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6:20:11

点击下载

作者:王金锋,林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试读:

假山之珍——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也称“颐园”,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建造历史可追溯到晋代的景德寺,历史十分悠久。

环秀山庄以湖石假山名扬天下,尽管庄园面积不大,但庄内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和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被称为我国山景园林的代表作。

环秀山庄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和建筑融为一体。身处园中,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可远观,亦可近赏,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的美誉。

优雅别致的园林建筑

环秀山庄又称“颐园”,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此地最早的建筑为晋代的景德寺,后来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在此地建造了园林,取名为“金谷园”。

到了宋代,此地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在明代的时候,此地先后改为了学道书院和督粮道署,后来又成为大学士申时行的住宅。

到了清代,刑部员外郎蒋楫购得此地,取名为“环秀山庄”。他在园中建造了“求自楼”,用来收藏经书典集,并于楼后叠石建造了一座假山,还建造了房屋和凉亭。

从北门进入环秀山庄,门内就是一个庭院。院子三面都是围廊,居中的空间之中是两棵大树,东为玉兰,西为桂花。对应一个非常吉利的口彩,既金玉满堂。此进落底是一座抬梁结构的厅堂,名叫有谷堂,堂内按照清代常规布设家具。

从堂边的回廊走出,便是四面厅。此厅堂是山庄内独体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为,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堂内悬匾一块,是后来红学大师俞平伯手书的“环秀山庄”4个字。

四面厅不像很多其他园林之内的建筑有太多的装饰,也不像浙江等地的厅堂建筑那样拥有很多雕刻,这座四面厅非常朴实和雅致。

环秀山庄虽是清代落成,但四面厅和谷堂在建筑的装饰和承袭的风格上,却是沿袭了明代追求纯朴、淡雅的思路。

沿着四面厅西面走,是一组后来复建的建筑边楼。这是一组由不同的单体建筑合成的,从整体看是一组以两层楼的格局为基础的建筑,但是其间又结合进了楼、阁、廊、轩等建筑形式,其中还有云墙、漏窗和花窗等作为辅衬。粉墙黛瓦、青砖朱漆,没有一点堆砌造作,极为舒适自然。

由边楼的南端进入,是一个两层的小阁。阁的底层内有一副写出了整个环秀山庄的美妙对联道: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補秋奇峰环秀。

在边楼走廊的墙体上有一排漏窗,每一个漏窗都有自己不同的花饰和造型,非常具有韵味。而且在廊墙体上还镶嵌有名家法帖。

在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苏州造院子,风雅两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们一般都会选取名人的书帖、小品画、扇面等,再雕于砖上嵌在墙内。在环秀山庄的这个廊子里,便出现了十分珍贵的明代文征明的行书《赤壁赋》。

园子的北底就是補秋舫,这类似旱船的建筑是园中比较出色的地方,属于书斋,其花窗是园中诸建筑中最为精美的。

另外,蒋楫还在环秀山庄内有一口清泉,水质优美,蒋楫以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意思,题名为“飞雪泉”。泉水流溢汇聚成为一个池塘,在临池的石壁上刻上了“飞雪”两个字。[旁注]

督粮道 官名。掌督运漕粮。督粮道的官署称粮道署,设有典吏、库大使、攒典等吏员。典吏即办事员、干事,负责日常工作.库大使即仓库管理员,负责管理粮库.攒典即仓库办事员。

员外郎 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在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为从五品。

口彩 吉利话。每逢过年,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这些口彩往往都是成语典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

文征明 (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官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旱船 流行于广东阳江闸坡一带渔岛的传统民居。过去渔民无钱在陆地上盖房,只好找一条破烂的木船,放在偏僻的海滩上,用竹篷盖起来,作为栖身之所,当地人称之为“旱船”。[阅读链接]

环秀山庄的飞雪泉,曾因年久淤塞不再涌出清泉,但疏通后,源流不绝,有瀑布之观。于是,后人巧妙地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山涧中有险巧步石。

每逢大雨过后,瀑布奔流而下,进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却洞壑涧崖毕备,构筑自成一体,与主山一主一从,一正一副,极富神韵,壁间有蹬道和边楼相通。

从楼上循山岩而下,可直抵水边,路径极其险峻,妙的是在岩壁合适的位置上都设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而又不留痕迹,山道尽头临水石矶随水波隐现,富有自然意趣。

名扬天下的湖石假山

环秀山庄,后来相继成为尚书毕沅宅和大学士孙士毅的私宅。

到了1807年,大学士孙士毅的后人孙均感觉自己的花园缺少一座像样的假山。于是想到了被称为“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的叠山圣手戈裕良。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不大,并且当时园子已经成型了,无法放开手脚去规划,是一个非常难以借景叠山的院子。

但戈裕良运用“大斧劈法”规划整个假山,简练遒劲,结构严谨,在不到700平方米的园林当中,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尽得造化之妙。从此环秀山庄便以假山名扬天下了。

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位置偏向园的东边,其尾部伸向东北方向。整个假山占地仅300多平方米,占全园之1/3,其中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和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

并且,戈裕良对全山处理非常细致,贴近自然,一石一缝都交代妥帖,可远观亦可近赏,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在环秀山庄的西面是贯通南北的廊子。廊子一侧靠墙,一侧面向假山敞开着,略有凹凸收放。廊上建造的阁楼高低错落,颇有韵味。在廊子的南面有一座半亭,和四面厅成对景。

全园空间紧凑,布局巧妙,全园布局是池东为主山,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

山虽不高,却如巨石磅礴,很有气派。正面的山形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应。

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给人有悬崖峭壁之感。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断之状,使主山不仅有高耸感,又有奔腾跃动之势。

前后山之间形成宽约1.5米、高约6米的涧谷。山虽有分隔,而气势仍趋一致,由东向西。山后的尾部似延伸不尽,被墙所截。据认为,这是清代“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叠山手法。

在主次峰之间种植的有花草树木,使整个园林倍觉幽深自然。构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几个低峰衬托,左右峡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上,仰则青天一线,俯则清流几曲,形成了一座活泼生动的艺术园林。

至西南角,假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地向外斜出,面临水池,池水盘曲如带。水上架有曲桥飞梁,用来交通。山脚与池水相接,岸脚上实下虚,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个个泉水之源头,与雄健的山石相对照,生动自然。

北面是补秋舫。补秋舫前临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浓荫蔽日,峰石嵯峨。这里的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架,叠成垂直状石壁,收顶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倾劈有直插江边之势,好似画中的斧劈法。

主山的前山与后山间有两条幽谷,一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山涧,一是东西方向的山谷。涧谷汇合于山之中央,成丁字形,把主山分割成三部分,外观峰壑林立,内部洞穴空灵。

山涧之上,用平板石梁连接,前后左右互相衬托,有主、有宾、有层次、有深度。更由于山是实的,谷是虚的,所以又形成虚实对比。

山上种植了各种花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使山石景观生机盎然。

假山后面有小亭,依山临水,旁侧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

小亭周围林木清荫,苍枝虬干,饶有野趣。出亭北,沿着石级向下,山溪低流,峰石参差,犹如置身山林之中。

戈裕良所叠的假山,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被无数园林大家视为珍品。[旁注]

叠山 主要的造园手段之一,根本的目的是起到一个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主要用两种石材;叠脚要求质地坚硬的石质。

戈裕良 (1764年~1830年),清代叠山大师,字立三,年少时即帮人造园叠山,曾创“钩带法”,使假山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可坚固千年不败,驰誉大江南北。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石涛 姓朱名若极,是明靖江十三代王朱亨嘉之子。生于1630年,是清代最著名的画家,因画而闻名,也因画有名而两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阅读链接]

据说,当时戈裕良为了环秀山庄的假山,费了不少工夫。自从戈裕良接到蒋楫的邀请为环秀山庄叠山之后便整日愁眉不展。

一日,戈裕良的一个朋友问何故,戈裕良便将为环秀山庄叠山的事告诉了他,朋友听后,对戈裕良说:“你不如到大石山转一转!”

于是,戈裕良来到了大石山,结果戈裕良一来就不想走了,他在山中一连盘亘了半月,画了厚厚一叠草图,才满怀信心地回到城里。

不久,环秀山庄的假山就叠成了,峥嵘峻峭,形态逼真,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名冠江南,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戈裕良把大石山搬来并浓缩的结果。

山水之园——沧浪亭

沧浪亭又称为“韩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最早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到了北宋时期,成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取名“沧浪亭”。

沧浪亭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沧浪亭中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宋代沧浪亭建筑盛景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最早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到了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买下了这个废园,进行修筑,在园中的水旁建造了一间小亭。

苏舜钦感于孟子的《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孺子歌,取名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后人亦称此园林为沧浪亭。

沧浪亭后来又经历了多次移置和重建,存留下来的是1696的清代巡抚宋荦重建的,当时巡抚宋荦有感于苏舜钦文章的品节,英风豪气,磊磊轩昂而自立于天地间,故移亭于山之岭,以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而其他堂馆轩榭,曲廊亭台均依山而筑,置身园内任何一角,必仰视该亭。从此,园以亭而名扬天下。虽谓仰慕之亭,实为仰慕苏舜钦其人。

而原沧浪亭则位于水边,在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有记录:

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存留下来的沧浪亭古木森郁的假山之顶,树木青翠欲滴,左右石径和斜廊从丛竹、蕉荫之间穿过,意境非常优美。

沧浪亭为正四方形,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亭子沿口四周为琵琶形牌科,四方石刻上有浮雕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在亭中置有石棋盘一张,石圆凳4只。

沧浪亭上有副对联,关于沧浪亭的这副对联,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有一天,苏舜钦独自来到苏州一带散心,只见此地有块四五亩大小的荒地,三面环水,杂植着各种花树,还有一些残败的池台亭阁,便知道这是一处废园。

由于环境清旷,苏舜钦很喜欢这个地方,回头望见河边柳荫下停着一只小船,有个老渔翁正坐在船艄上钓鱼,便走过去和渔翁攀谈起来。

渔翁告诉苏舜钦说:“这里过去是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近戚孙承佑的别墅,当时是座有名的花园哩!孙承佑显赫一时,可是到如今还不是一败涂地。老话说,一代做官七世穷,这话一点不假!富贵荣华,过眼烟云啊!”

苏舜钦觉得渔翁的话很有见地,顿时便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决心悠闲林泉,了此一生。

他对渔翁说:“我想把这座废园重新修复起来,你看如何?”

渔翁就对苏舜钦说:“相公如果愿意重建此园,那么我一定尽力相助!”

苏舜钦果真花铜钱买下了这片废园。正当他雇工重修的时候,老渔翁跑来对他说:“我听老辈人传说,东边水池底下有不少太湖石,都是孙家花园的遗物。”

根据渔翁的指点,果然挖出不少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砌了两座幽静别致的假山,同时建堂造屋,堆山筑亭,浚池理水。由于原有许多古树乔木,没有多久,便恢复了名园的气象。

苏舜钦望着园外的浩渺烟波,心想这水也确实与自己有点缘分,忽然记起古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就把园中最高处的石亭取名为沧浪亭。

石亭上的对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之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之句。

想好对联后苏舜钦高兴极了,便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欧阳修,把联语的事告诉他。

据说欧阳修接到信后,还亲自赶到苏州,向苏舜钦道贺。就这样,沧浪亭上的这副对联就被流传了下来。

传说在旧时,站在沧浪亭,可以眺南园田野村光,环视四周,极目而望可达数里,园外涟漪一碧,与山亭相辉映。

沧浪亭整个园林以山林为核心,在园林的北岸是面水轩。此轩面朝北,是一个四面厅,面积为100多平方米。

面水轩的东南西北四面均为落地长窗,共有五十六扇,门窗通透,在厅内可从不同角度观赏到轩外的美景。旧时,在轩外溪内植有莲花,一入夏,花繁叶茂,清香宜人。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在后来的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修,取唐代诗人杜甫“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改名为“面水轩”。

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至“观鱼处”。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面水轩内还有匾额“陆舟水屋”4个字。

闻妙香室坐落在园内东侧,原为读书处,室北遍植梅花。在后来的1873年,巡抚张树声借唐代诗人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中的“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之意,将其取名为“闻妙香室”。妙香是指这里的梅花之香。

闻妙香室是由东西两屋组成,东为正间,南北贯通。正中间面北的墙上有六扇落地长窗,面南的墙上也有六扇落地长窗,东西两间南北墙上为四扇水纹式和合窗,在西间面西有四扇落地长窗,两边有两扇和合窗。

每到天下逢春时,梅苞初放,寻梅者纷至沓来,倚栏俯凭,繁花妙景尽收眼底。

翠玲珑坐落园内的西南方。此额为后来南宋名将韩世忠居住在沧浪亭中的时候所题,取苏舜钦“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后来在1873年,巡抚张树声扩建了翠玲珑。

存留下来的翠玲珑处在葱翠丛中,竹林内老竿挺拔,新篁玉立,疏密相间,层层叠叠,三间小屋犄角而建,面积为160多平方米。

翠玲珑主屋在西,另两屋倚主屋东北角连接相通。主屋北面为矮墙安置有18扇窗户,南正间有落地长门窗6扇,主屋东西墙正中间各有正方形水纹式和合窗,窗户的大部分裙板上都刻有插瓶、花卉等图案,雕刻非常精美。

每当晨雾未散,夕阳西下,其缥缈奇幻的景色使人陶醉神往,仿佛超尘脱世之处。每当月光初照,光、声、色和影相互交错,清新怡人,令人胸怀澄澈,烦忧全消。旧时的文人骚客常在此静观、觞咏和品茗。

此外,还有流玉石刻。流玉石刻位于小池北侧,南山洞左边一巨石之上。此石立于陡峭洞山之侧,四周石磴陂陀,藤蔓漫布。右侧涧流淙淙,汩汩清泉汇入深谷小池,池周高下起伏、古木参天、浓荫掩日,使人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在园林的西北角为锄月轩。锄月轩是后来清代的光绪皇后借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中的“今日归来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取名为“锄月轩”。

锄月轩为三开间式房屋,面积为100多平方米,正间面南,墙上有6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同样面南,各有12扇半窗。轩北面全部为和合翻窗,共计36扇。锄月轩前有一个小天井,自成院落。天井内设大理石圆台圆凳。

到了南宋初年,沧浪亭成为了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又称“韩园”。

韩世忠居住在沧浪亭园中的时候,建造了梅亭,取名“瑶华境界”,意指民间传说中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

韩世忠所建的梅亭早已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韩世忠重建的,内中还留存着韩世忠的留题。

瑶华境界位于园内南方,是三开间样式,面积将近50平方米。正间的北边墙上开有6扇落地长门窗,腰下为光裙板,窗心仔是海棠菱角。南边墙上开有6扇半腰长窗,窗心仔也为海棠菱角,裙板上有花卉图案。

瑶华境界还有东西小屋两间,南北墙正中各开有长方形不可开启的水纹式固定隔窗,两侧走廊与“明道堂”相连接,形成一体。

瑶华境界四周曾经遍植梅花,表达了韩世忠追求梅花的冰肌铁骨,凌寒独肖,不屈不畏的崇高品德为最高境界。

在同一时期建筑的还有“清香馆”。“清香馆”又名“木樨亭”,但是此亭后来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建的,借唐代诗人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的诗句,取名为清香馆。

清香馆坐南面北,处于园内中心偏西侧,为五开间式,面积将近100平方米。在清香馆正中间面北的墙上有一排落地长窗,共6扇。两侧的四间厢房面北的墙上全为半窗,共计24扇。这些长窗及半窗的内心仔均为书条式图案,长窗腰下为光裙板。

清香馆面西的墙上,有落地长门窗4扇,两边两扇和合小窗为宫式,镶以玻璃。东面也是落地长窗4扇为门。两边也是和合小窗两扇,也为宫式。长窗心仔为书条式,腰下为光裙板。

在清香馆馆前有一道半圆形粉墙漏窗,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苍老古朴,每逢金风送爽之际,丹桂吐蕊,清香四溢。[旁注]

五代 即五代十国,是唐末年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在这段时期,共出现了5个朝代,但在依次出现的5个中原王朝力所不及之处,则有10余个地方势力先后据地为王,故称之为“五代十国”。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

琵琶 我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铜钱 圆形,中有方孔,是我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我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价值悬殊不定,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艺精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和合窗 又称支摘窗,窗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二层做成可支起放下的窗,而下层一扇则做成直立式,拔掉木插销可将窗摘下。这种形式的窗,一般窗成长方形,也有其他式样。此类形式的窗,在苏州园林中运用的非常广泛。

萨都刺 (约1272年~1355年),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和酬酢应答之类为多。

韩世忠 (1089年~1151年),陕西省绥德县人,字良臣,两宋之际的名将。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官正派,死后被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后来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李商隐 (813年~858年),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被广为传诵。[阅读链接]

苏舜钦为了沧浪亭上对联的由来,还有一段佳话呢!据说,苏舜钦当时写信给正在滁州做官的好友欧阳修,请他为石亭题句,欧阳修立即挥笔写好,托人带到苏州。

苏舜钦一看,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便立刻皱紧了眉头,上联那么有意境,但这下联不但粗俗无味,而且也不相对偶。于是,苏舜钦只好将上联挂了出来,下联一直空着。

有一天风和日暖,苏舜钦一时兴起,便写起诗来:“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旁边的老渔翁听了苏舜钦的吟诵,突然高声喊道:“相公,这石亭的下联有了!‘近水远山皆有情’不正是下联吗?”

从此,沧浪亭的这幅由欧阳修和苏舜钦一起写的对联便流传了下来。

文化深厚的清代建筑

到了1696年的清代,巡抚宋荦重建了沧浪亭。这次重建,宋荦把园中傍水的沧浪亭移建于假山之巅,并以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的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另外,宋荦在沧浪亭的入口处和园内都增添了许多建筑,为沧浪亭的山水景色更加增添了一抹韵味。

沧浪亭最初的正门在南面,朝北的园门刚开始只是一扇小山门。宋荦重修沧浪亭,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了,从此北门便成了唯一进入园林的门。

沧浪亭石坊坐落在沧浪亭的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坐东面西。它是于清代的宋荦重建沧浪亭时所建,造型古朴雄伟,是进入沧浪亭园林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石坊横楣上镌刻有隶书“沧浪胜迹”4个字,虽然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

过了石坊,沿河向东的不远处,便是通达沧浪亭园门的三曲石平桥,同为清代的巡抚宋荦所建,建造最初的时候为木构赤栏桥,故三曲石平桥又称红桥。

在宋荦的《重修沧浪亭记》中记载:

跨溪横,‘略杓’以通游屣。

在清代长洲诸生张罻题的《沧浪八咏》中,还有描写“红桥”的诗句:柳堤水漫接春潮,山色林光看未遥。载酒频移青雀舫,寻花常过赤栏桥。

后来红桥因战争和年久失修存等原因被毁了,存留下来的石构三曲平桥是后来重修的。

1719年,康熙南巡时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御赐巡抚吴存礼诗一首。吴存礼为了宣扬皇上恩德,重修了沧浪亭,并在门厅与步碕廊间,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一座。

御碑亭为廊亭,面积将近10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就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诗。吴存礼将御诗刻于其中,也是为了警戒后世官吏。

后来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苏州,也曾驻跸在沧浪亭,并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王周士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

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

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不动。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

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绷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

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

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当当”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端午节白娘娘怎样误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说道:“明日请早!”

乾隆听得兴起,哪肯罢休,连连摆手,道:“寡人兴致正浓,岂能扫兴?”

内侍上前禀报:“皇上,已是五更天了。”

乾隆不得已,吩咐内侍,将王周士留宿在沧浪亭。乾隆皇帝听书听得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一天也不能断,成了一个道地的书迷。

后来,他要回京,这样的好书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得顺口,穿得舒坦,住得宽敞,连走路的地面都是软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

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

因为王周士为了来苏州说书,而宁愿舍弃皇宫的富贵生活,因此后来就有了“沧浪亭胜过皇宫的传说”。

1827年,布政使梁章钜和巡抚陶澍再次重修沧浪亭。梁章钜重修沧浪亭不仅翻新了已有建筑,还新增了门楼和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穿过石构三曲平桥,即到了沧浪亭入园的门楼。门楼刻工精细素雅、简洁大方,以“五百名贤祠”为额。在《重修沧浪亭记》有记录:

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盖祠与亭不相袭,人云指目者,犹曰沧浪亭。

面桥临流,闬闳北向,颜曰五百名贤祠者,则名属诸祠,实亭所从入也。

后来门楼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是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重建的。

布政使梁章钜和和巡抚陶澍重修沧浪亭时,得到吴郡名贤祠画像500余人,于是,他们命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园中,每岁致祭。

五百名贤祠位于园林的西侧,面积将近200平方米,是清代江南最大的儒家祠堂。此祠坐北朝南,为三开间样式,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耳房。

五百名贤祠祠门全部为落地长门窗,计24扇。长窗心仔为海棠菱角,裙板上刻有大如意头花纹。祠东耳房,东西两墙上有两扇六角菱形翻启小窗,都为冰纹式。

五百名贤祠内壁间嵌有碑刻25方,列有594位名贤刻像。堂内还悬有一个匾额,为“作之师”。这是取自史学经典《尚羽.泰誓》中的:

天佐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作之师”也就是为人师表的意思,这里是指五百名贤可作儒家子弟的老师,是仕人的师表。

五百名贤祠后来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为1873年重建的。与五百名贤祠呼应而建的还有月洞。月洞位于“明道堂”与“五百名贤祠”之间的院墙中。

月洞面西门上有额“折矩”,月洞面东门上有额“周规”。周规和折矩均取自《礼记》中“周旋中规,折旋矩”之意,是指“五百名贤祠”中名贤的选择,是以儒家的仁与礼的为标准的,他们都是仕途中的楷模。

在园林的最南边还增建了印心石屋,此屋全部用黄石堆砌,面积达50多平方米,也由陶澍所建。当时清宣宗亲笔御书“印心石屋”4个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陶澍为了感谢皇恩在园中建造了此屋,并将皇上御书的“印心石屋”4个大字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印心”是取自佛家《传灯录》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但众僧不解佛意,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释迦牟尼知道只有迦叶悟其心意,遂赐予了迦叶佛法。从那以后,印心就用来比喻释迦牟尼与迦叶不藉言语,心领神会。清宣宗以“印心”赐予陶澍,后人猜测是为了称赞陶澍懂得自己的心思。“看山楼”就筑于石屋之上,夏时,此地是全园最佳的避暑纳凉之处。[旁注]

巡抚 官名。我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

诸生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驻跸 驻,指停止,休息。跸,指古代王出行时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后来引申为帝王出行时车驾驻扎的地方或帝王的车驾。因此,驻跸就是指帝王出行时中途暂住的地方。

说书 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其中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

内侍 官名。隋置内侍省,所掌皆宫廷内部事物。虽亦参用士人,主要仍为宦官之职。唐全部以太监充当。宋代增设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称前后省,其官有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诸名。后因其皆为宦官充当,故亦称宦官为内侍。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我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和艾叶,薰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三弦 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布政使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后撤销行中书省,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布政使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门楼 我国古代,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

如意 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碑刻 指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一般理解为用书法体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是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镌刻而成。《礼记》 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灯录》 又称灯录,是宋代禅宗时代产物,是记载禅宗历代传法机缘之著作。灯或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灯录之作,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而正式之灯录出现于禅宗成立以后,经历代辗转相续,至宋代达于极盛,此后,元明清各代继承传统,灯录之作,续而不尽。[阅读链接]

1827年,梁章柜重修沧浪亭时,巡抚陶澎集吴郡名贤画像500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隙地,后被毁。

在1873年得以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140人,皆旧记所有,并新增自文忠公林则徐至学士吴信中12人。

每5幅刻于一方石上,每幅还刻有传赞4句并姓名职衔,刻像尚能看出各位名贤的相貌,皆为清代名家顾湘舟所刻。

所刻为春秋至清代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大体分政治、文学、忠节、礼义、循吏、经学、隐士、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12个类别,既有吴籍人氏,也有来苏州任职或居住的名人。

清雅别致的园林风采

在1851年至1861年,沧浪亭园林毁于兵火,直到1873年,巡抚张树声才重修了沧浪亭,此次重建,还新增了门厅、明道堂、闲吟亭和见心书屋等建筑。

沧浪亭入门大厅为三开间,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过去作为入园的达官贵人们的停轿之处,轿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此门厅又名“轿厅”。

门厅的东西两侧壁间嵌有历代重修记刻碑和《沧浪亭全景石刻图》,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通过这些碑刻,可以充分了解沧浪亭屡废屡兴的沧桑历史。

明道堂位于园林的中央,为园中的主厅,面积达200多平方米,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额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观听无邪,则道已明”之意。

相传,民族英雄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的7年间,假日常在此把酒会友,吟诗赏戏,纵论天下。

明道堂全堂为三大开间,南北正中间,均为落地长门窗,共计12扇,腰下为光裙板,窗心仔为海棠菱角。明道堂左右两间,南北两墙上均为半腰长窗,总计24扇,窗心仔全部为海棠菱角。而堂的东西壁正中间各有一扇长方形固定隔窗,均为水纹式。

明道堂整体建筑雄伟壮观,其北山树木丛生,峰峦若屏。堂东西有并行走廊,连接对面的“瑶华境界”,行走廊内,会给人一种置身山林之感。

在“明道堂”南东廊口嵌有砖刻“东菑”。此砖刻在1873年题于“明道堂”后东侧廊口,但后遗失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补书的。

东菑意指园东初耕的土地,为的是劝耕重农。此额取唐代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作》诗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旧时,园东一带为农田,每年三秋之际,金黄一片,间有茅舍,袅袅炊烟从屋顶冉冉升起,浓郁的田野气息。

在“明道堂”南东廊口还嵌有砖刻“西爽”。此砖刻在1873年题于“明道堂”后西侧廊口,但后遗失了,存留下来的也是后来补书的。

西爽意指西方山里的隐逸之气。此额取唐代诗人王维的“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诗意,形容这里的山水清静幽雅、水木清华,有隐隐之爽气。

闲吟亭坐落在园内东侧,闻妙香室的北侧闲吟亭是一间半亭,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翘角飞檐。闲吟亭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人来鹏《病起》诗中“窗下展书难亦读,池边扶杖欲闲吟”的意境,为闲暇吟咏之意。在闲吟亭内壁上,嵌有乾隆所赐的御诗《江南潮灾叹》刻碑。

见心书屋坐落在园内的东侧,与“闻妙香室”贯通,隔以天井,内中植以梅花。“见心”即明镜之心,就是心静如止水,无一点邪念,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的意思,属于儒家思想。同样为巡抚张树声所建,后来被辟为花房。

巡抚张树声在重修沧浪亭时还增筑了一亭,取名“仰止”,位于“五百名贤祠”左侧,坐西面东,飞檐翘角,面积为5平方米左右,亭中内壁上嵌有清代乾隆御题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征明小像诗的刻碑。其名字意指五百名贤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让后人仰慕。

看山楼位于园中的最南边,楼筑于“印心石屋”之上,可沿石阶登之,共三层,面积为50多平方米。张树声借元代诗人虞集的诗作中“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的句子,取名为看山楼。

看山楼底层为石屋,无门。石屋东西两侧的石墙上各有一个梅花形窗格的小方窗。二楼中层的楼梯间,面南的方向有四扇落地罩,两边为两扇平板门将楼梯间隔断。落地罩窗心嵌两字两画,腰下为凸面平裙板。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乃苏州园林中最为美丽别致的建筑之一。其艺术造型犹如一艘方舟停泊于万竿摇空,滴翠韵碧的绿波这上。登楼可俯视南园平畴村舍,远可眺西南楞枷、七子、灵岩和天平诸山,峦峰浮青,意境深远。

除此之外,还有藕花水榭,同样为1873年由巡抚张树声筑。

藕花水榭位于门厅的西侧南岸,面北临流,三开间,面积将近90平方米。正间有六扇落地长窗,左右两间面南有12扇半窗。长窗及半窗的内心仔花纹均为宫式,光裙板。北面半腰以上为和合窗,共27扇,旧时内嵌明瓦片。

水榭西隔壁为小耳房,面南有6扇落地长窗,内心仔为宫式花纹,光裙板。北墙上有一扇六角形翻启窗,冰纹窗格。榭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天井北墙上精美的两个花窗在芭蕉的掩映下自成丽景。

榭左右有廊连接南对面小屋,自成院落。院中两侧植有罗汉松与直柏,均有百年树龄,老而弥坚,苍劲俊逸。院南花坛内,翠竹为屏,衬托了腊梅、绣球的曼妙身姿。

入夏之后,整个水榭放眼望去千层翠盖,水芝红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摇曳多姿。晨露未干,朝阳初辉的时候,一喷远香迎面而来,更为静美,为全园品茗休闲的绝佳之处。[旁注]

林则徐 (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坚持维护我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王维 (701年~761年),字摩诘,曾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来鹏 唐朝诗人,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漂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我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虞集 (1272年~1348年),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虞集学识渊博,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精于理学,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曾任李国子助教、博士。

落地罩 我国古建筑内檐装修木雕花罩的一种,其形式主要有三种,凡从地上一直到梁或枋的花罩都可称为落地罩。

水榭 我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借以成景。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以供人们游憩,眺望。

天井 指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是我国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地面用青砖嵌铺而成,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阅读链接]

沧浪亭园林中仰止亭的由来,其实是巡抚张树声追随之前的园主宋荦的行为而建。在清1695年,巡抚宋荦有感于子美文章品节,英风豪气,磊磊轩昂而自立于天地间,故将沧浪亭移于山之岭,以为百世楷模者,使后者仰而敬之。

其他堂馆轩榭,曲廊亭台均依山而筑,置身园内任何一角,必仰视该亭。从此,园以亭而名扬天下。虽谓仰慕之亭,实为仰慕苏子美其人。

在1873年,巡抚张树声亦追随宋荦所为,在重修沧浪亭时又增筑一亭,取名“仰止”。同时,又是指五百名贤的德行高尚比山高,足以让后人仰慕。

山水宅园——网师园

网师园始称“渔隐”,建于1174年,至1765年左右,定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全园共分三部分,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

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是古典园林的精品杰作。

祈福特色的宋代古物

网师园始称“渔隐”,建于1174年,由吏部侍郎史正志所建。当时,吏部侍郎史正志因仕途不得志来到苏州,请人建了一座宅园。

宅园建成后,史正志自誉藏有万卷书,遂将园取名为“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并自号“渔隐”。史正志在园中建有门厅和藏书厅等。

门厅位于网师园住宅部分的正门,与当时一般士大夫家族的住宅大门一样,是两扇对开的黑漆大,门旁东西两侧设巷门,对面有高大的照壁。

大门前旧有盘槐4棵,传说为史正志亲手所植,后来有两棵枯死了。这种门前种槐的风俗,在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至于藏书厅,后来在其旧址上建有大厅,又称万卷堂,为了纪念史正志建造于此的藏书厅。

后来史正志所建的万卷堂被毁废了,由常州一个丁姓人家购得,成为囤积粮食的粮场。在宋代到元明及清初的这500多年间,万卷堂的主人换了又换,但都没有被重建。

到1785年的清代,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苏州,购得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在其中置12景,重建完成后初取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

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吏部侍郎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意,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据史料记载,宋宗元所建的网师园,有亭、有山、有水、有池、有楼还有阁,但大多数都为木质建筑,极易荒废,宋宗元死后园便大半倾圮了。

网师园内还存留着砖雕门楼等宋宗元建造网师园时的故物。砖雕门楼雕刻精致,饱经沧桑数百年年仍然古雅清新,完好无损,精美绝伦,享有江南第一门楼的盛誉。

砖雕门楼位于门厅和大厅之间,高约6米,宽约3米,厚1米,门楼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风火墙,古色古香。顶部是一座飞角半亭,单檐歇山卷棚顶,戗角起翘,黛色小瓦覆盖,造型轻巧别致,挺拔俊秀,富有灵气。

屋檐下枋库门为四方青砖拼砌在木板门上而成,并以梅花形铜质铆钉嵌饰,既美观大方,又牢固实用。

门楼南侧上枋嵌有砖雕的家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位,极其精致。门楼北为主体,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砖精制而成,既是屋顶支撑物,又是门楼的装饰物。

门楼中部上枋横匾是蔓草图,蔓生植物枝繁叶茂,滋长延伸,连绵不断,象征茂盛、长久吉祥。横匾两端倒挂砖柱花篮头,刻有狮子滚绣球及双龙戏珠,飘带轻盈。横匾边缘外,挂落轻巧,整个雕刻玲珑剔透,细腻入微,令人称绝。

在门楼的砖额上雕着“藻耀高翔”4个大字。“藻”乃水草总称。“藻耀”意指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两侧为兜肚,分别刻有“郭子仪上寿”和“周文王访贤”的戏文图。

左侧刻是“郭子仪上寿”的立体戏文图。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左右8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

据说,郭子仪在唐肃宗时为平定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后为兵部尚书。他的活了84岁,年寿很高,他的8个儿子和7个女婿都为朝廷命官,史书称誉郭子仪为“大富贵”和“大贤大德”,所以这幅戏文图寓意为“福寿双全”。

右侧刻是“周文王访贤”的立体戏文图,描写周文王访得姜子牙的场景。图中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于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周文王备修道德,百姓爱戴,是个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韬武略,以大贤闻名,这幅“文王访贤”戏文图寓意为“德贤兼备”。

门楼的下枋横匾上3个圆形“寿”字,“寿”字周围的淡灰色水磨青砖上,刻有展翅飞翔的蝙蝠和空中飘扬的一簇簇的云朵。“蝙蝠”两字中“蝠”与“福”同音,象征长寿吉祥。整个门楼上“福”、“禄”、“寿”三星图案韵致隽永,寓意为三星高照,洪福齐天,寿与天高。

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琢而成,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

雕刻艺术的神韵和历史故事的风韵,二者相互渗透,庄重而古雅,闪烁着吴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灿烂光芒,以特有的风格丰富了网师园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种将装饰作用与祈福作用糅合为一的做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住宅区通往园林区的第一道门上有额题“网师小筑”4字,这是第一代创始园主宋宗元给此园所取的名称。

门极为狭小,并且加上“小筑”两字,使进入园林的人们心中自然存了一个“小”字。但进入门中,眼前却豁然开朗,顿时会产生山高水阔、柳暗花明的感觉,以用入口之小反衬出了园林之大。

网师园总占地不过5000多平方米,虽然不大,但在设计中极富匠心,通过各种手段来拓展其感觉空间,以出人意料的对比手法,造成感觉上的冲击震撼,从而增强景观的气势。

此外,网师小筑的入口处于矩形园林的一角而朝向对角,在视线上利用了最长的对角线。在这一对角线上又以黄石堆叠成“云岗”来掩去占据园林中央位置的大水池的大半部分,在云岗前又建一小厅,使它也只露一角,藏而又藏,更显得山重水复,曲折幽深。[旁注]

照壁 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盛行,一般讲是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我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光禄寺 官署名。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南朝宋、齐及北魏均同。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

吏部 我国古代官署。西汉称为尚书,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风火墙 又称马头墙、封火墙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风火墙是赣派建筑和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又称之为封火墙。

砖雕 指我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砖雕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双龙戏珠 指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玉珠的争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郭子仪 (697年~781年),中唐名将,官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后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死后赐谥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周文王 (公元前1152年~前1056年),姓姬,名昌,西周奠基者,共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姬发得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姜子牙 (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他先后辅佐了6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吴地 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和浙北地区,浙北的嘉兴地区则是吴越之争的主战场。[阅读链接]

宋宗元给这座园林起名为网师园,传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

据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经常四处游玩。

有一次,双喜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幸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路过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

宋宗元得知后,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

诗词韵味的清代建筑

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网师园,此时的网师园只剩池水一泓了。

瞿远村在其中增建亭宇,叠石种树,重建了网师园。所以,人们又称网师园为瞿园。网师园的总体布局也大概奠定于此时,存留下的网师园依然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

瞿远村构思非常巧妙,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迂回不尽之致,居虽近缠,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其中主要建筑有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和云冈等。

小山丛桂轩取意于北周文学家庚信暮年的作品《枯树赋》中的“小山则丛桂留人”,以喻迎接和款待宾客之意。

小山丛桂轩是四面都是福扇的四面厅,四周环以檐廊,在其中可观赏到四方的景物。以“小山丛桂轩”为名,是针对厅西和南两面曲尺形小院中的湖石假山和桂树而言的。

小山丛桂轩轩北是临水的黄石大假山云岗。假山自东部拔地而起,向西渐低下平缓,延伸至西部而曲折向北,逐渐散开。

这些聚散不一的湖石形态各异,如兽似禽,跳宕活泼,有“十二生肖石”之称,气势雄伟,洞府阴森。

小山丛桂轩轩南的院落,是由奇峰怪石循南墙围出的一个狭长的花坛,花坛所植的以桂树为主。

在《楚辞》中淮南小山所作的《招隐士》中,以“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来描写隐士居处之幽独清雅,所以在这里种植桂树也含有隐居的意思。

整个小山丛桂轩以湖石假山来比喻《招隐士》的作者,用桂树来切合《招隐士》句意,隐含此园为隐士所居的意思,切合了园名“网师”所指的“渔隐”之意。还又以“小山丛桂”为轩名,点明这一含意。

小山丛桂轩西南湖石假山后,筑有蹈和馆与琴室二建筑,与唐代诗人齐己的《寄镜湖云干处士》诗云“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暗合。

从功用上看蹈和馆与琴室都是为宴饮作乐时弹琴奏乐和歌舞表演而设。蹈和馆名取履行天和之意。

在小山丛桂轩和水池之间云岗魏然屹立,显然是为了作为轩之障景而造的。池水的水面开阔,通过狭长的走廊和云岗,可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云岗与大多园林中的主山一样,临池而筑,借池中倒影来增强其巍峨的气势。在状态上云岗模拟云层的艺术手法也与大多园林相似。

不同的是,大多江南古典园林的主山都以色白质柔的太湖石为材料,较易模拟云彩的千姿百态,而云岗却是以石质坚硬、分明的黄石叠成。

瞿远村巧妙地在堆叠时使山体高峻集中以体现其凝重浑朴的气质,又在局部增其曲折凹凸,并中藏洞壑,令其拙中有巧,凝而不滞。这一系列富于匠心的安排布置,使云岗在凝重沉静中含蒸腾放逸之姿,如堆云积霞,名至实归。

在将住宅区与园林区分开的墙边上,是竹外一枝轩与池东的射鸭廊以及廊南的半山亭构成一组面对池水的敞开式的建筑群。临池一排轩、廊和亭连成一气,避免了住宅建筑侧面的单调和沉重感,形成宅、园间的自然过。

赤云丹霞般的云岗直逼园中水池,池中倒影的影像随风波动,更增其灵动升腾之态,云岗边的水池也因而名为彩霞池。

以“云”和“霞”拟山,赋予拙重的黄石山以动感,这种融合轻重、动静的审美趣味,体现出我国文化底蕴的二分合一的思维模式。

云岗与彩霞池相接处有石径。在石径上闲步,穿行于山水之间,仰可扣危岩,俯可灌清波。从对岸望来,似在黄云赤霞之中漫游,恍若神话里的云中君。

灌缨水阁与云岗并列于彩霞池南,专用以临池玩水,以《楚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