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复试)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4:54: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复试)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复试)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复试)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五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由裁量权

2.行政监督

3.委任制

4.行政伦理

5.凭单制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公共企业包含哪些类型?

2.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包含哪些步骤?

3.简要分析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

4.简要分析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2.试述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与内容。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由裁量权

答: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的行政权力。具体表现为:

①行政处罚幅度和种类方面。即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

②行为方式方面。即行政机关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时,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

③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方面。

④对事实性质认定方面。即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⑤对情节轻重认定方面。在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行政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⑥决定是否执行方面。即对具体执行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2.行政监督

答: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即行政法制监督,是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特设的行政机关进行的监督,如监察部门、审计机关和会计系统实施的监督等;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政党、各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行政监督的特征包括:

①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

②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

③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

④监督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⑤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行政监督不是任意开展的活动,而是有法可依、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3.委任制

答:委任制,是指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一种制度。委任制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干部任用形式。在企业中是指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上级领导机关有意识地选拔、培养、考察使用对象,然后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委派或审批任命的一种人事制度。其优点是:程序简单、权力集中、指挥统一、效率高、省时间。缺点是: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

4.行政伦理

答:行政伦理,是指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把握:

①公务人员的个人品德,包括思想态度和思想品德两个因素。思想品德包括:乐观、勇气和仁慈的公正。

②行政职业道德,包括:奉公、守法、忠诚、负责。

③行政组织层面的伦理,包括:程序公正、组织信任、民主责任和制度激励。

④公共政策伦理,包括政策目的之中的伦理和政策手段上的伦理。

5.凭单制

答:凭单制,是指借用私人市场凭单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改革工具。凭单又称为有价证券、代金券、消费券,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个体发放的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特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他们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受的凭单。它的基本特征是:凭单是围绕特定物品而对特定消费者群体实施的补贴;凭单不同于补助,是直接补贴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凭单通常采取代金券的方式而非现金。凭单制的优势很明显,较之于政府服务、补助等传统政府工具,凭单制是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技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公共企业包含哪些类型?

答:公共企业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出于向社会与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建立和经营的企业。公共企业是特殊的法人机构,向公众大规模地出售商品和服务,盈利首先归自身所有。其类型主要包括:(1)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提供的服务包括:供水、排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电信等,它通过建立网络,将客户连接到终端提供服务。其特征是:

①住户式连接意味着存在一种真正的“自然垄断”,或者至少是一种自然垄断的趋势;

②公用事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政治敏感性,如果运作受阻,则会出现骚乱。由于公用事业的政治敏感性和自然垄断的趋势,许多政府一直偏好将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控制在自己手中。(2)陆上运输和邮政服务

陆上运输服务和邮政服务普遍由政府提供。二者本质上跟公用事业一样,但是面临相关产业的激烈竞争且呈现一种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的趋势。当资金投入不及时以及工会为保持较早时期的工作条件而斗争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如果提升价格或削减服务,政府则要承担政治成本。(3)竞争性环境中的企业

这些企业是指政府所有的商贸企业,它们与私营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直接的竞争。一些政府经营的商贸企业与私营企业在同样的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这些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和石油公司等。政府介入竞争性环境中的公共企业的目的是挽救公司遭受的市场损失,刺激竞争,或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4)管制机构

管制机构属于政府所有和控制,它们通过销售商品获得资金以维持自己的活动,其存在的基础是拥有国家法定的强制权力。建立这种从事商品销售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只有政府能通过管制的方式强制所有的商品都按市场法则有秩序地进行流通。

2.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包含哪些步骤?

答:布莱森基于私营部门战略计划模式,同时结合公共部门的实情提出了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的八个步骤,具体包括:(1)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2)明确组织权限。公共组织所拥有的权限是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机构根据法律审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一种有益的经验。(3)阐明组织任务和价值。即对组织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加以说明和分析,因为实现任务和目标所具有的特定手段隐含了决定组织该如何行动的因素。组织目标要基于战略计划分解到较低层次并确定为更加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应尽量以经验为依据。(4)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机会和危机)。公共组织的生存同时面临机遇与威胁,因此环境监测既应关心组织继续生存的威胁,同时也应关注其他有关领域所存在的机遇。完备的战略计划应超越组织目前生存的环境,而描述出组织在更大范围环境中的清晰、综合的图像。(5)对企业内部状况进行评价(优势和劣势)。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必须对其财务、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内部环境评估要求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彻底评价,还应对资源情况尤其是财务方面、现行制度(信息制度和会计制度)等进行评估。(6)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此阶段可处理组织内部所确定的任何薄弱环节以及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未来的机遇。它可能会提供新的服务或服务途径。应通过某种方式将战略问题与平常问题分开并将其具体罗列出来。战略性问题能影响到组织的前途和经营能力。(7)制定战略—处理问题。在此阶段对战略的制定是为了实现已选定的指标。实际上,制定战略被认为是实施计划,确定与实现这些指标有关的重要步骤、责任、期限和所需要的资源。一旦战略问题获得认可,实施它的行动计划就会应运而生。(8)制定有效的、未来的组织蓝图。即提供一个组织未来的规划、一种蓝图以及对组织前途的共同看法。这一步骤在一定意义上是为组织成员提出一个蓝图以协调他们的行为。

3.简要分析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危机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化。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公共危机监测、咨询、组织网络和完善的法规体系,以确保公共危机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和及时发布。(2)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是指在危机发生的紧急状态下,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时间做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决定以及整个决策制定过程。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是要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

②在危机状态下,利益群体和公众的参与非常有限,媒体也主要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动员,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专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作用更为突出;

③在危机状态下,政策的合法化主要是通过已有法律事先授权,即通过事先制定的法律明确规定危机状态下决策机关及其首脑的决策权限。(3)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是指在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动有限资源投入危机治理中的过程。由于公共危机爆发突然,危害范围广阔,应对危机的资源可能存在分散于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建立健全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对于及时减轻危机伤害回复正常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机制包括:

①公共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机制;

②公共财政预算与支付制度;

③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4)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

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是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损害和维护公共部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②新闻发布机制;

③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④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⑤互联网隐患安全管理机制;

⑥公共危机事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5)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控制是指公共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行为,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危机应对计划进行,实现危机管理目标并不断纠正各种偏差的活动过程。

①公共危机开始阶段的处理措施包括:迅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搜集危机信息,着手危机调查;制定危机处理计划的方案;

②公共危机蔓延阶段的处理措施包括:危机中止策略;危机隔离策略;危机消除策略;危机利用策略。(6)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危机结束但危机的危害却未停止。公共危机给人们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对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更应引起管理者注意的是公共危机造成的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创伤。因此,在危机结束后妥善善后和评估是安抚民心恢复生产的重要步骤,也是管理者从此次危机管理中政策学习的过程。这一机制包括如下内容:

①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a.灾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重建和秩序的恢复;

b.按照程序清算损失;

c.赔偿损失,要抢救受伤人员,救济群众,对住房、食品、用水、医疗、生产资料等进行妥善安排;

d.对公众灾难心理创伤的安抚和慰藉;

e.进行事故调查与危机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理。

②公共危机管理的评估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评估是指依据科学与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严格的程序和科学方法,对公共危机处理结果进行测量的活动。公共危机管理评估应坚持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原则。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架构的评估;

b.公共危机预警情况的评估;

c.公共危机管理计划完备性的评估;

d.公共危机管理沟通的评估;

e.公共危机的媒体管理评估;

f.公共危机管理措施的评估;

g.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评估。

4.简要分析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答: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做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及优劣,并弄清政策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经验和教训的活动,包括制定评估方案、收集和分析评估信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等环节。政策评估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看,可将政策评估划分为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①正式评估是指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政策运行结果方面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的一种评估方式。主要针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而定,要求有正式的评估人员、经费和设施方面的保证,能够掌握较为充分的评估程序,采取科学严谨的评估手段进行评估。

②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根据本身所掌握的信息,对政策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非正式评估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但它可视为是对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也是对正式评估的重要补充。(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从评估机构所处的地位上看,可将政策评估分为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①内部评估是指政府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一是政策运行机构由操作机构及其人员自己对自己施行的政策进行评估;二是由另外专设的专职评估组织和人员对政策实施进行的评估。

②外部评估是指针对非政府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对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评估。它可分为两类:委托评估和不委托评估。此外,外部评估也包括那些由新闻媒体、民间团体等自发组织的对政策的评估。(3)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看,可将政策评估分为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

①事前评估,又称为预评估或前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其主要特点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了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其内容包括:

a.对政策实施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b.对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c.对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预先评估。

②事后评估,又称后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完后,针对政策施行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对政策进行评估。

政策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政策时所遇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在执行时发生的作用,并判断政策的目标是否达成,辨别政策效果的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答:(1)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又称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应。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组织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行政职能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政府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行政职能过分膨胀,形成了“全能政府”的智能模式。政府通过计划体制和行政手段在国民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在微观上实行直接管理行政职能。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着行政职能的转变。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体现在:

①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要求政府转变行政职能。

②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政府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而且还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政府必须改变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③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政府的作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决定的。

④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民主行政、公开行政、依法行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⑤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WTO体系规则的需求,行政职能转变迫在眉睫。

⑥行政职能转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须要求多方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涉及到整个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把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各级政府最重要的职能。(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①职能重心的转变

195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最后发生了“文革”动乱,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此后,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②职能方式的转变

a.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相结合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行政机关高度控制下,政府对经济领域几乎都运用强制性手段进行管理,使企业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开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来组织、调节或影响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管理任务。

b.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政府通过向企业下放自主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措施,促进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向发展。在弱化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的同时,政府强化了宏观管理职能,精简和削弱了专业部门,强化监督和宏观调控部门。

c.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把计划与市场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支配指导下,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则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主义大门之外,使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正常地在市场经济轨道上运行,社会生产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当然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仍要发挥计划作用,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问题,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一个国家的行政职能系统是由若干层级职能系统构成的,各层级行政职能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过去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官僚主义现象,都是与政府部门职能不清有关。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在我国,政府的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

a.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b.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c.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e.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初步形成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

2.试述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与内容。

答:(1)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含义

行政管理法治化是指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2)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

①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行政是法治国家和现代行政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保证。法治行政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含义主要包括:

a.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b.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

c.法治政府应当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d.法治政府应当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

e.法治政府应当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f.法治政府应该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②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具体目标

a.完善依法行政体制

第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

第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比较明确;

第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第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b.加强依法行政主体建设。

第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尊重、崇尚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第二,依法行政的能力与依法行政实践相适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c.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政府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强化法律实施和科学决策

第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第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能够得到及时反映;

第三,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e.强化行政权力监督。

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提高行政监督效能。(3)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确立为当代我国的治国方略与目标,依法治国必先依法行政。我国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培养和提升法治意识

在我国推进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行政人员中培养法治意识和精神,把作为外在控制的法上升为发自内心认识的信仰,最终达到法的形式约束和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因此培养三种意识尤为重要: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必须在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和政府关系认识上,注意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在法治理念上,注重向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转变;在责任意识上,注意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②强化政府自身法制建设

行政组织是行政行为的载体和基本构架,强化政府行政组织自身法制建设、实行行政组织法治具有影响全局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加快行政组织的法治化进程,从内、外两方面实现行政组织的法治化。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法治是行政组织外部管理法治的基础;行政组织外部管理的法治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法治的目标。

③强化行政职权法治

职权是行政组织施行管理的基础,是实现行政管理任务的依据。行政职权法治是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行为公正、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保障。强化行政职权法治,就是要坚持行政职权来源于法。因此,强化行政职权法治,必须从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④完善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时间、顺序等要素所构成的行为过程,具体内容包括:

a.行政行为程序是行政组织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管理活动以及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组织实施某种法定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是行政活动中最主要的程序。

b.行政组织程序是行政组织自身实现组织、管理、协调等内部机能的程序,是保障行政活动的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

c.行政诉讼程序是作为行政活动的监督程序,在行政活动引起相对一方的异议,而由司法机关介入予以处理的程序,是对行政活动本身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预防和消除程序。

在当代国际社会,行政程序已经成为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来确保行政组织的日常活动乃至在处理紧急突发事件时都有章可循,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趋势。总之,法律必须明确规定每一种行政行为所要遵循的程序,而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行政管理学(复试)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

2.行政立法

3.行政首长负责制

4.政府决算

5.360度考核法

二、简述题(每题l0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如何进行社会管理?

2.我国行政组织采用何种组织结构?

3.如何理解公共领导的内涵?

4.公务员交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何?如何进行优化?

2.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8)

考试科目:行政管理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

答: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是公共危机事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遭受损失的社区和民众向事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回归,涉及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心理援助等工作。

2.行政立法

答:行政立法是指特定国家行政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从静态角度讲,行政立法则是指特定国家行政机关依准立法程序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的性质如下:①行政立法仅指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而不包括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律、地方人大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作为行政法渊源的地方性法规。②行政立法的主体只限于特定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法规只能由国务院制定,规章只能由国务院部委和具有外部行政管理职权的直属机构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其他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不属于行政立法的范畴。③行政立法遵循准立法程序,这种程序既具有行政程序的特征,又具有立法程序的特征,我国行政立法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性质的二元性:既属于(主要或本质上属于)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又属于立法——准立法或从属性立法。

3.行政首长负责制

答: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不意味着行政首长可以独断专行或者滥用职权。行政机关或行政部门的重大问题,要由某种行政会议来决定。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需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4.政府决算

答: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年度内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政府决算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通常按照我国统一的决算体系汇编而成,包括中央级决算和地方总决算。根据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后,应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预算,以便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

5.360度考核法

答: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360度考核法的优点在于:①打破了由上级考核下属的传统考核制度,可以避免传统考核中考核者极容易发生的“光环效应”、“居中趋势”、“偏紧或偏松”、“个人偏见”和“考核盲点”等现象。②一个员工想要影响多个人是困难的,管理层获得的信息更准确。③可以反映出不同考核者对于同一被考核者不同的看法。④防止被考核者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仅仅致力于与薪金密切相关的业绩指标)。⑤较为全面的反馈信息有助于被考核者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简述题(每题l0分,共4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如何进行社会管理?

答:(1)社会管理的含义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要求

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a.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公民社会,整合社会公共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b.要明确界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正确处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的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彻底改革我国传统的政社不分的社会管理模式。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社会的宏观管理,包括规划社会发展方向,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等等。

c.在明确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要明确划分政府系统中各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②构建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

a.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手段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措施及制度安排。

b.目前,我国基本社会关系变化剧烈,迫切要求转变政府社会管理的战略重点,实施适应新形势的新的社会政策。我国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社会资本政策、民众参与政策、社会自治政策,将其与社会保障政策、贫困救济政策等消极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

c.要制定公共财政向科技、教育、卫生、生态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政策,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偏少的格局。

③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a.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呈现社会矛盾多发的特点。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及时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群众自律疏导互动的矛盾调处机制。

b.积极规范和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c.针对发展中征地、房屋拆迁、旧城改造等易引发群众不满、社会不稳等问题,建立相应的经济补偿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处理好维护发展大局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既注重保护群众的当前利益,又注重维护群众的长远利益。

④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

a.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由政府包揽的一些社会管理事务必须与政府的职能分离,由各类社会组织来承接。

c.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

d.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角色定位上,要转变观念,打造一个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政府,使政府由控制者转变为服务者,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

2.我国行政组织采用何种组织结构?

答:(1)行政组织结构的含义

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2)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从国务院各部、委、行、署到市县的职能局、办,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组织系统,并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①金字塔式结构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排列组合会呈现出此种结构,处于塔尖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国务院下设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下辖若干市、县、区人民政府。

②纵向垂直结构

纵向垂直结构是国家行政职能纵向分工的体现。

a.同一级政府内部职能部门的纵向结构。如国务院职能部门设三级:部(委)—司—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设两级,如省政府的厅(局)—处,地级市政府的局—处(科)。

b.上下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结构。公安、安全、审计、检查等独立性较强的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部门,上下级之间是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③横向并列结构

同级政府机关之间和政府机关内部各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呈现出此种结构。

a.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关系,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各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各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不同管辖区域内同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b.同一人民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并列关系,如国务院各部委的关系、同一部(委)内的各厅、局之间的关系等等。

3.如何理解公共领导的内涵?

答:公共领导是由“公共”和“领导”两部分构成。公共领导就是强调具有“公共性”的领导。具体而言,是指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体现公共精神而进行的高层次管理活动。公共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行政领导发展的趋向,同样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1)公共领导是具有“公共”精神的领导

①对于公共管理来说,公共领导是为了实现公众利益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它应成为组织本身与组织活动对象的公共性的领导和指引,即具备公共精神的领导。

②这种公共精神不是虚幻的称谓,它表现为公共领导行为赖以实施的基本权力来源于公众,公共领导以实现组织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单个成员个体利益为宗旨,公共领导是公共部门的领导而不是私人部门的领导等等。

③在国内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真正具备公共精神的领导并不普遍。因为公共领导首先考虑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其次才是怎样做好服务。但实际上,许多领导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自身权力的公众来源,也不会认真考虑到为公众负责,而过多的甚至只是把目光盯在对上级负责之上,其行为体现不出公共利益与公众要求,从而使得这种领导远离公共精神,甚至背道而驰。(2)公共领导是政治或政策型领导

①现代公共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高层次公共管理的影响与作用。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必然会使公共领导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使公共领导更多地与高层决策及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共领导又被看作是一种政治或政策领导。

②作为公共管理高层决策者的公共领导,不仅要讲管理和效率,更要讲政治,并且公共管理的政治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领导身上。(3)公共领导是战略型领导

①公共领导战略涉及到如何运用智慧和指挥能力来引导公共组织去实现既定方针或目标,如何制定并控制良好政策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②公共领导的战略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的战略性,这是由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一般而言,公私部门的管理在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上都大体相似,但在领导层面,由于公共管理是建立在公共权力强制力之上,它受到政治权威和合法强制力的双重限制,所以公共领导的战略有其独特内涵。

③这显然是私人部门领导在进行战略管理时无须考虑的。在我国公共领导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上,如何真正体现领导行为的“公共性”,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私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4)公共领导更关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①对于公共管理而言,高级公共管理者即公共领导的活动不仅是局限于组织内部,而且更主要的还包括组织之间进行的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的领导活动。也就是说,公共领导比以往领导更加关注组织内外的变化和与此相应的管理。

②这是因为公共管理的内涵在于社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公共领导的社会化倾向会日益明显。公共领导者一定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走出内部管理的“禁区”,关注和解决更为广阔的领导外部世界的方方面面问题,有效地推动公共领导向前发展。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更能吸引现代改革者的目光。

4.公务员交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公务员交流的含义

公务员交流指有关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法定形式,在公务员机关内部变换公务员的工作职位,或把公务员调出公务员机关任职,或将公务员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公务员机关担任公务员职务的活动。(2)公务员交流的主要方式

①调任。调任指公务员机关根据工作需要,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到公务员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以及公务员调出公务员机关任职的活动,它涉及公务员职务关系的产生或消失。

②转任。转任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公务员机关系统内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转换任职。

③锻炼。公务员挂职锻炼指公务员机关有计划地选派在职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下级机关或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经受锻炼,以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何?如何进行优化?

答:(1)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①绩效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

a.没有把握好标准的高低。绩效目标的设定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会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但是,目标实现难度的频繁提高,就会适得其反,挫伤下级的工作积极性。

b.绩效目标的制定偏向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发展,导致政府的短期政绩得到彰显,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

②绩效指标的设定存在问题

a.下级部门往往依据上级领导的偏好来设定指标,上级关注什么,绩效考核就考什么,上级不关注的职能往往不考核或考核的权重较轻。

b.指标设定过程缺乏对环境变量的思考。

c.地方政府的绩效指标体系中,存在许多“一票否决”指标的设置,即一项指标不合格,其他指标分值再高也不合格。

③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a.考核程序没有规范化,容易使本应严谨的考核流于形式。

b.考核方法多为定性,较少采取定量方法。

c.考核结果难以兑现。我国政府部门的考核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

d.对下级部门的绩效考核不是统一进行,主管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下级部门每年要应付许多职能主管部门的考核和检查,多头考核成了下级部门的沉重负担,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e.政府绩效考核过程封闭,缺乏外界监督。

④绩效管理重评估,轻过程

我国的绩效管理目前还处于重评估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把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引入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因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到的都是绩效考核和评估,绩效考核后的结果缺乏沟通,也缺乏配套的改进措施。

⑤绩效管理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为法定依据

a.虽然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强调提高行政效率,但只是停留在较为抽象的原则层次上,缺乏较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性指导,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

b.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难以在我国政府部门全面系统地推进。(2)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①政府的产出难以量化

a.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据此进行绩效衡量。

b.由于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些“非商品性”的产出,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这就带来对其数量进行正确测量的技术上的难度。

②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a.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利益机制的复杂性,使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利益取向定位和价值取向定位具有更多的争议性和主观性,这种争议性和主观性也阻碍着政府部门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

b.绩效管理包括对公共项目决策、实施以及效果与影响的分析,评估一项公共项目实施的好坏,涉及对公共项目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的鉴别。这种鉴别使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感到威胁而抵制评估。

c.政府部门由于利益主体意识,总是试图表明公共项目的积极效果,极力维护和提高其地位和权威,不愿接受来自外部的批评指正,因此,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未能被政府部门有效地利用。

③绩效管理项目的复杂性

a.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许多公共项目表述过于笼统,所反映的公共项目目标含糊而不具体。

b.公共项目目标隐含有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很难形成社会全体成员的一致看法。公共项目决策者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往往故意把目标表述得模糊不清。这些都给考核标准的确立带来困难,难以衡量评估项目实现目标的程度。

④绩效指标制定困难

a.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全、合理、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是成功的绩效管理必备的条件。因此,政府部门是否拥有具备绩效管理能力的专家,是否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就成为绩效管理的重要条件。

b.在制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上下级机关难免会在指标的数量、范围、权重等方面发生争议。许多政府部门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绩效指标体系的不合理。

⑤政府部门信息收集和处理困境

a.绩效管理的过程有赖于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信息错误或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

b.政府部门的信息由于量化困难、渠道不畅、政治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很难客观有效地反映组织的真实情况,这无疑也给绩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优化方案

①建立完整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a.绩效考核的主体多元化,尤其重视公众满意度的测量。政府部门提交的绩效计划应当通过人大、上级政府的审批,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建议。

b.考核主体应多元化,不但要由政府部门自己提供绩效计划和结果报告,还要由上级主管部门、同级人大以及公众来参与评价。

c.要重视公众满意度的测评,赋予公众参与评价的权利,保证公众参与评价的途径畅通。

②政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a.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和权威性,保证绩效管理成为管理政府的基本方法,促使政府开展绩效考核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b.颁布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把绩效管理纳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③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a.重新定位公民的作用。公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投票人、纳税人、服务的接受者,而是政府的问题架构者。

b.由公民选择、界定绩效考核对象。在公共服务设计中引入“顾客介入”机制,通过公民的参与将事实(资料数据)与价值取向(公民偏好)结合起来,增加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社会相关性。

c.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可以以社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的角色对政府绩效提出要求,协助和监督政府机构对他们的开支和行为负责。这样的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政府以民众的需求为导向,还能使政府的运作随时受到公众的监督。

④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估体制

a.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各级政府内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构,为改进未来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b.政府外部的评估机构,如立法、司法机关的相应部门主要负责进行公共项目实施的审计和监察,向立法机关、政府以及公众公布绩效评估的结果。

c.还可以借鉴国外思想库发展的经验,鼓励发展民间中介评估组织。

⑤完善绩效数据收集系统和建设信息公开的电子政府

a.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把政府各项公共管理项目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已开展的绩效考核资料、有关各地方和各部门乃至全国的统计指标和数据等,汇集形成全国性的绩效管理数据库,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网络。

b.在收集、整理信息的同时,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尽快反馈和扩散给有关各方,以便于及时发现和修正正在实施的公共管理项目的缺陷,增强公共管理项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完整政策过程包含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的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公共政策决策、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2)政策过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①政策议程建立

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议程建立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a.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由此来看,成为政策问题的问题都必须具备一定范围和强度的影响力。问题的强度和影响力,以及渴望解决问题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问题能否进入议程和在议程中的排序。

b.建立议程的途径

第一,外在发动型: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第二,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第三,内在发动型: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②公共政策规划

政策规划是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社会公共问题一旦被提上政策议事日程,公共政策运行就进入拟定备选方案的规划阶段。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政策规划既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对解决政策问题的途径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又是政策行动主体之间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和合作的活动。公共政策规划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优化。

a.确立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最后结果。政策规划的任务就是为解决政策问题而寻找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但是在政策问题和政策方案之间必须有政策目标作为中介和纽带。

b.设计政策预案

政策方案设计,即构思各种实现政策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方案或备选方案。政策制定作为一种决策过程,是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过程。因此,方案设计是政策规划的中心环节,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实施及其后果。

c.预测方案后果

方案后果的预测应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客观条件分为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条件的有利与不利,直接影响着政策方案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条件预测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在与具体政策方案有关的环境和条件中,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在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方面有什么手段和办法?未来的环境和条件会发生何种变化?有哪些导致这些变化的影响因素,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就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能否提供解决政策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d.预案可行论证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是指围绕政策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政策方案实际上是否可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即对实现政策方案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做出说明。

e.优化政策预案

在政策预案经过评估以后,政策规划主体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各个预案进行优化工作。

③公共政策决策

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