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1:01:01

点击下载

作者:赵智强,赵延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试读:

前言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依据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中医学是可以辨证并治疗的,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早在16年前,据恶性肿瘤致病的剧烈性与发病后的难治性,笔者曾整理并发表了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癌毒学说。随着癌毒学说的研究与发展,其已可以解释恶性肿瘤的部分临床特点,如起病隐匿、致病剧烈、易伤正气、侵袭走注等,但这还远不是恶性肿瘤中医病机的全部。如何建立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体系,以进一步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临床医师与研究者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首先是辨证体系的构建。其必须以病机认识为基础,因此就需有一个基于恶性肿瘤病理生理的中医病机认识。只有基于此基础之上的辨证体系,对临床才有指导价值。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因子、多步骤的漫长生物学过程。正常细胞经癌因子启动、促癌因子作用、细胞遗传物质改变使基因表达失控,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逐步形成恶性细胞。对于这个过程,中医认为是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亏虚、高年体衰等多种因素导致正气亏耗,酿生癌毒所引起。

恶变的细胞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进而形成瘤体。中医学认为,癌毒一旦滋生,则可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而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迅速增大,形成肿块。

癌肿可累及正常器官,导致相应器官功能的异常或衰竭。中医认为是癌瘤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如癌瘤蕴肺,则肺失宣肃,症见干咳、胸闷等;癌瘤滞胃,则胃失纳降,症见纳少、欲吐等;脑瘤阻滞窍机,则神明失用,出现神志昏蒙、头痛抽掣等。

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通常由局部浸润、种殖转移、淋巴转移和血液循环播散而实现。中医学将其中局部浸润称之为“侵袭”,将其种殖转移、淋巴转移和血液循环播散等称之为“走注”。

肿瘤后期可因恶病质而导致生命终结。中医可认为,癌瘤一旦形成,则掠夺水谷精微、阴血津液以自养,使机体因失养而虚弱,因虚弱而步入损途,终至衰竭而亡。

综上,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路线应是有了,即多种因素作用导致正气亏耗,酿生癌毒。癌毒一旦滋生,则搏结痰瘀,形成局部肿块;癌瘤阻滞气机,则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进而耗伤气血津液,终使机体步入损途。

这几乎已能解释各种不同癌肿的具体病机。在疾病之初,不同癌肿均有癌毒滋生、搏结痰瘀,形成瘤体;病至中期,因癌瘤所着脏腑病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机能失调,这对不同的癌肿而言,是有显著区别的;后期癌邪伤正,多以气阴不足为主,也是不同癌病所共有的,但不同癌病的侵袭与走注方位是有区别的。

由此,建立相应病机与辨证体系已无大问题。那么,治疗体系呢?

根据基本病机路线,具体治疗所涉及的治法应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则抗癌解毒,以绝其根本;二则化痰软坚、逐瘀散结,以消其局部肿块;三则调理脏腑功能,以顾其兼症;四则培益气、血、阴、阳,以复体虚。这大概可以构成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路径与框架。以上除抗癌解毒外,其余三方面治疗内容在传统中医治法中已有实质内涵,包括适应病证、代表方或药物等。而在探讨抗癌解毒的具体内涵时,还是遇到了头痛的问题,因为注有“抗癌解毒”功效的中药在中医历代典籍中未见记载。

究竟有无抗癌解毒中药呢?如何发现、判定中药的抗癌解毒功效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借助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此问题是可行的,因为已有大量具有抗肿瘤生物效应的中药经过实验药理学研究被发现,这些被药理实验证实的、临床行之有效的具有抗肿瘤生物效用的中药是具有抗癌解毒功效的,如漏芦、白花蛇舌草、菝葜、莪术、石打穿、山慈菇、猫爪草、肿节风等。由于癌毒学说的创立及抗癌解毒中药的发现,抗癌解毒的实质内涵也已被赋予,这为治疗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探索之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同仁悉心教正,以便提高。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研究生弟子张博、何若瑜、张倩、王娟、黄淑霞、卢友琪、孙玲、韦堂军等参与了病案的整理与录入工作。在此,谨表谢意!赵智强2014年8月上篇总论第一章癌病文献溯源

一些癌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与预防等在中医古籍中是有记载的,而至今这些记载对中医辨治恶性肿瘤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症情描述《素问·玉机真脏论》有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十月之内死。”其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文中明确指出本病预后不良。又云:“寒气客于肠外……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此似是对腹部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论述。

宋书《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较早地对癌病做了形象地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隋代巢元方提到“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此症状描述与恶性淋巴瘤相近。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论痔漏》中有“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的记载,该病证的症状描述与直肠癌基本相符。二、病因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外邪、七情、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及老年体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很重视内因,特别是精神因素、体虚不足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在发病中的意义。

1.外邪因素

中医文献指出,癌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认为人体被外邪所侵,易积久成病。外感寒邪可因机体血脉凝滞,经脉不通,久久而病,且寒邪每多为积聚之始,正如《内经》所谓“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气客于肠外……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外感寒邪损伤机体阳气,肌肤骨节失于温煦,大肉坚凝,久而固着。《灵枢·百病始生》云:“寒气上入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后世医家亦遵《内经》,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初由寒气瘀血痰沫,交结于肓膜,久而盘踞坚牢,至元气日削,盘踞日深。”《灵枢·九针论》所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即提出了外邪“八风”停留在经络之中可成瘤病之观点。

除了寒邪致积之外,尚有风、湿、热互作者,如“脑湿,谓头上忽生肉如角,乃湿气蕴蒸冲击所生也”“黑痣者,风邪搏于血气,变化生也”“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气相搏结成核生颈边,又遇风寒所折,遂不消不溃”。隋代巢元方认为:“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明朝李梴又云:“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为肿者,其自肌肉肿起,按之实软,名曰肉瘤。”

2.饮食因素《内经》时代早就认识到内伤饮食乃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饮食精微有赖脾胃消磨,使水精四布,脏腑经络才得以生化润泽。若肠胃有伤,中州失固,升降失常,则水谷不化,精微反成痰沫,留着某处,即生有形之积。《医碥》认为:“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济生方》云:“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景岳全书》谓:“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证因脉治》承《灵枢·百病始生》之说:“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济生续方》谓:“饮食过度,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但可因所食不同而分别致病,所谓:“食积、酒肉积、水积、涎积、血积、气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具体如《医宗金鉴·茧唇》之“脾胃积火”、《外科正宗》之“因食煎炒,过餐炙煿……留注于唇”,多可致茧唇(唇癌);《医学统旨》谓“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噎膈反胃”“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

3.精神因素

古代医家认为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因素有关,如《内经》认为噎膈是“暴忧之病”;《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情志失调可影响机体脏腑气机,进而影响津液布化,致津停液聚,痰血郁结,日久而成积聚不得消散,所谓“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

此类病因多导致噎膈与妇人癥瘕,《医学津梁》认为“忧郁不升,思虑太过,急怒不伸,惊恐变故,以致血气并结于上焦,而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而气结……臆而生痰,久者痰结块胶于上焦”;《景岳全书》有“噎膈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而成”之论述。即噎膈病多是气机郁滞,经脉阻隔,积块痼结,所致上下不通,最后食管窄缩,饮食难进。正如医家张锡纯所谓:“夫此时贲门已缩如藕孔,又加逆气痰涎以壅塞其间,又焉能受饮食以下达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膈食方》)

情志所伤致病,郁而成积,每多为肝经、冲脉、任脉循行之处,如乳癖、乳岩、带下、癥瘕等。正如《医学正传》所言:“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之中年妇女。”朱丹溪指出“忧恚郁闷,晰晰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不得出,以生乳癌”“憔不得于夫者,有之妇以夫为天,失于所天,乃生乳岩”。古代医家对乳岩病因阐述颇为详尽,如《外科正宗》所言“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有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疲惫,聚结成核”、《妇人大全良方》所言“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等。

4.体质与年龄因素

机体的体质状况和年龄因素对肿瘤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积聚》中有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徐春圃也指出:“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至于膈噎。”

此外,中医学还指出,年龄愈大,癌的发病率愈高。明代申斗垣在《外科启玄·论癌发》中云:“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赵养葵在论噎膈时说:“惟男子高年者有之。”张景岳指出:“少年少见此症,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

5.多因致病

中医学认为癥瘕积聚不是单一因素所为,而是机体内外多因素所致。同时,历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此类疾病有较长的发展过程,非旦夕而作,所谓“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芳夕”。在此过程中,脏腑功能状况往往是发病的主要方面,如《内经》所云:“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前人多认为外邪、饮食、情志多复合致病。《医学正传·积聚》云:“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李用粹对内因概括得尤为明晰:“积之始生,因起居不时,忧恚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结于腹中,或因内伤外感气郁误补而致。”

清代何梦瑶概括了外感与内伤所致积聚,《医碥·积聚》云:“外感内伤,皆足以郁滞其气血痰液,以成积聚,而在妇人尤甚,以妇人经产血行,或食生冷,或感风寒,且多恚怒忧郁,易致瘀滞也。”三、病机

本病多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的基础上,由邪气乘袭,气机受阻,经络瘀塞所致。如隋代巢元方认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明代陈实功认为:“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医宗金鉴》谓失荣证由“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医碥》指出:“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医学统旨》云:“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医学津梁》谓:“忧郁不升,思虑太过,急怒不伸,惊恐变故,以致气血并结于上焦,而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而气结……臆而生痰,久者痰结块胶于上焦。”《证因脉治》认为:“盛食多饮,起居过度,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云:“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而有块。”四、预后

后世医家俞震在表述其难治性时有云“风、劳、鼓、膈四大恶病,而噎膈尤恶,十有九死”,明确指出相当于西医学食管癌或贲门癌的噎膈不同于一般的疑难病。徐大椿、高士宗也分别有“膈病乃胃口枯槁之症,百无一治”“患此病者,百无一生”之论述,明确指出癌病的预后多不良。五、治疗

中医医籍关于癌病的论述较多,有内治与外治、单方与复方、药物与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与手段。由于条件所限,少有专门著述,而散见于“癥瘕”“瘿瘤”“积聚”“血证”“虚劳”等病证中。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积聚》就有“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日攻,日消,日散,日补,四者而已”“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的记载。唐代《晋书》中记的“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是我国手术治疗癌瘤的最早记载。

内科辨治本病无非扶正与祛邪,具体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辨证祛邪

癥块乃有形之积,多由痰湿死血阻塞脏腑经络。因此,中医学重视祛除病邪在癌病治疗中的作用,即“邪去则正安”。正如张子和所言:“若先论攻其邪,邪去则元气自复。”张景岳亦谓:“凡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但治疗中,亦需辨证处之,即《类证治裁·积聚论治》所谓:“积初属寒,宜辛温消导……久则为热,宜辛寒推荡。”因此,本病的治疗应在区别病因与阴阳属性之后,再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即如《脉因证治·积聚》所谓:“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按之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以所喜者诱之。”

2.攻邪兼扶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积聚所在之处,正气无有不伤者。故治疗应在削克癥瘕积块时关注正气强弱,同时尚需兼护脾胃,中州得保,脾胃运转之时方可任劫药之攻伐。《内经》云:“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医学心悟》在论述积聚治法时指出,其治疗当依据邪正消长,分为初、中、末三法论治。此观点极具临床指导意义,即“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积聚日久,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住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导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此即告诫医家对于中虚脾弱的积聚患者,攻邪散结之药宜适当避减,可以养正为先,或补中有攻,以补为主,待正气得以复常,再以克伐之剂,其间消补进退,当遵循“所中在命,不在乎病”。

3.养正以除积

关于癌肿之病,张洁古曾指出“壮人无积,惟虚人则有之”,《万病回春》中也强调“虚弱者死,实强者痊”。因此,对于柔弱的积聚患者,不可贪功而冒进猛悍之药,当用辅助正气以消除积聚的治疗方法缓缓图治。正如《张氏医通》所云:“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而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因此,对于阴阳气血俱虚者,当以扶正以助积块的消散,不能滥用破血消痰软坚之味,一味攻邪消积,癌瘤或可暂消一时,但正气业已消亡殆尽,神去机息,命当难全。第二章癌病的发病机理一、病机要素

中医对癌肿发病机理的认识与论述应基于西医学对恶性肿瘤病理生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是客观而准确的。中医病机与西医学病理生理的关系似可进行以下类推:

1.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多因子、多步骤、复杂而漫长的生物学过程。正常细胞经癌因子启动、促癌因子作用、细胞遗传物质改变,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基因发生突变、缺失与扩增,使基因表达失控,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渐成恶性细胞。对这一过程的中医学认识是:在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腑亏虚、高年体衰等多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正气亏耗,邪气深伏久滞,其致病之性愈益强甚,酿成癌毒。

2.恶性肿瘤常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经检查被确诊,而此时大多已是3中晚期。从西医学角度来看,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并增殖为1cm的肿块约需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因此,癌毒初生之时,多深伏于脏腑,潜藏于经髓,隐匿难察,至病情显露,已是膏肓之疾。

3.恶变的细胞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同时还产生新的、分化更差、恶性程度更高、繁殖更快、更适应环境的细胞群,进而形成瘤体。中医认为:癌毒一旦滋生,则搏结痰瘀,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形成肿块,或软、或硬,甚至坚硬如岩。瘤体狂夺精微以自养,致使瘤体迅速增长。

4.由于癌肿所在病位不同,可累及正常器官,影响其功能,导致器官功能的异常或衰竭,引起空腔脏器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梗阻。中医学认为,此为癌瘤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异常。

5.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通常由局部浸润、种殖转移、淋巴转移和血液循环播散而实现。中医学将其中局部浸润称之为“侵袭”,将其中种殖转移、淋巴转移和血液循环播散等称之为“走注”。

6.后期可因恶病质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机体死亡。中医学认为,癌瘤阻滞经络气血,机体脏腑功能因癌瘤而失调,而癌瘤又掠夺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以自养,使机体因失养而虚弱。五脏六腑失却气血津液濡润易导致机能低下或失调。五脏之衰,终致大骨枯槁、大肉下陷、发枯神惫之恶候。二、癌病发病的基本过程

1.初期(1)癌毒滋生、深藏潜伏:癌病的病理过程虽异常复杂,但总由癌毒的滋生与留驻为先。外邪、七情、饮食、脏腑功能失调及年老体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致正气亏耗、邪气深伏久滞,其致病之性愈甚,酿成癌毒。

中医学强调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意义,说明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各脏腑功能在肿瘤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先辈们还发现年龄在肿瘤发病中的意义,即年龄愈大,癌的发病率愈高。(2)搏结痰瘀、形成瘤体: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血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形成肿块,或软、或硬,甚至坚硬如岩。

2.中期(1)狂夺精微、瘤体胀大:瘤体形成,更加阻碍经络气血津液的运行,致使癌毒不断搏结痰瘀,加之癌瘤又狂夺水谷精微以自养,致使瘤体迅速增大。(2)阻滞气机、内扰脏腑:机体因失养而迅速衰弱,脏腑功能因癌毒内扰而失调,经络因瘤体阻隔而不通,故诸症叠起。相应脏腑功能的失调总与癌瘤留着病位有关,如癌毒蕴肺,肺管狭窄,失于宣降,则易引发咳嗽、胸闷、胸痛;癌毒壅塞胃脘,则脘部不适,纳少痞满,触之时或疼痛;癌毒流聚于局部,滞于经络筋骨,阻滞气机,则局部出现肿块、胀而疼痛等。

3.晚期(1)猖狂伤体、走注侵袭:脏腑因癌毒扰袭而失调,因经络阻隔而失濡养,故机体损伤日渐加重,而癌毒走注侵袭是其主要致病特点之一,癌毒随气血运行而走注弥散,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复发转移。西医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液及淋巴循环、邻近器官种植等途径转移他脏。中晚期患者常合并淋巴结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癌,如大肠癌、胃癌,癌毒常走注至肝;肺癌之癌毒常侵袭脑或骨。癌毒的广泛侵袭可致多脏腑受损,病情加剧。(2)耗伤正气、终入损途:癌邪一旦伤人,则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虽体质强健者,也难免病情恶化。癌毒伤正,首伤阴血,机体脏腑因阴血亏虚难能滋养而功能日渐低下,故癌毒之所伤正者,大多以气阴不足为主。一方面,癌毒因机体正气监察不力、不能及时剔除而产生,在机体抗御与约束无能时搏结痰瘀而迅速增大;另一方面,癌瘤一旦形成,则阻滞脏腑经络气血,机体功能因此而失调,癌瘤掠夺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以自养,又使机体因失养而虚弱。正气亏虚,无力制约癌毒,癌毒愈强,愈耗伤正气,且癌毒走注,随气血而弥散,如此反复,终陷毒猖正损、难以回复之恶境。

从正邪关系而言,本病始终处在正难胜邪、由实转虚的动态胶着变化中。从某种角度而言,正虚而邪恋不解,或邪损正气、机体失调是疾病缠绵难愈与恶化的关键所在。三、不同癌病的具体病机及病位

1.脑瘤

多因癌毒蕴结脑府,搏结痰瘀,格阻脑络,清阳失用所致,故见头痛、视差、机体活动欠利等;巅顶之上,惟风可到,邪处高位,易引动肝风,风阳上旋,扰乱清空,可伴见眩晕、呕吐等;肾主骨生髓,髓之膨大为脑,脑海足则脊髓充。然癌毒滞着日久,吮吸脑质以自养,久则脑减髓消,肾精日渐空虚,故见神疲、思维能力下降,目花视糊,反应迟钝等。病位以脑为主,涉及肝、心、肾等。

2.鼻咽癌

多由癌毒滞着鼻咽肌膜,热毒壅盛、搏结痰瘀,阻隔经络气血,而为癌瘤。症见鼻咽不利、疼痛仄塞、鼻衄声嘶等;病至中晚期,癌毒伤正,津气亏耗,机体失调、衰弱,可见形体日瘦,面萎无华等。若癌毒旁袭,可见耳后皮下结肿有块;若下侵入肺,则胸痛、咳嗽;若走注入脑,则见头痛、视差、眩晕、机体偏瘫等。病位以鼻、咽、喉为主,涉及肺、脑、心等。

3.肺癌

多由烟毒内薰、或邪毒侵肺等伤及正气,致使正气难以御邪,邪毒久滞,日久酿成癌毒。癌毒阻隔经络气血,气滞津凝,痰阻血瘀,成为癌瘤,留于肺叶,日渐增大,导致肺气失降而出现咳嗽;阻滞气机则胸闷且痛;损伤肺络则咯血;肺气壅滞而不能布津,津凝成痰,故见喘促、咳痰;癌毒鸱张,阴液枯竭,虚热内扰,则低热绵绵;癌瘤夺精微以自养,则形体日瘦。病至中晚期,津气亏耗,机体机能愈益失调、衰弱,癌毒走注,随气血而弥散,若走注入脑,则为头痛、眩晕、昏愦;走注入骨,则肢体剧痛,活动不利;外侵肺膜,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旁袭则右锁骨上出现痰核,终致面萎虚浮、大骨枯槁、大肉尽脱、声低息微、神志衰惫、咯血闷仄、喘脱昏厥之恶候。病位以肺为主,涉及心、脑、骨等。

4.肝癌与胆囊癌

癌毒阻隔经络气血,气滞血阻,血液瘀结,成为积聚,留于胁下,日渐增大。肝胆失疏,脾运艰难,水湿停留大腹,发为鼓胀;瘀阻水停,日久蕴热,湿热相蒸,外溢肌肤,则为黄疸;肝为藏血之脏,邪居肝位,易得阴血而自养,故癌肿增长尤速,肝之藏血失职,加之癌毒内扰营血,迫血妄行,脾虚失其统摄,则皮肤赤缕隐隐,吐血与衄血时作;日久耗伤气阴,则形体消瘦,体乏无力等。病位以肝、胆为主,涉及脾、胃。

5.食道癌

本病早期多为癌毒滋生,滞留脘管,肝郁气滞,表现为胸膈痞满,吞咽欠畅;中期则以癌毒搏结痰瘀、通降失司为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进行性吞咽梗阻,剑下或可触及肿块,饮食难下等;晚期表现为癌毒伤正、气阴不足,表现为食入格拒不下,形体消瘦,皮肤干枯等。癌毒旁袭,可致右锁骨上痰核、咽喉不利、声嘶等;压迫肺管,可现喘促等。病位以脘管为主,涉及肝、胃。

6.胃癌

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标实为癌毒、气结、痰湿、血瘀、火热等,本虚以脾气虚弱为主。早期癌毒滞于胃脘,阻滞气机,胃失纳降,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痞胀噫气、嗳腐吞酸、口中多痰、甚或吐出咖啡色物等;病至中期,癌毒阻隔经络,搏结痰瘀,脘部尚可触及坚硬肿块,疼痛,纳谷锐减;病至晚期,癌毒伤及气阴、精血与阳气,且走注至肝、胰、脾、肠、脑等,可见相关部位出现肿块、黄疸、腹痛、便血、腹胀、便秘、锁骨上痰核、头痛、眩晕等。病位以胃为主,涉及肝、脾等。

7.胰腺癌

早期癌毒阻滞,瘀毒互结,肝失疏泄,脾失转输,症见左上腹胀痛,纳谷量减;中期则肝脾两伤,土败木贼,脾运不及,气不化水,水湿留蓄,日久蕴热,湿热互结,腑气不调,症见腹痛、纳少、黄疸、腹水、便秘等;日久伤及气血阴津,机体失养,症见形瘦、体倦、神疲、面色晦暗、肤槁等。病位以肝、脾为主,涉及胃。

8.结肠癌、直肠癌

早中期多系癌毒蕴结肠腑,以致湿毒瘀滞,腑气不利,临床可见腹痛腹泻、便夹脓血、大便形态改变、排便困难、腹部扪及包块等;后期耗伤气阴,甚或伤及阴血与阳气,症见形瘦体、气短乏力、面苍无华、畏寒肢冷等。肠癌之癌毒常走注侵及肺、脑、肝、膀胱、子宫等。病位以大肠为主,涉及脾、胃、肝、肾。

9.膀胱癌

多系癌毒蕴结下焦,与痰瘀交杂,膀胱气化不利所为,表现为小溲频数、或滴沥不畅,或有尿血,或小腹胀痛,尿液潴留等。后期伤及正气,伴见气短、体乏、神疲、形瘦等。病位以膀胱为主,涉及肾等。

10.乳癌、宫颈癌与卵巢癌

多与癌毒蕴结足厥阴肝经有关,以致肝经郁滞,痰瘀痹阻,形成癌瘤,或在胸胁而为乳癌,或在少腹而为卵巢癌,或在阴处而为宫颈癌。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有形,或胀或痛,或下身阴户不规则出血等;病至中晚期,则损伤正气,而伴见体乏、形瘦、面槁、纳少、便溏等。此外,癌毒走注侵袭不同可出现相应部位病损,如乳癌之癌毒常走注入肺、脑、骨等。病位以肝为主,涉及脾、肾。

11.白血病

多因癌毒滋生于血分,蕴结化热,故起病低热或高热;热毒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出血、吐血、皮下瘀斑;癌毒滞着,津液输布受阻,津凝成痰,血滞为瘀,癌毒与之搏结,则周身痰核肿块满布;癌毒随血循而行,无处不至,癌毒入脑,则头痛恶心、视糊肢瘫、昏迷等;若入骨骼,则骨痛,胸骨下端压痛;伤肝则胁下积肿,日渐增大;袭肺则胸膈仄闷,气急、胸痛、悬饮等;病至晚期,耗伤阴血与正气,症见面色少华、乏力消瘦、纳谷量少等精血亏乏与脾胃虚损的表现。

12.恶性淋巴瘤

本病多在内虚的基础上,或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积而成块而致;或因六淫、伤食等,引起脏腑经络失调,邪毒郁结积聚,酿湿生痰,阻遏经络,血行不畅,致使机体痰阻、气滞、血瘀、毒蓄等结聚成块,症见颈、腋及腹股沟等处痰核累累,推之不移,经久不消,或胁下有癥积,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或涩等。日久伤正,阴阳气血亏虚,症见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等脾肾俱败的表现。

综上,不同癌肿,病之初大致相同,为癌毒滋生,搏结痰瘀,形成瘤体;病至中期,则因癌瘤所着脏腑病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机能失调,各有异同,差异较大;后期癌邪伤正,多以气阴不足为主,癌毒的侵袭与走注因病种不同而各不一致。第三章不同癌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一、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是不明显的,不同系统与不同脏器的恶性肿瘤,其症状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出现以下情况应予高度警惕:(1)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尤其是伴有白细胞明显升高、贫血、出血等。(2)在无明显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情况下,体重不断下降,营养状况越来越差,呈进行性消瘦者。(3)在饮食正常又无明显失血的情况下,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进行性贫血症状;身体任何部位(如乳房、颈部或腹部)出现肿块,或逐渐增大者。(4)身体任何部位(如舌头、口腔、皮肤等处)没有创伤而出现溃疡,特别是溃疡经久不愈者。(5)中年以上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分泌物增多者。(6)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烧灼样疼痛、有异物感或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畅者。(7)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带血者。(8)长期消化不良、逐渐加重的食欲不振、原有的规律性上腹疼痛近来规律失常者。(9)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者。(10)鼻衄、鼻塞、单侧头痛伴见视物不清、双影者。(11)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者。(12)无痛性血尿患者。(13)不伴疼痛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患者。

2.中晚期表现

虽然肿瘤种类繁多,诱发因素各异,所处病位与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有异,但仔细辨察,各类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证候辨析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表现为局部出现有形之结、脏腑功能失调及全身虚损衰竭。(1)有形之结:表现为局部肿块,或软、或硬,甚至坚硬如岩,留于体内,或附着体表,触之有形,推之不移等。(2)脏腑功能失调:癌瘤阻滞,扰乱气机,因所着病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脏腑机能失调表现。以脑胶质瘤与肝癌为例。脑胶质瘤常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抽搐、肢体偏瘫、感觉或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甚则昏迷等。其脑部有形之结是其主要辨治依据之一(头颅CT或核磁共振等可明确诊断),而其余临床表现则为脑腑的失调与衰竭。又如肝癌,其肝脏部位有形之结仍是其主要辨治依据之一(肝脏B超查见实质包块与结节等),而胁痛、胁下癥块坚硬、触痛、表面高低不平,以及纳差、呕吐、腹胀、黄疸、腹水、舌质暗红绛紫、有瘀斑瘀点等,均为肝经病变与失调的主要表现。(3)全身虚损衰竭:临床表现为机体机能低下或失调,病变脏腑诸症蜂起,肺虚则气短、咳嗽,脾虚则消瘦、体乏、纳少,肝虚则目涩、爪甲不荣、月事不调,心虚则心悸、怔忡,肾虚则水肿、小溲不利等。五脏之衰,终致大骨枯槁,大肉下陷,面色萎黄,发枯神惫之恶候。二、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1)病史症状资料:也就是症状的特点、存在的时间和变化的规律及诊治过程等。(2)体征资料:即医生体查时发现的身体特征性表现,如肿块、溃疡、压痛等。(3)化验资料:即通过化学、生物和物理的方法,对病人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标本进行检查,从而获得评价疾病的病原、病理改变或器官功能状态的资料。不同脏器的肿瘤多采用不同的化验方法,如造血系统肿瘤,主要靠骨髓细胞学检查而明确诊断。对疑为肝癌的病人,需化验血清甲胎球蛋白;胃癌、肺腺癌患者,血中常有癌胚蛋白、糖类抗原等肿瘤相关抗原的升高。(4)病理学资料:即取病变组织(如镜下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做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的改变,以鉴别各种肿瘤和判断恶性程度,是最为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5)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如B型超声、CT、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实质脏器(如肝、胰、脑)的肿瘤;X线检查主要用于肺、骨肿瘤的诊断;X线造影和内镜主要用于检查空腔脏器(如胃、肠、膀胱)的肿瘤。

恶性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以上几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和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不同脏器的肿瘤诊断所需要的资料和检查方法各不相同。

2.中医病名诊断

恶性肿瘤因性质、种类、部位等不同而致中医病名繁多。现行恶性肿瘤的中医病名诊断多在运用现代检测手段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病名与恶性肿瘤的对应关系进行中医疾病的病名诊断。如食管癌,相当于传统中医学的噎膈病,当食管癌一旦被确诊后,其相应的中医病名诊断亦随之成立,即噎膈。根据历代中医文献论述,中医病名与西医学恶性肿瘤的相应关系大致如下。(1)噎膈:相当于食管癌、食管下段贲门癌。(2)反胃(胃反、翻胃):相当于胃窦部癌。(3)癥、积:腹内恶性肿瘤。(4)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5)肝积(肥气、癖黄、肝着):相当于肝癌。(6)肺积(息贲):类似于肺癌。(7)心积(伏梁):包括胃癌及肝、胆、胰腺肿瘤。(8)失荣:相当于恶性淋巴瘤、腮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癌。(9)上石疽:相当于颈淋巴结转移癌、恶性淋巴瘤。(10)乳岩(怨石痈):即乳腺癌。(11)妒乳:乳腺疹样癌。(12)石瘿:甲状腺癌。(13)肾岩:阴茎癌。(14)茧唇:唇癌。(15)舌菌:舌癌。(16)喉百叶:喉癌。(17)五色带下:宫颈癌及盆腔恶性肿瘤。(18)骨疽:骨的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19)石瘕:相当于子宫肌瘤及盆腔恶性肿瘤。(20)缓疽(肉争疽):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21)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疮:相当于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等。(22)肠覃:相当于卵巢囊肿或盆腔肿瘤。(23)肉瘤: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三、病机要素诊断

癌肿的临床表现与癌毒的性质、诱发原因、所侵部位、患者的体质状况直接相关。由于癌肿局部表现为有形之结,全身表现为相应脏腑的失调与虚损,故癌肿的局部证候诊断涉及癌毒、痰聚、气滞、血瘀,或可伴有热郁、热毒、寒凝、湿浊、水饮等因素,且各种因素常相互兼夹,共同致病,如湿热蕴结、痰瘀互阻、寒湿瘀滞等;而全身主要症候则表现为病变脏腑的虚损与失调,由于恶性肿瘤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加之病期与患者体质差异等因素,故临床表现不一,证型辈出。

恶性肿瘤的病机要素涉及正邪两方面。邪者,癌毒与痰瘀;正者,失调与虚损。初期以癌毒为先;继之癌毒搏结痰瘀,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晚期耗伤气血津液,致使机体步入损途。因此,初期以癌毒为主;中期癌毒、痰瘀、失调并举;晚期则癌毒、痰瘀、失调与虚损并见。

1.癌毒

目前,中医临床对癌毒的认定主要是借鉴西医学的病理资料,凡经病理形态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者,中医癌毒的诊断亦随之成立。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本病的致病性、难治性与暴戾性认为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从而提出“癌毒学说”。(1)起病隐匿,潜伏难察:恶性肿瘤常在身体感到不适时经检查被确诊,而此时大多已是中晚期。由此可见,癌毒初生之时,多深伏于脏腑,潜藏于经隧,隐匿难察,至病情显露,已是膏肓之疾。(2)耗损正气,步入损途:癌邪一旦伤人,则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虽体质强健者,也难免病情恶化。如肝癌,癌毒阻隔经络气血,气滞血阻,血液瘀结,成为积聚,留于胁下,日渐增大。继之血瘀水停,脾失转输,水聚大腹,发为鼓胀。瘀结水停,日久蕴热,湿热相蒸,外溢肌肤,则为黄疸。内扰营血,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皮肤赤缕隐隐等。(3)走注侵袭,病损广泛:周老认为:“癌肿走注侵袭是其主要致病特点之一,癌毒随气血运行而走注弥散,至虚之处留着而滋生,与相关脏腑亲和而复发转移。”这与癌毒的走注侵袭、病损广泛之特点有密切关系。如肠癌、胃癌,癌毒常走注至肝;肺癌之癌毒常侵袭脑或骨。癌毒的广泛侵袭性使多脏腑受损,病情加剧。(4)毒恋难清,药力难疗:癌毒深潜于脏腑组织之中,根深蒂固,胶着难清,加之广泛侵袭,流窜为患,使常规辨治难以奏效。癌毒蕴结,阻隔经络气血,局部形成有形之结,而一般化痰软坚、散结消肿药也难以奏效,肿块依然增大。因癌瘤掠夺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以自养,致使机体失养而虚弱,故屡用滋养药无效。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癌毒暴戾,药力难济;二是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药效难达;三是胃气衰败,化源乏竭,正虚难以抗邪。

2.痰瘀

肿瘤患者基本上都有显见于体表、或者深藏于体内的肿块。癌肿与痰有着密切的联系,痰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机因素。中医学认为,人身之肿块,除瘀外,还与痰密切相关,尤其是起病缓慢、皮色不变、悄无声息而日渐增大者,更多责之于痰。痰胶着黏腻之性是肿瘤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朱丹溪亦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之论述。病中痰的形成多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局部有形结肿日渐增大。此外,中医自古有“怪病多因痰作祟”“顽症多痰”之说,由于本病临床症情表现怪异,如瘤体的迅速增大、转移多变等,故本病宜从痰立论施治。

痰性黏滞,对机体的病理损害主要是影响器官气血津液的流通,它可以在癌毒的搏结与引领下,黏着凝聚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空隙与窍道,除与瘀毒互结形成局部肿块外,还可造成脏腑的特异性损伤。如痰黏气管与肺脏,气管阻塞或狭窄而致咳嗽、胸痛、气急;痰阻脑窍而引发头痛、眩晕、机体偏瘫、昏迷;痰毒附于肝,浸渍肝体,则发为胁下肿块、疼痛、黄疸等;痰邪壅塞胃脘,则上脘不适,纳少痞满,触之肿块;痰毒滞于皮毛,营卫不畅,可发生皮肤癌瘤;流聚于局部,阻滞气机,使组织异常增生,引发前列腺、乳腺、淋巴结、骨等部位的肿瘤。

瘀的形成主要与癌毒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等有关。其次,也与本病日久不愈,久病入络有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本病形成瘀血的原因较多,或因邪气阻隔而血行不畅,或久病入络,或气虚难以行血,或血热灼津而致血液稠黏,或寒凝而血涩,或出血而瘀留等,以致血液凝聚而成,故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衃血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刺痛、肿块、出血、紫绀、面色暗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神志异常、舌质紫暗、脉细涩沉弦或结代等。其具体临床表现因瘀阻部位与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脑可见头昏头痛、眩晕呕呃;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于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积块;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事不调、带下秽浊;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块、疼痛与青紫。

3.失调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癌肿虽病在局部,但失调在脏腑、虚损在全身。癌毒蕴结脏腑,阻滞气机可引起相关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如癌毒蕴肺,肺管狭窄,失于宣降,则引发咳嗽、胸闷、胸痛;痰毒滞肝,浸渍肝体,则发为胁下肿块、痞胀、疼痛、黄疸等;癌毒壅塞胃脘,则脘部不适,纳少痞满,触之肿块,时或疼痛;癌毒留结肠腑,腑气不利,则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便血;癌毒阻于脑窍,神机不用,则引发头痛、眩晕、昏迷;癌毒滞于皮毛,则见皮肤癌瘤;癌毒流聚于局部,滞于经络筋骨,阻滞气机,则局部肿块胀而疼痛等。

4.虚损

肿瘤的发生归结于癌毒致病,正气亏虚。既可因虚致病,更可因病致虚。五脏六腑失却气血津液濡润,导致机能低下或失调,肺虚则短气、咳嗽、自汗、畏风;脾虚则消瘦、体乏、纳少、便溏;肝虚则目涩、眩晕、爪甲不荣、月事不调;心虚则心悸、怔忡;肾虚则腰酸、水肿、小便不利等。五脏之衰,终致大骨枯槁、大肉下陷、面色萎黄、发枯神惫之恶候。四、证候诊断

一般包括癌毒(原始病因)、痰瘀(局部病理产物)、癌肿所在病位的脏腑功能失调、侵袭走注及后期正气虚损等五个方面。

如这例脑瘤患者:钱某,女,2008年4月27日初诊。诉自2007年7月起出现左侧肢体麻木,头昏,口角左歪,于当地县人民医院行CT检查,提示右侧额颞叶占位,考虑为脑胶质瘤,故于2008年2月2日手术摘除,病理报告示颞叶星形胶质细胞瘤Ⅱ级~Ⅲ级,肿瘤大小为3.5cm×3cm×1cm。刻下患者自觉体乏欲寐,或左侧体麻,纳少,口苦,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证候可拟诊为:癌毒瘀结脑府,阻滞经脉,引动肝风,耗伤正气(因未发现明显侵袭或转移,故证候诊断中未加入“侵袭走注”)。

现根据近几十年来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报道,将不同病位癌肿的常见证型小结如下:

1.脑瘤(1)痰瘀阻窍证:头痛头晕,颈项僵硬,视物不清,目眩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2)风毒上扰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咽干,面红耳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大便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项强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绛,苔黄,脉弦。(3)阴虚风动证:头痛头晕,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斜,偏瘫,神疲乏力,口干,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数。

2.鼻咽癌(1)热邪犯肺证:鼻塞涕血,微咳痰黄,口苦而干,时有头痛,胃纳尚可,溲黄便结,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2)瘀毒蕴结证:烦躁头痛,项掣不适,鼻塞鼻衄,或涕黄稠而夹血丝,口干口苦,耳鸣耳聋,面部浮肿,鼻咽肿块溃烂,或呈菜花状,颈部或有硬实肿块,舌红或舌边有瘀点,舌苔黄,脉弦数。(3)气血凝结证:鼻涕带血,耳内胀闷,头痛或胸胁胀痛,鼻咽肿块暗红,颈部或有硬实肿块,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舌苔白或黄,脉弦细。(4)痰浊结聚证:鼻塞,鼻中分泌物较多,头部重痛,痰多胸闷,恶心纳呆,颈部可及较大肿块,体倦嗜睡,舌质淡红,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滑。(5)气阴两虚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少纳呆,大便干结,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3.肺癌(1)瘀阻肺络证: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部疼痛,如锥如刺,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瘀暗苔薄,脉细涩。(2)痰湿蕴肺证:咳嗽咳痰,胸闷气憋,痰质黏稠,色白或兼黄,或有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3)阴虚毒热证: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脉细数。(4)气阴两虚证:咳嗽痰少,或咳痰稀薄,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白无华,形体消瘦,恶风自汗,口干,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4.肾癌与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腰及小腹坠胀疼痛,尿频且急,溲痛尿血,发热消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2)瘀血内阻证:面色晦暗,腰腹疼痛,甚或腰腹部肿块,发热尿血,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3)脾肾两虚证:腰痛尿血,腰腹部肿块,腹胀纳差,便溏,呕恶,消瘦,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4)阴虚内热证:腰痛,腰腹部肿块,五心烦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消瘦乏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5.食管癌与胃癌(1)痰气瘀阻证:饮食疼痛,梗阻不畅,胸膈及胃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泛吐白沫,咳吐黏痰,或有泛酸,噫气,口干咽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2)湿热痰瘀证:饮食梗阻不顺,胸闷纳差,胃部胀痛不舒,恶心呕吐,时有嗳气,口干口苦,倦怠乏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细滑。(3)肝胃不和证:胸胁与少腹胀满不舒,情绪抑郁,胃脘嘈杂,或隐有胀痛,饮食梗阻,纳少不馨,不知饥饱,口苦吞酸,舌质暗红苔黄薄腻,脉弦滑。(4)脾胃虚败证:体乏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委靡,脘腹隐痛,纳差乏味,恶心呕吐,嗳气时作,便溏不实,舌质暗红苔黄薄腻,脉虚或细弱。

6.结肠癌与直肠癌(1)湿热蕴结证:腹部阵痛,便中带血或夹黏液脓血,里急后重,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坠痛,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胸闷、口干、小溲色黄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2)癌毒瘀阻证:腹痛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出血紫暗,烦热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或细。(3)脾肾阳虚证:腹痛喜温喜按,或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见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4)肝肾阴伤证:腹痛隐隐,或腹内结块,便秘不畅,大便带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7.肝癌(1)脾虚失运证:右胁下痞块,质硬拒按,胁痛引背,入夜更甚,脘腹胀满,纳呆乏力,大便溏或干,舌质偏暗,或见瘀点、瘀斑,苔薄,脉弦细或涩。(2)脾胃不和证:右胁下痞块,胀痛或刺痛,身目发黄,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脘痞腹胀,纳差,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3)脾虚湿困证:胁下结块,按之疼痛,腹部胀大,如囊裹水,身重纳呆,神疲乏力,肢困足肿,尿少,口黏不欲饮,时觉恶心,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或濡。(4)肝肾阴虚证:右胁隐痛不休,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纳少消瘦,腰膝酸软,或鼻衄齿衄,或呕血便血,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

8.胰腺癌(1)湿热蕴结证:上腹胀满或疼痛,纳差,发热,口苦而干,大便干燥或秘结,或伴黄疸,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淡,苔黄腻,脉细弦。(2)热毒壅盛证:右胁疼痛,恶心纳差,口苦且干,大便干燥或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3)湿阻中焦证:恶心纳差,口淡乏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细。(4)阴虚内热证:烦热口干,低热盗汗,形体消瘦,或鼻衄、齿衄,舌红少苔或光剥有裂纹,脉细弦数或细涩。(5)气血亏虚证:体乏神疲,动则气促,纳少腹胀,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弱。

9.乳腺癌(1)肝郁痰凝证:乳房肿块,皮色不变,质地韧硬,或坚硬,边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舌淡红苔薄,脉弦。(2)冲任失调证:乳房结块坚硬,经期紊乱,前后不定,经前乳房胀痛,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生产史,舌淡苔薄,脉弦细。(3)正虚毒炽证: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委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10.宫颈癌(1)肝郁气滞证:阴道出血,淋沥不断,或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有臭味,情致抑郁,烦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食少纳差,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或弦细。(2)湿热瘀毒证:带下量多,色杂秽水,或赤白相兼,时而似洗肉水,气味恶臭难闻,或阴道出血,淋沥不断,甚至突然大量出血,小腹疼痛,腰酸背痛,食少纳呆,或发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舌苔黄腻,脉滑数。(3)脾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或阴道出血,淋沥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神疲倦怠,四肢不温,小腹冷痛下坠,纳少便溏,腰脊冷痛,舌淡体胖苔白,脉细弱。(4)肝肾阴虚证:阴道出血,淋沥不断,或带下赤白相兼,质稠味臭,形体消痩,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便秘,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11.卵巢癌(1)气滞血瘀证:腹部积块,推之不移,胀痛不适,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或涩。(2)寒凝血瘀证:少腹积块,按之痛甚,得温痛减,肢冷色青,月经愆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而涩。(3)脾虚痰湿证:下腹包块,或时作疼痛,按之柔软,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胸闷腹满,乏力肢肿,月事不调,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滑。(4)湿热毒蕴证:腹部包块,胀痛不适,身重困倦,口干而苦,不欲饮水,溲黄灼热,大便干结,或腹泻,肛门灼热,舌红苔厚,脉弦滑或濡数。(5)气血亏虚证:腹部胀痛较轻,或按之觉舒,面色少华或无华,精神委靡,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消瘦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6)气阴两伤证:腹部隐痛,面色萎黄,气短声怯,体乏神疲,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口燥,或渴不多饮,五心烦热,舌淡苔少或无苔,脉沉细。(7)阳虚水湿证: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苍白或苍黄,脘闷纳呆,神疲懒言,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暗或淡紫,胖大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无力。

12.白血病(1)毒炽营血证:壮热不退,口舌糜烂,咽痛口渴,胸骨压痛,或肝脾淋巴结肿大,皮肤瘀斑,咯血,二便出血,舌质红少津苔黄,脉洪,或滑数有力。(2)痰瘀热蕴证:发热,汗出不解,浅表淋巴结肿大,瘰疬痰核,积肿包块,胁肋胀痛,骨痛,食欲不振,尿黄而少,便秘或溏,舌质淡红苔黄,脉弦、滑、数。(3)阴虚热伏证:午后潮热,面颊殷红,五心烦热,骨蒸盗汗,乏力消瘦,头昏心悸,耳鸣少寐,鼻衄齿衄,肌肤出斑,口干不欲饮水,腰膝酸软,梦遗频作,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虚大。(4)气血两虚证:气短懒言,乏力头晕,精神委靡,动则心悸气急,自汗,或盗汗,反复低热,腰膝酸痛,夜寐多梦,口溃齿衄,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数。(5)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胁下隐痛,耳鸣盗汗,月事不调,或有衄血,唇甲淡白,面色无华,舌质淡,或舌红无津,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