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5:15:36

点击下载

作者:卢开阳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指南

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指南试读:

前言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内因和基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品种审定是促进良种更新更换和依法加强品种管理的关键措施。尤其是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种子法的深入实施,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优良品种的要求更加紧迫;另一方面,种子经营的多元格局逐步形成,种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新优品种在种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在此背景下,广大种子工作者尤其是种子使用者迫切希望了解新优品种及栽培技术权威信息,以及时、准确掌握品种动态,科学推广和选购良种。应这一要求,我们对2000至2004年通过湖北省审认定和国家审认定且适宜湖北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了编辑,编印出版《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指南》。

本书系统介绍了适于湖北种植的23种作物330个优良品种的种质来源、审定情况、品质产量、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制种技术以及适宜范围。该书编录的全部品种均为审认定通过且适宜湖北种植的优良品种,其品种介绍及栽培技术主要是以品种审定公告和品种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以供农业行政管理、种子经营推广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参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地在借鉴利用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优良品种与优质种子及良法栽培的配套,坚持试验、推广的程序,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4年8月一水稻品种与栽培技术(一)早稻1.华两优103

华两优103是华中农业大学用“华M102S”作母本,“T100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品种。原代号:两优103。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1。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5%,整精米率65.8%,长宽比3.4,垩白粒率14%,垩白度2.2%,直链淀粉含量22.4%,胶稠度80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25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减产7.2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感温性强。株型紧凑,叶片挺立,苗期和分蘖期叶色浓绿,抽穗整齐,后期转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2.0万,株高91.2厘米,穗长21.2厘米,每穗总粒数108.4粒,实粒数90.2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5.64克。全生育期112.6天,比金优402短5.5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穗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3月底至4月初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5~2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0~3.0千克。②秧龄25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③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秧苗返青时亩施5~7.5千克尿素作分蘖肥,孕穗期亩施2.5千克尿素作促花肥。亩最高苗达到28万时或在5月20日左右晒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一周后复水。后期干干湿湿管理。④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叶鞘腐败病及稻蓟马等病虫害。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2.华早糯1003

华早糯1003是华中农业大学用“浙733”作母本,“绍95-51”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籼糯稻品种。原代号:早糯1003。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2。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7%,整精米率60.1%,长宽比2.9,直链淀粉含量1.7%,胶稠度100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籼糯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2.21千克,比对照嘉育948减产2.1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感温性强。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较长。苗期和分蘖期长势旺,早发性好。抽穗整齐,谷粒饱满,有穗发芽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3.9万,株高88.4厘米,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96.1粒,实粒数72.5粒,结实率75.4%,千粒重28.46克。全生育期116.8天,比嘉育948长6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穗颈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3月下旬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30~3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3.5~4.0千克。②秧龄25天左右移栽,株行距13.3厘米×20厘米,每穴插4~5粒谷苗,基本苗15万左右。③注意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插秧后5~7天秧苗返青时亩施5~7.5千克尿素作分蘖肥,孕穗期亩施2.5千克尿素作促花肥。亩最高苗达到28万时或在5月20日左右晒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一周后复水。后期干干湿湿管理。④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生长期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稻蓟马等病虫害。⑤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并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3.鄂早18

鄂早18号是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用“中早81”作母本,与“嘉早935”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20257。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2-2003。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4%,整精米率54.9%,垩白粒率23%,垩白度2.9%,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94千克,比对照嘉育948增产9.4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紧凑,叶片中长略宽,叶色浓绿,剑叶短挺。分蘖力中等,生长势较旺,抽穗后剑叶略高于稻穗,齐穗后灌浆速度快,成熟时叶青籽黄,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7.3万,株高86.8厘米,穗长20.2厘米,每穗总粒数97.9粒,实粒数77.8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5.34克。全生育期115.5天,比嘉育948长6.3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0千克,秧龄不超过30天。地膜育秧,3~4叶期注意灌水保温,防止冷害。②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基本苗15万~18万。③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亩施纯氮11千克,五氧化二磷5千克,氧化钾5千克。适时晒田,后期严格控制氮肥,以防贪青倒伏。④科学管理,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防止碾压,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4.鄂早17

鄂早17是湖北大学用“中优早3号/湖大5l号/早熟1号”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5216。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1-2003。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8%,整精米率53.8%,长宽比3.4,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3.5%,胶稠度68毫米,米质较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5.55千克,比对照鄂早11减产3.6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籼型早稻。株型紧凑,叶色较浓绿,剑叶中长挺直。分蘖力中等。穗层整齐,无两段灌浆现象,成熟时叶青籽黄,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8.2万,株高82.7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84.6粒,实粒数69.4粒,结实率82.1%,千粒重25.13克。全生育期108.7天,比鄂早11长2.6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3月25~3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45~50千克。②适龄移栽,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或叶龄5.5叶及时移栽。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基本苗16万~17万。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亩施纯氮9~1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6∶0.7。移栽后7~10天亩追尿素6~8千克,并浅中耕一次,露泥晒田2~3天,促新根快发。亩苗数达32万~35万时排水晒田。④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5.嘉育21

嘉育21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用“G96-29/YD951”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原代号:G99-21。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3-2003。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5%,整精米率69.3%,垩白粒率8%,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8.5%,胶稠度63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1.24千克,比对照嘉育948增产5.2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株型偏散,茎秆较粗,茎节外露。分蘖力中等,田间生长势较旺,但抗寒性较差。叶片较宽长,剑叶长而挺,成熟时叶尖枯黄,但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5.9万,株高80.8厘米,穗长20.1厘米,每穗总粒数99.9粒,实粒数80.2粒,结实率80.3%,千粒重26.09克。全生育期110.5天,比嘉育948长1.3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稀播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35~40千克,秧龄不超过30天。秧田注意防止冷害。②少本密植,插足基本苗。亩插3.0万穴,每穴插5~6粒谷苗。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施足以有机肥为主的底肥,早施、足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后期控制氮肥,以防倒伏。前期应露泥增温,促根争壮蘖;灌浆至成熟不宜灌深水,以干干湿湿为主。④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防止碾压,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6.嘉早303

嘉早303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用“早糯221”作母本,“嘉早935”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由孝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原代号:99-518(Z99-303)。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4-2003。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9%,整精米率59.5%,直链淀粉含量1.7%,胶稠度100毫米,长宽比3.3,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优质籼糯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6.71千克,比对照嘉育948减产0.6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糯稻。株型偏散,叶色浓绿,剑叶稍宽直挺。分蘖力一般,耐肥抗倒性较强。苗期耐寒性较弱,后期有颖花退化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4.2万,株高78.4厘米,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4.0粒,实粒数81.0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5.18克。全生育期109.8天,比嘉育948长0.6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4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60千克,秧龄25~30天。②插足基本苗。亩插3万~3.5万穴,插足基本苗15万~18万,保证亩有效穗在24万以上。③科学施肥,适时适度晒田。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3千克,增施钾肥。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亩苗数达30万时及时晒田。孕穗期注意防止颖花退化。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⑤及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防止碾压,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7.鄂早16

鄂早16是荆州市种子总公司用“泸红早l号”作母本,“常菲B”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荆优早104。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1-2002。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1%,精米率72.1%,整精米率35.9%,粒长6.6毫米,长宽比3.5,垩白1级,垩白粒率29%,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55毫米,蛋白质含量10.6%,米质较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8.07千克,比对照鄂早11减产3.5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紧凑,叶片厚,叶色浓绿,剑叶短小挺直。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型较小,后期转色较好。苗期耐寒性较弱,成熟后易落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36.6万,株高77.8厘米,穗长16.9厘米,每穗总粒数63.0粒,实粒数47.6粒,结实率75.6%,千粒重23.79克。全生育期111.6天,比鄂早11长3.6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采用地膜旱育秧或盘育抛秧,克服其苗期耐寒性较差的弱点。3月下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7.5千克。②高密度栽培。亩抛3.5万穴或亩插3.2万穴,基本苗22万。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亩施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6千克。苗足及时晒田,后期勿断水过早。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⑤及时收割,机械脱粒,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8.嘉育202

嘉育202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嘉育948/Z94-207/YD951”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2-2002。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9%,整精米率60.4%,长宽比3.3,垩白粒率11%,垩白度1.4%,直链淀粉含量14.3%,胶稠度86毫米,米质较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4.09千克,比对照鄂早11增产5.3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较宽、长,叶色浓绿,剑叶挺直。分蘖力中等,田间生长势较旺,成熟时剑叶枯尖,但熟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8.9万,株高73.2厘米,穗长18.3厘米,每穗总粒数95.2粒,实粒数75.9粒,结实率79.7%,千粒重25.32克。全生育期106.8天,比鄂早11长0.8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稀播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35千克,秧龄不超过30天,叶龄不超过5.5叶。②密植争足穗。亩插3.0万穴,基本苗12万~15万,争取亩有效穗达到26万~28万。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足施分蘖肥,后期严格控制追氮肥,以防倒伏。前期应露泥增温,促根争壮蘖;后期注意湿润灌溉,以干为主,忌断水过早,以利于子粒充实。④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⑤适时收获,机械脱粒,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9.嘉育164

嘉育164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嘉育948/Z94-207/嘉兴13”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孝南区农业局引进。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3-2002。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8%,整精米率56.8%,长宽比3.1,垩白粒率37%,垩白度3.8%,直链淀粉含量13.4%,胶稠度77毫米,米质较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2.02千克,比对照鄂早11增产7.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株型适中,叶片中长,较窄并略向外卷,剑叶挺直。分蘖力中等,田间生长势较旺,成熟时剑叶枯尖,但熟色较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7.9万,株高75.7厘米,穗长19.2厘米,每穗总粒数89.3粒,实粒数72.3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7.20克。全生育期108.2天,比鄂早11长2.2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稀播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35千克,秧龄不超过25天,叶龄不超过5.5叶。②密植争足穗。亩插3.0万穴,基本苗12万~15万,争取亩有效穗达到28万左右。③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足施分蘖肥,后期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以免贪青倒伏。灌浆至成熟宜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以利于子粒充实。④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⑤适时收获,机械脱粒,防止暴晒,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10.金优1176

金优1176是咸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1176”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品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4-2002。

品质产量:1999~200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2%,精米率72.2%,整精米率41.7%,长宽比3.3,垩白3级,垩白粒率59%,直链淀粉含量21.3%,胶稠度45毫米,蛋白质含量9.9%。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6.63千克,比对照博优湛19增产2.1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剑叶较宽但挺直。叶鞘、稃尖紫色。分蘖力强,生长势旺,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抽穗整齐,后期转色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3.8万,株高86.4厘米,穗长20.3厘米,每穗总粒数114.5粒,实粒数80.5粒,结实率70.3%,千粒重26.58克。全生育期114.5天,比博优湛19长2.5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3月25~30日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2.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秧龄不超过30天。②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3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2万。③合理施肥。亩施纯氮10~12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氯化钾7.5~10千克,后期忌氮肥过多。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螟虫。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11.金优152

金优152是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冈恢152”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品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5-2002。

品质产量:1999~200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3%,精米率70.4%,整精米率49.5%,长宽比3.3,垩白2级,垩白粒率26%,直链淀粉含量21.2%,胶稠度43毫米,蛋白质含量9.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9.91千克,比对照博优湛19增产2.8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剑叶较宽、挺直上举。叶鞘、稃尖紫色。分蘖力强,生长势旺,穗大粒多,千粒重中等。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5.0万,株高82.1厘米,穗长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15.7粒,实粒数82.6粒,结实率71.4%,千粒重25.40克。全生育期116天,比博优湛19长4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3月25~30日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5~2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5千克。②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不超过30天,株行距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③不宜在高肥水平下种植。亩施纯氮11~12千克,增施磷、钾肥,控制后期施用氮肥。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

适宜范围:适于鄂东南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前三田作早稻种植。12.金优402

金优402是湖南省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金23A”与恢复系“R402”配组育成的杂交早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6-2002。

品质产量:1999~200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8%,整精米率43.0%,长宽比3.2,垩白粒率97%,垩白度39.4%,直链淀粉含量26.9%,胶稠度42毫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69千克,比对照博优湛19增产5.7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剑叶较宽长且挺直。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后期落色好,抗倒性较强。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6.5万,株高86.5厘米,穗长20.6厘米,每穗总粒数107.4粒,实粒数79.2粒,结实率73.7%,千粒重26.45克。全生育期114天,比博优湛19长2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中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3月底至4月初播种,地膜育秧。秧田亩播种量1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2~2.5千克。②及时插秧,插足基本苗。秧龄30天左右插秧,亩插2.5万穴,基本苗12万。③施足底肥,大田亩施纯氮10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8∶1。④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13.鄂早15

鄂早15是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用“粳籼21”作母本,“科选2号”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9222。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3-2001。

品质产量:1999~2000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0.56%,整精米率61.70%,长宽比2.5,垩白粒率56%,垩白度6.9%,直链淀粉含量24.12%,胶稠度51毫米,优于对照鄂早6号。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8.63千克,比对照鄂早6号减产2.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剑叶上举,穗大粒多,千粒重较低。成熟时叶青籽黄,熟相好。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7.8万,株高89.6厘米,穗长19.2厘米,每穗总粒数102.8粒,实粒81.7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2.20克。全生育期112天,与鄂早6号相同。抗性鉴定为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纹枯病中等。

栽培要点:①适时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大田亩用种量5~6千克,秧龄30天左右。②合理密植。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亩插基本苗12万~15万。③合理施肥,科学管水。不宜在高肥水平下种植。注意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追肥宜在移栽后15天内全部施下。深水活蔸,浅水分蘖,亩苗数达25万时排水晒田。④注意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本田注意防治螟虫和稻瘟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14.鄂早14

鄂早14是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泸早872”作母本,“90D2”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9530。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2-2001。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77%,精米率71.80%,整精米率53.38%,长宽比3.0,垩白2级,垩白粒率26%,直链淀粉含量25.65%,胶稠度41毫米,蛋白质含量10.0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3.87千克,比对照鄂早11增产6.1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适中,苗期耐寒早发,生长势、分蘖力均较强。单株主穗与分蘖穗高矮不齐,叶上禾,少数谷粒有短顶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4.8万,株高90.6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97.5粒,实粒数69.5粒,结实率71.3%,千粒重25.28克。全生育期108天,比鄂早11长1天。抗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中感穗颈稻瘟病。纹枯病较重。

栽培要点:①大田亩用种量6千克。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秧田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速效化肥。②大田株行距13.3厘米×16.7厘米或13.3厘米×20.0厘米,每穴插4~6粒谷苗。③大田用肥量略高于一般中熟早稻,亩施纯氮13千克左右,氮、磷、钾配合施用。④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防治螟虫危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作早稻种植。15.鄂早13

鄂早13是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用“常菲22B/鄂早6号”的F1代作母本,“湖大242”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5213。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1-2001。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60%,精米率71.64%,整精米率58.03%,长宽比2.8,垩白4级,垩白粒率25%,直链淀粉含量23.59%,胶稠度40毫米,蛋白质含量10.1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5.59千克,比对照鄂早11增产16.3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籼型早稻品种。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剑叶短而挺直。营养生长期较长,但抽穗后灌浆速度快,成熟一致,无两段灌浆现象。前期长势旺,后期落色好,成熟时叶青籽黄,不早衰。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8.6万,株高83.7厘米,穗长18.0厘米,每穗总粒数80.4粒,实粒数69.4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3.70克。全生育期112天,比鄂早11长4天。抗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高感穗颈稻瘟病。纹枯病较重。

栽培要点:①适时早播。3月底至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50千克;秧龄30天左右,叶龄不超过5.5~6.0叶时移栽。②合理密植。一般株行距以13.3厘米×16.7厘米或10.0厘米×23.3厘米为宜,每穴插4~6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2万~16万。③科学管水,合理施肥。宜在肥力中等偏上的田块种植,不宜在高肥水平下种植。应注意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施肥量为每亩纯氮9~12千克,底肥用量占总用肥量的70%~80%。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要在孕穗破口至抽穗期防治穗颈稻瘟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早稻种植。16.嘉早312

嘉早312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用嘉早935/Z9505/Z96-10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1。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41.7%,长宽比3.2,垩白粒率33.5%,垩白度7.3%,胶稠度83.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2%。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0.7千克,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1.34%(极显著)、5.62%(极显著);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1千克,比对照嘉育948增产6.92%(极显著),比对照浙733减产1.53%(不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9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5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籼型早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0天,比对照嘉育948迟熟2.2天,比浙733早熟1.2天。株高81.5厘米,株型适中,苗期耐寒性强,群体整齐,剑叶挺直,分蘖力偏弱,后期转色较好。亩有效穗数21.9万,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08.9粒,结实率78.2%,千粒重25.9克。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0.8%,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9级。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一般于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40千克,秧龄不超过35天。②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5厘米×11.7厘米或16.6厘米×10厘米,每穴插3~4粒谷苗,亩插足基本苗12万。③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17.八两优96

八两优96是湖南省怀化市农科所用810S×怀96-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稻品种。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2。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35.3%,长宽比2.9,垩白粒率92%,垩白度30.7%,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4.8%。200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4.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4.67%(极显著);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7千克,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4.73%(极显著)、8.84%(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8.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85%。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籼型早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08.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7天。株高86.5厘米,分蘖力强,穗层欠整齐,有颖花退化现象。亩有效穗数24.5万,穗长18.5厘米,每穗总粒数101.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4.2克。叶瘟9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34.2%;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3月底至4月初播种,亩秧田播种量20千克,秧龄25~30天。②合理密植。株行距13.2厘米×18厘米,每亩基本苗5万以上。③施肥管理。中等肥力田块亩施纯氮8~10千克,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④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双季稻稻瘟病轻发区作早稻种植。18.中选181

中选18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丝3号//矮仔乌骚/中156/浙733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43。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49.2%,长宽比3.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43.3%,胶稠度46.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6%。200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0千克,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7.53%(极显著)、11.50%(极显著);200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9千克,分别比对照嘉育948、浙733增产14.34%(极显著)、5.31%(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4.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11.6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籼型早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111.5天,与对照浙733熟期相当。株高97.7厘米,株型偏散,分蘖力较弱,后期转色较好。亩有效穗数21.5万,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06.2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9克。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1.4%;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一般于3月底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5千克,秧龄30天左右。②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13.3厘米×20厘米,每亩基本苗8万~9万。③肥水管理。底肥重施有机肥,秧苗返青后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最高苗达到25万时排水晒田。④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19.越糯3号

越糯3号是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越糯1号/黑宝/嘉育293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绍95-51。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15。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早籼早中熟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44.2%,胶稠度9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199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2.24千克,比对照浙852增产4.7%,极显著;199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8.67千克,比对照浙852增产8%,极显著,比对照浙733减产2.3%,不显著。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6.7千克,比对照浙733减产0.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糯稻,全生育期107天。株高85厘米,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挺拔,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有效穗多,穗型较大,后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7.7万,穗长17.4厘米,每穗总粒数102.4粒,结实率74.2%,千粒重21.9克。稻瘟病4.3级,白叶枯病4.3级,白背飞虱6级。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稀播育壮秧。3月底至4月初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5千克,大田亩用种量4~5千克,秧龄25~30天。②合理密植,科学管理肥水。亩插基本苗12万以上。大田一般亩施标准肥40~45担,适当增施磷、钾肥。后期保持田间湿润,青秆黄熟。③注意病虫草害防治。及时收获,防止暴晒暴烘。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20.嘉早935

嘉早935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用Z91-105//优905/嘉育293/Z91-43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0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00006。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35.8%,垩白度10.9%;直链淀粉含量11.6%。199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56千克,比对照浙852增产9.9%;199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6.04千克,比对照浙852增产7.3%。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9.1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0.5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籼型早稻,全生育期109.2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力强,分蘖力中等。苗色淡绿,苗期较耐寒,秧龄弹性较大。谷粒中长,无芒,颖尖无色,颖壳黄色带褐斑。亩有效穗数25.9万,穗长18.9厘米,穗层整齐,每穗总粒数97.2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5.5克。叶瘟5~6级,穗瘟5~9级;白叶枯病2~3级,白背飞虱7~9级。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在浙江尼龙育秧,在3月25日前后播种,露地育秧在4月5日前后播种。秧龄30天左右,最长不超过35天。秧田亩播种量50~60千克。②合理密植。一般株行距为15.0厘米×13.3厘米或16.7厘米×11.7厘米,每穴插3粒谷苗,插足10万基本苗。③加强肥水管理。总用肥量每亩控制在55~60担标准肥,要施足底肥,早施追肥,看苗施好穗肥,及时进行搁烤田,以控制无效分蘖,齐穗后干湿交替至成熟。④生育中、后期要注意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飞虱。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稻瘟病轻病区作双季早稻种植。21.中组1号

中组1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Basmati370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稻品种。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0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00007。

品质产量:1998~1999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整精米率42.2%,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22.6%,蛋白质含量11.8%,米质中等。199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4.07千克,比对照浙852增产17.3%;199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8.26千克,分别比对照浙852和浙733增产15.82%和4.7%。199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6.94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5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籼型早稻,全生育期110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紧凑,幼苗叶片稍披,茎秆中等,分蘖力中等偏弱,叶挺。穗型中等偏大,着粒中等,谷壳、护颖和稃尖呈秆黄色。穗长19.0厘米,每穗总粒数100.7粒,结实率76.8%,千粒重26.4克。叶瘟5~7级,穗瘟3~9级;白背飞虱7级。苗期耐寒性强,后期耐高温。

栽培要点:①稀播培育适龄壮秧,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②插足基本苗,亩插12万~15万苗。③分蘖盛期及时晒田控蘖,后期采用湿润灌溉,保证充分结实灌浆。④种子一定要用药剂处理,防治恶苗病发生。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江西、浙江、湖南稻瘟病轻病区作双季早稻种植。(二)中稻1.宜优29

宜优29是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宜陵1A”与恢复系“N29”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3。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55.8%,长宽比3.2,垩白粒率30%,垩白度7.4%,直链淀粉含量25.8%,胶稠度61毫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3.99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0%。

特征特性:株型略散,叶片宽披,叶鞘、颖尖紫色。分蘖力中等,田间生长势较旺,耐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差。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7万,株高115.4厘米,穗长25.6厘米,每穗总粒数150.1粒,实粒数119.1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32克。全生育期132.4天,比汕优63短3.5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避开高温危害。秧苗立针至一叶一心时亩喷施多效唑60~80克兑水30千克促分蘖。秧龄不超过35天。②合理密植。亩插1.5万穴左右,最高苗控制在28.0万。③科学管理水肥防倒伏。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一般亩施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5~8千克。其中磷肥和80%的氮肥作底肥,钾肥和20%的氮肥作追肥。适时晒田,后期忌断水过早。④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稻瘟病,生长期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螟虫。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中等肥力田块作中稻种植。2.Ⅱ优87

Ⅱ优87是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R87”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商品名:楚丰一号。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4。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1%,整精米率56.9%,长宽比2.4,垩白粒率33%,垩白度14.8%,直链淀粉含量21.2%,胶稠度51毫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4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3%。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叶片宽、略披,分蘖力及田间生长势中等,抗倒性较强,后期转色一般。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5万,株高114.9厘米,穗长25.5厘米,每穗总粒数141.5粒,实粒数115.3粒,结实率81.4%,千粒重29.61克。全生育期137.6天,比汕优63长1.7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避开高温危害。秧田亩播种量不超过12.5千克,秧龄35~40天以内。②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亩插1.5万~1.8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8万~12万。③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2千克,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增施钾肥,冷浸田应适量施用锌肥。重施底肥,早施分蘖肥,因苗酌情施用孕穗保花肥。后期忌断水过早。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3.皖稻87号

皖稻87号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杂交粳稻工程中心用“广占63S”为母本,“931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商品名:丰两优1号。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5。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0.8%,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6.9%,直链淀粉含量15.1%,胶稠度82毫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10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2%。

特征特性:株型松散,叶片略挺,叶色较浓,倒二节有部分露节现象。分蘖力中等,耐寒性一般,抗倒性较差。穗层欠整齐。穗大粒多,谷粒有少量短顶芒,二次灌浆现象明显。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0万,株高112.9厘米,穗长23.0厘米,每穗总粒数152.4粒,实粒数124.5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90克。全生育期133.0天,比汕优63短2.9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穗颈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避开高温危害。秧龄30天为宜,秧苗一叶一心时亩喷施多效唑60~80克兑水30千克促分蘖。②合理密植。亩插1.8万~2.0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③合理施肥,防止倒伏。一般亩施纯氮14~16千克,氮磷钾配合施用。底肥占总用肥量的60%,移栽活棵后亩施尿素5~8千克促分蘖,孕穗至破口期亩施尿素5千克、钾肥5~7.5千克作穗肥。浅水管理,适时晒田,后期切忌断水过早。④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和螟虫。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4.D优3232

D优3232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D297A”与恢复系“3232”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宜昌市种子公司引进。商品名:昌生一号。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6。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57.1%,长宽比3.4,垩白粒率29%,垩白度4.4%,直链淀粉含量21.0%,胶稠度66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90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9%。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叶片略披,田间长势旺,耐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差。后期转色一般,有包颈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6万,株高115.5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46.0粒,实粒数115.6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8.94克。全生育期140.2天,比汕优63长4.3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穗颈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避开高温危害。秧龄30天以内。②合理密植。亩插1.5万~1.8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③加强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适施穗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后期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出现包颈和倒伏。④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白叶枯病,生长期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螟虫。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5.协优527

协优527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7。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9.2%,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1,垩白粒率58.0%,垩白度13.3%,直链淀粉含量21.9%,胶稠度58毫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6.1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9%。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剑叶长、宽、挺,叶色较淡,叶舌、叶鞘、节环、颖尖紫色。分蘖力较强,田间生长势旺。穗长,着粒较稀,谷粒细长有顶芒,成熟时转色好。抽穗扬花期对低温较敏感。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9.2万,株高115.7厘米,穗长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29.5粒,实粒数107.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32.02克。全生育期138.2天,比汕优63长2.4天。抗病性鉴定为中感穗颈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10~15日,以避免低温危害。②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亩插1.5万~1.7万穴,基本苗8万~10万。③加强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12千克,氮磷钾配合施用。够苗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倒伏。④注意防治病虫害。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白叶枯病,生长期重点防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6.宜香1577

宜香1577是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宜香1A”与恢复系“宜恢1577”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原代号:宜香优1577。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8。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2。

品质产量: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8%,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0%,垩白度3.2%,直链淀粉含量21.4%,胶稠度64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35千克,比对照汕优63减产1.15%。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力偏弱,茎秆青秀,茎节略外露,抗倒性较强,后期转色好。有香味。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7.7万,株高114.6厘米,穗长26.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7粒,实粒数125.8粒,结实率77.3%,千粒重26.53克。全生育期139.0天,比汕优63长2.5天。抗病性鉴定为感穗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避开高温危害。②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秧龄30~35天移栽,亩插1.5万~1.8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亩插基本苗12万~14万。③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④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生长期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螟虫和稻飞虱等病虫害。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和重庆、云南、贵州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陕西省汉中、河南省信阳地区作中稻种植。7.丰优香占

丰优香占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粤丰A”与恢复系“R6547”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稻品种。由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引进。原代号:25优6547。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09。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56。

品质产量: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7.7%,整精米率64.3%,长宽比3.2,垩白粒率12.0%,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88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12千克,比对照汕优63减产4.88%。

特征特性: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弱,叶片较宽、披,叶色淡绿。植株较高,茎秆粗壮,穗颈节较长,抗倒性较强。穗大粒多,谷粒细长型,有短顶芒。有香味。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6.9万,株高120.4厘米,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66.9粒,实粒数137.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7.41克。全生育期137.3天,比汕优63长1.5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秧龄30~40天。②合理密植。亩插1.8万~2.0万穴,亩插基本苗10万~12万。③科学管理肥水。一般亩施纯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3.5~4.0千克、氧化钾7~8千克,底肥和追肥中氮肥施用比例为7∶3,磷肥作底肥施用,钾肥中底肥和追肥各半。后期忌断水过早。④注意防治病虫害。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稻瘟病,生长期重点防治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螟虫。⑤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以保证稻谷品质。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省的长江流域(武陵山区除外)以及河南省的信阳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8.鄂中5号

鄂中5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湖北省优质水稻研究开发中心用从西班牙引进的水稻种子中选择的变异单株,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中稻品种。商品名:润珠537。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2004010。

品质产量:2003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78.1%,整精米率60.0%,长宽比3.6,垩白粒率0.0%,垩白度0.0%,直链淀粉含量15.1%,胶稠度83毫米,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91千克,比对照Ⅱ优725减产12.31%,减产极显著。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田间生长势较弱,耐寒性较差。叶色淡绿,剑叶窄、长、挺。穗型较松散,穗颈节短,有包颈现象;一次枝梗较长,二次枝梗较少,枝梗基部着粒少,上部着粒较密,孕穗期遇低温有颖花退化现象。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7万,株高117.9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0.9粒,实粒数105.3粒,结实率74.7%,千粒重23.99克。全生育期147.9天,比Ⅱ优725长11.9天。抗病性鉴定为高感穗颈稻瘟病。

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4月下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千克,秧苗一叶一心喷施多效唑,培育多蘖壮秧。②及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25~30天移栽,亩插1.8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8万左右。③科学管理肥水防倒伏。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亩苗数达到22万时排水晒田,复水后亩施钾肥5~7千克,以防后期倒伏。抽穗期适量喷施“920”防包颈。后期不宜断水过早,保持干干湿湿,收割前7天断水。④注意防治病虫害。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预防稻瘟病,生长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稻曲病、螟虫和稻蓟马。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鄂西南山区以外的地区作中稻种植。9.两优1193

两优1193是武汉大学用“1103S”作母本,“81009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鄂审稻005-2003。

品质产量: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1%,整精米率55.9%,长宽比3.0,垩白粒率35%,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3.4%,胶稠度68毫米,米质较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9.3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2.20%。

特征特性: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叶片较宽较直,柱头、稃尖紫色。分蘖力强,生长势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后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18.7万,株高117.0厘米,穗长25.4厘米,每穗总粒数141.2粒,实粒数118.9粒,结实率84.4%,千粒重29.08克。全生育期134.7天,与汕优63相同。抗病性鉴定为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