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收藏组织活动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1:08:23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乐收藏组织活动读本

快乐收藏组织活动读本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是“全面”,即追求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其内容是“五位一体”,即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小康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我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全国人民描画了今后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特推出“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旨在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共建小康社会,共享小康生活。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首先要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和家庭因为安全或健康出了问题,导致整个人生和家庭都不幸,因残疾而穷困,因病痛而潦倒,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很大负担。还有些人涉黄、涉赌、涉毒、涉黑等,有些人被骗、被盗、被暴力侵害、被传销坑害、被邪教毒害等,从此陷入人生和家庭的不幸。这些都与建成小康社会背道而驰。小康生活就是要把“平安是福,健康是金”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共享小康生活”之“安全预防与平安生活”读本,主要介绍交通出行、用电用火、网络生活、运动锻炼、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劳动防护、黄赌毒黑、社会治安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预防知识,悉心告诫,关怀备至,是教导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每一天、幸福每一刻的最好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创造社会新风尚,过上有文化有品位的幸福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吃饱了、穿暖了、有钱了,但仍然过着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腐败的、丑陋的生活,这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不是小康生活的内容。小康生活包括文化内涵的建设,要体现出民风淳朴、文化品位的时代新风貌。“共享小康生活”之“社会新风与文化生活”读本,主要介绍对联与文书写作、谜语与猜谜游戏、岁时与节气知识、民间剪纸与年画、春节与除夕庆祝、元宵节与灯会、清明节与祭祀、端午节与龙舟、中秋节与赏月以及现代婚丧喜庆等文化知识,民风习俗、节日庆祝,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发扬传统、建设时代文化的普及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享受高雅的休闲娱乐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本来应该高雅享受的休闲娱乐,却被有些人搞得庸俗不堪和声色喧嚣,有人有钱就任性,有人得势就放纵,这最终都是腐败堕落的滑梯。这些与小康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小康生活包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歌咏、器乐、美术、书法、舞蹈、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等知识,是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休闲娱乐爱好的最佳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常常可以看到旅游行程中诸如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不仅国内有,而且还有丢丑到国外的。这些根本不是小康生活的具体表现。小康生活包括行为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阅读、科普、健身、娱乐、游戏、旅行、环保、收藏、棋艺、牌艺等内容,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明行为、提高精神生活的最优读本。

总之,推出本套“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的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投身建设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能很好地享受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生活的享受者,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套系列读物图文并茂、通俗易读,非常适合广大读者和有关单位机构用以指导现代家庭、社区以及新农村建设。同时,亦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编者2015年7月

收藏活动指导

收藏的含义和种类

收藏的含义

收藏,顾名思义就是收集、保存、珍藏。它是一种对于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癖好。收藏家的收集对象通常是有价值的古董,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小东西。集邮、火柴盒贴画与明信片是较为主流的收集项目。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多数人还缺少对收藏意义的真正认识,缺乏对收藏种类的辨识,结果,有人与机遇失之交臂,有人却收藏了国家法令禁藏的种类,受到法律惩处。

本书的宗旨就是指导同学们正确理解收藏的含义,了解相关的收藏知识,使同学们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收藏的种类

民间究竟有多少收藏种类呢?21世纪初有人作过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民间收藏种类已达1019种,估计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

据《收藏》杂志统计,中国的收藏品的种类也有上千种之多,主要有文物、瓷器、玉器、书法、雕塑、邮票、烟标、国画、算盘、报纸、硬币、毛泽东像章、图书、铜鼎、古代刑具、象牙腰牌、镴质辅币、月光邮资明信片、书法名帖、勋章、流通硬币、流通纪念币、婚书、宋窑瓷器、现代版画、行军粮票、观音佛像、天然文字石,等等。

社会上民间收藏的种类,实际上要更多些。因为,有的藏品当时发表在其他报刊上,没有被收录;有的密藏在室,没有向社会公开,无法收录;还有,当时没有进入藏界后来新增加的种类等。

收藏的特征和特性

什么是收藏品

任何对象都可以成为收藏品,其中有些对象本来是具有实用性的,在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收藏品;也有些对象本来就是为收藏而制作的。比如,古代文物在当时是有实用功能的,而流传到今天就只是作为收藏品了。普通邮票就属于前一类,而限量发行的特种邮票就成了后一类。收藏是有选择性的,从实用的物品中有选择地保存一些物品。这些物品,除了其一般的使用价值,通常还拥有反映其时代或地域的文化价值。

收藏品的特征

收藏品,一般应有如下一种或数种特征:

1.具有历史价值。其中包括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物品,重要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笔迹和使用过的物品,稀有的难以复制的纪念品。

2.具有审美价值。艺术品、古董家具、瓷器、工艺品等,能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3.具有情感价值。与个人的经历有关,又能引发怀旧情感的物品。

以上三种特征,收藏品至少必备其一。藏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通常会有以上特征而引出以下实际价值:

4.具有投资价值。预计将来能高价转卖而获利的物品。

5.具有提升收藏者地位的价值。由于许多藏品价格不菲,拥有一件或几件,甚至一批古董珍品,是比任何名车别墅更能彰显其主人的财富和品位,提升收藏者的地位。

6.具有学习研究价值。一件艺术品或工艺品,由于其审美价值,而可成为对后世的艺术家有临摹学习的模板。张大千收藏过许多名画,通常是为了学习临摹。同样,一件年代久远的藏品,也可以给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信息。

一件收藏品,可能具有以上所有的特征,也可能只具有其中某一两种价值。这些特征,也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

对有历史价值的物品,通常需要收藏者有历史和鉴定知识,能大致辨别明显的赝品。

通常,收藏者对其藏品有深厚情感,有的是他所喜欢的艺术,或者与他早年的生活有关。比如许多“文革”时代的纪念品,在当前的收藏市场火热,很多是能勾起怀旧之情。

收藏品的特性

在现代,一件文物或艺术品,进入市场,就成为收藏品。收藏品,作为一种商品,除了拥有一般商品的应用性外,还通常有以下特性:不可再生性、可持久保存性、具有时代或文化的意义。

1.不可再生性。

收藏品通常都不可再生。其复制品不能完全拥有原作品的全部特性。这个特性也造成其稀缺性。数码音像作品,由于能被完整地复制,所以也不能成为有市场价值的收藏品。数码照片只有通过打印并有作者签名,才有可能成为收藏品。

2.可持久保存性。

收藏品通常都是三维空间的实体物品,适宜长时间保存。所以绘画、雕塑、陶瓷是生来就适合于收藏,而音乐作为声音就不适合,只有音乐家的手稿,或出版的老唱片可能成为藏品。

3.收藏品具有时代或文化的意义,或者说是历史性。

这附带出两个属性:独特性和增值性。收藏品通常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或复制。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历史文化价值愈增,其应用性愈多。这是收藏品区别于普通商品的主要特征,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文化意义在现代艺术中又与新潮时尚相结合。每一个新潮艺术,都紧贴着时代气息。购买现代艺术,已经不是为收藏艺术,而是为证明买家的财力与新潮。因为当代艺术与时装潮流紧密相关,今天是新潮的艺术,很快就会成明日黄花。所以,现代艺术的文化价值在短期内有可能因过时而贬值。

文物的价值及辨伪

人类的文化遗存文物(解放前称之古玩、古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新重视和喜爱。只要数一数由文物主管部门实施监管的古玩城、海王村、荣兴艺廊、亮马红桥等已露出的“冰山”,就可知目前文物市场之规模,其红火之势撩人心动。

文物引人入胜,无非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优美的造型、百看不厌的纹饰及听不完的故事,当然不应避而不谈其保值、增值的作用。

文物的历史价值

文物的内在价值是先天固有的,也就是说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研究价值是固有的。历史性是指其生产、制作的年代;艺术性主要指其纹饰、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而科学研究价值主要指其生产、制作的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科技含量。文物能保值、增值,除了自身的固有价值基本因素外,受后天因素或者说社会因素影响极大。“盛世文物,乱世饥民”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文物让人们趋之若鹜,价格自然攀涨。

文物鉴赏也就是去发现、挖掘文物的固有价值,将其展示于世,使人们能分享它的美,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在这里“鉴”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断代,也就是首先断定文物的生产、制作的朝代、地点、大约生产制作的时间;二是甄别,也就是辨伪。自文物被人们视为观赏玩物后,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起码在明朝已出现了。由于利益的驱使,仿造及贩仿看来是势必难免。自宋朝开始,后朝仿前朝,本朝仿本朝的刻意仿制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辨伪是必然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文物的价值评估根据目前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评估时所使用的一些办法,无论是博物馆藏品还是民间私人藏品的评估首先要请文物专家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根据其性质、质量和存量等,结合其艺术与历史、科学等价值进行评定,然后结合同类物品同时期的拍卖价格或出国保价金额进行估价。

其实,这个价格并不等于市场交易价格,也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这件文物藏品的价值。因为一件物品的交易价格,除了受其自身价值的影响外,还受到市场供求、买方喜好等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作为一个博物馆,一个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部门,以及私人收藏,这个价格只是对其所藏文物经济价值的参考。

有了这个价格尺度,我们就能对馆藏文物、私人收藏文物的经济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文物的流动及展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前的文物进出流动,包括文物收藏、外出展览、出借研究及本馆展出等,都只是对文物数量的记录和管理,只停留在历史文化价值的概念上,而有了经济价值作依据后,则可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文物所具有的货币价值。

辨伪应遵循的原则

1.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生产技术是不断更新进步的;

2.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会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变化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以上种种进步和变化,都会集中表现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使其产品打上时代的烙印。

所以辨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生产制作的器物所使用的材料上加以甄别;

2.从器物的造型上注意微小变化;

3.从纹饰(装饰)上加以对比;

4.从手头(重量)仔细掂量。

以上四点只是辨伪一般常用着眼点,但具体每一类别文物的辨伪都有更加详尽而特定的方法。当然辨伪技能的高低与个人掌握的文物知识深度与宽度以及个人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鉴”字的内涵已全部达到,那么“赏”字自不多言,因人而“赏”了。

不过要提醒一下初次涉足古玩并要在这个圈内“享受”一下的人,注意不要贸然闯进,最好先武装一下自己。

一要学点历史(切记莫学野史);二要学点将要涉足的古玩类的来龙去脉;三要请个参谋,否则会将自己挣来的钱打了个不起水花的水漂。

收藏应注意的问题

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38摄氏度以上),会使文物质地发生变化,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文物制成材料的破坏;温度过低就会使器物里的水分产生冰结,致使它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藏品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太潮湿或太干燥对书画、古籍、皮革、竹木器影响较大。因此存放藏品的库房,陈列室的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是藏品保护技术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光线

光具有一定能量,不同的物质在一定能量的光照射下引起化学变化,以致遭到破坏,导致纸张、纺织品等标本变脆、弹性减弱、变黄、褪色,使漆器、木器起皱、龟裂甚至剥落。由于紫外线的能量大,会使文物制成材料色素成分中的发色团遭到破坏,从而引起掉色。因此,各类藏品防光的重点是防紫外线损坏。

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虽然对藏品的破坏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是较缓慢的,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它确实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着藏品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对藏品有损害的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等。

灰尘

灰尘落在各类器物上,清除时能引起机械性损坏即擦伤;灰尘是微生物、寄生虫繁殖时的掩护所,遇到适合的温度和湿度就会破坏文物;灰尘会携带着大量工业悬浮颗粒,落在金属文物表面会加速腐蚀;灰尘一般都能吸附空气中的化学杂质而带有酸碱性,在纸质物品上,就会对纸质和字迹起到破坏作用,当湿度大时,就会浸到纸张内部,对器物内部造成破坏;在灰尘中往往含有黏土,容易使纸质类文物粘结在一起。

微生物

危害藏品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通常我们见到的古字画、织绣、木器、植物标本等发霉、霉烂都是微生物危害的结果。

害虫

昆虫对纸张、书画、古籍、漆器、木器、竹器、丝毛棉麻织品、皮革等文物有危害,比如毛衣鱼、烟草甲、书虱、短鼻木象等;老鼠对有机质的文物破坏,主要利用其锐利的牙齿啃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另外它的分泌物也能造成藏品和环境污染。

收藏活动的组织管理

收藏的组织管理概述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收藏活动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收藏活动的蓬勃发展。

收藏品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也是盛世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各地收藏组织应该如何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地对收藏爱好者进行管理指导呢?

加强收藏的学习培训

由于收藏涉及的知识面广,鉴定复杂,这就需要收藏管理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有兴趣的收藏爱好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如何使人们对收藏活动有一种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收藏管理部门做好指导培训工作。在选派专门人员培训的时候,管理干部应选派对收藏有爱好,特别是对文物有一定了解的人参加培训,应开设业务专题讲座,使参训者对收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较深的把握。

做好收藏活动的指导工作

为了让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收藏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活动成效,各地收藏管理部门应召开定期组织收藏活动展示会,向大家全面介绍收藏的有关知识和活动要领,以激发人们参与收藏活动的兴趣,引导人们进行各类文物的收藏活动。

建立专门的收藏网页

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建立收藏活动网页,鼓励大家登录“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了解收藏活动的新动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为收藏爱好者提供帮助。

不强迫任何人购买

在开展收藏指导活动中,各地管理部门应该注意的是,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收藏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涉猎更广泛的知识,而不是鼓励尚无经验的人去购买或收藏贵重文物,所以一定不能强迫人们去购买任何文物,但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收藏鉴赏能力的人愿意购买收藏品的则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

玉器的收藏

玉石的文化与历史

中国玉文化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极为漫长,可以说贯穿于石器时代的始终。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100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田玉方才走入民间,遍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玉石的历史

中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7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证明了中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中国就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由于和田玉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由于和田玉的优良玉质,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几千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有万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中国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石的种类和产地

玉石的种类

中国古代的玉石种类非常复杂,很难区分。19世纪的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根据现代地质学的理论,将玉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这一分类的方法沿用至今。“硬玉”专指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质地坚密,有玻璃光泽,对着光看有隐约的水晶结构。其摩氏硬度为7,硬度较高,比重为3.33,拿在手里面有沉甸甸地压手感。

翡翠的颜色因含有的铬元素质量分数不同而显白或绿色。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

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20多个品种。一般以白色泛绿种类最为常见,以翠绿色为贵。

因而在硬玉传入中国后,被冠以翡翠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没有软玉长,其出产地也主要集中于缅甸、日本新潟县以及北陆沿海。危地马拉、美国、俄罗斯也有少量出产。“软玉”属角闪石类,其摩氏硬度最高一般不超过6~6.5,较硬玉略软。玉石的种类非常多,岫玉、南阳玉、蓝田玉、和田玉、玛瑙、水晶、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和田玉、青海玉、萱龙玉及韩玉、俄玉、加拿大碧玉和玛纳斯碧玉均为软玉。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和田玉得到了世界的一致认可。从西周开始在宫廷、官方及民间的玉器加工中,逐渐成为主角,软玉逐渐演变成了和田玉的代名词。

角闪石、阳起石类软玉,苏联化学家曾将软玉命名为“中国玉”。软玉的大部分在国际通用标准上并不被认为是玉,而是其他的矿物。但在少数国家,如中国,它们依然被当做玉的一个类别而交易。

依照软玉石质的颜色,也有数个亚种:纯白色具有油脂光泽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以及较为稀少的糖玉等。

玉石的产地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大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在中国玉矿带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中国东北、内蒙古延伸至俄罗斯地区;二是中国江浙地区直至台湾;三是新疆、西藏和青海地区。而新疆和田、河南独山、辽宁岫岩、陕西蓝田,并称中国四大古玉产地。目前,中国与中美洲和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产玉国。

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绵延1100千米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个古玉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6.2度至6.7度之间。

蓝田玉: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等古书,也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这种玉的玉质从外观上看,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玉质硬度为4度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采用做为装饰品。

南阳玉:南阳玉因产河南省南阳而得名,又因矿区在南阳的独山,故又称“独山玉”。南阳玉色泽鲜艳,质地比较细腻,光泽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玉质的颜色有多种色调,以绿、白、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南阳玉硬度为6~6.5,有玻璃光泽,多数不透明,少数微透明。

岫岩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孕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岫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也称河磨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以纯白、金黄两种颜色是罕世之珍品。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南玉”,产于河南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为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有绿、白、黄、紫、红、白6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因其色、形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是世界上稀有的贵宝石品种之一。绿松石制品现已成为重要的收藏品,是一种次生矿物,由含铜、铝、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岗岩石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绿松石是最早用作饰物的矿物品种。1900年,埃及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4只绿松石包金的手镯。

玉器的收藏及辨伪

玉器的分级

品质等级:硬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三档。如何区分玉器的这些类别呢?

A类玉是指经过手工工艺雕琢之后,并没有改变其原本品质的天然玉石,就是大家常说的真货,它一般会有国家珠宝鉴定中心的认证;B类玉是指将一些有很多杂质的劣质玉石,通过酸洗将里面的杂质去除,再注入透明的液体,使其变得更加晶莹漂亮的玉器;而C类玉则即对其酸洗去杂质又进行染色,已经是完全人工制成的假玉石。专家称:“由于后两者的内部结构已被改变,所以在价值上与A类玉器有着几十倍的差距。现在这种用B类、C类货来冒充天然玉器的做法市场上普遍存在。”

玉饰的鉴别方法

色:即玉的颜色要均匀,不能色调不一,还要色泽鲜明,没有与其他杂色混在一起。专家还强调,不要在灯光下观其颜色,因为玉器的颜色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要比自然光线下的效果好很多。

底:指玉的通体要剔透,没有杂质和黑斑。如果是B类、C类玉,其内部常有结晶状的小块。

水:即真玉表面会非常光洁、温润,不会出现毛细裂纹,但如果是经过酸洗的则常会出现如同“呢子大衣上粘着的小细毛毛”一样的纹路。

工:就是玉器的制作工艺。如果细致观察,上品玉器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造型,而B类、C类玉则大多都是经过机器模子打造出来的,造型几乎一模一样。另外,购买者也可将玉器用细绳吊在空中,用金属轻轻敲击,若是A类玉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之声;而人工处理品则会发出很实、很低沉闷哑的声音。

玉器的辨伪方法

目前在玉器的识伪中没有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但是利用我们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真伪进行有效识别。首先从玉器使用材料上辨别。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当掌握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就能够分析古玉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埋藏的时间长短,对玉器本身应该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氧化腐蚀特征,并掌握其演化过程的各种特征规律。

而赝品不是根据材料的特性,也不根据真品的各种特征,只是根据真品的表面效果进行模仿,违反了自然氧化和演变的规律,与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

这种受浸蚀而老化的现象与赝品使用新材料或老旧残料进行重新切割磨制加工,成型后所暴露出来的新工艺面会产生明显的色差或破坏原有的氧化皮层。因为从古至今所使用的都是千百万年形成的同一种材料,在辨伪中只能把识别材料作为辨伪的依据,如果材料上无法有效地确认差别,应该从其他方面继续搜寻真伪的差别证据。目前赝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的次料进行伪造。成型以后再进行人为强化腐蚀,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这种皮层容易脱落而且脱落后根本没有洁净透润的质地。这种花地杂色料是历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现代骗人用的一种石料。其次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在辨伪中,有些玉器可以从造型结构上确认真与伪,但是有些高仿赝品极难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其他方面搜寻真与伪的差别证据。由于民间玉器的风格造型极其古怪复杂,因而不能以器型风格决定其真伪,而只能作为感觉效果判断的一项参考。

作为玉器艺术的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古玉完美地体现了工艺效果。而赝品在这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要么结构造型美而工艺技术磨制却达不到这种效果,要么工艺设计有缺陷。我们必须承认,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必然会对产品的工艺质量和标准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从古至今制造玉器设备工艺和工具材料在不断地改革发展提高,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工艺技术特征。当掌握了真品的基本特征,就会认识到现代赝品哪些部位工艺不对,哪些工艺技术磨制有缺陷。

要认识到玉器的加工方式从古至今始终利用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必须分析工艺效果,哪些是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为手工操作的不稳定性造成,从这方面区别真伪。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认识磨制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某些工艺效果,识破赝品故意制造工艺误差或某些工艺技术缺陷,对比真伪玉器工艺死角部位的差异。

古玉器的加工磨制主要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这与现代赝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型的玉器有明显的工艺差别。要掌握历代古玉在工艺磨制程序方面的规律,以及各种工艺技术处理手段方面的特征规律,对比赝品哪些部位的程序和处理手段有差别。

其三,从赝品的制假手段和技术上鉴别。要分析和掌握真伪玉器的玻璃光效果差别,以及一般光亮玉器差别,并分析出光亮方面的技术和材料差别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理,从而区别真伪亮度效果差异。

玉器被氧化侵蚀部位大部分是由于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蚀性差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内部应力造成的玉器裂纹,这种状态会被首先渗透或侵蚀。它与赝品人为制造的假效果有结构上的差别。

现代赝品利用色料、边角脏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别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假冒,这种造伪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实际上这类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结构和色差,与真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必须识别哪些是色料杂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赝品,哪些是真正腐蚀受沁。真正的古玉无论受到哪些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度等现象,而赝品有人为制造的明显的渗透现象、硬度变化、色差和过度等现象。要在广泛的实践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蚀受沁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区别哪些是人为的强化作伪,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蚀受沁。

最后,还要辨别玉器的生坑与熟坑。所谓生坑指出土以后没有进行过任何清造处理,玉器本身粘附着各种沉积物质,而且附着力极强。而赝品是人为制造在玉表的附着物,这种人造附着物质粘结密度及粘结力很差,这是辨别真伪的一方面,生坑玉器应没有任何人为处理留下的痕迹。

陶瓷的收藏

陶瓷的历史概述

陶瓷历史简述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中华民族对黏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离不开黏土,原始人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

中国祖先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他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瓷的发展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备受赞赏。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中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稀珍。

明代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两百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

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豇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蓝、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中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陶瓷的不同分类

陶瓷的分类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几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类法。

按烧制时间分类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和命名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划出“朝”,如唐瓷、宋瓷、明瓷、清瓷等;二是划出“年代”,一般用于明清瓷器,如明洪武窑、明宣德窑等。烧制地点指总的烧制区域。如“越窑”泛指浙江余姚、上虞、绍兴地区的窑址,“耀州窑”泛指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及玉华宫等窑址。

按烧制特征分类

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白釉分甜白、青白,红釉有霁红、牛血红、豇豆红等。

多色釉包括两种:一种用釉色与形状不一的色块构成釉面,如均釉等;另一种用釉彩勾勒图案,如青花、粉彩等,习惯上又称为“彩瓷”。彩瓷具体又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双层夹彩三种。

按烧制窑别分类

这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最生动形象的反映。官窑器泛指官办窑厂专为皇室烧制的产品,始于唐五代,明清时盛况空前。民窑器则是民间窑厂烧制的各种产品。官窑器工艺精美、端庄华贵,民窑器则显得洒脱、生动。

按花面装饰方式分类

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陶瓷就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烤烧而成的产品。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如果用手触摸,制品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制品的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

色釉瓷则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蓝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这种制品市场上销量一般不大。

按所用原料及坯体分类

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粗陶、细陶、炻器、半瓷器、以至瓷器,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黏土制造。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黏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黏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黏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黏土质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质精陶以石灰石为熔剂,其制造过程与长石质精陶相似,而质量不及长石质精陶,因之近年来已很少生产,而为长石质精陶所取代。长石质精陶又称硬质精陶,以长石为熔剂,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广的一种。

炻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数允许在烧后呈现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原料取给容易。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于瓷器坯料,但烧后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则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和气体都无渗透性,胎薄处星半透明,断面呈贝壳状,以舌头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

软质瓷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较低,因此机械强度不及硬质瓷,热稳定性也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于装饰性,所以多用于制造艺术陈设瓷。

特种陶瓷是随着现代电器,无线电、航空、原子能、冶金、机械、化学等工业以及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黏土、长石、石英,有的坯体也使用一些黏土或长石,然而更多的是采用纯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制造工艺与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制作陶瓷的原料泥土中有些放射性元素,比如坐便等都是有放射性的。而一些经过表面修饰的陶瓷也会在装饰的过程中引入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铅等,所以家庭用瓷选择釉下彩的比较好。

陶瓷的鉴赏和收藏

瓷器的鉴赏

一般来说,鉴赏瓷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整件茶具的釉色是否分布均匀。若是窑变茶具,要看是否对比强烈,在所有茶具瓷器中釉色均匀与否是决定产品档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2.看茶具或者瓷器是否是高温烧制,而不是低温中温。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化系数大,而且产品的质量稳定。如果是低温或者中温烧制的,一般都不用来盛放餐饮之类的。原因之一是陶瓷茶具中有些元素会稀释出来。但是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制的瓷器一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3.如果是白瓷,要听听瓷器声音是否很清脆而不带杂音。如果不是白瓷请不要以此来鉴别。一般高档白瓷的声音是非常清脆的,红瓷的话。要看釉面是否光洁、流畅。红瓷表面的色泽是否都是一致的,高档红瓷的话显示的是中国红,而不是暗红或者微红。然后,红瓷更要看手感,戴个鉴赏手套慢慢滑过红瓷表面,看是否顺畅而不带有凹凸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灯光下和阳光下的对比,这样更能检查出红瓷是否有瑕疵。

4.如果还是分不清瓷器的好与劣,最狠的一招就是敲碎它(不建议这么做),敲掉的过程中细听它破裂的声音,较脆的是上品,瓷骨较好,然后其他的请参照以上三点再仔细辨别。

瓷器的辨伪

一个收藏爱好者若想辨别陶瓷的真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2.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3.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型、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等来辨伪。4.玩家知道,仿瓷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分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

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

5.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尺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

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此,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

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科学的辨伪方法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型、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

瓷器的收藏

如何收藏陶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收藏必须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反复研究,鉴赏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1.收藏者必须先端正心态,不可贪字当头,心存侥幸。因为很多收藏者都是“利”字当头,认为花十万八万元,买进一百几十件官窑器,总有一、两件是真的,只要有一件真的就能值几十万、几百万元了,有利可图。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这样做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面对超值的“古董”,收藏者的头脑必须保持冷静,千万别发热,不要人云亦云,应以平常心待之,慎重地分析,确认是真品后,再购入。千万别按图索骥,机械、教条地照搬书本,应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因为仿制品也大都是按书本上的说法、版图上的尺寸、造型、纹饰仿造出来的。

3.藏品必须求其真实性,否则就不存在收藏二字的意义了。收藏者应先从价值不高的民窑器入手(必须是真品),通过入藏的各朝各代民窑器的“老化”状况着手研究其胎釉、工艺及因年代“老化”所留下的特征状况,这样有利于比较对照各朝代各窑口的真假产物。虽然说官窑器的制作、用料特别精细,但因时间久所形成的风化老化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出土出水器,在其器物的表层、胎釉所留下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