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大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5:46:53

点击下载

作者:祁莫昕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活在大汉

活在大汉试读:

前言

欢迎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富丽、有趣的大汉王朝。

这是一个神奇的王朝,人们都爱穿开裆裤,大家没事都爱跪着;这是一个刺激的王朝,仕途之路充满了各种凶险,外戚宦官也包藏了不少祸心;这更是一个充满了新奇的王朝,异域来的美食、美人,充满刺激的蹴鞠、斗鸡,甚至还有令人脸红的红灯一条街,让人心跳的宫廷K歌房……

这样的王朝充满了诱惑,可你要想在这样的王朝搞点事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得懂规矩,跟人说话的时候可别瓢了嘴,“汉范儿”官方语言可得悠着点儿说。跟人打交道,也得谨遵谦逊的礼仪规范,别见了好吃的就生扑。进了官场,那规矩就更多了,汉朝公务员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不管是在秘书处里写会议纪要,还是在军队里建功立业,都得谨慎小心,否则就有各种“奇葩”大刑等着拿你开荤。当然,也许你对自己的生财之道很自信,想要在商海里打拼一番,那么各种民间铸钱和官方白鹿币也得搞清楚,可别一不小心收了一屋子假币,那可就白忙活了。

其次你要有文化,大汉的开放程度远超你想象,长安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堪称“宇宙中心”。你得懂点儿外语才能和丝绸之路上来朝觐的客商交流,还得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才能和当时的科学大拿汉代“乔布斯”们聊几句。兵器、瓷器,有许多新兴的技术冒出来,你多少要懂点儿。出门去楼兰、精绝这样的古国度个假,你也得了解点儿这几个旅游胜地的历史人文,说不出个三六九还真容易被人看不起。

若想让你的大汉生活活色生香,你还得有品位。大汉人民可是不折不扣的“城会玩儿”,乐舞百戏、蹴鞠斗鸡,不管是文艺的还是运动的,各种新奇玩意儿能让你“嗨”上三天三夜。如果想要站在潮流前沿,愁眉、啼妆、堕马髻,遮阳帽、留仙裙,这些时尚玩意儿你可不能落伍。就算出去吃个饭,你也得会吃生鱼片,能喝鲜豆浆,这才算是会享受生活。如果能穿上胡人服饰来点儿烧烤,那你可就能晋升“网红”了,“迷弟”“迷妹”们自然不会少了。

泱泱大汉,就是这么潮!来到这里,你可以享受不一样的穿越体验,你会一边惊叹他们的智慧,一边为有趣的生活欢呼,就算没有Wi-Fi,你也一定会爱上这里的生活。

来吧,一起穿越啊!去我大汉朝,“汉范儿”走起来!第一章初来乍到,一定会用上的社会常识

从随意放纵的现代文明来到韵味悠长的大汉地界,在演绎英雄美人的故事之前,首先你得懂规矩。衣、食、住、行,举止言谈,都得按照『汉范儿』来。穿着开裆裤,走路紧靠边,住店会打尖儿,这都是『汉范儿』国民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你准备好了吗?这里人都穿开裆裤,你能入乡随俗吗——汉服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小时候每当看着少数民族的人们穿着他们的特色服装走来时,我就既难过又羡慕,总遗憾自己不是个少数民族,没有鲜艳的民族服装。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汉服,看着那大大的袖口、飘逸的腰带,就想让人翩翩起舞,终于感到我们汉族的服装毫不逊色于那些色彩艳丽的少数民族服饰。

我们现在穿衣服,伸个腿,抬个手,套个头,谁不会呀?可是这穿汉服,你还真别想得那么简单。你别不信,我们先来看看汉服的结构,你再说简不简单。直裾式素纱衣·西汉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用精缫蚕丝织造,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交领右衽,你别穿错了

我们现在的衣服,衣领相对来说是很简单的,不过是围着脖子绕一圈,变化不大,区别也就是有个圆领、鸡心领,至多给你整个一字领。但汉服的衣领可不一般,光听名字“交领”,就知道和今天的衣领不一样。

到底什么是交领呢?你仔细看我给你比画: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形成的领口,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就叫作交领。需特别注意的是,左侧衣襟和右侧衣襟交叉时,一定要让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

但是,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右衽”而不能“左衽”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历来都“以右为尊”。所以,你要是把汉服穿成“左衽”,那就不光是不好看了,简直就是不尊!你自己不尊重自己,让人看着也觉得有失庄重……

有点复杂?那么多讲究?还真没办法,谁让你来到了一个讲究的时代。你要是不愿入乡随俗,以后的麻烦可还多着呢!你不信,接着往下看,光这衣领咱还没有唠叨完呢。

除了交领,衣服的领子还有“直领”和“盘领”,作为交领的补充。直领最简单,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就直接敞开。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在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会经常用到。盘领在男装中比较多见,领形为盘子状的圆形,但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这种盘领大部分用在汉唐官服中。褒衣广袖,天圆地方彩绘侍女俑·西汉

⊙侍女俑所穿曲裙袍通身紧窄,裙长曳地,裙口呈喇叭状,行走时不露足,雍容典雅。这是汉朝时期女服中最常见的一种样式。

咱们见识了衣领,该往下看看,与这些讲究的衣领相称的衣裳是什么。不知道你对于西方女人的胸甲和裙撑是不是有印象?没错,就是那看起来胸大腰细,穿着特别有味道,但实际能把人勒得喘不过气来的西方经典装束。你是不是还曾经为此感慨过呢?和这种风格的礼服相比,咱们汉代的礼服真可谓大有不同。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形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可以说,当时要是有个世界时装展,那汉服仅仅凭着袖子就能走在时尚界的前端。

当然,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么一个大袖口,绝对不只是走时尚路线那么简单。汉服的袖子,也就是“袂”,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但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只有汉服的礼服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

简而言之,大袖口的礼服是少数,毕竟大多数人不过是普通老百姓,要进行日常生产,要挥舞胳膊去劳动,整这么一件正式的广袖衣服穿着,如果扛锄头的时候挂住了锄头把,舞镰刀的时候连衣袖一起割开了,这哪里是干活呀,简直是添堵……因此你知道,高大上的广袖衣服通常用于极正式的礼仪场合或极休闲的家居场合,这个极休闲的家居场合请你参考各大皇室。

汉服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部件叫作“隐扣”,其实也没完全“隐”,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用扣子的,都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即使有非用不可的扣子,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不显露在外面。这个部件的存在,主要保证衣服能够穿得稳,不管细节部分要加多少配饰,或者外面还要套怎样好看的“外衣”,你首先都得将身上这件衣服穿稳,穿板正吧。

可是,不管是带子束缚,或者隐藏扣子,看上去都太普通了,因此在汉服的腰间还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绝对配套,环保且别出心裁,那叫一个洋气啊!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种,第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穿起来也复杂点,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不知道你看明白没?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它不仅实用,而且有装饰性,最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权力。这个好理解,你就看谁的腰带粗呗。接下来再配个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饰等,这个配饰尽显低调、奢华、有内涵!开裆裤,你敢穿吗

行了,折腾了半天,这衣服是差不多了,裤子还没穿呢。穿裤子前,你还是得先把衣服分分类。

汉服的款式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我们按照整体结构给它分三大种类。

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的连裳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为什么?不为什么,就因为它上下相连呗,“被体深邃”,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属于长衣类。也就是类似今天的大衣、风衣那种风格。游大汉指南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信物上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案。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上衣下裳的典型是深衣。深衣的典型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大概就像今天的套装。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上下分裁是有文化内涵的,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适用范围那叫一个广,不仅男女皆宜,可在日常生活中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同时还可被用作礼服。当然,它也是君主百官燕居时的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既然是在非正式场合,那最适合穿的就是休闲服。这个深衣很了不起,普及率很高,流传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形成了一个听起来就很高端的服制——深衣制。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这个深衣要比前面那个复杂,而且高档,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颜色的严格要求可不是随便规定的,这种颜色搭配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轻清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这穿的不仅是衣服,更是智慧啊!

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质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只是这种衣服没有太多的礼仪规定,也就是一般的常服。既然是“裙”,那肯定是女性服装,加上当时女子的发型,更是特色尽显。对了,说到发型,汉代女子的发型,一般都是绾髻,从头顶中央把头发分开成两股,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上去,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倭堕髻,有盘髻如旋螺的,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一般老百姓的发髻上不加包饰,而皇后就首饰繁多了,比如金步摇、笄、珈等。综上所述,“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是典型的传统汉族女子的服饰特点。

行,分类大概完了,接下来,咱开始穿裤子吧。

据说呢,汉朝的裤子都是开裆裤。别慌,你先听我说完,那个开裆裤和今天奶娃娃穿的可不一样。如果你用现代婴儿的开裆裤式样去理解古代开裆裤就不对了。古代的开裆裤用于保暖,也就是说开裆裤不会让你“走光”,开裆裤里面还会穿着有裆的裤子!“开裆裤”其实是我们的说法,古人把它叫作“袴”,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反正我是觉得不太好听。

好在后来改名了,称“套裤”,里面有裆的裤子叫作“裈”,套裤穿着的时候裤腰会形成很大的交叠,加上里面的裤子和衣摆的遮挡,不仅不露,而且还挡得很严实。陶彩绘仪卫俑·西汉

⊙俑高49厘米,出土于徐州铜山北洞山一座西汉时的楚王陵。徐州博物馆藏。俑有真人体高的三分之一,塑工精细,施彩鲜明。身穿右衽长袍,腰系红色腰带,左侧佩长剑,背背箭,箭红带结系于胸前。面部墨绘眉目胡须,朱红点唇,颇显生动传神。

在过去,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套裤是农耕民族的专属,甚至还以此嘲笑农耕民族缺乏创造力。在今天看来,这种嘲笑是对历史的不甚了解。我们翻看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一样会穿套裤,而且还非常普遍。例如匈奴人、粟特人、突厥人、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满洲人等全都穿过套裤。所以说套裤并不专属于某个民族或族群,只是和气候有关,比如北方寒冷地区穿套裤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相对温暖的南方,这个就太好理解了,就像今天的秋裤,天气冷的地方穿秋裤的概率必然是要高于天气热的地方。陶彩绘拱手跪坐俑·西汉

⊙1995年陕西省西安市阳陵陪葬墓园出土。汉阳陵博物馆藏。俑朱唇黑眉,面容清秀,一袭深衣,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这种俑塑绘出女性的美丽、娴静、细腻的韵致,足以令人倾倒。彩绘立俑·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一号汉墓共出土了101件彩绘立俑。其神态、服饰、发式基本相同,大小也差不多。系以一木料雕刻出人形和衣着轮廓,然后敷白粉为地,墨绘眉目,朱绘两唇。以红黑二色彩绘衣着纹饰。衣着为长袍,全部为交领右衽,广袖曲裾,有少数领口稍向外翻。袍缘绘出黑底红花织锦,袍上花纹除有七件为菱形纹外,其余全部为云纹。曲裾向右后方包裹转至左前方,然后以朱带拦腰系住,即所谓“右衽”。两手垂拱于袖中。头顶作发髻。陶彩绘舞俑·西汉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陶制舞俑身着的服饰即为“上衣下裳”的连裳制深衣。上下分开裁剪,腰部相连形成整体。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

现在,开裆裤,你敢穿了吗?“褝衣”还是“禅衣”

素纱褝衣常常被误写为“素纱禅衣”。这样的误会是如何造成的呢?自然要从素纱衣的得名说起。素纱褝衣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329-6号物品,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衣。褝衣的命名是有古代文献可依的。例如,《说文》中记载,“,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中也有言,“褝衣,言无里也”,“无里曰褝”。“褝”属于生僻字,认识并理解其含义的人并不多,这便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因为偏旁的缘故,经常将“”误作“禅”。事实上,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指出“禅衣”的错误源自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报告和织物分析。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中,内容均为“衣”,但有多处标题误作为“禅衣”,应是分析报告中的用字错误。然而,报告中的这一用字错误却被后来的人多次引用,以致造成流传甚广却又影响极大的出土文物之定名错讹。天黑了,赶紧找个旅馆投宿吧——宵禁制度

在大汉朝玩得挺高兴,兴致高涨时你是不是想多玩会儿?心里想着喝点小酒,听听小曲,看看夜景之类的。怕不尽兴就玩上一通宵,大不了白天再回去补觉。得了,你慢着,先别想那么美好,这是哪儿,你还记得不?大汉朝啊!对呀,所以在咱们大汉朝,哪儿能容你通宵玩啊,天黑了你要还不回去,在大街上溜达,就叫违反宵禁令,你可别不当回事。这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所以在这大汉朝,你还是要早点回去歇着,别没事儿总想着玩通宵。宵禁令从何而来

翻翻历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期就有了宵禁令,而且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你想约一两个闺蜜、损友找个有情调的饭馆吃个晚饭、喝点小酒、聊聊天,再借着酒劲吼两嗓子,来个对酒当歌,人生豪迈,那你就省省吧,饭店在天黑之前必须关门,你根本吃不上。你要实在想在外面吃一回饭,也不是不行,你得等,等到什么时候呢?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这个时候你就能在外面玩一晚上了,不过不是到处都能去的,这个元宵节解除宵禁令一晚的特权仅限于京城。壁画《宴饮百戏图》(局部)·东汉

⊙1959年河南新密打虎亭二号汉墓出土。《宴饮百戏图》是一幅长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画。画面的上边绘彩色帐幔,其下绘百戏图。画的左部绘红地黑色幄幕,其前绘有大案,案面绘朱色杯盘。案前围坐二人,身着长衣,似为墓主人宴饮图像。幄幕两侧各绘四个衣着不同的侍者,案前绘有跪、立的人像。画面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他们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于席上,宴饮作乐,观看百戏。图中绘有跳丸、盘舞等多姿献技的百戏图像。

不过也别急,到了晚唐时期就舒服多了,宵禁令也松弛了许多,管得没那么严。以前饭店关门早,吃不着晚饭,到晚唐时期,不仅能吃晚饭,还能逛夜市,想想跟我们现在晚上散步逛地摊差不多,应该挺热闹。要是逛饿了,还可以进饭店接着胡吃海喝,因为饭店很晚才关门,甚至饭店老板一高兴,一晚上不关门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觉得到晚唐的时候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我告诉你,先别这么早下定论,再过个百八十年,到五代及宋朝时期,那简直爽翻天了,宵禁令几乎已经废除了,夜市空前繁荣,北宋时期的开封都快成不夜城了。

但是,有高峰就有低谷,到元明清三代,宵禁令卷土重来,而且来势凶猛,尤其是明清时期,不仅会关城门,而且在大街交叉路口都要拦起栅栏,栅栏门口有关卡,设有“卡房”,类似于现代岗亭,都由官府的衙役看守着。栅栏昼开夜闭。不过按照规定,这晚饭你还是能在外面吃的,只是你得早点回去,听曲儿、唱歌什么的就免了罢。宵禁令,你敢不遵?

在这个有宵禁令的朝代,天一黑你就赶紧回家吧,别在外边儿磨蹭。如果你抱着侥幸心理想着晚两分钟回去没关系,我跟你说,这可千万使不得,这不像回你家小区,回去晚了还可以叫保安给开门。你要在这大汉朝晚回去了,在路上被人抓着了可就不那么简单了,那是犯罪,你还别不服,罪名称“犯夜”。真有这罪名,不信你看《汉书·李广传》,其中记载有一次李广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和人在郊外饮酒。回到霸陵亭的时候,恰好霸陵尉喝醉了,大声斥责李广,李广的随从回答说:“这位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回答道:“就是现在的将军也不许晚上出来,何况是过去的将军。”让李广直接待在了霸陵亭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汉代宵禁还是很严苛的。

所以说别小看宵禁令,在那个年代它可是被写进法律的。法律把宵禁令称为“夜禁”,并对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一更三点暮鼓一敲,禁止出行;你想出去就要等到五更三点晨钟响了才行。要是二、三、四更还在街上逛的,笞打四十下,要是在京城街上逛的,就要打五十下。我们来算一下,古代的一更就是现在的晚上7点到9点(戌时),9点到11点为二更(亥时),夜里11点到1点为三更(子时),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丑时),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寅时)。也就是说,晚上7点多就不能出去了,更何况晚上9点以后还在逛大街,那是会受到惩罚的。当然百姓要有个什么十万火急的事还是可以破例的,比如疾病、生育、死丧就可以在宵禁时通行。

晚上有这么严的制度管着,那逛逛夜市总可以吧?夜市不是东西便宜,还有很多小吃吗?这个也不违法,怎么就不行呢?游大汉指南

既然汉代的老百姓生活有那么多的限制,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来办,基本上没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明确规定“三人以上不得聚饮”;当然,假如朝廷有重大庆典的时候,皇帝会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一般会有三天时间的大吃大喝,不加禁止。

你还是先淡定,再听我说。实在不好意思,在汉朝,还没有“夜市”这回事!为什么?因为从更早的时候起就一直有宵禁制度了,国家或者地方都有严格的规定,天黑了没事儿就洗洗睡吧,你要是出门闲逛,很可能被冠名“非奸即盗”,一旦被抓就是各种惩罚。你想想,谁敢约上一帮人在街上摆夜市摊子呢?因此,你要是随便逮着个路人问“长安城最热闹的夜市在哪里”,人家肯定会一头雾水,觉得你不知所云,因为这个词是那么的陌生!

好吧,咱不逛夜市,可是这青楼讲究灯红酒绿,总不能大白天开门做生意呀,可晚上又要宵禁,到底这生意怎么做下去?

你还真是替古人操心。可以说,在汉朝施行的是“官妓”,那些退休的老鸨想要张罗一堆姑娘挣点男人的钱还是很困难的,至少办不到营业执照,当然也不敢光明正大做生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有人敢偷偷摸摸经营,就一定有人敢铤而走险地去光顾,这就不是咱们能够操心的了。

从大方向来看,7点就不能出门,确实是有点不好玩。所以肯定不会每个人都遵守规定。既然规定只是说夜晚不能在街上逛,那就在自己家玩,只要不出门就行。在古代,比较有生活情趣的人就常常邀请朋友到家里饮酒玩乐,玩晚了就留宿,一夜不出门就OK了。那些逛妓院、泡酒馆的人就在宵禁规定的时间之前赶到,直接夜不归宿,第二天再回家。陶彩绘舞俑·西汉

在有宵禁的时代,你若想赏赏夜景,只有在一些节日里才行。比如历史上的明成祖时,每逢元宵节,北京城内张灯结彩,灯市贩售各种花灯,还有妇女群游祈免灾咎的习俗。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你才可以明目张胆地当一回“夜游神”。宵禁令也有一些好处

实施宵禁,官府也没闲着。每个驻有官府的地方一到晚上,就得严严实实地封锁城门,禁止出入。城门的钥匙必须交到官府内衙。到了清代就更严了,城门钥匙官府都没资格管,得交给地方驻军长官。即使是城里的最高级文官晚上有紧急公务要出城,也要向驻军长官申请领钥匙。

其实这样严格的宵禁令对于老百姓生活来说也没什么妨碍,只是对于有些需要夜黑风高才能行动的人来说,就是个挺大的问题。比如歌伎舞女夜间演出,回家时就会比较麻烦,除非她们的服务对象是执金吾,那就万事大吉。否则,想这么悄悄地走回去门儿都没有。一旦抓着了就有可能被惩罚,保管再也不敢犯第二次。

接下来,我们说说会被宵禁令“妨碍”的行为。最典型的是赌博,那可是历代法律严令禁止的,但是依旧屡禁不止。赌徒为避人耳目,在有宵禁令的年代都要冒着危险在晚上聚赌。常常赌得天昏地暗,直到夜深人静时,输光了的赌徒才想起来回家。可是大半夜的城里的道路都已封禁,不准通行。赌徒们就会绕道走一些比较荒无人烟的路,甚至过一两个臭水塘子。即便是这样仍会被巡夜的更夫或者是巡逻的长官拦下盘问,赌徒支支吾吾、面露难色便难免会露馅儿。

赌博一直都不是什么好事,不少赌徒也不是什么大好人,这些赌徒害人害己的故事,在当时的书里就已经揭露了不少,更有一些精彩的篇目记载了赌徒逃避宵禁的各种办法。那些有权有势的赌徒就利用权势逃避宵禁。比如明代时期一个父亲是布政使(相当于当地行政长官)的赌徒,就大大咧咧地说:“夜深了,打上我这盏布政司灯笼,栅栏上也没人敢拦;锁了栅栏,他们也不敢不开。”这家伙,一听就是个“坑爹货”。

先不管他是不是“坑爹”,总之很多有权有势的人是不把宵禁放眼里的。比如汉代著名的游侠郭解,宵禁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简直可以视如无物,毫无约束。陶彩绘乐舞俑(一组)·汉《汉书·游侠传》里面有两个关于郭解的小故事,都是与夜间活动有关的。一个是讲洛阳有两个人之间有仇,洛阳城里的贤士豪绅居间调停了十几回,毫无结果。于是有人就找到了郭解,请他出面调停。郭解深夜去见仇家,仇家勉强听从。郭解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的头面人物多次调停,你都不答应。你现在能听我的,我怎么能以外人而驳了洛阳头面人物的面子?”连夜就走,没人知道。并且告诉仇家:“不必听我的,等我走了之后,让洛阳的头面人物调停你再答应化解仇怨。”可见像郭解这样的“教父”级人物宵禁是毫无用处的。

郭解这样的人物尚且如此嚣张,公然犯禁,那其他与之关联的人物就更明目张胆了。郭解个子不高,平时很有礼貌也很自律,出门从不骑马,也不会坐车直入县衙。去别的地方,能办的事绝对办到,办不到的事一般都会尽力协调,令双方都满意了才会接受宴请。因此很得大官豪士的器重。县里面的地痞以及其他县的豪杰之士,经常深更半夜来拜访郭解,经常十几车。像这样的人物,宵禁更是毫无用处,反而显示了他们的张狂和大胆,成为他们“亮胳膊”的一种标志。

所以说,宵禁令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少了点夜生活乐趣,但是治安好啊。你想啊,那小偷、强盗什么的,刚出大门,还没作案呢,先因为“犯夜”被抓了,想想是不是觉得也不错呢!路不能乱走,车不可乱坐——车辇制度

古往今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交通工具无疑非常重要,如果什么都只靠两条腿是难以想象的。说起古代的交通工具,我们还真是能躲在自个儿车上暗自窃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速度快,而且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限制,只要你有资本,买辆好车满世界跑都随你高兴。而在汉代可不行,那时的车可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凭啥?凭身份地位!西汉栈车(模型)

⊙栈车一般是用竹木做成的车子。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栈车以竹木为棚。可见西汉的车辆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走累了,能坐车回家不?

你想坐车回家?咱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车再说吧。古代将这样那样的车辆称作“车辇”。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之一。据说我们老祖先大约在4600年前,也就是黄帝时代已经创造出了车。

大概4000年前吧,就有一个以造车闻名于世的薛部落。《左传》里提过这个薛部落,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约前21世纪—前17世纪)的“车正”官职。《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也都记述了奚仲造车的事例。“车辇”这高端的名字在《周礼·地官·小司徒》中已有记载:“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多的也不说了,反正你记得“车辇”就是古代的车就行。那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乘着车辇回家啦?NO!你得明白在那个以天子为尊的王朝中,车辇不单单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正所谓:“舆辇之别,盖先王之所以列等威也。”想坐车辇,得跟你打游戏似的先升级,级别高了,才有资格用好装备。

所以说这车辇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坐上的。汉朝车辇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车可谓种类繁多,名气大的数都数不完,例如奔驰、宝马、保时捷、劳斯莱斯、奥迪等,名气小的就更多。古代的车辇分不分类呢?咱一个个摆事实看,首先先秦时代的车,被分为“小车”和“大车”两类。到了汉朝,这车的分类就更仔细了。《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的车就有“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耕车、戎车、猎车、軿车、青盖车、绿车、皂盖车、夫人安车、大驾、法驾、小驾、轻车、大使车、小使车、载车、导从车”一二十种。从皇帝到县令,车的形制、装饰、乘坐模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僭越。

而且,汉朝的车子与先秦相比较,变化也很大。单辕车慢慢变少了,相反,双辕车倒发展起来了,车的种类从原来的两种变成多种,主要用途也变了,原先用来打仗,现在主要用于载人装货。

战争年代,自然是很多资源都用到战场上去了,到了咱大汉,车肯定不用天天往战场上推,主要作用自然就是拉人载物了。

话又说回来,大汉也没太平多久,就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战乱时期,那个时候,车子肯定又得干老本行,往战场上钻。你别说,战场上还真少不得这车,打仗又不飙车,车有啥用?当然是运粮草啊!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时候,粮草可是头等大事。为了运送粮草,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独轮车,别小看这只有一个轮子的小东西,它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听过吧?那在运送粮草上是省时省力速度快啊,许多学者也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

怎么样,知道什么叫“小车辇,大作用”了吧?所以说你别光想着你现在开车不容易,那个年代的车辇你还不一定有资格驾驶呢。记得我们老祖宗的“六艺”不?“礼、乐、射、御、书、数”,其他的我们先不说,你看这“御”指的就是驾车,可见当时驾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独轮车(模型)

⊙西汉时制造出独轮车。它由一人推动,虽然稳定性差,但对道路条件要求低,适合在半山区和农村田间使用。

不光驾车,坐车都得讲规矩,哪像你现在坐车,往自家小车上一坐,高兴了唱支小曲儿,累了坐后座去把鞋袜一脱,横着就睡了。古人乘车讲究着呢,他们崇尚左侧,以左为尊。人还不能多,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就是陪乘者)居右,御者(就是驾车的人)居中。兵车又跟一般车的坐法不同,如果是将帅乘坐,居中的就不是驾车人了,而是主帅,这样方便指挥,御者换去左边,护卫守在右边;如果是一般小兵乘坐的兵车,还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铜车马·东汉

⊙1975年在贵州兴义东汉墓出土,现珍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原物为一车一马,青铜铸造,总长1.12米,通高0.88米。马由头、耳、颈、躯、尾、四肢等11段分铸组合,用17个销栓固定,作昂首、立耳、竖鬃、嘶鸣、奔腾状。车的结构分驾马、轮与轴、车厢与篷盖三部分。造型自然生动、惟妙惟肖,铸制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外形雄伟壮观、灵动典雅,展现骏马三足站立、一足腾空、昂首欲奔的英姿。成亲要门当户对,乘车要“车当人对”《隋书·礼仪志》记载:“辇,案《释名》‘人所辇也。’汉成帝游后庭则乘之。徐爰《释问》云:‘天子御辇,侍中陪乘。’今辇制象轺车,而不施轮,通幰朱络,饰以金玉,用人荷之。副辇,加笨,制如犊车,亦通幰朱络,谓之蓬辇。自梁武帝始也。舆,案《说文》云:‘箯,竹舆也。’《周官》曰:‘周人上舆。’汉室制度,以雕为之,方径六尺。”

在那些等级森严的年代,车辇必然也是分等级的。至于具体怎么分的等级,我们暂且一放,先来看看人的等级。最高级毋庸置疑是天子,然后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太子、公主以及各位王侯、大臣。

天子是何许人也?是皇帝,九五之尊啊,车辇必然要与众不同,要让人一眼就认出来这辆车与众不同,知道乘坐它的人一定尊贵无比才行。这皇帝的车辇尊贵到什么程度?皇帝的车辇不能叫车辇,叫作“乘舆、金根、安车、立车”。有什么特色呢?《后汉书》讲得很清楚:“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而且对马也有要求,乘舆用六匹马拉,其他车用四匹马拉。一句话,就是超级华丽,十足彰显皇家气象。彩绘木轺车·西汉

⊙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马口含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乘坐的车。

如果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法驾,乘坐的是金根车,上面有青色的车网,青色的车帐。不是法驾出行的时候,则乘坐紫色毛毡帷幕的车,拉车的马呢只能用三匹。而长公主则可以乘坐红色毛毡帷幕的车,至于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则只能乘坐油漆彩画的车,马只能用一匹。铜车马仪仗俑队·东汉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铜斧车·东汉

皇太子、皇子这个层级,乘坐的就是安车,红色的车轮,青色的车盖。而且这种安车对于皇子来说,只能是封王之后才能乘坐,所以叫作“王青盖车”。而皇孙则是乘坐绿盖车。都是用三匹马拉车。到了三公诸侯这个层级,也可以乘坐安车,车轮也是红色,只是车盖变成了黑缯盖,马变成了一匹。太守级别乘坐的朱黑盖车,再往下车盖颜色就会更单一,装饰就会更简单。而且还明确规定,商人绝对禁止乘坐马车。

行了,唠唠叨叨说了那么半天,其实就那一句话:这车,不是你想坐就坐的。车辇制度

汉代车马依乘坐方式、车行、驾畜种类及数目、车马饰、应用场合分为许多不同的等级,不同级别的人乘用相应的车驾,所谓“授车以极”。是也,车马区别身份的功能由之体现。以驾畜数量言,《续汉书·舆服志》引《逸礼·王度记》所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古礼,就是根据身份而形成的驾马数的六、四、三、二、一的数列。以车盖言,等级的差别体现在颜色和质料上,二百石以下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皂布盖,千石以上皂缯覆盖。

根据景帝诏书可知,当时已经形成了二千石朱两、千石至六百石朱左,以下乃素耳的等级,加上天子车斑斓耳,公侯黑,一个由颜色、数字共同组合而成的等级序列就形成了。想当黑户不容易——户籍制度“哎,叫你呢,过来过来,看你贼头贼脑的,哪儿的人啊?叫什么名字?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乱跑遇上警察叔叔,哦,不,遇上户曹(汉代官职,主管户籍、农桑、祭祀)叔叔了吧,一番查问不要觉得意外,你没听错也别慌,这就是传说中的“查户口”。什么是户籍

户籍制度古已有之,汉朝当然也不能例外。只不过叫法不太一样,汉代户籍又叫作户版、名数、名籍。《周礼·官伯》上记载:“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

这个户籍制度有啥用呢?这就说来话长了。所谓户籍制度,就是中央或者地方政权对所辖区域内的人口进行申报、登记、立户,以便于统计人口、征调赋役、控制人口滚动、进行社会管理的档案系统。《中论·民数》中说:“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

看懂了吧,户籍就是用来登记你从出生到死亡的唯一凭证,从你什么时候出生,家里几户几口开始,到让你分田分地、交税、服兵役,最后到你离开人世,都会有所记录。

你仔细回想一下,生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得早早办理“准生证”等一系列证明文件,生完孩子后,还要在户口本上登记上孩子的名字。虽然事情烦琐,但不得不做,为的就是给孩子登名造册,在地方档案中占有一个“窝儿”。

你可能要问,虽然表面上是有户口了,可谁都知道,重男轻女、暗地里生孩子的人还是很多,按规定去登记就免不了要被罚款,但没钱交罚款啊,只好隐瞒着,让孩子变成了黑户。这些问题避免不了,有人来检查,就躲起来让你找不着,等风声过了再跑回来,就像是和工作人员捉迷藏。但说实话,有时也真是没办法,漏网之鱼总是有的。可是在汉朝,户口清查相当严格,你想要成为漏网之鱼,还是需要一点运气和策略的。各人有各户

汉朝的户籍制度,基本上是从秦朝承袭过来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说道,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可见,萧何是有准备的,用“拿来主义”的策略承袭秦之制度。当然光拿是不够的,还是要改进一下,不然如何体现政绩呢?所以萧何制定了《户律》,可惜啊,到了现在,却已经失传了。游大汉指南

在户籍的类别方面,汉代也存在一般平民户籍与各种特殊户籍的区分。特殊户籍中,也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而增加了封通侯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宫廷后妃的“后妃籍”及“博士弟子籍”等名目。这些都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萧丞相具体的改进措施,但根据一些史料还是可以略见一斑。比如汉代户籍增加了“户等”的概念,也就是根据家庭资产做了划分。这本来是个细化的好方法,但是呢,因为历史条件等原因,又没有制定很明确的标准,只是做了一些很粗略的户等划分,大致分为三个种类:“小家”“中家”“大家”。可作为比较标准的东西就是家里的“家訾”,三万家訾以下的,就是小家;家訾十万的,就是中家;家訾十万甚至百万以上的,就是大家。《南郡使人簿》木牍·西汉

⊙荆州博物馆藏。该木牍长22.5厘米,宽6.4厘米,上面写满了字,荆州纪南松柏1号墓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统治者根据这块木牍上的记录制定了赋税、兵役等一系列政策。它就是西汉时南郡的“人口普查表”,木牍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江陵使大男四千七百二十一人大女六千七百六十一人小男五千三百一十五人小女二千九百三十八人……”统计的就是南郡下辖的各县及侯国的人口数量。“大家”能富到什么程度?看看这些取自史书的片段吧,“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所居宅一区,直百万”……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这大户人家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光是养一匹马的费用,就相当于中等人家六口人的花费;他们的住宅也气派呀,和我们现在的富人区别墅一样,动不动就成百上千万,奢侈啊!所以你要是见到“大家”人,不要犹豫,不要客气,直接上去高呼:“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说这个户籍的问题。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很多东西,除了一些叫法不同之外,分类也详细了很多。比如针对“大家”,登记的不只是这家人的名字,还有年龄、机关、职务、爵级、家中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的名称和估价等。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要是个有钱人,你的家族在国家可是有“名籍”的,你有多少房子多少车,家中几口人,每年收入多少,都别想逃过官府的眼睛。要是遇上什么天灾,朝廷要求在民间征粮征钱的话,估计你会是第一拨被请到县衙的人。

这名籍还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着不同的登记内容。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属于“计訾名籍”,这一统计主要是为了配合征收“訾算”的制度,所以很强调家中财产的估价。除此之外,还有“戍卒名籍”,要求写清楚姓名、年龄、籍贯以及所任的职务、所受封的爵级等。如果职位低一些,则还需注明所任职的地区和单位。第三种是记录官吏功劳的名籍,这种名籍除了标准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内容之外,还需要记录此人的劳赐、数量,还有此人的特长,比如“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等内容。

不仅如此,官府还专门有“通缉令”名籍,和我们今天的通缉令类似,有名有姓,有出生年月,还有详细的体貌特征,只是少了一张照片而已。

总之,不管是什么款式的名籍,都尊崇一个基本模式,就像颜师古所说的:“名,其人名也;县,所属县也;爵,其身之官爵也;里,所居邑里也。”这些是所有名籍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户口这事儿没法弄虚作假

名籍有了,证明你不是一个黑户,但你可能会想到,那些超生的,没有户口的,官府要怎么查?

在汉朝,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清查户口。西汉初每年清查两次,分别为三月和八月,到后来才统一到八月,并延续到了东汉。这查户口的第一步,先“自占”,也就是说,作为大头百姓的你,要自觉、自愿、主动地将自家成员的籍贯、爵位、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纳税情况、赋役情况、健康状况还有每个人同户主的关系、家里的财产数额等全部信息整理出来,上报到里长那里,再由官府整理好之后层层上报。

你说啥?“偷税漏税”“逃避徭役”“谎报漏报”?这些情况当然有。因此在各家各户自占之后,官府还要派人进行“案比”,就是有官员拿着你家自占的名册上门来一一进行对比。官员常常都是搞突袭,要是你的自占内容有鬼,往往防不胜防。好吧,被揭穿了也不怕,汉朝的律法还是比较宽容的,一次两次不计较,但如果累计三次误报,你就等着受刑吧。知道“沦为司寇”是什么概念吗?就是司法机关判处徒刑,将你派到边疆去服劳役,并且随时准备抵御外寇。

怎么?作为一个从邻县逃婚出来的丫头,你和这家主人的关系不错,人家都认你当了通房大丫头,户口的事情自然会替你隐瞒?哎,恐怕没那么好的运气。按照规定,居民间有相互纠察监督的责任和义务,你天天在这里生活,隔壁邻居不可能不认识你吧?最重要的是无户籍者与藏匿者同罪,你怎么敢保证人人都会为了你担风险?所以还是不要心存侥幸的好!

你又要问,是不是正房死了,你就能顶上人家的户口?我想说的是,这样也不行!历史上最恨小三的第一人吕雉太后,已经把你这点小心思提前防得死死的,不信看《户律》的规定:“诸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

哎,这小小贱婢还想僭越,真是无法无天!这下你就不必再想着户籍的事情啦,直接成为主人家的财产登记造册了。财产是什么概念?就是可以拿出来买卖的……你认命吧!《悬泉置户籍》木简·西汉

⊙汉景帝后,西部羌人不断归附于汉,一旦归附,便被登记于朝廷户籍册上,载其所属部落、种姓等,如图中右1简“归义聊(部落)藏耶茈(种姓)种羌男子东怜(人名)”。左2简则是内地流民或官奴性质的人的户口登记,“步进里上造尹恽年十八”,此人名尹恽,18岁,工匠。可见汉代户籍管理之严格。

总之,事实证明,要想在社会上混,咱还是先弄个户口本。别以为政策不严,你没户口就可以偷税漏税,不服劳役不服兵役,想得美,没户籍可是寸步难行啊,还买房开店不?还结婚生子不?还出国旅游不?做梦吧你。

那怎么办户口呢?按照汉朝官方要求,每年的八月统计一次,《后汉书·礼仪志》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所谓“仲秋之月”,即每年八月。多出来的登记,少出来的划掉,没电脑的时代,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啊。汉代6000万人口,啧啧,这信息量,书法家都能练出几个了。椅子是什么东西?你得跪着坐——家具

唐宋太师椅,明清八大件,随便得上一件,就够你一家三代吃上小半辈子了,更不要说年代更久远的家具了。要是能有一把汉代的椅子……哎,我说你哪快醒醒吧,这日上三竿啦,咱们赶紧收拾收拾,今天还得去拜访一大户人家呢。跪坐聊天,案上吃饭

汉代社会跟咱们今天虽然有不同,但是富豪的生活一点也不次于现代。有钱人家不但宅子大,硬装豪华,而且软装也十分高大上。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在那个时代,不管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家具用品中一些基本的形制大体上还是相同的。彩绘漆案及杯盘·西汉

⊙这些食具均为木胎,用朱、黑、灰绿色漆描绘几何云纹、变形鸟纹和变形龙纹等。漆案平底,四角有2厘米高的矩形足。壁画《夫妇宴饮图》·东汉

⊙出土于洛阳东北郊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在这幅壁画上,墓主人夫妇端坐在帷幕下的座席上,面前食案杯盘罗列。男主人头戴赭色进贤冠,高鼻朱唇,留八字胡,颌下长须,身穿黑色长袍;女主人头戴黑帽,柳眉秀目,高鼻小口,容貌端庄姣好,身穿红袍。男主人的一边并立两个男仆,女主人的一边并立两个女侍。整幅壁画颜色鲜艳,人物形象饱满,线条流畅,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敲开人家的门,进的是主人家客厅,感觉一路走来相当疲惫,很想在沙发上坐下歇歇,突然想起来,那时候还没沙发这个东西呢。那即便是把椅子也行,总不能让客人站着说话吧?

你到处瞅到处看,还真没找着椅子、板凳什么的。难道是主人家小气,不舍得买这些家具?那你就想多了,实际上在汉朝,椅子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从祖先们发现直接坐在地上容易受凉,不如垫着点儿枯树叶、干草什么的来得舒服些,直到汉朝,其实也没过去多久,因此这垫屁股的东西也只是从随便划拉来的枯树叶变成了规规整整的“席”。

这席方方正正,一般用蒲草编织而成,松软舒适,非常适合当坐垫使用。你擦亮眼睛再仔细瞅瞅,这不客厅里已经摆放好蒲草席了吗?

你热情地和主人打过招呼,别别扭扭地坐在了席上。先等等,你不能随意地盘腿而坐,你得跟着主人学,咱说的这“请坐”,可是让你跪坐在席上的。双腿并拢,跪下,脚背朝地,屁股墩儿与脚后跟亲密接触。你皱着眉头发话了:敢情这席不是为了让屁股舒服,只是为了保护膝盖的?

你答对了!

幸而,眼前这华丽丽的桌子吸引了你的注意。不过在咱汉朝,不管这个叫桌子,而叫作“食案”。顾名思义,这也是桌子的意思,而且是吃东西的桌子。你现在看见的这个食案在汉朝人家算是豪华的了,20厘米高,2米见长,1米见宽,细致的彩绘图案足见制造者的精细功夫,桌腿上用鎏金铜包裹做装饰。

在这长方形的食案旁边,还放置着一个小方桌,高度和食案差不多,只是桌腿变成了弓形的。这个呀,汉朝人管它叫“几”。怎么样,是不是想起我们今天的茶几来了?没错,现代的茶几最初就是从这个“几”演变来的。

你可能要问了,这食案也是桌子,几也是桌子,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处吗?

这个问题呀,可就有讲究了。在汉朝的大户人家,一般将案和几的作用分得很清楚。案上是吃饭的地方,而几呢则用来看书学习。而且这几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那就是用来拄胳膊。

话说到这儿,你还跪坐着呢?是不是觉得腿有些麻了呢?可主人家还在那里热情地讲东讲西,你也不好起身哪,这几就派上用场了。把胳膊拄在几上,分散一点身体的重量,是不是瞬间轻松很多了呢?没错,这几的另一项作用就是这个。

但大户人家有钱,也不在乎多买点家具,因此案和几的功能可以细分。但在一般的家庭,这两样东西的功能几乎是重叠的,《说文解字·木部》里面说了:“案,几属。”而且,普通的案也没那么大,就是长1米左右,宽半米左右的矮桌子,自然也没那么多装饰。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吃完饭收拾开了,又摆上纸笔来学习。榻上喝酒,床上睡觉

好不容易,主人说完了,你终于可以起身活动活动腿了。这客厅的主要物件咱们参观完了,该看看其他地方啦。什么?你说客厅陈设太简单?要知道,你参观的已经是大户人家了。在汉朝,家具装饰等都颇为简单,样式也就那几样,况且那时候也没什么电器,至于空调、电视机、冰箱什么的,你还是别想了。

由于汉朝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坐礼,因此与坐有关的东西我们都统称为“坐具”。前面介绍的席算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枰、榻和床。

枰的本义为棋盘,这是汉朝居室中常见的坐具,多为木质,与围棋棋盘差不多大小,四面有10-20厘米高的呈矩尺形的足。因为只能容纳一个人坐在上面,因此它又称为“独坐”。《释名·释床帐》中是这样解释的:“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这下你能理解了,就是一个矮小的方凳。讲究点的人呢,会在枰上再垫一层蒲草席,这样跪坐着就能稍微舒服一些。

比枰大一些的坐具称为“榻”,“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来解释,这榻大约长84厘米。

宋太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由此可见榻的作用不但可以用来坐着聊天,也可以用来躺着休息。虽然宋太祖他老人家这会儿离出生还早,但这“卧榻”却是早已投入使用了。

照榻的长度来看,是可以两个人一起坐的,因此也称为“合榻”。当然,这得和主人关系好的,才能拥有合榻的距离。两人对坐,中间摆上一个几,端上一壶酒,对饮畅谈,也是汉朝人民的社交方式之一。要是喝多了,直接躺下睡会儿,这榻的多重功能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可是这榻毕竟面积小了点,如果要正正式式、舒舒服服地睡觉,你还得到床上去。

床,是汉朝坐具中形制最大的家具了。一般为木质,当然也有独特的石质床。如果按照礼仪尊卑来排序,床应该算是汉朝家庭中最尊贵的家具,在《风俗通义·愆礼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南阳张伯大,邓子敬小伯大三年,以兄礼事之。伯卧床上,敬寝下小榻,言:‘常恐清旦朝拜。’”看人家这邓子敬多讲规矩,比张伯大小三岁,就把床让给伯大睡,自己睡在旁边的小榻上。这足以证明床的地位要高一些。

为了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在汉朝,人们常常在床的旁边放置屏风。这也是汉朝家具中比较醒目的物件了。屏风一般宽两米、高一米,木质结构,中间雕花镂空,绷有绸布。从一个屏风的讲究程度就能看出一个家庭的富庶程度,有钱人家的屏风多漆有彩绘,有的甚至装饰有华贵的宝物。青铜鹿形镇·西汉

⊙镇是用于压镇帷帐或席角,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该铜镇出土于海昏侯墓,造型精巧,构思奇妙,是同时期此类文物中的精品。漆绘龙纹屏风·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斫木胎,长方形,屏板下有一对足座加以承托。屏板正面红漆地,绘有一条巨龙穿梭在云层里,龙首上长着两只长耳,龙身绿色,朱绘鳞爪,作飞腾状。边框饰朱色菱形图案。屏板背面用朱地彩绘几何方连纹,以浅绿色油彩绘,中心部分绘有谷纹璧。此屏风是为随葬而制作的冥器。

因此,与其说这屏风是用来遮羞的,不如说是用来“显摆”的。不然你再去平民百姓家看看,哪能见得到这么个讲究物什呢?当然,显摆就要显摆到底,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光说这光秃秃的床或榻,躺着就不舒服,自然得在上面铺一层席,通常都是铺竹席。主人家既铺了竹席,又怕席子卷边不好看,于是便在四个角上放了四个“镇”,用来压住席子。这“镇”的材料也很讲究,没钱的用石头镇,有钱的用青铜镇、玉石镇。

铺上了竹席,镇上了玉镇,前面挡上了屏风,这床上还差点什么东西?没错,就差点柔软的装饰——帷帐。

这里所说的帷,最初指的是车中的门帘,后来慢慢被广泛应用,成了居家装饰品。帷帐不单用来挂在床上,也会用在门窗等地方,夏天遮挡蚊蝇,冬天防御风寒,既美观,又实用。

总体上看来,汉朝人也不浮夸,即便是豪华的装饰,也还是能够派上大用场。当然,还有两样东西就完全是用来养眼或讲排场的了,它们分别叫作“壁衣”“地衣”。简单点说,“壁衣”就像我们现在的墙纸一样,不过材质是锦绣,有钱人用锦绣来包裹光秃秃的墙壁,以防露出难看的土墙原色。地上也一样,铺上一层毛织品,不但踩上去松软舒服,而且也遮住了地板本来的颜色,重要的是还有防潮功能。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地毯了吧,不过汉朝人民不那么叫,他们称之为“地衣”。

走在厚厚的地衣之上,看过了华丽的屏风,低调的玉石镇,“仙”气十足的帷帐和壁衣,对汉朝有钱人家的家具是不是已经有一些认识了?你也许注意到了,主人案旁边的几上还放置有雕刻精美的香炉、造型别致的灯具。你要是去拜访平常百姓家,我保你见不到这些东西。孔融让梨,你请吃大的——汉代礼仪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更是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拥有了令人骄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誉。你还别说,仔细想想,我们国家的礼仪教育的确是从小抓起,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学会了尊重长辈,学会了谦让。《仪礼》简·西汉

⊙1959年出土于凉州磨嘴子6号汉墓。甘肃省博物馆藏。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仪礼》简分三种:甲本木简398枚,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内容仅《服传》1篇;丙本竹简34枚,内容仅《丧服》1篇。《孔子圣迹图册》之《汉高祖祭孔》·明·无款

⊙此图出自明代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册》,现藏于曲阜孔庙。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开创了历代皇帝祭孔的先河。皇帝登基环节

礼仪到底从何而来?就像江河水总有一个源头,礼仪之邦“礼仪”的源头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也就是孔老夫子主张的“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父亲的要符合当父亲的要求和规范,做儿子的要符合做儿子的要求和规范”。

在中国,礼仪世世代代传承,每朝每代都有各自的风采,既然我们现在活在汉朝,那就重点了解一下汉朝的礼仪。

皇帝登基相信你在各式各样的电视剧里都看过,知道这是新皇帝即位。一般电视剧里,我们能看到皇宫内外戒备森严,连守卫都发了新衣服,文武百官更是衣着光鲜,乌压压跪倒一片。新皇帝则会身着华丽的服装,戴着各种配饰,步伐沉着坚定以显庄重。然后文武百官高呼“万岁”,新皇帝微微一笑,大手一挥,中气十足地说出“平身”二字,这礼算是成了。

你还别嫌电视剧演得简单,在汉朝,登基之礼确实是挺简单的。首先新皇登基之前,有关官员需选择好良辰吉日。待到吉日,群臣奉上天子玺绶,太子即皇帝位。太后就尊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拜谒高庙,大赦天下。之后照例下诏赏赐诸侯王及文武百官等,礼毕。

皇帝登基这种高端的礼仪,我们平头老百姓根本没资格参与,只能听听。我们的重心还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但我们可以去别处瞅瞅,比方说可以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拜访一下,学习学习汉朝的礼仪文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