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0:58:46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下)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下)试读:

编写说明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世界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于一体的100卷本《话说世界》系列丛书。每一卷都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100卷本又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把世界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涵盖历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世界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话说世界》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源远流长的世界古代史(上、下册);

第2卷 流光溢彩的世界古典史(上、下册);

第3卷 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古史(上、下册);

第4卷 波澜壮阔的世界近代史(上、下册);

第5卷 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册);

第6卷 震惊中外的历史大事件(上、下册);

第7卷 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上、下册);

第8卷 浪漫优雅的古巴比伦文明(上、下册);

第9卷 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上、下册);

第10卷 高贵典雅的古希腊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包罗万象的古罗马文明(上、下册);

第12卷 夕阳辉映的拜占庭文明(上、下册);

第13卷 传宗布教的的阿拉伯文明(上、下册);

第14卷 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上、下册);

第15卷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上、下册);

第16卷 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学(上、下册);

第17卷 响彻天籁的世界音乐(上、下册);

第18卷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上、下册);

第19卷 妙笔生花的世界绘画(上、下册);

第20卷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上、下册);

第21卷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上、下册);

第22卷 低吟浅唱的世界戏剧(上、下册);

第23卷 精华荟萃的世界教育(上、下册);

第24卷 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改变生活的科学发现(上、下册);

第26卷 创造生活的科技文明(上、下册);

第27卷 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上、下册);

第28卷 百花齐放的舞蹈思想(上、下册);

第29卷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上、下册);

第30卷 神圣辉煌的著名宫殿(上、下册);

第31卷 独领风骚的工艺美术(上、下册);

第32卷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上、下册);

第33卷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上、下册);

第34卷 狂放粗犷的原始艺术(上、下册);

第35卷 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上、下册);

第36卷 口耳相传的艺术典故(上、下册);

第37卷 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38卷 彪炳史册的学术名著(上、下册);

第39卷 划破时代的世界变革(上、下册);

第40卷 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下册);

第41卷 云诡波谲的世界外交(上、下册);

第42卷 惊心动魄的世界战争(上、下册);

第43卷 同遵共守的世界条约(上、下册);

第44卷 耸人听闻的世界灾害(上、下册);

第45卷 犀利雄辩的世界演说(上、下册);

第46卷 风格迥异的亚非奇迹(上、下册);

第47卷 独具特色的欧美奇迹(上、下册);

第48卷 轰动全球的影坛佳作(上、下册);

第49卷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世界之谜(上、下册)。《话说世界》希望通过一些通俗的语言和故事体裁,对世界历史做一个概述。它只讲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对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选择了一种通俗的简明形式。其原因很简单,鼓励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去阅读一本生动的书,比沉闷枯燥的文字吓跑一个读者,对文化的意义更大。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专著的补充读物。你可以用非常休闲的方式去阅读它,读读停停,我们相信在历史人文的浪漫风景中,你不会感到乏味。当然,本书也无意于去取代那些优秀的历史专著。如果你对某一个局部历史细节有特殊的兴趣,还可以参考详尽的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话说世界》不同于现存于世的多种版本的世界通史,其往往“为通而通”,结果常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主干虽有,枝叶嫌乏。而《话说世界》则运用现代分类科学,在结构设计方面有总有分,有经有纬,条分缕析,纲举目张。《话说世界》重点选取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若干话题,逐一论说。纵横全书,既能看到世界历史的大脉络、大走势,又能细察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横断面,完整而丰满。《话说世界》用生动的文本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恢弘画卷堪称一部贯通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史简明百科全书,串联起全部人类文化的瑰宝,以其光辉不朽的价值与流传恒久的魅力,成就一部好读又好看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世界》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意大利的真面目——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签订《乌西阿里条约》

孟尼利克二世视英、法为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者,尤其是英国,这是因为英、法在海外殖民扩张中染指非洲之角较早。当英国的注意力被苏丹爆发的马赫迪起义暂时引走之后,意大利的侵略势力开始悄悄地填补了这一真空。孟尼利克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怀着善意去理解意大利的意图。1885年,意大利从红海海峡登上埃塞俄比亚,迅速占领了北部的厄立特里亚地区,使埃塞俄比亚与红海隔绝了……

孟尼利克对意大利政府一直怀着崇敬,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意大利罗马教皇在他心目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把意大利政府看成是“上帝派来的仁慈朋友”。孟尼利克二世虽然登上皇帝宝座,但他意识到国内一些封建诸侯势力仍然残留,要想除掉这些势力,他希望借助于外国列强的支持,首先使军队装备大大加强。所以,他把自己的信赖完全寄托在意大利身上。即便意大利已经在厄立特里亚形成侵略局势,他也不想立即同意大利政府伤了和气。其实,意大利政府正在利用孟尼利克二世的幼稚和软弱,企图让埃塞俄比亚永远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意大利政府在厄立特里亚立足之后,便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要求孟尼利克二世就意、埃关系签订一项条约。对意大利抱有幻想的孟尼利克二世同意了。就在他登上皇位后仅40天,埃、意《乌西阿里条约》签订。该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其中第17条原文如下:“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希望在与其它列强和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

在孟尼利克二世手中的阿姆哈拉文本中,把该条款最后一句话中的“可以”写得明明白白。而捏在意大利政府手里的文本,却被意大利驻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和意大利首相克利斯皮无耻地将“可以”二字改为“必须”。两字之差,含义相去甚远。按意大利政府的篡改,埃塞俄比亚在对外交往中,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摆布,不经意大利政府的一切对外交往,将被视为无效。1890年2月,意大利政府不顾羞耻地通知世界各国,单方面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永久保护国”。这种强加于埃塞俄比亚的“曲解”,使孟尼利克二世大为震惊,他被“上帝派来的仁慈朋友”的行径弄懵了。他善良地认为这是“朋友间的一场误会”。孟尼利克二世立即写信给克利斯皮首相转意大利国王,在信中他怀着友善温和的心情表明道:“由于两国的友好关系,所以我在签约时说过,请意大利君主受理我国在欧洲的事务。但是,我从未签订条约来限制自己必须这样做……”

与此同时,孟尼利克二世又同自己属下领主们进行紧急会商。提格雷领主愤慨地说:“请陛下相信,意大利人在厄立特里亚已经不是访问性的了,他在那里集结军队,一个又一个的据点在不断地向内陆延伸。”

孟尼利克二世不以为然道:“厄立特里亚的边界划分,是属于我们和意大利人之间的分歧,相信一切分歧都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我命令要避免冲突,因为朋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友好关系的破裂。”“那《乌西阿里条约》第17条怎么办?难道我们听命于意大利的摆布?”提格雷领主仍然愤愤然道。“诸位,我会向欧洲各国说明条约的本意,欧洲列强会同情我们的。尤其是英国政府,他是不会容忍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亚有扩张行为的。意大利人怕英国人,懂吗?”孟尼利克二世很自信地提出了他的“以夷治夷”的观点。

2月末,孟尼利克二世分别向欧洲英、法、德、俄等各国发去了外交信件,他在信中表明意大利政府的单方面宣布是一种“曲解”,埃塞俄比亚皇帝没有“必须”这种字眼的承诺。所以,《乌西阿里条约》是失真的条约,表明在对外关系上“埃塞俄比亚不需要任何国家的帮助,她只祈求于上帝。”

意大利政府首相克利斯皮对孟尼利克二世四处“辟谣式”的做法抱以蔑视,他知道这位非洲之角的皇帝想唤起欧洲诸国的同情,尤其是想煽动起英国人对他的同情和对意大利的不满。克利斯皮首相在回复孟尼利克二世的信中,除了用蛮横的态度指责和恫吓外,毫不理会孟尼利克的真诚。“让这个土皇帝去生气吧,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总比法国人呆在那里强。其实,他应当生英国人的气,英国人容忍我们这样做。”克利斯皮首相用嘲笑的口吻对回国述职的巴拉蒂里总督说。

巴拉蒂里恭维地点点头,他佩服这种看法。

的确,孟尼利克二世的“以夷治夷”想法大错特错了。法国人暂时无力插手埃塞俄比亚,英国政府自然希望这个真空,宁可让意大利去填补,今后也不想让法国人去填补,因为强大的法国填补了这个真空,英国政府在未来需要时,想赶走法国人就很不容易,而要赶走意大利却相对地好办些。所以,英国政府眼下对意大利的做法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其它欧洲列强都各有盘根错节的殖民地利益,他们也不会为一个受凌辱的埃塞俄比亚站出来“伸张正义”,所以,孟尼利克二世希望列强主持公道的幻想破灭了。

1891年4月,失望和愤怒折磨着孟尼利克二世,他算是看清了意大利这位“仁慈上帝的朋友”。他再次愤怒地写了《致欧洲列强书》,他在书信中表示埃塞俄比亚维护民族独立的决心:“如果远方的列强前来瓜分非洲,我是决不会袖手旁观的……”

为了对意大利政府实施报复,孟尼利克二世下令中断埃、意关于厄立特里亚边界划分的谈判。意大利驻厄立特里亚总督作为首席谈判代表,对孟尼利克二世的举动大为吃惊。在他的想象中,这位土皇帝还会像从前那样用乞求的口吻同意大利当局讨论问题,没想到他居然拒绝了边界谈判,使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上捞好处的企图落了空。于是,他气急败坏地向国内报告了此事。

1893年初,孟尼利克二世在各邦诸侯的支持下,决定对拒不满足埃塞俄比亚要求的意大利政府实施第二次报复。他庄严地宣布:《乌西阿里条约》将在1894年5月2日废除。

孟尼利克二世之所以敢采取断然措施,也是经过一番深谋远虑之后做出的。他在宫廷会议上,对形势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分析:“英国人和法国人有实力,但他们真忙呀,他们在北部非洲忙于勾心斗角的竞争,眼下又和俄国人、德国人在土耳其奥斯曼和阿富汗你抢我夺,他们都没有心情来顾埃塞俄比亚。那就让意大利人来吧!我想试一试如何对付意大利单干户,因为我们埃塞俄比亚要赢得独立,只有和意大利人干到底,没有别的选择。”

一些平日互相有些倾轧的封建诸侯,在这危及民族存亡的关头,也都放弃旧仇,一致表示支持孟尼利克二世抵御外敌。

虎穴狼窝之中的中国——中国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实施向外“开疆拓土”的政策,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方下了最后通谋,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一、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的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此之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三、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四、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战争一结束,俄国就表示反对日本控制朝鲜和割占中国东北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政策。俄国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要求各国劝告日本放弃长期占领包括旅顺在内的辽东半岛的打算。德国表示支持俄国的强硬态度。法国决定同俄德一起采取联合干涉的政策。

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的军舰在日本附近海面游戈,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日本由于在战争中耗费巨大,无力对付三国联合的军事行动,决定接受“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忠告,约定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

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滨洲、滨绥铁路的来历——中国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中俄御敌互助条约》

在清朝与西方列强所签订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中,《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即《中俄密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从1896年开始,这一条约居然保密了28年之久。直到1924年,前苏联政府才予以公布。

在该约签订前后,各国政界、舆论界一度纷纷传言,猜测其中内容,然而其中真相,绝非外界所能得知。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紫禁城,俄军曾将密藏在慈禧卧室保险柜的这份密约劫走,随即悄然完璧归赵。

1910年,清朝政府驻英国公使、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曾经非正式地向伦敦报界透露过此密约的存在,随后又加以否认。

1921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参加华盛顿会议时,曾经将此密约摘要宣读,仍未全部公布。

这个似真亦幻、忽有忽无、扑朔迷离的密约曾引起了多少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密切关注,也勾起了多少新闻界、舆论界人士的好奇心。何以至此呢?李鸿章访俄及欧美诸国回来后,曾吊人胃口地大言: “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

李鸿章历访欧美五国,拜会各国首脑,公开签订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协议,若无事关重大的《中俄密约》存在,岂敢夸下如此海口!

19世纪80年代,沙俄为确立在东亚的霸权地位,竭力试图打开一条通往太平洋的道路。沙皇尼古拉二世雄心勃勃地称:“在东亚确立俄罗斯的势力,正是我们统治的课题。”

为达到这个目的,沙俄采取了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修筑从莫斯科到海参崴横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

1894年,西伯利亚铁路已修至外贝加尔地区,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问题,即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所说的:“这条铁路朝什么方向往前修?”

很显然,从赤塔以东,按原修筑计划,铁路将沿石勒河和黑龙江北岸曲折向前,至伯力以后,再顺乌苏里江东岸向南,直抵海参崴。该路将绕一个大圈,而且地形复杂,荒无人烟,施工难度大。沙俄处心积虑地想要一条快捷的铁路线,就是中东铁路,原称“中国东方铁路”,又名“支清铁路”或“东省铁路”,简称“东铁”。

修筑中东铁路,具有诸多优点:它比原计划缩短了1000公里,节省费用,运输快捷;中国东北,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易于施工;更重要的是该路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诚如维特曾上奏沙皇所说:“从政府及战略的方面来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距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维特还宣称:“瓜分中国为之不远,而西伯利亚铁路将给我们在这场瓜分中带来机会。”

沙皇赞同和采纳了维特的建议,决定向清朝索求中东铁路的筑路权。

借地筑路交涉开始之初,甚至维特也感到,根本无法想象清朝政府能够同意俄国在满洲北部修筑铁路。但是到了1895年,机会终于来了。

1895年6月,沙俄借联合法、德代清政府向日本索还辽东,以及筹措贷款给清朝政府偿甲午战争兵费之功,趁机向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面陈了借地筑路的意图。

与此同时,沙俄未经清方的同意,非法派遣4批工程人员到中国东北进行路线勘测,所至深入辽东湾,引起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9月12日,吉林将军恩泽致电总理衙门,通报了俄国勘查人员持俄国护照在中国内地通行,不遵地方官府的命令等不法行为。

直到10月14日,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才照会总署,通报了俄方勘查人员分道入东三省,因时间仓促,不及待京发来护照,请清地方政府随时量力照料。这是沙俄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中东铁路交涉的文件。

俄国的照会,证实了许景澄向总署转达的俄国借地筑路的意图,立即引起了总署的关注,总署命令许景澄在俄详探确切情报,考究其中的利弊,以定进止。总署在上奏的附件中,根据张之洞等人的建议,陈述意见:俄人借地造路,东三省必为俄所蚕食,而所造之路,将永无归还之期。权衡利害,似不如独立兴办,以免俄人觊觎。

清朝政府根据总署的意见,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即在中俄交界处自造铁路,与俄国铁路相接,从而打破俄国人的借地筑路企图。于是命许景澄立即将此意先与俄国说明。

清政府委婉地拒绝了俄国借地筑路的意图。

许景澄遵命会晤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说明清政府愿自造铁路,与俄国在交界处相接。罗拔诺夫对此未做过多评论,只是表示:“对您的直言相告深表感谢!”

俄方的表示虽言语缓和,但许景澄仍心中忧虑,颇感不安。此时清政府只看到俄方独占铁路之利,尚不知晓沙俄的野心之大。许景澄提请总署注意,于10月30日致电指出:清自造铁路,是否能够切实办到?而且商议相接事宜,恐怕还要颇费周折,估计两国必须同派大员在交界处洽办,请总署早做准备。

果然不出许景澄所料,沙俄决不会应允西伯利亚大铁路其中的一段——中东铁路,掌握在中国手中而受制于人。

1896年初,维特继续对许景澄进行新的说项,提出清政府目前未必有修路巨款,也没有熟悉筑路工程的人员,办理恐怕难以迅速。维特建议,请清政府准许俄人成立公司,承造中东铁路,与清订立合同,只要所订章程,无碍中国的主权,清方也无可顾虑。维特试图以所谓“公司”骗取借地筑路权的花招,遭到许景澄的严词拒绝。

同时,俄驻华公使喀西尼秉承维特的旨意,也在北京同总署进行了多方游说,尽管花言巧语、四处奔走,最终亦遭到婉言拒绝。喀西尼恼羞成怒,竟翻脸威胁道:“中国不顾邦交,俄国将与日本联络,另筹办法。”

而沙俄外交大臣认为喀西尼的游说失败之因是:“没有利用贿赂为他要达到的目标做好准备工作。”

沙俄向清政府索求借地筑路权的交涉,均遭到了拒绝。但这并非中东铁路筑路权交涉的结束,相反,它仅仅是个开始。

西方列强侵华的序幕——中国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奥租界条约》

德国虽然在甲午战后取得了借款权,并且在天津和汉口两地取得了租界地,但是,它还没有满足。它一直希望能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取得一个稳固的据点。为此,它曾向清政府多次交涉,都没有获得成功。1896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上将蒂尔匹茨在中国的沿海进行考察,他得出结论,认为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最宜于建立海军基地,于是向德皇报告,请求出兵加以占领。天津的德籍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附和于他的意见,他们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胶州湾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港湾良好、附近的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同时又是渤海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建议德皇拿定主意迅速占领。于是威廉二世下定决心,制造事端,趁机占领,然后再强迫清政府承认既成的事实。德国的首相霍亨洛也告诉威廉:“我们要想占领中国的胶州湾,唯一可循的途径是等待中国人给我们提供可资报复的借口,然后我们即抓住时机,强行占领胶州湾,用它作为一个抵押,然后再同中国人交涉,割让该地。而且根据过去两年的经验,利用在华传教士和教官的问题,我们不难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这样的机会。”

霍亨洛果然没有料错。1897年11月1日,德国的两名传教士在山东曹州被杀,曹州教案发生。五天之后,消息传到威廉二世的耳中,他喜不自胜地道:“中国人终于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我们现在可以理所当然地出兵了,我决定立即动手。”山东南部天主教德国主教安治泰这时也恰在柏林,他也向德国外交部建议说:“现在我们正好利用这一次机会占领胶州,因为它对我们来说,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最能发展的据点。”于是,威廉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同时,为了取得俄国人的支持,他还向尼古拉二世探询道:“由于日前在中国山东发生了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的事件,我决定把本国的远东舰队派往胶州湾,不知您对此有何意见?”尼古拉做了模棱两可的回答说:“对您派遣德国舰队去胶州湾的命令,我不能表示赞成或者是不赞成,因为我不久前才知道,这一港湾曾在1895至1896年间归于我们使用。”

14日,德国舰队驶入了胶州湾,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砍断了清军的电话线、抢占山头要隘、挖沟架炮。胶州守将章高元要求抵抗,但是清政府却命令道:“敌情虽迫,朝廷决不动兵。”要求中国守军不可轻启兵端。这样德国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胶州湾沿岸各地。

清政府已被列强各国打怕了。在曹州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即向各国政府表示: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一定保证使德国人满意。但是各国政府却向清政府表示:它不能满足于一般性质上的要求,因为它具有着特殊的意义。15日,威廉二世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向中国尽量提出苛刻的要求,务使清政府无法接受,这样就能使得他们有理由长期占领。于是,德国驻华公使海靖秉承德皇的意旨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了六项要求:

一、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

二、在曹州、济宁、巨野各建立一所天主教堂,赔偿被害教士的损失;

三、在巨野等七处各为传教士建住房一所;

四、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五、中德两国合资成立德华公司,修建山东全省铁路,开采铁路附近矿产;

六、德国办理此案费用,全由清政府负担。

德国人急于占领胶州湾,但是却没有在这里提将出来,这是有它的考虑的。一方面它自信清政府无法全然接受它上述所提的要求,它就有理由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同时它还担心列强各国尤其是俄国的强力干涉,须得有时间与各国从外交上进行活动。

清政府既然决定决不动兵,只得同意就德国人提出的六项要求进行谈判。总理衙门向德国公使海靖提出要求,要德国首先从胶州撤军。海靖声称,撤军是在全部要求之中唯一不能接受的一点,德国人需要把舰队保留在胶州湾,以监视地方当局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清政府对此表示拒绝,于是海靖即蛮横地说:“在本国政府的要求得到满足之前,我们将保持对胶州的占领,以作抵押,并将建立临时的行政机构。”

德国人心中早有打算,绝对不肯退步。于是,清政府便向“盟国”俄国求助。李鸿章在得知德军于胶州登陆的消息后,立即跑到俄国使馆,请求俄国出面进行干涉。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他每天都派人前往俄国使馆打听消息。但是俄国虽然与中国签订了一个所谓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但是它从来就无意于对中国的事情提供真心的帮助。它正想利用这一机会,再一次向中国提出进一步的侵略要求。因此,对于李鸿章的请求,只是一味地搪塞。

德国人这时也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威廉向尼古拉表示:他对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政策都是支持的,只要俄国人同意德国占领胶州湾,他就承认中国的北部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同时他还向尼古拉做出保证,德军驻留于胶州湾,并不会对于俄舰在该处的停泊产生任何影响。俄国人此时也正有意占领中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自然愿意德国人成为始作俑者,于是俄国政府向德国人表示,它愿意与德国在远东一道前进。于是两国在共同侵略中国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同时德国人也花费了很大的气力与英、法、日等国进行交涉,并向他们做出不同程度的保证,得到了他们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认可。

清政府指望俄国人出面干涉的想法注定是要破灭的,而列强各国却对德国人的行动,在不同程度上予以纵容,清政府处于无所援助的地步,它只得再一次屈服。12月间,总理衙门接受了德国所提出的惩办地方官吏、修建教堂、赔偿被害教士损失以及答应由德国人修筑由胶州湾到济南的铁路的要求。

但是德国的真正目的却不仅仅是这些,它如此大动干戈,就是要最终霸占胶州湾,对于清政府的表示,威廉二世未加理睬。12月16日,他派遣亨利亲王率领增援部队来华,并扬言要在一切必要的场合,运用铁拳,向中国施加压力。同时他还借口“在曹州地方又有驱逐教民杀害洋人”之说,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胶州的要求。清政府在德国人的咄咄威势下,不得不屈服。1898年3月6日,李鸿章和翁同稣代表清政府与德国人签订了《胶奥租界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一、胶州湾及湾内务岛租与德国,租期99年。租期内胶州湾归于德国管辖,德国得以制订章程,约束他国来往之船,中国入湾之船,也须一体照办;

二、胶州湾沿岸潮平100里内,划为中立区,德国官兵有权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该处派驻兵营、筹办兵法,必须事先与德国会商办理;

三、德国有权在山东建造两条铁路,一条由胶州经潍县到济南;一条由胶州经沂州、莱芜到济南。同时,德国有权开采铁路沿线30里内的矿产;

四、山东省内任何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本、器材时,应先与德国商办。

通过这一个条约,德国终于实现了它在中国沿海取得稳固据点的梦想,把山东全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同时这一事件也拉开了列强各国在华强占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晚清政府的卖身契——中国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又叫《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奕匡力、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她又发布上谕,允准李鸿章自行行事,会同庆亲王奕折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她的“宽恕”,同时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1901年9月7日,奕匡力和李鸿章才代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定协定书上签字。《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8亿多两,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区域内居住;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两年,还可延长禁运期;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反革命暴力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反动派勾结清王朝空前的卖身契。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远近征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驻藏大臣的羞耻——中国清政府和英国签订《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签订后,英军于9月23日沿拉萨到印度的大道撤退。虽然英军在占领拉萨一个半月之后拿到了一张没有足够法律效力的《拉萨条约》“胜利”撤退。但是,侵入西藏的英军的命运以及他们拿到的《拉萨条约》的命运都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好。

首先,他们在拉萨的情况决定了他们想有效地控制这座城市的希望完全落空,没能达到统治西藏的妄想,不得不迅速地限期撤退。撤退时,既不能在拉萨留下一个英兵,又找不到一个亲英分子代理他们走后的善后事务;而且,英国军队在撤退途中越过印度边境时,狼狈万状:全部士兵都被冻坏了,有的被冻死了,有许多人因为在雪地里呆的时间过长而被耀眼的雪光刺瞎了双眼,导致永久性的失明。很多士兵是躺在担架上被抬回驻地的。

至于他们拿到的那一纸《拉萨条约》,因为各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导致他们根本无法施行。本来,贸然侵入西藏的军事行动是荣赫鹏这个战争贩子一个人在那儿折腾起来的。按照英国帝国主义的整体利益计划,他们并不想立刻进入西藏,以免引起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嫉妒和干涉。英国人在西藏大事扩张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到俄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利益,所以,当英国人一进入西藏,他们马上就发出威胁:1903年4月8日,俄国驻英大使表示认定西藏为构成中国之一部分,对中国领土完整极为关切注;并说,俄国对西藏没有兴趣,但是决不能坐视中国现状的改变。这样一来,英国方面有些发毛了,赶紧解释他们无意吞并西藏,此次进军西藏不过是为了得到赔偿。《拉萨条约》本身,尽管被英国人诱骗在上面盖了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的章,但一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再者,西藏地方政府不能代表清政府签约,它也没有单独和外国签订任何条约的权利。所以,这个条约从根本上是非法的、无效的。

清朝外务部在接到《拉萨条约》后,认为这个条约有损主权,须另行议定。于是立即电告有泰,不准签约。后来,也就是1904年12月,清朝派唐绍仪、张荫棠在印度加尔各达与英国人重开谈判,将《拉萨条约》中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去掉了,达到了挽回中国对西藏拥有的主权。《拉萨条约》就此告一段落。

私相承受的特权——中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

日俄战争爆发后,列强各国不仅各怀目的,宣布中立,而且还求中国政府也与他们一道,对这场在自己国土上展开的战争不闻不问,保持中立。

早在战争爆发的一个月之前,日本政府就向清政府表明:如果本国与俄国谈判破裂,不仅不愿意其他国家参与,同时也希望中国政府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免其他国家有所借口,横生枝节。并告诫清政府:贵国内地须自固守,勿使变乱。英国人对于日本人的这种做法表示支持。美国人也于2月10日,采纳德国人的主意,自行出面向清政府和日本及俄国发出照会,要求交战国双方在战争中“尊重中国的中立”,并要求清政府为之划定一块战区,企图使之局部化,以使列强各国在华权益不受这场战争的波及。20日,它又以同样的内容照会其他《辛丑条约》的签字国。

日本和俄国关于东三省的谈判,虽然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但是对中国政府却从来都是保密的。现在战争已然打起来了,清政府不敢、同时也确实无力阻止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国土上打起来。列强各国为清政府提出的中立路线,它也只得接受。于是2月12日,清政府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现在日俄两国,失和用兵,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同一天,外务部也通电声明:把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全部及奉天大部划在中立区之外,留作日本和俄国战争的战场。把东三省之地任由日俄两国的铁蹄践踏。

战争打到1905年的5月间,局势已经明朗,俄国人败局已定,同时也已经把中国的东三省打得遍地弹痕,满目狼烟;人民流离失所,国土黯然无色。日俄双方这时再也无力继续打下去了,其他列强也希望早日恢复远东地区的和平。于是6月,由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进行调停,为两国所接受。8月9日,议和谈判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开始。

清政府得知日俄两国媾和的消息后,深恐他们在谈判时对中国东三省地区进行瓜分,于是在谈判开始前分别向两国政府照会,声称“此次日俄战争曾在中国疆土用武,现在议和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此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

但是,日俄议和实际上就是双方要根据各自在战争中的胜与败,重新确立自己在中国东三省地区的地位和利益,对于中国政府的合理要求,日俄两国都没有予以理睬。在谈判期间,同样没有与清政府进行商议,即擅自在关于中国东三省地区的问题上达成了妥协。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计正约十五款,附约两款。其中涉及到中国主权的内容主要有:

一、俄国将包括旅顺口、大连湾在内的辽东半岛租借地,及附属的一切公共财物,让与日本;

二、俄国将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一切支线,铁路区域内所附属的一切权益、财产让与日本;

三、两国在东三省各自经营的铁路,只限于工商业用,不得用于军事目的,但辽东半岛租借地内的铁路不在此限;

四、以十八月为限,日俄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满洲,同时,为了保卫各自的铁路,可留驻守备兵,每公里不超过十五名。

此外,条约还规定:俄国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的南半部及附近的一切岛屿割让与日本,俄国政府还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特殊权益等等。这样,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和日本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日本从俄国人那里私相承受下来的诸种特权,必须经过清政府的同意后才能生效。于是在与俄国人谈判结束之后,日本人转过身来即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使它允以承认,以使得自己从俄国人手中夺得的权益合法化。同时,它不仅仅是要迫使清政府承认在《朴茨茅斯条约》中从俄国人手中承受下来的权益,而且更要借此时机,从中国攫取新的特权。从1905年11月17日开始,小村寿太郎特意来华,与奕勖、袁世凯等人进行长达五个星期的谈判,并于12月22日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下约及附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俄国按照《朴茨茅斯条约》之规定所转让与日本的一切权利,一概照允。在附约中,日本又从清政府手中攫得一系列新的特权,主要有:

一、在日俄撤军之后,清政府须从速将奉天的凤凰城、辽阳、新民等地牛六处开为商埠;

二、战争期间日本所修之铁路,由日本在1908年之前加以改良,仍由日本经营到1923年,届期估价卖与中国;

三、设立一个中日木植公司,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木植;

四、中朝交界的陆路通商,彼此应按照相待最优国之例办理。

这样,东三省大地,经过了一场浩劫之后,仍然没有逃出魔爪;东三省的广大人民,从此更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蹂躏。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再一次遭到侵略者的无情践踏。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重组结束——英、法、俄三国签订《三国协约》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使法国更加急于打破自己所处的孤立状态,这就大大推动了法俄两国的接近。1893年,法国与俄国签订条约,1904年和1907年英国又先后与法俄签订协定。至此,英、法、俄三国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与德、奥、意相对立的军事集团。法俄是如何走到一起的、英国又是怎样协调好与自己的宿敌法俄的关系的呢?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就想争取俄国的支持,以摆脱自己的孤立局面。在70年代的德法战争的危机中,法国曾希望获得俄国的支持。对于俄国来说,如果法国被过分削弱或摧毁,德国将会变得十分强大,从而形成对自己的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法国提供支持。此外,俄国在巴尔干为了同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角逐,也希望在西欧得到法国的策应。

1888年12月,为了扩军备战和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急需从国外贷款的俄国政府从法国银行家那里获得了第一笔5亿法郎的借款。虽然此后德国报纸对法国公债做了恐吓性宣传,俄国仍然成功地募集到了19亿法郎。从此,法国资本家与沙皇政府的这种财政关系为法俄同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891年7月,法国舰队应邀访问俄国,沙皇和皇后亲自参加欢迎仪式,并破例在俄国以前严禁演奏的《马赛曲》声中脱帽致敬,以示对法的友好。同年8月,俄国外交大臣与法国外长互致信件,讨论双方结盟问题。这两封信件就构成了法俄同盟的初步基础。1893年,双方最终签订了《俄法协定》。《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匈帝国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如果三国同盟或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它的军队,法国和俄国也应立即动员他们的全部军队,并将这些军队调到尽可能靠近边境的地方,双方陆军参谋部彼此经常合作和互通情报,双方不得单独媾和。协定有效期与三国同盟的期限相同。

至此,欧洲出现了以德、奥、意为一方和以法、俄为另一方的两个对立的集团,只有英国还暂时置身局外,执行“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工业和贸易优势、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不受其他国家同盟的约束,同时,它倒向任何一个集团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对欧洲大陆的国际格局起到了一定的均衡作用。

英、法两国在历史上是一对老冤家,几百年间,彼此征战不断。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之后,法国国力虽然有很大的下降,但仍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在亚洲的争夺,以及在非洲的瓜分方面,仍然处处和英国发生冲突。英国在非洲侵略活动按照规定的2C计划进行,就是把它在非洲的殖民地从开普敦到开罗连成一片。而这一计划又恰好同法国要从西非的佛得角横贯非洲大陆直抵东非之角索马里的计划针锋相对。

英国同俄国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在中东,沙俄一直希望打通黑海南下地中海的通道,以便向地中海及其以外地区扩张。而自苏伊士运河通航以来,这一地区早就被英国视为通往印度和亚洲的生命线。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企图征服伊朗、阿富汗,南下印度洋威胁印度,更为英国所不能接受。在远东,英俄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势同水火。1902年签订的英日同盟条约,就是英国支持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对付沙俄的。

然而,英国与德国矛盾的迅速发展和激化,最终决定着英国的外交走向。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由于德国的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很快使英德矛盾突出起来。

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的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排挤英国商品,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受到德国强有力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德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日益露骨地表现出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利益冲突。德国大使曾对英国外相说:“每个人都知道,英国应有尽有,而我们呢,相反地,有的很少。”德国外相更为狂妄地说:“别的民族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能以蓝色天空为满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求在太阳下也有我们的地盘。”

在亚洲,德国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在非洲,德国吞并了坦涅尼喀,并同法国一道到处与英国对抗。正是由于德国在东非殖民地的建立,最终打破了英国实现其2C计划的美梦。特别是在中东,德国拉拢土耳其、获得修筑巴格达铁路的权利。为此,德国人曾欣喜若狂地叫嚣:“巴格达铁路将成为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

此外,野心勃勃的德国还准备在海上与英国一决雌雄。1898年,德国通过海军大建设方案;1900年又加以扩大,规定:德国海军力量“当和最强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能够取得威胁那个国家的优势”,其矛头直指海上霸主英国。此后,英德两国更是展开了一场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

英德矛盾的急剧发展,使其超过了英法和英俄矛盾,构成了对英帝国主义利益的根本威胁。由此,英国的外交逐渐偏向法俄。

接着,英国积极采取措施,在欧洲大陆调整与改善同法国的关系。恰好此时,法国为了对抗德国,也有同样的要求。1904年,英法两国首先达成谅解,签订了《英法协定》。

然后,法国从中斡旋,英俄开始彼此接触。尤其是1905年革命之后,沙俄暴露了它极其虚弱的本质,而且这场革命对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各国人民的影响很大,促进了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这不仅使英国减轻了对沙俄威胁的担心,而且使它深切地感受到,为了自己在东方殖民统治的稳定,也需要给沙俄撑腰。这样,英俄两国终于在1907年签订了《英俄协定》,英、法、俄三国协约遂告形成。

通过1893年《俄法协定》、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定》,英、法、俄三国终于走到了一起。1907年的《英俄协定》,不仅标志着19世纪末以来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组合过程基本结束,而且标志着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的最终形成。自此到“一战”爆发,几乎所有的国际重大事件无一不是两大军事集团矛盾和冲突的产物。

中美关系中的横拳——美国和日本签订《美日罗脱协定》

1908年秋,清政府派曾在美国留学并有亲美情绪的奉天巡抚唐绍仪赴美,名义上是致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实际上是商谈中、美、德联盟和借款问题,目的是联络美国财团、落实美国对华贷款。

唐绍仪是广东香山县人,自幼随父在上海读书。1874年,才13岁的他就被选送去了美国留学,也就是容闳带队去的那一些幼童留学生。1881年回国时,他已经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

回国后,才华出众的唐绍仪先在地方办一些外交事务,后来当权者看中其才华,推荐到袁世凯手下任职,很为袁所赏识,渐渐地就引以为亲信。

唐绍仪办得最为出色的一桩外交事务是与英国人就西藏问题的谈判。1902年,英国入侵西藏,而后逼迫藏方签订了一个《拉萨条约》。清廷即派唐绍仪为驻英公使,跟英方谈判,要求修改《拉萨条约》。这次谈判唐绍仪表现了一个干练的外交官的风度和口才,在谈判时不卑不亢,丝毫没有弱国代表软弱可欺的那种通病。最后总算给中国争回了主权这一重要权利。

唐绍仪做了奉天巡抚,也看到日俄两国咄咄逼人的野心这一现实。所以急切地想通过他对美关系较好这一优势,引进美国资本,修建铁路,牵制日俄势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