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22:04:41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新同等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试读:

前言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如果继续走这种资源主导型的道路,不仅会进一步加剧资源、能源的供需矛盾,而且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必须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良好的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际上是指技术的研究、开发、扩散和推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等阶段,是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以某一种高新技术为核心繁衍出高新技术经济体系,或以几种高新技术相互渗透构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群落。发展高新技术的根本着眼点是使之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类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最终将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这是个复杂递进的过程。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各方面的相互协同与支持,要从体制、法律、资金等方面给以保证。政府制定的政策应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化的执行主体、科研开发机构与企业协作,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本书是在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支撑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加快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由刘新同提出总体设计和策划,并进行审稿和定稿。撰写人员具体分工为:第一章、第八章由刘新同编写,第二章、第三章由李刘艳编写,第四章、第五章由李荣华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由武立永编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文献和宝贵资料,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有限,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难免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希望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其环境概述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概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一)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要用严格的定义来概括高新技术还比较困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平均比例、科技人员占雇员的比重、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指标超过一定的标准时,就称之为高新技术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从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来看,高新技术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一类产品或产业的统称。目前,比较为公众所认同的标准是该产业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程度。我们将高新技术定义为:高新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技术群。

高新技术产业就是指那些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为8%~10%的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将R&D投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基础,达到5.8%的视为高新技术产业。第六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副主席吴季松教授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应具备四个条件:①应能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②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③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并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④要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再创新。(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指的是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总和。我国学者将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定义为:一个国家或组织在一定发展时期,为了提高整体国力、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行为施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所有政策、法令的总称。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及其成果的商品化、国际化和产业化,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三)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基本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扶持性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风险密集及利益密集等特点,因此没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会在很多方面受阻,进而挫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前和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战略产业之后,都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要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首要前提。事实上,世界各国已经纷纷出台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它说明了这一特性。

2.动态性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政策。它既要服务于中短期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服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从发展趋势看,不存在永久不变的高新技术产业,今天的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在明天就是传统产业。因此,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发展时期所采取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这要依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完善程度而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力、条件、环境的变化,要求相关政策也要在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过程需要。

3.综合性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落脚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在于技术结构的高级化。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它既包含产业政策的内容,又包含技术政策的内容;既要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升级。

4.开放性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不是一种封闭式政策,它遵循市场的开放原则,依照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加速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必然要有利于企业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从而具有高度开放性。

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发展论”和“国家竞争论”。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使之同时具有“市场失灵论”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它的特殊外部性往往表现为积极的外部经济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性来源于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一)网络效应

在“网络效应”下,高新技术产业倾向于受报酬递增规律的支配。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最后锁定于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没有经济效率的。因此,完全垄断市场带来的经济发展弊端就成为制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网络效应”来说,由于必然存在着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这种效应在加速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收益递增的同时,也会对那些根本性创新起到很强的抑制与阻碍作用,造成高新技术产业中新旧技术之间的过渡竞争与过渡投资问题,因此需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来调节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外部性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这种效应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溢出的知识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对我国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的本质是有关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要素的外部性问题,受到相关利益的约束,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溢出效应”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公用物品属性。而在公用物品的供给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市场供应不足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特定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知识在产业内外的扩散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但其私人效益特别是对基础研究来说往往不高,而这个问题也是政府政策发挥效力之所在。

三、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功能及主要内容(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而对市场活动的积极干预。它具有激励、引导、协调和控制功能。

1.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即政府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励、支持和帮助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和技术扩散,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产业优势。

2.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即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倾向性规定和政府的直接参与,一方面引导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引导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扩散。

3.协调功能

协调功能包括:协调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减少因政策规定及操作上的抵触或脱节而给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造成的体制障碍;协调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的行为和资源,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系统推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和重点技术的转化;协调技术创新主体及技术转化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因缺乏沟通而给高新技术产业化造成的信息障碍;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逐步改造传统产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4.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是指通过制度设计,尤其是责任制度的设计,控制高新技术产业化,使其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一般来说,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二是对战略支柱产业的扶持,三是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措施。

2.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以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的,调整和处理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推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内部有效竞争环境的形成,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并根据规模经济理论,建立一批适应市场发展的大企业集团,从而提高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运作效率。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是指为了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鼓励引进、吸收符合本国国情的外国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而制定的政策。其目标是引导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史与科技发展史同时证明,科技方面的突破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技术进步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或调节,更加需要产业技术发展政策的支持。

4.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是高新技术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效益、高智力、高渗透、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特定的区别于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具有智力密集、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吸引和留住高新技术人才、有较好的融资条件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市场广阔等特点。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高科技园区、科学技术城、高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等。

5.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是指由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学研合作政策等构成的一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必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市场失灵问题,若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在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不能完全地实现既定的高新技术产业目标,因此需要政府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来干预和调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概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的概念(一)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当中心或主体不同的时候,相应的客体即环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环境”一词的英语environment来源于法语envenomed,意为环绕或包围。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某事物发生、存在或某种活动进行时的生态条件或背景,这是人们经常使用的环境的含义;二是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能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处于更大的系统之中,成为更大的系统中的子系统,更大的系统则成为该子系统的生态环境。另外,还有学者对环境有这样一种理解: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外部且影响一个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和力量的总和。(二)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主体的一切背景和条件的综合。由于环境的含义是指目标、活动或系统发生的背景或条件,因此,政策环境也就是政策目标,是政策活动或政策系统发生的背景或条件,它是政策制约的内容之一。政策系统的环境或背景既包括可知的人类和非人类因素,也包括不可知的人类和非人类因素,并且以有形的或无形的形式出现。政策环境的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广义的政策环境指任何对政策主体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环境,包括全部的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狭义的政策环境指对政策主体发生重大、直接影响的环境,如物质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环境等。(三)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时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条件、状况,以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是作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其对象而政策主体又不完全控制的外部因素和力量。它既构成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象系统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又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并可能直接作为政策资源而输入高新技术政策系统,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又可以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

1.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时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国际条件、状况,以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各种国际因素的综合。国际环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系统,其构成极为丰富和复杂,呈多层次、多方面的网状结构。反映整个国际社会特征和状况的各种不变和可变因素、有形和无形因素,都是国际环境的构成要素。(1)国际产业格局。

国际产业格局是指由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产业在国家间的分布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格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而激烈变动,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中占据了高端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处在不利地位。

自近代以来,影响国际产业格局的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从当今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均对产业结构调整高度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们通过国家支持和政策引导来强化技术领先优势和产业升级速度,并把大量技术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垄断和在全球形成的生产销售系统来保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时产业转移,不得不接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不得不接受以市场份额来换取技术升级。

由此可见,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各个国家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各个国家只有根据国际产业格局的现状,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才能使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是指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而联结的世界经济体系及其表现的总和。国际政治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条件及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综合。

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看,当今国际经济与政治正处于周期交替阶段。根据康德拉提耶夫长周期理论推断,在2000—2010年,国际经济处于前一轮康氏长周期的结束与新一轮康氏长周期开始的交替阶段。因此,国际经济格局在这一阶段将表现为较为激烈的国际地区间的区域经济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性调整。目前,国际政治周期运动正处于一个国际战乱仍不断加剧的上升周期结构阶段,在2010~2020年才能到达顶点。因此,目前国际政治环境仍处于一个趋于严峻的周期阶段。

把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周期运动综合起来考虑,它们对各国经济周期运动并不处于同步状态,其影响合起来将可能是中性偏负面。各个国家将面对相对不利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这可能会对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运动产生某种压制作用。因此,各个国家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制定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才能使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国内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国内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一般可以分为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一国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对该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类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制约着该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一个国家优越的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将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也将给政策执行以有利的地理条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也将大大提高。(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经济的形式,不同的经济体制会导致不同质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政策运作方式。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运行机制,它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使高新技术政策具有客观性和弹性,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成为它重要的政策导向。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预定计划,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国民经济,进行资源配置。所有经济组织都是国家计划的被动执行者。(3)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规模、类型和种类、资金等资源的供求情况,从而影响着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规划,即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目标。(4)公民素质与用人机制。

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过程相关的公民有两类:一类是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执行过程的公民,主要是高科技人才;另一类是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评价和调整的管理者。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力资本要素扮演着最为关键的角色。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人员的比例比较大,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若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及高素质的人才,或者缺乏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另外,对参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评价和调整的管理者来说,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睿智的头脑和广博的知识。(5)法律环境。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涉及众多行为主体,在各行为主体的组合、交易过程中,能否保护各方应得的利益,交易是否公平,对各要素能否优胜劣汰是至关重要的。高新技术企业各要素之间的自由组合、各行为主体权益的保障、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保护。利益规范、交易规范和行政管理规范的建立,是保护行为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基础,对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是促使行为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也是促使行为主体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各种利益规范、交易规范、行政管理规范的完善,将有助于降低要素组合障碍,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组合。(6)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执行有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良好的市场体系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执行,而无序的市场体系则会起到阻碍的负面影响。营造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的开放和现代化来促进市场竞争,是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实质是对市场机制的弥补。(7)社会文化氛围。

社会学认为,没有人就不会有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对社会的适应过程。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受教育的过程,从家庭、教师和所接触的人那里获得文化知识,形成个性,形成价值观念和信仰。社会文化通过其既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等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主体是社会人,他们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就必然会受到这些背景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作用贯穿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支配与制约。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较强的事业心、一定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氛围,拥有基础要素的行为主体就不敢或不愿将其资源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之中,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也就难以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对各行为主体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创业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国民的消费习惯,并对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的形成和市场容量的大小,以及市场开拓的难易程度、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的理论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从世界的局部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除了内部因素的作用外,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它是促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②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要运行,就像万物要成长一样,适宜的环境是与其内在资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硬环境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一般与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软环境的内涵则比较丰富,包括政策环境、政府行政管理等,其核心是体制和人。从这个方面看,软环境建设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当的柔性,受资源条件的影响较小,即使是在硬环境资源不是最好的地区,也可以创造出一流的软环境,关键是要在体制改革和人力素质提高上下功夫。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运行的外部条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是作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其对象,而政策主体又不完全控制的外部因素和力量,它既构成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象系统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又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并可能直接作为政策资源而输入高新技术政策系统。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起主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反过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正如美国学者T.B.史密斯在《政策执行过程》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经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不同的支配作用。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评价概述

一、评价的定义

在实际生活中,评估、评价、评定以及评鉴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常被当作同义词来使用。即使在西方,对这些术语的用法也并不规范,在英文中就有assessment、evaluation、appraisal和measurement等词。所谓评价,一般是指按照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评价是指从评价对象主体中提取本质属性,使之转换成主观或客观的价值尺度,并以之度量评价对象的行为过程。

二、环境评价的定义

环境评价是指一种分析的过程,其广度、深度和类别取决于拟议项目的性质、规模及其潜在环境的影响。环境评价是对一个项目的潜在环境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影响做出评价,分析替代方案,通过预防,尽可能减少、减轻或补偿消极负面环境影响,并增大有益正面影响,以改善项目的选择、选址、规划、设计和实施。

环境评价是按一定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的工作。从评价内容上看,环境评价包括自然环境评价和社会环境评价。(一)自然环境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大类。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是指根据一个地区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进行对比评价,据此可以回顾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演变过程。

2.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和评定。它的基本目的是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提供依据。环境质量评价需要根据环境监测资料,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现状描述与评定,对现存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环境质量评价有以下几种类型: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局部的、区域的(如一个城市)、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多要素进行评价,则称为综合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人类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和建设、规划、计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手段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它不仅要研究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研究建设项目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途径,也要研究污染因子在环境中传输、迁移、转化的规律,以及对人体、生物的危害程度,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把环境影响限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预测特定建设项目未来的环境影响,同时提出防治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设计部门提供优化设计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有以下类型:(1)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为某个建设项目的优化选址和优化设计服务的。这一评价应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同步完成。其基本任务是对某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等工程特征和该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找出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议与要求。(2)多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联合评价。

多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联合评价是指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评价区域内进行建设的两个以上项目的整体评价。其基本任务与评价方法均与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同,只是把多个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建设项目进行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按空间划分,可以分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全球环境影响评价等;按环境要素划分,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按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健康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风险评价、美学景观评价等。随着环境评价工作的广泛开展,以及环境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今后还会有许多新的类型出现。不同类型的环境评价具有不同的目的,其内容和侧重点、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二)社会环境评价

社会环境评价可从投资环境评价和政策环境评价两个方面来分析。

1.投资环境评价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评价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等特点。投资环境评价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宏观环境评价、中观环境评价和微观环境评价。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是,为投资者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选择哪个国家或大的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者在做出这种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可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参评因子;中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是,在做出宏观决策的基础上,再考虑选择哪个城市进行投资,基础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城市将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之地;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是,在宏观和中观决策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投资场所的适宜性和投资潜力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投资者主要从投资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场址选择。精明的投资者往往能够恰当地选择投资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赢得竞争。

2.政策环境评价

政策环境是软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特定的区域空间,环绕一个具体主体,有多种类的政策,这些政策作用于主体,又要与主体相互协调。政策环境评价主要是评价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备性、稳定性、体系运作的协调一致性和系统强度,运作效果及系统升级的潜在空间。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对与此有关的领导、管理、服务、消费者发生直接激励和约束作用。(1)领导层是政策环境的主要构造者和宣传监督者。领导层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总览全局,及时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准确把握“激励”与“约束”的平衡点,综合协调各相关政策的融合与一致。(2)管理层是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是政策环境稳定运作的推动者和维护者,其本身又受环境的约束。管理层由企业管理者与企业有关的市场、资源、能源、信息、生态部门管理者、工商、税务、司法、民政等部门管理者构成。管理层要正确执行政策法规,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按要求规范企业及生产者的行为,同时保护政策环境对管理层自身和全社会形成的既得利益。(3)生产层是被政策法规直接作用的层次。被规范的对象包括高新科技研究、产品开发、制造、销售,以及银行、证券、人员培训、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中介经纪等服务层次的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实践、社会生活利益分配、个人待遇的行为准则有赖于政策环境的支撑。这个层次人群的数量与质量,是政策环境优劣的重要显示指标。(4)消费层。政策环境保护这个层次的应得利益者,同时与规范本层次人群行为的其他政策法规保持平衡协调关系。这个层次人群的地理分布范围大小通常是检验政策环境优劣的又一重要显示指标。

总之,环境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环境评价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只有弄清环境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制定出恰当的管理对策,选用合适的管理技术,以衡量管理的效果。

三、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评价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状况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的工作。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评价既可以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以按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作用的对象,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

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每一种评价方法在理论上都已经十分成熟。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四种,即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运筹学家萨迪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它是基于系统论中的系统层次性原理建立起来的。它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有意识地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有序、条理化的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的层次上逐步分析比较,再进行总体层次上的综合分析或决策。层次分析法把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和处理,是一种较新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方法。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特别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自提出以来,在各行各业的决策问题上都有所应用。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第一,在有限目标的决策中,大量需要决策的问题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层次分析法正是一种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较好的科学决策方法。它通过两两比较标度值的方法,把人们依靠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定性问题定量化,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既包含了主观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又依靠客观的精确计算和推演,从而使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能处理许多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解决问题,是把问题看成一个系统,在研究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及系统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相当多的系统在结构上具有递进层次的形式。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就是系统方式。层次分析法恰恰反映了这类系统的决策特点。它把待决策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最上层是决策系统的总目标,根据对系统总目标影响因素的支配关系的分析,建立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然后通过两两比较判断,计算出每个方案相对于决策系统的总目标的排序权值,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思维原则。

层次分析法的缺点:第一,虽然层次分析法较好地考虑和集成了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定性与定量信息,但是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例如,即使是同一评判专家,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评判对象也往往会得出不一致的主观判断。这必然使评价过程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臆断性,从而使结果的可信度下降。第二,当同一层次的元素很多时,除了使上述问题更加突出外,还容易使决策者做出矛盾和混乱的判断,导致判断矩阵出现严重的不一致现象。(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即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从反映目标特征的众多指标数据中,选取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就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核心是选取少数几个能控制原始变量的随机变量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将每个指标变量都看成是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其中公共因子之间是两两正交的,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之间是互不相关的。通过对变量的分解,用少量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来代替原指标变量,达到在信息损失率很小的情况下浓缩数据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原指标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原指标变量之间是正交的,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公共因子,做因子分析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做因子分析之前,要检验原指标变量的相关性。(三)模糊评价法

由于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模糊评价法就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某事物做出综合评价,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价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确定隶属度),然后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模糊评价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扎德教授创立的,是针对现实中大量经济现象具有模糊性而设计的一种评判模型和方法,在应用实践中得到有关专家的不断演进。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划分,也会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现象进行主观上的定性描述,它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运用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时,确定评价事物的影响因素中各因素的权重是较困难的一环,但也是极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评判择优决策。权重的确定必须慎重,力求科学可靠,应尽量符合或接近实际。通常,对评价目标影响越大的因素(指标),其权重也越大;对评价目标影响小的因素,其权重也越小。

这种方法改进了现有评标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评价过程单一化、主观化的缺点。其优点是考虑了客观事物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和价值系统的模糊性,很好地解决了评标过程中定性指标难以比较的困难,在定性与定量之间通过模糊数学的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当前,这种方法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适合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方法,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对单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对多个方案进行优劣综合排序,如信息系统质量评价、软件质量评价问题等。因此,该模型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是对强制打分法的一种革命。强制打分法是强制性地把事物变化区间截割成各段,硬性地规定各段得分,用硬性的尺度去衡量被评价对象,难免有时会歪曲事物的客观现实。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引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被评价对象变化区间做出某种划分,并且对事物各个评价等级的程度做出分析,使得对复杂事物的描述更加深入和客观。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实现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有效集合。在客观事物中,一些问题往往不是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涉及模糊因素,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很好地解决了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所得结果为一向量,即评语集在其区域上的子集,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结果单一性的缺陷,结果包含的信息量丰富。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点:第一,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第二,各因素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三,在某些情况下,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多目标评价模型,要对每一目标、每个因素确定隶属度函数,过于烦琐。(四)灰色关联分析法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即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客观事物所形成的是一种灰色系统,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人们对综合评价的对象的认识也具有灰色性,因而可以借助于灰色系统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综合评价问题。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一个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确定关联度,用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如果样本数据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关、回归等)相比,灰色关联分析法要求的计算量较低,便于广泛应用于评价对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的系统评价方面。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易于掌握、对数据分布类型和样本无特殊要求等优点,在医药卫生、医院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优点:第一,计算简单,通俗易懂,数据不必进行归一化处理,可用原始数据进行直接计算。第二,无须大量样本,也不需要经典的分布规律,只要有代表性的少量样本即可。

灰色关联分析的缺点:第一,现在常用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所求出的关联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因为事物之间既可以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可以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存在负相关关系的时间序列曲线的形状大相径庭。若仍采用常用的关联度模型,必将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目前建立各种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很狭隘,单纯从比较曲线形状的角度来确定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是不合适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依据因素间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是错误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发展。相互联系的因素之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总是呈平行方向,它们可以交叉,甚至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很显然,完全线性相关的序列不仅仅是平行序列,只要它们的相关程度是相等的。总的来说,目前的“规范性”准则欠全面、准确,应该进行修正。第三,该方法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因而指标的选择对评判结果影响很大。第二章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一、“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概况

2006年,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505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188039人,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为37641人;2007年,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596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05100人,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为40005人;2008年,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809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30062人,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为43070人;2009年,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2428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41230人,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为45112人;2010年,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2535个,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250006人,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为48128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一)“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行业在“十一五”期间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总行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资料来源: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二)“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市的分布情况

从表2-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河南省的18个市当中,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总体来说不错,而济源、周口等市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在以后的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的市应该加快发展,缩小与先进市的差距。

通过对表2-3中数据的分析,郑州、洛阳两个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到总数的35%。也就是说,郑州和洛阳这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他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有待加强。

资料来源: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

二、“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按照国家提出的“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其比较优势,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化的步伐,着力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优先地位,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400亿元,完成增加值达2100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以上,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了23%以上。高科技优势领域逐渐形成,河南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电池、抗生素原料药、彩电玻壳、血液制品、超硬材料等产业竞争力强的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均排在全国前列。(2)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了15%。2010年,河南省建设了400个省级以上的企业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5个,并在高新技术优势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洛阳中桂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规模化生产线;郑州拓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GK系列轧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郑麦9023优质小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而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中色科技开发出了国内产能最大、幅面最宽、精度最高的系列化带箔合金轧机。(3)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据河南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2500多家,其中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大约占到总数的70%;郑州、洛阳、安阳、新乡、鹤壁、许昌六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000多亿元,约占全省的比重为50%,高新技术企业大概占到总数的78%。特色园区和开发区正在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全省27个高新开发区聚集了大约62%的高新技术企业;郑州和洛阳两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18.5%,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超硬材料产业基地、电池、电力、电子、显示器件等产业园区进入了国家园区行列。(4)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许继、中信重机、宇通客车等优势企业着力高科技自主创新,形成了比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目前已有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全国双五亿元的企业行列。(5)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在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河南省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暂行办法》《河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等多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政策体系的完善,河南省的产权交易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中介机构数量不断增多,创业投资机构从无到有,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二节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几年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启动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初见成效”两个阶段后,现在已步入“大力发展形成气候”的新阶段。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河南各级人民政府的共识,全省上下已形成了“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氛围。

目前,河南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1280种,其中96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38家,有49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这充分说明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河南省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46.35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47.71亿元,实现利润33.09亿元。

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分布在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6年,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共49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94.3%;创造的增加值为133.8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计的91.5%。核燃料加工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0家,占5.7%;创造的增加值为12.44亿元,占8.5%。

从企业规模看,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111家,实现增加值78.3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3.5%。其中,大型企业33家,实现增加值37.29亿元;小型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企业413家,实现增加值68.05亿元。

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4.4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50.9%;黄淮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7.05亿元,占全省的18.5%;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5.61亿元,占全省的17.5%;豫北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9.21亿元,占全省的13.1%。

一、科技投入规模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投入不断扩大规模,投入多元化,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河南省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为48.51亿元,年均增长15.45%,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1.4%的平均增长速度,但低于同期一般预算收入16.65%的平均增速和财政支出20.2%的平均增速。其中,河南省省本级财政投入14.98亿元,占全省财政科技拨款的31.28%;地市财政科技拨款32.91亿元,占全省财政科技拨款的68.72%。2005年,河南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筹集总额为55.6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0.53%;河南省财政科技拨款达13.8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额的1.24%,占GDP的0.13%。“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呈现以下特点:①投入规模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45%,增长速度较快。②投入结构有所优化。“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科学支出占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36.72%降至2005年的31%,而同期的科技三项费支出由57.05%上升到66.64%。同时,科技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入也引起了关注。③出台了一批管理办法,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陆续出台了《省属科研单位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使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持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十一五”以来,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高出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15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同比增长23%,高出河南省工业增长速度6.5个百分点,增加值突破86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7%。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5%,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全省11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5年,郑州、洛阳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9.5%,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形成四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