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名胜与怪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21:34:52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名胜与怪事

老北京的名胜与怪事试读:

故宫里的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明永乐皇帝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为了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决定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以取“万寿无疆”、“万事如意”、“万载祥和”、“万福万禄”之意。

正当刘伯温要开工修建时,永乐皇帝却又突然改变了当初的计划。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源于永乐皇帝所做的一个梦。朱棣在修建万间宫殿的圣旨传下去后一个晚上,梦见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的凌霄殿。玉皇大帝满脸怒容地问他:“听说你要在人间建一座万间豪华宫殿,可有此事?”“确有此事,是取‘万载祥和’、‘万事如意’、‘万福万禄’之意。”永乐皇帝回答道。在玉帝面前他没敢说“万寿无疆”四个字。“一万间?你可知我这天宫的殿堂有多少间吗?”玉皇大帝往前走了几步,两眼瞪着朱棣又问道。“小臣不知,请多指教。”“我这天宫的宝殿、楼阁、大堂加起来才只有一万间,难道你想超过天宫的数儿?”玉皇大帝又大声问道。

朱棣此时明白了玉帝为什么召他来此地。心想:自己修建宫殿的数目是绝对不能超过天宫的。于是向玉帝请求原谅,并保证绝不会超过天宫。

玉皇大帝听后,怒气尽消,并让人给他看座。还对朱棣说,可以赐他一块“天石”,以镇宫院,还让他请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去保护他的皇城,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朱棣听言连忙跪在地上谢恩,当他抬起头时,玉帝早已不见了踪影。他喊了两声“玉帝,玉帝!”被惊醒了,才知是个梦。

梦后,他反复思考着玉帝说的话,觉得玉帝之言很有道理。自己所建宫殿如果超过了天宫,必然会激怒玉帝,哪有凡间超过天宫的呢?想到此,他立即改变了注意,并下旨召见刘伯温。

刘伯温接旨后,立即进宫。永乐皇帝把所梦之事对刘伯温详细地述说了一遍。刘伯温听后自然也是大吃一惊。

刘伯温考虑了一会说道:“既然天宫是一万间,那咱就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失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和天子的尊严!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永乐皇帝听后,连忙点头,并告诉刘伯温一定要找到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和请那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来保护皇城。

刘伯温用了还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将紫禁城修建完工了。

紫禁城建的既壮观又气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永乐皇帝看后,自是十分满意。朱棣想起了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天石”和要请的那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便问刘伯温都放在什么地方。

刘伯温把皇上带到华盖殿(清朝改名为中和殿)后面的御路上,指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雕说:“这就是玉帝所赐的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名为‘云龙阶石’,上有九条巨龙,腾跃于流云之间,它是这宫中最大的石雕,足有万斤重。”

刘伯温还说,他已将要请的七十二地煞,安置在宫下面所建的七十条地沟中,以防范地下的小鬼闹事,以免坏了宫里的风水。

至于百兽,刘伯温将其安置在宫殿的垂脊上。皇上看见每间房子的垂脊上都镌刻有蛟龙、凤凰、狮子、天马、押鱼、斗牛、懈豸、狻猊等各种怪兽。刘伯温告诉皇上说,这些禽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皇上看后,非常高兴,当时传旨,给刘伯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

其实,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八千七百零七间半。所谓的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只不过是一段美丽的传说而已。

据说,当年在修建紫禁城时,刘伯温看皇上大兴土木,劳民又伤财,便把原先设计好的图纸改了一下,这样就少修了一千多间,实际只建了八千多间。他想,皇帝又不会亲自让人去数,我报多少就是多少。结果,永乐皇帝自然是深信不疑。

故宫的“门”里没有钩儿

走进故宫,只要注意观察一下,您就会发现故宫的门额上的“门”字都没有钩。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慈禧太后发现宫殿颜色发旧了,油漆剥落了,便下令彩绘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当然太和门等建筑也要跟着油饰一番,并且要更换匾额。

于是就广招书法名家试笔,择优而取。翰林院可谓是名人荟萃,但参加试笔的二十多名进士、学士一个也没被选上。

当时,进士王金台的长子王法良酷爱书法,其颜体字练的可与颜真卿的真迹相媲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他把一幅仿颜真卿的字喷上黑豆水,送到荣宝斋,掌柜的用二百两银子买下,并推荐给翁同龢辨认,老翁也认为是真品,并用三百两白银将其买下。

王法良之父与大学士李鸿藻同朝为官,知道王法良的字写得好,就带着王法良去见翁同龢,在闲谈中翁同龢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收获,便把新买来的颜体“真迹”给他们看。

当他得知这幅画就是王法良临摹的作品时,对王法良更是大加赞赏,并向皇上做了推荐。

光绪皇上立即传旨:三天后在太和殿前高搭影棚,请王法良献书。

第三天上午,光绪帝率文武大臣来到太和殿前,观看王法良一展墨迹。

只见王法良稳步走上高台,蘸足笔墨,稳住笔锋,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九个大字一气呵成,众人见了无不称好。接着他又写了“太和门”三个字,皇上一看龙颜大悦,大加称赞。

这时慈禧太后来了,看着苍劲有力的笔峰,甚是满意,但他却下令要重写“太和门”这三个字。听了慈禧太后的话,大臣们都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慈禧见状,便详说了其中原委。

原来,王法良写的太和门的“门”字,最后一笔带钩,这本来是正确的写法,但在皇宫里就犯了大忌。按明清的规矩,紫禁城门额上的“门”字是绝不能带钩的。

这事儿和皇上有关。皇帝是真龙下界,天之骄子,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大多怕钩,像钓鱼、钓虾等,都得用钩,龙当然也怕钩呀,如果真龙一不留神,误吞了鱼钩,那就麻烦了。

还有龙又是两栖动物,在水中能游水,在空中能飞腾,在陆地又有四爪,可以爬行。只是他的四只腿太短,爪子又长,爬行时必须要肚子着地。万一出门时,一不留神,肚子被门下面的钩剐上了,“龙肚”大开,那还了得,所以为了真龙的安全,为了让皇上高兴,“门”字都不能带钩。

众人听了慈禧老佛爷的一番话,频频点头。再仔细看看紫禁城内所写的“门”字,还真没有带钩的。

按照太后的旨意,王法良当场重新写了“太和门”三个字,那最后一笔的钩儿自然就没有了。

紫禁城中的怪现象

威严庄重的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生活和处理政事的中心。也是国家权利的象征。

位居紫禁城的四侧,即东、西、南、北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与神武门坐落在紫禁城南北的中轴线上,东华门和西华门左右对称。

按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原则,东华门和西华门应在紫禁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但事实却是,这两座门却偏离中轴线而靠近南端午门一侧。

为什么会偏离呢?原因有二。

首先我们看紫禁城宫殿的总体布局。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宫。前朝是办理朝政的场所,是个封闭独立的建筑空间,只在太和门和午门之间有一个小广场,供东西方向流通。分别通往东、西方向的东华门、西华门必须与这个广场直接联系起来,所以这种偏离现象就出现了。

其次,后宫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东华门、西华门远离后宫而靠近午门,也是为了让后宫的生活清闲安逸。

在后宫,坤宁宫是后宫三座主要建筑之一。它是皇帝、皇后结婚用的洞房。

坤宁宫的建筑与其他宫殿大体相同,只是装饰和附带物有别于其他宫殿,如其他宫殿的前门都是在中间开门,而坤宁宫的前门却偏东而开,它的窗户纸也不像其他宫殿那样糊在室内,而是糊在外边,宫殿门口挂着一个大“囍”字。

庭院的东南角竖着一根高大的旗杆,而宫殿后头偏西处又砌了一个大烟囱,是不是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是在坤宁宫东北角那间隔开的小套间里还有两口特大号柴锅。这难道有什么说头吗?

原来,在明朝坤宁宫内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只是后来按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加以改造才变成这个样子。

满人在每年正月、十月间要进行一次大祭,祭祀时要用猪两头。这便与锅便有了联系。

据《光宣小记》记载:清宁宫“大屋围炕,门辟于偏东,左隔一间为内寝,外炕有大铁锅二,备煮肉。临门则有大墩板一,备宰肉。而墙后则烟筒高耸,为火炕出烟处。窗皆糊纸于外,而以油涂之,防风雪。”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清宁宫在那时已是祭神祭祖的重要之地。

坤宁宫作为祭神祭祖的重要场所,效仿清宁宫而加以改造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坤宁宫祭祀时,先抓来猪二头,在猪耳朵里灌上酒,抬到案子上,然后用刀宰死,放血、去皮,大卸八块后,放到大柴锅里,不加任何调料白水煮,只煮开锅,便将其捞出,供奉到神像前。由此可见,宫殿后的烟囱的用途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大祭时殿前的旗杆更是不可小视。大祭时,要将猪颈骨放到杆上祭神,所以又称其为祭天神杆。据说,“祭天神杆”投在地上的影子都不许人们去踩,由此可见其尊贵不同一般。

由此可见,坤宁宫既是皇上的洞房、皇后的寝宫,又是祭祀时屠宰、烹煮的场所,真可谓是“一宫多用”。

在清代,每到晚上,在紫禁城的上空常常能看到成群的乌鸦。这些乌鸦有时盘旋于高空,有时栖居屋檐,似乎对威严的紫禁城也充满了好奇。

暮色中的紫禁城有众多乌鸦齐聚,该怎样解释呢?

有人说乌鸦同清王朝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太祖的侦探兀里堪往东北打探敌情,走到一个山岭,他环视一下四周,正欲前行,突然见一群乌鸦迎面扑来,上下翻飞挡住去路。无奈之下,兀里堪只得往回一走,刚一回头乌鸦马上就散开了,当他转身正欲往前走时,乌鸦马上又聚成一团,扑面而来,阻住去路。无可奈何之下,兀里堪只好回营向清太祖详述此件事。清太祖让兀里堪换了个方向走,结果找到了敌营,探听到了敌情。

还有的说,在很早以前,有三个仙女来到人间,在东北长白山下一个美丽的湖泊内洗澡。这时一只神鹊将一颗朱果放在了一个叫佛库伦的仙女的衣服上。等佛库伦洗完上岸时发现了那颗颜色极为鲜艳的朱果,便将其吞入口中。

奇怪的是朱果下肚之后,佛库伦竟怀上了身孕,仙女佛库伦只好留在了人间。

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相貌特异,生而能言。他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哩雍顺。

几代以后,他的子孙遭到叛变部属的杀害,只有一个名叫樊察的男孩逃到旷野,眼看官兵又至,这时一只神鹊落在这个男孩的身上。

追骑奔驰而来,却误把这个男孩当作了一个木桩,于是拨马而回,为爱新觉罗家族留下了唯一的根脉。以后,清朝皇帝的祖先就兴旺发达起来了。“鹊”现在专指喜鹊了。可是有人说,古人把乌鸦和喜鹊看作同类,乌鸦也是“鹊”。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乌鸦同清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

还有的说,紫禁城的空房很多,且住客寥寥,是乌鸦生存居住的最好环境。尤其在晚上,游人大都离去,紫禁城内更是一片寂静,“鸟乐空旷”,这里便成了乌鸦的栖居之地。于是便产生了“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结阵如云,不下千万”的奇特景观。

天安门前华表的来历

说起天安门前那两根白色的华表,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它的故事。

清朝的时候,北京有一种营造厂,也叫木厂子,专管给皇家修建宫殿、园林和墓碑。

有一年,皇上下旨要在天安门前立一对华表。勘估大臣领旨后,便去找营造厂的掌柜,让他承办此项工程。

这家营造厂的掌柜,是石匠出身,他不光手艺好,眼力也是最好的。皇上要造华表,这得用上等的大条石料。

这种石料很不好找,掌柜的辗转大江南北之后,终于在山西五台山下,找到了一块上等的好石料。这石料又大又沉,掌柜的一看就知道,只有八百匹壮骡子才能拉动它。

后来,在地方官员的配合下,他选了八百匹腰肥腿壮的骡子,并让上百个民工沿途在石料下面垫圆木头,才将石料运到了天安门。

大石料卸在天安门前,谁见了都说这是天下难寻的好石料。可是那年月,开厂子承办皇差,头一条就得送钱送礼,否则不但交不了皇差,还得出问题。

掌柜的天性耿直,从不干这些邪门歪道之事。他不送礼,那些主管,包括那个监工大臣自然都怀恨在心。不久就有人呈报皇上,说这家掌柜的弄来的石料,下面有道裂缝。

皇上下旨建造的东西,不管什么,都得是完整无损的,不能有半点残缺,更何况这华表又是竖在天安门,关系到皇家的尊严。

皇上看完折子,龙颜大怒,即刻下令给监工大臣,一定要严查此事。

掌柜的知道有人存心要害他,急得饭不思,夜不寐。忽然他想起在京城有一位石匠老师傅德高望重,足智多谋,于是急匆匆地去找他,并把事情的原原本本地向他述说了一遍。

老师傅听了,说他自有妙招。然后在掌柜的耳边小声地说了他的主意,掌柜的听后,一脸愁云顿时消尽。谢过之后,就回家去了。

那天,天安门前围了好多人。勘估大臣、监工大臣以及那些主管都到了。掌柜的和老师傅的七十二个徒弟手拿撬棍也都到了,还有许多工匠也都围在这里。其实,这七十二个徒弟及众多工匠都是老师傅特意安排的,实在不行,他们就准备翻石头。

监工大臣把掌柜的叫到面前,说奉皇上之命,前来查看石料,并要求他们将石料翻过来,若发现石头有裂缝,就要治他们的罪!

这时,只见老师傅很从容地走出来说:“石料好翻,不过我们得立个字据。”“什么字据?”“石料翻过来,有裂缝,我们情愿掉脑袋,要是没有裂缝怎么办?”“没有裂缝,恕你们无罪!”“假如把石料翻坏了,恐怕连您也承担不起吧!”

监工大臣原本是想榨些油水,没想到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儿”来。他想:要是真给翻坏了,我还真是担挡不起。再说,得罪了这些工匠,到时华表建不好,要是皇上怪罪下来,我的小命也难保。

于是他装出很大度的样子说:“我相信你们不会以次充好,但假若完工后我查出有裂痕,就会将你们统统杀头。你们动工吧!”

几天之后,这对盘龙华表就立了起来。整个华表光滑完整,上面刻着龙云变化,底下一个盘台,监工大臣验收后,不仅没找出裂纹治掌柜的罪,还被这精美的雕工所折服,报告皇上,另外奖赏了每个工匠。

天安门狮子的传说

北京的天安门,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围绕天安门衍生出来的历史与建筑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就拿天安门前面、金水桥南边那两个石狮子来说,那两个狮子肚子上,都有枪扎的一道深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还得从当年闯王李自成进北京的事说起。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路攻成掠地,顺利地打到了北京城下,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见大势已去,只好上吊自尽。守城者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于是大开城门,迎接李闯王。

李闯王一马当先,率领着兵将进了前门,过了棋盘街,进了“文明门”(文明门到了清朝改名大清门,民国后改名中华门,现在我们还叫它中华门。现已拆掉中华门的北面,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进了“文明门”之后,他远远地瞧见一座高大的牌楼,丞相牛金星告诉李闯王说,那就是明朝的承天门,李闯王心想:“明朝皇帝残害老百姓的‘圣旨’,就都是打这门里发出来的!”于是他摘下身后的铜胎铁背的硬弓,拔出一根雕翎箭来,朝着牌楼上的“承天之门”四个字“噌”的一箭射了出去。

闯王喊了一声:“我叫你还承天!”话音未落,那箭早已射中楼牌上的“天”字上了。此时,不但起义军的兵将喊了一声万岁,连明朝投降的官兵,也惊得呆了。

闯王背上了硬弓,摘下他那杆镔铁点钢枪来,托枪催马,走近了承天门。

在承天门牌楼南面,有两个华表、两个白玉石狮子,北面也有两个白玉石狮子。这四个白玉石大狮子,雕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东边这两个石狮子,右爪都踩着一个绣球,头略向东歪,可是眼睛向西看;西边这两个石狮子,左爪都踩着一个小狮子,头略向西歪,可是眼睛向东看,仿佛紧紧地盯着中间这段路面。

闯王正跟丞相、将军们,边走边仔细端祥着这几头石狮,忽然一个兵头说狮子动了一下。闯王大喝驳斥道:“胡说!石头狮子会动弹?”

其实,闯王也已瞧见狮子后面有动静,说话的同时,他挺枪催马,直奔东面那个石狮子扎来,只见火星乱爆,碎石迸飞,石狮子肚子上霎时被扎了一个枪坑。

这时,狮后晃出一个人影,直奔了西面那个石狮子,众士兵让闯王留神。闯王装做不知道,向将军们招了招手,将军们明白了闯王的意思,闯王仍旧挺枪扎西面那个石狮子。将军们却把西面石狮子围了个水泄不通,片刻之间,那个人就束手就擒。经查询,此人原来是正阳门的守城大将李国祯。

角楼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关于这四座角楼的建造,北京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呢!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还特别留恋当初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北京,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下旨在北京修建皇宫,他钦点一名大臣负责这件事,要求建成的皇宫外墙,也就是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要各建一座别致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

管工大臣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愁眉不展,这9梁18栓、72条脊的角楼是多复杂的工程呀!万一完不成任务是要被降罪杀头的!

管工大臣来到北京以后,就把81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召集来,传达了皇帝的旨意。他说:“我们大家都只有三个月的期限,要修建起9梁18柱、72条脊的角楼,若完不成任务,皇帝就会降罪于我们。所以大家要认真想法子,保留自己的项上人头。”

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可是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办法来,模型做了一大堆,可没一个能合乎要求。

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天闷热的很,人们连气都喘不上来,再加上工头和木匠们心里有事,他们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

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他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还有吆喝声:“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一个老头儿在叫卖,他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十分精致,跟画里的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在蹦蹦跳跳,木匠师傅拿在手里,简直爱不释手了,想道:正好大家都心烦,买回去让大家解解闷儿,他于是就买下了。

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反感了,纷纷责怪他:“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是不是故意烦人呀?”

木匠也不生气,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总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

他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俯下身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见他这股认真劲儿,都不出声了,也认真端详起蝈蝈笼子来,人们个个都眼睛直直地看着,四周鸦雀无声。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一下子跳起来,拍着腿说:“这不正是9梁18柱72条脊么?”大伙一听甭提多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9梁18柱、72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开始认真研究蝈蝈笼子的结构,由于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几天后便画出纸样做出模型,最后修成了至今仍完好的故宫角楼。

没有满文的外朝宫殿匾

如果去故宫游览,你会发现,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神武门等内廷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却只有汉文一种文体。

原来明朝的时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汉文书写的。清军入关之后,满文被定为国文,顺治皇帝令所有宫殿、宫门的匾额全部改由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满文在左,汉文在右,以表示满为上,汉为下。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宣统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是仍然可以居住在宫中后廷,即乾清门以北的宫中。而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范围就由民国政府使用。

不久,北洋军阀袁世凯施展权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但他还想当皇帝,复辟帝制。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真当上了洪宪皇帝。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传出后,百姓们的反清情绪日益高涨。袁世凯眼看自己大失民心,于是召心腹王景泰进京,商量策略。

王景泰向袁凯报告说百姓对他恢复帝制、取消民国不满,正准备反清讨袁。袁世凯一听心慌了,赶忙叫王景泰想个办法,去安抚百姓。

最后,王景泰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去掉,只留汉文。这样表示自己也是反清的,而不是想要复辟清朝统治。

袁世凯一听,觉得有几分道理,他想,假若紫禁城里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没了,说不定老百姓不但不反对,还可能拥护自己呢。

袁世凯决定就按王景泰的方法去做,可转念一想,内廷里宣统皇帝和清朝的遗老遗少还住在里面呢,如果这个举动遭到他们的反动,引发内患,那可就麻烦了。不得已,袁世凯下令除内廷之外,外朝匾额的满文全部去掉。

王景泰接了“圣旨”后,派人将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从此也就只留下汉文了。

乾清宫三怪事

明清两朝,乾清宫一直是皇帝的寝宫。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明末还发生过三起扑朔迷离的怪案,至今也令人不得其解。

公元1572年,神宗朱翊钧登基,年号万历。神宗在位期间,皇后没有生子,王恭妃生了皇长子朱常洛,郑贵妃生了皇三子朱常洵。

按照惯例,神宗本来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由于神宗宠爱郑贵妃,便爱屋及乌,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他以“数年后皇后无出,再行册立”为由,拖延不立太子。

大臣们为维护传统的封建继承制,以“无嫡立长”为由,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于众臣力荐,神宗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朱常洛为太子。

本来立储事定,朝廷应该万事大吉,风平浪静。然而事与愿违,不久之后,宫廷内部就发生了三件扑朔迷离的怪事、谜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有一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棍棒,从东华门闯进紫禁城,打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

他一路逢人便打,打伤守门内侍数人,直到宫檐下才被捉住。

那张差疯疯癫癫,语无伦次,巡皇城御史刘廷元上奏皇上说张差有疯癫病。而有的大臣则认为其幕后必有指使者,因此朝野内外,议论纷纷。

后经刑部郎中赵会帧提审张差,证实他并非痴呆,而是郑贵妃宫中太监所指使的。郑贵妃知道此事后,在神宗面前又哭又闹,说此事与她毫不相干。万历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召见众大臣,要太子对此事表个态。

懦弱的朱常洛吓得全身发抖,只是说将疯子张差正法,不得株连他人。此事就这样草草了之。这件事在明史上称为“梃击案”。其真相如何,没有人能说明白。故此成为明末的一大奇案。

天性软弱的朱常洛虽说是当上了皇帝,但仅仅29天就命丧黄泉。朱常洛上台没几天,就嘱咐大臣为他准备后事。大臣们以为是催办他父亲的后事,可朱常洛却指着自己说:“我自己的!”

正如朱常洛所言,没过几天他就患了痢疾,吃了内医崔文升的药,病情没有好转。继而吃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进献的红药丸。

第一丸下肚,感觉良好,于是重赏李可灼,接着又吃了第二丸。谁知第二丸下肚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这件震惊朝野的“红丸案”,使李可灼遣戍,崔文升发遣。后魏忠贤专权时,招回李可灼,又让崔文升复职。“红丸案”是否有人指使,药是否有毒,没有人能说清楚。故此案又成了明末的又一奇案。

1620年9月,光宗死,熹宗朱由校继位。光宗帝生前宠爱李选侍,而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素来与妃嫔李选侍不合,并抑郁成疾,她临死前说道:“我与李选恃有仇,负恨难伸。”当时,朱由校年幼无知,对此并不知晓。“红丸案”后,李选侍拿着棍棒看守在乾清宫门口,并将朱由校拉在自己身边。其用意不言自明,是想以此为要挟,争做皇太后之位。

众大臣派太监王安与李选侍交涉,李选侍被太监说动,便将朱由校交给了王安。王安拉过朱由校,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出乾清宫,群臣一见,将朱由校团团围住,皆呼万岁。朱由校便在光宗灵前正式继帝位。

次日,大臣们联合上书,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依旧例由新皇帝入住。李选侍原本想当太后,现在自然不愿意移驾。

众大臣言词激烈地说:“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皇帝身为天子可以居之,皇后许配天子可以陪宿。其他妃嫔既非皇后,又非皇帝生母,有什么资格居住在这里呢?”李选侍无言以对,只好离乾清宫而去。

李选侍无奈拿了一些奇珍异宝,便离开了乾清宫。而新皇帝朱由校年纪虽小,但却侍财如命,于是下旨要刑部严查此事。但太监贿赂刑部,上下串通一气,竟将此事敷衍过去了。还散布谣言说,朱由校薄先朝妃嫔,李选侍气愤不过自尽了。

太监为何要帮李选侍贿赂刑部,以及李选侍是否真的自尽,这都无从考查。所以“移宫案”又成为明末的一大奇案。

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

在故宫里有一句歇后语:“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就是说那上面的龙太多了,曾有许多人数来数去,可到底有多少,谁也没数清楚,于是就有了“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的歇后语。关于此事,还真有一些说头呢。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一年时,紫禁城里的太和殿曾被一把大火给烧了。当时那永乐皇帝一生气,就没有重修。直到几十年后,正统皇帝朱祁镇才把它重建起来,谁知到嘉靖年间又是一场大火,再次把太和殿烧了个精光。

皇上说这是皇城的风水被破了,缺少了避邪之物,才被“大火”烧了。于是专门请来一位风水先生,让他给想个法子以避“天火”之灾。

被请来的风水先生叫唐永,是京城里有名的“半仙儿”。那嘉靖皇帝还真把他当高人,对他也是十分信任。

酒足饭饱之后,那风水先生便来到奉天殿的废墟上察看。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就去向嘉靖皇帝禀告说这宫中失火都是那玉皇大帝所为,他说他是‘天龙’,您是‘地龙’,他要压着您,所以降‘天火’来烧您。”

嘉靖皇帝忙问他可有避“天火”之法,那风水先生沉吟不语,嘉靖皇帝知其用意,对他说:“只要你能破解此事,必有重赏,否则,格杀勿论!”。

风水先生见皇上有了许诺,说道:“那玉皇太帝的凌霄殿上有八千九百条龙,要避那玉皇大帝的‘天火’之侵,就是您再重建这奉天殿时,上面龙的数目要大大地多出那凌霄殿,以您这‘地龙’压过他那‘天龙’。这样,那玉皇大帝再有多大的‘天火’,也无济于事了。”

皇上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当即下旨:“来年春天重建奉天殿,并在这上面设龙雕、龙画一万条,只能多,不能少!”

奉天殿新建完工后,嘉靖皇帝亲自来查验,主持重建工程的刘大臣跟在他身后,向皇上详述了雕龙、绘龙的情况,他说:“在太和殿的上上下下,里面外外,有造型各异的行龙、蟋龙、围龙共计一万三千八百四十四条,比万岁爷您说得多了三千八百四十四条龙。”

嘉靖皇帝听后,满脸笑容地想:这下可不怕那玉皇大帝的“天火”了!陡然间,他又变得很严肃地对刘大臣说:“天机不可泄漏,这殿里殿外到底有多少龙你不许告诉任何人,以防让那玉帝知道后,破了朕的这避‘天火’之法。”

刘大臣一声遵旨之后,万岁爷赏给他两千两白银,就让她回老家去了。

可那嘉靖皇帝生性多疑,他生怕那刘大臣一时说漏了嘴,泄露了他的“天机”,于是就派人把他给杀了。殊不知,刘大臣在一次喝醉了酒的时候,已把那奉天殿上有多少龙的事说给了酒桌上的十几个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要说保和殿上有多少条龙,知晓的人确实不少,但要是一一数来,那可就太难了。所以后来才有了“太和殿(奉天殿)的龙——没数儿”这句歇后语。

颐和园宝云阁铜窗“飞”走之谜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距西直门约1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园内的大部分建筑,珍宝被洗劫一空。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重修,改为颐和园。此后,这里就成了慈禧消夏的地方。

颐和园的宝云阁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朝帝后祈福诵经的场所。它通高7.55米,重207吨,梁、柱、斗、拱、椽瓦、匾联、门窗均为铜制构件,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在建筑上堪称世界一绝。

该殿坐落在一个带有汉白玉护栏的平台上,斗拱四角挂有同质同色响铃,风过会带来阵阵铃响。

当阳光普照时,宝云阁显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给人一种万年不朽之感,可称无价之宝。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在颐和园内烧杀抢夺,但宝云阁却是巍然不动。庚子年(1900年)当八国联军再次掠夺颐和园时,这铜殿依然是丝毫不损。但在8年后即1908年的一天,颐和园的太监在例行巡逻检查时,却惊讶地发现宝云阁有4扇大铜窗和6扇小钢窗竟不翼而飞了。

这下可把负责巡查的太监们给吓坏了,按大清律例,这可是死罪。在当时,宫内太监为了保命,采取了“拖”和“找”的办法,几年后,清王朝灭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宝云阁丢失铜窗这件事也就成了颐和园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百年谜案。

20世纪70年代初,丢失的铜门窗突然有了消息。有人从海外写信给颐和园,说他知道铜窗的下落,但必须要以20万美元做交换。偷了人家东西,还来要钱,这明摆着不就是敲诈吗?所以,颐和园这边没有理会他。

十多年以后,那人又写信来谈有关铜窗的“交易”。但是他提供的尺寸有误,颐和园方面还是没有理会。然而,那人却在1983年请法国驻华大使馆一位官员的夫人,进殿亲量门窗尺寸,然后再次写信,声称确系宝云阁失物。

信是鲍慧谦写的,据说他是一位英国商人,也是这笔交易的“中间人”,他说铜窗在一位法国收藏家手里,这位收藏家本人不露面,也不透露铜窗的来历,只说他为此已花了不少钱。

中国人虽然都企盼失物能早日回家,但此人索要的钱币数量太大,所以暂未给其答复。

中间人鲍慧谦为了促成这笔交易,又去说服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买这些铜门窗,让他们买下来后捐赠给中国。这家公司被他说服了,因为这家公司认为,这样既可以表示对中国人友好,也可以扩大公司在中国的影响力。最后该公司以53万美元的价钱买了这些失物。

1993年7月2日,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先生将买回的四大六小共10扇铜门窗交给了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参赞。不久,这些丢失了80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被运回了北京。

丢失的铜窗被找回来了,但它们是如何“飞”走的,直到今天仍不得而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