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尘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作品选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4:16:04

点击下载

作者:黄荣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唤醒尘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作品选读

唤醒尘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作品选读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唤醒尘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作品选读/黄荣华主编;司保峰编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11

ISBN978-7-5473-1521-7

Ⅰ.①唤… Ⅱ.①黄… ②司… Ⅲ.①阅读课-中学-教学参考资料 Ⅳ.①G634.3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59248号

唤醒尘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作品选读

主  编 黄荣华

编  注 司保峰

责任编辑 李梦溪

封面设计 丫 头

出版发行 东方出版中心

地  址 上海市仙霞路345号

邮政编码 200336

电  话 021-62417400

印刷者 山东鸿君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开  本 890mm×1240mm 1/32

印  张 10

字  数 268千字

版  次 2019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1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2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如图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出版部调换或电话021-62597596联系。“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影响我高中生活的一本好书”编注委员会名单主  编 黄荣华编  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黄荣华 王希明李 郦 司保峰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顾 岗 沈文婕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 褚亿钦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 江 汇 孙 彧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 佳建平中学 谢海颖 查 立进才中学 刘茂盾 王云帆杨浦高级中学 李 琳敬业中学 王飞红控江中学 程 刚吴淞中学 赵 晖行知中学 宋晴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 葛琪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分校 王欣悦代总序 “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这是卡夫卡箴言第六条的第一句,也是我写这篇序时想到的第一句话。

还是五年前吧,我们这一群语文老师就想到要编这样一套丛书——“中学生外国文化读本”,最初的念头就是要将西方文化中“人的发展”这一线索,用中学生能较好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中学生。现在,这套丛书的第一辑即将出版,在这里借这句话对这套丛书的编注作几点说明。

切入的角度——“文化”

大家都清楚,人有两性:自然性与文化性。对一个人来说,两者密不可分。但与其他动物比,人因为文化性而显出了他的卓尔不群。或者说,人因为有文化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由此也可以说文化性即人性,人性即人的文化性。正是从文化与人性关系的角度出发,人们看到了文化对人性发展的意义。因此,我们在编注这套丛书时,期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经典,述说这些经典对人性发展的影响,进而述说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选编的线索——“人的发现史”

人们在谈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时,总会谈到两种文化中有关“人的发现”的问题。在东方,“人”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如“人本”思想,如“博爱”思想,如西方现代性精神的三个重要支点——“开放、自省、反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只是因为封建专制的强大的压制力,这些精神因素不断地被挤压,以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显得很孱弱。

而在西方,“人的发现”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希腊时期,人与神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英雄传奇,塑造的神或人都是神人混合或曰人神一体的,像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像阿喀琉斯、俄底修斯、俄狄浦斯……无不如此。

古罗马时期,人得到了肯定。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说:“做庸俗卑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订定的计划;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的竞赛场中,要我们既做它的丰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的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赛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对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爱。因此,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维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超过整个空间的边缘。”这是西方第一次将“人”提到神的高度,对“人”的尊严给予了肯定与歌颂。

但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东罗马帝国的建立,漫长的中世纪来到了,神开始全面统治世界。马克思说,在中世纪,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都从属于神学。此时,世间一切,都成了上帝的词典。人匍匐在神的脚下,成了上帝的奴婢。

14—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逐步蔓延到整个欧洲,“人”逐步向中世纪告别,向神告别。特别是在但丁唱响《神曲》100多年之后的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覆灭。一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文献与学术资料来到意大利,同时人们在古罗马废墟中发现了大量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珍品。这些学术输入和考古发现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如恩格斯所说:“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于是,达·芬奇、薄伽丘、塞万提斯、培根、莎士比亚……一大批英雄一路高唱“人”的赞歌,终于使“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站立起来了。

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即“照亮”,“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的运动,即以资产阶级倡导的以个人为目的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反对封建专制、宗教蒙昧,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是这一运动的杰出代表。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发生的浪漫主义思潮,是西方中世纪与现代意识对话的结果。浪漫主义主张自我表现,崇尚理想主义、想象力和崇高美。雪莱说:“诗是一柄闪着电光的剑,永远没有剑鞘,因为电光会把剑鞘焚毁。”在这一文艺思潮中,人彻底战胜了神,人成了人的最高本质。此后,神再回到人间时,不再是束缚人的力量,不再是救世主,而是人的朋友、亲人、恋人。毫无疑问,雨果是浪漫主义最伟大的代表。

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现实主义思潮,是浪漫主义之后西方又一次重要的文艺思潮。它关注人与人的分离,上层与下层、贫与富的矛盾对立,以强烈的主体性观照现实:由个人到社会,为全社会人寻求发展个性、实现个性的途径;由个性到人道,重视对不同个性的理解与同情,带着魔性(批判性)重新寻找神性(人道)。在这一思潮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将“人”引向了人道主义的高峰。

1857年波德莱尔出版《恶之花》之后,西方发生了现代主义运动,至今已历近160年的风雨。现代主义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文学表达由人的情感发展到人的意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使作品内涵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深化;现代主义从重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到把这种体验发展成为作品的“唯一现实”,由此发现人的真正声音往往被历史的声音掩盖、压抑,甚至为历史的声音所吞没。于是,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人的意识与人的内心活动的原貌、最真实的原始状态得到了真实、生动的表现。在这样的探索中,现代主义发现了“人”与世界的分离,发现了“人”与“人”的交流与理解的不可能实现,发现了“人”的不可能完美及其荒诞的绝对真实性,发现了“存在”与“虚无”的统一是“人”的唯一现实。在这样的发现面前,卡夫卡只能感叹:“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谓之路者,不过是彷徨而已。”“无论我转向何方,都有黑浪向我扑来。”卡夫卡的感叹几乎影响了此后所有的现代主义作家。

正是在“人的发现史”这一线索上,“中学生外国文化读本”选取了“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这几个重要节点,以期呈现西方文化中“人神不分→神统治人→人告别神→人与人分离→人与世界分离、人与自身分离”这样的文化景观。

推介的期待——“让读者成为一个‘完整’人”

随着现代商品文化对人的控制和西方后现代理论对人性的解构,现在的许多人也包括不少中学生,对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基本信条、价值、秩序表现出厌倦、怀疑,甚至嘲笑的态度,以多元消解中心,以他者消解主体,以相对消解绝对,以变动不居消解永恒,以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生活来消解人性中的美丽,如崇高感、悲剧意识、拼搏精神等。最终,人就在不同意义的碎片中生存,虚无而荒诞,就像洛夫的《唐诗解构》所言一样虚无:“昨日/我偶然穿上这一袭华美的袍/我脱去昨日,留下了袍//今日/我被迫穿上这一袭华美的袍/我脱去今日,留下袍//明日/我无意中又穿上这一袭华美的袍/我脱去明日,留下了袍//留下了袍子/便留下了虱子/留下了虱子/便留下历史和/痒。”在这样的“解构”中,生活充满着“偶然”“被迫”和“无意”,“袍子”美与不美都一个样,“穿上”与“脱下”都无所谓,因为“袍子”与“虱子”同体,“虱子”和“历史”同体,“历史”和“痒”同体。这样虚无的人生,正是现代人“碎片化人生”的表征。

当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那些永恒的意义被消解,历史就不再有它可“究”的“天人之际”,不再有它可“通”的“古今之变”,更不会有它可“成”的“一家之言”;现实人生也就不再需要去追问“我为何而活”之类的本质意义,更不需要去思索“我自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白痴”式的永远无法解答的终极之问,只需要“即时”性的“酷”“爽”“超赞”,说“过把瘾就死”还是低端,最高级的是“无可无不可”“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一副“悠然人世中,潇然人世外”的模样。

不难看出,“碎片化人生”与“无信仰”有极深的关联。信仰是有中心的,信仰是一元的,信仰有历史建构的,信仰是有绝对价值的,信仰最终托起人生的整体性意义。若无信仰,生命就一定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即时”挥霍,人就会变为一头为觅食而东奔西突的兽,就会成为与社会失去必然关联的“失忆人”。

当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时代病症”之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愿意我们的学生沉溺其中。我们期待,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有较为完整的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回失落的信仰,找回人生的整体性意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认为,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要“成为一个‘完整’人”,就一定要将“现代”看作人类文明大河的入海口,然后“溯洄从之”,一直抵达大河的发祥地。这样,才可能完整地感受、体察、认识、理解这条大河,真正地感受、体察、认识、理解这条大河的伟大之处、辉煌之所,以及与自己人生的契合之点,从而叹之服之赞之,献身之,皈依之。反之,如果只是站在“现代”这个入海口,没有完整地拥抱文明大河的愿望与行动,那将永远不可能欣赏到大河的真正的生命伟力,也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获得这种生命伟力,并以之充盈自己的人生、“完满”自己的人生。

流淌到“现代”的人类文明大河由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一大支流是中华文明,一大支流是外国文明。“中学生外国文化读本”正是要引导读者在外国文明支流上“溯洄从之”,形成较为完整的外国文明概念,获得从“碎片化人生”走向“完整人”的一种推力。也许这种推力极其微小,但我们也乐在其中。

卡夫卡说:“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我们也要说:一个人的发展的关键性瞬间也是持续不断的。当沉浸于一本好书,为这本好书所激励时,一个人的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瞬间也就出现了。倘若“中学生外国文化读本”能给读者带来这种“关键性瞬间”,我们将感到非常幸福!黄荣华2013年6月6日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SHI SHENG TUI JIAN DE N GE LI YOU单元导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人世间的一切!莎士比亚唤醒了人世间的上帝!莎士比亚的剧作永不落幕!——司保峰让我们穿越时光,由莎剧中的人物相伴,舞出自己绚丽的人生!——朱蔚婷莎士比亚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中最具感染力的爱与美,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语言在戏剧中的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屈杨冰洁——永不落幕的莎士比亚这里有人世间的一切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司保峰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人世间的一切!

莎士比亚唤醒了人世间的上帝!

莎士比亚的剧作永不落幕!

这是通读《莎士比亚全集》后所带给我的强烈感受。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魔镜,映射出人性中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爱恶欲,其中既有嫉妒、暴怒、贪婪、虚伪、凶残,也有仁慈、宽容、慷慨、从容,还有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寻。此外,它还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军事、风俗、习惯……莎士比亚的作品犹如天风海雨,涛卷霜雪,荡涤着旧日之我的心灵,就像上帝般,“将人打碎,再重塑”。它博大精深,如天堑无涯,它历久弥新,将永不落幕,它与我国的《红楼梦》一样是说不清、道不尽的人世间最奇伟的巨著!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末章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而我认为,能够引发人们赞叹与敬畏之情的应该还有人类历史、文化的星空,其中就包括那些世界级的人文与科技大师,他们如同颗颗明亮的大星,熠熠闪耀。而一旦提起文学巨匠,中国的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国外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就会猛然跃入你的心间,油然而生的敬意就会在你的心头激荡。一、莎士比亚生平掠影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人物。仰望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恩格斯称之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期。”在这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运动中,的确涌现了许多“巨人”,而莎士比亚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于1564年,卒于1616年。他并非朝臣,也非大学才子,本是个受教育不多的乡下青年,出生于英国埃文河边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就读过当地的文法学校,学过一些拉丁文、希腊文。25岁左右,他奔赴伦敦,做过杂务,跑过龙套,编过剧本,但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28岁时已经誉满伦敦,以至于当时的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格林也不无嫉妒地讥嘲他是“用我们的羽毛美化了的暴发户乌鸦”和“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后来,莎士比亚与贵族和女王的宠臣过往甚密,其剧团也得到庇护,他也成为“环球剧院”的股东之一。他于1613年荣归故里,1616年在家乡去世。七年之后,才由戏剧界的友人搜集其遗作,出版了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集,即“第一对折本”。他的一生,创作了至少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37部剧本和若干其他题材的短诗。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人文主义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也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四百多年来对世界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可谓无与伦比。

无数伟人、名人的赞誉证明了他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马克思“无限制地赞赏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有深邃的研究。他无一例外地了解莎士比亚的人物”。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是任何时代都最伟大的两位戏剧天才”。歌德也称赞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说:“莎士比亚是戏剧界的荷马。”本·琼生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查尔斯·兰姆则说,莎士比亚的剧作“永不落幕”……二、莎士比亚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英文为Renaissance,意为“再生”“复兴”。由意大利艺术世家乔治奥·瓦萨里提出,他认为,艺术和文化在中世纪已经死亡,后来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其唤醒。伏尔泰则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雅各布·布克哈特则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的发现”。“文艺复兴”既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又代表一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在欧洲14至16世纪的一场伟大的社会革新运动,其精神实质则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学术、宗教改革运动。在此之前,欧洲纵然经历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其中的古希腊神话和戏剧、荷马史诗、古罗马戏剧和史诗甚至成为后来欧洲文艺的源头,但随之而来的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中世纪仍然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5到10世纪的“黑暗时期”,几乎将欧洲文明摧残殆尽。而教会和神学则大行其道,使得当时的学术、教育等几乎全都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科学成为“宗教的仆人”,仿佛一切真理都集于《圣经》……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还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圣经文化中全知全能的上帝,“神”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他们承受着世间臣民的顶礼膜拜,而“人”的形象则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人只能虔诚地或是无奈地匍匐于神灵的脚下……

而这一切,都将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得以改变。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展示了一片崭新的宽广的天地。人们开始觉悟到自己无限的潜力、智慧和才能,也开始关心个人权利、需求、能力、思想和美德。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发现,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们需要那些适合“人”的文化、学术和宗教以及生活的准则,开始研究有关人的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人的智慧、能力,发现人的尊严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普鲁泰古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较早地肯定了人和人性。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英国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些对于“人”的认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三、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和“万物之灵”。人文主义者倡导:1.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2.提倡个性自由和平等,反对神权和专制。3.提倡现实生活和享受,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4.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愚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总之,人文主义者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要求人们从封建神学观念的重重束缚中摆脱出来,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幸福,满足个人的要求和欲望。

莎士比亚作品大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1590年至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喜剧、历史剧和诗歌。莎士比亚的喜剧不但嘲笑一些低贱、庸俗、恶劣、陈腐、保守、落后的事物,也敢于揭示生活中一些错误的、不合理的现象,肯定了女性的解放和女性追求爱情幸福的权利,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莎士比亚的喜剧还讽刺、批判了封建家长专横暴力以及当时保守的社会习俗,也以人文主义道德为基础,赞美了理想化的友谊和爱情生活,提倡两性平等、自由恋爱,崇尚纯洁、忠贞的爱情。如《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尼斯商人》等剧中,女人是以和男人平等的“人”的身份出现,她们智勇双全,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敢于为了争取权利而抗争,并最终战胜了邪恶与苦难,获得了友谊和爱情,取得了胜利。莎士比亚笔下流光溢彩的女性形象,都不再是中世纪文学里的玩偶,而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的大写的人。在他的悲剧作品中,莎士比亚更是张扬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人文主义理想,展示人文主义的理想同黑暗现实的冲突和斗争,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九部历史剧中,《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水平更高,成就更大,堪为代表。其历史剧揭露和批判了暴君的冷酷和凶残,但又描写了君王性格中善良仁慈的一面,表达剧作者寄希望于道德改善,向往明君、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如理查二世虽魁伟却不够坚毅,也缺乏聪明才干,排斥功臣,放逐贵族,最终被逼退位,揭示了喜好杀戮的暴君必然灭亡这一道理,表明了作者人文主义的思想。亨利四世虽通过非法手段继位,但精明老练,能使得国家安定,却无法遏制贵族们的叛乱,在战争中其子哈利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亨利五世,大获全胜。这个浪荡公子很快成长为一位治国安邦的贤君明主,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理想的君王。他宽厚仁慈,机智勇敢,亲贤臣,远小人,平内乱,御外侮,在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显示了过人的才能。此外,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表达了他反对封建割据、追求国家统一的人文主义理想。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是1601年至1608年,这一期间的喜剧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已经丧失了先前的欢乐气氛,充满了背叛等罪恶因素,而其悲剧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大多对人性作了深入的探讨,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歌颂正义和理性。如同有的论者所说,在剧中他对嗜杀、骄奢、贪婪、虚伪、欺诈、狂暴、凶恶、纵欲、金钱至上,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当然,也对理想人物的“公平、正直、节俭、镇定、慷慨、坚毅、仁慈、谦恭、宽容、勇敢、刚强”等优秀品德进行了热烈颂扬和尽情赞美。莎士比亚采取曲折的故事情节,沿用希腊悲剧英雄的命运模式,来博取叹息、怜悯与尊敬。忧郁软弱的哈姆莱特,野心勃勃、权欲熏心的麦克白,轻信、嫉妒的奥瑟罗,刚愎自用的李尔王,令人扼腕叹息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他们的人性弱点,导致了他们的毁灭,他们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人或者说人的性格和心理是莎翁悲剧的着眼点和归宿。而这些也正是人文主义所探讨和关心的问题。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是1609年至1613年,其主要作品是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没有第一时期喜剧的那种充满青春气息的愉悦、欢快图景,也没有第二时期悲剧的阴郁氛围,而是进入了一种神话般美丽的浪漫的理想境界,这一世界往往是海外仙山。莎士比亚把人文主义理想寄托在了神秘主义和未来的乌托邦式的世界之中,如《暴风雨》就倡导宽恕和谅解,希望能通过道德感化的方式来改造人类,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莎士比亚不是属于哪一个阶级、哪一个国家和哪一个时代的,而是属于全世界和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无论是他的悲剧、喜剧、历史剧,还是十四行诗,无不包含着人文主义思想。四、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所取得的成就无愧于他的民族、国家和时代。他是英国的,又是世界的。他是新诗剧的创立者和完善者;他能够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使得旧剧本具有新颖而深刻的意义;他最熟悉各种题材的戏剧,也最懂得演员和观众;他善于创造人物,马克思、恩格斯用“莎士比亚化”来高度评价他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的概念而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普希金也称赞他说:“莎士比亚所创造的角色,是活生生的人类的典型,具有多种情欲和罪恶;每个人物都有爱憎、悲伤和欢乐,但每个人的方式各自不同。”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巨匠,其词汇之丰富甚为惊人。据统计,意大利歌剧家只用600—700个词汇,英国绅士用到3 000个左右,出色的演说家不超过10 000个,《旧约圣经》只有5 642个,而莎士比亚用到15 000个词汇!此外,其语言还极具个性,别林斯基评价说:“他的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他不应说的话。”如同金圣叹评价《水浒传》时所言:“《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其语言精练也无出其右,且富有哲理,灵活多变,风格多样,甚至成为格言警句。五、唤醒人世间的上帝

约翰逊早在1765年为《莎士比亚戏剧集》写序言时就指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他还说:“除了荷马,也许不容易找到一个作家能像莎士比亚那样创作丰富,像他那样把自己研究的科目大步推进,或者把那么多的新鲜东西注输给他自己的时代或自己的国家。”对我们而言,莎士比亚仍旧是一个谜。他宏大而不沉重;他既古典又现代,既高雅又世俗;他写尽人间的悲惨和不幸,也写尽高尚与纯真;他给我们震撼,也给我们安慰;他发掘了人性,使人们脱离了神性束缚,同时唤醒了人世间的上帝——人类自己……他使得全人类都能从其作品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感悟和艺术上的享受。

阅读莎士比亚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人世间的一切!

莎士比亚唤醒了人世间的上帝!

莎士比亚的剧作永不落幕!穿越时光,啼笑皆从戏中来

复旦附中2015届学生 朱蔚婷

终于拜读了莎翁的戏剧大作,爱情、战争、死亡、阴谋、权力、欲望所展现出的另一番景象,让我仿佛从十多岁的孩童时代穿过时光隧道,走过壮年,走到六七十岁的老年,尝够了人间的心酸之后,又触到了天国般高尚的情感。

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古代传说,那些从史诗中走出来的鲜活人物,能有这样穿越时光的“功用”,并且让我为他们流泪,为他们微笑。

不知为什么,我总感到悲剧有着比喜剧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勇敢正直,当他杀了歹毒的叔父派来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后,这位善良的王子为自己的鲁莽而痛哭。复仇之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摆在王子面前,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既忧郁又犹豫的王子哈姆莱特。《奥瑟罗》中的悲剧更令人痛彻心扉。描写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琴瑟和谐的场面是多好的铺垫!然而当猜忌与嫉妒的毒刺扎进一个人的心中,仇恨便蒙蔽了善良的双眼,铸就了无可挽回的大错。《麦克白》与《李尔王》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思考。麦克白在外界的诱惑下放纵贪念,弑君篡位,最终身败名裂。《李尔王》则对人伦纲常发出质问。其实,大爱无须过多的语言表达,只是肤浅的人们爱听花言巧语。当看到刚烈的法兰西王毅然娶了没有嫁妆的考狄利娅,我不禁心生敬佩:看,这才是真正的爱情!面对勃艮第公爵,莎翁笔下的考狄利娅说“你爱的只是财产,并不是我”,那个年代,女子有这样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绝世的经典之作,也是莎翁所写的一部凄美哀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堪称千古绝唱。维洛那城亲王在全剧结束时说:“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得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罚的再听宣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他们用生命去爱,以生命殉情,并不亚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若是悲剧代表警钟与哀悼,那么喜剧则预示着讽刺与赞歌。譬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残忍与可笑,《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与拉山德的勇气,《第十二夜》中奥西诺公爵、薇奥拉等人因爱而生的喜悦与烦恼……

阅读莎翁的戏剧,你的确可以获得几十年的阅历。莎翁既以颂歌来支持人性的自由与思想的解放,与当时唯神论风气不同,他又大胆地让人与社会的阴暗面暴露;他借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口赞美爱情的忠贞,以麦克白为例警示世人勿放纵贪念,让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演绎患难与共的友情,却让伊阿古主导了奥瑟罗的悲剧来告诫我们要有防小人之心,勿轻信,勿猜忌……

你还可以在戏剧中获得年轻的激情与渴望,就仿若赫米娅挣脱了封建的枷锁自由翱翔,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沉溺爱情之中遗忘了战争,考狄利娅对老父李尔王的尽孝尽责……这些真情流露,并不只存在于史诗的传唱中,它必可以激励我们去摈弃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冷漠疏远、猜忌怀疑,去重温感动,重归纯朴。

感谢莎翁为我们留下这些传世经典。进入他所建构的戏剧王宫,你会为这些真实可信的人,为那爱恨一念间的差错、充满了欢乐的大团圆结局,抑或是有些遗憾的收场等,或哭或笑,或怒或悲。这也是现实中的生活。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让我们穿越时光,由莎剧中的人物相伴,舞出自己绚丽的人生!欢笑戏谑,喜剧魅力不可挡

复旦附中2015届学生 屈杨冰洁

柏拉图曾说,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可以通过眼泪净化人的心灵。的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的戏剧成就令人瞩目——无论其悲剧、历史剧,都以博大、深刻、诗意和哲理著称。最近读过莎翁的喜剧之后,不得不感慨:其嬉笑怒骂,欢乐戏谑,假痴不癫,语言之精妙绝伦,风格之多姿多彩,构思之巧妙曲折,令人眼界大开,赞不绝口。

然而,莎士比亚的喜剧不在于它的讽刺性,他的喜剧是浪漫的。这类喜剧富于抒情诗意和田园牧歌气息,常着眼于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热情。莎士比亚的喜剧通常以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类的普遍美好情感为主题,人物鲜明,情节紧凑。主人公大多是善良、正直、聪慧的青年,不惧封建势力和世俗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与命运抗争并最终取得了圆满结局,其艺术魅力势不可挡。

首先,莎士比亚的喜剧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多彩。莎士比亚善于运用误会和巧合,使情节跌宕起伏,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也更趋丰满。《错误的喜剧》中失散多年的安提福勒斯和德洛米奥两对孪生兄弟由于相貌相同,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曲折,最终化解误会,一家人团聚,讴歌了亲情的伟大力量。《仲夏夜之梦》的情节具有很强的梦幻色彩,本是一个略显俗套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却通过仙境与凡界的穿插变幻,以及“剧中剧”的新颖形式令人眼前一亮,展现出一种浪漫轻盈的喜剧氛围。几条线索交错发展,然又多而不乱,莎翁的构思技巧可见一斑。《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寓意多讽,图谋不轨的福斯塔夫一次又一次成为被戏弄的对象,显示出浓郁的现实主义气息。《第十二夜》更是在构思安排上多次运用乔装、误会、偷看等桥段,在作者的灵活调配下,碰撞出了丰富多彩的情节。在喜剧中,他安排一个接一个的惊奇,虽然未必合理,但却令人捧腹大笑,在让人愉悦的同时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其剧作被称为“人(性)的百科全书”。

其次,莎士比亚的喜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莎翁善于按照人物的身份与处境,恰到好处地配以不同的语句,从而呈现出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他广泛采用民间俚俗谚语,还大量运用隐喻和双关制造诙谐,尤其是独白和十四行诗抑扬格的运用,极大地充实了戏剧的抒情效果和张力,当然,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为人物的塑造服务的。此外,喜剧中还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因其思想的深度而成为经典。譬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他写道:“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皆大欢喜》中说:“赞美倘若从被赞美者自己的嘴里发出,是会减去赞美的价值的;从敌人的嘴里发出的赞美才是真正的光荣。”这些语句中都包含着奇思妙想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莎翁作品中的语言时而典雅如诗,时而风趣幽默,目的都是使人物形象更栩栩如生。不同人物的语言都会随着身份的差异、场合的更迭、机缘的巧合发生一定变化,从中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福斯塔夫的贪婪狡狯、奥丽维娅的纯洁热情、赫米娅的忠贞不渝等,都通过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白和动作跃然纸上。甚至于侍从安德鲁的粗鄙和管家马伏里奥的愚蠢,以及多次出现的能言善辩的小丑,无不被刻画得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莎士比亚的喜剧彰显美丽聪慧的女性与高尚独立的人格。在这些喜剧中,女性的心灵美与外貌美达到了极度的和谐与统一:有的聪慧多才,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凭借过人的胆识,在法庭上巧舌如簧,战胜了自私贪婪的守财奴夏洛克,解救了心上人的挚友安东尼奥。她不让须眉的正直与才华委实令人钦佩。有的勇敢无私,如《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明知侯爵喜欢的是奥丽维娅,仍然义无反顾,甚至隐瞒自己女子的身份,乔装成俊美青年,替侯爵向心上人奥丽维娅求婚。还有的善良无私,如《错误的喜剧》中的阿德里安娜,对丈夫无怨无悔,然而她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在发现丈夫不忠于自己时(后来证明是场误会),她并没有一味忍耐服从,而是向修道院求助,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她们其实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缩影,这体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社会的革新和初步的女权主义思想。

这些有着美丽外表与聪颖内心的女子,不再是中世纪油画上端庄地坐在窗前,穿着昂贵服饰的贵妇小姐,在她们身上,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开始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不应该是封建制度下的一颗棋子,人的价值与情感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人性中的真善美比封建礼教的金科玉律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这些女子身上熠熠生辉的美好品质不正是人性光辉的外化体现吗?莎士比亚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中最具感染力的爱与美,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语言在戏剧中的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在他的笔下,挺立着一个大写的“人”。

莎士比亚的喜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现异国他乡,内涉朝堂宫闱,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他的喜剧充满了乐观的基调和明朗的色彩。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提倡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想——这也是莎剧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吧。第一单元 『人』的觉醒与发现单元导语在蒙昧时期,人为了生存而奔走,在相对狭小和封闭的环境里几乎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原罪学说、禁欲主义、愚昧主义等甚嚣尘上,人们不敢也不能去探究自己存在的意义。而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觉悟到自己无限的潜力、智慧和才能,开始从神灵的威压之下逃逸,显现出了他们所特有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力量和精神、人的智慧和理性。无论是《暴风雨》中米兰达赞美人类多么“美丽”,还是《哈姆莱特》中对“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发出振聋发聩的浩叹,人文主义者开始将人视作宇宙的中心,倡导以人为本。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抛开虚无缥缈的神灵,人类可以如此伟大!在发现人类的价值、尊严与伟大的同时,人们也无不悲哀、痛苦地发现自己的生命之短暂。具有了生命意识,对于生命的不断追问,正表明人类向自身心灵与精神深处的探寻。1. 人类是多么美丽第一幕 第二场 岛上。普洛斯彼罗所居洞室之前米兰达 那是什么?一个精灵吗?啊上帝,它是怎样向着四周瞧望

啊!相信我的话,父亲,它生得这样美!但那一定是一个精灵。人类是美丽的,而忧伤却是美丽的杀手。欧阳修《秋声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普洛斯彼罗 不是,女儿,他会吃也会睡,和我们一样有各种知觉。

你所看见的这个年轻汉子就是遭到船难的一人;要不是因为忧伤

损害了他的美貌——美貌最怕忧伤来损害——你确实可以称他

为一个美男子。他因为失去了他的同伴,正在四处徘徊着寻找他

们呢。米兰达 我简直要说他是个神;因为我从来不曾见过宇宙中有这样出

色的人物。米兰达将人的尊严、价值、地位抬高到神灵一般,视人为宇宙的中心。这也表现了人本主义者莎士比亚对美好人类前景的憧憬。普洛斯彼罗 (旁白)哈!有几分意思了;这正是我心中所愿望的。

好精灵!为了你这次功劳,我要在两天之内恢复你的自由。腓迪南 再不用疑惑,这一定是这些乐曲所奏奉的女神了!——请

你俯允我的祈求,告诉我你是否属于这个岛上;指点我怎样在这

里安身;我的最后的最大的一个请求是你——神奇啊!请你告

诉我你是不是一位处女?《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可谓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曹植《洛神赋》中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两者大约可与米兰达相媲美。米兰达 并没什么神奇,先生;不过我确实是一个处女。腓迪南 天啊!她说着和我同样的言语!唉!我在我的本国,在说这

种言语的人们中间,我要算是最尊贵的人。普洛斯彼罗 什么!最尊贵的?假如给那不勒斯的国王听见了,他将

怎么说呢?请问你将成为何等样的人?腓迪南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如同你现在所看见的,但听你说起那不

勒斯,我感到惊异。我的话,那不勒斯的国王已经听见了;就因

为给他听见了,我才要哭;因为我正是那不勒斯的国王,亲眼看

见我的父亲随船覆溺;我的眼泪到现在还不曾干过。米兰达 唉,可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腓迪南 是的,溺死的还有他的一切大臣,其中有两人是米兰的公爵

和他的卓越的儿子。普洛斯彼罗 (旁白)假如现在是适当的时机,米兰的公爵和他的更

卓越的女儿就可以把你驳倒了。才第一次见面他们便已在眉目传

情了。可爱的爱丽儿!为着这我要使你自由。(向腓迪南)且慢,

老兄,我觉得你有些转错了念头!我有话跟你说。此可谓“一见钟情”。米兰达 (旁白)为什么我的父亲说得这样暴戾?这是我一生中所见

到的第三个人;而且是第一个让我为他叹息的人。但愿怜悯激动

我父亲的心,使他也和我抱同样的感觉才好!腓迪南 (旁白)啊!假如你是个还没有爱上别人的闺女,我愿意立

你做那不勒斯的王后。普洛斯彼罗 且慢,老兄,有话跟你讲。(旁白)他们已经彼此情丝

互缚了;但是这样顺利的事儿我需要给他们一点障碍,因为恐怕

太不费力的获得会使人看不起他的追求对象。(向腓迪南)一句

话,我命令你用心听好。你在这里僭窃着不属于你的名号,到这

岛上来做密探,想要从我——这海岛的主人——手里盗取海

岛,是不是?至理名言。事物往往来之易,失之易。腓迪南 凭着堂堂男子的名义,我否认。米兰达 这样一座殿堂里是不会容留邪恶的;要是邪恶的精神占有这

么美好的一所宅屋,善良的美德也必定会努力住进去的。“里仁为美”,德为贵。堂堂的相貌和形体如果没有美德居于其中,那么这也不是人文主义者所要的。第五幕 第一场 普洛斯彼罗洞室之前

普洛斯彼罗穿法衣上;爱丽儿随上。普洛斯彼罗 现在我的计划将告完成;我的魔法毫无差失;我的精灵

们俯首听命;一切按部就班顺利地过去。是什么时候了?爱丽儿 将近六点钟。你曾经说过,主人,在这时候我们的工作应当

完毕。普洛斯彼罗 当我刚兴起这场暴风雨的时候,我曾经这样说过。告诉

我,我的精灵,国王和他的从者们怎么样啦?爱丽儿 按照着你的吩咐,他们仍旧照样囚禁在一起,同你离开他们

的时候一样,在荫蔽着你的洞室的那一列大菩提树底下聚集着这

一群囚徒;你要是不把他们释放,他们便一步路也不能移动。国

王、他的弟弟和你的弟弟,三个人都疯了;其余的人在为他们悲

泣,充满了忧伤和惊骇;尤其是那位你所称为“善良的老大臣贡

柴罗”的,他的眼泪一直从他的胡须上淋了下来,就像从茅檐上

流下来的冬天的滴水一样。你在他们身上所施的魔术的力量是这

么大,要是你现在看见了他们,你的心也一定会软下来。小精灵爱丽儿经过普洛斯彼罗多年教化,也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具有仁爱之心。普洛斯彼罗 你这样想吗,精灵?爱丽儿 如果我是人类,主人,我会觉得不忍的。普洛斯彼罗 我的心也将会觉得不忍。你不过是一阵空气罢了,居然

也会感觉到他们的痛苦;我是他们的同类,跟他们一样敏锐地感

知到一切,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感情,难道我的心反会比你硬吗?

虽然他们给我这样大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齿,但是我宁愿压伏我

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仇恨的行动是可

贵得多的。要是他们已经悔过,我的唯一的目的也就达到终点,

不再对他们更有一点怨恨。去把他们释放了吧,爱丽儿。我要给

他们解去我的魔法,唤醒他们的知觉,让他们仍旧恢复本来的面

目。此句可谓名言,体现了剧中人及作者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也倡导“仁恕”之道,主张“以德报怨”或“以德服人”。《老子》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孔子对此有自己的见解。《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爱丽儿 我去领他们来,主人。(下)普洛斯彼罗 你们山河林沼的小妖们;踏沙无痕、追逐着退潮时的海

神而等他一转身来便又倏然逃去的精灵们;在月下的草地上留下

了环舞的圈迹,使羊群不敢走近的小神仙们;以及在半夜中以制

造菌蕈为乐事,一听见肃穆的晚钟便雀跃起来的你们:虽然你们

不过是些弱小的精灵,但我借着你们的帮助,才能遮暗中天的太

阳,唤起作乱的狂风,在青天碧海之间激起浩荡的战争。我把火

给予震雷,用乔武大神的霹雳劈碎了他自己那株粗干的橡树;我

使稳固的海岬震动,连根拔起松树和杉柏。因着我的法力无边的

命令,坟墓中的长眠者也被惊醒,打开了墓门出来。但现在我要

捐弃这种狂暴的魔术,仅仅再要求一些微妙的天乐,化导他们的

心性,使我能得到我所希望的结果;以后我便将折断我的魔杖,

把它埋在幽深的地底,把我的书投向深不可测的海心。中国儒家思想提倡:仁者爱人,克己恕人。《圣经》中有言:要爱你的仇敌。也令人想起西方学者房龙所写的《‹宽容›序言》。

庄严的音乐。爱丽儿重上;他的后面跟随着神情狂乱的阿隆佐,由贡柴罗随侍;西巴斯辛与安东尼奥也和阿隆佐一样,由阿德里安及弗兰西斯科随侍;他们都步入普洛斯彼罗在地上所画的圆圈中,被魔法所禁,呆立不动。普洛斯彼罗看见此情此景,开口说道。普洛斯彼罗 庄严的音乐是对于昏迷的幻觉的无上安慰,愿它医治好

你们那在煎炙着的失去作用的脑筋!站在那儿吧,因为你们已经

被魔法所制伏了。圣人一样的贡柴罗,可尊敬的人!我的眼睛一

看见了你,便油然坠下同情的眼泪来。魔术的力量在很快地消失,

如同晨光悄悄掩袭暮夜,把黑暗消解了一样,他们那开始抬头的

知觉已经在驱除那蒙蔽住他们清明的理智的迷糊的烟雾了。啊,

善良的贡柴罗!不单是我的真正的救命恩人,也是你所跟随着的

君主的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我要在名义上在实际上重重报答你

的好处。你,阿隆佐,对待我们父女的手段未免太残酷了!你的

兄弟也是一个帮凶。你现在也受到惩罚了,西巴斯辛!你,我的

骨肉之亲的兄弟,为着野心,忘却了怜悯和天性;在这里又要和

西巴斯辛谋弑你们的君王,为着这缘故,他的良心的受罚是十分

厉害的;我宽恕了你,虽然你的天性是这样刻薄!他们的知觉的

浪潮已经在渐渐激涨起来,不久便要冲上了现在还是一片黄泥的

理智的海岸。在他们中间还不曾有一个人看见我,或者会认识我。

爱丽儿,给我到我的洞里去把我的帽子和佩剑拿来。(爱丽儿

下)我要显出我的本来面目,重新打扮作旧时的米兰公爵的样

子。快一些,精灵!你不久就可以自由了。普洛斯彼罗希望通过美妙的上天的音乐感化恶人,并最终宽恕了仇敌,放弃自己的魔法,这正是他自我提升,自我感化,人性和灵魂得以升华的过程。好比喻。如同基督教所说的“洗礼”。知觉如浪潮,终将冲刷掉那些如同黄泥般蒙蔽人类性灵的欲望,洗净理智的海岸。

……

洞门开启,腓迪南与米兰达在内对弈。米兰达 好人,你在安排着作弄我。腓迪南 不,我的最亲爱的,即使给我整个的世界我也不愿欺弄你。米兰达 我说你作弄我;可是就算你并吞了我二十个王国,我还是认

为这是一场公正的游戏。阿隆佐 倘使这不过是这岛上的一场幻景,那么我将要两次失去我的

亲爱的孩子了。西巴斯辛 不可思议的奇迹!腓迪南 海水虽然似乎那样凶暴,然而却是仁慈的;我错怨了它们。(向阿隆佐跪下)阿隆佐 让一个快乐的父亲的所有的祝福拥抱着你!起来,告诉我你

是怎么到这里来的。米兰达 神奇啊!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新奇

的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普洛斯彼罗虽经迫害,但并未教给自己的女儿以阴暗与邪恶,使得她仍是个“自然人”,对新世界和人类充满好奇,并对其充满乐观与喜爱。令人想起沈从文笔下,那个湘西边城的如“小兽”般纯净的姑娘翠翠。普洛斯彼罗 对于你这是新奇的。阿隆佐 和你一起玩着的这姑娘是谁?你们的认识顶多也不过三个钟

头罢了。她是不是就是把我们拆散了又使我们重新聚合的女神?腓迪南 父亲,她是凡人,但借着上天的旨意她是属于我的;我选中

她的时候,无法征询父亲的意见,而且那时我也不相信我还有一

位父亲。她就是这位著名的米兰公爵的女儿;我常常听见别人说

起过他的名字,但从没有看见过他一面。从他的手里我得到了第

二次生命;而现在这位小姐使他成为我的第二个父亲。“美丽”一词足以涵盖对人类的一切美好品性的赞誉。阿隆佐 那么我也是她的父亲了;但是唉,听起来多么奇怪,我必须

向我的孩子请求宽恕!普洛斯彼罗 好了,大王,别再说了;让我们不要把过去的不幸重压

在我们的记忆上。贡柴罗 我的心中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否则我早就开口了。天上的神

明们,请俯视尘寰,把一顶幸福的冠冕降临在这一对少年的头上;

因为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相聚的,完全是上天的主意!阿隆佐 让我跟着你说“阿门”,贡柴罗!贡柴罗 米兰的主人被逐出米兰,而他的后裔将成为那不勒斯的王族

吗?啊,这是超乎寻常喜事的喜事,应当用金字把它铭刻在柱上,

好让它传至永久。在一次航程中,克拉莉贝尔在突尼斯获得了她

的丈夫;她的兄弟腓迪南又在他迷失的岛上找到了一位妻子;普

洛斯彼罗在一座荒岛上收回了他的公国;而我们大家呢,在每个

人迷失了本性的时候,重新找着了各人自己。此可谓“迷途知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选自《暴风雨》)2.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一幕 第二场 城堡中的大厅庄子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的求生呢?国王 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哈姆莱特 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王后 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

一点;不要老是垂下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

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

永久的宁静。哈姆莱特 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王后 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

呢?哈姆莱特 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

像”不“好像”。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

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

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

绪。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也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

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

来的。国王 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

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

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必须有一个时期

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

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

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

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遇到同

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对它耿耿于怀呢?嘿!

那是对上天的罪戾,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

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

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

的”。我请你抛弃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

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

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回到威

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

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

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到欢欣。中国礼制文化中也有丧服制度,对亲疏远近关系不同的亲人有不同的服丧规定,并主张实行“中庸之丧”,避免过度哀伤,有“节哀顺变”之说,倡导以人为本,反对因为服丧而伤害自身,否则便认为也是一种不孝。王后 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

不要到威登堡去。这段话显示了哈姆莱特内心极度痛苦,有轻生厌世思想,但基督教规定,自杀是一种罪恶,人不得随意放弃自身的性命。哈姆莱特 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国王 啊,那才是一句有孝心的答复;你将在丹麦享有和我同等的尊

荣。御妻,来。哈姆莱特这一种自动的顺从使我非常高兴;为了

表示庆祝,今天丹麦王每一次举杯祝饮的时候,都要放一响高入

云霄的祝炮,让上天应和着地上的雷鸣,发出欢乐的回声。来。(除哈姆莱特外均下)哈姆莱特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

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

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

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

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

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

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

她会依偎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

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

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

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

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

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

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

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

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

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

噤住我的嘴!屈原诗作中“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此处的毒草则指奸恶的国王、大臣无疑。哈姆莱特痛恨母亲经不住情欲的诱惑而迅速再嫁,因此说她脆弱。中外文学作品多把女子比喻成美丽的花或者是流动的水,因为她们具有柔美的特质。却不知,女子看似柔弱,实则如老子所说,柔弱胜刚强。第二幕 第二场 城堡中一室哈姆莱特 丹麦是一所牢狱。罗森格兰兹 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哈姆莱特 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

其中最坏的一间。罗森格兰兹 我们倒不这样想,殿下。哈姆莱特 啊,那么对于你们它并不是牢狱;因为世上的事情本来没

有善恶,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们分别出来的;对于我它是一所牢

狱。罗森格兰兹 啊,那是因为您的雄心太大,丹麦是个狭小的地方,不

够给您发展,所以您把它看成一所牢狱啦。哈姆莱特 上帝啊!倘不是因为我总做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一个

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着无限空间的君王的。霍金著有《果壳中的宇宙》,书名即源于此。吉尔登斯吞 那种噩梦便是您的野心;因为野心家本身的存在,也不

过是一个梦的影子。哈姆莱特 一个梦的本身便是一个影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