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5:46:42

点击下载

作者:章道云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管理(第二版)

财务管理(第二版)试读:

前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之一的《财务管理》一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2015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决定将其作为重点教材打造。受《财务管理》原主编章道云教授的委托,原第一副主编罗华伟教授全权承担本次教材的修订事宜。

再版修订时,我们坚持下列原则:第一,保留原教材的体系,基本不做大的变动;第二,增加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的成果,补充最新案例;第三,在板块设计上,每章设置“学习目标”和“本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本章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第四,为了实现启发式教学,在每章后面增加了“课后思考和练习”,思考题忠实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练习题能够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本书由章道云教授和罗华伟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全书的修订分工是:

第1、2、12章由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华伟博士执笔;第3、4章由西华大学副教授胡建平博士执笔;第5、6章由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王文兵博士执笔;第7、8章由山东工商学院孙维章博士执笔;第9章由四川大学王灿博士执笔;第10章由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姣姣博士执笔;第11章由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华友博士执笔。

修订大纲是由主编罗华伟教授拟定后经编委会集体讨论确定的,初稿完成后,罗华伟负责修改、补充、总纂、定稿工作。

由于客观条件和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某些不足、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5年10月前言《财务管理》一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系列规划教材”之一。根据按编委会对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类专业本科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全书共12章,由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观念、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资管理和财务分析与评价六个部分组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教材和自学参考资料。

财务的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财务行为的萌芽。理财活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管理活动。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财权的重要性和早期财务活动的单纯性,使理财活动往往由企业主亲自从事,导致财务管理在一开始并未成为一项独立工作,也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学科。直到19世纪末,财务管理学科才初步形成。虽然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却非常迅速。从西方国家来看,财务管理学已经由传统的筹资财务管理理论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进而又发展成为现代的投资财务管理理论。所以,现代财务管理学更加重视资金时间价值,注重事前财务控制,强调风险决策。

在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日趋成熟,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将极大地推动现代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

根据现代财务管理学的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我们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力求做到超前性、继承性、开拓性和实用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所以,本书完全以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条件来阐述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现行法规、制度为基础,尽量按照国际惯例要求,结合股份公司特点来阐述具体业务管理,适当介绍行之有效的先进管理方法。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既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又避免学科之间的重复,适当增加新内容。

本书由章道云担任主编,罗华伟、张才志、张正国任副主编。编写大纲由主编拟定后经编委会集体讨论确定。全书初稿的编写分工是:第1章、第2章由章道云执笔,第3章由李文红执笔,第4章由陈英蓉执笔,第5章由张才志执笔,第6章由蒲林霞执笔,第7章、第8章由张正国执笔,第9章由刘名旭执笔,第10章由苏浩执笔,第11章、第12章由罗华伟执笔。初稿完成后,章道云负责修改、补充、总纂和定稿工作。

由于客观条件和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某些不足、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9年5月第一章总论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财务管理要素、财务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认识和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节、环境和组织,领会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表达,并对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

财务管理要素:企业资金运动,企业财务,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关系,企业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财务目标的选择;财务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财务管理学的产生,财务管理学的发展,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环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金融市场环境,人口环境,资源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人员的配备,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现代财务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已形成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分资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系。本章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财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以及财务管理体制特征等。第一节财务管理要素

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为此,要了解什么是财务管理,就必须先考察企业资金运动,分析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一、企业资金运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实物形态来看表现为物资运动,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资金运动。随着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不断进行,资金不断地运动,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顺次通过供、产、销三个过程,分别转化成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的资金循环,构成了资金运动。

经营资金在其运动过程中,必然引起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入、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资金运行系统。

1.资金筹集

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应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这时的资金一般处于货币资金形态。

2.资金运用

企业筹集的资金,必须通过使用才能带来增值。所筹集的资金要通过购建等过程,才能形成各种生产资料。一方面,企业兴建房屋建筑物、购置机器设备等,形成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劳动手段;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支付货币资金或商业信用购进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这样,企业的资金就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成为固定资金和生产储备资金形态。

3.资金耗费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发生各种材料、固定资产的消耗,还要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费用;在购销过程中也要发生一定资金耗费。这样,生产中耗费的固定资产、储备资金和用于支付工资及其他费用的货币资金,先转化成为在产品成本的生产资金,随着产品制造完工,再转化成为成品资金。

4.资金收入

企业将生产的产品对外销售,按产品价格取得销售收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成为货币资金形态。

5.资金分配

企业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其余部分作为企业纯收入要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在国家、企业、职工、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首先,要依法纳税;其次,要用来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用于弥补生产耗费和亏损的资金,又从货币形态开始,继续参加生产周转,实现简单再生产;提取的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金部分,再投入生产周转,实现自我积累;上缴国家的税金、提取的公益金、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则从企业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退出。

上述资金运动过程,可简括如图1.1所示。图1.1 资金运动示意图二、企业财务

企业财务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总称。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金运行系统。

1.企业财务活动

企业财务活动又称企业理财活动,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分配以及日常资产管理等活动。(1)资金筹集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吸收直接投资而从所有者那里筹集的资金,称为权益资本;以发行债券或通过借款、租赁、商业信用等方式从债权人那里筹集的资金,称为负债资本。筹集资金表现为企业资金收入;偿还借款、支付利息或股利以及支付各种筹资费用等,表现为企业资金支出。这种因筹集资金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形成筹资财务活动。(2)资金运用引起的财务活动。资金运用又称为投资活动。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企业内部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以及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便形成企业内部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购买其他单位的股票、债券或与其他企业联营而进行的投资,便形成企业对外投资。投资会引起资金支出,收回投资会引起资金收入。这种因投资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形成资金运用财务活动。(3)资金耗费与回收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发生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另一方面要生产出产品。前者的货币表现称为费用或成本,形成资金支出;后者的货币表现称为商品的价值,通过销售商品后回收资金耗费,形成资金收入。这种因生产和销售而产生的资金收支,构成了资金耗费与回收的财务活动。(4)资金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企业因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投资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而形成的净利润,表现为资金的增值或获取了投资报酬;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引起资金支出。这种因利润形成与分配而产生的资金收支,便形成资金分配财务活动。(5)日常资产管理引起的财务活动。日常资产管理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进行的日常管理,其目的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日常资产管理中,也要经常发生资金收支,从而引起财务活动。

以上五个方面的财务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活动只是企业财务的形式特征,要揭示企业财务的本质特征,需要对企业财务活动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各种财务关系中最根本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投资、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所形成的投资与分配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所有权的性质,反映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关系。(2)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而形成的债务清偿关系。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有债券持有者、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商业信用提供者、其他出借资金给企业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国家税务机关。这种关系体现的是债务与债权关系。(3)企业与其被投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企业将其闲置资金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单位投资,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后,有权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这种关系体现的是所有者性质投资与受资的关系。(4)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后,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而形成的债权清偿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是债权与债务的关系。(5)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在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的条件下,供、产、销各部门以及各生产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进行计价结算。这种内部结算关系体现了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6)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关系是指企业向职工支付工资、津贴、奖金、补贴、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教育经费,以及各种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薪酬而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了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所形成的分配与债务关系。

以上各种财务关系都是通过企业日常财务活动来表现和处理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与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广泛,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将日趋复杂,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企业对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实施的管理。

1.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既然是对企业财务所实施的管理,而企业财务又存在于企业经营过程的资金运行系统,那么就应该从加强企业财务各子系统的管理入手。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当反映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1)资金筹集管理。企业首先应以需要与节约兼顾为原则,采用先进合理的方法,确定资金的合理需求量;然后,在考虑资金成本、筹资风险等的前提下,及时、节约地保证企业资金的供应。(2)资金运用管理。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内部投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以及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用于外部投资购买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或与其他单位联营。资金运用管理的重点在于根据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等因素进行投资决策,提高资金运用效果。(3)资金耗费管理。这主要是对费用发生和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企业应严格遵守费用开支标准和成本开支范围标准,实行目标成本控制,挖掘降低成本潜力,落实责任成本考核,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资金回收管理。这主要是商品销售收入管理。企业应合理确定商品销售价格,编制营业收入计划,加强营业收入日常管理。(5)分资管理。分资管理是项政策性非常强的管理工作。首先,企业应遵守税法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其次,企业应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分配净利润。

除上述财务管理的内容外,还有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财务管理问题,如企业合并、分立、兼并、清算和破产等特定情况下财务活动的管理问题。这些特殊情况对企业来讲,并不经常发生,但如发生,对企业影响极大。因此,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问题,企业应给予一定关注。财务分析与评价,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管理包括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各项管理工作既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又相互独立、严密分工,各有其自身特点。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中的各专业管理,根据分工、分权逐步形成了各自管理的重点,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广泛性。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一切与资金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都与财务管理相联系。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通过资金的使用都会与财务部门产生联系,同时,各部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又都要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及时性。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资金周转快慢等,都能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以反映。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3.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财务管理的任务取决于财务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合理筹集资金,及时满足需要。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从各方面合理地筹集资金,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要。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全面考虑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规模和时间、资金结构和筹资成本等因素。(2)统一规划企业的长短期投资,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制订企业长短期投资计划,并据以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有限资源能否合理配置、有效运用,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加强日常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在日常资金管理中,应保持资金收支平衡,及时处理闲散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合理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合理分配收益,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财务管理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时,首先要处理好企业与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但是,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方面的利益为代价。相反,要从根本上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就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只有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5)进行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财务监督是通过财务收支和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控制。财务监督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费用开支标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务管理人员,对各项收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通过对日常各项收支的审查和控制,消除不合理与不合法的收支,达到维护财经纪律、杜绝贪污浪费现象、保证资金安全完整的目的。

4.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财务管理原则是从企业理财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着理财活动的内在要求。财务管理尚未制定统一的准则,相应其原则也属于探讨之中,理论界对此亦无统一定论。企业财务管理一般说来包括以下几项原则:(1)系统性原则。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财务管理从资金筹集开始,到资金收回为止,经历了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与资金分配等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组成一个整体,具有系统的性质。为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出发,从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出发,这就是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系统性原则,中心是在管理中体现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系统具有目的性。要体现财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企业就必须确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目标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影响着企业的财务行为。如果企业确定了错误的目标,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系统的紊乱。②系统具有整体性。财务管理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因此,必须把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功能最佳才是最佳的管理系统。③系统具有层次性。财务管理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分系统组成,形成不同的系统层次,各层次既有不同职能,又有不同的责权利关系,若打乱了合理的层次界限就会导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分级归口管理、目标利润管理、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就是系统性原则的具体运用。(2)成本与效益原则。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投资者财富达到最佳,因此成本与效益原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讲求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垫付和劳动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劳动成果,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垫付、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计算和比较,是以货币价值指标来综合反映的。劳动垫付和劳动消耗的货币综合反映,就是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劳动成果的货币综合反映,就是企业实现的收入和利润。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等财务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财务管理就是要在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节约资金占用和降低成本费用,在节约资金占用和降低成本费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在资本金保全基础上努力提高资本金利润率,实现投资者财富最佳。(3)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通常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影响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往往需冒较大的风险;相反,风险较小的活动收益也较少。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要求企业不能只顾追求最大收益而不顾风险,风险越大,预期收益也应越高,使风险与收益适当均衡,并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提高利润率,争取最大的收益。企业在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尽可能考虑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4)财务状况总体衡量原则。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既要提高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又要保持良好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在利润率(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等)不断提高的同时,尽可能维持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的良好状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5)依法理财原则。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财政部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我国境内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规定,接受财政税务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各类企业都必须以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依据,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企业内部责权利分配与协调制度),做好财务基础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并有效使用资金,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各项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做好财务收支计划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考核工作,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正确计算企业经营成果和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税金,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分配利润,保证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

5.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财务管理的方法是反映财务活动内容、执行和完成财务管理任务的手段。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具体内容详见本章第三节。

此外,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会计核算运用一整套特有的方法,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反映和控制,形成系统的财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是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核算是搞好财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节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关系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有特定的目标,企业目标可以分为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经济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经济目标主要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财务目标属于企业目标中的经济目标,而不属于非经济目标。财务目标的实现通过资金在不断的转换与交换中实现增值而实现,而财务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资金运动的活动。由此可见财务目标是企业经济目标的一部分。虽然财务目标在企业的经济目标中占主导,但财务目标不能代替企业目标。所以,财务目标应与企业的经济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受到企业非经济目标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应当维护企业财务状况最优化,这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一个确定的目标,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管理工作就无从谈起。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工作,也必须有其确定的管理目标。由于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其工作目标不能与企业管理目标相背离。企业的经营目标一旦确定,企业内部所有职能部门、人员与工作(包括财务机构、财务人员以及他们承担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应紧密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这个实体的存在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活动。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总目标。企业是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经营目标。企业一旦成立,就要面临竞争,并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可能获利,而只有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的目标可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获利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的终极经济目标。

资本提供者出资办企业的动机尽管在事实上未必都是为了营利,但“企业以营利为目标”这一基本经济学假定,通常情况下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也违背了企业的基本属性。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基本假定,将资本提供者视为“经济人”,那么,它所决定的企业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盈利。企业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控制系统,财务管理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必须服从系统的整体效益。目标整体性要求协调整体目标与子系统目标的关系,以实现整体目标的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与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是统一的。二、企业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离不开企业的总目标,并且受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特点的影响。

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

1.生存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以收抵支;②到期偿债。

以收抵支要求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要大于所付出的货币;否则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货币从市场换取必要的维持企业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企业就会萎缩,直到企业无法维持最低的生存条件为止。如果企业长期亏损且前景暗淡,为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股东就会决定终止企业。因此,企业长期亏损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

同样,企业如果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长期亏损的企业如扭亏无望,迟早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即使是盈利企业,也可能由于财务安排不当使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而使企业终止。因此,不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

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使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减少企业破产的风险,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2.发展

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企业经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的停滞是其死亡的前奏。企业为了发展,一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二要加强市场营销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拥有筹集资金的能力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

3.获利

企业只有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企业不同于其他组织,建立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虽然有改善劳动条件、增加职工收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等多重目标,但是获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获利不仅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概括为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且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的三大目标中,获利是关键。企业只有实现利润,才能谈生存、发展,才能进一步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解决社会性问题、优化社会与自然环境、保障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三、财务管理的目标

上述企业的总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可以统一起来概括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综合表达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是一种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是营利性组织,所以企业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合理性。其理由主要有:①利润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利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资源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效率;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但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有其缺点。具体表现为:①没有充分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例如,今年获利100万元和明年获利1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目标呢?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②没有考虑为获得利润而承担的风险,例如,企业有两个投资方案,一个会使企业获得确定的收入200万元;另一个方案可以使企业获得有风险的收入200万元,哪一个方案符合企业的目标?同样,如果不考虑风险因素,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③忽视了所获得的利润与所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二)满意的利润水平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无法确定一个最佳的利润水平,或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修正为达到一个满意的利润水平。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是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一致的,并没有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点。(三)每股盈余最大化

这种观点将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所以用每股盈余来概括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避免以上两种观点中没有考虑所获得的利润与所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的缺点。但这种观点仍然存在以下两个缺点:①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②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四)股东权益最大化

股东权益最大化亦称股东财富最大化。它的理论依据是资本的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资本强权理论认为,资本的专用性、非流动性、稀缺性和信号显示功能等,决定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天然地归资本所有者所有,“资本雇佣劳动”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的财务自然也应当以股东利益为基本取向。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理论认为,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赚钱,就能极大地增进社会福利。

股东权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的优点是:它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它注重企业利益的长远性;它和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有一定的一致性。它的缺点是:随着产权的交易,股东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侵犯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时有发生,平等保护各产权主体利益的要求则不容置疑,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五)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亦称企业财富最大化,这是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与股东权益最大化相比,这种观点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①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③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④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

但是,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存在不足:

第一,“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再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而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让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难以捉摸。

第二,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可以说,法人股东似乎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

第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产生矛盾。四、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

企业股票的价格受外部环境和管理决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将在第四节进行讨论,这里首先说明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控制的因素。从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控制的因素看,企业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报酬和风险;而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又是由企业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定的。因此,投资报酬率、风险、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这五个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可以用每股盈余指标来表示,即:

每股盈余=税后净利润÷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投资报酬率可以反映股东财富的大小。

2.企业风险

任何投资活动都是面向未来的,会有或多或少的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在报酬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3.投资项目

企业投资项目是决定企业报酬率和风险的首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高风险、高报酬。报酬和风险的相互替代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4.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影响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当企业借款的利息率低于投资的预期报酬率时,通过负债会提高企业的每股盈余,但同时增加了预期每股盈余的风险,即如果市场不景气使得企业的实际报酬率低于企业借款的利息率时,将会大幅度地减小每股盈余的数额。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仍然是收益和风险的转换问题。

5.股利分配政策

对企业的股东来说,企业减少当前股利分配的数额,由企业将资金用于再投资,可以增加未来股利的分配数额,是一种高风险、高报酬的方案;企业如果加大当前股利分配的比例,减少了股东的风险,同时也牺牲了未来每股盈余增长的前景,是一种低风险、低报酬的投资方案。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报酬和风险的转换,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五、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从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财富)最大化,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财务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本身的缺陷性——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产权制度及其发展——这是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外在因素。

当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提法都是极端化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单边治理的色彩,在企业多边治理的情况下,这既不利于财务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以此目标指导实务。这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的最大化;②经营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约束,也缺乏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③产权残缺使企业利益相关者追求自身利益时受到限制,最终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其目标。事实上,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存在着差异,因而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并非完全一致;即使同一企业由于其财务活动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

企业性质不同,财务目标会有所差异。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对财务目标的确定产生重要影响。

财务管理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财务管理目标应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利益,以企业利益的可持续增长为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由于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在企业的相关利益各方博弈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的情况。所以总体财务目标会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但它们的共性在于总体财务目标都应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而具体的财务目标则应该是财务成果最大化、财务状况最优。无论企业的性质如何和规模大小或者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只有实现财务成果最大化、财务状况最优化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所以具体的财务目标是实现企业总体财务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而总体财务目标则是具体财务目标的必然结果。企业只有实现了具体的财务目标,才能实现总体的财务目标。具体的财务目标的特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而总体的财务目标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前瞻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作为协调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为之服务的对象便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企业为了实现其生存、发展和获利之目标,就必须要求其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有效使用资金之重任;企业的所有者为了实现其资本保值与增值之目的,就必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企业的债权人为了实现其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之目的,就必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流动性,维护其合法权益;社会管理者为了建立一个规范、公平的企业理财环境,防止企业财务活动中违规行为的发生,就必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履行其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综合这些因素,并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我们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从其实现的客观效果来看,应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从资本保全、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和经济效益四者的关系来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关键、是核心。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资本保值与增值;没有资本保值,就没有资本保全。

二是提高企业财务能力目标。即要科学有效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对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和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基础;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有关方面都十分重视这三个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维护利益目标。即要正确地处理与协调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维护它们的合法利益。

上述三个目标的关系是: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提高财务能力,也必须以各种财务关系协调发展、各方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为前提;对财务活动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决策与管理,实质上是经济效益方面的决策与管理,提高财务能力实质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化;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实质上是使各方的经济效益和谐统一。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而提高企业“三个能力”的目标和维护利益目标,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目标或基本目标。第三节财务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要了解财务管理的现状,就必须研究财务管理思想和实务的历史发展。财务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一样,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分工、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在19世纪以前,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财务管理都是依附于其他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后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分工越来越细,财务管理学才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一、财务管理学的产生

现代财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在18世纪产业革命后,过去的作坊、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被工厂化的机器生产方式所代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步由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发展成为以股份公司为主的形式。当企业采取独资或合伙等组织形式时,企业的规模较小,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财务关系也比较单纯,其财务活动大多由业主凭经验和习惯亲自管理,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到了19世纪末期,股份公司已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显著增多,财务关系日益复杂。股份公司出现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所有者不再亲自进行企业管理。同时,企业财务关系日益复杂,金融市场兴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筹资活动十分频繁,财务管理工作日益繁重,迫使各公司纷纷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工作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形成一项独立的专门工作。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又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兴起。股份公司迅速发展后,既需要大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又迫切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作指导,于是财务管理教材和理论著作应运而生。18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一书。该书是世界上最早的财务管理理论著作之一,它标志着财务管理学科的初步形成。

现代财务管理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直接原因是代表着现代化大生产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并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且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二、财务管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企业又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财务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财务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其职能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财务管理职能的发展和理论的逐步成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的筹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此期的企业大多处于迅速发展壮大时期。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相反使竞争更加激化。企业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亟须筹措大量的资本。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筹集资本,相应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是有效筹集资本和合理安排资本结构。这样,围绕着企业筹资产生了诸如资金有哪些来源、怎样筹资及筹资数额多少、筹资方式如何选择、筹资成本高低等问题,于是便产生了筹资财务管理理论。第一部以筹资为中心的企业财务管理著作是美国的米德(E.S.Meade)于1910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一书,其内容包括了公司盈余的决定、固定资产维持与折旧、周转资本管理、盈余分配等问题,后来其他学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这就是传统的筹资财务管理理论,又称为传统型公司财务论。

第二阶段,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全面性经济大危机,无数企业相继破产倒闭。生存成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头等大事,由此财务管理的重点由扩张性外部融资转向防御性的企业生存。企业偿债能力的保持,企业破产、清算和重组等财务问题成为当时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转移到资金的运用、加强财务监督、注意资金的使用效果以及降低财务风险等方面。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不仅在于筹措资金,还在于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资金的使用,从而要将资金筹集和运用进行统一研究。既重视企业资金筹集,又重视资金的科学管理,从理论上把财务管理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就是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以拉夫(W.H.Long)1917年出版的《企业财务》最早涉及此内容为标志。

第三阶段,现代的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财务管理进入了现代阶段。在这一时期中,企业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加快、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又为财务管理的变革提供了可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管理重点由资金筹集、运用转向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决策,改事后管理为主的形式为重视事前财务控制。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财务管理人员已开始理解和掌握投资者及债权人如何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因素来评估企业的价值,以及某一特定决策如何影响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企业总价值理论得到财务界人士的普遍重视。

20世纪60年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重大成就,是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及其最终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马克维茨(Markowitz)最早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他认为在一投资组合中,某一证券的估价取决于该证券对由各种证券构成的投资组合总体风险所做的边际贡献。在此理论影响下,许多学者对金融市场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成就。夏普(Sharpe)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的组合投资来分散企业的个别风险,并创立了反映证券风险、报酬关系的计量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0世纪70年代是财务管理大发展的时期,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罗斯(Ross)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挑战,并创立了套利定价理论的新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二是以布莱克(Black)和斯科尔氏(Scholes)为首创立的用于评估财务要求权的选择权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的《财务理论》一书,集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财务管理理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确定,以及市场不完善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信息经济学为人们研究金融工具的市场行为指明了方向,财务信息说已引起人们的日益注意。目前,财务管理学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如证券价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财务杠杆理论、风险与收益原理等。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财务管理学大量采用定量分析,使许多财务管理方法数学模型化,形成了风险分析模型、证券组合模型、资本资产价格模型、负债水平模型等。此外,人们近年来还成功地研制出大量的财务管理应用软件,如各种财务预测软件、可行性研究软件、证券市场分析软件等。所有这些都标志着财务管理学科走向了成熟。三、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