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刺绣工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22:05:03

点击下载

作者:梁新宇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精美刺绣工艺

精美刺绣工艺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刺绣

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特别是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刺绣兼有绘画之美,无论什么布局的手工绣品,看起来总是很亲切。刺绣是细线的艺术,多种多样的刺绣图案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表现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具有我国民族特色,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殷商和西周就出现刺绣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天,部落联盟领袖舜去泰山巡游,当他和手下走到南天门那个地方的时候,忽然狂风暴雨从天而降。

舜来到一片松林避雨,但是大雨下个不停,舜有一位手下名叫方玉,带着几位勇士来到舜的身边,护卫着舜。

可是,狂风越来越大,眼看着松树上面的树冠被大风吹走了,有的松树还被连根拔起,山石也被刮得到处乱飞。

舜和方玉等人被吹得东倒西歪的,眼看着大家就要被大风吹到一个山谷中了。这时,天上忽然飞来了5只孔雀,它们站在松树的树冠上,用身体挡住了大雨。

舜忽然感到天上不下雨了,他猛地抬头一看,发现树冠上有5只孔雀,它们张开的翅膀形成了一个圆圆的雨伞,遮住了狂风暴雨。

雨停后,舜抬头望去,一道彩虹映着5只孔雀张开的美丽翅膀,阳光透过绿色的孔雀羽毛缝隙,显得十分灿烂,简直美丽极了。

舜非常感动,他告诉方玉说:“这5只孔雀不畏艰险前来拯救我们,我们要把它们带回宫中,我要给它们盖一座华丽的房子住。”

方玉连忙回答说:“好!我一定按照要求去办,这5只孔雀真是上天派来保护我们的天将啊!”

过了一会儿,舜便指挥方玉等人去捉那5只孔雀。只见那5只孔雀,围着舜转了一圈,然后化作一片祥云向天空飞去了。

这时方玉对舜说:“舜帝啊!这5只孔雀是上天派来救我们的,因为您治理有功,才来保护您呢!既然孔雀已经飞回天庭,为了不忘记它们的救命之恩,我建议在您衣服上做出那5只孔雀羽毛上美丽的图案,以纪念这些有功的孔雀吧!”

舜听后连连说好。就这样,舜回去后便命方玉召集天下女工巧手,给自己做了一件华丽衣服,在衣服上绣了5只美丽的孔雀图案。

因为是用针线一针一针绣成的,好比那些用针刺的美丽纹身,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刺绣。

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有6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衣有6种花纹,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衣下衣共12种花纹,称为12章。

据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祭义篇》记载:

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就是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

据《辞海》阐述:“黼”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字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了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

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两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了。“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即同“纹”。

那么,我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呢?由于刺绣不易保存,因此很难说清这个问题。后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黏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

特别是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这说明刺绣在楚之前已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是说到刺绣不能不说到丝织,丝织的产生造就了刺绣的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现代丝织品相媲美。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每根纱由四五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由十四五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自然也推动了染、绣的工艺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二是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知识点滴刺绣在我国民间还有一个别名叫“女红”,在传说中女红是一个姑娘。说的是在西周时期,周太王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分别叫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亶父认为姬昌有振兴亶姓基业的才能,因此有意传位于姬。太伯、仲雍知其父之意后,就出走到句吴,并按照当地习俗断发纹身,表示不再返回的意思。仲雍不忍后人还在身上刺刻图纹,就召集众人商议此事。这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后,她就认真揣摩起来,但不小心针却扎破了手,血浸染在了衣服上,显得特别好看。这却一下启发了她,便按纹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就做好了。小孙女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五色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那图纹果然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多了,于是这种服饰就取代了纹身。因为小女孩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女红”,意思就是女红为刺绣的发明者。

秦汉时期工艺相当发达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汉朝在齐郡的临淄设了3所官服厂,织工达数千人,每年耗资数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就连一般富人也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

在民间如此,朝廷贵族就更不待言了,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

汉代刺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3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信期绣的绣地为罗,在罗上用几种丝线绣成花纹,针法为锁绣法,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做工十分精巧,为当时最讲究的一种绣品,是刺绣中的上品。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西汉丝锦袍便是信期绣的精品。丝锦袍的表面绣了许多变形的燕子,因为燕子是候鸟,年年按期南迁,信期而返,因而这种绣品被称作信期绣。

这件丝锦袍衣长150厘米,袖长240厘米,雍容典雅,精美华贵。汉代刺绣的实物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最丰富也最有代表性,其中出土信期绣19件。

乘云绣是以绮作绣地,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3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图案中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乘云绣”,寓意为“凤鸟乘云”。

长寿绣的绣地为绢,在绢地上用4种丝线绣制而成,针法为锁绣法,线条流畅、绣工细密、针脚整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高级绣品。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较完整的长寿绣绢底,筒缘用绛紫色绢,并絮以薄层丝绵。另一件残损较甚,不能量其尺寸,尚可看出底部为起毛锦和绣品各两片相间拼成,筒缘用绢。

到了汉末和六朝时期,我国便进入了“像教弥增”时代,就是佛教因造像众多,因此也称为“像教”。在此时,兴绣制佛像之风。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就是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的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文字。

这一时期,刺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知识点滴在民间还传说东吴孙权的夫人赵夫人绘地图的故事。据说,东吴的赵丞相是赵夫人的哥哥,他想让赵夫人绣一幅军用地图。绘制军用地图,首先要对山川要塞等军事知识有个精确的掌握,而身在后宫的赵夫人对打仗却一无所知。赵丞相说:“我手下正好有一位专门绘制军事地图的能人,让他给你绘画,然后你照着来刺绣。”赵夫人说:“后宫不是男人随便能够进出的,这该如何办呢?”赵丞相说:“那就让他在我府上绘好,再送到后宫。”后来赵丞相献给吴王的这幅军用地图,其实并不是赵夫人一个人完成的,是她与一位军事专家共同完成的。这件重要的刺绣军事地图,是刺绣由以往的服饰画发展到军事领域实用性的一个转折点。

唐宋刺绣向着精致化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了。这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未出嫁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

正因为如此,刺绣便成了那些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所以也叫“闺绣”。“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

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由于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了唐宋时期,刺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画师供稿与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

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位刺绣能手叫虞眉娘,她能在一尺的绢上绣出像米粒大的字,后来她因绣了一卷《法华经》而闻名。

虞眉娘本是南海渔村的一位渔家女,小时候被卖到当地一个姓虞的富人家里。这家的女主人,很喜欢虞眉娘,就送虞眉娘去学习刺绣。

在刺绣坊里,虞眉娘学得最好,只要师傅一讲,她马上就会。

唐代佛教盛行,皇上非常喜欢佛经,有一次,南海地方官员刘海想绣一卷《法华经》献给皇上,而且要求绣在一尺长的绢上,但当地绣坊没有人敢接这个活。于是,有人把虞眉娘推荐给了刘海。

刘海找到绣坊,便让她在一尺的绢上绣《法华经》,虞眉娘欣然同意了。

没几天,虞眉娘便把刘海要的《法华经》绣好了。刘海一看,真是巧夺天工,他觉得这样的人才,真应推荐给朝廷。于是,刘海便带着虞眉娘和她绣的《法华经》一起献给了皇帝。

皇帝看到那卷精美的《法华经》,赞赏虞眉娘的刺绣手艺,便把她留在宫中专门为皇家刺绣。从此,虞眉娘的刺绣手艺闻名天下。

在唐代,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了,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后来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显示了与宗教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后来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和《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其实,在唐以前的绣品,刺绣内容多与生活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刺绣工艺发展到唐代已有数十种针法了,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

在唐代,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绣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

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知识点滴在唐代女皇武则天时,她曾下令绣佛像400余幅,赠予寺院及邻国。这主要是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前,由于宫中斗争激烈,使她晚上常常做噩梦。有一天夜里,武则天梦见观音菩萨给她送来一卷经书,而这卷经书的文字正是用刺绣绣制的,她连忙打开阅读,当她读了这卷经书之后,便不做噩梦了。当武则天从梦中醒来时,便让人找来佛经读。果然,她以后便没有做过噩梦了。于是,她当上皇帝之后,便命令手下人找来绣娘,绣了400多件佛像赠予寺院和邻国的寺院,以保百姓平安。

宋代刺绣开创纯审美绣画

宋代是手工刺绣发展的高峰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绣画方面,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绣画受宋代院体画的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绣画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画及绣法书籍流行,花鸟绣画达到了成熟期。

宋代设立了文绣院,绣工约300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据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刺绣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刺绣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宋徽宗设立了绣画专科,纯欣赏性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的趣致和境界。

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针绣就创出许多新的针法。南宋时在苏杭、成都都设立有锦院,官营刺绣中心逐渐移向了南方。

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是否用金来分,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一般蹙金绣大多采用钉线绣法,彩丝绣采用平绣法。

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洁。

这个时期的平绣类有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钉线绣类有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

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的创新针法。针法在南宋已达十五六种之多。在元代还出现了贴绫绣法,十分的富有立体感。

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刺绣大士像”,是不可多得的绣品杰作。这件绣像中间绣着千手观音趺坐法坛,手持法器,上部为华盖,四周空中飘浮香花。绣线以褐色、白色为主,配以深浅不同的蓝、绿、橙等色。尤为重要的是绣线以双丝线绞合而成,即后来一针孔中同时穿入两根以上丝线的“合线”法。针法以长短参差的“套针”“铺针”为主,针脚不露。

针线排列方向依物象形体的不同做正斜横竖不同的排列变化。北宋平针或直针绣法已成为主流,也是顺应“画绣”针法要求的结果。即注重针法与线色搭配,充分表现了画稿的形色变化。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刺绣梅竹山禽图”就是画绣的代表作品。

宋代是画绣的鼎盛期,刺绣多采用名家画稿为本。以刺绣品为例,一根丝线劈为极细的丝线,甚至比绢帛的丝线还细,这样可绣出很精细的部位。

如果丝线染色技术提高,可以染出间色如深浅变化梯度更丰富的色线,便可绣出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部位。

宋代几乎具备了所有后世最重要、最基本的针法、绣法。画中梅树枝干和竹叶用了渐次推晕的“单套针”“双套针”“戗针”,还加有“旋针”,表现了树干的苍劲盘曲和明暗变化。

树干嫩枝则用由浅及深的“旋针”。绣禽鸟时背部用“铺针”加“旋针”,腹部用“双套针”加“旋针”,翅膀用“双套针”加“旋针”或“刻鳞针”,眼睛和足部的针法也不一样。尤其是禽鸟蓬松的毛茸感表现得十分逼真。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刺绣开泰图”,是绣画的另一代表作品,是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品(即缂丝)刺绣而成的作品。绣品表现一童子骑羊,二童子侍立,9只羊寓意九阳启泰。这件绣品的特色是戳纱绣,即以素纱为地,以色线用“一丝串”即戳纱绣,依纱地经纬,每隔两根经线和一根纬线的交织点戳纳一针的针法戳纳花纹而成。绣面厚重紧密,这种绣法产生的斜纹肌理十分的奇特。孩童、羊、梅花、茶花、松针等均留白不戳纱,用平针绣成。

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刺绣菊花帘图”,让人惊叹不已。这个绣件为秋季应景挂屏。画面绣花盆中盛开着菊花,并飞舞着蝴蝶、蜻蜓和蜜蜂。挂屏下部用平绣铺满,而与兰花交界处则用色线勾勒出轮廓,色线搭配富丽典雅。显示了宋代画绣精湛的绣技。

宋徽宗酷爱艺术,他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就是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来考学生。后来,宋徽宗又下令设绣画专科,把刺绣工艺提高到了艺术的地位。

宋代刺绣的发达,也由于当时朝廷的提倡和奖励。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使绣画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并由实用性进而发展为艺术欣赏,同时并将书画带入了刺绣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观赏性绣作。

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等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也满地施绣截然不同。

后来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说: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宋绣,亦称汴绣,历史悠久,为我国五大名绣之首,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知识点滴宋朝时招收刺绣人才,还有一个传说。宋徽宗深知要想招收大量的刺绣人才,仅凭考试制度是发现不了优异人才的,必须在民间发现人才破格录用。有一天,宋徽宗把自己画的最得意的《芙蓉锦鸡图》拿给监考官看,并说:“朕想把这幅画刺绣出来,你去绣坊找人,看谁能把这幅画绣好,朕就录用她。”于是监考官便把这画分发到全国有名的刺绣坊中,让那些刺绣能人一展才华。当时苏州绣坊的女主人梅林亲自刺绣,但绣出来的画没有真实感,于是梅林把自己关在绣房中研究新的针法,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刺绣针法。当监考官将梅林绣出的《芙蓉锦鸡图》拿给宋徽宗看时,宋徽宗看后吃惊地说:“这刺绣的工艺比朕画的还漂亮,快把她招进宫来。”监考官便亲自到苏州把梅林接到了文绣院。从此,在文绣院又增加了掌握刺绣绝活的人才。

元代刺绣向美术化方向发展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然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后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来越趋向美术化。

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等。

在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就具有鲜明的装饰风格。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

元世祖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因而盛行开来。例如有一刺绣的韦驮像,是元代的绣品,这件绣品长31厘米,宽27厘米,是仿宋绣风格的局部绣制。

这件作品所用线色丰富,为历代刺绣藏品所罕见,绣工精细,人物脸部绣制细腻逼真传神,物件、飘带、火焰绣制简单而不粗糙。衣着盔甲用色丰富,棱角块面分界清晰,用色用线恰到好处,将人物英武、飘逸以及威严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绣品,除了各种针法外,还发现贴绫绣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缀绣的绣法,富有立体感。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的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其技术远不如宋人。在明代的《清秘藏》中谈道:

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

可见,元代的刺绣工艺较之宋代没有多大进步。在元代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妻子管仲姬。

传说在元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僧中峰禅师,想在寺庙里绣一幅观音像,供人敬仰。他去过几个绣坊,看了刺绣的样品总不满意,他为这件事一直闷闷不乐。

当年他出家的时候曾经给佛祖许下愿,要在有生之年,让人绣一幅举世无双的观世音像,供奉在庙宇里。可总是未能了愿。

这时,中峰禅师身边的一位和尚向他介绍大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管仲姬28岁时嫁给了比她大8岁的赵孟頫。后来,赵孟頫被朝廷提拔为翰林,加封为魏国公,管仲姬也被加封为魏国夫人。管仲姬擅画墨梅、兰、竹,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有运笔成风之誉。

管仲姬曾奉旨写《千字文》《金刚经》等,多至数十幅。管仲姬更会刺绣,曾绣有《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很有名气。听说管仲姬不但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刺绣能手,中峰准备到赵府求见。

这一天,管仲姬听说是中峰禅师到来,便请他到屋里吃茶。中峰禅师说明来意,管仲姬听后说:“我虽然绣过许多的楼阁花鸟,但从未绣过师父说的不同一般的观世音像。”

禅师听后说:“看来我是无法还这个愿了。”说完连连叹气。

管仲姬见此情景,便说:“这样吧,我一定想办法试一试。”

中峰禅师走后,管仲姬便来到绣房,她开始按照观世音的图画去绣。三天后,她便把观世音的面孔绣好了,可还是不能表现出中峰禅师所说观世音那不凡的气度。

管仲姬苦苦地思考着,后来,她梦见一个仙姑指点她用头发绣到观音的头部,并留下一缕秀发给她。管仲姬便用这一缕仙姑的秀发,绣在观世音头上。果然,观世音的形象顿时生辉了。

管仲姬在绫地上用套针、滚针等技法绣出了一手持佛珠、赤足而立的观音像,其中披肩而飘的黑发用发丝绣成。中峰禅师连连夸赞,后世对管仲姬的绣品也极为推崇。知识点滴传说中峰禅师许愿,要用刺绣制作一幅观世音菩萨像挂在墙上,他听说大书画家赵孟頫之妻管仲姬是刺绣能手,就到赵府求见。管仲姬一心想为佛门做件善事,就一口答应下来。管仲姬在准备刺绣时,发现绣一个立体观世音菩萨像是很难的。赵孟頫知道后,就对妻子说:“让刺绣具有立体感又有何难,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一定成功。”管仲姬听后说:“你有什么方法,快说出来。”管仲姬听后顿时眉开眼笑了。原来赵孟頫告诉管仲姬方法是“贴绫的绣法”,就是在绢上先绣出观世音身形、眼睛、鼻子、嘴巴、手掌等部位,再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管仲姬采用赵孟頫说的“贴绫的做法”,果然,刺绣出来的观世音像就像是走出画布一样,十分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达到巧妙精微程度

明代由于官办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再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术与刺绣工艺结合的巨大影响,使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而使我国传统刺绣达到了巅峰时期。

在明代,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几个刺绣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被后人誉为“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明代又是我国手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刺绣在承继宋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顺应代的风气,继续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更上一层楼。

明代的刺绣工艺衍生出了许多绣类品种。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但在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材料,如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

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的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最为有名,它是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

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等。鲁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绣种,属我国“八大名绣”之一。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

鲁绣风格较其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衣线绣具有丝线粗、针脚长、丝理疏、色彩稳等特点,其简洁粗放的针法、苍劲浑朴的图案,与细丝艳彩的江南闺阁绣迥然有异,体现了北方民间刺绣粗犷豪放的风格。衣线绣不仅有实用的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

辑线绣是将特殊的绣线钉在织物表面进行装饰,这些绣线包括双股强捻合的衣线。有以马鬃或细铜丝、多股丝作线芯,外用彩色绒丝紧密绕裹而成的铁梗线。

有以一根较细的丝线做线芯,外用较粗的双股强捻合线盘缠,使表面呈现串珠状颗粒的龙抱柱线等。钉线一般采用同色丝线,相邻两排的钉线均匀错开。

钉线绣自唐宋后开始流行,但主要用作图案勾边和某些须蔓类线状纹样。金元时期有将绢捻成线状而平钉者,一般是直接印于服饰上,如袍之腰部,作特殊的装饰。

明代艺术绣作,在承袭宋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并能够推陈出新,而且有所发明。特别是明代出现了以刺绣为专业的刺绣世家和个人。

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其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一直持续到清代。这些刺绣世家的崛起,广泛受到社会推崇,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

明代艺术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顾氏以绣传家,名媛辈出。传说明朝画家顾寿潜的夫人韩希孟,是一位集绘画和刺绣于一身的刺绣大家。顾家在上海当时是名门望族,顾寿潜的曾祖父顾名世是明嘉靖进士,他住在上海露香园,据说他在此地开荒筑园,得一山石,上刻明代书法家赵孟頫手篆“露香池”3字,即取此做园名。

顾名世的孙媳就是韩希孟,是湖南人,她主工花卉,善于刺绣,神韵生动,当时称为“韩媛绣”,其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

虽然韩希孟也学绘画,但她主要画的是工笔画,所画人物十分逼真,但韩希孟的画还是比不上顾寿潜的画大气,可她就是不服气。

韩希孟自从嫁到顾家,虽然和丈夫恩爱有加,而且在绘画上相互学习。但是,韩希孟总想在绘画上超过丈夫。

顾寿潜拜当时的大画家董其昌为师。在董其昌指点下,顾寿潜的绘画大有长进,成为了当时的画坛新秀。

韩希孟后来也去拜见董其昌,董其昌发现韩希孟不但工笔画画得很出色,而且有一手刺绣的绝技。他便对韩希孟指点说:“你要是能把绘画的原理应用到刺绣上,可能没人能比得上你。”

经董其昌这一指点,使韩希孟茅塞顿开。她回到家中,开始研究宋元名人的绘画,并把这些名人的绘画绣出来。一连几个月,韩希孟不出家门,她把宋元名人的画汇成了许多绣册。

顾寿潜发现韩希孟绣的《宋元名迹方册》后,感到非常新颖,便拿去给董其昌看。董其昌看后,便在绣本上题词,称赞韩希孟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了一体。

顾寿潜也在绣本上题跋,记述妻子的创作过程。韩希孟得到后,复将董其昌题赞、印记和顾寿潜作跋之墨迹一一加绣,达到了诗、书、画、印、绣俱佳的境界,成为了艺林的一段佳话。

顾绣针法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其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顾绣针法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制作,在染织史上从未见过,可以看出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据有关资料显示,刺绣本《宋元名迹方册》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顾家女眷的绣品,世称顾绣。后来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时,就命绣女以顾绣为榜样。

明代刺绣工艺表现了多种特色。在用途方面,广用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绣品,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最盛的时期。知识点滴在明朝还有一位有名的刺绣家,名字叫倪仁吉,自号凝香子。她在父亲培养下,从小就爱学习,长大之后精通文史、善工书画,又擅刺绣、通晓音律,人们称为奇女子。倪仁吉年轻时一心一意专攻刺绣,并且喜欢绣佛像。她曾刺绣《心经》一卷,其刺绣技艺亦称一绝。最令人称绝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她的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神貌端庄宁静,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这是倪仁吉满怀虔诚恭敬之心一丝不苟地精心刺绣出的大士像,是她刺绣佛像作品中最严谨和细腻的传世之作。

清代刺绣宫廷民间相争艳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专营纺织品的江南织造管辖的3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十分工整精美。

清代初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很快得到了恢复。从康熙至乾隆的100多年当中,社会处于相对安定时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刺绣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艺术风格方面,刺绣制作技艺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以民间为主的绣品具有地方特色,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而官府御用之作,则以材料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

清代刺绣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较多,其中以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和吉祥图案等最多。

清代宫廷绣品种类之多,用途之广,不是前朝所能比拟的。北京养心殿造办处是全国优秀书画家和工艺匠师们的荟萃之地,主要负责纺绣等事项。

宫廷绣主要是由广储司所属绣作负责,专门刺绣皇上用品。在江宁、苏州、杭州还设有3家织造府,其中的绣工也专为内府及官吏刺绣。绣作与绣局绣制的产品,只作为贡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封建帝王及后妃们,体现王权威严与奢侈生活需要而生产的,因而在艺术上形成了庄重、华丽、富贵的风格。在技术上有精工细作、繁缛的倾向。

例如,清代帝王和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布置得十分华丽,多为世上稀有之物。在这些装饰品中,刺绣也是主要的品种。

如储秀宫内后妃床上铺有4条龙凤、花卉图案的绣花被面,还架有内帐、外帐、帐额、飘带等,上面绣有紫藤葡萄、菊花、海棠、玉兰等折枝花卉,寓意富贵益寿之意,图案繁缛细腻而不乱,色彩鲜艳富丽而不俗。

帐内还挂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床挂件,琳琅满目。宫廷绣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材讲究,服饰都采用纯细致的绫、罗、绸、缎,宫中还布置各种精制的欣赏品,有双面绣《仕女图》、《孔雀屏》等。

其中尤以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最为精致。用10余种丝线,施以缠针、套针、戗针、滚针、接针、扎针、松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出牡丹、石榴、芙蓉、灵芝、竹石等图案,两面花色相同,绣工整齐,不露线头,绣面精致。边框为描金6幅暗八仙和串枝花幅,底座为黑漆金皮球花与云龙戏珠,背面饰如意卷草纹,这是乾隆时期双面绣中绣制水平最高的作品。

由于当时舆服制度的约束,装饰纹样大都是规范化、程式化的,只是呆板地按照规定的图案绣制。

尽管从艺术角度看是不可取的,但从技艺方面看,清代宫廷绣中针法之广,技艺之精,特别是双面欣赏品这样高技巧作品的表现不能不说其是超过前代的。

再说,不论是宫廷绣作还是织造府绣局中的绣工大都来自民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