今绍兴)。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府(今杭州)。

绍兴十一年(1141),一座方圆九里的皇城在凤凰山麓建成,南面正门称丽正门,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北门称和宁门。从和宁门(今万松岭路口)北行,穿朝天门(即鼓楼),经清河坊、官巷口、众安桥、同春坊至观桥,折西经龙兴桥至新庄桥(今凤起路与武林路相交处),为皇帝在每年一、四、七、十月至景灵宫祀祖的街道,时称御街、大街和天街。长一万三千五百尺的御街中心是御道,用三万五千三百块巨幅石板铺成。明代嘉靖后,大街南侧由于居民侵占,官道遂狭。民国时拓宽建路,曾名江墅路,后又以路段之名定地名。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故定名中山路。

杭城的御街,纵跨钱塘、仁和两县。御街的东西两侧,设有大隐、怀庆、市西、太平、清河、吴山、积善、里仁、延定等四十七个坊(旧时居民基层组织之称)。现有的清河坊、太平坊巷、积善坊巷、延定巷、里仁坊巷就是南宋时留传下来的。御街南段,即今日凤山门以北、鼓楼以南是当时中央官署集中地。今大马厂、六部桥一带,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枢密院官署所在地。所谓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其首领为左右仆射或平章事,即执政的宰相;六部是吏部、户部(亦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的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枢密院则为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官长是枢密使,一般由宰相兼任,还设有若干枢密副使。宋高宗时,秦桧和韩世忠、岳飞等分别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今察院前,宋时为左右宰相府所在地。因此,文武官员上朝,都是步行进和宁门入皇宫的,故这一带是杭州都城的政治中心。

御街是南宋时杭城街市最繁华的地方,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交四更,诸寺观庵舍鸣钟,并设专人敲打铁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每月初一、十五或遇节序,则沿门求化斋粮。御街店铺,闻钟而起,卖诸如糕、粥、粉羹之类的早市点心,冬天有五味肉粥、七宝素粥,夏天有义粥、馓子、豆子粥。沿御街各路段,行市又各有特色,如和宁门(今凤山门)红杈子前,买卖细色异品菜蔬、酒醋、时新果子及海鲜。六部前丁香馄饨其味精细佳美。太平坊卖麝香糖、蜜糕,官巷口卖十色沙团,众安桥卖澄沙糕、十色花花糖,通江桥卖雪泡豆儿。天街更有夜市买卖。有的沿街头盘叫卖槽蟹、羊脂韭饼、醉羊蹄;有的担架子卖香辣灌肺、香辣素粉羹、腊肉、姜虾、卤螺羹、羊血汤等。冬月虽有大风雪,但仍有夜市盘卖。

杭城御街,终年买卖昼夜不绝。唯冬至节,各店肆则罢市三天,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杭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南宋时过冬至节极重。市民互相往来,登门贺节,馈赠礼物。朝廷宰臣还要向皇帝行朝贺礼。是日五鼓,大小官员均须衣冠整肃去行宫中朝贺,谓之拜牌。十二月初八,谓腊八,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令,腊是祭祀的意思,传说在史前神农时代就开始了,腊祭要在十二月里举行,故十二月又称腊月。又传说,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寺院僧家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后来,民间每逢腊八也做起腊八粥,相沿成俗。杭城腊八粥始于南宋,煮作讲究,用胡桃、松子、莲子、红枣、芡实、桂圆、荔枝与高档粳米煮成,贻赠亲友。御街北段的法轮寺则向贫民施舍腊八粥。清河坊西隅有条叭腊子巷,民间传说就是有一寺庙在此施腊八粥而得名。

鼓楼以北、众安桥以南,则是杭城商业文化中心,是御街最繁华的地段。据《咸淳临安志》[1]《梦粱录》[2]等书记载,当时主要有药市、花市、灯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鲞(xiǎnɡ)行、布行、水果行、书铺等。文化娱乐场所有中瓦子和北瓦子,尤其是北瓦子,有勾栏十三座。各个地段都有其经营特色。南宋丝绸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直接出售丝绸或半成品的店铺,分布在御街两侧的著名店铺有羊坝头的钮家彩帛铺、三桥街的柴家绒线铺、铁线巷的生绢一红铺和以丝绸作原料的保佑坊孔家头巾铺、水漾桥的戚家颜色铺、官巷口的宋家领抹销金铺、巾子巷的徐家人幞(fú)头铺等近三十家店铺。鼓楼东面的布市巷,其地则为贸布之所。御街西侧四周遍布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的宅第,其消费购买力强,因此设在此地的卖高档品、奢侈品的商铺也较多,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融和坊则是当时最大的珠宝市场,买卖交易以万计数,今高银巷之名也由此而来。珠宝商大部分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国家,以及我国西域等地的回纥民族。而后,珠宝又集中于中河水漾桥东,珠宝巷之名也由此派生。此外,药业、书市则分布在官巷口和弼教坊。寿安坊则是杭州有名的花市,一年四季的花卉从不断档。

从寿安坊(今官巷口)下行至众安桥,自旧岁冬至起至元宵节,设有灯市。灯品极多,有以五色珠为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妆染的羊皮灯、五色蜡纸糊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新安(今歙县、淳安等地)产的无骨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教上元节。在这一天闹花灯,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风俗。杭州元宵之盛,自唐已然,白居易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正月十一夜日》)的诗句。相传,宋代以前灯节只三天,钱王纳土后延长二日。元宵节期间,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挂灯结彩,四十里灯火不绝。晚上,市民倾城而出,上街观游,京城知府也上街游赏,各种舞队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接,形成观灯高潮,直到四更方还。诗人姜白石曾作如下描述:“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按照杭城传统节日,市民一般喜红而忌白,而南宋元夕观灯,都城仕女衣着多尚白色,与天上明月相映,这也是当时特有的风情。

[1] 南宋地方志。宋度宗咸淳时,潜说友撰。该志是南宋地方志中的佳作,为研究临安地方史和宋史的重要史料。

[2] 南宋·吴自牧著。成书于南宋末年,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情况,是研究宋史的宝贵资料。太庙巷边话古今

吴山、紫阳山东南麓,鼓楼湾以南的地带,南宋建都杭州时的中央官署和皇家的府第宫观都分布于此。今之太庙巷、都亭驿桥、牛羊司巷等就是以当时的太庙、都亭驿、牛羊司而得名的。

太庙,即皇帝的家庙。凡京都所在地,历朝帝王都建有家庙,以供奉历代已故皇帝的神主。宋朝的太庙,原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汴京陷落,太庙神主也从汴京迁移至扬州。建炎三年(1129),金军继续南侵,高宗赵构又匆促从扬州过江逃到镇江,继而又从浙江沿海的越州、明州逃到温州,由亲事官背负的太庙神主牌也被送往温州安置。绍兴五年(1135),侍臣上奏高宗,太庙神主宜在国都。经皇帝同意,太庙神牌从温州迁往杭州,并在杭州的紫阳山东麓新建太庙。到了绍定五年(1232),为扩建太庙,四周民居拆迁他处,并将京都粮料院、白马神祠迁出,将太庙扩建到紫阳山边。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太庙分为十三室,每一室祭祀一个已故皇帝的神位。神位两旁还配飨已故文武功臣。依照皇帝先后排列为: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此外,还有理宗、度宗等因元军攻陷杭州而未建。

太庙的朝飨之礼,南宋王朝极为重视。据《梦粱录》援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1]载:太庙以奉神主,一岁五享,朔祭而月荐新。也就是说,每年四孟,即每季的第一个月和冬至,皇帝宗室诸臣前往太庙行朝飨礼。每过三年,皇帝还要亲自主持举行盛大的祭祀礼。此外,新皇帝登基,也要立即朝拜太庙,如孝宗继高宗皇位不久,即恭谒太庙,深得大臣们的称许。

南宋皇朝还在京城杭州另建一座家庙,即位于新庄桥(今武林路与凤起路交叉的西北角)的景灵宫。据《梦粱录》载,景灵宫以奉塑像,岁行四孟飨,主上亲祀之。景灵宫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宫内有三殿,圣祖殿居前,宣祖至徽宗诸帝殿、祖宗诸皇后殿居后。东、西厢墙上配享诸代功臣画像,大门上挂匾《思成》。景灵宫落成后,从温州迎回王室祖宗塑像。后又在韩世忠府第基地上扩建、新建了天庆殿、中殿、后殿、东斋殿、西斋殿、进膳殿、更衣殿、寝殿。还在殿前辟御花园,宫内配道士、内侍、吏卒近三百人,真可谓皇权至上,尽搜民脂民膏。每逢元宵,景灵宫张灯结彩,十六日元宵节落灯。皇帝要在正月十七亲自到景灵宫举行迎春朝飨礼。此日早晨,从驾官僚俱立马于学士院,恭候驾到。登辇出和宁门,前后两行绛烛灯笼,导引驾行经御街向景灵宫进发,后面跟着文武百官数千人的长队。曾有宝谟学士赵师写诗描述当时的盛况:风传御道跸声清,两道纱笼列火城。云护帝尊天未晓,众星环拱极星明。驾近景灵宫,撤去黄盖,方入宫门以表君王虔孝之忱。入宫后,登殿依次自西向东、从前到后,虔恭行礼。礼毕,对宰相以下入殿赐茶,然后过回龙桥,经御街回宫。以后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皇帝去景灵宫行朝飨礼都在上旬举行。“粪土当年万户侯”,经历八百多年沧桑,曾经显赫一时的帝王宫观府第,经过元朝初年蒙古军的浩劫而成为断壁残垣,像景灵宫这样著名的皇家家庙,已无遗址可寻。而太庙巷旁边的太庙也都成了民居。所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杭州旧城改造时,在紫阳山东麓发掘了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太庙遗址,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建筑和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 宋代史学名著。该书是研究宋代特别是南宋的不可缺少的参考书。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路,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1995年,延安路自北向南延伸,河坊街又成为该路自南而北的起点。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清时自东而西称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民国年间称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民国二年(1913),拆除城墙后,东通梅花碑,西连南山路。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中路以东段名河坊街,沥青路面;以西段名竹斋街,为纪念已故商会会长王竹斋而命名,石板间以弹石路面。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统一命名为河坊街,改成沥青路面,街以清河坊得名。

早在五代吴越国时,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条街经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府前街

河坊街的西段——荷花池头至劳动路称府前街。宋时街北是流福坊、文明坊(又名中和坊、净因坊),街南称仁美坊、安阜坊。流福坊得名于流福沟,水口透城外,是从西湖引水进城的五条明沟之一。它西从流福桥(又名闸儿桥)入清波门,沿孝子坊北流至荷花池头,往东穿宣化桥至黄册桥(今劳动路口)北折汇入小西河,往北穿凌云桥、转运桥至杜子桥与西来的另一条明沟——涌金池水相汇,东经金水、会仙二桥入三桥址即清湖河。1999年8月,在拓宽河坊街时,发现一条古河道遗址,就是从清波门流入的流福沟。宣化桥正北,北宋时为净因寺,故此地亦称净因坊。南宋建都杭州后,以凤凰山下州治为行宫,徙州治于清波门北净因寺故基。临安府治徙此后,历百余年建设,至南宋末年,建设日益完备,东临运司河,西抵竹园山,南至流福沟,北邻府学。元时临安府署改为杭州路总管府署,明、清二朝为杭州府治所在。府治东,南宋时设有慈善机构——施药局、慈幼局。明洪武年间,又徙仁和县署、钱塘县署于府署左右两侧。清时,隶属杭州府的府司狱署、府经历署、府照磨署、水利署、理事署等官衙也设置在府署北面。民国初,府署所在地改为陆军同胞社和军事编辑处,后又改为陆军军官子弟小学,尔后易为民居,仅留下府前街、三衙前、旧仁和署等官衙地名。

府治西侧的荷花池头,南宋时就有名。另一说荷花池为明代所浚。清康熙时两次大火,荷花池已无迹可寻,现自北而南形成一条巷弄。民国年间浙江省第一育幼院设在此。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为杭州市人民保育院,现为浙江省气象局所在地。荷花池头北端为原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当代著名书画家潘天寿故居,现改为潘天寿纪念馆。

荷花池头巷西侧为竹园山,隐隐隆起,独趋而北,为吴山一脉。南宋安抚赵与建竹山阁于其上。竹园山俗称狗儿山,盖勾山之讹。清雍正进士、通政使陈兆仑曾居于此,自号勾山,其屋名“勾山樵舍”。其孙女陈端生是清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其作品《再生缘》前十七卷就是在此写成的。现院内勾山犹存,小山上那座青砖楼台,已非当年旧物了,今称勾山里。

杭州府署前跨流福沟的宜化桥,又称州桥。宋时称懊来桥,谓好讼者与作恶而被刑者至此皆有悔心也。此桥至清代时尚存。与府署相对为仁美坊,南宋时,临安府判东厅、北厅、南厅等三通判衙设此。其西侧北与荷花池头相对为孝子坊,别名周孝子弄。相传南宋初,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奉周之遗像避金兵之乱,来杭居此,他片刻不离祖像,并在清波门城外立周敦颐祠,人称孝子,坊以此得名。今孝子坊是流福沟的遗址。与仁美坊相邻的是安阜坊,又称近民坊,坊东有水沟巷,民间相传是流福沟的支流。沟上横铺石板。今已改建成沥青路面双向两车道,为从河坊街南通四宜亭的通道。水沟巷南接清波街,1981年由原来和清波门直街的清波桥合并而成。

清波街西南为铁冶岭,宋名丰宁坊,宋景献太子府设此。元代杨维桢居此,自号铁崖。铁冶岭现更名为铁冶岭路。司前街

河坊街中西段,劳动路东至华光路口为司前街,街北自西往东为中和坊(一部分)、天井坊、泰和坊,街南为丰和坊、怀庆坊。

司前街西段曾名外龙舌嘴,因此地处宝月、蛾眉两山交界处,蜿蜒如青龙吐舌,故有此名。外龙舌嘴的一部又称学院前,因清学政署设此。此地明代为杭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八年(1375)又改为浙江都指挥使司,并徙杭州前卫指挥使司于都指挥司大门之左,徙杭州右卫指挥使司于大门之右,清改设学政署。民国年间,在此设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今为杭州四中。此地古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东都司卫,西都司卫等地名。天井坊之东,南宋初设殿司寨,寻改安抚司治,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此建秘书省。其建筑有右文殿、秘阁、国史实录院著作庭、汗青轩、《日历会要》库、经史诸子书籍库等。其中秘阁专门保存历代帝王诗画、古器和宋朝皇帝的诏书、图籍等,是南宋皇朝文史、档案、图书的机构。元至元年间,置江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中书省治从扬州迁至杭州,省署即设在宋秘书省旧址,并将北面的开元宫并入。开元宫原为宋宁宗之潜邸,故此地又称万岁巷。后改为江浙行中书省。明改置为浙江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参政、参议等。其下属的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广济库等官衙,均设在布政使司署衙内。清仍之。其南面的街称旬宣街、司前街。民国以后,大部分改为民居,仅留下旧藩署、藩署前、理问所、东公廨、西公廨等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市公安局设此。20世纪90年代后,东都司卫、西公廨等巷弄已拆除,成为延安路的一部分。

司前街之南侧,宋时为丰和坊、怀庆坊,坐落吴山北麓缓坡,居民甚稠,有大螺蛳山,小螺蛳山、塔儿头、花牌楼、四宜路、四宜亭等巷弄。花牌楼巷内,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于此。四宜亭是登吴山通道之一,石级多而陡,有亭曰“步步高”,在此亭观赏风景,四时皆宜,四方皆宜,四宜路就此得名。今四宜路西南段与北来的水沟巷合并,定名四宜路。其东北段和其他巷弄的居民点全部拆迁,于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建成吴山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是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为吴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从延安路向南望吴山,映入眼帘的是石壁上由我国当代书法家费新我手书“吴山天风”四个遒劲的大字,其西是宽阔草坪。再往前,随着山体起伏,布有飞泉叠瀑、音乐喷泉,以及由数万簇鲜花组成的各种造型别致的花坛,成为吴山脚下一个新的亮点。

在吴山广场西南的山上,一座高41米,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的七层仿古建筑城隍阁,于1999年建成,2000年春节正式开放。登上城隍阁,北览杭州市中心,车水马龙,老街区焕发勃勃生机;西眺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南瞰钱塘江,数座大桥飞架江上,桥上铁龙奔驰,桥下江潮澎湃;东顾滨江新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真如明人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清河坊·大井巷

清河坊西起华光路,南至鼓楼,北至高银巷,东达中河新宫桥。此地乃河坊街与中山中路的交叉点,是河坊街商业中心地段。南宋时,谋害岳飞的张俊封清河郡王,其宅在清河坊西之太平巷,因而得名。此地在南宋时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昼夜不绝。华光巷自西而东,街北为德化坊、后市街、南新街、清河坊(跨河坊街南北)、融和坊,街南为安荣坊、大隐坊、康裕坊、清平坊(跨街南北)。华光巷,宋时名新房郎巷。明代,因巷内有华光庙,故更名为华光巷。今改为华光路。其东为太平巷,南宋张俊[1]宅在此。再东为后市街,它与东面的御街南北并行,古有“前朝后市”之谓,故称后市街,自南宋沿用至今。这一带宋时为皇后府第集中地。据《梦粱录》卷十载述:有昭慈圣献孟太后(哲宗皇后)宅、慈懿李皇后(光宗皇后)宅和度宗全皇后宅等。清河坊位于御街与河坊街交叉地带,街市极其繁华。南宋时有顾家彩帛铺、蒋检阅茶汤铺等名店,还有张俊开设的太平楼及三元楼等著名酒楼。与清河坊毗邻的融和坊,俗称灌肺巷,是南宋著名的珠子市场,买卖动辄以万贯计,故后人称它为高银巷。在御街以东、中河新宫桥西,有小河自北而南经金波桥折东,沿河坊街北侧10米,穿熙春、清泠、钟公等桥于新宫桥西北汇入中河。此乃河坊街东段的一段河流。民国二十五年(1936),填河废桥,而在其上筑菜场,两河遂隔绝。钟公桥,本名宝剑营,亦作抱剑营,乃五代吴越国钱王屯军之地。其北为扇子巷,因巷内多扇店,故名。钟公桥西为清泠桥,其北是柳翠井巷,亦为吴越抱剑营故址。南宋时名妓柳翠住此,柳尝开一井,遂有此巷名。清泠桥之西曰熙春桥,南宋时有熙春楼,系当时名酒楼,熙春瓦子亦设此。现为熙春弄。熙春桥之西为金波桥,旧有金波禅院,桥以此得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小河全被填塞,改名光复路。此桥为光复路口。与华光巷南北相对的是安荣坊,南宋国史馆设此。今称安荣巷。巷内有一古井,虽已填塞,但井口围石上刻有“安荣”二字,字迹可辨,可能是南宋安荣古井。今安荣巷被拆。安荣坊之东为大隐坊,因北宋徽宗朝的隐士徐奭居此,皇帝曾多次征辟,不出,故名。自明代后,此地夹道环山植树,绿荫叠翠,故改名环翠楼。安荣巷西南有管米山、粮道山等街巷,是通向金地山的主要通道。金地山昔建有城隍庙,今为茗香楼,即为庙的故址。与后市街相对的是吴山坊。东南通鼓楼。因坊内有大井,俗称大井巷。

大井巷位于吴山东北麓,南起中山中路南端鼓楼边,北至河坊街与后市街相对,原为石板弹石路,即中间为排水暗沟上铺石板,两旁弹石路面略高于石板路面,呈倒弓形。20世纪50年代整治城区街巷时,建成弹石路,下埋沟管,中间路面也随之抬高。1963年改建成煤屑水泥路,1965年沥青表面处理路面,1977年路面用灌入式沥青加层,并改石条平石为水泥混凝土预制平石,全长270米,路宽5米。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泓深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南宋淳祐七年(1247),临安大旱,城井皆涸,独此井日下万绠(ɡěnɡ),不盈不减,都人神之。安抚赵与在井旁立祠保护。明洪武初,参政徐本立石,刻“吴山第一泉”五字。背面记述此井在南宋淳祐年间大旱利民之事,今碑已废,五眼井尚存。巷内原有朱养心膏药店、张小泉剪刀(近记)店、王老娘木梳店,均有数百年历史。此外有胡庆余堂药店、保大参行等。今胡庆余堂和朱养心膏药店尚存。胡庆余堂是杭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商店建筑,体现晚清时江南建筑风格,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店内设有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名中医诊疗室和胡庆余堂药膳等。

大井巷东为康裕坊,南宋时在此设有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有“天子耳目之官”的称号。下设朝堂及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大院,官职设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御史台之西,南宋东西八作司设此。八作乃泥作、桐油作、赤白作、竹作、砖作、瓦作、石作、井作,隶属于将作监(专司京师内外营造修理),八作司司员住此。后讹为蚆(bā)蜡子巷,巷内有明嘉靖时抗倭英雄戚继光祠。在御街东与柳翠井巷南北相对为打铜巷、布市巷,建中河路时被拆除。

清末民初,河坊街与中山中路交叉的四拐角,杭州民间统称清河坊,已经形成一条很有特色的古街风貌。清河坊西南角除胡庆余堂、保大参行、朱养心膏药店外,还有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中药店,还有以经营杭州特产为主的店不少,如宓大昌烟店、大盛烟行、张小泉剪刀(近记)店、孔风春香粉店、张允升百货店(经营杭线)、舒莲记扇庄、翁隆盛茶叶店,以及万隆火腿店、羊汤饭店、状元馆面馆、方裕和南货店、颐香斋茶食店等。2000年4月,杭州市政府为丰富文化名城内涵,决定将清河坊列为历史街区,加以保护和改造。其范围是华光巷(现改为华光路)以东,高银巷以南,鼓楼、城隍山以北,中河路以西,总面积为13.66公顷。其保护与改造工程思路是以鼓楼为标志,以吴山城隍阁为背景,以吴山广场为依托,按照历史文化名城要求,保护这一地区的历史文脉,使之成为一条清末民初的古街、古井风貌的步行街。新宫桥

新宫桥是河坊街穿过中河的桥,桥东是河坊街的东段。南宋为新开坊,清时称宗阳宫街,亦称新宫桥直街。此地原为南宋德寿宫一部分,度宗咸淳年间,以其中一部新建道宫,名宗阳宫,俗称新宫,路称宗阳宫街、新宫桥直街,桥亦以新宫名之。元以后渐成民居。桥东北沿河,名新宫桥河下,南沿河名靴儿河下,昔时,此地多靴鞋店,故名。宋时枢密院曾设于此。相传施全刺秦之事即发生在此。后人为纪念施全分别在望仙桥西堍的十五奎巷、众安桥等地立庙纪念。现新宫桥河下、靴儿河下已并入中河路,新宫桥东北的信余里多层楼房鳞次栉比,石油大厦、新宫桥大酒店等高层大厦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河坊街东端有吉祥巷,自宋至清均名夹墙巷,因在宋时,为德寿宫墙和城墙之间的一条曲巷,清咸丰、同治后易名吉祥巷。今为直吉祥巷和横吉祥巷。河坊街东端横吉祥巷至建国南路称断河头,旧为茅山河,自宋孝宗建德寿宫后,河至此而断,故名。随着路面拓宽,断河头已成为河坊街的延伸段。

[1] 张俊(1086—1154),南宋初大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