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4:07:5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学前男童和女童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  )。[统考2014年研]

A.语文测试成绩

B.数学测试成绩

C.工作记忆容量

D.游戏模式【答案】D【解析】儿童的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大约l4~22个月的男孩就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l8~24个月的婴儿即使在没有其他玩具的情况下,也通常拒绝玩异性孩子的玩具。进入幼儿园后,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因此,学前期男童与女童的最大差异是游戏模式上出现了性别差异,此差异大于其他三方面。

2.在家庭生活中,盈盈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目前对音乐的喜爱,而盈盈也认同了父母关于学业成绩重要性的看法,这个例证所体现的发展现象是(  )。[统考2014年研]

A.同步现象

B.再社会化

C.相互社会化

D.远端——近端发展【答案】B【解析】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3.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重演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14年研]

A.蒙台梭利

B.霍尔

C.斯宾塞

D.桑代克【答案】B【解析】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C项,席勒一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4.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  )。[统考2014年研]

A.社会起因

B.个体起因

C.婴儿期的发展

D.青少年期的发展【答案】A【解析】维果茨基更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资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5.自我同一性的确定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经历危机和探索就做出选择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型属于(  )。[统考2014年研]

A.同一性达成

B.同一性延缓

C.同一性停滞

D.同一性混乱【答案】D【解析】同一性混乱(也称同一性扩散)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A项,是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B项,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6.对同一批被试分别在其55岁,65岁和75岁时测试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中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的是(  )。[统考2014年研]

A.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

B.感觉记忆能力

C.限时条件下的动作反应速度

D.控制了视敏度的个别差异后对线段长度的比较判断【答案】B【解析】18~30岁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的效率最高。35岁以后,记忆逐步减退。减退的趋势,假定18~35岁时记忆的平均成绩为100%(最高),那么35~60岁时记忆的平均成绩则为95%,60~85岁时为80%~85%。A项和D项,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对线段长度的比较属于晶体智力,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而感觉记忆与动作反应速度相比,感觉记忆的下降速度更显著。

7.格赛尔认为,学习与生理“准备状态”有关。在没有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有效。支持该观点的依据来自(  )。[统考2013年研]

A.选择性繁殖实验

B.双生子爬梯实验

C.视觉悬崖实验

D.恒河猴依恋实验【答案】B【解析】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顺序决定的,发展的成熟是由内部因素控制的,外部环境可能短暂的影响儿童的发展速度。并进行了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他找来一对同卵双生子A和B,A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及肌肉协调训练,每日练习l0分钟,连续6周;B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A的水平。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当个体达到生理准备状态时,学习会有效。

8.婴儿大约在5周左右,能区分人和其他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并报以微笑。这种微笑是(  )。[统考2013年研]

A.无意义的微笑

B.内源性微笑

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答案】C【解析】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微笑、有选择性微笑。婴儿在5周左右时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的反应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为条件反射式的笑,无朝向,并无社会意义;有选择性微笑的标志为开始区分微笑的对象,对亲近的亲人,父母等微笑更多,对陌生人的脸孔微笑明显要少。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  )。[统考2013年研]

A.自我意识高涨

B.独立意识增强

C.勤奋感和自卑感冲突

D.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答案】C【解析】初中生出现反抗心理的原因有三个:①自我意识高涨;②独立意识增强;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10.根据帕顿(M.Parten)的研究结果,2岁左右儿童的主要游戏类型是(  )。[统考2013年研]

A.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

B.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C.单独游戏和联合游戏

D.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答案】D【解析】帕顿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儿童的游戏分为6类:无所事事、旁观、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学前儿童较多以平行游戏为主,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到学前晚期才开始出现。2岁左右儿童属于学前早期,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较多。

11.某种智力理论认为,成年人智力活动的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人一生的智力发展可以分为获取、实现、责任和整合等阶段。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统考2013年研]

A.巴尔特斯(P.Baltes)

B.沙伊(K.Schaie)

C.金兹伯格(E.Ginzberg)

D.拉文格(J.Loervinger)【答案】B【解析】题干所描述的内容为沙伊的成人智力适应理论,沙伊认为成年早期,青年人开始从事工作,建立家庭,主要任务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他们的社会责任最为重大。60岁以后进入老年时期,此时智力活动的主要任务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融合自己一生的经验,如一些老年人写自传、回忆录等。

12.下列关于心理学家对发展心理学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统考2012年研]

A.荣格最先开展对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B.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C.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学》,创立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D.皮亚杰以活动特点标准将心理学发展划分四个阶段。【答案】D【解析】皮亚杰以儿童思维发展为基础,把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3.下列研究设计类型中,既能描述因变量的年龄差异,又能描述年龄变化,还能对年龄、群组、测量时间等效应进行分离的是(  )。[统考2012年研]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答案】C【解析】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克服了纵向设计的缺点,又保留了横向设计的长处,从而更好地研究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14.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的学者是(  )。[统考2012年研]

A.米德

B.普莱尔

C.霍尔

D.何林渥斯【答案】D【解析】何林渥斯将青少年从家庭的独立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认为是一个与婴儿期因断奶而改变营养摄取方法的生理性断乳相对照的概念。其共同特点是,断乳前所形成的适当且必要的习惯,已与新的需要、冲动、行动不相适应并发生矛盾。改变这一习惯及原有的心理水平已成为必然,这就使得母子之间形成的习惯必须改变,也就造成了在青少年期的心理适应上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性断乳的复杂性。

15.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典型游戏类型(  )。[统考2012年研]

A.象征性游戏

B.练习游戏

C.结构游戏

D.观察性游戏【答案】A【解析】象征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对环境的同化倾向性,它是一种适应现实、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来塑造现实的游戏形式。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常进行象征性游戏,即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

16.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排序,正确的是(  )。[统考2012年研]

A.翻身、坐、抬头、站、走

B.抬头、坐、翻身、站、走

C.翻身、抬头、坐、站、走

D.抬头、翻身、坐、站、走【答案】D【解析】婴儿的动作发展符合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动作发展的顺序首先是抬头,3—4个月时开始翻身,先是由仰卧到侧卧,约6个月时可独坐,7~8个月时开始学爬行,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

17.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儿童成长外层系统的是(  )。[统考2012年研]

A.父母工作单位

B.家长与学校关系

C.社会文化

D.家庭【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包括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儿童的医疗保险、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18.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  )。[统考2011年研]

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答案】D【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的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其实质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9.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是(  )。[统考2011年研]

A.感觉和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答案】A【解析】人进入中年后,老化倾向明显。感受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听能力衰退和减弱明显。

20.某儿童认为周围世界绕着他转,月亮跟着他走;他只知道自己有个哥哥,但不知道自己就是哥哥的弟弟。该儿童心理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统考2011年研]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后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的特点有: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题中儿童认为月亮跟他走,不知道自己是哥哥的弟弟,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思维。

21.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统考2011年研]

A.微观系统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

B.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C.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外层系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法律、文化等【答案】D【解析】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从内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最外层的宏观系统包含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2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统考2011年研]

A.法律和秩序的取向

B.社会契约的取向

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

D.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答案】D【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第六个阶段为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个人到达这个阶段,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原则。

23.下列关于成人中期的人格发展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统考2011年研]

A.自我发展处于从众水平

B.性别角色进入整合阶段

C.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

D.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答案】A【解析】成年期自我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从众水平,只有少数成年人处于这个水平。公正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一水平。所以成人中期自我发展大部分处于公正和自主水平。

24.伊扎德认为,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是(  )。[统考2010年研]

A.愉快和不愉快

B.爱、怒和怕

C.惊奇、苦恼、厌恶、微笑和兴趣

D.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愤怒和悲伤【答案】D【解析】情绪专家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5种不同的情绪:惊奇、伤心、厌恶、最初始的微笑和兴趣。

25.对于14至22个月大的儿童来说,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这种对玩具的选择体现了儿童的(  )。[统考2010年研]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认同

C.性别角色标准

D.性别偏爱【答案】D【解析】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男孩喜欢玩小汽车类的玩具,女孩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这体现了儿童的性别偏爱。

2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09研]

A.达维多夫

B.维果茨基

C.列昂节夫

D.鲁利亚【答案】B【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

27.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统考2009研]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答案】B【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8.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统考2009研]

A.觉醒—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答案】B【解析】Batson的游戏元交际理论运用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他认为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打架行为与真实打架行为是不同的。

29.下列选项中,用来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是(  )。[统考2009研]

A.陌生情境实验

B.错误信念实验

C.动态测验

D.两难故事法【答案】B【解析】错误信念实验是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方法,它具体包括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陌生情境实验是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动态测验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智力测验方法;两难故事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

30.下列有关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统考2009研]

A.平衡性表现明显

B.批判性显著增强

C.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D.表面性依然突出【答案】A【解析】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而平衡性表现明显是在高中阶段才出现。

31.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统考2008研]

A.自主感

B.亲密感

C.勤奋感

D.同一感【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不同:①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②儿童早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⑤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2.霍尔(G.S.Hall)提出的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  )。[统考2008研]

A.白板说

B.复演说

C.进化说

D.成熟势力说【答案】B【解析】霍尔提出复演说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对人类进化史的复演。A项,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强调后天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项,进化说是达尔文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心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功能。D项,成熟势力说为格赛尔提出的,强调生理成熟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统考2008研]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答案】D【解析】弗洛伊德将人生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其中在性器期(3-6岁),男孩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34.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统考2008研]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

C.陌生情境技术

D.照镜子法【答案】C【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3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统考2008研]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答案】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形象性、非逻辑性和自我中心性。可逆性、互反性和守恒性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3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统考2007研)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答案】B【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37.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统考2007研]

A.生理发育

B.智力发展

C.个性特征

D.活动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以往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后,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系统地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他的学生达维多夫是这个理论的积极推崇者,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8.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统考2007研]

A.安全型

B.回避型

C.反抗型

D.迟缓型【答案】C【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39.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儿童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替代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恋父或恋母情结得到解决的原因是(  )。[统考2007研]

A.个体成熟

B.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教育

C.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教育

D.大众媒体的影响【答案】B【解析】艾里克森提出“人的八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发展任务,其中的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在本阶段,艾里克森认为男女儿童虽然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蒂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狄浦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40.对儿童脑电变化的研究表明,大脑各区域成熟的顺序为(  )。[统考2007研]

A.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B.颞叶—枕叶—顶叶—额叶

C.顶叶—颞叶—枕叶—额叶

D.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答案】A【解析】脑区成熟过程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相吻合,即从控制低级心理机能的脑区到控制高级心理机能的脑区,儿童的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41.儿童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对羊与牛、作业本与教科书、苹果与草莓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的年龄是(  )。[统考2007研]

A.4~5岁

B.6~7岁

C.8~9岁

D.10~11岁【答案】D【解析】根据弗拉韦尔等人以5~11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刺激物为一组图片,图片可以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以归类作为策略考查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0~11岁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体现了毕生发展思想的是(  )。[统考2014年研]

A.心理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

B.心理发展包括生成和衰退两个方面

C.心理发展过程存在选择、优化、补偿三者之间的协调

D.从中年到老年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逐步老化和衰退的过程【答案】ABC【解析】毕生心理发展观点认为:①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②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③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④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⑤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C项,心理发展过程存在选择、优化、补偿是毕生发展观的元理论的观点。D项,老化和衰退的过程是老年丧失观的观点。

2.根据维果茨斯的观点,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  )。[统考2013年研]

A.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B.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C.形成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答案】ABCD【解析】维果茨基主张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机能发展标志分4个方面:①心理活动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形成以符号为中心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个性化。

3.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包括(  )。[统考2012年研]

A.好孩子定向

B.处罚与服从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持社会秩序定向【答案】AD【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把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其中习俗水平,指此时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其两个阶段是: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年研]

A.由上到下

B.由近及远

C.由边缘到中心

D.由粗大到精细【答案】ABD【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地支配。

5.下列选项中,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统考2009研]

A.孕妇的营养状况

B.孕妇的情绪状态

C.孕妇的年龄大小

D.孕妇的文化程度【答案】ABC【解析】胎内外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状况,都会影响胎儿的发展。而母亲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Rh因素、年龄等,而不包含文化因素。

6.下列选项中,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统考2009年研]

A.孕妇的营养状况

B.孕妇的情绪状态

C.孕妇的年龄大小

D.孕妇的文化程度【答案】ABC【解析】胎内外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状况,都会影响胎儿的发展。而母亲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Rh因素、年龄等,而不包含文化因素。

7.下列选项中,中老年人衰退比较明显的方面有(  )。[统考2008年研]

A.语义理解

B.空间记忆

C.推理能力

D.知觉速度【答案】BCD【解析】中老年在由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的流体智力方面的衰退比较明显,而在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影响的晶体智力方面的衰退则并不明显。因此,老年人在空间记忆、推理能力和知觉速度方面的衰退很明显,而在语义理解方面的衰退则不明显。

8.导致纵向研究使用较少的原因有(  )。[统考2007年研]

A.样本因时间延续而丢失

B.阶段性资料不易保存

C.研究人员变动频繁

D.反复测查影响数据的可靠性【答案】AD【解析】纵向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样本的减少,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流失;第二,反复测量,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9.导致纵向研究使用较少的原因有(  )。[统考2007研]

A.样本因时间延续而丢失

B.阶段性资料不易保存

C.研究人员变动频繁

D.反复测查影响数据的可靠性【答案】AD【解析】导致纵向研究使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是纵向研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包括:第一,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流失;第二,反复测量,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三、简答题

1.在一项典型的儿童前瞻性记忆实验中,先向儿童介绍一个叫嘟嘟的鼹鼠玩偶,并告诉儿童,鼹鼠嘟嘟有很多图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东西,请帮它把这些图片的名字读出来,但是嘟嘟很害怕动物(如牛、羊、猪等),如果发现了动物的图片,就把它们藏起来,请根据实验任务的描述,回答下面的问题:[统考2014年研](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什么?衡量的指标是什么?(2)该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前瞻记忆实验?

答:(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让儿童将动物图片藏起来。衡量指标是选择图片的准确率。(2)此实验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类型。

前瞻记忆,为记住在未来要执行的动作,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是记忆的基本功能。前瞻记忆按照三种维度分类,长时前瞻记忆与短时前瞻记忆;新异前瞻记忆与习惯化前瞻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根据线索的类型Einstein与Mcdaniel提出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之后前瞻记忆被进一步分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两种类型。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某个特定事件触动了一项行为地执行,必须在一个时间量(例如,20分钟后取出蛋糕),或是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完成(例如,于下午三点半会见你的朋友),事件为目标线索;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完成意向行为。如“10分钟之后按F1键”,时间为目标线索。

此实验中以“发现嘟嘟害怕的动物就把图片藏起来”为前瞻性记忆任务,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

2.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统考2013年研]

答: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3.简述并评价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科院2007研]

答:(1)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Kohlberg主要采用两难故事来评价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Kohlberg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即Kohlberg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于自己的需要。

阶段1——他律道德。社会观点为:儿童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倾向于自我中心,认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一样。道德内容为:相当于皮亚杰的道德现实主义阶段,道德的评价绝对化,只集中于情境的物理的或客观的特征。道德规则只能由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

阶段2——个人主义。社会观点为:儿童理解他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观点,但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道德内容为: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是有价值的,儿童遵守规则或与同伴合作,要视能否得到回报而定,社会交往被视为是否含有具体收益的事情。

②习俗水平。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给予法律和规章。

阶段3——人际遵从。社会观点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间的共识比个人利益更重要。道德内容为:集中于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遵守规则是为了让你在意的人赞赏你,人际关系的基础是金科玉律。

阶段4——法律和秩序。社会观点为:从维持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严守法律和履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规则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正确途径。

③后习俗水平。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

阶段5——社会契约。社会观点为:人们可以采择社会系统内所有个体的观点,认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与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一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完成此任务的社会系统,法律是用来保护而不是限制人们的自由的;有害社会的行为即便不是非法的,也是不对的。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社会观点为: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两难决策,每个人都有其个人价值,理应受到尊重,从前一阶段的社会导向发展为内在导向。道德内容为: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原则;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2)对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但也存在很多质疑。

①前提能力问题。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但通过考察具有较高道德推理水平的儿童是否同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发现上述三种能力可能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一种因果关系。

②可逆性问题。Kohlberg认为不同的道德阶段遵循不变的发展次序,但一些研究发现跨越阶段的发展和向较低阶段退化的现象都是很频繁的。

③预测性问题。Kohlberg的阶段次序都是建立在假设的情境反应之上的,而不是儿童实际遇到的情境,因而一些批评者对这种阶段系统的真实性和意义表示怀疑。

④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Kohlberg认为幼儿的道德推理完全是根据奖励、服从权威和为了避免惩罚进行的,但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对道德的认识要比他们的表达深刻的多。

⑤对女性的偏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Kohlberg的理论存在性别偏差。

4.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如何进行品德培养?[北师大2004研]

答:(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论。他提出,道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强调模仿与观察在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作用。即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他称这一现象为观察学习,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这种观察学习形成的,提出了“道德观念和行为经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可以形成和改变”的观点,强调教师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强调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他还强调了社会环境中的影视和书刊等传播媒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班杜拉不赞成道德发展过程分阶段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者设计了一系列试验,如攻击性行为的实验、抗拒诱惑的试验、言行一致的试验等。这些实验均以其周密的设计、严格的控制以及与生活情境的接近,而令人信服地充分论证了以上观点。(2)社会学习理论对品德培养的启发

在道德知识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德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象的形式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自我评价,领会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发展为观念;在道德情感方面,引导直接的情绪场景体验,也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发挥想象能力,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道德行为方面,学习榜样行为,增强道德意志,抗拒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消除坏习惯。

5.儿童知觉的发展有何特点?[华中师大2004研]

答:儿童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方面。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1)婴幼儿时期知觉发展的特点

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到幼儿时期逐渐开始发展和完善。(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大小知觉方面,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较测量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在形状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还缺乏把握。在方位知觉方面,在小学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6.简述少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北师大2004研]

答:少年期一般指13岁左右,大概是初中阶段。表现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1)少年期心理发展存在着矛盾性。具体表现为: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内心闭锁但又表现出愿意结交朋友,了解外界的开放性;表面上表现出勇敢,但某些场合又表现出怯懦;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等。(2)思维品质存在着矛盾发展。初中生在思维发展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成分还起作用。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现性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3)少年期个性存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平衡性和极端性或偏执性;自我意识高涨,有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反抗心理严重,比如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易片面看待问题。(4)情绪表现出矛盾的特点。具体表现出两面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表现有时像“疾风暴雨”;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有时会故意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

7.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华中师大2004研]

答: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有(1)热情、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8.儿童的体格发展有哪些规律?[华中师大2004研]

答: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1)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

①头尾规律: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头部生长快于躯干和四肢。2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长的1/2,出生时为身长的1/4,而成人头长为身长的1/8。这种发育规律称之为头尾发展规律。

②近侧发展律:在婴儿期,儿童体格发育表现形式之一为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四肢的近端生长先于远端,称之为近侧发展规律。

③向心律: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发育遵循由足至小腿、大腿再到躯干的发育规律。(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连续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时刻在进行着,但是在不同时期(年龄阶段),各器官组织生长快慢不同,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脑细胞的发育主要是在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6岁以后甚至一生,脑细胞仍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只是其发育的速度减慢。出生后体重和身高有两个突增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其他时期仍有增加,只是速度较慢。(3)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儿童期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不是以同一样的速度和同一情况进行。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在6岁以前发育最快,特别是3岁以前。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青春发育期以前,生殖系统一直处于幼稚期。到了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加速发展,在短短的10年左右便发育成熟。个体的淋巴系统到12岁左右发育到人一生的最高峰,随后淋巴组织开始缩小,所以,在儿童12岁时可以触及其颌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在8岁之前或20岁以后还能触及淋巴结则是一种异常情况。(4)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在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有的时期快,有的时期慢。因此生长发育速度呈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全身大多数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的高峰,第一次在婴儿期,第二次在青春期。(5)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教养、性别等的影响,可产生相当范围的个体差异。

9.简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北师大2003研]

答: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的主要表现为(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与此同时,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3)勇敢和怯懦并存

在某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4)高傲和自卑并存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地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10.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即言语活动出现后马上给以强化。“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2)转换生成说

转化生成说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3)模仿说

模仿说是由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4)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地产生。

四、论述题

1.下图是伍德•沃德在一项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旨在考察6个月大的婴儿能否认识到实验者的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的(即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而不只是具体时间空间特征的动作)。让婴儿可以看到平台上放置的A和B两物体。

步骤一:一人多次反复从右下侧去拿A,使婴儿观察并习惯。

步骤二:AB调换位置,仍从相同位置去拿A。

步骤三:AB位置不变,但转而选择B。(图略)

实验结论证明,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的程度。

依照习惯化——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的逻辑及其结果的意义。【说明:用文字取代图画的球和小熊。每个图从右下侧有只手伸过去,去拿A或B。选择的物品在图中用红色字体标注。】[统考2014年研]

答:(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成为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2)实验逻辑:运用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A球与B球的位置,一个自变量是拿A球或者B球,因变量是儿童对于拿A球与B球的注意时间,结果反应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儿童的注视时间变短,拿不同的球,注视时间变长。结果证明了婴幼儿具有超强的反映外界刺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带到一个实验室中,观察婴儿在游戏时与母亲的互动情况,之后要求母亲离开房间,一位陌生人进入房间与婴儿游戏一段时间后母亲再返回。下面是两岁的平平和乐乐在实验中的表现。

平平:在与母亲独自相处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的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母亲接触,很容易又高兴起来。

乐乐:在与母亲单独相处时相当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非常不安,母亲返回时,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现出强烈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对。[统考2012年研]

请问:(1)该实验程序的名称是什么?(2)什么是依恋?平平和乐乐分别属于什么依恋类型?(3)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两位母亲在养育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4)依恋安全性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该实验程序是陌生情境法。陌生人情境程序是将婴儿与其母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特定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2)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的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艾恩斯沃斯等人采用陌生情境程序研究婴儿的依恋,将依恋分为:

①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与母亲独自相处时,他们积极地探索环境,与母亲分离之后,明显地产生不安。当母亲返回时,就寻找母亲,很快地与她们接触,以结束这种分离忧伤;

②矛盾依恋,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即使当母亲在场,他们也非常的焦虑,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当与母亲分离时,则表现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他们表现出矛盾心理,对母亲曾经离开感到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

③躲避依恋,大约20%的婴儿,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据此可以得出平平是安全依恋型;乐乐是反抗型依恋。(3)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例如,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他们进行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紧密的接触。此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有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4)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人格特征及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情感较少,他们较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统考2011年研]

研究一:有人探讨了不同亲缘关系成员在不同养育环境下智力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如下表。不同水平亲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