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堡的复活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0:59:23

点击下载

作者:赵喜臣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城堡的复活记

古城堡的复活记试读:

前言

世界地理是我们全面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窗口。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为我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绝妙景色,可谓美不胜收,那么我们从哪里着眼看起呢?怎样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认识得更加深刻呢?

河流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成天然水道,是地球的血脉。河流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曲等。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而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冰川,各条河的河源情况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河流的生命之源;河口是河流的终点,或流入海洋,或流入干河、湖泊或沼泽等地方。

河流无论起源于哪里,还是流到哪里,都是展开的浓墨重彩的画卷,或是滚滚波涛激起汹涌奔腾的壮丽大河,或是碧波青青汇成千里如镜的秀美湖泊,或是湍湍激流荡起倾泻而下的飞流瀑布,都给我们如诗如画的美感。

无论是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是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山峰,或是深不可测、万壑干岩的山谷,都充满了阳刚之美,都给予我们气势磅礴的震撼。

在地球的表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表现出自然的大美之景:澄澈干净、千年结成的冰川;烈焰喷射、熔岩滚流的火山;茫茫戈壁、广袤无垠的沙漠;碧野千里、芳草连天的草原;古木参天、层林尽染的森林,等等。

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孕育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整个地球可谓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使我们对地球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们须漫游地球,重新认识地球。

地球可谓是个大花园,除了自然地理之美外,还有人文地理之美,这就更是具有深沉意义之美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之上,除了享受地球带给我们的美,我们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包括建筑、名胜和古迹等具有人文内涵的美,使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地理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绝美,简直是不胜枚举。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美丽无限。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无穷魅力,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世界自然河流、湖泊、瀑布、冰川、火山、沙漠、草原、森林、物种等,还包括具有人文意蕴的桥梁、建筑、名胜、古迹、古堡、古城、古墓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秦始皇陵墓是否被毁

烧毁秦始皇陵事件

深埋地下的秦始皇陵真的是保存得非常完好吗?在秦朝灭亡之时被项羽烧毁了的史籍记载是真的吗?这些都是史学界一直探究,而又不得其解的谜。

许多史籍中都曾记载:秦末的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后,西楚霸王项羽占据着秦都。他命人掘开了秦始皇的陵墓,盗运陵中的财宝。据说他调集了30万人从地宫中向外运了30天也没运完。后来,一个寻找羊只的牧羊人用火点燃了皇陵地宫,秦始皇陵毁于大火。这种说法历来为史学家所接受。

是否被盗的论争

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古代军阵,秦兵马俑出土,而后又是令世人都为之叹服的精美铜马车回到人间,这一连串珍贵的考古发现,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的怀疑:秦始皇陵真的被毁掉了吗?

一些科学家用地球化学研究中使用的汞测量技术测出了秦始皇陵地宫位置的中心有汞含量异常高的反应,测算估计超过正常土层含汞量的280倍。而在这种反应现象的土层分布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

科学家们认定,这种汞含量异常是人工灌注水银,造成水银蒸发,经过漫长的岁月积聚形成的。而在《史记》中确实记录了秦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情况,这和现在的发现正好吻合。

历史学家们据此推测,如果当年项羽真的烧毁了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那么,汞早就挥发干净了,现在的这种汞异常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学者们经过考察发现,历史上曾有很多人怀疑过秦始皇陵被烧毁的说法。最早记载项羽盗秦始皇陵的《史记》也不过是以刘邦的角度来叙述这件事的,而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却又对此事只字未提。看来,司马迁本人也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和其他的争议不止的历史问题一样,秦始皇陵墓被毁一事的细节是被西汉几百年以后的历代史学家们完善和丰富的。

在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下出土的铜马车,经过鉴定后,考古学家认为,铜马车上出现的破损是坑顶的自然坍塌造成的。马车上大量的金银饰物没有缺少一件,不像是劫后余生之物。这些发现都在证明秦始皇陵并未被盗。

没有最终的定论

至今为止,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被认定是秦始皇陵墓里的文物。这也像是在给后人传递着一种信息:秦始皇坟墓可能仍然完好无损地沉睡在地下。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对上述推论抱有怀疑。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地认定秦陵地宫保存完好,汞异常现象和其他可疑现象有可能是墓中其他物质的理化反应造成的。2000多年来史学家对秦始皇陵被项羽毁的说法异口同声,这其中很多人都被后世历代史学家认定是治史严谨的。看来,真正解开谜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被打开的那一天。拓展阅读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与秦二世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中也未发现火烧的遗迹,这与《史记》中“阿房宫未成”以及书中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神秘难寻的赵佗墓

赵佗开创“南越国”

赵佗是秦朝的著名将领,也是西汉时期的南越国开国之王。公元前219年,赵佗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他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吕后时期,汉越矛盾激化,吕后发兵南下攻打南越。赵佗发兵抵抗,并反攻到湖南一带。最后,即位称帝,号为“武帝”。

开国之始,赵佗奉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尊重越人的风俗,鼓励汉、越杂处,任用越人首领。他重视引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神秘难寻的赵佗墓

在南越国近百年的历史中,赵佗本人就在位67年。他近百岁时才逝世,死后被安葬在南越国的国都番禺。据有关史料记载,赵佗在世时搜刮了大量奇珍异宝,死后又将它们都带入了坟墓。并且据说他在世时,就对自己的后事做了缜密的安排。因此他的墓藏是一个极大的秘密。

他没有按当时的习俗将自己的陵墓外观修建的雄伟显赫,而是利用山势暗造地穴,在地面上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为避免被掘坟盗墓,他还大设疑冢,甚至连他死后出殡都做了精心布置,四辆灵柩车同时从四门而出。至于入土地点,在当时是高度机密,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墓究竟在哪儿。

传世的各种史料对他陵墓位置的记载大多来自推测,所以各不相同。明代《广东通志》中说:“赵佗墓在县东北八里”,又说:“在禹山”;《南越志》中记载:“赵佗墓就在自鸡笼岗起至广州附近的连冈山岭之地”;晋代的《广州记》中却又说:“赵佗墓在城北,墓后有马鞍岗”;在各个时期的地方志中,有的说在白云山上,有的写在越秀山下,可谓众说纷纭。

由于赵佗墓的考古价值甚高,加上墓藏中奇珍异宝的吸引,从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起,2000多年来一直有许多人倾力于寻找赵佗墓。史料中记载,三国时的东吴之主孙权,就曾派吕瑜带领着几千兵卒访掘赵佗墓,想要找到巨额珍宝。他们在岭南凿山破石,掘地三尺,几乎挖遍了广州附近的大小岗岭,最终都一无所获。

发现赵佗儿孙的陵墓

不过也有史料记载,孙权当时并非一无所获,他的手下找到了赵佗之孙,直越明王赵婴齐之墓。从中获得了珠孺玉匣3个、金印36枚,还有一枚皇帝信玺和一枚皇帝行玺,以及私印3枚,还出土了3把铜剑,就是著名的钝钩、干将和莫邪剑。它们都装在杂玉制成的剑匣内。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物后来又去向何方。所以已经无法查寻,因此无法制定此记载的真伪。

198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广州象岗发掘出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中出土了3枚金印,其中一枚象征着权力威望的龙钮“文帝行玺”,重达1485克,印钮是一条传神生动的游龙。它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而赵昧下葬时也身穿“丝缕玉衣”,是用丝带把2291片玉片编织到一起制成的。这和婴齐墓中“珠孺玉匣3具,金印36枚”等记载十分相似,可见古人所言不虚。

可是,历代的寻墓人已经踏遍了广州附近的白云山、鸡笼岗、马鞍岗等无数山冈,赵佗墓仍然深藏地下不为世人所识。拓展阅读南越王墓博物馆坐落在越秀山公园西面的象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绘石室墓,共7室,深藏于岗顶之下20米,1983年6月被发现,是近年来我国五大考古发现之一。

饱受争议的曹操墓

曹操陵墓的两种说法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做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

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奸雄”。

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经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建封土堆,也不种植被。《三国志》还讲到,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2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它主要是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写的,只是做了些文学加工,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

因此,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探寻曹操陵墓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那么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

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两省,是紧挨着的。

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要找到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安阳曹操墓的真假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让实就是曹操墓。

由于该墓葬西面是砖场取土区,墓扩西部填土被下挖约5米,使其局部暴露出来,引起多次盗掘。尽管如此,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

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

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虎大戟”、“魏武王常用虎短矛”等铭文。

在追缴的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相近,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一直以来,安阳曹操墓的真假饱受质疑,而不断公布的对墓中出土石质文物研究结果,成为曹操墓身份证明的有力证据。

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曹操墓出土的石牌等石质文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石灰岩,学名叫做鲕状灰石,这种石头经过几亿年才能形成,自然界非常难找,“造假”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主墓的周边又新发现6座陪葬墓,而曹操口含的水晶珠也已鉴定为稀世翡翠。拓展阅读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墓址选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南与未央宫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在此可俯瞰长安城全景。

各地都有的扁鹊墓

医术高超的扁鹊

根据史籍记载,扁鹊的本名叫秦越人,是齐国渤海郡人。他的医术师承长桑群,由于他刻苦钻研,达到了博精相辅、享誉天下的至高境地。他对各科医术都十分擅长,诊脉是最为有名的。

扁鹊,是一位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决定性贡献的大医学家。他一生倡导和推崇脉学,反对巫医骗术,这不但在当时难能可贵,对后世也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中医界仍把他提出来的脉学原理奉为经典。

扁鹊墓究竟在哪里

因为扁鹊的医术太高,名声太大,所以,引起了小人的妒忌。当时的秦国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难比扁鹊,却又不愿名落他人之后,于是,便雇佣刀手,刺杀了扁鹊。可惜,这样一位医学巨人,竟然死于非命。而史学家对他的后事并无记录,导致了扁鹊的后事成为千古之谜。在过了近千年的时间以后,关于扁鹊墓的种种说法却出现了。

在河南省汤阳县,有扁鹊的墓和祠。据传说,这里原来是一道名为伏道冈的山冈。伏道冈的名字就来自于扁鹊当年被“庸医恶其胜己,伏于道侧,谋而杀之”的缘故。这些至今尚存的墓和祠,没人能说清楚它们立于什么时代,只是墓旁的各种碑刻都是元代以后各朝刻上去的。

在山西省永济县清华镇,也有扁鹊的祠和墓。墓前有一对石羊及宋、明时代的碑刻,墓的周围还保存着完整的石墙。永济是战国时的解虞,扁鹊曾经在此行过医。不过,同样没人能说清,墓和祠是什么时代建立的。

坐落在山东济南北郊鹊山西麓的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鹊山之名就来自神医扁鹊。传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了鹊山。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经过2000多年,口耳相传。

在河北邢台内丘县西,有扁鹊庙,相传扁鹊被害于秦,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邢台内丘的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

据《内丘县志》记载,“扁鹊庙汉唐有之,始建不详。”自汉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元代建筑,是全国最早、最大、最著名的纪念扁鹊的古建筑。

除了以上说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说法。在山东济南市西郊,原长青县志载:“今卢地有越人墓。”秦越人,即扁鹊。在陕西临潼县东北15千米的南陈村,相传扁鹊被害于此,就地掩埋。相传还有河北的任丘等。

没有最终的定论

因为年代久远,难以考证以上各种说法的真伪。而且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诸省在春秋战国时代,分属秦、韩、齐、魏、赵各国,正是历史上记载的扁鹊行医周游时经过的地方。而谋害他的人,也可能在任何地方下手。

前无记载,后无依据,谁也无法辨别哪一座扁鹊墓是真。可能当年他曾行医治病的地方的百姓感怀其德,修衣冠冢纪念他,因而造成了今天扁鹊墓各地都有的局面。拓展阅读扁鹊行医周游列国,被害于何地是一谜,多传是被害于临潼。扁鹊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在他的故乡和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人建庙立碑来祭祀纪念他。

谜团重重的西夏王陵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它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在公元1038年至1227年的190年间,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对峙。根据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对王陵中第八号陵墓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结合有关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国具有严密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备的法律和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

公元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最先遭难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

1227年,成吉思汗围困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讨伐西夏却遭到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尸横遍野。

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西夏王陵的范围东西宽约4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在这个约40平方千米的陵园里,8座王陵及其附属的70多座陪葬墓,按时代先后,依山势由南向北顺序排列,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约10万平方米,都舍弃贺兰山的石头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阙门、碑亭、月城、内城、献殿、内外神墙、角楼等附属建筑。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属建筑多已毁坏,但是陵墓的主体依旧巍然挺立,向人们展示着西夏王国的历史风貌。

西夏王陵的四大谜团

谜团一:8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700年。

有的人认为西夏王陵的平面总体呈纵向长方形布局,主要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正是西夏王陵通过这种夯土方法和砖木混合密檐结构相结合,创造出我国园陵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它坚固实用,虽历经风雨侵蚀仍无毁损,这就是王陵主体依旧巍然耸立的原因之一。

有人则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雨的侵袭。可是那些附属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

还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

谜团二: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唯独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

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

谜团三: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更是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唯独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

谜团四: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分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某种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某种图形。

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8代王位呢?

再说,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总之,无论是考古专家还是历史学者,都难以解释王陵的格局呈八卦图形的缘由,这其中蕴含哪些秘密,一直都是难以被今人识破。

等待新的发现和考证

西夏王朝给后人留下的谜底,几乎无法从《党项传》和《西夏传》等一些典籍资料中获得一点线索。人们只能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埋藏的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上去探寻这个古老王朝的蛛丝马迹。拓展阅读被称为“高原金字塔”的热水古墓群,坐落在察汉乌苏河北岸山前洪积扇平台上。它共有大小古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的织锦袜、丝织品极为珍贵,是我国1996年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曾侯乙墓之谜

神奇墓葬被发现

1977年9月底,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在扩建营房时,发现了20余件青铜器。

后来,在东团坡山冈上开山平地时,又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他联系前面发现的20余件青铜器,猛然意识到,这一异常土层下面可能有古墓。于是,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1978年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迅速率领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根据勘测结果,他们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197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省文化厅的主持下,考古部门正式对古墓进行了发掘。

奇妙乐器的迷宫

1978年5月至6月间,考古人员触摸到第一个文字证明的时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国的国君——曾侯乙。1978年5月23日中午,曾侯乙墓发掘现场,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这些实物乐器使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沉睡了2400多年的乐器还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2400年前的那个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完好,而且音色优美,音域很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优秀的民族音乐财富。

神秘的曾侯乙

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是战国时期南方曾国的国君。对曾侯乙墓葬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

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江东之国,随为大”。据猜测,随可能是曾国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并不罕见。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至45岁之间。

综合考虑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的真实形象人们已经无从知道了,但传说曾侯乙长得相貌平平,身材也不高,只有1.6米左右。但他非常有力气,并且是有名的神箭手。

民间流传曾侯乙一次去郊外打猎,无意中遇到一头野猪,慌乱中他随手从箭袋中拿出一支箭射出去,野猪应声倒地,当随从去搬运野猪时,才发现原来曾侯乙误把一支稻秆当箭射出去了,可见其力气之大。拓展阅读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器物隐藏着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奇特图案,这些图案似乎是鸟,又似乎是龙,甚至似乎是龟……总之,都是一些我们现代人从来没有看过的神奇动物。经过多名专家的研究,才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原来这些图案是在描绘公元前433年5月初3黄昏时的天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