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与你同行(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4:00:59

点击下载

作者:舒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咨询师与你同行(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

心理咨询师与你同行(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心理咨询师与你同行(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作者:舒曼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300215990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总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寻找快乐——汪立夏同志在2011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朋老友总相会,工作感情互交融。一年一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是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工作、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推进事业的重要聚会,今年的会议也是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批准召开的,既是教育部门的一次工作会议,也是群众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相信一定会开得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是为了树立信心,以利再战;我们分析问题、找出不足,是为了增添动力,不断进步。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的工作,我觉得很有必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走过了13年历程,成绩是显著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后悔,需努力。回顾发展路程,大势上、总体上不后悔、很欣慰,但是看到我们工作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大学生成长的需求,我觉得担子很重,仍需努力。

关于过去的工作,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摆上了位置。心理健康工作最初创业时非常艰难,只不过十几所高校响应,没有多少喝彩之声。发展到现在,应该说所有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领导心目中有位置是一个重要标志。还有就是工作部署中有分量,安排工作的时候,都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影响稳定和人才培养的事件。再就是社会舆论上有影响,已经从学校走向了社会,而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二是建成了队伍。按照师生比1∶(3000~5000),高校大体上配备了教师,专职队伍基本建成;兼职队伍发挥作用,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外围队伍开始形成,党团干部、辅导员及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三是推动了工作。在课程方面,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课余生活方面,讲座和专题活动相结合;在心理工作方面,咨询与普及相结合。四是创新了载体。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这几年校园心理情景剧蓬勃兴起,让全体学生享受阳光;心理素质拓展方兴未艾,让学生培养良好素质;职业培训逐步规范,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准;等等。这大大提升了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五是形成了体系。工作体系纵横交错,覆盖到位;制度体系科学规范,日趋成熟;评估体系立足建设,重在激励。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根子还是人的问题。有些老师是在本科学校,有些是在高职院校,但是为什么有些本科学校的工作还不如高职院校的呢?第一位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人,首先是队伍建设不适应。个体咨询行,宏观规划不行。个体咨询个个是专家,但是从全校的角度、全省的角度,宏观地考虑人才培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却是有欠缺的。专业的理论好,实际的指导差。理论上大家头头是道,这个量表、那个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提条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陷入心理小圈子,难有人生大视野。拘泥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小圈子,但是忽略人生成长的大视野。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环境和观念都变了,教师还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养心养生结合起来,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气磅礴。其次是工作落实不到位。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入经费不到位。临时挂牌子、临时凑人数、临时拨点钱的事情还是有的,不是真投入。二是课程设置不到位。我们也犯了偏信的错误,之前认为各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必修课,这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估计也就一半左右的学校设置了必修课。所以结合这次评估,我的想法是大家一定要敢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能自吹自擂。我们要有大视野,不要局限于小圈子。大视野才有大情怀,不是说唯我独尊,而是你越与人家交流,就越显得大气磅礴,越是领域广阔。三是效果落实不到位。我们的许多政策措施都是很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学校、部门和单位,要么不落实,要么落实有折扣,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后是规划指导不落实。主要表现在规划不科学,为规划而规划,没有真正做到用规划来指导工作;督导不深入,表面要求多,搞形式主义,不是真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体系不配套,各唱各调、各成体系,形不成合力。

最后,再讲下一步工作的提高。主要考虑从教育部门、学校领导、队伍建设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教育部门抓什么?主要是抓规范、抓督导、抓重点,具体来讲就是课程怎么落实、教材怎么规范、培训怎么提高、师资怎么充实和评估怎么到位。二是学校领导抓什么?主要是抓工作落实,具体来讲就是解决投入问题,实现有钱办事;解决人员问题,实现有人办事;解决制度问题,实现有制度办事。从而使学校领导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和可靠保障。三是队伍建设抓什么?主要是抓素质提高。搞心理健康教育的,首先自己要健康、阳光。朱光潜先生的“要有运动员的体魄、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忱和艺术家的情怀”对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在座各位和广大教师来讲是很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的。“运动员的体魄”,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身体;“科学家的头脑”,是要求我们用理性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宗教家的热忱”,是指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精神;“艺术家的情怀”,是指对人、对工作的一种人文情怀。有了这些方面的修养,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好。

心理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心学。我始终觉得,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是一门人学,然后才是一门心学。人心都搞透了,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在刚刚出版的《乐享人生》一书里,我谈了自己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看法,是可以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考的。首先是乐学,乐于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追求;其次是乐思,乐于思考,用科学的思维、理性的头脑来指导工作和解决问题;再次是乐业,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仅作为学习、思想的依托,更是作为一种事业;又次是乐活,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享受生活、快乐生活;最后是乐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升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按照这样一种要求来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从这项工作中找到快乐,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获得快乐。序这些年,心灯一直都在“每当我面对社交恐惧的人时,我的内心会充满对他的敬畏。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自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在社交中稍有不完美时,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便会油然而生。”舒曼君笔锋一转,“谁又是完美的呢?放过自己吧,今天的你是最好的你!”

有些语言动听入耳,而有些文字则会打动心灵。舒曼君的文字不仅动听,而且具有抚慰心灵的力量,令我感到温暖。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其中一些人或事会不经意地打动我。作为《江南都市报》多年的记者,我深深地了解都市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迷茫和困惑。在采访时,有很多读者向我诉说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助。然而,新闻是一种刚性的手段,报纸所能做的只能是新闻援助或维权,对于部分读者的心理问题、疾患,我苦于没有心理咨询技巧来帮助他们解决。

舒曼君说:“人累了,就休息;心累了,就淡定。累了,难过了,蹲下来,给自己一个拥抱!”“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我相信顿悟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不是说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舒曼君。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季,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舒曼开通了一条高考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即将上阵的考生舒缓压力、减轻焦虑。得知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对舒曼进行了采访,随即作了深度报道。几天下来,舒曼高密度地接听了几百个咨询电话,面对高考生及其家长提出的近千个问题,舒曼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

在接受采访时,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表示这样的心理咨询令人受益匪浅,但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提供的这种心理减压的途径太少了。为了满足读者需要,此后我们多次热忱邀请舒曼来报社接听“市民热线”特别开通的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咨询热线,更多的读者有了和舒曼直接交流的机会,热线的火爆程度使我萌发了开辟《心理对话》专栏的想法。

在《心理对话》专栏开设之初,我曾有一点儿小小的担心:舒曼是否有兴趣和时间撰写这类科普稿件?他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写出来的文章是否适合普通读者的口味?在向他约稿的当晚,我就收到他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第一篇稿件,我惊讶于他将心理学融入普通生活的写作手法,既通俗地再现了来访者的亲身体验,又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专业特色。他写稿的速度反映出他向大众普及健康知识的热心。他对我说,向大众传播心理调适的技巧、提高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他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在专栏开设的近十年时间里,舒曼通过大量的案例,成功地帮助了许多有抑郁、焦虑、恐惧,性变态,强迫症及其他棘手问题的人,把心理调适的核心技巧传播给了广大读者。他的每一篇稿件都充满了爱与温馨,让人感动。《心理对话》专栏在全国都市类报纸里是一个亮点,在此之前,很少有报纸把心理咨询从学术的殿堂搬出来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专栏结集出版,是舒曼献给读者的一份爱心,也是《江南都市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这本书虽然是由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所写,但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某一特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流派,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详细地阐述了心理症状的各个方面以及调适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书不仅会给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帮助,亦是广大读者的有益读本。

愿这盏不灭的心灯,照亮世间忙碌的人群。吴志刚(《江南都市报》副总编、《江南都市》杂志主编)前言这本书是为你而写的

在这个世界,没有比用爱去治愈爱更为美好的事。

最初接触梅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第一次见我的时候,梅披头散发、穿着邋遢。对于一个青春动人的女孩来说,把自己糟蹋到了这种地步,可见她遇到了重大困厄,心灰意冷,已经抛弃自爱,不再珍重。

那天,我与她谈了很多。临走时,我送了一篇我为《心理对话》专栏撰写的初稿给她,因为个案中主人公的境遇与她类似,希望她能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成长。

第二天,她拿着这份初稿问我:“舒老师,你什么时候为我写一本书?”“你说什么?”“我相信如果把它编成书对我会更有帮助。”她对我说。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记她对我的期待。现在,自助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自助餐、自助银行等。把这种方式延伸到心理领域最是恰当不过,尤其是在今天大家都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灵这样的时代。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梅,也不知道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但如果能再见到她,我会对她说:“这本书是为你而写的。”是的,为梅,以及成千上万像她那样,在困境中挣扎却找不到解决之道的青年所写的。

对我而言,写作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危险!如果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到生命的真谛,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我的感觉真的会美好极了,会满足我自恋的幻觉。然而,别忘了,这种幻觉不会存在太久。许多读者的幻想会破灭,或因期望过高而感到失望,真实和想象的差别那么大,接受不了,于是他们通过抱怨要回对我的期待。来访者的抱怨看起来是针对我的,他们之所以向我表达负面情绪,其实是因为感受到这种安全、信任和爱的缺失,借攻击我来逃避自己内在的不舒服。我会好好消化负面情绪,带着更纯粹的心去理解和尊重读者。同时请读者相信: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候,也是一个治愈的时刻。

本书虽然没有小说的那种连贯性与可读性,但本书讲述的每个个案都是真人真事,我更改了姓名和一些细节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他们遭遇了真实的困境,且都找到自我成长之道。因此,我希望其中的每一份感动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书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阐述心理症状的各个方面以及调适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少了一些严肃性,这同时给它好处和不足:好处是阅读本书,无须有心理学或任何学术背景;不足是本书并不是传统心理学界所认可的写作模式。因为我认为,既然人们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那么解决这些困扰的学问也应普及,内容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亲近读者,这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此外,我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本书的责任是协助读者看到多种可能性,正如心理学家莫瑞所说:“我把手伸出,你有权利去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只手。”另外,我希望读者能对这些个案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通过帮助他人,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心灵,助人自助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较高境界。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但本书并不是万能良药,也不是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替代品,它甚至不能改变生活中痛苦的现实,它只是提供一种方法、一种技巧。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理困扰都有和其他人相同的地方,也都有其独特的方面。理解心理的机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通过再现生活个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挑战生活中的挫折和困扰。

假若这本书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给你带来十分健康的心理,至少它也会使你看了轻松,感到愉快。为此,我感到十分快乐。

是的,这本书是为你而写的。第一篇成长驿站:聆听心灵花开的声音

爱是精神世界永恒的主题。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真正地思考过爱并懂得爱,心理学家丹妮·什认为心理疾病是爱的失调。他说得很对,因为不爱就意味着不接纳,就意味着拒绝。我要提醒有心理困扰的人好好地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真正地持久地爱过这个世界,爱过你自己?如果没有,那么就请你从爱自己开始吧!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医生、思想家兼作家佩克博士认为,心理疾病常常出现在那些追求完美和不愿意承担痛苦的人身上。如果你不追求心灵的持续永恒的成长,你就有可能遇到心理困扰。成长是生命的本质。因此,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不是一味地去寻找摆脱痛苦的良方,而是要将痛苦转变为成长的资源。1.放手也是一种爱

幸福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可以通过体会忧伤来自我宽恕,主动根据选择需要来避免自我惩罚。如将“我不得不做”改为“我选择做”,因为选择了这些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起初,阿岚并不明白心理咨询是做什么的,以为只是聊聊天,为那些想不开的人做一些思想工作。

阿岚说,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来见我。因为她曾看过我写的一篇文章——《生命总会有一些分离》。她说,文章中有几句话不仅使她印象深刻,而且让她感觉文中说的人就是她自己。

听了她的话,我不由地对她的问题产生了期待。

多年来,承蒙诸多媒体的厚爱,给我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窗口,在主持专栏撰写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我的帮助下能穿透尘雾重睹美好的人生。“你指的是哪几句话?”我乐意和阿岚探讨我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因为这往往会带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丧失或丧失的威胁的反应方式之一是生气与抗议”,“如果我们是不安全的依恋,我们也许不能表达适当的气愤,或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我们的需求,我们要么在狂怒中爆炸,要么封锁我们的情绪,把生气转向我们自己”。……阿岚脱口说出这样几句话,看来对我的文章颇为熟悉。“分离和丧失这样的主题和你有什么关联?”我单刀直入。

她告诉我:“我有个知心朋友,以前形影不离、无话不谈。但最近她谈了男朋友,好像和我疏远了。我想跟她说说话但总是没机会。所以我感到很孤独、很烦!”

我说:“嗯,被朋友疏远的感觉的确不好,我也有过。那你有没有把这种感受告诉她呢?”在人际关系中,没有相互的沟通与交流,再亲密的友情都会走到尽头。

阿岚说:“我没有!”

她的回答证实了我的判断,缺少沟通,却各怀心事。“为什么呢?”我问。

阿岚说:“我觉得她好像没有兴趣听。我曾准备把我的感受告诉她,但她总是谈她自己和她男朋友的事,所以我最后还是没说。”“是啊,有想法或意见而不能说或没机会说,这种感觉的确不好,所以你现在很难过。”

阿岚点点头,又摇摇头,说:“是的。以前她基本上是黏着我的,跟我在一起,现在却变了,但她跟寝室里的人都有说有笑的……我就更加难过了!”

从这儿可以看出,阿岚是一个自我分离程度较低的人,因此她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融合”的状态,换句话说,阿岚与她朋友仿佛就是一个共同的自我,她们分享一个共同的自我界限。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人际自我泥团”,一旦相互分离,便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于是,我直截了当地问:“是不是有种失落感?”

阿岚笑着说:“对,我觉得我可能有点儿吃醋!”“也许!在热恋中的人心情好自然对谁都好了,所以这很正常。你有没有想过怎样去处理这件事?”

她说:“我想不去理会这件事,一心看书,但我仍然很烦看不进去书!”

我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从中摆脱出来,所以你的情绪是消极的,而这种消极的情绪自然会影响你看书、学习、生活的状态了!”

阿岚再次不安地说:“可能是这样吧,我该怎么办?”

被动依赖的人脑子里永远堆满了许多的“我该怎么办”,而现实中又总是无法确定自己该怎么做、别人又该怎么做。

我反问:“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才好?”

阿岚陷入了沉思,半晌才说:“既然情况这样了,我想把我们的关系变成一般朋友的关系。”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认为,对阿岚帮助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她改变不良的个性上,而这要从了解她们的关系入手。

阿岚介绍说:“我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别人说话,尤其是陌生人;但别人说我很独立;她可能是独生女,所以她比较任性,依赖性强,有时只考虑自己,我们之所以成为知心朋友,是因为当时她的父亲过世了,她很难过,我天天陪着她。”

我说:“嗯,是这样,你发现你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吗?”

阿岚警惕起来:“有什么特点?”“阿岚,在你们的关系中,你其实扮演的是大姐姐的角色,而她是小妹妹,对她而言,她可能倾向于寻求你的照顾。”“对,在以前都是我迁就她的,她有什么事我都会陪她!她很多事都找我!”阿岚点头赞同。“阿岚,既然你明白这一点,那么你就应该了解,对于你的烦恼,小妹妹可能会忽略,因为你们长期养成的人际模式可能会导致她不会产生那种特别关注你的感受并对你进行安慰的意识,而且从你对她的个性评价来看,她的性格也可能会让她觉得姐姐的烦恼姐姐自己会解决。所以她对你的忽略是无心的而非有意的。”我说。

为了更好地让她明白这个问题,我对阿岚说:“请攥紧你的拳头,告诉我是什么感觉?”

阿岚攥紧拳头说:“有些累!”“请试着再用些力!”

阿岚说:“更累了!”我说:“那你就放开它吧。”阿岚长舒一口气:“轻松多了!”

是的,当我们感到累的时候,你攥得越紧就越累。

阿岚是个领悟力很强的人,我们的咨询到了这里,她起身向我告别,轻松地说:“是啊,我不能决定她的人生应该怎样,她怎么样是她的责任。”“你可以关心她、祝福她,但是她必须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只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

事后,阿岚再次遇到我,她说:“我感觉心理咨询和普通的谈话还是不一样的。”

是的,心理咨询有安慰,但不是简单的劝慰,心理咨询要使人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教训,增加生活的智慧,增强独立决策的能力,使来访者可以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心理咨询就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心理咨询的语言是理解

我做梦都不敢想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总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太神圣。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们乡下,要是谁考上了医学院,保准前来提亲的人会络绎不绝,按我的资质与懒散,这样的好事绝对不会轮到我。可现在我居然成了一名“心理医生”,编外的,前来提亲的没有,前来咨询寻求帮助的倒是有点儿应接不暇。十余年的专业实践,面对各种各样前来求助人,我常焦虑不已。写出来,希望能缓解这种焦虑,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心理咨询。托付心态

首先,我潜意识里觉得,作为一名心理医生,这种焦虑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前来求助的人多少对心理咨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他们都习惯于把他们的问题打包给我。在上述个案中,阿岚问“我该怎么办?”这是一种托付心态。有心理困扰的人多少都有一种托付心态,不愿意承担责任,而这又往往是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根源。曾有一位母亲,她说她的孩子很顽皮,希望我能帮她管管,她把母亲的义务让给我,她自己都不愿负担做母亲的责任,我一个局外人如何能担此重任?此外,有心理困扰的人性格上多少有些追求完美主义,他们希望我能一下子把他们多年来的困扰全部解除,一旦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立马就表现出失望。这可能吗?如果说可能的话,要么自欺欺人,要么是个自大的家伙。

在上述案例中,我没有对阿岚进行简单的安慰,因为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不是邻里间的苦口婆心,不是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它是一门使人愉快和成长的科学。通过咨询,阿岚在心理上获得了成长,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成长,它含有心理成熟、增强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阿岚所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再一次让我明白,现实的困扰都是心灵的种子生根发芽的结果。为此,我请所有认为自己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症状”的来访者和我一起相信:心理问题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症状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你完全有能力通过你的努力解决您所有的心理问题,不过你最好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提早预防。心理咨询将会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变成自我成长的良机。它竭力使人们积极地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使他们从挫折中认真反省,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便能够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快经历。重要的是要使来访者避免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分析、判断来访者提出的困难问题时,不能带有个人情绪和价值判断。心理咨询师并不是超人。他们和来访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对各种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如果不注意,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带入咨询关系中。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做自我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弱点和偏见,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理解求助者并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常常会听到治疗者对来访者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相信明天一定胜过今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鼓起对方战胜困难与所面临的问题的勇气,但未对其为何会有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指导。空泛的话语一旦碰到实际的难题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积极关注

在我看来,在所有的心理咨询技术当中,积极关注应该是最重要的,积极关注也叫作正向关注、积极关怀等。我在说阿岚扮演一个大姐姐的角色时,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和力量。通过对她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予以有选择的关注,使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和变化,拥有正向价值观。

积极关注的观点涉及对人的一种基本认识、基本情感。如果想帮助来访者,首先就必须相信他能够改变,而且他现在自身就已经具有某些积极的因素,如果认为来访者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积极的因素,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信心去帮助对方。在实际工作中,我对我的咨询对象永远充满信心,我相信他们的能力就像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样。我认为,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耐心和信心,永远不要对向你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感到失望,如果我们对他们感到失望,他们也就对我们和他们自己感到失望了!“姐姐的烦恼姐姐自己会解决”,这句话会让阿岚获得自信,看到自己的长处。事实上,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潜力存在,都存在着一种向上成长的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成熟、完美起来。所有有效的咨询框架都认为他们可以在来访者生活中导致积极、正向的改变。尊重来访者

其次,还应注意尊重对方。尼采说过,有生存理由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遭遇。我很喜欢这句话。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人正如树木。有的树木长成参天大树,有的树木长成歪脖树。在木工看来,参天大树很有价值,而在园艺师的眼中,歪脖树也极有价值。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不必因性格内向烦恼,也不必因讷言而自卑。尊重,就是要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咨询产生良好效果的基础。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非常强调尊重对咨询的意义,并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尊重”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列为使来访者人格产生改变的关键条件之一。他认为,来访者找你是想得到你的帮助;为了得到帮助,他们需要知道你是否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及感受。他们也想知道你怎样看待他们,包括他们的现状以及他们的过去,总之,他们很想了解你对他们的整体印象。

根据双方接纳和了解的程度,来访者开始透露自己的情感及要求。如果来访者感到你要改造他们,很可能感到压力而拒绝你的帮助。尊重来访者,其意义在于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使来访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尊重来访者,可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和信任的来访者来说,尊重具有明显的帮助效果,是咨询成功的基础。

有些初学者往往对某些来访者的某些所言所行难以接纳,比如,当双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时;当来访者的某些见解很片面、滑稽,甚至无理,却又一味地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时;当来访者身上有令人厌恶、痛恨的恶习时,有些咨询师可能就难以以尊重的态度接受,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不满、反感甚至厌恶。一个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咨询师,面对一个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却又事事怨天尤人的来访者时,有可能会流露出对他的不满、指责。温暖

温暖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不是以语言来表达的,而是以某些人类交往中最基本的成分来表现的,比如语气、姿势、面部表情等。温暖要求咨询师把组成他自身态度的每一种成分都动员起来,以表现对来访者的关心。

一个冷漠的咨询师可能是个称职的专业人员,但在他那种职业面孔的背后却可能潜隐着对来访者无意识的敌意和嫌恶。一个好的咨询师是喜欢和尊重别人的,并且知道怎样与他人交流这种体验。我们说温暖是咨询师主观态度的一种体现,所以它是很难装得出来的。只有咨询师者真正关心来访者的命运,真正与来访者达到共情的境界,温暖才会从他的语气、姿势、面部表情中流露出来。这会使来访者感到自在而舒适。这是一种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真诚可信

真诚可信也是罗杰斯所倡导的。对于这一点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要开诚布公地与来访者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而不要让来访者去猜测你谈话的真实含义或去想象你所做的一切是否还隐含了什么别的信息。你不要去扮演想象中的十全十美的咨询师,你就是你自己。与此同时,你为你的来访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你这样做,实际上也在激励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治疗。这也是在促使他们不再去装假、掩饰、否认、隐藏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真诚可信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咨询师一方面要真实地对待自己,另一方面要真诚地对待来访者。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真诚地待己待人的问题上,咨询师在工作中对待来访者,和在家中对待家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真诚体现了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许在不同的时间里,它有程度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但是一旦你希望有效地帮助别人,真诚就是必不可少的。2.心乱了,世界就急了

如果说应激性带给峰的是初次伤害,那么医生给峰所贴的“抑郁症”的标签则是峰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他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亲人对他的爱心和诚意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的程度和对疾病的康复所起的作用有时要胜于心理医生或精神药物。峰的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峰的康复,而且还会对咨询起到破坏作用。

有一年的秋季,我受学校委派负责组织了一次会议,那段日子忙得晕头转向,无暇处理读者来信,送走了最后一位与会代表的当晚,我打开电脑,一位叫峰的读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共给我发了五封邮件,措辞急迫,他自称正遭受严重的心理困扰,希望可以尽快得到我的帮助。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么多年,像这样的求助信我不知读过多少封。每次读到此类求助邮件时,心情都会不由自主地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我常常会为来访者内心困苦而感到焦灼不安。我马上回了一封邮件,并留下联系方式,当晚,他就打来了电话约了时间。

第二天,峰如约来到我的办公室,一来就瘫倒在椅子上。“我要做咨询。”他的语言中透露出筋疲力尽之感。

为什么非得等到我给他做咨询?按理来说,他求助心切,完全可以在市区找一位心理医生。

他告诉我,他好像是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里,看不到一点儿光亮。“舒老师,我在《江南都市报》上读到过你写的咨询的案例,我相信你能够帮助我。”

他的话使我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令我欣慰;另一方面,我感觉到期望的压力。生命的希望维系在我的身上。我说:“我会尽力帮助你,你能和我说说到底怎么了吗?”

许多来访者常因“思念不能自已,痛苦不能自理,结果不能自取,幸福不能自予”而前来咨询,大多数人都已尝试过各种解决自己心理困扰的方法,从自助书籍到偏方治疗,无一奏效,迫不得已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有时,一句简单的“我想我能帮助你”,就会让他们又惊又喜,但同时我又会说:“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需要你的配合。”

峰说:“半年前我就出现了失眠的毛病,晚上常常是通宵难以入睡,吃了安定药片也不见效。白天总感觉脑子昏昏沉沉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好使了。工作时总是丢三落四,再也没有以往那么有信心。一天连话也懒得多说,回到家,家务也不想做了。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常常是泡方便面充饥。“看了一年多各科的门诊,症状依旧没有改善。一天经过了某精神病医院,我并不抱任何希望进去看看疾病症状参考,发现自己似乎该看精神科;心想:反正什么科都看过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挂了号照指示牌的指引,忍着胸口的郁闷,疲累无力感早已蔓延全身。医师微笑跟我打了招呼,先确认有无家族病史,接着问了两三句话,直接跟我说:‘你是忧郁症,不用再去看别的科了,而且你已经拖太久才来看精神科了。’从那时起忧郁症便像符咒附着在我身上。“我逐渐地相信:人生果然是索然无味,理想跟未来也不值得留恋;椎心泣血的苦痛不肯饶恕我,好多次我萌生厌世念头。刚开始还不敢让家里知道,尤其父母年迈体弱,更不知该如何对他们解释自己的忧郁症,他们以前压根儿也没听说过有这种病。最后隐瞒不住了,我告诉家人,结果换来的是挖苦和嘲笑。”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感到悲哀。心理医生仅从表面的症状来鉴别抑郁症,这是对疾病的概念认识不足、绝对化及对某些症状的误诊,如果说应激性带给峰的是初次伤害,那么医生给峰所贴的“抑郁症”的标签则是峰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他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亲人对他的爱心和诚意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的程度和对疾病的康复所起的作用有时要胜于心理医生或精神药物。峰的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峰的康复,而且还会对咨询起到破坏作用。

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对他的咨询将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我请峰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他双手之间的差距非常之大。从这个测试来看,峰是一个暗示性很强的人,而且会迷信权威。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转机,我对峰说:“以前医生给你做的测试,可能是一时情景性的,我再给你做一个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峰的精神状况一切正常,我拿着这个结果对峰说:“你没有得精神疾病,更不是抑郁症。”

峰听到这里,半晌才“啊”了一声。“那我通宵失眠是怎么回事?”峰心有不甘地问。

我决定利用他迷信权威的心理,帮助他改变生物钟。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三维的图案对他说:“这是一个用于心理治疗的图案,对治疗失眠有神奇的疗效,你晚上把它贴在天花板上,晚上睡觉的时候盯着它看,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的失眠症状就会消失。”峰看着这个图案,脸上露出从未有过的轻松。

第二天,他跑来很沮丧地告诉我:“对不起啊,舒老师,昨晚我看到凌晨1点,但依然没有睡着,后来不知怎么就睡着了。哦,对了,我从来没有睡这么久啊。”

我内心窃喜,咨询开始有效果了,但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很严肃地告诉他:“小峰,为了保证咨询效果,你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做。”

之后,我布置了不少作业给他做,包括做家务、锻炼身体,每一项作业都有量化的标准。峰很认真地按我所说的去做了。一段时间后,峰的症状基本消失了。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好处,也制造了不少像峰一样的“病人”。我记得另一位来访者,她个性内向、敏感多疑,处于更年期,孩子和工作又出现一系列的状况,开始出现身心症状,心理医生根据其症状诊断为抑郁症,她陷入绝望之中,多次有结束生命的冲动。我前期的咨询目标是让她坚信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常让来访者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用针刺两个人,一个人感觉很舒服很美妙,另一个则疼痛得跳起来,你觉得哪一个才是健康的人?来访者通常会产生顿悟。这样的隐喻,您能明白吗?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许多人来到我的生命中。感谢所有的来访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让我参与他们的生命,向我敞开他们的心扉,讲述他们的故事。那些来自他们痛苦体验的对生命的理解,比我看到的文献中的任何流派、理论都要深邃、生动和丰富,我真的非常幸运。有时,需要持久的恒心,静等成长的改变,等待他们的成长,他们会慢慢检视自己的人生,会渐渐放弃以控制或胁迫别人的方式获得爱。有一天他们会告诉我“那个依赖的小孩哪儿去了”,他们变成了美丽自信的人。对于心理咨询,我喜欢这样一句话:静候那一朵花盛开。等待成长

等待成长,也是一种爱!这打动了您的心灵了吗?

我见过一个精彩的个案,咨询对象是一个有学习困难的小姑娘,话少且不爱与人玩儿。咨询师与孩子做了不同道具的尝试,积木、游戏、画画都没有效果。于是,心理咨询师建议说:“我们来演戏吧,我来演大夫,你来演什么都不说的人。”小姑娘忽然笑了。我讲这个案例的意思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创造性投入。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前来求询的人,必须时刻警惕不给来访者直接的建议,并尽力克制这样的冲动;因为这是一种只输不赢的做法,如果建议有效,你只不过给了对方一根拐杖而已,这根拐杖有助于对方的行走,却会成为他新的问题;如果建议无效,那么对方会感到更加焦虑和无助,对心理医生失去信心。避免诊断

还有一位来访者,给我印象深刻。他是一名大学生,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后,来到我的办公室,陪同的还有外婆、爸妈等人。我与来访者握手、交谈、讲笑话,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因为我会以各种方式尊重他。尊重与爱是他成长的重要营养,长期缺乏爱、缺少良性互动正是导致他心理困扰的主因。

我喜欢将所有的来访者当成朋友来对待,当成一个和我一样正常的人,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当心理咨询时将对方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症状”的时候,对方会感激你。要避免任何诊断式的语言,我是一个蒙着双眼去见所有来访者的人,以全新的观点来了解来访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成长很顺利的孩子,因高考不理想,变得恐慌和抑郁,完全倒退为无助的状态。一个成长不太顺利的孩子却能有效地应付逆境,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帮助他增强自我能量。因为具有较强自我能量的人能以现实的、适宜的方式处理生活困境,使他能身处逆境也能从容应付现实。为此,咨询的重点是让他学会面对现实。一位女士长得漂亮,很迷人,且事业有成,可她却有一个让她操心的孩子。她常一个人哭,却对他人笑。告诉别人,我很好,我很幸福。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暂时会让她好受一些,但它最终在心灵中竖起了一堵墙,将心灵与人生真相隔离起来,心灵越来越缺乏营养,她需要做的是,不再和人生较劲。最大的转变是,拆掉那堵墙,开始为自己的心灵而活。认同危机

我越来越觉得现代人开始饱受认同危机之苦,每个人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寻找自我,而发展稳固的社会关系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回避的精神追求,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陌生人走马观花似的变换,既无法接近内心,又无法亲近权威。在这个普遍缺乏支持性的环境里,努力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感,可能是很多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所受过的伤要在爱的客体中得到修复。而爱的客体就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比如父母、恋人或尊敬的长辈,如果有幸找到一个爱的客体,自己也会成长为爱的客体,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可以学会做一个好的客体。3.当美丽刺伤了自尊

他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改变自己吗?我摇头。秦光美自揭谜底:“因为你的实习生小娜。”我说:“你对她有好感了?”

秦光美到我这里来进行咨询。他年龄比我略小,中等身材,长得挺结实,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他,甚至有点儿讨厌他。因为他的确太脏,浑身散发着一股臭味,头发像挂了糨糊,一绺一绺停在额头上,脸上还有鼻涕嘎巴。我说:“你怎么不打理自己?”他对着我坏坏地一笑:“习惯,习惯而已。”我可一点儿都不习惯。

通过跟他交谈我了解到,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就离婚了,虽然有爹有妈,但谁也不管他,也管不了他,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帮助下,他读完了初中,然后就辍学在家。闲着没事,偷鸡摸狗、骂人打架,到处惹是生非,总之,他什么事都干,就是不干活。前不久,他又被治安拘留。拘留所来了一个新所长,在师范院校进修过心理学,他怀疑秦光美有心理问题,于是就送他到我这里来。

从表面上来看,秦光美除了形象邋遢外,还是一个健康的小伙儿。但是要给他做咨询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秦光美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与我对抗、排斥和不合作。我劝过、疏导过,甚至威胁过他,一点儿用都没有。折腾了一个上午,他看着我瘫倒在沙发上,一脸无辜的样子,坏坏地一笑。

我拿他没辙,就把秦光美交给实习生小娜,做一个心理测试,也算对拘留所有个交代吧。

实习生小娜是一个大四学生,很漂亮,娃娃脸,长得像“小燕子”。这让很多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对她产生好感,再加上修读心理学,很善解人意,因此追求她的人络绎不绝,可小娜是一个很懂得分寸的人,既不伤害别人的自尊,也不会与他们发展工作以外的关系。这一点,我很放心。

秦光美看见小娜,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除了眼睛有点儿不安分外,还算老实。小娜很顺利地给他做完心理测评,并把结果给了我。

报告显示他的精神状况一切正常,就是反社会因子分表现比较高,有攻击行为。拿着测评报告,我再次找到了秦光美。沉默了半天的他突然对我说,我想洗澡,行吗?我吃了一惊,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不能总是这个样子吧,太龌龊,我的头发很久没有洗了,身上也是。我纳闷儿,他怎么会突然转变?

得到了拘留所的批准,秦光美把自己上上下下给收拾了一番。理了个新的发型,拿理发师傅的话来说,他简直脱胎换骨,前后判若两人,很英俊。我拍着他的肩膀有些忌妒地说,你可真帅。他对我的恭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却反过来问我,什么时候再做心理测评?

看着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觉得有些滑稽。秦光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我的实习生感兴趣了,当然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的男子,有这种基本的生理需要我可以理解。

他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改变自己吗?我摇头。秦光美自揭谜底:“因为你的实习生小娜。”我说:“你对她有好感了?”他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那天她给我做心理测评时,她竟然捂着鼻子,好像我有传染病一样。”我说:“还是女孩的魅力大。”

他说:“呸!她伤我自尊。”

说到这里,我们笑到了一块儿。让你成为你自己

在这个咨询个案中,正当我山穷水尽欲放弃之时,实习生小娜无意中帮了我的大忙,秦光美面对年轻貌美的小娜,不仅体会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更重要的是开始反省自身的行为,从而激发出改变的强烈动机。曾有一个来访者,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声音很低,向我诉说时常暗自垂泪。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瘦是孤独的象征。”他后来用了很长时间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在之后的咨询中,我一直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很害怕我的某句话会使他受到伤害。我由此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是对他小心翼翼的。因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场所,可以复演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我的咨询目标是帮助他识别并且理解自己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他改变那些不恰当的人际模式。心理情景咨询

这就是人们希望了解的心理情景咨询法。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情景,让来访者扮演自己家中的一位成员、一个老相识或者一个陌生人。情景可以是一般的内容(离婚、母子冲突、家庭纠纷等),也可以是与来访者的实际情况近似的内容。来访者所扮演的角色,其思想感情与现实的自己不同,就可促使他体验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在这个咨询个案中,温柔可人的实习生小娜无意中成了秦光美的天堂,在她的映衬下,自诩不求上进、推崇简单、喜欢懒人哲学的秦光美开始认识自身行为的荒谬性。

事实上,无益的生活规则就是一种自我逃避的生活方式。秦光美童年生活环境的改变(父母离异)导致了他行为改变(不思进取),从而使他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消极的想法——他们都不关心我。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促使他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这些相互影响的力量使秦光美深陷自弃的幽谷,不能自拔。直到小娜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小娜既有女性魅力又充满情感——他曾一直盼望有这样一位伴侣或朋友。他追逐的或许不是小娜本人,而是一个曾向他表示友善的影子,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因为他是一个成长在寂寞中的孩子,世界对于他来说是破碎、不安、残酷的,他童年的记忆是被泪与痛苦淹没了的大海。心理情景咨询目标

正如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所说,心理情景咨询法的目标是诱发来访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困扰。我在学校积极倡导校园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有的青少年与家人的关系处理不好,经常发生冲突,并对家庭成员持有偏见,根据这种情况,让他们一家人一起表演心理情景剧,设计一些情节,让青少年把自己的坏毛病表现出来,随之给予指导,敌对情绪往往会通过表演缓和下来。也曾多次安排一些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问题的剧情,以揭示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秘密,促使其反省自身的行为及思想矛盾。正由于心理情景剧可以揭示深藏在来访者内心的症结,可以使他们发泄或者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旦当他们的情感行为可以得到抵制时,我就会鼓励他们去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心理情景应用场合

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自我评价过低,但又强烈渴望走出封闭的自我,并且异常羡慕那些敢于开放自我的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表情羞愧、动辄向人道歉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每周演三次,共用了九周。经过观察和测试,他们的自信心和为社会悦纳的能力都有了可喜的长进。

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为此,我本人是反励志的,也反对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励志的东西读多了,觉得自己太糟糕,心灵鸡汤貌似什么都说了,却似乎什么都没说。在这个世上不存在一句话,让你的问题立即烟消云散,这是儿童式的幻想。我希望,更多的人在现实的情景中接纳自我,感觉到生活就是这样子的。4.完美的人并不完美

晓阳有完美主义的个性倾向。他不喜欢一切平凡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平凡,更看不惯别人的平庸,他自视甚高,不愿意与人来往。因此,他虽然强烈地渴望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一个朋友。当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他时,他的小眼睛开始转开了,一改刚才傲慢的口吻,甚至变得有点儿过分谦恭。

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平时除了给大学生开点儿小课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办公室里接待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在我来学校之前,也有一个简单的心理咨询室,但知道的同学并不多,再加上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人更是讳疾忌医,对心理咨询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在没人的时候向我咨询他们的心理问题。

头脑里的认知将我们每个人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世界,而许多人拥有自恋的幻觉,就是希望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当你有了改变对方的想法时,就开始营造彼此关系的地狱,于是,我们越是在乎一个关系,就越容易将自己的幻觉强加给对方,于是爱的渴望犹如“拿着棍子唤狗”,关系越来越疏远,爱也变成了伤害。

在一个闷热的中午,有人预约了我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我就买了一份盒饭来到办公室里,我泡上一杯茶,摊开报纸,正准备吃饭。忽然,眼前一暗,有一个人已在心理咨询接待室站定。仔细一瞧,来人打扮入时,但并不协调,个子偏大,小眼睛,穿着紧身的西装,打着领带。此人正是预约前来咨询的晓阳,比原先预约的时间早到半小时。

我正要招呼他,他见我趴在桌上吃盒饭的情景,在确定了我就是他要找的心理医生之后,眼神里有点儿失望和愤怒,话语连珠炮似的劈头盖脸地向我射来:“瞧你,一点儿也不像我想象的高贵,一个人人崇敬的心理医生竟然也会趴在桌上吃盒饭!”

不满可以理解,许多人在见我之前都会把我的形象美化、拔高,甚至有人把我想象成刀枪不入、无所不能的人。他们见我也是一个普通平常之人,多少会有点儿失望。但我觉得他的愤怒就有些没有必要。“你为什么这样生气?”我问他。他狠狠地哼了一声。

晓阳有完美主义的个性倾向。他不喜欢一切平凡的生活,也不允许别人平凡,更看不惯别人的平庸,他自视甚高,不愿意与人来往。因此,他虽然强烈地渴望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一个朋友。

当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他时,他的小眼睛开始转开了,一改刚才傲慢的口吻,甚至变得有点儿过分谦恭:“舒老师,你真不愧是心理学专家,一下抓住我的人格特质。”他多次敦促我再给他分析分析。我缄口不语,不再说话。

他对我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此,我并没有感到意外。自负往往是自卑的反弹,一个过分狂妄的人,必然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或弱点。我想探究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过了十来分钟,晓阳说:“你是不是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内心特别脆弱?”我想了想,晓阳看着我,焦急地等我回答。我还是想了想,或许晓阳优柔带点儿女性化的性格,正是导致他产生极端思维的重要原因。在他的人生哲学里,不是完全的成功者,就是彻底的失败者。看着他焦急的样子,我就是不知道怎样开口。晓阳摆了摆手,说算了算了,神情黯然。

可是不知为什么,看到晓阳黯然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难受。

晓阳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农村世代劳作的父母发誓砸锅卖铁也要送晓阳读书,将来出人头地。晓阳从小刻苦努力,成绩也不错,做着有一天能光宗耀祖的美梦。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允许自己过平凡的生活。他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他从小就未干过农活,上了大学以后,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他对自身的过去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不知是对出身农民的自卑,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他讨厌农村,渴望摆脱贫困,但出身农村的事实让他感到痛苦和不安。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他不满意自己,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对人求全责备,并常常为了一点儿瑕疵疯狂地惩罚自己。

当认识到这一点,晓阳长长地嘘了口气,随之病态完美主义倾向也就减少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晓阳学会了接受现实、悦纳自我,进而宽容自己。自恋心理分析

晓阳有点儿自恋的性格在刚见面那会儿就初露端倪。有意思的是,咨询结束后,晓阳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又小坐了一会儿。他坐在我的对面,对着我的午餐说长道短,什么中午不吃一点儿肉是不对的啦,青菜也不能吃得太多,占地方又没营养。我开玩笑说:“对营养有研究?”没想到他还真点点头:“我正自修营养学呢。”说此话时,脸上又泛起了红光。自恋“自恋”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最终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随后,在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他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最初是用于自我。这被称为原始的自恋。晓阳反复地追问我对他的印象,才知道他所谓的洒脱全是假的,他和许多青春期孩子一样,可在意自己的形象呢,特别是我说他有自卑感的时候。

表面上来看,晓阳是个性张扬、攻击性较强的人,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在现实中,晓阳承受着太多的失败,尽管他做梦都想成功,想出人头地。为此,他感到压抑,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为此,他的完美主义性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把自我当作爱的客体

于是,他把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着个人成长,将其投向客体,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最初的投注者。父母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但此时孩子是将父母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不幸的是,晓阳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显然,晓阳在咨询初期表现很完美的样子,他父母的经历告诉他:“你必须出人头地,否则你就糟了。”晓阳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做得不够好,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自恋的爱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己的。自恋者要求得到的爱是无私的给予、支持和无条件的赞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特殊。因此,晓阳十分在乎我对他的评价。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的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对于自恋者来说,他既像健康者一样需要对他人深深的依恋,但同时,又依恋于一个爱的客体将导致降低自尊,所以,晓阳时常在逃离这种依恋。自恋与自尊

自恋总是与自尊相关,病态的自尊是自恋的无限扩大。健康的自尊则来源于三个部分:其一,它是婴幼儿自恋的残留物;其二,来自理想自我的逐步实现;其三,来自客体爱的满足。

不得不提的是,在此个案中晓阳的自恋具有男性抗议的性质,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此,自恋的目的是自尊这一假设得到论证,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是分不开的。所以帮助晓阳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和个人的成就意识成了咨询成功的关键。

成长为自己,这是一条多么美好的路途,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自己选择的艰辛。首先应远离那些人格面具,如“做一个完美的人”,就是人格面具,接下来接近是人就会有优点也会有缺点的生命真相;其次要远放“应该”,应该越多,心灵的自由度越小。当内心强大了,就容易按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选择。最后是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不靠取悦他人获得快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