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4:37: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题

1政治经济学

答: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例如,农民种植谷物和棉花,工人把棉花纺成纱,用纱织成布等,这些活动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劳动

答: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4劳动资料

答: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总是不断被改进,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发展的状况,标志着人们进行生产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5劳动对象

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在劳动对象中,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生成物,如采伐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开采中的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如棉花、钢铁等等,这种经人们加工过的劳动对象被称为原材料。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有更多的物质资料被用来作为劳动对象,即以往不能作为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在新的条件下能够成为劳动对象,同时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方法和利用程度也是不断发展的。

6生产资料

答: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它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生产资料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成为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同,因而生产资料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7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8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①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②生产工具包括从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现代自动化的各种机器设备,是所有用于加工劳动对象的工具的统称。在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生产力中的这两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

9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10分配关系

答:分配关系是指人们在分配产品时发生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出产品之后,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各分得一部分产品,这时就在人们之间发生了分配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就社会生产来说,生产者生产出产品之后,这个产品就独立于生产者而存在着,生产者要占有产品,就要经过分配。分配有两种:①产品的分配,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②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是指生产资料归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所私有,或者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由生产资料所有者把它们分配到生产过程中去。在进行生产之前,没有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就无法进行。除了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外,还必须有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使他们经过这种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11交换关系

答:交换关系是指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发生的关系。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往往不是他们所直接需要的产品,这时他们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和另外一些人进行交换,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消费,这就在人们之间发生了交换关系。交换有两种:①生产性的交换,即生产要素的交换,在生产进行之前,必须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无法进行,因此,生产性的交换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②生产出的产品的交换,产品的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由生产决定的。

12消费关系

答:消费关系是指人们在取得消费品时所发生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出产品之后,经过分配和交换过程才能消费。消费包括生产性的消费和维持人们生存的消费品的消费,这两者是意义不同的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体力与脑力的消费,属于生产过程,包含在生产过程内。从消费品的消费看,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使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使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即再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

13生产资料所有制

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离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个根本问题,就无法理解人们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有所决定的,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则是由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公有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14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有某种经济条件存在,和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并且发生作用。而当一定的经济条件改变或消失时,经济规律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大体说来,经济规律有三类: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在几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性质上又是相互区别的。

15基本经济规律

答: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时起主导作用的一个规律。基本经济规律表明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这种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基本经济规律在各种经济规律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16经济规律体系

答:经济规律体系是指由于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从而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形成的体系。不同的社会形态拥有不同的经济规律体系。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不同的经济规律体系也会有相同的经济规律存在,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人类各个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二、思考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屋住,等等,否则人们就无法生活下去。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

答: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人们进行生产,不能单靠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必须运用生产工具,才能增强加工劳动对象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而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们只有相互结合起来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才能有力量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答:(1)社会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包括从落后的手工工具到现代自动化的各种机器设备,是所有用于加工劳动对象的工具的统称。在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2)社会生产力的形成

劳动者要运用生产工具加工于劳动对象,就必须与生产工具结合起来。在各种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结合的性质和方法也不同。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才能和归资本家所有的机器设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工人是以生产资料的主人的身份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以一定的性质和方式结合,并把生产工具运用起来之后,才能加工于劳动对象,从而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3)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劳动者的智力和劳动技能及劳动工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生产力也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科技发展改善了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组合。

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而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历史上每次大的科技进步都极大地创新了劳动工具,改善或更新了劳动对象,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也改变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组合方式,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2)科技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一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律,那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替代,总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的。(3)科技创新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科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掀起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发达国家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因而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

②消费在两方面制约着生产:一方面,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2)生产与分配

①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②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分配上,分配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是指生产资料归某个阶级、集团或个人所私有,或者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并由生产资料所有者把它们分配到生产过程中去。在进行生产活动之前,没有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就无法进行。除了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外,还必须有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中的分配,使他们经过这种分配,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3)生产与交换

①生产与生产性的交换的关系

生产性的交换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要有参加生产的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这种交换本身就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因而包含在生产过程中。

在生产进行之前,还要有生产资料的交换,否则生产也无法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也包含在生产过程中,这种交换活动同样属于生产过程中的活动。

②生产与产品的交换的关系

产品的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由生产决定的。这种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是因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如果没有分工,每个劳动者或每个企业都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消费掉,那么就不可能有生产品的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着这种交换的性质。如果生产是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产品的交换就必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如果生产是在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产品的交换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产品交换发展的程度。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产品交换也就越加发展。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产品交换的深度和广度。

产品的交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增长了,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4)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这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

社会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要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变化,最终会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限制,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藩篱,使旧的生产关系完全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和强大的力量,正是它推动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基础上,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更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能更好地推动新的生产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例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从而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旧的生产关系,是指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生产关系的落后达不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已处于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在后一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超前的生产关系的要求,或者说这种生产关系还不具备其建立、维持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对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会起阻碍作用。

总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实质。

7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答:经济规律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像在自然科学中一样,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在于:(1)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这里的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从而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因而不能自由地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条件。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必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经济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经济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

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产生并发生作用。例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个经济条件,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

②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对任何人,无论是对直接参加生产的劳动者和组织者,还是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政党的领导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的主观意志如何,它总是客观地在起作用。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谁要是违背经济规律,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谁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8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答: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不等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人们在认识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来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为人们谋福利,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情况是不同的。(1)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利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利用经济规律,为他们谋利益。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经济规律是作为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的,他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是被迫的。资产阶级只是为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感到需要那样去做,而不是在认识经济规律作用的基础上,自觉地、有计划地利用经济规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时候,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再去利用经济规律了。相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极力反对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这一规律。这时,只有无产阶级能够利用这一规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他们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起工人阶级专政,从而把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变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利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能够认识并自觉地、主动地去利用经济规律。但是,要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而且,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在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人们认识和探索经济规律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化的。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经济规律的作用,很好地利用它,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3)科学知识是利用经济规律的基础

要很好地认识并利用经济规律必须有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经济学知识能够使人们认识生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生产技术知识能够使人们认识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大力加强经济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才能较好地认识并利用经济规律。

9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答:(1)经济规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形成的体系。资本主义社会有它自身的经济规律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它自身的经济规律体系。在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经济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基本经济规律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其他经济规律也对基本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2)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在多种经济规律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基本经济规律表明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这种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质量互变规律

社会经济的发展,先是量的变化,这种量变,是某种经济现象的局部变化,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时,也就是量变达到对经济现象发生根本性的影响时,这种经济现象就要发生质变。运用由量变到质变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②对立统一规律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发生的经济现象时,应研究这种经济现象当中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必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矛盾、矛盾双方所处的状况、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其他任何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要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绝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2)抽象法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法。运用抽象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要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经过分析,抽象掉它们的表象,揭示出经济现象的本质。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时,必须透过这种经济表象来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本质。分析作为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经济现象时,一步又一步地抽象掉经济现象中的表现形式,最终揭示出它们共同的本质。运用抽象法,不论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还是分析社会主义的商品,都是适用的。(3)归纳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中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原理,研究个别的经济现象。运用归纳法来研究某种经济现象,并从研究中得出一般结论时,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对于其他经济现象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表现出其他经济现象的性质,如果所研究的个别经济现象和其他经济现象并不具有共同性,所得出的一般结论也会是错误的,这种一般结论不可能用来说明其他经济现象的本质。运用演绎法,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时,所研究的个别经济现象和一般原理所由以概括的经济现象,其性质也必须是相同的。(4)分析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在研究某种经济现象时,分析它所表现的一些形式,从而揭示出它的实质。一种经济现象的实质和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致的,只有分析经济现象的表现形式,才能进而认清其本质。综合法是在分析出经济现象的本质后,对经济现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综合,研究出它之所以采取那些表现形式的原因。(5)数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变化的科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质的变化,同时要研究经济现象量的变化。因此,对某些经济现象应该运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研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不仅需要运用初等数学,而且需要运用一些高等数学。但是数学只适用于研究经济的数量变化,它对于研究经济现象的质变是不适用的。(6)逻辑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依照思维进程,推断出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运用历史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必须排除对历史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排除掉经济发展历史中的曲折过程,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对历史正确的理解,才能从理论上把历史再现出来。

运用上述各种方法来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有的需要采取某种方法作为主要方法,有的则需要同时采用各种方法。而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能够揭示出这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1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①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划分和各阶级之间利益上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关系,因此,对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涉及到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不同的阶级由于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对特定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不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

②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没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凡是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判断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有没有科学性,它的科学价值多大,就要看它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多大程度上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狭隘的阶级偏见妨碍它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越是能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越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就越有利于推动无产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同时,它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由实践来检验、证明,并在实践中发展的,应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阐明了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马克思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之后,又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样,就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从而雄辩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提供了无比锐利的理论武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继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即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作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其内在矛盾的激化,已经到了它的最后阶段。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无产阶级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具体情况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b.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现实和世界当代具体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e.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有哪些发展?

答:(1)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作为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他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思想。

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建立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采取了逐步改造私有制经济和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并举的方针,在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工作中要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他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的情况出发,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积累和消费等各种关系,注意搞好综合平衡。他还提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具体情况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制定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深入阐明。

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要求人们特别是党政各级干部的思想,要从过去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认识中解放出来,不要受过去的思想所束缚;实事求是,是要求从现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强调指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事情正确与否的标准,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②邓小平理论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一定要弄清楚,以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科学水平,这也就为把党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全面改革和开放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长期继续下去的进程。

③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

邓小平理论对现时世界各国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如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问题,都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并做出了科学的判断。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和正在继续改变着当代各国的经济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即是根据这些新情况,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制定了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要有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导致落后和失败。深刻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得出的结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④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的教训,也研究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的原因,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从各方面指明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途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必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重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基本内涵被概括为“七个坚持”:

①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③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

④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⑤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⑥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⑦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14怎样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对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是要支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理论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而只有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3)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保障改善民生、改革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定经济增长、完善宏观调控、改善生态环境、全方位对外开放、建立新型国际经济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课题,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一、概念题

1自然经济

答: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今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还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自然经济作为人们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①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②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③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2商品经济

答: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经济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自身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存在社会分工;②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②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③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

3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的后期,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意义:①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②促进了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的发展;③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④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⑤在家庭关系中引起革命,男子在牲畜的生产和交换中处于主要地位,因而在家庭中也处于统治地位。母权制逐渐解体,父权制逐渐固定下来,个体家庭的作用越来越大。

4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答: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在原始社会末期,耕作工具和手工工具进一步发展,引起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现象。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不生产农产品,但他们又必须获得农产品来满足生活需要,这就决定了手工业劳动者要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产品进行交换。手工业独立出来后,其产品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从那时起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生产。恩格斯明确指出:“第二次大分工……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

5简单商品经济

答: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简单商品经济的特征是规模小且分散,产量不大,市场只限于当地不大的范围。正是由于上述特点,简单商品经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且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但对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形成巨大的影响,而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6发达商品经济

答:发达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7商品

答:商品是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两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一物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②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同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只有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交换出去,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8使用价值

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9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是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0价值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11具体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